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4769A - 自行車用鏈條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鏈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4769A
TW202104769A TW109118711A TW109118711A TW202104769A TW 202104769 A TW202104769 A TW 202104769A TW 109118711 A TW109118711 A TW 109118711A TW 109118711 A TW109118711 A TW 109118711A TW 202104769 A TW202104769 A TW 2021047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link
link
pin
bicycle chai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8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齋藤雄介
斉藤豊永
山口壮太
陶山翔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椿本鏈條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椿本鏈條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椿本鏈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76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抑制驅動自行車的前鏈輪與後鏈輪的效率的下降、或抑制自行車用鏈條的鬆弛的產生。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其具有多個內鏈節板、多個外鏈節板、及多個銷,所述多個銷包括於外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銷硬化層者。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鏈條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自行車用鏈條。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關於自行車用鏈條的技術。專利文獻1的鏈條具有交替地連續的外側的鏈節與內側的鏈節,以外側的鏈節與內側的鏈節於各自的連接端部藉由鉚釘來連接的方式構成。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10543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就抑制驅動自行車的前鏈輪與後鏈輪的效率的下降、或抑制自行車用鏈條的鬆弛的產生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於自行車用鏈條的使用時相互滑動的零件的至少一者的耐磨耗性高。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第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是包括多個內鏈節板、多個外鏈節板、及多個銷的自行車用鏈條,所述多個銷包括於外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銷硬化層者。 根據所述第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藉由銷硬化層,銷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銷硬化層具有1000 HV以上、3500 HV以下的滑動面硬度。 根據所述第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銷硬化層的滑動面硬度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銷的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所述銷硬化層的滑動面硬度較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的硬度大。 根據所述第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銷硬化層的滑動面硬度為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的硬度以下者相比,銷的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且包括於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鏈節硬化層者。 根據所述第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不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鏈節硬化層者相比,銷的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所述銷硬化層的表面粗糙度較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粗糙度小。 根據所述第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銷硬化層的表面粗糙度為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粗糙度以上者相比,銷的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銷包含用於將鏈條連接成無端狀的連接銷,所述連接銷的表面狀態以與其他銷不同的方式形成。 根據所述第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僅連接銷的磨耗較其他銷多,於長時間的使用中連接銷的前後的鏈條間距變得較其他銷大,於使用時產生咔嗒感或咔嗒聲,因此可用於由使用者所進行的鏈條的伸長的判斷。
本揭示的第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包含第一內鏈節板與第二內鏈節板,所述多個外鏈節板包含第一外鏈節板與第二外鏈節板,所述多個銷包含第一銷,所述第一內鏈節板包括:第一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的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第二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的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第一內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一內鏈節端部及所述第二內鏈節端部;第一內鏈節面;以及第二內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相反側;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一近位端、及第一遠位端,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二近位端、及第二遠位端,所述第二內鏈節板包括:第三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三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的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第四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四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的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第二內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三內鏈節端部及所述第四內鏈節端部;第三內鏈節面,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的方式構成;以及第四內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相反側;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三近位端、及第三遠位端,所述第三遠位端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與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所述第一遠位端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連結的第四近位端、及第四遠位端,所述第四遠位端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與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所述第二遠位端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外鏈節板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所述第一內鏈節板鄰接的方式構成,所述第一外鏈節板包括:第一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外鏈節開口;第二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外鏈節開口;第一外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一外鏈節端部及所述第二外鏈節端部;第一外鏈節面;以及第二外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外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一外鏈節面相反側;所述第二外鏈節板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所述第二內鏈節板鄰接的方式構成,所述第二外鏈節板包括:第三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三外鏈節開口;第四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四外鏈節開口;第二外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三外鏈節端部及所述第四外鏈節端部;第三外鏈節面,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第一外鏈節軸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外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外鏈節面的方式構成;以及第四外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外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三外鏈節面相反側;所述第一銷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所述第一外鏈節開口、所述第三外鏈節開口、第一內鏈節開口、及第三內鏈節開口的方式構成,具有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使用狀態下,與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進行滑動的第一外周面。 根據所述第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包括第一內鏈節板、第二內鏈節板、第一外鏈節板、第二外鏈節板、及第一銷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八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銷包含第二銷,所述第二銷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所述第二外鏈節開口、所述第四外鏈節開口、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及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的方式構成,具有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使用狀態下,與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及所述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進行滑動的第二外周面。 根據所述第八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包括第二銷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九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第一近位端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面,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第二近位端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面。 根據所述第九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未藉由單一材料來一體地連結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板具有第一內鏈節滑動面,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形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的內周面、及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內周面,與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與所述第一銷的所述第一外周面進行滑動,所述第二內鏈節板具有第二內鏈節滑動面,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形成於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的內周面、及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內周面,與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與所述第一銷的所述第一外周面進行滑動。 根據所述第十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第一內鏈節滑動面與第二內鏈節滑動面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於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於所述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根據所述第十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另外,與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達成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鏈節板與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順利的卡合、及鄰接的自行車用鏈輪間的自行車用鏈條的順利的變速動作。
本揭示的第十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一內鏈節滑動面硬度,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二內鏈節滑動面硬度。 根據所述第十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第一內鏈節滑動面硬度、第二內鏈節滑動面硬度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具有於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具有於所述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第一銷軸方向長度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由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來定義,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2以上、7以下,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2以上、7以下。 根據所述第十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3.5以上、6以下,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3.5以上、6以下。 根據所述第十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於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一徑向厚度,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於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二徑向厚度,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第一銷軸方向長度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由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來定義,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6以上、20以下,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徑向厚度的比例為6以上、20以下。 根據所述第十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8以上、15以下,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徑向厚度的比例為8以上、15以下。 根據所述第十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與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所述範圍外者相比,耐磨耗性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 根據所述第十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於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
本揭示的第十八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形成第一止脫部,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形成第二止脫部。 根據所述第十八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第一止脫部、第二止脫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藉由第一止脫部、第二止脫部,自行車用鏈條的強度提昇。
本揭示的第十九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止脫部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所述第二止脫部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 根據所述第十九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藉由鉚接步驟來形成的第一止脫部、第二止脫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由於藉由鉚接步驟來形成第一止脫部及第二止脫部,因此自行車用鏈條的製造效率優異。
本揭示的第二十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相對於所述第二外鏈節面位於同一平面上,或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一外鏈節面與所述第二外鏈節面之間,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相對於所述第四外鏈節面位於同一平面上,或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三外鏈節面與所述第四外鏈節面之間。 根據所述第二十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位於所述位置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另外,根據所述第二十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由於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位於所述位置,因此可順利地進行鄰接的自行車用鏈輪間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變速動作,於銷軸方向上自行車用鏈條小型化,由此可增加自行車用後鏈輪的片數。
本揭示的第二十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以壓入狀態插通在所述第一外鏈節開口、及所述第三外鏈節開口。 根據所述第二十一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第一銷於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以壓入狀態插通在第一外鏈節開口、及第三外鏈節開口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由於第一銷以壓入狀態插通在第一外鏈節開口及第三外鏈節開口,因此自行車用鏈條的強度提昇。
本揭示的第二十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板至少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間部中,具有自所述第一內鏈節面朝向所述第二內鏈節面形成的第一內鏈節凹部,所述第二內鏈節板至少於所述第二內鏈節中間部中,具有自所述第三內鏈節面朝向所述第四內鏈節面形成的第二內鏈節凹部。 根據所述第二十二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第一內鏈節凹部、第二內鏈節凹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由於具有第一內鏈節凹部及第二內鏈節凹部,因此即便自行車用鏈條於銷軸方向上小型化,亦可順利地進行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與內鏈節板的卡合。
本揭示的第二十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中間部的所述第二內鏈節面平坦,所述第二內鏈節中間部的所述第四內鏈節面平坦。 根據所述第二十三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第一內鏈節中間部的第二內鏈節面平坦,第二內鏈節中間部的第四內鏈節面平坦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由於第一內鏈節中間部的第二內鏈節面平坦,第二內鏈節中間部的第四內鏈節面平坦,因此可實現銷軸方向上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小型化,可增加自行車用後鏈輪的片數。
本揭示的第二十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四內鏈節開口凹部。 根據所述第二十四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形成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第四內鏈節開口凹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藉由形成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及第四內鏈節開口凹部,而抑制內鏈節板與外鏈節板的過度的干涉。
本揭示的第二十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二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形成第一內鏈節倒角部,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形成第二內鏈節倒角部。 根據所述第二十五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並形成第一內鏈節倒角部、第二內鏈節倒角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藉由第一內鏈節倒角部及第二內鏈節倒角部,於利用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及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保持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狀態下,自行車用鏈條容易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
本揭示的第二十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第二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三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所述第二內鏈節板的所述第四內鏈節端部具有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於所述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面形成第三內鏈節倒角部,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面形成第四內鏈節倒角部。 根據所述第二十六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並形成第三內鏈節倒角部、第四內鏈節倒角部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藉由第三內鏈節倒角部及第四內鏈節倒角部,於利用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及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保持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狀態下,自行車用鏈條容易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
本揭示的第二十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中,所述多個銷包含具有於長邊方向上貫穿的銷貫穿孔者。 根據所述第二十七特徵的自行車用鏈條,具有銷貫穿孔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藉由形成銷貫穿孔,而達成自行車用鏈條的輕量化。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揭示的自行車用鏈條,耐磨耗性優異,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參照圖1,對應用自行車用鏈條的自行車進行說明。 圖1中表示自上方觀察包含傳動系統101的自行車時的傳動系統101的示意圖。 傳動系統101為鏈條驅動型。 傳動系統101包含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102、自行車用鏈輪(以下,稱為「鏈輪」)、及自行車用鏈條100。 鏈輪具有自行車用鏈條100進行卡合的鏈輪齒。 鏈輪包含前鏈輪103與後鏈輪104。 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102包含由自行車的車架可旋轉地支持的曲柄軸105、及分別設置於曲柄軸105的兩端部的一對曲柄臂106。 於各曲柄臂106的前端可旋轉地安裝踏板。
前鏈輪103以與曲柄軸105一體地旋轉的方式設置於曲柄軸105。 後鏈輪104設置於後輪的輪轂。 自行車用鏈條100纏繞於前鏈輪103及後鏈輪104。 由騎自行車的使用者施加至踏板的驅動力經由曲柄臂106、曲柄軸105、前鏈輪103、自行車用鏈條100、及後鏈輪104而傳遞至後輪。
參照圖2至圖9,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0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各內鏈節板、外鏈節板、銷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長邊方向上為對稱形狀,第一內鏈節板110與第二內鏈節板120、第一外鏈節板130與第二外鏈節板140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寬度方向上為對稱形狀,因此圖中未明示的構成部分亦於文中賦予對應的符號來進行說明。但是,於本發明中,各內鏈節板、外鏈節板、銷亦可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長邊方向上具有非對稱形狀,亦可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寬度方向上具有非對稱形狀。 如圖2所示,自行車用鏈條100包括多個內鏈節板、多個外鏈節板、及多個銷。 多個內鏈節板包含第一內鏈節板110與第二內鏈節板120。 多個外鏈節板包含第一外鏈節板130與第二外鏈節板140,多個銷包含第一銷150。
如圖3、圖4、圖7、圖8等所示,第一內鏈節板110包括:第一內鏈節端部111,包含具有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的第一內鏈節開口111A、及關於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於圓周方向上包圍第一內鏈節開口111A的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第二內鏈節端部112,包含具有與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A2的第二內鏈節開口112A、及關於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A2於圓周方向上包圍第二內鏈節開口112A的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第一內鏈節中間部113,連結第一內鏈節端部111及第二內鏈節端部112;第一內鏈節面114;以及第二內鏈節面115,於關於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的第一內鏈節軸方向DA上,配置在與第一內鏈節面114相反側。 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具有與第一內鏈節面114連結的第一近位端111BN、及第一遠位端111BF,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具有與第一內鏈節面114連結的第二近位端112BN、及第二遠位端112BF。
與第一內鏈節板110同樣地,第二內鏈節板120包括:第三內鏈節端部121,包含具有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的第三內鏈節開口121A、及關於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於圓周方向上包圍第三內鏈節開口121A的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 第四內鏈節端部122,包含具有與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A4的第四內鏈節開口122A、及關於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A4於圓周方向上包圍第四內鏈節開口122A的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第二內鏈節中間部123,連結第三內鏈節端部121及第四內鏈節端部122;第三內鏈節面124,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在第一內鏈節軸方向DA上朝向第一內鏈節板110的第一內鏈節面114的方式構成;以及第四內鏈節面125,於關於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的第二內鏈節軸方向DB上,配置在與第三內鏈節面124相反側。 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具有與第三內鏈節面124連結的第三近位端121BN、及第三遠位端121BF,所述第三遠位端121BF以於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與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的所述第一遠位端111BF相向的方式配置。 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具有與第三內鏈節面124連結的第四近位端122BN、及第四遠位端122BF,所述第四遠位端122BF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與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的第二遠位端112BF相向的方式配置。
如圖3、圖5、圖7、圖8等所示,第一外鏈節板130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第一內鏈節板110鄰接的方式構成。 第一外鏈節板130包括:第一外鏈節端部131,包含具有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B1的第一外鏈節開口131A;第二外鏈節端部132,包含具有與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B1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外鏈節中心軸心B2的第二外鏈節開口132A;第一外鏈節中間部133,連結第一外鏈節端部131及第二外鏈節端部132;第一外鏈節面134;以及第二外鏈節面135,於關於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B1的第一外鏈節軸方向DE上,配置在與第一外鏈節面134相反側。
與第一外鏈節板130同樣地,第二外鏈節板140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第二內鏈節板120鄰接的方式構成。 第二外鏈節板140包括:第三外鏈節端部141,包含具有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B3的第三外鏈節開口141A;第四外鏈節端部142,包含具有與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B3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外鏈節中心軸心B4的第四外鏈節開口142A;第二外鏈節中間部143,連結第三外鏈節端部141及第四外鏈節端部142;第三外鏈節面144,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在第一外鏈節軸方向DE上朝向第一外鏈節板130的第一外鏈節面134的方式構成;以及第四外鏈節面145,於關於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B3的第二外鏈節軸方向DF上,配置在與第三外鏈節面144相反側。
如圖3、圖6至圖8等所示,第一銷150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第一外鏈節開口131A、第三外鏈節開口141A、第一內鏈節開口111A、及第三內鏈節開口121A的方式構成,具有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使用狀態下,與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及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進行滑動的第一外周面151。 多個銷包含第二銷160,第二銷160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第二外鏈節開口132A、第四外鏈節開口142A、第二內鏈節開口112A、及第四內鏈節開口122A的方式構成,具有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使用狀態下,與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及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進行滑動的第二外周面161。 多個銷150、160於外周面151、外周面161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銷硬化層。 多個銷150、160具有於長邊方向上貫穿的銷貫穿孔152、銷貫穿孔162。 銷硬化層較佳為具有1000 HV以上、3500 HV以下的滑動面硬度。
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的第一近位端111BN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第一內鏈節面114,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的第二近位端112BN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第一內鏈節面114。 第一內鏈節板110具有第一內鏈節滑動面111C,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111C形成於第一內鏈節開口111A的內周面、及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的內周面,與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平行地延長,與第一銷150的所述第一外周面151進行滑動。 第二內鏈節板120具有第二內鏈節滑動面112C,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112C形成於第三內鏈節開口121A的內周面、及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的內周面,與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平行地延長,與第一銷150的所述第一外周面151進行滑動。
較佳為多個內鏈節板110、120具有與銷150、銷160的外周面151、外周面161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111C、內鏈節滑動面121C、內鏈節滑動面112C、內鏈節滑動面122C,所述銷硬化層的滑動面硬度較內鏈節滑動面111C、內鏈節滑動面121C、內鏈節滑動面112C、內鏈節滑動面122C的表面的硬度大。 亦可於內鏈節滑動面111C、內鏈節滑動面121C、內鏈節滑動面112C、內鏈節滑動面122C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鏈節硬化層。 較佳為銷硬化層的表面粗糙度較內鏈節滑動面111C、內鏈節滑動面121C、內鏈節滑動面112C、內鏈節滑動面122C的表面粗糙度小。 多個銷亦可包含用於將鏈條連接成無端狀的連接銷,且連接銷的表面狀態以與其他銷150、銷160不同的方式形成。
如圖9所示,第一內鏈節滑動面111C較佳為於第一內鏈節軸方向DA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1。 第二內鏈節滑動面112C較佳為於所述第二內鏈節軸方向DB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2。 第一內鏈節滑動面111C較佳為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一內鏈節滑動面硬度。 第二內鏈節滑動面112C較佳為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二內鏈節滑動面硬度。
如圖9所示,第一內鏈節滑動面111C具有於第一內鏈節軸方向DA上得到定義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1,第二內鏈節滑動面112C具有於第二內鏈節軸方向DB上得到定義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2。 第一銷150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P1、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及第一軸體155,所述第一軸體155於關於第一銷中心軸心P1的第一銷軸方向DP上,在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與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之間延長。 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於第一銷軸方向DP上,由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與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之間來定義,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對於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1的比例較佳為2以上、7以下,更佳為3.5以上、6以下。 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對於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2的比例較佳為2以上、7以下,更佳為3.5以上、6以下。 如圖10所示,第三內鏈節滑動面121C具有於第三內鏈節軸方向DC上得到定義的第三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3,第四內鏈節滑動面122C具有於第四內鏈節軸方向DD上得到定義的第四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4。 第二銷160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二銷中心軸心P2、第三銷軸方向端面163、第四銷軸方向端面164、及第二軸體165,所述第二軸體165於關於第二銷中心軸心P2的第二銷軸方向DP2上,在第三銷軸方向端面163與第四銷軸方向端面164之間延長。 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於第二銷軸方向DP2上,由第三銷軸方向端面163與第四銷軸方向端面164之間來定義,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對於第三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3的比例較佳為2以上、7以下,更佳為3.5以上、6以下。 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對於第四軸方向滑動面長度LL4的比例較佳為2以上、7以下,更佳為3.5以上、6以下。
如圖9所示,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具有於關於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A1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一徑向厚度WL1,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具有於關於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A3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二徑向厚度WL2。 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於第一銷軸方向上,由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與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之間來定義,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對於第一徑向厚度WL1的比例較佳為6以上、20以下,更佳為8以上、15以下。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LP1對於第二徑向厚度WL2的比例較佳為6以上、20以下,更佳為8以上、15以下。 如圖10所示,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具有於關於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A2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三徑向厚度WL3,與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同樣地,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具有於關於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A4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四徑向厚度WL4。 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於第二銷軸方向DP2上,由第三銷軸方向端面163與第四銷軸方向端面164之間來定義,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對於第三徑向厚度WL3的比例較佳為6以上、20以下,更佳為8以上、15以下。 所述第二銷軸方向長度LP2對於第四徑向厚度WL4的比例較佳為6以上、20以下,更佳為8以上、15以下。
如圖8所示,於第一銷軸方向上,在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的全周形成第一止脫部156,於第一銷軸方向上,在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的全周形成第二止脫部157。 第一止脫部156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的全周,第二止脫部157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的全周。
第一銷軸方向端面153相對於第二外鏈節面135位於同一平面上,或於關於第一銷中心軸心P1的第一銷軸方向DP上,位於第一外鏈節面134與第二外鏈節面135之間,第二銷軸方向端面154相對於第四外鏈節面145位於同一平面上,或如圖8所示,於關於第一銷中心軸心P1的第一銷軸方向DP上,位於第三外鏈節面144與第四外鏈節面145之間。 較佳為第一銷150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以壓入狀態插通在第一外鏈節開口131A、及第三外鏈節開口141A。較佳為第二銷160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以壓入狀態插通在所述第二外鏈節開口132A、及所述第四外鏈節開口142A。
第一內鏈節板110至少於第一內鏈節中間部113中,具有自第一內鏈節面114朝向第二內鏈節面115形成的第一內鏈節凹部116。 第二內鏈節板120至少於第二內鏈節中間部123中,具有自第三內鏈節面124朝向第四內鏈節面125形成的第二內鏈節凹部126。 第一內鏈節中間部113的第二內鏈節面115平坦,第二內鏈節中間部123的第四內鏈節面125平坦。 於第二內鏈節面115中的第一內鏈節開口111A周圍形成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111D,於第二內鏈節面115中的第二內鏈節開口112A周圍形成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112D。 於第四內鏈節面125中的第三內鏈節開口121A周圍形成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121D,於第四內鏈節面125中的第四內鏈節開口122A周圍形成第四內鏈節開口凹部。
第一內鏈節板110的第一內鏈節端部111具有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1E,所述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1E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第一內鏈節板110的第二內鏈節端部112具有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2E,所述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2E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於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1E的第一內鏈節面114形成第一內鏈節倒角部117,於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12E的第一內鏈節面114形成第二內鏈節倒角部118。
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第三內鏈節端部121具有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1E,所述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1E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第四內鏈節端部122具有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2E,所述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2E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於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1E的第三內鏈節面124形成第三內鏈節倒角部127,於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122E的第三內鏈節面124形成第四內鏈節倒角部128。
第一外鏈節板130及第二外鏈節板140藉由第一銷150及第二銷160來結合。 第一內鏈節板110及第二內鏈節板120藉由第一銷150及第二銷160來結合。 第一內鏈節板110與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結合體將第一銷150的中心軸及第二銷160的中心軸作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於第一外鏈節板130與第二外鏈節板140的結合體。第一內鏈節板110與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結合體、及第一外鏈節板130與第二外鏈節板140的結合體交替地配置,連結成環狀。
滾子170以於自行車用鏈條100的組裝狀態下,位於第一內鏈節板110的第一內鏈節面114與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第三內鏈節面124之間的方式構成。 滾子170配置於第一內鏈節板110的第一內鏈節端部111與第二內鏈節板120的第三內鏈節端部121之間。 滾子170具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進行插通的滾子孔171。 滾子170可相對於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1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12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1B、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22B進行相對旋轉,當自行車用鏈條100被安裝於自行車A時,滾子170接觸鏈輪齒。
於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0中,在銷150、銷160的外周面151、外周面161的至少與內鏈節板110、內鏈節板120的內鏈節滑動面111C、內鏈節滑動面121C、內鏈節滑動面112C、內鏈節滑動面122C進行滑動的部位,形成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銷硬化層。 利用該些材料於銷的表面形成銷硬化層,藉此與單純利用熱處理等對銷的材料進行硬化者相比,可使表面硬度變大,可減少磨耗,另一方面,滑動對象的磨耗反而增加,因此理想的是表面硬度為固定的範圍。
自行車用鏈條於齒輪換檔時改掛在併設於寬度方向上的多個鏈輪,因此對準偏移,以於寬度方向上產生彎曲的狀態使用。 因此,於內鏈節滑動面與銷的外周面之間設置有規定的間隙,並非始終以固定條件進行滑動,滑動部位始終變化,滑動部位的按壓力亦不固定,亦頻繁地產生衝擊性地增加。 此時,內鏈節(彎曲成凹形狀)的滑動部位與銷(彎曲成凸形狀)的滑動部位相比難以彈性變形,難以吸收按壓力或衝擊,因此於表面硬度相同的情況下,銷的外周面較內鏈節滑動面更會產生大的磨耗或損壞。 因此,於銷的外周面設置較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的硬度大的銷硬化層,藉此銷的耐磨耗性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並且驅動效率提昇。 另外,若於內鏈節滑動面亦設置鏈節硬化層,則內鏈節滑動面的耐磨耗性亦進一步提昇,鏈條的伸長得到抑制。
100:自行車用鏈條 101:傳動系統 102: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 103:前鏈輪 104:後鏈輪 105:曲柄軸 106:曲柄臂 110:第一內鏈節板 111:第一內鏈節端部 111A:第一內鏈節開口 111B: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111BN:第一近位端 111BF:第一遠位端 111C:第一內鏈節滑動面 111D: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 111E: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 112:第二內鏈節端部 112A:第二內鏈節開口 112B: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112BN:第二近位端 112BF:第二遠位端 112C:第二內鏈節滑動面 112D: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 112E: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 113:第一內鏈節中間部 114:第一內鏈節面 115:第二內鏈節面 116:第一內鏈節凹部 117:第一內鏈節倒角部 118:第二內鏈節倒角部 120:第二內鏈節板 121:第三內鏈節端部 121A:第三內鏈節開口 121B: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121BN:第三近位端 121BF:第三遠位端 121C:第三內鏈節滑動面 121D: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 121E: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 122:第四內鏈節端部 122A:第四內鏈節開口 122B: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122BN:第四近位端 122BF:第四遠位端 122C:第四內鏈節滑動面 122E: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 123:第二內鏈節中間部 124:第三內鏈節面 125:第四內鏈節面 126:第二內鏈節凹部 127:第三內鏈節倒角部 128:第四內鏈節倒角部 130:第一外鏈節板 131:第一外鏈節端部 131A:第一外鏈節開口 132:第二外鏈節端部 132A:第二外鏈節開口 133:第一外鏈節中間部 134:第一外鏈節面 135:第二外鏈節面 140:第二外鏈節板 141:第三外鏈節端部 141A:第三外鏈節開口 142:第四外鏈節端部 142A:第四外鏈節開口 143:第二外鏈節中間部 144:第三外鏈節面 145:第四外鏈節面 150:第一銷 151:第一外周面 152:第一銷貫穿孔 153:第一銷軸方向端面 154:第二銷軸方向端面 155:第一軸體 156:第一止脫部 157:第二止脫部 160:第二銷 161:第二外周面 162:第二銷貫穿孔 163:第三銷軸方向端面 164:第四銷軸方向端面 165:第二軸體 170:滾子 171:滾子孔 A1: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 A2: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 A3: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 A4: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 B1: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 B2:第二外鏈節中心軸心 B3: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 B4:第四外鏈節中心軸心 P1:第一銷中心軸心 P2:第二銷中心軸心 DA:第一內鏈節軸方向 DB:第二內鏈節軸方向 DC:第三內鏈節軸方向 DD:第四內鏈節軸方向 DE:第一外鏈節軸方向 DF:第二外鏈節軸方向 DP:第一銷軸方向 DP2:第二銷軸方向 LL1: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LL2: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LL3:第三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LL4:第四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LP1:第一銷軸方向長度 LP2:第二銷軸方向長度 WL1:第一徑向厚度 WL2:第二徑向厚度 WL3:第三徑向厚度 WL4:第四徑向厚度
圖1是自上方觀察自行車的自行車的示意圖。 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分解說明圖。 圖4是圖3的第一(第二)內鏈節板的放大圖。 圖5是圖3的第一(第二)外鏈節板的放大圖。 圖6是圖3的第一(第二)銷的放大圖。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鉚接前的長邊方向剖面圖。 圖8是圖7的鉚接後的部分放大圖。 圖9是第一銷與第一(第二)內鏈節板的滑動面的尺寸說明圖。 圖10是第二銷與第一(第二)內鏈節板的滑動面的尺寸說明圖。
100:自行車用鏈條
101:傳動系統
102: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
103:前鏈輪
104:後鏈輪
105:曲柄軸
106:曲柄臂

Claims (27)

  1.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是包括多個內鏈節板、多個外鏈節板、及多個銷的自行車用鏈條,其特徵在於, 所述多個銷包括於外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銷硬化層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銷硬化層具有1000 HV以上、3500 HV以下的滑動面硬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 所述銷硬化層的滑動面硬度較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的硬度大。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且 包括於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的任一者的鏈節硬化層者。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具有與所述銷的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鏈節滑動面, 所述銷硬化層的表面粗糙度較所述內鏈節滑動面的表面粗糙度小。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銷包含用於將鏈條連接成無端狀的連接銷, 所述連接銷的表面狀態以與其他銷不同的方式形成。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內鏈節板包含第一內鏈節板與第二內鏈節板, 所述多個外鏈節板包含第一外鏈節板與第二外鏈節板, 所述多個銷包含第一銷, 所述第一內鏈節板包括: 第一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的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第二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二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的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第一內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一內鏈節端部及所述第二內鏈節端部; 第一內鏈節面;以及 第二內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相反側; 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一近位端、及第一遠位端, 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一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二近位端、及第二遠位端, 所述第二內鏈節板包括: 第三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三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的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第四內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四內鏈節開口、及關於所述第四內鏈節中心軸心於圓周方向上包圍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的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 第二內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三內鏈節端部及所述第四內鏈節端部; 第三內鏈節面,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的方式構成;以及 第四內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相反側; 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連結的第三近位端、及第三遠位端,所述第三遠位端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與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所述第一遠位端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與所述第三內鏈節面連結的第四近位端、及第四遠位端,所述第四遠位端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與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所述第二遠位端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外鏈節板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所述第一內鏈節板鄰接的方式構成, 所述第一外鏈節板包括: 第一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外鏈節開口; 第二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二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外鏈節開口; 第一外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一外鏈節端部及所述第二外鏈節端部; 第一外鏈節面;以及 第二外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一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一外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一外鏈節面相反側; 所述第二外鏈節板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不經由其他內鏈節板或其他外鏈節板而與所述第二內鏈節板鄰接的方式構成, 所述第二外鏈節板包括: 第三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三外鏈節開口; 第四外鏈節端部,包含具有與所述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的第四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四外鏈節開口; 第二外鏈節中間部,連結所述第三外鏈節端部及所述第四外鏈節端部; 第三外鏈節面,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第一外鏈節軸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外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外鏈節面的方式構成;以及 第四外鏈節面,於關於所述第三外鏈節中心軸心的第二外鏈節軸方向上,配置在與所述第三外鏈節面相反側; 所述第一銷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所述第一外鏈節開口、所述第三外鏈節開口、第一內鏈節開口、及第三內鏈節開口的方式構成,具有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使用狀態下,與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進行滑動的第一外周面。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銷包含第二銷, 所述第二銷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插通在所述第二外鏈節開口、所述第四外鏈節開口、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及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的方式構成,具有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使用狀態下,與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及所述第四環狀軸方向突出部進行滑動的第二外周面。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第一近位端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面, 所述第二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第二近位端藉由單一材料而一體地連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面。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內鏈節滑動面包含第一內鏈節滑動面與第二內鏈節滑動面, 所述第一內鏈節板具有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形成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的內周面、及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內周面,與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與所述第一銷的所述第一外周面進行滑動, 所述第二內鏈節板具有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形成於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的內周面、及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的內周面,與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平行地延長,與所述第一銷的所述第一外周面進行滑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於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於所述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具有0.5 mm以上、3.5 mm以下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一內鏈節滑動面硬度, 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具有200 HV以上、2500 HV以下的第二內鏈節滑動面硬度。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滑動面具有於所述第一內鏈節軸方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所述第二內鏈節滑動面具有於所述第二內鏈節軸方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 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 第一銷軸方向長度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由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來定義,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2以上、7以下,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2以上、7以下。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3.5以上、6以下,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軸方向滑動面長度的比例為3.5以上、6以下。
  15.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於關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心軸心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一徑向厚度, 所述第三環狀軸方向突出部具有於關於所述第三內鏈節中心軸心的徑向上得到定義的第二徑向厚度, 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 第一銷軸方向長度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由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來定義,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6以上、20以下,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徑向厚度的比例為6以上、20以下。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一徑向厚度的比例為8以上、15以下, 所述第一銷軸方向長度對於所述第二徑向厚度的比例為8以上、15以下。
  17.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具有第一銷中心軸心、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第二銷軸方向端面、及第一軸體,所述第一軸體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與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之間延長。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形成第一止脫部, 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上,在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形成第二止脫部。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止脫部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 所述第二止脫部藉由鉚接步驟而形成於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的全周。
  20.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銷軸方向端面相對於所述第二外鏈節面位於同一平面上,或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一外鏈節面與所述第二外鏈節面之間, 所述第二銷軸方向端面相對於所述第四外鏈節面位於同一平面上,或於關於所述第一銷中心軸心的第一銷軸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三外鏈節面與所述第四外鏈節面之間。
  21.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銷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下,以壓入狀態插通在所述第一外鏈節開口、及所述第三外鏈節開口。
  22.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板至少於所述第一內鏈節中間部中,具有自所述第一內鏈節面朝向所述第二內鏈節面形成的第一內鏈節凹部, 所述第二內鏈節板至少於所述第二內鏈節中間部中,具有自所述第三內鏈節面朝向所述第四內鏈節面形成的第二內鏈節凹部。
  23.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中間部的所述第二內鏈節面平坦, 所述第二內鏈節中間部的所述第四內鏈節面平坦。
  24.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一內鏈節開口凹部, 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二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二內鏈節開口凹部, 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三內鏈節開口凹部, 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面中的所述第四內鏈節開口周圍形成第四內鏈節開口凹部。
  25.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一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所述第一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二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於所述第一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形成第一內鏈節倒角部, 於所述第二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一內鏈節面形成第二內鏈節倒角部。
  26. 如請求項7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第二內鏈節板的所述第三內鏈節端部具有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所述第二內鏈節板的所述第四內鏈節端部具有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所述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以於所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時,保持所述鏈輪齒的方式構成, 於所述第三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面形成第三內鏈節倒角部, 於所述第四內鏈節鏈輪齒保持部的所述第三內鏈節面形成第四內鏈節倒角部。
  2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26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所述多個銷包含具有於長邊方向上貫穿的銷貫穿孔者。
TW109118711A 2019-07-19 2020-06-04 自行車用鏈條 TW2021047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3806 2019-07-19
JP2019133806A JP2021017929A (ja) 2019-07-19 2019-07-19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769A true TW202104769A (zh) 2021-02-01

Family

ID=74565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8711A TW202104769A (zh) 2019-07-19 2020-06-04 自行車用鏈條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17929A (zh)
TW (1) TW20210476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4254B2 (ja) * 2004-03-31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ラーチェーン及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456396B2 (ja) * 2004-03-30 201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硬質炭化物層の形成方法、並びにこの形成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ローラーチェーン及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5343254A (ja) * 2004-06-01 2005-12-15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4488840B2 (ja) * 2004-08-30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硬質窒化物層の形成方法、並びにこの形成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ローラーチェーン及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17043837A (ja) * 2015-08-28 2017-03-0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部品、及びチェーン
US10352428B2 (en) * 2016-03-28 2019-07-16 Shimano Inc. Slide component, bicycle component, bicycle rear sprocket, bicycle front sprocket, bicycle cha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lide component
JP2018063013A (ja) * 2016-10-14 2018-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
US10480617B2 (en) * 2017-08-08 2019-11-19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7929A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3878B2 (ja) 自転車のスプロケットアセンブリ
US11110991B2 (en) Chainring
US8734280B2 (en) Inner link plate for bicycle chain
JP3076023B1 (ja) 低摩耗伸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US4586914A (en) Multistage front chain gear for a bicycle
US6203462B1 (en) Sprocket
JP4322244B2 (ja)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EP1422134A2 (en)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y for a bicycle
JP2002130385A (ja) 耐摩耗伸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3226039B1 (ja) 両面噛み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EP0877178B1 (en) Chain assembly using formed bushings with inverted teeth
TW202229745A (zh) 鏈及鏈傳動機構
US20050057097A1 (en) Silent and reduced vibration chainwheel
TW202104769A (zh) 自行車用鏈條
US20070254759A1 (en) Transmitting multi-row chain
JP2022099213A (ja) チェーン
JP3122072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219350B2 (ja)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WO2006049366A1 (en) Chainless power transmission
JP2020125785A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US11591044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sprocket
JP7386296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S62220742A (ja) 動力伝達用vベル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