TW202219433A -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9433A
TW202219433A TW110127433A TW110127433A TW202219433A TW 202219433 A TW202219433 A TW 202219433A TW 110127433 A TW110127433 A TW 110127433A TW 110127433 A TW110127433 A TW 110127433A TW 202219433 A TW202219433 A TW 2022194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housing
filter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7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9343B (zh
Inventor
吳時榮
崔辰煜
金起東
崔碩浩
金柱賢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581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3607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748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84934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883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84948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9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9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34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39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flow guiding by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 B01D46/0047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flow guiding by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for discharging the filtered g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18Radiation
    • A61L9/20Ultraviolet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27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additional separating or treating functions
    • B01D46/0028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additional separating or treating functions provided with antibacterial or antifunga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 F24F1/0287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with vertically arranged fan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35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by electric means, e.g. ionisers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5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cylindrical or spherical bodies which are rota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 F24F8/2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using UV l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2Ligh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4Filter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入口部,形成吸入空氣的通道;過濾器,位於入口部的上側,用以淨化向入口部的內側流入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殺菌部,位於過濾器的下側,設置在與入口部重疊的高度的位置,用以朝過濾器照射殺菌用光線;以及風扇模組,位於過濾器的上側,用以旋轉風扇以向過濾器的上側吹送空氣。

Description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本發明涉及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更詳細而言,涉及將被淨化的空氣向上側排出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空氣淨化器是現代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裝置,其是將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體濾除來淨化空氣的裝置。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及國際化等的影響,空氣淨化器在一般家庭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裝置。並且,隨著微塵的增加、過敏患者的增加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等的影響,對其的需求也呈現出急劇增多的趨勢。
空氣淨化器在以諸如一般家庭的超過100 m 2以上的環境作為物件時,裝置的尺寸較大地構成也無妨。這樣的裝置中可以複合地使用應對灰塵等物理粒子的過濾器、應對氣體等化學物質的過濾器以及應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過濾器。亦即,在寬的空間中,可以使用能夠複合地容置多種過濾器之具有較大尺寸的空氣淨化器。
但是,在諸如工作間、車輛內部的窄的空間或公共圖書館等非常寬的空間或室外使用具有較大的尺寸的空氣淨化器時,在空間利用性、移動性、能量消耗的方面上並不高效。並且,對於移動頻繁的使用者而言,相較於具有較大尺寸的空氣淨化器,更適合使用尺寸較小且個人能夠作為可攜式使用的空氣淨化器。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在開發個人能夠作為方便攜帶的用途使用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被提供為小且輕的形態以便於攜帶。這樣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具有使用者方便攜帶且容易在所需場所使用的優點。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是適合於具有頻繁外出或往返於多個場所的生活樣態的使用者的裝置,而不是諸如家的一個場所中長期停留並使用。
先前技術1(美國專利公開第2020-0061231 A1號,發明名稱:AIR PURIFIER)為涉及空氣淨化器的發明,其中,通過前面下側吸入外部空氣後,使其通過主體部向上側移動。通過主體部的內側移動到上側的空氣依次通過複數個過濾器和風扇後,通過排出口向主體部的上側排出。
但是,由於先前技術1的吸入口形成在主體部的下部一側面,在將空氣淨化器放置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的情況下,用於吸入空氣的吸入口被該結構干涉而降低了空氣吸入量,從而存在有空氣淨化率降低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1中用於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僅形成在主體部的一側,存在有向主體部的內側吸入的空氣流量減少,並且考慮到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吸入方向而使得產品的安裝位置受到限制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1中用於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僅設置在過濾器的一側,並且主要通過與吸入口靠近的過濾器的一側來實現空氣的移動,從而存在有空氣淨化效率降低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1中殺菌裝置位於風扇與過濾器之間,並且以橫跨主體部的內側的方式設置,以使其與通過過濾器並移動到風扇的空氣接觸的面積增加而增加流路阻力,從而存在有空氣淨化效率降低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1中雖然通過主體部的上側實現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但是未設置有用於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的額外的裝置,從而存在有無法朝使用者的臉部順暢地供應被淨化的空氣的問題。
先前技術2(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10-0063548 A號,發明名稱:具有斜流式風扇的空氣淨化器)為涉及空氣淨化器的發明,其中,通過本體外殼的下側設置的吸入格柵吸入外部空氣後,空氣沿著本體外殼向上側移動。通過本體外殼的內側移動到上側的空氣依次通過複數個過濾器和斜流式風扇後,通過排出口向本體外殼的上側排出。
但是,由於先前技術2的吸入口形成在本體外殼的下部底面,在將空氣淨化器放置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上的情況下,用於吸入空氣的吸入口被該結構干涉而降低了空氣吸入量,從而存在有空氣淨化率降低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2中用於吸入空氣的吸入口沿著本體外殼的下面邊框形成,與沿著本體外殼的外側周緣的全體範圍形成吸入口的產品相比,存在有向本體外殼的內側吸入的空氣的流量減少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2中未設置有用於殺菌過濾器的額外殺菌裝置,從而存在有過濾器被污染的可能性變高的問題。
此外,由於先前技術2中雖然通過本體外殼的上側實現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但是未設置有用於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的額外裝置,從而存在有無法朝使用者的臉部順暢地供應被淨化的空氣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將其放置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上,並且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不被該結構干涉。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改善因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僅設置在一方向而使所吸入的空氣的流量減少,並且產品的安裝位置受到限制的情形。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使通過入口部流入的空氣均勻地通過過濾器並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使與通過過濾器的空氣流路接觸的殺菌裝置的流路阻力最小化。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容易地調節向產品的上側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防止使用者的手指接觸到風扇模組的內側。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能夠減小向風扇模組的內側移動的空氣與設置在風扇模組外側的安全裝置之間發生的空氣阻力。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提供有用於轉換空氣的排出方向的引導件。
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在送風風扇與排出部之間設置有用於引導空氣的移動方向的額外的引導件。
本發明的目的並不限定於以上提及到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的說明理解未被提及到的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及優點,並且可以通過本發明的實施例更加清楚地理解。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容易理解本發明的目的及優點可以通過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元件及其組合來實現。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技術特徵在於,在第二外殼部的上側設置有具有入口部的第一外殼部。
具體而言,由於在設置有電氣部件的第二外殼部的上側連接第一外殼部,並在第一外殼部設置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插入第二外殼部中的狀態下,能夠通過入口部實現空氣的吸入。
並且,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技術特徵在於,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設置。
具體而言,由於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設置有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入口部,位於第一外殼部的外側的空氣通過入口部向第一外殼部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
並且,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技術特徵在於,在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設置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的狀態下,在與入口部隔開的上側設置有過濾器。
具體而言,通過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設置的入口部流入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的外部空氣向上側移動並均勻地通過過濾器。
並且,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技術特徵在於,減小為了殺菌過濾器而設置的殺菌部的流路阻力。
具體而言,由於殺菌部位於第一外殼部的中央部,通過入口部流入的空氣圍繞殺菌部的外側周緣並向上側移動,減小了殺菌部的流路阻力。
並且,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技術特徵在於,設置在第一外殼部的上側的排出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
具體而言,由於在上下方向上呈開口的排出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在第一外殼部的上側,從而能夠調節通過風扇模組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可以包括:殼體、過濾器、風扇模組、排出部以及殺菌部中的至少一個。
殼體具有入口部,過濾器、殺菌部以及風扇模組位於殼體的內側,並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空氣流路。並且,在殼體的內側形成有圓筒形的空氣流路。並且,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殼體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入口部、過濾器、殺菌部以及風扇模組的中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一致。並且,殼體可以包括第一外殼部和第二外殼部。
第一外殼部可以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過濾器和殺菌部以及風扇模組設置在第一外殼部的內側。
在下表面可以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並且,在第一外殼部的上側可以具有用於排出空氣的排出口。並且,第一外殼部可以包括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以及中間外殼中的至少一個。
第一外殼可以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並結合在第二外殼部的上側。
並且,入口部可以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設置。並且,入口部可以具有向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引導空氣的移動的複數個入口孔。並且,入口孔可以構成為長孔形狀的孔。並且,入口孔可以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外側周緣向一方向傾斜地設置。並且,通過入口孔流入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的空氣可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向上側的過濾器移動。
並且,第一外殼還可以包括用於固定過濾器的過濾器固定凸起。過濾器固定凸起可以從第一外殼的上部向第一外殼的內側凸出,從而支撐過濾器的下部。
並且,第二外殼可以位於第一外殼的上側,並具有排出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口。並且,第二外殼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並且,第二外殼可以包括第二外殼主體、擴管構件以及旋轉支撐部中的至少一個。
第二外殼主體可以包圍風扇模組的外側周緣的形狀設置。並且,擴管構件向第二外殼主體的上側延伸,其呈越向上側其內側通道逐漸地變寬的管形狀。
並且,旋轉支撐部可以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和擴管構件中的至少一個。並且,旋轉支撐部可以在位於擴管構件的內側的排出口的中心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並且,旋轉支撐部可以包括芯構件、支架以及球形接頭中的至少一個。
芯構件可以位於排出部的下側,並從排出口的中心朝排出部的方向延伸。並且,支架可以向芯構件的外側延伸,並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和擴管構件中的至少一個以使芯構件的移動受限。並且,支架可以具有複數個,並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並且,球形接頭可以結合在芯構件,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並且,球形接頭的端部可以呈球形狀,結合在排出部的內側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
中間外殼以包圍過濾器的外側的形狀設置,並將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連接。並且,中間外殼可以形成為圓筒形。
並且,第二外殼部可以連接在第一外殼部的下部。並且,在第二外殼部的內側可以設置有包括電池的電氣部件。並且,在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在第二外殼部的內側未形成有空氣流路。並且,第一外殼部和第二外殼部中的至少一個可以構成為圓筒形的外殼。第一外殼部和第二外殼部可以均構成為圓筒形。或者,可以僅有第二外殼部構成為圓筒形。或者,可以僅有第一外殼部構成為圓筒形。
過濾器設置在第一外殼部的內側,並淨化向入口部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並且,過濾器可以形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並且,過濾器的高度可以設定為比入口部的高度更高。
風扇模組可以位於過濾器與排出口之間,並旋轉風扇以朝排出口的方向吹送空氣。並且,風扇模組可以包括風扇殼體、風扇構件以及風扇底座。
並且,風扇模組可以位於旋轉支撐部的下側。並且,風扇模組可以包括固定在第一外殼部的風扇殼體。並且,風扇殼體可以包括位於芯構件的下側的支撐板以及向支撐板的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支架。並且,連接支架和支架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從而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
風扇殼體固定在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在風扇殼體的內側具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的空間。並且,風扇構件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的內側,並朝排出部的方向移動空氣。並且,可以使用斜流式風扇作為風扇構件。並且,風扇構件可以包括轂、風扇翼以及護罩中的至少一個。
轂可以位於風扇殼體的中心,以接收外部動力而旋轉。並且,風扇翼可以具有複數個,並沿著轂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並且,護罩可以連接在風扇翼的端部並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並與風扇底座隔開。並且,轂的外徑和護罩的內徑可以從上側朝下側逐漸地減小。
並且,風扇底座可以結合在風扇殼體的下側,並引導通過過濾器的空氣向風扇構件流入。
排出部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並調節通過風扇模組的空氣的排出方向。並且,排出部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上設置的球形狀的球形接頭。並且,排出部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位於球形接頭的一側,具有引導空氣的排出的複數個葉輪。並且,排出部可以包括:第二排出部,位於球形接頭的另一側並連接在第一排出部,與第一排出部一同以球形接頭為中心旋轉。
並且,排出部的旋轉中心可以與風扇模組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並且,通過入口部流入的空氣移動到上側,並依次通過過濾器和風扇模組以及排出部。
並且,殺菌部可以位於過濾器與第二外殼部之間,並朝過濾器照射殺菌用光線。並且,殺菌部可以位於過濾器的下側,並設置在與入口部重疊的高度的位置。並且,殺菌部可以包括殺菌支撐部和托起部以及照射部中的至少一個。
殺菌支撐部可以位於第一外殼部與第二外殼部之間。並且,殺菌支撐部可以遮蔽第一外殼部的下部。並且,殺菌支撐部可以位於照射部的下側,並連接在殼體而使其移動受限。
並且,托起部可以向殺菌支撐部的上側凸出並支撐照射部的下側。並且,托起部可以位於入口部的中央,托起部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
並且,托起部可以呈從殺菌支撐部的中央向上側凸出的柱形狀。並且,托起部可以呈圓柱或圓錐形狀。並且,托起部可以位於形成有入口部的第一外殼部的中央,其橫截面構成為圓形。
並且,照射部可以安裝在托起部的上側,並朝過濾器的方向照射殺菌用光線。並且,照射部可以設置在比入口部的上端更高或相同的位置。並且,照射部可以位於沿著上下方向貫穿入口部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
並且,當將風扇模組與過濾器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1,且將過濾器與照射部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2時,L1可以短於L2。
並且,入口部的上下方向長度D1短於過濾器的上下方向長度D2。並且,D1可以形成為大於D2的0.57倍且小於D2的0.77倍。
在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中,第二外殼部放置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上,並可以通過第一外殼部上設置的入口部吸入空氣而不被外部結構干涉,因此,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性能。
並且,在本發明中,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周緣設置,因此,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並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性能。
並且,在本發明中,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沿著第一外殼部的周緣設置,因此,在使用產品時無需考慮入口部的位置,從而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並且,在本發明中,通過入口部流入的空氣均勻地通過過濾器並朝風扇模組的方向移動,因此,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在本發明中,殺菌部的托起部和照射部位於第一外殼部的中央,並在托起部的外側形成有曲面,因此,減小殺菌部的流路阻力並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性能。
並且,在本發明中,在第一外殼部的上側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有排出部,並能夠容易地調節向第一外殼部的上側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因此,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並且,在本發明中,在風扇底座接連地設置有安全部而在吸入部的外側形成保護網,因此,能夠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並且阻斷過濾器等進入到風扇構件的內側,從而能夠提高作動可靠性。
並且,在本發明中,在與吸入部面對的位置未設置有阻斷部,因此,減小與朝吸入部移動的空氣接觸的面積,從而能夠提高送風功能。
並且,在本發明中,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的旋轉支撐部將旋轉移動到上側的空氣以朝排出部的方向引導並增加送風量,因此,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在本發明中,在送風風扇與排出部之間額外地設置有引導空氣的移動方向的引導葉輪,因此,減小向排出部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並增加送風量,從而能夠減少電消耗。
並且,在本發明中,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且能夠轉換空氣的移動方向,因此,相較於分別單獨地使用兩個部件的情形,能夠節省生產費用。
與上述的效果一同地,本發明的具體的效果將在以下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具體的內容時一併描述。
以下將參照附圖對前述的目的、特徵及優點詳細地進行敘述,因此,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容易地實施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在對本發明進行說明的過程中,如果判斷為對於與本發明相關的公知技術的具體的說明不必要地混淆本發明的要旨,則省去對其詳細的說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附圖中相同的元件符號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並使用。
雖然為了描述多樣的元件而使用第一、第二等術語,但是這些元件並不限定於這些術語。這些術語僅是為了將一個元件與其他元件加以區別而使用,除非有特別相反的記載,第一元件也可以是第二元件。
以下所述的在元件的「上部(或者下部)」或元件的「上(或者下)」配置任意的元件可以表示的是,不僅是任意的元件與元件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接觸配置,也可以在元件和元件上(或者下)配置的任意的元件之間介設有其他元件。
並且,在記載為任意元件「連接」、「結合」或「接觸」在其他元件的情況下,其可以表示所述元件彼此直接地連接或接觸,但是也可以被理解為在各元件之間「設置」有其他元件,或者各元件通過其他元件「連接」、「結合」或「接觸」。
在整個說明書中,除非有特別相反的記載,各元件可以是單數,也可以是複數。
在本說明書中,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確相反地表示,單數的表述包含複數的表述。在本申請案中,「構成」或「包括」等術語不應被解釋為必須包括說明書上記載的多個元件或多個步驟的全部,而是應當被解釋為可以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元件或一部分步驟,或者還可以包括追加的元件或步驟。
在整個說明書中,當記載為「A及/或B」時,除非有特別相反的記載,其表示A、B,或A及B,當記載為「C至D」時,除非有特別相反的記載,其表示C以上且D以下。 《第一實施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外觀》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前視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剖視圖;以及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分解剖視圖。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可以形成為大致圓筒形形狀。這樣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可以包括殼體330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以及殺菌部170中的至少一個。
殼體3300具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和殺菌部170以及風扇模組70可以位於內側。並且,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空氣流路。由於在殼體3300的內側形成有圓筒形的空氣流路,能夠減小沿著上下方向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
並且,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殼體3300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入口部22、過濾器60、殺菌部170、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口33的中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一致。因此,沿著殼體3300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氣流將沿著垂直方向往一直線移動,從而縮短空氣的移動路徑,並因此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設置在水平面的情況下,垂直輔助線與垂直線一致。
並且,殼體3300可以包括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以向第一外殼部10的側面吸入空氣並向上部排出空氣的方式工作。
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外觀骨架。在這樣的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容置複數個部件。
第一外殼部10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過濾器60和殺菌部170以及風扇模組70可以設置在內側。此外,第一外殼部10的第一方向兩側可以開放地形成。亦即,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和下側可以敞開。在這樣的第一外殼部10的第一方向一側可以配置有入口部22,在第一外殼部10的第一方向另一側配置有排出口33和排出部140。
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下側連接有第二外殼部50,第二外殼部50可以構成為圓筒形。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可以整體上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長度細長的豎放的圓柱形狀。因此,使用者可以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豎放使用或臥放使用。並且,在如車輛內部的發生晃動的場所中,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可以以安裝在諸如杯支持件之朝下側凹入的槽部的狀態使用,因此,能夠穩定地保持其位置。
對方向進行定義。當將從第一外殼部10朝排出部140的方向稱為上部,並且從第一外殼部10朝第二外殼部50的方向稱為下部時,「第一方向」表示上下方向或軸向。並且,第一方向可以被稱為與垂直方向相同的含義。此外,「第二方向」為與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其表示左右方向或徑向。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整體上的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包括:第一外殼部10、第二外殼部5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以及殺菌部170。
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外觀骨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側面和底面外觀由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在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的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12。在這樣的容置空間12容置包括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殺菌部170以及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等。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較佳形成為具有足夠的強度,從而能夠從外部保護如上所述容置的部件受到衝擊。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容置空間12,並配置在風扇模組70與入口部22之間。亦即,過濾器60配置在風扇模組70的下部,並產生淨化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入口部22吸入空氣的作用。通過過濾器60並被淨化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和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部排出。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並淨化向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並且,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
過濾器60可以由單一過濾器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由複數個過濾器堆疊的狀態設置。並且,過濾器60還可以追加具有用於固定過濾器的額外的過濾器外殼。
過濾器外殼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過濾器外殼的內側還可以形成有用於容置過濾器的插入空間。
風扇模組70容置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的容置空間12中,並可以配置在排出部140與過濾器60之間。更具體而言,風扇模組70可以配置在排出口33與過濾器60之間。亦即,風扇模組70位於過濾器60的上部,在風扇模組70的上部配置有排出口33和排出部140。這樣的風扇模組70產生將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過濾器60的下部的空氣吸入並向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排出空氣的作用。
排出部140的旋轉中心可以與風扇模組70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向上側移動,依次通過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側排出。
本實施例中顯示風扇模組70包括斜流式風扇。這樣的風扇模組70可以將通過了過濾器60的空氣沿著軸向吸入並沿著軸向與徑向之間的方向排出。
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並能夠引導通過排出口33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設置有旋轉支撐部35,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5。由於排出部140的上下兩側呈開口,通過排出口33移動到排出部140的下部的空氣可以通過排出部140的上部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外側排出。
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的下部,並可以固定到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個。殺菌部170與過濾器60按設定的距離隔開,並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由於從殺菌部170照射的殺菌用光線對人體有害,通過設定殺菌部170的安裝位置來避免殺菌用光線通過入口部22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外側流出。
電池200設置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設置的容置空間12,並配置在殺菌部170的下部。電池200可以供應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驅動的電源。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部件配置結構》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內部設置的容置空間12可以區分為第一容置區域A和第二容置區域B。當在上下方向上區分容置空間12時,上部的區域成為第一容置區域A,其下部的區域成為第二容置區域B。在此明確的是,第一容置區域A和第二容置區域B並不是物理上區分的區域,而是僅在概念上區分的區域。
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將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骨架的第一外殼部10的容置空間12設定為第一容置區域A,而將第二外殼部50內部的容置空間12設定為第二容置區域B。
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置有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相關的元件。亦即,由於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置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在第一容置區域A實現了從下側朝上側的空氣的流動。
在第一外殼部10作為用於空氣吸入的通道設置具有複數個入口孔24的入口部22。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作為用於排出第一容置區域A中被淨化的空氣的通道設置有排出口33以及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排出口33的排出部140。因此,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成將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連接的空氣流路。
亦即,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備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以及排出口33,吸入到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內部的空氣通過空氣淨化器的內部所需的流路形成在第一容置區域A。
在第二容置區域B配置有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流動不直接相關的元件。亦即,在第二容置區域B可以設置有包括印刷電路板的控制部和電池200等。
根據本實施例,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為其上下方向長度長於側向長度的圓筒形形狀。此外,配置在上部的第一容置區域A相較於配置在下部的第二容置區域B其上下方向長度更長地形成。亦即,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沿著縱向豎放時,上部的第一容置區域A相較於下部的第二容置區域B佔據更寬的區域。
在形成有第二容置區域B的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可以設置有電池200。電池200可以配置為具有相較於將風扇模組70、過濾器60以及排出部140相加的重量更重的重量。
通常,由於電池200的每單位體積的重量遠重於風扇模組70、過濾器60以及排出部140的每單位體積的重量,即使不人為地增加電池200的重量或尺寸,電池200也將具有相較於風扇模組70、過濾器60以及排出部140更重的重量。
當如上所述之作為重量物的電池20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重心將從上下方向的中心偏向下側配置。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重心將向配置有電池20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側移動。
在如上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重心偏向配置有電池20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側的情況下,當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縱向豎放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被顛覆的危險性降低。
亦即,當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縱向豎放時,由於因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配置的電池200而使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重心位於下側,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將不會容易地翻倒。
並且,當作為重量物的電池20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時,構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其他部件需要配置在比電池200更上部的位置。亦即,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相關的元件需要配置在比電池200更高的位置。
為了確保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順利使用所需的電池200的充電容量,需要使電池200的尺寸達到預定尺寸以上。因此,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內部也需要配備有用於安裝電池200的預定尺寸以上的安裝空間。此外,由於不易在設置有電池200的空間形成用於空氣的流動的流路,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相關的元件只能配置在躲避電池200的位置,亦即,配置在比電池200更高的位置。
由於具有這樣的配置結構,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用於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的流路形成在比電池200更高的位置的第一容置區域A。因此,空氣被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及被淨化的空氣從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排出也將在比設置有電池200的位置更高的位置上進行。
當如上所述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部進行淨化空氣的排出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被淨化的空氣將可以更容易地到達使用者的臉部。
當在低於使用者的臉部的位置放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並使用時,為了增加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被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臉部的量,相較於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橫向臥放使用,將其縱向豎放使用更為有利。
為此,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縱向豎放時,如果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部進行淨化空氣的排出,則可以更加增多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被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臉部的量。
此外,作為重量物的電池20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因此,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相關的元件配置在比電池200更高的位置的結構還可以有助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安裝範圍的擴展。
作為一例,當以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插入於車輛內的杯支持件的狀態使用時,進行空氣的吸入的區域和進行空氣的淨化及排出的區域可以配置在比杯支持件更高的位置。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在穩定地放置在車輛內的情況下,還能夠保持高水準的空氣淨化性能。為此,配置有電池200的第二容置區域B的上下方向長度較佳被設定為杯支持件的深度以上。
作為另一例,當利用夾子方式的支持件等來固定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區域時,也可以在不遮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之進行空氣的吸入的區域和進行淨化空氣的排出的區域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穩定的固定。
並且,在使用者的手把持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並移動的情況下,也可以在不遮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之進行空氣的吸入的區域和進行淨化空氣的排出的區域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穩定的移動。
亦即,通過將諸如電池200之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流動不直接相關的元件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並利用這樣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下部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放置、固定,從而能夠同時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高水準的空氣淨化性能以及穩定的固定。
在具有所述結構之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中,在第二外殼部50的上側配置具有入口部22的第一外殼部10。在安裝電氣部件的第二外殼部50的上側連接第一外殼部10,在第一外殼部10設置有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因此,在諸如杯支持件之具有朝下側凹入的槽形狀的結構插入第一外殼部10的狀態下,由於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容易地進行空氣的吸入後向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排出,從而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部件的詳細元件》
圖4是從上部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圖5是從下部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4和圖5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可以包括第一外殼部10、第二外殼部5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殺菌部170以及電池200中的至少一個。 《第一外殼部》
第一外殼部10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12,在下表面可以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第一外殼部10構成為圓筒形,並可以配置為其上側和下側呈開口的形狀。第一外殼部10可以由單一部件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部10由複數個構件構成,各構件可以夾緊式結合或利用黏結劑結合,並可以利用諸如螺栓的緊固構件彼此連接等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下表面吸入空氣,並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排出空氣。為此,沿著外殼部10的下部周緣設置有具有入口孔24的入口部22。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可以具有排出空氣的排出口33。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部10可以包括第一外殼20、第二外殼30以及中間外殼40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在第一外殼20的上側連接中間外殼40,在中間外殼40的上側連接第二外殼30。
由於第一外殼20、中間外殼40以及第二外殼30的內側形成的容置空間12在作為第一方向的上下方向上連通,因此流入到第一外殼20內側的空氣將沿著中間外殼40和第二外殼30向上側引導移動。 《第一外殼》
第一外殼20設置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在結合在第二外殼部50上側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20呈圓筒形狀,並在第一方向上連通。
由於沿著第一外殼20的周緣形成有入口部22,因此第一外殼20的外側存在的空氣可以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20的內側移動。入口部22可以沿著第一外殼20的周緣設置在複數個位置。由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入口部22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接連地設置,所以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入口部22可以沿著第一外殼20的周緣設置在帶形狀的區域,入口部22可以設置有向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引導空氣的移動的複數個入口孔24。入口孔24在將流入到第一外殼20的內側的空氣的流動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引導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入口孔24可以構成為長孔形狀的孔。並且,由於入口孔24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向一方向傾斜地設置,將流入到第一外殼20內側的氣流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引導。
在虛擬的垂直線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情況下,入口孔24以與垂直線構成設定的角度且傾斜的狀態設置。並且,入口孔24沿著風扇模組70上設置的風扇構件90旋轉的方向傾斜地設置。因此,通過入口孔24流入到第一外殼20內側的空氣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並向上側移動,設置在風扇模組70上的風扇構件90也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並吸入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因此,順暢地實現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向上側移動的氣流,從而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由於與沿著第一方向設置的情形相比,入口孔24形成為與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虛擬線構成銳角且傾斜的長孔形狀,入口孔24長度相較於沿著第一方向設置的孔將變長。因此,由於通過長孔形狀的入口孔24流入氣流更加順暢地進行,與習知技術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淨化物件空間中存在的空氣。
在風扇模組70上設置的風扇構件90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情況下,入口孔24在順時針方向上傾斜地設置。此外,在設置在風扇模組70上的風扇構件90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情況下,入口孔24在逆時針方向上傾斜地設置。
並且,在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的狀態下,由於在與入口部22隔開的上側設置有過濾器60,因此能夠在過濾器60的全體面積的範圍內均勻地實現空氣的移動。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20可以包括入口部22和遮蔽主體26。在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的上側設置有遮蔽主體26。遮蔽主體26構成為圓筒形,並引導入口部22與過濾器60之間能夠按設定的間隔被隔開。
包圍殺菌部170的外側周緣的第一外殼20呈在第一方向上連通的管形狀,並在第一外殼20的上下方向上接連地設置有遮蔽主體26和入口部22。在遮蔽主體26的內側可以配置殺菌部170中的元件的照射部180。因此,從殺菌部170照射的殺菌光線與遮蔽主體26接觸而阻斷向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照射。由於阻斷殺菌光線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照射,因此能夠防止殺菌光線向使用者照射而提供安全的使用環境。
並且,遮蔽構件的第一方向長度考慮到用於使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第一外殼部10內側的外部空氣向上側移動並均勻地通過過濾器60的移動空間而設定。亦即,遮蔽構件的第一方向長度考慮到用於使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外部空氣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向上側旋轉且均勻地到達過濾器60下部的全體面積的移動距離而設定。由於入口部22和遮蔽主體26構成第一外殼20,因此能夠將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均勻地供應到位於上側的過濾器60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並能夠延長過濾器60的使用時間且節省維護費用。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20還可以包括用於固定殺菌部170的上部固定部27。第一外殼20位於第二外殼部50的上側,在第一外殼2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設置有後述的殺菌部170的殺菌支撐部171。由於向入口部22的下側延伸的上部固定部27位於殺菌支撐部171的上側,可以限制包括殺菌支撐部171的殺菌部170的上側移動。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殺菌支撐部171從入口部22的下端向入口部22的徑向內側延伸後,沿著殺菌支撐部171的內側面向第一方向下側延伸。並且,上部固定部27沿著殺菌支撐部171的內側面向第一方向下側延伸後向入口部22的徑向內側延伸,從而能夠穩定地支撐殺菌支撐部171的上側。
並且,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外殼20還可以包括用於固定過濾器60的過濾器固定凸起28。過濾器固定凸起28可以從第一外殼20的上部向第一外殼20的內側凸出並支撐過濾器60的下部。過濾器固定凸起28可以向遮蔽主體26的內側凸出,插入到過濾器60的下部所設置的槽部並限制過濾器60的下側移動。 《第二外殼》
第二外殼30位於第一外殼20的上側,具有排出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口33,並在將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第二外殼30的下部可以是圓筒形的管形狀,第二外殼30的上部可以是其出口逐漸地變寬的擴管式管形狀。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外殼30可以包括第二外殼主體31和擴管構件32以及旋轉支撐部35中的至少一個。
第二外殼主體31可以設置為包圍風扇模組70的外側周緣的形狀。第二外殼主體31呈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圓筒形的管形狀,第二外殼主體31的內側形成的容置空間12在第一方向上連通。在第二外殼主體31的內側配置風扇模組70。
擴管構件32呈向第二外殼主體31的上側延伸,並且越向上側其內側通道逐漸地變寬的管形狀。擴管構件32的形狀設計考慮到排出部140旋轉的角度和排出部140的尺寸以及與排出部140的干涉與否而設定。擴管構件32可以與第二外殼主體31一體地形成,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第二外殼主體31作為與擴管構件32額外的構件製作後結合。並且,在擴管構件32的內側具有作為排出空氣的通道的排出口33。此外,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排出口33的內側。
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35的立體圖;以及圖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35設置在風扇模組70上側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2、圖6及圖7所示,旋轉支撐部35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31和擴管構件32中的至少一個,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並且,旋轉支撐部35可以在位於擴管構件32的內側的排出口33的中心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旋轉支撐部35可以包括芯構件36、支架37以及球形接頭38中的至少一個。
芯構件36位於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排出部140的下側,並可以從排出口33的中心朝排出部140的方向延伸。在第二外殼30的徑向中央配置芯構件36,芯構件36的下側形成為圓盤形狀。
芯構件36下部的橫截面呈圓形,並與後述的風扇模組70的中心部一致。亦即,位於風扇模組70的徑向中間的支撐板81位於芯構件36的下部。因此,通過支撐板81的外側周緣移動到上側的空氣沿著芯構件36的外側向上側移動並向排出部140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由於與風扇模組70的支撐板81面對的芯構件36的下面構成為與支撐板81相同或更小的面積,因此能夠防止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與芯構件36的下部接觸並增加流路阻力。芯構件36的下端部的截面積與風扇模組70的支撐板81的截面積相同或更小,在支撐板81的第一方向上側配置芯構件36。
並且,由於芯構件36朝上側形成為圓錐形狀,所以能夠使其與在芯構件36的外側移動的空氣摩擦的面積達到最小,並且減小其與空氣的摩擦,從而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在芯構件36的上端具有安裝孔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的球形接頭38而連接在所述安裝孔部。
支架37向芯構件36的外側延伸,在連接第二外殼主體31和擴管構件32中的至少一個並限制芯構件36的移動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37具有複數個,並可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從芯構件36的下部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支架37可以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31。或者,支架37可以連接在擴管構件32,或者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31和擴管構件32的連接部位。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37位於後述的風扇模組70的連接支架82的上側。例如,在連接支架82以支撐板81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的情況下,支架37也將以芯構件36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在支架37的下側配置連接支架82,從支架37的上側觀察時,支架37和連接支架82以呈重疊的形狀設置。
因此,通過連接支架82外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將通過位於連接支架82上側的支架37的外側,從而能夠使空氣移動時發生的摩擦最小化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37也可以芯構件36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有四個以上。並且,在支架37連接在額外之具有環形狀的邊框構件的狀態下,邊框構件可以固定在殼體3300等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球形接頭38結合在芯構件36,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球形接頭38的端部呈球形狀,可以結合在排出部140的內側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球形接頭38的上側呈球形狀,從球形狀上側向下側延伸的桿形狀的球形接頭38主體通過芯構件36上側設置的孔插入到芯構件36內側並固定。球形接頭38和芯構件36可以利用螺絲緊固固定,或利用銷緊固方式固定,或利用黏結劑固定等利用多樣的固定方法固定。
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外殼部10還可以包括設置在第一外殼20與第二外殼30之間的中間外殼40。中間外殼40以包圍過濾器60的外側的形狀設置,在將第一外殼20和第二外殼30連接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中間外殼40可以呈圓筒形的管形狀,並且可以是中間外殼40的上下側呈開口的形狀。
另外,向中間外殼40的內側凸出的外殼凸起42支撐風扇模組70的下部,並可以防止風扇模組70與位於下側的過濾器60接觸。由於外殼凸起42保持過濾器60與風扇模組70之間的隔開距離,因此能夠使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匯聚到風扇模組70的入口並向風扇模組70的內側移動的流動更加順暢地進行。
另外,在入口部22形成有入口孔24,這樣的入口孔24可以呈斜線形狀傾斜地設置,並根據需要也可以形成為其中間彎折的不等號形狀的孔。並且,為了增加向過濾器60流入的空氣的流量,在設置有過濾器60的殼體3300的側面也可以追加地形成有入口孔24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殼體3300可以由三個以上的複數個構件構成,可以按多樣的形狀變化。 《第二外殼部》
第二外殼部50連接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形成安裝包括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的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個可以由圓筒形的外殼構成。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可以均由圓筒形構成,也可以僅有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或者,根據需要也可以僅有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
在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並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情況下,使用者便於用手把持第二外殼部50的外側周緣,在大致上具有圓形截面的槽部的車輛的杯支持件中,也可以容易地放置第二外殼部50。
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的情況下,減小通過第一外殼部10內側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與構成曲面形狀的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接觸並發生的摩擦,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空氣的流動。
另外,由於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而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未形成有空氣流路,因此即使在第二外殼部50放置在杯支持件或被使用者的手把持的情況下,也能夠順暢地進行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空氣的吸入和排出,從而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外殼部50包括下部外殼52和下部托起部54。下部外殼52由圓筒形構成,在下部外殼52的內側設置有包括電池200的電氣部件。下部外殼52的上側呈開口,下側可以被額外的蓋遮蔽。
並且,由於向下部外殼52的內側凸出的下部托起部54支撐照射部180的下部,從而能夠限制照射部180向下側移動。 《過濾器》
圖21是沿著上下長度方向劃分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剖視圖。
如圖21所示,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淨化向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圓柱形狀。過濾器60設置在中間外殼40的內側,由於過濾器60和中間外殼40由模組構成,因而能夠簡便地實現分解及組裝。
由於中間外殼40呈圓形管形狀,並且設置在中間外殼40的內側的過濾器60也呈與中間外殼40的內側接觸的圓柱形狀,因而能夠有效地去除通過中間外殼40的內側的空氣中的不純物。
當將過濾器60的高度設定為D2,且將入口部22的高度設定為D1時,過濾器60的高度D2可以設定為高於入口部22的高度D1。由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重要功能在於空氣的淨化,增大過濾器60的空氣淨化體積的元件尤為重要。因此,由於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D2長於D1,能夠提高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空氣中的雜質被過濾器60捕集的效率。
並且,過濾器60的橫截面形成為圓形,並呈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具有最大的面積的形態。並且,過濾器60被製作為缸筒形態,當將構成過濾器60的織物的上端和下端裁剪時,使壓力損失最小化,從而能夠使過濾器60的性能最大化。
並且,由於過濾器60的外徑被製作為用於向風扇模組70吸入空氣的喇叭口132的吸入直徑以上,從而能夠使過濾器60的體積最大化。
另外,當將風扇模組與過濾器60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1,且將過濾器60與照射部180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2時,L1可以短於L2。由於作為風扇模組與過濾器60之間的距離的L1為風扇模組70的吸入內徑的1/8以上,能夠設計為避免向風扇模組70吸入的空氣的吸入流動阻力變大。
並且,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可以沿著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實現,空氣的流動也在與之相同的上下方向上實現。亦即,利用風扇模組70的作動來實現的氣流可以沿著與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方向相同的直線方向實現。
當如上所述沿著直線方向實現空氣的流動時,與之相應地降低對於氣流的阻力,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因此,由於能夠利用風扇模組70實現足夠的量的空氣吸入和與之對應的足夠的量的空氣排出,能夠相應地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空氣淨化性能。 《風扇模組》
風扇模組70位於過濾器60與所述排出口33之間,在旋轉風扇以朝排出口33的方向吹送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圖8是顯示本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立體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俯視圖;以及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仰視圖。
如圖2和圖8至圖11所示,當採用作為圓形斜流式風扇模組的風扇模組70時,由於與呈圓筒形的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狀一致或對應,無需因風扇模組70的固定或緊固而增大第一外殼部10的形狀,從而能夠實現產品的小型化。並且,當將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使用在車輛時,能夠在杯支持件以內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尺寸。
並且,由於在風扇模組70採用圓形斜流式風扇模組,因此可以提供能夠使流動性能最大化的上部排出式小型空氣淨化器。風扇模組70的風扇類型由斜流式風扇構成,風扇模組70的內部結構變更為能夠安裝斜流式風扇。
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利用馬達的運轉來旋轉。僅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轉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在風扇構件90設置有轉子,在其旋轉被限制的風扇殼體80還可以設置有定子。由於定子的磁場進行變化,與轉子一同旋轉的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從而使轉子和風扇構件90以定子為中心旋轉。由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元件為公知的元件,將省去對其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扇模組70可以包括風扇殼體80和風扇構件90以及風扇底座130。 《風扇殼體》
風扇殼體80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內側具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扇殼體80可以包括支撐板81、連接支架82、電線引導件83、側面支撐部84、內側引導部85以及凸柱86中的至少一個。
支撐板81由圓盤形狀構成,在支撐板81的中央具有孔。在支撐板81的中央可以設置有馬達,或者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有與馬達連接的軸。這樣的支撐板81位於芯構件36的下側。
連接支架82向支撐板81的外側延伸並連接在側面支撐部84。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具有複數個,並可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向支撐板81的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支架82可以連接在內側引導部85。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位於旋轉支撐部35的支架37下側。連接支架82以支撐板81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在連接支架82的彼此面對的上側設置有支架37。
因此,由於旋轉支撐部35的支架37和風扇模組70的連接支架82彼此面對並設置在重疊的位置,降低通過連接支架82和支架37的外側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排出流動阻力,從而能夠順暢地實現空氣流動。
亦即,風扇模組70位於旋轉支撐部35的下側,形成風扇模組70的外形的風扇殼體80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並引導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移動。這樣的風扇殼體80可以包括:支撐板81,位於芯構件36的下側;以及連接支架82,向支撐板81的徑向外側延伸。
通過風扇構件90移動到上側的空氣通過由支撐板81和連接支架82以及側面支撐部84形成的空間向上側移動。此時,由於連接支架82和支架37在上下方向上重疊,能夠減小通過風扇模組70和旋轉支撐部35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流路阻力。亦即,由於連接支架82和支架37以呈重疊的形狀設置,減小通過連接支架82的周邊移動到上側的空氣與支架37的摩擦,從而能夠減小空氣的摩擦阻力。
電線引導件83接連地設置在連接支架82,並支撐電線的下部以使電子裝置的電線能夠沿著連接支架82的側面移動。電線引導件83呈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下部的凸起形狀,並引導支撐板81上設置的馬達的電線向風扇殼體80的外側延伸設置。電線引導件83設置在連接支架82的側面,從而可以形成用於配置電線的凹入的槽。因此,設置在電線引導件83上的電線配置在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的凹入的槽,由於電線的下部被電線引導件83支撐,因此能夠防止電線的損傷。
側面支撐部84呈圓筒形的管形狀,其上下側呈開口的形狀。側面支撐部84的外側與第二外殼30和中間外殼40的內側接觸,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連接在連接支架82。
內側引導部85形成從側面支撐部84的下側朝徑向內側向下傾斜地設置的傾斜面。內側引導部85形成在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能夠防止利用風扇構件90吹送到上側的空氣通過風扇構件90的外側面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凸柱86向側面支撐部84的下端延伸,在具有用於供後述的風扇底座130的結合凸起134插入的槽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凸柱86在側面支撐部84的周向上設置有複數個。 《風扇構件》
風扇構件9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80的內側,在能夠朝排出部140的方向移動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作為風扇構件90可以使用斜流式風扇,但是這僅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也可以將其他種類的風扇作為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使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扇構件90可以包括轂100、風扇翼110以及護罩120中的至少一個。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剖視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的立體圖;以及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的俯視圖。
如圖12至圖14所示,轂100位於風扇殼體80的中心,在接收外部動力並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轂100配置在風扇構件90的徑向中心,並可以與構成馬達的轉子及作為馬達的輸出軸的軸一同旋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轂100可以包括轂板部101、軸結合部102、內側凸出部105以及裙部107中的至少一個。
轂板部101可以形成為與支撐板81平行的圓盤形狀。在轂板部101可以配備有軸結合部102。軸結合部102可以配置在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央。這樣的軸結合部102可以向轂板部101的上側和下側凸出地形成。
軸結合部102可以與傳遞旋轉動力的軸的軸向端部結合。例如,可以在軸結合部102夾緊軸的形態實現軸結合部102和軸間的結合。
沿著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一加強凸起103。第一加強凸起103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並在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形成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軸結合部102的應力通過第一加強凸起103分散,能夠加強軸結合部102的結構剛性。
內側凸出部105可以從轂板部101朝設置有支撐板81的上部凸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側凸出部105沿著轂板部101的外側邊框沿著圓弧方向設置。內側凸出部105呈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形狀。
此外,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二加強凸起106。第二加強凸起106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面向第一方向設置,第二加強凸起106的下側形成朝軸結合部102延伸的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內側凸出部105的應力通過第二加強凸起106分散,能夠加強內側凸出部105的結構剛性。根據需要,在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可以固定馬達部的轉子。
裙部107可以從轂板部101的邊框朝支撐板81的上側凸出。裙部107可以形成從轂板部101越沿著第一方向遠離越向第二方向外側傾斜的傾斜面。裙部107位於內側凸出部105的外側,裙部107的內徑從下側越朝上側越增加。
例如,轂板部101和裙部107連接的形狀可以是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且其一側敞開的平頭圓錐(Truncated cone)形狀。裙部107可以是其上側呈開口且下側被轂板部101遮擋的漏斗形狀。
圖15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的仰視圖;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的前視圖;以及圖17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的剖視圖。
如圖15至圖17所示,護罩120連接在風扇翼110的端部並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在能夠與風扇底座130隔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護罩120沿著裙部107的外側周緣設置,護罩120和裙部107可以利用風扇翼110連接。並且,轂100的外徑和護罩120的內徑可以從上側朝下側逐漸地減小。
護罩120與轂100在徑向上按設定間隔隔開,並可以配置在轂100的徑向外側。並且,護罩120可以按與風扇翼110的徑向長度對應的間隔尺寸與轂100隔開。此外,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將在轂100上設置的裙部107和護罩120之間連接。
護罩120可以形成與裙部107大致平行的傾斜面。本實施例中顯示以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間隔越向護罩120的上側其越展開的形態實現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配置的情形。
設置在護罩120的下側的入口凸起121為環形狀的凸起,並在漏斗形狀的護罩120下側向第一方向延伸。由於入口凸起121位於後述的喇叭口132的內側,因此能夠防止沿著護罩120的外側向護罩120下側設置的入口流入的空氣的回風移動。
風扇翼110具有複數個,並可以沿著轂100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風扇翼110以轂100為中心向轂100的外側凸出,這樣的風扇翼110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並且,複數個風扇翼110可以沿著轂100的周緣方向按設定間隔隔開地配置。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扇翼110可以從軸結合部102的中心沿著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的離心方向向裙部107的外側凸出。並且,當將從軸結合部102的外側朝軸結合部102的方向設定為徑向時,風扇翼110的徑向內側可以連接在裙部107,風扇翼110的徑向外側連接在後述的護罩120。
裙部107是與轂100的元件中的風扇翼110直接地連接的部分,其又是與通過風扇翼110的空氣直接接觸的部分。這樣的裙部107還可以與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流動路徑較深地關聯。
如圖13和圖14所示,將護罩120和裙部107之間連接的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包括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12、第一邊緣113、以及第二邊緣114。
第一端部111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前端,並可以形成為沿著徑向延伸的直線形態。旋轉方向定義為實現風扇構件90的旋轉的方向。
第二端部112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後端,並可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形成為放射形。
第一邊緣113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一邊緣113可以連接在護罩120的內周面。
第二邊緣114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二邊緣114可以連接在轂100的外周面。
亦即,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可以與護罩120的內周面連接。此外,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與裙部107的外周面連接。
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二端部112的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此外,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這是因為,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另一端在旋轉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及另一端更前方的位置,裙部107形成為越向旋轉方向前方其半徑越窄的形態。
根據本實施例,風扇翼110可以與轂100中裙部107連接。為了將流入到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流動向上傾斜的方向引導,裙部107沿著向上傾斜的方向形成傾斜面。 《風扇底座》
如圖9至圖12所示,風扇底座130結合在風扇殼體80的下側,在引導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向風扇構件90流入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風扇底座130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並且,風扇底座130的邊框形狀可以形成為與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對應的形狀。例如,當過濾器60為圓柱形狀,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為圓形時,風扇底座130可以配置為具有中空部的環形。
底座板131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這樣的底座板131為以呈環形的方式延伸的板形狀,並在中央具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
喇叭口132在與中空部面對的底座板131的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喇叭口132具有包圍護罩120的入口凸起121的下側的凹入的形狀的縱截面,並沿著周向延伸。
喇叭口132可以形成為包圍底座板131的中央所形成的中空部的外周面的形態。喇叭口132朝下側凸出地形成,並可以形成朝上側凹入的形狀的槽部。
喇叭口13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護罩120的徑向內側插入。這樣的喇叭口132通過在風扇模組70的入口引導吸入流動,能夠有助於提高風扇模組70的吸入、排出性能。
結合凸起134向底座板131的上側凸出,並以夾緊式結合在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凸柱86的槽部,從而在風扇殼體80的下側固定風扇底座130。
利用結合凸起134與凸柱86之間實現的結合,可以在複數個位置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當如上所述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時,風扇構件90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
凸出筋133從底座板131凸出,並可以配置在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凸出筋133位於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並可以配置為包圍喇叭口132的外側周緣的環形。並且,凸出筋133可以與底座板131一體地成形。更具體而言,底座板131和喇叭口132以及凸出筋133可以一體地成形。
並且,凸出筋133可以按與護罩120的外側面相同的角度傾斜地設置,凸出筋133與護罩120之間的間隔可以恆定地保持。這樣的凸出筋133可以按形成傾斜面的形態凸出。凸出筋133的傾斜面可以形成為與護罩120按設定間隔隔開且與護罩120的傾斜面平行的傾斜面。
並且,凸出筋133的傾斜面可以具有與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內側引導部85的傾斜面相同的傾斜角度。因此,能夠防止通過護罩120與裙部107之間的空間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護罩120與凸出筋133之間的空間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排出部》
如圖2至圖4所示,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並在調節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由於本發明的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上設置之球形狀的球形接頭38上,因此能夠順暢地實現其旋轉的動作。
由於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設置的排出部140在上下方向上呈開口,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因此能夠調節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排出部14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150和第二排出部160。
第一排出部150位於球形接頭38的一側(以圖3為基準的上側),並在引導空氣的排出的葉輪156具有複數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排出部15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
第一排出芯152以包圍球形接頭38的球形狀的上側的形狀設置,並位於芯構件36的上側。此外,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呈包圍第一排出芯152的外側的環形的方式設置,第一排出主體154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
此外,由於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利用複數個葉輪156連接,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第二排出部160位於球形接頭38的另一側(圖3為基準的下側),並連接在第一排出部150,在與第一排出部150一同以球形接頭38為中心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排出部160可以包括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
第二排出芯161以包圍球形接頭38的球形狀下側的形狀設置,並位於第一排出芯152的下側。此外,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包圍第二排出芯161的外側的環形設置,第二排出主體162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
此外,由於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利用複數個排出支架163連接,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殺菌部》
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並在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殺菌部170可以包括殺菌支撐部171和托起部176以及照射部180中的至少一個。 《殺菌支撐部》
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第一外殼部1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並遮蔽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並且,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照射部180的下側,並在連接在殼體3300並限制移動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殺菌支撐部171可以包括支撐底座172和固定邊框173。支撐底座172呈圓盤形狀,支撐底座172的上側被上部固定部27固定,支撐底座172的下側被第二外殼部50的下部托起部54支撐。
固定邊框173從支撐底座172的邊框向上側凸出,並位於下部外殼52與上部固定部27之間。
因此,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第一外殼部1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在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結合時,殺菌支撐部171的移動也將被限制。並且,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第一外殼部10內側的空氣因殺菌支撐部171而被阻斷向第二外殼部50移動,從而增加向風扇模組70移動的空氣流量並能夠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空氣淨化性能。
托起部176在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並支撐照射部180的下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並且,托起部176位於入口部22的徑向中央,托起部176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從而能夠減小與空氣的摩擦。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托起部176可以包括托柱177和托板178。
托柱177可以呈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的柱形狀。並且,托柱177可以呈圓柱或圓錐形狀。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托柱177呈從下側朝上側其橫截面逐漸地變窄的圓錐形狀,由於位於形成有入口部22的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能夠使其與空氣的摩擦達到最小。
為了殺菌過濾器60而設置的殺菌支撐部171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因入口孔24的傾斜形狀而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且在托柱177的外側旋轉,並向設置有過濾器60的上側移動。亦即,由於殺菌部170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部,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圍繞殺菌部170的外側周緣並向上側移動,減小殺菌部170的流路阻力。
由於托起部176和風扇構件90的旋轉中心與芯構件36沿著垂直方向位於一直線上,對於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流動的阻力降低,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從而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空氣淨化性能。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托板178呈沿著水平方向設置在托柱177的上側的板形狀。在托板178的上側設置有照射部180,為了防止從照射部180照射的光線向下側移動,托板178具有與照射部180相同或更大的截面積。
照射部180安裝在托起部176的上側,並可以朝過濾器60的方向照射殺菌用光線。並且,照射部180可以位於沿著上下方向貫穿入口部22的徑向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因此,在照射部180的上側配置過濾器60的情況下,由於能夠利用較少數目的殺菌光源182來殺菌過濾器60的下端全體面積,從而能夠節省生產費用及維護費用。
並且,在照射部180設置在比入口部22上端更高或相同的位置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照射部180可以包括印刷電路板181和殺菌光源182。在托板178的上側設置有印刷電路板181,在印刷電路板181的上側設置有用於照射殺菌光線的殺菌光源182。殺菌光源182可以是UVC LED,除此之外,在用於消滅過濾器60中存在的細菌的技術思想內還可以使用多樣的種類的殺菌裝置。
另外,由於殺菌部170的殺菌光源182位於入口部22的上側,能夠防止殺菌光源182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照射。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空氣流動》
圖2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氣流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剖視圖;圖22是顯示通過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入口部22的空氣在殺菌部170的周邊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時移動的狀態的俯視圖;以及圖2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的剖視圖。
以下,參照圖20至圖22對本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氣流樣態進行說明。
如圖20和圖22所示,由於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有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入口部22,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的空氣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
利用風扇模組70的運轉,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外側的空氣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內部流入。此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外側的空氣將通過以傾斜的形狀設置的入口孔24,並形成沿殺菌支撐部171的外側周緣旋轉的螺旋形的氣流。
流入到第一外殼20的內側且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上升的空氣將通過過濾器60,在此過程中可以濾除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體等。
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能夠使流動損失最小化,並且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
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亦即,被淨化的空氣可以向風扇模組70的內部流入。氣流可以被喇叭口132引導,因此,能夠有效地引導向風扇模組70的順暢的空氣流入。
流入到風扇模組70內部的空氣向風扇模組70的上側排出。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可以向斜流方向排出。其中,斜流方向可以定義為向上對角線方向。
吸入到風扇模組70的下側中央部的空氣通過沿著風扇模組70的邊框內側構成為環形的排出口向上側移動,並通過旋轉支撐部35的支架37之間形成的空間向上側移動。亦即,由於在風扇模組70採用斜流式風扇,將從風扇模組70的下部流入的空氣向上傾斜的方向排出,以使旋轉支撐部35的空氣移動通道與流路方向一致,從而能夠減少流路損失。
如上所述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亦即,被淨化的空氣從下側流入到排出部140的內側,並向排出部140的上側排出。
由於排出部140在設定的角度範圍內進行旋轉,因此可以根據排出部140的安裝角度調節所排出的空氣的方向。
並且,由於排出部140的內側形成凹入的形狀的槽部,因此能夠減小因通過排出部140而方向被轉換的空氣的排出阻力的增加。並且,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在使空氣的流動損失最小化的同時,還能夠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以及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 《各部件的配置與部件之間的間隔設定》
如圖21所示,將入口部22的第一方向長度設定為D1,將位於入口部22上側的遮蔽主體26的第一方向長度設定為L2。此外,將位於遮蔽主體上側的過濾器60的第一方向長度設定為D2,將位於過濾器60上側的風扇模組70與過濾器60之間的第一方向長度設定為L1。
此外,將風扇模組70的第一方向長度設定為D3,將位於風扇模組70上側的旋轉支撐部35的支架37與風扇模組70之間的距離設定為D4,將支架37與傾斜設置的排出部140的下端之間的距離設定為D5。
D2達到D1的1.8至2.2倍程度。由於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移動,作為入口部22的第一方向長度的D1的長度將變短,從而能夠使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小型化。並且,由於能夠充分地確保安裝過濾器60的空間,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入口部22的上下方向長度D1短於過濾器60的上下方向長度D2。較佳地,D1可以形成為大於D2的0.57倍且小於D2的0.77倍。
過濾器60由圓柱形狀構成,並設置在由圓筒形構成的殼體3300的內側。因此,由於能夠最大程度確保與通過殼體3300向上側移動的空氣接觸的面積,並能夠最大程度利用殼體3300的內側空間,因此能夠提高空氣的過濾性能。
並且,由於過濾器60相較於風扇模組70更靠近於入口部22設置,所以通過過濾器60且雜質被去除的空氣向風扇模組70供應。因此,防止在風扇模組70中夾入灰塵或雜質的現象,從而能夠提高風扇模組70的耐久性,並能夠節省風扇模組70的維護費用。
此外,通過以風扇模組70為基準位於下側的過濾器60的空氣的阻力大於向風扇模組70上側排出的空氣的阻力。因此,由於在過濾器60上側設置有風扇模組70,並向過濾器60上側吸入空氣,能夠順暢地進行向風扇模組70上側排出空氣的空氣的送風動作。
此外,由於D2大於D1,並且D2構成為D1的1.8至2.2倍程度,過濾器60的安裝空間大於入口部22的安裝空間。因此,即使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的吸入量較多,由於過濾器60的安裝面積大於入口部22,能夠提高過濾器60的淨化能力。
另外,在風扇模組70不位於過濾器60的上側而是位於下側的情況下,由於風扇模組70的運轉噪音將通過入口部22傳遞到殼體3300的外側,可能會增加消費者的不滿。此外,由於包含有雜質的空氣被吸入並直接移動到風扇模組70,將發生風扇模組70中夾入灰塵或雜質的現象,從而降低風扇模組70的耐久性,並且風扇模組70的維護費用也可能會上升。
並且,可能會發生從風扇模組70向上側排出的空氣被過濾器60遮擋而再次返回到風扇模組70的回風現象,因此,可能會較大地降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送風性能及空氣淨化性能。
因此,為了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具有安靜的使用環境、風扇模組70的維護費用節省以及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送風性能及空氣淨化性能提高,在過濾器60的上側配置風扇模組70。
並且,L2形成為小於D1。L2是為使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均勻地到達過濾器60的下部全體面積而所必需的長度,但是由於L2越長,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下長度越增加,通過將L2長度設為最小,能夠使產品小型化。
在本發明中,由於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流入到第一外殼20內側且向上側移動,即使在L2長度為比較短的距離內也能夠均勻地實現空氣的分配。考慮到空氣被分配的空間,L2被設定為D1的0.5~0.7倍的長度為宜。
並且,L1是為使從過濾器60排出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的中央設置的入口移動而所必需的長度,但是由於L1越長,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上下長度越增加,通過將L1的長度設為最小,能夠使產品小型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L1小於L2。另外,D3形成為小於D2且大於D1。
D4和D5是為了使通過風扇模組70排出到上部的空氣向排出部140流入而所需的長度,由於排出部140在避免與第二外殼30干涉的情況下,將空氣的流路轉換為向上傾斜的方向,考慮到流路的阻力增加的程度來設定D4和D5的值。
另外,由於入口部22和殺菌部170以呈重疊的形狀設置並能夠提高空間利用率,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緊湊化的設計。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被製作為小型化並放置在車輛的杯支持件等。因此,在設定的尺寸的殼體3300內側將各種部件設置在最佳的位置成為重要的技術思想。
因此,由於本發明的殺菌部170設置在與入口部22重疊的高度,與入口部22和殺菌部170設置在不同高度的空氣淨化器相比,作為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長度縮小,從而可以增加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的安裝面積,並因此還能夠提升空氣淨化效率。
並且,由於在殺菌部170運轉時產生的熱量被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冷卻,迅速地實現殺菌部170的散熱,從而能夠提高殺菌部170的耐久性。
並且,為了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小型化,殼體3300呈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筒形,在沿著上下方向通過殼體3300的徑向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入口部22、過濾器60、殺菌部170、風扇模組70、旋轉支撐部以及排出部140的徑向中心一致。
因此,流入到入口部22的空氣向上側移動,依次通過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旋轉支撐部以及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的外側排出,這樣的氣流沿著朝上側的直線方向形成。由於在殼體3300的徑向中心大體上配置有妨礙空氣的移動的殺菌部170和芯構件以及支撐板等,在除了殼體3300的徑向中心部以外的其餘部分將形成空氣的移動路徑。因此,能夠最大程度確保沿著上下方向在殼體3300移動的空氣的直進性,並因此使空氣流路最優化,從而相較於其他空氣淨化器還能夠提升空氣的流速,並且還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性能。 《風扇模組的另一例》
圖1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另一風扇模組371的立體圖;以及圖19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另一風扇模組37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8和圖19所示,風扇模組371的外形可以由四邊形形狀構成。並且,由於在風扇模組371的內側採用圓形斜流式風扇模組,可以提供能夠使流動性能最大化的上部排出式小型空氣淨化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風扇模組371可以包括風扇殼體380、風扇構件90以及風扇底座430。 《風扇殼體》
風扇殼體380的外形在四邊形上包括邊框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風扇殼體380可以包括支撐板381、連接支架382、電線引導件383、側面支撐部384、內側引導部385以及凸柱386中的至少一個。
支撐板381由圓盤形狀構成,在支撐板381的中央具有孔。可以在支撐板381的中央設置有馬達,或者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有與馬達連接的軸。
連接支架382向支撐板381的外側延伸並連接在側面支撐部384。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連接支架382具有複數個,並可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向支撐板381的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支架382可以連接在側面支撐部384。
電線引導件383接連地設置在連接支架382,並且支撐電線的下部以使電子裝置的電線能夠沿著連接支架382的側面移動。電線引導件383呈位於連接支架382的側面下部的凸起形狀,並引導支撐板381上設置的馬達的電線向風扇殼體380的外側延伸設置。電線引導件383可以設置在連接支架382的側面並形成用於配置電線的凹入的槽。因此,電線引導件383上設置的電線將配置在位於連接支架382的側面的凹入的槽,並且利用電線引導件383支撐其下部,因此,能夠防止電線的損傷。
側面支撐部384呈四邊形框架形狀,並且其上下側呈開口的形狀。側面支撐部384的外側呈四邊形的框形狀,側面支撐部384的內側形成供空氣移動的通道,並形成四邊形或圓形的內側空間。
內側引導部385形成從側面支撐部384的下側朝徑向內側向下傾斜地設置的傾斜面。內側引導部385形成在側面支撐部384的內側,能夠防止利用風扇構件90向上側吹送的空氣通過風扇構件90的外側面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凸柱386向側面支撐部384的下端延伸,在具有用於插入後述的風扇底座430的結合凸起134的槽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凸柱386設置在側面支撐部384的各邊角。
風扇構件90中使用斜流式風扇,與之對應的說明已在前面進行了描述,將省去對其詳細的說明。 《風扇底座》
四邊形的風扇底座430結合在四邊形的風扇殼體380下側,在引導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向風扇構件90流入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風扇底座430的邊框形狀可以形成為與風扇殼體380的邊框形狀對應的形狀。例如,在風扇殼體380為四邊形形狀的情況下,風扇底座430可以被配置為具有中空部的四邊形板形狀。
底座板431呈四邊形的板形狀,在中央具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
喇叭口432在與中空部面對的底座板431的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喇叭口432具有凹入的形狀的縱截面,其包圍護罩120上設置的入口凸起121的下側,並沿著周向延伸。喇叭口432可以包圍底座板431的中央形成的中空部的外周面的形態形成。喇叭口432朝下側凸出地形成,並可以形成朝上側凹入的形狀的槽部。
結合凸起434向底座板431的上側凸出,以夾緊式結合在風扇殼體380上設置的凸柱386的槽部,從而在風扇殼體380的下側固定風扇底座430。利用結合凸起434與凸柱386之間實現的結合,可以在複數個位置實現風扇底座430與風扇殼體380之間的結合。當如上所述實現風扇底座430與風扇殼體380之間的結合時,風扇構件90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底座430與風扇殼體380之間。 《第二實施例-風扇模組》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進行說明。
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對於與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元件及作用相同的元件,將引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並可以使用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根據需要可以省去相同的元件的說明。
圖2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和過濾器60的立體圖;圖25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立體圖;以及圖26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24至圖26所示,在本發明的風扇模組70中,在風扇底座130的外側設置有安全部1400,從而在吸入部136的外側形成保護網。由於在風扇底座130的外側設置有包括阻斷部1410和安全支架1430的安全部1400,即使在更換過濾器60時手指向吸入部136方向移動,也能夠阻斷手指被阻斷部1410和安全支架1430卡止而與吸入部136接觸。
並且,由於未在與吸入部136面對的位置設置有阻斷部1410,而是在不與吸入部136面對的區域設置有阻斷部1410,減小通過過濾器60向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與安全部1400接觸的面積,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移動。
並且,風扇模組70位於殼體3300的一側設置的入口部22與殼體3300的另一側設置的排出口33之間,在旋轉風扇以朝排出口33的方向吹送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風扇模組70的風扇類型由斜流式風扇構成,由於風扇模組70的內部結構被變更為能夠安裝斜流式風扇,可以提供能夠使流動性能最大化的小型空氣淨化器。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模組70可以包括:風扇構件9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風扇底座130,接連地設置在風扇構件90,引導空氣以使其朝風扇構件90的方向流入;阻斷部1410,接連地設置在風扇底座130,阻斷外部物體向風扇底座130上設置的吸入部136的內側移動;以及安全部1400,具有支撐阻斷部1410的安全支架1430。
並且,由於風扇殼體80和風扇構件90以及風扇底座130可以結合並形成模組,或者風扇殼體80、風扇構件90、風扇底座130以及安全部1400結合並形成模組,能夠容易地實現組裝及分解,並能夠節省生產費用及維護費用。
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利用馬達的運轉來旋轉。僅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轉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在風扇構件90設置有轉子,在其旋轉被限制的風扇殼體80還可以設置有定子。由於定子的磁場進行變化,與轉子一同旋轉的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從而使轉子和風扇構件90以定子為中心旋轉。由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元件為公知的元件,將省去對其詳細的說明。
對方向進行定義。當將從第一外殼部10朝排出部140所處的方向稱為上部,並且從第一外殼部10朝第二外殼部50所處的方向稱為下部時,「第一方向」表示上下方向或軸向。並且,第一方向可以稱為與垂直方向相同的含義。此外,「第二方向」為與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其表示左右方向或徑向。 《風扇殼體》
風扇殼體80在內側具有運轉空間。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殼體80固定在殼體3300的內側,在內側具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運轉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殼體80可以包括支撐板81、連接支架82、電線引導件83、側面支撐部84、內側引導部85以及凸起安裝槽部87中的至少一個。
支撐板81位於風扇殼體80的中央,並可以由圓盤形狀構成。並且,在支撐板81的中央具有孔。在支撐板81的中央可以設置有馬達,或者沿著作為第一方向的上下方向設置有與馬達連接的軸。
連接支架82向支撐板81的徑向外側延伸並連接在側面支撐部84。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具有複數個,並可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向支撐板81的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支架82可以連接在側面支撐部84。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位於後述的旋轉支撐部300的芯支撐部350下側。連接支架82以支撐板81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在連接支架82的面對的上側設置有芯支撐部350。
電線引導件83接連地設置在連接支架82,並支撐電線的下部以使電子裝置的電線能夠沿著連接支架82的側面移動。電線引導件83呈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下部的凸起形狀,並引導支撐板81上設置的馬達的電線向風扇殼體80的外側延伸設置。電線引導件83設置在連接支架82的側面,從而可以形成用於配置電線的凹入的槽。因此,電線引導件83上設置的電線配置在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的凹入的槽,由於電線的下部被電線引導件83支撐,能夠防止電線的損傷。
側面支撐部84呈圓筒形的管形狀,其呈上下側呈開口的形狀。側面支撐部84的外側與殼體3300的內側接觸,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連接在連接支架82。並且,側面支撐部84與支撐板81隔開並連接在連接支架82,沿著外側周緣形成圓形的曲面或由多邊形形狀構成,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內側引導部85形成從側面支撐部84的下側朝徑向內側向下傾斜地設置的第一傾斜面88。內側引導部85形成在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能夠防止利用風扇構件90吹送到上側的空氣通過風扇構件90的外側面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並且,內側引導部85向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凸出,並具有朝設置有風扇底座130的方向其內徑逐漸地變窄的第一傾斜面88。此外,內側引導部85可以設置在與風扇底座130面對的側面支撐部84的下側。
凸起安裝槽部87在側面支撐部84的下表面形成凹入的槽形狀,並連接有風扇底座130上設置的結合凸起134。凸起安裝槽部87在具有供後述的風扇底座130的結合凸起134插入的槽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凸起安裝槽部87沿著側面支撐部84的周向設置有複數個。 《風扇構件》
風扇構件9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80的內側,在能夠朝排出部140的方向移動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作為風扇構件90可以使用斜流式風扇,但是這僅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也可以將其他種類的風扇作為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使用。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構件90可以包括:轂100,位於風扇殼體80的中心,接收外部動力並旋轉;複數個風扇翼110,一側端部連接在轂100,並沿著轂100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以及護罩120,連接在風扇翼110的另一側端部,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並與風扇底座130隔開。 《轂》
轂100位於風扇殼體80的中心,在接收外部動力並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轂100的下側呈圓形板形狀,在轂10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形成有吸入部136。因此,位於風扇模組70外側的空氣可以通過吸入部136向風扇構件90的內側移動。
轂100配置在風扇構件90的徑向中心,並可以與構成馬達的轉子及作為馬達的輸出軸的軸一同旋轉。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轂100可以包括轂板部101、軸結合部102、內側凸出部105、裙部107、第一加強凸起103以及第二加強凸起106中的至少一個。
轂板部101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80的內側,並位於風扇殼體80的徑向中央。並且,轂板部101可以形成為與支撐板81平行的圓盤形狀。在轂板部101可以配備有軸結合部102。
軸結合部102可以配置在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央。這樣的軸結合部102可以向轂板部101的上側和下側中的至少一個方向凸出地形成。並且,軸結合部102可以與傳遞旋轉動力的軸的軸向端部結合並接收旋轉動力。例如,可以在軸結合部102夾緊軸的形態實現軸結合部102和軸間的結合。
沿著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一加強凸起103。第一加強凸起103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並在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形成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軸結合部102的應力通過第一加強凸起103分散,能夠加強軸結合部102的結構剛性。
內側凸出部105從轂板部101向設置有支撐板81的上側延伸。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側凸出部105沿著轂板部101的外側邊框沿著圓弧方向設置。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側凸出部105可以呈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形狀。
此外,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二加強凸起106。第二加強凸起106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面沿著上下方向延伸,呈其下側朝軸結合部102的方向彎曲並連接在轂板部101的帶形狀。第二加強凸起106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面向第一方向設置,第二加強凸起106的下側形成朝軸結合部102延伸的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內側凸出部105的應力通過第二加強凸起106分散,能夠加強內側凸出部105的結構剛性。根據需要,在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可以固定馬達部的轉子。
裙部107可以從內側凸出部105或轂板部101朝支撐板81的上側凸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裙部107從內側凸出部105的外側向上側傾斜地延伸。並且,裙部107可以形成從轂板部101越沿著第一方向遠離越向徑向外側傾斜的傾斜面。裙部107位於內側凸出部105的外側,裙部107的內徑從下側越向上側越增加。
例如,轂板部101和裙部107連接的形狀可以是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137且其一側敞開的平頭圓錐(Truncated cone)形狀。裙部107可以是其上側呈開口且下側被轂板部101遮擋的漏斗形狀。 《風扇翼》
風扇翼110具有複數個,並可以沿著轂100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風扇翼110以轂100為中心向轂100的外側凸出,這樣的風扇翼110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並且,複數個風扇翼110可以沿著轂100的周緣方向按設定間隔隔開地配置。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翼110可以從軸結合部102的中心沿著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的離心方向向裙部107的外側凸出。並且,當將從軸結合部102的外側朝軸結合部102的方向設定為徑向時,風扇翼110的徑向內側可以連接在裙部107,風扇翼110的徑向外側連接在後述的護罩120。並且,風扇翼110的一側端部連接在轂100,將裙部107和護罩120連接,並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
裙部107是與轂100的元件中的風扇翼110直接地連接的部分,其又是與通過風扇翼110的空氣直接接觸的部分。這樣的裙部107還可以與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流動路徑較深地關聯。
將護罩120和裙部107之間連接的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包括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12、第一邊緣113、以及第二邊緣114。
第一端部111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前端,並可以形成為向徑向延伸的直線形態。旋轉方向定義為實現風扇構件90的旋轉的方向。
第二端部112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後端,並可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形成為放射形。
第一邊緣113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一邊緣113可以連接在護罩120的內周面。
第二邊緣114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二邊緣114可以連接在轂100的外周面。
亦即,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可以與護罩120的內周面連接。此外,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與裙部107的外周面連接。
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二端部112的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此外,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這是因為,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另一端在旋轉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及另一端更前方的位置,裙部107形成為越向旋轉方向前方其半徑越窄的形態。
根據本實施例,風扇翼110可以與轂100中的裙部107連接。為了將流入到風扇模組70的氣流向上傾斜的方向引導,裙部107沿著向上傾斜的方向形成傾斜面。 《護罩》
護罩120連接在風扇翼110的另一側端部並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在能夠與風扇底座130隔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護罩120沿著裙部107的外側周緣設置,護罩120和裙部107利用風扇翼110連接。並且,轂100的外徑和護罩120的內徑可以從上側朝下側逐漸地減小。
並且,由於利用風扇翼110連接的護罩120與裙部107之間的距離從下側越向上側越增加,更加順暢地實現向上傾斜的方向排出空氣的斜流式風扇的送風,從而能夠增加送風量。
護罩120與轂100在徑向上按設定間隔隔開,並可以配置在轂100的徑向外側。並且,護罩120可以按與風扇翼110的徑向長度對應的間隔尺寸與轂100隔開。此外,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將轂100上設置的裙部107和護罩120之間連接。
護罩120可以形成與裙部107大致平行的傾斜面。本實施例中顯示以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間隔越向護罩120的上側其越展開的形態實現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配置的情形。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護罩120還包括護罩120的下側設置的入口凸起121。設置在護罩120的下側的入口凸起121為環形狀的凸起,並在漏斗形狀的護罩120下側向第一方向延伸。並且,入口凸起121向下側延伸並與風扇底座130按設定的間隔隔開。由於入口凸起121位於後述的喇叭口132的內側,因此能夠防止沿著護罩120的外側向護罩120下側設置的入口流入的空氣的回風移動。 《風扇底座》
風扇底座130結合在風扇殼體80,並在引導空氣朝風扇構件90的方向流入的技術思想內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風扇底座130可以包括:底座板131,具有以呈環形的方式延伸的板形狀,在中央設置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137;喇叭口132,沿著與中空部137面對的底座板131的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配置,朝上側形成凹入的形狀的槽部,並包圍入口凸起121的下側。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風扇底座130可以包括底座板131、喇叭口132、凸出筋133以及結合凸起134中的至少一個。
風扇底座130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並且,風扇底座130的邊框形狀可以形成為與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對應的形狀。例如,當過濾器60為圓柱形狀,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為圓形時,風扇底座130可以呈具有中空部137的環形的方式設置。
並且,在風扇底座130與過濾器60之間可以追加設置有安全部1400。安全部1400阻斷過濾器60被吸入風扇底座上設置的吸入部136,並能夠防止包括使用者的手指的外部物體向吸入部136的內側靠近的現象。
底座板131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或配置在安全部1400與風扇構件90之間。這樣的底座板131是以呈環形的方式延伸的板形狀,在中央設置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137。
喇叭口132在與中空部137面對的底座板131的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喇叭口132可以包圍風扇構件90的下側端部的形狀設置。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喇叭口132具有包圍向護罩120的下側凸出的入口凸起121的下側的凹入的形狀的縱截面,並沿著周向延伸。
喇叭口132可以包圍底座板131的中央形成的中空部137的外周面的形態形成。喇叭口132朝下側凸出地形成,並可以形成朝上側凹入的形狀的槽部。
喇叭口13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護罩120的徑向內側插入。這樣的喇叭口132通過在風扇模組70的入口引導吸入流動,能夠有助於提高風扇模組70的吸入、排出性能。
結合凸起134向底座板131的上側凸出,並以夾緊式結合在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凸起安裝槽部87的槽部,從而在風扇殼體80的下側固定風扇底座130。
利用結合凸起134與凸起安裝槽部87之間實現的結合,可以在複數個位置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當如上所述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時,風扇構件90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
凸出筋133從底座板131凸出,並可以配置在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凸出筋133位於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並以呈包圍喇叭口132的外側周緣的環形的方式設置。並且,凸出筋133可以與底座板131一體成形。更具體而言,底座板131和喇叭口132以及凸出筋133可以一體成形。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凸出筋133與護罩120隔開,並具有朝上側其內徑逐漸地變大的第二傾斜面135。並且,第二傾斜面135與護罩120的外側面平行地設置。並且,第一傾斜面88和所述第二傾斜面135與水平線構成的角度相同地形成。
並且,凸出筋133可以按與護罩120的外側面相同的角度傾斜地設置,凸出筋133與護罩120之間的間隔可以恆定地保持。與護罩120面對的凸出筋133向底座板131的上側凸出,在上側形成第二傾斜面135。凸出筋133的第二傾斜面135與護罩120按設定間隔隔開,並可以與護罩120的外側平行地設置。
並且,凸出筋133的第二傾斜面135可以具有與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內側引導部85的第一傾斜面88相同的傾斜角度。因此,能夠防止通過護罩120與裙部107之間的空間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護罩120與凸出筋133之間的空間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由於風扇構件9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的通道較窄地形成,並且設置在風扇底座130的喇叭口132以包圍護罩120的下端的形狀設置,減小或阻斷通過風扇構件90的外側向風扇構件的入口移動的空氣的流動,從而能夠防止回風現象。
在喇叭口132的內徑與轂板部101的外徑之間形成有作為空氣向風扇構件90吸入的空間的吸入部136。吸入部136是位於轂板部101的外側的環形狀的區域,吸入部136位於處於風扇構件90中心的轂10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並可以形成向風扇構件90吸入空氣的通道。 《安全部》
圖27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安全部1400的俯視圖;圖2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底座130和安全部1400的仰視圖;圖2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構件90和安全部1400的仰視圖;圖3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在風扇構件90和風扇底座130上面對阻斷部1410的位置的視圖;以及圖3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的剖視圖。
如圖27至圖31所示,安全部1400包括:阻斷部1410,接連地設置在風扇底座130,用於阻斷外部物體向風扇底座130上設置的吸入部136的內側移動;安全支架1430,用於支撐阻斷部1410。安全部1400在使向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構件90的轂100之間設置的吸入部136流入的氣流阻力達到最小的情況下,阻斷異物體通過吸入部136進入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安全部1400可以形成為具有複數個通孔的網形狀。並且,安全部1400可以結合在風扇底座130的下部或與風扇底座130隔開並固定在殼體3300的內側。並且,安全部1400在可以固定在與風扇底座130面對的過濾器外殼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安全部1400可以具有設定厚度並以呈圓盤形的方式設置,在安全部1400的內側形成有供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通過的孔。安全部1400在減小向風扇構件90吸入的空氣的流動阻力的方向上設計。並且,安全部1400可以與安裝過濾器60之額外的過濾器外殼一體構成,在過濾器60的更換作業時,防止包括手指的外部物體與風扇翼110接觸,從而能夠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安全部1400可以被區分為與吸入部136面對的第一區域1440及未與吸入部136面對的第二區域1450。由於第一區域1440相較於第二區域1450更多地形成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的流量,因此阻斷部1410可以僅位於第二區域1450。由於阻斷部1410位於第二區域1450,因此能夠使通過安全部1400並向吸入部136流入的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最小化。
例如,在安全部1400設置在圓盤形狀的區域的情況下,第一區域1440為與吸入部136面對的環形狀的區域,第二區域1450為位於第一區域1440的中央和第一區域1440的外側周緣的區域。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1設置有產生集塵功能的過濾器60,並在過濾器60的後端設置有風扇模組70以產生氣流。在過濾器60的更換時,為了防止手指等觸及到風扇構件90,可以提供在風扇底座130的外側設置有網形狀的安全部1400以滿足安全規格的防接觸結構。 《阻斷部》
在阻斷部1410中,彼此具有不同的直徑的環形狀的構件可以安全部1400的徑向中心為基準接連地設置。阻斷部1410設置在未與位於風扇構件90中心的轂100和風扇底座130之間形成的空氣流動區域1445面對的位置。並且,阻斷部1410是以呈環形狀的方式延伸的支架,在設置於風扇底座130與過濾器60之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阻斷部1410可以包括中心構件1411、第一阻斷構件1412、第二阻斷構件1413以及外側構件1414中的至少一個。
中心構件1411位於轂100的中心,並位於第一阻斷構件1412的徑向內側。位於轂100的中央部的中心構件1411可以構成為環形狀。
第一阻斷構件1412可以具有小於轂100的外徑的外徑。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阻斷構件1412可以具有大於中心構件1411的外徑且小於轂100的外徑的外徑。第一阻斷構件1412以呈環形狀的方式設置,第一阻斷構件1412和中心構件1411的中心相同。並且,由於第一阻斷構件1412和中心構件1411設置在與轂100面對的第二區域1450,能夠使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最小化。
如果吸入部136的尺寸較大,第一阻斷構件1412也可以設置在與吸入部136面對的第一區域1440。第一區域1440為空氣流動區域1445,其是向吸入部136流入的空氣主要移動的通道。較佳地,在第一區域1440並不設置包括第一阻斷構件1412的阻斷部1410或安全支架1430,但是在吸入部136的間隔較寬的情況下,可以將阻斷部1410或安全支架1430設置在第一區域1440。
在第一阻斷構件1412設置在第一區域1440的情況下,可以在轂板部101和風扇底座130的中間位置設置環形狀的第一阻斷構件1412。在第一阻斷構件1412設置在第一區域1440的中間的情況下,由於通過第一阻斷構件1412的空氣在朝吸入部136再次匯聚的狀態移動,能夠使流速減速的情形最小化。
第二阻斷構件1413可以具有大於風扇底座130的內徑的內徑。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阻斷構件1413可以具有大於第一阻斷構件1412的外徑且大於風扇底座130的內徑的內徑。第二阻斷構件1413的內徑大於與風扇底座130的中空部137面對的喇叭口132的內徑。第二阻斷構件1413以呈環形狀的方式設置,第二阻斷構件1413和中心構件1411的中心相同。並且,由於第二阻斷構件1413設置在與喇叭口132面對的第二區域1450,因此能夠使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最小化。
外側構件1414大於第二阻斷構件1413的外徑,並位於第二阻斷構件1413的外側周緣。外側構件1414以呈環形狀的方式設置,外側構件1414和中心構件1411的中心相同。並且,外側構件1414可以通過額外的緊固裝置固定在風扇底座130或固定在殼體3300的內側,根據需要也可以連接在支撐過濾器60的過濾器外殼。由於外側構件1414與第二阻斷部1410一同設置在與風扇底座130面對的第二區域1450,能夠使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最小化。
由於與風扇模組70上設置的吸入部136面對的安全部1400使與吸入部136面對的截面積達到最小,因此能夠使空氣的流速減小達到最小。為此,使設置在作為第一區域1440的空氣流動區域1445的安全部1400的截面積達到最小。在第一區域1440形成在喇叭口132的內徑與轂板部101的外徑之間的情況下,可以在第一區域1440不設置阻斷部1410。
但是,在喇叭口132的內徑與轂板部101的外徑之間的距離為設定的距離以上的情況下,阻斷部1410也可以位於喇叭口132的內徑和轂板部101的外徑的中心。設定的距離可以設定為12mm,考慮到手指的平均粗細等,設定的距離可以以12mm為基準增減。
在喇叭口132的內徑與轂板部101的外徑之間的距離為設定的距離以內的情況下,中心構件1411和第一阻斷構件1412設置在與轂100面對的位置,第二阻斷構件1413和外側構件1414設置在與風扇底座130面對的位置。 《安全支架》
安全支架1430以中心構件1411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延伸,並可以連接在第一阻斷構件1412、第二阻斷構件1413以及外側構件1414。安全支架1430設置有複數個,安全支架1430和阻斷部1410可以位於同一平面上。
如上所述,安全部1400使位於空氣流動區域1445的阻斷部1410的截面積最小化,從而能夠使空氣的流速降低的情形達到最小。在吸入部136的內徑和外徑構成的間隔較窄的情況下,在第一區域1440不設置阻斷部1410。此外,在吸入部136的內徑和外徑構成的間隔為設定間隔以上較寬的情況下,在第一區域1440的中間設置阻斷部1410。因此,使通過第一區域1440上設置的阻斷部1410的兩側並向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因阻斷部1410而產生的氣流不均勻地實現的現象最小化,從而能夠使向吸入部136流動的空氣的流量減少及流速減小的情形最小化。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圖32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分解立體圖;圖33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剖視圖;以及圖3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氣流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視圖。
如圖32至圖34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可以包括:殼體3300,具有流入空氣的入口部22和排出空氣的排出口33,並在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25;風扇殼體80,固定在殼體3300的內側,並具有運轉空間;風扇構件9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80的內側;風扇底座130,結合在風扇殼體80,並引導空氣朝風扇構件90的方向流入;過濾器60,位於風扇底座130與入口部22之間,並淨化向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以及安全部1400,包括:阻斷部1410,設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阻斷外部物體向風扇底座130上設置的吸入部136的內側移動;以及安全支架1430,支撐阻斷部1410。並且,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可以包括排出部140、殺菌部170、電池200以及旋轉支撐部300中的至少一個。 《殼體》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殼體3300包括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外觀骨架。殼體3300的內側形成圓筒形的空氣流路25,並從下側朝上側的方向引導空氣的移動。並且,在殼體3300的內側安裝有其邊框構成為圓形的風扇模組70。因此,由於防止在風扇模組70與殼體3300之間產生間隙,阻斷空氣向風扇模組70與殼體3300之間移動。
並且,流入到殼體3300下部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向殼體3300的上側排出,從而可以容易地到達位於空氣淨化器上側的使用者。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側面和底面外觀由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在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的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21。在這樣的容置空間21容置包括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殺菌部170、旋轉支撐部300以及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等。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較佳具有足夠的強度,從而能夠從外部保護如上所述容置的部件受到衝擊。 《過濾器》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容置空間21,並配置在風扇模組70與入口部22之間。亦即,過濾器60配置在風扇模組70的下部,並產生淨化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入口部22吸入的空氣的作用。通過過濾器60並被淨化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和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上部排出。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並淨化向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並且,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
過濾器60可以由單一過濾器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設置為由複數個過濾器堆疊的狀態。並且,過濾器60還可以追加地具有用於固定過濾器的額外的過濾器外殼。
過濾器外殼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過濾器外殼的內側還可以形成有用於容置過濾器的插入空間。
風扇模組70容置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的容置空間21,並可以配置在排出部140與過濾器60之間。更具體而言,風扇模組70可以配置在排出口33與過濾器60之間。亦即,風扇模組70位於過濾器60的上部,在風扇模組70的上部配置排出口33和旋轉支撐部300以及排出部140。這樣的風扇模組70產生將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過濾器60的下部的空氣吸入並向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排出空氣的作用。
並且,設置在風扇模組70的安全部1400可以固定在過濾器外殼或與過濾器外殼一體成形,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排出部》
排出部140的旋轉中心可以與風扇模組70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向上側移動,依次通過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上側排出。
風扇模組70可以將通過了過濾器60的空氣沿著軸向吸入並沿著軸向和徑向之間的方向排出。
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並能夠引導通過排出口33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設置有旋轉支撐部300,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由於排出部140的上下兩側呈開口,因此通過排出口33移動到排出部140的下部的空氣可以通過排出部140的上部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外側排出。
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的下部,並可以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方。殺菌部170與過濾器60按設定的距離隔開,並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由於從殺菌部170照射的殺菌用光線對人體有害,通過設定殺菌部170的安裝位置來避免殺菌用光線通過入口部22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外側流出。
電池200設置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設置的容置空間21,並配置在殺菌部170的下部。電池200可以供應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驅動的電源。
殼體3300具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和殺菌部170以及風扇模組70可以位於內側。並且,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空氣流路。由於在殼體3300的內側形成有圓筒形的空氣流路25,能夠減小沿著上下方向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
並且,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殼體3300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入口部22、過濾器60、殺菌部170、風扇模組70、排出口33以及旋轉支撐部300的中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一致。因此,沿著殼體3300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流動沿著垂直方向向一直線移動,從而縮短空氣的移動路徑,並因此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設置在水平面的情況下,垂直輔助線與垂直線一致。並且,殼體3300可以由單一構件構成,但是較佳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可以整體上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長度細長的豎直的圓柱形狀。因此,使用者可以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豎放使用或臥放使用。並且,在如車輛內部的發生晃動的場所中,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可以以安裝在諸如杯支持件之朝下側凹入的槽部的狀態來使用,因此,能夠穩定地保持其位置。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部件的詳細元件》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可以包括殼體3300和過濾器60以及風扇模組70。並且,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還可以包括排出部140、旋轉支撐部300、殺菌部170以及電池200。 《第一外殼部》
殼體3300包括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第一外殼部10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21,在下表面可以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第一外殼部10構成為圓筒形,並可以配置為其上側和下側呈開口的形狀。第一外殼部10可以由單一部件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外殼部10由複數個構件構成,各構件可以夾緊式結合或利用黏結劑或熔接結合,並可以利用諸如螺栓的緊固構件彼此連接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下表面吸入空氣,並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排出空氣。為此,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周緣設置有具有入口孔23的入口部22。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可以設置有用於排出空氣的排出口33。
並且,在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的狀態下,由於在與入口部22隔開的上側設置有過濾器60,因此能夠在過濾器60的全體面積的範圍內均勻地實現空氣的移動。
另外,在入口部22形成有複數個入口孔23,這樣的入口孔23可以呈斜線形狀傾斜地設置,並根據需要也可以形成為其中間彎折的不等號形狀的孔。並且,為了增加向過濾器60流入的空氣的流量,在設置有過濾器60的殼體3300的側面也可以追加地形成有入口孔23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殼體3300可以由三個以上的複數個構件構成,可以按多樣的形狀變化。 《第二外殼部》
第二外殼部50連接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形成安裝包括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的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個可以由圓筒形的外殼構成。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可以均由圓筒形構成,也可以僅有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或者,根據需要也可以僅有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
在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並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情況下,使用者便於用手把持第二外殼部50的外側周緣,在大致上具有圓形截面的槽部的車輛的杯支持件中,也可以容易地放置第二外殼部50。
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的情況下,減小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與構成曲面形狀的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接觸並發生的摩擦,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空氣的流動。
另外,由於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25,而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未形成有空氣流路25,即使在第二外殼部50放置在杯支持件或被使用者的手把持的情況下,也能夠順暢地進行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空氣的吸入和排出,從而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過濾器》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淨化向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圓柱形狀。
由於第一外殼部10呈圓形管形狀,並且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過濾器60也呈與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接觸的圓柱形狀,能夠有效地去除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空氣中的不純物。
並且,過濾器60的橫截面形成為圓形,並呈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具有最大的面積的形態。並且,過濾器60被製作為缸筒形態,當將構成過濾器60的織物的上端和下端裁剪時,使壓力損失最小化,從而能夠使過濾器60的性能最大化。
並且,由於過濾器60的外徑被製作為用於向風扇模組70吸入空氣的喇叭口132的吸入直徑以上,從而能夠使過濾器60的體積最大化。
並且,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可以沿著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實現,空氣的流動也在與之相同的上下方向上實現。亦即,利用風扇模組70的作動來實現的空氣的流動可以沿著與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方向相同的直線方向實現。
當如上所述沿著直線方向實現空氣的流動時,與之相應地降低對於空氣流動的阻力,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因此,由於能夠利用風扇模組70實現足夠的量的空氣吸入和與之對應的足夠的量的空氣排出,能夠相應地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空氣淨化性能。
在過濾器6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設置有安全部1400。安全部1400可以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或連接在收納過濾器60的過濾器外殼。或者,可以通過額外的緊固裝置固定在風扇底座130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排出部》
排出部140位於殼體3300的排出口33,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在引導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由於本發明的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上設置的球形狀的球形接頭370,能夠順利地實現旋轉的動作。
由於設置在殼體3300上側的排出部140在上下方向上呈開口,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在旋轉支撐部300,因此能夠調節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排出部14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150和第二排出部160。 《第一排出部》
第一排出部150位於球形接頭370的一側,在引導空氣的排出的葉輪156具有複數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排出部15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
第一排出芯152位於球形接頭370的上側,並可以形成為包括圓盤形狀的多樣的形狀。此外,第一排出主體154與第一排出芯152隔開,並可以呈包圍第一排出芯152的外側的環形的方式設置。並且,由於第一排出主體154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並以與殼體3300隔開的狀態設置,因此能夠防止在第一排出部150旋轉時與殼體3300接觸。
此外,由於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利用複數個葉輪156連接,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第二排出部》
第二排出部160位於球形接頭370的另一側,並連接在第一排出部150,在與第一排出部150一同以球形接頭370為中心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排出部160可以包括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
第二排出芯161以包圍球形接頭370的球形狀下側的形狀設置,並位於第一排出芯152的下側。此外,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呈包圍第二排出芯161的外側的環形的方式設置,第二排出主體162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
此外,由於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利用複數個排出支架163連接,因此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殺菌部》
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並在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殺菌部170可以包括殺菌支撐部171、托起部176以及照射部180中的至少一個。 《殺菌支撐部》
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第一外殼部1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並遮蔽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並且,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照射部180的下側,並在連接在殼體3300並限制移動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空氣因殺菌支撐部171而被阻斷向第二外殼部50移動,從而增加向風扇模組70移動的空氣流量並能夠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空氣淨化性能。
托起部176在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並支撐照射部180的下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並且,托起部176位於入口部22的徑向中央,托起部176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從而能夠減小與空氣的摩擦。
托起部176可以呈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的柱形狀。並且,托起部176可以呈圓柱或圓錐形狀。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托起部176呈從下側朝上側其橫截面逐漸地變窄的形狀,由於位於形成有入口部22的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因此能夠使其與空氣的摩擦達到最小。
為了殺菌過濾器60而設置的殺菌支撐部171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因入口孔23的傾斜的形狀而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且在托柱177的外側旋轉,並將向設置有過濾器60的上側移動。亦即,由於殺菌部170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部,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圍繞殺菌部170的外側周緣並向上側移動,減小殺菌部170的流路阻力。
由於托起部176和風扇構件90的旋轉中心與後述的旋轉支撐部300的芯構件310沿著垂直方向位於一直線上,對於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流動的阻力降低,因此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從而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空氣淨化性能。
照射部180安裝在托起部176的上側,並可以朝過濾器60的方向照射殺菌用光線。並且,照射部180可以位於沿著上下方向貫穿入口部22的徑向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因此,在照射部180的上側配置過濾器60的情況下,由於能夠利用較少數目的殺菌光源182來殺菌過濾器60的下端全體面積,能夠節省生產費用及維護費用。
並且,在照射部180設置在比入口部22的上端更高或相同的位置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照射部180可以包括印刷電路板181和殺菌光源182。在托起部176的上側設置有印刷電路板181,在印刷電路板181的上側設置有照射殺菌光線的殺菌光源182。殺菌光源182可以是UVC LED,除此之外,在用於消滅過濾器60中存在的細菌的技術思想內可以使用多樣的種類的殺菌裝置。
另外,由於殺菌部170的殺菌光源182位於入口部22的上側,能夠防止殺菌光源182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照射。 《旋轉支撐部》
旋轉支撐部300連接在第二外殼主體31和擴管構件32中的至少一個,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並且,旋轉支撐部300可以在位於擴管構件32的內側的排出口33的中心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旋轉支撐部300可以包括芯構件310和芯支撐部350以及球形接頭370中的至少一個。
芯構件310位於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排出部140的下側,並可以從排出口33的中心朝排出部140的方向延伸。在第二外殼30的徑向中央配置芯構件310。
芯構件310下部的橫截面呈圓形,並與後述的風扇模組70的中心部一致。亦即,位於風扇模組70的徑向中間的支撐板81位於芯構件310的下部。因此,通過支撐板81的外側周緣移動到上側的空氣沿著芯構件310的外側向上側移動並向排出部140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由於與風扇模組70的支撐板81面對的芯構件310的下面構成為與支撐板81相同或更小的面積,能夠防止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與芯構件310的下部接觸並增加流路阻力。芯構件310的下端部截面積與風扇模組70的支撐板81的截面積相同或更小,在支撐板81的第一方向上側配置芯構件310。
並且,由於芯構件310朝上側形成為圓錐形狀,能夠使其與在芯構件310的外側移動的空氣摩擦的面積達到最小,並且減小其與空氣的摩擦,從而能夠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由於芯支撐部350向芯構件310的外側延伸並連接到殼體3300,芯支撐部350和芯構件310的移動被限制。
並且,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芯支撐部350可以位於後述的風扇模組70的連接支架82的上側。例如,在連接支架82以支撐板81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的情況下,芯支撐部350也將以芯構件310為中心按90度間隔設置有四個。在芯支撐部350的下側配置連接支架82,從芯支撐部350的上側觀察時,芯支撐部350和連接支架82以呈重疊的形狀設置。
因此,通過連接支架82的外側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將通過位於連接支架82上側的芯支撐部350的外側,從而能夠使空氣移動時發生的摩擦最小化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芯支撐部350也可以芯構件310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有四個以上。並且,在芯支撐部350連接在額外的具有環形狀的邊框構件的狀態下,邊框構件可以固定在殼體3300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球形接頭370結合在芯構件310,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球形接頭370的端部呈球形狀,可以結合在排出部140的內側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球形接頭370的上側呈球形狀,從球形狀上側向下側延伸的桿形狀的球形接頭370的主體通過芯構件310上側設置的孔插入到芯構件310的內側並固定。球形接頭370和芯構件310可以利用螺絲緊固固定或以銷緊固方式固定或利用黏結劑固定等利用多樣的固定方法固定。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氣流》
由於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有吸入外部空氣的入口部22,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的空氣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
利用風扇模組70的運轉,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外側的空氣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的內部流入。此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2外側的空氣將通過以傾斜的形狀設置的入口孔23,並形成殺菌支撐部171的外側周緣旋轉的螺旋形的氣流。
流入到第一外殼20的內側且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上升的空氣將通過過濾器60,在此過程中可以濾除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體等。
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因此能夠使流動損失最小化,並且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
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亦即,被淨化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下部設置的安全部1400並向吸入部136移動。此時,由於使安全部1400位於空氣流動區域1445的截面積達到最小,因此能夠使通過過濾器60並向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的流速減小的情形最小化。
並且,由於從過濾器60移動到吸入部136的物體被安全部1400上設置的阻斷部1410和安全支架1430卡止,因此能夠防止風扇構件90的損傷,並能夠防止因手指被風扇構件90卡止而發生的安全事故。
另外,朝吸入部136的氣流可以被喇叭口132引導,因此能夠向風扇模組70引導順暢的空氣流入。流入到風扇模組70內部的空氣向風扇模組70的上側排出。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可以向斜流方向排出。其中,斜流方向可以定義為向上對角線方向。
吸入到風扇模組70下側中央部的空氣通過風扇翼110所處的轂100與護罩120之間的空間向上傾斜的方向移動。此外,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設置的側面支撐部84向上側移動的空氣將具有朝上側的直進性。
為了防止因風扇構件90的旋轉而移動到風扇構件90的後方的空氣中的一部分通過風扇構件90與風扇底座130之間的空間再次返回到風扇構件90的入口的回風現象而設置有喇叭口132。喇叭口132以呈半球形狀的方式包圍護罩120的入口凸起121,並與入口凸起121按設定的間隔隔開地設置。
並且,凸出筋133的第二傾斜面135和護罩120平行地設置,第二傾斜面135與護罩120之間的間隔為了防止回風現象而盡可能小地形成。
此外,在內側引導部85上側形成的第一傾斜面88按與第二傾斜面135相同的角度傾斜地設置,並將側面支撐部84和凸出筋133連接。
因此,因風扇構件90的旋轉而移動到風扇構件90的後方的空氣,由於由第一傾斜面88和第二傾斜面135以及護罩120形成的通道小於風扇構件90與側面支撐部84之間形成的空間,因此其向風扇構件90的上側排出而不發生回風現象。
即使一部分空氣流入到第二傾斜面135與護罩120之間,由於喇叭口132與入口凸起121之間的通道也較窄地形成,能夠防止空氣向喇叭口132與入口凸起121之間的空間回風的現象。
另外,由於第一傾斜面88朝側面支撐部84傾斜地延伸,通過風扇構件90朝風扇殼體80上側移動的空氣沿著第一傾斜面88向上傾斜地移動後,引導其沿著側面支撐部84向上側移動,從而能夠防止空氣向第一傾斜面88的下側移動而發生回風。
另外,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從下側流入到排出部140的內側,並向排出部140上側排出。由於排出部140在設定的角度範圍內進行旋轉,可以根據排出部140的安裝角度調節所排出的空氣的方向。
並且,由於排出部140的內側形成凹入的形狀的槽部,因此能夠減小因通過排出部140而方向被轉換的空氣的排出阻力的增加。並且,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在使空氣的流動損失最小化的同時,還能夠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以及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
由於本發明的風扇模組70中使用斜流式風扇,在固定壓力條件下空氣的排出方向為軸向時,能夠使送風性能最大化。並且,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構件90保持恆定的間隔並提供防回風結構,由於這樣的防回風結構延伸至風扇殼體80的內側壁面,能夠使因回風引起的流動損失最小化。
並且,與使用相同的直徑的風扇的其他風扇模組相比,風扇模組70以匹配的方式設置在圓筒形的殼體3300的內側,從而不存在有因緊固部引起的尺寸增加,並因此能夠實現斜流式風扇模組及具有其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小型化。
此外,由於在風扇底座130接連地設置有安全部1400來在吸入部136的外側形成保護網,能夠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並且阻斷過濾器60等進入到風扇構件90的內側,從而能夠提高動作可靠性。
並且,根據本發明,由於在與吸入部136面對的位置未設置有阻斷部1410,減小與朝吸入部136移動的空氣接觸的面積,從而能夠提高送風功能。 《第三實施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外觀》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進行說明。
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對於與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元件及作用相同的元件,將引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並可以使用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根據需要可以省去相同的元件的說明。
圖35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剖視圖;圖3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分解剖視圖;以及圖3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35至圖37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形成為大致圓筒形形狀。這樣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包括殼體330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殺菌部170以及旋轉支撐部300中的至少一個。
殼體3300具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殺菌部170以及風扇模組70可以位於內側。並且,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空氣流路。由於在殼體3300的內側形成有圓筒形的空氣流路,因此能夠減小沿著上下方向移動的空氣的摩擦阻力。
並且,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殼體3300的中心的轉軸延長線E,入口部22、過濾器60、殺菌部170、風扇模組70、排出口33以及旋轉支撐部300上設置的芯構件310的中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一致。因此,沿著殼體3300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流動將沿著垂直方向向一直線移動,從而縮短空氣的移動路徑,並因此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並提高空氣淨化效率。
轉軸延長線E與風扇模組70上設置的風扇構件的旋轉中心相同,與貫穿殼體3300的中心並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輔助線一致。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設置在水平面的情況下,垂直輔助線與垂直線一致。並且,殼體3300可以由單一構件構成,但是較佳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整體上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長度細長的豎直的圓柱形狀。因此,使用者可以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豎放使用或臥放使用。並且,在如車輛內部的發生晃動的場所中,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以安裝在諸如杯支持件之朝下側凹入的槽部的狀態來使用,因此,能夠穩定地保持其位置。
對方向進行定義。當將從第一外殼部10朝排出部140所處的方向稱為上部,並且從第一外殼部10朝第二外殼部50所處的方向稱為下部時,「第一方向」表示上下方向或軸向。並且,第一方向可以稱為與垂直方向相同的含義。此外,「第二方向」為與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其表示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或徑向。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整體上的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包括殼體330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並且,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還可以包括殺菌部170和電池200。
殼體3300包括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外觀骨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側面和底面外觀由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形成。在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的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21。在這樣的容置空間21容置包括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殺菌部170、旋轉支撐部300以及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等。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較佳具有足夠的強度,從而能夠從外部衝擊保護如上所述容置的部件。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容置空間21,並配置在風扇模組70與入口部22之間。亦即,過濾器60配置在風扇模組70的下部,並產生淨化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入口部22吸入的空氣的作用。通過過濾器60並被淨化的空氣通過風扇模組70和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上部排出。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並淨化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並且,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
過濾器60可以由單一過濾器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複數個過濾器堆疊的狀態設置。並且,過濾器60還可以追加具有用於固定過濾器的額外的過濾器外殼(圖未顯示)。
過濾器外殼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過濾器外殼的內側還可以形成有用於容置過濾器的插入空間。
風扇模組70容置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的容置空間21中,並可以配置在排出部140與過濾器60之間。更具體而言,風扇模組70可以配置在排出口33與過濾器60之間。亦即,風扇模組70位於過濾器60的上部,在風扇模組70的上部配置有排出口33、旋轉支撐部300以及排出部140。這樣的風扇模組70產生將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過濾器60下部的空氣吸入並向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排出空氣的作用。
排出部140的旋轉中心可以與風扇模組70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向上側移動,依次通過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引導葉輪356以及排出部140,並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上側排出。
本實施例中顯示風扇模組70包括斜流式風扇而構成。這樣的風扇模組70可以將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沿著軸向吸入並沿著軸向與徑向之間的方向排出。
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並能夠引導通過排出口33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設置有旋轉支撐部300,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由於排出部140的上下兩側呈開口,通過引導葉輪356移動到排出部140的下部的空氣可以通過排出部140的上部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外側排出。
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的下部,並可以固定到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個。殺菌部170與過濾器60按設定的距離隔開,並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由於從殺菌部170照射的殺菌用光線對人體有害,通過設定殺菌部170的安裝位置來避免殺菌用光線通過入口部22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外側流出。
電池200設置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設置的容置空間21,並配置在殺菌部170的下部。電池200可以供應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驅動的電源。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部件配置結構》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內部設置的容置空間21可以區分為第一容置區域A和第二容置區域B。當在上下方向上區分容置空間21時,上部的區域成為第一容置區域A,其下部的區域成為第二容置區域B。在此明確的是,第一容置區域A和第二容置區域B並不是物理上劃分的區域,而是僅在概念上區分的區域。
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將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骨架的第一外殼部10的容置空間21設定為第一容置區域A,而將第二外殼部50內部的容置空間21設定為第二容置區域B。
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置有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相關的元件。亦即,由於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置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旋轉支撐部300以及排出部140,在第一容置區域A實現從下側朝上側的氣流,並通過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的排出部140來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
在第一外殼部10作為用於空氣吸入的通道設置有具有複數個入口孔23的入口部22。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部作為用於排出第一容置區域A中被淨化的空氣的通道設置有排出口33及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的排出部140。因此,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成將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連接的空氣流路。
亦即,在第一容置區域A配備有入口部22、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旋轉支撐部300以及排出口33。吸入到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內部的空氣通過空氣淨化器內部所需的流路形成在第一容置區域A。
在第二容置區域B配置有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流動不直接相關的元件。亦即,在第二容置區域B可以設置有包括印刷電路板的控制部和電池200等。
根據本實施例,殼體3300形成為其上下方向長度長於側向長度的圓筒形形狀。此外,配置在上部的第一容置區域A相較於配置在下部的第二容置區域B其上下方向長度更長地形成。亦即,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沿著縱向豎放時,上部的第一容置區域A相較於下部的第二容置區域B佔據更寬的區域。
由於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可以容易地調節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上部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中被淨化的空氣將可以更容易地到達使用者的臉部。
當在低於使用者的臉部的位置放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並使用時,為了增加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中被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相較於將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橫向臥放使用,將其縱向豎放使用更為有利。
為此,當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縱向豎放時,如果在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上部通過按設定的方向旋轉的排出部140進行空氣的排出,則可以更加增多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中被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臉部的量。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部件的詳細元件》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可以包括殼體3300、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排出部140以及旋轉支撐部300中的至少一個。並且,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還可以包括殺菌部170和電池200。 《第一外殼部》
殼體3300包括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第一外殼部10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21,在下表面可以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第一外殼部10構成為圓筒形,並可以配置為其上側和下側呈開口的形狀。第一外殼部10可以由單一部件構成,根據需要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第一外殼部10由複數個構件構成,各構件可以夾緊式結合或利用黏結劑或熔接結合,並可以利用諸如螺栓的緊固構件彼此連接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下表面吸入空氣,並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排出空氣。為此,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周緣設置有具有入口孔23的入口部22。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上側可以設置有排出空氣的排出口33。
並且,在用於吸入空氣的入口部22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的狀態下,由於在與入口部22隔開的上側設置有過濾器60,能夠在過濾器60的全體面積的範圍內均勻地實現空氣的移動。
另外,在入口部22形成有複數個入口孔23,這樣的入口孔23可以呈斜線形狀傾斜地設置,並根據需要也可以形成為其中間彎折的不等號形狀的孔。並且,為了增加向過濾器60流入的空氣的流量,在設置有過濾器60的殼體3300的側面也可以追加地形成有入口孔23等,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另外,殼體3300可以由三個以上的複數個構件構成,可以按多樣的形狀變形。 《第二外殼部》
第二外殼部50連接在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形成安裝包括電池200的電氣部件的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中的至少一個可以由圓筒形的外殼構成。第一外殼部10和第二外殼部50可以均由圓筒形構成,也可以僅有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或者,根據需要也可以僅有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
在第二外殼部50由圓筒形構成並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情況下,使用者便於用手把持第二外殼部50的外側周緣,在大體上具有圓形截面的槽部的車輛的杯支持件中,也可以容易地放置第二外殼部50。
此外,在第一外殼部10由圓筒形構成的情況下,減小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與構成曲面形狀的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接觸並發生的摩擦,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空氣的流動。
另外,由於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而在第二外殼部50的內側未形成有空氣流路,即使在第二外殼部50放置在杯支持件或被使用者的手把持的情況下,也能夠順暢地進行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空氣的吸入和排出,從而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過濾器》
過濾器60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淨化入口部22的內側流入的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過濾器60可以形成為圓柱形狀。
由於第一外殼部10呈圓形管形狀,並且設置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過濾器60也呈與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接觸的圓柱形狀,能夠有效地去除通過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空氣中的不純物。
並且,過濾器60的橫截面形成為圓形,並呈在第一外殼部10內部具有最大的面積的形態。並且,過濾器60被製作為缸筒形態,當將構成過濾器60的織物的上端和下端裁剪時,使壓力損失最小化,從而能夠使過濾器60的性能最大化。
並且,由於過濾器60的外徑被製作為用於向風扇模組70吸入空氣的喇叭口132的吸入直徑以上,能夠使過濾器60的體積最大化。
並且,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60、風扇模組70、旋轉支撐部30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可以沿著殼體3300在上下方向上實現,空氣的流動也在與之相同的上下方向上實現。亦即,利用風扇模組70的動作來實現的氣流可以沿著與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的配置方向相同的直線方向實現。
當如上所述沿著直線方向實現空氣的流動時,與之相應地降低對於空氣流動的阻力,從而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因此,由於能夠利用風扇模組70實現足夠的量的空氣吸入和與之對應的足夠的量的空氣排出,因此能夠相應地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空氣淨化性能。 《風扇模組》
風扇模組70位於過濾器60與排出口33之間,在旋轉風扇來朝排出口33的方向吹送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圖4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風扇模組70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下側的立體圖。
如圖42所示,當採用作為圓形斜流式風扇模組的風扇模組70時,由於與呈圓筒形的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形狀一致或對應,無需因風扇模組70的固定或緊固而增大第一外殼部10的形狀,從而能夠實現產品的小型化。並且,當將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使用在車輛時,能夠實現放入杯支持件內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尺寸。
並且,由於在風扇模組70採用圓形斜流式風扇模組,可以提供能夠使流動性能最大化的上部排出式小型空氣淨化器3。風扇模組70的風扇類型由斜流式風扇構成,風扇模組70的內部結構變更為能夠安裝斜流式風扇。
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利用馬達的運轉來旋轉。僅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轉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在風扇構件90設置有轉子,在其旋轉被限制的風扇殼體80還可以設置有定子。由於定子的磁場進行變化,與轉子一同旋轉的軸可以連接在風扇構件90,從而使轉子和風扇構件90以定子為中心旋轉。由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馬達的元件為公知的元件,將省去對其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風扇模組70可以包括風扇殼體80和風扇構件90以及風扇底座130。 《風扇殼體》
風扇殼體80固定在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在內側具有用於旋轉風扇構件90的空間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風扇殼體80可以包括支撐板81、連接支架82、電線引導件83、側面支撐部84、內側引導部85以及凸柱86中的至少一個。
支撐板81由圓盤形狀構成,在支撐板81的中央具有孔。在支撐板81的中央可以設置有馬達,或者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有與馬達連接的軸。這樣的支撐板81位於芯構件310的下側。
連接支架82向支撐板81的外側延伸並連接在側面支撐部84。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具有複數個,並可以呈桿形狀的方式設置。向支撐板81的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支架82可以連接在側面支撐部84。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連接支架82位於旋轉支撐部300的芯支撐部350下側。連接支架82以支撐板81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在連接支架82的上側設置有旋轉支撐部300。
電線引導件83接連地設置在連接支架82,並且支撐電線的下部以使電子裝置的電線能夠沿著連接支架82的側面移動。電線引導件83呈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下部的凸起形狀,並引導支撐板81上設置的馬達的電線向風扇殼體80的外側延伸設置。電線引導件83可以設置在連接支架82的側面並形成用於配置電線的凹入的槽。因此,電線引導件83上設置的電線配置在位於連接支架82的側面的凹入的槽,並且利用電線引導件83支撐其下部,因此,能夠防止電線的損傷。
側面支撐部84呈圓筒形的管形狀,其呈上下側呈開口的形狀。側面支撐部84的外側與殼體3300的內側接觸,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連接在連接支架82。
內側引導部85形成從側面支撐部84的下側朝徑向內側向下傾斜地設置的傾斜面。內側引導部85形成在側面支撐部84的內側,能夠防止利用風扇構件90吹送到上側的空氣通過風扇構件90的外側面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凸柱86向側面支撐部84的下端延伸,在具有供後述的風扇底座130的結合凸起134插入的槽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凸柱86沿著側面支撐部84的周向設置有複數個。 《風扇構件》
風扇構件9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殼體80的內側,在能夠朝排出部140的方向移動空氣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作為風扇構件90可以使用斜流式風扇,但是這僅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也可以將其他種類的風扇作為本發明的風扇構件90使用。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風扇構件90可以包括轂100、風扇翼110以及護罩120中的至少一個。
轂100位於風扇殼體80的中心,在傳遞到外部動力並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轂100配置在風扇構件90的徑向中心,並可以與構成馬達的轉子及作為馬達的輸出軸的軸一同旋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轂100可以包括轂板部101、軸結合部102、內側凸出部105以及裙部107中的至少一個。
轂板部101可以形成為與支撐板81平行的圓盤形狀。在轂板部101可以配備有軸結合部102。軸結合部102可以配置在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央。這樣的軸結合部102可以向轂板部101的上側和下側凸出地形成。
軸結合部102可以與傳遞旋轉動力的軸的軸向端部結合。例如,可以在軸結合部102夾緊軸的形態實現軸結合部102和軸間的結合。
沿著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一加強凸起103。第一加強凸起103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並在軸結合部102的外側形成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軸結合部102的應力通過第一加強凸起103分散,能夠加強軸結合部102的結構剛性。
內側凸出部105可以從轂板部101朝設置有支撐板81的上部凸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內側凸出部105沿著轂板部101的外側邊框沿著圓弧方向設置。內側凸出部105呈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形狀。
此外,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周緣按設定的間隔設置有第二加強凸起106。第二加強凸起106沿著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面向第一方向設置,第二加強凸起106的下側形成朝軸結合部102延伸的帶形狀的凸起。因此,由於集中到內側凸出部105的應力通過第二加強凸起106分散,所以能夠加強內側凸出部105的結構剛性。根據需要,在內側凸出部105的內側可以固定馬達部的轉子。
裙部107可以從轂板部101的邊框朝支撐板81的上側凸出。裙部107可以形成從轂板部101越沿著第一方向遠離越向第二方向外側傾斜的傾斜面。裙部107位於側凸出部105的外側,裙部107的內徑從下側越向上側越增加。
例如,轂板部101和裙部107連接的形狀可以是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且其一側敞開的平頭圓錐(Truncated cone)形狀。裙部107可以是其上側呈開口且下側被轂板部101遮擋的漏斗形狀。
護罩120連接在風扇翼110的端部並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在能夠與風扇底座130隔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護罩120沿著裙部107的外側周緣設置,護罩120和裙部107利用風扇翼110連接。並且,轂100的外徑和護罩120的內徑可以從上側朝下側逐漸地減小。
護罩120與轂100在徑向上按設定間隔隔開,並可以配置在轂100的徑向外側。並且,護罩120可以按與風扇翼110的徑向長度對應的間隔尺寸與轂100隔開。此外,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將轂100上設置的裙部107和護罩120之間連接。
護罩120可以形成與裙部107大致平行的傾斜面。本實施例中顯示以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間隔越向護罩120的上側其越展開的形態實現裙部107和護罩120的配置的情形。
設置在護罩120的下側的入口凸起121為環形狀的凸起,並在漏斗形狀的護罩120下側向第一方向延伸。由於入口凸起121位於後述的喇叭口132的內側,因此能夠防止沿著護罩120外側向護罩120下側設置的入口流入的空氣的回風移動。
風扇翼110具有複數個,並可以沿著轂100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風扇翼110以轂100為中心向轂100的外側凸出,這樣的風扇翼110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並且,複數個風扇翼110可以沿著轂100的周緣方向按設定間隔隔開地配置。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風扇翼110可以從軸結合部102的中心沿著以呈螺旋形的方式延伸的離心方向向裙部107的外側凸出。並且,當將從軸結合部102的外側朝軸結合部102的方向設定為徑向時,風扇翼110的徑向內側可以連接在裙部107,風扇翼110的徑向外側連接在後述的護罩120。
裙部107是與轂100的元件中的風扇翼110直接地連接的部分,其又是與通過風扇翼110的空氣直接接觸的部分。這樣的裙部107還可以與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流動路徑較深地關聯。
將護罩120與裙部107之間連接的各個風扇翼110可以包括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12、第一邊緣113、以及第二邊緣114。
第一端部111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前端,並可以形成為沿著徑向延伸的直線形態。旋轉方向定義為實現風扇構件90的旋轉的方向。
第二端部112配置在風扇翼110的旋轉方向後端,並可以軸結合部102為中心形成為放射形。
第一邊緣113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一邊緣113可以連接在護罩120的內周面。
第二邊緣114可以將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及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連接。這樣的第二邊緣114可以連接在轂100的外周面。
亦即,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可以與護罩120的內周面連接。此外,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和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與裙部107的外周面連接。
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二端部112的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此外,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可以相較於第一端部111的另一端更靠近於轂板部101的徑向中心配置。這是因為,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及另一端在旋轉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二端部112的一端及另一端更前方的位置,裙部107形成為越向旋轉方向前方其半徑越窄的形態。
根據本實施例,風扇翼110可以與轂100中裙部107連接。為了將流入到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流動向上傾斜的方向引導,裙部107沿著向上傾斜的方向形成傾斜面。 《風扇底座》
風扇底座130結合在風扇殼體80的下側,在引導通過過濾器60的空氣向風扇構件90流入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風扇底座130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並且,風扇底座130的邊框形狀可以形成為與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對應的形狀。例如,當過濾器60為圓柱形狀,過濾器60的邊框形狀為圓形時,風扇底座130可以配置為具有中空部的環形。
底座板131可以配置在過濾器60與風扇構件90之間。這樣的底座板131是以呈環形的方式延伸的板形狀,在中央設置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
喇叭口132在與中空部面對的底座板131的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喇叭口132具有包圍護罩120的入口凸起121的下側的凹入的形狀的縱截面,並沿著周向延伸。
喇叭口132可以形成為包圍底座板131的中央形成的中空部的外周面的形態。喇叭口132朝下側凸出地形成,並可以形成朝上側凹入的形狀的槽部。
喇叭口13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護罩120的徑向內側插入。這樣的喇叭口132通過在風扇模組70的入口引導吸入流動,能夠有助於提高風扇模組70的吸入、排出性能。
結合凸起134向底座板131的上側凸出,並以夾緊式結合在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凸柱86的槽部,從而在風扇殼體80的下側固定風扇底座130。
利用結合凸起134與凸柱86之間實現的結合,可以在複數個位置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當如上所述實現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的結合時,風扇構件90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風扇底座130與風扇殼體80之間。
凸出筋133從底座板131凸出,並可以配置在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凸出筋133位於喇叭口132的徑向外側,並以呈包圍喇叭口132的外側周緣的環形的方式設置。並且,凸出筋133可以與底座板131一體地形成。更具體而言,底座板131和喇叭口132以及凸出筋133可以一體成形。
並且,凸出筋133可以按與護罩120的外側面相同的角度傾斜地設置,凸出筋133和護罩120之間的間隔可以恆定地保持。這樣的凸出筋133可以按形成傾斜面的形態凸出。凸出筋133的傾斜面可以形成為與護罩120按設定間隔隔開且與護罩120的傾斜面平行的傾斜面。
並且,凸出筋133的傾斜面可以具有與風扇殼體80上設置的內側引導部85的傾斜面相同的傾斜角度。因此,能夠防止通過護罩120和裙部107之間的空間移動到上側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護罩120與凸出筋133之間的空間向風扇構件90的入口移動的回風現象。 《排出部》
如圖35至圖37所示,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並在調節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由於本發明的排出部1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支撐部300上設置之球形狀的球形接頭370上,因此能夠順暢地實現其旋轉的動作。
由於排出部140在上下方向上呈開口,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在旋轉支撐部300,能夠調節通過風扇模組70的空氣的排出方向。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排出部14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150和第二排出部160。
第一排出部150位於球形接頭370的一側(圖2為基準的上側),並在引導空氣的排出的葉輪156具有複數個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第一排出部15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
第一排出芯152以包圍球形接頭370的球形狀的上側的形狀設置,並位於芯構件310的上側。此外,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呈包圍第一排出芯152的外側的環形的方式設置,第一排出主體154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
此外,由於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利用複數個葉輪156連接,第一排出芯152和第一排出主體154以及葉輪156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第二排出部160位於球形接頭370的另一側(圖2為基準的下側),並連接在第一排出部150,在與第一排出部150一同以球形接頭370為中心旋轉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第二排出部160可以包括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
第二排出芯161以包圍球形接頭370的球形狀下側的形狀設置,並位於第一排出芯152的下側。此外,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呈包圍第二排出芯161的外側的環形的方式設置,第二排出主體162的外側構成為曲面形狀。
此外,由於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利用複數個排出支架163連接,第二排出芯161和第二排出主體162以及排出支架163可以一同實現旋轉。 《殺菌部》
如圖2所示,殺菌部170位於過濾器6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在朝過濾器60照射殺菌用光線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殺菌部170可以包括殺菌支撐部171和托起部176以及照射部180中的至少一個。 《殺菌支撐部》
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第一外殼部10與第二外殼部50之間,並遮蔽第一外殼部10的下部。並且,殺菌支撐部171位於照射部180的下側,並在連接在殼體3300並限制移動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通過入口部22流入到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的空氣因殺菌支撐部171而被阻斷向第二外殼部50移動,從而增加向風扇模組70移動的空氣流量並能夠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空氣淨化性能。
托起部176在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並支撐照射部180的下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並且,托起部176位於入口部22的徑向中央,托起部176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從而能夠減小與空氣的摩擦。
托起部176可以呈從殺菌支撐部171的中央向上側凸出的柱形狀。並且,托起部176可以呈圓柱或圓錐形狀。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托起部176呈從下側朝上側其橫截面逐漸地變窄的形狀,由於位於形成有入口部22的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因此能夠使其與空氣的摩擦達到最小。
為了殺菌過濾器60而設置的殺菌支撐部171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因入口孔23的傾斜的形狀而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且在托起部176的外側旋轉,並將向設置有過濾器60的上側移動。亦即,由於殺菌部170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中央部,通過入口部22流入的空氣圍繞殺菌部170的外側周緣並向上側移動,減小殺菌部170的流路阻力。
由於托起部176和風扇構件90的旋轉中心與後述的旋轉支撐部300的芯構件310沿著垂直方向位於一直線上,對於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流動的阻力降低,能夠更加順暢地實現空氣的流動,從而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空氣淨化性能。
照射部180安裝在托起部176的上側,並可以朝過濾器60的方向照射殺菌用光線。並且,照射部180可以位於沿著上下方向貫穿入口部22的徑向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因此,在照射部180上側配置過濾器60的情況下,由於能夠利用較少數目的殺菌光源182來殺菌過濾器60的下端全體面積,因此能夠節省生產費用及維護費用。
並且,在照射部180設置在比入口部22的上端更高或相同的位置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照射部180可以包括印刷電路板181和殺菌光源182。在托起部176的上側設置有印刷電路板181,在印刷電路板181的上側設置有照射殺菌光線的殺菌光源182。殺菌光源182可以是UVC LED,除此之外,在用於消滅過濾器60中存在的細菌的技術思想內可以使用多樣的種類的殺菌裝置。
另外,由於殺菌部170的殺菌光源182位於入口部22的上側,能夠防止殺菌光源182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照射。 《旋轉支撐部》
圖3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300設置在殼體3300中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300設置在殼體3300中的狀態的剖視圖;以及圖40和圖4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引導葉輪356的剖視圖。
如圖36和圖38至圖41所示,旋轉支撐部30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位於殼體3300的排出口33的排出部140。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旋轉支撐部300包括芯構件310和芯支撐部350以及球形接頭370。 《芯構件》
芯構件310位於排出部的下側,並朝排出部的方向延伸。芯構件310位於調節空氣的排出方向的排出部140的下側,並可以從排出口33的中心朝排出部140的方向延伸。並且,芯構件310位於第二排出部160的下側,並可以從排出口33的中心朝第二排出部160的方向延伸並支撐球形接頭370。並且,由於芯構件310的外側構成為曲面,並且從連接在芯支撐部350的連接的下側朝球形接頭370的方向其橫截面積逐漸地減小,因此能夠使從下側向上側移動的空氣阻力達到最小。
或者,芯構件310的外側構成為曲面,並且從連接在芯支撐部350的下側朝球形接頭370的方向其橫截面積恆定地保持或可變,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芯構件310以呈圓錐形狀的方式設置,並且可以越向上側其橫截面積越減小。或者,芯構件310也可以配置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形狀。 《芯支撐部》
芯支撐部350可以包括:第一芯支撐部352,用於支撐芯構件310;以及第二芯支撐部354,沿著第一芯支撐部352的外側周緣設置,並固定在殼體3300。並且,第一芯支撐部352和第二芯支撐部354可以利用引導葉輪356連接。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芯支撐部350支撐芯構件310,並在具有引導葉輪356的狀態下固定在殼體3300的內側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芯支撐部350可以芯構件310為基準呈放射形的方式延伸或以呈螺旋形的方式設置,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芯支撐部350可以包括第一芯支撐部352和第二芯支撐部354以及引導葉輪356。
第一芯支撐部352與芯構件310的下部結合並以呈環形狀的方式設置,或者在芯構件310的下部以呈板形狀的方式設置。在第一芯支撐部352的內側或上側結合芯構件310,在與第一芯支撐部352隔開的外側設置有環形狀的第二芯支撐部354。第二芯支撐部354可以夾緊式固定在殼體3300或利用螺栓固定等利用多樣的固定方法來限制移動。 《引導葉輪》
引導葉輪356位於風扇模組70的上側,用以轉換在風扇模組70旋轉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的移動方向,從而將其朝排出口33的方向引導。此外,引導葉輪356的下部與風扇模組70的轉軸延長線E構成的入口角和引導葉輪356的上部與風扇模組70的轉軸延長線E構成的出口角不同地構成。
第一芯支撐部352和第二芯支撐部354可以利用引導葉輪356實現連接。此外,引導葉輪356可以第一芯支撐部352為中心呈螺旋形的方式設置或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由於第一芯支撐部352沿著從風扇模組70排出的風的方向以呈螺旋形的方式設置,能夠減小引導葉輪356與空氣接觸的摩擦阻力。
或者,引導葉輪356以芯構件310或第一芯支撐部352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設置。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引導葉輪356以芯構件310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延伸,轉換從風扇模組70移動的空氣的移動方向並將其朝排出部的方向引導。為此,引導葉輪356的入口角和出口角可以不同地構成。
設置在風扇模組70上側的引導葉輪356轉換從風扇模組70向上側排出的空氣的移動方向。由於引導葉輪356的下側和上側的安裝角度相異,在風扇模組70旋轉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被引導葉輪356引導並朝排出口33的上側移動,能夠提高空氣的直進性。
引導葉輪356可以包括:第一葉輪357,設置在朝排出口33的方向;以及第二葉輪359,從第一葉輪357朝風扇模組70的方向延伸。
如圖41所示,在引導葉輪356的縱截面中,第一葉輪357位於上側,第二葉輪359連接在第一葉輪357的下側。
將設置在朝排出部的方向的第一葉輪357與風扇模組70的轉軸延長線E或垂直輔助線構成的角度設定為A1。將沿著第一葉輪357的中心向第一葉輪357長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轉軸延長線E之間的角度設定為A1。
此外,將第二葉輪359與風扇模組70的轉軸延長線E或垂直輔助線構成的角度設定為A2。將沿著第二葉輪359的中心向第二葉輪359長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與轉軸延長線E之間的角度設定為A2。引導葉輪356的入口角為A2,引導葉輪356的出口角為A1。
此時,由於A1和A2彼此不同地構成,引導葉輪356具有彎曲的形狀的縱截面。A1和A2可以與轉軸延長線E或垂直輔助線構成銳角。因此,引導葉輪356可以轉軸延長線E為基準呈傾斜的形狀設置。引導葉輪356在使其與從風扇模組70的風扇構件排出的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達到最小的情況下,在將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朝排出部的上側向引導的技術思想內可以按多樣的形狀變形。
第一葉輪357的中心線可以與轉軸延長線E一致,並在銳角範圍內可以變更A1的值。在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引導葉輪356中,A2具有大於A1的角。因此,通過第二葉輪359並向上側第一次引導的空氣在通過第一葉輪357的過程中再次向上側垂直的方向第二次引導。
此外,第二葉輪359從第一葉輪357向下側延伸並傾斜的方向可以對應於從風扇模組70朝引導葉輪356移動的空氣的移動方向。當風扇模組70的風扇構件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葉輪359從第一葉輪357沿著逆時針方向向下傾斜地延伸。因此,由於在風扇模組70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通過沿著逆時針方向延伸的第二葉輪359來向第一葉輪357移動,在使空氣的摩擦阻力達到最小的同時,還能夠將空氣的移動方向轉換為上側。
或者,當風扇模組70的風扇構件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葉輪359從第一葉輪357沿著順時針方向向下傾斜地延伸。由於在風扇模組70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並移動到上側的空氣通過沿著順時針方向延伸的第二葉輪359來向第一葉輪357移動,在使空氣的摩擦阻力達到最小的同時,還能夠將空氣的移動方向轉換為上側。 《球形接頭》
球形接頭370的下側結合在芯構件310並限制其移動,在球形接頭370的上側插入到排出部的內側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的技術思想內可以進行多樣的變化實施。
球形接頭370的端部呈球形狀並位於排出部140的內側,並且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排出部140。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氣流》
由於沿著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周緣設置有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入口部22,位於第一外殼部10的外側的空氣通過入口部22向第一外殼部10的內側移動,從而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流量。
利用風扇模組70的運轉,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外側的空氣向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的內部流入。此時,可攜式空氣淨化器3外側的空氣將通過入口孔23,並形成沿殺菌支撐部171的外側周緣旋轉的螺旋形的氣流。
流入到第一外殼20內側且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上升的空氣將通過過濾器60,在此過程中可以濾除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和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體等。
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旋轉支撐部30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能夠使流動損失最小化,並且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
通過了過濾器60的空氣,亦即,被淨化的空氣可以向風扇模組70的內部流入。空氣的流動可以被喇叭口132引導,並因此能夠有效地引導向風扇模組70的順暢的空氣流入。
流入到風扇模組70內部的空氣向風扇模組70的上側排出。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可以向斜流方向排出。其中,斜流方向可以定義為向上對角線方向。
吸入到風扇模組70的下側中央部的空氣通過沿著風扇模組70的邊框內側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的排出口向上側移動,並通過旋轉支撐部300的芯支撐部350之間形成的空間向上側移動。亦即,由於在風扇模組70採用斜流式風扇,將流入到風扇模組70的下部的空氣向上傾斜的方向排出,以使旋轉支撐部300的空氣移動通道與流路方向一致,從而能夠減少流路損失。
如上所述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旋轉並向上側移動。排出到風扇模組70上側的空氣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並向上側移動,並利用旋轉支撐部300上設置的引導葉輪356來引導空氣的上側移動。
從風扇模組70排出的空氣與第二葉輪359接觸並向排出部所處的上側向進行第一次方向轉換。此外,通過了第二葉輪359的空氣將通過第一葉輪357且向排出部所處的上側向進行第二次方向轉換。由於引導葉輪356的縱截面被配置為彎曲的形狀,並且經兩次進行空氣的排出方向轉換,在使空氣的摩擦阻力的增加最小化的同時,還能夠容易地朝排出部的方向進行空氣的移動方向轉換。
通過引導葉輪356且朝上側的方向進行方向轉換的空氣流入到排出部140的內側,並向排出部140的上側排出。
由於排出部140在設定的角度範圍內實現旋轉,能夠根據排出部140的安裝角度調節所排出的空氣的方向。
並且,由於排出部140的內側形成凹入的形狀的槽部,因此能夠減小因通過排出部140而方向被轉換的空氣的排出阻力的增加。並且,由於過濾器60和風扇模組70以及排出部140沿著上下方向配置在一直線上,在使空氣的流動損失最小化的同時,還能夠實現有效的空氣的吸入和過濾以及被淨化的空氣的排出。
雖然如上所述參照例示的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披露的實施例和附圖,而是顯而易見地可以由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多樣的變化。並且,即使在前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過程中未明示性地記載說明與本發明的元件對應的作用效果,然而由相應的元件可預測的效果也應當被認定。
1: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10:第一外殼部 12:容置空間 2: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20:第一外殼 21:容置空間 22:入口部 23:入口孔 24:入口孔 25:空氣流路 26:遮蔽主體 27:上部固定部 28:過濾器固定凸起 3: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30:第二外殼 31:第二外殼主體 32:擴管構件 33:排出口 35:旋轉支撐部 36:芯構件 37:支架 38:球形接頭 40:中間外殼 42:外殼凸起 50:第二外殼部 52:下部外殼 54:下部托起部 60:過濾器 70:風扇模組 80:風扇殼體 81:支撐板 82:連接支架 83:電線引導件 84:側面支撐部 85:內側引 導部 86:凸柱 87:凸起安裝槽部 88:第一傾斜面 90:風扇構件 100:轂 101:轂板部 102:軸結合部 103:第一加強凸起 105:內側凸出部 106:第二加強凸起 107:裙部 110:風扇翼 111:第一端部 112:第二端部 113:第一邊緣 114:第二邊緣 120:護罩 121:入口凸起 130:風扇底座 131:底座板 132:喇叭口 133:凸出筋 134:結合凸起 135:第二傾斜面 136:吸入部 137:中空部 140:排出部 150:第一排出部 152:第一排出芯 154:第一排出主體 156:葉輪 160:第二排出部 161:第二排出芯 162:第二排出主體 163:排出支架 170:殺菌部 171:殺菌支撐部 172:支撐底座 173:固定邊框 176:托起部 177:托柱 178:托板 180:照射部 181:印刷電路板 182:殺菌光源 200:電池 300:旋轉支撐部 310:芯構件 350:芯支撐部 352:第一芯支撐部 354:第二芯支撐部 356:引導葉輪 357:第一葉輪 359:第二葉輪 370:球形接頭 371:風扇模組 380:風扇殼體 381:支撐板 382:連接支架 383:電線引導件 384:側面支撐部 385:內側引導部 386:凸柱 430:風扇底座 431:底座板 432:喇叭口 434:結合凸起 1400:安全部 1410:阻斷部 1411:中心構件 1412:第一阻斷構件 1413:第二阻斷構件 1414:外側構件 1430:安全支架 1440:第一區域 1445:空氣流動區域 1450:第二區域 3300:殼體 A:第一容置區域 B:第二容置區域 D1,D2,D3,D4,D5:高度(長度; 距離) E:旋轉軸延長線 A1,A2:角度 L1,L2:長度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前視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剖視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剖視圖; 圖4是從上部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從下部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的立體圖; 圖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設置在風扇模組上側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立體圖; 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俯視圖;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仰視圖;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剖視圖; 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的立體圖; 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的俯視圖; 圖15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的仰視圖;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的前視圖; 圖17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風扇構件的剖視圖; 圖1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另一風扇模組的立體圖; 圖1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另一風扇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2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氣流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剖視圖; 圖21是沿著上下長度方向劃分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剖視圖; 圖22是顯示通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入口部的空氣在殺菌部的周邊以呈螺旋形的方式旋轉時移動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2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空氣通過風扇模組的剖視圖; 圖2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和過濾器的立體圖; 圖25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立體圖; 圖26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27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安全部的俯視圖; 圖28是根據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底座和安全部的俯視圖; 圖2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構件和安全部的俯視圖; 圖3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在風扇構件和風扇底座上面對阻斷部的位置的視圖; 圖3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風扇模組的剖視圖; 圖32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33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剖視圖; 圖3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氣流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視圖; 圖35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剖視圖; 圖3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剖視圖; 圖3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3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設置在殼體中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旋轉支撐部設置在殼體中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0和圖4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引導葉輪的剖視圖;以及 圖4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風扇模組設置在旋轉支撐部下側的立體圖。
1: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10:第一外殼部
20:第一外殼
22:入口部
24:入口孔
26:遮蔽主體
30:第二外殼
31:第二外殼主體
32:擴管構件
40:中間外殼
50:第二外殼部
52:下部外殼
3300:殼體

Claims (36)

  1. 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 一入口部,形成吸入空氣的通道; 一過濾器,位於所述入口部的上側,用以淨化向所述入口部的內側流入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 一殺菌部,位於所述過濾器的下側,設置在與所述入口部重疊的高度的位置,用於朝所述過濾器照射殺菌用光線;以及 一風扇模組,位於所述過濾器的上側,用以旋轉風扇以向所述過濾器的上側吹送空氣。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入口部、所述過濾器、所述殺菌部以及所述風扇模組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還包括: 一殼體,具有所述入口部,所述過濾器和所述殺菌部以及所述風扇模組位於所述殼體的內側,並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空氣流路。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在所述殼體的內側形成有圓筒形的空氣流路,沿著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所述殼體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所述入口部、所述過濾器、所述殺菌部以及所述風扇模組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
  5.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殼體包括: 一第一外殼部,所述過濾器和所述殺菌部以及所述風扇模組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下表面設置有所述入口部,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上側具有用於排出空氣的一排出口;以及 一第二外殼部,連接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下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形成有空氣流路,在所述第二外殼部的內側未形成有空氣流路。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在所述第二外殼部的內側內置有一電池。
  7.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還包括: 一排出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上側,用以調節通過所述風扇模組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其中,所述排出部的旋轉中心與所述風扇模組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以及 其中,通過所述入口部流入的空氣向上側移動,依次通過所述過濾器和所述風扇模組以及所述排出部。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第一外殼部包括: 一第一外殼,具有所述入口部,結合在所述第二外殼部的上側;以及 一第二外殼,位於所述第一外殼的上側,具有所述排出口。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第一外殼部還包括: 一中間外殼,以包圍所述過濾器的外側的形狀設置,將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第二外殼連接。
  10.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第二外殼包括: 一第二外殼主體,以包圍所述風扇模組的外側周緣的形狀設置; 一擴管構件,向所述第二外殼主體的上側延伸,越向上側其內側通道越寬;以及 一旋轉支撐部,連接在所述第二外殼主體和所述擴管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在位於所述擴管構件的內側的所述排出口的中心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排出部。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旋轉支撐部包括: 一芯構件,位於所述排出部的下側,從所述排出口的中心朝所述排出部的方向延伸; 一支架,向所述芯構件的外側延伸,連接在所述第二外殼主體和所述擴管構件中的至少一個而限制所述芯構件的移動;以及 一球形接頭,結合在所述芯構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排出部。
  12. 根據請求項1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風扇模組位於所述旋轉支撐部的下側,所述風扇模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一風扇殼體,所述風扇殼體包括: 一支撐板,位於所述芯構件的下側;以及 一連接支架,向所述支撐板的徑向外側延伸, 其中,所述連接支架和所述支架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從而減小空氣的流路阻力。
  13.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排出部包括: 一第一排出部,具有用於引導空氣的排出的複數個葉輪;以及 一第二排出部,連接在所述第一排出部,與所述第一排出部一同旋轉。
  14.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入口部沿著所述殼體的外側周緣設置,具有用於向所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引導空氣的移動的複數個入口孔。
  1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入口部的上下方向長度D1短於所述過濾器的上下方向長度D2。
  16.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殺菌部包括: 一照射部,位於沿著上下方向貫穿所述入口部的中心的垂直輔助線上,朝所述過濾器的方向照射殺菌用光線。
  17. 根據請求項16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殺菌部還包括: 一殺菌支撐部,位於所述照射部的下側,連接在所述殼體而使其移動受限;以及 一托起部,向所述殺菌支撐部的上側凸出並支撐所述照射部的下側。
  18. 根據請求項17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托起部位於所述入口部的中央,所述托起部的橫截面構成為圓形。
  19. 根據請求項16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照射部設置在比所述入口部的上端更高或相同的位置。
  20. 根據請求項16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當將所述風扇模組與所述過濾器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1,且將所述過濾器與所述照射部之間的距離設定為L2時,所述L1短於所述L2。
  21.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風扇模組包括: 一風扇殼體,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內側; 一風扇構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風扇殼體的內側,朝所述排出部的方向移動空氣;以及 一風扇底座,結合在所述風扇殼體的下側,以引導通過所述過濾器的空氣向所述風扇構件流入。
  22. 根據請求項2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風扇構件包括: 一轂,位於所述風扇殼體的中心,用以接收外部動力而旋轉; 複數個風扇翼,沿著所述轂的外周面等間隔隔開地配置;以及 一護罩,連接在所述風扇翼的端部並以呈環形的方式設置,與所述風扇底座隔開。
  23. 根據請求項22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轂的外徑和所述護罩的內徑從上側朝下側逐漸地減小。
  24. 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 一第一外殼部,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在下表面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一入口部,在上側具有用於排出空氣的一排出口; 一第二外殼部,連接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下部; 一過濾器,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內側,用以淨化向所述入口部的內側流入的空氣; 一風扇模組,位於所述過濾器與所述排出口之間,用以旋轉風扇以朝所述排出口的方向吹送空氣;以及 一排出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用以調節通過所述風扇模組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外殼部、所述過濾器、所述風扇模組以及所述排出部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以及 其中,通過所述過濾器並排出到上側的空氣依次通過所述風扇模組和所述排出部。
  25. 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 一第一外殼部,在內部形成有容置空間,在下表面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一入口部,在上側具有用於排出空氣的一排出口; 一第二外殼部,連接在所述第一外殼部的下部; 一入口部,形成吸入空氣的通道; 一過濾器,位於所述入口部的上側,用以淨化向所述入口部的內側流入並向上側移動的空氣; 一殺菌部,位於所述過濾器的下側,設置在與所述入口部重疊的高度的位置,朝所述過濾器照射殺菌用光線; 一風扇模組,位於所述過濾器的上側,用以旋轉風扇以朝所述過濾器的上側的方向吹送空氣;以及 一排出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風扇模組的上側,用以調節通過所述風扇模組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外殼部、所述過濾器、所述殺菌部、所述風扇模組以及所述排出部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一致,以及 其中,通過所述過濾器並排出到上側的空氣依次通過所述風扇模組和所述排出部。
  26. 一種具有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 一殼體,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一入口部和用於排出空氣的一排出口,在所述殼體的內側形成空氣流路; 一風扇殼體,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內側,具有運轉空間; 一風扇構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風扇殼體的內側; 一風扇底座,結合在所述風扇殼體,用以引導空氣朝所述風扇構件的方向流入; 一過濾器,位於所述風扇底座與所述入口部之間,用以淨化向所述入口部的內側流入的空氣;以及 一安全部,設置在所述過濾器與所述風扇底座之間,具有: 一阻斷部,用以阻斷外部物體向所述風扇底座上設置的一吸入部的內側移動;以及 一安全支架,用以支撐所述阻斷部。
  27. 根據請求項26所述之具有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阻斷部設置在未與位於所述風扇構件的中心的一轂和所述風扇底座之間形成的空氣流動區域面對的位置。
  28. 根據請求項27所述之具有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阻斷部包括: 一中心構件,位於所述轂的中央部; 一第一阻斷構件,具有大於所述中心構件的外徑且小於所述轂的外徑的外徑; 一第二阻斷構件,具有大於所述第一阻斷構件的外徑且大於所述風扇底座的內徑的內徑;以及 一外側構件,大於所述第二阻斷構件的外徑,位於所述第二阻斷構件的外側周緣。
  29. 根據請求項28所述之具有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安全支架以所述中心構件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延伸,連接在所述第一阻斷構件、所述第二阻斷構件以及所述外側構件。
  30. 根據請求項26所述之具有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風扇底座包括: 一底座板,呈以環形的方式延伸的板形狀,在中央具有用於空氣移動的中空部;以及 一喇叭口,沿著與所述中空部面對的所述底座板的內側以環形的方式配置,包圍所述風扇構件的端部。
  31. 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包括: 一殼體,具有用於吸入空氣的一入口部,一過濾器和一風扇模組位於所述殼體的內側,沿著上下方向形成空氣流路; 一排出部,具有位於所述殼體的一排出口,用以引導空氣的排出方向;以及 一旋轉支撐部,連接在所述殼體而使其移動被限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排出部, 其中,所述旋轉支撐部包括: 一芯構件,位於所述排出部的下側,朝所述排出部的方向延伸;以及 一引導葉輪,以所述芯構件為中心呈放射形的方式延伸,用以轉換從所述風扇模組移動的空氣的移動方向並將其朝所述排出部的方向引導, 其中,所述引導葉輪的入口角和出口角不同地構成。
  32. 根據請求項3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引導葉輪包括: 一第一葉輪,設置在朝所述排出部的方向的位置;以及 一第二葉輪,從所述第一葉輪朝所述風扇模組的方向延伸。
  33. 根據請求項32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當將所述第一葉輪與所述風扇模組的轉軸延長線構成的角度設定為A1,且將所述第二葉輪與所述風扇模組的轉軸延長線構成的角度設定為A2時,所述A1和所述A2彼此不同。
  34. 根據請求項33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角度A2大於所述角度A1。
  35. 根據請求項31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旋轉支撐部包括: 一芯支撐部,支撐所述芯構件,具有所述引導葉輪,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內側;以及 一球形接頭,下側結合在所述芯構件而使其移動被限制,上側插入在所述排出部的內側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排出部。
  36. 根據請求項35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其中,所述芯支撐部包括: 一第一芯支撐部,支撐所述芯構件;以及 一第二芯支撐部,沿著所述第一芯支撐部的外側周緣設置,固定在所述殼體, 其中,所述第一芯支撐部和所述第二芯支撐部利用所述引導葉輪連接。
TW110127433A 2020-07-27 2021-07-26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TWI819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93402 2020-07-27
KR20200093402 2020-07-27
KR10-2020-0158166 2020-11-23
KR1020200158166A KR102536072B1 (ko) 2020-07-27 2020-11-23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20200174527 2020-12-14
KR10-2020-0174527 2020-12-14
KR1020200174898A KR20220084934A (ko) 2020-12-14 2020-12-14 안전형 팬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2020-0174898 2020-12-14
KR10-2020-0188334 2020-12-30
KR1020200188334A KR20220084948A (ko) 2020-12-14 2020-12-30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9433A true TW202219433A (zh) 2022-05-16
TWI819343B TWI819343B (zh) 2023-10-21

Family

ID=7707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7433A TWI819343B (zh) 2020-07-27 2021-07-26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45261A1 (zh)
JP (1) JP7203914B2 (zh)
CN (1) CN113983629B (zh)
TW (1) TWI8193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82990A1 (en) * 2023-03-07 2024-09-12 Puraclenz Llc Air purifi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3968A (en) * 1998-10-14 2000-04-25 Miller; Bob C. Portable room air purifier
KR100508312B1 (ko) * 2004-03-02 2005-08-17 주식회사코네트인더스트리 공기정화기
KR101560168B1 (ko) 2008-12-03 2015-10-14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사류형 팬을 구비한 공기 청정기
CN102748817B (zh) 2012-07-04 2014-05-21 同济大学 一种高效多功能模块化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TWI511768B (zh) * 2013-11-26 2015-12-11 Chen Ze Hu 圓筒狀過濾模組以及使用其之可攜式過濾器
KR20160015084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KR20160054729A (ko) * 2014-11-06 2016-05-17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Uv led와 광촉매 필터를 사용한 소형 공기 정화기
US10517980B2 (en) 2014-11-06 2019-12-31 Seoul Viosys Co., Ltd. Compact air cleaner using UV LED and photocatalytic filter
KR101949355B1 (ko) * 2015-10-30 2019-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28936B1 (ko) * 2016-10-06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835849B2 (ja) 2016-02-26 2021-02-24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空気清浄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TWM529131U (zh) * 2016-03-18 2016-09-21 Univ Chung Chou Sci & Tech 可攜帶式空氣殺菌濾清機
WO2018097560A1 (ko) 2016-11-22 2018-05-31 서울바이오시스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CN207035337U (zh) * 2017-05-05 2018-02-23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室内用空气净化器
KR102101756B1 (ko) * 2018-12-27 2020-04-20 주식회사 피코피코 공기청정기
KR102096044B1 (ko) 2019-04-15 2020-04-01 이동엽 공기청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3914B2 (ja) 2023-01-13
CN113983629B (zh) 2023-11-17
CN113983629A (zh) 2022-01-28
US20220023789A1 (en) 2022-01-27
EP3945261A1 (en) 2022-02-02
TWI819343B (zh) 2023-10-21
JP2022023827A (ja)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06752A (zh)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TW202204023A (zh)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CN106839140B (zh) 空气清洁器
TW202206304A (zh) 斜流風扇模組及具有該斜流風扇模組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TWI807424B (zh)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KR20120136137A (ko) 가습 공기청정기
KR20190081608A (ko) 공기청정기
TW202222403A (zh)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TW202219433A (zh)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
KR102536072B1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20220013879A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2580261B1 (ko) 사류팬 모듈 및 사류팬 모듈을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20220084934A (ko) 안전형 팬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US12121843B2 (en) Portable air purifier
KR20220084948A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20210110932A (ko)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KR20210094910A (ko)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팬모듈
KR20220014261A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2580280B1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2172414B1 (ko)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의 차량용 거치장치
KR20220084950A (ko)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KR20230002208A (ko) 공기청정기
CN113776097A (zh) 一种风机组件以及吸油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