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1714A -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1714A
TW202121714A TW110101411A TW110101411A TW202121714A TW 202121714 A TW202121714 A TW 202121714A TW 110101411 A TW110101411 A TW 110101411A TW 110101411 A TW110101411 A TW 110101411A TW 202121714 A TW202121714 A TW 2021217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pixel
anode
sub
siz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9968B (zh
Inventor
石領
史世明
黃建邦
張浩
Original Assignee
中國商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商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國商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商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國商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9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996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1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171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5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the areas of the RGB subpixels being differ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該顯示基板(101)包括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信號線組(11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至少一條信號線(1200),信號線(1200)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111),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第一陽極(1110)包括第一主體部(1112),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至少部分重疊,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該顯示基板可改善,甚至消除從採用該顯示基板的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Description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本公開的實施例涉及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顯示面板因其自發光、廣視角、高對比、低功耗、高反應速度等優點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中。
隨著人們對於OLED顯示面板的要求的提高,為了實現在小尺寸顯示面板中的高解析度設計,OLED顯示面板通常會採用SPR畫素排列,即畫素借用的方式。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多個次畫素組;以及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所述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和第一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一陽極包括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與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1,γ1的取值範圍為1.2 - 3。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信號線包括與外部驅動電路相連的端部。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與所述第一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位於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與所述第一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關於所述第一主體部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所述第一平分線與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所述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所述橢圓形的長軸與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兩條所述信號線,所述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四條所述信號線交疊。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的所述至少一條信號線包括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在一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之間的距離小於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各所述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第二信號線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的排列順序相同,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信號線組和第二信號線組,所述第一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位於所述第二信號線遠離所述第二信號線組的一側,所述第二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位於所述第二信號線靠近所述第一信號線組的一側。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信號線為被配置為傳輸資料信號的資料線,所述第二信號線為被配置為傳輸驅動電壓的電源線。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二方向。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陽極,所述第二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與所述第二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信號線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所述第二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二陽極包括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主體部與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二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位於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與所述第二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關於所述第二主體部的第二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所述第二平分線與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所述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所述橢圓形的長軸與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兩條所述信號線,所述第二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四條所述信號線交疊。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三次畫素對,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對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陽極,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分別與一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與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相鄰。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與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信號線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所述第三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三陽極包括第三主體部,所述第三主體部與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與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關於兩個所述第三主體部的中心連線的第三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所述第三平分線與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兩條所述信號線,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分別與一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兩條所述信號線交疊,與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相鄰。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多個次畫素組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列,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行,相鄰的兩個所述次畫素組列錯位1/2節距設置,所述節距等於在所述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中兩個第一次畫素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在各所述次畫素組中,所述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和所述第三次畫素對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次畫素對中的兩個所述第三次畫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次畫素被配置為發第一顏色的光,所述第二次畫素被配置為發第二顏色的光,所述第三次畫素被配置為發第三顏色的光。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顏色為藍色、所述第二顏色為紅色、所述第三顏色為綠色。
例如,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還包括:畫素限定層,位於所述第一陽極遠離所述襯底基板的一側且包括第一開口,所述第一次畫素還包括:第一發光層,所述第一開口暴露所述第一陽極,所述第一發光層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第一開口並覆蓋所述第一陽極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一開口限定的區域為所述第一次畫素的第一有效發光區。
例如,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還包括:平坦層,位於所述多個信號線組所在膜層和所述第一陽極所在膜層之間,各所述信號線組在垂直於所述襯底基板的方向上的高度範圍為650-850納米,所述平坦層的厚度範圍為1.4-1.6微米。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所述次畫素組包括所述第二次畫素和所述第三次畫素的情況下,所述畫素限定層還包括第二開口和第三開口,所述第二次畫素還包括:第二發光層,所述第二開口暴露所述第二陽極,所述第二發光層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第二開口並覆蓋所述第二陽極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二開口限定的區域為所述第二次畫素的第二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三次畫素還包括:第三發光層,所述第三開口暴露所述第三陽極,所述第三發光層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第三開口並覆蓋所述第三陽極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三開口限定的區域為所述第三次畫素的第三有效發光區。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其包括:襯底基板;多個次畫素組;以及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所述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和第一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一陽極包括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與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9 - 11倍。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1,γ1的取值範圍為1.5 - 1.7。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陽極和第二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二陽極包括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主體部與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重疊,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4 - 6倍。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2,γ2的取值範圍為2.2 - 2.6。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三次畫素對,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對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陽極和第三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三陽極包括第三主體部,所述第三主體部與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三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6 - 8倍,所述第三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7 - 9倍。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3 - 1.4倍。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一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三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三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所述第一次畫素為藍色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為紅色次畫素,所述第三次畫素為綠色次畫素。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其包括:襯底基板;多個次畫素組;以及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均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各所述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第二信號線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的排列順序相同,各所述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所述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
例如,在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信號線組和第二信號線組,所述第一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位於所述第二信號線遠離所述第二信號線組的一側,所述第二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位於所述第二信號線靠近所述第一信號線組的一側。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其包括:襯底基板;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均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各所述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第二信號線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的排列順序相同;以及多個次畫素組,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列,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行,相鄰的兩個所述次畫素組列錯位1/2節距設置,所述節距等於在所述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中兩個第一次畫素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各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一個第二次畫素和一個第三次畫素對,第三次畫素對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在各所述次畫素組中,所述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和所述第三次畫素對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次畫素對中的兩個所述第三次畫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陽極,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陽極,所述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所述第二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分別與一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與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相鄰。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顯示基板。
為使本公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公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公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公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所描述的本公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公開保護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本公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公開所屬領域內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義。本公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類似的詞語並不表示任何順序、數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來區分不同的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類似的詞語意指出現該詞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蓋出現在該詞後面列舉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連接”或者“相連”等類似的詞語並非限定於物理的或者機械的連接,而是可以包括電性的連接,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通常的OLED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設置在襯底基板上的驅動電路、設置在驅動電路遠離襯底基板的一側的平坦層、設置在平坦層遠離襯底基板一側的陽極、設置在陽極遠離襯底基板一側的發光層以及設置在發光層遠離襯底基板一側的陰極。
襯底基板上的驅動電路通常包括使用源汲金屬層製作的信號線,例如,用於傳輸或寫入資料的資料線(Data line)和用於傳輸驅動電壓的電源線(VDD line)。在驅動電路遠離襯底基板的一側製備陽極之前,需要在驅動電路上製備平坦層(PLN),然後在平坦層上製備陽極,從而使得後續製備的陽極具有較高的平坦度。然而,為了實現高解析度,OLED顯示基板的畫素尺寸較小,信號線比較密集;並且,為了保證OLED顯示基板的壽命和顯示亮度,各個畫素的有效發光區的面積需盡量的大。因此,驅動電路的信號線會無可避免地設置在陽極下方,即驅動電路的信號線會與陽極交疊。此時,由於源汲金屬層製作的信號線厚度較大,而源汲金屬層製作的信號線上的平坦層無法使其完全平坦化,從而導致平坦層上的陽極和陽極上的發光層不平整,陽極和陽極上的發光層出現不對稱凸起,從而導致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會產生色偏現象。
圖1為一種OLED顯示基板的示意圖。圖2為一種OLED顯示基板中一個次畫素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和2所示,該OLED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畫素驅動電路20、平坦層30、陽極40、發光層50、陰極60以及畫素限定層80;畫素限定層80限定出有效發光區90,例如,藍色有效發光區91、紅色有效發光區92和綠色有效發光區93;驅動電路20包括使用源汲金屬層製作的信號線組25。圖1示出信號線組25和有效發光區90的位置關係。如圖1所示,信號線組25包括傳輸或寫入資料的資料線251和用於傳輸驅動電壓的電源線252,由於通常的有效發光區90在資料線251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大於在與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因而有效發光區90通常只能覆蓋一個信號線組25。並且,如圖2所示,由於信號線組25厚度較大,覆蓋信號線組25的平坦層30無法使該顯示基板完全平坦化,從而導致平坦層30上的陽極40和陽極40上的發光層50不平整,從而使得陽極40和陽極40上的發光層50出現不對稱凸起70。該不對稱凸起70是相對於由畫素限定層80限定的有效發光區90的中心不對稱,該不對稱凸起70向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發出的光不同,從而導致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會產生色偏現象。例如,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30度的角度觀察該顯示基板的顏色與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右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30度的角度觀察該顯示基板的顏色不同,從而導致上述的色偏現象。
對此,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多個次畫素組和多個信號線組。多個次畫素組和多個信號線設置在襯底基板上;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包括至少一條信號線,信號線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由於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即使第一陽極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視角色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3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的佈局圖。如圖3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的多個畫素驅動電路220和設置在多個畫素驅動電路220遠離襯底基板101上的第一次畫素111、第二次畫素112和第三次畫素113。第一次畫素111的第一陽極1110還可包括與第一主體部1112相連的第一連接電極171;第一連接電極171被配置為將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次畫素111對應的畫素驅動電路220相連。當該顯示基板包括第二次畫素112時,如圖3所示,第二次畫素112的第二陽極1120還可包括與第二主體部1122相連的第二連接電極172;第二連接電極172被配置為將第二主體部1122與第二次畫素112對應的畫素驅動電路相連。當該顯示基板包括第三次畫素113時,如圖3所示,第三次畫素113的第三陽極1130還可包括與第三主體部1132相連的第三連接電極173;第三連接電極173被配置為將第三主體部1132與第三次畫素113對應的畫素驅動電路相連。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連接電極171可為位於第一主體部1112遠離第二主體部1122的邊緣的中間的突出部;第二連接電極172可為位於第二主體部1122遠離第一主體部1112的邊緣的中間的突出部;第三連接電極173可為從第三主體部1132向外延伸的延伸部;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主體部1132的兩個第三連接電極173分別向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兩個端部延伸,且與第二主體部1122間隔設置。
例如,如圖3所示,多個畫素驅動電路220用於驅動上述的第一次畫素111、第二次畫素112和第三次畫素113。圖4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中一個次畫素的畫素驅動電路的等效電路圖。圖4所示的畫素驅動電路可用於上述的第一次畫素111、第二次畫素112和第三次畫素113中的任意一個。如圖4所示,該畫素驅動電路220包括多個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連接到多個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的多個信號線,多個信號線包括閘線GL、發射控制線EM、初始化線RL、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和電容器Cst。閘線GL用於傳輸閘極信號,並可包括第一閘線GLn和第二閘線GLn-1;發射控制線EM可傳輸控制信號。由此,該畫素驅動電路為7T1C的畫素驅動電路。當然,本公開實施例包括但不限於此,上述的第一次畫素、第二次畫素和第三次畫素也可採用其他類型的畫素驅動電路。
例如,如圖4所示,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閘極G1連接到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汲極D3和第四薄膜電晶體T4的第四汲極D4。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源極S1連接到第二薄膜電晶體T2的第二汲極D2和第五薄膜電晶體T5的第五汲極D5。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汲極D1連接到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源極S3和第六薄膜電晶體T6的第六源極S6。
例如,如圖4所示,第二薄膜電晶體T2的第二閘極G2連接到第一閘線GLn,第二薄膜電晶體T2的第二源極S2連接到資料線121,第二薄膜電晶體T2的第二汲極D2連接到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源極S1。
例如,如圖4所示,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閘極G3連接到第一閘線GLn,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源極S3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汲電極D1,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汲極D3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閘極G1。
例如,如圖4所示,第四薄膜電晶體T4的第四閘極G4連接到第二閘線GLn-1,第四薄膜電晶體T4的第四源極S4連接到初始化線RL,第四薄膜電晶體T4的第四汲極D4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閘極G1,通過初始化線RL施加初始化電壓Vint。
例如,如圖4所示,第五薄膜電晶體T5的第五閘極G5連接到發射控制線EM,第五薄膜電晶體T5的第五源極S5連接到電源線122,第五薄膜電晶體T5的第五汲極D5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源極S1。
例如,如圖4所示,第六薄膜電晶體T6的第六閘極G6連接到發射控制線EM,第六薄膜電晶體T6的第六源極S6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汲極D1,第六薄膜電晶體T6的第六汲極D6連接到各個次畫素的陽極(例如,上述的第一陽極、第二陽極或第三陽極)。
例如,如圖4所示,第七薄膜電晶體T7的第七閘極G7連接到第二閘極線GLn-1,第七薄膜電晶體T7的第七源極S7連接各次畫素的陽極,第七薄膜電晶體T7的第七汲極D7連接到第四薄膜電晶體T4的第四源極S4。
例如,如圖4所示,電容器CSt包括第一電極CE1和第二電極CE2,第二電極CE2連接到電源線122,第一電極CE1連接到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閘極G1和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第三汲極D3。
下面將對圖4所示的畫素驅動電路的一種工作方式進行示意性描述。首先,當向第二閘線GLn-1傳輸重置信號並使得第七薄膜電晶體T7導通時,流經各個次畫素的陽極的剩餘電流通過第七薄膜電晶體T7放電到第四薄膜電晶體T4,從而可抑制由於流經各個次畫素的陽極的剩餘電流導致的發光。然後,當向第二閘線GLn-1傳輸初始化信號並向初始化線RL傳輸初始化電壓Vint時,第四薄膜電晶體T4導通,並且通過第四薄膜電晶體T4向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閘極G1和電容器Cst的第二電極CE2施加初始化電壓Vint,使得第一閘極G1和電容器Cst初始化。第一閘極G1初始化可使得第一薄膜電晶體T1導通。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重置信號和上述的初始化信號可為同一信號。
隨後,當向第一閘線GLn傳輸閘極信號並向資料線121傳輸資料信號時,第二薄膜電晶體T2和第三薄膜電晶體T3都導通,通過第二薄膜電晶體T2、第一薄膜電晶體T1和第三薄膜電晶體T3向第一閘極G1施加資料電壓Vd。此時,施加到第一閘極G1的電壓是補償電壓Vd+Vth,並且施加到第一閘極G1的補償電壓也被施加到電容器Cst的第一電極CE1。
隨後,電源線122向電容器Cst的第二電極CE2施加驅動電壓Vel,向第一電極CE1施加補償電壓Vd+Vth,使得與分別施加到電容器Cst的兩個電極的電壓之間的差對應的電荷存儲在電容器Cst中,第一薄膜電晶體T1導通達到預定時間。
隨後,當向發射控制線EM施加發射控制信號時,第五薄膜電晶體T5和第六薄膜電晶體T6都導通,使得第五薄膜電晶體T5向第一薄膜電晶體T1施加驅動電壓Vel。驅動電壓Vel穿過由電容器Cst導通的第一薄膜電晶體T1時,對應的驅動電壓Vel與通過電容器Cst向第一閘極G1施加的電壓之間的差驅動電流Id流經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第一汲極D1,驅動電流Id通過第六薄膜電晶體T6施加到各個次畫素,使得各個次畫素的發光層發光。
圖5A - 5E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畫素驅動電路的各層的示意圖。該畫素驅動電路220包括上述的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連接到多個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的第一閘線GLn、第二閘線GLn-1、發射控制線EM、初始化線RL、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和電容器Cst。下面,結合圖5A - 5E對畫素驅動電路220的結構進行說明。
例如,圖5A示出了該畫素驅動電路220的半導體層310。半導體層310可採用半導體材料圖案化形成。半導體層310可用於製作上述的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的主動層,各主動層可包括源極區域、汲極區域和源極區域和汲極區域之間的通道區。例如,半導體層310可採用非晶矽、多晶矽、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等製作。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源極區域和汲極區域可為摻雜有n型雜質或p型雜質的區域。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上述的半導體層上形成有閘極絕緣層(未示出),用於保護上述的半導體層。圖5B示出了該畫素驅動電路220的第一導電層320,第一導電層320設置在閘極絕緣層上,從而與半導體層310絕緣。第一導電層320可包括電容器Cst的第一電極CE1、第一閘線GLn、第二閘線GLn-1、發射控制線EM、以及薄膜電晶體T1、T2、T3、T4、T5、T6和T7的閘極(例如,上述的第一閘極G1、第二閘極G2、第三閘極G3、第四閘極G4、第五閘極G5、第六閘極G6和第七閘極G7)。如圖5B所示,薄膜電晶體T2、T4、T5、T6和T7的閘極為第一閘線GLn、第二閘線GLn-1與半導體層310交疊的部分,薄膜電晶體T3可為雙閘結構的薄膜電晶體,薄膜電晶體T3的一個閘極可為第一閘線GLn與半導體層310交疊的部分,薄膜電晶體T3的另一個閘極可為從閘線GLn突出的突出部;薄膜電晶體T1的閘極可為第一電極CE1。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上述的第一導電層上形成有絕緣層(未示出),用於保護上述的第一導電層。圖5C示出了該畫素驅動電路220的第二導電層330,第二導電層330包括電容器Cst的第二電極CE2,初始化線RL。第二電極CE2與第一電極CE1至少部分重疊以形成電容器Cst。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上述的第二導電層上形成有第一保護層(未示出),用於保護上述的第二導電層。圖5D示出了該畫素驅動電路220的第三導電層340,第三導電層340包括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圖5E為上述的半導體層310、第一導電層320、第二導電層330和第三導電層340的層疊位置關係的示意圖。如圖5D和5E所示,資料線121通過閘極絕緣層、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一過孔381)與半導體層310中的薄膜電晶體T2的源極區域相連。電源線122通過閘極絕緣層、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二過孔382)與半導體層310中對應薄膜電晶體T5的源極區域相連。電源線122通過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兩個第三過孔383)與第二導電層330中的第二電極CE2相連。第三導電層340還包括第一連接部341、第二連接部342和第三連接部343。第一連接部341的一端通過閘極絕緣層、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四過孔384)與半導體層310中對應第三薄膜電晶體T3的汲極區域相連,第一連接部341的另一端通過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五過孔385)與第一導電層320中的第一薄膜電晶體T1的閘極連。第二連接部342的一端通過第一保護層中的一個過孔(例如第六過孔386)與初始化線RL相連,第二連接部342的另一端通過閘極絕緣層、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七過孔387)與半導體層310中的第七薄膜電晶體T7的汲極區域相連。第三連接部343通過閘極絕緣層、絕緣層和第一保護層中的至少一個過孔(例如第八過孔388)與半導體層310中的第六薄膜電晶體T6的汲極區域相連。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在上述的第三導電層上形成有第二保護層(未示出),用於保護上述的第三導電層。各個次畫素的陽極可設置在第二保護層上。
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圖6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至少一條信號線1200,信號線1200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111,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也就是說,第一陽極1110在信號線組120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需要說明的是,在顯示領域,一個畫素通常包括多個可分別顯示單色(例如紅色、綠色或藍色)的次畫素,通過控制不同顏色的次畫素的比例以實現顯示不同的顏色,因此上述的第一次畫素為單色次畫素;另外,上述的信號線組是指同一行次畫素的驅動電路共用的至少部分信號線的集合。
例如,如圖7所示,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第一陽極1110包括第一主體部1112,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至少部分重疊,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上述的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可為第一主體部1112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由於第一陽極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第一陽極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的位置可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可為信號線組延伸方向的兩側。
例如,如圖6所示,信號線組可為資料線121和電源122組成的,第一次畫素111的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
圖7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由於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第一陽極111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170。可見,相對於只有一個凸起的情況,這兩個凸起170可降低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1,γ1的取值範圍為1.2 - 3。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信號線120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第一陽極111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也就是說,與第一陽極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中的信號線延伸並穿過第一陽極,從而使得第一陽極形成的凸起也沿第二方向穿過第一陽極。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各信號線1200可延伸出該顯示基板的顯示區域之外,此時,各信號線1200可包括與外部驅動電路相連的端部1209。例如,當信號線為資料線時,信號線可包括與資料驅動器相連的端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襯底基板101可為透明基板;例如襯底基板101可為玻璃基板、塑膠基板、石英基板等。當然,本公開實施例包括但不限於此,襯底基板101的材料可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選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第一陽極1110包括第一主體部1112,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至少部分重疊,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位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的兩端部。此時,由於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位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的兩端部,而不穿過第一主體部1112的中心,第一陽極111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的兩個凸起170的對稱性較高,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需要說明的是,圖6中的第一陽極僅示出了第一主體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第一主體部1112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大致垂直。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大致垂直”是指第一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的夾角範圍在85 - 90度之間。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關於第一主體部1112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第一平分線與第二方向平行。此時,如圖7所示,第一陽極111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位置對稱的凸起170,這兩個凸起170可進一步有效地降低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信號線組包括至少一條信號線,也就是說存在信號線組包括多條信號線的情況,因此上述的兩個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關於第一主體部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是指兩個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而並非兩個信號線組自身關於第一主體部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另外,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可為信號線組的幾何中心,例如,信號線組在第一主體部上的正投影的幾何中心。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在各信號線組1200中,第一信號線121與第二信號線122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的排列順序相同。因此上述的兩個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關於第一主體部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是指兩個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而並非兩個信號線組自身關於第一主體部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信號線組1201和第二信號線組1202,第一信號線組1201中第一信號線121位於第二信號線122遠離第二信號線組1202的一側,第二信號線組1202中的第一信號線121位於第二信號線122靠近第一信號線組1201的一側。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說,第一主體部1112的形狀為長條形,例如六邊形或橢圓形。如圖1所示,由於通常的陽極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於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因而通常只能覆蓋一個信號線組;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陽極的第一主體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從而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例如,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主體部1112可為圖1所示的顯示基板中對應的陽極的主體部旋轉90度得到的。
例如,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範圍可為45 - 60微米;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範圍可為15 - 30微米。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尺寸僅為示意性的例子,本公開實施例中的第一主體部的尺寸可根據實際產品的尺寸和解析度進行確定。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一主體部1112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與第一方向大致平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大致平行”是指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與第一方向的夾角不超過5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公開實施例包括但不限於此,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主體部的形狀還可為其他長條形;另外,當第一主體部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時,並且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也可不與第一方向平行,只要第一陽極在信號線組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即可。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7所示,該顯示基板還包括畫素限定層160,位於第一陽極1110遠離襯底基板101的一側且包括第一開口161。第一次畫素111還包括第一發光層1114,第一發光層1114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開口161;第一開口161限定的區域為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第一陽極1110可驅動第一發光層1114發光。
例如,如圖7所示,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的面積可稍小於第一陽極1110的面積,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的形狀可與第一陽極1110的第一主體部1112的形狀相似,且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的邊緣與第一主體部1112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範圍在1-5微米。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發光層1114可以包括電致發光層本身以及位於電致發光層兩側的其他功能層,例如,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注入層以及電子傳輸層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7所示,第一次畫素111還包括第一陰極1116,第一陰極1116位於第一發光層1115遠離第一陽極1112的一側。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7所示,顯示基板還包括:平坦層230,位於多個信號線組120所在膜層和第一陽極1112所在膜層之間,各信號線組120在垂直於襯底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範圍為650 - 850納米,平坦層230的厚度範圍為1.4 - 1.6微米。由於信號線組通常採用源汲金屬層製作,且通常採用疊層結構,例如Ti/Al/Ti疊層結構;因此,各信號線組120在垂直於襯底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厚度)較大,平坦層230無法將其完全平坦化,從而導致平坦層上的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第一發光層不平整,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第一發光層出現凸起。此時,該顯示基板可有效地降低第一次畫素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一次畫素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7所示,該顯示基板還包括:畫素驅動電路220,畫素驅動電路220位於襯底基板101和平坦層230之間,且包括上述的信號線組120。也就是說,信號線組120可為畫素驅動電路220的一部分,例如,信號線組120可為畫素驅動電路220中的源汲金屬層形成的信號線的集合。當然,本公開實施例中的畫素驅動電路可參見通常的設計,例如畫素驅動電路還可包括薄膜電晶體、電容等結構,本公開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各信號線組120包括兩條信號線1200,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四條信號線1200交疊。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的至少一條信號線1200包括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在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之間的距離小於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距離。此時,由於在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之間的距離較小,該信號線組120會使得第一有效發光區111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170。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之間的距離可為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之間的間隔的寬度。另外,在實際的顯示基板中,由於畫素電路的設計和製作工藝的限制,第一信號線並非寬度處處相等的細長直線,第二信號線也並非寬度處處相等的細長直線,上述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之間的距離可為第一信號線121與第二信號線122之間的間隔的平均寬度,並且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距離也可為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的平均寬度。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用於傳輸資料信號的資料線121和傳輸驅動電壓的電源線122,即第一信號線121可為資料線,第二信號線122可為電源線122。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在一個信號線組120中,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即從圖6的左側到右側的方向上依次排列。資料線121位於電源線122的左側。在不同的信號線組120中的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的排列順序相同。因此,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是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所在的位置關於第一陽極1110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而並非兩個信號線組自身關於第一陽極1110的第一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7所示,當信號線組120包括多條資料線1200時,多條資料線1200間隔設置且大致平行。例如,當信號線組120包括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時,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間隔設置且大致平行。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資料線121的寬度範圍為2.5 - 3微米,電源線122的寬度範圍為4 - 6微米,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之間的距離範圍為3 - 4微米。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相鄰的資料線之間的間隔範圍為23 - 35微米;相鄰的電源線之間的間隔範圍為23 - 35微米;第一主體部1112沿第一方向的長度範圍為45 - 60微米,從而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上述的第一方向垂直於上述的第二方向。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各次畫素組120還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112,第二次畫素112包括第二陽極1120,第二陽極112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由於第二陽極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第二陽極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的位置可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圖8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由於第二陽極112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第二陽極112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175。可見,相對於只有一個凸起的情況,這兩個凸起175可降低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與第二陽極112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信號線120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第二陽極112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8所示,第二次畫素112包括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第二陽極1120包括第二主體部1122,第二主體部1122與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至少部分重疊,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二陽極112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位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的兩端部。此時,由於與第二陽極112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位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的兩端部,第二陽極112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的兩個凸起175的對稱性較高,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需要說明的是,圖6中的第二陽極僅示出了第二主體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8所示,第二主體部1122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8所示,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8所示,與第二陽極112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所在的位置關於第二主體部1122的第二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第二平分線與第二方向平行。此時,如圖8所示,第二陽極1120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位置對稱的凸起175,這兩個凸起175可進一步有效地降低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說,第二主體部1122的形狀為長條形,例如六邊形或橢圓形。如圖1所示,由於通常的陽極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於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因而通常只能覆蓋一個信號線組;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陽極的第二主體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於第二主體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從而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例如,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主體部可為圖1所示的顯示基板中對應的陽極的主體部旋轉90度得到的。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和8所示,各信號線組120包括兩條信號線1200,第二陽極112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四條信號線1200交疊。例如,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範圍可為45 - 55微米;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範圍可為12 - 20微米。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尺寸僅為示意性的例子,本公開實施例中的第二主體部的尺寸可根據實際產品的尺寸和解析度進行確定。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二主體部1122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與第一方向大致平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大致平行”是指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與第一方向的夾角不超過5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公開實施例包括但不限於此,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主體部的形狀還可為其他長條形;另外,當第二主體部的形狀大致為六邊形或橢圓形時,並且六邊形長對稱軸或橢圓形的長軸也可不與第一方向平行,只要第二陽極在信號線組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交疊即可。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該顯示基板還包括畫素限定層160,位於第二陽極1120遠離襯底基板101的一側且包括第二開口162。第一次畫素112還包括第二發光層1124,第二發光層1124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二開口162;第二開口162限定的區域為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第二陽極1120可驅動第二發光層1124發光。
例如,如圖8所示,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的面積可稍小於第二陽極1120的面積,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的形狀可與第二陽極1120的第二主體部1122的形狀相似,且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的邊緣與第二主體部1122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範圍在1-5微米。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發光層1124可以包括電致發光層本身以及位於電致發光層兩側的其他功能層,例如,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注入層以及電子傳輸層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8所示,第二次畫素112還包括第二陰極1126,第二陰極1126位於第二發光層1125遠離第二陽極1122的一側。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各次畫素組110還包括一個第三次畫素對116;第三次畫素對116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113;各第三次畫素113包括第三陽極1130,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即為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圖9A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9A所示,將第三次畫素對116看作一個整體,由於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在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179,這兩個凸起179可降低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與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信號線組120中的信號線120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第三陽極113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三次畫素113包括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第三陽極1130包括第三主體部1132,第三主體部1132與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至少部分重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關於兩個第三主體部1132的中心連線的第三平分線大致呈軸對稱,第三平分線與第二方向平行。此時,如圖9A所示,兩個陽極1130或者兩個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位置對稱的凸起179,這兩個凸起179可進一步有效地降低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各信號線組120包括兩條信號線1200,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兩條信號線120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多個次畫素組11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行,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列,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行錯位1/2節距設置,沿第二方向錯位1/2節距設置。上述的節距等於在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110中兩個第一次畫素11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在各次畫素組110中,第一次畫素111、第二次畫素112和第三次畫素對116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三次畫素對116中的兩個第三次畫素113沿第一方向排列。也就是說,各次畫素組可為該顯示基板中的一個重複單元。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次畫素111被配置為發第一顏色的光,第二次畫素112被配置為發第二顏色的光,第三次畫素113被配置為發第三顏色的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顏色為藍色、第二顏色為紅色、第三顏色為綠色。由此,該顯示基板為紅綠藍次畫素的排列結構。當然,本公開實施例包括但不限於此。上述的第一顏色、第二顏色和第三顏色還可為其他顏色。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三主體部1132的形狀大致為五邊形,五邊形的直角邊與第二方向大致平行。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範圍在23 - 27微米,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範圍為18 - 22微米。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9A所示,在次畫素組110包括第三次畫素113的情況下,第三次畫素113還包括第三發光層1134;此時,畫素限定層160還包括第三開口163,第三開口163暴露第三陽極1130,第三發光層1134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三開口163並覆蓋第三陽極1130被暴露的部分,第三開口163限定的區域為第三次畫素113的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
需要說明的是,第三陽極1130的第三主體部1132的面積可以稍大於第三發光層1134的面積。另外,第三發光層1134可以包括電致發光層本身以及位於電致發光層兩側的其他功能層,例如,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注入層以及電子傳輸層等等。
圖9B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例如,如圖9B所示,在一個第三次畫素對116中的兩個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可共用一個第三開口163,也就是說,第三開口163的面積稍大於兩個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的面積,第三開口1135中的發光層的面積可以稍大於兩個第三主體部1132的面積。此時,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可為第三開口163與第三主體部1132的重疊區域。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9B所示,各第三次畫素113還包括第三陰極1136,第三陰極1136位於第三發光層1135遠離第三陽極1132的一側。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各個有效發光區(例如,第一有效發光區、第二有效發光區或第三有效發光區)一般會設計為規則的形狀,比如上述的六邊形、五邊形、或橢圓形。然而,在實際製造工藝中,所形成的有效發光區的形狀一般會與上述設計的規則形狀有一定的偏差。例如,上述規則的形狀的各個角可能會變成圓角,因此,上述的各個有效發光區(例如,第一有效發光區、第二有效發光區或第三有效發光區)的形狀可以為圓角圖形。此外,實際製造的有效發光區的形狀還可能會與設計的形狀有其他的變化。例如,設計為六邊形的有效發光區的形狀在實際製造中可能變成近似橢圓形。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當第一次畫素111為藍色次畫素,第二次畫素112為紅色次畫素,第三次畫素113為綠色次畫素時,第一次畫素111的第一發光層1114的面積和第二次畫素112的第二發光層1124的面積均大於單個第三次畫素113的第三發光層1134的面積,且第一次畫素111的第一發光層1114的面積大於第二次畫素112的第二發光層1124的面積。
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如圖6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和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的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均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各信號線組120中,第一信號線121與第二信號線122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的排列順序相同;多個次畫素組11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行,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列,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列錯位1/2節距設置,節距等於在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中兩個第一次畫素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111、一個第二次畫素112和一個第三次畫素對116,第三次畫素對116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113,在各次畫素組110中,第一次畫素111、第二次畫素112和第三次畫素對116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三次畫素對116中的兩個第三次畫素113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第二次畫素112包括第二陽極1120,第三次畫素113包括第三陽極1130,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第二陽極112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本公開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顯示基板。因此,該顯示裝置也有效降低各個次畫素的陽極和陽極上的發光層(例如,上述的第一陽極和第一陽極上的第一發光層、第二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第二發光層、和第三陽極和第三陽極上的第一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有效發光區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裝置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從而提高顯示品質並優化使用者體驗。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該顯示裝置可以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公開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如圖6和7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的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兩條信號線1200;信號線1200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藍色次畫素111和一個紅色次畫素112,藍色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紅色次畫素112包括第二陽極1120,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四條信號線1200交疊,第二陽極112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四條信號線1200交疊。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由於藍色次畫素111的第一陽極1110和紅色次畫素112的第二陽極1120均同時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四條信號線1200交疊。此時,即使第一陽極111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一陽極111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同樣地,即使第二陽極112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二陽極112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二陽極111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的兩條信號線1200可為資料線121和電源線122,資料線用於傳輸或寫入資料,電源線用於傳輸驅動電壓的電源線。由於資料線和電源線的厚度較大,覆蓋資料線和電源線的平坦層無法使該顯示基板完全平坦化,從而導致平坦層上的陽極和陽極上的發光層不平整,從而使得陽極和陽極上的發光層會出現凸起。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可通過使第一陽極和第二陽極均同時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中的四條信號線交疊,從而可消除第一陽極和第二陽極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與第一陽極1110交疊的四個信號線120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第一陽極111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與第二陽極1120交疊的四個信號線120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延伸並穿過第二陽極1120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各次畫素組110還包括一個綠色次畫素對116,各綠色次畫素對116包括兩個綠色次畫素113,各綠色次畫素113包括第三陽極1130,綠色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中的兩條信號線120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此時,將第三次畫素對116看作一個整體,由於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在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如圖6和7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的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111,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第一陽極1110包括第一主體部1112,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至少部分重疊,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9 - 11倍。由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一陽極111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一陽極111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1,γ1的取值範圍為1.5 - 1.7。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各次畫素組110還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112,第二次畫素112包括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第二陽極1120包括第二主體部1122,第二主體部1122與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重疊,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第二主體部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4 - 6倍。由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二陽極112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二陽極112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2,γ2的取值範圍為2.2 - 2.6。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各次畫素組110還包括一個第三次畫素對116,各第三次畫素對116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113,各第三次畫素113包括第三陽極1130和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第三陽極1130包括第三主體部1132,第三主體部1132與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至少部分重疊,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6 - 8倍,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7 - 9倍。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號線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3 - 1.4倍。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陽極111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一陽極111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陽極112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二陽極112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三陽極113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三陽極113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的第一次畫素為藍色次畫素,上述的第二次畫素為紅色次畫素,上述的第三次畫素為綠色次畫素。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如圖6和7所示,該顯示基板包括襯底基板101、設置在襯底基板101上的多個次畫素組110和多個信號線組120。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各次畫素組110包括一個藍色次畫素111和一個紅色次畫素112,藍色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紅色次畫素112包括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第一陽極1110包括第一主體部1112,第一主體部1112與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至少部分重疊,第二陽極1120包括第二主體部1122,第二主體部1122與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至少部分重疊,第一主體部1112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第二主體部1122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第二主體部112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第一主體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可與第一方向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基板中,由於第一子畫素111的第一陽極1110的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第一主體部1112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一陽極111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一陽極111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同樣地,由於第二次畫素112的第二陽極1120的第二主體部112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第二主體部1112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二陽極112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二陽極112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二陽極111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大致垂直,第二主體部112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此時,當第一主體部1112和第二主體部1122的長度(在其延伸方向的尺寸)足夠大時,可確保第一主體部1112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第二主體部1122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大致垂直”包括第一主體部或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的夾角範圍在85 - 95度的情況。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上述的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垂直。此時,第一主體部1112的延伸方向可與第一方向大致平行,第二主體部1122的延伸方向可與第一方向大致平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大致平行”包括第一主體部或第二主體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之間的夾角範圍在0 - 5度的情況。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9 - 11倍。由於第一主體部111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一陽極111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一陽極111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一陽極1110和第一陽極111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3 - 4微米。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第二主體部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4 - 6倍。由於第二主體部1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可覆蓋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此時,即使第二陽極1120在與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凸起,第二陽極1120會在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可消除第二陽極1120和第二陽極1120上的發光層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號線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3 - 1.4倍。也就是說,第二信號線122的寬度較寬,從而便於傳輸驅動電壓。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各次畫素組120還包括一個綠色次畫素對116,各綠色次畫素116對包括兩個綠色次畫素113,各綠色次畫素113包括第三陽極1130和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第三陽極1130包括第三主體部1132,第三主體部1132與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至少部分重疊,第三主體部1132覆蓋一個信號線組120,與綠色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主體部1132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此時,將第三次畫素對116看作一個整體,由於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一個信號線組120交疊,與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交疊的兩個信號線組120相鄰,在第三次畫素對116的兩個第三陽極1130分別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的位置形成兩個凸起,這兩個凸起可降低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甚至消除第三次畫素對116的發光的不對稱性,從而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消除從該顯示基板的法線的左右兩側以與顯示基板的法線呈相同的角度觀察時產生的色偏現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相鄰兩個信號線組120之間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6 - 8倍,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7 - 9倍。此時,在一個第三次畫素對116中,兩個第三主體部1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至少為第一信號線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6倍,從而可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陽極111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一有效發光區111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一陽極111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陽極112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二有效發光區112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二陽極112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三陽極113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之內,第三有效發光區1135在襯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第三陽極1132在襯底基板101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本公開至少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如圖6所示,包括:襯底基板101;多個次畫素組110;以及多個信號線組120,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信號線組120包括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均沿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各信號線組120中,第一信號線121與第二信號線122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中的第一信號線121和第二信號線122的排列順序相同,各次畫素組120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111,第一次畫素111包括第一陽極1110,第一陽極1110與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交疊。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圖6所示,相鄰的兩個信號線組120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信號線組1201和第二信號線組1202,第一信號線組1201中第一信號線121位於第二信號線122遠離第二信號線組1202的一側,第二信號線組1202中的第一信號線121位於第二信號線122靠近第一信號線組1201的一側。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 (1)本公開實施例附圖中,只涉及到與本公開實施例涉及到的結構,其他結構可參考通常設計。 (2)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公開同一實施例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以上,僅為本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公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公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公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公開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10:襯底基板 20:畫素驅動電路 30,230:平坦層 40:陽極 50:發光層 60:陰極 70,170,175,179:凸起 80:畫素限定層 90:有效發光區 91:藍色有效發光區 92:紅色有效發光區 93:綠色有效發光區 25,120,1200:信號線組 121,251:資料線 122,252:電源線 100:顯示基板 101:襯底基板 220:畫素驅動電路 111:第一次畫素 112:第二次畫素 113:第三次畫素 1110:第一陽極 1112:主體部 171:第一連接電極 1120:第二陽極 1122:第二主體部 172:第二連接電極 1130:第三陽極 1132:第三主體部 173 :第三連接電極 T1,T2,T3,T4,T5,T6,T7:薄膜電晶體 EM:發射控制線 RL:初始化線 Cst:電容器 GLn:第一閘線 GLn-1:第二閘線 D1:第一汲極 D2:第二汲極 D3:第三汲極 D4:第四汲極 D5:第五汲極 D6:第六汲極 D7:第七汲極 S1:第一源極 S2:第二源極 S3:第三源極 S4:第四源極 S5:第五源極 S6:第六源極 S7:第七源極 CE1:第一電極 CE2:第二電極 310:半導體層 320:第一導電層 330:第二導電層 340:第三導電層 381:第一過孔 382:第二過孔 383:第三過孔 384:第四過孔 385:第五過孔 386:第六過孔 387:第七過孔 388:第八過孔 341:第一連接部 342:第二連接部 343:第三連接部 116:第三次畫素對 1201:第一信號線組 1202:第二信號線組 1209:端部 1114:第一發光層 1124:第二發光層 134:第三發光層 1115:第一有效發光區 1125:第二有效發光區 1135:第三有效發光區 1116:第一陰極 1126:第二陰極 1136:第三陰極 160:畫素限定層 161:第一開口 162:第二開口 163:第三開口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公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涉及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而非對本公開的限制。 圖1為一種OLED顯示基板的示意圖; 圖2為一種OLED顯示基板中一個次畫素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的佈局圖; 圖4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中的一個次畫素的畫素驅動電路的等效電路圖; 圖5A - 5E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中的畫素驅動電路的各層的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7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9A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9B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顯示基板的結構示意圖。
100:顯示基板
101:襯底基板
110:次畫素組
111:第一次畫素
112:第二次畫素
113:第三次畫素
116:第三次畫素對
120:信號線組
121:第一信號線
122:第二信號線
1110:第一陽極
1112:第一主體部
1120:第二陽極
1122:第二主體部
1130:第三陽極
1132:第三主體部
1200:信號線
1201:第一信號線組
1202:第二信號線組
1209:與外部驅動電路相連的端部

Claims (12)

  1. 一種顯示基板,包括: 襯底基板; 多個次畫素組;以及 多個信號線組,沿第一方向間隔排列,各所述信號線組包括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各所述次畫素組包括一個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一次畫素包括第一陽極和第一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一陽極包括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與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 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5 - 17倍,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9 - 11倍。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1,γ1的取值範圍為1.5 - 1.7。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陽極和第二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二陽極包括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主體部與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重疊, 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2 - 14倍,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4 - 6倍。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所述第二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為γ2,γ2的取值範圍為2.2 - 2.6。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各所述次畫素組還包括一個第三次畫素對,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對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各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陽極和第三有效發光區,所述第三陽極包括第三主體部,所述第三主體部與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至少部分重疊, 相鄰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之間的間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8 - 10倍,所述第三主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6 - 8倍,所述第三主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7 - 9倍。
  6.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第一信號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1.3 - 1.4倍。
  7.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一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一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二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三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內,所述第三有效發光區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與所述第三陽極在所述襯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的範圍在1 - 3微米。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次畫素為藍色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為紅色次畫素,所述第三次畫素為綠色次畫素。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基板,其中,在各所述信號線組中,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第二信號線依次排列,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中的所述第一信號線和所述第二信號線的排列順序相同; 所述多個次畫素組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列,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個次畫素組行,相鄰的兩個所述次畫素組列錯位1/2節距設置,所述節距等於在所述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次畫素組中兩個第一次畫素的中心之間的距離, 各次畫素組更包括一個第二次畫素和一個第三次畫素對,第三次畫素對包括兩個第三次畫素,在各所述次畫素組中,所述第一次畫素、所述第二次畫素和所述第三次畫素對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次畫素對中的兩個所述第三次畫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次畫素包括第二陽極,所述第三次畫素包括第三陽極,所述第二陽極與相鄰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分別與一個所述信號線組交疊,與所述第三次畫素對的兩個所述第三陽極交疊的兩個所述信號線組相鄰。
  12.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根據如請求項1-11中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基板。
TW110101411A 2019-07-31 2019-11-21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TWI729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98708 WO2021016947A1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PCT/CN2019/098708 2019-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9968B TWI729968B (zh) 2021-06-01
TW202121714A true TW202121714A (zh) 2021-06-01

Family

ID=7174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2291A TWI726490B (zh) 2019-07-31 2019-11-21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TW110101411A TWI729968B (zh) 2019-07-31 2019-11-21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2291A TWI726490B (zh) 2019-07-31 2019-11-21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8203A1 (zh)
JP (1) JP7332484B2 (zh)
KR (1) KR20210015929A (zh)
CN (1) CN112714954A (zh)
AU (1) AU2019279939B2 (zh)
BR (1) BR112019026939A2 (zh)
MX (1) MX2019015388A (zh)
RU (1) RU2727938C1 (zh)
TW (2) TWI726490B (zh)
WO (1) WO20210169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7604B (zh) * 2021-06-08 2022-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及其製作方法,金屬光罩及其製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3840B2 (en) 2019-07-31 2022-08-23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016956A1 (zh) * 2019-07-31 2021-02-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84729A (zh) * 2020-10-19 2022-04-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582923A (zh) * 2020-11-30 2022-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208942A1 (en) * 2020-12-25 2022-06-30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5835686A (zh) * 2021-01-29 2023-03-21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153932A1 (en) * 2021-05-31 2024-05-09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3809134A (zh) * 2021-08-26 2021-12-17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0900B (zh) * 2021-10-12 2023-05-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WO2023142119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940175A (zh) * 2022-03-30 2023-10-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
CN116997202A (zh) * 2022-04-22 2023-11-03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60031A1 (zh) * 2022-09-20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8998B1 (ko) * 2006-09-06 2013-07-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기판
US20100283931A1 (en) * 2008-04-17 2010-11-11 Satoshi Horiuchi Tft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1086782A1 (ja) * 2010-01-13 2011-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KR101064430B1 (ko) * 2010-04-13 2011-09-14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20072540A (ko) * 2010-12-24 2012-07-04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615332B1 (ko) * 2012-03-06 2016-04-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화소 배열 구조
KR102048926B1 (ko) * 2012-11-19 2019-1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85274B1 (ko) * 2013-06-21 2020-03-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459243B2 (ja) * 2014-06-26 2019-01-30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画素アレイ及びメタルマスク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気機器
CN104269431B (zh) * 2014-09-29 2017-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KR102373434B1 (ko) * 2014-11-07 2022-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7045133A1 (en) * 2015-09-15 2017-03-2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related display panels, and related display apparatus
KR102596367B1 (ko) * 2015-12-14 2023-10-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746937B2 (ja) * 2016-02-15 2020-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80025431A (ko) * 2016-08-30 2018-03-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30365A (ko) * 2016-09-13 2018-03-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0224386B2 (en) * 2016-09-23 2019-03-05 Apple Inc. Display with power supply mesh
CN106298865B (zh) * 2016-11-16 2019-10-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排列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掩模板
KR102391918B1 (ko) * 2017-05-23 2022-04-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7604B (zh) * 2021-06-08 2022-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及其製作方法,金屬光罩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27938C1 (ru) 2020-07-27
TWI729968B (zh) 2021-06-01
JP7332484B2 (ja) 2023-08-23
JP2022550492A (ja) 2022-12-02
CN112714954A (zh) 2021-04-27
WO2021016947A1 (zh) 2021-02-04
KR20210015929A (ko) 2021-02-10
TW202107748A (zh) 2021-02-16
TWI726490B (zh) 2021-05-01
AU2019279939B2 (en) 2021-04-08
US20210408203A1 (en) 2021-12-30
MX2019015388A (es) 2021-02-18
AU2019279939A1 (en) 2021-02-18
BR112019026939A2 (pt)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9968B (zh) 顯示基板和顯示裝置
CN112673474B (zh)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8290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JP2023040143A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作方法、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基板
WO2022193712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1184306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1258318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184305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2160491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00023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080062309A (ko)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CN115152027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设备
WO2023060520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26701A1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
WO202220499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022150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00269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4045037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70547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9247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746107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801598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