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7141A -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7141A
TW202107141A TW108128930A TW108128930A TW202107141A TW 202107141 A TW202107141 A TW 202107141A TW 108128930 A TW108128930 A TW 108128930A TW 108128930 A TW108128930 A TW 108128930A TW 202107141 A TW202107141 A TW 2021071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side
lens group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8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4389B (zh
Inventor
郭子傑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89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4389B/zh
Priority to CN201910791103.7A priority patent/CN112394497B/zh
Priority to US16/596,530 priority patent/US1112597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38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7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714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04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based on a displacement or a deformation of a flu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12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 G02B3/14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of variabl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及成像透鏡系統。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及物側第二透鏡,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及像側第二透鏡。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光學攝像鏡頭組能同時滿足光學變焦、微型化、組裝便利性、高響應速度及良好成像品質的需求。

Description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光學攝像鏡頭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科技進步,攝影模組的應用愈來愈廣泛,而具有變焦功能的攝影模組可具有更廣泛、更靈活的應用。傳統技術一般採用移動透鏡的方式達成變焦功能,但攝影模組易受限於物理上的機構限制而造成體積壓縮不易,成像品質受到限制,且組裝上亦有其難度。而近年來所發展的多鏡頭光學變焦,雖能使成像品質提升,但如何進一步降低組裝難度、壓縮體積並達成更高的變焦倍率仍是一大挑戰。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其中,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及成像透鏡系統,且成像透鏡系統包含至少四片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攝像鏡頭組能同時滿足光學變焦、微型化、組裝便利性、高響應速度及良好成像品質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以及成像透鏡系統。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以及物側第二透鏡,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以及像側第二透鏡。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所有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第一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物側,且第二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像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15 > fmax/fmin。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以及成像透鏡系統。可調焦組件包含至少一液態透鏡組,且至少一液態透鏡組包含至少二組液態材料以及至少一透明基底。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以及物側第二透鏡,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以及像側第二透鏡。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所有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第一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物側,且第二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像側。於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no > 2.5。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
當fmax/fmin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光學攝像鏡頭組能達成足夠的光學變焦倍率。
當Fno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讓光學攝像鏡頭組在變焦過程中具有合適的光圈大小,以避免成像品質降低,並有助於提升成像面之照度。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以及成像透鏡系統,其具有可因應不同條件(如被攝物的距離或環境的溫度等)而變換焦距的技術。具體來說,光學攝像鏡頭組藉由可調焦組件的作動以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可達成光學變焦的功能,使欲拍攝的畫面清晰成像於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之取像裝置中之電子感光元件上。如此,使用單一鏡頭即可在體積受限的情況下達成光學變焦。此外,光學攝像鏡頭組亦能配合其他調焦或變焦方式來達成光學變焦,例如可配合多鏡頭以達成更高的變焦倍率、或在相同變焦倍率下可減少鏡頭數量配置以壓縮體積、或使光學變焦過程更為流暢。其中,可調焦組件可包含液態透鏡組、液晶透鏡組、正透鏡、負透鏡或任何可達到變焦功能之光學組件,並可藉由外加的控制單元(如電路、壓力等)來改變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以達到光學變焦、模組微型化、近距離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等功能,並助於提升組裝便利性。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可調焦組件可包含至少一液態透鏡組,且所述至少一液態透鏡組可包含至少一組液態材料以及至少一透明基底;藉此,採用液態透鏡有助於提升組裝便利性,並能提升變焦時的響應速率。其中,所述至少一液態透鏡組可包含至少二組液態材料與至少一透明基底;藉此,採用該配置可降低變焦過程中液態透鏡組所產生之球差等像差,並能降低敏感度。其中,可調焦組件可位於成像透鏡系統的物側方向,亦即可調焦組件可位於被攝物及成像透鏡系統之間;藉此,可提升組裝便利性。其中,所述至少二組液態材料可包含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且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可為相同材質;藉此,使用相同材質有助於降低成本。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亦可依實際需求而使用不同材質。
為了能明確且充分揭露本發明的技術資訊,在以下說明中,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即,相反於由物側至像側的方向)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以及像側第二透鏡,且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所有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其中,第一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物側,且第二透鏡組中的透鏡較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像側。即,第一透鏡組的物側第一透鏡和物側第二透鏡為成像透鏡系統中最靠近物側的二片透鏡,且第二透鏡組的像側第一透鏡和像側第二透鏡為成像透鏡系統中最靠近像側的二片透鏡。進一步地,物側第i透鏡是指成像透鏡系統中由物側往像側數來第i片透鏡,且像側第j透鏡是指成像透鏡系統中由像側往物側數來第j片透鏡。舉例來說,當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五片時,物側第一透鏡即為像側第五透鏡,且物側第二透鏡即為像側第四透鏡,以此類推。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藉此,可確保成像透鏡系統具有足夠數量的透鏡以修正像差,並藉以提供高成像品質。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亦可為至少五片。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亦可為至少六片。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亦可為至少七片。
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其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壓縮體積並提升成像品質。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亦可有至少二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亦可有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亦可有至少四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二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其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將反曲點設置於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側端,有助於提升周邊影像品質並壓縮像側端體積。其中,第二透鏡組中亦可有至少二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可為五片以上,且第二透鏡組可包含成像透鏡系統中最靠像側的三片或更多的透鏡。其中,第二透鏡組中亦可有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第二透鏡組中亦可有至少四片透鏡各自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成像透鏡系統中任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可皆為非球面且皆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調整透鏡的面形,而有助於進一步修正像差。請參照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第一透鏡11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以及第七透鏡170之反曲點P的示意圖,其中,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為物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120為物側第二透鏡,第六透鏡160為像側第二透鏡,且第七透鏡170為像側第一透鏡。
物側第一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有助於調整視角並壓縮體積。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讓光線均勻地進入成像透鏡系統。
物側第二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平衡為壓縮體積所產生之球差等像差。
像側第一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平衡成像透鏡系統像側端的屈折力,以修正像差,並有助於調整後焦距的長度。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調整像側第一透鏡的面形,有助於調整像側第一透鏡的屈折力與修正離軸像差。
像側第二透鏡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有助於修正周邊像差與調整像側端外徑大小。其中,像側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調整周邊光線於像側第二透鏡的入射角度,有助於降低面反射。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有助於調整光線於成像面的入射方向,以提升周邊影像照度與電子感光元件的響應效率。請參照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及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之臨界點C的示意圖,其中,在第一實施例中,第六透鏡160為像側第二透鏡,且第七透鏡170為像側第一透鏡。圖10係繪示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及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作為示例性說明,然其餘的透鏡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也可具有臨界點。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5 > fmax/fmin;藉此,可使光學攝像鏡頭組能達成足夠的光學變焦倍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30 > fmax/fmin。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45 > fmax/fmin。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max/fmin > 5.0;藉此,可避免變焦倍率過大而導致成像品質下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max/fmin > 3.0。所述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是指光學攝像鏡頭組在因應不同條件進行變焦時,其焦距所能調整範圍中的最大值。同理,所述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是指光學攝像鏡頭組在因應不同條件進行變焦時,其焦距所能調整範圍中的最小值。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根據對焦條件的不同進行光學變焦,而可具有多種對焦態樣。在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Fno > 2.5。藉此,可讓光學攝像鏡頭組在變焦過程中具有合適的光圈大小,以避免成像品質降低,並有助於提升成像面之照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Fno > 2.0。
在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可調焦組件的焦距為f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 |f/ft|;藉此,可提升可調焦組件的屈折力,以提升變焦倍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f/ft|。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ft| > 0.50;藉此,可避免可調焦組件的屈折力過強而產生的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ft| > 0.35。
在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可調焦組件的焦距為f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t| > 50.0 [公釐]。藉此,可增加可調焦組件於變焦過程中對於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影響。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t| > 40.0 [公釐]。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t| > 30.0 [公釐]。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66 > Nimax > 1.75。藉此,配置高折射率材料有助於修正像差與壓縮體積。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Vimin > 20.0。藉此,配置低阿貝數的材料可降低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色差等像差。
成像透鏡系統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i,成像透鏡系統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ΣCTi/ΣATi > 10。藉此,可調整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分布以壓縮成像透鏡系統的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ΣCTi/ΣATi > 5.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ΣCTi/ΣATi > 3.0。
光學攝像鏡頭組於最大成像高度位置的主光線入射角度為CR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5.0 [度] > CRA > 50.0 [度]。藉此,可調整光線於成像面的入射角,以提升電子感光元件的響應效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0.0 [度] > CRA > 45.0 [度]。請參照圖12,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CRA的示意圖,其中有一主光線CR入射於成像面195的最大成像高度之位置,且成像面195的法線方向與主光線CR之間的夾角即為CRA。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總長的一半),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5 > ImgH/BL。藉此,可調整後焦距長度與成像面大小,有助於提升電子感光元件的響應效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0 > ImgH/BL > 10.0。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BL的示意圖。
可調焦組件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公釐] > Dt > 2.00 [公釐]。藉此,使可調焦組件具有足夠的調焦能力,並避免佔用過多的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公釐] > Dt > 1.80 [公釐]。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Dt的示意圖。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可調焦組件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TDi/Dt > 50.0。藉此,可調整可調焦組件與成像透鏡系統的分布以壓縮光學攝像鏡頭組的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40 > TDi/Dt > 30.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00 > TDi/Dt > 20.0。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TDi和Dt的示意圖。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TDi/f > 2.0。藉此,有助於在體積與視角間取得平衡。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5 [公釐] > TLi > 10.0 [公釐]。藉此,可使成像透鏡系統具有適當的體積,並有助於確保成像品質。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0 [公釐] > TLi > 8.5 [公釐]。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TLi的示意圖。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Li/EPD > 3.0。藉此,可在體積與光圈大小間取得平衡。
在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TLi/f > 2.0。藉此,有助於在體積與視角間取得平衡,並有助於提升變焦倍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1 > TLi/f > 1.5。
在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 [公釐] > f;藉此,有助於調整視角與變焦倍率,以擴增應用範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0 [公釐] > f。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 > 15.0 [公釐];藉此,有助於調整視角與變焦倍率,以擴增應用範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 > 10.0 [公釐]。
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Lr1r,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 |RLr1r|/TDi > 1.0。藉此,可調整透鏡分布與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面形,有助於形成適當長度的後焦距。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RLr1r|/TDi > 0.80。
任一組液態材料的折射率為N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 > NL > 2.0。藉此,可調整液態材料的折射率以配合變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NL > 1.6。
任一組液態材料的阿貝數為V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VL > 120.0。藉此,可配合成像透鏡系統調整液態材料的阿貝數,以降低變焦過程所產生之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5.0 > VL > 110.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5.0 > VL > 100.0。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成像透鏡系統的所有透鏡中具有最小阿貝數的透鏡與具有最大折射率的透鏡可為同一材料;藉此,可挑選適當材料以進一步修正色差等像差,並有助於降低材料成本。其中,所述同一材料可為塑膠材質;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進一步修正像差。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 > Vimin/Nimax > 12.0。藉此,可使材料相互配合以進一步修正像差。
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度] > HFOV > 90.0 [度];藉此,可調整視角於適當範圍以配合各種應用。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0.0 [度] > HFOV > 55.0 [度];藉此,可讓光學攝像鏡頭組具有廣角的特性,並能避免因視角過大所產生之畸變。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5.0 [度] > HFOV > 45.0 [度]。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f1f,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r1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YLr1r/YLf1f > 5.00。藉此,可調整成像透鏡系統的外徑以達成合適的體積分布,並有助於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80 > YLr1r/YLf1f > 3.50。請參照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YLr1r及YLf1f的示意圖。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更包含一光圈,且光圈可設置於物側第一透鏡與被攝物之間,亦即光圈可設置於物側第一透鏡的物側方向。藉此,有助於壓縮總長與調整視角。
光圈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i,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0 > SDi/TDi > 1.1。藉此,可調整光圈位置,以在總長與視角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SDi/TDi > 1.0。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SDi及TDi的示意圖。
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 [公釐] > TL > 15.0 [公釐]。藉此,可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總長以配合各種應用,並有助於調整視角與變焦倍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0 [公釐] > TL > 12.0 [公釐]。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TL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二組液態材料包含第一液態材料以及第二液態材料,任一組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DL,且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中至少一者於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CTL/DL > 5.0。藉此,可調整變焦過程中成像的穩定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3 > CTL/DL > 3.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CTL/DL > 2.0。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CTL及DL的示意圖。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30 > TDi/BL > 25.0。藉此,可調整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分布與後焦距長度,有助於壓縮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50 > TDi/BL > 15.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5.00 > TDi/BL > 10.0。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TDi/ImgH > 1.6。藉此,可調整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分布與成像面大小,有助於在體積、視角與成像面大小間取得平衡。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Lr1r,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滿足下列條件:1.0 > TDi/YCLr1r > 20。藉此,可調整臨界點位置與透鏡配置,以進一步壓縮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TDi/YCLr1r > 10。請參照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YCLr1r的示意圖。
任一組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公釐] > CTL > 1.00 [公釐]。藉此,可調整液態材料的厚度,以確保變焦倍率與並避免佔用過多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公釐] > CTL > 0.80 [公釐]。
請參照圖13、圖14和圖15,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的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另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且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再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圖13中,可調焦組件80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80a、液態材料80b、可撓式薄膜80c以及壓電材料80d,其中透明基底80a可為玻璃或塑膠等材質,液態材料80b填充於透明基底80a與可撓式薄膜80c之間,且可撓式薄膜80c與壓電材料80d連接。當施加電壓於壓電材料80d時,造成可撓式薄膜80c發生形變,使可調焦組件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圖14中,可調焦組件81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81e、第一液態材料81f、第二液態材料81g以及控制電路81h,其中透明基底81e可為玻璃或塑膠等材質,第一液態材料81f及第二液態材料81g填充於透明基底81e中且互不相溶。當施加電壓時,造成第一液態材料81f及第二液態材料81g接觸面形狀改變,使可調焦組件81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圖15中,可調焦組件82包含一液晶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晶透鏡組包含二液晶透鏡82i、82j以及二控制電路82k、82m,其中液晶透鏡82i、82j各包含透明基底(未另標號)及填充於其中的液晶材料(未另標號),透明基底可為玻璃或塑膠等材質,且液晶透鏡82i、82j分別與控制電路82k、82m連接。當施加電壓時,造成液晶透鏡82i、82j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可調焦組件82的焦距。
上述本發明光學攝像鏡頭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舉例來說,在以下提出之具體實施例中,各實施例的可調焦組件皆可包含液態透鏡組、液晶透鏡組、正透鏡、負透鏡或任何可達到變焦功能之光學組件,如各實施例的可調焦組件皆可依實際需求而設計配置為上述圖13至圖15中的可調焦組件80、可調焦組件81或可調焦組件82以配合各種應用。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成像透鏡系統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並降低外在環境溫度變化對成像的影響,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總長。進一步地,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鏡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奈米至800奈米波段光線的功能,以助於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奈米至450奈米波段光線,以減少多餘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凸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凹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可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所述透鏡表面的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係指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界點。所述透鏡表面的臨界點(Critical Point),係指垂直於光軸的平面與透鏡表面相切之切線上的切點,且臨界點並非位於光軸上。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光學攝像鏡頭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該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其可位於物側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像側第一透鏡之後,該光闌的種類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可用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光圈之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物側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物側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視場角。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由圖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99。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180、光圈100、成像透鏡系統(未另標號)、光闌101、光闌102、濾光元件(Filter)190與成像面1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進一步地,上述光學攝像鏡頭組中的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可調焦組件180、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闌101、第三透鏡130、光闌102、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濾光元件190與成像面1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配置。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第一透鏡110)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120),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第七透鏡170)以及像側第二透鏡(第六透鏡160)。電子感光元件199設置於成像面195上。成像透鏡系統的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1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61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6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第七透鏡1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7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7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7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7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可調焦組件180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第一液態材料180f、透明基底180e、第二液態材料180g、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其中第一液態材料180f及第二液態材料180g分別設置於透明基底180e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為相同材質,且透明基底180e為玻璃材質。可調焦組件180設置於被攝物及成像透鏡系統之間,其用以因應不同條件來改變焦距,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請參閱圖1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調焦組件於第一態樣及第二態樣的示意圖,其中圖16左側為可調焦組件180於第一態樣之示意圖,且右側為可調焦組件180於第二態樣之示意圖。如圖所示,可調焦組件180因應不同條件,改變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的曲率半徑及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182g的曲率半徑,藉以使可調焦組件1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濾光元件19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5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01
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的切面的相對距離;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中,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為Fno,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被攝物至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的曲率半徑為RS1,且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182g的曲率半徑為RS4。根據對焦條件的不同,上述光學參數的數值亦有所不同。本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依對焦條件的不同揭露其中兩種態樣,其中第一態樣為被攝物位於視為無窮遠處的對焦條件,且第二態樣為被攝物位於其中一種有限距離的對焦條件。以下係先以被攝物位於有限距離的對焦條件(第二態樣)進行說明。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第二態樣中:f = 5.52公釐(mm),Fno = 1.79,HFOV = 38.9度(deg.),TOB = 1000.000公釐,RS1 = 24.266公釐,且RS4 = -24.266公釐。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為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故TOB為被攝物至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於光軸上的距離。
可調焦組件180的焦距為ft,其滿足下列條件:ft = 23.29 [公釐]。
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中任一者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且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分別滿足下列條件:CTL = 0.400 [公釐]與CTL = 0.400 [公釐]。
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中任一者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DL,且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分別滿足下列條件:CTL/DL = 1.33與CTL/DL = 1.33。
可調焦組件18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t,其滿足下列條件:Dt = 1.100 [公釐]。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TDi/BL = 5.43。在本實施例中,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且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故TDi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且BL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可調焦組件18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i/Dt = 5.28。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Di/f = 1.05。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Di/ImgH = 1.26。
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L = 8.023 [公釐]。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為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故TL為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i/EPD = 2.21。在本實施例中,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故TLi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Li/f = 1.25。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可調焦組件180的焦距為ft,其滿足下列條件:|f/ft| = 0.24。
光學攝像鏡頭組於最大成像高度位置的主光線入射角度為CRA,其滿足下列條件:CRA = 34.8 [度]。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ImgH/BL = 4.30。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f1f,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r1r,其滿足下列條件:YLr1r/YLf1f = 2.41。在本實施例中,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且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故YLf1f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且YLr1r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其滿足下列條件:Nimax = 1.701。在本實施例中,在成像透鏡系統的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當中,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及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相同且皆大於其餘透鏡的折射率,故Nimax等於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及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
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中任一者的折射率為NL,且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分別滿足下列條件:NL = 1.525與NL = 1.525。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其滿足下列條件:Vimin = 16.4。在本實施例中,在成像透鏡系統的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當中,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及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相同且皆小於其餘透鏡的阿貝數,故Vimin等於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及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
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其滿足下列條件:Vimin/Nimax = 9.64。
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中任一者的阿貝數為VL,且第一液態材料180f與第二液態材料180g分別滿足下列條件:VL = 54.4與VL = 54.4。
成像透鏡系統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i,成像透鏡系統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i,其滿足下列條件:ΣCTi/ΣATi = 1.64。在本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係指二相鄰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空氣間距;ΣATi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當中任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ΣCTi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之厚度的總和。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其滿足下列條件:TLi = 6.873 [公釐]。
光圈100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i,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滿足下列條件:SDi/TDi = 0.92。在本實施例中,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故SDi為光圈100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
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Lr1r,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滿足下列條件:|RLr1r|/TDi = 0.62。在本實施例中,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故RLr1r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曲率半徑。
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滿足下列條件:fmax/fmin = 1.55。
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LNi,其滿足下列條件:LNi = 7。
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Lr1r,其滿足下列條件:TDi/YCLr1r = 4.41。在本實施例中,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故YCLr1r為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一至表三。
表一、第一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TOB
1 可調焦組件 RS1 0.400 液態材料 1.525 54.4
2 平面 0.300 玻璃 1.517 64.2
3 平面 0.400 液態材料 1.525 54.4
4 RS4 0.524
5 光圈 平面 -0.474
6 第一透鏡 2.491 (ASP) 0.616 塑膠 1.526 58.1 9.95
7 4.348 (ASP) 0.189
8 第二透鏡 5.964 (ASP) 0.180 塑膠 1.701 16.4 -21.02
9 4.192 (ASP) 0.237
10 光闌 平面 0.225
11 第三透鏡 7.234 (ASP) 0.240 塑膠 1.701 16.4 -18.40
12 4.572 (ASP) 0.039
13 光闌 平面 0.015
14 第四透鏡 8.613 (ASP) 1.179 塑膠 1.526 58.1 9.48
15 -11.275 (ASP) 0.331
16 第五透鏡 5.057 (ASP) 0.393 塑膠 1.566 37.4 321.99
17 5.055 (ASP) 0.323
18 第六透鏡 2.807 (ASP) 0.567 塑膠 1.526 58.1 6.17
19 19.288 (ASP) 0.837
20 第七透鏡 -4.453 (ASP) 0.433 塑膠 1.526 58.1 -3.71
21 3.598 (ASP) 0.300
22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23 平面 0.559
24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10(光闌101)的有效半徑為1.365 mm
於表面13(光闌102)的有效半徑為1.615 mm
表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6 7 8 9 11
k = -3.4878E-02 5.0061E-01 -3.6613E-01 -3.3112E+00 -9.0000E+01
A4 = 1.6254E-03 -8.7385E-03 -3.0944E-02 -2.7337E-02 -6.0355E-02
A6 = -6.1011E-03 1.0137E-02 3.5818E-02 3.5573E-02 1.6787E-02
A8 = 1.4220E-02 -7.0319E-03 -2.7634E-02 -3.2121E-02 -3.2152E-02
A10 = -1.5674E-02 1.4655E-03 1.3958E-02 1.8184E-02 1.4122E-02
A12 = 9.0225E-03 6.2350E-04 -3.5179E-03 -5.9094E-03 -2.9146E-03
A14 = -2.6235E-03 -2.9803E-04 4.6337E-04 9.5915E-04 3.3867E-04
A16 = 2.9316E-04 - - - -
表面 12 14 15 16 17
k = -2.5680E+01 4.3032E+00 2.6628E+01 -8.9652E+01 3.2360E+00
A4 = -9.4612E-02 -6.9754E-02 -5.3084E-02 -4.3817E-02 -1.6867E-01
A6 = 7.8009E-02 8.1093E-02 4.2952E-02 3.1842E-02 1.3749E-01
A8 = -7.6509E-02 -6.0813E-02 -4.4035E-02 -3.0295E-02 -9.8311E-02
A10 = 4.0051E-02 3.1893E-02 3.1716E-02 1.4577E-02 4.7400E-02
A12 = -1.0819E-02 -1.0464E-02 -1.3995E-02 -4.4026E-03 -1.5857E-02
A14 = 1.3469E-03 1.8637E-03 3.7241E-03 9.0719E-04 3.6605E-03
A16 = -2.6706E-05 -1.3527E-04 -5.5938E-04 -1.1711E-04 -5.4594E-04
A18 = - - 3.6697E-05 6.6727E-06 4.6725E-05
A20 = - - - - -1.7393E-06
表面 18 19 20 21  
k = -4.3851E-01 1.7617E+01 -2.0986E+00 -9.1685E-01  
A4 = -8.4721E-02 2.0186E-02 -6.3318E-02 -7.5545E-02  
A6 = 2.4327E-02 -3.2653E-02 3.3966E-03 2.0348E-02  
A8 = -5.7917E-03 1.8362E-02 6.2613E-03 -3.8615E-03  
A10 = -8.2218E-04 -6.2705E-03 -2.0599E-03 5.1124E-04  
A12 = 8.0005E-04 1.3271E-03 3.3331E-04 -4.9497E-05  
A14 = -2.1216E-04 -1.7448E-04 -3.2692E-05 3.4955E-06  
A16 = 2.6144E-05 1.3986E-05 1.9555E-06 -1.6963E-07  
A18 = -1.2079E-06 -6.3367E-07 -6.4625E-08 4.9489E-09  
A20 = - 1.2583E-08 8.8503E-10 -6.3116E-11  
表一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釐(mm),且表面0到24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到A20則表示各表面第4到20階非球面係數。表三為光學攝像鏡頭組之其餘數據,其中所述第一態樣的定義皆與本實施例之第二態樣相同。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至表三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三、第一實施例
  第一態樣 第二態樣  
f [公釐] 8.52 5.52 Nimax 1.701
Fno 2.86 1.79 NL 1.525, 1.525
HFOV [度] 41.7 38.9 Vimin 16.4
TOB [公釐] 1000.000 Vimin/Nimax 9.64
RS1 [公釐] 24.266 VL 54.4, 54.4
RS4 [公釐] -24.266 ΣCTi/ΣATi 1.64
ft [公釐] 23.29 TLi [公釐] 6.873
CTL [公釐] 0.400, 0.400 0.400, 0.400 SDi/TDi 0.92
CTL/DL 1.33, 1.33 1.33, 1.33 |RLr1r|/TDi 0.62
Dt [公釐] 1.100 1.100 fmax/fmin 1.55
TDi/BL 5.43 5.43 LNi 7
TDi/Dt 5.28 5.28 TDi/YCLr1r 4.41
TDi/f 0.68 1.05 - -
TDi/ImgH 1.26 1.26 - -
TL [公釐] 8.023 8.023 - -
TLi/EPD 2.31 2.21 - -
TLi/f 0.81 1.25 - -
|f/ft| 0.00 0.24 - -
CRA [度] 34.8 34.8 - -
ImgH/BL 4.30 4.30 - -
YLr1r/YLf1f 2.51 2.41 - -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由圖2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299。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280、光圈200、成像透鏡系統(未另標號)、光闌201、光闌202、濾光元件290與成像面2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與第七透鏡270。進一步地,上述光學攝像鏡頭組中之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可調焦組件280、光圈200、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闌201、第三透鏡230、光闌202、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濾光元件290與成像面2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配置。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第一透鏡210)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220),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第七透鏡270)以及像側第二透鏡(第六透鏡260)。電子感光元件299設置於成像面295上。成像透鏡系統的七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270)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1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261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26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7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7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7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7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可調焦組件280包含第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及第二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其中第一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280a、第一液態材料280f、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且第二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280e、第二液態材料280g、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第一液態材料280f設置於透明基底280a的像側面,且第二液態材料280g設置於透明基底280e的像側面。第一液態材料280f與第二液態材料280g為相同材質,且透明基底280a與透明基底280e皆為玻璃材質。可調焦組件280設置於被攝物及成像透鏡系統之間,其用以因應不同條件,改變第一液態材料280f於光軸上的厚度、第一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f的曲率半徑、第二液態材料280g於光軸上的厚度以及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g的曲率半徑,藉以使可調焦組件2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濾光元件29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5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依對焦條件的不同揭露其中兩種態樣,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四至表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液態材料280f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S2,第一液態材料280f與透明基底280e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S3,第二液態材料280g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S5,第二液態材料280g與光圈20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S6,第一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f的曲率半徑為RS3,且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g的曲率半徑為RS6。
表四、第二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TOB
1 可調焦組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3 56.9
2 平面 TS2 液態材料 1.300 92.7
3 RS3 TS3
4 平面 0.210 玻璃 1.513 56.9
5 平面 TS5 液態材料 1.300 92.7
6 RS6 TS6
7 光圈 平面 -0.809
8 第一透鏡 2.437 (ASP) 1.158 塑膠 1.545 56.1 5.55
9 10.396 (ASP) 0.050
10 第二透鏡 9.234 (ASP) 0.329 塑膠 1.669 19.4 -14.24
11 4.622 (ASP) 0.351
12 光闌 平面 0.136
13 第三透鏡 33.101 (ASP) 0.331 塑膠 1.669 19.4 -77.35
14 20.108 (ASP) 0.073
15 光闌 平面 0.113
16 第四透鏡 16.662 (ASP) 0.598 塑膠 1.544 56.0 27.22
17 -131.696 (ASP) 0.621
18 第五透鏡 11.276 (ASP) 0.400 塑膠 1.566 37.4 -18.79
19 5.403 (ASP) 0.244
20 第六透鏡 2.884 (ASP) 0.666 塑膠 1.544 56.0 7.91
21 8.033 (ASP) 0.828
22 第七透鏡 -12.731 (ASP) 0.546 塑膠 1.534 55.9 -5.71
23 4.065 (ASP) 0.500
24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25 平面 0.338
26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12(光闌201)的有效半徑為1.470 mm
於表面15(光闌202)的有效半徑為1.870 mm
於表面23(第七透鏡像側表面272)的有效半徑為4.650 mm
表五、非球面係數
表面 8 9 10 11 13
k = -4.8426E-01 -9.3978E+01 1.7677E+01 5.8838E+00 7.8962E+01
A4 = 2.2607E-03 -3.7421E-02 -5.6852E-02 -2.2717E-02 -3.7777E-02
A6 = 5.1323E-03 4.7647E-02 7.2059E-02 4.2476E-02 3.1492E-02
A8 = -5.0154E-03 -3.0442E-02 -5.5186E-02 -5.3989E-02 -5.6222E-02
A10 = 3.2199E-03 1.2484E-02 3.0142E-02 4.8182E-02 5.6671E-02
A12 = -1.1805E-03 -3.3837E-03 -1.1015E-02 -2.6409E-02 -3.3555E-02
A14 = 2.3838E-04 5.5405E-04 2.3723E-03 7.7795E-03 1.0494E-02
A16 = -2.1497E-05 -4.2874E-05 -2.2012E-04 -9.1687E-04 -1.3124E-03
表面 14 16 17 18 19
k = 3.3788E+01 -7.6140E+00 9.9000E+01 -9.9000E+01 -9.9000E+01
A4 = -5.4055E-02 -3.3435E-02 -2.1631E-02 -3.7307E-02 -3.5728E-02
A6 = 6.5850E-02 2.1094E-02 -1.3761E-03 3.3502E-02 1.4491E-03
A8 = -1.1390E-01 -3.2541E-02 5.9566E-03 -3.3185E-02 5.5205E-03
A10 = 1.2416E-01 3.6411E-02 -7.6064E-03 2.1765E-02 -3.5417E-03
A12 = -8.4146E-02 -2.5085E-02 5.2382E-03 -9.8189E-03 1.0164E-03
A14 = 3.4940E-02 1.0577E-02 -2.0923E-03 2.8689E-03 -1.5775E-04
A16 = -8.4121E-03 -2.6097E-03 4.7901E-04 -5.1253E-04 1.3816E-05
A18 = 1.0529E-03 3.4469E-04 -5.7108E-05 5.0173E-05 -6.5342E-07
A20 = -5.0811E-05 -1.8831E-05 2.7205E-06 -2.0328E-06 1.3349E-08
表面 20 21 22 23  
k = -1.2488E+00 -9.1959E+01 5.3589E+00 -6.1622E-01  
A4 = -5.4734E-02 3.6931E-02 -5.4472E-02 -6.1368E-02  
A6 = 1.1650E-02 -3.3641E-02 7.8021E-03 1.2322E-02  
A8 = -9.0946E-03 1.1531E-02 -5.1916E-04 -2.1313E-03  
A10 = 4.9623E-03 -2.4735E-03 9.7796E-05 3.0832E-04  
A12 = -1.6027E-03 3.2892E-04 -2.0554E-05 -3.2474E-05  
A14 = 3.0155E-04 -2.5844E-05 2.2120E-06 2.2417E-06  
A16 = -3.2396E-05 1.0858E-06 -1.2676E-07 -9.4967E-08  
A18 = 1.8487E-06 -1.7537E-08 3.7712E-09 2.2441E-09  
A20 = -4.3604E-08 -7.7794E-11 -4.6165E-11 -2.2732E-11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表六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為透明基底物側表面281a,故TOB為被攝物至透明基底物側表面281a於光軸上的距離,且TL為透明基底物側表面281a至成像面295於光軸上的距離。
表六、第二實施例
  第一態樣 第二態樣  
f [公釐] 6.63 4.41 Nimax 1.669
Fno 1.79 1.11 NL 1.300, 1.300
HFOV [度] 39.9 35.7 Vimin 19.4
TOB [公釐] Vimin/Nimax 11.65
TS2 [公釐] 0.500 0.600 VL 92.7, 92.7
TS3 [公釐] 0.150 0.050 ΣCTi/ΣATi 1.67
TS5 [公釐] 0.500 0.600 TLi [公釐] 7.492
TS6 [公釐] 0.959 0.859 SDi/TDi 0.87
RS3 [公釐] -12.769 |RLr1r|/TDi 0.63
RS6 [公釐] -12.769 fmax/fmin 1.51
ft [公釐] 21.45 LNi 7
CTL [公釐] 0.500, 0.500 0.600, 0.600 TDi/YCLr1r 5.19
CTL/DL 1.39, 1.39 2.31, 2.31 - -
Dt [公釐] 1.570 1.670 - -
TDi/BL 6.15 6.15 - -
TDi/Dt 4.10 3.86 - -
TDi/f 0.97 1.46 - -
TDi/ImgH 1.14 1.14 - -
TL [公釐] 9.212 9.212 - -
TLi/EPD 2.02 1.89 - -
TLi/f 1.13 1.70 - -
|f/ft| 0.00 0.21 - -
CRA [度] 35.1 35.1 - -
ImgH/BL 5.38 5.38 - -
YLr1r/YLf1f 2.37 2.41 - -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3,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由圖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399。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成像透鏡系統(未另標號)、光圈300、可調焦組件380、濾光元件390與成像面3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與第六透鏡360。進一步地,上述光學攝像鏡頭組中之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光圈300、可調焦組件38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濾光元件390與成像面3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配置。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第一透鏡310)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320),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第六透鏡360)以及像側第二透鏡(第五透鏡350)。電子感光元件399設置於成像面395上。成像透鏡系統的六片透鏡(310、320、330、340、350、360)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1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2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3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351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35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第六透鏡3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6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可調焦組件380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380a、液態材料380b、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其中液態材料380b設置於透明基底380a的像側面,且透明基底380a為玻璃材質。可調焦組件380設置於第三透鏡330及第四透鏡340之間,其用以因應不同條件,改變液態材料380b於光軸上的厚度以及液態材料像側表面382b的曲率半徑,藉以使可調焦組件3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濾光元件39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360及成像面395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依對焦條件的不同揭露其中兩種態樣,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至表九。在本實施例中,液態材料380b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S9,液態材料380b與第四透鏡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S10,且液態材料像側表面382b的曲率半徑為RS10。
表七、第三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TOB
1 第一透鏡 3.547 (ASP) 0.478 塑膠 1.545 56.1 4.07
2 -5.635 (ASP) 0.047
3 第二透鏡 -2.351 (ASP) 0.216 塑膠 1.639 23.3 -8.27
4 -4.390 (ASP) 0.137
5 第三透鏡 7.237 (ASP) 0.446 塑膠 1.544 56.0 9.24
6 -16.096 (ASP) 0.180
7 光圈 平面 0.436
8 可調焦組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3 56.9
9 平面 TS9 液態材料 1.300 92.7
10 RS10 TS10
11 第四透鏡 -7.835 (ASP) 0.655 塑膠 1.562 44.6 4.77
12 -2.055 (ASP) 0.020
13 第五透鏡 3.270 (ASP) 0.281 塑膠 1.642 22.5 -9.74
14 2.074 (ASP) 0.614
15 第六透鏡 -2.283 (ASP) 0.330 塑膠 1.544 56.0 -3.04
16 6.299 (ASP) 0.373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1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229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322)的有效半徑為1.090 mm
於表面13(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的有效半徑為1.470 mm
表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k = -5.6652E+00 -8.9198E+01 -2.4557E+01 -8.9565E+01 4.2223E+00 -4.1448E+01
A4 = 8.4455E-04 5.2912E-02 7.5446E-02 1.2557E-01 7.3967E-02 -3.2496E-02
A6 = 1.2735E-02 -3.9003E-02 2.7401E-02 2.5402E-02 2.1616E-03 1.8168E-02
A8 = -4.0892E-02 7.2752E-04 -3.1549E-02 3.7933E-03 -2.1461E-03 -2.7688E-02
A10 = 2.4012E-02 1.2439E-02 1.3894E-02 -1.6987E-02 2.9746E-03 2.3963E-02
A12 = -4.2719E-03 -4.0212E-03 -3.9859E-03 1.7457E-03 -3.3817E-03 -8.3665E-03
表面 11 12 13 14 15 16
k = -6.8746E+01 -8.3583E+00 -6.2428E+01 -1.2021E+01 -2.1352E+00 3.6732E+00
A4 = -8.4855E-02 -2.2117E-01 -6.3449E-02 -4.4072E-02 -3.3068E-01 -2.9094E-01
A6 = 1.5151E-01 3.4725E-01 -3.8661E-02 -9.9409E-02 2.4258E-01 1.8612E-01
A8 = -3.3353E-01 -5.0384E-01 -8.0416E-02 8.5786E-02 -7.2836E-02 -6.5325E-02
A10 = 3.2065E-01 3.9366E-01 1.2081E-01 -3.5522E-02 1.0362E-02 1.3993E-02
A12 = -1.6317E-01 -1.5914E-01 -6.2459E-02 7.3427E-03 -4.2194E-04 -1.8514E-03
A14 = 3.2894E-02 2.5914E-02 1.0858E-02 -5.9068E-04 -5.1143E-05 1.3986E-04
A16 = - - - - 4.4400E-06 -4.6388E-06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表九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且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故TOB為被攝物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於光軸上的距離,TDi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於光軸上的距離,BL為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至成像面395於光軸上的距離,TL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至成像面395於光軸上的距離,YLr1r為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的最大有效半徑,SDi為光圈300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於光軸上的距離,RLr1r為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的曲率半徑,且YCLr1r為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表九、第三實施例
  第一態樣 第二態樣  
f [公釐] 4.51 3.74 Nimax 1.642
Fno 2.08 1.74 NL 1.300
HFOV [度] 35.6 36.9 Vimin 22.5
TOB [公釐] 1000.000 Vimin/Nimax 13.70
TS9 [公釐] 0.151 0.191 VL 92.7
TS10 [公釐] 0.659 0.619 ΣCTi/ΣATi 0.98
RS10 [公釐] -6.500 TLi [公釐] 5.572
ft [公釐] 21.67 SDi/TDi 0.69
CTL [公釐] 0.151 0.191 |RLr1r|/TDi 1.30
Dt [公釐] 0.361 0.401 fmax/fmin 1.20
TDi/BL 6.82 6.82 LNi 6
TDi/Dt 13.46 12.12 TDi/YCLr1r 12.12
TDi/f 1.08 1.30 - -
TDi/ImgH 1.49 1.49 - -
TL [公釐] 5.572 5.572 - -
TLi/EPD 2.57 2.57 - -
TLi/f 1.24 1.49 - -
|f/ft| 0.00 0.17 - -
CRA [度] 33.5 32.7 - -
ImgH/BL 4.58 4.58 - -
YLr1r/YLf1f 1.73 1.71 - -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4,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由圖4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99。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480、成像透鏡系統(未另標號)、光圈400、濾光元件490與成像面4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與第六透鏡460。進一步地,上述光學攝像鏡頭組中之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可調焦組件480、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光圈40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濾光元件490與成像面4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配置。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第一透鏡410)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420),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第六透鏡460)以及像側第二透鏡(第五透鏡450)。電子感光元件499設置於成像面495上。成像透鏡系統的六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1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2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2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4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451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5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第六透鏡4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4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可調焦組件480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透明基底480a、液態材料480b、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其中液態材料480b設置於透明基底480a的像側面,且透明基底480a為玻璃材質。可調焦組件480設置於被攝物及成像透鏡系統之間,其用以因應不同條件,改變液態材料像側表面482b的曲率半徑,藉以使可調焦組件4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濾光元件49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460及成像面495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依對焦條件的不同揭露其中兩種態樣,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至表十二。在本實施例中,液態材料像側表面482b的曲率半徑為RS3。
表十、第四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TOB
1 可調焦組件 平面 0.300 玻璃 1.517 64.2
2 平面 0.300 液態材料 1.525 54.4
3 RS3 0.100
4 第一透鏡 2.316 (ASP) 0.514 塑膠 1.545 56.1 3.98
5 -31.112 (ASP) 0.084
6 第二透鏡 -4.242 (ASP) 0.200 塑膠 1.686 18.4 -10.36
7 -10.717 (ASP) 0.030
8 第三透鏡 3.310 (ASP) 0.465 塑膠 1.544 56.0 8.54
9 10.935 (ASP) 0.287
10 光圈 平面 0.766
11 第四透鏡 -4.210 (ASP) 0.395 塑膠 1.544 56.0 28.14
12 -3.411 (ASP) 0.216
13 第五透鏡 13.409 (ASP) 0.433 塑膠 1.614 26.0 44.39
14 26.078 (ASP) 0.388
15 第六透鏡 -1.516 (ASP) 0.557 塑膠 1.544 56.0 -3.22
16 -12.610 (ASP) 0.373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104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7(第二透鏡像側表面422)的有效半徑為1.090 mm
於表面13(第五透鏡物側表面451)的有效半徑為1.280 mm
表十一、非球面係數
表面 4 5 6 7 8 9
k = -4.7913E+00 -5.3690E+01 -3.1316E+01 5.3867E+01 3.6957E+00 8.2650E+01
A4 = 2.2607E-02 2.5287E-02 6.7186E-02 1.1535E-01 3.4841E-02 -6.5966E-03
A6 = -1.3618E-02 2.5037E-02 4.0937E-02 6.3158E-02 1.4866E-01 -2.2484E-02
A8 = -4.2391E-03 -3.2750E-02 -4.5857E-02 -6.1214E-02 -1.6666E-01 6.6094E-02
A10 = 1.6945E-03 1.0104E-02 1.6375E-02 6.4866E-03 9.8535E-02 -5.9615E-02
A12 = -2.6780E-04 -1.1306E-03 -1.6068E-03 7.5144E-03 -2.7541E-02 1.0602E-02
表面 11 12 13 14 15 16
k = 1.5796E+01 -4.8674E+00 -9.0176E+01 -5.4566E+01 -2.6737E+00 -1.4970E+00
A4 = -8.9347E-03 -3.2140E-02 -6.8243E-02 -4.3905E-02 -1.3053E-01 -7.3313E-02
A6 = -2.2279E-01 -3.1073E-01 -1.9967E-01 -8.9216E-02 1.0715E-02 4.9058E-03
A8 = 4.7339E-01 5.1798E-01 2.0639E-01 6.4304E-02 5.3540E-02 1.5028E-02
A10 = -8.7785E-01 -5.4231E-01 -1.5346E-01 -2.6195E-02 -2.8680E-02 -7.7073E-03
A12 = 7.8342E-01 2.8217E-01 5.3196E-02 5.8080E-03 6.5296E-03 1.6596E-03
A14 = -2.9218E-01 -5.3864E-02 -8.0045E-03 -4.7902E-04 -7.1752E-04 -1.7023E-04
A16 = - - - - 3.1229E-05 6.6803E-06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表十二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十二、第四實施例
  第一態樣 第二態樣  
f [公釐] 4.59 3.51 Nimax 1.686
Fno 2.08 1.51 NL 1.525
HFOV [度] 35.5 31.2 Vimin 18.4
TOB [公釐] 800.000 Vimin/Nimax 10.90
RS3 [公釐] -13.169 VL 54.4
ft [公釐] 25.08 ΣCTi/ΣATi 1.45
CTL [公釐] 0.300 0.300 TLi [公釐] 5.022
Dt [公釐] 0.600 0.600 SDi/TDi 0.64
TDi/BL 6.31 6.31 |RLr1r|/TDi 2.91
TDi/Dt 7.23 7.23 fmax/fmin 1.31
TDi/f 0.94 1.23 LNi 6
TDi/ImgH 1.33 1.33 - -
TL [公釐] 5.722 5.722 - -
TLi/EPD 2.27 2.14 - -
TLi/f 1.09 1.43 - -
|f/ft| 0.00 0.14 - -
CRA [度] 35.3 35.3 - -
ImgH/BL 4.74 4.74 - -
YLr1r/YLf1f 1.60 1.59 - -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5,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由圖5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像鏡頭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599。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可調焦組件580、光圈500、成像透鏡系統(未另標號)、光闌501、濾光元件590與成像面5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進一步地,上述光學攝像鏡頭組中之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可調焦組件580、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光闌501、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濾光元件590與成像面595。其中,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配置。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物側第一透鏡(第一透鏡510)以及物側第二透鏡(第二透鏡520),且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像側第一透鏡(第五透鏡550)以及像側第二透鏡(第四透鏡540)。電子感光元件599設置於成像面595上。成像透鏡系統的五片透鏡(510、520、530、540、550)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1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1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3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4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541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5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5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52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可調焦組件580包含一液態透鏡組(未另標號),且液態透鏡組包含液態材料580b、透明基底580a、可撓式薄膜(未繪示)以及壓電材料(未繪示),其中液態材料580b設置於透明基底580a的物側面,且透明基底580a為玻璃材質。可調焦組件580設置於被攝物及成像透鏡系統之間,其用以因應不同條件,改變液態材料580b於光軸上的厚度以及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的曲率半徑,藉以使可調焦組件580的焦距改變,進而調整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濾光元件59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五透鏡550及成像面595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依對焦條件的不同揭露其中兩種態樣,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至表十五。在本實施例中,液態材料580b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S1,且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的曲率半徑為RS1。
表十三、第五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TOB
1 可調焦組件 RS1 TS1 液態材料 1.300 92.7
2 平面 0.300 玻璃 1.513 56.9
3 平面 0.440
4 光圈 平面 -0.400
5 第一透鏡 1.585 (ASP) 0.593 塑膠 1.545 56.1 3.71
6 6.363 (ASP) 0.090
7 第二透鏡 5.546 (ASP) 0.225 塑膠 1.686 18.4 -9.06
8 2.883 (ASP) 0.230
9 光闌 平面 0.143
10 第三透鏡 59.807 (ASP) 0.719 塑膠 1.544 56.0 26.85
11 -19.251 (ASP) 0.431
12 第四透鏡 24.015 (ASP) 0.603 塑膠 1.544 56.0 2.70
13 -1.553 (ASP) 0.288
14 第五透鏡 -8.989 (ASP) 0.406 塑膠 1.534 55.9 -2.08
15 1.287 (ASP) 0.500
16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0.361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9(光闌501)的有效半徑為0.941 mm
表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5 6 7 8 10
k = -1.9817E+00 1.3025E+01 2.0110E+01 -3.5978E+00 9.0000E+01
A4 = 5.8602E-02 -1.4793E-01 -2.4771E-01 -1.1115E-01 -1.2867E-01
A6 = 2.9030E-02 1.9501E-01 4.8002E-01 3.5484E-01 6.3863E-02
A8 = -1.0831E-01 -6.1090E-02 -4.5480E-01 -3.0672E-01 -2.0697E-01
A10 = 2.5544E-01 -1.9239E-01 2.4638E-01 1.4696E-01 3.4807E-01
A12 = -3.4606E-01 2.8618E-01 -7.8875E-02 -2.4208E-03 -3.5738E-01
A14 = 2.4703E-01 -1.8510E-01 1.0779E-02 - 1.4188E-01
A16 = -7.5574E-02 4.3665E-02 - - -
表面 11 12 13 14 15
k = -8.9533E+01 3.4190E+01 -9.9170E+00 7.5059E+00 -7.6724E+00
A4 = -9.6972E-02 6.2260E-03 -1.1705E-01 -2.7412E-01 -1.2169E-01
A6 = -2.1884E-02 1.2844E-02 2.4357E-01 2.7831E-01 7.9483E-02
A8 = 4.3463E-03 -9.5808E-02 -2.8987E-01 -3.1870E-01 -4.8211E-02
A10 = -2.4397E-02 8.9642E-02 1.7845E-01 2.4439E-01 2.1730E-02
A12 = 4.2434E-02 -4.6596E-02 -5.4295E-02 -1.0687E-01 -6.5642E-03
A14 = -3.0718E-02 1.2934E-02 6.0899E-03 2.7426E-02 1.2706E-03
A16 = 8.2602E-03 -1.4591E-03 6.8164E-04 -4.1315E-03 -1.5108E-04
A18 = - - -2.3558E-04 3.3975E-04 1.0066E-05
A20 = - - 1.6632E-05 -1.1804E-05 -2.8826E-07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表十五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為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且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故TOB為被攝物至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於光軸上的距離,TDi為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於光軸上的距離,BL為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至成像面595於光軸上的距離,TL為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至成像面595於光軸上的距離,YLr1r為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的最大有效半徑,SDi為光圈500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於光軸上的距離,RLr1r為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的曲率半徑,且YCLr1r為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表十五、第五實施例
  第一態樣 第二態樣  
f [公釐] 3.89 3.30 Nimax 1.686
Fno 1.81 1.49 NL 1.300
HFOV [度] 39.5 37.5 Vimin 18.4
TOB [公釐] Vimin/Nimax 10.90
TS1 [公釐] 0.250 0.298 VL 92.7
RS1 [公釐] 8.167 ΣCTi/ΣATi 2.15
ft [公釐] 27.22 TLi [公釐] 4.799
CTL [公釐] 0.250 0.298 SDi/TDi 0.89
Dt [公釐] 0.550 0.598 |RLr1r|/TDi 0.35
TDi/BL 3.48 3.48 fmax/fmin 1.18
TDi/Dt 6.78 6.23 LNi 5
TDi/f 0.96 1.13 TDi/YCLr1r 3.03
TDi/ImgH 1.14 1.14 - -
TL [公釐] 5.389 5.437 - -
TLi/EPD 2.23 2.17 - -
TLi/f 1.23 1.45 - -
|f/ft| 0.00 0.12 - -
CRA [度] 35.3 35.3 - -
ImgH/BL 3.04 3.04 - -
YLr1r/YLf1f 2.33 2.24 - -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12、電子感光元件13以及影像穩定模組14。成像鏡頭11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鏡頭組、用於承載光學攝像鏡頭組的鏡筒(未另標號)以及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裝置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12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12可讓成像鏡頭11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取像裝置10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14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裝置12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14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11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9,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8繪示圖7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9繪示圖7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第六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介面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面向同一方向且皆為單焦點。並且,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皆具有與取像裝置10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裝置、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的成像鏡頭各包含一透鏡組、用於承載透鏡組的一鏡筒以及一支持裝置。
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與取像裝置10b具有相異的視角(其中,取像裝置10a為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b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的最大視角介於取像裝置10a及10b的最大視角之間),使電子裝置2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上述電子裝置20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10、10a、10b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26時,電子裝置20利用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或取像裝置10b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26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光學攝像鏡頭組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25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25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使用者介面24。
本發明的取像裝置10並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取像裝置10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取像裝置10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取像裝置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a、10b: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 13:電子感光元件 14:影像穩定模組 20:電子裝置 2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使用者介面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P:反曲點 C:臨界點 100、200、300、400、500:光圈 101、102、201、202、501:光闌 110、210、310、410、5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像側表面 170、270:第七透鏡 171、271:物側表面 172、272:像側表面 80、81、82、180、280、380、480、580:可調焦組件 80a、81e、180e、280a、280e、380a、480a、580a:透明基底 281a:透明基底物側表面 80b、380b、480b、580b:液態材料 581b:液態材料物側表面 382b、482b:液態材料像側表面 81f、180f、280f:第一液態材料 181f: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 282f:第一液態材料像側表面 81g、180g、280g:第二液態材料 182g、282g: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 80c:可撓式薄膜 80d:壓電材料 81h、82k、82m:控制電路 82i、82j:液晶透鏡 190、290、390、490、590:濾光元件 195、295、395、495、595:成像面 199、299、399、499、599:電子感光元件 ΣATi:成像透鏡系統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 BL: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ΣCTi:成像透鏡系統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 CR:主光線 CRA:光學攝像鏡頭組於最大成像高度位置的主光線入射角度 CTL: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厚度 DL:第一液態材料與第二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Dt:可調焦組件於光軸上的厚度 EPD: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入瞳孔徑 f: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 fmax: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 fmin: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 ft:可調焦組件的焦距 Fno: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 HFOV: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 LNi: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 Nimax: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 NL:液態材料的折射率 RS1:第一液態材料物側表面181f的曲率半徑、液態材料物側表面581b的曲率半徑 RS3:第一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f的曲率半徑、液態材料像側表面482b的曲率半徑 RS4: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182g的曲率半徑 RS6:第二液態材料像側表面282g的曲率半徑 RS10:液態材料像側表面382b的曲率半徑 RLr1r: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Di:光圈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i: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i: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S1:液態材料580b於光軸上的厚度 TS2:第一液態材料280f於光軸上的厚度 TS3:第一液態材料280f與透明基底280e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S5:第二液態材料280g於光軸上的厚度 TS6:第二液態材料280g與光圈20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S9:液態材料380b於光軸上的厚度 TS10:液態材料380b與第四透鏡3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OB:被攝物至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Vimin: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 VL:液態材料的阿貝數 YCLr1r: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YLf1f: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Lr1r: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第一態樣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8繪示圖7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9繪示圖7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YLf1f、YLr1r和YCLr1r以及部份透鏡之反曲點和臨界點的示意圖。 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CTL、Dt、DL、TL、SDi、TDi、TLi和BL的示意圖。 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態樣中參數CRA的示意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的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 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另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 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再一種可調焦組件的示意圖。 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調焦組件於第一態樣及第二態樣的示意圖。
100:光圈
101、102:光闌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第七透鏡
171:物側表面
172:像側表面
180:可調焦組件
180f:第一液態材料
181f:物側表面
180e:透明基底
180g:第二液態材料
182g:像側表面
190:濾光元件
195:成像面
199: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24)

  1. 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 一可調焦組件;以及 一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組與一第二透鏡組,該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物側第一透鏡以及一物側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一像側第一透鏡以及一像側第二透鏡,且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所有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 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該第一透鏡組中的透鏡較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物側,且該第二透鏡組中的透鏡較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像側; 其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15 > fmax/fmin。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五片,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30 > fmax/fmin。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可調焦組件的焦距為ft,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 |f/ft|;以及 |ft| > 30.0 [公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該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66 > Nimax > 1.75;以及 10.0 > Vimin > 20.0。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i,該成像透鏡系統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i,該光學攝像鏡頭組於最大成像高度位置的主光線入射角度為CRA,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 1.5 > ΣCTi/ΣATi > 3.0; 30.0 [度] > CRA > 45.0 [度];以及 4.0 > ImgH/BL > 10.0。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可調焦組件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t,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公釐] > Dt > 2.00 [公釐]; 2.40 > TDi/Dt > 30.0;以及 0.50 > TDi/f > 2.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i,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 3.5 [公釐] > TLi > 10.0 [公釐];以及 1.0 > TLi/EPD > 3.0; 其中,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1.1 > TLi/f > 1.5;以及 5.0 [公釐] > f。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物側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物側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像側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Lr1r,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 |RLr1r|/TDi > 1.0。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該像側第二透鏡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可調焦組件位於該成像透鏡系統的物側方向,該可調焦組件包含至少一液態透鏡組,且該至少一液態透鏡組包含至少一組液態材料與至少一透明基底。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至少一組液態材料的折射率為NL,該至少一組液態材料的阿貝數為VL,其滿足下列條件: 1.2 > NL > 1.6;以及 25.0 > VL > 110.0。
  13.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一成像面上。
  1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取像裝置。
  15. 一種光學攝像鏡頭組,包含: 一可調焦組件,包含至少一液態透鏡組,且該至少一液態透鏡組包含至少二組液態材料以及至少一透明基底;以及 一成像透鏡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組與一第二透鏡組,該第一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物側第一透鏡以及一物側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組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含一像側第一透鏡以及一像側第二透鏡,且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所有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 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四片,該第一透鏡組中的透鏡較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物側,且該第二透鏡組中的透鏡較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其他透鏡靠近像側; 其中,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no > 2.5。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的透鏡總數為至少六片,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焦距為fmax,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小焦距為f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45 > fmax/fmin。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的所有透鏡中具有最小阿貝數的透鏡與具有最大折射率的透鏡為同一材料,且該材料為塑膠材質,該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imin,該成像透鏡系統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imax,其滿足下列條件: 5.0 > Vimin/Nimax > 12.0。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f1f,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Lr1r,其滿足下列條件: 30.0 [度] > HFOV > 55.0 [度];以及 1.50 > YLr1r/YLf1f > 5.00; 其中,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 0.80 > Fno > 2.0。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設置於該物側第一透鏡與一被攝物之間,該光圈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i,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其滿足下列條件: 0.80 > SDi/TDi > 1.0; 其中,該成像透鏡系統中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最靠物側的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5.0 [公釐] > TL > 15.0 [公釐]; 其中,該至少二組液態材料包含一第一液態材料以及一第二液態材料,該第一液態材料與該第二液態材料中任一者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該第一液態材料與該第二液態材料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DL,該第一液態材料與該第二液態材料中至少一者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滿足下列條件: 0.20 > CTL/DL > 5.0。
  21.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於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至少一態樣中,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該可調焦組件的焦距為ft,其滿足下列條件: 0.20 > |f/ft|。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組中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該光學攝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3.30 > TDi/BL > 25.0;以及 0.50 > TDi/ImgH > 1.6。
  23.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物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i,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Lr1r,該像側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滿足下列條件: 1.0 > TDi/YCLr1r > 20。
  24.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光學攝像鏡頭組,其中該至少一透明基底為玻璃材質,該至少二組液態材料包含一第一液態材料以及一第二液態材料,該第一液態材料與該第二液態材料為相同材質,該第一液態材料與該第二液態材料中任一者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公釐] > CTL > 1.00 [公釐]。
TW108128930A 2019-08-14 2019-08-14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4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8930A TWI704389B (zh) 2019-08-14 2019-08-14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910791103.7A CN112394497B (zh) 2019-08-14 2019-08-26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6/596,530 US11125979B2 (en) 2019-08-14 2019-10-08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mponent of variable refractive powers,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8930A TWI704389B (zh) 2019-08-14 2019-08-14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4389B TWI704389B (zh) 2020-09-11
TW202107141A true TW202107141A (zh) 2021-02-16

Family

ID=73643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8930A TWI704389B (zh) 2019-08-14 2019-08-14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5979B2 (zh)
CN (1) CN112394497B (zh)
TW (1) TWI70438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333A (zh) * 2022-01-24 2022-04-2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43190A1 (en) * 2019-01-07 2022-02-10 Lg Innotek Co., Ltd. Image capturing lens
TWI743721B (zh) 2020-03-04 2021-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220099928A1 (en) * 2020-09-25 2022-03-3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Seven-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CN112684592B (zh) * 2021-01-25 2022-06-2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14791658A (zh) * 2021-01-25 2022-07-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组
KR102597158B1 (ko) * 2021-02-19 2023-1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4967079B (zh) * 2021-02-26 2024-02-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微型长焦成像系统、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534409B (zh) * 2021-06-30 2022-05-13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7373044B1 (ja) 2022-09-21 2023-11-01 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8580B2 (ja) * 1991-07-12 200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KR100616616B1 (ko) * 2004-09-01 2006-08-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의 자동 초점조절 광학계
KR100835108B1 (ko) 2007-03-07 2008-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의 자동 초점조절 광학계
CN101988984B (zh) * 2009-08-05 2014-04-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自动对焦镜头模块
JP5539507B2 (ja) * 2010-05-28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EP2713196A1 (en) 2012-09-27 2014-04-02 poLight AS Deformable lens hav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arranged with an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EP2781939B1 (en) 2013-03-18 2015-11-04 poLight AS Deformable polymeric lens
TR201910972T4 (tr) 2014-07-18 2019-08-21 Polight Asa Piezoelektrik biçimde çalıştırılan optik mercek.
JP2017003810A (ja) 2015-06-11 2017-01-05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レンズ、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US10021280B2 (en) 2015-08-18 2018-07-10 Apple Inc. Camera module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US10791274B2 (en) 2015-11-04 2020-09-29 Lg Electronics Inc. Camera module capable of wide-angle shooting normal-angle shooting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CN109906389A (zh) 2016-08-09 2019-06-18 苹果公司 具有光学致动器的透镜系统
TWI616676B (zh) 2016-08-22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9930262B1 (en) * 2016-09-20 2018-03-27 Karl Storz Imaging, Inc. Optical zoom system
CN107065152B (zh) 2017-03-14 2022-06-1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机器视觉检测的固液混合型复消色差连续变焦镜头
TWI634359B (zh) 2017-03-24 2018-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EP3422065A1 (en) 2017-06-28 2019-01-02 Gensight Biologics Objective, camera and system adapted for optogenetics comprising such objective
TWI672553B (zh) * 2017-07-31 2019-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系統、投影裝置、感測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318763U (zh) 2017-09-04 2018-05-04 深圳市华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变焦液体镜片及其镜头
CN207502823U (zh) 2017-11-02 2018-06-15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焦的vr透镜系统
CN109870865A (zh) 2017-12-05 2019-06-1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结构光投影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207718066U (zh) 2017-12-21 2018-08-10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变焦镜头组
CN108490631B (zh) 2018-03-12 2020-08-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结构光投射器、图像获取结构和电子装置
CN108508622A (zh) 2018-03-12 2018-09-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CN108732728A (zh) 2018-04-23 2018-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系统及镜头
CN108803016B (zh) 2018-06-11 2022-08-30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双焦距透镜和液体透镜的变焦窝区成像方法及系统
KR20210061343A (ko) 2018-08-22 2021-05-27 옵토투네 아게 배향 독립적인 코마 보정 액체 렌즈
CN209215712U (zh) 2018-09-30 2019-08-06 成都微晶景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209167649U (zh) 2018-12-06 2019-07-26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变焦高像素微镜头
KR20200072256A (ko) 2018-12-12 2020-06-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20220043190A1 (en) 2019-01-07 2022-02-10 Lg Innotek Co., Ltd. Image capturing lens
CN109471251B (zh) 2019-01-10 2024-02-06 厦门爱劳德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液体透镜组件的近红外变焦镜头
CN209215612U (zh) 2019-01-17 2019-08-06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镜头
CN109782380B (zh) 2019-03-15 2021-05-25 苏州思源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虹膜成像系统以及虹膜识别模组
CN109884778B (zh) 2019-03-15 2021-05-25 苏州思源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宽工作距虹膜成像镜头
CN109870750A (zh) 2019-03-18 2019-06-1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仿生人眼自动对焦光学系统
CN109782423A (zh) 2019-03-26 2019-05-21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变焦望远镜头
CN109782519A (zh) 2019-03-27 2019-05-21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LCoS的自适应变焦投影物镜
CN110221418B (zh) 2019-07-16 2023-11-28 厦门爱劳德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透镜组件前置的扫描用自动对焦镜头
TWI701474B (zh) * 2019-07-17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333A (zh) * 2022-01-24 2022-04-2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CN114415333B (zh) * 2022-01-24 2024-03-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25979B2 (en) 2021-09-21
CN112394497A (zh) 2021-02-23
TWI704389B (zh) 2020-09-11
CN112394497B (zh) 2022-02-18
US20210048629A1 (en)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2675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9574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2830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4389B (zh)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9777B (zh)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1474B (zh)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4368B (zh)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5714B (zh)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5974A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0517A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45057B (zh) 光學影像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2816B (zh) 取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1229B (zh)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6A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40704B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09122A (zh)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0205A (zh)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7A (zh) 光學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6B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11375A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24711A (zh) 攝影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06877A (zh) 影像鏡片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6377B (zh) 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1904B (zh)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