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9404A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9404A
TW202139404A TW110101441A TW110101441A TW202139404A TW 202139404 A TW202139404 A TW 202139404A TW 110101441 A TW110101441 A TW 110101441A TW 110101441 A TW110101441 A TW 110101441A TW 202139404 A TW202139404 A TW 2021394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wire
hole
fi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0997B (zh
Inventor
彭士瑋
曾健庭
林威呈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9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9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99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75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interconnection or wiring or contact manufacturing related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31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3Cross-sectional geomet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6Arrangements of power or ground b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internal interconnections, e.g. cross-under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88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including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8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 H01L29/6679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埋入式電源軌和M1金屬軌道。埋入式電源軌配置於基板上的第一鰭片結構與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在水平面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鰭片結構位於第一單元中,第二鰭片結構位於第二單元中,其中第二單元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界線上與第一單元鄰接,埋入式電源軌提供第一電壓;M1金屬軌道配置在M1層中並沿水平面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埋入式電源軌和M1金屬軌道的交點處,半導體結構還包括導電路徑以向M1金屬軌道提供第一電壓,此導電路徑具有在邊界線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M0金屬軌道。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對提升性能(例如,提升處理速度、記憶體容量等)、縮小尺寸、延長電池壽命以及降低成本的持續需求推動了半導體製造行業的發展。響應於此需求,工業界不斷地減小半導體裝置元件的尺寸,使得現代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晶片可包括配置在單個半導體晶粒上的數百萬或數十億個半導體裝置。
以下公開提供了用於實現所提供的主題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示例。以下描述元件和配置的特定示例以簡化本公開。當然,這些僅是示例,並不旨在進行限制。例如,在下面的描述中,在第二特徵之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徵可以包括其中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以直接接觸形成的實施例,並且還可以包括在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之間形成附加特徵,使得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可以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公開可以在各個示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和/或文字。此重複是出於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並且其本身並不指示所討論的各種實施例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更甚者,空間相對的詞彙,例如,「低於」、「下方」、「之下」、「上方」、「之上」等相關詞彙,於此用以簡單描述如圖所示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在使用或操作時,除了圖中所繪示的轉向之外,這些空間相對的詞彙涵蓋裝置的不同的轉向。再者,這些裝置可旋轉(旋轉90度或其他角度),且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的描述語可作對應的解讀。
典型地,金屬軌道(metal track)第零層(即,金屬第零層,以下稱M0層)在每個單元中包含兩個電源軌(power rail)以及受積體電路晶片面積所限制(更多具體地,受積體電路晶片上單元結構的單元高度所限制)之一定數量(例如,兩個、三個)的信號軌道(signal track)。兩個電源軌用於提供不同的供應電壓(例如,VDD和接地;VDD和VSS)。隨著技術節點(例如,16 奈米(nm)、10奈米、7奈米)的發展,如果單元高度的尺寸微縮大於M0間距(即,M0層的金屬軌道的寬度和空間)的尺寸微縮,則必須減少信號軌道的數量。如果沒有足夠的M0金屬軌道,則由於佈局和佈線問題,必須增加積體電路晶片面積。
埋入式電源軌用於釋放更多用於信號的M0金屬軌道。然而,由於埋入式電源軌位於金屬擴散層(a layer of metal to diffusion,即,「MD」層)下方,因此需要禁止區域(forbidden zone)將電源從埋入式電源軌穿過MD層和M0層提升至金屬軌道第一層(即金屬第一層,下稱「M1」層)。普通單元結構(normal cell structure)不能佈局在禁止區域中,否則M1層中的電源分接(power tap structure)將與M0信號軌道短路。M0層在MD層之上,而M1層在M0層之上。禁止區域的存在會影響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即,面積影響(area impact)),因為有電晶體的規則單元結構(regular cell structure)通常不能佈局在禁止區域中。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電源分接結構以減小面積影響。
在本公開中,公開了一種電源分接結構的新方案,以增加單元中的M0金屬軌道的數量而不會增加單元高度。增加M0金屬軌道的數量也可以提高積體電路晶片的密度。換句話說,可以在積體電路晶片上佈局更多的電晶體。具體而言,可以使用埋入式電源軌向相鄰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電壓,並同時將電壓提升到M1層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形成導電路徑以向M1層提供電壓。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以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第1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電源分接結構兼容的單元結構100a的實施例。透過埋入式電源軌、電源分接結構和單元結構的設計,每個單元中有四個M0金屬軌道可用於信號。在此示例性單元結構100a中,存在相鄰的單元102a、102b和102c。單元102a、102b和102c的邊界由虛線示出。在此實施例中,單元102a在中間。單元102b鄰接單元102a並且具有與單元102a的公共邊界線101a。單元102c鄰接單元102a並且具有與單元102a的公共邊界線101b。為簡潔起見,未顯示其他單元。單元102a為在X方向和Y方向上均具有邊的矩形形狀。X方向和Y方向均位於水平面X-Y中。在部分實施例中,X方向垂直於Y方向。在其他實施例中,X方向實質上垂直於Y方向。應當理解,單元102a可以具有比第1A圖所示之更大或更小的尺寸。應當理解,單元102a可以具有與單元102b和102c不同的尺寸。
單元102a可以至少包括沿X方向配置的多個鰭片結構106a和106b,沿Y方向配置的多個多晶矽(polysilicon, poly)線108a、108b、108c和108d,以及沿Y方向配置的多個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和110f。鰭片結構106a和106b配置在基板(未繪示)上,並且作為單元102a中的場效應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ET)的主動區域。具體地,當鰭片結構106a和106b位於任何一個多晶矽線108a、108b、108c和108d下方時,鰭片結構106a和106b可以作為場效應電晶體的通道區域。當鰭片結構106a和106b位於任何一個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和110f下方時,鰭片結構106a和106b可以作為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多晶矽線108a、108b、108c和108d配置在鰭片結構106a和106b上方,並且分別與鰭片結構106a和106b的多個(例如,三個或四個)側表面相鄰。多晶矽線108a、108b、108c和108d可作為場效應電晶體的閘極區域,以開啟或關閉場效應電晶體。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和110f配置在鰭片結構106a和106b上方。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和110f配置在MD層中。在此實施例中,導線110a、110c和110d連接到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即,源極側),而導線110b、110e和110f連接到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即,汲極側)。在此實施例中,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和110f介於多晶矽線108a、108b、108c和108d中的兩條之間。
單元102a和單元102b共享在X方向上延伸的埋入式電源軌104a。單元102a和單元102c共享在X方向上延伸的埋入式電源軌104b。埋入式電源軌104a和104b配置在MD層下方的層中。在此實施例中,埋入式電源軌104a介於單元102a中的鰭片結構106a和單元102b中的鰭片結構106c之間。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提供第一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壓是VDD。在此實施例中,埋入式電源軌104b介於在單元102c中的鰭片結構106b和為簡潔起見未繪示之鰭片結構之間。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c提供第二電壓。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電壓為VSS。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電壓是接地。
埋入式電源軌104a透過未繪示之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conductive via to buried power,即,VB,下文中以VB說明)連接到導線110a、110c和110g。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兩者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DD。例如,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透過兩個未繪示的VB向導線110a和導線110g提供VDD。例如,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透過未繪示的VB向導線110c提供VDD。埋入式電源軌104a與導線110b、110h和110i分開。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DD,而埋入式電源軌104a與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分離。由於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通常連接到M0信號軌道,因此埋入式電源軌104a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的分離可以防止M0信號軌道和M1金屬軌道之間的短路。更多VB的細節將在下面討論。
同樣地,埋入式電源軌104b透過未繪示的VB連接到導線110d。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c兩者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SS。例如,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向導線110d提供VSS。例如,埋入式電源軌104b與導線110e和110f分離。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用於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SS,而埋入式電源軌104a與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分離。再者,由於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通常連接到M0信號軌道,因此埋入式電源軌104b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的分離可以防止M0信號軌道和M1金屬軌道之間的短路。更多VB的細節將在下面討論。
在MD層中的導線110a、110b、110c、110d、110e、110f、110g、110h和110i上沿X方向在M0層中設置多個M0金屬軌道112。從單元102a的角度來看,M0導線112b、112c、112d和112e可以用於信號。單元102a和單元102b共享M0金屬軌道112a。具體地,M0金屬軌道112a在埋入式電源軌104a上方。在一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112a在所示的邊界線101a上方。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透過MD層連接到M0金屬軌道112a。具體地,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透過一個VB或兩個VB以及未繪示之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conductive via to diffusion,即,VD,下文中以VD說明)連接到M0軌道112a。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DD,而與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分離。因此,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用於向單元102a和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DD,並且同時使VDD達到M0層(並且出於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到達M1層)。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以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同樣地,單元102a和單元102c共享M0金屬軌道112f。具體地,M0金屬軌道112f在埋入式電源軌104b上方。在一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112f在所示的邊界線101b上方。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透過MD層連接到M0金屬軌道112f。具體地,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透過一個VB或兩個VB以及未繪示的VD連接到M0軌道112f。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用於將VSS提供給單元102a和單元102c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而與單元102a和單元102c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分開。因此,埋入式電源軌104b可以用於向單元102a和102c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VSS,並且同時使VSS達到M0層(並且出於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到達M1層)。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以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回到單元102a的角度,M0金屬軌道112b、112c、112d和112e可以用於信號,而M0金屬軌道112a和112f可以用於將VDD和VSS從埋入式電源層104a和104b升高到M1層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通常,每個單元平均對應於五個M0金屬軌道112。五個M0金屬軌道112中的四個(例如,112b、112c、112d和112e)在單元(例如,102a)內並且可用於信號,而剩餘的那一個(例如,112a的一半加112f的一半,因此平均為一個)在單元(例如,102a)和相鄰的單元(例如,102b)之間共享,並且可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同時能夠向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電壓。應當理解,為了簡潔起見,在第1A圖中未繪示一些結構(例如,VB、VD和M1導線),然其將在第1B圖中進行討論。
第1B圖是對應於第1A圖所示的單元結構100a的線Y1-Y1的橫截面圖。如此示例橫截面圖所示,單元102a和單元102b在Y方向上是相鄰的單元,並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邊界線101a間隔開。在一實施例中,Z方向為垂直方向。在一實施例中,Z方向垂直於Y方向。在一實施例中,Z方向實質上垂直於Y方向。應當理解,為簡潔起見,僅繪示單元102a的一部分及單元102b的一部分。
在此示例橫截面圖中,兩個鰭片結構106a和106c配置在垂直於Y-Z平面的X方向上。鰭片結構106a和106c配置在基板190上。鰭片結構106a在單元102a內,而鰭片結構106c在單元102b內。鰭片結構106a和106c由隔離結構105a(例如,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區域)橫向地分開。在隔離結構105a的Y方向上的中間,埋入式電源軌104a位於基板190上。在一個實施例中,單元102a和單元102b之間的邊界線101a跨越在Y方向的埋入式電源軌104a。埋入式電源軌104a在X方向上延伸並且由單元102a和單元102b共享。埋入式電源軌104a配置在MD層110下方。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提供第一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壓是VDD。
兩個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a和107b配置在埋入式電源軌104a上方。兩個VB 107a和107b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104a和MD層110。在部分實施例中,高介電常數介電層192和另一個高介電常數介電層194位於VB 107a和107b之間,形成雙層混合高介電常數介電層。在部分實施例中,高介電常數介電層194在蝕刻製程期間被去除並且填充有與VB 107a和107b相同的材料。另一方面,MD層110中的導線110a和110g分別配置在鰭片結構106a和106c上方。當在導線110a和110g下方時,鰭片結構106a和106c可以作為源極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一種或多種磊晶(epitaxy, epi)製程形成導線110a和110g,並且在導線110a和110g下方的源極區域在磊晶製程中可以原位摻雜有n型雜質或p型雜質。在部分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一種或多種佈植製程來形成導線110a和110g下方的源極區域,從而將n型雜質或p型雜質摻雜到源極區域中。
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用於向單元102a和單元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例如,VDD),並且同時使第一電壓(例如,VDD)升高到M0層112(並且進一步到M1層1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具體地,兩個VB 107a和107b的頂部在Y方向上橫向地延伸以形成VB 107c和107d。換句話說,兩個VB 107a和107b在Y方向上以雙向方式延伸。在示例橫截面圖中,VB 107c和107d配置在導線110a和110g上方並且與導線短路。如此,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以向單元102a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例如,導線110a)和向單元102b中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例如,導線110g)提供第一電壓。同時,VD 111配置在VB 107c和107d上方。VD 111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VB 107c和107d以及M0金屬軌道112a。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0層112(並且為了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提升至M1層114)。在此示例橫截面圖中,M0金屬軌道112a在埋入式電源軌104a和VD 111上方。其他M0金屬軌道112b、112c、112d、112g、112h和112j可以用於信號傳輸。M0金屬軌道112a、112b、112c、112d、112g、112h和112j在X方向上延伸。
第一導電通孔(即,VIA1,下文中以VIA1說明)113配置在M0金屬軌道112a上方。VIA1 113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M0金屬軌道112a和M1金屬軌道114。M1金屬軌道114在Y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0層112。因此,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透過VIA1 113使第一電壓進一步提升至M1層114。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104a可用於向單元102a和1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並且同時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1層1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 形成導電路徑以向M1層114提供第一電壓。此導電路徑包括VB 107a、107b、VD 111、M0金屬軌道112a和VIA1 113。因此,電源分接下方的禁止區域可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少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第2A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透視圖。第2B圖是第2A圖所示的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佈局圖。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對應於相鄰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兩個源極側。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對應於相鄰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兩個汲極側。
如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201a和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201b在X方向上橫向地相鄰。在Y方向上,電源分接結構201a和電源分接結構201b中的每一個位於兩個相鄰的單元202a和202b中。相鄰的單元202a和202b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邊界線202x間隔開。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垂直於X方向。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實質上垂直於X方向。應當理解,為簡潔起見,僅繪示單元202a的一部分及單元202b的一部分。
電源分接結構201a對應於單元202a和202b中場效應電晶體的兩個源極側,其中每個單元202a和202b具有一個源極側。在X方向上配置兩個鰭片結構206a和206b。鰭片結構206a和206b配置在為了簡潔起見未繪示的基板上。鰭片結構206a和206b分別在單元202a和202b內。鰭片結構206a和206b被為簡潔起見未繪示的隔離結構(例如,淺溝槽隔離區域)橫向地分離。在Y方向上的隔離結構的中間,埋入式電源軌204a位於基板上。在一實施例中,單元202a與單元202b之間的邊界線在Y方向上跨越埋入式電源軌204a。埋入式電源軌204a在X方向上延伸並且由單元202a和單元202b共享。埋入式電源軌204a配置在MD層210下方。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向單元202a和單元202b提供第一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壓是VDD。
兩個VB 207a和207b配置在埋入式電源軌204a上方。兩個VB 207a和207b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204a和MD層210(未繪示)。在部分實施例中,Z方向是垂直於X-Y平面的方向。當在MD層210下方時,鰭片結構206a和206b可以作為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
同樣地,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用於向單元202a和單元2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例如,VDD),並同時使第一電壓(例如,VDD)達到M0層212(並且進一步到M1層2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具體地,兩個VB 207a和207b(在其頂部)在Y方向上橫向地延伸以形成VB 207c和207d。換句話說,兩個VB 207a和207b在Y方向上以雙向方式延伸。VB 207c和207d配置在MD層(未繪示),並與它們短路。如此,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向單元202a和2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同時,VD 211a配置在VB 207c和207d上方。VD 211a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VB 207c、207d和M0金屬軌道212b。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用於將第一電壓帶到M0層212(並且為了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提升至M1層214)。在此第一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212b在埋入式電源軌204a和VD 211a上方。其他的M0金屬軌道212a和212c可以用於信號。M0金屬軌道212a、212b和212c在X方向上延伸。
VIA1 213a配置在M0金屬軌道212b上方。VIA1 213a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M0金屬軌道212b和M1金屬軌道214a。M1金屬軌道214a在Y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到M0層212。因此,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透過VIA1 213a將第一電壓進一步提升到M1層214。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向單元202a和2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並且同時為了電源分接目的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1層214。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以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另一方面,電源分接結構201b對應於單元202a和2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兩個汲極側,其中每個單元202a和202b具有一個汲極側。在X方向上配置兩個鰭片結構206a和206b。鰭片結構206a和206b配置在為了簡潔起見未繪示的基板上。鰭片結構206a和206b分別在單元202a和202b內。鰭片結構206a和206b被為簡潔起見未繪示的隔離結構(例如,淺溝槽隔離區域)橫向地分離。在Y方向上的隔離結構的中間,埋入式電源軌204a位於基板上。在一實施例中,單元202a與單元202b之間的邊界線在Y方向上越過埋入式電源軌204a。埋入式電源軌204a在X方向上延伸並且由單元202a和單元202b共享。埋入式電源軌204a配置在MD層210下方。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向單元202a和單元202b提供第一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壓是VDD。
VB 207e配置在埋入式電源軌204a上方。VB 207e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能夠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204a和MD層210。當在MD層210下方時,鰭片結構206a和206b可以作為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例如,在第二實施例中,當在MD導線210a和210b下方時,鰭片結構206a和206b可以作為汲極區域。MD導線210a位於單元202a中,而MD導線210b位於單元202b中。
與第一實施例中的VB 207a和207b不同,VB 207e不在其頂部沿Y方向橫向地延伸以與MD導線210a和210b短路。換句話說,VB 207e在Y方向上與MD導線210a和210b分離。由於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例如,VDD)提升至M0層212(並且進一步到M1層2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並且MD導線210a和210b可以透過VD(例如,VD 211c)電連接到M0信號軌道212a和212c,VB 207e與MD導線210a和210b的分離可以防止M0信號軌道(例如,M0信號軌道212c)與M1金屬軌道214b之間的短路。同時,VD 211b配置在VB 207e上方。VD 211b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VB 207e和M0金屬軌道212b。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以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0層212(並且為了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提升至M1層214)。在此第二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212b在埋入式電源軌204a和VD 211a上方。其他的M0金屬軌道212a和212c可以用於信號。
VIA1 213b配置在M0金屬軌道212b上方。VIA1 213b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M0金屬軌道212b和M1金屬軌道214b。M1金屬軌道214b在Y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到M0層212。因此,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透過VIA1 213b將第一電壓進一步提升到M1層214。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204a可將第一電壓提升到M1層2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而防止M0信號軌道(例如,M0信號軌道212c)和M1金屬軌道214b之間的短路。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第3A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透視圖。第3B圖是第3A圖所示的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佈局圖。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三實施例對應於一個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和另一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
如第3A圖和第3B圖所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301a在Y方向上位於兩個相鄰的單元302a和302b中。相鄰單元302a和302b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邊界線302x隔開。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垂直於X方向。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實質上垂直於X方向。應當理解,為簡潔起見,僅繪示單元302a的一部分和單元302b的一部分。
電源分接結構301a對應於單元3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和單元302a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在X方向上配置兩個鰭片結構306a和306b。鰭片結構306a和306b配置在為了簡潔起見未繪示的基板上。鰭片結構306a和306b分別在單元302a和302b內。鰭片結構306a和306b由為簡潔起見未繪示的隔離結構(例如,淺溝槽隔離區域)橫向地分離。在Y方向上的隔離結構的中間,埋入式電源軌304a位於基板上。在一實施例中,單元302a與單元302b之間的邊界線302x在Y方向上跨越埋入式電源軌304a。埋入式電源軌304a在X方向上延伸並且由單元302a和單元302b共享。埋入式電源軌304a配置在MD層310下方。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向單元302a和/或單元302b提供第一電壓。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向單元302b提供第一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壓是VDD。
VB 307a配置在埋入式電源軌304a上方。VB 307a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能夠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304a和MD層310。在部分實施例中,Z方向是垂直於X-Y平面的方向。當在MD層310下方時,鰭片結構306a和306b可以作為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
同樣地,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用於向單元3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例如,VDD),並且同時使第一電壓(例如,VDD)達到M0層312(並且進一步到達M1層314以用於電源分接目的)。具體地,VB 307a(在其頂部)在Y方向上橫向地延伸以形成VB 307b。VB 307b配置在MD層310上方並且與MD導線短路。如此,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向單元3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另一方面,VB 307a(在其頂部)沒有在Y方向上橫向地延伸以與MD導線310a短路。換句話說,VB 307a在Y方向上與MD導線310a分離。換句話說,VB 307a在Y方向上以單向方式延伸。由於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例如,VDD)提升至M0層312(以及為了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到達M1層314),並且MD導線310a可透過VD 311b電連接至M0信號軌道312c,VB 307a和MD導線310a的分離可以防止M0信號軌道(例如,M0信號軌道312c)和M1金屬軌道314a之間的短路。同時,VD 311a配置在VB 307b上方。VD 311a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將VB 307b和M0金屬軌道312b電連接。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0層312(並且為了電源分接目的進一步提升至M1層314)。在此第三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312b在埋入式電源軌304a和VD 311a上方。其他的M0金屬軌道312a和312c可以用於信號。
VIA1 313a配置在M0金屬軌道312b上方。VIA1 313a在Z方向上垂直地延伸,並且電連接M0金屬軌道312b和M1金屬軌道314a。M1金屬軌道314a在Y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用於將第一電壓提升到M0層312。因此,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將第一電壓透過VIA1 313a進一步提升到M1層314。換句話說,埋入式電源軌304a可以向單元302b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提供第一電壓,並且同時由於電源分接目的將第一電壓提升至M1層314,而防止M0信號軌道(例如,M0信號軌道312c)和M1金屬軌道314a之間的短路。如此,在電源分接下面的那些禁止區域可以用來佈局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普通單元,因此減小了積體電路晶片的面積影響。
第4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佈局圖。在此實施例中,將埋入式電源軌上方的M0金屬軌道延伸以與不位於M1金屬軌道下方的埋入式電源軌之上的另一個相鄰的M0金屬軌道連接,以減小壓​​降(IR drop)。具體地,根據上述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401a和規則結構401b彼此相鄰的位於未繪示的基板上。電源分接結構401a和規則結構401b都位於兩個相鄰的單元402a和402b中。相鄰的單元402a和402b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邊界線402x隔開。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垂直於X方向。在部分實施例中,Y方向實質上垂直於X方向。電源分接結構401a在結構上類似於第2B圖的電源分接結構201a。其中一個區別是,為簡潔起見,僅繪示一個M0金屬軌道412a,而未繪示其他M0金屬軌道。除其他元件之外,電源分接結構401a的相關元件包括:埋入式電源軌404a、兩個鰭片結構406a和406b、兩個VB 407a和407b、兩個橫向延伸的VB 407c和407d、VD 411a、M0金屬軌道412a、未繪示的VIA1和M1金屬軌道414a。為了簡單起見,不重複電源分接結構401a之相關元件的連接、組成和功能。
另一方面,規則結構401b在X方向上橫向地位於電源分接結構401a旁邊。規則結構401b在結構上類似於電源分接結構401a。然而,不同於電源分接結構401a,規則結構401b不位於M1金屬軌道的下方。具體而言,除其他元件之外,規則結構401b的相關元件包括:埋入式電源軌404a、鰭片結構406a和406b、兩個VB 407e和407f、兩個橫向延伸的VB 407g和407h、VD 411b和M0金屬軌道412a。規則結構401b不包括VIA1或M1金屬軌道。為了簡單起見,不重複電源分接結構401a之相關元件的連接、組成和功能。
如上所述,電源分接結構401a上方的M0金屬軌道412a延伸以與規則結構401b上方的另一相鄰的M0金屬軌道連接。換句話說,電源分接結構401a和規則結構401b共享相同的M0金屬軌道412a。延伸的M0金屬軌道412a增加了到M1金屬軌道414a的連接路徑,因此電流可以具有更多的流動路徑,從而減小了電源分接結構401a的電阻和壓降(IR drop)。
第5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源分接結構之示例的示意圖。第5圖的頂部繪示除其他元件之外具有三個電源分接結構501a、501b和501c的積體電路晶片500。第5圖的底部繪示電源分接結構501a在X方向上的橫截面501ax和電源分接結構501a在Y方向上的橫截面501ay。積體電路晶片500位於X-Y平面中。在部分實施例中,X方向垂直於Y方向。在部分實施例中,X方向實質上垂直於X方向。Z方向垂直於X-Y平面。
第5圖繪示積體電路晶片500的一部分。積體電路晶片500被分成多個單元。多個M0金屬軌道512a、512b和512c在X方向上延伸。應當理解,為簡潔起見,並非所有的M0金屬軌道皆有繪示出來。在所示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512a可以提供第一電壓VDD;M0金屬軌道512b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M0金屬軌道512c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M0金屬軌道512a、512b和512c在為簡潔起見未繪示的埋入式電源軌上方。另一方面,多個M1金屬軌道514a和514b在Y方向上延伸。應當理解,積體電路晶片500可以具有其他M1金屬軌道。在所示的實施例中,M1金屬道軌514a可以提供第一電壓VDD;M1金屬軌道514b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電源分接結構可以被佈局在M0金屬軌道512a、512b和512c與M1金屬軌道514a和514b的交叉處。例如,可將電源分接結構501a佈局在M0金屬軌道512a和M1金屬軌道514a的相交處;可將電源分接結構501b佈局在M0金屬軌道512c和M1金屬軌道514b的交叉處;可將電源分接結構501c佈局在M0金屬軌道512b和M1金屬軌道514b的相交處。
如橫截面501ay所示,電源分接結構501a在結構上類似於第2B圖所示的電源分接結構201a。除其他元件之外,示例性電源分接結構501a所繪示的元件包括:埋入式電源軌504a、兩個鰭片結構506a和506b、VB 507a、兩個側向延伸的VB 507c和507b、VD 511a、M0金屬軌道512a、VIA1 513a和M1金屬軌道514a。為了簡單起見,不重複電源分接結構501a的相關元件的連接、組成和功能。
如橫截面501ax所示,另一個電源分接結構501g可在X方向上佈局在電源分接結構501a的旁邊。類似地,電源分接結構501g在結構方面類似於電源分接結構501a。除其他元件之外,示例性電源分接結構501g所繪示的元件包括:埋入式電源軌504a、兩個未繪示鰭片結構、VB 507g、兩個未繪示之橫向延伸的VB、VD 511g、M0金屬軌道512a、VIA1 513g和M1金屬軌道514g。為了簡單起見,不重複電源分接結構501a的相關元件的連接、組成和功能。在X方向上,在電源分接結構501a和電源分接結構501g之間佈局了多個VB(例如,507d、507e和507f),這些VB不用於將第一電壓VDD提升到M1金屬軌道(例如,514a和514g)。然而,多個VB(例如,507d、507e和507f)可以將第一電壓VDD提供給相鄰單元中的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側。
第6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源分接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除其他元件之外,第6圖的頂部繪示具有電源分接結構601a的積體電路晶片600。第6圖的底部繪示電源分接結構601a在X方向上的橫截面601ax,電源分接結構601a在Y方向上的Y1處的橫截面601ay1,以及電源分接結構601a在Y方向上的Y2處橫截面601ay2。積體電路晶片600位於X-Y平面中。在部分實施例中,X方向垂直於Y方向Z方向垂直於X-Y平面。與電源分接結構501a不同,電源分接結構601a在X方向上的佈局是不規則的。
第6圖繪示積體電路晶片600的一部分。積體電路晶片600被分成多個單元。多個M0金屬軌道612a、612b和612c在X方向上延伸。應當理解,為簡潔起見,並非所有的M0金屬軌道都有繪示出來。在所示實施例中,M0金屬軌道612a可以提供第一電壓VDD;M0金屬軌道612b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M0金屬軌道612c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M0金屬軌道612a、612b和612c在為簡潔起見未繪示的埋入式電源軌上方。另一方面,多個M1金屬軌道614a和614b在Y方向上延伸。應當理解,積體電路晶片600可以具有其他M1金屬軌道。在所示的實施例中,M1金屬軌道614a可以提供第一電壓VDD;M1金屬軌道614b可以提供第二電壓VSS。電源分接結構可以佈局在M0金屬軌道612a、612b和612c與M1金屬軌道614a和614b的交叉處。例如,可將電源分接結構601a的一部分佈局在M0金屬軌道612a和M1金屬軌道614a的相交處。
如橫截面601ay1和橫截面601ay2所示,電源分接結構601a在結構上類似於第5圖的電源分接結構501a。不同之處在於,電源分接結構601a是分開的並且在X方向上位於不同的位置。與被視為「規則(regular)」的第5圖的電源分接結構501a相比,電源分接結構601a被稱為「不規則(irregular)」。除其他元件之外,示例性電源分接結構601a所繪示的元件包括:埋入式電源軌604a、兩個鰭片結構606a和606b、VB 607a、兩個橫向延伸的VB 607b和607c、VD 611a、M0金屬軌道612a、VIA1 613a和M1金屬軌道614a。具體而言,VIA1 613a和M1金屬軌道614a(統稱為「第一組元件」)位於M0金屬軌道612a和Y1的交點處,而VB 607a、橫向延伸的VB 607b和607c以及VD 611a(統稱為「第二組元件」)位於M0金屬軌道612a和Y2的交點處。第一組元件和第二組元件在X方向上是分開的,並透過在X方向上延伸的M0金屬軌道612a電連接。為了簡單起見,不再重複在此未具體提及的電源分接結構601a之相關元件的其他連接、組成和功能。
如橫截面601ax所示,第一組元件和第二組元件在X方向上分離並透過在X方向上延伸的M0金屬軌道612a電連接。由於第二組元件未佈局在M1金屬軌道614a下方,因此減少了佈局和佈線的限制。如此,此不規則的電源分接結構601a可以減小面積影響。
第7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的佈局圖。第7B圖是對應於第7A圖的流程圖,其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執行佈局限制的方法對應於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之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201a。如上所述,電源分接結構201a不能佈局在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
如第7A圖所示,將電源分接結構佈局在埋入式電源軌704a和M1金屬軌道714a的交叉點716a處。場效應電晶體的多個汲極側(例如,汲極側710a和汲極側710b)被佈局在埋入式電源軌704a的相鄰單元中。如上所述,交叉點716a不能與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710a和710b重疊。
如第7B圖所示,除其他步驟之外,執行佈局限制的方法700包括三個步驟772、774和776。在步驟772,為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710a和710b配置第一屬性名稱(attribute name)。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屬性名稱是G2。在步驟774,為埋入式電源軌704a和M1金屬軌道714a的交叉點716a配置第二屬性名稱。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屬性名稱是G1。在部分實施例中,可以為未繪示的VIA1配置第二屬性名稱。在步驟774,應用規則,當進行佈局和佈線時,第一屬性名稱(例如,G2)和第二屬性名稱(例如,G1)不能重疊。
第8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執行佈局限制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佈局圖。第8B圖是對應於第8A圖的流程圖,其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執行佈局限制的方法對應於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之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電源分接結構201a。如上所述,電源分接結構201a不能佈局在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
如第8A圖所示,將電源分接結構佈局在埋入式電源軌804a和M1金屬軌道814a的交叉點816a處。場效應電晶體的多個汲極側位於埋入式電源軌804a的相鄰單元的空間(例如,空間820a)中。如上所述,交叉點816a不能與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重疊。
如第8B圖所示,除其他步驟之外,執行佈局限制的方法800包括三個步驟872、874和876。在步驟872,佈局第一組標記層(例如,標記層818a、818b、818c、818d和818e)於場效應電晶體的汲極側。在步驟874,佈局第二標記層820a,其覆蓋埋入式電源軌804a和M1金屬軌道814a的交叉點816a。在部分實施例中,可以佈局第二標記層820a以覆蓋未繪示的VIA1。在步驟874,應用規則,當進行佈局和佈線時,第一組標記層(例如,標記層818a、818b、818c、818d和818e)和第二標記層820a不能短路。
第9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之用於實現佈局的系統的高階示意性方塊圖。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此系統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電腦系統900(例如,用於實現一個或多個特殊用途的通用電腦(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在部分實施例中,一個或多個電腦系統900可以調用各種系統資源(例如,處理器或處理器核、記憶體、磁碟片等)。一個或多個電腦系統900也可以啟動或透過電腦匯流排結構(例如,系統匯流排、控制匯流排、數據匯流排或它們的任意組合)與其他電腦系統進行交互,以存取各種資源928(這些資源可以包括佈局器(floorplanner)、全局路由引擎(global routing engine)和/或詳細路由引擎(detail routing engine)964、佈局編輯器(layout editor)966、設計規則檢查器(design rule checker)968、驗證引擎(verification engine)970等)。一個或多個電腦系統900可以進一步從區域或遠端非暫態電腦可存取紀錄962寫入或讀取在其上儲存的數據(972)或訊息(976)(例如,但不限於一個或多個數據庫(974)(例如,示意性設計數據庫或實體設計數據庫、電子電路設計規範數據庫、各種統計數據、各種數據、規則檔(rule deck)、各種設計規則、限制等或其他訊息或數據),這些訊息或數據可用於促進執行各種功能以實現預期的目的。
在部分實施例中,一個或多個電腦系統900可以包括或直接或間接地透過各種資源928啟用一組機構952,此機構952包括硬體機構和軟體模組或一個或多個硬體機構與一個或多個軟體模組的組合,其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軌道圖案處理機構902,以對軌道圖案中的軌道或路由軌道進行插入、移除、修改、改進、優化或其他操作。此組機構952可以進一步包括軌道圖案枚舉機構(track pattern enumeration mechanism)904,以枚舉、決定或更新合法的軌道圖案數據庫以生成與各種寬度相關聯的軌道之可行的實施選項。
此組機構952還可以可選地包括一個或多個執行選項處理機構906,以基於一個或多個準則來標識、確定、修改或排列可行的實施選項。附加地或替代地,此組機構952可以進一步包括軌道圖案生成機構908,以在軌道圖案上生成、更新、修改或以其他方式執行各種操作和/或前瞻性地預測隨後添加的軌道到軌道圖案中。在部分實施例中,此組機構952可以進一步包括軌道圖案評估機構910,以針對各種設計規則、性能目標、製造要求和/或其他限制來評估軌道圖案。
此組機構952可以進一步包括橫向填充機構(lateral fill mechanism)912,以在滿足控制設計規則和限制的同時在電子設計中實現橫向填充結構或形狀。另外或替代地,此組機構952可包括佈局後操作機構914,以執行一個或多個佈局後操作,包括例如佈局後分析、模擬、設計規則檢查、設計定案(tapeout)、驗證、等等。
在部分實施例中,電腦系統900可以包括各種資源928,使得可以經由電腦匯流排980(例如,連接微處理器992和非暫態電腦存取紀錄998的數據匯流排或在微處理器992和各種資源928中的一個或多個引擎之間的系統匯流排990),從電腦系統內部調用這些各種資源。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這些各種資源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位於電腦系統900的遠端,使得電腦系統可以經由電腦匯流排980和一個或多個網路元件來存取這些資源中的一些或全部。
電腦系統還可包括一組機構952中的一個或多個機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組機構952中的一個或多個機構可至少包括經由電腦匯流排994與微處理器952串聯的功能。在這些實施例中,即使在電腦系統900僅包括一個微處理器992的情況下,微處理器992也可以被包括在一個以上機構中並因此在多個機構之間共享。微處理器992還可以透過系統匯流排996進一步存取一些非暫態記憶體998(例如,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以在微處理器執行過程中讀取和/或寫入數據。
第10A圖和第10B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用於製造半導體結構的示例方法。參考第10A圖,在步驟1002,蝕刻基板以在基板上形成在水平面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第一鰭片結構位於第一單元中,第二鰭片結構位於第二單元中,第二單元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界線上與第一單元鄰接。在步驟1004,將第一介電層設置於第一鰭片結構、第二鰭片結構和基板上。在步驟1006,將埋入式電源軌設置在第一介電層上。埋入式電源軌位於第一鰭片結構與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沿第一方向延伸。埋入式電源軌提供第一電壓。在部分實施例中,埋入式電源軌由設置在矽晶種層上的釕(Ru)製成。在步驟1008,將高介電常數介電層設置在埋入式電源軌和第一介電層上。在步驟1010,分別在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上形成第一源極結構和第二源極結構。然後此方法進行到第10B圖中的步驟1012。
現在參考第10B圖,在步驟1012,在埋入式電源軌上形成第一垂直互連通道(通孔)。第一通孔在垂直於水平面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第一通孔在其頂部以雙向延伸的方式在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上沿第二方向延伸,使得第一通孔與配置在金屬擴散(MD)層中的第一金屬擴散(MD)導線和第二MD導線短路。第一MD導線配置在第一源極結構上,第二MD導線配置在第二源極結構上。MD層位於埋入式電源軌上方。在步驟1014,將第二通孔設置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上。第一通孔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和第二通孔。在步驟1016,將第一金屬第零(M0)金屬軌道設置在第二通孔上。第一M0金屬軌道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通孔電連接第一通孔和第一M0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在邊界線上並配置在金屬第零(M0)層中。M0層在MD層上方。
本公開的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積體電路晶片。此積體電路晶片包括:基板;第一鰭片結構,配置在基板上並在水平方向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鰭片結構位於第一單元中;第二鰭片結構,配置在基板上並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鰭片結構位於第二單元中,第二單元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界線上與第一單元鄰接;埋入式電源軌,配置在基板上的第一鰭片結構與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沿第一方向延伸,此埋入式電源軌提供第一電壓;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配置金屬第一層(M1層)中並沿水平面的第二方向延伸。在水平面中埋入式電源軌和M1金屬軌道的相交處,積體電路晶片還包括:第一通孔,配置在埋入式電源軌上並沿垂直於水平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第二通孔,配置在第一通孔上並沿垂直方向延伸,第一通孔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和第二通孔;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配置在金屬第零層(M0層)中並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M0金屬軌道在邊界線上,第二通孔將第一通孔和第一M0金屬軌道電連接,M1層在M0層之上,M0層在埋入式電源軌之上;第三通孔,配置在第一M0金屬軌道上並沿垂直方向延伸,第三通孔電連接第一M0金屬軌道和M1金屬軌道。
本公開的實施例可以提供半導體結構。此半導體結構包括:埋入式電源軌,配置在基板上的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在水平方向之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配置在基板中並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鰭片結構位於第一單元中,第二鰭片結構位於第二單元中,其中第二單元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界線上與第一單元鄰接,埋入式電源軌提供第一電壓;以及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配置在金屬第一層(M1層)中並沿水平面的第二方向延伸。在水平面之埋入式電源軌和M1金屬軌道的相交處,半導體結構還包括導電路徑,以向M1金屬軌道提供第一電壓,此導電路徑具有配置在金屬第零層(M0層)中並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此第一M0金屬軌道在邊界線上。
本公開的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方法。此方法包括:蝕刻基板以形成配置在基板上且在水平方向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第一鰭片結構位於第一單元中,第二鰭片結構位於第二單元中,此第二單元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邊界線上與第一單元鄰接;配置第一介電層於第一鰭片結構、第二鰭片結構和基板上;配置埋入式電源軌於第一介電層上,此埋入式電源軌在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沿第一方向延伸並提供第一電壓;配置高介電常數介電層於埋入式電源軌和第一介電層上;分別形成第一源極結構和第二源極結構於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上;形成第一通孔於埋入式電源軌上,其在垂直於水平面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其中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的頂部以雙向方式在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上沿第二方向延伸,使得第一通孔與配置在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短路,第一MD導線配置在第一源極結構上,第二MD導線配置在第二源極結構上,MD層在埋入式電源軌上方;配置第二通孔於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上,第一通孔電連接埋入式電源軌和第二通孔;配置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於第二通孔上,第一M0金屬軌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通孔電連接第一通孔和第一M0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在邊界線上並配置在金屬第零層(M0層)中,其中M0層位於MD層上方。
前述內容概述了幾個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公開的各方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將本公開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過程和結構的基礎,以實現與本文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相同的益處。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該理解,這樣的等效構造不脫離本公開的精神和範圍,並且在不背離本公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它們可以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100a:單元結構 101a:邊界線 101b:邊界線 102a:單元 102b:單元 102c:單元 104a:埋入式電源軌 104b:埋入式電源軌 105a:隔離結構 105b:隔離結構 105c:隔離結構 106a:鰭片結構 106b:鰭片結構 106c:鰭片結構 1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8a:多晶矽線 108b:多晶矽線 108c:多晶矽線 108d:多晶矽線 110:金屬擴散層(MD層) 110a:導線 110b:導線 110c:導線 110d:導線 110e:導線 110f:導線 110g:導線 110h:導線 110i:導線 111: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112: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c: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d: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e: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f: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g: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h: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j: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3:第一導電通孔 114:金屬第一層(M1層)/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190:基板 192:介電層 194:介電層 201a:電源分接結構 201b:電源分接結構 202a:單元 202b:單元 202x:邊界線 204a:埋入式電源軌 206a:鰭片結構 206b:鰭片結構 2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2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2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2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207e: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210:金屬擴散層(MD層) 210a:金屬擴散導線(MD導線) 210b:金屬擴散導線(MD導線) 211a: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211b: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211c: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212:金屬第零層(M0層) 2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2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212c: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213a:第一導電通孔(VIA1) 213b:第一導電通孔(VIA1) 214:金屬第一層(M1層) 2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214b: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301a:電源分接結構 302a:單元 302b:單元 302x:邊界線 304a:埋入式電源軌 306a:鰭片結構 306b:鰭片結構 3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3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310:金屬擴散層(MD層) 310a:導線 311a: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311b: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312:金屬第零層(M0層) 3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3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312c:金屬第零信號軌道(M0信號軌道) 313a:第一導電通孔(VIA1) 314:金屬第一層(M1層) 3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401a:電源分接結構 401b:規則結構 402a:單元 402b:單元 402x:邊界線 404a:埋入式電源軌 406a:鰭片結構 406b:鰭片結構 4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e: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f: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g: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07h: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411a: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411b: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4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4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500:積體電路晶片 501a:電源分接結構 501ax:橫截面 501ay:橫截面 501b:電源分接結構 501c:電源分接結構 501g:電源分接結構 504a:埋入式電源軌 506a:鰭片結構 506b:鰭片結構 5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e: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f: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07g: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510a:磊晶層 510b:磊晶層 511a: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511b: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511g: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5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5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512c: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513a:第一導電通孔(VIA1) 513g:第一導電通孔(VIA1) 5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514b: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514g: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600:積體電路晶片 601a:電源分接結構 601ax:橫截面 601ay1:橫截面 601ay2:橫截面 604a:埋入式電源軌 606a:鰭片結構 606b:鰭片結構 6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6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6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6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610a:磊晶層 610b:磊晶層 611a: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6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6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612c: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613a:第一導電通孔(VIA1) 6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614b: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700:方法 704a:埋入式電源軌 710a:汲極側 710b:汲極側 7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716a:交叉點 772:步驟 774:步驟 776:步驟 800:方法 804a:埋入式電源軌 814a: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816a:交叉點 818a:標記層 818b:標記層 818c:標記層 818d:標記層 818e:標記層 820a:第二標記層 872:步驟 874:步驟 876:步驟 900:電腦系統 902:軌道圖案處理機構 904:軌道圖案枚舉機構 906:執行選項處理機構 908:軌道圖案生成機構 910:軌道圖案評估機構 912:橫向填充機構 914:佈局後操作機構 928:資源 952:機構 962:非暫態電腦可存取紀錄 964:詳細路由引擎 966:佈局編輯器 968:設計規則檢查器 970:驗證引擎 972:數據 974:數據庫 976:訊息 980:電腦匯流排 990:系統匯流排 992:微處理器 994:電腦匯流排 996:系統匯流排 998:非暫態記憶體、非暫態電腦存取紀錄 1002:步驟 1004:步驟 1006:步驟 1008:步驟 1010:步驟 1012:步驟 1014:步驟 1016:步驟 G1:第二屬性名稱 G2:第一屬性名稱 M0:金屬第零層 M1:金屬第一層 V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 VD:用於擴散的導電通孔 VIA1:第一導電通孔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Y1-Y1:線 Y1:線 Y2:線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根據以下詳細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公開的各方面。應理解,根據行業中的標準實踐,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了清楚起見,各種特徵的尺寸可以任意地增加或減小。 第1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電源分接結構(power tap structure)兼容的單元結構的佈局圖。 第1B圖是與第1A圖的單元結構的線Y1-Y1相對應的橫截面圖。 第2A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之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透視圖。 第2B圖是第2A圖所示的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佈局圖。 第3A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之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透視圖。 第3B圖是第3A圖所示之電源分接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佈局圖。 第4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之電源分接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佈局圖。 第5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在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源分接結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6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在積體電路晶片上的電源分接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7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的佈局圖。 第7B圖是對應於第7A圖的流程圖,其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 第8A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的佈局圖。 第8B圖是對應於第8A圖的流程圖,其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執行佈局限制的示例方法。 第9圖是根據部分實施例之用於使系統實現佈局的說明性高階示意性方塊圖。 第10A圖和第10B圖繪示根據部分實施例之用於製造半導體結構的示例方法。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a:單元結構
101a:邊界線
102a:單元
102b:單元
104a:埋入式電源軌
105a:隔離結構
105b:隔離結構
105c:隔離結構
106a:鰭片結構
106c:鰭片結構
107a: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b: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c: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07d:連接至埋入電源的導電通孔(VB)
110:金屬擴散層(MD層)
110a:導線
110g:導線
111: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VD)
112: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a: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b: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c: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d: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g: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h: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2j:金屬第零金屬軌道(M0金屬軌道)
113:第一導電通孔
114:金屬第一層(M1層)/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
190:基板
192:介電層
194:介電層
M1:金屬第一層
VD:連接至擴散的導電通孔
VIA1:第一導電通孔

Claims (20)

  1. 一種積體電路晶片,包含: 一基板; 一第一鰭片結構,配置在該基板上並沿一水平面之一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一單元中; 一第二鰭片結構,配置在該基板上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二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二單元中,該第二單元在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邊界線上與該第一單元鄰接; 一埋入式電源軌,配置在該基板上的該第一鰭片結構與該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埋入式電源軌提供一第一電壓;以及 一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配置在一金屬第一層(M1層)中並沿該水平面的一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在該水平面之該埋入式電源軌與該M1金屬軌道的一交點處,該積體電路晶片更包含: 一第一通孔,配置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上並在垂直於該水平面的一垂直方向上延伸; 一第二通孔,配置在該第一通孔上並沿該垂直方向延伸,該第一通孔電連接該埋入式電源軌和該第二通孔; 一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配置在一金屬第零層(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M0金屬軌道在該邊界線上,該第二通孔電連接該第一通孔和該第一M0金屬軌道,該M1層在該M0層之上,該M0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以及 一第三通孔,配置在該第一M0金屬軌道上並沿該垂直方向延伸,該第三通孔電連接該第一M0金屬軌道和該M1金屬軌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通孔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在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上雙向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和設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短路,該第一MD導線配置在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配置在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在該M0層之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一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二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通孔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單向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設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短路,並與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分開,該第一MD導線配置在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配置在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在該M0層之下。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三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四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通孔不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設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分開,該第一MD導線位於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位於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在該M0層之下。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五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六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配置在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組四個M0金屬軌道位於該第一單元內,並且配置在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二組四個M0金屬軌道位於該第二單元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單元和該第二單元共享該第一M0金屬軌道,該第一單元更包含配置在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四個M0金屬軌道,該第二單元更包含配置在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四個M0金屬軌道。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該第一方向垂直於該第二方向。
  1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含: 一埋入式電源軌,配置在一基板上的一第一鰭片結構和一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在一水平面中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配置在該基板上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一單元中,該第二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二單元中,該第二單元在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邊界線上與該第一單元鄰接,該埋入式電源軌提供一第一電壓;以及 一金屬第一金屬軌道(M1金屬軌道),配置在一金屬第一層(M1層)中並沿該水平面的一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在該水平面之該埋入式電源軌和該M1金屬軌道的一交點處,該半導體結構更包含一導電路徑,以向該M1金屬軌道提供該第一電壓,該導電路徑具有配置在一金屬第零層(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該第一M0金屬軌道在該邊界線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導電路徑更包含: 一第一通孔,配置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上並在垂直於該水平面的一垂直方向上延伸; 一第二通孔,配置在沿該垂直方向延伸的該第一通孔上,該第一通孔電連接該埋入式電源軌和該第二通孔,該第二通孔電連接該第一通孔和該第一M0金屬軌道,該M1層在該M0層上,該M0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上;以及 一第三通孔,配置在該第一M0金屬軌道上並沿該垂直方向延伸,該第三通孔電連接該第一M0金屬軌道和該M1金屬軌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通孔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在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上以雙向方式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配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短路,該第一MD導線配置在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配置在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在該M0層之下。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一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二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
  15.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通孔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單向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設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短路,並與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分開,該第一MD導線位於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位於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在該M0層之下。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三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源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四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
  17.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通孔不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設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分開,該第一MD導線位於該第一鰭片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位於該第二鰭片結構上,該MD層位於該埋入式電源軌之上,該MD層位於該M0層之下。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MD導線連接到一第五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並且該第二MD導線連接到一第六場效應電晶體的一汲極。
  19. 一種方法,包含: 蝕刻一基板,以在該基板上形成沿一水平面的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鰭片結構和一第二鰭片結構,該第一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一單元中,該第二鰭片結構位於一第二單元中,該第二單元與該第一單元在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邊界線上相鄰; 配置一第一介電層於該第一鰭片結構、該第二鰭片結構和該基板上; 配置一埋入式電源軌於該第一介電層上,該埋入式電源軌在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之間,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提供一第一電壓; 配置一高介電常數介電層於該埋入式電源軌和該第一介電層上; 分別形成一第一源極結構和一第二源極結構於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上; 形成一第一通孔於該埋入式電源軌上並沿垂直於該水平面的一垂直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通孔在該第一通孔的一頂部沿該第二方向在該第一鰭片結構和該第二鰭片結構上以雙向方式延伸,使得該第一通孔與配置在一金屬擴散層(MD層)中的一第一金屬擴散導線(第一MD導線)和一第二金屬擴散導線(第二MD導線)短路,該第一MD導線配置在該第一源極結構上,該第二MD導線配置在該第二源極結構上,該MD層在該埋入式電源軌上; 配置一第二通孔於該第一通孔上並沿該垂直方向延伸,該第一通孔電連接該埋入式電源軌和該第二通孔;以及 配置一第一金屬第零金屬軌道(第一M0金屬軌道)於該第二通孔上,該第一M0金屬軌道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二通孔電連接該第一通孔和該第一M0金屬軌道,該第一M0金屬軌道在該邊界線上並配置在一金屬第零層(M0層)中,該M0層在該MD層上。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方法,更包含: 配置一第一組四個M0金屬軌道於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組四個M0金屬軌道位於該第一單元內;以及 配置一第二組四個M0金屬軌道於該M0層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二組四個M0金屬軌道位於該第二單元內。
TW110101441A 2020-04-01 2021-01-14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50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37,502 US11217528B2 (en) 2020-04-01 2020-04-01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buried power rail disposed between two fin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6/837,502 2020-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9404A true TW202139404A (zh) 2021-10-16
TWI750997B TWI750997B (zh) 2021-12-21

Family

ID=76508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1441A TWI750997B (zh) 2020-04-01 2021-01-14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7528B2 (zh)
CN (1) CN113053881A (zh)
TW (1) TWI7509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07465A1 (en) * 2021-12-23 2023-06-29 Intel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with buried power ra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26977B2 (en) * 2013-08-16 2015-05-05 Globalfoundries Inc. Power rail layout for dense standard cell library
US10510688B2 (en) 2015-10-26 2019-12-1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Via rail solution for high power electromigration
US9570395B1 (en) 2015-11-17 2017-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buried power rail
US10475692B2 (en) * 2017-04-07 2019-11-12 Globalfoundries Inc. Self aligned buried power rail
US10586765B2 (en) 2017-06-22 2020-03-10 Tokyo Electron Limited Buried power rails
US10685865B2 (en) 2018-07-17 2020-06-16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ower rail in a fin typ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11133254B2 (en) * 2018-09-28 2021-09-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Hybrid power rail structure
US20200105670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DDLE-OF-LINE (MOL) COMPLEMENTARY POWER RAIL(S) IN INTEGRATED CIRCUITS (ICs) FOR REDUCED SEMICONDUCTOR DEVICE RESISTANCE
US10878162B2 (en) * 2018-10-31 2020-12-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al with buried power for increased IC device density
US10886224B2 (en) * 2019-05-22 2021-0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using buried power rail
US10950546B1 (en) * 2019-09-17 2021-03-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back side power supply circu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17528B2 (en) 2022-01-04
CN113053881A (zh) 2021-06-29
TWI750997B (zh) 2021-12-21
US20210313270A1 (en)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0152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layout method for standard cell structures
JP7486058B2 (ja) 後面電力供給における交換用埋設電力レール
US11758711B2 (en) Thin-film transistor embedded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with shallow bitline
US20200020591A1 (en) 3d vertical fet with top and bottom gate contacts
JP4357409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22553678A (ja) 埋設電源レールを有するcfetのための電力供給ネットワーク
US11239228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layout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the same
TW200847396A (en) Layout method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having unit MOS devices
US20080073729A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using four-terminal transistors
TWI750997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985819B2 (en) Layout method by buried rail for centralized anti-fuse read current
US11636249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layout method for standard cell structures
JP3644138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その配置配線方法
JP3996735B2 (ja) 半導体装置
JP4786989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20230290779A1 (en) Integrated circuits having heterogeneous devices therein and methods of designing the same
TW201941396A (zh) 錯開的自對準閘極接觸件
JPH0250626B2 (zh)
US20240021621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with cells having asymmetric power rail
US20230262970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20220328077A1 (en) Header layout design including backside power rail
JP2001035922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441541B2 (ja) 半導体装置
KR20230073656A (ko) 반도체 소자
CN116741776A (zh) 其中具有异构器件的集成电路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