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2716A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2716A
TW202042716A TW109113678A TW109113678A TW202042716A TW 202042716 A TW202042716 A TW 202042716A TW 109113678 A TW109113678 A TW 109113678A TW 109113678 A TW109113678 A TW 109113678A TW 202042716 A TW202042716 A TW 2020427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ter
rotating body
stroller
width direction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4265B (zh
Inventor
清水直
三井陽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2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2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2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42Ste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0Handle bars;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0Handle bars; Handles
    • B62B9/203Handle bars; Handles movable from front end to rear end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301/00Wheel arrangements; Steering; Stability; Wheel suspension
    • B62B2301/04Wheel arrangements; Steering; Stability; Wheel suspension comprising a wheel pivotable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e.g. swivelling castors
    • B62B2301/046Wheel arrangements; Steering; Stability; Wheel suspension comprising a wheel pivotable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e.g. swivelling castors with means restricting the rotation about that axis

Abstract

本發明的嬰兒車(10)包括:本體框架(12),具有前腿(14)及後腿(16);握把(40),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擺動地連接於本體框架;第一腳輪(50),具有固定於前腿的單個前輪;以及第二腳輪,具有固定於後腿的一對後輪。於握把處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一腳輪(50)的腳輪旋轉。於握把處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二腳輪(60)的腳輪旋轉。

Description

嬰兒車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握把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擺動的嬰兒車。
例如如專利文獻1(JP2017-81252A)所揭示般,已知一種使握把可擺動的嬰兒車。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嬰兒車中,握把在背面推動位置與對面推動位置之間可擺動。於背面推動位置,握把位於嬰幼兒的背面側,監護人自嬰幼兒的背面側推動嬰兒車來使嬰兒車前進。於對面推動位置,握把位於與嬰幼兒對面的側,監護人自與嬰幼兒對面之側推動嬰兒車來使嬰兒車前進。
於握把處於背面推動位置的情況下,嬰幼兒可面向行進方向前方。於握把處於對面推動位置的情況下,監護人可一面確認嬰幼兒一面使嬰兒車行進。因此,在將低月齡嬰幼兒載置於嬰兒車時,大多將握把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在將例如腰部已坐住的嬰幼兒載置於嬰兒車時,傾向於將握把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
如以上所述,傾向於根據嬰幼兒的月齡而變更握把的位置。另一方面,於現有的嬰兒車中,未進行用於根據握把位置而變更嬰兒車特性的研究。例如,在將握把配置於傾向於適宜於低月齡嬰幼兒的對面推動位置的情況下,只要使嬰兒車的穩定性提高即可,另一方面,在將握把配置於與對面推動位置相比而傾向於適宜於月齡大的嬰幼兒的背面推動位置的情況下,只要使嬰兒車的操縱性提高即可。
本發明是考慮以上方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根據可擺動的握把的配置而使嬰兒車的特性變化。
本發明的嬰兒車包括: 本體框架(flame),具有前腿及後腿; 握把,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擺動地連接於所述本體框架; 第一腳輪(caster),具有:固定於所述前腿的第一固定體、以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一固定體的第一旋轉體、及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一旋轉體的單個前輪;以及 第二腳輪,具有:固定於所述後腿的第二固定體、以第二腳輪軸線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二固定體的第二旋轉體、及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二旋轉體的一對後輪,且 於所述握把處於所述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一旋轉體相對於所述第一固定體的旋轉,於所述握把處於所述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二旋轉體相對於所述第二固定體的旋轉。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本體框架具有: 第一連桿(link),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前腿及所述後腿; 第二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一連桿; 第三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前腿;以及 第四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後腿,且 所述第二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三連桿及所述第四連桿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三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四連桿及所述第二連桿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四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二連桿及所述第三連桿的至少一者。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在側視下,所述第三連桿及所述第四連桿的連接位置位於較所述前腿更靠後方。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在側視下,所述第三連桿及所述第二連桿的連接位置位於較所述前腿更靠後方。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在側視下,框架材及基座框架(base flame)的連接位置位於較所述前腿更靠後方。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中位於寬度方向的外側的後輪較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二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寬度方向的外側。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於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之間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於所述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的中心。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前輪的寬度。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第一固定體的寬度。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 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第一旋轉體基座,以所述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可旋轉地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體;以及第一旋轉體保持器(holder),連接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且經由車軸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前輪,且 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的寬度且大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的寬度。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在所述握把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可折疊。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所述前輪的直徑可小於所述後輪的直徑。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所述後輪的寬度可窄於所述前輪的寬度。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於所述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第一腳輪軸線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第二腳輪軸線位於同一位置。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第一旋轉體基座,以所述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可旋轉地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體;以及第一旋轉體保持器,連接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且經由車軸可旋轉地支撐於所述前輪,且 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包含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於寬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相向面的寬度小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的寬度,且所述第一相向面位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所存在的範圍內。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高於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為所述前輪的直徑以上。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為所述後輪的直徑以上。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為: 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小於所述前輪的直徑。
於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亦可為: 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小於所述後輪的直徑。
根據本發明,可根據可擺動的握把的配置而使嬰兒車的特性變化。
以下,參照圖式所示的一具體例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圖8B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嬰兒車的一實施形態的圖。其中,圖1~圖4表示嬰兒車的具體例的整體構成。又,圖5及圖6是局部地表示嬰兒車的立體圖或前視圖。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嬰兒車10具有:本體框架12,具有前腿14及後腿16;握把40,以相對於本體框架12可擺動的方式連接於本體框架12;第一腳輪50,安裝於前腿14;以及第二腳輪60,安裝於後腿16。其中,本體框架12及握把40構成嬰兒車本體11。又,如僅於圖2中以兩點鏈線所示般,對於嬰兒車本體11,可拆卸地安裝有具有緩衝性的座席芯材13。嬰幼兒就坐或橫臥於所述座席芯材13上。
於本實施形態中,握把40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相對於本體框架12可擺動。於圖示的示例中,握把40的第一位置為背面推動位置(參照圖1及圖2),握把40的第二位置為對面推動位置(參照圖3)。如圖2所示,握把40在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且朝後方延伸。在將握把40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監護人)自嬰幼兒的背面側握持握把40而操縱嬰兒車10。此時,嬰幼兒可在嬰兒車10行進過程中面向行進方向的前方而欣賞風景。如圖3所示,握把40在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且朝前方延伸。在將握把40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自與嬰幼兒對面的前腿側的位置握持握把40而操縱嬰兒車10。此時,能夠以嬰兒車10的後腿側成為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進。
如廣泛普及般,圖示的嬰兒車10(嬰兒車本體11)構成為可自圖1及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折疊成圖4所示的折疊狀態。嬰兒車10(嬰兒車本體11)亦可自折疊狀態展開為展開狀態。在嬰兒車10處於展開狀態的情況下,可使握把40相對於本體框架12而擺動。
此外,於本說明書中,針對嬰兒車及其構成構件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語在無特別指示的情況下,意指以乘坐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及其構成構件的嬰幼兒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細而言,所謂「前後方向」,為連結圖1的紙面的左下與右上的方向,相當於圖2及圖3的紙面的左右方向。而且,只要無特別指示,所謂「前」為坐車的嬰幼兒所面向之側,圖1的紙面的左下側以及圖2的紙面的左側為前側。另一方面,所謂「上下方向」是指與嬰兒車的行進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行進面為水平面的情況下,所謂「上下方向」是指鉛垂方向。又,所謂「橫向」是指寬度方向,且是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如圖1所示,圖示的嬰兒車10整體上具有以位於橫向中心且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面為中心大致對稱的構成。
首先,作為嬰兒車的整體構成,對嬰兒車本體11進行說明。如上文所述般,嬰兒車本體11具有本體框架12及握把40。其中如圖1所示,本體框架12具有分別左右配置的一對前腿14、及分別左右配置的一對後腿16。本體框架12進而具有分別左右配置的第一連桿L1、第二連桿L2、第三連桿L3及第四連桿L4。前腿14、後腿16及第一連桿L1~第四連桿L4作為構成為將嬰兒車本體11可折疊及可展開的連桿而發揮功能。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一連桿L1亦作為扶手(armrest)21而發揮功能。即,由扶手21構成第一連桿L1。
如圖1~圖3所示,前腿14的上端部分可轉動(可擺動)地與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連桿L1的前方部分連接。同樣地,後腿16的上端部分可轉動(可擺動)地與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連桿L1的前方部分連接。又,第二連桿L2的上方部分可轉動(可擺動)地與配置於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一連桿L1的後方部分連接。如圖3所示般,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二連桿L2具有主連桿材22、及固定於主連桿材22的上端的上連接材23。主連桿材22例如包含金屬製管(pipe)。上連接材23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第二連桿L2於上連接材23處,可轉動(可擺動)地連接於扶手21的後端部分。
如圖1~圖3所示,第三連桿L3可轉動(可擺動)地與前腿14連接。第四連桿L4可轉動(可擺動)地與後腿16連接。第三連桿L3可轉動(可擺動)地與第二連桿L2及第四連桿L4的至少一者連接。第四連桿L4可轉動(可擺動)地與第二連桿L2及第三連桿L3的至少一者連接。第二連桿L2可轉動(可擺動)地與第三連桿L3及第四連桿L4的至少一者連接。
如圖1及圖5所示,於圖示的示例中,作為形成第三連桿L3的構件,而設置有框架材24、及固定於框架材24的前連接材25及後連接材26。框架材24例如包含經彎曲加工的金屬製管。前連接材25及後連接材26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框架材24具有於前後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側部24a、及將一對側部24a於前方加以連結的連結部24b且呈U字狀。前連接材25將一端部分可轉動地與前腿14連接,將另一端部分固定於側部24a的前方部分。後連接材26固定於側部24a的後端部分。於所述示例中,由位於右側的框架材24的側部24a、與固定於所述右側的側部24a的右側的前連接材25及後連接材26而形成右側的第三連桿L3。同樣地,由位於左側的框架材24的側部24a、與固定於所述左側的側部24a的左側的前連接材25及後連接材26而形成左側的第三連桿L3。
如圖5所示,於圖示的示例中,第四連桿L4具有可轉動地連接於後腿16的主軸材28、以及固定於主軸材28的上端部分的端構件29。主軸材28例如包含金屬製管。端構件29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主軸材28於下端部分可轉動地與後腿16的中間部分連接。端構件29可轉動地與第二連桿L2及第三連桿L3連接。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二連桿L2、第三連桿L3及第四連桿L4使用同一軸構件30相互可轉動地連接。所述軸構件30貫通第二連桿L2的主連桿材22、第四連桿L4的端構件29、及形成第三連桿L3的後連接材26。藉由所述構成,第二連桿L2、第三連桿L3及第四連桿L4能夠以與軸構件30的中心軸線一致的軸線為中心而相互轉動。
又,如圖1~圖3所示,圖示的嬰兒車10的本體框架12進而具有:基座框架31、上方框架32、以及連結基座框架31與上方框架32的連結框架33。基座框架31及上方框架32皆形成U字狀。而且,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於框架材24及基座框架31,張設有基座布材34(僅於圖2圖示)。基座布材34與框架材24、基座框架31、上方框架32及連結框架33一起,支撐緩衝性的座席芯材13(僅於圖2中以兩點鏈線圖示)。再者,於圖4中,省略基座框架31、上方框架32及連結框架33的圖示。
於圖示的示例中,框架材24、基座框架31、上方框架32、連結框架33及基座布材34構成座位支撐體,支撐座席芯材13。其中,基座布材34的一部分及框架材24構成支撐嬰幼兒的臀部的座部支撐體。又,基座布材34的一部分及基座框架31構成支撐嬰幼兒的背部的背部支撐體。
基座框架31於其兩端部貫通有軸構件30(參照圖5)。而且,基座框架31相對於框架材24及其他構成構件可轉動(可擺動)。基座框架31相對於框架材24擺動,藉此可實現座席芯材13的斜倚(reclining)。上方框架32於其兩端部,可轉動(可擺動)地與第一連桿L1的後端部分連接。上方框架32相對於第一連桿L1的轉動軸線與第二連桿L2相對於第一連桿L1的轉動軸線位於同一線上。於基座框架31與上方框架32之間,於橫向上分開而設置一對連結框架33。連結框架33於其兩端,可轉動地與基座框架31及上方框架32連接。
如圖1所示,本體框架12作為於橫向上延伸的構成構件而具有連結一對前腿14間的前方連結材15、及連結一對後腿16間的後方連結材17。然而,於圖示的示例中,前方連結材15在一對第一腳輪50之間延伸,後方連結材17在一對第二腳輪60之間延伸。前方連結材15作為腳踏(footrest)而發揮功能。又,於一對後連接材26間,設置有中央連結材27。藉由前方連結材15、後方連結材17及中央連結材27可抑制嬰兒車10朝橫向變形。進而,於一對第一連桿L1間可拆卸地設置有具有可撓性的保護(guard)構件38。
對於以上所說明的本體框架12,可擺動地連結有握把40。於圖示的示例中,握把40具有:握把本體41,可擺動地安裝於本體框架12;以及保持體42,設置於握把本體41。於圖示的嬰兒車本體11中,握把40在於側視下較垂直軸更朝後方傾斜的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與較垂直軸更朝前方傾斜的第二位置(對面推動位置)之間可擺動。
如圖1所示,握把本體41包含:一對軸部41a,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中間部41b,連結一對軸部41a間。握把本體41整體上具有大致U字狀的形狀。握把40於U字的兩端部,可轉動(可擺動)地與本體框架12連接。於圖示的示例中,握把本體41使用軸構件30可轉動地與本體框架12連接。因此,第二連桿L2、第三連桿L3、第四連桿L4、基座框架31及握把40以藉由軸構件30畫出的同一軸線為中心,相對於彼此而可轉動。
保持體42設置於握把本體41的軸部41a上。保持體42可沿著軸部41a的長度方向在軸部41a上移動。握把40具有未圖示的施力構件(例如,彈簧),施力構件將保持體42向下方按壓。保持體42可與設置於本體框架12的第一位置保持構件36及第二位置保持構件37卡合。如圖3所示,第一位置保持構件36設置於第二連桿L2。保持體42與第一位置保持構件36卡合,藉此限制握把40相對於本體框架12的擺動,而可如圖2所示般將握把40維持於第一位置。又,如圖2所示,第二位置保持構件37設置於第一連桿L1。保持體42與第二位置保持構件37卡合,藉此限制握把40相對於本體框架12的擺動,而可如圖3所示般將握把40維持於第二位置。例如,克服施力構件的施加力移動至上方的保持體42以覆蓋第一位置保持構件36或第二位置保持構件37的方式朝下方移動,藉此可使保持體42與第一位置保持構件36或第二位置保持構件37卡合。
具有以上構成的嬰兒車本體11藉由使各構成構件相對轉動而可折疊。具體而言,將配置於第一位置的握把40暫且向後上方拉起,其後,朝下方按下,藉此使第四連桿L4相對於後腿16於圖2中朝順時針方向轉動。伴隨著所述操作,第一連桿L1及第三連桿L3相對於第二連桿L2於圖2中朝順時針方向轉動。藉由此種操作,在側視下握把40與前腿14一面維持大致平行的配置一面相互接近,且握把40的位置下降。以如上方式,可如圖4所示般將嬰兒車本體11折疊。在圖4的已折疊的狀態下,可將嬰兒車10的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為了將嬰兒車本體11自折疊狀態展開,執行與上文所述的折疊操作相反的程序即可。
又,嬰兒車本體11具有限制兩個構成構件的相對轉動的狀態維持機構(未圖示)。藉由操作所述狀態維持機構,可進行嬰兒車本體11的折疊動作。再者,於圖示的示例中,握把40具有與狀態維持機構連結的遠距離操作裝置43。如圖1所示,遠距離操作裝置43設置於握把本體41的中間部41b。藉由操作遠距離操作裝置43而狀態維持機構運作,從而可進行嬰兒車本體11的折疊動作。
其次,對第一腳輪50及第二腳輪60進行說明。再者,於圖示的示例中,嬰兒車本體11具有一對前腿14,且第一腳輪50保持於各前腿14。一對第一腳輪50具有相同的構成、或以位於橫向中心且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面為中心而大致對稱的構成。同樣地,嬰兒車本體11具有一對後腿16,第二腳輪60保持於各後腿16。一對第二腳輪60具有相同的構成、或以位於橫向中心且沿著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面為中心而大致對稱的構成。以下,對位於圖1~圖6所示的橫向上左側的第一腳輪50及第二腳輪60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第一腳輪50具有:第一固定體51,安裝於前腿14的下端部分;第一旋轉體52,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一固定體51;以及前輪56,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一旋轉體52。第一旋轉體52連接於第一固定體51。第一旋轉體52以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腳輪軸線C1(參照圖2)為中心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可旋轉。第一旋轉體52具有自下方與第一固定體51對面的第一相向面SS1。特別是,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一旋轉體52於第一相向面SS1,自下方與第一固定體51接觸。在以第一旋轉體52及第一固定體51的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相對旋轉的過程中,第一固定體51在第一旋轉體52的第一相向面SS1上相對滑動。
如圖5所示,第一旋轉體52具有:第一旋轉體基座53,連接於第一固定體51;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連接於第一旋轉體基座53;以及第一車軸55,支撐於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在本例中,第一旋轉體基座53包含第一相向面SS1。第一旋轉體基座53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可旋轉。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亦可經由例如用於吸收衝擊的緩衝材連接於第一旋轉體基座53。
圖示的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具有:連接部54a,連接於第一旋轉體基座53;以及一對臂部54b,自連接部54a伸出。作為一例,於連接部54a設置供自第一固定體51朝下方伸出的軸部插入的孔部,限制第一固定體51的軸部自連接部54a的孔部脫出。藉由此種構成,第一固定體51及第一旋轉體52可相對旋轉地連接。臂部54b具有長度方向。一對臂部54b以彼此的長度方向為平行且於與所述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分開的方式自連接部54a伸出。第一車軸55支撐於一對臂部54b的離開連接部54a之側的端部。第一車軸55與行進面平行地延伸。前輪56支撐於所述第一車軸55。因此,前輪56可旋轉地配置於一對臂部54b之間。即,各第一腳輪50僅具有一個前輪56。
如圖6所示,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上,第一相向面SS1的寬度小於旋轉體保持器54的寬度W54,且第一相向面SS1位於旋轉體保持器54所存在的範圍內。根據此種示例,於朝上下方向的投影中,第一相向面SS1位於保持前輪56的旋轉體保持器54上。而且,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上,前輪56位於第一腳輪50的第一腳輪軸線C1上。因此,第一旋轉體52可經由第一相向面SS1穩定地支撐第一固定體51,藉此可使嬰兒車穩定地行進。再者,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一相向面SS1的寬度與第一旋轉體基座的最大的寬度W53一致。
如圖5所示,第一腳輪50進而具有制動構件57,所述制動構件57可運作地設置於支撐前輪56的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制動構件57藉由對於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相對運作,而與前輪56接觸從而可限制前輪56的旋轉。圖示的制動構件57可擺動地支撐於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的位於寬度方向內側的臂部54b。
再者,所謂寬度方向上的內側(內方)是指與寬度方向上的嬰兒車10的中心接近之側。所謂寬度方向上的外側(外方)是指離開寬度方向上的嬰兒車10的中心之側。
如圖5所示,第二腳輪60具有:第二固定體61,安裝於後腿16的下端部分;第二旋轉體62,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二固定體61;以及後輪66,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二旋轉體62。第二旋轉體62連接於第二固定體61。第二旋轉體62以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腳輪軸線C2(參照圖2)為中心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可旋轉。第二旋轉體62具有自下方與第二固定體61對面的第二相向面SS2。特別是,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二旋轉體62於第二相向面SS2,自下方與第二固定體61接觸。在以第二旋轉體62及第二固定體61的第二腳輪軸線C2為中心相對旋轉的過程中,第二固定體61在第二旋轉體62的第二相向面SS2上相對滑動。
如圖5所示,第二旋轉體62具有:第二旋轉體基座63,連接於第二固定體61;以及第二車軸65,支撐於第二旋轉體基座63。在本例中,第二旋轉體基座63包含第二相向面SS2。第二車軸65貫通第二旋轉體基座63且伸出至第二旋轉體基座63的兩側。第二車軸65與行進面平行地延伸。後輪66分別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二車軸65的自第二旋轉體基座63伸出至兩側的部分。即,各第一腳輪50具有一對後輪66。第二旋轉體基座63位於一對後輪66之間。
如圖1所示,第二腳輪60進而具有制動構件67,所述制動構件67可運作地設置於支撐後輪66的第二旋轉體基座63。制動構件67藉由對於第二旋轉體基座63相對運作,而與後輪66接觸從而可限制後輪66的旋轉。圖示的制動構件67可擺動地支撐於第二旋轉體基座63。
再者,如圖2所示,第一腳輪50具有鎖定(lock)構件58,所述鎖定構件58限制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所述鎖定構件58在限制位置與非限制位置之間可移動。例如,處於限制位置的鎖定構件58自第一固定體51突出而與第一旋轉體52接觸,藉此可限制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的旋轉。另一方面,處於非限制位置的鎖定構件58離開第一旋轉體52,而不干擾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運作。
同樣地,如圖2所示,第二腳輪60具有鎖定構件68,所述鎖定構件68限制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的旋轉。所述鎖定構件68在限制位置與非限制位置之間可移動。例如,處於限制位置的鎖定構件68自第二固定體61突出而與第二旋轉體62接觸,藉此可限制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以第二腳輪軸線C2為中心的旋轉。另一方面,處於非限制位置的鎖定構件68離開第二旋轉體62,而不干擾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的旋轉運作。
進而,如圖2所示,嬰兒車本體11具有切換機構45,所述切換機構45根據握把40的位置而使鎖定構件58、鎖定構件68在限制位置與非限制位置之間移動。於圖示的示例中,切換機構45具有:切換構件46,可運作地支撐於後腿16;以及傳遞部件47,將切換構件46及鎖定構件58、鎖定構件68之間加以連結。於圖示的示例中,切換構件46伴隨著握把40的擺動而與握把40接觸。藉由與握把40接觸,可引起切換構件46相對於後腿16的直線運作或旋轉運作等相對運作,作為具體例而可引起相對擺動動作。藉由切換構件46的運作,可經由傳遞部件47使鎖定構件58、鎖定構件68運作。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握把40處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一腳輪50的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又,於握把40處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二腳輪60的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的旋轉。於圖示的示例中,於握把40處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圖2所示的握把40的位置)的情況下,容許第一腳輪50的第一旋轉體52的旋轉,且限制第二腳輪60的第二旋轉體62的旋轉。另一方面,於握把40處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圖3所示的握把40的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一腳輪50的第一旋轉體52的旋轉,且容許第二腳輪60的第二旋轉體62的旋轉。
再者,切換機構45及鎖定構件58、鎖定構件68可採用各種公知的構成,例如可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08-254688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8-254693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0-234988號公報等所揭示的構成。
其次,對包含如以上所述般的構成的嬰兒車10的作用進行說明。如上文所述般,握把40相對於本體框架12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擺動。
在如圖2所示般將握把40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監護人)可自嬰幼兒的背面側握持握把40而操縱嬰兒車10,以嬰幼兒面向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進。此時,前腿14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的前方,後腿16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的後方。而且,在安裝於前腿14的第一腳輪50中,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可旋轉。另一方面,在安裝於後腿16的第二腳輪60中,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以第二腳輪軸線C2為中心不可旋轉。
在如圖3所示般將握把40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可自與嬰幼兒對面的前腿14側的位置握持握把40而操縱嬰兒車10,以嬰兒車10的後腿側為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進。此時,後腿16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的前方,前腿14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的後方。而且,在安裝於前腿14的第一腳輪50中,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不可旋轉。另一方面,在安裝於後腿16的第二腳輪60中,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以第二腳輪軸線C2為中心可旋轉。
即,伴隨著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切換握把40被保持的位置,而對以腳輪軸線C1、腳輪軸線C2為中心的支撐車輪56、車輪66的旋轉體52、旋轉體62的可否旋轉進行切換。具體而言,位於嬰兒車10的移動方向上的前方的腳輪50、腳輪60作為腳輪而發揮功能,支撐車輪56、車輪66的旋轉體52、旋轉體62以腳輪軸線C1、腳輪軸線C2為中心而旋轉。另一方面,位於嬰兒車10的移動方向的後方的腳輪50、腳輪60不作為腳輪發揮功能,而限制支撐車輪56、車輪66的旋轉體52、旋轉體62以腳輪軸線C1、腳輪軸線C2為中心的旋轉。藉由根據此種握把40的擺動位置而切換腳輪機構,可使操作者(監護人)的嬰兒車10提高操縱性。
此外,於握把40處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情況下,嬰幼兒可面向行進方向前方。因此,在嬰兒車10行進過程中,嬰幼兒可觀察風景並欣賞風景。於握把40處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的情況下,監護人可一面確認嬰幼兒的狀態一面使嬰兒車10行進。因此,在將低月齡嬰幼兒載置於嬰兒車10時,大多將握把40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在將例如腰部已坐住的嬰幼兒載置於嬰兒車10時,傾向於將握把40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
在將低月齡嬰幼兒載置於嬰兒車10時,對於嬰兒車10要求行進穩定性。根據圖示的嬰兒車10,在傾向於針對低月例嬰幼兒而使用的對面推動狀態下的嬰兒車10、即握把40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的狀態的嬰兒車10中,後腿16位於移動方向上的前方。而且,安裝於後腿16的第二腳輪60具有雙輪結構,包含一對後輪66。所述第二腳輪60具有接地面積大、強度高、且於耐荷重上優異等特點。因此,在第二腳輪60位於移動方向前方而作為腳輪發揮功能的情況下,由於第二腳輪60為雙輪結構,而實現優異的行進穩定性。
又,雙輪結構的第二腳輪60具有在與行進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開的一對後輪66。因此,可有效地避免第二腳輪60整體、即一對後輪66兩者嵌入於在行進面上形成的槽等凹部。即,即便一個第二腳輪60的其中一個後輪66位於凹部上,藉由另一個後輪66維持於行進面上,亦可有效地防止第二腳輪60嵌入於凹部。藉此,有效地抑制產生非意圖的衝擊,在此方面上亦可使行進穩定性提高。
即,於握把40配置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的狀態的嬰兒車10中,第二腳輪60作為位於移動方向前方的腳輪而發揮功能,藉此適宜地獲得傾向於載置於所述嬰兒車10的低月例嬰幼兒所要求的行進穩定性。
另一方面,隨著不斷成長,而嬰幼兒的體重不斷增加。伴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對嬰兒車10要求操縱性(轉向性、行進操作性)。又,如上文所述般,伴隨著嬰幼兒的成長,在握把40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狀態下使用嬰兒車10,以使嬰幼兒喜歡使用嬰兒車10外出。於本實施形態的嬰兒車10中,在握把40配置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前腿14位於移動方向上的前方。而且,安裝於前腿14的第一腳輪50具有單輪構造,僅包含一個前輪56。於所述第一腳輪50中,由於行進面與前輪56的摩擦阻力變小,故易於使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而旋轉。因此,藉由施加至握把40的力可使前輪56與第一旋轉體52一起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容易地旋轉,故可發揮優異的操縱性。
如以上所述般,藉由握把40位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而第二腳輪60作為位於移動方向前方的腳輪而發揮功能,作為結果,對嬰兒車10賦予傾向於載置於所述嬰兒車10的低月例嬰幼兒所要求的行進穩定性。另一方面,藉由握把40位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而第一腳輪50作為位於移動方向前方的腳輪而發揮功能,從而對嬰兒車10賦予傾向於載置於所述嬰兒車10的長大的嬰幼兒所要求的操縱性。即,可根據可擺動的握把40的配置而使嬰兒車10的特性變化,從而可對嬰兒車10賦予特別是根據握把40的位置而要求的特性。
此外,圖示的嬰兒車10的本體框架12具有:第一連桿L1,可轉動地連接於前腿14及後腿16;第二連桿L2,可轉動地連接於第一連桿L1的後端部分;第三連桿L3,可轉動地連接於前腿14;以及第四連桿L4,可轉動地連接於後腿16的中間部分。第二連桿L2可轉動地連接於第三連桿L3及第四連桿L4的至少一者。又,第三連桿L3可轉動地連接於第四連桿L4及第二連桿L2的至少一者。進而,第四連桿L4可轉動地連接於第二連桿L2及第三連桿L3的至少一者。
於此種嬰兒車10中,載置於嬰兒車10的嬰幼兒的重心在前後方向上較前腿14更接近於後腿16。特別是,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在圖2及圖3所示的側視下,第三連桿L3與第四連桿L4及第二連桿L2的連接位置(軸構件30的位置)位於較後腿16更靠後方,特別是,於此種嬰兒車10中,嬰幼兒的重心於前後方向上與前腿14相比更易於接近後腿16。因此,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嬰幼兒的體重主要藉由後腿16及固定於後腿16的下端的第二腳輪60而支撐。如上文所述般,第二腳輪60於寬度方向上分開且具有一對後輪66。因此,第二腳輪60具有接地面積大、強度高、且於耐荷重上優異等特點。藉此,根據圖示的嬰兒車10,可穩定地支撐嬰幼兒的體重。
再者,一般而言,載置於嬰兒車的嬰幼兒的重心位置亦取決於斜倚角度,但大致位於支撐嬰幼兒的臀部的座部支撐體的後方部分上。特別是,在嬰兒車上的嬰幼兒的重心位置傾向於位於座部支撐體、與支撐嬰幼兒的背部的背部支撐體的連接位置附近上。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基座布材34與已調節基座布材34的框架材24構成經由座席芯材13支撐嬰幼兒的臀部的座部支撐體。又,基座布材34與已調節基座布材34的基座框架31構成經由座席芯材13支撐嬰幼兒的背部的背部支撐體。因此,如圖7A及圖7B所示,載置於圖示的嬰兒車10的嬰幼兒的重心CG不是取決於可擺動的握把40被保持的位置,而是位於在前後方向上的框架材24的後方部分上、更嚴格而言位於基座框架31與框架材24的可轉動的連接位置上、即軸構件30的周邊上。因此,載置於所述嬰兒車10的嬰幼兒的重心CG在前後方向上較前腿14更接近於後腿16。因此,經由安裝於後腿16且包含一對後輪66的第二腳輪60,穩定地支撐嬰幼兒的體重。
進而,如圖7A及圖7B所示,自嬰幼兒的重心CG至後輪66的接地位置的沿著前後方向的距離LY短於自嬰幼兒的重心CG至前輪56的接地位置的沿著前後方向的距離LX。產生下述傾向,即:此種嬰兒車10針對朝寬度方向的搖晃、翹曲、變形、傾倒(傾斜)等的穩定性取決於後輪66的寬度方向位置。
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各第二腳輪60的一對後輪66中位於寬度方向外側的後輪66較與所述第二腳輪60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同一側(左側或右側)的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在寬度方向上位於更靠外側。因此,以使嬰幼兒的重心CG在寬度方向上位於較後輪66更靠外側的方式而形成的嬰兒車10的傾斜角θ2(參照圖8A)大於以使嬰幼兒的重心CG在寬度方向上位於較前輪56更靠外側的方式而形成的嬰兒車10的傾斜角θ1(參照圖8B)。因此,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藉由包含一對後輪66的第二腳輪60,針對朝側方向的搖晃、翹曲、變形、傾倒(傾斜)等發揮優異的穩定性。
特別是在圖示的嬰兒車10中,前腿14及後腿16在寬度方向上位於相互重合的區域,進而,前腿14與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亦在寬度方向上位於相互重合的區域。而且,在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位於第二腳輪60的一對後輪66之間,所述第二腳輪60與所述第一腳輪50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同一側。因此,在針對朝寬度方向的變形或傾斜確保優異的穩定性的同時,可抑制嬰兒車10的大型化且賦予優美的外觀。
特別是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如圖6所示,於嬰兒車10直行狀態下的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位於第二腳輪60的一對後輪66的中心,所述第二腳輪60與所述第一腳輪50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同一側。因此,可進一步使行進穩定性提高,從而可發揮優異的直行性。
此外,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在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50的第一腳輪軸線C1與第二腳輪60的第二腳輪軸線C2位於同一位置,所述第二腳輪60與第一腳輪50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同一側。因此,改善行進穩定性,且亦可提高轉向性、行進操作性。
再者,如圖2所示,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的直徑D1小於第二腳輪60的後輪66的直徑D2。根據此種第一腳輪50,可更加易於產生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的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握把40位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的情況下的嬰兒車10的操縱性。
此外,圖示的嬰兒車10僅在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能夠自展開狀態開始折疊動作。而且,與握把40處於第一位置的嬰兒車10同樣地,在折疊的嬰兒車10中容許第一腳輪50的第一旋轉體52及前輪56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且限制第二腳輪60的第二旋轉體62及後輪66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的旋轉。即,在折疊狀態下可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而旋轉的前輪56的直徑比較小。根據此種嬰兒車10,如圖4所示般,可有效地使處於折疊的狀態的嬰兒車10的立起姿勢穩定。
又,如圖6所示,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中,即於與前後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前進的嬰兒車10中,各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位於第二腳輪60的一對後輪66之間,所述第二腳輪60與所述第一腳輪50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同一側。特別是,前輪56的寬度方向外側端與位於寬度方向外側的後輪66的寬度方向內側端相比位於更靠寬度方向內側,且前輪56的寬度方向內側端與位於寬度方向內側的後輪66的寬度方向外側端相比位於更靠寬度方向外側。換言之,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中,寬度方向上的一對後輪66的間隔S2大於寬度方向上的前輪56的寬度W1。根據此種嬰兒車10,可有效地抑制嬰兒車10朝寬度方向的傾倒,且可有效地使嬰兒車10的直行狀態穩定。
進而,於圖6所示的示例中,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上,一對後輪66的間隔S2大於第一固定體51的寬度W51。又,於處於直行狀態的嬰兒車10中,寬度方向上的一對後輪66的間隔S2大於寬度方向上的第一旋轉體52的第一旋轉體基座53的寬度W53,且大於寬度方向上的第一旋轉體52的第一旋轉體保持器54的寬度W54。根據此種示例,不僅可使握把40處於背面推動位置即第一位置(圖2所示的握把40的位置)的情況下的操縱性優異,而且可使握把40處於對面推動位置即第二位置(圖3所示的握把40的位置)的情況下的行進穩定性更加優異。
於以上所說明的一實施形態中,嬰兒車10具有:本體框架12,具有前腿14及後腿16;握把40,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擺動地連接於本體框架12;第一腳輪50,安裝於前腿14;以及第二腳輪60,安裝於後腿16。第一腳輪50具有:第一固定體51,固定於前腿14;第一旋轉體52,以第一腳輪軸線C1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一固定體51;以及單個前輪56,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一旋轉體52。第二腳輪60具有:第二固定體61,固定於後腿16;第二旋轉體62,以第二腳輪軸線C2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二固定體61;以及一對後輪66,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二旋轉體62。而且,於握把40處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的旋轉,於握把40處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限制第二旋轉體62相對於第二固定體61的旋轉。
根據此種一實施形態,藉由握把40位於第二位置,第二腳輪60作為位於移動方向前方的腳輪而發揮功能,從而可提高嬰兒車10的行進穩定性。另一方面,藉由握把40位於第一位置,第一腳輪50作為位於移動方向前方的腳輪而發揮功能,從而可改善嬰兒車10的操縱性。即,可根據可擺動的握把40的配置而使嬰兒車10的特性變化。
再者,於圖6所示的示例中,於直行狀態下的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上,後輪66的寬度W2窄於前輪56的寬度W1。根據此種示例,可維持將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的行進穩定性且維持將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的操縱性,並且改善將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的操縱性且改善將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的行進穩定性。
進而,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在寬度方向上,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與第一固定體51的位置重合。而且,第一腳輪50的前輪56在寬度方向上與第一腳輪軸線C1重合。於此種嬰兒車10中,如圖2所示般,已確認:藉由加高第一腳輪50的第一旋轉體52的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而在將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更易於使第一旋轉體52相對於第一固定體51以腳輪軸線C1為中心而旋轉。即,藉由加高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可進一步改善將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的操縱性。
另一方面,於圖示的嬰兒車10中,第二腳輪60的後輪66位於自第二固定體61在寬度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因此,第二腳輪60的後輪66自第二腳輪軸線C2在寬度方向上偏移。於此種嬰兒車10中,如圖2所示般,已確認:藉由降低第二腳輪60的第二旋轉體62的第二相向面SS2的高度H2,而在將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可有效地限制第二固定體61相對於第二旋轉體62以腳輪軸線C1為中心非意圖地旋轉。即,藉由降低第二相向面SS2的高度H2,可進一步改善將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的行進穩定性。
而且,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高於第二相向面S2的高度H2。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為前輪56的直徑D1以上。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為後輪66的直徑D2以上。根據此種構成,可使將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的操縱性更加優異。
同樣地,於圖示的示例中,第一相向面SS1的高度H1高於第二相向面S2的高度H2。第二相向面SS2的高度H2小於前輪56的直徑D1。第二相向面SS1的高度H2小於後輪66的直徑D2。根據此種構成,可使將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的行進穩定性更加優異。
參照圖示的具體例對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圖示的具體例並非意圖限定一實施形態。上文所述的一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各種具體例而實施,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追加等。例如,於上文所述的具體例中,僅在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嬰兒車10可自展開狀態朝折疊狀態開始折疊動作,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僅在握把4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嬰兒車10可開始折疊動作,或者是,亦可為無論握把40配置於第一位置還是第二位置的任一者,嬰兒車10均可開始折疊動作。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2:本體框架 13:座席芯材 14:前腿 15:前方連結材 16:後腿 17:後方連結材 21:扶手 22:主連桿材 23:上連接材 24:框架材 24a:側部 24b:連結部 25:前連接材 26:後連接材 27:中央連結材 28:主軸材 29:端構件 30:軸構件 31:基座框架 32:上方框架 33:連結框架 34:基座布材 36:第一位置保持構件 37:第二位置保持構件 38:保護構件 40:握把 41:握把本體 41a:軸部 41b:中間部 42:保持體 43:遠距離操作裝置 45:切換機構 46:切換構件 47:傳遞部件 50:第一腳輪/腳輪 51:第一固定體 52:第一旋轉體/旋轉體 53:第一旋轉體基座 54:第一旋轉體保持器/旋轉體保持器 54a:連接部 54b:臂部 55:第一車軸 56:前輪/車輪 57、67:制動構件 58、68:鎖定構件 60:第二腳輪/腳輪 61:第二固定體 62:第二旋轉體/旋轉體 63:第二旋轉體基座 65:第二車軸 66:後輪/車輪 C1:第一腳輪軸線/腳輪軸線 C2:第二腳輪軸線/腳輪軸線 CG:嬰幼兒的重心 D1:前輪的直徑 D2:後輪的直徑 H1:第一相向面的高度 H2:第二相向面的高度 L1:第一連桿 L2:第二連桿 L3:第三連桿 L4:第四連桿 LX:自嬰幼兒的重心至前輪的接地位置的沿著前後方向的距離 LY:自嬰幼兒的重心至後輪的接地位置的沿著前後方向的距離 S2:一對後輪的間隔 SS1:第一相向面 SS2:第二相向面 W1:前輪的寬度 W2:後輪的寬度 W51:第一固定體的寬度 W53:第一旋轉體基座的寬度 W54:第一旋轉體保持器的寬度 θ1、θ2:嬰兒車的傾斜角
圖1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圖,且是用於說明嬰兒車的整體構成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嬰兒車在握把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狀態下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圖1的嬰兒車在握把配置於第二位置(對面推動位置)的狀態下的側視圖。 圖4是表示圖1的嬰兒車在折疊的狀態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圖1的嬰兒車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圖1的嬰兒車的一部分的前視圖。 圖7A是示意性地表示握把位於第一位置的圖1的嬰兒車的側視圖。 圖7B是示意性地表示握把位於第二位置的圖1的嬰兒車的側視圖。 圖8A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的嬰兒車的後視圖。 圖8B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的嬰兒車的前視圖。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2:本體框架
14:前腿
15:前方連結材
16:後腿
17:後方連結材
21:扶手
22:主連桿材
23:上連接材
24:框架材
24a:側部
24b:連結部
25:前連接材
26:後連接材
27:中央連結材
28:主軸材
29:端構件
31:基座框架
32:上方框架
33:連結框架
38:保護構件
40:握把
41:握把本體
41a:軸部
41b:中間部
42:保持體
43:遠距離操作裝置
50:第一腳輪/腳輪
51:第一固定體
52:第一旋轉體/旋轉體
56:前輪/車輪
60:第二腳輪/腳輪
61:第二固定體
62:第二旋轉體/旋轉體
66:後輪/車輪
67:制動構件
L1:第一連桿
L2:第二連桿
L3:第三連桿
L4:第四連桿
SS1:第一相向面
SS2:第二相向面

Claims (18)

  1. 一種嬰兒車,包括: 本體框架,具有前腿及後腿; 握把,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地連接於所述本體框架; 第一腳輪,具有:第一固定體,固定於所述前腿;第一旋轉體,以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一固定體;以及單個前輪,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以及 第二腳輪,具有:第二固定體,固定於所述後腿;第二旋轉體,以第二腳輪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二固定體;以及一對後輪,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第二旋轉體,且 於所述握把處於所述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一旋轉體相對於所述第一固定體的旋轉,於所述握把處於所述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二旋轉體相對於所述第二固定體的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本體框架具有: 第一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前腿及所述後腿; 第二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一連桿; 第三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前腿;以及 第四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後腿,且 所述第二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三連桿及所述第四連桿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三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四連桿及所述第二連桿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四連桿能夠轉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二連桿及所述第三連桿的至少一者。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中位於寬度方向的外側的後輪較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二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寬度方向的外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於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於所述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前輪位於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一對後輪的中心。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前輪的寬度。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第一固定體的寬度。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第一旋轉體基座,以所述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地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體;以及第一旋轉體保持器,連接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且經由車軸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前輪,且 於所述寬度方向上,所述一對後輪的間隔大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的寬度且大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的寬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在所述握把配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能夠折疊。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前輪的直徑小於所述後輪的直徑。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後輪的寬度窄於所述前輪的寬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本體框架具有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前腿及於寬度方向上分開而設置的一對後腿, 所述第一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前腿, 所述第二腳輪分別設置於所述一對後腿, 於所述寬度方向上,各第一腳輪的所述第一腳輪軸線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腳輪位於同一側的第二腳輪的所述第二腳輪軸線位於同一位置。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第一旋轉體基座,以所述第一腳輪軸線為中心能夠旋轉地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體;以及第一旋轉體保持器,連接於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且經由車軸能夠旋轉地支撐於所述前輪,且 所述第一旋轉體基座包含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於寬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相向面的寬度小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的寬度,且所述第一相向面位於所述第一旋轉體保持器所存在的範圍內。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高於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為所述前輪的直徑以上。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一固定體對面的第一相向面, 所述第一相向面的高度為所述後輪的直徑以上。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小於所述前輪的直徑。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嬰兒車,其中所述第二旋轉體具有自下方與所述第二固定體對面的第二相向面, 所述第二相向面的高度小於所述後輪的直徑。
TW109113678A 2019-04-26 2020-04-23 嬰兒車 TWI754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765 2019-04-26
JP2019-086765 201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2716A true TW202042716A (zh) 2020-12-01
TWI754265B TWI754265B (zh) 2022-02-01

Family

ID=72941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678A TWI754265B (zh) 2019-04-26 2020-04-23 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6915935B2 (zh)
CN (2) CN112969625B (zh)
TW (1) TWI754265B (zh)
WO (1) WO20202183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7570U (zh) * 1990-10-22 1992-06-16
FR2775241B1 (fr) * 1998-02-26 2000-04-21 Team Tex Poussette pour enfant en bas age
JP4994925B2 (ja) * 2007-04-09 2012-08-08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201151422Y (zh) * 2007-11-13 2008-11-19 钟志群 后轮变向式手刹童车
JP5944141B2 (ja) * 2011-11-07 2016-07-05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203391842U (zh) * 2013-03-29 2014-01-15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推杆能换向的童车
JP6378991B2 (ja) * 2014-09-22 2018-08-22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JP5913546B2 (ja) * 2014-12-16 2016-04-27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106672051B (zh) * 2015-11-09 2019-07-19 广东三泰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可折叠式婴儿车
JP3202222U (ja) * 2015-11-09 2016-01-28 晃一 中川 機内持ち込み可能なベビーカー
JP6653558B2 (ja) * 2015-11-30 2020-02-26 株式会社リッチェル 手押車
CN106672061B (zh) * 2017-02-14 2023-03-14 中山市特凯斯婴童用品有限公司 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
US10946885B2 (en) * 2017-09-07 2021-03-16 Yuanzhen XIANG Multi-function pet stroller
CN207955752U (zh) * 2017-12-25 2018-10-12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1044B (zh) 2023-08-04
JP2021165134A (ja) 2021-10-14
JP6915935B2 (ja) 2021-08-11
JP6938071B1 (ja) 2021-09-22
CN112969625A (zh) 2021-06-15
CN112969625B (zh) 2022-05-10
JPWO2020218304A1 (ja) 2021-09-13
WO2020218304A1 (ja) 2020-10-29
TWI754265B (zh) 2022-02-01
CN113501044A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9551B2 (ja) 乳母車
JP5465721B2 (ja) キャリア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EP2441645B1 (en) Baby buggy
JP5755344B2 (ja) 折り畳み式乳母車
CN112046590A (zh) 一种儿童推车
TWI754265B (zh) 嬰兒車
TWI761080B (zh) 嬰兒車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JP6923930B2 (ja) 乳母車
WO2024013906A1 (ja) 乳母車
JP6957028B2 (ja) 乳母車
JP2010105575A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手操作移動車用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20019359A (ja) 乳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