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2386A - 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2386A
TW202142386A TW109146527A TW109146527A TW202142386A TW 202142386 A TW202142386 A TW 202142386A TW 109146527 A TW109146527 A TW 109146527A TW 109146527 A TW109146527 A TW 109146527A TW 202142386 A TW202142386 A TW 2021423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lamp
retardation
temperature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6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59388B (zh
Inventor
中原步夢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2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9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938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29C37/0003Discharging moulded articles from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29C2037/90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34Production of filters
    • B29D11/00644Production of filters polari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3Optical lami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69/00Use of PC, i.e. polycarbonat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在不發生不良情況下製造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之方法。本發明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藉由縱向之夾具間距可改變之可變距型之左右夾具分別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該長條狀薄膜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25以下;令左右夾具在一邊使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之情形下一邊行進移動,而使薄膜進行斜向延伸;將薄膜加熱至預定溫度並固定延伸狀態;及,將薄膜從左右夾具中解放。該製造方法中,固定延伸狀態時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7℃以上,並且該製造方法包含在斜向延伸中校正薄膜之鬆弛之步驟。

Description

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在液晶顯示裝置(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OLED)等影像顯示裝置中,為了提升顯示特性或抗反射而使用有圓偏光板。圓偏光板代表上係將偏光件與相位差薄膜(代表上為λ/4板)以使偏光件之吸收軸與相位差薄膜之慢軸構成45°角度之方式積層而成。以往,相位差薄膜代表上係藉由沿縱向及/或橫向進行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來製作,因此其慢軸在多數時候,係展現於長條狀薄膜原板之橫向(寬度方向)或縱向(長邊方向)。就結果而言,欲製作圓偏光板,便必須將相位差薄膜以相對於寬度方向或長邊方向呈45°角度之方式裁切,並1片片貼合。又,為了確保圓偏光板的寬頻帶性,還有將λ/4板與λ/2板二片相位差薄膜積層之情形。屆時,必須將λ/2板以相對於偏光件之吸收軸構成75°角度之方式積層,並將λ/4板以相對於偏光件之吸收軸構成15°角度之方式積層。而在此情況下製作圓偏光板時,仍必須將相位差薄膜呈15°及75°裁切,並1片片貼合。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具體上係為了可透過所謂捲對捲(roll to roll)進行積層),有文獻提出一種技術,藉由縱向之夾具間距可改變之可變距型之左右夾具分別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並使該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而往斜向進行延伸(以下亦稱為「斜向延伸」),藉此使相位差薄膜之慢軸展現於斜向(例如專利文獻1)。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影像顯示裝置有強烈的薄型化需求,相位差薄膜亦有強烈的薄型化需求。因此,雙折射Δn大(爰此,獲得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值所需之厚度變小)的樹脂薄膜備受矚目。惟,就雙折射Δn大之樹脂薄膜的斜向延伸薄膜而言,仍有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大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845619號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成者,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在不發生不良情況下製造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之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藉由縱向之夾具間距可改變之可變距型之左右夾具分別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該長條狀薄膜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25以下;令該左右夾具在一邊使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之情形下一邊行進移動,而使該薄膜進行斜向延伸;將該薄膜加熱至預定溫度並固定延伸狀態;及,將該薄膜從該左右夾具中解放。該製造方法中,該固定延伸狀態時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7℃以上,並且該製造方法包含在該斜向延伸中校正該薄膜之鬆弛之步驟。 在一實施形態中,令上述長條狀薄膜之玻璃轉移溫度為Tg時,上述固定延伸狀態時之左側溫度或右側溫度中較低之溫度為Tg-20℃以上。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08以上。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長條狀薄膜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且該聚碳酸酯系樹脂包含下述式(V)所示結構單元: [化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製造方法包含在上述長條狀薄膜之斜向延伸中校正該薄膜之鬆弛之步驟;該鬆弛之校正包含以下步驟:固定該薄膜之延伸狀態後,將該薄膜進行輥輸送,並檢測該薄膜在該輸送輥間之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及,根據該檢測結果進行校正,使輸送線上游之該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 在一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製造方法獲得之相位差薄膜的厚度為15µm~45µm,面內相位差Re(550)為100nm~200n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0°~50°或130°~140°,且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參差相對於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平均值在6%以內。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在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之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藉由將固定延伸狀態時(所謂熱固定時)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設為7℃以上、及在斜向延伸中進行鬆弛校正,可在不發生斷裂等不良情況下製造出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之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代表性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形態所限。另,在本說明書中,「縱向之夾具間距」意指於縱向上鄰接之夾具在行進方向上的中心距離。又,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關係只要無特別記載,即指朝向該薄膜之輸送方向的左右關係。
A.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藉由縱向之夾具間距可改變之可變距型之左右夾具分別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令該左右夾具在一邊使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之情形下一邊行進移動,而使該薄膜進行斜向延伸;將該薄膜加熱至預定溫度並固定(熱固定)延伸狀態;及,將該薄膜從該左右夾具中解放。代表上,被夾具固持的薄膜係經預熱之後再供於斜向延伸。該製造方法代表上包含在斜向延伸中校正薄膜之鬆弛之步驟。鬆弛之校正例如包含以下步驟:固定薄膜之延伸狀態後,將薄膜進行輥輸送,並檢測薄膜在輸送輥間之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及,根據該檢測結果進行校正,使輸送線上游之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本發明實施形態中,長條狀薄膜(延伸對象薄膜)係使用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25以下的樹脂薄膜。並且,本發明實施形態中,熱固定中的左側與右側之溫度差(具體而言,為左側之熱固定區域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差)為7℃以上。另,雙折射Δn係由式:nx-ny求得。此處,nx為面內之折射率達到最大之方向(亦即慢軸方向)的折射率,ny為於面內與慢軸正交之方向(亦即快軸方向)的折射率。
圖1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的概略圖。在延伸裝置100進行斜向延伸,接著從夾具中解放的斜向延伸薄膜1從延伸裝置100之出口被送出,使用輸送輥200a、200b、200c及200d進行輥輸送並以捲取部300捲取。在將薄膜1進行輥輸送時,在輸送輥間進行鬆弛量等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進行校正,使輸送線上游之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藉此,校正後所得延伸薄膜之左右端部的長度差會減少,結果可獲得鬆弛經減少之長條狀斜向延伸薄膜。
利用上述夾具將薄膜進行固持、預熱、斜向延伸、熱固定及從夾具之解放,可使用例如拉幅機式同時雙軸延伸裝置來進行,該拉幅機式同時雙軸延伸裝置具備可一邊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一邊分別以不同速度行進移動之左右夾具。
圖2係說明可用於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延伸裝置一例之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延伸裝置100在俯視下,於左右兩側左右對稱地具有循環迴路10L與循環迴路10R,且循環迴路10L與循環迴路10R具有多個固持薄膜用之夾具20。另,在本說明書中,係將從薄膜之入口側觀看在左側的循環迴路稱為左側循環迴路10L,將右側的循環迴路稱為右側循環迴路10R。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的夾具20係各自被基準軌道70引導而呈迴路狀巡迴移動。左側循環迴路10L的夾具20係往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右側循環回路10R的夾具20係往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延伸裝置中,從片材之入口側往出口側依序設有固持區域A、預熱區域B、延伸區域C以及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該等各區域意指成為延伸對象之薄膜實質上被固持、預熱、斜向延伸、以及熱固定及解放的區域,而非指機械上、結構上獨立的區劃。又,敬請留意圖2之延伸裝置中各區域的長度比率與實際長度比率不同。
圖2中,雖未圖示,但在延伸區域C與熱固定及開放區域D之間,亦可視需求設置用以進行任意適當處理之區域。所述處理可舉橫向收縮處理等。又,同樣地雖未圖示,但上述延伸裝置代表上具備用以將從預熱區域B至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為止形成加熱環境的加熱裝置(例如熱風式、近紅外線式、遠紅外線式等各種烘箱)。
在上述延伸裝置100之固持區域A及預熱區域B中,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係構成為以與成為延伸對象之薄膜之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相互大致平行。在延伸區域C中,係構成為隨著從預熱區域B側往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的間隔距離逐漸擴大至與上述薄膜延伸後之寬度對應為止。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中,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係構成為以與上述薄膜延伸後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相互大致平行。惟,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之構成不受上述圖式例所限。例如,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亦可構成為從固持區域A至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為止以與成為延伸對象之薄膜之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相互大致平行。
左側循環迴路10L的夾具(左側夾具)20及右側循環迴路10R的夾具(右側夾具)20可各自獨立巡迴移動。例如左側循環迴路10L的驅動用鏈輪11、12係藉由電動馬達13、14往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而右側循環迴路10R的驅動用鏈輪11、12係藉由電動馬達13、14往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結果可對卡合在該等驅動用鏈輪11、12之驅動滾筒(未圖示)的夾具載持構件賦予行進力。藉此,左側循環迴路10L會往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而右側循環回路10R會往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藉由各自獨立驅動左側電動馬達及右側電動馬達,可使左側循環迴路10L及右側循環迴路10R各自獨立巡迴移動。
此外,左側循環迴路10L的夾具(左側夾具)20及右側循環迴路10R的夾具(右側夾具)20各為可變距型。亦即,左右夾具20、20係各自獨立而可隨著移動而改變縱向的夾具間距。可變距型之構成可藉由採用縮放儀方式、線性馬達方式、馬達鏈條方式等驅動方式來實現。以下以連桿機構(縮放儀機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
圖3及圖4各為用以說明圖2之延伸裝置中使夾具間距改變之連桿機構之主要部位的概略俯視圖,圖3係顯示夾具間距為最小之狀態,而圖4係顯示夾具間距為最大之狀態。
如圖3及圖4所示,設有個別載持夾具20且於俯視橫向上呈細長矩形狀之夾具載持構件30。雖未圖示,但夾具載持構件30係利用上梁、下梁、前壁(夾具側之壁)及後壁(與夾具相反之側的壁)來形成封閉截面之堅固的框架結構。夾具載持構件30係設成可利用其兩端之行進輪38在行進路面81、82上轉動。另,在圖3及圖4中,未圖示前壁側的行進輪(在行進路面81上轉動的行進輪)。行進路面81、82在整個區域中與基準軌道70並行。在夾具載持構件30之上梁與下梁的後側(夾具側之相反側(以下稱為反夾具側))上,係沿著夾具載持構件之長邊方向形成有長孔31,而滑件32係以可於長孔31之長邊方向上滑動之方式卡合。在夾具載持構件30的夾具20側端部附近,係貫通上梁及下梁垂直設有一根第1軸構件33。另一方面,在夾具載持構件30的滑件32上,係以垂直貫通之方式設有一根第2軸構件34。在各夾具載持構件30的第1軸構件33上樞動連接有主連桿構件35之一端。主連桿構件35之另一端係樞動連接於鄰接之夾具載持構件30的第2軸構件34上。在各夾具載持構件30之第1軸構件33上,除了主連桿構件35之外還樞動連接有副連桿構件36之一端。副連桿構件36之另一端係藉由樞軸37樞動連接於主連桿構件35之中間部。藉由主連桿構件35、副連桿構件36所構成之連桿機構,如圖3所示,滑件32愈往夾具載持構件30之後側(反夾具側)移動,夾具載持構件30彼此之縱向的間距(以結果而言為夾具間距)便愈小,且如圖4所示,滑件32愈往夾具載持構件30之前側(夾具側)移動,夾具載持構件30彼此之縱向的間距(以結果而言為夾具間距)便愈大。滑件32之定位係藉由間距設定軌道90來進行。如圖3及圖4所示,基準軌道70與間距設定軌道90的間隔距離愈小,夾具間距便愈大。
藉由使用如上述之延伸裝置進行薄膜的斜向延伸,可製作出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代表上為相對於長邊方向於斜向具有慢軸之相位差薄膜)。另,關於如上述之延伸裝置的具體實施形態,例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8-44339號,本說明書即援用其整體作為參考。以下針對各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A-1.利用夾具固持薄膜 在固持區域A(延伸裝置100之薄膜取入的入口)中,係利用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的夾具20,以相等之固定的夾具間距或者相互不同的夾具間距來固持成為延伸對象之薄膜兩側邊緣。藉由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的夾具20之移動(實質上為被基準軌道30引導之各夾具載持構件的移動),該薄膜被送至預熱區域B。
A-2.預熱 在預熱區域B中,左右之循環迴路10L、10R係如同上述構成為在與成為延伸對象之薄膜之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下互相大致平行,因此基本上會在不進行橫向延伸亦不進行縱向延伸之情況下加熱薄膜。惟,為了避免因預熱而發生薄膜撓曲、與烘箱內之噴嘴接觸等不良情況,亦可將左右夾具間之距離(寬度方向之距離)些微擴大。
在預熱中,將薄膜加熱至溫度T1(℃)。溫度T1宜在薄膜之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較宜在Tg+2℃以上,更宜為Tg+5℃以上。另一方面,加熱溫度T1宜在Tg+40℃以下,較宜在Tg+30℃以下。雖仍依所用薄膜而異,但溫度T1例如可為70℃~190℃,宜為80℃~180℃。
升溫至上述溫度T1為止之升溫時間及在溫度T1下之保持時間可按薄膜之構成材料或製造條件(例如薄膜之輸送速度)作適當設定。該等升溫時間及保持時間可藉由調整夾具20之移動速度、預熱區域之長度、預熱區域之溫度等來控制。
A-3.斜向延伸 在延伸區域C中,令左右夾具20在一邊使至少其中一側之縱向夾具間距改變之情形下一邊行進移動,而使薄膜斜向延伸。更具體而言,係使左右夾具的該夾具間距各自在不同位置增大或縮小、各自按不同變化速度改變(增大及/或縮小)左右夾具的該夾具間距等,藉此來將薄膜進行斜向延伸。
斜向延伸亦可包含橫向延伸。此時,斜向延伸例如可如圖式例所示,一邊使左右夾具間的距離(寬度方向之距離)擴大一邊進行。或者,亦可與圖式例不同,在維持左右夾具間之距離的狀態下進行。
在斜向延伸包含橫向延伸時,橫向(TD)之延伸倍率(斜向延伸後的薄膜之寬度Wfinal 相對於薄膜之初始寬度Winitial 的比(Wfinal /Winitial )宜為1.05~6.00,較宜為1.10~5.00。
在一實施形態中,斜向延伸可藉由以下方式進行:在將上述左右夾具中之其中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開始增大或減少的位置與另一側夾具的夾具間距開始增大或減少的位置設於縱向上之不同位置的狀態下,使各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或減少至預定間距。關於該實施形態之斜向延伸,可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238524號公報等之記載。
在另一實施形態中,斜向延伸可藉由以下方式進行:在固定上述左右夾具中之其中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的狀態下,使另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增大或減少至預定間距後,再恢復至原本的夾具間距。關於該實施形態之斜向延伸,可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3-54338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4-194482號公報等之記載。
在又一實施形態中,斜向延伸可藉由以下方式進行:(i)使上述左右夾具中之其中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增大,同時使另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減少;及(ii)使各夾具之夾具間距改變,以使該減少之夾具間距與該增大之夾具間距成為預定之相等間距。關於該實施形態之斜向延伸,可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4-194484號公報等之記載。該實施形態之斜向延伸可包含以下步驟:一邊使左右夾具間之距離擴大,一邊在使其中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增大的同時使另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減少,來使該薄膜進行斜向延伸(第1斜向延伸步驟);及,一邊使該左右夾具間之距離擴大,一邊使該其中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維持或減少,並且使該另一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增大以使左右夾具的夾具間距相等,藉此來使該薄膜進行斜向延伸(第2斜向延伸步驟)。
斜向延伸代表上可在溫度T2下進行。溫度T2相對於延伸對象薄膜之玻璃轉移溫度(Tg),宜為Tg-20℃~Tg+30℃,更宜為Tg-10℃~Tg+20℃,尤宜為Tg左右。雖仍依所用薄膜而異,但溫度T2例如可為70℃~180℃,宜為80℃~170℃。上述溫度T1與溫度T2之差(T1-T2)宜為±2℃以上,且±5℃以上較佳。在一實施形態中,T1>T2,因此已在預熱區域加熱至溫度T1的薄膜可冷卻至溫度T2。
上述橫向收縮處理係於斜向延伸後進行。關於斜向延伸後之該處理,可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4-194483號公報中之0029~0032段落。
A-4.熱固定及解放夾具 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中,薄膜會被熱處理而延伸狀態會被固定(熱固定)。在熱固定時,亦可使縱向之夾具間距減少,藉此緩和應力。熱固定代表上可在溫度T3下進行。溫度T3會因要延伸之薄膜而異,可能為T2≧T3之情況,亦可能為T2<T3之情況。一般而言,薄膜為非晶性材料時T2≧T3,在為結晶性材料時有設為T2<T3以進行結晶化處理之情形。T2≧T3時,溫度T2與T3之差(T2-T3)宜為0℃~50℃。熱處理(熱固定)時間代表上為10秒~10分鐘。
本發明實施形態中,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之溫度差(具體而言為左側之熱固定區域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差)係如同上述為7℃以上,且宜為10℃以上。另一方面,溫度差宜為25℃以下,較宜為22℃以下。藉由在熱固定中設置所述溫度差,可使所得相位差薄膜在寬度方向上的面內相位差之參差在所期望之範圍內。若溫度差過小,會有無法充分抑制所得相位差薄膜在寬度方向上的面內相位差之參差的情形。若溫度差過大,則低溫側之薄膜會有鬆弛的情形。另,藉由進行後述之鬆弛校正,即使增大溫度差仍可抑制鬆弛。設為高溫之側可為左側亦可為右側。在此,左側熱固定區域之溫度及右側熱固定區域之溫度,分別意指用以將該區域設為加熱環境的加熱裝置之設定溫度。
熱固定中之左側溫度或右側溫度中較低之溫度宜為Tg-20℃以上,較宜為Tg-20℃~Tg+30℃,更宜為Tg-10℃~Tg+20℃,尤宜為Tg左右。只要該溫度在所述範圍內,薄膜便具有不會顯著鬆弛之優點。
熱固定之後,亦可視需求將薄膜冷卻至Tg以下。
在熱固定及視需求進行之冷卻後,上述薄膜會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之任意位置上從夾具中解放。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中,通常不會進行橫向延伸亦不會進行縱向延伸。
已從夾具中解放之延伸薄膜係從延伸裝置之出口被送出,供於後述之輥輸送。
在一實施形態中,亦可在熱固定及開放區域D之後半且在夾具解放之前,對薄膜吹風。藉由吹風,可更進一步抑制薄膜之鬆弛。吹風時之風速宜為15m/秒~35m/秒,較宜為20m/秒~30m/秒。風宜為溫風。風的溫度可對應例如熱固定溫度。更詳細來說,可為左側風的溫度與左側熱固定溫度相同,且右側風的溫度與右側熱固定溫度相同。送風可藉由例如使從上方及/或下方之噴嘴噴出設定溫度及設定風速之風來進行。
A-5.輥輸送 在輥輸送中,檢測延伸薄膜在輸送輥間之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
在一實施形態中,係在將已從夾具中解放之延伸薄膜的寬度方向之左右端部切斷去除之後,檢測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藉由在已去除兩端部之狀態下檢測上述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可獲得更正確的檢測結果。
要切斷去除之端部的寬度各自獨立可為例如20mm~600mm,宜為100mm~500mm。端部之切斷去除可藉由一般之狹縫加工來進行。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之檢測,可藉由檢測輥輸送時原本的薄膜之行進位置與實際的薄膜之行進位置之差來進行。例如,該檢測可藉由在輸送輥間之中間點檢測薄膜在寬度方向上之位置(輸送高度)之差來進行。
圖5係說明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之檢測方法一例的概略圖。可如圖5所示,在鄰接的2支輸送輥200b、200c之中間點,於延伸薄膜1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及左右端部下方配置超音波位移感測器400,測定從超音波位移感測器400至延伸薄膜1為止的距離,將最大距離(LMAX )與最小距離(LMIN )之差(LMAX -LMIN )作為鬆弛量。又,給出最小距離之部位會被檢測為發生鬆弛的部位。另,斜向延伸薄膜上會發生鬆弛之原因可舉在斜向延伸時薄膜之左右端部的延伸製程(延伸或收縮之時間點、次數、順序、熱歷程等)相異,結果造成夾具解放後兩端部的變形量不均一,因此會發生鬆弛之部位通常為任一端部。因此,鬆弛之檢測處亦可僅設於延伸薄膜1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此時,可事先輸送無鬆弛之薄膜,測定從超音波位移感測器至該薄膜為止之距離(L0 ),再將左右端部與超音波位移感測器之距離與L0 之差作為鬆弛量。另,以上說明了超音波位移感測器作為鬆弛檢測手段之一例,但鬆弛可使用任意適當之檢測手段(例如使用雷射都卜勒速度計求出一般部與鬆弛部之薄膜通過速度,再由此算出長度之差等)來檢測。
上述檢測時之輸送輥間距離(D)無特別限定,可設為例如500mm~2000mm,宜設為700mm~1500mm。
上述檢測時之薄膜張力無特別限定,可設為例如50N/m~400N/m,宜設為100N/m~200N/m。若輸送張力過高,則輸送中之薄膜會彈性變形,而有難以檢測出鬆弛之情形。另一方面,若輸送張力過低,則張力本身會不穩定,而有鬆弛之測定值不穩定的情形。
上述輥輸送可在非加熱環境下進行。輥輸送時之環境溫度可為例如15℃~40℃左右,又可為例如20℃~30℃左右。
A-6.使夾具間距改變之校正 使夾具間距改變之校正即所謂的回饋校正,係藉由以下方式進行:根據上述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之檢測結果,使輸送線上游之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以減少鬆弛量。例如,可在檢測出之鬆弛量為預定值以上時,進行使夾具間距改變之校正,而在小於預定值時,繼續進行斜向延伸而不校正。具體而言,在1000mm之輥間距離下檢測出之鬆弛量為例如3mm以上、5mm以上、10mm以上或15mm以上時,可進行上述校正。藉由進行回饋校正(鬆弛校正),可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在不發生斷裂等不良情況下製造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
上述使夾具間距改變之校正(以下有時亦僅稱作「回饋校正」)只要可獲得本發明效果,便可以任意適當之方法來進行。回饋校正可藉由例如以下方式進行:增大用以固持相對於發生鬆弛之部位為遠方之端部的夾具之夾具間距;減少用以固持發生鬆弛之部位附近之端部的夾具之夾具間距;或將該等組合進行等。惟,亦可能會有即便減少夾具間距,薄膜仍不縮短而僅一直鬆弛之情形,因此宜藉由增大用以固持相對於發生鬆弛之部位為遠方之端部的夾具之夾具間距,來進行回饋校正。更具體而言,當發生鬆弛之部位為延伸薄膜之左右端部中之任一邊時,可適當藉由增大用以固持另一端部的夾具之夾具間距,來進行回饋校正。
在上述回饋校正中,使夾具間距改變之時機只要可獲得本發明之效果,便無特別限定。在一實施形態中,可在輸送線上游之薄膜移動至斜向延伸區域後,在從夾具中解放前的任意時間點改變成校正後之夾具間距。較佳為從在輸送線上游率先行進之夾具通過斜向延伸區域之行進區間的中間地點後的任意時間點起至薄膜從夾具中解放為止的期間應用校正後之夾具間距,更佳的是從該率先行進之夾具通過斜向延伸區域之行進區間的1/2~9/10之時間點起至薄膜從夾具中解放為止的期間應用校正後之夾具間距。更具體而言,係從在輸送線上游率先行進之夾具通過斜向延伸區域之行進區間的中間地點後的任意時間點起開始應用上述回饋校正,較佳的是從該率先行進之夾具通過斜向延伸區域之行進區間的1/2~9/10之時間點起開始應用上述回饋校正,改變夾具間距以在斜向延伸區域之終點獲得期望之校正量。並且,宜在從斜向延伸區域往解放區域移動後,直到薄膜要從夾具中解放之前的期間仍維持該校正量。在斜向延伸之後半、尤其是最後階段中,會有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維持固定、或變化止於較小之變化率,故而藉由在該時間點校正夾具間距,可適當獲得本發明效果。
在斜向延伸區域應用上述回饋校正時,宜將對象薄膜加熱至Tg℃~Tg+20℃,較宜加熱至Tg+3℃~Tg+10℃,更宜加熱至Tg+4℃~Tg+8℃。藉由在與Tg同等或比Tg稍高之溫度下應用回饋校正,可適當獲得本發明效果。在一實施形態中,在上述溫度下一邊接受回饋校正一邊通過斜向延伸區域再移動至解放區域的薄膜,係在維持於已在斜向延伸區域進行之校正量的狀態下進行熱固定,接著視需求冷卻後,從夾具中解放。關於熱固定及冷卻係如A-4項所記載。
圖6A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夾具間距之曲線的概略圖。在圖式例中,在預熱區域B中的左右夾具X、Y之夾具間距皆設為P1 ,而在要進行回饋校正前的最初之斜向延伸中,會在進入斜向延伸區域C的同時開始增大其中一側夾具X之夾具間距,並開始減少另一側夾具Y之夾具間距,使夾具X之夾具間距增大至P2 ,並使夾具Y之夾具間距減少至P3 後,將夾具X之夾具間距維持在P2 同時使夾具Y之夾具間距增大至P2 。左右夾具X、Y係在夾具間距P2 之狀態下往熱固定及開放區域D移動並解放薄膜。然後,根據該薄膜之輥輸送時的鬆弛量等進行回饋校正的結果,在斜向延伸區域C中夾具X之夾具間距從P2 逐漸增大至P2 ’。另,如後述,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中,夾具X、Y之夾具間距係各自維持在P2 ’及P2 ,而維持斜向延伸區域終點的校正量(P2 ’-P2 )。
圖6B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夾具間距之曲線的概略圖。在圖式例之實施形態中,係以與圖6A所示實施形態相同態樣進行斜向延伸,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進行熱固定時將左右夾具X、Y之夾具間距皆從P2 減少至P3 ,然後解放薄膜。然後,根據該薄膜之輥輸送時的鬆弛量等進行回饋校正的結果,在斜向延伸區域C中夾具X之夾具間距從P2 逐漸增大至P2 ’,而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中,夾具X之夾具間距從P2 ’減少至P3 ’,夾具Y之夾具間距從P2 減少至P3 。另外,如後述,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中,夾具X、Y之夾具間距減少而維持斜向延伸區域終點的校正量(P2 ’-P2 ),滿足P3 ’-P3 =P2 ’-P2 之關係。
在上述斜向延伸區域中,改變成校正後之夾具間距(改變成P2 ’)之程序宜從開始應用回饋校正之地點起至終點(在圖6A及6B中,為從通過斜向延伸區域之2/3的時間點起至終點)為止的期間逐漸進行。並且,在從斜向延伸區域之終點起至解放夾具為止的期間,亦宜維持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校正量(|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校正前之夾具間距-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校正後之夾具間距|)。例如,在圖6A及6B所示曲線中,在從斜向延伸區域之終點起至夾具解放為止的期間,夾具X之夾具間距與夾具Y之夾具間距的差維持固定(亦即P2 ’-P2 )。藉由以所述方式使夾具間距改變,可適當獲得本發明效果。
上述夾具間距之改變係如上述,可藉由調整基準軌道與間距設定軌道之間隔距離等來進行。該等調整可暫時停止輸送線來進行,或不停止便進行。
上述回饋校正中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夾具間距之校正量(|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校正前之夾具間距-在斜向延伸結束之時間點的校正後之夾具間距|)可依鬆弛量等作適當設定。夾具間距之校正量宜為大於在上述輸送輥間之延伸薄膜之左右端部長度之差的量,較宜可為該長度之差的1.4倍~5.0倍,更宜可為1.6倍~4.0倍,又更宜可為1.8倍~3.0倍之校正量。若夾具間距之校正量在該左右端部長度之差以下,則會有鬆弛之減少量不足的情形。
在上述輸送輥間之延伸薄膜之左右端部長度之差L’(單位:mm),可將根據下述式(1)及(2)算出之在上述輸送輥間之延伸薄膜長度L(單位:mm)代入下述式(3)而算出。 [數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3
(上述式中,d表示所檢測出之鬆弛量(單位:mm),w表示上述薄膜每1m之質量(單位:g),g表示重力加速度,S表示上述輸送輥間之距離(單位:mm),H表示從式(1)算出之發生鬆弛的端部側所受之張力(單位:N/m))。
在一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回饋校正所減少之鬆弛量(回饋校正前所得延伸薄膜之鬆弛量-回饋校正後所得延伸薄膜之鬆弛量:惟,係在輸送輥間距離1000mm下測定之鬆弛量)可為例如3mm以上,且宜為5mm以上,較宜為8mm以上,更宜為10mm以上。又,回饋校正後所得延伸薄膜之鬆弛量可為例如小於15mm,且宜為10mm以下,較宜為8mm以下,更宜為5mm以下,又更宜為小於3mm。
B.延伸對象之薄膜 本發明實施形態中,延伸對象薄膜係使用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25以下的樹脂薄膜。樹脂薄膜之雙折射Δn宜為0.022以下,較宜為0.020以下,更宜為0.018以下。另一方面,樹脂薄膜之雙折射Δn宜為0.004以上,較宜為0.007以上,更宜為0.010以上,尤宜為0.012以上。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可如所述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在不發生斷裂等不良情況下獲得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雙折射Δn若小,雖不會產生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的參差問題,但獲得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所需的薄膜厚度會變大。雙折射Δn若過大,則有無法控制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的參差之情形。
構成樹脂薄膜之材料只要具有如上述之雙折射Δn,便可採用任意適當之樹脂。具體例可舉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乙烯縮醛系樹脂、聚芳酯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例如摻合、共聚)來使用。較佳為聚碳酸酯系樹脂或聚酯碳酸酯系樹脂(以下有時僅稱作聚碳酸酯系樹脂)。其係因本發明實施形態所帶來之效果顯著。
聚碳酸酯系樹脂理想上宜包含源自具有下述式(I)所示鍵結結構之二羥基化合物的結構單元。 [化學式2]
Figure 02_image005
二羥基化合物可舉例如下述式(II)所示化合物。這種二羥基化合物可舉例如處於立體異構物關係的異山梨醇、去水甘露糖醇、異艾杜糖醇。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可將2種以上組合來使用。 [化學式3]
Figure 02_image007
亦可將上述二羥基化合物與其他二羥基化合物組合來使用。其他二羥基化合物可舉例如下述式(III)所示脂環式二羥基化合物。 HOCH2 -R1 -CH2 OH  ・・・(III) 式(III)中,R1 表示碳數4~20之環伸烷基。脂環式二羥基化合物可為例如三環癸烷二甲醇、五環十五烷二甲醇。該等係包含式(III)中R1 以下述式(IV)(式中,n表示0或1)表示之各種異構物。 [化學式4]
Figure 02_image009
在一實施形態中,聚碳酸酯系樹脂包含下述式(V)所示結構單元。亦即,聚碳酸酯系樹脂可為碳酸二苯酯、異山梨醇與三環癸烷二甲醇之共聚物。 [化學式5]
Figure 02_image011
聚碳酸酯系樹脂的詳細內容記載於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2-031370號公報中,本說明書即援用該公報之記載作為參考。
聚碳酸酯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宜為110℃以上且250℃以下,較宜為120℃以上且230℃以下。若玻璃轉移溫度過低,有耐熱性變差之傾向,而可能在薄膜成形後造成尺寸變化。若玻璃轉移溫度過高,則有薄膜成形時之成形穩定性變差的情形,並有減損薄膜透明性的狀況。此外,玻璃轉移溫度可依循JIS K 7121(1987)求得。
C.所得相位差薄膜 將延伸對象薄膜延伸而得之相位差薄膜宜展現折射率特性為nx>ny之關係。在一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宜可作為λ/4板發揮功能。此時,相位差薄膜(λ/4板)之面內相位差Re(550)宜為100nm~200nm,較宜為120nm~160nm,更宜為130nm~150nm。在另一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宜可作為λ/2板發揮功能。此時,相位差薄膜(λ/2板)之面內相位差Re(550)宜為230nm~310nm,較宜為240nm~300nm,更宜為260nm~290nm。藉由適當設定斜向延伸之條件,可獲得具有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的相位差薄膜。而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可獲得具有因應目的之任意適當面內相位差的相位差薄膜(λ/4板及λ/2板以外之相位差薄膜)乃不言自明。另,本說明書中,Re(λ)係於23℃下以波長λnm之光測定之薄膜的面內相位差。因此,Re(550)係於23℃下以波長550nm之光測定之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e(λ)係令薄膜之厚度為d(nm)時,利用式:Re(λ)=(nx-ny)×d求得。
相位差薄膜的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參差相對於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平均值,宜在6%以內,較宜在5%以內,更宜在4%以內,尤宜在2.2%以內。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可使用雙折射Δn大的樹脂薄膜在不發生斷裂等不良情況下獲得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參差可以例如以下方式求得。在所得長條狀相位差薄膜之長邊方向的任意位置上,測定沿寬度方向整體以10mm間隔選擇之位置的面內相位差Re(550)。從該測定值算出平均值並挑出最大值及最小值,以下述式算出參差。 參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
相位差薄膜係如上述,展現折射率特性為nx>ny之關係,故具有慢軸。慢軸方向(慢軸方向與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可藉由適當設定斜向延伸之條件,來控制成因應目的之任意適當的方向(代表上係相對於長邊方向為斜向)。例如當相位差薄膜可作為λ/4板發揮功能時,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宜為40°~50°或130°~140°,且42°~48°或132°~138°較佳,44°~46°或134°~136°更佳。例如當相位差薄膜可作為λ/2板發揮功能時,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宜為10°~20°或100°~110°,且12°~18°或102°~108°較佳,14°~16°或104°~106°更佳;或者,宜為70°~80°或160°~170°,且72°~78°或162°~168°較佳,74°~76°或164°~166°更佳。
相位差薄膜之厚度可依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作變化。例如當相位差薄膜可作為λ/4板發揮功能時,相位差薄膜之厚度宜為15µm~45µm,較宜為25µm~40µm,更宜為30µm~40µm。例如當相位差薄膜可作為λ/4板發揮功能時,相位差薄膜之厚度宜為15µm~40µm,較宜為15µm~30µm。本發明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在未延伸狀態下具有預定雙折射Δn之樹脂薄膜作為延伸對象薄膜,可以與一般相位差薄膜(樹脂薄膜之延伸薄膜)相比顯著較薄之厚度來實現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
相位差薄膜宜展現所謂的平坦波長依存性。具體而言,其面內相位差滿足Re(450)≒Re(550)≒Re(650)之關係。Re(450)/Re(550)宜為0.97~1.03,較宜為0.98~1.02。Re(550)/Re(650)宜為0.97~1.03,較宜為0.98~1.02。
相位差薄膜之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宜為2×10-12 (m2 /N)~100×10-12 (m2 /N),且較宜為5×10-12 (m2 /N)~50×10-12 (m2 /N)。
實施例 以下,以實施例來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限定。另,實施例中之測定及評估方法如下。
(1)厚度 使用度盤規(PEACOCK公司製,製品名「DG-205 type pds-2」)進行測定。 (2)面內相位差及雙折射 使用Axometrics公司製之Axoscan測定面內相位差Re(550)。雙折射Δn係面內相位差Re(550)除以薄膜厚度而求得。 (3)定向角(慢軸方向) 將測定對象之薄膜的中央部以使一邊與該薄膜之寬度方向平行之方式裁切成寬度50mm、長度50mm之正方形狀,製作出試料。使用Axometrics公司製之Axoscan測定該試料,並測定在波長590nm下之定向角。 (4)玻璃轉移溫度Tg 依循JIS K 7121進行測定。 (5)參差 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長條狀相位差薄膜之長邊方向的任意位置上,測定沿寬度方向整體以10mm間隔選擇之位置的面內相位差Re(550)。從該測定值算出平均值並挑出最大值及最小值,以下述式算出參差。 參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 (6)斷裂 以肉眼確認薄膜從拉幅延伸機出來時之狀態,按以下基準進行評估。 ○:無斷裂亦無裂痕 ×:有斷裂及/或裂痕 (7)顏色不均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相位差薄膜貼合於市售之偏光板而製作出圓偏光板,將該圓偏光板貼合於市售之有機EL面板,以肉眼確認色相,按以下基準進行評估。 ○:未觀察到顏色不均 ×:有觀察到顏色不均
<製造例1> 相對於異山梨醇(以下有時簡稱為「ISB」)81.98質量份,將三環癸烷二甲醇(以下有時簡稱「TCDDM」)47.19質量份、碳酸二苯酯(以下有時簡稱「DPC」)175.1質量份及作為觸媒之碳酸銫0.2質量%水溶液0.979質量份投入反應容器中,在氮氣環境下,作為反應第1階段之步驟係將加熱槽溫度加熱至150℃,並視需求一邊攪拌一邊使原料溶解(約15分鐘)。接著將壓力從常壓設成13.3kPa,一邊以1小時的時間使加熱槽溫度升溫至190℃,一邊將產生的酚排出反應容器外。將反應容器整體在190℃下保持15分鐘後,作為第2階段之步驟係將反應容器內之壓力設成6.67kPa,以15分鐘的時間使加熱槽溫度升溫至230℃,並將產生的酚排出至反應容器外。由於攪拌機之攪拌轉矩會越來越升高,故為了以8分鐘升溫至250℃並進一步去除產生之酚,係使反應容器內之壓力達至0.200kPa以下。到達預定之攪拌轉矩後,結束反應,將所生成之反應物擠出至水中,而獲得聚碳酸酯共聚物的丸粒(PC樹脂1)。
將PC樹脂1在80℃下真空乾燥5小時後,使用具備單軸擠製機(東芝機械公司製,缸筒設定溫度:250℃)、T型模(寬200mm,設定溫度:250℃)、冷卻滾筒(設定溫度:120~130℃)及捲取機之薄膜製膜裝置,製作出樹脂薄膜1。所得樹脂薄膜1的雙折射Δn為0.015。
<製造例2> 變更成相對於ISB 39.6質量份,螺甘油(以下有時簡稱「SPG」)22.7質量份、雙[9-(2-苯氧基羰基乙基)茀-9-基]甲烷(以下有時簡稱「BRFM」)21.1質量份、DPC 15.9質量份及作為觸媒之碳酸銫0.2質量%水溶液0.5質量份,除此之外依與製造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聚碳酸酯共聚物之丸粒(PC樹脂2)。從PC樹脂2依與製造例1相同方式製作出樹脂薄膜2。所得樹脂薄膜2的雙折射Δn為0.004。
<製造例3> 使用市售之聚碳酸酯系樹脂薄膜(Mitsubishi Chemical Co.製,商品名「DURABIO D5380R」)作為樹脂薄膜3。樹脂薄膜3之雙折射Δn為0.031。
<實施例1> (回饋校正前之斜向延伸) 使用如圖2~4所示延伸裝置將製造例1中所得樹脂薄膜1進行斜向延伸,而獲得相位差薄膜。具體上,係將聚酯碳酸酯樹脂薄膜在延伸裝置之預熱區域預熱至145℃。在預熱區域中,左右夾具之夾具間距(P1 )為125mm。接著,在薄膜進入斜向延伸區域C的同時,開始增大右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及減少左側夾具之夾具間距,使右側夾具之夾具間距增大至P2 的同時使左側夾具之夾具間距減少至P3 。此時,右側夾具之夾具間距變化率(P2 /P1 )為1.42,左側夾具之夾具間距變化率(P3 /P1 )為0.78,薄膜之相對於原寬度的橫向延伸倍率為1.45倍。接著,在將右側夾具之夾具間距維持在P2 之狀態下,開始增大左側夾具之夾具間距,使其從P3 增大至P2 。在此期間之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的變化率(P2 /P3 )為1.82,薄膜之相對於原寬度的橫向延伸倍率為1.9倍。另,斜向延伸區域C係設定為Tg+3.2℃(143.2℃)。
接著,在熱固定及解放區域D中進行熱固定60秒鐘。在熱固定中,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係設定成132℃,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係設定成115℃。亦即,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之溫度差為17℃。在熱固定之後半,係在左側溫度132℃及右側溫度115℃(亦即與熱固定溫度相同的溫度)、及風速30m/秒下,從上下兩方向對薄膜吹風。接著,將經熱固定之薄膜冷卻至100℃後,解放左右夾具。
(輥輸送) 將從上述夾具中解放並自延伸裝置送出之延伸薄膜的兩側端部各切除250mm。將兩端經切除之薄膜進行輥輸送,並檢測出在輸送輥間的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結果,左側端部有發生鬆弛,鬆弛量為18.0mm。又,根據上述式(1)~(3)算出之校正前的延伸薄膜之兩端部長度之差L’為0.95mm。
(回饋校正) 在從通過斜向延伸區域C之行進區間的3/4之時間點起至到達終點為止的期間,使右側夾具之夾具間距逐漸增大至P2 ’(夾具間距之校正量(P2 ’-P2 ):0.3mm),並在維持該夾具間距之狀態下依與上述相同方式進行熱固定及冷卻(100℃)後解放夾具,以所述方式變更上述夾具間距之曲線並持續進行斜向延伸。亦即,回饋校正後的斜向延伸薄膜從夾具中解放時,右側的夾具間距為P2 ’,左側的夾具間距為P2
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7nm,厚度為3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實施例2> 在熱固定中,將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2℃,並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22℃(使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10℃),以及將風速設為25m/秒,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7nm,厚度為3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實施例3> 在熱固定中,將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1℃,並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24℃(使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7℃),以及將風速設為25m/秒,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0nm,厚度為4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實施例4> 使用製造例2中所得樹脂薄膜2,以及在熱固定中,將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7℃,並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0℃(使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7℃),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0nm,厚度為57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實施例5> 將風速設為25m/秒,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4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37nm,厚度為4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比較例1> 在熱固定中,將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2℃,並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2℃(使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0℃),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35nm,厚度為3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比較例2> 未進行鬆弛校正(回饋校正),以及將風速設為10m/秒,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37nm,厚度為3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比較例3> 使用製造例3中所得樹脂薄膜3,以及在熱固定中,將左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32℃,並將右側之熱固定區域的溫度設定成112℃(使熱固定中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20℃),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相位差薄膜。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4nm,厚度為30µ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5°。將所得相位差薄膜供於上述(5)~(7)之評估。將結果列於表1。
[表1]
Figure 02_image013
<評估> 由表1明顯可知,在使用了具有預定雙折射Δn之樹脂薄膜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藉由將熱固定時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設為預定值以上、及在斜向延伸中進行鬆弛校正,可在不發生斷裂等不良情況下製造出寬度方向之面內相位差參差小的斜向延伸相位差薄膜。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可適宜用於製造相位差薄膜,以結果而言可有助於製造液晶顯示裝置(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OLED)等影像顯示裝置。
1:延伸薄膜(樹脂薄膜) 11,12:驅動用鏈輪 13,14:電動馬達 10L,10R:循環迴路 20:夾具 30:夾具載持構件 31:長孔 32:滑件 33:第1軸構件 34:第2軸構件 35:主連桿構件 36:副連桿構件 37:樞軸 38:行進輪 70:基準軌道 81,82:行進路面 90:間距設定軌道 100:延伸裝置 200a:輸送輥 200b:輸送輥 200c:輸送輥 200d:輸送輥 300:捲取部 400:超音波位移感測器 A:固持區域 B:預熱區域 C:延伸區域 D:熱固定及解放區域 LMAX :超音波位移感測器至延伸薄膜為止之最大距離 LMIN :超音波位移感測器至延伸薄膜為止之最小距離 P1 ,P2 ,P3 :夾具間距
圖1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的概略圖。 圖2係說明可用於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延伸裝置一例之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 圖3係用以說明圖2之延伸裝置中使夾具間距改變之連桿機構之主要部位的概略俯視圖。 圖4係用以說明圖2之延伸裝置中使夾具間距改變之連桿機構之主要部位的概略俯視圖。 圖5係說明鬆弛量之測定方法的概略圖。 圖6A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夾具間距之曲線的概略圖。 圖6B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夾具間距之曲線的概略圖。
1:延伸薄膜(樹脂薄膜)
100:延伸裝置
200a:輸送輥
200b:輸送輥
200c:輸送輥
200d:輸送輥
300:捲取部

Claims (6)

  1. 一種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藉由縱向之夾具間距可改變之可變距型之左右夾具分別固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該長條狀薄膜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25以下; 令該左右夾具在一邊使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之情形下一邊行進移動,而使該薄膜進行斜向延伸; 將該薄膜加熱至預定溫度並固定延伸狀態;及 將該薄膜從該左右夾具中解放; 該固定延伸狀態時之左側與右側的溫度差為7℃以上; 並且該製造方法包含在該斜向延伸中校正該薄膜之鬆弛之步驟。
  2. 如請求項1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令前述長條狀薄膜之玻璃轉移溫度為Tg時,前述固定延伸狀態時之左側溫度或右側溫度中較低之溫度為Tg-20℃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薄膜在未延伸狀態下之雙折射Δn為0.008以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長條狀薄膜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且該聚碳酸酯系樹脂包含下述式(V)所示結構單元: [化學式1]
    Figure 03_image015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鬆弛校正包含以下步驟: 固定前述薄膜之延伸狀態後,將該薄膜進行輥輸送,並檢測該該薄膜在輸送輥間之鬆弛量及發生鬆弛的部位;及, 根據該檢測結果進行校正,使輸送線上游之該左右夾具之至少其中一側之夾具間距改變。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所得相位差薄膜之厚度為15µm~45µm,面內相位差Re(550)為100nm~200n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構成之角度為40°~50°或130°~140°,且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參差相對於寬度方向上之面內相位差Re(550)的平均值在6%以內。
TW109146527A 2020-03-24 2020-12-28 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859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2271 2020-03-24
JP2020052271A JP7513410B2 (ja) 2020-03-24 2020-03-24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386A true TW202142386A (zh) 2021-11-16
TWI859388B TWI859388B (zh) 2024-10-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2571A (ja) 2021-09-30
CN115280195A (zh) 2022-11-01
KR20220122728A (ko) 2022-09-02
JP7513410B2 (ja) 2024-07-09
WO2021192463A1 (ja)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395B (zh)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692399B (zh) 延伸膜之製造方法
WO2021192463A1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5782147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KR20220133108A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7079365B1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CN115122621B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KR102531094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5139501B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6061421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847789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16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JP2023040753A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5122621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JP2022149739A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5122617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