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1994A -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 Google Patents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1994A
TW202111994A TW109116053A TW109116053A TW202111994A TW 202111994 A TW202111994 A TW 202111994A TW 109116053 A TW109116053 A TW 109116053A TW 109116053 A TW109116053 A TW 109116053A TW 202111994 A TW202111994 A TW 2021119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veguide
interconnection
dielectric
complementary
cab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6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克 伊皮踏克斯
沙希 查格尼
凱利 加里森
三世 湯瑪士 阿爾伯特 霍爾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19/0339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26987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1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199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8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 H01P5/087Transitions to a dielectric wavegu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16Dielectric waveguides, i.e. without a longitudinal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04Fixed joints
    • H01P1/042Hollow waveguide j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Waveguide Connection Structure (AREA)
  • Waveguides (AREA)

Abstract

揭示射頻(RF)波導及相關互連部件。該些互連部件相比於WR15凸緣可具有一較小佔據面積。此外,該些互連部件可被配置以與互補互連件配合,而不用經歷顯著的相對旋轉。

Description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本揭示內容是關於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本案主張2019年5月14日提交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847,785號、2019年5月14日提交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847,756號、2019年5月24日提交之PCT申請案第PCT/US2019/033915號、2020年2月7日提交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971,315號及2020年4月2日提交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04,441號之優先權,該些申請案中之每一者之揭露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如同其全文在本文中闡述一般。
基於波導之電通信系統常常包括WR15連接器凸緣,例如MIL-DTL-3922/67E。此類凸緣通常與射頻(RF)波導配合,並且安裝至諸如印刷電路板之某一其他互補電氣裝置。因此,印刷電路板置放成藉由凸緣與波導電通信。然而,被配置以與凸緣配合之波導互連件體積大,且大小、機械靈活性及體積受到限制。舉例而言,波導互連件通常包括旋轉部件,其相對於凸緣旋轉以便使波導與凸緣配合。
在一個態樣中,一種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將一介電波導以可釋放方式緊固至一互補波導互連件。該波導互連部件可包括:一底座,其界定一底座表面;一滑件,其被配置以沿著一縱向方向在一接合位置與一脫離位置之間平移;及一偏置部件,其自該底座表面延伸至該滑件。該偏置部件可被配置以將一偏置力施加於該滑件,從而推動該滑件在該接合位置中行進。該滑件可界定一第一保持表面,該第一保持表面部分地界定一大小可變的間隙,使得該滑件在接合方向上之平移縮減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之大小,且該滑件在脫離方向上之平移增加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之該大小。
參考與隨附圖式及實例結合之以下實施方式可更容易理解本發明,該些隨附圖式及實例形成本發明之一部分。應理解,本發明不限於在本文中描述及/或展示之特定裝置、方法、應用、條件或參數,並且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係出於僅作為實例描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且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又,如本文中所使用,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及「該」包括「至少一個」及複數個。此外,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對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複數個的引用包括單數「一」、「一個」及「該」,且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另外,除非另外指示,否則術語「至少一個」可包括單數「一」及「該」且進一步可包括複數個。此外,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包括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本說明書中對特定數值之提及包括至少彼特定值。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複數個」意謂多於一個,諸如兩個或多於兩個。當表示值範圍時,另一實例包括自一個特定值及/或至另一個特定值。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如在單數上下文中使用之術語「一」可進一步適用於「複數個」。相反地,除非另外指示,否則術語「複數個」可進一步適用於單數「一個」。
參考圖1A至圖1B,根據一個實施例之電纜50包括至少一個電導體52及沿著中心軸線延長並且環繞至少一個電導體52之內部電絕緣體54。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電絕緣體54可為泡沫。電纜50可包括環繞內部電絕緣體54之導電屏蔽件56及環繞電屏蔽件56之外部電絕緣體58。電屏蔽件56可提供電氣屏蔽,且詳言之可在操作期間提供對電導體52之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
在一個實例中,電纜50可被配置為雙軸纜線。因此,至少一個電導體52可包括一對電導體52。電導體可實質上平行於彼此並且彼此間隔開定向。此外,該對電導體52可界定差分信號對。因此,雖然在本文中將電纜50描述為雙軸纜線,但應瞭解,電纜50可替代地被配置為同軸電纜,其中至少一個電導體52為單個電導體。然而,應進一步認識到,電纜50可視需要包括任何數目個電導體。當電纜50包括複數個電導體52時,內部電絕緣體54可以電氣方式將電纜50彼此隔離。
應認識到,電導體52沿著各別長度延伸,該些各別長度可沿著電導體52之各別中心軸線來量測。類似地,電絕緣體54沿著各別長度延伸,該各別長度可沿著電纜50之中心軸線來量測。此外,電屏蔽件56沿著各別長度延伸,該各別長度可沿著電纜50之中心軸線來量測。另外,外部電絕緣體58沿著各別長度延伸,該各別長度可沿著電纜50之中心軸線來量測。應認識到,當製造時,電導體52、電絕緣體54、電屏蔽件56及外部電絕緣體58之各別長度可實質上彼此相等。此外,電屏蔽件56可沿著內部電絕緣體46之各別長度之至少大部分環繞該內部電絕緣體。
然而,在使用期間,應認識到,電導體52可安裝至互補電氣裝置之電觸點。因此,電導體52可相對於內部電絕緣體54、電屏蔽件56及外部電絕緣體58中之一或多者直至所有延伸出來。因此,可以說,內部電絕緣體54沿著電導體52之各別長度之至少大部分環繞該些電導體。此外,在使用期間,應認識到,電屏蔽件可安裝至互補電氣裝置的至少一個電觸點。替代地,電纜50可包括導電汲極線,其安裝至互補電氣裝置的電觸點。因此,電屏蔽件56可相對於電導體52、內部電絕緣體54及外部電絕緣體58中之一或多者直至所有延伸出來。因此,可以說,外部電絕緣體58沿著電屏蔽件56之各別長度的至少大部分環繞該電屏蔽件。術語「至少大部分」可指51%或更多,包括實質上全部。
繼續參考圖1A至圖1B,導電屏蔽件56可包括可環繞並鄰接內部電絕緣體54之第一層56a及可環繞第一層56a之第二層56b。替代地,導電屏蔽件可被配置為僅單個層,其沿著內部電絕緣體54之長度的至少大部分環繞並鄰接該內部電絕緣體。第一及第二層56a及56b中之一者或兩者可由任何合適的導電材料製成。舉例而言,導電材料可為金屬。替代地,導電材料可為導電性類鑽碳(diamond-like carbon;DLC)。第一層56a可被配置為導電箔片。舉例而言,導電箔片可被配置為環繞並鄰接內部電絕緣體54之銅膜。該銅膜可視需要具有任何合適的厚度。在一個實例中,該厚度可在自大約.0003吋至大約.001吋之範圍內。舉例而言,該範圍可自大約.0005吋至大約.0007吋。在一個特定實例中,該厚度可為大約.0005吋。已發現,銅膜可承受大的拉伸力,如在電纜50彎曲時會發生。如上文所描述,內部電絕緣體54可由介電泡沫製成,該介電泡沫在相同厚度下比其固態介電對應物具有更低的抗彎曲性。
第二層56b可被配置為環繞並鄰接第一層56a之膜。在一個實例中,第二層56b可被配置為聚酯薄膜。替代地,電屏蔽件56可被配置為編織物。電屏蔽件56可替代地視需要被配置為扁平線、圓線或任何合適的屏蔽件。在一些實例中,電屏蔽件56可被配置為導電或非導電有損耗材料。
就此而言,應瞭解,電屏蔽件56可視需要以任何方式合適地構建,包括至少一個導電層。至少一個導電層可被配置為單個導電層、第一及第二導電層,或多於兩個導電層。在一個實例中,第一導電層56a可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纏繞。舉例而言,第一導電層56a可以螺旋方式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纏繞。替代地,第一導電層56a可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縱向纏繞,以便界定縱向接縫,其沿著內部電絕緣體54之延長方向延伸。此外,第二導電層56b可圍繞第一導電層56a纏繞。舉例而言,第二導電層56b可圍繞第一導電層56a以螺旋方式纏繞。替代地,第二導電層56b可圍繞第一導電層56a縱向纏繞,以便界定縱向接縫,其沿著內部電絕緣體54之延長方向延伸。
當電屏蔽件56被配置為單個導電材料時,單個層可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纏繞。舉例而言,單個層可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以螺旋方式纏繞。替代地,單個層可圍繞內部電絕緣體54縱向纏繞以便界定縱向接縫,其沿著內部電絕緣體54之延長方向延伸。在另一實例中,電屏蔽件56可包括沿著內部電絕緣體54的長度之至少大部分施加於內部電絕緣體之徑向外表面的導電塗層或由該導電塗層界定。該塗層可為金屬的。舉例而言,該塗層可為銀塗層。替代地,該塗層可為銅塗層。仍替代地,該塗層可為金塗層。外部電絕緣體58可環繞並鄰接第二層56b。
參考圖3A至圖3C,可提供包括複數個電纜50之集束55。舉例而言,如圖3A及圖3B中所說明,電纜50可經配置以便界定集束55的圓形外周。集束55可包括外部套管57及安置於外部套管57中之複數個電纜50。外部套管57可包括由電絕緣體69環繞之電導體67。電導體67可提供電屏蔽件。應瞭解,電導體67可被配置為金屬或導電有損耗材料。替代地,電導體67可由非導電有損耗材料替換。在一個實例中,外部套管57的外周可實質上為圓形的。因此,複數個電纜50可周向地配置於外部套管57中。電纜50中之每一者的電導體52之各別中心可沿著一方向彼此間隔開。集束55可視需要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同軸纜線61。同軸纜線61可包括由電絕緣體環繞之單個電導體。同軸纜線61之電絕緣體可相對於內部電絕緣體54如本文中所描述來配置。
如圖3A中所說明,各別電纜50之方向可不同於與電纜50周向相鄰的其他電纜。在一個實例中,經周向配置之纜線50中之至少一或多者直至所有的方向可與外部套管57實質上正切。舉例而言,該方向可在一位置處與外部套管正切,該位置與垂直於該方向並且與電導體52之各別中心等距地間隔開之線相交。如圖3B中所說明,電纜50可經配置於至少一個電纜50之各別線性陣列中,使得沿著線性陣列之電纜50中之每一者的電導體52彼此對準。換言之,將電導體52彼此分離之方向可為沿著每一線性陣列之相同方向。此外,線性陣列中之每一者的方向可平行於線性陣列中之一或多者直至所有其他線性陣列的方向。
參考圖3C,集束55之橫截面可為細長的。舉例而言,外部套管57可環繞兩列電纜50。每一列電纜50可沿著一方向界定線性陣列,該方向將沿著線性陣列之電纜50中之每一者的電導體52之各別中心彼此分離。
如圖1A中所說明,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可由複數個股束59界定,該複數個股束彼此相鄰安置且彼此進行機械及電接觸。換言之,電導體52可經絞合。在一個實例中,每一導體52的股束59可實質上平行於彼此定向。替代地,股束59可彼此紡織、編織或替代地視需要經配置。每一電導體52可視需要包括任何合適數目個股束59。舉例而言,作為一個實例,股束59之數目可在大約5個股束59至大約50個股束59之範圍內。在一個實例中,股束59之數目可在大約15個股束至大約30個股束之範圍內。在某些特定實例中,每一電導體52之股束59的數目可為大約7、大約19或大約29。該些股束可為圓柱形或替代地為所需形狀。在一些實例中,股束59可經饋送至定型模具中以便視需要相對於彼此徑向地壓縮股束。替代地,參考圖1B,電導體52可界定單個一體式整體固體結構63。換言之,電導體可未經絞合。電導體52可視需要為圓柱形的。
電導體52可視需要具有任何合適的大小。舉例而言,當電導體52經絞合時且當電導體52未經絞合時,電導體52可具有介於大約25美國線規(awg)至大約36 awg之範圍內的大小或規格。可根據任何適當的適用標準(諸如ASTM B258)來量測規格大小awg。因此,應瞭解,電導體52可具有介於大約27 awg至大約29 awg或大約31 awg至大約36 awg之範圍內的大小。當電導體52未經絞合時,電導體52可具有介於大約26 awg至大約36 awg之範圍內的規格。當電導體52經絞合時,電導體可具有大約25 awg、介於大約27 awg至大約39 awg範圍內或介於大約31 awg至大約36 awg之範圍內的規格。應瞭解,僅作為實例呈現電導體52之大小,且導體52之大小不應被視為限制性的,除非專門說明。
電導體52無論經絞合抑或未經絞合均可經提供作為任何一或多種合適的導電材料。導電材料可為金屬。舉例而言,導電材料可為銅、銅鎳(CuNi)、銀、錫、鋁、其任何合適的合金及任何合適的替代材料中之至少一者。此外,在一個實例中,電導體52可包括導電鍍層。舉例而言,導電鍍層可為金屬。在一個實例中,導電鍍層可為銅、銀、鋁、錫、其任何合適的合金及任何合適的替代的材料中之至少一者。在一個特定實例中,電導體可由鍍銀之銅合金界定。
外部電絕緣體58可為任何合適的電絕緣材料。舉例而言,外部電絕緣體58可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由單體四氟乙烯、單體六氟丙烯及單體偏二氟乙烯製成之聚合物(THV)、氟化乙烯丙烯(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全氟烷氧基(perfluoroalkoxy;PFA)、熱塑性聚胺甲酸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可密封聚合物膠帶及不可密封聚合物膠帶中之至少一者。替代地,該材料可為任何合適的聚合物,諸如聚乙烯或聚丙烯。應瞭解,亦設想能夠發泡之任何替代的聚合物。
現參考圖2,並且如上文所描述,內部電絕緣體54可為介電泡沫62。如將自以下描述瞭解,可擠壓介電泡沫62。舉例而言,介電泡沫62可與電導體一起經擠壓。內部電絕緣體54可包括介電泡沫62及至少部分地由介電泡沫62界定之複數個氣態空隙。氣態空隙可因此包含在電屏蔽件56內部。舉例而言,複數個氣態空隙可由介電泡沫62中之孔隙64之矩陣界定。在一個實例中,所有氣態空隙可由孔隙64之矩陣界定。替代地,氣態空隙中之一或多者可視需要由氣穴界定,該些氣穴經界定於介電泡沫62與電屏蔽件26之間。因此,介電泡沫可僅包括單個電絕緣材料60,其界定孔隙64之矩陣以便界定介電泡沫62。孔隙64可包括第一氣體。舉例而言,在一些實例中,孔隙64可僅包括第一氣體。若存在,界定於介電泡沫62與電屏蔽件56之間的氣態空隙可包括不同於第一氣體之第二氣體。舉例而言,界定於介電泡沫62與電屏蔽件56之間的全部氣態空隙可僅包括第二氣體。因此,應瞭解,電纜50可僅包括電屏蔽件60及氣態空隙內部之單個電絕緣材料60。
在一些實例中,內部電絕緣體54可為經共擠壓之一體式整體結構,相對於環繞電導體52中之各別電導體之第一及第二離散電絕緣體,該單體結構環繞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電絕緣材料60可為任何合適的絕緣體。在一個實例中,電絕緣材料60且因此泡沫可為含氟聚合物。舉例而言,含氟聚合物可為氟化乙烯丙烯(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或全氟烷氧基烷。在一個實例中,含氟聚合物可為Teflon™。應認識到,可藉由將發泡劑引入至電絕緣材料60中來製造介電泡沫62。在一個實例中,發泡劑可為氮。替代地,發泡劑可為氬。當然,應瞭解,可使用任何合適的替代的發泡劑。
現參考圖4,展示外部電絕緣體經移除之電纜50,以展示電纜之各種尺寸,其中高度及寬度屬於電屏蔽件56。內部電絕緣體54在垂直於電導體52之中心軸線且因長度及電纜50之中心軸線且因此長度中之一者或兩者定向之平面中可為實質上橢圓或實質上跑道形。因而,電屏蔽件56可與內部電絕緣體54之實質上整個外周機械接觸。電導體52之各別中心視需要沿著一方向彼此間隔開任何合適的分離距離53或間距。
分離距離53可介於大約0.01吋至大約0.035吋之範圍內。在一個實例中,分離距離53可介於大約0.01吋至大約0.02吋之範圍內。當電纜50為大約34規格awg時,分離距離53可為大約.012吋。電屏蔽件56可具有介於大約.017吋至大約0.06吋之範圍內的高度。舉例而言,當電纜50為大約34規格awg時,電屏蔽件56之高度可為大約.021。可在垂直於將電導體52分離之分離距離53的橫截面中量測高度。舉例而言,可在垂直於電纜50之中心軸線定向且因此亦垂直於電導體52之中心軸線定向的平面中量測高度。電屏蔽件56可具有介於大約.026吋至大約.095之範圍內的寬度。舉例而言,當電纜50為大約34規格awg時,電屏蔽件56之寬度可為大約.0338。當電纜為大約33規格時,電屏蔽件56之寬度可為大約37.4。可在與分離距離53共同延伸之橫截面中量測寬度。舉例而言,可在垂直於電纜50之中心軸線定向且因此亦垂直於電導體52之中心軸線定向的平面中量測寬度。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可具有介於大約.005吋至大約.018吋之範圍內的最大橫截面尺寸。舉例而言,當電纜50為大約34規格awg時,最大橫截面尺寸可為大約.006吋。橫截面中之電屏蔽件56的各別端部可由自電信號導體52之各別中心開始的掃掠半徑界定。該半徑可等於電屏蔽件56之高度的一半。橫截面為垂直於電導體52之中心軸線的平面。
現參考圖4至圖5,具有給定規格大小之電纜50可小於具有相同規格大小之另外相同的電纜50',但其內部電絕緣體54'具有相同電絕緣材料,但相對於發泡為固體。另外相同的電纜50'因此包括一對電導體52'、絕緣體54'、屏蔽件56',及外部電絕緣體58'。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所有部分與電纜50相同,除內部電絕緣體54'之外。此外,如將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由於電纜50之經發泡內部電絕緣體54與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經發泡內部電絕緣體54'之間的差異,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某些尺寸及/或電氣效能不同於電纜50之尺寸及/或電氣效能。
在經發泡電絕緣體54及固體電絕緣體54'之各別相同位置處,電纜50之經發泡內部電絕緣體54相比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固體電絕緣體54'之厚度可具有經縮減厚度。因此,相對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電纜50可具有經縮減橫截面大小。舉例而言,當電導體52與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導體52'為相同規格時,電纜50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或兩者可分別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或兩者。因此,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電纜50可相對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經類似地設定大小,但可相對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展現經改良電氣效能,諸如經縮減插入損耗。此外,電纜50可經設定大小成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但可相對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展現相同或較佳電氣效能,諸如經縮減插入損耗。舉例而言,如將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其導體52為大約35規格awg之電纜50可比其導體為大約34規格awg之另外相同的電纜展現較少插入損耗。另外,電纜50可運用相比於另外相同的連接器50'之電導體52'具有經縮減規格(亦即,橫截面大小較大)之電導體52來構建,而電屏蔽件56之寬度大約等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之寬度。因此,當複數個電纜50沿著寬度方向形成條帶時,可在不擴寬包括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另外相同的條帶之情況下增加效能。
參考圖1A至圖2,介電泡沫62之孔隙64可圍繞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周向地安置。孔隙64提供電絕緣,同時比電絕緣材料60呈現更低的介電常數Dk。就此而言,製造電纜50以便限制開發孔隙64之數目可為所期望的,該些開放孔隙意謂未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之彼等孔隙。因此,可製造電纜50,使得孔隙64之大部分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在一個實例中,至少大約80%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舉例而言,至少大約90%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詳言之,至少大約95%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舉例而言,實質上所有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
此外,可製造電纜50,使得內部電絕緣體54之徑向內周及徑向外周中之一者或兩者由實質上連續且未由開放孔隙64間斷之各別徑向內表面及外表面界定。就此而言,內部電絕緣體54可在幾何形狀上劃分成徑向內半部及徑向外半部。徑向內半部界定徑向內周及徑向內表面。徑向外半部界定徑向外周及徑向外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外半部中之至少大約80%的孔隙由電絕緣材料完全圍封。舉例而言,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外半部中之至少大約90%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詳言之,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外半部中之至少大約95%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舉例而言,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外半部中之實質上所有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
類似地,在一個實例中,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內半部中之至少大約80%的孔隙由電絕緣材料完全圍封。舉例而言,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內半部中之至少大約90%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詳言之,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內半部中之至少大約95%的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舉例而言,安置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徑向內半部中之實質上所有孔隙64可由電絕緣材料60完全圍封。
孔隙64可圍繞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實質上均勻地分佈。舉例而言,自電導體52中之任一者的中心徑向向外延伸之沿著橫截面平面之實質上所有直線與至少一個孔隙64相交。舉例而言,自電導體52中之任一者的中心徑向向外延伸之沿著橫截面平面之實質上所有直線可與至少兩個孔隙64相交。孔隙64可視需要具有任何合適的平均空隙容積,其提供相當大的均勻性且亦將所需介電常數賦予至內部電絕緣體54。在一個實例中,孔隙64之平均空隙容積可小於內部電絕緣體之壁厚度。內壁厚度可由自電導體52中之每一者至內部電絕緣體54之外周的厚度或在電導體52之間延伸的內部電絕緣體之厚度界定。在一個實例中,孔隙64之平均空隙容積可小於壁厚度之大約50%。舉例而言,孔隙64之平均空隙容積可小於或等於壁厚度的大約三分之一。孔隙64可界定介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總容積的大約10%至大約80%之範圍內的空隙容積。舉例而言,空隙容積可介於內部電絕緣體34之總容積的大約40%至大約70%之範圍內。詳言之,空隙容積可為內部電絕緣體34之總容積的大約50%。
因此,孔隙64可將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縮減至比呈固體形式(亦即,不具有孔隙64)之電絕緣材料60之介電常數更低的介電常數Dk。換言之,介電泡沫62可比絕緣材料60具有更低的介電常數Dk。可藉由增加電絕緣材料中之孔隙64的容積來縮減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相反地,可藉由減小電絕緣材料中之孔隙64的總容積來增加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
已發現,縮減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可允許電信號以較高資料傳送速度沿著電導體52行進。然而,已進一步發現,當介電常數Dk減小時,電絕緣體54之機械強度可由於相對於電絕緣材料60之較高的空氣或其他氣體百分比而減小。此外,當介電常數Dk減小時,沿著電導體52行進之電信號的電氣穩定性可減小。在一個實例中,孔隙64之電絕緣材料及總容積可經選擇,使得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可介於1.2直至電絕緣材料60之介電常數Dk(但不包括該介電常數)之範圍內。舉例而言,當電絕緣材料為Teflon™時,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可介於大約1.2 Dk至大約2.0 Dk之範圍內。在一個實例中,介電常數可介於大約1.3 Dk至大約1.6 Dk之範圍內,應瞭解,增加泡沫62中之孔隙體積可縮減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舉例而言,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可介於大約1.3 Dk至大約1.5 Dk之範圍內。因此,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可小於或大約等於1.5 Dk。在一些實例中,介電常數可為大約1.5 Dk。
應認識到,沿著電導體52傳輸之電信號的延遲(亦稱為傳播延遲)係與內部電絕緣體54之介電常數Dk成比例。詳言之,傳播延遲(奈秒每呎)可等於內部電絕緣體54之介電常數Dk的平方根之1.0167倍。因此,傳播延遲可介於大約1.16 ns/ft至大約1.29 ns/ft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傳播延遲可介於大約1.16 ns/ft至大約1.245 ns/ft之範圍內。就此而言,當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為大約1.3時,傳播延遲可為大約1.16 ns/ft。當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為大約1.4時,傳播延遲可為大約1.21 ns/ft。當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為大約1.5時,傳播延遲可為大約1.245 ns/ft。當介電泡沫62之介電常數Dk為大約1.6時,傳播延遲可為大約1.29 ns/ft。
如上文所描述,具有經發泡內部電絕緣體54之電纜50可相對於其內部電絕緣體54'由固體電絕緣材料60製成之另外相同的電纜50'具有經改良電氣效能,如圖5中所展示。舉例而言,具有經發泡內部電絕緣體54之電纜50可相對於其內部電絕緣體54由固體電絕緣材料60製成之另外相同的電纜50'具有經縮減插入損耗。經縮減插入損耗可允許相對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縮減電導體52之大小。應瞭解,當縮減電導體52之大小時,可縮減電纜50之大小。作為一個實例,當電導體52為34規格時,1024個電纜50通常藉由1RU面板裝配。當電導體52高於34規格時,多於1024個電纜50可藉由1RU面板裝配。
在一個實例中,其電導體52具有第一規格大小之電纜50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以具有第一插入損耗位準之第一頻率傳輸資料信號。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實質上等於或小於沿著具有第二規格大小之電導體52'以相同第一頻率傳輸資料信號之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50'之第二插入損耗位準。此外,纜線50及50'中之每一者可具有大約100 ohm的阻抗。
在一個實例中,第一規格大小可實質上等於第二規格大小,且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小於第二插入損耗位準。在另一實例中,第一規格大小可大於第二規格大小,且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實質上等於第二插入損耗位準。仍在另一實例中,第一規格大小可大於第二規格大小,且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小於第二插入損耗位準。
舉例而言,已發現,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4 awg時,電纜50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之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第一插入損耗位準不大於大約-8 dB(亦即,負數指示損耗不大於大約-8 dB)。當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導體52'具有等於大約34 awg之第一規格大小之第二規格大小時,另外相同的電纜50'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之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第二插入損耗位準為大約-9 dB。
舉例而言,已發現,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4 awg時,電纜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之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插入損耗位準不大於大約-7.7 dB(亦即,負數指示損耗不大於大約-7.7 dB)。當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導體52'具有等於大約34 awg之第一規格大小之第二規格大小時,另外相同的電纜50'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之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第二插入損耗位準為大約-9 dB。因此,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比第二插入損耗位準小大約15%。
在另一實例中,當電導體52具有大約35 awg且因此大於第二規格大小之第一規格大小時,電纜50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的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第一插入損耗位準不大於大約至8.6 dB。因此,當第一規格大小在相同頻率及阻抗下大於第二規格大小時,電纜50之插入損耗可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插入損耗。舉例而言,第一插入損耗位準可比第二插入損耗位準小大約5%。在此實例中,第一規格大小比第二規格大小大大約一個awg。
在又一實例中,當電導體52具有大約36 awg且因此比第二規格大小大大約兩個規格大小awg之第一規格大小時,電纜50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以大約20 GHz之第一頻率傳輸電信號,其中第一插入損耗位準不大於第二插入損耗位準。因此,當第一規格大小在相同頻率及阻抗下可大於第二規格大小時,電纜50之插入損耗可實質上等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第二插入損耗位準。在此實例中,第一規格大小比第二規格大小大大於大約一個awg,其可被稱作複數個規格大小awg。因此,第一規格大小可為小於第二規格大小之複數個規格大小,同時在20 GHz下及在100 ohm阻抗下維持實質上相同的插入損耗位準。
因此,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50'之電導體52'可具有比第一規格大小小至少大約一個規格大小awg的第二規格大小。舉例而言,第二規格大小可為小於第一規格大小之複數個規格大小awg。此外,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50'之內部電絕緣體可包括未經發泡且為固體之電絕緣材料60。舉例而言,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50'之內部電絕緣體54'可僅由固體的未經發泡之導電材料60製成。因此,當兩個纜線50在處於頻率範圍內之實質上相同頻率下在實質上相同阻抗下傳導電信號時,電纜50可經設定大小成小於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50',同時提供不比另外相同的第二電纜差之電氣效能。
當第一規格大小大於第二規格大小時,應瞭解,電纜50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或兩者可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高度及寬度。因此,當第一規格大小大於第二規格大小時,應瞭解,電屏蔽件56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或兩者可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的高度及寬度。此外,應進一步瞭解,如上文所描述,當第一規格大小小於第二規格大小時,電纜之電屏蔽件56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可實質上等於另外相同的纜線50'之電屏蔽件56'之寬度。因此,當第一規格大小小於第二規格大小時,電纜50之高度及寬度中之一者可實質上等於另外相同的纜線50'之寬度。舉例而言,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小於第二規格大小之一個規格大小awg時,電屏蔽件56之寬度且因此電纜50之寬度可實質上等於電屏蔽件56'之寬度且因此等於另外相同的纜線50'之寬度。
在一個實例中,當第一規格大小為32且第二規格大小為33時,電纜50可界定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大約相同的寬度。類似地,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3 awg且第二規格大小為大約34 awg時,電纜50及另外相同的電纜50'可界定大約相同的寬度。就此而言,應認識到,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3 awg且電纜50具有大約100 ohm阻抗時,當電纜50沿著電導體在20 GHz下傳輸信號時,插入損耗可為大約-6.9 dB。因此,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3 awg且電纜50具有大約100 ohm阻抗時,當電纜50沿著電導體在20 GHz下傳輸信號時,插入損耗可小於另外相同的電纜50'在沿著電導體52在大約34 awg下在20 GHz下傳輸信號時之該另外相同的電纜之插入損耗,且另外相同的電纜50'具有大約100 ohm阻抗。
類似地,當第一規格大小為34且第二規格大小為35時,電纜50及另外相同的電纜50'可界定大約相同的寬度。此外,當第一規格大小為35且第二規格大小為36時,電纜50及另外相同的電纜50'可界定大約相同的寬度。
另外,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2 awg且第二規格大小為大約33 awg時,電纜50的電屏蔽件可界定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之大約相同的寬度。類似地,當第一規格大小為大約33 awg且第二規格大小為大約34 awg時,電纜50之電屏蔽件可界定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之大約相同的寬度。類似地,當第一規格大小為34且第二規格大小為35時,電纜50的電屏蔽件可界定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之大約相同的寬度。此外,當第一規格大小為35且第二規格大小為36時,電纜50之電屏蔽件可界定另外相同的電纜50'之電屏蔽件56'之大約相同的寬度。
作為電纜50之經改良電氣效能的其他實例,電纜50可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在大約8 GHz之頻率下沿著電導體52之大約五呎長度傳輸電信號。當電導體52具有26 awg的規格時,經傳輸電信號可具有在大約0 dB與大約-3dB之間的插入損耗。此外,電導體52可為固體的並且未經絞合。
在另一實例中,當電導體52具有大約36 awg的規格及大約五呎之長度時,電纜50可被配置以在至多大約50 GHz之頻率下沿著電導體傳輸電信號,其中插入損耗在大約0 dB與大約-25 dB之間。電導體52可為固體的並且未經絞合。
在另一實例中,當電導體52具有大約35 awg之規格及大約.45公尺之長度時,電纜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在每秒大約112十億位元下傳輸電信號,其中在大約28 GHz或低於28 GHz下,插入損耗不低於-5分貝。
在又另一實例中,當電導體52具有大約33 awg之規格及大約.6公尺之長度時,電纜50被配置以沿著電導體52在每秒大約112十億位元下傳輸電信號,其中在大約28 GHz或低於28 GHz下,插入損耗不低於-5分貝。
此外,在至多大約50 GHz之頻率下沿著電導體52行進之電信號可在無任何插入損耗之情況下操作,該些插入損耗在0.5 GHz之頻率增量內變化大於1 dB。亦即,在此實例中,在至多50 GHz之任何頻率下,彼此變化小於0.5 GHz之電信號的頻率將不具有相差大於1 dB之各別插入損耗。
電纜50可進一步與經縮減偏斜一起操作。當沿著纜線50之電導體52的長度行進之電信號可在不同時間到達長度之端部時,可能會出現偏斜。沿著電纜50行進之電信號的偏斜已經針對電導體52的長度之每一公尺進行了測試。舉例而言,測試方法包括將電纜50切割至指定長度,及精確切割纜線之一個端部以界定鈍端及方形端部。纜線50接著置放於夾具設備中,該夾具設備在實質上筆直定向上固持纜線50。接下來,纜線之經切割端部置入工具中且連接至無焊測試夾具安裝至的印刷電路板。接著校準測試儀器,並且以規定的頻率將信號施加於電導體52,並且量測偏斜。
已發現,在一個實例中,電纜50之電導體52可以每秒14十億位元傳導電信號,同時符合NRZ行代碼,其中每公尺偏斜不超過大約14皮秒。舉例而言,電導體52可以每秒28十億位元傳導電信號,同時符合NRZ行代碼,其中每公尺偏斜不超過大約7皮秒。詳言之,電導體52可以每秒56十億位元傳導電信號,同時符合NRZ行代碼,其中每公尺偏斜不超過大約3.5皮秒。在一個特定實例中,電導體52可以每秒128十億位元傳導電信號,同時符合NRZ行代碼,其中每公尺偏斜不超過大約1.75皮秒。
現參考圖6A至圖6D,可提供用於製造如本文中所描述之電纜50的系統70及方法。系統70可包括被配置以支撐一定長度的電導體52之放線站72。該系統可進一步包括張力器74,其自放線站72接收電導體52並且當電導體52在前向方向上平移至纜線收集站75時將張力施加於該些電導體。可使電導體52自張力器74至收集站75保持張力。電導體52可視需要以任何合適的速度平移。在一個實例中,電導體52可以介於大約30呎/分鐘至大約40呎/分鐘之範圍內的線速度來平移。施加於電導體52之張力可使電導體相對於彼此維持在預定的空間關係中。舉例而言,當電導體52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可使該些電導體維持實質上平行於彼此。
系統70可進一步包括用以收納電絕緣材料的集結粒之料斗76及被配置以收納來自料斗76之集結粒的擠壓機78。電絕緣材料可包括合適的成核劑。擠壓機78被配置以自集結粒產生熔融電絕緣材料。該系統可進一步包括氣體注入器,其耦接至擠壓機78且被配置以將發泡劑引入至熔融電絕緣材料60中以產生注入氣體之熔融電絕緣材料60。詳言之,發泡劑可溶解於熔融導電材料中。在一個實例中,發泡劑可以為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大約1至大約3倍之壓力經引入至熔融電絕緣材料中。舉例而言,壓力為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的大約1.5至大約2倍。詳言之,壓力可為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的大約1.8倍。
系統70可進一步包括十字頭80,其被配置以收納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60。因此,可在將發泡劑引入至熔融電絕緣材料中之步驟之後執行運用熔融電絕緣材料60環繞並塗覆電纜之步驟。在一些實例中,設想,發泡劑可經引入至十字頭80中之熔融導電材料60中。電導體52可自張力器行進通過十字頭,從而使得電導體52經塗敷有熔融導電材料。熔融導電材料進一步黏著至電導體。當電導體52離開十字頭80時,可在電絕緣材料60中產生孔隙以便產生泡沫。
十字頭80可包括模具82,其具有內表面84,該內表面又界定內部空隙86。十字頭80可進一步包括尖端88,其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支撐在內部空隙86中。電導體52可經引導穿過導管87,該導管向前延伸至頭部80中並且隨後延伸通過與導管87對準之尖端88。十字頭80可界定通道90,其自模具82之內表面84及尖端88延伸。在一個實例中,通道90可在垂直於前向方向定向之平面中環繞整個尖端88。尖端88可界定收納電纜52之入口92。入口92可在與前向方向相對之後向方向上與模具82間隔開。尖端88可在前向方向上界定與入口92相對之出口94,並且安置於模具82中。電纜52因此可藉由尖端88自入口92平移至出口94。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自注入器95經引導至與模具82之入口92流體連通的導管97中。因此,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自導管97行進並且在尖端88之出口94上游的一位置處藉由入口92行進至通道90中。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處於介於大約200 F至大約775 F之範圍內的溫度。舉例而言,導電材料60可在擠壓機78之機筒中維持在介於大約300 F至大約775 F之範圍內的機筒溫度。在一個實例中,機筒溫度可介於大約625至大約700F之範圍內。在機筒下游之擠壓機78的頭部中,導電材料可維持在介於大約350 F至大約775 F之範圍內的頭部溫度。舉例而言,頭部溫度可介於大約690 F至大約730 F之範圍內。導電材料可在擠壓機78的導入口中維持在可介於大約100 F至大約200 F之範圍內的導入口溫度。舉例而言,導入口溫度可為大約200 F,低於水的沸點。
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自模具82的入口96行進通過通道90至出口98。模具82的出口98亦可界定十字頭80的出口。通道90可視需要具有任何合適的大小及形狀。在一個實例中,通道90可在垂直於前向方向定向之平面中界定橫截面面積。通道90的橫截面面積可在自模具82的入口96朝向出口98之方向上減小。在一個實例中,通道90的橫截面面積可自模具82的入口96至出口98減小。因此,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處於隨著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在前向方向上行進通過通道90而增加之壓力。舉例而言,通道90中之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可使得擠壓機78之機筒中之電絕緣材料維持在介於大約400磅/平方吋(pounds per square inch;PSI)至大約2000 PSI之範圍內的機筒壓力。舉例而言,機筒壓力可介於大約600 PSI至大約1500 PSI之範圍內。在一些實例中,通道90中之電絕緣材料之溫度可維持在比頭部溫度冷的溫度。舉例而言,冷卻器溫度可介於比頭部溫度小大約2%至大約10%之範圍內。在一個實例中,冷卻器溫度可介於比頭部溫度小大約2%至大約5%之範圍內。
模具82之出口98可在前向方向上與尖端88之出口94對準。舉例而言,模具82之出口98可與尖端88之出口94共線。尖端88之出口94可在後向方向上與模具82之出口98間隔開。因此,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行進通過該通道至尖端88之出口94與模具82之出口98之間的一位置。因此,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可在尖端88的出口94下游之一位置處塗覆模具82中之電導體52。詳言之,當至少一個電導體52離開尖端88的出口94並且行進至模具82中時,電導體52可由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塗覆。因此,應瞭解,導電材料可與電導體52一起經擠壓。可在本文中使用術語「下游」以指代前向方向。相反地,可在本文中使用術語「上游」及其衍生詞以指代後向方向。
應瞭解,模具82及尖端88在其間在前向方向上界定間隙100。間隙100可至少部分或完全地由通道90界定。此外,間隙100可為可調節的間隙。詳言之,尖端88可在前向及後向方向上選擇性地移動以便調整間隙之大小。換言之,可朝向模具82之出口98及遠離該出口選擇性地移動尖端88。在前向方向上朝向模具82之出口98移動尖端88可縮減間隙100之大小。相反地,在後向方向上將尖端88移動遠離模具82之出口98可增加間隙100之大小。已發現,間隙100之大小可影響孔隙的平均大小。因此,該方法可包括控制間隙100以便對應地控制孔隙之平均大小的步驟。詳言之,縮減間隙之大小可增加通道90中之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從而又可增加孔隙之平均大小。在一個實例中,可期望,將間隙100維持在自最小大小至最大大小之範圍內。在某些實例中,最小大小可為約0.025吋,且最大大小可為約0.05吋。因此,當尖端88處於完全後向位置時,間隙100可為約0.05吋。當尖端88處於完全前向位置時,間隙100可為約0.025吋。當尖端88處於完全前向位置並且需要進一步增加注入氣體的電絕緣材料之壓力時,可增加電導體52之線速度,且因此可增加熔融電絕緣材料的流動速率。相反地,當尖端88處於完全後向位置並且需要進一步減小注入氣體的電絕緣材料之壓力時,可減小電導體52的線速度。已發現,當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增加時,孔隙64的平均空隙容積可減小。
當電導體52經塗覆有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並且自模具82的出口98行進離開時,環境溫度可冷卻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且可快速縮減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之壓力。應認識到,模具82之出口98的大小及形狀可至少部分地判定內部電絕緣體54之大小及形狀。此外,可期望阻止熔融電絕緣材料黏著至模具82及尖端88中之任一者或兩者。在一個實例中,模具82及尖端88可由基於奧氏體鎳鉻之超合金製成。舉例而言,基於奧氏體鎳鉻之超合金可經提供為英高鎳。當然,應瞭解,模具82及尖端88可由任何合適的替代材料製成。當注入氣體的熔融電絕緣材料及經支撐電導體52藉由模具82之出口98離開時,電絕緣材料中之氣體可快速擴展,進而形成孔隙並且將電絕緣材料變換成泡沫。此外,溫度的降低可使得電絕緣材料固化。
應認識到,當電絕緣材料變換成泡沫時,導電材料可由於形成孔隙而擴展。因此,當導電材料擴展時,將由導電材料支撐之電導體52分離之距離亦增加至實質上等於分離距離53之最終距離(參見圖4)。當電導體52藉由最終距離彼此分離時,可固化泡沫。因此,可期望在運用注入氣體的熔融導電材料塗敷電導體52之前將電導體52維持以初始分離距離彼此分離。在一個實例中,初始分離距離可介於比最終距離小(且因此比分離距離53小)大約5%至大約20%之最終範圍內。詳言之,初始分離距離可介於為最終距離之大約10%至大約12%之範圍內,且因此小於分離距離53。當電導體52進入十字頭80時,且尤其當其進入尖端88時,該些電導體可藉由初始分離距離而彼此分離。舉例而言,當電導體52離開十字頭80時,且尤其當其離開張力器74時,該些電導體可藉由初始分離距離而彼此分離。
系統70可進一步包括液槽102,其安置在十字頭80下游且因此安置在模具82的出口98下游。該液槽可視需要維持在室溫或任何合適的替代溫度下。泡沫及經支撐電導體52可平移通過液槽102以便進一步冷卻並且固化泡沫。以通常方式,電屏蔽件56可應用於內部電絕緣體,且外部電絕緣體58可應用於電屏蔽件。
現參考圖7A至圖7B,雖然介電泡沫62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界定雙軸電纜50之內部電絕緣體54,但應認識到,上文所描述的介電泡沫62可至少部分地界定波導120,其被配置以將射頻(radio frequency;RF)電信號自第一電氣組件傳播至第二電氣組件。舉例而言,介電泡沫62可界定波導120之內部電絕緣體或介電質65。波導120可不含介電質65中之導電材料。亦即,在一個實例中,波導120可不含導電材料,其沿著波導120的長度在相對於波導120的延長之中心軸線以橫截面定向之平面中安置於介電質65的外周內。換言之,波導120可在如電屏蔽件56所界定之周邊內部不含導電材料。
內部介電質65可被配置為介電泡沫62或固體介電質。替代地或另外,內部介電質65包括或被配置為可撓單纖絲,其沿著波導120的長度的一部分或全部延伸。替代地,內部介電質65可包括或被配置為複數個可撓介電纖絲或光纖,其沿著波導120的長度的一部分或全部延伸。又替代地或另外,不同於安置於如屏蔽件56所界定之周邊內部之介電材料65,介電波導120可包括任何合適的支撐部件。該支撐部件可為纖絲、光纖或替代地為被配置機械支撐部件,其將強度及硬度中之一者或兩者添加至介電質65。舉例而言,該支撐部件可嵌入於介電材料65中。該些支撐部件可為非導電的在其他實例中,該支撐部件可由與介電質65相同的材料製成。
波導120可進一步包括屏蔽件56,其根據上文所描述的任何方式由電纜50的屏蔽件56構建。因此,屏蔽件56可被配置為提供全內反射之導電屏蔽件。屏蔽件56可沿著泡沫62的長度的大部分環繞並鄰接介電泡沫62的外周。舉例而言,屏蔽件56可包括環繞並鄰接內部電絕緣體之第一層56a。屏蔽件56可包括環繞第一層56a之第二層56b。替代地,屏蔽件56可僅包括第一層56a。第一層56a可被配置為施加於介電質65之外周的導電塗層。該塗層可被配置為銀、金、銅,或其合金。替代地,第一層56a可為本文中所描述的類型的箔片或帶,或任何合適的替代材料。第二層56b可類似地為本文中所描述的類型的箔片或帶,或任何合適的替代材料。如圖7A中所說明,電屏蔽件56之外周可界定波導120之外周。替代地,如圖7B中所說明,波導120可包括亦稱為介電護套之外部電絕緣護套68,其環繞電屏蔽件56,如上文關於電纜50的外部電絕緣體58所描述。就此而言,因為電屏蔽件56可環繞介電質65且介電護套68環繞電屏蔽件56,所以可以說介電護套環繞介電波導65。
當內部介電質65被配置為介電泡沫62時,內部介電質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藉由任何合適的模具來擠壓,但在其行進通過模具82時未經塗覆至電導體52上(參見圖6B)。在一些實例中,內部介電質65可經擠壓,且在其行進通過模具82時未經塗覆至任何其他結構上(參見圖6B)。因此,不同於上文所描述的電纜50之內部電絕緣體,波導的內部介電質不含導體收納開口。此外,十字頭80可不含尖端88。另外,模具82的出口98可視需要界定任何合適的橫截面,諸如圓柱體。因此,當熔融電絕緣材料行進通過出口98時,電絕緣材料將在其經歷快速擴展以產生介電泡沫時界定圓柱形形狀。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其他實例中,內部介電質65可經擠壓至沿著介電質65的長度延伸之一或多個介電光纖或纖絲上。
在一個實例中,介電泡沫62可為電屏蔽件56內部之除氣體之外的唯一材料。替代地,內部介電質65可進一步包括延伸通過介電泡沫62之一或多個介電光纖或纖絲。舉例而言,該一或多個介電光纖可平行於內部介電質65的中心軸線延伸。熔融電絕緣材料可相對於電導體52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與一或多個介電光纖一起經擠壓。因此,熔融電絕緣材料可塗覆並且黏著至行進通過尖端88之一或多個介電光纖。介電光纖可輔助擠壓製程,因為光纖提供使熔融電絕緣材料在擠壓製程期間黏著至的基板。該一或多個光纖可視需要徑向居中地安置於導電材料中。此外,該一或多個光纖可為電絕緣的。舉例而言,該一或多個光纖可被配置為纖絲、帶、其組合,或可經饋送通過十字頭之任何合適的替代結構,使得熔融電絕緣材料塗覆並黏著至一或多個光纖。在一個實例中,該一或多個光纖可具有低介電常數Dk,其等於或小於電絕緣材料60的介電常數。在一個實例中,該一或多個光纖可為膨體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
在操作期間,電氣射頻(RF)信號因此可在電屏蔽件56內部沿著波導120的長度傳播。應瞭解,波導120可不含安置於電屏蔽件56內部之電導體。換言之,在一些實例中,沿著波導120的內部介電質65之長度的至少大部分延伸之唯一導電材料可為電屏蔽件56。
模擬預測在大約50至75 GHz之頻率範圍中,固體及泡沫介電質均可具有大約1瓦特之額定功率、大約十度之過渡相穩定性,及大約1.43:1之電壓駐波比。固體及泡沫介電質均可具有大約0.25、0.5及1.0公尺之端至端長度、<75公釐之彎曲半徑、大約180度之扭轉角,及至少100個週期的彎曲循環破壞。
相比之下,並且仍在大約50至75 GHz下,用於具有經附接可分離的介電波導互連之泡沫介電質的插入損耗可為大約<4.5 dB/公尺,或用於固體介電質/互連組合之大約<9 dB/公尺插入損耗的大約一半。用於固體介電質之第一介電波導尺寸可為大約1.3×2.9 mm,而用於泡沫介電質之第二介電波導尺寸可為大約1.5×3.3 mm。用於固體介電質之第一終端尺寸可為大約1.9×3.8 mm,而用於泡沫介電質之第二終端尺寸可為1.9×4.0 mm。
術語「大約」、「實質上」、「約」、其衍生詞及關於距離、方向、大小、形狀、比率或其他參數之類似含義的詞語包括陳述值連同陳述值的所有值+/-10%,諸如陳述值的+/-5%,例如陳述值的+/-4%,包括陳述值的+/-3%,陳述值的+/-2%,及陳述值的+/-1%。
現參考圖8,介電波導120可界定非圓形橫截面形狀,該介電波導可為具有如上文所描述的固體介電質65或泡沫介電質65之固體波導。亦即,包括介電質65、屏蔽件56及外部護套68之波導120沿著中心縱向軸線125可為細長的。應認識到,波導120可為可撓的,且因此中心縱向軸線125可沿著非線性路徑延伸。因而,縱向軸線125之一部分直至全部可沿著筆直縱向方向L或沿著相對於縱向方向L成角度地偏移之方向延伸。出於此描述的目的,波導120之所關注部分定向成使得縱向軸線125經展示為沿著筆直縱向方向L定向。應認識到,如上文所提及,縱向軸線125無需在使用期間如此定向。
波導120可具有在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側向方向A上及在垂直於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中之每一者之橫向方向T上之非圓形橫截面形狀。在一個實例中,非圓形橫截面形狀可為細長的橫截面形狀。舉例而言,側向方向A可界定波導120之寬度,且橫向方向T可界定波導120之高度。在一個實例中,波導120沿著側向方向A之寬度大於其沿著橫向方向T之高度。因此,在垂直於縱向軸線125定向之橫截面平面中,波導120具有沿著側向方向A之寬度及沿著橫向方向T之小於沿著橫向方向A之寬度的高度。替代地,高度可大於寬度。在一些實例中,波導120可在橫截面平面中界定卵形或橢圓形交叉形狀。因此,在一些實例中,非圓形橫截面形狀可為非矩形的。在其他實例中,高度及寬度可實質上等於彼此。舉例而言,在一些實例中,波導120之橫截面形狀可界定圓形。
波導120可在金屬氣態波導118處終止,該金屬氣態波導可過渡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中,諸如凸緣135(在圖8處經示意性地說明)。介電波導120之中心軸線125亦可界定氣態波導118之中心軸線。介電波導120可被稱作第一波導,且氣態波導118可被稱作第二波導。凸緣135可視需要被配置為WR15凸緣136或其他適合的凸緣。就此而言,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視需要為凸緣135或任何合適的替代互補互連部件。凸緣135或其他適合的互連部件119可界定內部開口121,其可含有空氣或其他適合的氣體。在一個實例中,內部開口121對於周圍環境可為開放的。在其他實例中,開口121的至少一部分可經圍封並且填充有任何合適的氣體。氣態波導118可緊鄰開口121定位。
氣態波導118可在垂直於介電波導120之縱向軸線125定向之各別平面中界定橫截面面積。氣態波導118之橫截面面積可在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之方向上增加。如上文關於介電波導120所描述,氣態波導118可具有大於其沿著橫向方向T之高度的沿著側向方向A之寬度。氣態波導118可界定氣態波導壁127,其界定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及與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相對之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在一個實例中,波導壁127可為金屬的。替代地,在一個實例中,波導壁127可由任何合適的替代導電材料(諸如導電有損耗材料)製成或另外包括任何合適的替代導電材料。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可界定內部波導通道131(參見圖12A),其可視需要含有空氣或任何合適的替代氣體或其他介電材料。因此,氣態波導118的一些實例可被稱作空氣波導。在其他實例中,氣態波導118可被配置為第二介電波導。包括內表面128及外表面130中之任一者或兩者之氣態波導壁127可界定上文所描述的非圓形橫截面形狀。
氣態波導118,且尤其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單獨或與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組合,界定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的過渡。橫截面面積可由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界定。此外,橫截面面積可隨著其自介電波導120之近似橫截面區域,且尤其自介電質65轉變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之內部開口121的近似橫截面形狀而增加。更特定言之,氣態波導118界定第一氣態波導端部132,其中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具有大約等於介電質65之外部橫截面形狀及大小之第一內部橫截面形狀及大小。氣態波導118進一步界定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其中內部波導表面128具有大約等於互補互連部件119之內部開口121的對應的第三內部橫截面大小及形狀之第二橫截面大小及形狀。氣態波導118之第一內部橫截面大小及形狀可小於第二橫截面大小及形狀。
在一個實例中,氣態波導118之寬度可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之內部開口121增加,進而至少部分或完全地界定氣態波導118之橫截面面積的增加。氣態波導118之橫截面區域且因此波導壁127之橫截面區域可界定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之非線性過渡剖面。過渡剖面可界定自介電波導120之第一漸縮增加至在朝向互連部件119之方向上之更大增加,至自互連部件119之較大增加之第二漸縮增加。氣態波導118之高度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可保持實質上恆定。替代地,該高度可自介電波導120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增加。如上文所描述,上文所描述的相對寬度及高度可僅適用於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或亦可適用於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過渡剖面可為平滑的,使得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不具有沿著過渡部分之銳邊緣或階梯式過渡。此外,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亦可為平滑的,使得內部氣態波導表面128不具有沿著過渡剖面之銳邊緣或階梯式過渡。
介電質65可界定自由前端,其可為如介電質65之至少一個側向側所界定的錐形端122。詳言之,介電質65界定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相對之第一側向側124及第二側向側126。第一側向側124及第二側向側126中之任一者或兩者可在其沿著縱向方向L在第一或前向方向上自介電波導120延伸至互補互連部件119時沿著側向方向A朝向第一側向側124及第二側向側126中之另一者會聚。舉例而言,第一側向側124及第二側向側126中之每一者可在其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沿著側向方向A朝向第一側向側124及第二側向側126中之另一者漸縮。在一個實例中,錐形為線性錐形。第一側124及第二側126可沿著前向方向朝向彼此會聚,直至其在錐形尖端129處會合為止。此外,第一側124及第二側126可為平坦表面,使得其在沿著前向方向延伸時朝向彼此筆直及線性地漸縮。第一側124及第二側126可組合以界定箭頭形或雙錐形端122。此外,氣態波導118可被配置以收納介電波導。詳言之,介電質65之自由錐形端122可延伸至氣態波導118中。
使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錐形介電質65及如本文中所揭示之以細長的橫截面形狀終止之金屬氣態波導118之模擬預測會產生相比於-25 dB(亦即,大約-27至-30 dB)更佳之自大約50至75 GHz及自大約40至140 GHz的回程損耗。
現參考圖9A至圖9G,且尤其參考圖9A,介電波導120可耦接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其經展示為標準WR15凸緣136。詳言之,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在一個實例中可包括介電波導120及介電波導互連部件140,該介電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成以可釋放方式附接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其在一個實例中展示為WR15凸緣136。電通信系統可包括介電波導組件138及互補互連部件119,且亦可包括互補互連部件119介接至的互補電氣裝置。
如在圖9B處所說明,介電波導120可裝配有密封部件142、帶外螺紋的壓縮螺母144及墊圈146。在一個實例中,密封構件142可被配置為環繞介電護套68之熱收縮管。壓縮螺母144可在密封構件142前方的一位置處進一步裝配在介電護套68上方。墊圈142可類似地在壓縮螺母144前方的一位置處裝配在介電護套68上方。因此,壓縮螺母144可沿著介電波導之縱向軸線安置於密封構件142與墊圈146之間。介電護套68可沿著與前向方向相對之第二或後向方向剝離,進而曝露波導屏蔽件56及介電質65。波導屏蔽件56可界定在後向方向上與介電質65之前端間隔開的前端。
介電波導120可進一步裝配有保持套管148。詳言之,保持套管148界定被配置以收納介電質65及波導屏蔽件56之套管開口149。參考圖9C,保持套管149可經裝配至波導屏蔽件56上,使得波導屏蔽件56延伸通過套管開口149。在一個實例中,保持套管149之後端可鄰接介電護套68之前端。保持套管149可焊接或以其他方式附接至波導屏蔽件56。
繼續參考圖9C,波導互連部件140可包括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及外部波導互連件152。詳言之,在一個實例中,內部波導互連部件可固定在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內部以形成波導互連部件140。應瞭解,第一波導互連部件可安置於介電波導120之第一端部處,且第二波導互連部件可安置於介電波導120之與第一端部相對之第二端部處(參見圖19,其展示安置於介電波導120之第一及第二端部處的波導互連部件170)。因此,介電波導120可在其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之任一者或兩者處在各別波導互連部件處終止。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界定具有上文關於圖8所描述的橫截面大小及形狀之氣態波導118。
如圖9D中所說明,波導120亦可在其前方的錐形端122處界定第一側124及第二側126。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視需要以任何方式附接至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在一個實例中,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帶內螺紋以便與外部波導互連件152之外部螺紋以螺紋方式配合。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及外部波導互連件152根據任何合適的替代性實施例附接至彼此。因此,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不帶螺紋,界定外部螺紋而非內部螺紋。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可自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延伸出來。此外,如圖9E所說明,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附接至壓縮螺母144,使得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旋轉地並且平移地固定至壓縮螺母144。內部壓縮螺母144之後端可在密封部件142之前端與介電護套68之間延伸。
繼續參考圖9E以及圖9A,波導互連部件140可被配置以附接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在一個實例中,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可相對於內部波導互連件150旋轉。此外,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可帶螺紋以便以螺紋方式附接至經說明為WR15凸緣136之互補互連部件119。舉例而言,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可帶內螺紋以便旋擰至WR15凸緣136之外螺紋上,進而將波導互連部件140且因此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附接至WR15凸緣136。詳言之,外部波導互連件152相對於WR15凸緣136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以便將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與WR15凸緣配合。外部波導互連件152可相對於WR15凸緣136在第二旋轉方向上旋轉以便使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與WR15凸緣脫離。
應認識到,波導互連部件140可根據任何合適的替代性實施例替代地附接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就此而言,應瞭解,波導互連部件140可不帶螺紋或不界定內部螺紋。舉例而言,波導互連部件140可界定外部螺紋。類似地,互補互連部件119可不帶螺紋或不界定外部螺紋。波導互連部件140及壓縮螺母144結合上文所描述的保持套管148可旋擰在一起或以其他方式附接至彼此或另外相對於彼此可平移地固定。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與互補電氣裝置介接以便將波導120置放成與互補電氣裝置電通信。互補電氣裝置可視需要被配置為互補波導、諸如印刷電路板之基板,或任何合適的替代裝置。
在一些實例中,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界定氣態波導118。因此,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具有如上文關於氣態波導118所描述的細長的橫截面形狀,且亦可因此界定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舉例而言,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且因此內部波導互連件150可界定各別外部寬度及外部高度,其中沿著側向方向a之外部寬度大於沿著橫向方向T之外部高度。外部寬度係由外表面130沿著側向方向A界定,且外部高度係由外表面沿著橫向方向T界定。外部寬度可介於大約8 mm至大約26 mm之範圍內,且在其間以大約1 mm遞增。舉例而言,該寬度可介於大約8 mm至大約20 mm之範圍內,包括自大約10 mm至大約15 mm,例如大約12 mm。在一些實例中,該寬度可為大約25 mm,大約24 mm,大約23 mm,大約22 mm,大約21 mm,大約20 mm,大約19 mm,大約18 mm,大約17 mm,大約16公釐,大約15 mm,大約14 mm,大約13 mm,大約12 mm,大約11 mm,大約10 mm,大約9 mm,或大約8 mm。
現參考圖10A至圖10E並且如上文所描述,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視需要被配置為凸緣135,諸如WR15凸緣136,或任何合適的替代凸緣。一個此類替代凸緣154被配置以與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配合。亦即,上文關於圖9A至圖9E所描述之介電波導互連部件140可被配置以與凸緣136配合。凸緣154可界定沿著縱向方向L彼此相對之第一凸緣端部157a及第二凸緣端部157b。舉例而言,第一端部157a可經定位為後端,且第二端部157b可經定位為前端。因此,第二端部157b與第一端部157a在前向方向上間隔開。凸緣154可包括至少一個被配置以與互補電氣裝置對準之對準部件,諸如一對對準部件。在一個實例中,對準部件可被配置為自第二端部157b在前向方向上延伸出來之對準銷171。對準銷171被配置以收納於互補電氣裝置的互補對準開口中。
凸緣154可包括凸緣通道159,其沿著縱向方向L自第一端部157a延伸至第二端部157b。凸緣通道159可包括第一通道部分159a及第二通道部分159b。第一通道部分159a在前向方向上自第一端部157a延伸。第二通道部分159b自第一通道部分159a延伸至第二端部157b。凸緣154可包括凸緣主體156及自凸緣主體156在後向方向上延伸之轂163。轂163可界定第一端部157a,且凸緣主體156可界定第二端部157b。轂163可帶外螺紋,如上文關於WR15凸緣154所描述。
相比於氣態波導118之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的外部寬度及高度,第一通道部分159a沿著側向方向A較寬並且沿著橫向方向T較高(參見圖9至圖10E)。在一個實例中,第一通道部分159a在垂直於縱向方向L定向之平面中可具有非矩形橫截面形狀。在一個實例中,橫截面形狀可為狗骨橫截面形狀,其中第一通道部分159a之沿著側向方向彼此相對之相對側向外端沿著橫向方向T比第一通道部分159a之在相對側向外端之間延伸的中間部分高。中間部分及相對側向外端均比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高。此外,第一通道部分159a沿著側向方向A之寬度大於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之寬度。因此,第一通道部分159a經設定大小以在前向方向上收納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相較於矩形橫截面形狀,第一通道部分159a之橫截面形狀與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之卵形或橢圓形形狀較緊密地匹配。
通道159自第一通道部分159a過渡至第二通道部分159b,該第二通道部分具有小於第一通道部分159a及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之外部尺寸兩者的至少一個經縮減橫截面尺寸。第二通道部分159b之經縮減橫截面尺寸可包括寬度及高度中之至少一者。因此,第二通道部分159b未經設定大小成收納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實際上,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鄰接凸緣主體156之內表面161。內表面161可面向後向方向或第一凸緣端部157a。內表面161可界定第二通道部分159b之後方開口。第一通道部分159a可自第一凸緣端部157a延伸至內表面161。在一個實例中,第二通道部分159b可在垂直於縱向方向L定向之平面中具有實質上矩形橫截面形狀。第二通道部分159b可具有與具有矩形橫截面形狀之習知矩形WR15凸緣開口158實質上相同之大小及形狀(參見圖9A及圖9E)。
現參考圖11A至圖11D,介電波導纜線組件138可包括波導互連部件170,其附接至介電波導120或另外由該介電波導支撐。波導互連部件170可被配置以與互補互連部件119配合。如將描述,波導互連部件170可為推拉互連件,此意謂其可藉由將波導互連部件170推動至互補部件19中而以可釋放方式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且可藉由拉動閂鎖器(例如,圖12A處展示之滑件182)移除緊固,在此狀況下施加於滑件182之拉力亦自互補互連部件119移除互連部件170。互補互連部件119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包括凸緣135,連同附接部件172,該附接部件又被配置以安裝至凸緣135。替代地,附接部件172可與凸緣135為整體的以便界定單個一體式結構。又替代地,附接部件可被配置以安裝至除凸緣之外的不同電氣裝置,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凸緣135可進一步與互補波導配合以便將波導纜線組件138置放成與互補波導電通信。
附接部件172可包括附接主體174及自附接主體174延伸出來之配合部分176。詳言之,附接主體174沿著縱向方向L界定第一端部175a及與第一端部175a相對之第二端部175b。第一端部175a可為附接主體174之後端,且第二端部175b可為附接主體174之與第一端部175在前向方向上間隔開之前端。配合部分176可自第一端部175a在後向方向上延伸。
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波導互連部件170被配置成以可釋放方式配合至配合部分176而不相對於波導互連部件170及配合部分176中之任一者來顯著旋轉波導互連部件170及配合部分176中之另一者。如上文所描述,術語「無顯著旋轉」及其類似術語以及衍生詞係指不超過五度的旋轉,諸如無旋轉。附接部件172界定附接部件通道178,其沿著縱向方向L延伸通過連接主體174及配合部分176。附接部件通道178經設定大小且被配置以收納氣態波導118(參見圖12B)。附接部件通道178的橫截面可為細長的,如上文關於氣態波導118所描述。在一個實例中,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附接部件通道沿著側向方向A之寬度可大於其沿著橫向方向T之高度。舉例而言,附接部件通道178可在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橫截面平面中界定卵形或橢圓形交叉形狀。配合部分176界定至少一個配合指形件180,其在後向方向上自連接主體174延伸。配合指形件180可視需要劃分成複數個配合指形件180。配合指形件180可為彈性徑向地可撓的。在一個實例中,附接部件172可為金屬的或可視需要由任何合適的替代材料製成。
附接主體174之第一端部175a可安裝至凸緣135。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帶螺紋螺釘可延伸通過附接主體174並插入凸緣135之帶螺紋螺釘孔中。如上文所描述,凸緣135可界定沿著縱向方向L彼此相對之第一凸緣端部173a及第二凸緣端部173b。舉例而言,第一端部173a可經定位為後端,且第二端部173b可經定位為前端。因此,第二端部173b與第一端部173a在前向方向上間隔開。凸緣135可包括在前向方向上自第二端部173b延伸出來之對準銷171。對準銷171被配置以收納於互補電氣裝置的互補對準開口中。
凸緣135可包括凸緣通道179,其沿著縱向方向L自第一端部173a延伸至第二端部173b。在一個實例中,凸緣通道179可包括沿著其整個長度之恆定橫截面大小及形狀,如上文所描述的WR凸緣中之狀況。替代地,凸緣通道179可界定具有不同大小及形狀之第一及第二凸緣部分,如上文關於圖10A至圖10E中展示之凸緣154所描述。凸緣通道179可沿著縱向方向L與氣態波導118之內部波導通道131對準(參見圖12B)。附接主體174之第二端部175b可界定開口220,其被配置以收納互補波導,進而將互補波導置放成與介電波導120電通信。詳言之,再次參考圖12B,可藉由凸緣135之凸緣通道179將波導置放成彼此電通信。就此而言,可以說凸緣135界定通過凸緣通道179或通過上文關於圖10A至圖10E所描述之凸緣154之第二通道部分159b的空氣波導。凸緣通道179對於氣態波導118之內部波導通道131為開放的。此外,內部波導通道131與凸緣通道179沿著縱向方向L可為連續的。就此而言,凸緣135可替代地被配置為凸緣154。
現將參考圖12A描述波導互連部件170。詳言之,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包括滑件182、底座184,及自滑件182延伸至底座184之底座表面189的至少一個偏置部件186。滑件182及底座184可各自界定各別環形結構,且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滑件182及底座184之所有壁及表面可類似地為環形壁及表面。應瞭解,在其他實例中,滑件182及底座184之壁及表面可替代地彼此分離,且在橫截面中彼此間隔開,例如如圖12A中所展示。底座表面189可面向前向方向。滑件182可相對於底座184沿著縱向方向L平移。舉例而言,滑件182可相對於底座184在前向方向上及在後向方向上平移。應瞭解,若凸緣135緊固至附接部件172,則滑件182可沿著縱向方向L平移,且實質上不經受顯著旋轉,且實質上不相對於附接部件172及凸緣135旋轉波導互連部件170之任何組件。
偏置部件186可被配置為彈簧,諸如螺旋彈簧187。替代地,偏置部件186可視需要被配置為彈性塊體或任何合適的替代彈性結構。當偏置部件186被配置為彈簧時,底座184可被稱作彈簧底座。偏置部件186被配置為將偏置力施加於滑件,從而在亦稱為接合方向之前向方向上推動滑件182平移。滑件可抵抗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在亦稱為脫離方向之後向方向上平移。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可界定肩部,其界定前止擋表面183,該前止擋表面被配置以在滑件182處於最前向位置時鄰接滑件182。詳言之,前止擋表面183可被配置以鄰接滑件182之支座表面191。支座表面191可面向前向方向,且沿著縱向方向L與前止擋表面183對準,使得當滑件182處於其最前向位置時,支座表面191接觸前止擋表面183。舉例而言,當波導互連部件170處於其中間位置時,偏置部件186在前向方向上抵靠前止擋表面183將滑件182推動至最前向位置。因此,當滑件182鄰接前止擋表面183時,滑件之支座表面191與前止擋表面183之間的機械干擾阻止滑件182向前移動。雖然在一個實例中,前止擋表面183可由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界定,但應認識到,互連部件170之任何合適的替代表面可界定前止擋表面183。
滑件182可界定突出部,諸如突緣188,其在後向方向上自界定支座表面191之滑件的支座壁185延伸。雖然下文提及突緣188,但應瞭解,突出部可視需要假設任何合適的替代配置。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突緣188之描述可以相等的力及效應適用於突出部。支座表面191係由支座壁185之前表面界定。突緣188可自支座壁185向後延伸足夠的距離以便在自滑件182之最前向位置至最後向位置的滑件182之所有位置處使底座184重疊,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詳言之,突緣188可界定後端,其沿著徑向方向與界定底座表面189之底座184的壁190對準。突緣188及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可協作以便在其間界定徑向間隙196。偏置部件186可安置於徑向間隙196中。在一個實例中,至少一個偏置部件186可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對偏置部件186。應瞭解,任何合適數目個偏置部件可安置於徑向間隙196中。替代地,偏置部件186可為環繞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之環形偏置部件。
在一個實例中,底座184的壁190可界定徑向內部底座壁190,且底座184可界定徑向外部底座壁192。徑向內部方向可經界定為朝向介電波導120之中心縱向軸線125的徑向方向。徑向向外方向可經定義為遠離介電波導之中心縱向軸線125的徑向方向。術語「徑向內部」、「徑向向內」、其類似術語以及衍生詞係指徑向向內方向。相反地,術語「徑向外部」、「徑向向外」、其類似術語以及衍生詞係指徑向向外方向。術語「徑向方向」及其類似術語以及衍生詞係指可包括徑向內部方向及徑向向外方向兩者之方向。
徑向外部底座壁192可在後向方向上自徑向內部底座壁190延伸。因此,徑向內部底座壁190可被稱作前底座壁,且徑向外部底座壁192可被稱作後底座壁。徑向內部底座壁190界定第一徑向內部底座表面193a及與第一徑向內部底座表面相對之第一徑向外部底座表面193b。徑向外部底座壁192界定第二徑向內部底座表面195a及與第二內部底座表面195a相對之第二徑向外部底座表面195b。第二內部底座表面195a及第二外部底座表面195b可分別相對於第一內部底座表面193a及第一外部底座表面193b徑向向外偏移。底座184可進一步界定前底座肩部表面197a,其自第二外部底座表面195b徑向向內延伸至徑向內部底座壁190。底座184可進一步界定後底座肩部表面197b,其自第一內部底座表面193a徑向向外延伸至徑向外部底座壁192。
前底座肩部表面197a可界定用於突緣之後止擋表面207,其被配置以當突緣188處於最後向位置時鄰接突緣188。因此,滑件182可在後向方向上平移,直至突緣188之後向表面或滑件182之任何合適的替代表面鄰接後止擋表面207為止。後止擋表面207與滑件218之間的機械干擾阻止滑件218在後向方向上之進一步移動。
底座184可相對於介電波導120固定地緊固。在一個實例中,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包括附接至介電波導120之套管194,且底座184可附接至套管194。在一個實例中,黏著劑198可將套管194附接至介電波導120之介電護套68。在另一實例中,收縮包覆物可在套管194及介電護套68上方延伸以便將套管194附接至介電護套68。套管194可界定各別環形結構,且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套管194之所有壁及表面可類似地為環形壁及表面。應瞭解,在其他實例中,滑件182及底座184之壁及表面可替代地彼此分離,且在橫截面中彼此間隔開,例如如圖12A中所展示。
套管194可包括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及徑向外部套管壁202。徑向外部套管壁202可在後向方向上自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延伸。因此,徑向內部套管壁200亦可被稱作前套管壁,且徑向外部套管壁302亦可被稱作後套管壁。徑向內部套管壁200界定第一徑向內部套管表面201a及與第一徑向內部套管表面201a相對之第一徑向外部套管表面201b。徑向外部套管壁202界定第二徑向內部套管表面203a及與第二內部套管表面203a相對之第二徑向外部套管表面203b。第二內部套管表面203b相對於第一內部套管表面203a徑向向外偏移。第二內部套管表面203a及第二外部套管表面203b可相對於第一內部套管表面201a及第一外部套管表面201b徑向向外偏移。套管194可進一步界定前支座表面204,其由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及徑向外部套管壁202中之每一者部分地界定。亦即,前支座表面204之第一部分可自第一徑向內部套管表面201a延伸至第一徑向外部套管表面201b,且前支座表面204之第二部分可自第二外部徑向套管表面203b徑向向內延伸至徑向內部套管壁200。
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可經設定大小以在前向方向上插入至底座184中。詳言之,徑向內部或前套管壁200可插入於徑向外部底座壁192與介電波導120之間的徑向間隙中。詳言之,徑向間隙可自第二徑向內部底座表面195a延伸至介電波導120。外部護套68可經剝離至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後方之位置,使得徑向間隙自第二徑向內部底座表面153a延伸至屏蔽件56。在一個實例中,徑向內部套管壁200可經壓配至徑向間隙中,進而將套管194附接至底座184。套管194可插入至徑向間隙中,直至前支座表面204鄰接底座184為止。詳言之,徑向內部套管壁200處之前支座表面204可鄰接後底座肩部表面197b。徑向外部套管壁202處之前支座表面204可鄰接徑向外部底座壁192之後表面。
雖然在一個實例中,套管194可經壓配至底座184,但應瞭解,套管194可根據任何合適的替代性實施例替代地附接至底座184,包括使用機械緊固件或焊接點。替代地或另外,套管194可視需要焊接至屏蔽件56。又替代地或另外,套管194及底座184可界定單個整體一體式結構。如上文所描述,套管194可附接至介電波導120。舉例而言,黏著劑198可將第二徑向內部套管表面203a結合至介電護套68。替代地,收縮包覆物可在介電護套68以及套管194及底座184中之任一者或兩者上方延伸。因為套管194附接至介電護套68,所以波導互連部件170可為介電波導120提供應力釋放。就此而言,套管可被稱作應力釋放部件。在操作期間,相對於波導互連部件170施加於介電波導之拉力將在套管194與介電護套68之界面處被吸收,進而保護內部介電質65及外部屏蔽件56免於拉力影響。
如上文所描述,偏置部件將滑件182推動至自然最前向位置,藉此滑件182鄰接前止擋表面183。滑件182可在後向方向上自最前向位置移動至最後向位置,藉此滑件182鄰接底座184的後止擋表面207。滑件182之突緣188可隨著該滑件在最前向位置與最後向位置之間移動沿著第一徑向外部底座表面193b滑動。就此而言,當滑件182處於最前向位置時及當滑件182處於最後向位置時,突緣188可與第一徑向外部底座表面193徑向對準。
如將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波導互連部件170界定第一保持表面206及第二保持表面208,其被配置成在保持間隙210中以可釋放方式捕獲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96,以便將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附接部件172。因此,當附接部件172緊固至凸緣135時,波導互連部件170亦緊固至凸緣135(亦參見圖11A)。詳言之,滑件182可在其中保持表面206及208鎖定至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96的接合位置與其中配合部分196可自保持表面206及208移除之脫離位置之間移動。
第一保持表面206可為傾斜的第一保持表面。第一保持表面206可在其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在一個實例中,第一保持表面206可由滑件182界定。舉例而言,第一保持表面206可安置於滑件182的後端處。第一保持表面206可與後止擋表面207向前間隔開。第一保持表面206可由滑件182的支座壁185之前表面界定。第一保持表面206可相對於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在徑向向外方向上間隔開。第一保持表面206的橫截面可筆直並且線性地延伸,或可視需要彎曲。
第二保持表面208可為傾斜的第二保持表面。第二保持表面208可在其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在一個實例中,第二保持表面208可具有大於第一保持表面206之斜率的斜率。替代地,第一保持表面206之斜率可等於或大於第二保持表面208之斜率。在一個實例中,第二保持表面208可由金屬氣態波導部件118之氣態波導壁127界定。因此,介電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包括氣態波導118。第二保持表面208可由氣態波導壁127之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界定。舉例而言,第二保持表面208可在前向方向上自前止擋表面183偏移。第二保持表面208亦可在徑向向外方向上自前止擋表面183偏移。第二保持表面208之橫截面可筆直並且線性地延伸,或可視需要彎曲。
波導互連部件170可界定在第一保持表面206與第二保持表面208之間延伸的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210。舉例而言,保持間隙210可自第一保持表面206延伸至第二保持表面208。保持間隙210具有由於滑件182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氣態波導118且因此相對於波導壁127平移而變化之大小。詳言之,當滑件182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氣態波導118平移時,第一保持表面206沿著縱向方向L對應地平移。因此,當滑件182在前向方向上相對於氣態波導118平移時,第一保持表面206在前向方向上朝向第二保持表面208類似地平移,進而沿著縱向方向L縮減保持間隙210之大小。因此,應瞭解,第一保持表面206部分地界定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210。當滑件182在後向方向上相對於氣態波導118平移時,第一保持表面206在後向方向上遠離第二保持表面208類似地平移,進而沿著縱向方向L增加保持間隙210之大小。如上文所描述,偏置部件186向滑件182提供力,從而使滑件在前向方向上偏置。當滑件182處於其中支座表面191鄰接前止擋表面183之最前向位置時,間隙210之大小界定最小大小。當滑件處於其中突緣188鄰接後止擋表面207之最後向位置時,間隙210之大小界定最大大小。
就此而言,應瞭解,第一保持表面206及第二保持表面208協作以便界定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210。雖然間隙210之大小可由於滑件182沿著縱向方向L移動而變化,但亦應瞭解,當滑件182保持固定時,間隙210之大小可變化,且氣態波導118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滑件182平移。亦即,當氣態波導118在前向方向上相對於滑件182平移時,保持間隙210之大小會增加。當氣態波導118在後向方向上相對於滑件182平移時,保持間隙210之大小會減小。因此,可以說,滑件182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氣態波導118(且尤其相對於氣態波導壁127)的平移可包括當氣態波導118為固定時之滑件182(且尤其相對於氣態波導壁127)的移動、當滑件182為固定時之滑件182(且尤其相對於氣態波導壁127)的移動,及當滑件182及氣態波導118中無一者維持固定時之滑件182及氣態波導118中之每一者(且尤其相對於氣態波導壁127)的移動。
現參考圖12A至圖12B,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76被配置以插入至保持間隙210中並且在朝向第二保持表面推動第一保持表面206之偏置部件186的力下以可釋放方式固持在該保持間隙中,進而將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附接部件172。詳言之,附接部件172可包括配合部分176,其在後向方向上自附接主體174延伸出來。配合部分176可包括複數個配合指形件180,或可替代地視需要經構建。配合指形件可圍繞氣態波導118之外周彼此間隔開,該氣態波導在一些實例中如上文所描述可為非圓形及卵形或橢圓形。
配合部分176可在其遠端處徑向向內擴張。在一個實例中,配合指形件180可在其各別遠端處徑向向內擴張。舉例而言,配合部分176可包括保持凸塊212,其自配合指形件180中之一或多者直至所有徑向地突出。舉例而言,保持凸塊212可自各別配合指形件180的各別徑向內表面徑向向內突出。當配合指形件180處於其中間位置時,指形件180之徑向外表面可為實質上平坦的。保持凸塊212可經設定大小且被配置以插入至保持間隙210中以便輔助將波導互連部件170鎖定至附接部件172。保持凸塊212亦可輔助自附接部件172解鎖波導互連部件170。在其他實例中,取決於第一保持表面206及第二保持表面208之配置,保持凸塊212可自各別配合指形件180徑向向外突出。在一個實例中,配合指形件180可在後向方向上延伸至各別遠側自由端214,該些各別遠側自由端被配置以收納於保持間隙210中。保持凸塊212可自遠側自由端214徑向地延伸。
在操作期間,第二氣態波導端部134處之氣態波導壁127在前向方向上插入至附接部件172之附接部件通道178中。舉例而言,第二氣態波導118可在前向方向上經推動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氣態波導壁127在前向方向上進一步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直至波導互連部件170與互補互連部件配合為止,其中氣態波導118之內部通道131沿著縱向方向L與互補互連件119之內部通道對準且連續。互補互連件119可被配置為凸緣135,且因此內部通道可由內部凸緣通道179界定。替代地,互補互連件119可被配置為如上文關於圖10A至圖10E所描述之凸緣154,且內部通道可因此由凸緣通道159界定。詳言之,氣態波導之內部通道131可對凸緣通道159之第一部分159a開放。替代地,氣態波導之內部通道131可對凸緣通道159之第二部分159b開放。
當氣態波導118插入至凸緣通道中時,配合指形件180在氣態波導壁127之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上方裝配。詳言之,當氣態波導118向前前移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保持凸塊212沿著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在後向方向上朝向保持間隙210滑動。指形件180可界定傾斜的後凸輪表面216a及傾斜的前凸輪表面216b(參見圖12D)。後凸輪表面216a在其在後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前凸輪表面216b在其在後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內擴張。在實例中,凸輪表面216a及216b可由保持凸塊212界定,但應瞭解,凸輪表面216a及216b可視需要替代地被配置。
後凸輪表面216a經定位且被配置以當氣態波導壁經引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在氣態波導壁127之前端上方徑向向外凸輪。因此,當氣態波導118在前向方向上進一步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指形件180沿著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滑動。舉例而言,保持凸塊212可沿著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滑動。應瞭解,當指形件180沿著氣態波導壁127之外表面130滑動時,該些指形件自其中間位置徑向向外彎曲至徑向撓曲位置。配合指形件180可被配置為彈性的彈簧指形件。因此,配合指形件180可被配置以將偏置力施加於各別保持凸塊212,從而使自由端214朝向中間位置偏置。因而,當保持指形件180包括保持凸塊212時,徑向向內推動保持凸塊212。
當波導互連部件170進一步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附接指形件214沿著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在後向方向上滑動,直至附接指形件214之自由端214接觸滑件182為止。波導互連部件170進一步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使得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推動滑件182以在後向方向上移動,進而增加保持間隙210之大小。滑件182繼續抵抗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在後向方向上移動,直至滑件182移動至脫離位置為止,其中保持間隙210之大小足夠大使得配合指形件180之彈力將自由端214推動至保持間隙210中。詳言之,配合指形件180之彈力使得自由端214徑向向內行進至保持間隙210中。當自由端214攜載保持凸塊212時,保持凸塊212徑向向內行進至保持間隙210中。
因為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之橫截面沿著垂直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縱向方向L定向之平面為細長的,所以當氣態波導118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氣態波導118不經歷沿著縱向軸線125相對於附接部件172或互補互連部件119的任何顯著旋轉。
一旦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安置於保持間隙210中,則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推動滑件182向前行進至接合位置,其中分別在第一保持表面206與第二保持表面208之間捕獲保持凸塊212。因而,波導互連部件170及互補波導119之緊固將阻止相對於互補互連件119施加於介電波導120或氣態波導118之後向力使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件119脫離。
就此而言,應瞭解,可藉由相對於附接部件172在前向方向上平移波導纜線組件138直至附接部件172緊固至波導互連部件170為止,而將波導互連部件170被動地緊固至附接部件172。詳言之,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在附接部件通道178中轉移,直至附接部件172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緊固至波導互連部件170為止。應瞭解,當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附接部件172時,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僅經歷平移並且不經歷圍繞縱向軸線125之顯著旋轉。應認識到,當波導互連部件170被動地緊固至附接部件172時,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部件119配合。
在其他實例中,可藉由向後拉動滑件182以將保持間隙210擴大至足以收納附接部件之配合部分176的大小而將波導互連部件170主動地緊固至附接部件172。一旦配合部分176且尤其指形件180收納於保持間隙210中,則可釋放滑件182,且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可使得滑件182向前移動直至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在保持間隙210中獲取指形件為止。應瞭解,當波導互連部件170主動地緊固至附接部件172時,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僅經歷平移並且不經歷圍繞縱向軸線125之顯著旋轉。
當在保持間隙210中捕獲配合部分176時,第一保持表面206之至少一部分可1)與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鄰接,2)自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徑向向外安置,及3)與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徑向對準。此外,當在保持間隙210中捕獲保持凸塊212時,前凸輪表面216b鄰接第二保持表面208。因此,滑件182相對於附接部件172在後向方向上的移動可使得第二保持表面208徑向向外推動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
然而,繼續參考圖12B,當在滑件182處於接合位置時將分離力施加於附接部件172及波導互連部件170時,第一保持表面206阻止指形件180之遠端徑向向外移動足夠的距離,使得指形件180之遠端可自保持間隙210移除。因此,當在滑件182處於接合位置之情況下在保持間隙210中捕獲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76且尤其捕獲配合指形件180時,第一保持表面206及第二保持表面208在縱向分離力經施加於附接部件172及波導互連部件170時阻止配合部分176自保持間隙210移除。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可將滑件182保持在接合位置。因此,互連部件170及波導纜線組件138緊固至附接部件172,且因此亦緊固至凸緣135。在一個實例中,滑件182之接合位置可在後向方向上與滑件182之最前向位置間隔開。替代地,滑件182之接合位置可由滑件182之最前向位置界定。
當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附接部件172時,附接主體174可徑向地環繞氣態波導118,且凸緣135之第一端173可鄰接氣態波導118之前端。此外,氣態波導118之內部通道131可沿著縱向方向與凸緣通道179對準,且與凸緣通道179為連續的。因此,凸緣135經置放成與波導纜線組件138電通信,使得電信號可在波導纜線組件138與凸緣135之間行進。
現參考圖12C至圖12D,滑件182可在後向方向上自接合位置移動至脫離位置,以將波導互連部件170與互補波導互連件119鬆開。就此而言,滑件182可被稱作閂鎖器,其在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119時可自脫離位置移動至接合位置,且在自互補互連件119移除波導互連部件170的緊固時可自接合位置移動至脫離位置。詳言之,使用者可手動地握持滑件182並將足以克服偏置部件186之偏置力的後向力施加至滑件。在一個實例中,滑件182之外表面可經紋理化以輔助使用者握持滑件182及施加後向拉力。在其他實例中,波導互連部件170可包括自滑件182延伸之拉動凸片。使用者可握持拉動凸片並且將後向拉力施加在拉動凸片上,從而推動滑件182在後向方向上移動。施加於滑件182之後向力可傳遞至氣態波導118。詳言之,施加於滑件182之後向力使得偏置部件186壓縮,進而將後向力施加至均可相對於彼此以及介電波導120平移地固定之底座182、套管及氣態波導118上。
相對於附接部件172施加於氣態波導118之後向力使得第二保持表面208徑向向外推動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且將其自保持間隙210推出。詳言之,推動前凸輪表面216b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08在前向方向上滑動,從而徑向向外推動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然而,如上文所描述,第一保持表面206阻止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的徑向向外移動。當滑件182在後向方向上移動至脫離位置時,第一保持表面206移動至一位置使得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210界定足以使前凸輪表面216b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08在前向方向上滑動之大小,進而將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推出保持間隙210。因此,介電波導互連件170不再緊固至附接部件172,且因此亦不再緊固至凸緣135。當氣態波導壁217自附接部件172之附接部件通道178移除直至波導纜線組件138與附接部件172完全分離時,指形件180或保持凸塊212接著沿著外部氣態波導表面130滑動。
因此,施加於滑件182之移除波導互連部件170與互補互連部件119之緊固的後向力亦可使氣態波導壁127在後向方向上自附接部件通道178行進出來。因為相對於由氣態波導118界定之第二保持表面208將後向力施加於滑件182以便將波導互連部件170與互補波導互連件119鬆開,所以可以說,波導互連部件170可與互補波導互連件119有效地鬆開。然而,設想,在一些實例中,可在不握持或以其他方式觸碰波導纜線組件138之除拉動凸片(若存在)之外的任何其他位置之情況下將滑件182向後拉動至脫離位置。因此,藉由僅將力施加於滑件182,波導纜線組件138可與附接部件172鬆開及自該附接部件移除,且因此與互補波導互連件119鬆開及自該互補波導互連件移除。
因為滑件182可如氣態波導118及底座184一樣為橫截面細長之環形區,所以阻止滑件182實質上圍繞介電波導120之縱向軸線125旋轉,該介電波導可由波導纜線組件138之縱向軸線125界定。因此,滑件182沿著縱向方向L在接合位置與脫離位置之間的平移僅為平移,且無輔助將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119之任何顯著旋轉。此外,波導互連部件170中無任何部分實質上相對於互補波導互連件119實質上圍繞縱向軸線125旋轉,以便將波導互連部件170緊固至互補波導互連件119,或將波導互連部件170與互補波導互連件119鬆開。應認識到,取決於製造公差,波導互連部件170及其組件可能由於擺動等等而經歷相對於互補互連部件圍繞縱向軸線125之一些旋轉,但不會發生相對於互補互連部件119之顯著旋轉。亦即,波導互連部件170及其組件(且因此介電波導120及氣態波導118以及其組件)在選擇性地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119及與該互補互連部件鬆開時經歷相對於互補互連部件119圍繞縱向軸線125之不超過5度的旋轉,包括無旋轉。
應瞭解,滑件182之行進的前向方向可被稱作第一方向或接合方向,且滑件18e之行徑的後向方向可被稱作與該第一方向或接合方向相對之第二方向或脫離方向。就此而言,預期其他實例,其中接合方向為後向方向且脫離方向為前向方向。然而,在後向方向之接合方向可為尤其有利的,此係因為在後向方向上握持及移動滑件182亦在波導互連部件170上賦予後向力,從而當將滑件移動至脫離位置時使互連部件170自附接部件172移除。
應瞭解,雖然配合部分176已經描述為具有配合指形件180及保持凸塊212,但配合部分176可根據任何合適的替代性實施例被配置。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以上關於彈簧指形件及保持凸塊之描述同樣可適用於配合部分176。因此,配合指形件180之自由端214亦可被稱作配合部分176之自由端或遠端。
現參考圖13A至圖13B,雖然在上文所描述的一個實例中,附接部件172可附接至凸緣,但附接部件172可附接至任何合適的替代互連部件119,附接部件172可替代地在基板218處終止,進而將介電波導120置放成與基板電通信。詳言之,例如,若附接部件172延伸至基板218中之開口中或延伸通過該開口,則終端部件123可安裝至基板219之第二側219b以封閉附接部件通道178之前端。在一個實例中,基板218可被配置為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在圖14A至圖14B中所說明之又其他實例中,附接部件172可安裝至基板218之第一側219a,且可進一步安裝至第二板附接部件220,其安裝至基板之與第一側219a相對之第二側219b。第一側219a可界定基板218之後側,且第二側219b可界定基板218之前側。因此,第一側219a及第二側219b可沿著縱向方向彼此相對。第二板附接部件220包括第二附接主體222及延伸通過第二附接主體222之通道224。第二附接主體222可由諸如有損耗材料之金屬或任何合適的導電材料製成。因此,通道224可界定空氣波導。第二板附接部件220可安裝至第二互連部件226,其具有第二互連主體228及延伸通過第二互連主體228之第二互連通道230。第二互連主體228可為金屬或由諸如導電有損耗材料之任何合適的替代導電材料製成。因此,第二互連通道可界定第二互連空氣波導。第二互連通道230可沿著縱向方向與第二附接主體222之通道224對準,從而又與沿著縱向方向延伸通過基板218之開口以及氣態波導118之內部波導通道131對準(參見圖12B)。此外,基板218之第一側219a可鄰接氣態波導118之前端,如上文關於凸緣135所描述(參見圖12B)。應瞭解,所有通道可視需要界定上文所描述的細長橫截面形狀或任何合適的替代形狀。
如圖11A至圖14B中所展示,包括附接部件220之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被配置為豎直互連部件,其沿著縱向方向自介電波導120傳播電信號。替代地,現參考圖15A至圖15B,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被配置為直角附接部件232,其沿著縱向方向L自波導纜線組件138接收電信號並且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方向路由電信號。舉例而言,互補直角附接部件232可沿著橫向方向T路由電信號。
直角附接部件232可界定直角附接主體234及自直角附接主體234延伸出來之配合部分236。配合部分236可包括至少一個配合指形件180,諸如如上文所描述的複數個配合指形件180。因此,配合指形件180可包括如上文所描述的保持凸塊212。波導互連部件170可與直角附接部件232之配合部分236緊固及自其釋放,如上文關於圖11A至圖12D的豎直附接部件172所描述。氣態波導118可延伸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直至氣態波導壁127鄰接直角附接主體234之肩部173為止,使得內部波導通道131沿著縱向方向與附接部件通道178對準。此外,內部波導通道131與附接部件通道178可為連續性的。因此,直角附接部件232可置放成與波導纜線組件138電通信,使得電信號可在波導纜線組件138與直角附接部件232之間行進。
直角附接主體234可界定安裝部分235,其被配置成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安裝至基板218之第一側219a。然而,如圖15A至圖15B中所說明,基板218之第一側219a及第二側219b可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方向彼此相對。舉例而言,基板218之第一側219a及第二側219b可沿著橫向方向T彼此相對。此外,在一些實例中,直角附接主體234可在基板218處終止。直角附接主體234可包括導電天線238,其延伸通過安裝部分235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該附接部件通道延伸通過直角附接主體234。因此,導電天線238可接收自波導纜線組件138行進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之電信號。導電天線238可安裝至諸如電連接器之互補電氣裝置上,該互補電氣裝置安裝至基板118,或可安裝至基板218,且尤其可安裝至基板219a之第一側219a。天線238可視需要由介電質環繞,並且附接至介電質。基板218接著可視需要路由電信號。在一個實例中,一對波導纜線組件138可緊固至直角附接部件,其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安裝至共同基板。該共同基板可在兩個直角附接部件之間路由電信號以便將兩個波導纜線組件置放成彼此電通信。
雖然已經結合一個實例描述波導互連部件170,但應瞭解,波導纜線組件138可包括根據任何合適的替代性實施例之波導互連部件。舉例而言,現將參考圖16A至圖16E描述被配置以與互補互連部件252配合之波導互連部件250的另一實例。如將自以下描述瞭解,波導互連部件可被配置以當僅經歷沿著縱向方向之平移時在接合位置與脫離位置之間移動,且因此不具有相對於互補互連部件119圍繞縱向軸線125的顯著旋轉。互補互連部件252可被配置為大體屬於上文所描述的類型之附接部件172。雖然互補互連部件252可被配置為如所展示之直角互連部件,但互補互連部件252可替代地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被配置為豎直互連部件。在其他實例中,互補互連部件252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被配置為凸緣。
現參考圖16C,波導互連部件250可包括套管254,其環繞介電波導120並且被配置以附接至外部介電護套68。如上文關於套管194所描述(圖12A),套管254可以黏著方式附接至介電護套68。替代地或另外,收縮包覆物可在套管254及介電護套68上方延伸以便將套管254附接至介電護套68。任何合適的附接部件可替代地將套管254附接至介電護套68。因此,套管254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界定應力釋放部件,其向介電波導提供應力釋放。介電護套68可在與套管254徑向對準之一位置處終止。屏蔽件56在介電護套68前方延伸。波導纜線組件138進一步包括氣態波導壁256,其在屏蔽件56之前端上方延伸且接觸該前端。氣態波導壁256自屏蔽件56向前延伸至超過介電質65之端部122的一位置。氣態波導壁256可界定內部波導通道257,其自介電質65向前延伸。氣態波導壁256可界定上文關於氣態波導壁127所描述的過渡剖面。替代地,界定內部波導通道257之氣態波導壁256的內表面可沿著縱向方向L延伸。如上文所描述,內部波導通道257的橫截面可具有細長形狀。
套管254可進一步界定底座260之徑向外部底座表面258,其與套管254為整體的。底座260可進一步界定肩部,其界定後止擋表面262。止擋表面262可面向前向方向。波導互連部件250可進一步界定滑件264,其可沿著縱向方向L在接合位置與脫離位置之間移動。如上文所描述,滑件264包括支座壁256及自支座壁256向後延伸之突出部或突緣266。雖然下文提及突緣266,但應瞭解,突出部可視需要假設任何合適的替代配置。因此,除非另外指示,否則突緣266之描述可以相等的力及效應適用於突出部。突緣266可被配置以當滑件264處於其最後向位置時鄰接後止擋表面262。因此,滑件264可在後向方向上平移,直至突緣266之向後表面鄰接後止擋表面262為止。
波導互連部件250可進一步包括偏置部件286,其在前向方向上使滑件264偏置。詳言之,偏置部件286可被配置為螺旋彈簧、彈性體或任何合適的替代部件,其被配置以將偏置力施加於滑件264,從而推動滑件264在前向方向上平移。偏置部件268可在突緣266與氣態波導壁256之徑向外表面259之間的徑向間隙中延伸。偏置部件264可在前向方向上自底座260延伸至滑件264。在一個實例中,波導互連部件250可包括一對偏置部件286。偏置部件286可徑向地彼此相對。替代地,如圖17處所說明,偏置部件286可為環繞介電波導120之環形偏置部件。
波導互連部件250可在滑件264與氣態波導壁256之間界定大小可變的間隙270(參見圖16D)。詳言之,滑件264界定第一保持表面272,且氣態波導壁256界定第二保持表面274。大小可變的間隙270可自第一保持表面272延伸至第二保持表面274。因此,應瞭解,第一保持表面274可部分地界定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210。第一保持表面272可在其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在徑向向外方向上擴張。第一保持表面272可由支座壁256界定。第二保持表面274可在其在前向方向上延伸時在徑向向外方向上擴張。氣態波導壁256之徑向外表面259以及第一保持表面272及第二保持表面274協作以便界定凹入部276(參見圖16D)。
波導互連部件250可進一步包括閂鎖器280,其可自經閂鎖位置移動至未經閂鎖位置。閂鎖器280可被配置為圓柱形銷或任何合適的替代形狀之閂鎖器280。在操作期間,當滑件在前向方向上平移至接合位置時,滑件264對應地使閂鎖器280反覆處於經閂鎖位置。當滑件264自接合位置平移至脫離位置時,滑件264使閂鎖器280反覆自經閂鎖位置至未經閂鎖位置。閂鎖器280被配置以當閂鎖器280處於經閂鎖位置時干擾互補互連部件252,進而阻止互補互連部件252與波導纜線組件138分離。因此,當閂鎖器280處於經閂鎖位置時,波導纜線組件138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252。當閂鎖器280移動至未經閂鎖位置時,移除該干擾,進而允許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部件252脫離且分離。
滑件264可進一步界定推動表面278,其面向後向方向且可在其在後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推動表面278可與第一保持表面272向前間隔開。此外,推動表面278可安置在凹入部276前方。可在第一保持表面272與推動表面278之間捕獲閂鎖器280,使得閂鎖器280在前向方向上之平移使得第一保持表面272將力施加於閂鎖器280,從而推動閂鎖器280在前向方向上移動,且閂鎖器在後向方向上之平移使得推動表面278將力施加於閂鎖器280,從而推動閂鎖器280在後向方向上移動。
現參考圖16D,詳言之,氣態波導壁256在前向方向上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直至緊固指形件275移動至緊固位置為止,在該緊固位置中,滑件264至接合位置之移動將波導互連部件250緊固至附接部件172。代替至少一個彈簧指形件,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76可包括至少一個緊固指形件275,其可界定緊固表面282。緊固表面282可在其在後向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內擴張。當氣態波導壁256插入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時,不存在充足的徑向間隙以用於將閂鎖器280插入緊固指形件275之徑向外表面與附接部件172之配合部分176的內表面之間。
一旦氣態波導壁256已經完全插入於附接部件通道178中,則緊固表面282與第二保持表面274間隔開足夠的距離。因此,偏置部件286使滑件264偏置以相對於互補互鎖部件252在前向方向上平移。因此,第一保持表面272相對於互補互連部件252在前向方向上驅動閂鎖器280,進而使得閂鎖器280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74滑動。第二保持表面274張開或傾斜,使得閂鎖器280在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74在前向方向上行進時徑向向外移動,直至閂鎖器280處於經閂鎖位置為止。詳言之,閂鎖器280干擾緊固表面282並且阻止緊固表面相對於波導互連部件250在前向方向上行進。因此,干擾阻止互補互連部件250與互補互連部件252變得脫離且分離。自偏置部件286至滑件264上之力向前推動滑件264以將閂鎖器280維持在閂鎖位置。當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部件252配合時,內部通道257沿著縱向方向L與附接部件通道178對準,並且亦與附接部件通道178為連續的。
現參考圖16E,當需要將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部件252脫離時,滑件264抵抗偏置部件286之前向偏置力在後向方向上平移。當滑件264在後向方向上平移時,推動表面278驅動閂鎖器280以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74向後移動。因為第二保持表面274在其沿著後向方向延伸時徑向向內張開,所以閂鎖器280在後向方向上之移動使得閂鎖器280沿著第二保持表面274滑動至凹入部276中。一旦閂鎖器280處於凹入部276中,則閂鎖器280不會干擾緊固表面282。因此,互補互連部件252及波導互連部件250可彼此分離,進而使波導纜線組件138與互補互連部件252脫離。氣態波導壁256接著自附接部件通道178移除。滑件264可經握持以便在後向方向上手動地拉動滑件,或拉動凸片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自滑件264延伸。
應瞭解,上文所描述的波導互連部件250及波導互連部件170的內部或外部均不帶螺紋,並且不經歷圍繞縱向軸線125之顯著旋轉,以便將波導互連部件緊固至互補互連部件或將兩者脫離。此外,沿著諸如縱向方向L、側向方向A及橫向方向T之三個垂直方向,波導互連部件250及波導互連部件170中之每一者相比於上文關於圖9所描述的類型之WR15凸緣具有更小外部佔據面積。
現參考圖17,互補互連部件119可視需要置放成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與任何合適的互補電氣裝置電通信。詳言之,由互補互連部件119界定之附接部件可被配置為如上文所描述之直角附接部件232。直角附接部件可包括如上文所描述之緊固指形件275,但可被配置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方向波導纜線組件138之電信號。舉例而言,直角附接部件232可沿著橫向方向T路由電信號。
直角附接部件232可界定直角附接主體234,及包括緊固表面282之配合部分236。因此,波導互連部件250可與直角附接部件232之配合部分236緊固及自其釋放,如上文關於圖16A至圖16E的豎直附接部件172所描述。氣態波導之內部波導通道可與附接部件通道178對準並且與其為連續的。因此,直角附接部件232可置放成與波導纜線組件138電通信,使得電信號可在波導纜線組件138與直角附接部件232之間行進。直角附接主體234可界定安裝部分235,其被配置以安裝至互補電氣裝置。互補裝置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被配置為基板或任何合適的替代互補電氣裝置。在一個實例中,互補電氣裝置可被配置為電連接器271。
電連接器271可包括連接器外殼273,其支撐導電天線238,該導電天線延伸通過安裝部分235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該附接部件通道延伸通過直角附接主體234。因此,導電天線238可接收自波導纜線組件138行進至附接部件通道178中之電信號。天線238與直角附接部件232電通信,從而又與介電波導組件120電通信。因此,天線128與介電波導組件120電通信。
在另一實例中,連接器外殼273可與直角附接主體234為整體,使得直角附接部件232包括天線238。導電天線238可安裝至基板218上,且尤其可安裝至基板219a之第一側219a。基板218接著可視需要路由電信號。在一個實例中,一對波導纜線組件138可緊固至直角附接部件,其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安裝至共同基板。該共同基板可在兩個直角附接部件之間路由電信號以便將兩個波導纜線組件置放成彼此電通信。
現參考圖18A至圖18B,波導纜線組件138可包括保持夾具290,其可由導電材料或非導電材料製成。保持夾具290被配置以將波導纜線組件138緊固至直角附接部件232。直角附接部件232包括直角附接主體234。直角附接主體234可由導電材料製成。直角附接部件232可包括由直角附接主體234支撐之導電天線296。可附接至介電波導120之介電質65的天線296可由介電質環繞。替代地,直角附接主體234可為介電材料。夾具290可將環形外殼190緊固至波導屏蔽件56b,且可進一步緊固直角附接主體234。直角附接主體234可附接至介電護套68、波導屏蔽件56及環形外殼190。天線296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在基板218處終止。替代地,天線296可連接至配合連接器,其又與互補電氣裝置配合。應瞭解,天線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置放成經由直角附接部件232與介電波導120電通信。
參考圖19,介電波導120界定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介電波導120之第一端部可附接至第一波導互連部件170,且介電波導120之第二端部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附接至第二波導互連部件170。第二波導互連部件170因此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可移除地緊固至第二互補波導互連件及與該第二互補波導互連件選擇性地鬆開。因此,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之每一者可以上文所描述的方式終止各別第一及第二氣態波導118。雖然第二端部處之波導互連部件可被配置為上文所描述的互連部件170,但第二端部處之波導互連部件可視需要替代地被配置為上文所描述的互連部件250或任何合適的替代互連部件。
應理解,前述描述僅說明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情況下,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設計各種替代例及修改。因此,本發明意欲涵蓋屬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的所有此等替代例、修改及變化。
12D-12D:線 16C-16C:線 34:內部電絕緣體 46:內部電絕緣體 50:電纜 50':電纜 52:至少一個電導體 52':電導體 53:分離距離 54:內部電絕緣體 54':內部電絕緣體 55:集束 56:導電屏蔽件 56':屏蔽件 56a:第一層 56b:第二層 57:外部套管 58:外部電絕緣體 58':外部電絕緣體 59:股束 60:電絕緣材料 61:同軸纜線 62:介電泡沫 63:一體式整體固體結構 64:孔隙 65:介電質 67:電導體 68:外部護套 69:電絕緣體 70:系統 72:放線站 74:張力器 75:纜線收集站 76:料斗 78:擠壓機 80:十字頭 82:模具 84:內表面 86:內部空隙 87:導管 88:尖端 90:通道 92:入口 94:出口 95:注入器 96:入口 97:導管 98:出口 100:間隙 102:液槽 118:金屬氣態波導 119:互補互連部件 120:波導 121:內部開口 122:錐形端 123:終端部件 124:第一側向側 125:中心縱向軸線 126:第二側向側 127:氣態波導壁 128:內部氣態波導表面 129:錐形尖端 130:外部氣態波導表面 131:內部波導通道 132:第一氣態波導端部 134:第二氣態波導端部 135:凸緣 136:WR15凸緣 138:介電波導纜線組件 140:介電波導互連部件 142:密封部件 144:帶外螺紋的壓縮螺母 146:墊圈 148:保持套管 149:套管開口 150:內部波導互連件 152:外部波導互連件 154:凸緣 156:凸緣主體 157a:第一凸緣端部 157b:第二凸緣端部 158:習知矩形WR15凸緣開口 159:凸緣通道 159a:第一通道部分 159b:第二通道部分 161:內表面 163:轂 170:波導互連部件 171:對準銷 172:附接部件 173a:第一凸緣端部 173b:第二凸緣端部 174:附接主體 175a:第一端部 175b:第二端部 176:配合部分 178:附接部件通道 179:凸緣通道 180:配合指形件 182:滑件 183:前止擋表面 184:底座 185:支座壁 186:偏置部件 187:螺旋彈簧 188:突緣 189:底座表面 190:壁 191:支座表面 192:徑向外部底座壁 193a:第一徑向內部底座表面 193b:第一徑向外部底座表面 194:套管 195a:第二徑向內部底座表面 195b:第二徑向外部底座表面 196:徑向間隙 197a:前底座肩部表面 197b:後底座肩部表面 198:黏著劑 200:徑向內部套管壁 201a:第一徑向內部套管表面 201b:第一徑向外部套管表面 202:徑向外部套管壁 203a:第二徑向內部套管表面 203b:第二徑向外部套管表面 204:前支座表面 206:第一保持表面 207:後止擋表面 208:第二保持表面 210:保持間隙 212:保持凸塊 214:遠側自由端 216a:傾斜的後凸輪表面 216b:傾斜的前凸輪表面 218:滑件 219:基板 219a:第一側 219b:第二側 220:開口/第二板附接部件 222:第二附接主體 224:通道 226:第二互連部件 228:第二互連主體 230:第二互連通道 232:直角附接部件 234:直角附接主體 235:安裝部分 236:配合部分 238:導電天線 250:波導互連部件 252:互補互連部件 254:套管 256:氣態波導壁 257:內部波導通道 258:徑向外部底座表面 259:徑向外表面 260:底座 262:後止擋表面 264:滑件 266:突出部或突緣 270:大小可變的間隙 271:電連接器 272:第一保持表面 273:連接器外殼 274:第二保持表面 275:緊固指形件 276:凹入部 278:推動表面 280:閂鎖器 282:緊固表面 286:偏置部件 290:保持夾具 296:導電天線 A:側向方向 L:縱向方向 T:橫向方向
當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將更容易理解本申請案之前述發明內容以及說明性實施例之以下詳細描述。出於說明本申請案之鎖定結構的目的,在圖式中展示說明性實施例。然而,應瞭解,本申請案不限於所展示之精確配置及工具。在圖式中:
[圖1A]為在一個實例中構建之經絞合電纜之透視圖,其中出於說明的目的移除部分;
[圖1B]為未經絞合之電纜之透視圖,其中出於說明的目的移除部分;
[圖2]為圖1A及圖1B中所說明之電纜的內部電絕緣體之橫截面的SEM微縮圖;
[圖3A]為根據一個實例之電纜集束的透視圖;
[圖3B]為根據一個實例之電纜集束的透視圖;
[圖3C]為根據一個實例之電纜集束的透視圖;
[圖4]為圖1A及圖1B中所說明之纜線的橫截面示意圖,其中出於說明性目的移除部分;
[圖5]為在其他方面與圖4中所說明之纜線相同但包括固體內部電絕緣體而非發泡內部電絕緣體的電纜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6A]為纜線製造站之示意性側視圖;
[圖6B]為包括十字頭之纜線製造站之一部分的橫截面視圖;
[圖6C]為圖6B中所說明之十字頭之一部分的放大橫截面視圖,其中電導體及熔融電絕緣材料安置在該十字頭中,該放大橫截面視圖展示囊封電導體之熔融導電材料;
[圖6D]為圖6C中所說明之十字頭之放大部分,其展示延伸通過該十字頭之電導體;
[圖7A]為包括圖2中所說明之電絕緣體之波導的透視圖;且
[圖7B]為圖7A中所說明但在另一實例中包括電絕緣護套之波導的端部正視圖;
[圖8]為介電波導、空氣波導終端及WR15波導開口之側視透視示意圖;
[圖9A]為包括介電波導纜線組件及互補互連部件之電通信系統的透視圖,其中展示包括介電波導及波導互連部件之介電波導纜線組件,該透視圖在一個實例中展示介電波導纜線組件與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圖9B]為圖9A之介電波導纜線組件的一部分之分解透視圖;
[圖9C]為在分解視圖中展示介電波導及波導互連部件之分解透視圖,該波導互連部件包括內部波導互連件及外部波導互連件;
[圖9D]為圖9C之介電波導纜線組件之分解透視圖,其展示內部波導互連件與外部波導互連件組裝;
[圖9E]為圖9A之電通信系統的分解透視圖,其展示介電波導纜線組件被配置以與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圖10A]為根據一個實例構建之凸緣的截面側視圖,其中該凸緣被配置以收納介電波導纜線組件;
[圖10B]為圖10A的凸緣之前端正視圖;
[圖10C]為圖10A的凸緣之後端正視圖;
[圖10D]為圖10A的凸緣之透視圖;
[圖10E]為圖10A的凸緣之另一透視圖;
[圖11A]為波導纜線組件之分解透視圖,該波導纜線組件經對準以與包括凸緣及安裝至凸緣之附接部件的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圖11B]為展示波導纜線組件與圖11A之互補互連部件配合的透視圖;
[圖11C]為展示波導纜線組件與圖11B之互補互連部件配合的另一透視圖;
[圖11D]為展示波導纜線組件與圖11C之互補互連部件脫離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12A]為圖11A之波導纜線組件的截面側視圖,其展示處於自然位置之波導互連部件;
[圖12B]為圖12A之波導纜線組件的截面側視圖,該波導纜線組件經展示與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圖12C]為圖12A之波導纜線組件的截面側視圖,該波導纜線組件經展示從互補互連部件移除;
[圖12D]為沿著線12D-12D截取之圖12C的波導纜線組件之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側視圖;
[圖13A]為展示波導纜線組件與圖11A之附接部件配合的透視圖,該附接部件又安裝至印刷電路板;
[圖13B]為圖13A之波導纜線組件及附接部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14A]為類似於圖13A之透視圖,但展示附接部件安裝至另一波導互連部件;
[圖14B]為圖14A的實施例之分解透視圖;
[圖15A]為圖11之波導纜線組件的透視圖,該波導纜線組件經展示安裝至互補直角互連部件,該互補直角互連部件安裝至印刷電路板;
[圖15B]為波導纜線組件及安裝至圖15A之印刷電路板之互補直角互連部件的截面側視圖;圖11展示安裝至互補直角互連部件,其安裝至印刷電路板;
[圖16A]為包括與根據另一實例之互補互連部件配合之波導纜線組件的資料通信系統之透視圖,其中互補互連部件經展示安裝至基板;
[圖16B]為圖16A的資料通信系統之端部正視圖;
[圖16C]為圖16B之沿著線16C-16C截取之波導纜線組件及互補互連部件的截面側視圖,其展示波導纜線組件經對準以與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圖16D]為展示波導纜線組件與圖16C之互補互連部件配合的截面側視圖;
[圖16E]為展示圖16D之波導纜線組件與互補互連部件脫離之截面側視圖;
[圖17]為類似於圖16D的截面側視圖,但展示具有根據另一實例之直角安裝部分之互補互連部件;
[圖18A]為圖16D之資料通信系統的端部截面正視圖,但展示根據替代性實施例構建的互補互連部件;
[圖18B]為圖18A的資料通信系統之截面側視圖;且
[圖19]為包括波導及波導之兩個相對端部處之波導互連部件的波導纜線組件之側視圖。
120:波導
138:介電波導纜線組件
170:波導互連部件

Claims (88)

  1. 一種波導纜線組件,其包含: 一介電波導,其包括: 一內部介電質,其界定具有朝向彼此會聚之第一側及第二側的一自由端; 一波導屏蔽件,其環繞該內部介電質;及 一介電護套,其環繞該波導屏蔽件;及 一波導互連部件,其由該介電波導支撐,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藉由僅經歷平移且無相對於一互補波導互連件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顯著旋轉來選擇性地緊固至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及自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鬆開。
  2. 如請求項1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介電波導之橫截面沿著垂直於該中心縱向軸線之一平面為細長的。
  3. 如請求項2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介電波導為非矩形的。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在該波導互連部件及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已經配合並且緊固至彼此之後,該波導互連件部件相對於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實質上不可旋轉。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附接至該介電波導之一第一端部,且該波導纜線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波導互連部件,其附接至該介電波導之與該第一端部相對之一第二端部。
  6. 如請求項5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第二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藉由僅經歷平移且無相對於一第二互補互連部件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顯著旋轉而緊固至該第二互補互連部件及自該第二互補互連部件鬆開。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被動地緊固至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及主動地自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鬆開。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施加於該波導互連部件之將該波導互連部件自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鬆開之一力亦自該互補波導互連件移除該波導纜線組件。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介電質包含一支撐部件。
  10. 如請求項9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支撐件係由該介電質的一材料製成。
  11. 如請求項10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支撐件係由不同於該介電質之一材料製成。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包含終止該介電波導之一氣態波導的一壁。
  13. 如請求項12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壁界定一外表面,其橫截面沿著垂直於氣態波導的一中心軸線定向之一平面為非矩形的。
  14. 一種波導纜線組件,其包含: 一介電波導,其包括: 一內部介電質,其界定具有朝向彼此會聚之第一側及第二側的一自由端; 一波導屏蔽件,其環繞該內部介電質;及 一介電護套,其環繞該波導屏蔽件;及 一氣態波導,其包括一壁,該壁界定收納該介電波導之該自由端的一氣態內部空隙,其中該氣態波導被配置以與一互補互連部件配合, 其中該壁界定自該介電波導之一第一橫截面區域至該互補互連部件之一第二橫截面區域的一過渡剖面,該過渡剖面不具有銳邊緣及階梯式過渡。
  15. 如請求項14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內部介電質為一固體介電質。
  16. 如請求項14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內部介電質為一泡沫介電質。
  17.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第二橫截面區域大於該第一橫截面區域。
  18.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壁之橫截面為細長的。
  19. 如請求項18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壁為非矩形的。
  20. 如請求項18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壁之橫截面為卵形或橢圓形。
  21.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壁包含界定該氣態內部空隙之一內表面及與該內表面相對之一外表面,其中該內表面界定該過渡剖面,且該外表面之橫截面為細長的。
  22. 如請求項21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外表面為非矩形的。
  23. 如請求項21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外表面之橫截面為卵形或橢圓形。
  24.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氣態波導界定一外部寬度及一外部高度,其中該外部寬度大於該外部高度,且該外部寬度介於大約8 mm至大約26 mm之範圍內。
  25. 如請求項24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外部寬度介於大約10 mm至大約15 mm之範圍內。
  26. 如請求項24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外部寬度為大約12 mm。
  27.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空氣波導內部之該過渡剖面係平滑的,使得空氣波導之一內部空氣波導壁不具有銳邊緣或階梯式過渡。
  28.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沿著該壁之一外表面的該過渡剖面係平滑的,使得空氣波導之一外部空氣波導壁不具有銳邊緣或階梯式過渡。
  29.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之波導纜線組件,其進一步包含由該介電波導支撐之一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藉由僅經歷平移且無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顯著旋轉而緊固至一互補互連部件,且該波導互連部件進一步被配置以藉由僅經歷平移且無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顯著旋轉而自該互補互連部件鬆開。
  30. 如請求項29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包含可在一接合位置與一脫離位置之間移動的之一滑件,其中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該波導互連部件緊固至該互補互連部件,且該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與該互補互連部件分離。
  31. 如請求項30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進一步包含一偏置部件,其在一接合方向上將該滑件自該脫離位置偏置至該接合位置。
  32. 如請求項31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偏置部件包含一螺旋彈簧。
  33. 如請求項31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滑件界定一第一保持表面,其部分地界定一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
  34. 如請求項33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滑件在該接合方向上之移動縮減該保持間隙之一大小,且該滑件在脫離方向上之移動增加該保持間隙之該大小。
  35. 如請求項33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大小可變的保持間隙係由該氣態波導之該壁的一第二保持表面進一步界定。
  36. 如請求項35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第一保持表面及該第二保持表面在其在該接合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
  37. 如請求項33之波導纜線組件,其中該大小可變的間隙經大小設定以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收納該互補波導互連件之一配合部分,且該大小可變的間隙經大小設定以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捕獲該配合部分。
  38. 一種資料通信系統,其包含: 如請求項37之波導纜線組件;及 如請求項37之中所述的互補波導互連件,其中該配合部分界定至少一個彈性指形件,其被配置以當該波導互連部件與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配合時沿著該壁的一外表面滑動,且當該波導互連部件與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配合時,該指形件插入至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中。
  39. 如請求項38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配合部分包含一保持凸塊,其自該指形件延伸且被配置以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安置於該保持間隙中。
  40. 如請求項38或39之資料通信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閂鎖器,該閂鎖器可在一經閂鎖位置與一未經閂鎖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當該閂鎖器處於該經閂鎖位置時,該閂鎖器將該波導互連部件緊固至該互補互連部件,且當該閂鎖器處於該未經閂鎖位置時,波導互連部件可與該互補互連部件分離。
  41. 如請求項40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該閂鎖器徑向向外偏置,且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該閂鎖器徑向向內移動。
  42. 如請求項41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該閂鎖器移動至一凹入部中。
  43. 如請求項42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凹入部係由該滑件及該氣態波導之該壁界定。
  44. 一種資料通信系統,其包含: 如請求項40至43中任一項之中所述的波導互連部件;及 該互補互連部件。
  45. 一種波導互連部件,其被配置以可釋放方式將一介電波導緊固至一互補波導互連件,該波導互連部件包含: 一底座,其界定一底座表面; 一滑件,其被配置以沿著一縱向方向在一接合位置與一脫離位置之間平移;及 一偏置部件,其自該底座表面延伸至該滑件,其中該偏置部件將一偏置力施加於該滑件,從而推動該滑件在該接合位置中行進, 其中該滑件界定一第一保持表面,該第一保持表面部分地界定一大小可變的間隙,使得該滑件在接合方向上之平移縮減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之大小,且該滑件在脫離方向上之平移增加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之該大小。
  46. 如請求項45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滑件僅經歷自該脫離位置至該接合位置之平移而無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顯著旋轉。
  47. 如請求項46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滑件自該脫離位置平移至該接合位置,且不經歷圍繞該介電波導之一中心縱向軸線的任何旋轉。
  48.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偏置部件包含一螺旋彈簧。
  49.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波導互連部件,其進一步包含一氣態波導之一壁,該氣態波導被配置以附接至該介電波導,其中該壁界定一第二保持表面,該第二保持表面與該第一保持表面協作以便界定該大小可變的間隙。
  50. 如請求項49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第一保持表面沿著一徑向向外方向自該第二保持表面偏移。
  51. 如請求項49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第一保持表面及該第二保持表面在其在接合方向上延伸時徑向向外擴張。
  52. 如請求項51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第一保持表面及該第二保持表面在其徑向向外擴張時筆直且線性地延伸。
  53.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當該配合部分安置於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中且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該第一保持表面會干擾該互補波導互連件之一配合部分的移除。
  54. 如請求項53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該第一保持表面不會干擾該配合部分自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之移除。
  55. 如請求項53之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第一保持表面被配置以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鄰接該配合部分。
  56. 一種資料通信系統,其包含: 如請求項45至55中任一項之波導互連部件;及 如請求項45至55中任一項之中所述的互補波導互連件。
  57. 如請求項56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包含至少一個彈性指形件,其被配置以當該波導互連部件與該互補波導互連件配合時插入至該大小可變的間隙中。
  58. 如請求項57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包含一保持凸塊,其自該指形件延伸並且被配置以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安置於該保持間隙中。
  59. 如請求項56至58中任一項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波導互連件為一豎直互連件,其被配置以安裝至一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在垂直於該縱向方向之一平面中定向。
  60. 如請求項56至58中任一項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波導互連件為一直角互連件。
  61. 如請求項56至58中任一項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波導互連件包含一天線,該天線在該介電波導緊固至該互補波導互連件時與該介電波導電通信。
  62. 如請求項61之資料通信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閂鎖器,該閂鎖器可在一經閂鎖位置與一未經閂鎖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當該閂鎖器處於該經閂鎖位置時,該閂鎖器將該波導互連部件緊固至該互補互連部件,且當該閂鎖器處於該未經閂鎖位置時,波導互連部件可與該互補互連部件分離。
  63. 如請求項62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當該滑件處於該接合位置時,該閂鎖器自一凹入部徑向地偏置離開,且當該滑件處於該脫離位置時,該閂鎖器徑向向內移動至該凹入部中。
  64. 如請求項63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凹入部係由該滑件及該氣態波導之該壁界定。
  65. 一種資料通信系統,其包含: 如請求項62至64中任一項之中所述的波導互連部件;及 該互補波導互連件。
  66. 一種用於RF傳輸之凸緣,該凸緣包含: 一凸緣主體,其界定一第一端部及與該第一端部相對之一第二端部, 其中該凸緣界定自該第一端部延伸至該第二端部之一通道,該通道界定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比該第二部分具有一更大的橫截面面積。
  67. 如請求項66之凸緣,其中該第一部分具有一非矩形橫截面形狀。
  68. 如請求項67之凸緣,其中該第一部分具有一狗骨橫截面形狀。
  69. 如請求項66至68中任一項之凸緣,其中該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為矩形的。
  70. 如請求項66至68中任一項之凸緣,其中該凸緣主體在自該第一部分至該第二部分之一過渡處界定一內表面,其中該過渡面向該第一端部,且該第一部分自該第一端部延伸至該內表面161。
  71. 如請求項66至68中任一項之凸緣,其中該凸緣主體係由一導電材料製成。
  72. 一種資料通信系統,其包含: 一介電波導纜線組件;及 一互補互連件,其被配置以與該波導纜線組件配合,其中該互補互連件包含一天線,該天線在該互補互連件與該波導纜線組件配合時置放成與該波導纜線組件電通信。
  73. 如請求項72之資料通信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夾具,其中該夾具係由導電材料或非導電材料製成。
  74. 如請求項72或73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互補互連件包含由一導電材料製成之一直角主體。
  75. 如請求項72或73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天線係導電的。
  76. 如請求項75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天線附接至一介電質。
  77. 如請求項72或73之資料通信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環形外殼。
  78. 如請求項77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介電波導纜線組件包含環繞一介電質之一波導屏蔽件。
  79. 如請求項78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環形外殼連接至該夾具。
  80. 如請求項78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環形外殼連接至一波導屏蔽件。
  81. 如請求項77之資料通信系統,其中該環形外殼連接至一直角外殼。
  82.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 一連接器外殼,及 一天線,其被配置以置放成與一介電波導電通信。
  83. 如請求項82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天線由一介電質環繞。
  84. 如請求項82或83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天線被配置以當該天線及一第二天線均安裝至一共同基板時置放成與該第二天線電通信。
  85. 一種可撓RF波導,其在大約40至140 GHz之間操作且具有-25 dB或更佳的回程損耗。
  86. 一種可撓RF波導,其附接至一不帶螺紋的波導互連件。
  87. 一種可撓介電波導,其被配置以附接至一波導互連部件,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被配置以緊固至一互補波導互連件且不經歷相對於該互補波導互連件之顯著旋轉,且其中該波導互連部件相比於一WR15外部波導互連件具有一較小外部佔據面積。
  88. 如請求項87之可撓介電波導,其中相對於三個垂直方向中之每一者,該波導互連部件相比於一WR15外部波導互連件具有一較小外部佔據面積。
TW109116053A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TW2021119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47785P 2019-05-14 2019-05-14
US201962847756P 2019-05-14 2019-05-14
US62/847,756 2019-05-14
US62/847,785 2019-05-14
WOPCT/US19/33915 2019-05-24
PCT/US2019/033915 WO2019226987A1 (en) 2018-05-25 2019-05-24 Electrical cable with dielectric foam
US202062971315P 2020-02-07 2020-02-07
US62/971,315 2020-02-07
US202063004441P 2020-04-02 2020-04-02
US63/004,441 2020-04-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1994A true TW202111994A (zh) 2021-03-16

Family

ID=7328922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8136A TW202404175A (zh)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TW109116053A TW202111994A (zh)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TW112138247A TW202404176A (zh)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8136A TW202404175A (zh)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8247A TW202404176A (zh) 2019-05-14 2020-05-14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6581A1 (zh)
CN (2) CN114450849A (zh)
TW (3) TW202404175A (zh)
WO (1) WO20202321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8414B (zh) * 2021-01-27 2022-02-11 波达通信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波导传输装置及传输系统
CN117859244A (zh) * 2021-06-03 2024-04-09 申泰公司 数据通信线和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9872B2 (ja) * 2011-01-24 2015-04-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CN105593730B (zh) * 2013-10-03 2019-01-04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US10148016B2 (en) * 2015-07-14 2018-12-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utilizing an antenna array
WO2017126327A1 (ja) * 2016-01-20 2017-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通信基板、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7147551A (ja) * 2016-02-16 2017-08-24 株式会社雄島試作研究所 テラヘルツ波入出力ポート位置決め機構
WO2018216636A1 (ja) * 2017-05-24 2018-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き誘電体導波線路
US10964992B2 (en) * 2018-11-09 2021-03-30 Intel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wave launcher includ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guide, wherein a millimeter wave signal and a lower frequency signal are respectively launched at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wavegui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32192A1 (en) 2020-11-19
TW202404175A (zh) 2024-01-16
CN116914395A (zh) 2023-10-20
US20220216581A1 (en) 2022-07-07
TW202404176A (zh) 2024-01-16
CN114450849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15602A1 (en) Electrical cable with dielectric foam
JP6532409B2 (ja) 遮蔽された電気ケーブル
US10573427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ribbon cable with dielectric spacing
TW202111994A (zh) 射頻波導纜線組件
US20110244721A1 (en) Impedance management in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s
WO2010035762A1 (ja) 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多心同軸ケーブル
TW201135755A (en) Protective jacket in a coaxial cable
JP2012009321A (ja)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00188A (ja) 冷却ケーブル加工品及びケーブル冷却システム
EP3611793B1 (en) Dielectric waveguide line with connector
WO2015145537A1 (ja) 伝送路
EP0748510B1 (en) High performance coaxial cable providing high density interface connection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TWI845510B (zh) 具有介電發泡體之電纜及波導
CN118335389A (zh) 具有介电泡沫的电缆
CN118262951A (zh) 具有介电泡沫的电缆
US20110240334A1 (en) Redundant webbing in conjoined cables
JP2005268005A (ja) 高性能セミリジッド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該同軸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