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6767A -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6767A
TW202206767A TW109127709A TW109127709A TW202206767A TW 202206767 A TW202206767 A TW 202206767A TW 109127709 A TW109127709 A TW 109127709A TW 109127709 A TW109127709 A TW 109127709A TW 202206767 A TW202206767 A TW 2022067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structure
copper
vapor chamber
slurry
particle siz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7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3945B (zh
Inventor
陳振賢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廣州力及熱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廣州力及熱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廣州力及熱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7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394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3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394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6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76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包括有第一金屬片材以及毛細結構層。第一金屬片材具有溝槽結構。毛細結構層形成於溝槽結構,且具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第一毛細結構包含複數個具第一粒徑分佈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及鏈狀銅構件;第二毛細結構包含複數個具第二粒徑分佈之第二類球狀銅構件及鏈狀銅構件。第一粒徑大於第二粒徑。第一毛細結構位於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吸熱區。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構件藉由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提升了均溫板中工作流體液相及氣相循環之效率,因此提升了均溫板之解熱及導熱功能。

Description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尤其是一種具有多孔隙毛細結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用以與另一金屬片材封合並加工後形成薄型均溫板。
均溫板係用以散熱降溫,其為扁平狀密閉腔體,密閉腔體內壁上具有毛細結構並容置有工作流體。均溫板之工作原理係當部分均溫板與熱源接觸時,均溫板之密閉腔體中靠近吸熱端(Evaporator)之工作流體,將會吸收熱源之熱能而導致沸騰並從液相轉為氣相而釋放出潛熱(Latent Heat),並向冷凝端(Condenser)快速流動。當氣相之工作流體流至密閉腔體內遠離熱源之冷凝端時,工作流體又從氣相轉為液相,並藉由毛細結構之毛細力(Capillary force)又回流至吸熱端。均溫板藉由上述之工作流體的相變及傳導,進而達到熱點(Hot Spot)之散熱降溫的功能。
對此,先前技術之一般銅網(Copper Mesh)做為毛細結構,毛細結構簡單,導致毛細力往往不足,散熱功能不佳。即使後來又開發出編織銅網(Copper Moven Mesh),成為增強毛細力的一種新選擇,銅網的編織、裁切、手工鋪置以及石墨治具壓合等製程,仍然使得製作毛細結構複 雜化且不利量產上的自動化作業。另一方面,當均溫板元件厚度越薄時,以壓合等製程的銅網的毛細空隙密集度鬆散,導致毛細力不足,因此工作流體於均溫板腔體內之毛細結構作動時,其流動效率不足,導致散熱效率往往不佳。
因此,如何讓工作流體在超薄均溫板之毛細結構中,水平方向的液相輸送以及在加熱端垂直向上的氣化輸送皆最佳化,是製作高效率超薄均溫板極需解決之課題。是以,本領域需要一種得以取代銅網之超薄型均溫板用毛細結構。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係設置於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之第一金屬片材表面上之溝槽結構中。藉由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形成的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產生了不同的之垂直向氣化能力與水平向液態輸送能力,其提升了工作流體於薄型均溫板中的液相及氣相循環之效率,進而提升了薄型均溫板之解熱及導熱功能。
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薄型均溫板(Vapor Chamber)毛細結構元件,用以與一第二金屬片材封合並加工後形成一薄型均溫板。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包含有一第一金屬片材和一毛細結構層。第一金屬片材具有一溝槽結構。毛細結構層形成於該溝槽結構中,該毛細結構層進一步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和一第二毛細結構。第一毛細結構包含由具第一平均粒徑分布之N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及P個鏈狀銅構件相互連接形成多孔隙結構。第二毛細結構包含由具第二平均粒徑分佈之M個第二類球狀銅構件及Q個鏈狀銅構件相互連接形成多孔隙結構。第一毛細結構位於薄型均溫板 元件之一吸熱區,第一平均粒徑大於第二平均粒徑,M>N且Q>P,M、N、P、Q皆為自然數。其中,第一類球狀銅構件佔第一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50%,第二類球狀銅構件佔第二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30%。第二毛細結構佔毛細結構層之重量百分比大於70%。相同體積之第一毛細結構和第二毛細結構中,第二類球狀銅構件之數量大於第一類球狀銅構件之數量。
其中,第一平均粒徑和第二平均粒徑都大於鏈狀銅構件之平均直徑。第一金屬片材包含有銅、銅合金、鍍銅不銹鋼、鈦和鈦合金之至少一者。
其中,第一毛細結構與第二毛細結構為連續性結構,且第二毛細結構位於均溫板元件之一非吸熱區。
本發明之另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具有一溝槽結構之一第一金屬片材,其中溝槽結構具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提供一第一漿料及一第二漿料,第一漿料包含有一第一有機溶劑、一第一聚合物、及具第一平均粒徑分佈之一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一銅氧化物粉末,第二漿料包含有一第二有機溶劑、一第二聚合物、及具第二平均粒徑分佈之一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一銅氧化物粉末,第一平均粒徑大於第二平均粒徑。鋪設第一漿料於第一區域。鋪設第二漿料於第二區域。加熱第一漿料而揮發第一有機溶劑、裂解第一聚合物、燒結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形成一第一毛細結構。加熱第二漿料而揮發第二有機溶劑、裂解第二聚合物、燒結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形成一第二毛細結構。其中,第一毛細結構及第二毛細結構係為連續性結構,且第一區域為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域。
其中加熱該第一漿料之步驟和加熱該第二漿料之步驟係同時在相同的聚合物裂解及粉末燒結製程條件下進行。
其中,銅氧化物粉末為氧化銅粉末或氧化亞銅粉末。
其中加熱該第一漿料之步驟中,進一步包含有以下子步驟加熱揮發第一漿料。加熱裂解第一聚合物。在氮氫混合氣氛下以高溫燒結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形成一第一毛細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應用於一均溫板元件,其包含有第一金屬片材、第一毛細結構,以及第二毛細結構。第一金屬片材具有一溝槽結構,溝槽結構具有第一區域和一第二區域。第一毛細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區域。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第二區域。其中,第一區域作為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域,且第一毛細結構之平均孔隙大於第二毛細結構之平均孔隙。其中,第一毛細結構與第二毛細結構為連續結構,且第二毛細結構位於均溫板元件之一非吸熱區。
其中,均溫板元件之厚度小於1.0mm;第一金屬片材之厚度小於0.1mm;第一毛細結構之厚度小於0.3mm;第二毛細結構之厚度小0.3mm。
其中,第一毛細結構係由第一漿料經加熱過程而形成,第一漿料包含有第一類球狀銅粉末;第二毛細結構係由第二漿料經加熱過程而形成,第二漿料包含有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和銅氧化物粉末。
其中,第一漿料還包含有由第一有機溶劑及第一聚合物混合而成之膠體,第二漿料還包含有由第二有機溶劑及第二聚合物混合而成之膠體,該加熱過程包含有烘乾過程、裂解過程、及燒結過程,且燒結過程 是在氮氫混合氣氛下進行。
本發明之另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應用於製作均溫板元件包含之毛細結構件。本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具有溝槽結構之第一金屬片材,其中溝槽結構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提供含有第一銅粉末之一第一漿料,及含有銅氧化物粉末之第二漿料;鋪設該第一漿料於該第一區域;鋪設第二漿料於第二區域;固化第一漿料使其成為第一固化體;固化第二漿料使其成為第二固化體;加熱第一固化體以形成位於第一區域之第一毛細結構;以及加熱第二固化體以形成位於第二區域之第二毛細結構。其中,第一區域作為該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域。
其中,第二漿料還包含有第二銅粉末。第一銅粉末之平均粒徑(D50)大於第二銅粉末之平均粒徑;第二銅粉末之平均粒徑大於銅氧化物粉末之平均粒徑。銅氧化物粉末係選自於由氧化銅粉末、氧化亞銅粉末和三氧化四銅粉末所組成之群組。
進一步來說,第一漿料還包含有由第一有機溶劑及第一聚合物混合而成之第一膠體,第一銅粉末均勻混合於第一膠體中。第二漿料還包含有由第二有機溶劑及第二聚合物混合而成之第二膠體,銅氧化物粉末均勻混合於第二膠體中。
其中,加熱第一固化體之步驟中,進一步包含有以下子步驟:裂解並消除第一固化體中之第一聚合物;以及在氮氫混合氣氛下燒結第一固化體中之第一銅粉末形成位於第一區域之第一毛細結構。
其中,加熱該第二固化體之步驟中,進一步包含有以下子步 驟:裂解並消除第二固化體中之第二聚合物;以及在氮氫混合氣氛下燒結第二固化體中之銅氧化物粉末和形成位於第二區域之第二毛細結構。
在習知粉末燒結毛細結構技術中,整個均溫板或導熱管中都是單一種毛細結構,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提供了兩種不同粒徑分布之燒結毛細結構,使得兩種毛細結構之孔隙不同。較大孔隙的第一毛細結構有利於液相工作流體蒸發成氣相,較小較密孔隙的第二毛細結構有利於液相工作流體流動。使用本發明組成之薄型均溫板可增加工作流體之液相氣相循環效率,進而提升了薄型均溫板之解熱及導熱功能。尤其,習知技術的毛細結構中是以銅網或銅粉燒結所組成,本發明中之毛細結構是由不同平均粒徑或材質之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組成的兩種漿料所形成之兩種不同毛細結構。藉此,可以在設計上更有彈性,並且更有效率的量產含有毛細結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
V:薄型均溫板
1: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
11:第一金屬片材
111:上表面
112:溝槽結構
1121:第一區域
1122:第二區域
12:毛細結構層
121:第一毛細結構
1211:第一類球狀銅構件
1212:第一鏈狀銅構件
122:第二毛細結構
1221:第二類球狀銅構件
1222:第二鏈狀銅構件
61:第一漿料
610:第一類球狀銅粉末
612:第一銅氧化物粉末
62:第二漿料
620:第二類球狀銅粉末
622:第二銅氧化物粉末
21:第二金屬片材
3:真空腔體
41:吸熱端
42:冷凝端
5:氣流通道
H:熱源
S1-S52:步驟
S411-S412:步驟
S421-S422:步驟
圖1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俯視圖。
圖1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圖1A之具體實施例中沿AA’切線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剖面圖。
圖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之工作流體之循環示意圖。
圖3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
圖4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
圖5係根據圖4之流程所繪示之示意圖。
圖6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
圖7係根據圖6之流程所繪示之示意圖。
圖8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
圖9係根據圖8之流程所繪示之示意圖。
圖10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步驟S41之子步驟流程圖。
圖10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步驟S42之子步驟流程圖。
圖11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第一毛細結構於燒結後的示意圖。
圖11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第二毛細結構於燒結後的示意圖。
圖1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單顆第一氧化亞銅晶體粉末燒結過程經還原及擴散反應形成鏈狀銅構件之外觀示意圖。
為了讓本發明的優點,精神與特徵可以更容易且明確地了解,後續將以具體實施例並參照所附圖式進行詳述與討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具體實施例僅為本發明代表性的具體實施例,其中所舉例的特定方法、裝置、條件、材質等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或對應的具體實施例。又, 圖中各裝置僅係用於表達其相對位置且未按其實際比例繪述,合先敘明。
請參閱圖1A及圖1B,圖1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俯視圖。圖1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圖1A之一具體實施例中沿A-A’剖面線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剖面圖。為便於說明,後續之圖式皆係依照圖1A之A-A’剖面線之剖面方式繪製。如圖1A及圖1B所示,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包含有第一金屬片材11及毛細結構層12。第一金屬片材11具有上表面111,且上表面111具有溝槽結構112。溝槽結構112可約略劃分而具有第一區域1121和第二區域1122。第一毛細結構121設置於第一區域1121以及第二毛細結構122設置於第二區域1122。
其中,第一毛細結構121和第一區域1121位於薄型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域(Evaporator)及第二毛細結構122和第二區域1122位於薄型均溫板元件之一非吸熱區。非吸熱區意指不接觸熱源之區域,包含有冷凝區域(Condenser)或絕熱區域(adiabatic)。於第一區域1121之第一毛細結構121係由N個具第一粒徑分佈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及P個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相互連接而構成多孔隙结構。第一毛細結構121與第二毛細結構122為連續結構,第一毛細結構121與第二毛細結構122之連續結構進而可達到液體-氣體循環之作動。
詳細的來說,位於溝槽結構112中之毛細結構層12,包含有第一毛細結構121及第二毛細結構122。第一毛細結構121進一步包含由N個第一粒徑分佈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及P個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相互連接而構成的多孔隙结構。第二毛細結構122包含M個具第二粒徑分布之第二 類球狀銅構件1221及Q個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相互連接而構成的多孔隙结構。其中,第一毛細結構中第一粒徑分佈之N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的平均粒徑(D50)大於第二毛細結構中第二粒徑分佈之M個第二類球狀銅構件1221的平均粒徑(D50)。其中,M>N;Q>P;M,N,P,Q為自然數。
請合併參閱圖2,圖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之工作流體之循環示意圖。此薄型均溫板中具有形成於第一金屬片材11與第二金屬片材21間之真空腔體3,此真空腔體3作為氣流通道5,並且毛細結構層12中容置有工作流體。工作流體以沸騰蒸發凝結循環作動之方式傳遞熱能,進而達到快速導熱的效果。如圖1至圖2所示,溝槽結構112可分為第一區域1121及第二區域1122。在多數實施例中,第一區域1121及第二區域1122並非指垂直劃分而得,而是橫向劃分而得。其中,第一區域1121係位於薄型均溫板之吸熱端41,即接近熱源H的一端。第二區域1122則為非第一區域1121之區域,亦可位於薄型均溫板之冷凝端42,即遠離熱源H的一端。毛細結構層之毛細結構力,則有助於工作流體可於毛細結構層中流動。工作流體於毛細結構層12之作動方式於下述說明書詳述。
接觸熱源H之處向四周延伸稱為吸熱端41。吸熱端41以接觸熱源H處向外延伸,約佔上表面111面積之5~30%,其他區域,如絕熱區及冷凝端42,約佔上表面111面積之70~95%。冷凝端42以上表面111最遠離吸熱端41處起算。
工作流體以液相形式於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垂直方向進行沸騰,並在上層的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表面形成薄層水膜,而蒸發形成氣相工作流體。較大粒徑的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表面,較易形成大面積 之薄層水膜,而降低液相轉變為氣相之相變熱阻。然而,於第二區域1122之第二毛細結構122係由混合有較小粒徑的第二類球狀銅構件1221及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所構成。此種堆疊架構之多孔隙毛細結構層12有利於水平方向的工作流體得以快速輸送。然而第二毛細結構122若位於加熱端,由於第二類球狀銅構件1221粒徑較小,將不利於形成大面積簿層水膜,並降低液相轉變為氣相之相變熱阻。因此,本發明在吸熱端41則用第一毛細結構121來取代第二毛細結構122,讓兩個不同區域的毛細結構各自發揮其不同功能的優勢,進而優化薄型均溫板元件中工作流體的液氣相循環。請參閱圖2之箭頭指示,箭頭為工作流體的移動方向。當工作流體於第一區域1121時,工作流體經吸收自吸熱端41吸收熱源H之熱能後,工作流體自液相轉變成氣相。接著,氣相之工作流體於氣流通道5朝向第二區域1122移動,途中工作流體放熱至外界環境。放熱後的工作流體自氣相轉變成液相並且於冷凝端42凝結。接著,工作流體再經由連續性及多孔性之毛細結構,回到第一區域1121之吸熱端41。如此,工作流體於真空腔體中3形成完整的熱傳導方式,進而達到快速的散熱功效。
詳細的來說,當工作流體吸收熱源H傳導至薄型均溫板V之吸熱端41的熱能時,工作流體自液相轉變成氣相,並自第一毛細結構121垂直移動至毛細結構12與第二金屬片材21間之氣流通道5。接著,氣相之工作流體經由氣流通道5流向冷凝端42。於流向冷凝端42的過程中,工作流體藉由熱傳導與外界環境熱交換而放熱後,於冷凝端42自氣相轉變成液相,並自氣流通道5垂直移動進入冷凝端42之第一毛細結構121。工作流體藉由毛細結構12之連續性及多孔性,自冷凝端42之第二毛細結構122之毛細作用, 後到達吸熱端41之第一毛細結構121。如此,即為工作流體之完整的熱傳導循環。尤其,第一毛細結構121之平均孔隙大於第二毛細結構122之平均孔隙,第一毛細結構121之平均孔隙較大將有利於氣相之工作流體輸送,而第二毛細結構之平均孔隙較小將有利於毛細力提升以及提高液相之工作流體水平運輸。其中,本發明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厚度小於1.0mm,第一金屬片材之厚度小於0.1mm、第一毛細結構及第二毛細結構之厚度皆小於0.3mm。再者,本發明所述之薄型均溫板可以是超薄均溫板(厚度小於1.0mm),也可以是較大型的均溫板(厚度大於1.0mm)。配合不同厚度的均溫板毛細構件,設計不同厚度的第一金屬片材、第一毛細結構、第二毛細結構厚度。
其中,第一毛細結構係由第一漿料經加熱過程而形成含有第一類球狀銅構件及第一鏈狀銅構件之第一毛細結構,第一漿料包含有第一粒俓分佈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銅氧化物粉末、第一有機溶劑及第一聚合物混合而成;第二毛細結構係由第二漿料經加熱過程而形成含有第二類球狀銅構件及第二鏈狀銅構件之第二毛細結構,第二漿料包含有第二粒徑分佈之第二類球狀銅粉末、銅氧化物粉末、第二有機溶劑及第二聚合物混合而成。有機溶劑與聚合物形成之膠體並平均分散膠體內之第一粒徑分佈之類球狀銅粉末與銅氧化物粉末之間或第二粒徑分佈之類球狀銅粉末與銅氧化物粉末之間,使其生成多孔隙、平均且密集之毛細孔隙。其中銅氧化物粉末可以為氧化銅(CuO)粉末、氧化亞銅(Cu2O)末、三氧化四銅(Cu4O3)粉末。此三種化合物是屬於銅元素之氧化形態,在適當條件下可以還原成還原銅。所述的銅氧化物粉末包含有複數個銅氧化物顆粒,因此均溫板之毛 細構件是由一至多個銅氧化物顆粒還原後相互燒結且與附近的類球狀銅粉末顆粒燒結後所形成多孔隙之結構。
其中第一類球狀銅構件佔第一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50%,第二類球狀銅構件佔第二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30%。
其中,第一漿料亦可為包含有第一類球狀銅粉末、第一銅氧化物粉末、有機溶劑及聚合物,而第二漿料包含有第二類球狀銅粉末、第二銅氧化物粉末、有機溶劑及聚合物。本領域通常知識者可依製程或各自需求調整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之含量。當第一類球狀銅粉末之含量為100%時(如前述之具體實施例),工作流體於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垂直方向以及平行方向的孔隙結構近乎相同。當第一類球狀銅粉末之含量減少,則工作流體於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垂直方向及平行方向的孔隙將會受到其他形狀添加粉末所影響。若其他添加於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添加粉末為第一銅氧化物粉末時,則會增加工作流體於第一毛細結構121中之平行方向的流動速率,並減少垂直方向的氣化速率。然而,為了能維持如本發明中之第一毛細結構121所帶來之功效,具第一平均粒徑分佈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之含量需大於70%。
同理,第二毛細結構122中第二類球狀銅粉末與第二銅氧化物粉末之添加比例也可由本領域通常知識者依製程或各自需求自行調整。當第二毛細結構122中所混合的第二類球狀銅粉末與第二銅氧化物粉末的含量變化時,工作流體於第二毛細結構122中之平行方向的流動速率亦產生變化。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毛細結構122中,銅氧化物粉末之含量需大於15%,而合適的添加範圍介於15%至50%之間。
相較於單一銅粉燒結、銅網、銅絲或是複合式結構所形成之毛細結構,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藉由印刷不同配方之漿料,燒結做成不同區域所使用的毛細結構12之設計及製作,進而可達到工作流體氣相及液相之循環效率,以提升均溫板元件之功效。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上述之第一區域1121與第二區域1122並不限於圖中所繪的位置,本領域通常知識者可根據薄型均溫板結構、熱源H、本發明之第一毛細結構121與第二毛細結構122與工作流體間之作動原理,以設計第一區域1121與第二區域1122的位置,並不以此為限。
在習知技術中,製作超薄均溫板內的毛細結構是利用銅網的編織、裁切、鋪置以及石墨治具的壓合等製程,均溫板之毛細結構的製作變得複雜且不利量產上的自動化作業,並且當均溫板元件厚度小於0.35mm時,需要厚度更薄的銅網。受限於銅網的毛細極限,毛細力往往不足。並且,銅網的結構簡單,在加熱區的液氣相的轉變大都以池沸騰的機制進行,相變熱阻較大,導致熱傳導效率差。本發明則是以不同粒徑大小的銅粉末混合銅氧化物粉末的漿料印刷及燒結來構成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可增加工作流體之液相與氣相於均溫板之毛細結構中之循環效率,其孔隙結構也相較於以銅網之毛細結構較佳,而毛細力也相對提升,而增加均溫板導熱之效率,進而有較佳的均溫功效。
請合併參閱圖3,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在於提供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應用於製作一薄型均溫板元件包含之一毛細結構件,本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1:提供具有溝槽結構之第一金屬片材,其中溝槽結構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步驟S2: 提供含有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之第一漿料,及含有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之第二漿料。步驟S32:鋪設第二漿料於第二區域。步驟S31:鋪設第一漿料於第一區域。步驟S41:固化第一漿料使其成為第一固化體。步驟S42:固化第二漿料使其成為第二固化體。步驟S51:加熱第一固化體以形成位於第一區域之第一毛細結構。步驟S52:加熱第二固化體以形成位於第二區域之第二毛細結構。其中,第一區域作為薄型均溫板元件之吸熱區域。本方法所形成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用於製作均溫板元件時,可於薄型均溫板元件之厚度極小之狀況下同時保有足夠之孔隙及毛細力,並且兩種不同孔隙大小之毛細結構,更可提高產品導熱效率。如圖3之實施例,步驟S41及步驟S42可同時進行,且步驟S51及步驟S52可同時進行,以完成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其中,第一金屬片材11包含有銅或銅合金中之至少一者。亦可以為表面鍍銅之不銹鋼,或是可以為鈦或鈦合金。
請參閱圖4及圖5,圖4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圖5係根據圖4之流程所繪示之示意圖。於實際應用中,如圖4及圖5所示,漿料的鋪設可利用鋼版印刷,依序進行步驟S31及步驟S32,以將第一漿料61與第二漿料62鋪設於溝槽結構112中。此時,由於第一漿料61與第二漿料62同時具有流動性和黏滯性,而能緊密結合彼此,進而在加熱烘烤燒結後形成連續性的毛細結構層12。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漿料61與第二漿料62之鋪設順序並不以此為限。如圖4之實施例,步驟S41及步驟S42可同時進行,且步驟S51及步驟S52可同時進行,以完成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
其中,當加熱烘烤時,第一漿料61中的有機溶劑先揮發,接著聚合物被裂解並去除,接著在含氫的氣氛中持續加熱至第一銅氧化粉末612還原成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並與第一類球狀銅粉末610產生燒結而形成多孔隙結構之第一毛細結構121。另外,當加熱烘烤時,第二漿料62中的有機溶劑先揮發,接著聚合物被裂解並去除,接著在含氫的氣氛中持續加熱至第二銅氧化物粉末622還原成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並與第二類球狀銅粉末620產生燒結而形成多孔隙結構之第一毛細結構122。其中,有機溶劑與聚合物形成膠體(Colloid),用以分散及懸浮第一漿料61及第二漿料62中的類球狀銅粉末及銅氧化物粉末以形成漿料,以便於鋪置在第一金屬片材11之溝槽結構112中並加工製作成毛細結構層12。有機溶劑可以為醇類溶劑,而聚合物可以為天然樹脂(Natural Resin)或合成樹脂(Synthetic Resin)。其中第一銅氧化物粉末612及第二銅氧化物粉末622亦可為氧化亞銅粉末(Cu2O)。
請參閱圖6及圖7,圖6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圖7係根據圖6之流程所繪示之示意圖。於實際應用中,除了如圖5及圖6之實施例外,亦可如圖6與圖7之實施例於步驟S31後,先進行步驟S41及S51,以將第一漿料61加熱燒結形成第一毛細結構121。接著,再進行步驟S32,以及步驟S42和步驟S52,以將第二漿料62加熱燒結形成第二毛細結構122。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藉由依序將第一漿料61鋪設、燒結,再將第二漿料62鋪設、燒結,以形成毛細結構層12。以上之目的是於第一區域1121鋪設第一漿料61並形成第一毛細結構121,且於第二區域1122鋪設第二漿料62並形成第二毛細結構122。除了上述之製作方法外,為達此目的,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可自行調 整最適合的製程方式,並不以上述方法為限。於下述之另一實施例中,為先鋪置第二漿料再鋪置第一漿料,詳細步驟於下述實施例說明。
其中,上述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610之粒徑大於第二類球狀銅粉末620之粒徑,第二類球狀銅粉末620之粒徑大於第一銅氧化物粉末612及第二銅氧化物粉末622之粒徑。由於第一區域1121之第一粒徑分布之類球狀銅粉末與第一氧化亞銅粉末堆疊出來的空隙,大於第二區域1121之第二類球狀銅粉末620與第二銅氧化物粉末622堆疊出來的空隙。因此第一區域1121較大的孔隙有利於氣體垂直輸送,第二區域1122較密的孔隙堆疊,有利於水平毛細力提升,促進工作流體平行流動之效率。配合不同的第一金屬片材11、第一毛細結構121、第二毛細結構122厚度,第一類球狀銅粉末610、第二類球狀銅粉末620、銅氧化物粉末之平均粒徑大小也有所不同,但原則上是依照上述說明等比例放大或縮小。
於較佳之具體實施例中,上述之銅氧化物粉末為氧化亞銅(Cu2O)粉末,且平均粒徑(D50)介於2um至5um之間。氧化亞銅粉末為八角型晶體結構。在含氫氣份下進行燒結時,氧化亞銅粉末還原並燒結成鏈狀銅構件。
請參閱圖8及圖9,圖8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具體實施例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之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圖,圖9係根據圖8之流程圖之所繪示之示意圖。於實際應用中,圖6及圖7之實施例之步驟流程,亦可如圖8與圖9之實施例先進行步驟S32,接著,進行步驟S42及S52,以將第二漿料62加熱燒結形成第一毛細結構122。接著,再進行步驟S31,以及步驟S41和步驟S51,以將第一漿料61加熱燒結形成第一毛細結構121。本發 明之製造方法可依序將第二漿料62鋪設、燒結,再將第一漿料61鋪設、燒結,以形成毛細結構層12。以上之目的是於第一區域1121鋪設第一漿料61並形成第一毛細結構121,且於第二區域1122鋪設第二漿料62並形成第二毛細結構122。除了上述之製作方法外,為達此目的,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可自行調整最適合的製程方式,並不以上述方法為限。於下述之另一實施例中,為先鋪置第二漿料再鋪置第一漿料,詳細步驟於下述實施例說明。此外,於加熱固化之步驟於下述實施例詳述說明。
請參閱圖10A及圖10B,圖10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步驟S41之子步驟流程圖。圖10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步驟S42之子步驟流程圖。如圖10A所示,加熱第一固化體之步驟S41中,進一步包含有以下子步驟,步驟S411:裂解並消除第一固化體中之第一聚合物;步驟S412:在氮氫混合氣氛下燒結第一固化體中之第一銅粉末形成位於第一區域之第一毛細結構。如圖10B所示,加熱第二固化體之步驟中S42,進一步包含有以下子步驟,步驟S421:裂解並消除第二固化體中之第二聚合物;步驟S422:在氮氫混合氣氛下燒結第一固化體中之第一銅粉末形成位於第一區域之第一毛細結構。需要注意的是,加熱第一固化體S41與加熱第二固化體S42之加熱先後順序亦可同時進行,以及其加熱先後順序並不以此為限。
步驟S51和步驟S52是在氮氫混合氣氛下進行燒結。通氮氣之目的是使製作流程之環境保持在無氧下,通氫氣之目的為進行還原反應。當第一固化體與第二固化體於高溫下烘烤時,第一固化體與第二固化體中之第一聚合物及第二聚合物先被裂解並消除。於實際應用中,聚合物 之分解溫度範圍介於約為250℃~600℃,類球狀銅粉末及氧化亞銅還原及燒結溫度介於約為650℃~850℃之間。因此,於高溫加熱烘烤時,聚合物會先被分解消除,留下熔點較高的銅粉末和氧化亞銅粉末及間隙。在高溫燒結過程中,銅粉末和還原後的氧化亞銅間隙再進一步相互燒結形成多孔隙的毛細結構。
請參閱圖11A及圖11B。圖11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第一毛細結構於燒結後的示意圖。圖11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第二毛細結構於燒結後的示意圖。如圖11A所示,在具體實施例中,當第一漿料61於加熱時,膠體中的有機溶劑會因為沸點較低而揮發掉。接著,提高溫度進行烘烤,膠體中的聚合物將進一步被裂解而去除,僅留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第一銅氧化物粉末。接著,在含氫的氣氛中進行更高溫之燒結過程,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第一銅氧化物粉末同時進行還原及擴散反應,燒結成第一類球狀銅構件1211及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並形成相互連結之複數個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及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該複數個鏈狀銅構件彼此連結而形成鏈狀或網狀,而進一步連結形成三維度之多孔隙第一毛細結構121。同理,第二漿料62於加熱時,加熱過程相似,故於此不再贅述,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第二銅氧化物粉末同時進行還原及擴散反應,還原成第二類球狀銅構件1221及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並形成相互連結之複數個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及第二鏈狀銅構件1221,該複數個鏈狀銅構件彼此連結而形成鏈狀或網狀,而進一步連結形成三維度之多孔隙第二毛細結構122。
請參閱圖12,圖1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單顆 氧化亞銅晶體粉末燒結過程經還原及擴散反應形成鏈狀銅構件之外觀示意圖。當單顆第一銅氧化物粉末612在含氫的氣氛中燒結並同時進行還原及擴散,會形成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尤其,當第一銅氧化物粉末612為八面體晶體之氧化亞銅時,其中變化可為氧化亞銅(Cu2O)還原成一還原銅,並且其單顆顆粒之外觀變化可由八面體晶體結構,延著相對應的兩端點進行擴散還原成第一鏈狀銅構件1212,如圖12所示。第二銅氧化物粉末之燒結擴散還原成第二鏈狀銅構件1222之外觀變化與第一銅氧化物粉末612相似,故於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係設置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層12於第一金屬片材11上表面111之溝槽結構112中。因此,藉由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形成的熱導板毛細結構元件,產生了不同的之垂直向氣化能力與水平向液態輸送能力,其提升了工作流體於薄型均溫板中的液相及氣相循環之效率。此外,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以印刷兩種混合有不同粒徑分佈及配比的類球狀銅粉末及八角型氧化亞銅晶體粉末的漿料並燒結製作形成,具有三維度孔隙的毛細結構以及具有更好的不同區域功能毛細結構的設計彈性。因此,提升了均溫板之解熱及導熱功能,最後進而實現較佳的散熱且輕薄效果的功效,並可增加均溫板之量產效率並提高均溫板產品之生產良率。
另外,本發明以漿料製作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的方式,有利於印刷或鋪置在第一金屬片材之溝槽結構中,以進行加熱烘烤及燒結。並且可有效降低均溫板元件之厚度同時保有足夠之孔隙及毛細力,更可提高產品量產時之良率。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 法亦可用於超薄型均溫板(毛細厚度<100um)與大型均溫板(毛細厚度200um~500um),其漿料中之銅粉末(Cu powder)及氧化亞銅粉末(Cu2O Powder)之比例,可自行調整最適合的製程方式,並不以此為限。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係設置兩種微觀不同的毛細結構層12第一金屬片材11上表面111之於溝槽結構112中,藉由工作流體於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層12中之垂直向氣化機制與水平向之液態傳輸機制的不同,兩種微觀不同的毛細結構形成的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1提升了薄型均溫板V中工作流體之液相及氣相循環之效率,因此提升了薄型均溫板V之導熱功能。
綜上所述,相較於習知以金屬銅網的製作方式應用於超薄均溫板內的一種毛細結構,本發明之漿料可直接印刷並進一步燒結,並且藉由不同粒徑大小之銅粉末混合銅氧化物粉末之漿料所構成的兩種毛細結構,提升薄型均溫板中工作流體之液相及氣相循環之效率。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所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應該根據上述的說明作最寬廣的解釋,以致使其涵蓋所有可能的改變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1: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
11:第一金屬片材
111:上表面
112:溝槽結構
1121:第一區域
1122:第二區域
12:毛細結構層
121:第一毛細結構
1211:第一類球狀銅構件
1212:第一鏈狀銅構件
V:薄型均溫板
122:第二毛細結構
1221:第二類球狀銅構件
1222:第二鏈狀銅構件

Claims (10)

  1. 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用以與一第二金屬片材封合並加工後形成一薄型均溫板,該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包含有:
    一第一金屬片材,具有一溝槽結構;
    一毛細結構層,形成於該溝槽結構中,該毛細結構層進一步有:
    一第一毛細結構,包含由具第一平均粒徑分布之N個第一類球狀銅構件及P個鏈狀銅構件相互連接形成多孔隙結構;以及
    一第二毛細結構,包含由具第二平均粒徑分佈之M個第二類球狀銅構件及Q個鏈狀銅構件相互連接形成多孔隙結構;
    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位於該薄型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該第一平均粒徑大於該第二平均粒徑,M>N且Q>P。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該等第一類球狀銅構件佔該第一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50%,該等第二類球狀銅構件佔該第二毛細結構之重量百分比大於3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該第二毛細結構佔該毛細結構層之重量百分比大於7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片材包含有銅、銅合金、鍍銅不銹鋼、鈦和鈦合金之至少一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相同體積之該第一毛細結構和該第二毛細結構中,該等第二類球狀銅構件之數量大於該等第一類球狀銅構件之數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該第一 平均粒徑和該第二平均粒徑都大於該鏈狀銅構件之平均直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與該第二毛細結構為連續性結構,且該第二毛細結構位於該均溫板元件之一非吸熱區。
  8. 一種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之製造方法,本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提供具有一溝槽結構之一第一金屬片材,其中該溝槽結構具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
    提供一第一漿料及一第二漿料,該第一漿料包含有一第一有機溶劑、一第一聚合物、及具第一平均粒徑分佈之一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一銅氧化物粉末,該第二漿料包含有一第二有機溶劑、一第二聚合物、及具第二平均粒徑分佈之一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一銅氧化物粉末,該第一平均粒徑大於該第二平均粒徑;
    鋪設該第一漿料於該第一區域;
    鋪設該第二漿料於該第二區域;
    加熱該第一漿料而揮發該第一有機溶劑、裂解該第一聚合物、燒結該第一類球狀銅粉末及該銅氧化物粉末,形成一第一毛細結構;
    加熱該第二漿料而揮發該第二有機溶劑、裂解該第二聚合物、燒結該第二類球狀銅粉末及該銅氧化物粉末,形成一第二毛細結構;
    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及該第二毛細結構係為連續性結構,且該第一區域為該均溫板元件之一吸熱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加熱該第一漿料之步驟 和加熱該第二漿料之步驟係同時在相同的聚合物裂解及粉末燒結製程條件下進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銅氧化物粉末為氧化銅粉末或氧化亞銅粉末。
TW109127709A 2020-08-14 2020-08-14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439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7709A TWI743945B (zh) 2020-08-14 2020-08-14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7709A TWI743945B (zh) 2020-08-14 2020-08-14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3945B TWI743945B (zh) 2021-10-21
TW202206767A true TW202206767A (zh) 2022-02-16

Family

ID=80782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709A TWI743945B (zh) 2020-08-14 2020-08-14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39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5257B (zh) * 2021-12-23 2023-09-11 長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進汽出之複合式液汽相轉換散熱器
CN115338406A (zh) * 2022-07-11 2022-11-15 瑞泰精密科技(沭阳)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毛细结构的浆料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57852U (zh) * 2014-04-28 2014-10-01 游本俊 一种传热效果好的均温板
TWI716781B (zh) * 2018-12-04 2021-01-21 廣州力及熱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毛細結構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3945B (zh)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24754A1 (zh) 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6091765B (zh) 一种平板热管及其制作方法
TWI718004B (zh) 以金屬漿料製作毛細結構的方法
TWI743945B (zh) 薄型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4025562B (zh) 一种具有梯度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76910A (zh) 由具有毛细管力的结构形成的均热板
TWI784248B (zh) 一種用於製作均溫板中毛細結構之金屬漿料
TWI733525B (zh) 均溫板毛細結構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2883584B (zh) 一种高效散热装置
WO2020228073A1 (zh) 毛细结构、其制作方法和散热件
TWI750769B (zh) 一種鏈狀銅金屬毛細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211012603U (zh) 一种超薄柔性平板热管
TWI720823B (zh) 毛細結構之製作方法
CN112118711A (zh) 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TWI819157B (zh) 超薄型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13758325B (zh) 一种内置铜/金刚石烧结吸液芯的vc散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13244730U (zh) 均热板及电子设备
CN114076533B (zh) 薄型均温板毛细结构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976886B (zh) 多孔结构、均温板、其制作方法及应用
CN110686541A (zh) 一种制作毛细结构的方法
CN210268327U (zh) 毛细结构和散热件
CN112964106A (zh) 一种超亲水多层复合毛细芯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59396B (zh) 图形化设计毛细结构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TWI827071B (zh) 超薄型均溫板元件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201131113Y (zh) 高效能导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