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6977A - 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16977A TW202116977A TW109134062A TW109134062A TW202116977A TW 202116977 A TW202116977 A TW 202116977A TW 109134062 A TW109134062 A TW 109134062A TW 109134062 A TW109134062 A TW 109134062A TW 202116977 A TW202116977 A TW 20211697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quantum dots
- carbon quantum
- layered clay
- carbon
- com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65—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carb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組成物及用於簡便獲得該組成物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該組成物之碳量子點之發光波長等性能為所需範圍,且碳量子點及層狀黏土礦物均勻分散。
解決上述課題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含有:碳量子點,其係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及前述層狀黏土礦物。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碳量子點係粒徑為數nm至數10 nm左右之穩定的碳系微粒子。碳量子點由於顯示良好之螢光特性,因此期待其作為太陽電池、顯示器、防偽油墨等光子材料的用途。另外,由於其低毒性且活體親和性亦高,因此亦期待向生物影像等醫療領域之應用。
先前,作為碳量子點之製造方法,提出有各種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方法:藉由將含有多酚與胺化合物之溶液加熱,使該等碳化而獲得碳量子點(例如專利文獻1)。
另一方面,亦提出有根據碳量子點之用途而將利用如上述之方法所得之碳量子點與各種黏土礦物混合。例如,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將碳量子點與蒙脫石混合而成之指紋檢測用組成物。另外,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含有碳量子點與蒙脫石之皮克林乳液(Pickering emulsion)。此外,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含有碳量子點與黏土礦物之淨水材料。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35035號公報
專利文獻2: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8951280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7129804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8/0291266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通常,量子點之性能,例如發光波長會根據其粒徑而有所不同。但,若利用通常之方法製備碳量子點,則難以調整成所需粒徑,亦難以將例如發光波長調整成所需範圍。另外,如專利文獻2至4般於碳量子點之製備後與黏土礦物進行混合時難以均勻混合,此外其步驟易變得繁雜。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組成物及用於簡便獲得該組成物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該組成物之例如發光波長等性能為所需範圍,且碳量子點及層狀黏土礦物均勻分散。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提供以下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一種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其含有:碳量子點,其係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及前述層狀黏土礦物。
本發明亦提供以下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一種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該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含有層狀黏土礦物與碳量子點,該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製備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之混合物之步驟;及將前述混合物加熱,使前述有機化合物碳化而製備碳量子點之步驟。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所含有之碳量子點的性能,例如發光波長等為所需範圍。此外,該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內,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均勻分散。因此,可期待跨及長時間維持所需性能。另外,根據本案發明之製造方法,可利用簡便之方法製備上述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本發明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本說明書中,所謂碳量子點係指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之粒徑為1至100 nm之碳粒子。另外,所謂本說明書中之碳化係指具有官能基之有機化合物藉由脫水、脫碳酸、脫氫等反應而形成稠環結構(石墨結構)。
如前述,利用先前通常之方法製備碳量子點時,難以控制其粒徑,而難以控制發光波長等。另外,於製備含有碳量子點之組成物時,通常在製備此種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等進行混合。然而,利用該方法難以將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等均勻混合。
相對於此,本案發明中,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以下亦簡稱為「組成物」)。若如此製備組成物,則獲得碳量子點之粒徑一致,即發光波長等性能得到控制之組成物。另外,於該組成物中,亦可抑制碳量子點之凝聚體之生成。其原因雖不確定,但推測為如下。
於使作為碳量子點之原料之有機化合物碳化時,在周邊之分子間會三維地進行反應,因此生成之碳量子點之粒徑易不均。另外,碳量子點之分子間力大,難以將所得之碳量子點加工成更微小之碳量子點,且易產生凝聚體。認為若碳量子點之粒徑相對較大,則碳量子點不會進入至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而難以均勻混合。
相對於此,本發明中,將成為碳量子點之原料之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混合,於該狀態下使有機化合物碳化。若將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混合,則有機化合物之一部分會進入至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而且,由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狹窄,因此有機化合物之集合體易被分斷。因此,若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有機化合物碳化,則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會成為模板(template),因此易製備粒徑一致之碳量子點。此外,由於成為原料之有機化合物被微細地分散,因此亦可減小所得之碳量子點之粒徑。
另外,若如本發明般製備碳量子點,則成為碳量子點之一部分進入至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的狀態(複合體)。因此,不僅碳量子點及層狀黏土礦物之分散狀態變得均勻,而且碳量子點跨及長時間不易凝聚,從而易穩定獲得所需性能。
此處,於如本發明之組成物般碳量子點之凝聚少,碳量子點分散存在之比率多時,碳量子點會覆蓋構成層狀黏土礦物之各層之表面,因此組成物之比表面積變小。另外,所謂構成層狀黏土礦物之各層之表面,不僅指層狀黏土礦物之外表面,亦指位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內部之各層之表面。而且,於此種組成物中,將該比表面積作為碳量子點之分散性之指標之一。但,根據層狀黏土礦物之種類之不同,亦有黏土本身之比表面積之值小,碳點之分散性之差異不會作為比表面積之差而表現出的情況。
此處,本發明之組成物只要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即可,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目的及效果之範圍內含有提高分散性之界面活性劑、碳量子點以外之發光體等其他成分。另外,以下將碳量子點進行發光之情況作為示例進行說明,但碳量子點也可不一定要發光。
(碳量子點)
本發明之組成物所含有之碳量子點係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之量子點。另外,關於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量子點之製備方法,於後述之組成物之製備方法中詳細說明。
碳量子點之發光波長、結構並無特別限制。碳量子點之發光波長、結構根據碳量子點之製備所使用之有機化合物之種類、層狀黏土礦物之種類、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等而定。
但,於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觀察碳量子點時,以剖面觀察到之高度較佳為1至100 nm,更較佳為1至80 nm。若碳量子點之大小為該範圍,則易充分獲得作為量子點之性質。
另外,該碳量子點較佳於照射波長為250至1000 nm之光時發出可見光或近紅外光,此時之發光波長較佳為300至2000 nm,更較佳為300至1500 nm。若發光波長為該範圍,則可將本發明之組成物用於各種用途。
碳量子點較佳具有選自羧基、羰基、羥基、胺基、膦酸基、磷酸基、磺基及硼酸基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基。碳量子點可僅具有該等中之一種基,亦可具有兩種以上之基。若碳量子點含有該等基,則碳量子點、進而組成物對於溶劑等之分散性變得良好,易用於各種用途。碳量子點所具有之官能基之種類可藉由例如紅外光譜(IR spectrum)等特定出。另外,碳量子點所具有之官能基通常源自有機化合物所具有之官能基。
組成物中之碳量子點之量較佳為0.1至50質量百分比,更較佳為0.5至30質量份。若組成物中之碳量子點之量為上述範圍,則自組成物獲得充分之發光。另外,若碳量子點之量為上述範圍,則組成物內碳量子點不易凝聚,組成物之穩定性提高。
(層狀黏土礦物)
層狀黏土礦物係矽、鋁、氧等以特定結構排列而成之結晶層之層疊體,且通常於結晶層彼此之間混入有水、金屬離子、鉀、鎂、水、有機物等。層狀黏土礦物可為陰離子交換性,亦可為陽離子交換性。
層狀黏土礦物之示例中,包含膨潤石、層狀雙氫氧化物、高嶺石及雲母等。該等中,就具有適於擔載碳量子點(或後述之有機化合物)之平均層間隔,且易製備所需粒徑之碳量子點的方面而言,較佳為膨潤石或層狀雙氫氧化物。
膨潤石係藉由水等會膨潤之黏土礦物,其示例中,包含皂石、蒙脫石、鋰膨潤石、鋁膨潤石、鐵膨潤石、鋅膨潤石、矽鎂石等。
另一方面,層狀雙氫氧化物係三價金屬離子固溶於二價金屬氧化物而成之雙氫氧化物,其示例中,包含菱水鎂鋁石、水鋁鈣石、水菱鎂礦、菱水鐵鎂石等。
層狀黏土礦物可為天然物,亦可為人工物。另外,亦可為結晶層中所含之羥基被氟取代而成者。此外,亦可為層間離子被鹼金屬離子、鹼土金屬離子、鋁離子、鐵離子、銨離子等取代而成者。另外,層狀黏土礦物可藉由各種有機物改質,例如可為經過四級銨鹽化合物、四級吡啶鎓鹽化合物化學改質而成之膨潤石。
組成物中之層狀黏土礦物之量較佳為50至99.9質量百分比,更較佳為70至99.5質量百分比。若層狀黏土礦物之量為上述範圍,則相對地碳量子點之量充分變多,獲得充分之發光量。另外,若層狀黏土礦物之量為上述範圍,則可利用層狀黏土礦物充分擔載碳量子點,碳量子點之分散性易變得良好。
(組成物之製備方法)
含有上述碳量子點及層狀黏土礦物之組成物可藉由進行以下步驟而製備:製備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之混合物之步驟(混合物製備步驟);及將前述混合物加熱,使前述有機化合物碳化而製備碳量子點之步驟(碳量子點製備步驟)。
混合物製備步驟
混合物製備步驟中,製備將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大致均勻混合而成之混合物。有機化合物只要為具有反應性基且可藉由碳化而生成碳量子點之化合物,則並無特別限制。本說明書中,所謂「反應性基」係於後述之碳量子點製備步驟中用於使有機化合物彼此之縮聚反應等發生之基,且為有助於形成碳量子點之主骨架之基。另外,於製備(碳化)成碳量子點後,亦可殘存有該等反應性基之一部分。反應性基之示例中,包含羧基、羥基、胺基及硼酸基等。另外,混合物製備步驟中,亦可將兩種以上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混合。此時,複數種有機化合物較佳具有易於相互反應之基。
上述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之示例中,包含羧酸、醇、多酚、胺化合物、硼化合物及糖。有機化合物於常溫下可為固體狀,亦可為液體狀。
羧酸只要為分子中具有一個以上之羧基之化合物(其中,相當於多酚、胺化合物或糖者除外)即可。羧酸之示例中,包含:甲酸、乙酸等一元羧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伊康酸、聚丙烯酸等二元以上之多元羧酸;檸檬酸、乙醇酸、乳酸、酒石酸、蘋果酸等羥基酸。
醇只要為具有一個以上之羥基之化合物(其中,相當於羧酸、多酚、胺化合物或糖者除外)即可。醇之示例中,包含乙二醇、甘油、赤藻糖醇、新戊四醇、抗壞血酸、聚乙二醇等多元醇。
多酚只要為具有苯環上鍵結有羥基之結構之化合物即可。多酚之示例中,包含鄰苯二酚、間苯二酚、對苯二酚、間苯三酚、鄰苯三酚、1,2,4-三羥基苯、沒食子酸、單寧、木質素、兒茶素、花青素、芸香苷、漂木酸、樹脂腦、薑黃素等。
胺化合物之示例中,包含1,2-苯二胺、1,3-苯二胺、1,4-苯二胺、脲、硫脲、硫氰酸銨、乙醇胺、1-胺基-2-丙醇、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巴比妥酸、葉酸、乙二胺、聚乙烯亞胺、雙氰胺、胍、胺基胍、甲醯胺、麩氨酸、天冬醯胺酸、半胱胺酸、精胺酸、組胺酸、離胺酸、麩胱甘肽、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等。
硼化合物之示例中,包含具有硼酸基之化合物,具體而言包含苯基硼酸、吡啶硼酸等。
糖之示例中,包含葡萄糖、蔗糖、葡糖胺、纖維素、甲殼素、聚葡萄胺糖等。
上述中,較佳為縮合反應會有效率地進行之有機化合物,作為較佳者之一例,可列舉羧酸、多酚、胺化合物、或羧酸與胺化合物之組合。另外,若有機化合物含有胺化合物,則藉由摻雜氮(N)原子,發光特性會提高,因此較佳。另外,於有機化合物具有N原子以外之雜原子時亦期待同樣之效果。
另一方面,與有機化合物組合之層狀黏土礦物與上述層狀黏土礦物(組成物所含有之層狀黏土礦物)相同。層狀黏土礦物較佳根據有機化合物所具有之反應性基之種類、所需之碳量子點之發光波長即所需之碳量子點之粒徑而選擇。例如,於有機化合物所具有之反應性基成為陰離子時,可選擇陰離子交換性之層狀黏土礦物。同樣地,於有機化合物所具有之反應性基成為陽離子時,可選擇陽離子交換性之層狀黏土礦物。
另一方面,與有機化合物組合之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根據有機化合物之分子結構、所需之碳量子點之粒徑而適當選擇,較佳為0.1至10 nm,更較佳為0.1至8 nm。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可藉由X射線繞射裝置等進行分析。另外,所謂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係指層狀黏土礦物之相鄰結晶層之其中一者之底面與另一者之頂面的間隔。如前述,碳量子點係以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為模板而合成。因此,若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為10 nm以下,則易於獲得發光波長短之碳量子點。另一方面,若平均層間隔為0.1 nm以上,則有機化合物之一部分容易進入至該等之間,易於以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為模板而形成碳量子點。
另外,為了調整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亦可利用水、各種溶劑使層狀黏土礦物膨潤。作為有機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己烷、甲苯、氯仿、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等。混合物(有機化合物、層狀黏土礦物及溶劑)中之溶劑之量較佳為10至80質量百分比,更較佳為10至70重量百分比。
此處,將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混合之方法只要可將該等均勻混合,則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一面利用研缽磨碎一面混合,或一面利用球磨機等粉碎一面混合。
另外,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之混合比根據所需之碳點量子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有比而適當選擇。
碳量子點製備步驟
碳量子點製備步驟係將上述混合物加熱,使有機化合物碳化而製成碳量子點之步驟。混合物之加熱方法只要可使有機化合物反應而碳化,則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包含進行加熱之方法、照射電磁波(例如微波)之方法等。
於將混合物加熱時,加熱溫度較佳為70至700℃,更較佳為100至500℃,進而較佳為100至300℃。另外,加熱時間較佳為0.01至45小時,更較佳為0.1至30小時,進而較佳為0.5至10小時。可利用加熱時間調整所得之碳量子點之粒徑、進而調整發光波長。另外,此時亦可一面流通氮氣等惰性氣體一面於非氧化性氣體氛圍下進行加熱。
於照射電磁波(例如微波)時,瓦數較佳為1至1500 W,更較佳為1至1000 W。另外,利用電磁波(例如微波)之加熱時間較佳為0.01至10小時,更較佳為0.01至5小時,進而較佳為0.01至1小時。可利用電磁波(微波)之照射時間調整所得之碳量子點之粒徑、進而調整發光波長。
上述電磁波照射可藉由例如半導體式電磁波照射裝置等進行。電磁波之照射較佳一面確認上述混合物之溫度一面進行。較佳一面以例如溫度成為70至700℃之方式進行調整,一面照射電磁波。
藉由該碳量子點製備步驟,而獲得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均勻分散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另外,此時亦可利用有機溶劑將該組成物洗淨,且去除未反應物、副產物而進行精製。
(用途)
如上所述,若經過混合物製備步驟及上述碳量子點製備步驟而製備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則與在製備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進行混合時相比,碳量子點之分散性提高。另外,碳量子點之分散性高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的發光性良好,或作為利用碳量子點所具有之官能基使特定物質分離之分離劑而有用。因此,可將組成物用於各種用途。
上述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之用途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碳量子點之性能,用於例如太陽電池、顯示器、防偽油墨、量子點雷射、生物標記、照明材料、熱電材料、光觸媒、特定物質之分離劑等。
[實施例]
以下,將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與比較例一併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
[實施例1]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1.0 g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15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200℃加熱3小時,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2]
利用研缽將菱水鎂鋁石(富士膠片和光純藥公司製造)0.5 g、檸檬酸0.15 g及雙氰胺0.1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170℃加熱90分鐘,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3]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1.0 g、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15 g及二甲基亞碸0.5 ml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155℃加熱3小時之後,於40℃真空乾燥8小時,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4]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1.0 g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15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155℃加熱3小時,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5]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1.0 g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4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200℃加熱3小時,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6]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0.5 g、檸檬酸0.15 g及雙氰胺0.1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170℃加熱90分鐘,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7]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1.0 g、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02 g及間苯二酚0.1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以200℃加熱3小時,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實施例8]
利用研缽將皂石(Sumecton SA,Kunimine Industries公司製造)0.56 g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0.084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並利用帶有橡膠墊圈之螺口蓋封上。然後,一面於螺口試驗管內流通氮氣,一面於攪拌下將上述螺口試驗管設置於富士電波工機公司製造之半導體式電磁波照射裝置(矩形波導管型共振器)之電場最大點,並照射2.45 GHz之電磁波,而製備含有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複合體)。
另外,利用該半導體式電磁波照射裝置之電磁波照射係採用TE103單模。該半導體式電磁波照射裝置包含具備三短截線調諧器(Three-stub tuner)、光圈及柱塞之共振器、半導體式電磁波振動器、以及監視輸入功率及反射功率之監視器。電磁波照射時之溫度係使用紅外放射溫度計進行測定。而且,藉由一面自該半導體式電磁波振動器進行2 W、2.45 GHz之電磁波之振動,一面調節三短截線調諧器及柱塞,而將反射功率抑制為小於0.1 W。於電磁波照射1分鐘後,紅外放射溫度計所顯示之溫度成為200℃,於溫度計顯示200℃之後進行4分鐘反應。
[比較例1]
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1.2 g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於氮氣氣流下,以200℃加熱3小時而合成碳量子點。量取合成之碳量子點0.12 g,與皂石1.0 g一起利用研缽磨碎,藉此將兩者混合,而獲得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比較例2]
利用研缽將檸檬酸0.15 g與雙氰胺0.1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於氮氣氣流下以170℃加熱90分鐘,而合成碳量子點。量取合成之碳量子點35.0 mg,與菱水鎂鋁石70.0 mg一起利用研缽磨碎,藉此將兩者混合,而獲得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比較例3]
將間苯三酚二水合物1.2 g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於氮氣氣流下,以200℃加熱3小時而合成碳量子點。量取合成之碳量子點0.31 g,與皂石1.0 g一起利用研缽磨碎,藉此將兩者混合,而獲得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比較例4]
利用研缽將檸檬酸0.15 g與雙氰胺0.1 g磨碎。將該混合物放入至內容積為15 ml之螺口試驗管,於氮氣氣流下以170℃加熱90分鐘,而合成碳量子點。量取合成之碳量子點50.0 mg,與皂石100.0 mg一起利用研缽磨碎,藉此將兩者混合,而獲得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評估]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所得之組成物之比表面積、及組成物之發光波長,以如下方式進行評估。其結果示於表1。另外,以如下方式測定實施例5及比較例3之組成物中之碳量子點之凝聚狀態、及實施例5之組成物之碳量子點之含量。將結果分別示於圖1及圖2。
(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之測定)
關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使用X'Pert-PRO MPD(PANalytical製造),於特性X射線波長1.54Å下進行粉末X射線繞射測定而評估。所謂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係指構成層狀黏土礦物之結晶層之間隔(其中一者之底面與另一者之頂面的間隔)。
(比表面積之評估)
關於組成物之比表面積,使用Monosorb(Quantachrome Instruments製造)進行評估。使用N2
:He=20 vol%:80 vol%之混合氣體並利用布厄特(Brunauer-Emmett-Teller,BET)一點法求出比表面積之值。樣品使用於150℃乾燥10分鐘後者。
(發光波長之評估)
將組成物夾於KBr平板間進行壓製,而製作測定用樣品。使用螢光分光光度計FP-8500(日本分光公司製造)對該測定用樣品照射波長為400 nm之激發光,對發光波長(螢光波長)進行評估。
(碳量子點之凝聚狀態之評估)
關於實施例5及比較例3之組成物中之碳量子點之凝聚狀態,使用X'Pert-PRO MPD(PANalytical製造)於特性X射線波長1.54Å下進行粉末X射線繞射測定而評估。
(碳量子點含量之評估)
使用熱重分析裝置TGA2(Mettler公司製造),於40 ml/min之空氣氣流下以10℃/min之升溫速度進行測定,根據重量減少量評估實施例5之組成物中之碳量子點含量。
[表1]
組成物之製備方法 | 有機化合物 | 層狀黏土礦物 | 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 | 螢光波長 | 比表面積 | |
實施例1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537 nm | 42m2 /g |
實施例2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檸檬酸+雙氰胺 | 菱水鎂鋁石 | 0.3 nm | 492 nm | 32m2 /g |
實施例3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9 nm | 531 nm | - |
實施例4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468 nm | - |
實施例5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543 nm | 1.4m2 /g |
實施例6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檸檬酸+雙氰胺 | 皂石 | 0.2 nm | 530 nm | 18m2 /g |
實施例7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間苯二酚 | 皂石 | 0.2 nm | 500 nm | - |
實施例8 | 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合成碳量子點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539 nm | - |
比較例1 | 於合成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進行混合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n.d. | 184m2 /g |
比較例2 | 於合成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進行混合 | 檸檬酸+雙氰胺 | 菱水鎂鋁石 | 0.3 nm | 540 nm | 32m2 /g |
比較例3 | 於合成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進行混合 | 間苯三酚二水合物 | 皂石 | 0.2 nm | n.d. | 149m2 /g |
比較例4 | 於合成碳量子點後與層狀黏土礦物進行混合 | 檸檬酸+雙氰胺 | 皂石 | 0.2 nm | 530 nm | 34m2 /g |
如上述表所示,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製備碳量子點而獲得含有碳量子點及層狀黏土礦物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時,可獲得所需波長之發光(實施例1至8)。另外,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雖以同一反應溫度及同一反應時間製備碳量子點,但使用藉由添加溶劑而使層間隔擴大之層狀黏土礦物之實施例3中,碳量子點顯示波長更長之發光。因此,認為實施例3中獲得粒徑較實施例4大之碳量子點。
另一方面,於合成碳量子點後將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混合之比較例1及比較例3中,無法確認到發光。認為未良好地分散,導致碳量子點凝聚。另外,比較例2中,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反應溫度及相同之反應時間製備碳量子點,但碳量子點之螢光波長為長。認為實施例2中,藉由在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製備碳量子點,碳量子點之粒徑變小,因此螢光波長較比較例2短。另外,比較例4之組成物雖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之比率和實施例6相同,但比表面積大。認為實施例6中,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製備碳量子點,因此於層狀化合物之空孔中有效地包藏碳量子點,從而碳量子點之分散性較比較例4變得良好。
此外,如圖1所示,實施例5及比較例3之任一組成物均觀察到源自層狀黏土礦物之繞射峰(2θ=19°附近之峰)。另外,實施例5之組成物中,未觀察到源自碳量子點之凝聚之繞射峰,相對於此,比較例3之組成物中,於繞射角度2θ=17°、20°、26°、29°附近觀察到源自碳量子點之凝聚之尖銳的峰。此外,實施例5之組成物中,觀察到源自層狀黏土礦物之層秩序之峰(2θ=8°)向小角度側的移位(2θ=6°)以及寬化。因此,實施例5之製備方法中,可以說碳量子點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層間生成。另外,認為所得之組成物中,碳量子點良好地分散於層狀黏土礦物中。
此外,如圖2所示,於測定實施例5之組成物之重量減少量時,在約300℃至550℃之間可見21質量百分比之重量減少。根據該結果算出實施例5之組成物含有21質量百分比之碳量子點。
本申請主張基於2019年10月29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9-196094號之優先權。將該申請說明書中記載之內容全部引用於本案說明書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碳量子點與層狀黏土礦物之分散性良好,此外,可將碳量子點之性能(例如發光波長)調整成所需範圍。因此,獲得可用於各種用途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
無
[圖1]係表示對實施例5及比較例3之組成物進行粉末X射線繞射測定時之結果的曲線圖。
[圖2]係表示對實施例5之組成物進行熱重分析時之結果之曲線圖。
Claims (6)
- 一種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其含有: 碳量子點,其係於層狀黏土礦物之存在下使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碳化而獲得;及 前述層狀黏土礦物。
- 如請求項1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其中前述層狀黏土礦物含有選自膨潤石及層狀雙氫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種。
- 如請求項1或2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其中前述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為選自羧酸、醇、多酚、胺化合物、硼化合物及糖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化合物。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其中前述碳量子點具有選自羧基、羰基、羥基、胺基、膦酸基、磷酸基、磺基及硼酸基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基。
- 一種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該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含有層狀黏土礦物與碳量子點,該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製備具有反應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與層狀黏土礦物之混合物之步驟;及 將前述混合物加熱,使前述有機化合物碳化而製備碳量子點之步驟。
- 如請求項5之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製備混合物之步驟中所使用之前述層狀黏土礦物之平均層間隔為0.1 nm至10 n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96094 | 2019-10-29 | ||
JP2019-196094 | 2019-10-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6977A true TW202116977A (zh) | 2021-05-01 |
TWI767345B TWI767345B (zh) | 2022-06-11 |
Family
ID=75714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34062A TWI767345B (zh) | 2019-10-29 | 2020-09-30 | 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67345B (zh) |
WO (1) | WO20210848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29964A (zh) * | 2021-06-25 | 2021-09-2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荧光氨基黏土的制备方法 |
CN113563878B (zh) * | 2021-07-26 | 2023-05-09 | 曲阜师范大学 | 具有大Stokes位移的多发射碳点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998691A (zh) * | 2021-10-09 | 2022-02-01 | 三峡大学 | 一种超分子结构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CN114316967B (zh) * | 2021-12-31 | 2023-04-14 | 湖南智享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碳点组合物、制备方法以及在细胞核、膜共染中的应用 |
CN114989819B (zh) * | 2022-04-07 | 2024-01-09 | 深圳万知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检测铝离子的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应用 |
CN115322776B (zh) * | 2022-07-12 | 2024-08-13 |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 一种基于氮掺杂多色荧光碳点的指纹显现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5595145B (zh) * | 2022-11-07 | 2024-09-13 |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一种氮锌掺杂碳点-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8402B (zh) * | 2013-12-23 | 2015-08-12 | 齐鲁工业大学 | 一种碳量子点/锂皂石乳液稳定体系及制备石蜡乳液的方法 |
CN104477854B (zh) * | 2014-11-17 | 2016-06-22 | 武汉理工大学 | 三元半导体量子点∕石墨烯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6887646B2 (ja) * | 2016-02-15 | 2021-06-16 |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 sp2型炭素含有組成物、グラフェン量子ドット含有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グラファイトの剥離方法 |
JP2018131621A (ja) * | 2017-02-15 | 2018-08-23 | 大阪ガス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ナノカーボン内包無機多孔質材料発光体 |
EP4049976A1 (en) * | 2017-07-13 | 2022-08-31 | Carbon Upcycling Technologies Inc. | A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to produce exfoliated nanoparticles |
TWI636120B (zh) * | 2017-08-04 | 2018-09-21 |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量子點的製造方法、發光材料、發光元件以及顯示裝置 |
TWI656195B (zh) * | 2017-10-24 | 2019-04-11 |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量子點、發光材料及量子點的製造方法 |
CN109077062B (zh) * | 2018-08-09 | 2021-05-18 | 陕西科技大学 | 一种改性MMT/ZnO/GQDs纳米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 |
-
2020
- 2020-07-30 WO PCT/JP2020/029349 patent/WO20210848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9-30 TW TW109134062A patent/TWI76734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84825A1 (ja) | 2021-05-06 |
TWI767345B (zh) | 2022-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7345B (zh) | 含碳量子點之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2682826B1 (ko) | 탄소 양자점 함유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Praveen et al. | Structural, optical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pristine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Synthesized via sol–gel route | |
Liu et al. | Acid-driven, microwave-assisted production of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nitride dots from N, N-dimethylformamide | |
Saladino et al. | Synthesis of Nd: YAG nanopowder using the citrate method with microwave irradiation | |
Kaur et al. | Review of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aAlO 3 phosphors | |
Ashwini et al. | Solvotherm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studies of ZnS: Eu nanocrystals | |
Zhang et al. | Monodisperse lanthanide oxyfluorides LnOF (Ln= Y, La, Pr–Tm): morphology controlled synthesis,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and in vitro cell imaging | |
WO2022202385A1 (ja) | 炭素量子ド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7431380B2 (ja) | 炭素量子ドットの製造方法 | |
Inamdar et al. | Polypyrrole/Cr2O3 hybrid nanocomposites (NCs) prepared for their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optical and conductivity studies | |
Borah et al. | Tailoring the crystalline phase and size of the MoO3 quantum dots via sonication induced modified top-down method | |
TWI836209B (zh) | 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 |
He et al. | Cation-induced variation of micromorpholog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ungstate phosphors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 |
Thang et al. | Luminescence variations in europium-doped silicon-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nanobiophosphor via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 |
Huang et al. |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3 (BO3) 2: Eu3+ via two‐step method | |
Tan et al. | Uniform lanthanide-doped Y2O3 hollow microspheres: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 |
Smalenskaite et al. | Induced neodymium luminescence in sol–gel deriv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 |
Jung et al. | Luminescent composite material fabricated from carbon dots and red phosphors for application to UV-LED chips and metal ion detection | |
Sun et al.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re–shell structure Y3Al5O12: Yb3+@ SiO2 nanoparticles | |
WO2022044422A1 (ja) | 固体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Huang et al. | Surfactant-assisted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Gd2O3: Eu3+ core–shell microspheres | |
CN106634982B (zh) | 固态红色硅烷化碳点及其制备方法 | |
Alibe et al. | The Influence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SiO2 Nanocomposite by Simple Thermal Treatment Route | |
JP5062065B2 (ja) | 酸化亜鉛微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酸化亜鉛微粒子を用いた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