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5960A - 電動吸塵器及容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吸塵器及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5960A
TW202025960A TW108136105A TW108136105A TW202025960A TW 202025960 A TW202025960 A TW 202025960A TW 108136105 A TW108136105 A TW 108136105A TW 108136105 A TW108136105 A TW 108136105A TW 202025960 A TW202025960 A TW 2020259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vacuum cleaner
opening
container
self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0377B (zh
Inventor
古賀理基
森川良太
中垣壽泰
重藤元暢
土田英也
恩田雅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80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0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005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0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8184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0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80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0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8184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5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5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37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s For Foods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電動吸塵器的一例即自走式吸塵器具備主體與容器。容器具備: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蓋體,在容置部收納於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容置部。並且,容器的蓋體及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主體。藉此,可以提升電動吸塵器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電動吸塵器及容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動吸塵器、及可利用於電動吸塵器的容器。
發明背景 近年,電動吸塵器的一種即自走式吸塵器正受到歡迎。因此,對於自走式吸塵器,已開發出用於提升其性能的各種技術。具體而言,一種具備可累積藉由吸引馬達所吸取的灰塵且可裝卸的集塵盒之自走式吸塵器已在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7-143667號公報(以下,記載為「專利文獻1」)中提出。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自走式吸塵器揭示了在吸引路徑的氣密性較高的狀態下將主體部與集塵盒固定的技術。
自走式吸塵器對於使用者而言,吸引塵埃的性能是重要的。此外,由於是由使用者自身來進行將已累積於集塵盒的垃圾丟棄的作業,因此集塵盒的使用方便性也是同樣地重要。
於是,所要求的是一種可以提升自走式吸塵器的性能,並且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之技術。
發明概要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提升電動吸塵器或容器的便利性之技術。
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具備主體與容器。容器具有: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蓋體,在容置部收納於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容置部。容器的蓋體及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主體。
又,本發明是用於容置藉由電動吸塵器所吸引的塵埃之容器。容器具備:容置部,容置已吸引的塵埃;及蓋體,在容置部收納於電動吸塵器的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容置部。蓋體及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電動吸塵器的主體。
另外,將以上構成要素之任意的組合、本發明的表現在方法、裝置、系統、記錄媒體、電腦程式等之間轉換者,也是作為本發明的態樣而為有效。
根據本發明,即可以提供一種提升電動吸塵器或容器的便利性之技術。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作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針對用於提升電動吸塵器所具備的集塵盒的便利性之技術來說明,前述集塵盒是容置已藉由電動吸塵器所吸引的塵埃之容器。此外,作為電動吸塵器的一例,針對一邊沿著地板面自律地行走,一邊清掃地板面的自走式吸塵器來說明。 (實施形態)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一例之自走式吸塵器10,分項目來說明。 [自走式吸塵器的整體構成]
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的整體構成,一邊依序參照圖1至圖12之各圖,一邊來說明。
另外,在以下,例如如圖中所示,將自走式吸塵器10的刷子15所配置之側作為前方,且將相反側作為後方來說明。又,從前方來觀看自走式吸塵器10,將左側作為左方,且將右側作為右方來說明。此外,將地板面側(主體11的底面13側)作為下方,且將相反側(上表面12側)作為上方來說明。
首先,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外殼構成,一邊參照圖1,一邊來說明。圖1是從斜上方來觀看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的立體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具有上表面12與底面13,且具備形成外殼的主體11。主體11具有設置在上表面12的後部側之操作部16。操作部16是接受例如吸塵動作等之來自使用者的指示輸入。自走式吸塵器10是依據透過操作部16從使用者接受到的指示,來執行清掃動作。
又,自走式吸塵器10在主體11內的後部,具備設置在操作部16的下方之控制電路62(參照圖9)、電池單元63(參照圖9)等。控制電路62是控制自走式吸塵器10的動作。電池單元63是以後述之二次電池等所構成,且將電力供給至控制電路62等。藉此,操作部16與控制電路62之間的訊號線、或電池單元63與控制電路62及操作部16之間的電源線等之配線的安排等將變得容易。
自走式吸塵器10是藉由控制電路62中所執行的控制程式,來控制自走式吸塵器10之自律性行走與清掃動作。
具體而言,控制電路62首先為了偵測周圍的狀況,會取得後述的各種感測器所進行之偵測結果。控制電路62是依據偵測結果,來控制用於使主體11移動的驅動輪17a及驅動輪17b、或用於打掃驅動輪17a、17b所接地的地板面等之接地面的刷子15等的驅動。
另外,針對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的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
此外,自走式吸塵器10具備構成容器的集塵盒40。集塵盒40是收納在形成於主體11內的前部側的收納部30(參照圖6)。集塵盒40是容置藉由自走式吸塵器10所吸引的塵埃等。
集塵盒40包含蓋體41、容置部43(參照圖7)等。蓋體41是當集塵盒40已收納於主體11內時,覆蓋集塵盒40,以使容置了塵埃的容置部43不會從外部被看到。蓋體41是當集塵盒40已收納於主體11內時,構成主體11的上表面12的一部分。藉此,自走式吸塵器10的外觀之美觀度得到提升。
此外,蓋體41具有形成於前方側的缺口部42。缺口部42是使用於當打開蓋體41時,供使用者鉤住手指。
另外,針對集塵盒40的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
又,自走式吸塵器10在主體11的底面13之前方的兩側端部,具備設置成朝向外側突出,且統稱為突出部14的第1突出部14a及第2突出部14b。在本實施形態中,僅在主體11的左方側的第1突出部14a上,設置用於打掃地板面以集塵的刷子15。亦即,由於是將刷子15設置在第1突出部14a,因此可以使刷子15到達房間的角落或家具的間隙等之更內部的位置以進行集塵。因此,可以提升自走式吸塵器10的清掃之效果。
另外,亦可作成將刷子15設置在第2突出部14b的構成,且亦可作成設置在第1突出部14a及第2突出部14b之雙方的構成。此外,亦可作成僅將配置有刷子15的第1突出部14a或第2突出部14b的其中一者設置在主體11的構成。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上表面12的構成,一邊參照圖2,一邊來說明。圖2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頂面圖。
如圖2所示,主體11的上表面12是在頂面視角中具有寬度從後部朝向前部變寬之倒三角形的形狀,且形成為倒三角形的各頂點的角帶有圓角的形狀(R形狀)。
又,主體11的上表面12在前方端部附近,具備配設在左右的中央之紅外線感測器21。紅外線感測器21是接收例如充電座(未圖示)所放出的紅外線。紅外線感測器21特別是在使主體11對接於充電座時,接收來自充電座的紅外線。藉此,即能夠以較高的精確度使主體11與充電座對接。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底面13的構成,一邊參照圖3,一邊來說明。圖3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底面圖。
如圖3所示,主體11具有:設置在底面13側的前部側之左右一對驅動輪17a及驅動輪17b、設置在後部側的輔助輪18、及設置有用於吸引塵埃的主要刷子15a之吸引口19等。吸引口19是形成於比一對驅動輪17a及驅動輪17b更靠前部側。
又,在主體11的底面13,具有4個配設在前部及後部的兩側端部附近,且統稱為階層差感測器24的第1階層差感測器24a、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第3階層差感測器24c、及第4階層差感測器24d。階層差感測器24是偵測地板面的階層差。在階層差感測器24已偵測到地板面的階層差之情況下,控制電路62(參照圖9)是控制成使自走式吸塵器10往遠離階層差的方向退避,以迴避階層差來行走。
左右一對驅動輪17a及驅動輪17b從倒三角形的形狀之主體11的上表面12來觀看,是配設成後部往外側突出。因此,主體11的底面13是形成為本壘板狀之帶有圓角的形狀。另外,在上述中,雖然是以將主要刷子15a配設在吸引口19的構成為例子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作成不將主要刷子設置在吸引口19的構成。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前面側的構成,一邊參照圖4,一邊來說明。圖4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前面圖。
如圖4所示,主體11具備設置在前面,且統稱為超音波感測器23的第1超音波感測器23a及第2超音波感測器23b。超音波感測器23是偵測存在於自走式吸塵器10所行進的前方之例如牆壁等之障礙物。另外,超音波感測器23也可以確實地偵測例如紅外線可穿透的玻璃等之材料所形成的障礙物。因此,可以一邊更確實地迴避與障礙物的接觸,一邊使自走式吸塵器10行走。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在圖4中,是從右側的第2超音波感測器23b朝向前方放出超音波。已放出的超音波是由障礙物等所反射。已反射的超音波是由左側的第1超音波感測器23a所接收。藉此,即偵測存在於前方的障礙物等。另外,亦可作成從左側的第1超音波感測器23a放出超音波,並且以右側的第2超音波感測器23b來接收由障礙物等所反射的超音波之構成。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側面側的構成,一邊參照圖4及圖5,一邊來說明。圖5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右側面圖。
如圖4所示,主體11至少具備設置在前方側的左側面之紅外線感測器22a。紅外線感測器22a是測定到周圍的障礙物之距離。更詳細而言,紅外線感測器22a包含:發出紅外線的發光元件、及接收由障礙物等所反射的紅外線之受光元件等。另外,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特別在打掃房間的角落等時,是使配置有刷子15的主體11的前方之左側(參照圖4)接近於角落來進行清掃。因此,必須在圖4所示之主體11的前方之左側配置紅外線感測器22a,來作為用於測定與障礙物的距離之紅外線感測器。亦即,較理想的是,僅在圖4所示之主體11的前方之左側配置紅外線感測器22a。藉此,即可以謀求自走式吸塵器10的成本降低。但是,如圖4及圖5所示,亦可作成在主體11的前方之左側及前方之右側各別設置紅外線感測器22a與紅外線感測器22b之構成。藉此,即可以得到可更確實地偵測位於主體11的周圍的障礙物等之效果。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的收納部30周圍之構成,一邊參照圖6及圖7,一邊來說明。圖6是已從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去除集塵盒40之狀態的頂面圖。圖7是已從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取下集塵盒40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6所示,主體11在前部側的內部具有藉由底盤20(參照圖8)所形成的收納部30。收納部30是收納容器即集塵盒40。收納部30具有第1開口31與第3開口32等。第1開口31是與形成於主體11的底面13之吸引口19連接。第3開口32是透過使用圖26而後述的吸氣管道部60的流路66,與吸引馬達61(參照圖9)的吸入口(未圖示)連接。
又,如圖7所示,集塵盒40具備:容置部43、蓋體41、以及可相對於容置部43而開閉的過濾器44等。容置部43是容置從吸引口19所吸引的塵埃等。蓋體41是配設成覆蓋容置部43的上方側,在已收納於主體11的收納部30之狀態下,構成主體11的上表面12的一部分。過濾器44是發揮功能以使已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無法通過,並且使空氣通過。藉此,塵埃等即被容置於容置部43。
又,過濾器44的上部是藉由設置在容置部43的上部之開閉機構45,而卡止於主體11的上表面12並關閉。另一方面,當使用者要丟棄已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時,首先是按下後述之設置在容置部43的上表面的按鈕47(參照圖13C)。藉此,可相對於容置部43而開閉的過濾器44便構成為可脫離開閉機構45所造成之與容置部43的卡合而打開。
如上所述,蓋體41具有缺口部42,前述缺口部42是用於在打開蓋體41時,供使用者鉤住手指。另一方面,收納部30具備凹部33,前述凹部33是形成於主體11的上表面12,且具有使用者的手指可進入的程度之深度。凹部33是在集塵盒40已收納於收納部30的狀態下,形成於與蓋體41的缺口部42相向的位置。藉此,使用者將手指放入凹部33,並且將手指鉤住蓋體41的缺口部42,即可以容易地打開蓋體41。收納部30的第1開口31的開口面是傾斜成面向斜上方而形成的。在此,開口面傾斜成面向斜上方是指:相對於第1開口31的下方側的下端部,上方側的上端部往前方側傾斜之狀態。
另外,針對使第1開口31傾斜來設置的理由將於後文描述。
接著,針對內置於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底盤20的概略構成,一邊參照圖8,一邊來說明。圖8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底盤20的立體圖。
如圖8所示,底盤20具有形成於前部側,且收納集塵盒40的收納部30。又,底盤20具有配置在後部側的吸氣管道部60。吸氣管道部60是形成流路66(參照圖26),前述流路66是供藉由吸引馬達61(參照圖9)的吸引力而從吸引口19被吸引,並且通過集塵盒40的過濾器44的空氣流動的流路。
另外,針對吸氣管道部60的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內部構成,一邊參照圖9,一邊來說明。圖9是已將自走式吸塵器10的集塵盒40收納於主體11內之狀態下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
如圖9所示,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的前面及後面是傾斜成面向斜下方而形成的。亦即,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在已收納於收納部30的狀態下,具有前後方向的寬度朝向下部變狹窄的形狀。藉此,即可以使集塵盒40容易地裝卸於收納部30。其結果,使用者的便利性得到提升。在此,傾斜成面向斜下方是指:在容置部43的前面,相對於前面的下方側的下端部,上方側的上端部往前方側傾斜之狀態。另一方面是指:在容置部43的後面,相對於後面的下方側的下端部,上方側的上端部往後方側傾斜之狀態。
又,如上所述,主體11具備配設在後部側的內部之吸引馬達61、控制電路62、電池單元63等。吸引馬達61是使吸引塵埃用的吸引力產生。控制電路62是控制吸引馬達61及自走式吸塵器10的各構成要素。電池單元63是將電力供給至吸引馬達61及控制電路62等之構成要素。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內部構成,一邊參照圖10,一邊來進一步地說明。圖10是已將自走式吸塵器10的集塵盒40從主體11取下並分離的狀態下之主體11及集塵盒40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
如圖10所示,主體11的收納部30的第1開口31是如上述地傾斜成面向斜上方而形成的。連接於第1開口31的集塵盒40的第2開口46的開口面是傾斜成面向斜下方而形成的。在此,開口面傾斜成面向斜下方是指:相對於第2開口46的下方側的下端部,上方側的上端部往前方側傾斜之狀態。藉此,將集塵盒40收納於收納部30時,集塵盒40的第2開口46即藉由集塵盒40的自重,而收納成抵壓於收納部30的第1開口31。因此,第1開口31與第2開口46之間的氣密性得到提升。
同樣地,收納部30的第3開口32是傾斜成面向斜上方而形成的。連接於第3開口32的集塵盒40的過濾器44是傾斜成面向斜下方來安裝的。在此,傾斜成面向斜下方是指:相對於過濾器44的下方側的下端部,上方側的上端部往後方側傾斜之狀態。藉此,將集塵盒40收納於收納部30時,集塵盒40的過濾器44的開口即藉由集塵盒40的自重,而收納成抵壓於收納部30的第3開口32。因此,過濾器44的開口與第3開口32之間的氣密性得到提升。
亦即,在自走式吸塵器10的使用時,必須頻繁地裝卸集塵盒40的情況下,藉由上述構成,使用者即可以容易地且一邊維持較高的氣密性,一邊將集塵盒40裝卸於收納部30。其結果,可以實現具備較高的吸引性能之自走式吸塵器10。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尺寸關係,一邊參照圖11,一邊來具體地說明。圖11是說明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底面13側的尺寸關係之一例的圖。
如圖11所示,自走式吸塵器10的全長A為例如249.0mm,全寬B為例如248.0mm。外接於第1突出部14a及第2突出部14b的外接圓的直徑C為例如296.0mm。從外接圓的中心到自走式吸塵器10的前端之長度D為例如117.0mm。
又,從通過外接圓的中心而在主體1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線l(小寫l),垂直地延伸到刷子15的旋轉中心之線段的長度E為例如79.0mm。從通過外接圓的中心而在主體1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線l(小寫l),垂直地延伸到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的前端之線段的長度F為例如83.0mm。
此外,從通過外接圓的中心而在主體11的前後方向上延伸的直線m,垂直地延伸到刷子15的旋轉中心之線段的長度G為例如98.0mm。從通過外接圓的中心而在主體11的前後方向上延伸的直線m,垂直地延伸到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的外側端之線的長度H為例如112.0mm。
另外,全長A較理想的是在240mm到260mm的範圍內,若為249.0mm則更理想。全寬B較理想的是在240mm到260mm的範圍內,若為248.0mm到248.4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外接圓的直徑C較理想的是在290mm到310mm的範圍內,若為296.0mm到296.7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
又,長度D較理想的是在110mm到130mm的範圍內,若為117.0mm則更理想。長度E較理想的是在70mm到90mm的範圍內,若為79.0mm到79.4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長度F較理想的是在80mm到100mm的範圍內,若為83.0mm則更理想。
此外,寬度G較理想的是在90mm到110mm的範圍內,若為98.0mm到98.2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寬度H較理想的是在100mm到120mm的範圍內,若為112.0mm到112.3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
接著,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上下方向的尺寸關係,一邊參照圖12,一邊來具體地說明。圖12是顯示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之右側面前部的尺寸關係之一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圖。
如圖12所示,自走式吸塵器10的全高,亦即從驅動輪17a及驅動輪17b的從接地面K到紅外線感測器21的上端之高度I(大寫I)為92mm。從地板面N到底面13之高度J為20mm。
另外,高度I(大寫I)較理想的是在80mm到100mm的範圍內,若為92mm則更理想。高度J較理想的是在10mm到30mm的範圍內,若為20.0mm到20.5mm的範圍內則更理想。
又,利用圖11與圖12所說明的數值僅為一例,也可以改變數值來設計。例如,也能夠以對上述各部位的數值乘上某個預定的係數(例如,0.5~2)後之數值來設計。藉此,自走式吸塵器10的設計之自由度得到提升。特別是,若可進行收納於主體的馬達或電路基板等之小型化,則也能夠以對上述之一例的數值乘上1.0以下的數值後之值來設計。藉此,即可以實現更小型的自走式吸塵器10。 [集塵盒的構成]
以下,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容器即集塵盒40的構成,一邊參照圖13A至圖13D,一邊來說明。圖13A是已關閉集塵盒40的蓋體41之狀態(相當於朝主體11的收納部30收納時之狀態)的頂面圖。圖13B是已關閉集塵盒40的蓋體41之狀態的側面圖。圖13C是已打開集塵盒40的蓋體41之狀態(相當於從主體11的收納部30取下時的狀態)的頂面圖。圖13D是已打開集塵盒40的蓋體41之狀態的側面圖。
如圖13B及圖13D所示,蓋體41是被樞軸支撐成能以旋轉軸即軸50為中心來旋動,前述軸50是設置在容置已吸引的塵埃之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使用者將手指鉤住蓋體41的缺口部42而將蓋體41拉起後,蓋體41即以軸50為中心而往上方旋動,使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開放。
旋動蓋體41後,如圖13C所示,設置在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之按鈕47即出現。按鈕47是當要丟棄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時,作為用於打開開閉部即過濾器44的按鈕來發揮功能。因此,按鈕47是配置成僅在已將集塵盒40從主體11取下的狀態下才可以操作。亦即,在集塵盒40正收納於主體11內的狀態下,按鈕47是以蓋體41來覆蓋隱藏。藉此,即可以防止要丟棄塵埃以外時之使用者對按鈕47的誤操作。此外,自走式吸塵器10的外觀之美觀度得到提升。
接著,針對集塵盒40的過濾器44的開閉動作,一邊參照圖14A及圖14B,一邊來說明。圖14A是顯示從圖13D所示的集塵盒40之狀態打開過濾器44的開放途中之狀態的側面圖。圖14B是顯示從圖14A所示的集塵盒40之狀態更進一步地打開過濾器44而全開之狀態的側面圖。
如圖14A所示,在已打開集塵盒40的蓋體41的狀態(相當於圖13C)下,當使用者按下出現的按鈕47後,圖7所示的開閉機構45所進行之過濾器44的上部與容置部43的上部之卡合即脫離。此時,過濾器44是在下端側透過旋轉軸即軸51,被樞軸支撐於容置部43。因此,當容置部43與過濾器44的卡合脫離後,如圖14B所示,藉由過濾器44的自重,以軸51為中心,過濾器44即往下方旋動,使容置部43的開口48開放。藉此,只要按下按鈕47,即可以打開過濾器44,以丟棄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得到提升。
又,如圖14A及圖14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集塵盒40是構成為將蓋體41相對於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之旋轉角α的範圍限制為銳角。亦即,即使將蓋體41打開到最開的狀態下,蓋體41相對於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之旋轉角α仍是限制為不超過直角。
另外,如上所述,容置部43的第2開口46是傾斜成面向斜下方而形成的。因此,將集塵盒40從主體11以照收納的原樣之姿勢從主體11取下後,會有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從朝向斜下方的第2開口46掉出之可能性。
但是,本實施形態之集塵盒40是透過軸50將蓋體41與容置部43一體地構成。此外,集塵盒40是構成為蓋體41相對於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之旋轉角α不超過直角。因此,握持住集塵盒40的蓋體41,將集塵盒40從主體11取下並搬運時,只要使用者握持成使蓋體41成為幾乎鉛直方向,就可以將容置部43的第2開口46稍微朝向斜上方。藉此,即可以減少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從第2開口46掉出的情形。
又,使用者握持住蓋體41並且在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打開的狀態下對按鈕47進行按下操作後,過濾器44即打開。此時,集塵盒40會成為容置部43的開口48稍微朝向斜下方的狀態。藉此,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即變得較容易從開口48落下至外部。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或操作性得到提升。
另外,較理想的構成是:在蓋體41相對於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之旋轉角α比蓋體41與第2開口46的開口面成為平行的角度更小的範圍內,將蓋體41樞軸支撐成可相對於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來旋動。藉此,即可以更加減少來自容置部43的第2開口46之塵埃的掉出。
以下,針對集塵盒40的蓋體41的構成,一邊參照圖15至圖17,一邊來說明。圖15是已打開集塵盒40的蓋體41之狀態的立體圖。圖16是從下方來觀看集塵盒40的立體圖。圖17是將自走式吸塵器10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的一部分放大的圖。
首先,如圖15所示,蓋體41具有肋部52,前述肋部52是設置在背面(與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相向的面),特別是缺口部42的周緣部的背側,且用於補強蓋體41。藉此,即可以減少蓋體41的變形等。又,將集塵盒40從主體11取下時,使用者可透過缺口部42將手指鉤住肋部52,藉此變得較容易握持蓋體41。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或作業性更加得到提升。
另外,如圖15所示,肋部52不只在使用者鉤住手指的部分,而是形成於蓋體41的背面的複數位置上。
此外,蓋體41具有形成於背面且往下方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第1卡止部49a及第2卡止部49b。第1卡止部49a及第2卡止部49b是在集塵盒40已收納於主體11的收納部30內時,卡止於設置在主體11的被卡止部34b(參照圖19)。藉此,構成集塵盒40的蓋體41及容置部43即被固定於主體11的收納部30內。此時,第1卡止部49a及第2卡止部49b有時會統稱為卡止部49。
另外,針對卡止部49的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
又,如圖16所示,集塵盒40的蓋體41的面積是比容置部43的上表面43a的面積更大。因此,當使用者要將容置於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的塵埃丟棄至垃圾桶等時,可以將不與容置部43重疊的蓋體41的背面抵靠於垃圾桶的上部開口的邊緣來固定。藉此,由於變得較容易丟棄容置於容置部43的塵埃,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得到提升。又,可以藉由垃圾桶的開口所抵靠的蓋體41來遮斷從容置部43丟棄至垃圾桶等時揚起的塵埃。因此,可以抑制塵埃的飛散。此外,在蓋體41的背面當中,在供使用者抵靠於垃圾桶的上部開口的邊緣之部分形成有肋部52。藉此,可以實現即使將蓋體41抵靠於垃圾桶,蓋體41仍難以變形之牢固的構造。
此外,如圖17所示,蓋體41具有設置在上述之缺口部42的周緣部的背側之肋部52。肋部52是形成於使用者可鉤住手指來拉起蓋體41的程度之位置,亦即從缺口部42的端部42a往容置部43側後退的位置。藉此,使用者將手指放入主體11的凹部33,並且以手指將缺口部42的周緣部拉起,即可以容易地打開蓋體41。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或操作性得到提升。又,肋部52是封閉凹部33與蓋體41之間的空隙的一部分。藉此,自走式吸塵器10的外觀之美觀度得到提升。
在此,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其他構成例,一邊參照圖18,一邊來說明。圖18是顯示自走式吸塵器10的其他構成例的立體圖。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技術,在主體11的前部側收納集塵盒40,且上表面12的前部的一部分是以集塵盒40的蓋體41來構成。亦即,主體11的上表面12的外觀是分割成前部與後部。因此,也可以作成以下構成:在上表面12的未設置蓋體41的後部側,搭載例如感測器、燈具、行駛記錄器(drive recorder)等之外部機器27。
另外,作為外部機器27的一例雖然列舉出感測器,但可例示出使用來測量例如與障礙物的距離或障礙物的位置等的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或Laser Imaging Detection And Ranging)等。
接著,針對集塵盒40的蓋體41的卡止部49,一邊參照圖19至圖21,一邊來進一步地說明。
另外,在圖19至圖21中,雖然是在卡止部49當中,以第2卡止部49b為例子來說明,但由於第1卡止部49a也是同樣的,因此省略說明。
圖19是集塵盒40的蓋體41已關閉的狀態下之第2卡止部49b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圖20是已打開集塵盒40的蓋體41時之第2卡止部49b的周圍的截面圖。圖21是集塵盒40的蓋體41的第2卡止部49b已從被卡止部34b脫離時之第2卡止部49b的周圍的截面圖。
首先,如圖19所示,當已將集塵盒40收納於主體11的收納部30並關閉了蓋體41時,設置在蓋體41的背面之左右一對第1卡止部49a(參照圖15)及第2卡止部49b是從前側(前方側)卡合至設置在主體11之左右一對被卡止部(未圖示)及被卡止部34b的下端。藉此,集塵盒40即被固定於主體11。
此時,設置在比蓋體41的背面的軸50更後方側的突起部53b的前端是將設置在主體11的彈性部35b壓下。因此,蓋體41的突起部53b是藉由彈性部35b而被往上方賦與勢能。亦即,比蓋體41的軸50更後部是被往上方賦與勢能。藉此,以軸50為支點,關閉蓋體41的方向的旋轉力會施加於蓋體41。因此,即可以更加提升蓋體41所造成之主體11內的氣密性,並且吸引性能得到提升。
另外,第2卡止部49b是由例如ABS樹脂等之具有可撓性的熱塑性樹脂等材料所形成。因此,如圖20所示,當使用者將蓋體41往上方旋動後,集塵盒40的第2卡止部49b即一邊彎曲一邊往前(前方側)移動。藉此,第2卡止部49b與主體11的被卡止部34b的卡合即脫離。此時,被卡止部34b在上部附近具有傾斜成面向斜上方的傾斜面34ba。因此,與被卡止部34b的抵接所造成之施加於第2卡止部49b的應力即可減輕。藉此,即可以將第2卡止部49b的破損等之不良狀況的發生防範於未然。
此外,如圖21所示,當集塵盒40的第2卡止部49b與主體11的被卡止部34b的卡合脫離後,彈性部35b即回復到自然長度。因此,藉由彈性部35b的復原力,可將蓋體41及容置部43一體地往上方上推。藉此,即可以容易地將集塵盒40從主體11取下。其結果,使用者的便利性或作業性更加得到提升。 [階層差感測器的構成]
以下,針對配設在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的底面13側之階層差感測器24,一邊參照圖22及圖23,一邊來說明。圖22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底面圖。圖23是階層差感測器24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
另外,圖22是圖示出將統稱為階層差感測器24的第1階層差感測器24a、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第3階層差感測器24c、及第4階層差感測器24d的蓋體28(參照圖23)取下的狀態。
首先,如圖23所示,階層差感測器24包含並排配置的發光元件25、受光元件26等。
此時,如圖22所示,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是配設在比第1階層差感測器24a更前方的位置,且使發光元件25與受光元件26的排列方向朝向斜前方(第2突出部14b)。藉此,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即構成為可兼用於偵測前方及左側的地板面等之接地面的階層差之功能。因此,可以將階層差感測器的設置數量設為較少,而可以減少自走式吸塵器10的製造成本。
亦即,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是在第1突出部14a設置刷子15,並且在第2突出部14b的附近設置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藉此,即可以一邊維持對於例如自走式吸塵器10的落下等之安全性,一邊提升清掃性能。
又,第1階層差感測器24a是在第1突出部14a的附近後方,且於主體11的左右方向上,並排配置發光元件25與受光元件26。因此,可以縮小主體11的前後方向的尺寸(全長A(參照圖11))。藉此,即可以將自走式吸塵器10小型化。
接著,針對階層差感測器24的動作,使用圖23來說明。如上所述,階層差感測器24包含:發出雷射光等之光的發光元件25、以及偵測由地板面等所反射之光的受光元件26。
具體而言,如圖23所示,發光元件25是朝向正下方的地板面來照射光。受光元件26是接收由地板面等所反射而從斜向方向入射的光。藉此,和將受光元件26配置在與地板面並行的位置之情況相較之下,可以較有效率地接收地板面所反射的光,而提升檢測精確度。此外,藉由第2階層差感測器24b的配置構成,可以迅速地偵測更前方的階層差。因此,可以更加提升自走式吸塵器10的安全性。 [吸氣管道部的構成]
以下,針對自走式吸塵器10的吸氣管道部60的構成,一邊參照圖24至圖26,一邊來說明。圖24是顯示吸氣管道部60的周圍的構成之位置關係的分解立體圖。圖25是吸氣管道部60的立體圖。圖26是自走式吸塵器10的側面圖中央橫截面圖。
首先,如圖24所示,在吸氣管道部60中,形成流路66(參照圖26),前述流路66是供空氣在吸引塵埃等的吸引馬達61與容置已藉由吸引馬達61所吸引的塵埃之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之間流動的流路。
具體而言,藉由以吸引馬達61所產生的吸引力,從主體11的底面13之吸引口19,吸引包含塵埃等的空氣。包含塵埃等的空氣中,塵埃是被捕集於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內。並且,從容置部43通過過濾器44的空氣是從吸氣管道部60的流入口64流入至吸氣管道部60的流路66。已流入至流路66的空氣是透過吸引馬達61而排氣至外部。
又,在吸氣管道部60的周圍,配設有控制吸引馬達61的控制電路62、以及將電力供給至控制電路62及吸引馬達61的電池單元63等。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是配設在形成於吸氣管道部60且供空氣流動的流路66的附近。藉此,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即可藉由被吸氣而流過流路66的空氣來冷卻。另外,電池單元63是使用例如可充電的二次電池。
具體而言,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是從例如上下方向來包夾形成於吸氣管道部60的流路66,而且配設在相向的位置上。另外,在圖24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電路62是配設在流路66的上側,電池單元63是配設在流路66的下側。藉此,即能夠將核心零件高密度地配置在也能潛入沙發底下等之高度比橫寬更小的自走式吸塵器10的主體11內部。因此,可以減少自走式吸塵器10的尺寸、重量、製造成本。
此外,將較重的電池單元63設置在吸氣管道部60的流路66的下側。藉此,由於主體11的重心位置變低,因此行走時等之自走式吸塵器10的穩定性得到提升。
另外,吸氣管道部60是由添加有阻燃劑的聚苯醚(PPE)等之阻燃性材料所形成。
又,如圖25所示,吸氣管道部60是形成為像是包圍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的形狀。藉此,可將有發熱的可能性的零件匯集並藉由吸氣管道部60來保持。因此,即變得能夠藉由流動於流路66的風,有效率地冷卻位於流路66的下方之電池單元63與位於流路66的上方之控制電路62。其結果,可以提升自走式吸塵器10的安全性。
此外,即使例如可燃性的塵埃容置於集塵盒40的容置部43,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電路62及電池單元63等之發熱零件是配置成從容置部43隔離。因此,可以更加提升自走式吸塵器10的安全性。
另外,吸氣管道部60並不限定於上述的PPE,亦可由任意種類的阻燃性材料所形成。亦可由例如添加有阻燃劑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來形成吸氣管道部60。此外,亦可藉由聚酰胺、聚酰亞胺、聚碳酸酯、改質聚苯醚、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之熱塑性樹脂,來形成吸氣管道部60。
又,如圖2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10是配置在吸引馬達61的吸引方向相對於集塵盒40而正交的位置。因此,在吸氣管道部60中,如圖中以空白箭頭所示,形成例如彎折成直角之L字形的流路66。藉此,即可以將主體11小型化。
另外,吸引馬達61並不限定於上述配置位置,亦可因應於主體11的形狀或尺寸等,配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亦可配置在吸引馬達61的吸引方向與集塵盒40相向的位置。在此情況下,在吸氣管道部60中,形成直線狀的流路。藉此,即可以將自走式吸塵器10的前後方向的寬度縮小。
以上,依據實施形態說明了本發明。這些實施形態僅為例示,由於在該等各構成要素或各處理程序的組合中可作出各種變形例,因此該等變形例當然也是在本發明的範圍內。
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技術除了上述之自走式吸塵器以外,也可以應用於直立式、筒式、手持式等之任意種類的電動吸塵器。又,可以將上述實施形態的技術當中的2個以上的技術任意地組合來應用。
如以上所說明,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具備主體與容器。容器具有: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蓋體,在容置部收納於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容置部。容器的蓋體及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主體。根據此構成,即可以容易地裝卸容置塵埃的容器。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得到提升。
又,較理想的構成是: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中,蓋體具有卡止部,主體具有被卡止部。當容器的容置部收納於主體的內部時,卡止部與被卡止部相卡合,使容器固定於主體。根據此構成,即可以將容器的容置部與蓋體一體地固定於主體。
又,較理想的構成是: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的主體具備:吸引口,吸引塵埃;收納部,收納容器的容置部;及第1開口,設置在收納部,且連接於吸引口。容置部具備:第2開口,當收納於收納部時,連接於第1開口。第2開口的開口面是設置成:在開口面中,下端部是相對於上端部而面向斜下方後方。根據此構成,即可以提升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的氣密性。因此,可以提升電動吸塵器的吸引性能。
又,較理想的構成是: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的蓋體是在相對於容置部的上表面之旋轉角為銳角的範圍內,樞軸支撐成可相對於容置部的上表面來旋動。根據此構成,即可以減少來自容置部的第2開口之塵埃的掉出。
又,較理想的構成是: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的蓋體是在相對於容置部的上表面之旋轉角比蓋體與第2開口的開口面成為平行的角度更小的範圍內,樞軸支撐成可相對於容置部的上表面來旋動。根據此構成,即可以更加減少來自第2開口之塵埃的掉出。
又,較理想的構成是:本發明的電動吸塵器的容置部具備:開口,當容置部從主體取下時,將容置於容置部的塵埃排出至外部;開閉部,設置在開口;按鈕,設置在容置部的上表面,可操作以用來打開開閉部;及開閉機構,用於當已操作按鈕時,打開開閉部。根據此構成,即可以防止使用者對按鈕的誤操作。此外,可以提升電動吸塵器的外觀之美觀度。
又,本發明是用於容置藉由電動吸塵器所吸引的塵埃之容器。容器具備: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蓋體,在容置部收納於電動吸塵器的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容置部。並且,容器的蓋體及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電動吸塵器的主體。根據此構成,即可以容易地將容器裝卸於電動吸塵器的主體。因此,可以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
10:自走式吸塵器 11:主體 12、43a:上表面 13:底面 14:突出部 14a:第1突出部 14b:第2突出部 15:刷子 15a:主要刷子 16:操作部 17a、17b:驅動輪 18:輔助輪 19:吸引口 20:底盤 21、22a、22b:紅外線感測器 23:超音波感測器 23a:第1超音波感測器 23b:第2超音波感測器 24:階層差感測器 24a:第1階層差感測器 24b:第2階層差感測器 24c:第3階層差感測器 24d:第4階層差感測器 25:發光元件 26:受光元件 27:外部機器 28、41:蓋體 30:收納部 31:第1開口 32:第3開口 33:凹部 34b:被卡止部 34ba:傾斜面 35b:彈性部 40:集塵盒 42:缺口部 42a:端部 43:容置部 44:過濾器 45:開閉機構 46:第2開口 47:按鈕 48:開口 49:卡止部 49a:第1卡止部 49b:第2卡止部 50、51:軸 52:肋部 53b:突起部 60:吸氣管道部 61:吸引馬達 62:控制電路 63:電池單元 64:流入口 66:流路 A:全長 B:全寬 C:直徑 D、E、F、G、H:長度 I、J:高度 K:接地面 l、m:直線 N:地板面 α:旋轉角
圖1是從斜上方來觀看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的立體圖。
圖2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頂面圖。
圖3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底面圖。
圖4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前面圖。
圖5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右側面圖。
圖6是已從該自走式吸塵器的主體去除集塵盒之狀態的頂面圖。
圖7是已從該自走式吸塵器的主體取下集塵盒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底盤的立體圖。
圖9是已將該自走式吸塵器的集塵盒收納於主體內之狀態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
圖10是已將該自走式吸塵器的集塵盒從主體取下並分離的狀態下之主體及集塵盒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
圖11是說明該自走式吸塵器的主體之底面側的尺寸關係之一例的圖。
圖12是顯示該自走式吸塵器的主體之右側面前部的尺寸關係之一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圖。
圖13A是已關閉該集塵盒的蓋體之狀態的頂面圖。
圖13B是已關閉該集塵盒的蓋體之狀態的側面圖。
圖13C是已打開該集塵盒的蓋體之狀態的頂面圖。
圖13D是已打開該集塵盒的蓋體之狀態的側面圖。
圖14A是顯示從圖13D所示的集塵盒之狀態打開過濾器的開放途中之狀態的側面圖。
圖14B是顯示從圖14A所示的集塵盒之狀態更進一步地打開過濾器而全開之狀態的側面圖。
圖15是已打開該集塵盒的蓋體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6是從下方來觀看該集塵盒的立體圖。
圖17是將該自走式吸塵器的正面圖中央縱截面圖的一部分放大的圖。
圖18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自走式吸塵器的其他構成例的立體圖。
圖19是該集塵盒的蓋體已關閉的狀態下之卡止部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
圖20是該集塵盒的蓋體的開放途中的狀態下之卡止部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
圖21是該集塵盒的蓋體的卡止部已從主體的被卡止部脫離的狀態下之卡止部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
圖22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底面圖。
圖23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階層差感測器的周圍的主要部位截面圖。
圖24是顯示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吸氣管道部的周圍的構成之位置關係的分解立體圖。
圖25是該吸氣管道部的立體圖。
圖26是該自走式吸塵器的側面圖中央橫截面圖。
10:自走式吸塵器
11:主體
30:收納部
31:第1開口
33:凹部
40:集塵盒
41:蓋體
42:缺口部
43:容置部
44:過濾器
45:開閉機構

Claims (7)

  1.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備主體與容器, 前述容器具有: 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 蓋體,在前述容置部收納於前述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前述容置部, 前述容器的前述蓋體及前述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前述主體。
  2. 如請求項1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前述蓋體具有卡止部, 前述主體具有被卡止部, 當前述容器的前述容置部收納於前述主體的內部時,前述卡止部與前述被卡止部相卡合,使前述容器固定於前述主體。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前述主體具備: 吸引口,吸引塵埃; 收納部,收納前述容器的前述容置部;及 第1開口,設置在前述收納部,且連接於前述吸引口, 前述容置部具備:第2開口,當收納於前述收納部時,連接於前述第1開口, 前述第2開口的開口面是設置成:前述開口面的下端部相對於上端部而面向斜下方後方。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前述蓋體是在相對於前述容置部的上表面之旋轉角為銳角的範圍內,樞軸支撐成可相對於前述容置部的上表面來旋動。
  5. 如請求項3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前述蓋體是在相對於前述容置部的上表面之旋轉角比前述蓋體與前述第2開口的開口面成為平行的角度更小的範圍內,樞軸支撐成可相對於前述容置部的上表面來旋動。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前述容置部具備: 開口,用於當前述容置部從前述主體取下時,將容置於前述容置部的塵埃排出至外部; 開閉部,設置在前述開口; 按鈕,設置在前述容置部的上表面,可操作以用來打開前述開閉部;及 開閉機構,用於當操作前述按鈕時,打開前述開閉部。
  7. 一種容器,是用於容置藉由電動吸塵器所吸引的塵埃之容器, 前述容器具備: 容置部,容置所吸引的塵埃;及 蓋體,在前述容置部收納於前述電動吸塵器的主體的內部之狀態下,覆蓋前述容置部, 前述容器的前述蓋體及前述容置部是構成為可一體地裝卸於前述主體。
TW108136105A 2018-11-20 2019-10-04 電動吸塵器及電動吸塵器的容器 TWI810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7523 2018-11-20
JP2018-217525 2018-11-20
JP2018217525 2018-11-20
JP2018217526 2018-11-20
JP2018-217526 2018-11-20
JP2018-217524 2018-11-20
JP2018-217527 2018-11-20
JP2018-217523 2018-11-20
JP2018217527 2018-11-20
JP2018217524 2018-11-20
JP2019125044A JP7378017B2 (ja) 2018-11-20 2019-07-04 電気掃除機
JP2019125046A JP7300581B2 (ja) 2018-11-20 2019-07-04 電気掃除機
JP2019125047A JP2020081849A (ja) 2018-11-20 2019-07-04 電気掃除機及び容器
JP2019-125047 2019-07-04
JP2019125045A JP7378018B2 (ja) 2018-11-20 2019-07-04 電気掃除機
JP2019-125045 2019-07-04
JP2019-125046 2019-07-04
JP2019-125044 2019-07-04
JP2019125043A JP2020081845A (ja) 2018-11-20 2019-07-04 電気掃除機
JP2019-125043 2019-07-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5960A true TW202025960A (zh) 2020-07-16
TWI810377B TWI810377B (zh) 2023-08-01

Family

ID=73005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105A TWI810377B (zh) 2018-11-20 2019-10-04 電動吸塵器及電動吸塵器的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037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7724U (en) * 2011-01-14 2011-07-21 Micro Star Internat Corp Ltd Dust collecting box and vacuum cleaner applying the same
WO2013105431A1 (ja) * 2012-01-13 2013-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
JP5933096B2 (ja) * 2015-11-20 2016-06-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走式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377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52272B1 (ko) 로봇 청소기
EP3459418B1 (en) Robot cleaner
US10827895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US10441128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KR101352314B1 (ko) 로봇 청소기
KR102556546B1 (ko) 로봇 청소기
KR101571379B1 (ko) 자동 청소 기기
US10362916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US10481611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JP2003180581A (ja) サイクロン式電気掃除機
US10342405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WO2023134112A1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US10463221B2 (en) Autonomous cleaner
JP2018057615A (ja) 自走式電気掃除機
TWI810377B (zh) 電動吸塵器及電動吸塵器的容器
CN111195108B (zh) 电动吸尘器和容器
JP7300581B2 (ja) 電気掃除機
JP737801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7378018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0081845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0081849A (ja) 電気掃除機及び容器
JP2018057620A (ja) 自走式電気掃除機
JP2018057619A (ja) 自走式電気掃除機
JP2021041071A (ja) 自走式掃除機
JP2018057618A (ja) 電気掃除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