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1796A -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1796A
TW202041796A TW109110204A TW109110204A TW202041796A TW 202041796 A TW202041796 A TW 202041796A TW 109110204 A TW109110204 A TW 109110204A TW 109110204 A TW109110204 A TW 109110204A TW 202041796 A TW202041796 A TW 2020417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block
aforementioned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江児
長屋雄太
島本光
沖村隆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1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179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減速機具備:支持塊;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相對於前述輸入齒輪與前述輸出齒輪之位置。

Description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在產業用機器人或工作機械等中,為了將馬達等之旋轉驅動源之旋轉減速而使用減速機。在減速機中,有在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插裝嚙合於兩齒輪之中間齒輪之情形(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種減速機之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可旋轉地受支持於輸出旋轉體或外殼等之支持塊。中間齒輪同樣地可旋轉地受支持於輸出旋轉體或外殼等之支持塊,且嚙合於輸入齒輪及輸出齒輪。輸入齒輪之旋轉以相應於輸出齒輪與輸入齒輪之齒數比之速度比經減速,並傳遞至輸出齒輪。中間齒輪之支持軸在中間齒輪之齒面嚙合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兩齒面之位置處,固定於支持塊之保持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23153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此種減速機中,有出於變更減速比等之目的,將輸入齒輪更換為齒數不同之另一輸入齒輪之情形。此情形下,若在驅動源之輸出軸安裝新的輸入齒輪,則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齒面之距離變化。因而,為了將中間齒輪之齒面與新的輸入齒輪之齒面嚙合,而必須變更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此情形下,必須將供中間齒輪之支持軸固定之輸出旋轉體或外殼等之支持塊更換為保持孔之位置不同之另一構件。又,在將輸出齒輪更換為齒數不同之構件之情形下,基於同樣之理由,亦必須更換支持塊。 因而,在先前之減速機中,於將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更換為齒數不同之構件之情形下,需要大規模之零件更換,而零件成本高漲。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變速比,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之減速機、及使用該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本發明進而提供一種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將變速比之變更範圍擴大,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之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該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減速機具備:支持塊;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相對於前述輸入齒輪與前述輸出齒輪之位置。
根據上述之構成,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藉由齒輪置變更機構,變更中間齒輪之位置。在本構成中,可在不更換支持塊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減速比。因而,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變速比,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前述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可具備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保持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且可拆裝地安裝於前述支持塊。
此情形下,可藉由變更保持構件對於支持塊之組裝方向、及保持構件本身,而變更中間齒輪之位置。
可為下述構成,即:前述保持構件在與該保持構件上之基準位置分開之位置具有前述支持軸之保持部,前述保持構件與前述支持塊具有可變更以前述基準位置為中心之前述保持構件之旋轉位置之旋轉位置變更部,前述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具有前述保持構件之前述保持部、及前述旋轉位置變更部。
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藉由旋轉位置變更部,變更保持構件之繞基準位置之旋轉位置。藉此,變更保持構件安裝於支持塊之狀態下之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在採用本構成之情形下,僅憑藉改變保持構件之旋轉位置,便可容易地變更中間齒輪之位置。
可為下述構成,即:前述保持構件形成為以前述基準位置為軸心之圓柱狀,前述支持塊具有供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嵌合之圓形之保持孔,前述旋轉位置變更部具有: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及前述保持孔。
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適宜地改變保持構件之繞軸心之旋轉角度,在此狀態下將保持構件嵌合於支持塊之保持孔。
前述支持軸可一體地形成於前述保持構件之前述保持部。
此情形下,由於中間齒輪之支持軸與保持構件一體地形成,故可削減構成零件之零件數目。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減速機具備:支持塊;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保持構件,其保持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且可拆裝地安裝於前述支持塊;且前述保持構件形成為圓柱狀,且在與該保持構件之軸心位置分開之位置一體地形成前述支持軸;前述支持塊具有供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嵌合之圓形之保持孔;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與前述支持塊之前述保持孔構成可變更前述保持構件之以軸心為中心之旋轉位置之旋轉位置變更部。
根據上述之構成,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適宜地變更保持構件之旋轉位置,將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嵌合於支持塊之保持孔。藉此,支持塊上之中間齒輪之位置被變更。在本構成中,僅憑藉改變保持構件相對於支持塊之保持孔之旋轉位置,便可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減速比。因而,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變速比,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減速機具備;支持塊;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藉由軸位置變更部,變更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在本構成中,可在不更換支持塊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減速比。
可行的是,前述支持塊具有可供前述支持軸嵌合之複數個支持軸嵌合孔,前述軸位置變更部由複數個前述支持軸嵌合孔構成。
在更換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至少任一者之情形下,相應於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適宜地選擇支持塊上之支持軸嵌合孔,將支持軸嵌合於最佳之支持軸嵌合孔。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驅動裝置具備:減速機,其將旋轉驅動源之旋轉減速並輸出;及旋轉塊,其連結於前述減速機之輸出部;且前述減速機具備:支持塊;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相對於前述輸入齒輪與前述輸出齒輪之位置。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齒輪機構具備:支持塊;第一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第二齒輪,其與前述第一齒輪嚙合;第三齒輪,其與前述第二齒輪嚙合;及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與齒數不同之前述第三齒輪對應地變更前述第二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藉此,藉由軸位置變更部,而對應於齒數不同之前述第三齒輪,變更前述第二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藉此,可相應於第三齒輪與第二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在不更換支持塊下,將第一齒輪與第三齒輪之變速比之變更範圍放大。
本發明之前述軸位置變更部可具有複數個支持孔部,該等複數個支持孔部能夠將所插入之前述支持軸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且分開形成於前述支持塊。
本發明之前述支持塊可沿位於距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特定之距離之圓周具有複數個前述支持孔部。
本發明之前述支持塊可具有在前述第二齒輪之軸向對向且位於前述第二齒輪之兩側之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且 在前述第一基座部與前述第二基座部之至少一者之對向面具有前述支持孔部。
本發明將前述支持孔沿位於距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特定之距離之圓周配置複數個,且在前述圓周上交替地形成於前述第一基座部之前述對向面與前述第二基座部之前述對向面。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減速機具備:齒輪機構;及減速部,其連接於前述齒輪機構;且該齒輪機構具備:支持塊;第一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前述支持塊;第二齒輪,其與前述第一齒輪嚙合;第三齒輪,其與前述第二齒輪嚙合;及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與齒數不同之前述第三齒輪對應地變更前述第二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配置複數個前述支持孔之前述圓周以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為中心,前述圓周之半徑可與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至前述第二齒輪之旋轉中心之距離一致。 [發明之效果]
上述之減速機與驅動裝置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變速比。因而,在採用上述之減速機及驅動裝置之情形下,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進而,上述之齒輪機構、減速機、及驅動裝置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變速比,且可將變速比之變更範圍放大。 因而,在採用上述之齒輪機構、減速機及驅動裝置之情形下,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其次,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在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中,對共通部分賦予同一符號,且部分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針對圖1~圖6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係進行熔接或零件組裝等時所利用之驅動裝置1之立體圖。 驅動裝置1具備:基座塊11,其設置於地面F上;減速機10,其固定設置於基座塊1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上表面;旋轉驅動源即馬達2,其朝減速機10輸出動力;保持裝置12,其固定設置於基座塊11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上表面;及旋轉塊13,其由減速機10及保持裝置12支持長度方向之兩端部。馬達2一體地安裝於減速機10之輸入側。減速機10將馬達2之旋轉減速,並將該旋轉傳遞至旋轉塊13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保持裝置12將旋轉塊1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旋轉塊13藉由經由減速機10自馬達2被傳遞動力,而繞大致沿水平方向之軸線o1旋轉。
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旋轉塊13繞軸線o1具有複數個工件支持面13a。在各工件支持面13a安裝作業對象即工件W。安裝於工件支持面13a之工件W藉由因馬達2所致之旋轉塊13之旋轉,而朝向作業位置移動。在作業位置設置有例如熔接機器人等之作業裝置3。
圖2係自輸出側(供安裝旋轉塊13之側)觀察減速機10之前視圖,圖3係沿圖2之III-III線之剖視圖。又,圖4係將圖3之一部分放大之減速機10之剖視圖,圖5係大致沿圖4之V-V線之減速機10之剖視圖。此外,在圖5中,未示出後述之中央齒輪30及曲柄軸齒輪31、中間齒輪32等之剖面。又,在圖5中,同時記載有後述之保持構件40及安裝基座38。 減速機10具備:固定塊14,其下端固定設置於基座塊11(參照圖1)之一端側之上表面;第1載架塊15A及第2載架塊15B,其等與固定塊14一體地結合;外筒17,其經由軸承16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第1載架塊15A與第2載架塊15B之外周側;複數個(三個)曲柄軸18,其等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第1載架塊15A及第2載架塊15B;及第1迴轉齒輪19A及第2迴轉齒輪19B,其等與各曲柄軸18之二個偏心部18a、18b一起迴轉。減速機10以輸出部之旋轉中心軸線c1與驅動裝置1之軸線o1吻合之方式設置於基座塊11。
固定塊14具有:在中央具有圓形之貫通孔25之穿孔圓板狀之基座凸緣14a(參照圖3)、及自基座凸緣14a朝下方延伸而出之腳部14b(參照圖2)。固定塊14之腳部14b之下端藉由螺栓緊固等而固定於基座塊11。在基座凸緣14a之厚度方向之一個端面堆疊穿孔圓板狀之第1載架塊15A,該第1載架塊15A藉由螺栓緊固等而一體地固定。又,第2載架塊15B藉由螺栓緊固等而固定於第1載架塊15A之與基座凸緣14a為反側之端面。第2載架塊15B具有:穿孔圓板狀之基板部15Ba、及自該基板部15Ba之端面朝向第1載架塊15A之方向延伸之未圖示之複數個支柱部。第2載架塊15B之支柱部之端面與第1載架塊15A之端面對接,且各支柱部固定於第1載架塊15A。在第1載架塊15A與第2載架塊15B之基板部15Ba之間確保軸向之間隙。在該間隙中配置有第1迴轉齒輪19A及第2迴轉齒輪19B。 此外,在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形成有供第2載架塊15B之各支柱部貫通之未圖示之避讓孔。避讓孔以各支柱部不阻礙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迴轉動作之方式,相對於支柱部形成為充分大之內徑。
外筒17跨於第1載架塊15A之外周面、及第2載架塊15B之基板部15Ba之外周面而配置。外筒17之軸向之兩端部經由軸承16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第1載架塊15A、及第2載架塊15B之基板部15Ba。又,在外筒17之軸向之中央區域(與第1迴轉齒輪19A及第2迴轉齒輪19B之外周面對向之區域)之內周面,形成有與旋轉中心軸線c1平行地延伸之複數個銷槽(未圖示)。大致圓柱狀之內齒銷20可旋轉地被收容於各銷槽中。安裝於外筒17之內周面之複數個內齒銷20與第1迴轉齒輪19A及第2迴轉齒輪19B之各外周面對向。
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形成為較外筒17之內徑小若干之外徑。在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各外周面形成有與配置於外筒17之內周面之複數個內齒銷20以嚙合狀態接觸之外齒19Aa、19Ba。形成於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各外周面之外齒19Aa、19Ba之齒數較內齒銷20之數目略少(例如少一個)地設定。
複數個曲柄軸18配置於以第1載架塊15A與第2載架塊15B之旋轉中心軸線c1為中心之同一圓周上。各曲柄軸18經由軸承22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第1載架塊15A及第2載架塊15B。各曲柄軸18之偏心部18a、18b分別貫通第1迴轉齒輪19A及第2迴轉齒輪19B。各偏心部18a、18b經由偏心部軸承23可旋轉地卡合於分別形成於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支持孔21。此外,各曲柄軸18之二個偏心部18a、18b以相位繞曲柄軸18之軸線偏移180゚之方式偏心。
若複數個曲柄軸18接收外力而朝一方向旋轉,則曲柄軸18之偏心部18a、18b以特定之半徑朝同方向迴轉,伴隨於此,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以相同之半徑朝同方向迴轉。此時,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各外齒19Aa、19Ba與保持於外筒17之內周之複數個內齒銷20以嚙合之方式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中,由於外筒17側之內齒銷20之數目較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各外齒19Aa、19Ba之齒數略多地設定,故在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迴轉一周之期間,外筒17以特定之節距朝與迴轉方向相同之方向被推轉。其結果為,曲柄軸18之旋轉被大幅度減速,並作為外筒17之旋轉輸出。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各曲柄軸18之偏心部18a與偏心部18b以繞軸心偏移180゚之方式偏心,故第1迴轉齒輪19A與第2迴轉齒輪19B之迴轉相位偏移180゚。
在外筒17之與基座凸緣14a為反側之軸向之端部安裝有穿孔圓板狀之輸出板26。輸出板26以非接觸狀態覆蓋第2載架塊15B之端部,在軸向外側之端面,可藉由螺栓緊固等安裝工件保持用之旋轉塊13(參照圖1)。又,在輸出板26之內周部安裝有以非接觸狀態貫通第2載架塊15B、第2迴轉齒輪19B、第1迴轉齒輪19A、第1載架塊15A、基座凸緣14a之各內周部之筒部27。筒部27與輸出板26一體地旋轉。
又,減速機10具備:輸入齒輪33,其連結於馬達2之未圖示之旋轉軸;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其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基座凸緣14a及第1載架塊15A之內周面;及中間齒輪32,其嚙合於輸入齒輪33及中央齒輪30,將輸入齒輪33之旋轉傳遞至中央齒輪30。中央齒輪30較輸入齒輪33為大徑,且齒數較輸入齒輪之齒數更多地設定。因而,因馬達2所致之輸入齒輪33之旋轉以特定之減速比減速,在此狀態下被傳遞至中央齒輪30。
輸入齒輪33經由軸承34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基座凸緣14a之自貫通孔25朝徑向外側有距離之緣部。輸入齒輪33之旋轉中心軸c4與減速機10之輸出側之旋轉中心軸線c1設定為平行。
中央齒輪30形成為跨於基座凸緣14a與第1載架塊15A之軸長。在中央齒輪30之軸向之中央區域形成有外齒30a。中央齒輪30之軸向之一端部側,經由軸承35A可旋轉地保持於基座凸緣14a之貫通孔25之內周面。中央齒輪30之軸向之另一端部側,則經由軸承35B可旋轉地保持於第1載架塊15A之內周面。中央齒輪30以旋轉中心軸線c1為中心而旋轉。
又,在第1載架塊15A之基座凸緣14a側之端部,與前述之複數個(三個)曲柄軸18之位置對應地形成有複數個(三個)凹部28。各凹部28在第1載架塊15A之內周面側開口。又,在各曲柄軸18之基座凸緣14a側之端部,安裝有用於將旋轉傳遞至曲柄軸18之曲柄軸齒輪31。安裝於各曲柄軸18之曲柄軸齒輪31,配置於對應之凹部28之內側。各曲柄軸齒輪31具有外齒31a。各曲柄軸齒輪31之外齒31a,與中央齒輪30之外齒30a之靠軸向之另一端部之區域嚙合。因而,自輸入齒輪33經由中間齒輪32輸入至中央齒輪30之旋轉,通過曲柄軸齒輪31傳遞至各曲柄軸18。 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中,利用由輸入齒輪33及中央齒輪30構成之前段之減速部、及由曲柄軸18、第1、第2迴轉齒輪19A,19B、外筒17等構成之後段之減速部,而進行減速。
又,在基座凸緣14a之靠第1載架塊15A之端部,形成有收容輸入齒輪33之外齒33a部分與中間齒輪32之凹窪部36。在基座凸緣14a之凹窪部36之底面(與第1載架塊15A之端面對向之面),安裝有用於支持中間齒輪32之安裝基座38。又,凹窪部36之一部分對於基座凸緣14a之中央之貫通孔25開放。配置於凹窪部36內之中間齒輪32通過凹窪部36之徑向內側之開放部與中央齒輪30之外齒30a嚙合。
中間齒輪32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圓柱狀之支持軸39。支持軸39一體地形成於外徑大於該支持軸39、且軸長較短之圓柱狀之保持構件40。支持軸39一體地形成於自保持構件40之軸心c2偏移之位置。 即,支持軸39相對於保持構件40之軸心c2偏心(在徑向偏移)而配置。支持軸39之軸心c3與保持構件40之軸心c2平行地設定。 在本實施形態中,軸心c2之位置設為保持構件40上之基準位置,保持構件40上之與支持軸39相連之部分40a設為支持軸39之保持部。支持軸39之保持部配置於與基準位置即軸心c2之位置分開之位置。
在安裝於凹窪部36之內部之安裝基座38,形成有供保持構件40之外周面嵌合固定之圓形之保持孔41。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藉由變更保持構件40相對於保持孔41之繞軸心c2之旋轉位置,而可變更基座凸緣14a(基座塊11)上之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之位置。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在例如為了改變減速機10之減速比而變更輸入齒輪33之齒數及外徑時等,變更位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安裝基座38與固定塊14及第1載架塊15A一起構成將輸入齒輪33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中間齒輪32各者之支持塊。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基座38之保持孔41與嵌合於保持孔41之保持構件40之外周面構成旋轉位置變更部。
在變更輸入齒輪33之齒數及外徑之情形下,由於輸入齒輪33之外齒33a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外齒30a之齒面間之距離變化,故在先前之支持軸39之位置處,無法將中間齒輪32與輸入齒輪33及中央齒輪30確實地嚙合。 此情形下,藉由適切地變更支持軸39之位置,而可將中間齒輪32與輸入齒輪33及中央齒輪30確實地嚙合。
圖6係將輸入齒輪33更換為更小徑之齒輪時之減速機10之與圖5同樣之剖視圖。 在圖5所示之例中,相對於以最短距離將輸入齒輪33(A)與中央齒輪30之齒面間相連之直線L1,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之軸心c3大幅度分開。此時,支持軸39之軸心c3相對於保持構件40之軸心c2,朝最遠離直線L1之側偏心。 如圖6之例般,若輸入齒輪33(B)之外徑變小,則輸入齒輪33(B)與中央齒輪30之齒面間之距離擴展,在圖5所示之支持軸39之位置處,無法將中間齒輪32與輸入齒輪33及中央齒輪30確實地嚙合。此情形下,自保持孔41卸下保持構件40,使該保持構件40繞軸心c2旋轉180゚並再次嵌合於保持孔41。藉此,支持軸39之軸心c3相對於保持構件40之軸心c2,朝最靠近以最短距離將輸入齒輪33(B)與中央齒輪30之齒面間相連之直線L1之側偏心。其結果為,可將中間齒輪32與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B)確實地嚙合。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與保持構件上之軸心c2(基準位置)分開而配置之保持部(與支持軸相連之部分40a)、與旋轉位置變更部即保持孔41及保持構件40之外周面構成齒輪位置變更機構(軸位置變更部)。
如上述般,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之保持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之保持構件40、與支持塊即安裝基座38構成可變更中間齒輪32之位置之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因而,在將輸入齒輪33更換為齒數及外徑不同之另一齒輪之情形下,可相應於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藉由齒輪位置變更機構,變更中間齒輪32之位置。 因而,可在不更換固定塊14等之支持塊下,變更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減速比。因而,在採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之情形下,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變速比,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又,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在與保持構件40上之基準位置(軸心c2)分開之位置,配置有支持軸39之保持部(與支持軸39相連之部分40a)。又,在保持構件40與支持塊即安裝基座38之間,設置有可變更保持構件40之旋轉位置之旋轉位置變更部(保持構件40與保持孔41之嵌合構造)。因而,在採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之情形下,僅憑藉改變保持構件40之旋轉位置,便可容易地變更中間齒輪32之位置。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保持構件40形成為圓柱狀,且在支持塊即安裝基座38形成有供保持構件40嵌合之保持孔41。而且,由保持構件40之外周面與安裝基座38之保持孔41構成旋轉位置變更部。因而,當於保持孔41嵌合保持構件40時,僅憑藉改變保持構件40之旋轉角度,便可容易地變更中間齒輪32之位置。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保持構件40形成為圓柱狀,但保持構件40之外周面可為圓形以外之形狀、例如四角形等之多角形狀。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0中,由於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與保持構件40一體地形成,故可削減構成零件之零件數目,而謀求削減成本。 惟,亦可將支持軸39形成為與保持構件40為個別構體之零件,將支持軸39相對於保持構件40藉由壓入等而固定。
(變化例)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保持構件40可拆裝地安裝於安裝基座38之保持孔41,在將輸入齒輪33更換為外徑不同之構件時,使保持構件40旋轉180゚,並再次以嵌合狀態固定於保持孔41。相對於此,可採用使圖5、圖6所示之安裝基座38相對於基座凸緣14a(支持塊)以繞軸心c3旋轉180゚之狀態安裝之構造。具體而言,例如可藉由將安裝基座38之圖中左右之緊固固定部50配置為左右對稱形狀而實現。 此情形下,由於保持構件40無須自安裝基座38卸下,故安裝基座38可與保持構件40設為一體構造。此變化例之情形下,安裝基座38成為保持支持軸39之保持構件之一部分,而非支持塊之一部分。
(第2實施形態)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10與圖5之一部分對應之剖視圖,圖8係第2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10之與圖6之一部分對應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10僅保持構件40A與安裝基座38A之嵌合部之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保持構件40A在圓柱狀之外周面設置有相互平行之一對倒角部40Aa。一對倒角部40Aa隔著保持構件40A之軸心c3對稱地形成。在安裝基座38A形成有與保持構件40A之外周形狀吻合之形狀之保持孔41A。亦即,在安裝基座38A之保持孔41A設置有相互平行之二個平面41Aa。二個平面Aa在保持構件40A嵌合於安裝基座38A之保持孔41A時,供保持構件40A側之二個倒角部40Aa抵接。因而,保持構件40A僅在繞軸心c2偏移180゚之二個旋轉位置處嵌合於保持孔41A。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110由於可僅在繞軸心c2偏移180゚之二個旋轉位置處將保持構件40A嵌合於保持孔41A,故可將保持構件40A之旋轉位置在二個位置處正確地定位。因而,可將中間齒輪32之齒面相對於齒數及外徑不同之二種輸入齒輪33正確地嚙合。
(第3實施形態) 圖9係前視第3實施形態之減速機210之基座凸緣14a(固定塊14)之內側端面(與第1載架塊對向之端面)的剖面圖。 在圖9中,以假想線表示外徑及齒數不同之二種輸入齒輪33(A)、33(B)、中間齒輪32、及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210形成有可將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239嵌合於基座凸緣14a之內側端面之複數個支持軸嵌合孔45A、45B。各支持軸嵌合孔45A、45B之形成位置設定於由支持軸239支持之中間齒輪32之齒面嚙合於所使用之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之位置。此外,在圖9所示之例中,支持軸嵌合孔45A、45B雖然為二個,但可為三個以上。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未設置保持支持軸239之保持構件,支持軸239形成為單純之圓柱形狀。 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複數個支持軸嵌合孔45A、45B構成可變更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239之位置之軸位置變更部。
在使用外徑較大之一個輸入齒輪33(A)之情形下,將支持軸239以嵌合狀態固定於遠離以最短距離將輸入齒輪33(A)與中央齒輪30之齒面間相連之直線L1之側之支持軸嵌合孔45A。在自此狀態將輸入齒輪33(A)更換為外徑較小之另一輸入齒輪33(B)之情形下,當自支持軸嵌合孔45A卸下支持軸239後,將支持軸239以嵌合狀態固定於接近以最短距離將輸入齒輪33(B)與中央齒輪30之齒面間相連之直線L1之支持軸嵌合孔45B。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210之情形下,於輸入齒輪33之更換時,可相應於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適宜地選擇基座凸緣14a上之支持軸嵌合孔45A、45B,將中間齒輪32之支持軸39固定於最佳之支持軸嵌合孔45A、45B。因而,可在不更換固定塊14等之支持塊下,變更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減速比。因此,在採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210之情形下亦然,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變更輸入齒輪33與中央齒輪30(輸出齒輪)之變速比,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該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針對將輸入齒輪更換為齒數及外徑不同之另一齒輪之情形進行了詳細敘述,但在將輸出齒輪(例如中央齒輪)更換為齒數及外徑不同之另一齒輪之情形下,亦可同樣地變更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且,在將輸入齒輪與輸出齒輪之兩者更換為不同之另一齒輪之情形下,亦可同樣地變更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然中間齒輪與輸入齒輪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固定塊側,但可行的是,中間齒輪及輸入齒輪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第1載架塊側。
(第4實施形態)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之齒輪機構、減速機之第4實施形態。 圖1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齒輪機構、減速機之剖視圖,圖11係沿圖10之XI-XI線之剖視圖。在圖中,符號301係減速機。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如圖10、圖11所示,經由齒輪機構320將馬達(旋轉驅動源)310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減速部(輸出部)330,並作為減速部330之繞輸出軸線T0之旋轉力以特定之減速比輸出。 此外,存在將沿輸出軸線T0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鉛直方向)之情形。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可應用於例如轉台之載台驅動。
在減速機301中,齒輪機構320與減速部330被收納於外殼302中。馬達310安裝於外殼302之外部。馬達310驅動沿在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之驅動軸線(輸入軸線)T10之驅動軸310a。在驅動軸310a安裝有成為同軸之具有輸入軸線之輸入軸311。輸入軸311由外殼302旋轉自如地支持。齒輪機構320與輸入軸311連動。減速部330輸出較自齒輪機構320輸入之旋轉數更低之旋轉數。
在沿輸出軸線T0之方向觀察,馬達310與齒輪機構320以相互鄰接之方式配置。同樣地,在沿輸出軸線T0之方向觀察,齒輪機構320與減速部330以相互鄰接之方式配置。馬達310與減速部330之沿輸出軸線T0之上下方向之位置大致重合。齒輪機構320雖然沿輸出軸線T0之上下方向之位置相對於馬達310與減速部330大致相同,但配置於與略下側鄰接之位置。
齒輪機構320具備:中心齒輪(第三齒輪)322,其以中心軸線T2為旋轉軸線;惰齒輪(第二齒輪)323,其嚙合於中心齒輪322;及輸入齒輪(第一齒輪)321,其嚙合於惰齒輪323,且自輸入軸311被輸入來自馬達310之驅動力。中心齒輪322、惰齒輪323、及輸入齒輪321均設為平齒輪,且沿同一水平面配置。
惰齒輪323之惰軸線T3、輸入齒輪321之輸入軸線T1、及中心齒輪322之中心軸線T2均與輸出軸線T0平行。中心齒輪322之中心軸線T2與輸出軸線T0一致。 中心齒輪322以中心軸線T2為旋轉中心。惰齒輪323以惰軸線T3為旋轉中心。輸入齒輪321以輸入軸線T1為旋轉中心。
外殼302具有:基座部302a、第一塊體302b、及第二塊體302c。 基座部302a形成為板狀,且以沿與輸出軸線T0正交之水平面之方式配置。基座部302a沿減速機301之下表面配置。在沿輸出軸線T0之方向觀察,在基座部302a之上表面中,收容齒輪機構320之第一塊體302b、及收容減速部330之筒狀之第二塊體302c排列配置。 基座部302a構成至少將輸入齒輪321、中心齒輪322、惰齒輪323各者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之支持塊。
第一塊體302b與第二塊體302c以排列之狀態各自結合於基座部302a之上表面。第一塊體302b與第二塊體302c自基座部302a之上表面朝上方突出。第一塊體302b與基座部302a彼此可將減速機301之內部密閉地結合。
筒狀之第二塊體302c以其中心軸線與輸出軸線T0一致之方式配置。在第二塊體302c鄰接地配置第一塊體302b。第二塊體302c之上端沿減速機301之上表面配置。第二塊體302c藉由螺栓302j等而被緊固於基座部302a之上表面。第二塊體302c與基座部302a彼此可將減速機301之內部密閉地結合。
基座部302a具有:板狀之第一基座部302a1、及具有較第一基座部302a1更小之輪廓之板狀之第二基座部302a2。第一基座部302a1具有可安裝第一塊體302b與第二塊體302c之兩者之輪廓。第二基座部302a2具有與第一塊體302b對應之輪廓,如後述般在與第一塊體302b對應之區域,一體地嵌入第一基座部302a1。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彼此可將減速機301之內部空間328b密閉地結合。 第一基座部302a1形成為具有大於第二基座部302a2之厚度,以如後述般可將第二基座部302a2嵌入。第二基座部302a2露出於減速機301之下表面。在第一基座部302a1中,於在上下方向與第一塊體302b成為相反之位置處一體地結合有第二基座部302a2。
第一塊體302b具有:一體地結合於第一基座部302a1之上表面之第一塊體側部302b1、及一體地結合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上表面之第一塊體板302b2。 第一塊體側部302b1自板狀之第一基座部302a1之上表面朝上方向突出。第一塊體板302b2以將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內部封閉之方式結合。第一塊體板302b2與第一基座部302a1及第二基座部302a2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一塊體板302b2沿減速機301之上表面配置。 朝齒輪機構320傳遞馬達310之旋轉驅動力之輸入軸311之前端貫通於第一塊體302b。輸入軸311朝向水平方向。
馬達310具有驅動軸310a。馬達310固定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側部。驅動軸310a之前端設為貫通外殼302之輸入軸311。 在輸入軸311之外端面形成有供馬達310之驅動軸310a嵌入之壓入孔311a。馬達310固定於安裝於第一塊體302b之馬達支持構件326。馬達310之驅動軸310a以該驅動軸線T10在水平方向(與基座部302a平行之方向)延伸之姿勢,被插入輸入軸311之壓入孔311a。馬達310位於較基座部302a之上外表面略上側(第一塊體302b側)。
在輸入軸311之前端部安裝有驅動側齒輪311b。 驅動側齒輪311b為在自輸入軸311之外周面朝徑向突出之圓板狀之部位之外端部形成有齒之構成。從動側齒輪311c嚙合於驅動側齒輪311b。驅動側齒輪311b及從動側齒輪311c包含錐齒輪(bevel gear)。 此外,驅動側齒輪311b及從動側齒輪311c並不限定於錐齒輪,只要採用下述構成即可,即:驅動側齒輪311b之驅動軸線T10與從動側齒輪311c之輸入軸321a之輸入軸線T1為交叉之位置關係,且可自驅動側齒輪311b朝從動側齒輪311c傳遞驅動力。從動側齒輪311c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輸入軸321a為旋轉軸。從動側齒輪311c在輸入軸321a之上下方向上接近第二塊體302c而配置。
輸入軸321a包含與從動側齒輪311c之旋轉軸線同心狀地呈直線狀延伸之軸構件。輸入軸321a以輸入軸線T1相對於輸入軸311之驅動軸線T10正交之姿勢,由後述之軸承321g支持。亦即,輸入軸321a可旋轉地受支持於外殼302。 在本實施形態中,輸入軸311之驅動軸線T10與減速機301之上表面平行,輸入軸321a之輸入軸線T1相對於減速機301之上表面正交。 此外,輸入軸321a之輸入軸線T1與輸入軸311之驅動軸線T10並不限定於正交之位置關係,只要為平行以外之位置關係即可。例如,可為輸入軸311之驅動軸線T10以馬達310側較水平位置下降之方式在上下方向傾斜之構成。
從動側齒輪311c為在自輸入軸321a之外周面朝徑向突出之圓板狀之部位之外端部形成有齒之構成。從動側齒輪311c之外端部進入形成於第一塊體302b之擴徑部328d1之中。擴徑部328d1如後述般設為形成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內部空間328d之上端位置,且由第一塊體板302b2封閉。
在第一基座部302a1中,於上下方向之中間形成有內部空間328b。內部空間328b沿與輸出軸線T0正交之水平面形成。
在第一基座部302a1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貫通之二個貫通孔328a及貫通孔328d2。貫通孔328a及貫通孔328d2均與內部空間328b連通。 貫通孔328a以輸出軸線T0為中心線而配置,形成為與筒狀之第二塊體302c成為同心之形狀。貫通孔328a自內部空間328b貫通至減速機301之下表面之外部。 貫通孔328d2形成於與輸入齒輪321之中心對應之位置。 貫通孔328d2自內部空間328b連通至後述之第一塊體302b之內部空間328d。
齒輪機構320之輸入齒輪(第一齒輪)321、惰齒輪(第二齒輪)323、及中心齒輪(第三齒輪)322,以相互嚙合之狀態被收容於內部空間328b中。內部空間328b具有將形成為與輸入軸(支持軸)321a成為同心之形狀之部分、形成為與惰軸(支持軸)323a成為同心之形狀之部分、及對應於與中心齒輪322成為同心之形狀之部分連續之平面輪廓形狀。
在內部空間328b中,作為齒輪機構320,輸入齒輪321連結於自馬達310傳遞旋轉驅動力之輸入軸311。惰齒輪323在內部空間328b之內部中嚙合於輸入齒輪321,且可旋轉地保持於第一基座部302a1及第二基座部302a2。中心齒輪322位於內部空間328b之內部,嚙合於惰齒輪323,而傳遞輸入齒輪321之旋轉。
將中心齒輪322設定為較輸入齒輪321為大徑,且齒數較輸入齒輪321之齒數多。因而,因馬達310所致之輸入齒輪321之旋轉,以特定之減速比減速,在此狀態下被傳遞至中心齒輪322。
在第一基座部302a1,於與內部空間328b之輸入齒輪321及惰齒輪323對向之下側位置形成有開口328b1。開口328b1藉由第二基座部302a2自下側嵌入而被封閉。第二基座部302a2在插入至上下方向之內部空間328b之中途之位置處被固定。
在第一基座部302a1中,於內部空間328b之朝向下方之開口328b1之緣部,形成有具有階差且經擴徑之擴徑部328b2。在擴徑部328b2中嵌入以朝第二基座部302a2之周圍突出之方式形成之凸緣部302a2a。在此狀態下,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對向之擴徑部328b2與凸緣部302a2a之面相互接觸。藉此,上下方向之第二基座部302a2相對於第一基座部302a1之位置被固定。此外,擴徑部328b2在水平方向上可形成至成為第一基座部302a1之輪廓之端部。也可在開口328b1之周圍,於成為較凸緣部302a2a更上側之位置設置O型環等之密閉機構。
在第二基座部302a2中,於成為內部空間328b之內側之面形成有剖面圓形且有底之支持孔321f。 在支持孔321f安裝有軸承321g。軸承321g安裝於支持孔321f之內周面。軸承321g支持輸入軸321a之下端部。輸入軸321a具有沿輸出軸線T0之上下方向之輸入軸線T1。輸入軸321a之下端部被插入支持孔321f。在輸入軸321a接近下端部而安裝有輸入齒輪321。
圖1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軸位置變更部之說明圖,圖13係沿圖12之XIII-XIII線之剖視圖。 在第二基座部302a2中,於成為內部空間328b之內側之面形成有剖面圓形且有底之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C、351E。 在第一基座部302a1中,於成為內部空間328b之內側之面形成有剖面圓形且有底之支持孔(支持孔部)351B、351D、351F。 即,基座部302a具有在惰齒輪323之軸向對向且位於惰齒輪323之兩側之第一基座部302a1及第二基座部302a2。又,在第一基座部3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之至少一者之對向面形成有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
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設為可與齒數不同之輸入齒輪321對應地變更惰齒輪323之惰軸(支持軸)323a之位置之軸位置變更部350。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均相對於內部空間328b開口。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均沿位於距輸入齒輪321之旋轉中心即輸入軸線T1特定之距離之圓周R50配置。 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在圓周R50上交替地配置於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在圓周R50上相互分開地配置。
在支持孔351A~351F之任一處插入圓柱狀之惰軸323a之前端部。藉此,支持孔351A~351F中之經插入惰軸323a之一處將惰軸323a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在惰軸323a連接有惰齒輪323。 藉由自支持孔351A~351F選擇惰軸323a之插入位置,而將惰齒輪323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惰軸323a具有沿輸出軸線T0之上下方向之惰軸線T3。
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與支持孔321f於在沿輸出軸線T0之方向觀察之平面內均分開地形成。又,即便自支持孔351A~351F選擇惰軸323a之插入位置,輸入齒輪321與惰齒輪323之旋轉中心彼此之距離亦不變化。
此外,在圖10中顯示惰齒輪323之惰軸323a安裝於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中之支持孔(支持孔部)351B之狀態。 此處,圓柱狀之惰軸323a之前端部被插入支持孔351B。在惰軸323a連接有惰齒輪323。
在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與支持孔321f對向之位置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內部空間328d。內部空間328d在上方向延伸而形成,其下端經由貫通孔328d2與內部空間328b連通。 內部空間328d與貫通孔328d2對應地設為剖面圓形。內部空間328d之上端由第一塊體板302b2封閉。在成為內部空間328d之內側之第一塊體板302b2之下表面位置形成有剖面圓形且有底之支持孔321h。在支持孔321h安裝有軸承321g。軸承321g安裝於支持孔321h之內周面。軸承321g支持輸入軸321a。輸入軸321a之上端部被插入支持孔321h。
在第一塊體302b中,於內部空間328d之上端形成有擴徑部328d1。在擴徑部328d1中,於成為軸承321g之下側之位置收納從動側齒輪311c。第一塊體板302b2之下端嵌入內部空間328d之上端。在第一塊體板302b2之上端之周圍,凸緣部302b2a朝徑向外側突出而設置。凸緣部302b2a與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上端接觸,藉此,第一塊體板302b2相對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上下方向位置被固定。同時,第一塊體側部302b1與第一塊體板302b2密接,而將內部空間328d密閉。亦可在第一塊體板302b2之外周面,於較凸緣部302b2a更下側且插入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位置設置O型環等之密閉機構(密閉構造、密閉構件)。
在第一塊體302b中,於內部空間328d之下端附近之位置安裝有支持輸入軸321a之軸向之中央位置之軸承321g。軸承321g安裝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內部空間328d之內周面。 在成為內部空間328d之下端位置之第一塊體側部302b1之下端,於成為貫通孔328d2之周圍之位置形成有朝下方突出之突條302b4。突條302b4被插入貫通孔328d2,用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與第一基座部302a1之定位。
在第一塊體302b中,於在上下方向與擴徑部328d1對應之內部空間328d之位置及其下側位置,形成有在水平方向延伸之貫通孔328d4。 貫通孔328d4在自輸入軸321a朝向馬達310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貫通孔328d4之內部收納驅動側齒輪311b。在貫通孔328d4之外側,於包圍輸入軸311之周圍之位置,輸入軸支持部325連接於第一塊體側部302b1而形成。輸入軸支持部325設為包圍輸入軸311之周圍之筒狀,在其內側配置有軸承324。軸承324將輸入軸311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在輸入軸支持部325之接近馬達310之外側固定有馬達支持構件326。輸入軸支持部325之內部具有與貫通孔328d4對應之直徑尺寸。輸入軸支持部325及第一塊體側部302b1收納輸入軸311及驅動側齒輪311b,且相對於外部被密閉。
在第一基座部302a1中,於與中心齒輪322對向之內部空間328b之上側形成有開口328b3。開口328b3由第二塊體302c及減速部330封閉。開口328b3形成為以輸出軸線T0為中心,與第二塊體302c及中心齒輪322成為同心之平面輪廓形狀。
在內部空間328b中,中心齒輪322可旋轉地受支持於筒體334。 筒體334在上下方向貫通內部空間328b。筒體334以輸出軸線T0為中心而配置。筒體334在上下方向貫通減速機301。筒體334之下端嵌入貫通孔328a。可在筒體334之下端與貫通孔328a之內面之間設置密封構件334b。在筒體334之上端形成有露出於減速部330之上表面之凸緣部334a。凸緣部334a相對於減速機301之上表面朝下方凹入而形成。筒體334配置於開口328b3之大致中心。
在中心齒輪322,一體地形成成為同軸之齒輪322d。齒輪322d具有小於中心齒輪322之齒數,且設為小徑。中心齒輪322與齒輪322d可一體地繞筒體334旋轉。齒輪322d配置於較中心齒輪322更上側。齒輪322d較中心齒輪322更接近減速部330而配置。齒輪322d設為對於減速部330之輸入側。齒輪322d被收容於開口328b3之內部。中心齒輪322之下端經由軸承334c可旋轉地受支持於貫通孔328a之附近之位置。中心齒輪322之上端經由軸承334c相對於減速部330可旋轉地受支持。
減速部330被收納於固定於第一基座部302a1之筒狀之第二塊體302c。減速部330可為例如偏心擺動型減速機構。減速部330具有:配置於第二塊體302c之內側之載架333、及伴隨著中心齒輪322之旋轉而旋轉之傳遞軸331。
載架333可相對於第二塊體302c以輸出軸線T0為中心相對地旋轉。具體而言,第二塊體302c與載架333之相對的旋轉由設置於第二塊體302c之內周與載架333之外周之間之軸承336容許。載架333露出於減速部330之上表面。載架333成為減速部330之輸出側。減速部330之下端與開口328b3對向。筒體334貫通於載架333之中央部。載架333之軸線與筒體334之軸線即輸出軸線T0一致。筒體334可固定於例如載架333。
傳遞軸331設為自中心齒輪322被傳遞旋轉驅動力之減速部330之輸入側。傳遞軸331以平行於輸出軸線T0之方向為軸,相對於載架333可旋轉地安裝。減速部330基於傳遞軸331之旋轉,以較傳遞軸331之旋轉速度更慢之速度使第二塊體302c及載架333相對地旋轉。在傳遞軸331設置有嚙合於齒輪322d之傳遞齒輪332。傳遞齒輪332為平齒輪。傳遞齒輪332配置於較中心齒輪322更上側。
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可固定於平坦之減速機安裝面。而且,在此狀態下,可在載架333之上表面載置轉台等。此情形下,轉台藉由緊固螺栓等而固定於載架333之上表面。
在此減速機301中,若馬達310被驅動,則驅動軸310a旋轉,與驅動軸310a同軸且設為一體之輸入軸311旋轉。藉此,與設置於輸入軸311之驅動側齒輪311b嚙合之從動側齒輪311c被驅動,齒輪機構320之輸入軸321a繞輸入軸線T1旋轉。若輸入軸321a旋轉,則結合於輸入軸321a之輸入齒輪321繞輸入軸線T1旋轉。藉由輸入齒輪321之旋轉,而嚙合於輸入齒輪321之惰齒輪323繞惰軸323a旋轉。若惰齒輪323旋轉,則嚙合於惰齒輪323之中心齒輪322繞輸出軸線T0旋轉。若中心齒輪322旋轉,則與中心齒輪322設為一體之成為同軸之齒輪322d旋轉。藉此,嚙合於齒輪322d之傳遞齒輪332旋轉,與傳遞齒輪332設為一體之傳遞軸331旋轉。藉由傳遞軸331之旋轉,而成為減速部330之外筒之第二塊體302c與載架333以較傳遞軸331之旋轉速度更慢之速度相對地旋轉。藉此,轉台旋轉。
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中,藉由選擇複數種輸入齒輪321,且藉由軸位置變更部350使惰齒輪323之安裝位置對應,而可選擇並設定不同之變速比。 在圖12、圖13中,作為軸位置變更部350,顯示6處支持孔(支持孔部)351A~351F,其中在支持孔351A插入惰齒輪323之惰軸323a。 在沿輸入軸線T1之方向觀察,支持孔351F以惰軸線T3成為將輸入軸線T1與中心軸線T2相連之直線上之方式配置。 再者,在沿輸入軸線T1之方向觀察,支持孔351A~351E以自將輸入軸線T1與中心軸線T2相連之直線分開之距離變大之方式,依照由近及遠之順序依序排列支持孔351E、支持孔351D、支持孔351C、支持孔351B、支持孔351A。支持孔351A在支持孔351A~351F中,最遠離將輸入軸線T1與中心軸線T2相連之直線。
此處,輸入齒輪321(A)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中,具有最大之外徑及齒數。此情形下,惰齒輪323將惰軸323a插入支持孔351A。惰齒輪323利用支持孔351A而安裝於基座部302a之第一基座部302a1。
相對於此,如圖12、圖13中假想線所示般,在應用外徑與齒數較輸入齒輪321(A)更小之輸入齒輪321(D)之情形下,惰齒輪323將惰軸323a插入支持孔351D。惰齒輪323利用支持孔351D而安裝於基座部302a之第二基座部302a2。
同樣地,藉由利用支持孔351A~351F之任一者將惰齒輪323安裝於基座部302a,而可對應於具有不同之外徑及齒數之輸入齒輪321。
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中,當更換為具有不同之外徑及齒數之輸入齒輪321時,可相應於輸入齒輪321與中心齒輪322之間之齒面間之距離之變化,而作為軸位置變更部350,自形成於基座部302a之複數個支持孔351A~351F適宜地選擇,將惰齒輪323之惰軸323a固定於最佳之部位。 因而,可在不更換基座部302a等之支持塊下,變更輸入齒輪321與中心齒輪322之減速比,且將變更範圍進一步放大。藉此,在採用本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之情形下,可在無需大規模之零件更換下,將輸入齒輪321與中心齒輪322之變速比之變更範圍放大,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又,藉由複數個支持孔351A~351F沿圓周R50配置,而僅憑藉相對於具有不同之外徑及齒數之輸入齒輪321(A)~(F),變更惰齒輪323之安裝位置,便可將輸入齒輪321與中心齒輪322之變速比之變更範圍放大,且可抑制零件成本之高漲。
複數個支持孔351A~351F在圓周R50上交替地配置於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藉此,與僅在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之一側配置有複數個支持孔351A~351F之情形相比,可對應於變速比之細微變動。而且,即便在對應於變速比之細微變動之情形下,亦可在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之任一者,將相鄰之支持孔351A~351F之距離設定於具有充分之強度之範圍內。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該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雖然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作為支持孔351A~351F顯示配置有6處之例,但並不限定於此。再者,雖然將支持孔351A~351F交替地配置於第一基座部302a1與第二基座部302a2,但並不限定於此。作為軸位置變更部350,可相應於所設定之輸入齒輪321與中心齒輪322之變速比,而適宜地變更該配置。
再者,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採用將減速機301載置於在水平方向延伸之面之上之構成,將減速機301用於轉台之驅動,但並不限定於此構成及用途。本實施形態中之減速機301可為固定於在水平以外之方向延伸之安裝面之構成。 又,雖然在減速部330中,輸出側設為載架333而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構成,只要將載架333與筒狀之第二塊體302c之任一者設為輸出側即可。
本發明之齒輪機構並不限定於應用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之減速機301,可應用於任意之機械及裝置。
1:驅動裝置 2,310:馬達(旋轉驅動源) 3:作業裝置 10,110,210,301:減速機 11:基座塊 12:保持裝置 13:旋轉塊 13a:工件支持面 14:固定塊(支持塊) 14a:基座凸緣 14b:腳部 15A:第1載架塊(支持塊) 15B:第2載架塊 15Ba:基板部 16,22,34,35A,35B,321g,324,334c,336:軸承 17:外筒 18:曲柄軸 18a,18b:偏心部 19A:第1迴轉齒輪 19Aa,19Ba,30a,31a,33a:外齒 19B:第2迴轉齒輪 20:內齒銷 21,321f,321h:支持孔 23:偏心部軸承 25,328a,328d2,328d4:貫通孔 26:輸出板 27:筒部 28:凹部 30:中央齒輪(輸出齒輪) 31:曲柄軸齒輪 32:中間齒輪 33,33(A),33(B):輸入齒輪 36:凹窪部 38,38A:安裝基座(支持塊) 39,239:支持軸 40,40A:保持構件 40Aa:倒角部 40a:與支持軸相連之部分(保持部) 41,41A:保持孔 41Aa:平面 45A,45B:支持軸嵌合孔 50:緊固固定部 302:外殼 302a:基座部 302a1:第一基座部(支持塊) 302a2:第二基座部(支持塊) 302a2a,302b2a,334a:凸緣部 302b:第一塊體 302b1:第一塊體側部 302b2:第一塊體板 302b4:突條 302c:第二塊體 302j:螺栓 310a:驅動軸 311:輸入軸 311a:壓入孔 311b:驅動側齒輪 311c:從動側齒輪 320:齒輪機構 321:輸入齒輪(第一齒輪) 321(A):輸入齒輪 321(D):輸入齒輪 321a:輸入軸(支持軸) 322:中心齒輪(第三齒輪) 322a:中心軸(支持軸) 322d:齒輪 323:惰齒輪(第二齒輪) 323a:惰軸(支持軸) 325:輸入軸支持部 326:馬達支持構件 328b,328d:內部空間 328b1,328b3:開口 328b2,328d1:擴徑部 330:減速部(輸出部) 331:傳遞軸 332:傳遞齒輪 333:載架 334:筒體 334b:密封構件 350:軸位置變更部 351A~351F:支持孔(支持孔部) c1:旋轉中心軸線 c2,c3:軸心 c4:旋轉中心軸 F:地面 III-III,V-V,XI-XI,XIII-XIII:線 L1:直線 o1:軸線 R50:圓周 T0:輸出軸線 T1:輸入軸線 T2:中心軸線 T3:惰軸線 T10:驅動軸線(輸入軸線) W:工件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驅動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前視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沿圖2之III-III線之剖視圖。 圖4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圖3之一部分放大而顯示之剖視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大致沿圖3之V-V線之剖視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大致沿圖3之V-V線之剖視圖。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與圖5之一部分對應之剖視圖。 圖8係第2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與圖6之一部分對應之剖視圖。 圖9係第3實施形態之減速機之內部之剖面圖。 圖10係第4實施形態之齒輪機構、減速機之剖視圖。 圖11係第4實施形態之齒輪機構、減速機之沿圖10之XI-XI線之剖視圖。 圖12係第4實施形態之軸位置變更部之說明圖。 圖13係第4實施形態之齒輪機構、減速機之沿圖12之XIII-XIII線之剖視圖。
10:減速機
14:固定塊
14a:基座凸緣
18:曲柄軸
25:貫通孔
27:筒部
30:中央齒輪(輸出齒輪)
30a,31a,33a:外齒
31:曲柄軸齒輪
32:中間齒輪
33(A):輸入齒輪
36:凹窪部
38:安裝基座
39:支持軸
40:保持構件
40a:與支持軸相連之部分
41:保持孔
50:緊固固定部
c1:旋轉中心軸線
c2,c3:軸心
c4:旋轉中心軸
L1:直線

Claims (15)

  1. 一種減速機,其包含: 支持塊; 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 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 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 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相對於前述輸入齒輪與前述輸出齒輪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減速機,其中前述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包含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保持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且可拆裝地安裝於前述支持塊。
  3. 如請求項2之減速機,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在與該保持構件上之基準位置分開之位置,包含前述支持軸之保持部;且 前述保持構件與前述支持塊包含可變更以前述基準位置為中心之前述保持構件之旋轉位置之旋轉位置變更部; 前述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包含:前述保持構件之前述保持部、及前述旋轉位置變更部。
  4. 如請求項3之減速機,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形成為以前述基準位置為軸心之圓柱狀;且 前述支持塊具有供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嵌合之圓形之保持孔; 前述旋轉位置變更部具有: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及前述保持孔。
  5. 如請求項4之減速機,其中前述支持軸一體地形成於前述保持構件之前述保持部。
  6. 一種減速機,其包含: 支持塊; 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 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 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 保持構件,其保持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且可拆裝地安裝於前述支持塊;且 前述保持構件形成為圓柱狀,且在與該保持構件之軸心位置分開之位置一體地形成前述支持軸; 前述支持塊具有供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嵌合之圓形之保持孔; 前述保持構件之外周面與前述支持塊之前述保持孔,構成可變更前述保持構件之以軸心為中心之旋轉位置之旋轉位置變更部。
  7. 一種減速機,其包含: 支持塊; 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 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 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 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8. 如請求項7之減速機,其中前述支持塊具有可供前述支持軸嵌合之複數個支持軸嵌合孔;且 前述軸位置變更部由複數個前述支持軸嵌合孔構成。
  9. 一種驅動裝置,其包含: 減速機,其將旋轉驅動源之旋轉減速並輸出;及 旋轉塊,其連結於前述減速機之輸出部;且 前述減速機包含: 支持塊; 輸入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 中間齒輪,其與前述輸入齒輪嚙合; 輸出齒輪,其與前述中間齒輪嚙合;及 齒輪位置變更機構,其可變更前述中間齒輪相對於前述輸入齒輪與前述輸出齒輪之位置。
  10. 一種齒輪機構,其包含: 支持塊; 第一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 第二齒輪,其與前述第一齒輪嚙合; 第三齒輪,其與前述第二齒輪嚙合;及 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與齒數不同之前述第三齒輪對應地變更前述第二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10之齒輪機構,其中前述軸位置變更部包含複數個支持孔部,該等複數個支持孔部能夠將所插入之前述支持軸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且分開地形成於前述支持塊。
  12. 如請求項11之齒輪機構,其中前述支持塊沿位於距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特定之距離之圓周,包含複數個前述支持孔部。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齒輪機構,其中前述支持塊包含在前述第二齒輪之軸向對向且位於前述第二齒輪之兩側之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且 在前述第一基座部與前述第二基座部之至少一者之對向面,包含前述支持孔部。
  14. 如請求項13之齒輪機構,其中前述支持塊包含複數個前述支持孔部,該等複數個前述支持孔部,沿位於距前述第一齒輪之旋轉中心特定之距離之圓周配置,且在前述圓周上交替地配置於前述第一基座部之前述對向面與前述第二基座部之前述對向面。
  15. 一種減速機,其包含: 齒輪機構,該齒輪機構包含:支持塊;第一齒輪,其可旋轉地受前述支持塊支持;第二齒輪,其與前述第一齒輪嚙合;第三齒輪,其與前述第二齒輪嚙合;及軸位置變更部,其可與齒數不同之前述第三齒輪對應地變更前述第二齒輪之支持軸之位置;及 減速部,其連接於前述齒輪機構。
TW109110204A 2019-04-26 2020-03-26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TW2020417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552 2019-04-26
JP2019086552 2019-04-26
JP2019-127992 2019-07-09
JP2019127992A JP7398217B2 (ja) 2019-04-26 2019-07-09 歯車機構、減速機、および、その減速機を用いる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1796A true TW202041796A (zh) 2020-11-16

Family

ID=73044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0204A TW202041796A (zh) 2019-04-26 2020-03-26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98217B2 (zh)
CN (1) CN113614410A (zh)
TW (1) TW20204179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54880A (en) * 1935-05-03 1936-10-09 Norman Wright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rice change mechanisms for prepayment meters
US2436746A (en) * 1943-07-12 1948-02-24 Charles W Drought Selective gear reduction units
DE3126243C2 (de) * 1981-07-03 1984-12-13 M.A.N. 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 8500 Nürnberg Nebenantrieb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4532822A (en) * 1982-09-24 1985-08-06 Godlewski Edward S Shaft and gear adjuster
JPH0429063Y2 (zh) * 1987-05-16 1992-07-15
JPH05164217A (ja) * 1991-12-18 1993-06-29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変速機のアイドラギヤ軸位置決め構造
JP3046488B2 (ja) * 1994-03-23 2000-05-2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バーコードプリンタ
JP4755357B2 (ja) * 2001-04-18 2011-08-24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減速機
JP3935685B2 (ja) * 2001-04-24 2007-06-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補機駆動歯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20316A (ja) * 2001-10-15 2003-04-23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KR20020087033A (ko) * 2002-10-14 2002-11-21 최기남 무단변속 장치
US20040083839A1 (en) * 2002-11-04 2004-05-06 Hahn Terry Luke Simple bicycle drive shaft transmission
JP4762643B2 (ja) * 2005-08-22 2011-08-31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クランク式偏心揺動型減速機
CN201401487Y (zh) * 2009-04-02 2010-02-10 李茂江 一种双变速杆变速箱
AT10804U1 (de) * 2009-06-04 2009-10-15 Neustifter Johann Verfahren zum umbau eines verteilergetriebes für mehrere abtriebe
CN102937178A (zh) * 2012-10-31 2013-02-20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一种齿轮轴心位置可调机构
JP7256969B2 (ja) 2018-05-22 2023-04-13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計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3804A (ja) 2020-11-12
CN113614410A (zh) 2021-11-05
JP7398217B2 (ja)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1530B2 (ja) 歯車装置
JPWO2007086476A1 (ja) 減速装置
JP661078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20217831A1 (ja) 歯車機構、減速機、および、減速機を用いる駆動装置
TW202041796A (zh) 齒輪機構、減速機、及使用減速機之驅動裝置
JP5816568B2 (ja) ギヤモータ
TWI377111B (zh)
KR102362479B1 (ko) 기어 장치
TWI698303B (zh) 旋轉台用減速機
JP5918704B2 (ja) 減速装置
JP6154638B2 (ja) 変速機
WO2020217834A1 (ja) 減速機、および、減速機を用いる駆動装置
TW202104774A (zh) 減速機
JP2022057300A (ja) 回転テーブル機構
JP2005069379A (ja) 回転軸部材支持装置
JP2006192550A (ja) 刃物台
US20210010563A1 (en) Speed reducer
JP3963621B2 (ja)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構造の減速機のフランジ面の封止構造
JP2007078035A (ja) 遊星歯車装置
JP4707499B2 (ja) 回転駆動機構
JPH1182736A (ja)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