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3296A -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3296A
TW202113296A TW108133443A TW108133443A TW202113296A TW 202113296 A TW202113296 A TW 202113296A TW 108133443 A TW108133443 A TW 108133443A TW 108133443 A TW108133443 A TW 108133443A TW 202113296 A TW202113296 A TW 2021132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xchange system
heat exchange
tube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孟丹
陳佳微
Original Assignee
光和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和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和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3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13296A/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3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29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連接器用以傳輸一流體,並包括一中空連接管及一中空內管。連接管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及形成於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之間的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內管套入於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一隔熱空間。

Description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是關於一種用於傳輸高溫流體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熱交換系統(例如冷氣機)成為辦公室或住宅不可或缺的空氣調節設備。一般來說,冷氣機包含進行冷凍循環的四個主要元件:壓縮機、冷凝器、冷媒控制器(阻流器或毛細管)及蒸發器,並使冷媒流動於其中。詳細來說,壓縮機為冷媒在此種系統中循環之動力來源,其以馬達為動力,將低壓低溫之氣態冷媒壓縮成高壓高溫之氣態冷媒。冷凝器用以將高壓高溫之氣態冷媒,經冷卻介質(例如空氣、水)冷卻(即放熱)成高壓中溫之液態冷媒。冷媒控制器(例如毛細管)主要用以將高壓中溫液態冷媒降壓成低壓中溫之液態冷媒,降壓之目的是配合蒸發器蒸發,使冷媒在低壓下能低溫蒸發(吸熱)。蒸發器是將低壓中溫液態冷媒蒸發吸熱成低溫低壓之氣態冷媒,當室內空氣流經蒸發器,此時冷媒吸收室內空氣之熱量而蒸發,造成流經蒸發器之室內空氣下降,達成輸出冷氣的目的。另外,在蒸發器中由冷媒所吸收的室內熱量,可藉由冷凝器,利用冷卻介質及排熱風扇吹送至室外空氣中。是以,藉由冷媒在冷凍系統管路中循環,可有效將室內之溫度降低,達成室內空氣降溫的效果。
近年來,業界係研發一種分離式冷氣機系統,乃將蒸發器與送風扇集合於一室內機內,另將冷凝器、壓縮機與排熱風扇結合於一室外機內,並藉由兩條不同之冷媒管傳送冷媒於室內機與室外機之間,以達到密閉的冷媒循環。由於壓縮機設置於室外,可使室內聽不到壓縮機運作的噪音,進而在冷氣機運轉時,維持室內的寧靜。
然而,由於冷氣機系統的室內機與室外機彼此間隔,當液態冷媒進入壓縮機內用以壓縮汽化冷媒之汽化泵時,一般係使用一銅管來連接壓縮機。液態冷媒例如可為15℃,而汽化泵之工作環境溫度約125℃以上。若液態冷媒之熱量經由銅管而散發出去,會易使戶外壓縮機裝置有汽化比不足問題,壓縮機無法將冷媒提升到所預期之高溫高壓之狀態,甚至可能會損失了百分之八的汽化比效率。另外,在銅管與壓縮機連接之一相反端往往使用焊接施工的方式與管路連接,其焊接溫度約800℃,當焊接熱量傳導至銅管內層時,可約為700℃。是以,銅管所承受之施工耐熱溫度亦為材料選擇的一項重要因素。
易言之,在焊接過程,銅管必須承受短暫高溫之約800℃焊接施工(熱傳至保護層約700℃),且其銅管外圍需承受長期運作高溫約125℃;同時,銅管亦須承受運作時工作流體冷媒(例如二氟一氯甲烷、二氟甲烷、丙烷及五氟乙烷)之腐蝕;銅管之內壁面不允許運作過程有任何壁面塗層脫落,否則一旦脫落之塗層傳送至壓縮機內部,嚴重將導致壓縮機裝置之毀損。是以,熱交換系統內之銅管需具有耐高溫、耐化學腐蝕及良好絕熱等特性。
因此,能夠提供一種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並具有耐高溫、耐化學腐蝕及良好絕熱等特性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管,進而提升熱交換系統之工作效率,係為業界所欲解決之問題。
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以加強連接器之絕熱能力,進而提升熱交換系統之工作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係提供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用以傳輸一流體,連接器包括一中空連接管及一中空內管。連接管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及形成於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之間的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內管套設於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一隔熱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一第一絕熱層,設置於第一隔熱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一絕熱層包括一無機矽樹脂。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三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一絕熱層更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一絕熱層之厚度為10至500微米(μm)。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一黏著劑,位於內管之第二外表面之相對兩端並位於第一隔熱空間內,以使內管之第二外表面之相對兩端固定於連接管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六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黏著劑係選自無機膠合劑材料、有機膠合劑材料、有機無機混成膠合劑材料及二或多種彼等之組合所組成之群組。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七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黏著劑為無機膠合劑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連接管沿一軸向方向依序包括一第一部分、一中間部分及一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第一開口,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開口,第一部分之外徑及內徑分別大於中間部分之外徑及內徑及第二部分之外徑及內徑,且內管設置於中間部分及第二部分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九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內管沿一軸向方向依序包括一第一區段、一中間區段及一第二區段,中間區段之外徑及內徑沿軸向方向實質上保持不變,第一區段之外徑及第二區段之外徑分別自中間區段向外擴展,以使第一區段緊配於連接管之中間部分,及第二區段緊配於連接管之第二部分,連接管之第一部分之第一內表面與內管之第二內表面共同形成一流道,供流體沿流道自第一開口流至第二開口。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十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連接管之第二部分之內徑係向第二開口縮減,以緊配內管之第二區段。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一隔熱空間為真空。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一第二絕熱層,設置於連接管之第一外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十三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二絕熱層包括一無機矽樹脂。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十四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二絕熱層更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十三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二絕熱層更包括一硬膜層,暴露於外界。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一外管,套設於連接管內之第一外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三內表面及一第三外表面,第三內表面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之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二隔熱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本發明第十七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一第二絕熱層,設置於第二隔熱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第一開口用以連接熱交換系統之一液態冷媒供應端,第二開口用以連接熱交換系統之一壓縮機之一汽化泵。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一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連接管及內管係為一體成型。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係提供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一連接器,其用以傳輸一流體,連接器包括一中空連接管及一中空外管。連接管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及形成於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之間的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外管套設於連接管之第一外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第二內表面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之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隔熱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係提供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一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提供如第一態樣之連接管及內管;及將內管套入至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十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內管係以擠壓的方式緊迫於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十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內管套入至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之步驟前,製造方法更包括:將一黏著劑施加於內管之第二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十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內管套入至連接管之第一內表面上之步驟前,製造方法更包括將一第一絕熱層施加於內管之第二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十二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製造方法更包括提供如請求項17之外管;及將外管套設於連接管內之第一外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七態樣,根據本發明第二十六態樣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外管套設於連接管內之第一外表面上之步驟前,製造方法更包括將一黏著劑施加於外管之第三內表面之一部分上;及一第二絕熱層施加於外管之第三內表面之另一部分上。
為更清楚了解本創作之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
請參考圖1,其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熱交換系統100之局部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熱交換系統100可為一冷/暖氣機空調系統,其可藉由使用者之指令或自動根據室內環境之實際情況來輸送低溫或高溫之氣體,以調節室內溫度。如圖1所示,熱交換系統100包含一壓縮機1、一流體儲存罐2以及一連接器3。熱交換系統100亦可包括未繪示之冷凝器、冷媒控制器及蒸發器,並使一流體(例如冷媒)流動於其中,以形成冷媒之流動循環。然而,熱交換系統100的其他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係為習知技術,並非為本案之重點,故不再詳述。
流體儲存罐2用以儲存低壓低溫之液態冷媒(或可為氣態或液氣共存之冷媒),流體儲存罐2之一輸入端連接蒸發器(未圖示)。連接器3之一輸入端連接流體儲存罐2之輸出端(即一液態冷媒供應端),且連接器3之輸出端連接壓縮機1之一汽化泵10。藉此,連接器3得以自流體儲存罐2傳輸一流體(即冷媒)至壓縮機1之入口。
請參照圖2及圖3,其中圖2為圖1之連接器3之分解剖切示意圖,圖3係為圖2之連接器3之剖切示意圖。連接器3包括一連接管4及一內管6。連接管4及內管6皆為中空管狀,且材料皆為耐高溫之金屬,例如銅或鐵,但亦可為其他金屬。連接管4具有相對之位於一第一端41(即輸入端)之一第一開口43以及位於一第二端42(即輸出端)之一第二開口44,第一開口43係大於第二開口44,且連接器3具有形成於第一開口43及第二開口44之間且為環狀的一第一內表面45及一第一外表面46,環狀之第一內表面45內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47,其兩端連通第一開口43及第二開口44。
內管6用以套入連接管4內而設置於連接管4內之第一內表面45之上並於相對之一第三端61及一第四端62具有相對一第三開口63及一第四開口64。內管6具有形成於第三開口63及第四開口64之間且為環狀之一第二內表面65及一第二外表面66,而環狀之第二內表面65內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67,其兩端連通第三開口63及第四開口64。第二外表面66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一隔熱空間48,如圖3所示。是以,藉由連接管4及內管6之間的第一隔熱空間48,可阻絕連接管4內外熱量之傳導,以降低連接器3整體之熱傳導效率。換句話說,當流體自與流體儲存罐2連接之第一開口43流至與壓縮機1連接之第二開口44時,第一隔熱空間48可降低流體與連接器3外界及本身之間的熱交換,進而避免流體不預期的升溫。
在本實施例中,內管6之尺寸略小於連接管4的尺寸,使內管6得以容置於連接管4之第一容置空間47內。又,連接管4的長度L1大於內管6的長度L2。故當內管6套入連接管4內時,內管6係設置於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鄰近第二開口44上的一區域。舉例來說,連接管4之外徑可約為15毫米(mm),內管6之外徑可約為13mm,而第一隔熱空間48之厚度可約為0.5mm,但前述之尺寸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管4沿一軸向方向A依序包括一第一部分71、一中間部分72及一第二部分73。第一部分71、中間部分72及第二部分73彼此依序連接且可為一體成型。第一部分71具有第一開口43,且第一部分71之外徑及內徑實質上沿軸向方向A保持不變。第二部分73具有第二開口44,且第二部分73中鄰近中間部分72之區域之外徑及內徑實質上沿軸向方向A保持不變。中間部分72係自第一部分71朝向第二部分73漸縮,以使第一部分71之外徑及內徑分別大於中間部分72之外徑及內徑及第二部分73之外徑及內徑。內管6設置於連接管4之中間部分72及第二部分73內。另,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邊緣之內徑係可向第二開口44縮減。
另一方面,請參照圖1及圖2,連接管4之第一部分71之外徑長度係用以配合流體儲存罐2之管路21,以可彼此相互連接。舉例來說,可利用焊接的方式將流體儲存罐2之管路21接合於連接管4的第一部分71。又,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之外徑長度係用以配合壓縮機1之管路11,以可彼此相互連接。舉例來說,可利用旋轉螺接的方式將連接管4的第二部分73套入壓縮機1之管路11。
請參照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內管6沿一軸向方向A包括一第一區段81、一中間區段82及一第二區段83。第一區段81、中間區段82及第二區段83彼此依序連接且可為一體成型。第一區段81之外徑沿一軸向方向A以朝向中間區段82之一端漸縮,以使第一區段81配合於連接管4之中間部分72。中間區段82及第二區段83之外徑及內徑係皆可沿軸向方向A實質上保持不變,並可與連接管4之中間部分72相隔一距離。第二區段83配合於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之端緣處。又,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邊緣之內徑係向第二開口44縮減,第二部分73邊緣之內徑得以配合於內管6之第二區段83。如圖3所示,當內管6套入連接管4內時,連接器3之第一部分71內所形成之第一容置空間47與內管6所形成之第二容置空間67共同形成一流道,供流體沿流道自第一開口43流至第二開口44。
在圖2及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連接器3更可包含一黏著劑33,位於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之相對兩端上,以使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之相對兩端固定於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上,以形成連接管4和內管6之間第一隔熱空間48。在本案中,黏著劑33須耐高溫,例如約800℃以及一般運作時之約125℃。黏著劑33可選自無機膠合劑材料、有機膠合劑材料、有機無機混成膠合劑材料及二或多種彼等之組合所組成之群組,較佳為含矽或磷之膠合劑材料,更佳為含矽之膠合劑材料。例如,無機膠合劑材料包括但不限於無機矽偶合劑、矽酸鹽、磷酸鹽或其組合;有機膠合劑材料包括但不限於烷基矽膠、芳基矽膠或其組合;有機無機混成膠合劑材料包括但不限於烷基矽膠混成二氧化矽、芳基矽膠混成二氧化矽或其組合。
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隔熱空間48係為真空,可有效提升絕熱能力。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隔熱空間48內係可僅包含一般空氣,如此可簡化製作流程,進而降低成本。
請參照圖4,其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連接器3a之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圖2及3所示之實施例類似,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內管6之第一區段81可利用擠壓的方式緊配於連接管4之中間部分72;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邊緣之內徑係可向第二開口44縮減,且內管6之第二區段83之外徑可自中間區段82之端緣向外擴展,以使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可利用擠壓的方式緊配於內管6之第二區段83之外徑。如此,圖4實施例之連接器3a在不需要塗佈如圖3所示之黏著劑33情況下,仍然可利用擠壓緊配的方式將內管6套入連接管4內,並於內管6及連接管4之間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
另外,在其他未繪示之實施例中,連接管4及內管6之整體係可為一體成型,並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於其中。
請參照圖5及圖6,其中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連接器3b之分解剖切示意圖。圖6係為圖5之連接器3b之剖切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與圖2及圖3之差異在於,連接器3b更可包括一第一絕熱層31,設置第一隔熱空間48內。詳細來說,第一絕熱層31之材料係可先設置(例如塗佈)於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上,而後再將內管6套入連接管4內。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絕熱層31之材料可包括一無機矽樹脂(無機矽膠),其硬度約在3H至6H,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前述材料亦具有良好之耐化性,可長期接受冷媒之運作而不易腐蝕;前述材料最少可耐短暫製造施工時約800至約1000℃之高溫,並可抵抗一般運作時約125℃之溫度,故有良好之耐高溫性;前述材料亦具有良好之絕熱性;前述材料具有良好的附著性,以避免長時間震動而脫落。另外,第一絕熱層31更可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其最多可占第一絕熱層31體積之百分之五十。第一絕熱層31之厚度可為約10至約500微米(μm)之間。換句話說,如圖6所示,第一絕熱層31可填滿於第一隔熱空間48內,或在其他未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絕熱層31僅容置於第一隔熱空間48之至少一部分內(未繪示)。
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連接器3c之剖切示意圖。如圖7所示之實施例中,連接器3c包括一連接管4及一外管5,外管5套設於連接管4之第一外表面46之至少一部分上並具有相對且為環狀之一第三內表面55及一第三外表面56。第三內表面55於相對兩端之間向內凹陷以形成一凹槽。黏著劑34可施加於凹槽之兩側,以使外管5固定於連接管4之第一外表面46上,以使第三內表面55之相對兩端與連接管4之第一外表面46相接以使凹槽與第一外表面46共同形成密閉之一第二隔熱空間58。如此,藉由連接管4及外管5之間所形成的第二隔熱空間58,亦可提升連接器3c之絕熱能力。另外,在其他未繪示之實施例中,可運用緊配的方式將外管5套設於連接管4內之第一外表面46上,而不需要使用黏著劑34。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3c更可包括一第二絕熱層32,設置於連接管4及外管5之間的第二隔熱空間58內。第二絕熱層32之材料可包括一無機矽樹脂。第二絕熱層32更可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此外,第二絕熱層32之厚度可根據實際情形調整,例如約10至約500微米(μm)之間。第二絕熱層32可完全填滿於第二隔熱空間58、容置於第二隔熱空間58之至少一部分內(未繪示)、或第二隔熱空間58可為真空(未繪示)。
在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外管5僅包覆於連接管4之第二部分73中鄰近於中間部分72之區域,其原因在於連接管4之第一部分71及第二部分73之相反端緣上之第一外表面46係分別與其他管路連接,故外管5無法設置於前述區域之第一外表面46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若其他管路與連接管4所相接之區域減少時,亦可伸長外管5之長度,以增加外管5包覆連接管4之範圍,進而提升整體之絕熱能力。
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連接器3d之剖切示意圖。相較於圖7,圖8所示實施例中之第二隔熱空間58包含類似於圖2及圖3所示之一內管6,其套入連接管4內,以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隔熱空間48可為真空。是以,藉由形成於連接管4與內管6之間的第一隔熱空間48及連接管4與外管5之間的第二隔熱空間58,可進一步提升連接器3d之絕熱效果。
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連接器3e之剖切示意圖。相較於圖8,圖9之實施例之差異僅在於第二隔熱空間58可為真空或一般空氣,而不具有第二絕熱層32。
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連接器3f之一剖切示意圖。相較於圖8,圖10所示實施例之第一隔熱空間48可具有如圖6所示之第一絕熱層31,其材料可包括一無機矽樹脂,並可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此外,第二絕熱層32之厚度可根據實際情形調整,例如10至500微米(μm)之間。又,第一絕熱層31可完全填滿於第一隔熱空間48、或僅容置於第一隔熱空間48之至少一部分內。
圖11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連接器3g之一剖切示意圖。相較於圖6之實施例,圖10所示之連接器3更可包括一第二絕熱層32,設置於連接管4之第一外表面46上,可進一步提高整體絕熱能力。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絕熱層32更可包括一硬膜層(未圖示),暴露於外界。硬膜層用以促進耐磨阻抗,使得塗層表面免於使用者碰觸時受損。硬膜層之材質可包括無機矽偶合劑、矽酸鹽、磷酸鹽等。
為製作組裝如圖2及圖3所示之連接器3,乃先提供連接管4。接著,將一黏著劑33施加(例如塗佈)於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之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二外表面66之兩端緣)。接著,再套入內管6至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上。如此,可藉由黏著劑33將內管6固定於連接管4內,並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
為製作組裝如圖4所示之連接器3a,係先提供連接管4,再將內管6以擠壓的方式緊迫於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上,並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於內管6及連接管4之間。
為製作組裝如圖5及圖6所示之連接器3b,係先提供連接管4,再將黏著劑33以及第一絕熱層31分別施於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上之特定位置。接著,再套入內管6至連接管4之第一內表面45上。如此,可藉由黏著劑33將內管6固定於連接管4內,並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
為製作組裝如圖7所示之連接器3c,係先提供連接管4,接著將黏著劑34施於外管5之第三內表面55上之相對兩端及將第二絕熱層32施於外管5之第三內表面55上之其他特定位置。接著,再將外管5套設至連接管4之第一外表面46上。如此,可藉由黏著劑34將外管5固定於連接管4外,並形成第二隔熱空間58。
為製作組裝如圖8所示之連接器3d,係先提供連接管4,再依照上述實施例之方式,分別將內管6套入於連接管4內及將具有第二絕熱層32之外管5套設於連接管4外。如此,可藉由黏著劑33、34將內管6以及外管5固定於連接管4,並分別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及具有第二絕熱層32之第二隔熱空間58。需要注意的是,內管6及外管連接至連接管4的順序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先裝設外管5至連接管4再套入內管6於其內,或是先套入內管6至連接管4而後再套設外管5於連接管4外。
為製作組裝如圖9所示之連接器3e,係先提供連接管4,再依照上述方式,分別將內管6套入於連接管4內及將外管5套設於連接管4外。如此,可藉由黏著劑34將內管6以及外管5固定於連接管4,並分別形成第一隔熱空間48及第二隔熱空間58。需要注意的是,內管6及外管5連接至連接管4的順序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先裝設外管5至連接管4再套入內管6於其內,或是先套入內管6至連接管4再套設外管5於其外。
為製作組裝如圖10所示之連接器3f,其與製作組裝圖8之連接器3d之步驟的差異僅在於在將內管6套入於連接管4內前,先將第一絕熱層31施於內管6之第二外表面66上。接下來,再依照上述步驟將內管6以及外管5固定於連接管4,並分別形成具有第一絕熱層31之第一隔熱空間48及具有第二絕熱層32之第二隔熱空間58。
為製作組裝如圖11所示之連接器3g時,與製作組裝圖6之連接器3b之步驟的差異僅在於在完成如圖6之連接器3b後,可將第二絕熱層32直接施於連接管之第二外表面66上,以更進一步提升隔熱效果。
以下介紹本案數實施例之絕熱測試以及與對照組之比較範例。首先,先提供一連接管4,以熱水裝填,量測連接管4內外1分鐘後平衡溫度,結果連接管4內外溫度大致相同,故無明顯絕熱效果。
在第一範例中,提供如圖4利用內管6擠壓至連接管4之連接器3a,其中第一隔熱空間48包含密閉之一般空氣,其內外溫差可達12.6℃。在第二範例中,提供如圖2及圖3中利用黏著劑33將內管6貼附至連接管4之連接器3,其中第一隔熱空間48包含密閉之一般空氣,其內外溫差可達19.2℃。在第三範例中,提供類似於如圖2及圖3中利用黏著劑33將內管6貼附至連接管4之連接器3,其中第一隔熱空間48包含密閉之一般空氣,並將外管5套設於連接管4上,且之間之第二隔熱空間58包含密閉之一般空氣,則其內外溫差可達26.3℃。是以,根據前述測試範例,即可輕易得知具有第一隔熱空間48及/或第二隔熱空間58之連接管4可提升整體之絕熱效果,更可使壓縮機1之汽化比效率提升8%。
總合上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揭露之連接器,藉由內管及連接管之間的第一絕熱空間,可提升連接器之絕熱效果,以維持連接管內外之溫差。故,在不需要增加壓縮機之運轉的情況下,亦使冷媒處在較佳之工作溫度(例如在室內機時冷媒可輕易維持在15℃),進而達到省電節能之效果。
於部分實施例中,第一絕熱空間可包含第一絕熱層,其具有耐高溫、耐化學腐蝕、耐溫、耐震及絕熱等特性,可進一步提升連接器之絕熱能力。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絕熱空間為抽真空,亦可提升整體之絕熱能力。
又,在部分實施例中,可設置一外管於連接管外,以於外管及連接管之間形成一第二絕熱空間。又,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分別設置內管及外管於連接管內外,進而分別形成第一絕熱空間和第二絕熱空間,以進一步提升整體之絕熱能力。
本文中的用語「一」或「一種」係用以敘述本創作之元件及成分。此術語僅為了敘述方便及給予本創作之基本觀念。此敘述應被理解為包括一種或至少一種,且除非明顯地另有所指,表示單數時亦包括複數。於申請專利範圍中和「包含」一詞一起使用時,該用語「一」可意謂一個或超過一個。此外,本文中的用語「或」其意同「及/或」。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諸如「上方」、「下方」、「向上」、「左邊」、「右邊」、「向下」、「本體」、「底座」、「垂直」、「水平」、「側」、「較高」、「下部」、「上部」、「上方」、「下面」等空間描述係關於圖中所展示之方向加以指示。應理解,本文中所使用之空間描述僅出於說明之目的,且本文中所描述之結構之實際實施可以任何相對方向在空間上配置,此限制條件不會改變本發明實施例之優點。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之描述中,提供「在」另一元件「上」之一元件可涵蓋前一元件直接在後一元件上(例如,與後一元件實體接觸)的狀況以及一或複數個介入元件位於前一元件與後一元件之間的狀況。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大致」、「實質上」、「實質的」及「約」用以描述及考慮微小之變化。當與事件或情形結合使用時,該等術語可意指事件或情形明確發生之情況以及事件或情形極近似於發生之情況。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壓縮機 2:流體儲存罐 3、3a-3g:連接器 4:連接管 5:外管 6:內管 10:汽化泵 11、21:管路 31:第一絕熱層 32:第二絕熱層 33、34:黏著劑 41:第一端 42:第二端 43:第一開口 44:第二開口 45:第一內表面 46:第一外表面 47:第一容置空間 48:第一隔熱空間 55:第三內表面 56:第三外表面 58:第二隔熱空間 61:第三端 62:第四端 63:第三開口 64:第四開口 65:第二內表面 66:第二外表面 67:第二容置空間 71:第一部分 72:中間部分 73:第二部分 81:第一區段 82:中間區段 83:第二區段 100:熱交換系統 A:軸向方向 L1、L2:長度
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熱交換系統之局部示意圖。 圖2係為圖1之連接器之分解剖切示意圖。 圖3係為圖2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分解剖切示意圖。 圖6係為圖5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圖11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連接器之剖切示意圖。
3f:連接器
4:連接管
5:外管
6:內管
31:第一絕熱層
32:第二絕熱層
34:黏著劑
46:第一外表面
48:第一隔熱空間
58:第二隔熱空間

Claims (27)

  1. 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一連接器,其用以傳輸一流體,該連接器包括: 一中空連接管,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及形成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之間的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及 一中空內管,套入於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該第二外表面之相對兩端與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一隔熱空間。
  2.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 一第一絕熱層,設置於該第一隔熱空間內。
  3. 如請求項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絕熱層包括一無機矽樹脂。
  4. 如請求項3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絕熱層更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
  5. 如請求項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絕熱層之厚度為10至500微米(μm)。
  6.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 一黏著劑,位於該內管之該第二外表面之該等相對兩端並位於該第一隔熱空間內,以使該內管之該第二外表面之該等相對兩端固定於該連接管內。
  7. 如請求項6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黏著劑係選自無機膠合劑材料、有機膠合劑材料、有機無機混成膠合劑材料及二或多種彼等之組合所組成之群組。
  8. 如請求項7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黏著劑為無機膠合劑材料。
  9.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連接管沿一軸向方向依序包括一第一部分、一中間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具有該第一開口,該第二部分具有該第二開口,該第一部分之外徑及內徑分別大於該中間部分之外徑及內徑及該第二部分之外徑及內徑,且該內管設置於該中間部分及該第二部分內。
  10. 如請求項9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內管沿一軸向方向依序包括一第一區段、一中間區段及一第二區段,該中間區段之外徑及內徑沿該軸向方向實質上保持不變,該第一區段之外徑及該第二區段之外徑分別自該中間區段向外擴展,以使該第一區段緊配於該連接管之該中間部分,及該第二區段緊配於該連接管之該第二部分,該連接管之該第一部分之該第一內表面與該內管之該第二內表面共同形成一流道,供該流體沿該流道自該第一開口流至該第二開口。
  11. 如請求項10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連接管之該第二部分之內徑係向該第二開口縮減,以緊配該內管之該第二區段。
  12.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一隔熱空間為真空。
  13.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 一第二絕熱層,設置於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外表面上。
  14. 如請求項13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絕熱層包括一無機矽樹脂。
  15. 如請求項14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絕熱層更包括多個中空玻璃膠。
  16. 如請求項13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絕熱層更包括一硬膜層,暴露於外界。
  17.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 一外管,套設於該連接管內之該第一外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三內表面及一第三外表面,該第三內表面之相對兩端與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第二隔熱空間。
  18. 如請求項17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更包括: 一第二絕熱層,設置於該第二隔熱空間內。
  19.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第一開口用以連接該熱交換系統之一液態冷媒供應端,該第二開口用以連接該熱交換系統之一壓縮機之一汽化泵。
  20. 如請求項1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其中該連接管及該內管係為一體成型。
  21. 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一連接器,其用以傳輸一流體,該連接器包括: 一中空連接管,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及形成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之間的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及 一中空外管,套設於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外表面上並具有相對之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該第二內表面之相對兩端與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閉之一隔熱空間。
  22. 一種用於熱交換系統之一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如請求項1之連接管及內管;及 將該內管套入至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上。
  23. 如請求項2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內管係以擠壓的方式緊迫於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上。
  24. 如請求項2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該內管套入至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上之步驟前,該方法更包括: 將一黏著劑施加於該內管之該第二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25. 如請求項2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該內管套入至該連接管之該第一內表面上之步驟前,該方法更包括: 將一第一絕熱層施加於該內管之該第二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26. 如請求項22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更包括: 提供如請求項17之外管;及 將該外管套設於該連接管內之該第一外表面上。
  27. 如請求項26之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該外管套設於該連接管內之該第一外表面上之步驟前,該方法更包括: 將一黏著劑施加於該外管之該第三內表面之一部分上;及 將一第二絕熱層施加於該外管之該第三內表面之另一部分上。
TW108133443A 2019-09-17 2019-09-17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132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443A TW202113296A (zh) 2019-09-17 2019-09-17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443A TW202113296A (zh) 2019-09-17 2019-09-17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296A true TW202113296A (zh) 2021-04-01

Family

ID=76604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443A TW202113296A (zh) 2019-09-17 2019-09-17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1329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826B (zh) * 2022-12-09 2023-10-11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車用驅動器之水冷卻系統之剛性連接管安裝方法以及水管組裝治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826B (zh) * 2022-12-09 2023-10-11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車用驅動器之水冷卻系統之剛性連接管安裝方法以及水管組裝治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PI1003952A2 (pt) dispositivo absorvedor ou dissipador de calor com tubulaÇço escalonada e uniformemente distribuÍda por diferenÇa de temperatura
CN211855039U (zh) 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
WO2016095587A1 (zh) 冷端换热装置及半导体制冷冰箱
WO2016095589A1 (zh) 半导体制冷冰箱
CN101922778A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空调装置
CN105698271A (zh) 温差电热泵型空调器
CN205373483U (zh) 换热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US11441789B2 (en) Convection/radiation air conditioning terminal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7045458A1 (zh) 重力热管式地冷冷源蓄冷系统及冷水机组
TW202113296A (zh)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WO2011116666A1 (zh) 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室内机
CN109945369A (zh) 一种地冷式换热方法、换热系统、空调器及安装方法
TWM599384U (zh) 用於熱交換系統之連接器
EP3124890B1 (en) Heat-generating unit
CN208859732U (zh) 一种用于变频空调外机控制器的散热装置
GB2508842A (en) Double wall tube heat exchanger
JP3063348B2 (ja) 間接冷媒空調装置、間接冷媒空調装置用の脱着型熱交換器及び間接冷媒空調方法
TWM575517U (zh) 致冷組件
CN105115047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2524989A (zh) 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5537256U (zh) 一种热量传输装置
CN103245134A (zh) 一种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的回热器
CN209279290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9960681U (zh) 对流辐射空调末端以及空调系统
CN206094655U (zh) 一种用于空调制冷的圆形单循环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