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2651A -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2651A
TW202142651A TW110110354A TW110110354A TW202142651A TW 202142651 A TW202142651 A TW 202142651A TW 110110354 A TW110110354 A TW 110110354A TW 110110354 A TW110110354 A TW 110110354A TW 202142651 A TW202142651 A TW 2021426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optical film
adhesive
image display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0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渉
寳田翔
野中崇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2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65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用於形成畫面之至少一部分為曲面形狀之圖像顯示裝置。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於光學膜(10)之第一主面上具備第一黏著劑層(21),於光學膜之第二主面上具備第二黏著劑層(22)。第一黏著劑層用於與透明板(80)貼合,第二黏著劑層用於與圖像顯示單元(70)貼合。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較佳為800 μm2 以下,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較佳為360 μm2 以下。

Description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光學膜之雙面具備黏著劑層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具備具有曲面部分之剛性透明板之圖像顯示裝置。
於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中,於圖像顯示單元之視認側表面設置有偏光板。例如,為了防止來自外表面之衝擊導致圖像顯示面板破損,有時會於該等圖像顯示裝置之表面設置包含玻璃或樹脂之硬質透明板(覆蓋窗),該構成在移動用途或車輛用途中逐漸成為主流。藉由介隔黏著劑層將偏光板與覆蓋窗貼合,能夠減小界面之折射率差,抑制由反射或散射所引起之視認性降低,並且能夠賦予耐衝擊性。
提出了於圖像顯示單元之視認側表面具備偏光板,且於偏光板之視認側表面具備覆蓋窗之圖像顯示裝置之形性,使用雙面附黏著劑之膜,上述雙面附黏著劑之膜於偏光板之一面具備用以與圖像顯示單元貼合之黏著劑層,於另一面具備用以與覆蓋窗貼合之黏著劑層(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154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近年來,能夠生產使用樹脂膜等可撓性基板(flexible substrate)之有機EL單元,畫面端部(矩形之長邊部分)具有曲面形狀之邊緣顯示器投入實際使用。又,亦提出了畫面端部之四邊均為曲面之四邊邊緣顯示器、及畫面整體為彎曲形狀或球面形狀之曲面顯示器。
於此種具有曲面之顯示器中,藉由將可撓性光學膜(偏光板等)及圖像顯示單元與具有曲面之剛性覆蓋窗貼合,從而光學膜及圖像顯示單元成為追隨於覆蓋窗之曲面形狀的曲面形狀,而曲面形狀得以維持。於曲面形狀部分,內表面側(曲率中心側)之曲率小於外表面側之曲率,因此於貼合界面產生力學應變。尤其是,球面形狀之顯示器或四邊邊緣之角部分具有三維曲面形狀,因此應變較大,於貼合界面容易產生剝離或褶皺。
鑒於上述情況,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即便在應用於具有曲面部分之圖像顯示裝置之情形時,亦不易於貼合界面產生剝離或褶皺。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係畫面之至少一部分為曲面形狀之圖像顯示裝置。圖像顯示裝置包含剛性透明板、光學膜及可撓性圖像顯示單元。透明板具有第二主面為內側之曲面形狀部分,且於透明板之第二主面介隔第一黏著劑層貼合有光學膜之第一主面。光學膜之第二主面介隔第二黏著劑層與圖像顯示單元貼合。
作為光學膜,可列舉光學各向同性膜、光學各向異性膜等。作為光學各向異性膜,可列舉偏光元件、相位差板等。光學膜可為積層有偏光元件及相位差板之圓偏光板等。圖像顯示單元可為有機EL單元,圖像顯示裝置可為於有機EL單元之視認側表面具備圓偏光板作為光學膜的有機EL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係用於形成上述圖像顯示裝置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於光學膜之第一主面上具備第一黏著劑層,於光學膜之第二主面上具備第二黏著劑層。
用於將光學膜與透明板貼合之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較佳為800 μm2 以下。用於將光學膜與圖像顯示單元貼合之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較佳為360 μm2 以下。應變截面積S係使用對黏著劑層負荷以10 kPa之剪切負載15分鐘時剪切方向之應變量δ及黏著劑層之厚度T,由S=(1/2)×δT表示之量。
第一黏著劑層之厚度T1 可為25~100 μm,第二黏著劑層之厚度T2 可為5~30 μm。第一黏著劑層之厚度T1 可大於第二黏著劑層之厚度T2 。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可大於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第一黏著劑層及第二黏著劑層可為丙烯酸系黏著劑層。構成該等黏著劑層之黏著劑較佳為包含具有交聯結構之聚合物。 [發明之效果]
藉由使將構件間貼合之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處於特定範圍內,能夠抑制具有曲面部分之圖像顯示裝置中可撓性構件之剝離或褶皺。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的剖視圖,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圖像顯示裝置的剖視圖。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具備:光學膜10、設置於光學膜之第一主面上之第一黏著劑層21、及設置於光學膜之第二主面上之第二黏著劑層22。圖1中,於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之第一黏著劑層21上可剝離地貼合有第一離型膜41,於第二黏著劑層22上可剝離地貼合有第二離型膜42。
圖2所示之圖像顯示裝置100中,光學膜10之第一主面介隔第一黏著劑層21與覆蓋窗80之第二主面貼合,光學膜10之第二主面介隔第二黏著劑層22與圖像顯示單元70貼合。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及圖像顯示單元70被收容於未圖示之殼體內。
圖像顯示裝置100之畫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視認側(圖之上側)凸出之曲面形狀。圖2中示出畫面整體具有球面狀曲面之形態,但亦可畫面之一部分為曲面狀,其他部分為平面狀。例如,可畫面於俯視下為矩形,畫面之中央部為平面,畫面之端部(矩形之邊之部分)具有向下側彎曲之曲面形狀。
圖像顯示裝置之畫面可具有三維曲面形狀。所謂三維曲面,係指包含面之法線之所有面上之剖面形狀為曲線的形狀。例如,球面狀曲面係包含法線(徑向之直線)之面上之剖面為圓弧之三維曲面。又,關於矩形之邊之部分為向下側彎曲之曲面形狀的顯示裝置(邊緣顯示器),於相鄰兩邊具有向下側彎曲之曲面形狀之情形時,於該等兩邊相交之角部分具有三維曲面形狀。例如,於俯視下為矩形之畫面之整個周緣(四邊全部)為曲面的四邊邊緣顯示器中,四個角部分具有三維曲面形狀。再者,雖然邊緣顯示器之矩形之邊之中央部於與邊正交之方向上之剖面為曲線,但於與邊平行之方向上之剖面為直線,因此邊之中央部為「二維」曲面形狀。
[圖像顯示單元] 作為圖像顯示單元,可列舉有機EL單元。於形成具有曲面形狀之圖像顯示裝置時,較佳為使用具有可撓性之圖像顯示單元。於形成具有可撓性之圖像顯示單元時使用可撓性基板。
圖3為圖像顯示單元之積層構成之一例,表示頂部發光型有機EL單元。頂部發光型有機EL單元於基板71上依序具備金屬電極73、有機發光層75及透明電極77,透明電極77側(圖之上側)為光出射面。透明電極77上積層有密封材料79。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密封材料79較佳為以覆蓋電極73、77及有機發光層75之側面之方式設置。
作為基板71,較佳為使用可撓性塑膠基板。於頂部發光型有機EL單元中,基板71不需要透明,可使用聚醯亞胺膜等高耐熱性膜作為基板71。亦可使用具有可撓性之玻璃板(玻璃膜)作為基板71。
有機發光層75除了其本身作為發光層發揮功能之有機層以外,亦可具備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層等。透明電極77為金屬氧化物層或金屬薄膜,使來自有機發光層75之光透過。金屬電極73、有機發光層75及透明電極77均為薄膜,具有與基板71相比充分小之厚度。因此,若基板71具有可撓性,則圖像顯示單元70整體具有可撓性。為了保護或加強基板,於基板71之背面側可設置底層片材(未圖示)。
有機EL單元可為於基板上依序積層透明電極、有機發光層及金屬電極而成之底部發光型。於底部發光型有機EL單元中,使用透明基板,基板配置於視認側(第二黏著劑層22側)。圖像顯示單元並不限定於有機EL單元,亦可為液晶單元或電泳方式之顯示單元(電子紙)等。於圖像顯示單元70之視認側表面可配置觸控面板感測器(未圖示)。
[覆蓋窗] 圖像顯示裝置之視認側表面所配置之覆蓋窗80為剛性透明板,第一主面81配置於視認側,第二主面82配置於圖像顯示單元70側。作為透明板之材料,可使用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等透明樹脂或玻璃。覆蓋窗80之厚度例如為50~2000 μm左右。自提高對於來自外部之衝擊之耐久性之觀點而言,覆蓋窗80之厚度較佳為200 μm以上,更佳為300 μm以上。
覆蓋窗80可與觸控面板感測器一體化。覆蓋窗80之第一主面81上可設置抗反射層或硬塗層等。覆蓋窗80之面內之一部分可設置遮光性印刷層。
覆蓋窗80於面內之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二主面82為內側且第一主面81側為凸狀之曲面形狀部分。覆蓋窗80整體亦可為曲面形狀。曲面形狀可為三維。例如,於畫面整體為球面形狀之情形時,覆蓋窗整體具有三維曲面形狀。關於四邊邊緣顯示器之覆蓋窗,畫面之中央部為平面形狀,畫面周緣部中邊之中央部分具有二維曲面形狀,角部分具有三維曲面形狀。
具有曲面形狀部分之剛性覆蓋窗80與可撓性圖像顯示單元70介隔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貼合併積層一體化,藉此,圖像顯示單元70成為沿著覆蓋窗80之第二主面82(內表面)之曲面形狀。再者,雖然覆蓋窗80之第一主面81一般與第二主面82同樣地具有曲面形狀部分,但若第二主面82具有曲面形狀部分,則第一主面可為平面。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 於圖2所示之圖像顯示裝置100中,覆蓋窗80與圖像顯示單元70介隔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50積層一體化,配置於光學膜10之第一主面(視認側表面)之第一黏著劑層21與覆蓋窗80之第二主面82貼合。配置於光學膜10之第二主面之第二黏著劑層22與圖像顯示單元70之光出射面貼合。
<光學膜> 作為光學膜10之例,可列舉光學各向同性膜及光學各向異性膜。作為光學各向同性膜,較佳為透明膜。作為光學各向異性膜,可列舉相位差板、偏光元件等。光學膜亦可為複數個膜之積層體、或於膜表面設置有塗層之光學功能膜。
作為複數個光學膜之積層體之例,可列舉偏光板。偏光板包含偏光元件,於單面或雙面視需要積層作為偏光元件保護膜之透明膜。
作為偏光元件,例如可列舉:使聚乙烯醇系膜、部分縮甲醛化聚乙烯醇系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膜等親水性高分子膜吸附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質並單軸延伸而成者;聚乙烯醇之脫水處理物或聚氯乙烯之脫氯化氫處理物等多烯系配向膜等。
作為偏光元件,亦可使用厚度為10 μm以下之薄型偏光元件。作為薄型偏光元件,例如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昭51-069644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0-338329號公報、WO2010/100917號、日本專利第4691205號、日本專利第4751481號中所記載之偏光元件。薄型偏光元件例如藉由包括以下步驟之製法獲得:將聚乙烯醇系樹脂層及延伸用樹脂基材以積層體之狀態延伸之步驟、及藉由碘等二色性材料予以染色之步驟。
作為偏光元件保護膜,較佳為使用纖維素系樹脂、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基馬來醯亞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等透明樹脂膜。於在偏光元件之雙面設置偏光元件保護膜之情形時,透明膜13、15可為包含相同樹脂材料之膜,亦可為包含不同樹脂材料之膜。
作為光學功能膜,可列舉相位差板、視角放大膜、視角限制(防窺)膜、增亮膜等。光學膜10可於偏光元件之一面或雙面具備光學功能膜。光學膜10可包含觸控面板感測器作為光學功能膜。於附觸控面板感測器之偏光板中,與偏光元件相接之透明膜可兼具作為偏光元件保護膜及光學功能膜之功能。透明膜亦可兼具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電極基板膜之功能。
有機EL單元70之金屬電極73具有光反射性。因此,若外界光入射至有機EL單元之內部,則光於金屬電極反射,反射光自外部視認如鏡面。藉由於有機EL單元70之視認側表面配置圓偏光板作為光學膜10,能夠防止金屬電極上之反射光向外部再出射,提高顯示裝置畫面之視認性及設計性。
圓偏光板於偏光元件之有機EL單元70側之面具備相位差膜。與偏光元件相鄰配置之透明膜可為相位差膜。相位差膜具有λ/4之相位延遲,相位差膜之遲相軸方向與偏光元件之吸收軸方向所呈之角度為45°之情形時,偏光元件與相位差膜之積層體作為用於抑制金屬電極上之反射光再出射之圓偏光板發揮功能。構成圓偏光板之相位差膜可為積層2層以上之膜者。例如,藉由將偏光元件、λ/2板及λ/4板以各者之光軸呈特定角度之方式積層,可獲得遍及可見光之寬頻帶作為圓偏光板發揮功能之寬頻帶圓偏光板。作為相位差膜,例如使用延伸樹脂膜。相位差膜可為配向液晶層。
<黏著劑層> 用於貼合光學膜10與覆蓋窗80之第一黏著劑層21、及用於貼合光學膜10與圖像顯示單元70之第二黏著劑層22較佳為包含光學上透明之黏著劑。第一黏著劑層21及第二黏著劑層22可為積層複數個黏著劑層者。
黏著劑層21、22較佳為透明且可見光之吸收小。黏著劑層21、22之全光線透過率較佳為85%以上,更佳為90%以上。黏著劑層21、22之霧度較佳為2%以下,更佳為1%以下。全光線透過率及霧度係使用測霧計,依據JIS K7136進行測定。
作為構成黏著劑層21、22之黏著劑,可適當選擇使用將以下化合物作為基礎聚合物者:丙烯酸系聚合物、矽酮系聚合物、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聚醯胺、聚乙烯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烯烴、環氧系聚合物、氟系聚合物、橡膠系聚合物等。尤其是,就光學透明性優異,表現出適度之潤濕性、凝聚性及接著性等黏著特性,耐候性、耐熱性等亦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系黏著劑。
關於丙烯酸系黏著劑,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相對於黏著劑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之含量較佳為50重量%以上,更佳為7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重量%以上。作為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適宜使用將(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單體單元作為主骨架者。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係指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
作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適宜使用烷基之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烷基可具有分支。相對於構成基礎聚合物之單體成分總量,(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含量較佳為40重量%以上,更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以上。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可為複數種(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共聚物。結構單體單元之排列可為無規,亦可為嵌段。
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可含有具有可交聯之官能基之丙烯酸系單體作為共聚成分。於基礎聚合物具有可交聯之官能基之情形時,能夠容易地藉由基礎聚合物之熱交聯或光硬化等來提高黏著劑之凝膠分率。作為具有可交聯之官能基之丙烯酸系單體,可列舉含有羥基之單體或含有羧基之單體。
作為含有羥基之單體,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羥基己酯、(甲基)丙烯酸8-羥基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羥基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羥基月桂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甲基)環己基甲酯等。
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可包含含氮單體作為單體成分。作為含氮單體,可列舉:N-乙烯基吡咯啶酮、甲基乙烯基吡咯啶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哌啶酮、乙烯基嘧啶、乙烯基哌𠯤、乙烯基吡𠯤、乙烯基吡咯、乙烯基咪唑、乙烯基㗁唑、乙烯基嗎啉、(甲基)丙烯醯嗎啉、N-乙烯基羧醯胺類、N-乙烯基己內醯胺等乙烯系單體;及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基丙烯酸酯系單體等。其中,較佳為使用N-乙烯基吡咯啶酮及(甲基)丙烯醯嗎啉。
形成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單體成分中可包含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多官能單體)。作為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可列舉: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以及具有1個C=C鍵及環氧基、氮丙啶、㗁唑啉、肼、羥甲基等聚合性官能基之化合物等。其中,較佳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之類的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作為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四亞甲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環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環氧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環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異三聚氰酸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聚(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酯、異戊二烯(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亦可為低聚物。
基礎聚合物可藉由溶液聚合、UV聚合、塊狀聚合、乳化聚合等公知之聚合方法製備。於製備基礎聚合物時,根據聚合反應之種類,可使用光聚合起始劑或熱聚合起始劑等聚合起始劑。為了調整基礎聚合物之分子量,可使用鏈轉移劑。
就使黏著劑具有適度之接著保持力及柔軟性之觀點而言,基礎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0萬~100萬,更佳為25萬~80萬。再者,基礎聚合物之分子量係指導入交聯結構前之聚合物之分子量。
於作為形成基礎聚合物之單體成分,除單官能單體以外亦使用多官能單體之情形時,可先使單官能單體聚合,形成低聚合度之預聚物組合物(預聚合),於預聚物組合物之漿液中添加多官能單體,使預聚物與多官能單體聚合(後聚合)。藉由以該方式進行預聚物之預聚合,能夠將由多官能單體所形成之交聯結構均一地導入至基礎聚合物中。又,亦可將預聚物組合物與未聚合之單體成分之混合物(黏著劑組合物)塗佈於基材上之後,於基材上進行後聚合,形成黏著劑層。預聚物組合物之黏度較低且塗佈性優異,因此藉由塗佈作為預聚物組合物與未聚合單體之混合物之黏著劑組合物後於基材上進行後聚合之方法,能夠提高黏著劑層之生產性,並且能夠使黏著劑層之厚度均一。
預聚物組合物例如可藉由使混合有構成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之單體成分與聚合起始劑之組合物(稱為「預聚物形成用組合物」)部分聚合(預聚合)而製備。再者,關於預聚物形成用組合物中之單體,較佳為構成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單體成分中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含有極性基之單體等單官能單體。預聚物形成用組合物亦可包含多官能單體。例如,可使預聚物形成用組合物含有作為基礎聚合物之原料之多官能單體成分之一部分,於使預聚物聚合後添加多官能單體成分之其餘部分,以供於後聚合。
預聚物形成用組合物除了單體及聚合起始劑以外,視需要亦可包含鏈轉移劑等。預聚物之聚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就調整反應時間,使預聚物之分子量(聚合率)處於所需範圍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照射UV光等活性光線之聚合。用於預聚合之聚合起始劑及鏈轉移劑並無特別限定。
預聚物之聚合率並無特別限定,就獲得適合塗佈於基材上之黏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50重量%,更佳為5~40重量%。關於預聚物之聚合率,藉由調整光聚合起始劑之種類及使用量、UV光等活性光線之照射強度、照射時間等,可調整至所需範圍內。
於上述預聚物組合物中混合構成丙烯酸系基礎聚合物之單體成分之其餘部分(後聚合單體)及視需要添加之聚合起始劑、鏈轉移劑、矽烷偶合劑、交聯劑等,而形成黏著劑組合物。後聚合單體較佳為含有多官能單體。作為後聚合單體,除多官能單體以外,亦可添加單官能單體。
黏著劑之基礎聚合物較佳為具有交聯結構。藉由基礎聚合物具有交聯結構,黏著劑之蠕變率C變小,隨之下述應變截面積呈變小之趨勢。
例如,如上所述,藉由使用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作為形成基礎聚合物之單體成分,可獲得具有交聯結構之基礎聚合物。亦可於使基礎聚合物聚合後添加交聯劑而形成交聯結構。作為交聯劑,可使用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㗁唑啉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碳二醯亞胺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等一般使用者。相對於基礎聚合物100重量份,交聯劑之含量通常處於0.01~5重量份之範圍內,較佳為0.05~3重量份,更佳為0.07~2.5重量份。基礎聚合物可同時包含由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所形成之交聯結構、及由聚異氰酸酯等交聯劑所形成之交聯結構。
黏著劑可包含紫外線吸收劑。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可列舉: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三𠯤紫外線吸收劑、水楊酸酯系紫外線吸收劑、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線吸收劑等。就紫外線吸收性較高,且與丙烯酸系聚合物之相溶性優異,容易獲得高透明性之丙烯酸系黏著片材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三𠯤系紫外線吸收劑及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其中,較佳為含有羥基之三𠯤系紫外線吸收劑、及1分子中具有1個苯并三唑骨架之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
除了以上例示之各成分以外,黏著劑亦可包含矽烷偶合劑、黏著賦予劑、塑化劑、軟化劑、防劣化劑、填充劑、著色劑、抗氧化劑、界面活性劑、抗靜電劑等添加劑。
將黏著劑組合物層狀地塗佈於基材上,視需要進行溶劑之乾燥或基礎聚合物之交聯、硬化,藉此形成黏著劑層。黏著劑層21、22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一般為5~500 μm左右。於覆蓋窗80之第二主面設置有加飾印刷層之情形時,為了使其具有對印刷階差之階差吸收性,第一黏著劑層21之厚度較佳為25 μm以上,更佳為30 μm以上。第一黏著劑層21之厚度亦可為35 μm以上、40 μm以上或45 μm以上。
於覆蓋窗80之曲面部分,位於曲面內側之圖像顯示單元70之曲率最大(曲率半徑最小),應變較大。因此,於可撓性圖像顯示單元70之應變較大之部分容易產生剝離或褶皺。尤其是,於具有三維曲面形狀之情形時,產生全方位應變,難以避免應變,因此容易產生剝離或褶皺。
於本發明中,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之第一黏著劑層21及第二黏著劑層22具有特定蠕變特性,藉此能夠抑制具有曲面部分之顯示裝置中層間之剝離或褶皺之產生。第一黏著劑層21之應變截面積S1 較佳為800 μm2 以下,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s 較佳為360 μm2 以下。應變截面積S係使用對黏著劑層負荷以10 kPa之剪切負載(應力)15分鐘時剪切方向之應變量δ及黏著劑層之厚度T,由S=(1/2)×δT表示之量。
圖4係關於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之概念之說明圖,模式性地表示於將黏著劑層2之端部之一面與被附體1貼合之狀態下沿箭頭方向負荷以剪切負載之狀態的剖面。負荷以剪切負載前之黏著劑層2之剖面(圖4之虛線)為長方形,相對於此,若於將黏著劑層2之下表面固定於被附體1之狀態下負荷以一定剪切負載,則上表面之變形最大,黏著劑層之剖面變形為平行四邊形(圖4之實線)。
於將上表面之應變量設為δ,將黏著劑層之厚度設為T之情形時,黏著劑層之剖面之變形量係由三角形之面積S=(1/2)×δT表示。該剖面面積S為應變截面積。蠕變率C為應變量δ與厚度T之比,由C=δ/T表示,因此應變截面積可記為S=(1/2)CT2
黏著劑層之應變量δ可使用旋轉式流變儀進行測定。如圖5所示,若對直徑D之平行板負荷以一定扭轉力,則上表面之平板旋轉θ°。此時平行板外周之旋轉量即圓弧之長度πD(θ/360)為應變量δ,厚度T與應變量δ之比即蠕變率C為C=πDθ/360T。
即便黏著劑層之厚度改變,蠕變率C亦不變。例如,於積層2層相同黏著劑層,負荷以與黏著劑層為1層之情形時相同之應力(2倍之剪切負載)的情形時,黏著劑層之厚度為2T,應變量為2δ,因此蠕變率C為2δ/2T=δ/T,與黏著劑層為1片之情形相同。即,可謂蠕變率為黏著劑之材質固有之值。
如上所述,應變截面積S與蠕變率C及厚度之平方T2 成正比。因此,於黏著劑層之材質相同之情形時,厚度越大,應變截面積越大。為了減小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抑制剝離或褶皺之產生,黏著劑層之厚度T較佳為較小。尤其是,用於將光學膜10與圖像顯示單元70貼合之第二黏著劑層22將可撓性構件彼此貼合,因此若由曲面所引起之應變較大,則容易引起剝離或褶皺。因此,第二黏著劑層22之厚度T2 較佳為30 μm以下,更佳為2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μm以下,尤佳為15 μm以下。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2 較佳為250 μm2 以下,更佳為150 μ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2 以下。S2 亦可為70 μm2 以下、50 μm2 以下、40 μm2 以下或30 μm2 以下。
就抑制曲面形狀部分之褶皺或剝離之觀點而言,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2 較佳為儘可能小。S2 越小,即便於用於貼合曲率較大(曲率半徑較小)之曲面之情形時,亦能抑制剝離或褶皺之產生。另一方面,於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2 過小之情形時,有時會因接著力不足而產生剝離。因此,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2 較佳為1 μm2 以上,更佳為2 μm2 以上。
第二黏著劑層之蠕變率C2 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如上所述,黏著劑層之厚度T越小,蠕變率C越小,則應變截面積S越小。黏著劑呈基礎聚合物之分子量越大,交聯度越高則蠕變率越小之趨勢。因此,藉由增加交聯劑或多官能單體之量,可獲得蠕變率較小之黏著劑。又,基礎聚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越高,則分子鏈之交聯等分子鏈間之相互作用越大,因此常溫下之蠕變率呈越小之趨勢。
於圖像顯示裝置之曲面形狀部分,第一黏著劑層21與第二黏著劑層22相比曲率較小(曲率半徑較大)。又,第一黏著劑層21將光學膜10與作為剛性構件之覆蓋窗80貼合,因此於覆蓋窗80側之界面,黏著劑層不變形,與第二黏著劑層22相比不易引起褶皺。因此,第一黏著劑層21之應變截面積S1 可大於第二黏著劑層22之應變截面積S2 。又,第一黏著劑層21之厚度T1 可大於第二黏著劑層22之厚度T2
如上所述,藉由減小第二黏著劑層22之厚度T2 而減小應變截面積S2 ,能夠抑制光學膜10及圖像顯示單元70於曲面形狀部分產生剝離或褶皺。又,藉由使用厚度T1 相對較大且應變截面積S1 較大之黏著劑層作為第一黏著劑層21,能夠使其具有對來自視認側表面之衝擊之耐衝擊性、及對設置於覆蓋窗80之第二主面82之加飾印刷層等之印刷階差的階差吸收性。
另一方面,於第一黏著劑層21之應變截面積S1 過大之情形時,可能會導致光學膜10及圖像顯示單元70產生剝離或褶皺。因此,如上所述,第一黏著劑層21之應變截面積S1 較佳為800 μm2 以下。S1 更佳為600 μm2 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μm2 以下。為了使應變截面積S1 處於上述範圍內,第一黏著劑層之厚度T1 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9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80 μm以下。T1 亦可為70 μm以下、60 μm以下或50 μm以下。
就使第一黏著劑層21具有適度之耐衝擊性及柔軟性之方面而言,第一黏著劑層21於25℃下之儲存模數G'較佳為0.35 MPa以下,更佳為0.30 MPa以下,進而較佳為0.25 MPa以下。另一方面,於黏著劑層21過度柔軟之情形時,蠕變率C1 變大,隨之應變截面積S1 變大,有時會導致於曲面部分產生剝離或褶皺。因此,第一黏著劑層21於25℃下之儲存模數較佳為0.05 MPa以上,更佳為0.10 MPa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第二黏著劑層22於25℃下之儲存模數較佳為0.05 MPa以上,更佳為0.10 MPa以上。
<離型膜> 如圖1所示,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較佳為於用於形成圖像顯示單元之前之期間,於黏著劑層21、22之表面暫時黏有離型膜41、42。作為離型膜41、42,較佳為使用於膜基材表面具備離型層者。作為離型層之材料,可列舉:矽酮系離型劑、氟系離型劑、長鏈烷基系離型劑、脂肪醯胺系離型劑等。就能兼具與丙烯酸系黏著劑之密接性及剝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矽酮離型劑。
作為離型膜之膜基材,較佳為具有透明性之樹脂膜。作為樹脂材料,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樹脂;乙酸酯系樹脂;聚醚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芳酯系樹脂;聚苯硫醚系樹脂等。其中,尤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系樹脂。離型膜之厚度較佳為10~200 μm,更佳為25~80 μm。第一離型膜41之厚度與第二離型膜42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圖像顯示裝置之形成] 將覆蓋窗80與第一黏著劑層21貼合,將圖像顯示單元70與第二黏著劑層22貼合,藉此形成圖像顯示裝置100。貼合順序並無特別限定,可先實施覆蓋窗80之貼合,亦可先實施圖像顯示單元70之貼合,還可同時實施兩者。
將覆蓋窗80及圖像顯示單元70與黏著劑層21、22貼合後,可進行加熱、加壓、減壓等處理以去除貼合界面或印刷階差附近之氣泡。例如,為了抑制延遲氣泡,可實施高壓釜處理。
如上所述,第一黏著劑層21及第二黏著劑層22具有特定特性,因此即便於覆蓋窗80具有曲面部分之圖像顯示裝置中,亦能抑制層間剝離、或光學膜10及圖像顯示單元70之褶皺之產生。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黏著片材之製作例及蠕變之測定] <黏著劑A~N> 於反應容器內以表1所示之重量比加入單體(共計100重量份),添加0.1重量份之光聚合起始劑(BASF製造之「Irgacure 184」),於氮氣氛圍下照射紫外線,獲得聚合率約10%之預聚物組合物。於100重量份之該預聚物組合物中添加0.2重量份之光聚合起始劑(BASF製造之「Irgacure 651」)、表1所示之量之作為多官能單體之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及0.3重量份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製造之「KBM-403」),混合均勻,製備黏著劑組合物。
將上述黏著劑組合物以厚度成為50 μm之方式塗佈於離型膜(單面藉由矽酮進行過離型處理之聚酯膜)之離型處理面,形成塗佈層,將其他離型膜之離型處理面貼合於該塗佈層上。其後,藉由調節位置使燈正下方之照射面之照射強度為5 mW/cm2 的黑光燈,進行UV照射直至累計光量達到3000 mJ/cm2 而進行聚合,獲得雙面暫時黏有離型膜之黏著片材。
<黏著劑O、P> 於反應容器內投入表1所示之重量比之單體(共計100重量份)、233重量份之乙酸乙酯、及0.2重量份之作為熱聚合起始劑之偶氮二異丁腈(AIBN),於23℃之氮氣氛圍下攪拌1小時,進行氮氣置換。其後,於65℃下反應5小時,繼而於70℃下反應2小時,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約45萬之丙烯酸系聚合物之溶液。於該溶液中添加0.27重量份之作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之三羥甲基丙烷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三井化學製造之「Takenate D110N」),製備黏著劑組合物。
將上述黏著劑組合物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50 μm之方式塗佈於離型膜之離型處理面,於130℃下加熱3分鐘去除溶劑後,於黏著劑層上重疊另一離型膜之離型處理面,獲得雙面暫時黏有離型膜之黏著片材。
<蠕變率及儲存模數之測定> 將剝離去除離型膜後之黏著劑層以厚度成為約1.5 mm之方式積層複數層,將所得者作為測定用樣本。使用具備8.0 mmϕ之平行板之旋轉式流變儀(Rheometric Scientific公司製造之「先進流變擴展系統(Advanced Rheometric Expansion System)(ARES)」),於下述條件下進行蠕變測定及動態黏彈性測定。根據蠕變測定中之應變量δ算出蠕變率C,自動態黏彈性測定之結果讀取25℃下之儲存模數。 (蠕變測定) 應力:10 kPa 測定溫度:25℃ (動態黏彈性測定) 測定頻率:1 Hz 升溫速度:5℃/分鐘
將黏著劑A~P之組成、以及厚度為50 μm之黏著片材之蠕變率及儲存模數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表1]
黏著劑 單體 交聯劑 蠕變 G' (MPa)
BA 2EHA LA ISTA CHA IBXA NVP 2HEA 4HBA AA HDDA 異氰酸酯
A - 67 - - - - 15 18 - - 0.30 - 23.8% 0.18
B - 67 - - - - 15 18 - - 0.20 - 28.1% 0.14
C - 67 - - - - 15 18 - - 0.25 - 24.4% 0.14
D - 45 - - - 20 - 35 - - 0.08 - 82.5% 0.28
E - 45 - - - 20 - 35 - - 0.33 - 18.6% 0.30
F - 50 - - - 15 - 35 - - 0.30 - 20.6% 0.25
G - 43 44 - - - 6 - 7 - 0.15 - 100% 0.03
H 57 - - - 12 - - 8 23 - 0.08 - 135% 0.12
I 75 - - - - - 15 - 10 - 0.12 - 45.3% 0.20
J 75 - - - - - 15 - 10 - 0.15 - 28.2% 0.21
K 95 - - - - - - - 1 4 0.08 - 389% 0.12
L 95 - - - - -    - 4 1 0.15 - 52.7% 0.11
M 95 - - - - - - - 1 4 0.30 - 17.8% 0.13
N 99 - - - - -    - 1 - 0.15 - 29.8% 0.10
O 64 - - 5 6 - 10 - 15 - - 0.27 209% 0.10
P 60 - - 1 6 - 18 - 15 - - 0.27 232% 0.15
[雙面附黏著劑之偏光板之製作] 使用滾筒貼合機,將黏著片材1貼合於厚度約75 μm之偏光板之一面(硬塗層上),將黏著片材2貼合於另一面,獲得長條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偏光板(試樣1~42)。使用具有如下構成者作為偏光板:將設置有硬塗層之三乙醯纖維素膜(32 μm)貼合於含有含浸有碘之厚度12 μm之延伸聚乙烯醇膜之偏光元件之一面,將設置有塗佈相位差層之三乙醯纖維素膜(31 μm)貼合於偏光元件之另一面。
黏著片材1、2使用表2所示者。表2所示之黏著劑種類A~P與上述黏著片材之製作例中之黏著片材A~P之黏著劑相同,如表2所示改變厚度。黏著片材之應變截面積S係根據黏著片材之厚度T、及使用厚度為50 μm之黏著片材A~P所測得之蠕變率C,基於下式算出。 S=(1/2)×CT2
<貼合評價> 將離型膜自試樣1~42之黏著片材2剝離,藉由卷對卷方式貼合厚度為25 μm之聚醯亞胺膜(東麗杜邦製造之「Kapton EN100」)。將該試樣切割成40 mm×40 mm之正方形,將離型膜自黏著片材1剝離,將黏著片材1貼合於厚度為2 mm、直徑為65 mm、內表面之曲率半徑為100 mm之球面玻璃之內表面之中央。貼合係使用真空貼合機,於常溫下,於真空壓力100 Pa、加壓力0.2 MPa、加壓時間10秒之條件下實施。其後,於50℃、0.5 MPa之高壓釜中處理15分鐘。
將經高壓釜處理後之試樣投入85℃之加熱烘箱中240小時後,取出試樣,以目視確認貼合狀態,根據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保持各層之貼合狀態 △:確認到寬度未達5 mm之褶皺 ×:確認到寬度為5 mm以上之褶皺或剝落
將試樣1~42中所使用之黏著片材(黏著劑之種類、黏著片材之厚度及應變截面積)以及貼合評價結果示於表2。
[表2]
試樣No. 黏著片材1 黏著片材2 評價
黏著劑種類 T1(μm) S1(μm2 ) 黏著劑種類 T2(μm) S2(μm2 )
1 A 5 3 M 15 20 
2 A 15 27 M 15 20 
3 M 25 56 M 15 20 
4 N 25 93 M 15 20 
5 I 25 142 M 15 20 
6 F 50 258 M 15 20 
7 A 50 298 M 15 20 
8 G 25 313 M 15 20 
9 N 50 373 M 15 20 
10 J 50 352 M 15 20 
11 H 25 422 M 15 20 
12 I 50 566 M 15 20 
13 L 50 659 M 15 20 
14 A 75 669 M 15 20 
15 O 75 790 M 15 20 
16 N 75 838 M 15 20
17 E 100 930 M 15 20
18 I 70 1110 M 15 20
19 A 100 1190 M 15 20
20 C 100 1220 M 15 20
21 G 50 1250 M 15 20
22 O 100 1405 M 15 20
23 J 100 1408 M 15 20
24 I 100 2265 M 15 20
25 K 50 4863 M 15 20 ×
26 D 150 9281 M 15 20 ×
27 M 25 56 M 25 56 
28 M 25 56 M 50 223 
29 A 25 74 F 50 258 
30 F 50 258 F 50 258 
31 I 50 566 F 50 258 
32 O 100 1405 F 50 258
33 M 25 56 N 15 34 
34 A 25 74 N 20 60 
35 I 50 566 N 20 60 
36 M 25 56 N 25 93 
37 M 25 56 N 50 373
38 A 25 74 L 25 165 
39 J 50 352 L 25 165 
40 I 100 2265 L 25 165 ×
41 A 25 74 P 25 725
42 A 75 669 P 25 725
如表2所示,可知因黏著片材1及黏著片材2之厚度較小而應變截面積變小,能夠抑制貼合於曲面形狀之剛性構件之情形時的剝離或褶皺。
1:被附體 2:黏著劑層 10:光學膜(圓偏光板) 21,22:黏著劑層 41,42:離型膜 50: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 70:圖像顯示單元(有機EL單元) 71:可撓性基板 73:金屬電極 75:有機發光層 77:透明電極 79:密封材料 80:透明板(覆蓋窗) 81:第一主面 82:第二主面 100:圖像顯示裝置
圖1係一實施方式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之剖視圖。 圖2係一實施方式之圖像顯示裝置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有機EL單元之積層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4係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之說明圖。 圖5係關於利用旋轉式流變儀所進行之應變量及應變截面積之測定的說明圖。
10:光學膜(圓偏光板)
21,22:黏著劑層
50: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
70:圖像顯示單元(有機EL單元)
80:透明板(覆蓋窗)
81:第一主面
82:第二主面
100:圖像顯示裝置

Claims (10)

  1. 一種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用於形成於視認側表面具備剛性透明板,且畫面之至少一部分為曲面形狀之圖像顯示裝置,上述剛性透明板包含具有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且第二主面為內側之曲面形狀部分,並且 上述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具備:光學膜;第一黏著劑層,其設置於上述光學膜之第一主面上,用於與上述透明板之第二主面貼合;及第二黏著劑層,其設置於上述光學膜之第二主面上,用於與可撓性圖像顯示單元貼合; 上述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為800 μm2 以下, 上述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為360 μm2 以下, 其中,應變截面積S係使用對黏著劑層負荷以10 kPa之剪切負載15分鐘時剪切方向之應變量δ及黏著劑層之厚度T,由S=(1/2)×δT表示之量。
  2. 如請求項1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第一黏著劑層之厚度T1 為25~100 μm, 上述第二黏著劑層之厚度T2 為5~30 μm,且 上述第一黏著劑層之厚度T1 大於上述第二黏著劑層之厚度T2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大於上述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4.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第一黏著劑層及上述第二黏著劑層均包含丙烯酸系黏著劑。
  5.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第一黏著劑層及上述第二黏著劑層均包含具有交聯結構之聚合物。
  6.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光學膜包含偏光元件。
  7.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其中上述光學膜包含圓偏光板。
  8. 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係畫面之至少一部分為曲面形狀者,且具備: 剛性透明板,其包含具有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且第二主面為內側之曲面形狀部分; 光學膜,其具有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 可撓性圖像顯示單元; 第一黏著劑層,其將上述光學膜之第一主面與上述透明板之第二主面貼合;及 第二黏著劑層,其將上述光學膜之第二主面與上述圖像顯示單元貼合; 上述第一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1 為800 μm2 以下, 上述第二黏著劑層之應變截面積S2 為360 μm2 以下, 其中,應變截面積S係使用對黏著劑層負荷以10 kPa之剪切負載15分鐘時剪切方向之應變量δ及黏著劑層之厚度T,由S=(1/2)×δT表示之量。
  9. 如請求項8之圖像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學膜包含偏光元件。
  10. 如請求項8之圖像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學膜包含圓偏光板,上述圖像顯示單元為有機EL單元。
TW110110354A 2020-03-27 2021-03-23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TW2021426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8620 2020-03-27
JP2020058620A JP2021157101A (ja) 2020-03-27 2020-03-27 両面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651A true TW202142651A (zh) 2021-11-16

Family

ID=7789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0354A TW202142651A (zh) 2020-03-27 2021-03-23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57101A (zh)
KR (1) KR20220146681A (zh)
CN (1) CN115335739A (zh)
TW (1) TW202142651A (zh)
WO (1) WO2021192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57133A (zh) * 2022-11-17 2023-03-2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光学镜片的贴合结构及应用其的光学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5945B2 (ja) * 2012-12-10 2018-02-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975490B1 (ko) * 2013-02-18 2019-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2018025764A (ja) * 2016-07-29 2018-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
JP2018025765A (ja) * 2016-07-29 2018-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
JP6979285B2 (ja) * 2017-05-26 2021-12-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20046649A (ja) * 2018-09-12 2020-03-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前面板付き偏光板
JP6732089B2 (ja) * 2018-12-27 2020-07-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735891B2 (ja) * 2018-12-27 2020-08-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771056B2 (ja) * 2019-02-27 2020-10-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積層体
JP2021047394A (ja) * 2019-09-12 2021-03-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7101A (ja) 2021-10-07
CN115335739A (zh) 2022-11-11
KR20220146681A (ko) 2022-11-01
WO2021192868A1 (ja)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9118B1 (ko) 양면 점착제 부착 광학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양면 점착제 부착 광학 필름의 컬 억제 방법
KR102229733B1 (ko) 적층 필름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2071644B1 (ko) 점착성 조성물, 점착제 및 점착 시트
JP6654362B2 (ja) 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1111801A1 (ja)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1231B2 (ja) 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JP2013203899A (ja) 粘着性組成物、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JP2011079931A (ja) 粘着剤組成物の製造方法、粘着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粘着剤用原料組成物及び粘着フィルム
CN111512197B (zh) 偏振板
JP2023059986A (ja) 粘着剤層、その製造方法、粘着シート、粘着剤層付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159200A (ja)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粘着層付き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TW202142651A (zh) 雙面附黏著劑之光學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TW201910460A (zh) 撓性影像顯示裝置用積層體及撓性影像顯示裝置
TWI809198B (zh) 液晶層積層體
TW202248245A (zh) 黏著劑組成物、黏著片、光學積層體、影像顯示裝置及黏著片之製造方法
JP2019159199A (ja) 粘着層付き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803951B2 (ja) 両面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両面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のカール抑制方法
JP2021128334A (ja) 粘着剤層付き偏光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0067623A (ja) 液晶層積層体
WO2021100490A1 (ja) 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59198A (ja)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粘着層付き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TW202239896A (zh) 黏著片及構成體的製造方法
TW202248247A (zh) 黏著劑組成物、黏著片、光學積層體及影像顯示裝置、以及黏著片之製造方法
CN114341682A (zh) 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层叠体的光学显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