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1951A - 用後即棄式口罩 - Google Patents

用後即棄式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1951A
TW202211951A TW110120951A TW110120951A TW202211951A TW 202211951 A TW202211951 A TW 202211951A TW 110120951 A TW110120951 A TW 110120951A TW 110120951 A TW110120951 A TW 110120951A TW 202211951 A TW202211951 A TW 2022119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skin
agent
woven fabric
wear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0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杉慶
古屋光大
小松慎平
石川秀行
須田朋和
古屋芳織
渡邉和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1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195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 A62B9/06Mouthpieces; Nose-cli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1、2),係具有口罩本體部(10、40)、以及戴掛於佩戴者之耳朵的耳掛部(20、50);前述口罩本體部(10、40),係具有:過濾構件(11、41),其是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以及不織布(12、42),其是設置於前述過濾構件(11、41)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30)。

Description

用後即棄式口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
口罩(mask),係為了能接觸於佩戴者之顏面來使用,而在專利文獻1,係有揭示在口罩之最內層材附加保濕劑、潤濕劑的技術。依據如此的口罩,則佩戴時的肌膚接觸佳,且能獲得濕潤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5240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口罩中,係有口罩內之空間容易因佩戴者的濡濕氣息而悶熱的問題。特別是在夏暑時期,恐有因長時間的口罩佩戴而發生中暑之虞。因在專利文獻1的口罩係附加有保濕劑,故而在與口罩接觸到的肌膚部分,佩戴者能獲得涼感(接觸涼感)。 但是,藉由保濕劑所致的涼感,為藉由保濕劑之溫度與佩戴者之體溫的溫度差所致的涼感。為此,在藉由成為與外部氣溫同程度之溫度的保濕劑所致的接觸涼感中,其涼感效果較低,且不足以改善口罩內的悶熱。又,雖然通常口罩的外周端係容易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但是口罩的中央部卻容易在與佩戴者之間產生空間。為此,在容易因佩戴者之氣息而悶熱的口罩之中央部,佩戴者的肌膚便難以與保濕劑接觸,且佩戴者難以實際感受涼感。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上述的問題而開發完成,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改善口罩內之悶熱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的發明,係一種具有口罩本體部、以及戴掛於佩戴者之耳朵的耳掛部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過濾構件(filter member),其是捕集病毒(virus)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以及不織布,其是設置於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 有關本發明的其他特徵,係藉由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所明白。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改善口罩內之悶熱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藉由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至少明白以下的事項。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口罩本體部、以及戴掛於佩戴者之耳朵的耳掛部;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過濾構件,其是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以及不織布,其是設置於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吸熱劑會接觸於佩戴者的濡濕氣息而起吸熱反應,且口罩內的空氣溫度會降低,故而可以改善口罩內的悶熱。又,藉由過濾構件,佩戴者的氣息及吸熱劑容易滯留在口罩內的空間。為此,佩戴者的氣息與吸熱劑的接觸時間會增加而提高涼感效果,又提高涼感效果的持續性。因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口罩的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包含糖醇類(sugar alcohol)、及糖類之中的任何一種。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即便在吸熱劑已碰到佩戴者的嘴巴時也是安全的。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非肌膚側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在口罩本體部中積層於厚度方向的材料之數目會變少,故而可以改善口罩內的悶熱。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配置於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的部分。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在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位置容易發生吸熱反應,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為由聚烯烴(polyolefin)系纖維所構成的不織布經介電極化後的片材(sheet);前述吸熱劑,係不包含醇。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藉由吸熱劑的醇成分,可以抑制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為非揮發性。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從使用口罩之前吸熱劑會揮發而附著於過濾構件,可以抑制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外周端、與前述不織布的外周端一致。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的平面之寬範圍地配置不織布(吸熱劑),且可以降低口罩內之寬範圍的空間溫度。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的平面之寬範圍地配置過濾構件,且可以提高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係比前述不織布還低。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藉由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不織布配置有多量的吸熱劑,則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容易發生吸熱反應,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又,可以藉由吸熱劑附著於過濾構件來抑制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在前述過濾構件係未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可以藉由吸熱劑附著於過濾構件來抑制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pleat-like);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且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的部分。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更多的吸熱劑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口罩本體部之左右方向兩側部係接觸於佩戴者的臉頰,故而藉由在該部分設置吸熱劑之基重較高的部分,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其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是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更多的吸熱劑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前述吸熱劑,係配置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不織布之全區;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的部分。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更多的吸熱劑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至少一方,係具有前述不織布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所成的翻折部;在前述厚度方向與前述翻折部重疊的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翻折部中,係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口罩本體部的上下端部,可以防止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從肌膚側由過濾構件所覆蓋。因而,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容易發生吸熱反應,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上端部,係具有前述翻折部,且在該翻折部中之前述不織布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已被排出至口罩之外的氣息在上升時,容易接觸於翻折部之非肌膚側面(外側面)的吸熱劑,且可以降低口罩本體部之上端部附近的溫度。又,因氣息的溫度也會降低,故而佩戴者的眼鏡不易變模糊。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各別覆蓋佩戴者之右顏面及左顏面的一對片材部、以及接合前述一對片材部的接合部;在前述用後即棄式口罩的展開狀態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左右方向的兩端部還高的高基重部。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口罩本體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更多的吸熱劑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高基重部,係連續於前述上下方向地從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配置至下端為止。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遮罩本體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更多的吸熱劑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耳掛部,係接合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在耳掛部已被接合的口罩本體部之部分(容易密接於佩戴者之肌膚的部分),因在比不織布更靠肌膚側設置有耳掛部,故而可以防止吸熱劑直接強力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揉入於構成前述不織布的纖維之至少局部。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吸熱劑不易從不織布脫落,且提高藉由吸熱劑所致的涼感效果之持續性。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塗布於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配置有吸熱劑,且吸熱劑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故而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不織布,係包含親水性纖維。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水分容易藉由不織布的親水性纖維而保持於不織布內,且容易發生吸熱劑的吸熱反應,故而提高涼感效果。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通氣阻力值,為0.45kPa・s/m以下。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過濾構件的通氣性佳,故而口罩內不易悶熱。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還高的部分。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口罩本體部之左右方向兩側部係接觸於佩戴者的臉頰,故而藉由在該部分設置吸熱劑之基重比左右方向之中央部還高的部分,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以與前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的一側或另一側的面相向的方式所設置的第二不織布;在前述第二不織布,係配置有涼感劑。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在吸熱劑與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接觸並以吸熱反應使口罩的表面溫度降低之前,容易藉由涼感劑而感受涼感,故而佩戴者容易從已佩戴口罩時起實際感受藉由口罩所致的涼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不織布,係具有比一側的面還平滑之另一側的面;前述另一側的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前述吸熱劑,係至少設置於前述另一側的面。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比一側的面還平滑之另一側的面,其與肌膚的接觸面積是比一側的面還寬,故而藉由在另一側的面配置吸熱劑,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冷感。
此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不具備藉由水分溶解而產生香味的香味產生器。
依據如此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則即便是不具備香味產生器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佩戴者仍容易從已佩戴口罩時起實際感受藉由口罩所致的涼感。
==第一實施形態== 圖1係第一實施形態之用後即棄式口罩1(以下也稱為「口罩」)的俯視圖。圖2係圖1的I-I線中之口罩1的剖視圖。圖3係顯示口罩1之佩戴狀態的圖。
(口罩1的基本構成) 口罩1,係具有:口罩本體部10,其是可以至少覆蓋佩戴者的嘴巴與鼻孔;以及耳掛部20,其是戴掛於佩戴者的耳朵。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也將與佩戴者之顏面相向的內側稱為肌膚側或肌膚面側,也將作為其相反側的外側稱為非肌膚側或非肌膚面側。
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係在從厚度方向所看到的俯視觀察(圖1)中,成為左右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過濾構件11,其是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及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12,其是設置於過濾構件11的肌膚面側;以及側片材(side sheet)13。
過濾構件11,為病毒飛沫或細菌飛沫或花粉等微粒子之捕集效果較高的構件。具體而言,過濾構件11,較佳是滿足BFE(細菌(bacteria)過濾效率試驗:試驗粒子約3μm)為95%以上、與VFE(病毒過濾效率試驗:試驗粒子約1.7μm)為95%以上之至少一方的構件。
作為過濾構件11,係可以例示由聚烯烴系纖維所構成的不織布經介電極化後的(經駐極體處理(electret treatment)後的)片材。藉由駐極體處理,形成有對聚烯烴系纖維表面提供既定量的正電荷或是負電荷而使其極化後的介電狀態,且獲得捕集功能。
具體而言,作為過濾構件11,係可以例示無接合線等的一片不織布片材,該不織布片材係使包含屬於聚烯烴系纖維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纖維且經駐極體處理後的熔噴(melt-blow)不織布、與包含聚丙烯纖維且經駐極體處理後的紡黏(spunbonded)不織布,形成為一體狀所成。配置於肌膚側的熔噴不織布之平均纖維直徑可為0.5μm至3μm,基重可為1.5g/m 2至5g/m 2。配置於非肌膚側的紡黏不織布之平均纖維直徑可為15μm至30μm,基重可為18g/m 2至50g/m 2。又,上述不織布,係既可僅藉由聚丙烯纖維所構成,又可在聚丙烯纖維附加有例如聚乙烯(polyethylene)纖維所成。又,非肌膚側的不織布,係不限於防黏不織布,也可為水針不織布(spunlaced nonwoven)、熱風不織布(air-through nonwoven)、針軋不織布(needle-punched nonwoven)。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過濾構件11也可為未被駐極體處理過者。例如,也可將纖維間隙較小的構件,且使病毒飛沫等附著於纖維間隙以進行捕集的構件(奈米過濾器(nanofilter)等)作為過濾構件11。
在肌膚側不織布12,係配置有吸熱劑30。肌膚側不織布12,只要是能夠配置吸熱劑30的不織布即可。較佳是可為肌膚接觸佳的不織布,可以例示包含聚丙烯纖維的紡黏不織布等。
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為一種褶式(pleat type),其在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是藉由沿著左右方向的折疊線F而折疊成褶狀,以形成有褶襉。圖2所示的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能夠從非肌膚側目視確認的四個折疊線F1至F4;以及能夠從肌膚側目視確認的四個折疊線F5至F8。折疊線F1至F3、F8為朝向上側成為凸狀的的凸折部,折疊線F4、F5至F7為朝向下側成為凸狀的凹折部。但是,折疊線F的數目或方向係不被限定於圖2所例示的構成。
在使用前的口罩1中,係能維持褶狀的折疊形狀,而口罩本體部10係大致平坦的狀態。藉由褶狀的折疊線F,口罩本體部10係能夠朝向上下方向擴展,又,能夠在非肌膚側隆起成Ω形狀。因而,如圖3所示,口罩1的佩戴者,係可以按照從鼻子到下巴為止的長度將口罩本體部10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且以口罩本體部10來覆蓋嘴巴與鼻孔。
又,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係各別具有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被翻折至非肌膚側後的翻折部101。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將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的口罩本體部10之部位稱為非翻折部102。藉由翻折部101,來提高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之強度。又,可以抑制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的開啟。
側片材13,係設置於左右方向上的口罩本體部10之兩側部。以從肌膚側及非肌膚側包夾褶狀之折疊線F與上下之翻折部101所維持後的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之方式,設置有側片材13。側片材13,較佳是通氣性或肌膚接觸佳的片材,例如可以例示熔噴不織布、紡黏不織布、SMS不織布、熱風不織布等。
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將疊合的片材彼此予以接合一體化的熔合部14,例如藉由熱熔合或超音波熔合等所形成的熔合部14。如圖1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之橫方向的兩側部,將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側片材13予以接合的複數個熔合部14是沿上下方向所設置。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予以接合的複數個熔合部14是沿左右方向所設置。但是,熔合部14的模式(pattern)係未被限定於圖1所例示。又,疊合的片材彼此也可用接著劑等(例如熱熔(hot-melt)接著劑)所接合。
又,如圖2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係在翻折部101中的過濾構件11與非翻折部102中的過濾構件11之間,配置有形狀保持構件15。形狀保持構件15,為薄板矩形的構件,且為佩戴者可以輕易地彎曲,並且只要不再次施加外力,其形狀可獲得保持的構件。作為形狀保持構件15,係可以例示由可撓性的熱塑性樹脂或金屬片所形成等。口罩1的佩戴者,係可以配合鼻子的形狀來使形狀保持構件15變形,且可以抑制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與佩戴者的顏面之間產生間隙。又,在形狀保持構件15之上下方向的兩側設置有熔合部14,能抑制形狀保持構件15之位置偏移。
耳掛部20,為從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各別延伸出的環狀構件。耳掛部20,較佳是具有伸縮性的構件,例如可以例示鬆緊繩(elastic cord)、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膜等。圖1所例示的耳掛部20,為鬆緊繩,且藉由接合部16而接合於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鬆緊繩(20)的一端,係以口罩本體部10之上端部的接合部16所接合,鬆緊繩(20)的另一端,係以口罩本體部10之下端部的接合部16所接合。作為接合部16的接合,係可以例示藉由熔合或接著劑所致的接合。
(有關具有吸熱劑30的口罩1) 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係與能一邊洗滌且一邊重覆使用的紗布(gauze)等所形成的口罩不同,且具備捕集病毒飛沫或細菌飛沫的過濾構件11。為此,為了防止過濾構件11的捕集效果因洗滌而減輕,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為假定其被當作使用完即丟棄用途來使用的口罩。
藉由口罩的佩戴,可以抑制病毒飛沫等的微粒子之侵入,另一方面,卻會發生口罩內的空間容易因佩戴者的濡濕氣息而悶熱的問題。特別是在夏暑時期等,恐有因口罩內的悶熱而發生中暑之虞。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係在過濾構件11的肌膚面側,設置有已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所謂吸熱劑30,係指會與水反應而起吸熱反應的製劑。
為此,因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接觸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吸熱劑30會起吸熱反應,且口罩1的表面溫度會降低,故而能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結果,可以減輕藉由口罩1之佩戴所致的呼吸困難度,且可以抑制中暑的發生。
特別是,捕集病毒飛沫等的過濾構件11,其通氣性是比肌膚側不織布12還低(通氣阻力值較高)。為此,比起不具有過濾構件11之紗布等的口罩,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佩戴者的氣息不易被排出至口罩1之外,且口罩1內的空間之密閉度較高。換句話說,佩戴者的吐氣或吸熱劑30不易通過過濾構件11,容易滯留於口罩1內的空間。因而,佩戴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會增加,口罩1的表面溫度容易降低,口罩1內的悶熱容易獲得改善。為此,佩戴者係容易實際感受口罩1內的涼感。又,藉由佩戴者的呼吸,因包含吸熱劑30在內的氣息容易在過濾構件11的內側循環,故而也會提高涼感效果的持續性。藉此,佩戴者也容易實際感受口罩1內的涼感。
又,口罩1較佳是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藉由如此,不易在口罩1與佩戴者(顏面)之間產生間隙,且提高口罩1內的空間之密閉度。為此,佩戴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或循環會增加,並提高涼感效果或其持續性。但是不限於上述,口罩1也可不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
又,與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不同,例如在藉由使已配置於口罩的保濕劑等接觸於佩戴者的肌膚,而對佩戴者賦予涼感(接觸涼感)的情況下,會成為藉由保濕劑的溫度與佩戴者的體溫之溫度差所致的涼感。為此,在外部氣溫較高,且與外部氣溫成為同程度的保濕劑之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涼感效果會較低,而不足以改善口罩內的悶熱,且佩戴者不易實際感受涼感。又,雖然通常口罩的外周端係容易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但是在口罩的中央部係容易於與佩戴者之間產生空間。為此,在賦予接觸涼感的口罩中,係在容易因佩戴者之氣息而悶熱的口罩之中央部(鼻孔或嘴巴部分),佩戴者的肌膚就難以與保濕劑接觸,且佩戴者難以實際感受涼感。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係利用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為此,不易受外部氣溫影響,即便是在夏暑時期仍可以降低口罩1的表面溫度,且可以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因降低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故而即便在佩戴者之肌膚並未與口罩1接觸的部分,佩戴者仍可以實際感受涼感。特別是,雖然容易因佩戴者的氣息而悶熱,但是即便在與佩戴者的肌膚容易產生空間的口罩1之中央部(鼻孔或嘴巴部分),佩戴者仍可以實際感受涼感。
作為吸熱劑30(吸熱成分),較佳是包含糖醇類、及糖類之中的任一種。作為糖醇類,係可以例示木糖醇(xylitol)、赤藻糖醇(erythritol)、右旋糖(dextrose)、山梨醇(sorbitol)等。作為糖類,係可以例示海藻糖(trehalose)、蔗糖(sucrose)、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等。只要是此等的吸熱劑30,即便在已碰到口罩1之佩戴者的嘴巴時仍是安全的。
又,吸熱劑30,係可揉入於構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纖維之至少局部。換句話說,為了在形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前階段配置有吸熱劑30,例如可使形成肌膚側不織布12之前的纖維棉網(fibrous web)浸漬於吸熱劑30(溶液),或將吸熱劑30摻入於樹脂之後形成纖維。又,也可將吸熱劑30摻入後的黏結劑(binder)塗布於纖維棉網。
藉由如此,吸熱劑30就不易從肌膚側不織布12脫落,能慢慢地發揮吸熱劑30的功能,且提高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之持續性。又,可以抑制吸熱劑30從使用口罩1之前附著於過濾構件11,而使過濾構件11的捕集功能降低。
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也可在構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纖維之表面配置吸熱劑30。例如,可用噴霧法或輥塗(roller coat)法、刷塗法等的各種公知塗布方法,將吸熱劑30塗布於肌膚側不織布12,或將肌膚側不織布12浸漬於吸熱劑30(溶液)。在此情況下,因吸熱劑30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容易發生吸熱反應,故而能提高涼感效果。
更佳是,吸熱劑30,係可塗布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如此,藉由將吸熱劑30配置於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吸熱劑30就更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反應,故而口罩1的表面溫度容易降低,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也可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非肌膚側面或雙面塗布有吸熱劑30。
再者,吸熱劑30,也可為液體狀、或固體狀(也包含凝膠(gel)狀、粉體狀等)。又,也可將內裝吸熱劑30後的微膠囊(microcapsule)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且藉由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例如熱、壓力、衝擊、光、液體等)使吸熱劑30釋放出。又,在吸熱劑30,係假設也包含有使具有吸熱作用的吸熱成分溶解、分散的溶媒。
又,吸熱劑30,係既可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之平面全區,又可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平面之局部。又,吸熱劑30,係既可以固定的基重(每一單位面積的量:g/m 2)來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又可以相應於肌膚側不織布12之區域而不同的基重來配置。
又,肌膚側不織布12,較佳是包含親水性纖維。更佳是可在肌膚側不織布12包含有50%以上的親水性纖維。藉由如此,在肌膚側不織布12中,佩戴者之氣息中所包含的水分容易獲得保持,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容易與水分接觸,且接觸時間也變長。因而,容易發生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吸熱反應,且提高涼感效果。
作為親水性纖維,例如能列舉嫘縈(rayon)等的再生纖維素纖維(cellulose fiber)、棉花(cotton)或粉碎紙漿(pulp)等的天然纖維素纖維、醋酸纖維(acetate)等的半合成纖維素纖維等。又,也可為對疏水性纖維(例如,聚乙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等),施予親水性處理,以使之變性成親水性的纖維。親水性纖維的判斷,例如是只要纖維的接觸角度為未滿90度,就可以判斷是親水性較高的纖維。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假設肌膚側不織布12也可不包含親水性纖維。
又,過濾構件11的非肌膚側面,較佳是形成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較佳是形成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藉由如此,在口罩本體部10中被積層於厚度方向的片材之數目會變少,且可以使口罩1內的空間不易悶熱。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本體部10中,配置有側片材13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以外的區域,係由二片的不織布(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所構成。
又,在上述的情況下,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是位於口罩本體部10之最靠肌膚側。為此,吸熱劑30係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反應,故而口罩1的表面溫度容易降低,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又,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除了不配置側片材13,而是由二片的不織布所構成,也不配置上下的翻折部101(雖然設置褶狀的折疊線F,但是該折疊線F係在佩戴狀態中朝向上下方向擴展)。換句話說,在佩戴者的鼻孔或嘴巴所配置而容易悶熱的口罩1之部分中,因積層於厚度方向的片材數是成為大致二片,故而可以使口罩1內的空間不易悶熱。
但是,口罩本體部10的構成係不被限定於上述,例如也可在比過濾構件11更靠非肌膚側、或比肌膚側不織布12更靠肌膚側、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間,配置有其他的片材。
又,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係可為0.45kPa・s/m以下,較佳是可為0.3kPa・s/m以下。在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是比0.45kPa・s/m更高的情況下,即便口罩1具有吸熱劑30,仍恐有佩戴者容易感受口罩1內的悶熱之虞。為此,除了吸熱劑30的涼感效果,藉由適度地保持過濾構件11的通氣性,則即便是在夏暑時期等,仍可以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
但是,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較佳是比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更高。藉由如此,佩戴者的氣息或吸熱劑30就會適度地滯留於口罩1內的空間,因佩戴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會增加,故而也會提高吸熱效果及其持續性。
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之測量,係可以用週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使用冷噴塗(cold spray)等來將過濾構件11從口罩1分離,且將過濾構件11切出成既定的大小(例如直徑100mm的圓形)並作為樣品(sample)。然後,使用加藤科技公司(KatoTech.co)製通氣性試驗機(KES-F8)或與其同等的通氣性試驗機,並將標準通氣速度設定成2cm/s,且測量樣品的通氣阻力值。可以進行複數次(例如5次)的此種測量,且將其平均值,設為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
又,如前面所述,本實施形態的過濾構件11,為從聚烯烴系纖維所構成的不織布經介電極化後的(經駐極體處理後的)片材。如此,藉由電荷而具有捕集功能的過濾構件11,會藉由醇的附著而減輕捕集功能。
為此,在採用上述之過濾構件11的情況下,吸熱劑30,較佳是不包含醇。藉由如此,可以防止過濾構件11的捕集效果減輕。例如,吸熱劑30中所包含的溶媒,較佳是水系溶媒。又,例如在將吸熱成分溶解、分散於醇系溶媒後的溶液塗布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情況下,可在口罩1的製造生產線上,醇系溶媒氣化之後,使肌膚側不織布12合併於過濾構件11。然後,可假設在口罩1中的吸熱劑30係不包含有醇。
又,吸熱劑30,較佳為非揮發性。藉由如此,吸熱劑30會從使用口罩1之前揮發至過濾構件11側,並且吸熱劑30附著於過濾構件11,而可以抑制過濾構件11的捕集功能減輕。所謂非揮發性的吸熱劑30,係假設為在一般生活環境下不成為氣體,且沸點為100℃以上的物質。
又,過濾構件11,較佳是吸熱劑30的基重比肌膚側不織布12還低,更佳是可在過濾構件11不配置有吸熱劑30。藉由如此,在離佩戴者較近的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有多量的吸熱劑30。為此,吸熱劑30係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反應,故而口罩1的表面溫度容易降低,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又,可以藉由吸熱劑30附著於過濾構件11來抑制過濾構件11的捕集功能減輕。
配置於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之基重的比較,係可以用週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有以下的方法:使用冷噴塗等將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從口罩1分離,且在各別撒散竹炭或可可粉(cocoa powder)等有色之較細的粒子之後,除去粒子。在配置有吸熱劑30的部分係附著多量的粒子。為此,藉由比較已附著於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粒子之量,可以比較吸熱劑30的基重。
其他,也可將蒸氣各別吹送至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並比較各自的表面溫度。具體而言,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各別切出成既定的尺寸以製作成樣品,將水注入於如燒杯(beaker)的二個容器,且各個樣品蓋於容器上。將溫度感測器安裝於樣品上,將已從其上方由保鮮膜(wrap film)等覆蓋後的二個容器,置入於已加溫成40度的水浴(water bath),且比較各個樣品的溫度。吸熱劑30之基重較多的樣品,會伴隨時間經過,藉由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而使樣品的溫度降低。
又,也可利用上述的方法,來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例如在撒散粒子的方法中,只要粒子附著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就可以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又,在吹送蒸氣來測量溫度的方法中,係準備與肌膚側不織布12相同構成的不織布,且為未配置有吸熱劑30的不織布。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之溫度,比該未配置有吸熱劑30的不織布之溫度更低的情況下,係可以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
又,在口罩本體部10中,較佳是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外周端一致。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係如圖1所示,過濾構件11的左端11c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左端12c一致,且過濾構件11的右端11d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右端12d一致。又,如圖2所示,過濾構件11的上端11a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上端12a一致,且過濾構件11的下端11b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下端12b一致。再者,上下之翻折部101的片材之厚度部分的位置偏移係假設不包含。又,在翻折部101中之上下方向中央側的端101a、101b中,過濾構件11的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端也可偏移。
依據上述,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10的平面之寬範圍地配置肌膚側不織布12及吸熱劑30。因而,可以藉由吸熱劑30使口罩1內的空間之寬範圍的溫度降低。又,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10的平面之較寬的範圍地配置過濾構件11,且獲得捕集效果。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外周端也可偏移。
又,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係在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是被折疊成褶狀。在佩戴口罩1時,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其折疊部分是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但是,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被折疊成褶狀後的狀態下藉由熔合部14所接合。又,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上下端部被翻折後的狀態下藉由熔合部14所接合。
換句話說,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即便是在佩戴口罩1時,仍能維持圖2所示的剖面之狀態。具體而言,在上下端部,肌膚側不織布12是藉由翻折部101重疊二層於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肌膚側不織布12藉由折疊而重疊三層於厚度方向的部分。
再者,如口罩1,具有上側及下側的翻折部101之情況下的口罩本體部10之「上端部」,為上側的翻折部101;「下端部」,為下側的翻折部101;「中央部」,為不具有翻折部101的部分,且為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與下端部之間的部分。在其為不具有如口罩1之翻折部101的口罩之情況下,將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上半部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上側之部分(上半部之上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上端部」,將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下半部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下側之部分(下半部之下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下端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與下端部之間為「中央部」。又,有關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則將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一側(左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一側之部分(左半部之左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一側的「側部」,將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另一側(右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另一側之部分(右半部之右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另一側的「側部」,將兩側部之間的部分稱為「中央部」。
為此,藉由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一定量的吸熱劑30,則比起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二層的上下端部,可以在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提高吸熱劑30的基重(g/m 2)。
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之中的上下端部,係接合有耳掛部20。為此,上下端部,係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還容易藉由耳掛部20的伸長力而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吸熱劑30的涼感效果。另一方面,因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離佩戴者的鼻孔或嘴巴較近,故而容易悶熱,但是吸熱劑30容易與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接觸。於是,可將吸熱劑30的基重設為如上述。藉由如此,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雖然帶給佩戴者的肌膚之密接度較低,但是因佩戴者的氣息會與更多的吸熱劑30接觸,故而會提高涼感效果,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又,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之中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當與上下端部相較時,雖然其密接度較低,但是會接觸到佩戴者的臉頰。為此,藉由在該部分提高吸熱劑30的基重,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又,在佩戴口罩1時,雖然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之折疊部分會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但是不會完全地擴展,而是肌膚側不織布12會在局部重疊成三層。為此,即便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比起上下端部,上下方向之中央部的吸熱劑30之基重(g/m 2)會變高。因而,因佩戴者的氣息會與更多的吸熱劑30接觸,故而能提高涼感效果。
換言之,在具有褶狀之折疊線F的口罩1中,係可以在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將肌膚側不織布12積層三層於厚度方向。為此,即便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固定量的吸熱劑30,仍比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還可以提高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之吸熱劑30的基重。結果,可以提高口罩1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之涼感效果。
又,如圖2所示,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較佳是具有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後的翻折部101。然後,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的非翻折部102之肌膚側面102A,亦即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較佳是配置有吸熱劑30。再者,翻折部101,也可為僅有肌膚側不織布12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而成。
藉由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則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可以防止過濾構件11從肌膚側覆蓋肌膚側不織布12。換句話說,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可以使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露出至肌膚側。因而,因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會發生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特別是,由於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係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還容易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所以佩戴者更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又,如上面所述,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的情況下,較佳是在上端部的翻折部101之非肌膚側面(外側面)101A,亦即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非肌膚側面也配置有吸熱劑30。
因佩戴者的吐氣是溫暖的,故而已被排出至口罩本體部10之外的佩戴者之氣息容易上升。為此,已被排出至口罩本體部10之外的氣息,可以與已配置於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之非肌膚側面101A的吸熱劑30接觸。因而,因可以降低口罩本體部10之上端部附近的溫度,且可以藉由在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面側與非肌膚面側之雙面配置吸熱劑30,來增加與佩戴者之肌膚接觸的吸熱劑30之量,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又,因已被排出至口罩本體部10之外的氣息之溫度也會降低,故而佩戴者的眼鏡不易變模糊。
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的構成。例如,既可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被翻折至肌膚面側,又可僅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一方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又,也可不在上側之翻折部101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吸熱劑30。
又,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之耳掛部20(鬆緊繩),係藉由接合部16而接合於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在此情況下,可以防止耳掛部20從肌膚側覆蓋肌膚側不織布12。因而,可以將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於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可以使其露出至肌膚側)。因而,即便是在耳掛部20的接合部16,仍會在離佩戴者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特別是,由於與耳掛部20之接合部16對應的肌膚側不織布12之部分,係容易藉由耳掛部20的伸長力來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所以佩戴者係更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第二實施形態== 圖4A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2(以下也稱為「口罩」)之折疊狀態的俯視圖;圖4B係展開狀態之口罩2的前視圖。圖5係佩戴狀態之口罩2的前視圖。圖6係從上方觀察佩戴狀態之口罩2的概略圖。以下,主要是針對第二實施形態的口罩2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不同的部分加以說明。
第二實施形態的口罩2,係具有口罩本體部40與耳掛部50。口罩本體部40,係在口罩2的展開狀態及口罩2的佩戴狀態中,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且將佩戴者之相向的此側作為肌膚側(肌膚面側),將其相反側作為非肌膚側(非肌膚面側)。又,口罩本體部40,係具有:一對片材部43、44,其是各別覆蓋佩戴者的右顏面及左顏面;及接合部45,其是相互地接合一對片材部43、44;及形狀保持構件46;以及接合部47,其是將耳掛部50接合於一對片材部43、44。接合部45、47,係可以用熔合、壓擠、接著劑等的週知方法來接合。
有關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針對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的長度之中最短的部分,係將一側(左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一側之部分(左半部之左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一側的「端部」,將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的另一側(右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另一側之部分(右半部之右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另一側的「端部」,將左右方向上的兩側端部之間稱為「中央部」。
如圖4A所示,一對片材部43、44,係在以相互的肌膚側面相向之方式疊合後的狀態下,藉由沿著一對片材部43、44之端緣43a、44a的接合部45所接合。該端緣43a、44a為凸向外側的曲線形狀。為此,當將折疊狀態(平面狀)的口罩2,以一對片材部43、44分離的方式來展開時(圖4B),口罩本體部40,係成為其肌膚側面凹下後的立體形狀(杯形狀)。
又,第二實施形態的口罩2,係與第一實施形態1的口罩1同樣為假定作為使用後即丟棄用途來使用的口罩。然後,如圖6所示,口罩本體部40(一對片材部43、44),係具有:過濾構件41,其是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以及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42,其是設置於過濾構件41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30。
為此,當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接觸到肌膚側不織布42的吸熱劑30時,吸熱劑30就會起吸熱反應,因口罩2的表面溫度會降低,故而可以改善口罩2內的悶熱。特別是,第二實施形態2的口罩2係在佩戴時成為立體形狀,容易在口罩2與佩戴者之間產生空間。為此,藉由吸熱劑30降低口罩2的表面溫度,藉此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又,一對片材部43、44,係在各自的上端部,並在過濾構件41與肌膚側不織布42之間具有形狀保持構件46。為此,能提高口罩2內的空間之密閉度,且提高涼感效果或其持續性。但是,口罩2也可不具有形狀保持構件46。
又,一對片材部43、44,係在已疊合於平面上的狀態(4A)下由接合部45所接合。為此,如圖6所示,在口罩2的佩戴狀態中,從接合部45至片材部43、44之端緣43a、44a為止的區域(亦即片材部43、44的接合處部分)中,能保持肌膚側不織布42被重疊成二層後的狀態。為此,藉由將吸熱劑30配置固定量於肌膚側不織布42,可以將從接合部45至片材部43、44之端緣43a、44a為止的區域,成為吸熱劑30之基重比除此以外的區域還高的高基重部48。再者,吸熱劑30的基重之比較方法係可以與前述的比較方法同樣地進行。
如此,在口罩2的佩戴狀態(圖5)中,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401,較佳是具有吸熱劑30之基重比左右方向的兩端部402還高的高基重部48。藉由如此,在藉由佩戴者的氣息而容易悶熱的口罩2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鼻孔或嘴巴部分),更多的吸熱劑30可以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因而,口罩2的表面溫度會更降低,可以改善口罩2內的悶熱,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更且,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二層的吸熱劑30之高基重部48(亦即片材部43、44的接合處部分),係可連續於上下方向地從口罩本體部40的上端40a配置至下端40b為止。
在佩戴時成為立體形狀(杯狀)之第二實施形態的口罩2中,係在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容易在與佩戴者之間產生空間。為此,在口罩本體部4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可將吸熱劑30的高基重部48長形地設置於上下方向。藉由如此,已滯留於口罩2內之空間的佩戴者之氣息可以與更多的吸熱劑30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
又,第二實施形態的口罩2之耳掛部50,為形成有用以戴掛耳朵的開口部51之伸縮性片材。如圖6所示,耳掛部50,係藉由接合部47,而接合於口罩本體部40的肌膚側面。在此情況下,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之肌膚側面是由耳掛部50所覆蓋。但是,耳掛部50接合著的肌膚側不織布12之部分,係藉由耳掛部50的伸長力而使帶給佩戴者之肌膚的密接度較高。為此,即便吸熱劑30由耳掛部50所覆蓋,佩戴者仍可以實際感受涼感。又,在帶給佩戴者之肌膚的密接度較高的部分中,藉由吸熱劑30不直接碰到佩戴者的肌膚,也可以減輕帶給佩戴者之肌膚的刺激。
==第三實施形態== 圖7係從第三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3之非肌膚側觀察的俯視圖。圖8係從口罩3之肌膚側觀察的俯視圖。圖9係圖7的I-I線中之口罩本體部10的剖視圖。再者,圖9係省略顯示熔合部14。各圖係顯示使用前的口罩3。第三實施形態的構成之幾個,也能夠應用於第一實施形態。
(口罩3的基本構成) 有關口罩3,其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之構成共同的部分,係將符號等設為相同,且省略口罩3的基本構成之詳細說明。與口罩1同樣,口罩3,係具有口罩本體部10與耳掛部20。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也將與佩戴者之顏面相向的內側稱為肌膚側或肌膚面側,也將作為其相反側的外側稱為非肌膚側或非肌膚面側。
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係在從厚度方向看到的俯視觀察(圖7、圖8)中,成為左右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12,其是設置於過濾構件11的肌膚面側;以及非肌膚側不織布(第二不織布)18,其是設置於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間。在俯視觀察中,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為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狀。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肌膚側不織布12,為配置有吸熱劑30的不織布。
作為過濾構件11,係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可以例示無接合線等的一片不織布片材,該不織布片材係由包含屬於聚烯烴系纖維的聚丙烯纖維且駐極體處理過的熔噴不織布、與包含聚丙烯纖維且駐極體處理過的紡黏不織布,形成為一體狀所成。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過濾構件11也可為未被駐極體處理過。例如,也可具備多數的微細間隙(奈米等級(nano-level)的空隙或孔),且將藉由間隙或孔來捕集病毒飛沫等的所謂奈米過濾器作為過濾構件11。
非肌膚側不織布18,為配置有涼感劑80的不織布。非肌膚側不織布18,只要是能夠配置涼感劑80的不織布即可,而不限於紡黏不織布,也可為水針不織布、熱風不織布、針軋不織布。較佳是可為肌膚接觸佳的不織布,可以例示包含聚丙烯纖維的紡黏不織布等。
口罩3,為一種褶式,其在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是藉由沿著左右方向的折疊線F而折疊成褶狀,以形成有褶襉。圖9所示的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能夠從非肌膚側目視確認的四個折疊線F1至F4;以及能夠從肌膚側目視確認的四個折疊線F5至F8。折疊線F1、F2、F7、F8為朝向上側成為凸狀的的凸折部,折疊線F3、F4、F5、F6為朝向下側成為凸狀的凹折部。但是,折疊線F的數目或方向係不被限定於圖9所例示的構成。
如圖7等所示,使用前的口罩3,係能維持褶狀的折疊形狀,而口罩本體部10係大致平坦的狀態。藉由褶狀的折疊線F1至F8,口罩本體部10係能夠朝向上下方向擴展,又,能夠在非肌膚側隆起成Ω形狀。因而,與第一實施形態之圖4所示的口罩1之穿戴狀態同樣,口罩3的佩戴者,係可以按照從鼻子到下巴為止的長度將口罩本體部10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且以口罩本體部10來覆蓋嘴巴與鼻孔。
又,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100X及下端部100Y,係各別具有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被翻折至非肌膚側後的翻折部101。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將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的口罩本體部10之部位稱為非翻折部102。藉由翻折部101,來提高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之強度。又,可以抑制肌膚側不織布12、非肌膚側不織布18及過濾構件11的開啟。
口罩本體部10,係具有將疊合的片材彼此予以接合一體化的熔合部14,例如藉由熱熔合或超音波熔合等所致的熔合部14。如圖7等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之橫方向的兩側部,將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予以接合的複數個熔合部14是沿上下方向所設置。又,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將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予以接合的複數個熔合部14是沿左右方向所設置。但是,熔合部14的模式係未被限定於圖7所例示。又,疊合的構件彼此也可用接著劑等(例如熱熔接著劑)所接合。
又,如圖9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係在翻折部101與非翻折部102中之已被翻折後的非肌膚側不織布18彼此之間,配置有形狀保持構件15。
耳掛部20,為在佩戴時,從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各別延伸出的環狀構件。耳掛部20,較佳是具有伸縮性的構件,例如可以例示鬆緊繩、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膜等。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口罩3之一對耳掛部20,係由伸縮性不織布所形成,且各別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設置有用以戴掛於耳朵的開口部21。又,在從肌膚面側觀察使用前的口罩3時,以復原成口罩本體部10之平面形狀的方式,在左右方向的兩側各別設置有耳掛部20。耳掛部20,係以位於左右方向上的兩端部之接合部16來接合於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側面。雖然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之耳掛部20,係以接合部16將鬆緊繩接合於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但是也可如第三實施形態的口罩3,沿著耳掛部20,將伸縮不織布接合於肌膚側面。接合部16,係沿上下方向,將伸縮不織布(20)接合於口罩本體部10。在使用前,一對耳掛部20,係由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面側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中的連結部22所連續。佩戴者,係可以藉由在佩戴時,使連結部22斷裂,來將各個耳掛部20戴掛於佩戴者的雙耳以佩戴口罩3。再者,作為接合部16的接合,係可以例示藉由熔合或接著劑所致的接合。
(有關具有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的口罩3) 本實施形態的口罩3,係具備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以及具備涼感劑80的非肌膚側不織布18為鄰接於厚度方向,且非肌膚側不織布18是以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非肌膚面側相向的方式來設置。吸熱劑30,係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為與水反應而起吸熱反應的製劑;涼感劑80,為當碰到佩戴者的肌膚時就帶給佩戴者涼感或清涼感的製劑。
肌膚側不織布12,為在肌膚側的不織布配置有吸熱劑30的層;非肌膚側不織布18,為在非肌膚側的不織布配置有涼感劑80的層。在肌膚側不織布12中,係為了容易使其保持佩戴者之氣息中所包含的水分,且容易使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與水分接觸,也為了加長接觸時間,較佳是肌膚側不織布12包含親水性纖維,更佳是肌膚側不織布12包含50%以上的親水性纖維。藉此,已配置於親水性之不織布的吸熱劑30,係容易起吸熱反應。
作為親水性纖維,例如能列舉嫘縈等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棉花或粉碎紙漿等的天然纖維素纖維、醋酸纖維等的半合成纖維素纖維等。又,也可對疏水性纖維(例如,聚乙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等),施予親水界面活性劑之塗布等的親水性處理,以使之變性成親水性所成的纖維。
口罩3,係具備吸熱劑30,藉此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會接觸到吸熱劑30,藉由吸熱反應,口罩3的表面溫度會降低,可以改善口罩3內的悶熱。
但是,有的情況需要既定的時間,直至接觸到佩戴者的氣息之水分與吸熱劑30,且吸熱劑30起吸熱反應,使口罩3的表面溫度降低為止。為此,在佩戴者佩戴口罩3之後,直至因吸熱反應而降低口罩3的表面溫度為止的期間,恐有佩戴者會感受藉由口罩3之佩戴所致的悶熱之虞。
相對於此,口罩3,係不僅具有具備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也具有具備涼感劑80的非肌膚側不織布18。因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涼感劑80,係可以藉由碰到佩戴者的肌膚而對佩戴者提供涼感,故而在已佩戴口罩3時,可以直接藉由口罩3的外周端部抵接於佩戴者的肌膚而使涼感劑80碰到佩戴者的肌膚,或是在涼感劑80為揮發性物質的情況下,藉由已揮發的涼感劑80與佩戴者的肌膚接觸,佩戴者就可以實際感受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如圖9所示,口罩3,係藉由已揮發的涼感劑80,通過被設置於比非肌膚側不織布18更靠肌膚面側的肌膚側不織布12,並到達佩戴者的肌膚,佩戴者就可以感受涼感劑80的效果。
換句話說,佩戴者,係在已佩戴口罩3時,首先可以感受藉由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或清涼感。之後,可以實際感受藉由吸熱劑30之吸熱反應所致的口罩3之表面溫度的降低。為此,佩戴者,係可以從佩戴口罩3時起實際感受涼感,且改善藉由口罩3之佩戴所致的悶熱,減輕呼吸困難度,也能夠抑制中暑的發生。又,因佩戴者,係可以在剛佩戴口罩3之後,實際感受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效果,且在經過既定的時間之後,可以實際感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故而比僅具備有吸熱劑30的口罩或僅具備有涼感劑80的口罩,更可以從剛佩戴口罩3之後長時間獲得涼感效果。
涼感劑80,較佳是包含其本身不吸熱地刺激佩戴者之皮膚的涼感覺察收容器(溫度感受性TRP通道),以使佩戴者覺察涼感的涼感成分。也可按照需要,包含不使涼感成分溶解或分散的溶媒成分。作為涼感劑80(涼感成分),例如可列舉薄荷腦(menthol)(例如,1-薄荷腦等)、薄荷腦介電質(例如,乳酸薄荷酯(menthyl lactate)、甘油醚基(menthyl glyceryl ether)等)、柳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薄荷(mint)或尤加利(eucalyptus)等的源自植物的精油等。藉由使用刺激如此之涼感察覺收容器的涼感劑80,容易使佩戴者感受涼感。再者,作為涼感劑80,較佳是使用可以比使藉由吸熱劑30之吸熱反應所致的口罩3之表面溫度降低為止的時間更快讓佩戴者察覺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的物質。
又,作為過濾構件11,係在使用不織布經介電極化後的片材的情況下,藉由電荷具有捕集功能的過濾構件11,為了預防捕集功能因醇的附著而減輕,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較佳是不包含醇。例如,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中所包含的溶媒,較佳為水系溶媒。又,例如可在將吸熱成分溶解、分散於醇系溶媒後的溶液塗布於肌膚側不織布12、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情況下,在口罩3的製造生產線上,醇系溶媒氣化之後,使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合併於過濾構件11。
又,吸熱劑30為非揮發性的物質,涼感劑80較佳為揮發性的物質。藉由揮發性的涼感劑80,剛使用口罩3之後已揮發的涼感劑80容易帶給佩戴者的肌膚涼感或爽快感。另一方面,藉由非揮發性的吸熱劑30,因在使用口罩3之前吸熱劑30不會揮發,故而可以減輕吸熱劑30的效果降低之虞。又,因可以錯開涼感劑80發揮涼感效果的時間、與吸熱劑30發揮涼感效果的時間,故而佩戴者可以從剛佩戴口罩3之後持續長時間地實際感受涼感效果。再者,所謂揮發性的涼感劑80,係假設為在一般生活環境下成為氣體,且沸點未滿100℃的物質。
涼感劑80,也可為液體狀、或固體狀(也包含凝膠狀、粉體狀等)。在口罩3的非肌膚側不織布18,係配置有內裝有液體狀之涼感劑80的微膠囊。該微膠囊,係藉由來自外部的壓力(衝擊、摩擦)等之物理性的刺激使膜材崩毀(破損),並使內部的涼感劑80露出、或釋放出。內裝口罩3之涼感劑80的微膠囊之膜材,為胺基甲酸乙酯樹脂(urethane resin)。也將在已被閉合的微膠囊之膜材內裝有涼感劑80之狀態的微膠囊稱為「涼感劑80」。再者,涼感劑80,也可不一定要內裝於微膠囊,也可將液體狀或固體狀的涼感劑80,直接塗布或撒布於作為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不織布上。
又,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在口罩3的肌膚側不織布12,係配置有內裝有液體狀之吸熱劑30的微膠囊。該微膠囊,係藉由來自外部的壓力(衝擊、摩擦)等之物理性的刺激使膜材崩毀(破損),並使內部的吸熱劑30露出、或釋放出。內裝口罩3之吸熱劑30的微膠囊之膜材,為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也將在已被閉合的微膠囊之膜材內裝有吸熱劑30之狀態的微膠囊稱為「吸熱劑30」。再者,吸熱劑30,也可不一定要內裝於微膠囊,也可將液體狀或固體狀的吸熱劑30,直接塗布或撒布於作為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不織布上。
雖然使用於口罩3的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係已各別內裝於以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作為膜材的微膠囊,但是不被限於此。只要是具有藉由來自外部的壓力(物理性的刺激)而崩毀(衝擊、摩擦)的既定之強度之物即可。例如,也可為明膠(gelatin)、明膠・阿拉伯膠(gum Arabic)、三聚氰胺樹脂(melamine resin)、尿素・甲醛樹脂(formalin resin)等。此等的樹脂也可單獨使用,或併用二種類以上的樹脂。又,作為微膠囊,例如也可為藉由熱、光、液體等之物理性的或化學性的刺激使膜材破損,以使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釋放出之物。藉由將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內裝於微膠囊,就容易留住於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不織布之纖維間。
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各別內裝於微膠囊,則在佩戴口罩3之前,直接被塗布過的液體狀或固體狀之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就會從口罩3滑落,或如涼感劑80般揮發性的物質會揮發,可以減輕被丟失之虞。佩戴者,較佳是在佩戴口罩3時,首先及於口罩本體部10之全區地輕拍。藉由拍打,就可施加既定之物理性的刺激(壓力),並使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各自的微膠囊破損(崩毀),以使內裝的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各別露出至外部。佩戴上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已露出之狀態的口罩3的佩戴者,係容易獲得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的效果。又,藉由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各別內裝於相同材料的微膠囊之膜材,佩戴者就可以在使用前以拍打口罩3的一個動作,一次地使吸熱劑30與涼感劑80露出,且容易發揮其效果。
又,涼感劑80對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分配,係可以用與吸熱劑30對肌膚側不織布12之分配同樣的方法來進行。例如,涼感劑80,係可揉入於構成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纖維之至少局部。換句話說,為了在形成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前階段配置有涼感劑80,例如可使形成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前的纖維棉網浸漬於涼感劑80(溶液),或將涼感劑80摻入於樹脂之後形成纖維。又,也可將涼感劑80摻入後的黏結劑塗布於纖維棉網。藉由如此,涼感劑80就不易從非肌膚側不織布18脫落,能慢慢地發揮涼感劑80的功能,且提高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效果之持續性。
不被限定於上述,也可在構成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纖維之表面配置涼感劑80。例如,可用噴霧法或輥塗法、刷塗法等的各種公知塗布方法,將涼感劑80塗布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或將非肌膚側不織布18浸漬於涼感劑80(溶液)。
吸熱劑30,係既可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全區,又可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平面之局部。又,吸熱劑30,係既可以固定的基重(每一單位面積的量:g/m 2)配置於肌膚側不織布12,又可以相應於肌膚側不織布12之區域而不同的基重來配置。
涼感劑80,係既可配置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全區,又可配置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平面之局部。又,涼感劑80,係既可以固定的基重(每一單位面積的量:g/m 2)配置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又可以相應於肌膚側不織布12之區域而不同的基重來配置。
又,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較佳是形成口罩3中之最靠肌膚側的面。具體而言,較佳是如圖3所示的口罩3之口罩本體部10,在最靠肌膚側的面配置有肌膚側不織布12,在最靠非肌膚側的面配置有過濾構件11,在肌膚側不織布12與過濾構件11之間,設置有非肌膚側不織布18。
如同上面所述,吸熱劑30,係藉由與佩戴者的濡濕氣息接觸而發生吸熱反應,且降低口罩的表面溫度。為此,藉由將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設置於口罩本體部10之最靠肌膚側,吸熱劑30就容易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且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可以在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反應,故而當口罩3的表面溫度降低時,佩戴者就容易實際感受涼感。
又,藉由非肌膚側不織布18,設置於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間,就成為非肌膚側不織布18是由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所包夾的構成。為此,即便涼感劑80是以內裝於微膠囊後的狀態,配置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情況下,微膠囊仍不易從非肌膚側不織布18脫落,可以減輕涼感劑80的效果降低之虞。又,即便是在涼感劑80未內裝於微膠囊,而是涼感劑80本身以液體塗布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情況下,仍可以藉由以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覆蓋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雙面,來使涼感劑80的揮發降低,以減輕涼感劑80的效果降低之虞。
更且,過濾構件11的非肌膚側面,較佳是形成口罩本體部10(口罩3)的非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較佳是形成口罩本體部10(口罩3)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藉由如此,即便是如具備過濾構件11的口罩3,仍可以減少在口罩本體部10中被積層於厚度方向的片材之數目,且可以使口罩3內的空間不易悶熱。然後,更佳是在形成口罩本體部10(口罩3)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的部分,配置有吸熱劑30。因藉由已配置於離佩戴者的肌膚較近之位置的吸熱劑30所致的吸熱反應,容易在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位置發生,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藉由吸熱反應所致的涼感。
但是,口罩本體部10的構成係不被限定於上述,例如也可在比過濾構件11更靠非肌膚側、或比肌膚側不織布12更靠肌膚側、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間,配置有其他的片材。又,有關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也可使所積層的順序不同。
更佳是,吸熱劑30,係可塗布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藉由將吸熱劑30配置於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位置,吸熱劑30就更容易與佩戴者之氣息接觸,且能促進吸熱反應,提高涼感效果。又,因在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位置發生吸熱反應,故而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口罩3的表面溫度降低了。同樣,涼感劑80,係可塗布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肌膚側面。藉由將涼感劑80配置於離佩戴者之肌膚較近的此側,涼感劑80就容易碰到佩戴者的肌膚,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效果。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也可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非肌膚側面或雙面塗布有吸熱劑30,或可在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非肌膚側面或雙面塗布有涼感劑80。
又,在肌膚側不織布12中,另一側的面比一側的面還平滑(表面的粗糙度較低)的情況下,更佳是:將一側的面配置於非肌膚側,將另一側的面配置於肌膚側,且以形成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的方式來設置另一側的面,並將吸熱劑30設置於另一側的面(為肌膚側不織布12之肌膚側的面,且為構成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的部分)。換句話說,較佳是: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中,肌膚側面是比非肌膚側面還平滑,將更平滑的面配置於能夠與佩戴者之肌膚抵接的位置,且將吸熱劑30配置於能夠與該佩戴者之肌膚抵接之平滑的面。一般而言,平滑度較高的面(另一側的面),係可以比平滑度較低的面(一側的面)還增寬與佩戴者之肌膚的接觸面積。為此,因更平滑之肌膚側的面,係可以比非肌膚側的面還增寬與佩戴者之肌膚的接觸面積,故而口罩3可以更增寬已設置於肌膚側面的吸熱劑30與佩戴者之肌膚的接觸面積,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
作為比較不織布12之平滑的指標,係可以例示面之凹凸的高度、KES之表面粗糙度的標準偏差(SMD)、平均摩擦係數的平均偏差(MMD)。
具體而言,可以藉由電子顯微鏡來測量不織布12的剖面之凹凸的高度。在不織布12之另一側的面(肌膚側面)之凹凸的高度,比不織布12之一側的面(非肌膚側面)之高度更低的情況下,不織布12之另一側的面(肌膚側面),係比不織布12之一側的面(非肌膚側面)更平滑。
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偏差(SMD)及表面摩擦係數的平均偏差(MMD)之測量,例如可以根據以表示不織布12的表面之觸感的特徵值為一般所週知的加藤科技公司製之KES的特徵值(參考文獻:觸感評估的標準化與解析(第二版)、著者川端季雄 發行 昭和55年7月10日)來測量。
具體而言,表面特性的測量,係使用表面試驗裝置(加藤科技公司製KES-FB4-AUTO-A),並在各個樣品上將1.0×1.0cm的範圍作為試料,且配置於平滑之金屬平面的試驗台來進行。表面粗糙度之測量,係在其表面(或背面)上施加10gf的荷重,且使由0.5mm直徑的鋼琴線所捲繞而成之寬度0.5cm的接觸端子壓接於試料來進行。表面摩擦之測量,係排列10根與使用於表面粗糙度之測量的接觸端子相同的鋼琴線且藉由重錘以50fg之力使接觸面壓接於試料來進行。在表面粗糙度及表面摩擦之測量中,係使試料以0.1cm/sec的固定速度水平地移動2cm,且在試料上提供有20gf/cm的單軸張力。從測量結果,求出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偏差(SMD)及表面摩擦係數的平均偏差(MMD)。
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較佳是比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通氣阻力值還高(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通氣阻力值)。藉此,因容易將佩戴中的佩戴者之氣息(呼氣),更多地保持於通氣阻力值較高的肌膚側不織布12內,故而容易使吸熱劑30與佩戴者之氣息的吸熱反應產生,且容易降低口罩3的表面溫度。再者,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通氣阻力值之測量,係可以各別用週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可以使用上述之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之測量方法。
更且,更佳是: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比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更高。換句話說,更佳是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比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更高;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比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通氣阻力值還高(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力值>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力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通氣阻力)。藉由如此,因一邊維持過濾構件11中的病毒飛沫或細菌飛沫或花粉等的微粒子之捕集效果,同時一邊容易促進已適度地留住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佩戴者之氣息與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故而可以提高吸熱效果及其持續性。又,因可以減輕涼感劑80通過過濾構件11而流出(揮發)至外部之虞,故而可以提高涼感效果及其持續性。
又,口罩3,係在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使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折疊成褶狀。在佩戴口罩3時,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其折疊部分是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但是,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是以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被折疊成褶狀後的狀態藉由熔合部14所接合。又,及於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上的全區,在上端部100X及下端部100Y中,是以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被翻折後的狀態藉由熔合部14所接合。
換句話說,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即便在佩戴口罩3時,仍能維持圖9所示之剖面的狀態。具體而言,在口罩3之上下端部100X、100Y,係藉由翻折部101,使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二層於厚度方向,且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二層於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藉由折疊,使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各別重疊三層於厚度方向的部分。
再者,如口罩3,具有上側及下側之翻折部101的情況中的口罩本體部10之「上端部100X」,為上側之翻折部101;「下端部100Y」,為下側之翻折部101;「中央部100Z」,為不具有翻折部101的部分,且為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100X與下端部100Y之間的部分。在其為不具有如口罩3之翻折部101的口罩之情況下,將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上半部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上側之部分(上半部之上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上端部」,將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的下半部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下側之部分(下半部之下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下端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與下端部之間為「中央部」。又,有關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係將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一側(左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一側之部分(左半部之左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一側的「側部」,將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另一側(右側)之長度設為四等分時的最靠另一側之部分(右半部之右側的1/4之長度的部分)為另一側的「側部」,將兩側部之間部分稱為「中央部」。
又,在具有如此的褶狀之折疊線F的口罩3中,因在形成口罩本體部10時,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全區配置有固定量的吸熱劑30之後形成有折疊線F,藉此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中,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0Z,比起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二層的上下端部100X、100Y,其吸熱劑30的基重(g/m 2)會變高,故而中央部100Z,係具有吸熱劑30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之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的部分H,係成為吸熱劑30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
藉此,在口罩本體部10整體之上下方向上,可以比上下端部100X、100Y更提高中央部100Z的涼感效果。在佩戴口罩3時,雖然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其折疊部分是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但是不會完全地擴展,而是在局部使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能維持吸熱劑30之基重較高的部分H。又,在佩戴時,由於口罩本體部10之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100Z,離佩戴者的鼻孔或嘴巴較近,且由於佩戴者之氣息與更多的吸熱劑30容易接觸,故而容易感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為此,藉由提高配置於該部分的吸熱劑30之基重,佩戴者就更容易獲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
更且,因在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全區配置固定量的涼感劑80,且形成褶狀的折疊部F,藉此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中,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三層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0Z,就會成為涼感劑80之基重(g/m 2)比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二層的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故而中央部100Z,係具有涼感劑8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之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三層的部分H,係成為涼感劑8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又,即便在佩戴口罩3時,雖然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其折疊部分會朝向上下方向擴展,但是不會完全地擴展,而是在局部使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三層,能維持涼感劑80之基重較高的部分H。
不僅吸熱劑30,藉由在中央部100Z,設置具有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涼感劑80之基重的部分,可以更提高中央部100Z的涼感效果。佩戴者,係在離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中央部100Z,容易感受涼感劑80的效果,且容易實際感受口罩3的涼感效果。
又,在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之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100Z,為了使比上下端部100X、100Y更多的吸熱劑30與佩戴者的氣息接觸,以使容易起吸熱反應,且容易提高涼感效果,而在具有如此的褶狀之折疊線F的口罩3中,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0Z,較佳是具有吸熱劑30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例如,也可為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中,將吸熱劑30配置於中央部100Z,不將吸熱劑30配置於上下端部100X、100Y的構成。藉此,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中央部100Z,其吸熱劑30的基重會變得比上下端部100X、100Y更高。更且,藉由複數條折疊線F,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的部分,係成為:吸熱劑30之基重比肌膚側不織布12為一層的部分或肌膚側不織布12為二層的部分更高的部分。
如同上面所述,具有褶狀之折疊線F的口罩3之左右方向上的口罩本體部10之兩側部,係具有:即便在佩戴口罩3時,藉由熔合部14,口罩3的上下端部100X、100Y,仍會藉由翻折部101,使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二層於厚度方向,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100Z,會藉由折疊,使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三層於厚度方向的部分(圖9)。為此,當吸熱劑30配置固定量於肌膚側不織布12的全區,且形成折疊線F時,口罩本體部10的兩側部,就會成為: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三層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100Z的吸熱劑30之基重(g/m 2),比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成二層的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圖9)。
佩戴中的口罩本體部10之中左右方向上的兩側部,為與佩戴者之臉頰接觸、或接近的部分。在與該佩戴者之臉頰接觸的部分、或接近的部分中,藉由將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中央部100Z之吸熱劑30的基重,形成比上下端部100X、100Y的吸熱劑30之基重還高,佩戴者就容易在臉頰之離佩戴者之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中央部100Z實際感受口罩的涼感。特別是,在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接合有耳掛部20。為此,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容易藉由耳掛部20的伸長力來密接於佩戴者的肌膚(臉頰),且佩戴者容易實際感受吸熱劑30的涼感效果。
同樣,當將涼感劑80配置固定量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全區,且形成折疊線F時,則左右方向上的口罩本體部10之兩側部,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三層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100Z的涼感劑80之基重(g/m 2),就會成為比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二層的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換句話說,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之非肌膚側不織布18重疊成三層的部分H,係成為涼感劑80之基重比上下端部100X、100Y還高的部分(圖9)。
如此,在左右方向的口罩本體部10之兩側部,不僅具有吸熱劑30,還具有中央部100Z比已配置於上下端部100X、100Y的吸熱劑30之基重還高的部分,藉此在與佩戴者之臉頰接觸的部分、或接近的部分之離鼻孔或嘴巴較近的中央部100Z中,不僅容易獲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也容易獲得藉由涼感劑80所致的涼感效果,且容易實際感受口罩3的涼感效果。
更且,因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為接觸於佩戴者之臉頰且靠近佩戴者之肌膚的部分,且為佩戴者容易獲得藉由吸熱劑30所致之涼感效果的部分,故而在口罩本體部10中,有關左右方向之兩端部的吸熱劑30之基重(g/m 2),具有比左右方向之中央部還高的部分,藉此佩戴者就容易獲得藉由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再者,作為在左右方向的兩側部,設置吸熱劑30之基重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還高之部分的方法,例如也可為在左右方向的兩端部配置更多的吸熱劑30,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比兩端部還少的吸熱劑30(或是不配置吸熱劑30)的構成。又,有關口罩3,係具備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更具備以從肌膚側及非肌膚側包夾口罩本體部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之方式所設置的側片材(未圖示),也可在該側片材配置更多量的吸熱劑30。作為側片材,較佳是通氣性或肌膚接觸佳的片材,例如可以例示熔噴不織布、紡黏不織布、SMS不織布、熱風不織布等。
再者,在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各別配置有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的確認係可以用週知的方法來進行。首先,使用例如氣相層析裝置(gas chromatography device)(Agilent(安捷倫科技)公司製的7890B或與其同等的裝置),來解析從口罩3取出測量對象的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且形成既定之大小的樣品之該樣品成分,藉此可以確認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樣品是否各別包含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在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容納於微膠囊的情況下,係以電子顯微鏡來觀察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樣品,藉此可以確認微膠囊(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之有無。
又,非肌膚側不織布18中之上下端部100X、100Y與中央部100Z的涼感劑80之基重(g/m 2)的比較、以及肌膚側不織布12中之上下端部100X、100Y與中央部100Z的吸熱劑30之基重(g/m 2)的比較,也可以使用上述的氣相層析裝置來進行。 (1)首先,從口罩3取出測量對象的肌側不織布12,且分離成上端部100X、下端部100Y、中央部100Z。將分離出的上端部100X、下端部100Y、中央部100Z,更進一步切割成既定之尺寸(例如上下方向×左右方向=20mm×40mm等)之較細的樣品。 (2)其次,將細切出的樣品浸漬於特定的溶媒等以溶化微膠囊,並從樣品抽出吸熱劑30(有涼感效果的成分)、與其他成分(溶媒等)的混合物。 (3)使用氣相層析裝置來解析針對每一樣品抽出來的混合物成分。然後,針對每一樣品,取得吸熱劑(有涼感效果的成分)的峰值、與其他成分(溶媒等)的峰值,且算出吸熱劑的峰值對其他成分的峰值之比例(吸熱劑的峰值/其他成分的峰值)。假設該比例,是相當於已設置於樣品的吸熱劑之量。 (4)最後,算出構成上端部100X、下端部100Y、中央部100Z的各自之複數個樣品的吸熱劑之比例(吸熱劑的峰值/其他成分的峰值≒吸熱劑30的量)的平均值,藉此可以作為相當於上端部100X、下端部100Y、中央部100Z中的吸熱劑30之基重之物來進行比較。 又,在吸熱劑30內裝於微膠囊的情況下,或並未內裝於微膠囊的情況下,從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中成為比較對象的部分各別切出既定之大小的樣品,且從切出來的樣品除掉吸熱劑30,並算出除掉吸熱劑30之前後的重量之差,且比較該差,藉此可以作為各個樣品的吸熱劑30之基重的差來進行比較。例如,在吸熱劑30內裝於微膠囊的情況下,從成為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比較對象的部分各別切出既定之大小的樣品,且針對各個樣品,在乾燥狀態下測量重量之後,以流體(水流或氣流)來使微膠囊落下,再次測量已呈乾燥狀態之狀態的各個樣品之重量,且算出使微膠囊落下之前與之後的重量之差,且比較該差,藉此可以作為各個樣品的吸熱劑30之基重來進行比較。 再者,非肌膚側不織布18中之上下端部100X、100Y、中央部100Z的涼感劑80之基重(g/m 2)的比較也是同樣的。
又,在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之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有吸熱劑30的確認、以及肌膚側不織布12中之上下端部與中央部的吸熱劑30之基重(g/m 2)的比較,也可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
如圖9所示,在翻折部101中,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上下方向的長度18X(18Y),較佳是比肌膚側不織布12之上下方向的長度12X(12Y)還短(18X<12X、18Y <12Y)。如口罩3,在涼感劑80內裝於微膠囊的情況下,在翻折部101中,因肌膚側不織布12是從非肌膚面側覆蓋非肌膚側不織布18,且肌膚側不織布12是從厚度方向的雙面側覆蓋非肌膚側不織布18,故而可以減輕在使用口罩3之前,內裝有涼感劑80之微膠囊落下、或破損之虞。又,在揮發性的涼感劑80並未內裝於微膠囊,且以液體狀或固體狀配置於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情況下,係藉由肌膚側不織布12所覆蓋,藉此可以減輕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涼感劑80揮發之虞。
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的構成。例如,既可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是被翻折至肌膚面側,又可僅口罩本體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其中任一方是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又,也可不在上側之翻折部101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吸熱劑30。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3中,雖然是將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翻折至非肌膚側以形成翻折部101,但是不被限於此。也可將肌膚側不織布12或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至少一方翻折至非肌膚面側。例如,也可為以下的構成:僅將肌膚側不織布12翻折至非肌膚面側,且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之非翻折部102之肌膚側面102A(肌膚側不織布12之肌膚側的面)配置吸熱劑30,不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翻折至非肌膚面側。更且,除了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過濾構件11也可進行翻折。又,翻折部101,係不限於從肌膚面側朝向非肌膚面側翻折所成的部分,也可為從非肌膚面側朝向肌膚面側翻折所成的部分。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之其中任一個也都可為不朝向非肌膚面側、或朝向肌膚面側翻折的構成。同樣,在第一實施形態的口罩1中,也可不將過濾構件11翻折至非肌膚側,而是僅將肌膚側不織布12翻折至非肌膚側以形成翻折部101。藉由僅翻折肌膚側不織布12,可以一邊防止過濾構件11直接碰到佩戴者的肌膚,同時一邊減輕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過度變硬之虞。
如圖7等所示,口罩3,較佳是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藉由形狀保持構件15,就不易在口罩3與佩戴者(顏面)之間產生間隙,且提高口罩3內的空間之密閉度。為此,因容易將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留住於口罩3的空間內,故而可以提高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的涼感效果,又,會增加佩戴者之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或循環,而可以提高涼感效果或其持續性。但是不限於上述,口罩3也可不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
又,在口罩本體部10中,較佳是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及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外周端一致。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3中,如圖1等所示,過濾構件11的左端11c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左端12c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左端18c一致,過濾構件11的右端11d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右端12d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右端18d一致。又,如圖3所示,過濾構件11的上端11a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上端12a、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上端18a一致,且過濾構件11的下端11b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下端12b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下端18b一致。再者,上下之翻折部101的片材之厚度部分的位置偏移係假設不包含。藉此,因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10之平面的寬範圍地配置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故而在口罩3之寬範圍,佩戴者可以實際感受口罩3的涼感。又,可以及於口罩本體部10的平面之較寬的範圍地配置過濾構件11,且能獲得捕集效果。但是不被限定於上述,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外周端、非肌膚側不織布18的外周端也可偏移。
又,過濾構件11,較佳是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的基重比肌膚側不織布12還低,更佳是可在過濾構件11不配置有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可以藉由吸熱劑30及涼感劑80附著於過濾構件11來抑制過濾構件11的捕集功能減輕。
雖然本實施形態的口罩3,係具有將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接合於厚度方向所成的口罩本體部10,但是不被限於此。例如,也可將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與非肌膚側不織布18、以及與此等不同的構件重疊於厚度方向。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雖然已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是上述的實施形態,係用以容易理解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定解釋本發明。又,本發明係能不脫離其趣旨地進行變更或改良,並且在本發明中當然涵蓋有其等效物。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為不具備藉由水分而溶解並產生香味的香味產生器。即便不具備藉由水分而溶解並產生香味的香味產生器,藉由口罩具備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佩戴者仍可以實際感受藉由口罩所致的涼感。
1,2,3:(用後即棄式)口罩 10,40:口罩本體部 11,41:過濾構件 11a,12a,40a:上端 11b,12b,40b:下端 11c,12c,18c:左端 11d,12d,18d:右端 12,42: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 12X,12Y,18X,18Y:長度 13:側片材 14:熔合部 15,46:形狀保持構件 16,45,47:接合部 18:非肌膚側不織布(第二不織布) 20,50:耳掛部 21,51:開口部 22:連結部 30:吸熱劑 43,44:一對片材部 43a,44a:端緣 48:高基重部 80:涼感劑 100X:上端部 100Y:下端部 100Z,401:中央部 101:翻折部 101A:非肌膚側面(外側面) 101a,101b:端 102:非翻折部 102A:肌膚側面 402:兩端部 F,F1至F8:折疊線 H:部分
[圖1]係第一實施形態之用後即棄式口罩1的俯視圖。 [圖2]係圖1的I-I線中之口罩1的剖視圖。 [圖3]係顯示口罩1之佩戴狀態的圖。 [圖4A]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2之折疊狀態的俯視圖;[圖4B]係展開狀態之口罩2的前視圖。 [圖5]係佩戴狀態之口罩2的前視圖。 [圖6]係從上方觀察佩戴狀態之口罩2的概略圖。 [圖7]係從第三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3之非肌膚側觀察的俯視圖。 [圖8]係從口罩3之肌膚側觀察的俯視圖。 [圖9]係圖7的I-I線中之口罩本體部10的剖視圖。
1:(用後即棄式)口罩
11:過濾構件
11a,12a:上端
11b,12b:下端
12: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
15:形狀保持構件
30:吸熱劑
101:翻折部
101A:非肌膚側面(外側面)
101a,101b:端
102:非翻折部
102A:肌膚側面
F,F1至F8:折疊線

Claims (24)

  1.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口罩本體部、以及戴掛於佩戴者之耳朵的耳掛部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 過濾構件,其是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之至少一方;以及 不織布,其是設置於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包含糖醇類、及糖類之中的任何一種。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非肌膚側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 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配置於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的部分。
  5.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為由聚烯烴系纖維所構成的不織布經介電極化後的片材; 前述吸熱劑,係不包含醇。
  6. 如請求項1至5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為非揮發性。
  7. 如請求項1至6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外周端、與前述不織布的外周端一致。
  8. 如請求項1至7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係比前述不織布還低。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在前述過濾構件係未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 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且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的部分。
  11. 如請求項1至8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 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 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其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是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係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疊線而折疊成褶狀; 在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狀後的狀態下所接合; 前述吸熱劑,係配置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不織布之全區; 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還高的部分。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 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至少一方,係具有前述不織布被翻折至非肌膚面側所成的翻折部; 在前述厚度方向與前述翻折部重疊的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翻折部中,係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上端部,係具有前述翻折部,且在該翻折部中之前述不織布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15. 如請求項1至9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各別覆蓋佩戴者之右顏面及左顏面的一對片材部、以及接合前述一對片材部的接合部; 在前述用後即棄式口罩的展開狀態中, 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前述口罩本體部之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係具有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左右方向的兩端部還高的高基重部。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高基重部,係連續於前述上下方向地從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配置至下端為止。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耳掛部,係接合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揉入於構成前述不織布的纖維之至少局部。
  19. 如請求項1至17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係塗布於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不織布,係包含親水性纖維。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通氣阻力值,為0.45kPa・s/m以下。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係具有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吸熱劑之基重比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還高的部分。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具有以與前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的一側或另一側的面相向的方式所設置的第二不織布; 在前述第二不織布,係配置有涼感劑。
  24. 如請求項1至23中之任一項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不織布,係具有比一側的面還平滑之另一側的面; 前述另一側的面,係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之至少局部; 前述吸熱劑,係至少設置於前述另一側的面。
TW110120951A 2020-06-30 2021-06-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TW202211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3468 2020-06-30
JP2020-113468 2020-06-30
WOPCT/JP2021/018464 2021-05-14
PCT/JP2021/018464 WO2022004152A1 (ja) 2020-06-30 2021-05-14 使い捨てマス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1951A true TW202211951A (zh) 2022-04-01

Family

ID=793158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0434U TWM619320U (zh) 2020-06-30 2021-01-14 用後即棄式口罩
TW110120951A TW202211951A (zh) 2020-06-30 2021-06-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0434U TWM619320U (zh) 2020-06-30 2021-01-14 用後即棄式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04152A1 (zh)
CN (1) CN115697117A (zh)
TW (2) TWM619320U (zh)
WO (1) WO20220041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8688B2 (ja) * 2005-05-27 2011-03-23 花王株式会社 香り付マスク
JP4594180B2 (ja) * 2005-07-20 2010-12-0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マスク
JP2008054767A (ja) * 2006-08-29 2008-03-13 Meiko Shoji Kk 衛生マスク
JP2008093285A (ja) * 2006-10-13 2008-04-24 Hiroko Yoshimoto マスク
JP5268432B2 (ja) * 2008-05-30 2013-08-21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吸収性コア、及びこれを収容するマスク
JP2010242273A (ja) * 2009-03-19 2010-10-28 Masuo Ohashi 2重の冷却方式を備えた頭部及び頸部冷却パッド
JP2012067147A (ja) * 2010-09-21 2012-04-05 Asakura Senpu Kk 吸熱性材料及び吸熱性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11084419B (zh) * 2012-04-30 2023-03-17 菲利普莫里斯生产公司 具有凉爽剂包络物的吸烟制品烟嘴
CN106174799A (zh) * 2015-05-06 2016-12-07 胡衍荣 多层高透气口罩
JP2017217324A (ja) * 2016-06-09 2017-12-14 国立大学法人金沢大学 弾性ストッキング
JP6867022B2 (ja) * 2017-06-13 2021-04-28 サンエムパッケージ 株式会社 マスク及び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JP7202862B2 (ja) * 2018-11-30 2023-01-1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マスク
KR20200066271A (ko) * 2020-05-19 2020-06-09 신나라 냉감소재를 이용한 마스크 보조용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320U (zh) 2021-11-11
CN115697117A (zh) 2023-02-03
WO2022004152A1 (ja) 2022-01-06
JPWO2022004152A1 (zh)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3518B1 (ko) 마스크
JP6068135B2 (ja) マスク
JP7142632B2 (ja) マスク
TWI309170B (zh)
CN101668564B (zh) 包括易抓取凸片的免维护平折式呼吸器
CN105517635B (zh) 具有鼻部凹口的过滤式面罩呼吸器
JP2007021025A5 (zh)
CN102548439A (zh) 口罩
WO2007010969A1 (ja) 立体マスク
CA2734824A1 (fr) Composition multicouche pour masque respiratoire
JP2011072479A (ja) マスク
JP4594181B2 (ja) マスク
JP6862078B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2014217461A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TW202211951A (zh) 用後即棄式口罩
KR102623141B1 (ko) 증기 발생구
JP2007021028A (ja) マスク
JP2007021028A5 (zh)
JP7167238B1 (ja) マスク
JP6695177B2 (ja) マスク
JP3227825U (ja) マスク、および、マスクとフィルタとの組み合わせ
JP6245927B2 (ja) マスク
JP2007021026A5 (zh)
JP2007021026A (ja) マスク
JP4127489B2 (ja) 鼻腔用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