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4701A -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4701A
TW202104701A TW109112655A TW109112655A TW202104701A TW 202104701 A TW202104701 A TW 202104701A TW 109112655 A TW109112655 A TW 109112655A TW 109112655 A TW109112655 A TW 109112655A TW 202104701 A TW202104701 A TW 2021047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inker
circular
transfer
sink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瑞利歐 羅德瑞尼
茂洛 艾爾傑西
Original Assignee
義大利商聖東尼股份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義大利商聖東尼股份公司 filed Critical 義大利商聖東尼股份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70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4Openwork fabric, e.g. pelerin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4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d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2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04B9/28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with colour patterns
    • D04B9/36Intarsia work obtained by reciprocatory ac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2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04B9/38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with stitch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在圓型針織機中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朝向針織機的中心軸和各自的向前位置移動;升起然後降下位於向前位置的選定移圈沉降片旁邊的針,而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並經過送紗系統,由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載入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從而製成細長的擴展線圈;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的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沿徑向移動遠離中心軸,朝著各自的後面位置,將針升起至退圈位置,以便從片鼻上脫下擴展線圈到針的針頭中,繼續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經過送紗系統,然後在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分別位於後面位置時,降下針。

Description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以及涉及執行所述方法的圓型針織機。
特別的,本發明涉及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的機構(針和沉降片)的運動順序。
例如,本發明涉及構造為製造帶有嵌花圖案的面料的圓型針織機(嵌花機或菱形機),企業能夠製造網孔針織面料。
發明背景
眾所周知,圓型針織機包括一個持針元件(持針針筒和/或持針針板)以及易於控制針的運動以形成針織面料的裝置,一枚或多枚連續的針沿著一個圓形路徑(圓形針床)在所述持針元件上排列。脫圈沉降片佈置在徑向座中,該徑向座是圍繞持針針筒的環形主體(沉降片座),並且所述沉降片與針配合,從而製作針織面料。
當用圓型針織機執行特定設計時,已知的是製造網孔針織面料。
文獻GB449404公開了一種圓型針織機,其在針之間設有沉降片,並且在其上形成有擴展線圈環(interstitch rings)。這些沉降片中的至少一個包括突出的側部,該側部構造成用於將移動擴展線圈環移動到的相鄰的針上,從而在針織面料中形成網孔。
文獻GB377794公開了一種圓型針織機,該圓型針織機配備有展開裝置,該展開裝置具有設置在沉降片的兩側的一對刀片,並且展開裝置被構造用於展開線圈並將其佈置在一個或兩個相鄰的針上。
文獻GB410831公開了一種圓型針織機,該圓型針織機包括一些沉降片,該沉降片設有上鈎或放置在傳統沉降片的側面的一對鈎。所述鈎被配置和移動以便將擴展線圈轉移到一對相鄰的針上並在面料中製造網孔面料。當所述鈎必須工作時,選針片移動其中集成有所述鈎的沉降片。該選針片包括擺動臂,該擺動臂設置有片鍾,片鍾與屬於致動裝置的多個三角相互作用。
例如在授予同一申請人的EP1620590中,公開了一種用於製造具有嵌花圖案的面料的圓型針織機(嵌花機)。
嵌花是一種編織技術,能夠在同一橫列中使用不同顏色的紗線獲得圖案。嵌花技術通常用於創建彩色圖案。至於與之同名的木工技術,似乎就像拼圖一樣將不同顏色和材料拼湊在一起。與其他多色編織技術不同,指定線圈上只有“有效(active)”的顏色,並且紗線不會織到反面。當給定行的顏色發生變化時,舊紗線將被懸掛。
發明概要
在如上所述的圓型針織機的框架中,申請人已經發現存在一些缺點。
首先,申請人已經觀察到上述已知的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針織機以及該已知針織機可以實現的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不允許製造彼此之間具有不同的網孔面積的複雜面料。
特別地,申請人已經觀察到,某些所述已知機器不能單獨選擇設計成製造網孔的元件,因為這些元件由三角引導並且在機器的每轉期間必須進行所有相同的運動。結果,要製作的網孔的數量,佈置和其他特徵是預先設定的,難以更改。
申請人進一步觀察到,所述已知的機器不能以快速和靈活的方式來製造具有網孔區域的面料。
在這種情況下,本發明的目的是在各個方面和/或實施方式中,提出一種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和一種能夠製造出具有最不同特徵的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和一種能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該網孔針織面料可以靈活地根據織物的特性來製造不同的織物。要在織物上獲得的開放作品。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和一種圓型針織機,它能夠在相對較短的製造時間內製造高度複雜的網孔針織面料。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和一種能夠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從而還能夠獲得針織面料的更多的圖案和/或的效果,例如,無需從機械角度重新配置機器本身或部分機器。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圓型針織機,該圓型針織機構造成用於製造具有嵌花圖案(嵌花機或菱形機)的織物,該圓型針織機也能夠根據上述目的製造網孔針織面料。
這些和其他可能的目的,從下面的描述中將變得更好,基本上是通過根據一個或多個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一種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和一種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來實現的。根據以下方面和/或實施例,各種組合,還可能與前述申請專利範圍相結合。
在本說明書和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詞語“上”,“下”,“上方”和“下方”是指在正常操作過程中機器的定位,其中旋轉中心軸處於垂直位置,並且針筒針的針頭朝上。
在本說明書和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詞語“軸向”,“周向”,“徑向”與所述中心軸相關。
在本說明書和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詞語“不工作”、“退圈”和“脫落”分別涉及針的位置和功能。特別地,在不工作位置,針在持針針筒中處於完全降低或收回的位置,以便不鈎取送紗系統供給的紗線形成線圈。在退圈位置,針處於不工作的升高位置,鈎取由送紗系統提供的紡織紗線,而不會脫落位於其針頭內部的針織線圈。在脫落位置,針處於完全升起的位置,以便鈎取由送紗系統提供的紡織紗線,使位於其針杆上的針織線圈脫落。
下面列出了本發明的一些方面。
一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圓型針織機。
一方面,圓型針織機包括:
具有共同中心軸的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
多枚安裝在持針針筒上的針,可沿其縱向展開移動,並具有圍繞中心軸佈置的針頭,以限定圓形針床;
多枚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的脫圈沉降片,可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且具有構造成與針配合以製造針織面料的片顎;
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的多枚移圈沉降片,放置在脫圈沉降片的旁邊,可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具有用於與針配合的片鼻,以製成網孔針織面料;
至少一個與相應的組針、相應的一組脫圈沉降片和相應的一組移圈沉降片相聯動的送紗系統,以便將至少一根紡織紗線喂入圓形針床;
其中,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送紗系統可圍繞中心軸旋轉。
一方面,該機器被配置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和/或用於實施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一方面,該方法包括或該機器被配置為: i.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X-X)旋轉,徑向驅動所述移圈沉降片中的選定移圈沉降片朝向中心軸(X-X)和朝向各自的前進位置移動;升起然後降下所選的部分向前移動到移圈沉降片旁邊的一些針,而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旋轉並移動經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上 ,由所述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載入到所選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從而製造加長的擴展線圈; ii.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X-X)旋轉,徑向驅動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徑向朝向各自後面位置移動和遠離中心軸(X-X);升起針至少到退圈和/或脫圈位置,以便從片鼻上脫下擴展線圈到針的針頭中,並繼續旋轉,直到轉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然後降下針,同時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在各自後面的位置; 其中步驟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至少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的同時執行,步驟i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或其中步驟i在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然後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步驟i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個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
換句話說,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以交替的旋轉運動旋轉時,紡織紗線在被選擇用於製造擴展線圈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被墊到一次或多次,然後把位於片鼻上的擴展線圈放到針頭中。
申請人已經發現,本發明能夠解決上述與現有技術有關的問題,從而獲得預期的目的。
申請人首先發現,本發明能夠通過工作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製造高度複雜的網孔針織面料,從而通過機器的交替運動來製造擴展線圈。
申請人還發現,本發明使得能夠通過對製造待製造的網孔所需的移圈沉降片的特定選擇來製造具有不同特徵的各種類型的網孔針織面料。
實際上,申請人發現根據本發明的機器是高度靈活的,因為它允許以快速且相對簡單的方式從製造一種針織面料的方式切換到另一種針織方式。
下面列出了本發明的其他方面。
一方面,圓型針織機是嵌花機,即配置用於製造具有嵌花圖案(嵌花機或菱形機)的織物的機器。
一方面,圓型針織機被配置用於交替旋轉運動。
一方面,圓形的例如在嵌花針織機包括至少兩路送紗系統,或至少四路送紗系統,配合圍繞中心軸的往復旋轉運動的一段弧形段上,選出的針工作。
一方面,所述至少兩路送紗系統通過在兩個方向上旋轉而協作以形成每一針織橫列。
一方面,至少一個馬達可操作地連接至持針針筒和沉降片座,以使它們圍繞中心軸旋轉。
一方面,三角和/或其他類型的裝置圍繞著持針針筒佈置,以便將持針針筒的旋轉運動轉換成針的軸向運動。
一方面,該針織機包括至少一個橫向面對圓形針筒的選針器,其可以根據命令直接或間接地選擇所述相應組的移圈沉降片。
一方面,借助於所述選針器選擇選定的移圈沉降片。
一方面,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與相應的選針器間隔一圓周上的距離。
一方面,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選針器可圍繞中心軸旋轉。
在一方面,該針織機包括多個選針器,例如:每個都放置在可操作地與不同選針器相關聯的送紗系統上。
在一方面中,為了製造網孔,送紗系統相對於相應的選針器以一定角度偏移,例如,以90°至180°的角度偏移。
一方面,與送紗系統和選針器可操作地相聯動的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具有一定的角度延伸,例如。小於或等於180°,例如90°或更小,例如45°。
在一方面,該針織機包括相對於彼此成角度地(即90°)的四路送紗系統和相對於彼此成角度地(例如90°)的四個選針器。其中每路送紗系統為了做網孔,相對於各自的選針器有角度地偏移,例如90°。
一方面,每路送紗系統包括一個紗嘴。
一方面,紗嘴可在工作位置和靜止位置之間移動。
一方面,在工作位置中,紗嘴位於針筒的徑向外側,以使針能夠捕獲紡織紗線。
一方面,在靜止位置,紗嘴位於針筒的徑向內側,以防止針鈎住紡織紗線。
一方面,在至少一些脫圈沉降片的一側上佈置有移圈沉降片。
一方面,移圈沉降片有助於形成各自的擴展線圈。
一方面,在至少一些脫圈沉降片的兩側上設置有右移圈沉降片和左移圈沉降片,即,每枚脫圈沉降片的側面是一對移圈沉降片,並且每對移圈沉降片有助於形成一個擴展線圈。
一方面,每枚移圈沉降片或每對(左右)移圈沉降片與單枚針或一對相鄰的針配合,以形成各自的擴展線圈。
一方面,將裝有右移圈沉降片和左移圈沉降片以及脫圈沉降片與單枚脫圈沉降片交替使用,即沒有右移圈沉降片和左移圈沉降片。
一方面,該移圈沉降片具有相對於相應的脫圈沉降片偏向一側的相應的片鼻。
一方面,右移圈沉降片和左移圈沉降片具有各自的片鼻,其朝著各自的脫圈沉降片的相對側偏向一側,並且例如放置在各自的脫圈沉降片的上方。在一個方面,所述片鼻構造成用於載入和延伸擴展線圈並將其佈置在相應的單枚針上或佈置在相對兩側上的相應的脫圈沉降片的兩枚相應的相鄰的針上並形成所述網孔。通過將兩枚移圈沉降片與一枚脫圈沉降片一起使用,可以製作更大,更好的網孔,從而獲得平衡的針織面料,而沒有扭曲或褶皺。
一方面,每枚裝有移圈沉降片的脫圈沉降片,或帶有右移圈沉降片和帶有左移圈沉降片的脫圈沉降片都與所述移圈沉降片,或與右移圈沉降片和左移圈沉降片一起容納於相應凹槽中。
一方面,每枚裝有移圈沉降片的脫圈沉降片,或帶有右移圈沉降片和帶有左移圈沉降片的脫圈沉降片都在各自的凹槽中相對於所述移圈沉降片徑向滑動。
一方面,該移圈沉降片,或該右移圈沉降片和該左移圈沉降片在各自的凹槽中並相對於各自的脫圈沉降片徑向滑動。
一方面,每個單個的脫圈沉降片容納在各自的凹槽中,以便在所述凹槽中徑向滑動。
一方面,通過橫向面向圓形針床的選針器選擇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移圈沉降片可根據命令直接或間接地與一組移圈沉降片的每枚移圈沉降片配合。
一方面,步驟i.僅在第一旋轉方向上執行,其中將紡織紗線至少兩次載入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以便至少在第一送紗系統和第二送紗系統上依次形成雙擴展線圈。
根據前述方面的一方面,步驟ii僅在第二個旋轉方向上執行該操作,其中位於片鼻上的雙擴展線圈在第二路送紗系統上脫下。
根據前述兩個方面的描述,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時,紡織紗線在第一送紗系統上載入到移圈沉降片上,並再次在第二送紗系統上被載入到相同的移圈沉降片,以製成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然後,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所述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在第二送紗系統上,脫下到針頭中。
從另一方面來看,執行步驟i之前,將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向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然後再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紡織紗線被載入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至少兩次,在同一路送紗系統上製作一個雙擴展線圈。
根據前述方面的一方面,步驟ii在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該步驟,其中,位於片鼻的雙擴展線圈從所述單路送紗系統上的片鼻上脫下。
根據前兩個方面的描述,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紡織紗線在送紗系統上被載入到移圈沉降片上,然後再次在同一送紗系統上被載入到相同的移圈沉降片上,同時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從而形成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然後,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所述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在相同的送紗系統上脫下到針頭中。
一方面,在步驟i之前,該方法包括(或將針織機器配置為): -相對於第一旋轉方向在相應的選針器上游,移動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其中移圈沉降片位於後面位置; -啟動選針器; -使所述持針針筒和所述圓形沉降片座圍繞所述中心軸並沿所述第一旋轉方向旋轉,從而選擇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至少一部分移圈沉降片,並向中心軸和各自的前進位置移動。
一方面,在步驟ii中,當旋轉繼續進行到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時,針不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取紡織紗線。因此,針僅通過對網孔做貢獻而不製造線圈。
一方面,將所述送紗系統的紗嘴移動到靜止位置,以使針不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取紡織紗線。
一方面,在步驟ii中,當旋轉繼續進行到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時,針鈎取另一根紗線,與脫圈沉降片配合來製造線圈。在這種變化中,除了有助於網孔之外,針還可以製造線圈。
一方面,所述送紗系統的紗嘴保持在工作位置,以使針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取另外的紡織紗線。
在一方面,步驟ii包括(或針織機配置為): -通過將針保持在不工作位置和/或位於退圈位置下方的位置(即針不能鈎取紗線的位置)中,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沿徑向移動遠離中心軸的中間位置); -至少在退圈位置升起針,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位於針頭的旁邊; -進一步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從中心軸徑向移至所述後面位置,以將位於片鼻上的擴展線圈脫下到針頭中; -繼續旋轉,直到經過送紗系統而沒有針從送紗系統上鈎取紡織紗線,或者使針到達脫落和/或退圈位置並從送紗系統上鈎取另外的紗線,以便與脫圈沉降片配合來製造線圈; -脫下擴展線圈後,當選定的移圈沉降片位於向後位置時,降低針。
一方面,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移回各自的選針器的上游。
一方面,在步驟i和ii中,選擇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所有移圈沉降片以製造網孔針織面料。
根據另一個方面,在步驟i和ii中,僅選擇所述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一些移圈沉降片來製造部分網孔針織面料。
一方面,使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在中心位置徑向地遠離中心軸徑向移動包括:移動傳輸三角,以捕捉和偏離所述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的片踵分。
一方面,將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進一步移動到所述後面位置包括:移動輔助傳輸三角,使所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踵偏離軌跡。
一方面,一旦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移回各自的選針器上游,如果針不從送紗系統鈎取紡織紗線且不織線圈,將選針器保持在不工作位置,並將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使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每枚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向後位置,直到通過送紗系統為止,而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向後位置並且針保持在降低位置,這樣就可以不製造線圈重置操作順序。
一方面,一旦重置了不進行任何線圈的操作順序,則通過升起然後降下針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的旋轉方向恢復原來的方向,從而與脫圈沉降片配合而用送紗系統供給的紡織紗線來製造線圈,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相對於第一旋轉方向再次移回各自的選針器的上游。
一方面,一旦將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移回各自的選針器的上游,該方法包括: -將選針器保持在不工作狀態; -使一組移圈沉降片的每枚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後面位置,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並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 -升起然後降下針,以與由所述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和脫圈沉降片配合來製造線圈,同時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直到通過所述送紗系統為止; -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的旋轉方向反轉,通過升起然後降下針,從而與由所述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配合脫圈沉降片一起製造線圈,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再次相對於第一旋轉方向移回在各自的選針器的上游。
一方面,該針織機包括至少一個可操作地與圓形沉降片座相聯動的導向環,其中該圓形沉降片座可相對於導向環旋轉,並圍繞中心軸旋轉。
一方面,每枚脫圈沉降片具有片踵,該片踵與在導向環中的第一導向件嵌合併圍繞中心軸旋轉。其中第一導向件構造成用於當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導向環圍繞中心軸旋轉時,使脫圈沉降片沿相應的徑向溝槽徑向移動。
一方面,每枚移圈沉降片具有片踵,該片踵與在導向環中的第二導向件嵌合或可以與該第二導向件嵌合,並圍繞中心軸旋轉,其中第二導向件設定用於移圈沉降片的多個軌跡。其中第二導向裝置被配置為當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導向環旋轉並圍繞中心軸旋轉時,徑向地移動移圈沉降片。
一方面,該機器包括與每枚移圈沉降片可操作地聯動的選針片,其中選針片是可移動的,例如擺動。在一個靜止位置和一個工作位置之間的徑向平面內擺動,其中在工作位置中,選針片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移圈沉降片,從而使移圈沉降片的片踵偏離第二導向件的軌跡。
一方面,每枚脫圈沉降片均具有毛圈片鼻,該毛圈片鼻構造成與針配合來製造毛圈組織。
在一方面,該機器包括與每枚脫圈沉降片可操作地聯動的選針片,其中選針片是可移動的,例如擺動。在靜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間的徑向平面內擺動,其中在工作位置中,選針片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脫圈沉降片,從而沿第一導向件的軌跡。
一方面,選針器橫向面對相對於固定的導向環的圓形沉降片座,該圓形沉降片座可以在控制下與選針片作用,並被配置為可使選針片從靜止位置到工作位置轉換。
一方面,該機器包括多個推片,每個推片與一個選針片和一枚移圈沉降片或一枚脫圈沉降片相關。
一方面,在工作位置中,選針片抵靠在推片上,而推片被構造成抵靠在移圈沉降片或脫圈沉降片上。
一方面,導向環包括第三導向件,該第三導向件圍繞中心軸延伸並設定多個軌跡。
一方面,每個推片都具有一個片踵,該片踵可以與第三導向件嵌合或可以與之嵌合。
一方面,導向環包括圍繞中心軸延伸的圓形軌道。
一方面,每個選針片,例如每個選針片的基部滑動地接合到圓形軌道中,以便與所述至少一枚移圈沉降片或脫圈沉降片一起旋轉。
通過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的優選實施例和用於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圓型針織機的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更多的特徵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明顯。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參照上述附圖,附圖標記1整體上指根據本發明的圓形針織機的針織機頭的部分。所示的圓型針織機是構成為用於製造帶有嵌花圖案的面料的機器(嵌花機或菱形機)。所述圓型針織機包括機架,其由於是已知類型,故並未示出,所述機架構成針織機的支撐結構,並且所述針織機頭1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針織機頭1裝配有持針針筒2,其帶有安裝在持針針筒2上的多枚針3,並且還帶有未示出的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易於選擇性地驅動所述多枚針3以便確保面料的生產。所述持針針筒2通常以豎直位置安裝到機架上,使得所述多枚針3豎直佈置並且凸出超過持針針筒2的上緣。所述針3具有針頭3A,所述針頭3A圍繞中心軸“X-X”佈置,定義為圓形針床。
作為已知的,持針針筒2具有在持針針筒2的徑向外表面上設置的多個縱向溝槽。所述縱向溝槽圍繞持針針筒2的中心軸“X-X”(豎直的)佈置並且與所述中心軸“X-X”平行地延伸。每個縱向溝槽容納各自的針3和各自的包括多個扁平部件的傳動鏈。將驅動三角(actuating cams)佈置為圍繞持針針筒2的殼體,並且面對著所述針筒2的徑向外表面並且因此面對縱向溝槽和傳動鏈。這些驅動三角例如由佈置在所述殼體內表面上的板和/或凹槽限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驅動三角這樣的所述殼體基本靜止,而持針針筒2通過適當的馬達圍繞中心軸“X-X”旋轉(在兩個方向上連續或交替運動),從而產生傳動鏈與驅動三角之間相對旋轉運動,並且將持針針筒2的旋轉運動轉變為多枚針3的軸線運動,以便通過所述針3製造針織面料。
所述針織機還包括圓形沉降片座4,其圍繞持針針筒2佈置並且具有多個徑向溝槽5和輔助徑向溝槽6,所述徑向溝槽5和輔助徑向溝槽6在圓形沉降片座4的徑向內緣開口,即朝向中心軸“X-X”。徑向溝槽5和輔助徑向溝槽6沿著圓形沉降片座4的圓周方向交替排列,即每個徑向溝槽5旁接兩個輔助徑向溝槽6,每個輔助徑向溝槽6旁接兩個徑向溝槽5。例如通過同一馬達,圓形沉降片座4與持針針筒2一起圍繞中心軸“X-X”旋轉運動。
合適的裝置(未示出)在通常佈置在持針針筒2上方的一個或多個喂紗點(稱為送紗系統)上喂入針織紗線。所示的圓型嵌花針織機包括四路送紗系統,每路送紗系統構造成用於配合圍繞中心軸“X-X”的往復旋轉運動的一段弧形段上(例如90°弧)的相應組的針3一起工作。四路送紗系統通過在兩個方向上旋轉來協作以形成針織橫列。
每路送紗系統都具有一個紗嘴7(可以在圖7A-30A中以示意圖的方式看到),所述紗嘴例如由孔眼構成,紗線穿過孔眼以便朝向針筒上的針3。每個紗嘴7可在工作位置和靜止位置之間移動。在工作位置,紗嘴7位於用於針3的針筒的徑向外側,以便允許針3的針頭3A鈎取紡織紗線(圖7A-24A)。在靜止位置,紗嘴7徑向位於針3的針筒外側,並從針3的針筒升高,以防止針3的針頭3A鈎住紡織紗線(圖25A-29A)。
每個徑向溝槽5容納有第一組合件,該第一組合件由多個金屬扁平部件組成,所述多個金屬扁平部件可以在相應的徑向溝槽5中徑向滑動,並且彼此可相對滑動。該第一組合件,如圖2和圖3更好地顯示,包括脫圈沉降片8、右脫圈沉降片9、左脫圈沉降片10、兩個推片11(其中一個推片與右移圈沉降片9相聯動,而另一個推片與左移圈沉降片10相聯動)、以及關於每個推片11的選針片12。
脫圈沉降片8包括形狀為水平扁平條的主體以及從水平扁平條形成的豎直扁平直立部,所述水平扁平條隨著徑向溝槽5定向、即沿著徑向方向定向。當將第一組合件適當地安裝到針織機上時,具有本身已知形狀的片顎13佈置在豎直扁平直立部的上端並且朝向中心軸“X-X”。脫圈沉降片8還包括扁平片踵14,所述扁平片踵14從水平扁平條豎直向上延伸並且與水平扁平條的徑向外端(相對於中心軸“X-X”)相距一定距離的。脫圈沉降片8由單個扁平金屬部件(例如切割部件)製成。脫圈沉降片8的片顎13配置為與用於製造平針針織面料的針3配合。
右移圈沉降片9包括形狀為水平扁平條的主體和從該水平扁平條形成的豎直扁平直立部。在該扁平直立部的上端設置有片鼻15。當將第一組合件適當地安裝到針織機上時,所述片鼻15像一種臂一樣朝向中心軸“X-X”延伸,並且相對於相應主體的所在平面而偏向一側。右移圈沉降片9還包括從水平扁平條豎直向上延伸的扁平片踵16,並且右移圈沉降片9放置在水平扁平條的徑向外端(相對於中心軸“X-X”)。右移圈沉降片9由單個扁平金屬零件(例如切割的、衝壓的和/或彎曲的部分)。
左移圈沉降片10包括與右移圈沉降片一樣的元件,並且在結構上與右移圈沉降片9一致或相應,除了相應的片鼻15相對於其主體朝向相反一側偏移。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因此具有相對於其主體在相反的方向上橫向位移的相應的片鼻15,並且使脫圈沉降片8位於二者之間。
當第一組合件合適地安裝到相應的徑向溝槽5中時,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佈置在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的相對兩側(圖3)。右移圈沉降片9左移圈沉降片10顯示出各自的片鼻15,所述片鼻15朝向脫圈沉降片8的相對兩側的一側,並且位於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的片顎13的上方。而且,脫圈沉降片7的片踵14在徑向上位於相應的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和片鼻15之間。兩個片鼻15構成為用於載入和延伸擴展線圈(interstitch),並且將其佈置在單枚針3上或者佈置在處在相應脫圈沉降片8的相對兩側的兩枚相鄰針3上,並形成網孔。在一個變體實施例中,可以構成單個的片鼻,以載入和延伸相應的擴展線圈並將其佈置在單枚針3上或在兩枚相鄰針3上。
第一組合件的兩枚推片11彼此相同。每枚推片11包括水平扁平條和扁平的片踵17,所述片踵17相對於中心軸“X-X”位於水平扁平條的徑向外側端並且豎直向上延伸。推片11還具有抵接面,該抵接面朝向中心軸“X-”X並且構成為抵靠相應的移圈沉降片9、10。推片11的抵接面位於所述推片11的片踵17附近,即鄰近水平扁平條的所述徑向外側端。推片11也由單個扁平金屬零件製作,例如切割件。當第一組合件適當地安裝到相應的徑向溝槽5(圖3)時,每個推片11的水平扁平條與相應移圈沉降片9、10的扁平條接觸並位於其下方,而且所述抵接面面對相應移圈沉降片9、10的徑向外側端。脫圈/毛圈沉降片8位於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9、10之間。
兩個選針片12中的每一個都是金屬的、基本扁平的元件,當其合適地安裝至針織機中時其主要呈豎直地延伸。選針片12具有基部18,該基部18具有導圓的輪廓並且構成為圍繞與水平圓周相切的軸線擺動,所述水平圓周的中心位於所述中心軸“X-X”上。所述選針片12處於徑向平面中並在該徑向平面中擺動。所述選針片12在距離所述基部18一段距離處還具有片踵19,其指向所述中心軸“X-X”並且構成為通過相應的推片11間接作用於相應的移圈沉降片9、10。所述選針片12還具有齒20,其位於該扁平元件的徑向上與片踵19相對的邊緣,並且徑向向外指向,即相對於中心軸“X-X”方向相反的一側。所述片踵19具有突起部分,其結構和尺寸設置為用於抵靠第一組合件的推片11的水平扁平條的徑向外側端。
每個選針片12在徑向平面中在靜止位置與工作位置之間擺動(oscillating)。在靜止位置,選針片12的片踵19位於徑向外側位置並且其與相應的推片11不接觸。在工作位置,選針片12圍繞中心軸“X-X”旋轉,選針片12的片踵19位於徑向內側位置並且構成為朝向中心軸“X-X”抵靠和推抵相應的推片11。推片11構成為依次推頂移圈沉降片9、10。選針片12的從靜止位置到工作位置的轉換由選針器21(圖6、圖7A-30A和圖7B-30B)致使,所述選針器21作用於選針片12的齒20,且結構將在以下更詳細地描述。在示例的實施例中有四個選針器21(圖6),其相對於所述殼體靜止並且圍繞圓形沉降片座4以相同的角度(例如彼此之間為90°)佈置。特別的,每個所述選針器21位於一路送紗系統處。
同樣,脫圈沉降片8由相應的推片11’以及由相應的選針片12’推頂,這整體上與推片11和選針片12類似。因此,可以參考相同的元件,並以相同的數字加上撇號標記。選針片12’具有基部18’以及離基部18’有一定距離的片踵19’,所述片踵19’指向所述中心軸“X-X”並且構成為通過相應的推片11’間接作用於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 。所述選針片12’還具有齒20’,其位於該扁平元件的徑向上與片踵19’相對的邊緣,並且徑向向外指向,即相對於中心軸“X-X”指向相反的一側。所述片踵19’具有突起部分,其構成為用於抵靠推片11’的水平扁平條的徑向外側端。每個推片11’還具有相應的片踵20’和相應的抵接面,該抵接面構成為用於抵靠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脫圈沉降片8還具有毛圈片鼻(spring)22以便與針3配合,製造毛圈組織。可以觀察到,選針片12'的齒20'的位置不同於兩個選針片12的一個齒20,從而,相應地根據第一組合件是應該在面料上形成孔還是做毛圈組織,選針器21可以觸發(catch)齒20'或作齒20'。
每一個輔助徑向溝槽6容納有第二組合件,該第二組合件也由多個金屬扁平部件組成,所述多個金屬扁平部件可以在相應輔助徑向溝槽6中徑向滑動,並且也彼此相對滑動。該第二組合件,如圖4和圖5更好的顯示,包括單個的脫圈沉降片8、相應的推片11’和相應的選針片12’,它們與上述的脫圈沉降片、推片和選針片相同或基本相同,因而在此將不對他們再次描述,並且在圖4和圖5中對於它們或其中的一部分已經使用了與在圖2和圖3中相同的標記。選針器21也可以以上述用於第一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8的相同方式與第二組合件相互作用。
具有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的脫圈沉降片8,替換為單個的脫圈沉降片8,即不具有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
由一個或多個部件構成的導向環23(見圖6)可操作地與圓形沉降片座4關聯。該導向環23與中心軸“X-X”同軸,並且像殼體一樣是靜止的,即圓形沉降片座4可以圍繞中心軸“X-X”相對於導向環23旋轉的。選針器21相對於導向環23靜止並且橫向面對圓形沉降片座4和圓形針筒,並且選針器21可以根據指令間接地與移圈沉降片9、10以及脫圈沉降片8作用。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可以圍繞中心軸“X-X”相對於送紗系統以及相對於選針器21旋轉。
在所示實施例中,導向環23位於圓形沉降片座4的上方以及下方(圖7B–圖30B),並且導向環23具有多個導向件,所述導向件圍繞中心軸“X-X”延伸並且構成為與上述的第一組合件以及第二組合件的金屬部件接合。這些導向件例如是由三角與凹槽保持距離的。
每個第一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8的片踵14和每個第二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8的片踵14嵌合進入在導向環23的上的第一導向件24。所述第一導向件24構成為用於在圓形沉降片座4相對於導向環23並圍繞中心軸“X-X”旋轉時,沿相應的徑向溝槽5和相應的輔助徑向溝槽6徑向地移動脫圈沉降片8。
參見圖6,第一導向件24具有一些徑向基本上與脫圈沉降片8的片踵14的尺寸相對應的寬度,這些部分與其他的較寬部分交替。所述較大(較寬)部分是供所述片踵14相對於中心軸“X-X”,定義在沿相應的徑向外側路徑和相應的徑向內側路徑使用的。結果,所述第一導向件24定義有第一軌跡25和第二軌跡26,第一軌跡25定義為所述較寬部分的所述的徑向外側路徑,第二軌跡26定義為所述較寬部分的徑向內側路徑。所述較寬部分中的兩個路徑位於每路送紗系統和每個選針器21的上游和下游。
每一個第一組合件的右、左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嵌合進入導向環23的上的第二導向件27。第二導向件27相對於第一導向件24位於徑向外側位置,即第二導向件27包圍第一導向件24。所述第二導向件27包括多條路徑,其定義有基本為圓形的徑向外側軌跡28、基本為圓形的徑向內側路徑29、以及多條在徑向外側軌跡28與徑向內側軌跡29之間的過渡部分30(圖6)。
推片11、11’的片踵17、17’嵌合進入導向環23的上的第三導向件31。第三導向件31也圍繞中心軸“X-X”延伸並且定義有多條軌跡。特別的,所述第三導向件31定義有徑向外側軌跡32和圍繞中心軸“X-X”一個接一個佈置的多個徑向內側軌跡33。所述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相對於第二導向件27位於徑向更外側,即徑向外側軌道32包圍第二導向件27。每個徑向內側軌跡33都為弓形,並且具有與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相連接的兩端。每個徑向內側軌跡33均是離開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而靠近中心軸“X-X”,然後再遠離中心軸“X-X”,再次與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連接。所述徑向內側軌跡33與第二導向件27重疊,即它們定義了第二導向件27的過渡部分30的一部分。在所示實施例中有8條徑向內側軌跡33。所述徑向內側軌跡33位於每一個四路送紗系統的以及每一個選針器21的上游和下游。
所有選針片12、12’的基部18、18’容納於圍繞中心軸“X-X”延伸的圓形軌道34中,以便在其上滑動。圓形軌道34設置在導向環23的外部並且界定了位於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的最外側,即導向環23包圍第三導向件。
已知的每個選針器21是磁鐵式的或壓電式的,其包括多個刀片(levels)35,所述刀片35設置為一個位於另一個之上並且能夠一起在第一位置(例如高位位置)和第二位置(例如低位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刀片距離選針片12、12’的齒20、20’有一定距離,以便選針片12、12’在其靜止位置時不觸發所述齒20、20’。特別的,在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齒20、20’位於多個刀片35之間。在所述第二位置時,刀片35與和移圈沉降片9、10聯動的選針片12的齒20觸發,和/或與和脫圈沉降片8聯動的選針片12’的齒20’觸發,當圓形沉降片座4圍繞中心軸“X-X”相對於導向環23旋轉時刀片35在選針器21的前方移過,將選針片12、12’從靜止位置移動到工作位置。
如圖6和圖7A–30A所示,導向環23包括四個可動傳輸三角36和四個固定輔助傳輸三角37,其構成為作用和偏離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上。
將一未示出的電子控制單元可操作地連接至致使持針針筒2以及圓形沉降片座4旋轉的馬達或多個馬達,進而連接至選針器21以及其他驅動單元,以及針織機的其他部件。該電子控制單元構成/規劃為用於指令馬達或多個馬達以及選針器21以及所述其他驅動單元、以及針織機的其他部件。特別的,所述電子控制單元構成/規劃規劃為可選擇地擺動選針器21的刀片35,以便將選針片12、12’特別地從靜止位置移動到工作位置。
當製作如下描述的其他網孔時,每個具有紗嘴7的送紗系統構成為與一段弧形段上的相應組的針3一起作用,與相應的移圈沉降片9、10和脫圈沉降片8一起作用,以及和選針器21一起作用,所述選針器21橫向偏移(一圓周距離),例如相對於所述送紗系統偏移90°。可動傳輸三角36和固定輔助傳輸三角37與相應的送紗系統一起作用,與相應的選針器21一起作用。
為簡化起見,圖7A-30A示出了一路送紗系統(紗嘴7)、與所述送紗系統一起作用並且相對於送紗系統偏移90°的選針器21、與所述送紗系統和所述選針器21配合的可動傳輸三角36和固定輔助傳輸三角37。圖7A-30A進一步示出了:成組的針3、脫圈沉降片8、移圈沉降片9、10,其與所述送紗系統(紗嘴7)和所述選針器21作用,以及所述傳輸三角36、37。該成組的針3、脫圈沉降片8和移圈沉降片9、10在大約45°上延伸。根據指令,所述選針器21可以間接觸發移圈沉降片9、10以及所述組的每一枚脫圈沉降片8。
在本發明的使用中以及根據本發明,為形成一部分平針針織橫列(圖7A–15A以及圖7B–15B),成組的針3、相應成組的(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8以及成組的(如上所述的第一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9、10相對於第一逆時針旋轉方向(圖7A和7B)的相應選針器21的上游。針3處在低位(圖7B),並且移圈沉降片9、10和脫圈沉降片8位於後面位置。
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開始在第一逆時針方向上旋轉而選針器21未擺動,從而移圈沉降片9、10和脫圈沉降片8的選針片12、12’未被刀片35接觸而保持在它們的靜止位置。推片11、11’的片踵17、17’沿著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行進。每個第一組合件的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的片踵16沿著第二導向件27的徑向外側軌跡28行進,並且因此相應的移圈沉降片9、10的片鼻15保持在徑向上離中心軸“X-X有一定距離的位置,即在後面位置或靜止位置,在該位置它們不與形成線圈的紗線相互作用。
脫圈沉降片8的片踵14跟隨第二軌跡26的一部分和第一導向件24的第一軌跡25的一部分,引起所述脫圈/毛圈沉降片8的徑向移動。脫圈沉降片8沿著相應的徑向方向向後或向前行進,而針3被提升和而後被降低,以便使送紗系統喂給的紡織紗線形成線圈,而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直至它們經過所述送紗系統(圖8A、8B、9A、9B、10A、10B)。
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在第一逆時針旋轉方向上以大約180°的角度旋轉並形成線圈,直到到達圖10A的位置,然後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開始反向的旋轉方向。因此,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圍繞中心軸“X-X”沿第二順時針旋轉方向旋轉,同時提升針3和隨後下降針3,以便與脫圈沉降片8配合通過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圖11A–14A和11B–14B)來形成線圈,直到成組的針3、成組的脫圈沉降片8和成組的移圈沉降片9、10相對於第一逆時針旋轉方向再次轉動到選針器21的上游(圖15A和15B)。
當前,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的旋轉方向再次改變(圖16A和16B)。為了形成一部分的網孔針織橫列,控制單元命令選針器21(通過軟體控制),以使第一組刀片35從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反之亦然,以便僅觸發所述選針器21的前方移動的移圈沉降片9、10的選針片12。移圈沉降片9、10被選針片12觸發的,被移動至工作位置,其中全部的脫圈沉降片8的選針片2’未被觸發並且保持在它們的靜止位置。因此成組的全部或部分的移圈沉降片9、10由選針器21選擇。
以便僅觸發在所述選針器21前面移動的移圈沉降片9、10中的選針片12。被選針片12觸發的移圈沉降片9、10,被移到工作位置,而所有脫圈沉降片8的選針片12'沒有被觸發並留在它們的內部。靜止位置。因此,該組中的全部或部分移圈沉降片9、10由選針器21選擇。
為了簡單起見,參照第一組合件的一對選針片12,所述選針片12將兩個推片11分別推向中心軸“X-X”,以使推片11的片踵17在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內側軌跡33中偏離,徑向內側軌跡33位於選針器21下游,並隨之依次推動第一和第二移圈沉降片9、10。第一和第二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沿著第二導向件27的過渡部30中的一個行進並進入第二導向件27的徑向內側軌跡29,並按照它按照預設的旋轉角度旋轉,該旋轉角度由圓形沉降片座4和持針針筒2沿逆時針方向描述。在該行進過程中,第一和第二移圈沉降片9、10徑向朝中心軸“X-X”移動並朝著各自的向前位置移動,而針3保持在低位置(圖17A、17B)。因此,推片11通過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內側軌跡33,回到所述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外側軌跡32,並將選針片11推回到靜止位置。
同時,針3或與成對的移圈沉降片9和10可操作地聯動,兩枚針3被升高以及然後降低,如果需要的話,與待在給定送紗系統上操作的其他針3一起而無需延伸擴展線圈,同時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沿所述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並在送紗系統經過,以載入由所述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形成伸長的擴展線圈,到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9、10的片鼻15上(圖18A、18B,19A,19B,20A,20B)。換句話說,當一對所述第一組合件的成對的移圈沉降片9和10到達送紗系統時,形成了帶有伸長的擴展線圈(其將形成網孔)的編織線圈,擴展線圈被載入到相應的片鼻15上而不是載入到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的片顎13上。在此運動期間,可動傳輸三角36保持在靜止位置,並且不與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相互作用。
繼續逆時針旋轉,直到脫圈沉降片8和移圈沉降片9、10,成組的針3經過可動傳輸三角36(圖21A和21B)。
現在,可動傳輸三角36移動到工作位置,並且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的逆時針方向(第一旋轉方向)停止並開始反轉(圖22A和22B)。
在隨後的圓形沉降片座4和持針針筒2的順時針旋轉(第二旋轉方向)(圖23A–圖26A和圖23B-圖26B)中,選擇的移圈沉降片9、10再次移動遠離中心軸“X-X”。特別地,在逆時針旋轉期間,第一和第二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首先沿著第二導向件27的徑向內側軌跡29的一部分行進,同時保持針處於不工作位置,然後通過可動傳輸三角36使其偏離,在接合 工作位置,以及在過渡部分30上,該過渡部分30對應於移圈沉降片9、10的向後和向前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同時,將針3升起至退圈位置,以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9、10的片鼻15位於針3的針頭3A旁邊,並且將紗嘴7移至相應的靜止位置(圖25A和25B)。
現在,第一枚和第二枚移圈沉降片9、10的片踵16被第二導向件27的徑向外側軌跡28上的固定輔助傳輸三角37偏離,並移動選定的移圈沉降片9、10至後面位置,以便將位於片鼻15上的擴展線圈脫下到針3的針頭3A內(圖26A和26B)。在低位的針3的同時繼續進行順時針旋轉,成組的針3、移圈沉降片9、10和脫圈沉降片8經過送紗系統,而針3不會鈎取紡織紗線,因為紗嘴7在靜止位置。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組針3、脫圈針沉降片組8和一組移圈沉降片9、10組向相應的選針器21的上游移動,使針3下降並且移圈沉降片9和10在後面位置(圖27A和27B)。在上述順時針旋轉時,針3未形成任何線圈,但有助於鈎取和脫下片鼻15的擴展線圈到針3的針頭3A內,從而使製作網孔。
一旦成組的針3、成組的脫圈沉降片8和成組的移圈沉降片9、10向各自後面移動,至選針器21的上方,旋轉將停止並再次反向。選針器21保持在不工作位置,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沿第一逆時針旋轉方向旋轉約180度(圖28A–圖30A和圖28B-圖30B),將移圈沉降片9、10保持在向後位置,將針3降低至不工作位置,將紗嘴7置於靜止位置,以重置操作順序而不製造任何線圈。現在,在將紗嘴7移回到工作位置之後,可以重新開始上述工作模式,圖10A、10B所示。
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種變型中,在如上所述並在圖23A-圖26A和圖23B-圖26B中示出的圓形沉降片座4和持針針筒2的順時針旋轉(第二旋轉方向)期間,紗嘴7不移到靜止位置,並且針3鈎取另一根紗,以便與脫圈沉降片8配合而製作線圈。因此,在該變化中,除了有助於增加網孔外,針3也會形成線圈。結果,不需要在不做任何線圈的情況下重置操作順序,即遵循圖28A-30A和圖28B-30B的順序,但是可以直接從圖10A、10B的恢復工作。
在附圖中未示出的另外的實施例中,在右移圈沉降片9和左移圈沉降片10的片鼻15上形成雙擴展線圈。
在一個實施例中,雙擴展線圈是通過使針3和移圈沉降片9、10與第一送紗系統和位於第一送紗系統下游的第二送紗系統配合而形成的。當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沿第一個旋轉方向旋轉時,紡織紗線載入到所選的移圈沉降片9、10的片鼻15上,第一次在第一送紗系統上和第二次在第二送紗系統上。因此,在該步驟中,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以大於180°的角度旋轉,例如,高於270°。然後,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反向旋轉,並且當它們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在第二送紗系統被脫下到針3的針頭3A中(即它們在反向旋轉後遇到的第一路送紗系統)。
在不同的實施例中,通過使針3和移圈沉降片9、10與一路送紗系統配合來製成雙擴展線圈。所述紡織紗線載入到在所述單路送紗系統上的移圈沉降片9、10上,而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然後再次載入到同一送紗系統上的相同的移圈沉降片9、10上,這時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再次反轉方向,它們仍然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兩個細長的擴展線圈被脫下到所述單路送紗系統上的針3的針頭3A中。
為了將毛圈組織製成面料,控制單元借助於第一和第二組合件的脫圈沉降片8的毛圈片鼻22,控制單元命令選針器21,使其將第二組刀片35從第一位置移到第二位置,且然後就規劃持針針筒2和圓形沉降片座4之角度位置反之亦然,從而觸發脫圈沉降片8的特定的選針片12'。移圈沉降片9、10的選針片沒有被觸發,而是留在了它們的靜止位置。
為了簡單起見,對脫圈沉降片8的單個選針片12'進行補充,所述選針片12'將各自的推片11'推向中心軸“X-X”,從而推片11'的片踵17'在經過選針器21後,立即向下偏離第三導向件31的徑向內側軌跡33,然後沿其徑向推動相應的脫圈沉降片8。
在脫圈沉降片8在第一導向件24的最寬部分之一中時被施加徑向推動力,並將脫圈沉降片8從第一軌跡25移動到第一導向件24的第二軌跡26,即,如上所述,當希望形成平針線圈時第一引導件24的三角的徑向推進脫圈沉降片8。因此,脫圈沉降片8的毛圈片鼻22與一對針3(已知的方式,在此不再進一步描述)配合,以形成毛圈組織。圓形沉降片座4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都可以實現此操作模式。
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來看,本發明都具有重要的優點。
實際上,利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可以容易地使所需的選針片和/或輔助選針片工作,從而製造複雜的平針,網孔和/或毛圈布針織面料,在同一台機器上具有最不同功能的面料,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速度。
-根據本發明的機器可以高速製作網孔式和/或毛圈組織以及其他類型的圖案,從而顯著減少了複雜的管狀針織面料的製造時間。
1:針織機頭 2:持針針筒 3:針 3A:針頭 4:圓形沉降片座 5:徑向溝槽 6:輔助徑向溝槽 7:紗嘴 8:脫圈沉降片 9:右移圈沉降片 10:左移圈沉降片 11,11’:推片 12,12’:選針片 13:片顎 14:扁平片踵 15:片鼻 16:扁平片踵 17,17’,19,20’:片踵 18,18’:基部 20,20’:齒 21:選針器 22:毛圈片鼻 23:導向環 24:第一導向件 25:第一軌跡 26:第二軌跡 27:第二導向件 28:徑向外側軌跡 29:徑向內側路徑 30:過渡部分 31:第三導向件 32:徑向外側軌跡 33:徑向內側軌跡 34:圓形軌道 35:刀片 36,37:傳輸三角 X-X:中心軸
本說明書是根據附圖進行如下描述,用於僅是示意性的並且因此非限制的目的,其中: -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型針織機的一部分,其中省去了一些部件以便更好地顯示其他部件; -   圖2示出了屬於圖1針織機的多個元件的組合件的分解圖; -   圖3示出了圖2的組合件,多個元件彼此聯接; -   圖4示出了屬於圖1針織機的多個元件的一個不同組合件的分解圖; -   圖5示出了圖4的組合件,多個元件彼此聯接; -   圖6示出了前述視圖的針織機的包括導向環的部分的平面示意圖; -   圖7A至30A示意性地示出了前述視圖的針織機的平面圖,其中以示意的方式指出了各自操作步驟; -   圖7B至30B示出了前述視圖的針織機在與圖7A至30A相應的操作步驟中的具體部分。
3:針
7:紗嘴
9:右移圈沉降片
10:左移圈沉降片
21:選針器
35:刀片
36,37:傳輸三角
X-X:中心軸

Claims (20)

  1. 一種在圓型針織機中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其中,圓型針織機包括: 具有共同的中心軸的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 安裝在持針針筒上的多枚針,沿其縱向方向能夠移動,並具有圍繞中心軸佈置的針頭,定義為圓形針床; 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的多枚脫圈沉降片,能夠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具有構造成用於與針配合的片顎,以製造針織面料; 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並位於脫圈沉降片旁邊的多枚移圈沉降片,能夠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具有構造用於與針配合的片鼻,以製成網孔針織面料; 至少一路與相應的針,相應的脫圈沉降片和相應的移圈沉降片相聯動的送紗系統,以便將至少一根紡織紗線喂入圓形針床; 其中,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能夠相對於送紗系統圍繞中心軸旋轉; 其中,該方法包括: i.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旋轉,徑向驅動所述移圈沉降片中的選定移圈沉降片朝向中心軸和朝向各自的前進位置移動;升起然後降下該組針中所選的部分向前移動到移圈沉降片旁邊的一些針,而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旋轉並移動經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由所述送紗系統喂入的紡織紗線載入到所選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從而製造加長的擴展線圈; ii.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旋轉,徑向驅動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徑向朝向各自後面位置移動和遠離中心軸;升起針至少到退圈和/或脫圈位置,以便從片鼻上脫下擴展線圈到針的針頭中,並繼續旋轉,直到轉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然後降下針,同時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在各自後面的位置; 其中步驟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至少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的同時執行,步驟ii是當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或其中步驟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然後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步驟i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是通過橫向面對圓形針床的選針器來選擇的,所述選針器能夠在控制下動作,分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到相應的各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每一枚移圈沉降片;其中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在圓周上與相應的選針器相距一定距離;其中,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選針器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方法,在步驟i之前包括: 相對第一旋轉方向,將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移至相對於相應選針器第一旋轉方向的上游,其中,移圈沉降片位於後面位置; 啟動選針器; 將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並沿所述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以使組移圈沉降片的至少一些移圈沉降片被選擇,並沿徑向朝中心軸和各自的向前位置移動。
  4. 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驟ii中,在繼續旋轉直到所述至少通過一路送紗系統之前,所述針不從所述送紗系統鈎取紡織紗線或與脫圈沉降片配合,鈎取另一根紗線以形成線圈。
  5. 2、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驟ii包含: 通過將針保持在不工作位置和/或低於退圈位置,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沿徑向移動到遠離中間軸的中間位置; 將針升起至退圈位置,以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位於針的針頭旁邊; 進一步將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盡可能徑向遠離中心軸向後位置移動,以便從片鼻上脫下擴展線圈到針的針頭中; 繼續旋轉,直到經過送紗系統,而沒有針從送紗系統中鈎取紡織紗線,或者使針到達脫圈和/或退圈位置,或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出另一根紗線,與脫圈沉降片配合,以形成線圈。 脫下擴展線圈後,當選定的移圈沉降片位於向後位置時,降低針。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送紗系統的紗嘴移動至靜止位置,以使針不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取紡織紗線;或其中所述送紗系統的紗嘴保持在工作位置,使得針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取另外的紡織紗線。
  7. 5或6所述的方法,當其依附於請求項2或3時,其中,所述持針針筒和所述圓形沉降片座沿所述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所述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轉回到各自的選針器上游。
  8. 如請求項1至7之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驟i和ii中,選擇所述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所有移圈沉降片以製成網孔針織面料,或者其中僅選擇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一些移圈沉降片,以製成部分的有網孔針織面料。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包括: 使選針器處於不工作狀態; 將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以使該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每枚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後面位置,直到經過送紗系統,而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後面位置,針保持在降低的位置,以便重設操作順序而不製造任何線圈。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包括: 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組針、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回到在第一旋轉方向的選針器的上游;以相反方向旋轉的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通過升起然後降下針使所述送紗系統配合脫圈沉降片喂入紡織紗線,製造線圈。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包括: 使選針器處於不工作狀態; 將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旋轉並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而一組移圈沉降片的每枚移圈沉降片保持在後面位置; 升起然後降下針,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直到經過所述送紗系統,由所述送紗系統配合脫圈沉降片喂入紡織紗線,製造線圈, 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直到一組、一組脫圈沉降片和一組移圈沉降片再次回到在第一旋轉方向相應的選針器的上游,以相反方向旋轉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通過升起然後降下針使所述送紗系統配合脫圈沉降片喂入紡織紗線,製造線圈。
  12.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沿徑向遠離中心軸到中間位置,包括:移動傳輸三角,以捕捉和偏離所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踵。
  13. 如請求項5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所選擇的移圈沉降片進一步移動至所述後面位置包括:移動另一傳輸三角以捕捉和偏離所述選擇的移圈沉降片的片踵。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每枚所述脫圈沉降片放置在一對移圈沉降片旁邊,並且每對移圈沉降片有助於形成一個擴展線圈。
  15. 一種圓型針織機,包括: 具有共同的中心軸的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 安裝在持針針筒上的多枚針,沿其縱向方向能夠移動,並具有圍繞中心軸佈置的針頭,定義為圓形針床; 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的多枚脫圈沉降片,能夠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具有構造成用於與針配合的片顎,以製造針織面料; 安裝在圓形沉降片座上並位於脫圈沉降片旁邊的多枚移圈沉降片,能夠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沿徑向方向移動,並且具有構造用於與針配合的片鼻,以製造網孔針織面料; 至少一個與相應的組針、相應的一組脫圈沉降片和相應的一組移圈沉降片可操作地相聯動的送紗系統,以便將至少一根紡織紗線喂入圓形針床; 其中,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能夠相對於送紗系統圍繞中心軸旋轉; 其中,圓型針織機用於: i.使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旋轉,驅動所述一組移圈沉降片中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朝向中心軸和各自前面的位置移動;升起然後降下組針中所選的部分向前移動的移圈沉降片旁邊的一些針,而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旋轉和移動經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由所述送紗系統送入的紡織紗線載入到選定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上,從而製造加長的擴展線圈; ii.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圍繞中心軸旋轉,徑向驅動所述一組移圈沉降片中的所選部分移圈沉降片背向中心軸移動,升起針至少到退圈和/或脫圈位置,以便將片鼻上退下的擴展線圈墊入到針的針頭中,並繼續旋轉直到轉過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然後降下針,與此同時所選的移圈沉降片處於各自在後面的位置; 其中步驟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至少第一旋轉方向旋轉的同時執行,步驟i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或其中,步驟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然後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的同時執行,步驟ii在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沿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執行。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圓型針織機,包括至少一個橫向面對所述圓形針床的選針器,所述選針器能夠在控制下動作,分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到相應的各組移圈沉降片的每枚移圈沉降片;其中所述至少一路送紗系統在圓周上與相應的選針器保持一定距離;其中,持針針筒和圓形沉降片座相對於選針器能夠圍繞中心軸旋轉;其中通過所述選針器選擇移圈沉降片。
  17. 如請求項15或16所述的圓型針織機,其中,所述針織機配置用於: 通過將針保持在不工作位置和/或低於退圈位置,使選定的移圈沉降片沿中心位置徑向移動遠離中間軸; 至少將針升起至退圈位置,以使所選的移圈沉降片的片鼻位於針頭的旁邊; 進一步將選定的移圈沉降片從中心軸徑向遠離移至所述向後位置,以便將位於片鼻上的擴展線圈脫圈到針的針頭; 繼續旋轉,直到經過送紗系統,而沒有針從送紗系統中鈎取紡織紗線,或者使針到達脫圈和/或退圈位置,或從所述送紗系統中鈎出另一根紗線,與脫圈沉降片配合,以形成線圈。 脫下擴展線圈後,當選定的移圈沉降片位於向後位置時,降低針。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圓型針織機,其特徵在於,為了製造所述網孔,所述送紗系統相對於相應的選針器成角度地偏移。
  19. 如請求項16或18所述的圓型針織機,其中,可操作地與送紗系統以及選針器聯動的所述組針、所述一組脫圈沉降片和所述一組移圈沉降片具有一定的角度延伸。
  20. 如請求項16、18或19中的一項所述的圓型針織機,其中,所述針織機包括彼此成角度地偏移的四路送紗系統,以及彼此成角度地偏移的四個選針器,並且其中每路送紗系統為了製造網孔而相對於各自的選針器成角度地偏移。
TW109112655A 2019-04-16 2020-04-15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TW202104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102019000005900A IT201900005900A1 (it) 2019-04-16 2019-04-16 Metod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tessuto a maglia traforato su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IT102019000005900 2019-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701A true TW202104701A (zh) 2021-02-01

Family

ID=6766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655A TW202104701A (zh) 2019-04-16 2020-04-15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956505B1 (zh)
CN (1) CN111826786A (zh)
IT (1) IT201900005900A1 (zh)
TW (1) TW202104701A (zh)
WO (1) WO20202128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18890A (zh) * 2021-12-20 2022-04-12 江苏三联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抗压缩经编弹性仿皮革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77794A (en) 1931-06-27 1932-08-04 Thomas Goodwin Junio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ircular knitting-machines
GB410831A (en) 1932-10-24 1934-05-24 Alfred Reymes Col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GB449404A (en) 1934-12-24 1936-06-24 Taylor & Co Hucknall Ltd S Improvements in the method of and means for producing knitted fabrics
FR1427471A (fr) * 1965-03-23 1966-02-04 Procédé pour l'exécution de jours dans des tricots obtenus à l'aide de métiers circulaires à bas et dispositif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édé
IT997212B (it) * 1973-10-24 1975-12-30 Colosio C Metodo per l esecuzione di tessu to a maglia ad intarsio e trafora to sulle macchine circolari da cal ze e da maglieria e macchina per l attuazione di detto metodo
DE3473308D1 (en) * 1983-12-19 1988-09-15 Watanabe Kutsushita Kogyo Co Jacquar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IT1314727B1 (it) * 2000-05-10 2003-01-03 Sangiacomo Spa Dispositivo di selezione delle platine per la costruzione di maglia aspugna disegnata su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e calzetteria
ITMI20030900A1 (it) * 2003-05-02 2004-11-03 Santoni & C Sp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articolarmente per la
ITMI20031995A1 (it) * 2003-10-15 2005-04-16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er la selezione delle platine di abbattitura in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JP5987180B2 (ja) * 2012-02-15 2016-09-07 岡本株式会社 パイル長を変化できる編機及びパイル長を変化させた編地の製造方法
IT201700044770A1 (it) * 2017-04-24 2018-10-24 Santoni & C Sp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e metodo di movimentazione di aghi di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6786A (zh) 2020-10-27
IT201900005900A1 (it) 2020-10-16
EP3956505B1 (en) 2024-05-08
EP3956505A1 (en) 2022-02-23
WO2020212818A1 (en)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04701A (zh) 在圓型針織機上製造網孔針織面料的方法
US11214899B2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moving the needles of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N111826789B (zh) 用于制造网孔针织面料的圆型针织机
EP3956510B1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s selec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knitted fabric using the machine
CN108729005B (zh) 圆型针织机的选针器刀头、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的方法
CN116057219A (zh) 用于针织机的沉降片、使用所述沉降片的针织机以及使用所述沉降片生产成圈组织的方法
EP3956508B1 (e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terry stitches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PH05247804A (ja) 丸編み機のジャックでもち上げられなかった編針を軸線方向に動かす装置
US20230272566A1 (en) A shaped sinker for knit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for manufacturing open-work knitted fabrics
KR102512375B1 (ko) 자신의 축선을 중심으로 일어나는 교번적인 회전 운동으로 작동될 수 있는 바늘 실린더를 갖는 원형 편직 기계로 제품의 일부분을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US2708838A (en) Method of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US1163970A (en) Knitting-machine.
WO2023281328A1 (e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 selection and related method for knitting
WO2023281334A1 (e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assembly for needle and sinker selection
US6397642B1 (en) Automatic device for the selection of needles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knitted goods
EP0962569A2 (en) Highly versatile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and the like with multiple drops or feeds
JPS6331577B2 (zh)
US313593A (en) Knitt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