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3899A - 帆船 - Google Patents

帆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3899A
TW202023899A TW108140256A TW108140256A TW202023899A TW 202023899 A TW202023899 A TW 202023899A TW 108140256 A TW108140256 A TW 108140256A TW 108140256 A TW108140256 A TW 108140256A TW 202023899 A TW202023899 A TW 2020238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ail
bow
mast
starboard
bow sa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鈴木公浩
Original Assignee
鈴木公浩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鈴木公浩 filed Critical 鈴木公浩
Publication of TW202023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89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9/00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 B63H9/04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using sails or like wind-catching surfaces
    • B63H9/06Types of sai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ail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9/00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 B63H9/04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using sails or like wind-catching surfaces
    • B63H9/08Connections of sails to masts, spar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帆船,其具備:船體;台座,其可回轉地受支持於船體;第1桅桿、第2桅桿、及第3桅桿,其等受支持於台座上;第1主帆、第2主帆、及第3主帆,其等分別安裝於第1桅桿、第2桅桿、及第3桅桿;以及複數個艏帆;且第2桅桿與第3桅桿設置於較第1桅桿更靠向艏側;複數個艏帆對應於第1桅桿、第2桅桿及第3桅桿各者,而包含第1艏帆與第2艏帆及第3艏帆;第1艏帆固定於台座之艏側;第2艏帆與第3艏帆自第2桅桿與第3桅桿朝第1艏帆之固定位置方向固定。

Description

帆船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帆船。
自先前以來已知悉僅憑藉使用左右之艏帆而能夠進行帆船之操作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537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技術中,在相對於船體可回轉之台座支持複數個帆之構成中,難以抑制台座之大型化及桅桿之高度,且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特別是,近年來,具有高度限制之航路(例如通過橋下之航路)增加,而期望一種抑制高度並具有大的帆面積之帆船。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在相對於船體可回轉之台座支持複數個帆之構成中,謀求台座之大型化之抑制及桅桿之高度之抑制且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帆船,其具備:船體; 台座,其可回轉地受支持於前述船體; 第1桅桿、第2桅桿、及第3桅桿,其等受支持於前述台座上; 第1主帆、第2主帆、及第3主帆,其等分別安裝於前述第1桅桿、前述第2桅桿、及前述第3桅桿;以及 複數個艏帆;且 前述第2桅桿與前述第3桅桿設置於較前述第1桅桿更靠向艏側, 前述複數個艏帆對應於前述第1桅桿、前述第2桅桿及前述第3桅桿各者,而包含第1艏帆與第2艏帆及第3艏帆, 前述第1艏帆固定於前述台座之艏側, 前述第2艏帆與前述第3艏帆自前述第2桅桿與前述第3桅桿朝前述第1艏帆之固定位置方向固定。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在相對於船體可回轉之台座支持複數個帆之構成中,可謀求台座之大型化之抑制及桅桿之高度之抑制且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以下,一面參照附圖一面對於各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帆船1之側視圖(左舷側)之圖,圖2係帆船1之前視圖,圖3係帆船1之俯視圖。
圖4係用於示意性地顯示中央主帆41之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A1之圖,圖5係用於示意性地顯示右舷主帆42之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A2之圖。
圖6係用於示意性地顯示中央艏帆51之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1之圖,圖7係用於示意性地顯示右舷外側艏帆52之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2之圖,圖8係用於示意性地顯示右舷內側艏帆54之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3之圖。
在圖1及圖2中,為了便於構造之說明,而對於各帆省略圖示。
參照圖1至圖8進行帆船1之說明。帆船1例如為休閒用,但帆船1之用途為任意。又,帆船1既可為兼具如引擎之其他驅動源之構成,亦可為僅利用風力之構成。
帆船1包含:船體10;台座20;3個桅桿即中央桅桿31、右舷桅桿32、及左舷桅桿33;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以及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
船體10包含:主艇體(右舷)14、主艇體(中央)15、主艇體(左舷)16、副艇體(右舷)17、及副艇體(左舷)18。
主艇體(右舷)14、主艇體(中央)15、及主艇體(左舷)16形成起居空間等。
副艇體(右舷)17及副艇體(左舷)18形成供搭載引擎、燃料箱、電池等之空間。
台座20相對於船體10可回轉地受支持於船體10。台座20之回轉軸為鉛垂方向,位於帆船1之左右方向之中心。在本實施形態中,中央桅桿31之軸向與台座20之回轉軸為同軸。然而,在其他實施形態中,台座20之回轉軸亦可相對於中央桅桿31之軸向偏移。
在本實施形態中,帆船1之台座20構成在圓形軌道24上移動之機構。圓形軌道24固定於船體10。該情形下,台座20例如在俯視下為多角形(或圓形),台座20之回轉軸與圓形軌道24之中心設置為同心。
再者,台座20之移動(回轉)既可在控制裝置之控制下自動地實現,亦可在使用者之操作之控制下而實現。此時,回轉用之驅動力可藉由油壓或電動之致動器而產生。例如在由控制裝置進行之控制之情形下,可基於相對於帆船1之風向或風速等之參數,控制台座20之回轉角度。
再者,在圖1、圖2及圖3所示之狀態下,台座20之回轉角度為0°,以下,以如此之狀態為基準對於各種構件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般,中央桅桿31設置於台座20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中央桅桿31之下端固定於台座20。又,中央桅桿31藉由右舷側之後支索61、及左舷側之後支索62支持。中央桅桿31例如設置於台座20之中央(俯視下之中心)。
中央桅桿31以在鉛垂方向延伸之態樣豎立於台座20。中央桅桿31之高度可比較低,例如可在8 m~15 m之範圍內。
中央桅桿31進而藉由中央艏帆51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右舷內側艏帆54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及左舷內側艏帆55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51支持。
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之上端連接於中央桅桿31之上端,下端連接於台座20。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在俯視下在前後方向延伸。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之前端(下端)之固定點F1例如在台座20之外周緣附近(前緣附近)。
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之上端連接於中央桅桿31之上端,下端連接於台座20。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在俯視下自中央桅桿31朝向右前方延伸。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之固定點F3在俯視下為右舷桅桿32之附近。
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51之上端連接於中央桅桿31之上端,下端連接於台座20。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51在俯視下自中央桅桿31朝向左前方延伸。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51之固定點F3在俯視下為左舷桅桿33之附近。
右舷桅桿32設置於船體10之右舷側。右舷桅桿32例如設置於台座20之外周緣附近。右舷桅桿32設置於較中央桅桿31更靠向前側(艏側)。右舷桅桿32之下端固定於台座20。右舷桅桿32進而藉由右舷外側艏帆52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21支持。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21連接於右舷桅桿32之上端,下端連接於台座20。如此般,右舷桅桿32以在鉛垂方向延伸之態樣豎立於台座20。
右舷桅桿32之高度可比較低,例如可在8 m~15 m之範圍內。如圖2所示般,右舷桅桿32既可為與中央桅桿31相同之高度,亦可為不同之高度。
左舷桅桿33設置於船體10之左舷側。左舷桅桿33例如設置於台座20之外周緣附近。左舷桅桿33設置於較中央桅桿31更靠向前側(艏側)。左舷桅桿33之下端固定於台座20。左舷桅桿33進而藉由左舷外側艏帆53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31支持。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31連接於左舷桅桿33之上端,下端連接於台座20。如此般,左舷桅桿33以在鉛垂方向延伸之態樣豎立於台座20。
左舷桅桿33之高度可比較低,例如可在8 m~15 m之範圍內。如圖1及圖2所示般,左舷桅桿33既可為與中央桅桿31相同之高度,亦可為不同之高度。左舷桅桿33可為相對於右舷桅桿32對稱之構成。
中央桅桿31、右舷桅桿32、左舷桅桿33之該等所直接設置之部分為台座20,但可謂經由台座20設置於船體10。
再者,如圖1及圖2所示般,中央桅桿31、右舷桅桿32、及左舷桅桿33之上端部彼此可藉由桅桿固定具39固定。
如圖4所示般,中央主帆41安裝於中央桅桿31。中央主帆41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形態,一條邊(luff,帆前緣)固定於中央桅桿31,另一條邊(foot,帆腳)固定於自中央桅桿31延伸之帆桁/帆桁捲帆器411。
帆桁/帆桁捲帆器411固定於台座20,在前後方向延伸。因此,帆桁/帆桁捲帆器411不會相對於台座20旋轉等。然而,帆桁/帆桁捲帆器411為了角度調整等亦可設為相對於台座20可旋轉。又,在圖4中,帆桁/帆桁捲帆器411以固定於台座20之方式設置於台座20上,但亦可配置於較台座20更上方。
如圖5所示般,右舷主帆42安裝於右舷桅桿32。右舷主帆42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形態,一條邊(luff)固定於右舷桅桿32,另一條邊(foot)固定於自右舷桅桿32延伸之帆桁/帆桁捲帆器421。
帆桁/帆桁捲帆器421固定於台座20,與帆桁/帆桁捲帆器411平行地於前後方向延伸。因此,帆桁/帆桁捲帆器421不會相對於台座20旋轉等。然而,為了調整角度等,亦可將帆桁/帆桁捲帆器421設為可相對於台座20旋轉。又,圖5中,帆桁/帆桁捲帆器421以固定於台座20之方式設置於台座20上,但亦可配置於較台座20更上方。
左舷主帆43具有相對於右舷主帆42左右對稱之構成。因此,省略有關左舷主帆43之詳細之說明。再者,於圖1及圖3,圖示有左舷主帆43用之帆桁/帆桁捲帆器431。
本實施形態中,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較佳為相同之形狀,除了所安裝之位置以外,具有相同之構成。該情形下,藉由零件共用化而可降低製造成本。
又,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較佳為以可收納之方式藉由軟質材料形成,但亦可藉由硬質材料形成。
此處,將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設為同一形狀(近似於三角形),在具有如圖4及圖5所示之尺寸之情形下,根據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獲得之帆面積S1如以下所述。 S1=α1×H1×1/2×3 若將外切於多角形之台座20之圓之半徑設為r,若α1≒r,則 S1≒r×H1×3/2 再者,此處,簡單地將帆形狀利用三角形近似而求得帆面積。實際上,帆可為上側膨起之形態(接近於扇型之形態),該情形下,具有較所計算之三角形之面積更大之面積。
如圖6所示般,中央艏帆51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形態。中央艏帆51之上側之上端(peak,頂端)安裝於中央桅桿31之上部,下側前方之前端(tack,帆前角)固定於台座20之艏側中央之固定點F1。
中央艏帆51之一條邊(luff)與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大致平行地延伸。將中央艏帆51之下側後方之前端(clew,帆尾角)C1設為自由端,前帆索繫結於前端(clew,帆尾角)C1。中央艏帆51如旗幟般受風而擺動,藉由根據風向調整前帆索之長度,而將前端(clew,帆尾角)C1之位置固定在特定位置,藉此如圖3所示般漲滿風。
本實施形態中,在未鼓滿風之狀態下,中央艏帆51之一條邊(leech,帆後緣)與中央桅桿31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圖7所示般,右舷外側艏帆52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形態。右舷外側艏帆52之上側之上端(peak,頂端)安裝於右舷桅桿32之上部,下側前方之前端(tack,帆前角)固定於台座20之艏側中央附近之固定點F2。具體而言,右舷外側艏帆52在俯視下自右舷桅桿32朝向左前方延伸。右舷外側艏帆52之固定點F2(右舷外側艏帆52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21之固定點F2),如圖3所示般,為台座20之艏側之中央艏帆51之固定點F1(中央艏帆51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之固定點F1)之附近。
右舷外側艏帆52之一條邊(luff)與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21大致平行地延伸。將右舷外側艏帆52之下側後方之前端(clew,帆尾角)C2作為自由端,前帆索繫結於前端(clew,帆尾角)C2。右舷外側艏帆52如旗幟般迎風飄揚,藉由根據風向之前帆索之長度調整,而將前端(clew,帆尾角)C2之位置固定於特定位置,藉此如圖3所示般鼓滿風。
在本實施形態中,右舷外側艏帆52之一條邊(leech,帆後緣)與右舷桅桿32大致平行地延伸。
左舷外側艏帆53具有相對於右舷外側艏帆52左右對稱之構成。因此,省略有關左舷外側艏帆53之詳細之說明。再者,於圖3中圖示有左舷外側艏帆53,於圖1、圖2及圖3中,圖示有左舷外側艏帆53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31。
如圖8所示般,右舷內側艏帆54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形態。右舷內側艏帆54之上側之上端(peak,頂端)安裝於中央桅桿31之上部,下側前方之前端(帆前角,帆前角)固定於台座20之右側之右舷桅桿32之附近之固定點F3。具體而言,右舷內側艏帆54在俯視下自中央桅桿31朝向右前方延伸。右舷內側艏帆54之固定點F3(右舷內側艏帆54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之固定點F3)在俯視下為右舷桅桿32之附近。
右舷內側艏帆54之一條邊(luff)與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大致平行地延伸。將右舷內側艏帆54之下側後方之前端(clew,帆尾角)C4設為自由端,前帆索系於前端(clew,帆尾角)C4。右舷外側艏帆54如旗幟般迎風飄揚,藉由根據風向之前帆索之長度調整,而將前端(clew,帆尾角)C4之位置固定於特定位置,藉此如圖3所示般鼓滿風。
在本實施形態中,右舷內側艏帆54之一條邊(leech,帆後緣)於中央桅桿31大致平行地延伸。
左舷內側艏帆55具有相對於右舷內側艏帆54左右對稱之構成。因此,省略有關左舷內側艏帆55之詳細之說明。再者,於圖3中,圖示有左舷內側艏帆55,於圖1、圖2、及圖3中,圖示有左舷內側艏帆55用之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51。
圖3顯示迎著來自帆船1之左舷前方之風B之狀態(左舷受風而迎風航行)之各艏帆51~55之展開狀態。
一般而言,若帆船自斜向方向於帆受風,則風一面沿著帆之曲線描繪流線一面流動。藉此,於帆之風上側空氣之壓力增加而形成加壓(加壓區域),在風下側壓力減小而形成吸引力(減壓區域),於帆之面產生朝垂直方向按壓之力(升力)。該升力之分力中之朝向船頭方向之分力形成將船朝前進方向推進之推進力(帆船之推進力)。
在圖3之例中,艏帆51~55之帆尾角C1~C5之位置分別位於固定點F1~F3之後方。因此,各艏帆51~55之下側之邊(foot)成為在前後方向大致平行。而且,由於自左舷受風,故各艏帆51~55以朝右舷側膨起之方式鼓起。
由於中央艏帆51之帆前角、帆尾角C1、頂端在俯視下位於前後方向之直線上,故中央艏帆51之面之朝向(亦即升力之朝向)成為水平方向(右舷大致正橫方向)。又,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亦同樣地,升力之朝向成為水平方向。
右舷外側艏帆52之帆前角、帆尾角C2在俯視下位於前後方向之直線上,但由於頂端位於較其更靠向右舷側,故右舷外側艏帆52之面之朝向(亦即升力之朝向)成為較水平方向更靠向下側。右舷外側艏帆52亦可謂使中央艏帆51之頂端之位置在不改變高度下,朝右舷側水平移動之艏帆。
左舷外側艏帆53之帆前角、帆尾角C3在俯視下位於前後方向之直線上,但由於頂端位於較其更靠向左舷側,故左舷外側艏帆53之面之朝向(亦即升力之朝向)成為較水平方向更靠向上側。左舷外側艏帆53亦可謂使中央艏帆51之頂端之位置在不改變高度下,朝左舷側水平移動之艏帆。
右舷內側艏帆54之帆前角、帆尾角C4在俯視下位於前後方向之直線上,但由於頂端位於較其更靠向左舷側,故右舷內側艏帆54之面之朝向(亦即升力之朝向)成為較水平方向更靠向上側。右舷內側艏帆54亦可謂使中央艏帆51之頂端之位置在不改變高度下,朝左舷側水平移動之艏帆。
左舷內側艏帆55之帆前角、帆尾角C5在俯視下位於前後方向之直線上,但由於頂端位於較其更靠向右舷側,故左舷內側艏帆55之面之朝向(亦即升力之朝向)成為較水平方向更靠向下側。左舷內側艏帆55亦可謂使中央艏帆51之頂端之位置在不改變高度下,朝右舷側水平移動之艏帆。
在本實施形態中,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較佳為相同之形狀,除了所安裝之位置以外具有相同之構成。該情形下,藉由零件共用化而可降低製造成本。或者是,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中除了中央艏帆51以外之4個艏帆52~55可為相同之形狀。該情形下,中央艏帆51可為與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相同之形狀。
而且,在中央艏帆51具有如圖6所示之尺寸之情形下,若將中央艏帆51之形狀近似於三角形,則根據中央艏帆51獲得之帆面積S2為如下所述般。 S2=α2×H2×1/2 又,在右舷外側艏帆52具有如圖7所示之尺寸之情形下,若將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之形狀近似於三角形,則根據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獲得之帆面積S3為如下所述般。 S3=α3×H2×1/2×2 又,在右舷內側艏帆54具有如圖8所示之尺寸之情形下,根據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獲得之帆面積S4為如下所述般。 S4=α4×H2×1/2×2 因此,根據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獲得之帆面積S’為如下所述般。 S’=S2+S3+S4=α2×H2×1/2+α3×H2×1/2×2+α4×H2×1/2×2 而且,根據更包含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之8個帆獲得之帆面積為如下所述般。 S’+S1≒α2×H2×1/2+α3×H2×1/2×2+α4×H2×1/2×2+r×H1×3/2 而且,在設為H1=H2,且利用常數k(0<k≦1)設為α2=α3=α4=k×r時, S’+S1≒k×r×H1×1/2×5+r×H1×3/2=(5×k+3)/2×r×H1。
此處,與比較例對比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圖9係比較例之帆船1A之概略圖,係與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之圖3相對應之俯視圖。
在比較例中,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帆船1,在下述之點上不同,即:將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置換為右舷外側艏帆52A及左舷外側艏帆53A,且省略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
右舷外側艏帆52A及左舷外側艏帆53A與上述之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不同,在前後方向筆直地延伸。
在比較例之情形下,為了使右舷外側艏帆52A及左舷外側艏帆53A之各帆面積與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之各帆面積相同,而如圖9所示意性地顯示般,需要將台座20置換為更大型之台座20A。亦即,在比較例之情形下,招致台座之大型化。
如自此點可明確般,根據本實施形態,與比較例相比,可增加根據設置於相同面積之台座之複數個帆獲得之帆面積。換言之,藉由將位於桅桿之前後方向之固定點之位置設為在左右方向偏移之位置,而可將自偏移後之固定點延伸之艏帆拉索之長度設為長於自未偏移之固定點延伸之艏帆拉索之長度,故雖然桅桿之高度相同,但可將安裝於自偏移後之固定點延伸之艏帆拉索之艏帆之面積設為大於安裝於自未偏移之固定點延伸之艏帆拉索之艏帆之面積。
又,在比較例之情形下,由所有帆獲得之帆面積S0為如下所述般。 S0≒k×r×H1×1/2+r×H1×3/2=(1×k+3)/2×r×H1 因此,在比較例之情形下,根據所有帆獲得之帆面積S0≒(k+3)/2×r×H1顯著小於本實施形態之同帆面積≒(5×k+3)/2×r×H1。
如此般,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有效率地增加由設置於有限面積(≒r×r×π)之台座之複數個帆獲得之帆面積。
然而,作為用於增加由設置於某一台座之複數個帆獲得之帆面積之方法,有提高帆之高度(參照圖4之H1、及圖6之H2等)之方法。在如此之方法中,由於帆受力之中心之高度變得比較高,故若起因於突風等而產生比較大的力,則有帆船之行為變得不穩定之虞。又,若帆之高度比較高,則桅桿必須要有與其相應之高度,而於具有高度限制之航路(例如通過橋下之航路)之航行上存在障礙,從而選擇航路之自由度降低。
關於該點,根據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般,由於設置有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故可抑制桅桿之高度(中央桅桿31、右舷桅桿32、及左舷桅桿33之各高度)並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如此般,根據本實施形態,在由可相對於船體10回轉之台座20支持複數個帆(中央主帆41等)之構成中,可謀求抑制台座20之大型化及抑制桅桿(中央桅桿31等)之高度,並且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般,由於設置有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故與省略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中的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之情形相比,可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般,由於右舷外側艏帆52及左舷外側艏帆53為左右對稱地構成,故藉由零件之共通化而能以低成本有效率地增加帆面積。該點針對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亦同樣。
又,在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為同一形狀之情形下,能夠進一步實現零件之共通化,而可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般,由於台座20相對於船體10可回轉地受支持,故可僅藉由使台座20旋轉,而使台座20上之8個上述帆(中央主帆41、右舷主帆42、及左舷主帆43以及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一併地朝所期望之朝向回轉。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般,由於利用台座20在圓形軌道24上移動之回轉構造,故可實現比較簡易之回轉構造。
其次,再次參照圖3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帆船1之各種參數之可採用之範圍進行說明。
圖3顯示有參數γ1、γ2、及L1。
參數γ1為在俯視下,前後方向與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21(或右舷外側艏帆52)所成之角度。參數γ1較佳為未達90°。又,參數γ1大於0°,較佳為在固定點F2位於較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11更靠向右舷側且固定點F2不超過台座20之範圍內可實現之最小角度。該情形下,可有效率地增加右舷外側艏帆52之帆面積。
參數γ2為在俯視下,前後方向與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541(或右舷內側艏帆54)所成之角度。參數γ2較佳為未達90°。
參數L1為在俯視下帆桁/帆桁捲帆器411(中央主帆41)與帆桁/帆桁捲帆器421(右舷主帆42)之間之橫方向之距離。若將外切於多角形之台座20之圓之半徑設為r,則參數L1為r/2以上。又,參數L1較佳為具有如右舷主帆42之下邊之長度α1(參照圖5)不會成為特定長度以下之下限值。特定長度例如可為中央主帆41之下邊之α1(參照圖4)之80%左右。
以上,利用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範圍當然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範圍,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言自明的是可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多種變更或改良。又,施加了如此之變更或改良之形態亦可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內係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而顯而易知者。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置有中央艏帆51、右舷外側艏帆52、左舷外側艏帆53、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但可省略右舷內側艏帆54及左舷內側艏帆55。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中央主帆41與右舷主帆42(或左舷主帆43)在前後方向重疊,但亦可以在前後方向不重疊之程度較大地在前後方向偏移。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帆船1為例如休閒用,但亦可適用於例如大型油輪等。該情形下,既可僅設置1個直徑為整個船寬度大之台座20,亦可設置2個直徑較小之台座20。在後者之情形下,2個以上之台座20之回轉軸可相對於帆船1之左右方向之中心在左右方向偏移。
例如,圖10及圖11顯示應用於散裝貨船(圖示為帆船1B)之例,圖10為概略之俯視圖,圖11為概略之側視圖。在圖10及圖11中,示意性地顯示較上述之圓形軌道24或台座20更上側之構成(以下稱為「帆構造物70」)。在圖示之實施形態中,4個貨物門80中之僅船頭側之貨物門80設置有帆構造物70,但亦可設置於其他貨物門80。再者,在圖11中,顯示貨物門80打開之狀態。再者,在圖10及圖11(以下之圖12以後亦為同樣)中,示意性地顯示80橋接。
又,圖12及圖13為顯示應用於油輪(圖示為帆船1C)之例之概略之俯視圖,圖12顯示自左舷側朝斜後方形成有氣流之狀態,圖13顯示自右舷側朝斜後方形成有氣流之狀態。在圖12及圖13中,帆構造物70以在前後方向偏移之關係設置有2個。然而,在油輪上之帆構造物70之配置及個數為任意。再者,在圖12及圖13中,箭頭R121表示油輪之上游側之氣流,箭頭R122表示油輪之後遊側之氣流(紊流)。
又,圖14及圖15為顯示應用於多體船渡輪(圖示為帆船1D)之例之概略之俯視圖,圖14顯示自左舷側朝斜後方形成有氣流之狀態,圖15顯示自右舷側朝斜後方形成有氣流之狀態。在圖14及圖15中,帆構造物70以在前後方向偏移之關係設置有3個。然而,在多體船渡輪上之帆構造物70之配置及個數為任意。再者,在圖14及圖15中,箭頭R141表示渡輪之上游側之氣流,箭頭R142表示渡輪之後遊側之氣流(紊流)。
1:帆船 1A:帆船 1B:帆船 1C:帆船 1D:帆船 10:船體 14:主艇體(右舷) 15:主艇體(中央) 16:主艇體(左舷) 17:副艇體(右舷) 18:副艇體(左舷) 20:台座 20A:台座 24:圓形軌道 31:中央桅桿(第1桅桿) 32:右舷桅桿(第2桅桿) 33:左舷桅桿(第3桅桿) 39:桅桿固定具 41:中央主帆(第1主帆) 42:右舷主帆(第2主帆) 43:左舷主帆(第3主帆) 51:中央艏帆(第1艏帆) 52:右舷外側艏帆(第2艏帆) 53:左舷外側艏帆(第3艏帆) 54:右舷內側艏帆(第4艏帆) 55:左舷內側艏帆(第5艏帆) 61:後支索 62:後支索 70:帆構造物 80:貨物門 411:帆桁/帆桁捲帆器 421:帆桁/帆桁捲帆器 431:帆桁/帆桁捲帆器 51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2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3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4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5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A1:箭頭方向 A2:箭頭方向 B:風 B1:箭頭方向 B2:箭頭方向 B3:箭頭方向 C1:前端(帆尾角) C2:前端(帆尾角) C3:帆尾角 C4:前端(帆尾角) C5:帆尾角 F1:固定點 F2:固定點 F3:固定點 H1:高度 H2:高度 L1:參數 R121:箭頭 R122:箭頭 R131:箭頭 R132:箭頭 R141:箭頭 R142:箭頭 R151:箭頭 R152:箭頭 α1:長度 α2:長度 α3:長度 α4:長度 γ1:參數 γ2:參數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帆船之側視圖(左舷側)之圖。 圖2係帆船之前視圖。 圖3係帆船之俯視圖。 圖4係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A1之圖。 圖5係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A2之圖。 圖6係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1之圖。 圖7係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2之圖。 圖8係顯示圖3之箭頭方向B3之圖。 圖9係比較例之說明圖。 圖10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散裝貨船之例之俯視圖。 圖11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散裝貨船之例之側視圖。 圖12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油輪之例之俯視圖。 圖13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油輪之例之俯視圖。 圖14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多體船渡輪之例之俯視圖。 圖15係示意性地顯示應用於多體船渡輪之例之俯視圖。
1:帆船
10:船體
14:主艇體(右舷)
15:主艇體(中央)
16:主艇體(左舷)
17:副艇體(右舷)
18:副艇體(左舷)
20:台座
24:圓形軌道
31:中央桅桿
32:右舷桅桿
33:左舷桅桿
51:中央艏帆
52:右舷外側艏帆、艏帆
53:左舷外側艏帆、艏帆
54:右舷內側艏帆、艏帆
55:左舷內側艏帆、艏帆
61:後支索
62:後支索
411:帆桁/帆桁捲帆器
421:帆桁/帆桁捲帆器
431:帆桁/帆桁捲帆器
51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2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3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4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551:艏帆拉索/艏帆捲帆器
A1:箭頭方向
A2:箭頭方向
B:風
B1:箭頭方向
B2:箭頭方向
B3:箭頭方向
C1:前端(帆尾角)
C2:前端(帆尾角)
C3:帆尾角
C4:前端(帆尾角)
C5:帆尾角
F1:固定點
F2:固定點
F3:固定點
L1:參數
γ1:參數
γ2:參數

Claims (5)

  1. 一種帆船,其具備: 船體; 台座,其可回轉地受支持於前述船體; 第1桅桿、第2桅桿、及第3桅桿,其等受支持於前述台座上; 第1主帆、第2主帆、及第3主帆,其等分別安裝於前述第1桅桿、前述第2桅桿、及前述第3桅桿;以及 複數個艏帆;且 前述第2桅桿與前述第3桅桿設置於較前述第1桅桿更靠向艏側, 前述複數個艏帆對應於前述第1桅桿、前述第2桅桿及前述第3桅桿各者,而包含第1艏帆與第2艏帆及第3艏帆, 前述第1艏帆固定於前述台座之艏側, 前述第2艏帆與前述第3艏帆部自前述第2桅桿與前述第3桅桿朝前述第1艏帆之固定位置方向固定。
  2. 如請求項1之帆船,其中前述複數個艏帆與前述第1桅桿對應而更包含第4艏帆與第5艏帆,且 前述第4艏帆自前述第1桅桿朝前述第2桅桿之方向固定, 前述第5艏帆自前述第1桅桿朝前述第3桅桿之方向固定。
  3. 如請求項2之帆船,其中前述第1桅桿設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前述第2桅桿及前述第3桅桿設置於左右對稱之位置, 前述第1艏帆設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 前述第2艏帆及前述第3艏帆設置於左右對稱之位置, 前述第4艏帆及前述第5艏帆設置於左右對稱之位置。
  4. 如請求項3之帆船,其中前述第2艏帆、前述第3艏帆、前述第4艏帆、及前述第5艏帆為同一形狀。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帆船,其中前述台座藉由在固定於前述船體上之圓形狀之軌道上移動而可回轉。
TW108140256A 2018-11-06 2019-11-06 帆船 TW2020238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9114 2018-11-06
JP2018209114A JP6463868B1 (ja) 2018-11-06 2018-11-06 帆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899A true TW202023899A (zh) 2020-07-01

Family

ID=6527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0256A TW202023899A (zh) 2018-11-06 2019-11-06 帆船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63868B1 (zh)
TW (1) TW202023899A (zh)
WO (1) WO202007587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62602B1 (fr) * 2003-11-24 2007-02-16 Gerard Roger Aldin Navire a flotteur immerge stabilise par controle electronique des positions de masses mobiles et d'orientations d'ailerons immerges
US7762204B2 (en) * 2007-09-11 2010-07-27 Smith Kenneth R Retractable bowsprit for a sailing vessel
US7637221B1 (en) * 2009-02-27 2009-12-29 Sinden Frank W Sailboat
US8695520B1 (en) * 2009-12-10 2014-04-15 Innovative Marine Technology Inc. Third generation improved sailboat
US8893635B2 (en) * 2013-02-13 2014-11-25 John Milner McCary Canted sail ri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75579A (ja) 2020-05-21
JP6463868B1 (ja) 2019-02-06
WO2020075876A1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37781A1 (en) Ship
US20130014683A1 (en) Adjusting rigid foil spar system
EP3317178B1 (en) Wing-type sail system
KR102624494B1 (ko) 분할형 강성 돛
JP5538387B2 (ja) 遠洋航行貨物船やヨット等専用の帆走システム
US7762204B2 (en) Retractable bowsprit for a sailing vessel
US6116177A (en) Mast with top boom
US5934214A (en) Method of sailing a boat, and sailing vessel
US10611450B2 (en) Hybrid wing rigging for wind-propelled vessel
TW202023899A (zh) 帆船
US4799443A (en) Swing sail boat
US20120285354A1 (en) Adjusting rigid foil spar system
US5031560A (en) Sail construction
JP2013056579A (ja) 機帆走商船の帆の配置方法及び機帆走商船
CA1279529C (en) Swing sail boat
CA2702407C (en) Sail propulsion system
GB2389093A (en) Twin mast sail rig
EP1180478A1 (en) Mast with top boom
JP2007230509A (ja) ポッド推進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船舶
CA2312097A1 (en) Lift creating sail and sail system
ITKR20120002A1 (it) Sistema per lo spostamento simultaneo e coordinato di un armo velico per barche da diporto nautico.
JPH0319837B2 (zh)
AU6571580A (en) Sail rigging system
WO1981000991A1 (en) Sail rigging system
WO2012094731A1 (en) Microairfoil and method for rigging and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