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0448A -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0448A
TW202030448A TW108103904A TW108103904A TW202030448A TW 202030448 A TW202030448 A TW 202030448A TW 108103904 A TW108103904 A TW 108103904A TW 108103904 A TW108103904 A TW 108103904A TW 202030448 A TW202030448 A TW 2020304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capillary
plate
chamber
work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0684B (zh
Inventor
陳志偉
劉建富
劉冠慶
Original Assignee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3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0684B/zh
Priority to US16/733,862 priority patent/US1145445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0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06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0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0448A/zh
Priority to US17/889,665 priority patent/US11747092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該均溫板具有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並於該一第一板體與一第二板體之間形成一容室,一第一毛細條體設置於容室中並且將容室區隔出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一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中並且連通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一工作介質容置於容室中並且可以通過第一連通結構而流動於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因此使第一毛細條體以及第一連通結構引導工作介質流通於容室中,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Description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散熱裝置,特別關於一種均溫板。
電腦設備中通常會設置許多處理器晶片以及圖像處理器晶片,由於這些晶片在工作時常常會產生極高的溫度,因此需要設置散熱裝置進行散熱以防止晶片損壞,最常見的是將晶片與均溫板熱接觸,使晶片產生的熱能傳導至均溫板,再由均溫板內部的工作介質將熱能帶離晶片的位置,並且透過工作介質將熱能釋出,藉以保持晶片及周圍區域維持在適合的溫度。
習知的均溫板為內部為一空腔,空腔內部容置工作介質。當工作介質吸收晶片的熱能之後,會往空腔內部四面八方擴散,如果擴散到不利散熱的位置,或是有多個晶片同時使用同一個均溫板時,工作介質無法有效擴散到容易散熱的位置並將熱能釋出,因此散熱效果不佳。習知的均溫板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為了解決習知技術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均溫板以及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本發明的均溫板內部具有工作介質、毛細條體以及連通結構,並且連通結構設置在毛細條體中。因此使工作介質吸收熱能後 可以藉由毛細條體引導到適合散熱的位置,並且工作介質可通過連通結構進行混流,加速工作介質釋出熱能並且讓均溫板內部的溫度更加均勻,能夠提升散熱效果。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均溫板,包括: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對應封合,並且於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形成一容室;一第一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中,該第一毛細條體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並且將該容室區隔出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一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中並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以及,一工作介質,容置於該容室中,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第一連通結構並且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較佳地,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全部區段或是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部分區段。
較佳地,該第一毛細條體包括一底部以及一頂部,該底部接觸該第一板體,該頂部接觸該第二板體。
較佳地,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凹槽,該複數第一凹槽由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往該底部之方向延伸凹設,並且該複數第一凹槽連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較佳地,該複數第一凹槽並未凹設穿透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使該底部維持連續結構。
較佳地,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複數第一凹槽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較佳地,該第一板體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一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
較佳地,該第二板體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
較佳地,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通孔,該複數通孔設置於該第一毛細條體內部,並且該複數通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
較佳地,該均溫板更包括複數支撐柱,該複數支撐柱設置於該容室中並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複數支撐柱不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並且該複數支撐柱設置之位置可對應該第一連通結構之位置。
較佳地,該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毛細條體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該第二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之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二毛細條體中。
較佳地,該第二毛細條體與該第一毛細條體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與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互相交錯間隔。
較佳地,該均溫板之該容室包括一吸熱區域以及一冷凝區域,該第一毛細條體自該吸熱區域延伸至該冷凝區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該散熱裝置可與一第一熱源做熱接觸,該散熱裝置包括: 一均溫板,該均溫板包括: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對應封合,並且於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形成一容室,該容室包括一吸熱區域以及一冷凝區域;一第一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中並且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第一毛細條體自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延伸至該冷凝區域並且將該容室區隔出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一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中並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一工作介質,容置於該容室中,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第一連通結構並且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以及,該第一熱源熱接觸該均溫板並對應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之位置。
較佳地,該工作介質吸收該第一熱源產生之熱量後,該第一毛細條體引導該工作介質自該吸熱區域流動至該冷凝區域。
較佳地,該均溫板之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全部區段或是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部分區段。
較佳地,該均溫板包括一儲液結構,設置於該容室中,並位於該吸熱區域。
較佳地,該第一毛細條體包括一底部以及一頂部,該底部接觸該第一板體,該頂部接觸該第二板體。
較佳地,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凹槽,該複數第一凹槽由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往該底部之方向延伸凹設,且未穿透該第一 毛細條體之該底部,使該底部維持連續結構,該複數第一凹槽連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較佳地,該工作介質可以通過該該複數第一凹槽並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較佳地,該第一板體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一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
較佳地,該第二板體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
較佳地,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通孔,該複數通孔設置於該第一毛細條體內部,並且該複數通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
較佳地,該均溫板更包括複數支撐柱,該複數支撐柱設置於該容室中並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複數支撐柱不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並且該複數支撐柱設置之位置可對應該第一連通結構之位置。
較佳地,該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毛細條體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該第二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之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二毛細條體中,該第二毛細條體與該第一毛細條體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與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互相交錯間隔。
較佳地,該散熱裝置可與一第二熱源做熱接觸,該第二熱源熱接觸該均溫板並且對應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之位置,並且該第二熱源不接觸該第一熱源。
1、3‧‧‧均溫板
2‧‧‧散熱裝置
10、60‧‧‧容室
101、601‧‧‧第一區域
102、602‧‧‧第二區域
103、603‧‧‧吸熱區域
104、604‧‧‧散熱區域
11、61‧‧‧第一板體
111、611‧‧‧第一毛細結構
112、612‧‧‧第一內表面
12、62‧‧‧第二板體
121、621‧‧‧第二毛細結構
122、622‧‧‧第二內表面
13、64‧‧‧支撐柱
20、70‧‧‧第一毛細條體
21、71‧‧‧底部
22、72‧‧‧頂部
30、80‧‧‧第一連通結構
31、81‧‧‧第一凹槽
32、82‧‧‧通孔
40、90‧‧‧工作介質
50、73‧‧‧第二毛細條體
51、731‧‧‧第二連通結構
63‧‧‧儲液結構
G1、G4‧‧‧第一混流方向
G2、G5‧‧‧第二混流方向
G3、G6‧‧‧散熱方向
H‧‧‧第一熱源
I‧‧‧第二熱源
圖1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之不同結構變化之均溫板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8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立體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立體分解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
圖16為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
以下茲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搭配圖式進行說明。
首先說明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立體示意圖、圖2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之全部區段之均溫板立體分解圖以及圖3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之部分區段之均溫板立體分解圖。本發明之均溫板1包括一容室10、一第一板體11、一第二板體12、一第一毛細條體20、一第一連通結構30以及一工作介質40。容室10包括一吸熱區域103以及一冷凝區域104。第一連通結構30包括複數第一凹槽31。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互相對應封合,並於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之間形成容室10。第一毛細條體20設置於容室10中並夾設在第一板體11以及第二板體12中間,並且第一毛細條體20從容室10的吸熱區域103延伸到冷凝區域104,使第一毛細條體20在容室10中區隔出一第一區域101以及一第二區域102。第一連通結構3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20中,並且連通第一區域101與第二區域102。詳細而言,第一連通結構30的複數第一凹槽31凹設在第一毛細條體20,並使複數第一凹槽31可以連通第一區域101與第二區域102。工作介質40容置於容室10中並可以通過第一連通結構30而流動於第一區域 101與第二區域102之間。
第一連通結構30可以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20的全部區段(如圖2所示)或是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變化結構。例如如圖3所示,第一連通結構30可以僅形成在第一毛細條體20的部分區段。詳細而言,第一連通結構3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20全部區段是第一毛細條體20從吸熱區域103延伸到冷凝區域104的全部區段都有形成第一連通結構30。而另外一種變化結構,第一連通結構3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20部分區段是第一毛細條體20位於對應冷凝區域104部分的區段才形成第一連通結構30。後續說明以及其他實施例和圖式將以第一連通結構3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20的全部區段為示例進行說明。
後續說明第一毛細條體20以及第一連通結構30的構造,請參閱圖2以及圖4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第一毛細條體20包括一底部21以及一頂部22,底部21接觸並貼合第一板體11,頂部22接觸並貼合第二板體12。第一毛細條體20可以支撐第一板體11以及第二板體12,並維持第一板體11以及第二板體12之間形成的容室10不會凹陷。第一連通結構30的複數第一凹槽31從第一毛細條體20的頂部22往底部21方向延伸凹設,並且連通第一區域101與第二區域102,複數第一凹槽31並沒有凹設穿透第一毛細條體20的底部21,因此底部21維持連續結構。工作介質40可以通過複數第一凹槽31而流動於第一區域101與第二區域102之間,並且工作介質40也可以進入到第一毛細條體20內部並在底部21流動。
工作介質40的流動工作狀態說明,請參閱圖5本發明第一較 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工作介質40吸收熱能後會由液態轉變為氣態,而氣態工作介質40將熱能散釋出之後會由氣態重新再冷凝恢復為液態。當工作介質40在容室10的吸熱區域103吸收熱能之後會轉變為氣態而開始在容室10中擴散。第一毛細條體20可以引導或限制工作介質40沿一散熱方向G3流動,散熱方向G3是從吸熱區域103往冷凝區域104延伸的方向,透過第一毛細條體20的引導或限制使工作介質40更快速的到達冷凝區域104,讓工作介質40在冷凝區域104釋出熱能進行散熱。同時,工作介質40在容室10中並非均勻的擴散,容室10的第一區域101可能會集中大量的工作介質40但流動到第二區域102的工作介質40則相對較少,或是相反的工作介質40也可能集中在第二區域102而較少流動到第一區域101。此時,由於第一毛細條體20上第一連通結構30的複數第一凹槽31連通第一區域101以及第二區域102,透過第一凹槽31可以形成一第一混流方向G1以及一第二混流方向G2。第一混流方向G1是從第一區域101往第二區域102延伸的方向,第二混流方向G2是由第二區域102往第一區域101延伸的方向。如此使位於第一區域101的工作介質40可以沿著第一混流方向G1通過第一凹槽31由第一區域101往第二區域102流動,而位於第二區域102的工作介質40也可以沿著第二混流方向G2通過第一凹槽31由第二區域102往第一區域101流動,讓工作介質40的流動性及擴散性增加,以提高散熱的效果。當工作介質40在冷凝區域104將熱能釋出後冷凝恢復為液態後,第一毛細條體20可以吸收工作介質40,並使工作介質40沿第一毛細條體20的底部21回流到吸熱區域103附近。
續說明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參閱圖6本發明第二較佳實 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板體11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111。第一毛細結構111設置在第一板體11的一第一內表面11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20的底部21。第一毛細結構111可以使液態工作介質40進入並協助第一毛細條體20輸送液態工作介質40,增加液態工作介質40的流通。
續說明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參閱圖7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二板體12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121。第二毛細結構121設置在第二板體12的一第二內表面12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20的頂部22。第二毛細結構121可以使工作介質40進入並協助第一毛細條體20輸送液態工作介質40,增加工作介質40的流通。
續說明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參閱圖8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板體11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111,第二板體12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121。第一毛細結構111設置在第一板體11的一第一內表面11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20的底部21,第二毛細結構121設置在第二板體12的一第二內表面12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20的頂部22。第一毛細結構111以及第二毛細結構121將第一毛細條體20夾設在中間,並且第一毛細結構111以及第二毛細結構121皆可以使工作介質40進入並協助第一毛細條體20輸送液態工作介質40,增加工作介質40的流通。
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說明,請參閱圖9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及圖10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連通結構30包括複數通孔32。通孔32設置於第一毛細結構20內部並且連通第一區域101以及第二區域102,並且通孔32不與第一板體11或第二板體12接觸。容室10內的工作介質40可以通過通孔21沿著第一混流方向G1或第二混流方向G2流動於第一區域101以及第二區域之間102。
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說明,請參閱圖11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均溫板1包括複數支撐柱13。支撐柱13設置於容室10內部並夾設於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圖10中未示出)之間,並且支撐柱13不接觸第一毛細條體20。部分支撐柱13設置的位置可以對應第一連通結構30的位置。詳細而言將支撐柱13設置在對應第一連通結構30所凹設的位置前方,當工作介質40沿著第一混流方向G1或第二混流方向G2流動於第一區域101以及第二區域之間102之間時,工作介質40能繞過第一連通結構30前方的支撐柱13,因此使工作介質40流動更加分散,增加工作介質40流動的均勻度。支撐柱13並且可以用於支撐容室10,使容室10的空間不容易變形。支撐柱13可以是毛細粉柱或金屬柱。
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說明,請參閱圖12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均溫板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均溫板1包括一第一毛細條體20、一第一連 通結構30、一第二毛細條體50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51。第一毛細條體20與第一連通結構30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第二毛細條體50對應第一毛細條體20,並且第二連通結構51形成於第二毛細條體50中。第二毛細條體50可以設置於容室10內由第一毛細條體20所區隔出的第一區域101或是第二區域102中,本實施例以第二毛細條體50設置在第二區域102進行說明。第二毛細條體50的結構與第一毛細條體20的結構相同,並且第二毛細條體50與第一毛細條體20彼此相隔不接觸。第二連通結構51與第一連通結構30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第二連通結構51凹設的位置並不對應於第一連通結構30凹設的位置,使第二連通結構51與第一連通結構30凹設的位置互相交錯間隔設置。當工作介質40沿著第一混流方向G1或第二混流方向G2流動於第一區域101以及第二區域之間102之間時,工作介質40通過第一連通結構30以及第二連通結構51,並且可以在第一連通結構30以及第二連通結構51之間交錯流動,增加工作介質40流動的均勻度。
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2,請參閱圖13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立體示意圖以及圖14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立體分解圖。本發明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2可與一第一熱源H以及/或一第二熱源I做熱接觸。散熱裝置2包括一均溫板3,均溫板3包括一容室60、一第一板體61、一第二板體62、一第一毛細條體70、一第一連通結構80、一儲液結構63以及一工作介質90。第一板體61與第二板體62互相對應封合,並於第一板體61與第二板體62之間形成容室60。容室60包括一吸熱區域603以及一冷凝區域604。第一毛細條體70設置於容室60中並夾設在第一板體61以及第二板體62中間,並且第一毛細條體70從容室60的吸熱區 域603延伸到冷凝區域604,使第一毛細條體70在容室60中區隔出一第一區域601以及一第二區域602。第一連通結構8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70中,並且連通第一區域601與第二區域602,第一連通結構80可以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70的全部區段或是僅形成在第一毛細條體70的部分區段,本實施例及圖式以第一連通結構80形成於第一毛細條體70的全部區段進行說明。工作介質90容置於容室60中並可以通過第一連通結構80而流動於第一區域601與第二區域602之間。儲液結構63設置於容室60的吸熱區域603的位置,用於儲存工作介質90,當容室60內的液態工作介質90不足時,儲液結構63可以釋放出液態工作介質90,或是冷凝恢復為液態的工作介質90可以進入儲液結構63進行儲存。第一熱源H以及/或第二熱源I熱接觸均溫板3並位於對應容室60的吸熱區域603,並且第一熱源H以及/或第二熱源I較佳可以位於對應第一毛細條體70周圍的位置。第一熱源H與第二熱源I彼此不接觸。第一熱源H以及/或第二熱源I將熱能傳導至均溫板3,當均溫板3內的工作介質90吸收第一熱源H以及/或第二熱源I產生之熱量後轉變為氣態,並且第一毛細條體70引導工作介質90自吸熱區域603流動至冷凝區域604。
續說明第一毛細條體70以及第一連通結構80的構造。第一毛細條體70包括一底部71以及一頂部72。底部71接觸並貼合第一板體61,頂部72接觸並貼合第二板體62,並且第一毛細條體70可以支撐第一板體61以及第二板體62,並維持第一板體61以及第二板體62之間形成的容室60不會凹陷。第一連通結構80包括複數第一凹槽81。第一連通結構80的複數第一凹槽81從第一毛細條體70的頂部72往底部71方向延伸凹設,並且連通第一區域601與第二區域602,複數第一凹槽81並沒有凹設穿透第一毛細條體70 的底部71,因此底部71維持連續結構。工作介質90可以通過複數第一凹槽81而流動於第一區域601與第二區域602之間,且工作介質90也可以進入到第一毛細條體70內部並在底部71流動。
續說明工作介質90的流動工作狀態。工作介質90吸收熱能後會由液態轉變為氣態,而氣態工作介質90將熱能散釋出之後會由氣態重新再冷凝恢復為液態。當工作介質90於吸熱區域603吸收熱能後轉變為氣態後,第一毛細條體70引導或限制工作介質90沿一散熱方向G6流動,散熱方向G6是從吸熱區域603往冷凝區域604延伸的方向,透過第一毛細條體70的引導或限制使工作介質90更快速的到達冷凝區域604,讓工作介質90在冷凝區域604釋出熱能進行散熱。同時,由於第一毛細條體70上第一連通結構80的複數第一凹槽81連通第一區域601以及第二區域602,透過複數第一凹槽81可以形成一第一混流方向G4以及一第二混流方向G5。第一混流方向G4是從第一區域601往第二區域602延伸的方向,第二混流方向G5是由第二區域602往第一區域601延伸的方向。如此使位於第一區域601的工作介質90可以沿著第一混流方向G4通過複數第一凹槽81由第一區域601往第二區域602流動,而位於第二區域602的工作介質90也可以沿著第二混流方向G5通過複數第一凹槽81由第二區域602往第一區域601流動,讓工作介質90的流動擴散性增加,以提高散熱冷凝的效果。當工作介質90在冷凝區域604散釋出熱能轉變回液態後,可以進入第一毛細條體70,並且沿著第一毛細條體70的底部71流動回到吸熱區域。回到吸熱區域的工作介質90可以再次進行散熱工作循環,或是進入儲液結構63進行儲存。
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5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 之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與第一毛細條體側視圖。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與第八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板體61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611,第二板體62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621。第一毛細結構611設置在第一板體61的一第一內表面61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70的底部71,第二毛細結構621設置在第二板體62的一第二內表面622,並且接觸貼附第一毛細條體70的頂部72。第一毛細結構611以及第二毛細結構621將第一毛細條體70夾設在中間,並且第一毛細結構611以及第二毛細結構621皆可以使工作介質90進入並協助第一毛細條體70輸送液態工作介質90,增加工作介質90的流通。
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6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與第八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連通結構80包括複數通孔82。通孔82設置於第一毛細結構70內部並且連通第一區域601以及第二區域602,並且通孔82不與第一板體61或第二板體(圖15中未示出)接觸。容室60內的工作介質90可以通過通孔82流動於第一區域601以及第二區域之間602。
本發明第十一較佳實施例說明,請參閱圖17本發明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十一較佳實施例與第八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均溫板3包括複數支撐柱64。支撐柱64設置於容室60內部並夾設於第一板體61與第二板體(圖16中未示出)之間,並且支撐柱64不接觸第一毛細條體70。部分支撐柱64設置的位置可以對應第一連通結構80的位置。詳細而言是將支撐柱64設置在對應第一連通結構80所凹設的位置前方,當工作介質90流動於第一區域601以及第二區域 之間602之間時,工作介質90能繞過第一連通結構80前方的支撐柱64,因此使工作介質90流動更加分散,增加工作介質90流動的均勻度。支撐柱64並且可以用於支撐容室60,使容室60的空間不容易變形。支撐柱64可以是毛細粉柱或金屬柱。
本發明第十二較佳實施例說明,請參閱圖18本發明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散熱裝置局部區域立體示意圖。本發明第十二較佳實施例與第八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均溫板3包括一第一毛細條體70、一第一連通結構80、一第二毛細條體73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731。第一毛細條體70與第一連通結構80與第八實施例相同。第二毛細條體73對應第一毛細條體70,並且第二連通結構731形成於第二毛細條體73中。第二毛細條體73可以設置於容室60中由第一毛細條體70所區隔出的第一區域601或是第二區域602中,本實施例以第二毛細條體73設置在第二區域602進行說明。第二毛細條體73的結構與第一毛細條體70的結構相同,並且第二毛細條體73與第一毛細條體70彼此相隔不接觸。第二連通結構731與第一連通結構80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第二連通結構731的凹設位置並不對應於第一連通結構80凹設的位置,使第二連通結構731與第一連通結構80凹設的位置彼此交錯間隔設置。當工作介質90流動於第一區域601以及第二區域之間602之間時,工作介質90通過第一連通結構80以及第二連通結構731,並且在第一連通結構80以及第二連通結構731之間交錯流動,增加工作介質90流動的均勻度。
本發明的均溫板1、3可以是具有規則對稱外型或是不對稱外型的板體,並且可以同時熱接觸一個以上的熱源H、I。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因此凡其他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于本發明的範圍內。
1‧‧‧均溫板
10‧‧‧容室
101‧‧‧第一區域
102‧‧‧第二區域
103‧‧‧吸熱區域
104‧‧‧冷凝區域
11‧‧‧第一板體
12‧‧‧第二板體
20‧‧‧第一毛細條體
30‧‧‧第一連通結構
31‧‧‧第一凹槽
40‧‧‧工作介質

Claims (26)

  1.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對應封合,並且於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形成一容室;一第一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中,該第一毛細條體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並且將該容室區隔出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一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中並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以及,一工作介質,容置於該容室中,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第一連通結構並且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全部區段或是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部分區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毛細條體包括一底部以及一頂部,該底部接觸該第一板體,該頂部接觸該第二板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凹槽,該複數第一凹槽由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往該底部之方向延伸凹設,並且該複數第一凹槽連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複數第一凹槽並未凹設穿透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使該底部維持連續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複數第一凹槽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板體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一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二板體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通孔,該複數通孔設置於該第一毛細條體內部,並且該複數通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均溫板更包括複數支撐柱,該複數支撐柱設置於該容室中並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複數支撐柱不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並且該複數支撐柱設置之位置可對應該第一連通結構之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毛細條體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該第二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之該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二毛細條體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二毛細條體與該第一毛細條體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與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互相交錯間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其中,該均溫板之該容室包括一吸熱區域以及一冷凝區域,該第一毛細條體自該吸熱區域延伸至該冷凝區域。
  14. 一種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該散熱裝置可與一第一熱源做熱接觸,該散熱裝置包括:一均溫板,該均溫板包括: 一第一板體以及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對應封合,並且於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形成一容室,該容室包括一吸熱區域以及一冷凝區域;一第一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中並且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第一毛細條體自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延伸至該冷凝區域並且將該容室區隔出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一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中並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以及,一工作介質,容置於該容室中,該工作介質可通過該第一連通結構並且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該第一熱源熱接觸該均溫板並對應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之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工作介質吸收該第一熱源產生之熱量後,該第一毛細條體引導該工作介質自該吸熱區域流動至該冷凝區域。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之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全部區段或是形成於該第一毛細條體之部分區段。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包括一儲液結構,設置於該容室中,並位於該吸熱區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條體包括一底部以及一頂部,該底部接觸該第一板體,該頂部接觸該第二板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凹槽,該複數第一凹槽由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往該底部之方向延伸凹設,且未穿透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使該底部維持連續結構,該複數第一凹槽連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工作介質可以通過該該複數第一凹槽並流動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板體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一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底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二板體包括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之該頂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連通結構包括複數通孔,該複數通孔設置於該第一毛細條體內部,並且該複數通孔連通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更包括複數支撐柱,該複數支撐柱設置於該容室中並夾設在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複數支撐柱不接觸該第一毛細條體,並且該複數支撐柱設置之位置可對應該第一連通結構之位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毛細條體以及一第二連通結構,該第二毛細條體設置於該容室之第一區域或該第二區域,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於該第二毛細條體中,該第二毛細條體與該第一毛細條體彼此相隔不接觸,並且該第二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與該第一連通結構形成之位置互相交錯間隔。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有均溫板的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裝置可與一第二熱源做熱接觸,該第二熱源熱接觸該均溫板並且對應該容室之該吸熱區域之位置,並且該第二熱源不接觸該第一熱源。
TW108103904A 2019-01-31 2019-01-31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TWI690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904A TWI690684B (zh) 2019-01-31 2019-01-31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US16/733,862 US11454455B2 (en) 2019-01-31 2020-01-03 Vapor chamb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same
US17/889,665 US11747092B2 (en) 2019-01-31 2022-08-17 Vapor chamb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904A TWI690684B (zh) 2019-01-31 2019-01-31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0684B TWI690684B (zh) 2020-04-11
TW202030448A true TW202030448A (zh) 2020-08-16

Family

ID=71132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904A TWI690684B (zh) 2019-01-31 2019-01-31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454455B2 (zh)
TW (1) TWI6906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6974B2 (en) * 2016-06-15 2022-04-19 Delta Electronics, Inc. Temperature plate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1543188B2 (en) * 2016-06-15 2023-01-03 Delta Electronics, Inc. Temperature plate device
TWI799247B (zh) * 2022-04-28 2023-04-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和熱管結合結構
US20230392873A1 (en) * 2022-06-03 2023-12-07 Cisco Technology, Inc. Remote directional vapor chamber heat sin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1435A (en) * 1971-07-13 1976-07-27 Ncr Corporation Heat transfer device
GB1484831A (en) * 1975-03-17 1977-09-08 Hughes Aircraft Co Heat pipe thermal mounting plate for cooling circuit card-mount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6269866B1 (en) * 1997-02-13 2001-08-07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ooling device with heat pipe
US6293332B2 (en) * 1999-03-31 2001-09-25 Jia Hao Li Structure of a super-thin heat plate
TW551612U (en) * 2002-07-26 2003-09-01 Tai Sol Electronics Co Ltd Piercing type IC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KR100450826B1 (ko) * 2002-12-11 2004-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 전달장치
US7025124B2 (en) * 2003-10-24 2006-04-11 Chin Wen Wang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planar heat pipe
JP2009076650A (ja) * 2007-09-20 2009-04-09 Sony Corp 相変化型ヒートスプレッダ、流路構造体、電子機器及び相変化型ヒートスプレッダの製造方法
US7770631B2 (en) * 2008-03-19 2010-08-10 Chin-Wen Wa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pporting body within an isothermal plate and product of the same
CN101754653A (zh) * 2008-12-08 2010-06-23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器
TWM385203U (en) * 2010-02-11 2010-07-21 qin-wen Wang Vapor chamber and its edge-sealing structure
TW201504793A (zh) * 2013-07-23 2015-02-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手持式行動裝置之散熱結構
CN103637843B (zh) * 2013-12-04 2015-08-19 广东新创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热管型电刀的散热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04780738A (zh) * 2014-01-15 2015-07-1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TWM488180U (zh) * 2014-06-24 2014-10-11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內管式均溫板
TWI601931B (zh) * 2016-02-26 2017-10-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管和均溫板組接結構及其方法
TWI601934B (zh) * 2016-07-26 2017-10-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和熱管組合結構及其組合方法
US10018427B2 (en) * 2016-09-08 2018-07-10 Taiwan Microloops Corp.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US10352626B2 (en) * 2016-12-14 2019-07-16 Shink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Heat pi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47092B2 (en) 2023-09-05
US20220390184A1 (en) 2022-12-08
US20200248968A1 (en) 2020-08-06
TWI690684B (zh) 2020-04-11
US11454455B2 (en)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30448A (zh)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TWI650522B (zh) 冷媒式散熱裝置
TWI757553B (zh) 脈衝式均溫板
US10107558B2 (en) Thermal module
US20120012281A1 (en) Heat sink with multiple vapor chambers
US20100126700A1 (en) Heat-radiating base plate and heat sink using the same
TWM500919U (zh) 水冷散熱裝置及其水冷頭
US20170347489A1 (en) Heat dissipation element
TW201947180A (zh) 液、汽分離之迴路均溫板
TWM517315U (zh) 散熱單元
US20050178531A1 (en) Fluid passage arrangement of a heat absorber for use in a liquid-cooling type cooling apparatus
JP2015103798A (ja) 放熱基板
JP3181289U (ja) 放熱装置
TWM528577U (zh) 散熱模組
US759713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TWM578370U (zh) 均溫板與具有該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TWI577271B (zh) 散熱模組
TW201723408A (zh) 散熱結構
TWM524451U (zh) 整合式散熱裝置
TWI802373B (zh) 散熱模組
TWI652444B (zh) 均溫板結構
TWM631832U (zh) 散熱模組
CN113115578A (zh) 散热设备
TWI600367B (zh) 整合式散熱裝置
TWI534402B (zh) 結合噴擊冷卻及微流道冷卻的散熱塊及使用該散熱塊之晶片散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