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5333A - 光学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15333A CN114415333A CN202210081015.XA CN202210081015A CN114415333A CN 114415333 A CN114415333 A CN 114415333A CN 202210081015 A CN202210081015 A CN 202210081015A CN 114415333 A CN114415333 A CN 1144153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facing
- optical imaging
- inciden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6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326510 Phacelia seric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12 flou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AFCARXCZXQIEQB-UHFFFAOYSA-N N-[3-oxo-3-(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propyl]-2-[[3-(trifluoromethoxy)phenyl]methylamino]pyrimidine-5-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O=C(CCNC(=O)C=1C=NC(=NC=1)NCC1=CC(=CC=C1)OC(F)(F)F)N1CC2=C(CC1)NN=N2 AFCARXCZXQIEQ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7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n element with variable optical properti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reproducing or copying at short object distan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摄像镜头存在自动对焦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学摄像镜头在往更小型化的方向持续进步。光学摄像镜头的类型多种多样,以自动对焦AF镜头为例,在AF镜头中,需要依靠对焦马达进行对焦,马达对焦的行程随着对焦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样需要为AF镜头预留较大的对焦空间,这样就不利于镜头的小型化。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摄像镜头存在自动对焦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摄像镜头存在自动对焦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
进一步地,被摄物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BJ最小为30mm。
进一步地,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
进一步地,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3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0<TTL/f<1.5。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0<(R4-R3)/(R4+R3)<1.6。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和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2.0<(R7+R11)/R6<-1.0。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1.0<CT5/CT6<2.5。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之间满足:6.5<T45/CT4<8.0。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之间满足:3.0<(CT1+CT2)/(T12+T23)<4.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3.5<R4/R6<-2.0。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V3<20。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满足:V5<25。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m与第三透镜的焦距f3之间满足:-6.0<f1m/f3<-4.5。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m与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之间满足:2.5<R2m/R7<4.0。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m与物距为30mm时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焦距fm之间满足:-3.0<R4m/fm<-1.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中,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
进一步地,被摄物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BJ最小为30mm。
进一步地,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3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0<TTL/f<1.5。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0<(R4-R3)/(R4+R3)<1.6。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和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2.0<(R7+R11)/R6<-1.0。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1.0<CT5/CT6<2.5。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之间满足:6.5<T45/CT4<8.0。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之间满足:3.0<(CT1+CT2)/(T12+T23)<4.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3.5<R4/R6<-2.0。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V3<20。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满足:V5<25。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m与第三透镜的焦距f3之间满足:-6.0<f1m/f3<-4.5。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m与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之间满足:2.5<R2m/R7<4.0。
进一步地,物距为30mm时的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m与物距为30mm时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焦距fm之间满足:-3.0<R4m/fm<-1.5。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其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
通过有效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有利于光线的平稳过渡,同时有利于提高光学摄像镜头的解像能力,保证较佳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且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能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改变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从而实现对焦,使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对不同物距的被测物进行清晰成像,同时有利于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有利于满足小型化。通过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能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头产生的色差。另外,本申请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来实现对焦,光学摄像镜头中不需要对焦马达,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同时对焦范围更广,对焦速度更快,保证在极限微距状态下成像的素质也更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5分别示出了图1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至图9分别示出了图1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4分别示出了图10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5至图18分别示出了图10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至图23分别示出了图19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4至图27分别示出了图19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8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9至图32分别示出了图28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3至图36分别示出了图28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7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8至图41分别示出了图37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42至图45分别示出了图37中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4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第一透镜的状态图;
图47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第一透镜的状态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STO、光阑;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2、第一透镜的中间面;S3、第一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2、第二透镜;S4、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5、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3、第三透镜;S6、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7、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4、第四透镜;S8、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9、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5、第五透镜;S10、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1、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6、第六透镜;S12、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3、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E7、滤光片;S14、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5、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6、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光线入射侧的表面成为该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每个透镜靠近光线出射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朝向入射侧的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朝向出射侧的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摄像镜头存在自动对焦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7所示,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其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
优选地,3.6<T34/CT3<4.4。
通过有效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有利于光线的平稳过渡,同时有利于提高光学摄像镜头的解像能力,保证较佳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且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能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改变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从而实现对焦,使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对不同物距的被测物进行清晰成像,同时有利于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有利于满足小型化。通过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能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头产生的色差。另外,本申请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来实现对焦,光学摄像镜头中不需要对焦马达,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同时对焦范围更广,对焦速度更快,保证在极限微距状态下成像的素质也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被摄物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BJ最小为30mm。通过设计,使得该光学摄像镜头的工作物距在30mm到无限远之间,确保光学摄像镜头在微距和无限远物距下都有良好的成像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通过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能控制光学摄像镜头有更大的光圈,能有效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进光量,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素质和拍摄画面的亮度。优选地,2.5<f/EPD<2.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35°。通过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在35°以上,可以控制光学摄像镜头在成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视野,能够拍摄到更多的物体,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利用效率,使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优选地,FOV>3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0<TTL/f<1.5。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满足有效焦距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有利于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体积,保证小型化,同时增多光学摄像镜头的使用场景。优选地,1.0<TTL/f<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0<(R4-R3)/(R4+R3)<1.6。满足此条件式,能有效控制第二透镜的光焦度,有利于系统整体的光焦度的分配,有利于平衡像差,提升成像素质。优选地,1.2<(R4-R3)/(R4+R3)<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和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2.0<(R7+R11)/R6<-1.0。满足此条件式,能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来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场曲,避免轴外视场成像模糊,有利于提升光学摄像镜头整体成像表现。优选地,-1.6<(R7+R11)/R6<-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1.0<CT5/CT6<2.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能有效减小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厚薄比,提升加工工艺性。优选地,1.3<CT5/CT6<2.2。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之间满足:6.5<T45/CT4<8.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间距,控制透镜正负透镜相互结合,能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紫边风险。优选地,6.5<T45/CT4<7.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之间满足:3.0<(CT1+CT2)/(T12+T23)<4.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结构,能大大提升结构设计的便利性,提前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可靠性风险。优选地,3.3<(CT1+CT2)/(T12+T23)<3.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3.5<R4/R6<-2.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光焦度,有利于光学摄像镜头像差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光学摄像镜头的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V3<20。满足该条件式,有利于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减少紫边对成像素质的影响。优选地,V3<19.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满足:V5<25。满足该条件式,有利于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减少紫边对成像素质的影响。优选地,V5<24。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m与第三透镜的焦距f3之间满足:-6.0<f1m/f3<-4.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30mm对焦时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使被测物经过第一透镜成像后,像位于无穷远处,与后面的光学系统的物重合,从而能够清晰成像。优选地,-5.8<f1m/f3<-4.9。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m与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之间满足:2.5<R2m/R7<4.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30mm对焦时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使被测物经过第一透镜成像后,像位于无穷远处,与后面的光学系统的物重合,从而能够清晰成像。优选地,2.7<R2m/R7<3.8。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m与物距为30mm时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焦距fm之间满足:-3.0<R4m/fm<-1.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镜头在30mm物距工作时的总焦距,间接控制第二透镜工作时的焦距,从而减小最近工作距离。优选地,-2.7<R4m/fm<-1.5。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7所示,光学摄像镜头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
优选地,2.5<f/EPD<2.8。
通过有效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有利于光线的平稳过渡,同时有利于提高光学摄像镜头的解像能力,保证较佳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且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能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改变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从而实现对焦,使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对不同物距的被测物进行清晰成像,同时有利于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有利于满足小型化。通过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能控制光学摄像镜头有更大的光圈,能有效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进光量,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素质和拍摄画面的亮度。另外,本申请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的曲率来实现对焦,光学摄像镜头中不需要对焦马达,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光学摄像镜头的尺寸,同时对焦范围更广,对焦速度更快,保证在极限微距状态下成像的素质也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被摄物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BJ最小为30mm。通过设计,使得该光学摄像镜头的工作物距在30mm到无限远之间,确保光学摄像镜头在微距和无限远物距下都有良好的成像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35°。通过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在35°以上,可以控制光学摄像镜头在成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视野,能够拍摄到更多的物体,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利用效率,使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优选地,FOV>3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0<TTL/f<1.5。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满足有效焦距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有利于减小光学摄像镜头的体积,保证小型化,同时增多光学摄像镜头的使用场景。优选地,1.0<TTL/f<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通过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能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头产生的色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0<(R4-R3)/(R4+R3)<1.6。满足此条件式,能有效控制第二透镜的光焦度,有利于系统整体的光焦度的分配,有利于平衡像差,提升成像素质。优选地,1.2<(R4-R3)/(R4+R3)<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和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2.0<(R7+R11)/R6<-1.0。满足此条件式,能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来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场曲,避免轴外视场成像模糊,有利于提升光学摄像镜头整体成像表现。优选地,-1.6<(R7+R11)/R6<-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1.0<CT5/CT6<2.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能有效减小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厚薄比,提升加工工艺性。优选地,1.3<CT5/CT6<2.2。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之间满足:6.5<T45/CT4<8.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间距,控制透镜正负透镜相互结合,能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紫边风险。优选地,6.5<T45/CT4<7.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之间满足:3.0<(CT1+CT2)/(T12+T23)<4.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结构,能大大提升结构设计的便利性,提前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可靠性风险。优选地,3.3<(CT1+CT2)/(T12+T23)<3.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3.5<R4/R6<-2.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光焦度,有利于光学摄像镜头像差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光学摄像镜头的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V3<20。满足该条件式,有利于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减少紫边对成像素质的影响。优选地,V3<19.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满足:V5<25。满足该条件式,有利于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色差,减少紫边对成像素质的影响。优选地,V5<24。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m与第三透镜的焦距f3之间满足:-6.0<f1m/f3<-4.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30mm对焦时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使被测物经过第一透镜成像后,像位于无穷远处,与后面的光学系统的物重合,从而能够清晰成像。优选地,-5.8<f1m/f3<-4.9。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一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m与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之间满足:2.5<R2m/R7<4.0。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30mm对焦时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使被测物经过第一透镜成像后,像位于无穷远处,与后面的光学系统的物重合,从而能够清晰成像。优选地,2.7<R2m/R7<3.8。
在本实施例中,物距为30mm时的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m与物距为30mm时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焦距fm之间满足:-3.0<R4m/fm<-1.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控制镜头在30mm物距工作时的总焦距,间接控制第二透镜工作时的焦距,从而减小最近工作距离。优选地,-2.7<R4m/fm<-1.5。
可选地上述光学摄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本申请中的光学摄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摄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左侧为光线入射侧,右侧为光线出射侧,被摄物在左侧。
在本申请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摄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光学摄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片透镜。如需要,该光学摄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五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例子一
如图1至图9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图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摄像镜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第二透镜E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4为凸面,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6为凹面,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0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2为凹面,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3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4和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为7.03mm以及像高ImgH为2.29mm。
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无限远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其中,表中光阑STO后的面号依次对应第二透镜E2至滤光片E7各个表面。
表1
表2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表中未示出数据(STO至S17的数据)与表1中相同。
表2
表3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参数表。其中,第一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限远时;第二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
参数(单位)/状态 | 第一状态 | 第二状态 |
OBJ(mm) | 无限远(in) | 30(m) |
R2(mm) | 无穷 | -8.94 |
f(mm) | 6.72 | 5.12 |
f1(mm) | 0.00 | 30.64 |
Semi-FOV(°) | 18.7 | 17.9 |
表3
在例子一中,第二透镜E2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和朝向出射侧的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4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5-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表4
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至图9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二
如图10至图18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一相似的描述。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光学摄像镜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第二透镜E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4为凸面,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6为凹面,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0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2为凹面,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3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4和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为7.03mm以及像高ImgH为2.29mm。
表5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无限远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其中,表中光阑STO后的面号依次对应第二透镜E2至滤光片E7各个表面。
表5
表6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表中未示出数据(STO至S17的数据)与表5中相同。
表6
表7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参数表。其中,第一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限远时;第二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
参数(单位)/状态 | 第一状态 | 第二状态 |
OBJ(mm) | 无限远(in) | 30(m) |
R2(mm) | 无穷 | -8.94 |
f(mm) | 6.72 | 5.10 |
f1(mm) | 0.00 | 30.64 |
Semi-FOV(°) | 18.6 | 17.8 |
表7
表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5 | -2.1045E-02 | -9.7812E-03 | -3.5085E-03 | -1.0015E-03 | -2.1063E-04 | -2.3309E-05 | 9.5405E-06 |
S6 | 2.8579E-02 | -5.1344E-03 | -1.1297E-03 | 8.9969E-04 | -2.8947E-04 | 1.4514E-04 | -1.4557E-05 |
S7 | 6.7725E-02 | 5.5659E-03 | -3.9885E-04 | 8.6201E-04 | -1.1462E-04 | 4.6234E-05 | 7.0472E-07 |
S8 | 6.5791E-02 | 8.4914E-03 | 8.6330E-04 | 3.7079E-04 | 6.3871E-05 | 2.0557E-05 | 6.9253E-06 |
S9 | 4.6102E-02 | -2.0066E-03 | -7.6043E-04 | 2.7530E-04 | -8.7032E-05 | 1.9858E-05 | -1.1579E-05 |
S10 | 1.4478E-01 | -8.2172E-03 | 5.6079E-04 | -4.3032E-05 | -4.5996E-06 | 1.4510E-06 | -5.0023E-06 |
S11 | -2.8287E-01 | -2.1583E-02 | 1.0597E-02 | 4.3959E-03 | -1.1447E-03 | 5.7326E-05 | 6.2774E-05 |
S12 | -6.1874E-01 | 3.1018E-02 | -1.0621E-03 | 4.8404E-03 | 1.7627E-04 | 2.5368E-04 | -2.9764E-04 |
S13 | -8.7525E-02 | 1.4775E-01 | -8.9729E-02 | 4.7733E-02 | -8.5766E-04 | -1.3057E-03 | 3.3730E-03 |
S14 | -1.8184E-01 | 4.9444E-02 | -7.0666E-02 | 2.3292E-02 | -1.2158E-03 | -4.0051E-03 | 2.4668E-03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5 | 7.1278E-06 | 4.1037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6 | 7.1380E-06 | -5.8468E-07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7 | 1.5561E-06 | 6.1707E-07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8 | 3.4124E-06 | 2.0570E-07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9 | -1.7096E-07 | -1.8073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0 | 2.2778E-06 | -3.9844E-07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1 | 3.9836E-05 | -1.9829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2 | 4.9974E-04 | -5.2262E-05 | -6.6305E-06 | -2.8836E-05 | 8.9098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S13 | -2.3585E-03 | -6.0141E-04 | 5.8088E-04 | -2.6553E-04 | 1.1414E-04 | 0.0000E+00 | 0.0000E+00 |
S14 | -2.6906E-04 | -2.4635E-04 | 2.1266E-04 | -8.2395E-05 | 1.5784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表8
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7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8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11至图18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三
如图19至图27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光学摄像镜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第二透镜E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4为凸面,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6为凹面,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0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2为凹面,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3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4和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为6.84mm以及像高ImgH为2.29mm。
表9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无限远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其中,表中光阑STO后的面号依次对应第二透镜E2至滤光片E7各个表面。
表9
表10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表中未示出数据(STO至S17的数据)与表9中相同。
表10
表11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参数表。其中,第一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限远时;第二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
参数(单位)/状态 | 第一状态 | 第二状态 |
OBJ(mm) | 无限远(in) | 30(m) |
R2(mm) | 无穷 | -8.94 |
f(mm) | 6.72 | 4.89 |
f1(mm) | 0.00 | 30.65 |
Semi-FOV(°) | 18.6 | 17.8 |
表11
表1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2
图20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3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图24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6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7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0至图27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四
如图28至图36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图28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8所示,光学摄像镜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第二透镜E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4为凸面,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6为凹面,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0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2为凹面,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3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4和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为6.84mm以及像高ImgH为2.29mm。
表13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无限远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其中,表中光阑STO后的面号依次对应第二透镜E2至滤光片E7各个表面。
表13
表14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表中未示出数据(STO至S17的数据)与表13中相同。
表14
表15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参数表。其中,第一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限远时;第二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
表15
表1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5 | -2.9396E-02 | -1.3157E-02 | -5.0343E-03 | -1.5849E-03 | -3.9958E-04 | -6.9235E-05 | 5.2667E-06 |
S6 | 1.6928E-02 | -6.0340E-03 | -1.5423E-03 | 7.0365E-04 | -2.8475E-04 | 1.2304E-04 | 7.9219E-06 |
S7 | 6.5403E-02 | 6.6846E-03 | 2.5041E-04 | 9.4550E-04 | -1.0714E-04 | 6.0435E-05 | 2.9066E-05 |
S8 | 6.3645E-02 | 9.0407E-03 | 1.3322E-03 | 4.6872E-04 | 9.4720E-05 | 3.1286E-05 | 1.8645E-05 |
S9 | 2.9999E-02 | -7.5628E-03 | 2.9702E-05 | -4.7717E-05 | -2.4873E-05 | -2.0956E-05 | -7.3885E-06 |
S10 | 1.4717E-01 | -1.1455E-02 | 7.5022E-04 | -8.1033E-05 | -2.4968E-05 | -3.3242E-06 | -3.0124E-06 |
S11 | -2.0597E-01 | 5.1731E-02 | 2.0145E-02 | 5.3922E-03 | -4.2816E-03 | 9.9972E-05 | -1.6047E-04 |
S12 | -6.6855E-01 | 9.3335E-02 | -1.7633E-04 | 1.3191E-02 | -7.9158E-04 | 5.0230E-04 | -1.2458E-03 |
S13 | -1.4808E-01 | 1.3136E-01 | -3.1234E-02 | 1.3562E-02 | 6.1939E-03 | -4.8633E-03 | 1.5287E-03 |
S14 | -3.5561E-01 | 1.0147E-02 | -2.8415E-02 | 8.7769E-03 | 8.4017E-03 | -3.7096E-03 | 2.5497E-03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5 | 1.2571E-05 | 5.9027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6 | -1.2271E-05 | 1.0282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7 | -7.8767E-06 | 5.8753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8 | 5.5635E-06 | 2.6730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9 | -7.7113E-06 | -3.1949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0 | 6.3727E-06 | 1.4443E-07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1 | 1.6314E-04 | -3.6729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0.0000E+00 |
S12 | 6.3319E-04 | -1.5527E-04 | -4.5808E-05 | -2.6232E-05 | 1.7523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S13 | 1.4846E-04 | -1.1659E-03 | 4.0530E-04 | 1.0864E-04 | -5.0190E-05 | 0.0000E+00 | 0.0000E+00 |
S14 | 2.2738E-04 | -1.0698E-04 | 9.0471E-05 | -1.0148E-05 | 8.1645E-06 | 0.0000E+00 | 0.0000E+00 |
表16
图29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0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1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2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图33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4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5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6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9至图36可知,例子四所给出的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五
如图37至图45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图37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37所示,光学摄像镜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第二透镜E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4为凸面,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6为凹面,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0为凹面,第五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2为凹面,第六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3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滤光片的朝向入射侧的面S14和滤光片的朝向出射侧的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为7.03mm以及像高ImgH为2.29mm。
表17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无限远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其中,表中光阑STO后的面号依次对应第二透镜E2至滤光片E7各个表面。
表17
表18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表中未示出数据(STO至S17的数据)与表17中相同。
表18
表19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参数表。其中,第一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限远时;第二状态也就是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mm时。
参数(单位)/状态 | 第一状态 | 第二状态 |
OBJ(mm) | 无限远(in) | 30(m) |
R2(mm) | 无穷 | -8.94 |
f(mm) | 6.83 | 5.08 |
f1(mm) | 0.00 | 30.65 |
Semi-FOV(°) | 18.3 | 17.6 |
表19
表20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五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0
图38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9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0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1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在无穷远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图42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3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4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5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物距为30毫米时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38至图45可知,例子五所给出的光学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五分别满足表21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例子 | 1 | 2 | 3 | 4 | 5 |
f/EPD | 2.75 | 2.75 | 2.75 | 2.75 | 2.75 |
FOV | 37.4 | 37.2 | 37.2 | 37.2 | 36.7 |
TTL/f | 1.05 | 1.05 | 1.02 | 1.02 | 1.03 |
(R4-R3)/(R4+R3) | 1.39 | 1.35 | 1.31 | 1.25 | 1.38 |
(R7+R11)/R6 | -1.34 | -1.51 | -1.50 | -1.55 | -1.18 |
CT5/CT6 | 1.39 | 1.79 | 2.15 | 2.00 | 2.00 |
T45/CT4 | 7.32 | 6.57 | 7.16 | 7.34 | 7.72 |
T34/CT3 | 3.92 | 3.97 | 4.61 | 4.38 | 4.10 |
(CT1+CT2)/(T12+T23) | 3.72 | 3.75 | 3.70 | 3.69 | 3.60 |
R4/R6 | -2.38 | -2.48 | -2.90 | -3.43 | -2.45 |
V3 | 19.20 | 19.20 | 19.20 | 19.20 | 19.20 |
V5 | 23.50 | 23.50 | 23.50 | 23.50 | 23.50 |
f1m/f3 | -5.22 | -4.97 | -5.40 | -5.37 | -5.35 |
R2m/R7 | 2.80 | 3.72 | 3.24 | 3.71 | 3.62 |
R4m/fm | -1.85 | -2.07 | -2.32 | -2.68 | -1.91 |
表21
表22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五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系统总长TTL,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2至f6等。
参数/例子 | 1 | 2 | 3 | 4 | 5 |
f2(mm) | 2.52 | 2.56 | 2.52 | 2.53 | 2.54 |
f3(mm) | -5.87 | -6.17 | -5.68 | -5.71 | -5.73 |
f4(mm) | -4.22 | -4.36 | -4.14 | -4.31 | -4.29 |
f5(mm) | 8.26 | -388.12 | 8.02 | -29.88 | 7.01 |
f6(mm) | -7.73 | -57.12 | -5.69 | 1671.50 | -5.91 |
TTL(mm) | 7.03 | 7.03 | 6.84 | 6.84 | 7.03 |
ImgH(mm) | 2.29 | 2.29 | 2.29 | 2.29 | 2.29 |
表2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摄像镜头。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
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3.5<T34/CT3<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被摄物到所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OBJ最小为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0<TTL/f<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0<(R4-R3)/(R4+R3)<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朝向出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四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7和所述第六透镜的朝向入射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2.0<(R7+R11)/R6<-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1.0<CT5/CT6<2.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之间满足:6.5<T45/CT4<8.0。
10.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光线入射侧至光线出射侧依次包括:
具有连续可变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液态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朝向出射侧的面为凸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朝向入射侧的面为凹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光学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2.5<f/EPD<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1015.XA CN114415333B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光学摄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1015.XA CN114415333B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光学摄像镜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15333A true CN114415333A (zh) | 2022-04-29 |
CN114415333B CN114415333B (zh) | 2024-03-08 |
Family
ID=81276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81015.XA Active CN114415333B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光学摄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15333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0311A (zh) * | 2008-07-04 | 2010-01-06 | 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 可变曲率的透镜组 |
CN101988984A (zh) * | 2009-08-05 | 2011-03-2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自动对焦镜头模块 |
CN108627951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1077602A (zh) * | 2020-01-08 | 2020-04-28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搭配液体镜头的4k镜头 |
KR20200085674A (ko) * | 2019-01-07 | 2020-07-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촬상 렌즈 |
TW202107141A (zh) * | 2019-08-14 | 2021-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2526707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2684592A (zh) * | 2021-01-25 | 2021-04-2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213957731U (zh) * | 2021-01-25 | 2021-08-1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113296242A (zh) * | 2021-06-21 | 2021-08-24 |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体透镜辅助调焦的自动对焦成像镜头 |
CN214174727U (zh) * | 2021-01-25 | 2021-09-1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113534409A (zh) * | 2021-06-30 | 2021-10-22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2
- 2022-01-24 CN CN202210081015.XA patent/CN1144153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0311A (zh) * | 2008-07-04 | 2010-01-06 | 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 可变曲率的透镜组 |
CN101988984A (zh) * | 2009-08-05 | 2011-03-2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自动对焦镜头模块 |
CN108627951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KR20200085674A (ko) * | 2019-01-07 | 2020-07-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촬상 렌즈 |
TW202107141A (zh) * | 2019-08-14 | 2021-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2394497A (zh) * | 2019-08-14 | 2021-02-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2526707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1077602A (zh) * | 2020-01-08 | 2020-04-28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搭配液体镜头的4k镜头 |
CN112684592A (zh) * | 2021-01-25 | 2021-04-2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213957731U (zh) * | 2021-01-25 | 2021-08-1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214174727U (zh) * | 2021-01-25 | 2021-09-1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CN113296242A (zh) * | 2021-06-21 | 2021-08-24 |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体透镜辅助调焦的自动对焦成像镜头 |
CN113534409A (zh) * | 2021-06-30 | 2021-10-22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15333B (zh) | 2024-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15186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731625A (zh) | 摄像镜头 | |
CN216411707U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113759526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7213296U (zh) | 摄像镜片组 | |
CN114167585B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6133242U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3814108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4527556A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 | |
CN114637095A (zh) | 成像系统 | |
CN113009673A (zh) | 摄像镜头 | |
CN113093371A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6792559U (zh) | 成像系统 | |
CN114415333B (zh) | 光学摄像镜头 | |
CN216411716U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6411718U (zh) | 成像镜头 | |
CN216792560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7213291U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7213309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7181307U (zh) | 摄像镜头 | |
CN113093373B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217213313U (zh) | 成像镜头 | |
CN217213297U (zh) | 成像透镜组 | |
CN216792574U (zh) | 摄像系统 | |
CN216411714U (zh) | 成像镜片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