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3846A - 卡匣 - Google Patents

卡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3846A
TW202023846A TW108147147A TW108147147A TW202023846A TW 202023846 A TW202023846 A TW 202023846A TW 108147147 A TW108147147 A TW 108147147A TW 108147147 A TW108147147 A TW 108147147A TW 202023846 A TW202023846 A TW 2020238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ssette
printing
path
ribb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7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2728B (zh
Inventor
石本章雄
佐佐木泰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3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72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embossing, e.g. for making matrices for stereotypes
    • B41J3/38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embossing, e.g. for making matrices for stereotypes of tapes, e.g. tape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41J32/02Ink-ribbon cartridges for endless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2Supply arrangements for webs of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8Arrangements of guides for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將自帶印刷裝置之外部導入之印刷帶於帶印刷裝置內順利地饋送之卡匣。 本發明係一種安裝於帶印刷裝置之卡匣,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且於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列印頭、及裝置殼體,於裝置殼體設置有:裝置側帶導入口,其供將印刷帶自裝置殼體外導入至裝置殼體內;及裝置側帶排出口,其供將印刷帶排出至裝置殼體外;上述卡匣具備帶路徑,該帶路徑係於將卡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將自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印刷帶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饋送。

Description

卡匣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安裝於帶(tape)印刷裝置之卡匣。
先前,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般,已知有一種盒殼(cassette case),其係安裝於印字帶製作裝置者,且能夠裝卸地安裝收容有印字用帶之帶殼(tape case)。於盒殼中設置有饋送自帶殼捲出之帶之導引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8-09087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將藉由帶印刷裝置而進行印刷之印刷帶自帶印刷裝置之外部導入之構成中,必須於帶印刷裝置內順利地饋送印刷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卡匣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且於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列印頭、及裝置殼體,且於裝置殼體中設置有:裝置側帶導入口,其係供將印刷帶自裝置殼體外導入至裝置殼體內;及裝置側帶排出口,其係供將印刷帶排出至裝置殼體外;上述卡匣具備帶路徑,該帶路徑係於將卡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將自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印刷帶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饋送。
對以下之圖式中之方向進行定義。將帶印刷裝置1之上下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Z方向正交之左右方向設為X方向,將與Z方向及X方向正交之前後方向設為Y方向。Z方向係將下方向或重力方向設為-Z方向,將上方向設為+Z方向。Y方向係將一方向設為+Y方向,將其相反方向設為-Y方向。於圖1中,將安裝部蓋5之旋轉軸側設為+Y方向。X方向係將一方向設為+X方向,將其相反方向設為-X方向。於圖1中,將俯視右側設為+X方向。再者,該等方向僅僅是為了方便說明,當然不受以下實施形態任何限定。
[帶印刷裝置、帶匣、色帶匣之概要] 基於圖1至圖3,對帶印刷裝置1、帶匣101及色帶匣201之概要進行說明。於帶印刷裝置1中選擇性地安裝帶匣101及色帶匣201中之一種。
如圖2所示,於帶匣101中收容有第1印刷帶103及第1墨水色帶105。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帶印刷裝置1一面饋送收容於帶匣101之第1印刷帶103及第1墨水色帶105,一面於第1印刷帶103進行印刷。
如圖3所示,於色帶匣201中收容有第2墨水色帶205。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自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外之帶捲筒401捲出之第2印刷帶403被導入至帶印刷裝置1。帶印刷裝置1一面饋送被導入之第2印刷帶403、及收容於色帶匣201之第2墨水色帶205,一面於第2印刷帶403進行印刷。
再者,未使用狀態之帶捲筒401中之第2印刷帶403之長度及未使用狀態之收容於色帶匣201之第2墨水色帶205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較未使用狀態之收容於帶匣101之第1印刷帶103之長度及第1墨水色帶105之長度長。因此,例如,於一次製作大量標籤之情形時,安裝色帶匣201。
[帶印刷裝置] 基於圖4,對帶印刷裝置1進行說明。帶印刷裝置1具備裝置殼體3、安裝部蓋5及卡匣安裝部7。裝置殼體3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於裝置殼體3中,於+X側之面設置有自帶捲筒401捲出之第2印刷帶403用之裝置側帶導入口9,於-X側之面設置有帶匣101與色帶匣201共用之裝置側帶排出口11。裝置側帶導入口9係供將第2印刷帶403自裝置殼體3外導入至裝置殼體3內。裝置側帶排出口11係供將被導入之第2印刷帶403排出至裝置殼體3外。又,裝置側帶排出口11係供將自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帶匣101送出之第1印刷帶103排出至裝置殼體3外。裝置側帶導入口9及裝置側帶排出口11形成為沿Z方向延伸之狹縫狀。又,關於帶印刷裝置1內之帶饋送路徑,將第2印刷帶403自裝置側帶導入口9前往裝置側帶排出口11之方向設為下游,將相反之方向設為上游。
於裝置殼體3中設置有將裝置側帶導入口9與卡匣安裝部7連接之帶導入通路13。又,於裝置殼體3設置有將卡匣安裝部7與裝置側帶排出口11連接之帶排出通路15。帶導入通路13及帶排出通路15形成為+Z側開放之溝槽狀。於帶排出通路15設置有切割器17。切割器17於帶排出通路15中將第1印刷帶103或第2印刷帶403切斷。
安裝部蓋5將卡匣安裝部7開閉。於安裝部蓋5之內側之面設置有第1按壓突起19、第2按壓突起20、第3按壓突起21、第4按壓突起22、第5按壓突起23及第6按壓突起24。於安裝部蓋5之外側之面設置有鍵盤及顯示器,但省略圖示。鍵盤受理字串等印刷資訊、或印刷執行等各種指示之輸入操作。顯示器除了顯示自鍵盤輸入之印刷資訊以外,還顯示各種資訊。顯示器具有成為鉸鏈之旋動軸,且構成為能夠收納於安裝部蓋5。於顯示器收納於安裝部蓋5內時,顯示器之顯示面與鍵盤對向。帶印刷裝置1當鍵盤受理印刷執行之輸入操作時,基於自鍵盤輸入之印刷資訊執行印刷處理。再者,帶印刷裝置1亦可為具備觸控面板式顯示器等輸入顯示器件代替鍵盤及顯示器之構成。又,帶印刷裝置1亦可為基於自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外部裝置接收到之印刷資料及指令執行印刷處理之構成。換言之,亦可構成組合帶印刷裝置1與作為操作終端之外部裝置而成之印刷系統。於設為能夠與該等外部裝置連接之構成時,鍵盤及顯示器可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亦可不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
卡匣安裝部7形成為+Z側開放之凹狀。此處,將卡匣安裝部7之內周面中之-X側之內周面稱為第1安裝內周面25。將自第1安裝內周面25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內周面稱為第2安裝內周面27。將自第2安裝內周面27之+X側之端部向+Y側延伸之內周面稱為第3安裝內周面29。將自第3安裝內周面29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內周面稱為第4安裝內周面31。將自第4安裝內周面31之-X側之端部向+Y側延伸之內周面稱為第5安裝內周面33。將自第5安裝內周面33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內周面稱為第6安裝內周面35。第6安裝內周面35之-X側之端部與第1安裝內周面25之+Y側之端部相連。帶導入通路13之下游端於第4安裝內周面31開口。帶排出通路15之上游端於第1安裝內周面25開口。
於作為卡匣安裝部7之底面亦即-Z側之面之安裝底面37,自-X側起依序朝+Z側突出地設置有壓送軸39、第1捲取軸43、第1捲出軸41、第2捲出軸45及第2捲取軸47。
壓送軸39係與第1捲出軸41、第1捲取軸43、第2捲出軸45及第2捲取軸47相比,向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突出量較大。壓送軸39係於將帶匣101或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插通於下述第1壓送滾筒109或第2壓送滾筒203,而導引帶匣101或色帶匣201之安裝。再者,以下,將帶匣101及色帶匣201之安裝方向簡稱為「安裝方向」,安裝方向係與壓送軸39延伸之方向、即Z方向平行。又,安裝方向近前側意指+Z側,安裝方向深側意指-Z側。
又,於安裝底面3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頭部49、卡合凸部51及插入凸部53。頭部49位於壓送軸39之-Y側。頭部49具備列印頭55、及覆蓋列印頭55之至少+X側、-Y側及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頭蓋(head cover)56。列印頭55係具備發熱元件之熱感應頭。頭蓋56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大致長方形形狀。頭蓋56於將帶匣101或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與壓送軸39一起導引帶匣101或色帶匣201之安裝。於圖4中,為了圖示列印頭55,利用二點鏈線假想性地表示頭蓋56。卡合凸部51位於接近第5安裝內周面33與第6安裝內周面35相交之角部之位置,形成為與第5安裝內周面33相對之板狀。即,卡合凸部51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於Y方向上較長之大致長方形形狀。又,卡合凸部51係自安裝底面37呈懸臂樑狀地突出。插入凸部53位於卡合凸部51與壓送軸39之大致中間部,且形成為安裝方向深側為大直徑且安裝方向近前側為小直徑之大致台階圓柱狀。
進而,於安裝底面3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第1鉤(hook)57、第2鉤59、第3鉤61及第4鉤63。第1鉤57位於壓送軸39之+Y側、且安裝底面37之-X側之端部。第2鉤59位於第1捲出軸41之+Y側、且於X方向上與第1鉤57對向之位置。第3鉤61位於第2捲出軸45與第2捲取軸47之大致中間位置之-Y側、且安裝底面37之-Y側之端部。第4鉤63位於第2捲取軸47之+X側、且安裝底面37之+X側之端部。又,於安裝底面3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複數個定位銷65。
於第5安裝內周面33中,於卡合凸部51之+X側以與卡合凸部51相對之方式設置有基板連接部67。基板連接部67連接於控制帶印刷裝置1之各部之控制電路(省略圖示)。
[色帶匣] 基於圖5至圖7,對色帶匣201進行說明。色帶匣201具備第2壓送滾筒203、第2捲出芯206、第2捲取芯207、保持前端部209及收容其等之第2卡匣殼體211。第2壓送滾筒203、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分別設置於與設置在卡匣安裝部7之壓送軸39、第2捲出軸45及第2捲取軸47對應之位置。於第2壓送滾筒203設置有沿安裝方向貫通之第2壓送軸插通孔213。於第2捲出芯206捲繞有第2墨水色帶205。自第2捲出芯206捲出之第2墨水色帶205被捲取至第2捲取芯207。再者,第2卡匣殼體211係根據所收容之第2墨水色帶205之寬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裝方向之尺寸不同之複數種。
第2卡匣殼體211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與卡匣安裝部7大致相似之形狀。將第2卡匣殼體211之周壁部中之-X側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將自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將自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之+X側之端部向+Y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3周壁部219。將自色帶側第3周壁部219之+Y側之端部經由第1彎曲面221向-X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將自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之-X側之端部向+Y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將自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色帶側第6周壁部227。色帶側第6周壁部227之-X側之端部係經由第2彎曲面229而與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之+Y側之端部相連。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與色帶側第6周壁部227係藉由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而構成階差。又,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與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所成之內角α之角度超過180°,例如為大致270°。
於第2卡匣殼體211,沿安裝方向貫通地設置有第2頭插通孔231。第2頭插通孔231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位於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與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相交之角部。第2頭插通孔231係沿著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及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而配置。第2頭插通孔231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與頭蓋56對應之形狀、即大致長方形形狀。第2頭插通孔231及上述第2壓送軸插通孔213係於將色帶匣201裝卸於卡匣安裝部7時,將色帶匣201定位,而導引色帶匣201之裝卸。
第2卡匣殼體211具備近前側殼體及第2深側殼體237。近前側殼體被分割為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及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再者,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為第1殼體之一例,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為第2殼體之一例,第2深側殼體237為第3殼體之一例。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及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成為安裝方向近前側,第2深側殼體237成為安裝方向深側。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及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為具有透光性之樹脂之成形品,第2深側殼體237為不具有透光性之樹脂之成形品,但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及第2深側殼體237之材質及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此。
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具備色帶部近前壁部239、及自色帶部近前壁部239之周緣部朝安裝方向深側突出之色帶部近前側周壁部241。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具備帶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及自帶保持部近前壁部243之周緣部朝安裝方向深側突出之帶保持部近前側周壁部245。第2深側殼體237具備第2深處壁部247、及自第2深處壁部24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之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及帶保持部深側周壁部251。
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與第2深側殼體237係以將色帶部近前側周壁部241與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對接之方式組合,而構成收容第2墨水色帶205之墨水色帶收容部253之外殼。即,於色帶部近前側周壁部241設置有朝安裝方向深側突出之複數個色帶部插入銷242(參照圖8),於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設置有朝安裝方向近前側開口之複數個色帶部插入孔250(參照圖10)。藉由將色帶部插入銷242插入至色帶部插入孔250,而將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與第2深側殼體237組合。
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與第2深側殼體237係以將帶保持部近前側周壁部245與帶保持部深側周壁部251對接之方式組合,而構成收容第2壓送滾筒203及保持前端部209之帶保持機構收容部255之外殼。即,於帶保持部近前側周壁部245設置有朝安裝方向深側突出之複數個保持部插入銷246(參照圖9),於帶保持部深側周壁部251設置有朝安裝方向近前側開口之複數個保持部插入孔252(參照圖10)。藉由將保持部插入銷246插入至保持部插入孔252,而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與第2深側殼體237組合。第2壓送滾筒203之安裝方向深側之端部與設置於第2深處壁部247之深側滾筒卡合部248卡合,第2壓送滾筒203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端部與設置於下述滑板313之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卡合。墨水色帶收容部253與帶保持機構收容部255經由第2深處壁部247而一體地形成。再者,關於收容於帶保持機構收容部255之帶保持部305(參照圖10),將於下文敍述。
於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設置有第1周壁凹部267、第2周壁凹部269、第3周壁凹部271及第4周壁凹部272。第1周壁凹部267係於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之+X側之端部,自色帶部近前壁部239朝安裝方向深側形成為凹狀。第2周壁凹部269係於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之X方向大致中間部形成為於安裝方向上延伸之溝槽狀。第3周壁凹部271係於色帶側第3周壁部219之-Y側之端部,自色帶部近前壁部239朝安裝方向深側形成為凹狀。第4周壁凹部272係於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之+Y側之端部,自帶保持部近前壁部243朝安裝方向深側形成為凹狀。又,於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中,於與第2周壁凹部269對應之位置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周壁凸部273。
此處,將第1周壁凹部267之底面、周壁凸部273之突出前端面、及第3周壁凹部271之底面分別稱為第1按壓部275、第2按壓部277及第3按壓部279。第1按壓部275、第2按壓部277及第3按壓部279係以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包圍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之方式設置。第1按壓部275、第2按壓部277及第3按壓部279分別設置於與設置在安裝部蓋5之第1按壓突起19、第2按壓突起20及第3按壓突起21對應之位置。又,將第4周壁凹部272之底面、及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Z側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分別稱為第4按壓部280及第5按壓部282。第4按壓部280及第5按壓部282分別設置於與設置在安裝部蓋5之第4按壓突起22及第5按壓突起23對應之位置。
若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設置於安裝部蓋5之第1按壓突起19、第2按壓突起20及第3按壓突起21分別被第1周壁凹部267、第2周壁凹部269及第3周壁凹部271引導,而碰觸第1按壓部275、第2按壓部277及第3按壓部279。即,藉由第1按壓突起19、第2按壓突起20及第3按壓突起21,而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之周圍被按壓。藉此,可抑制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相對於設置在卡匣安裝部7之第2捲出軸45及第2捲取軸47傾斜。因此,於將第2墨水色帶205自第2捲出芯206向第2捲取芯207饋送時,可抑制於第2墨水色帶205產生皺褶。
再者,色帶匣201可收容墨水色帶寬度較大、例如寬度50 mm之墨水色帶。另一方面,為了收容墨水色帶寬度小於50 mm、例如寬度24 mm以下之墨水色帶,亦可設為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及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之Z方向上之尺寸縮小之色帶匣201。此時,亦可不設置第1周壁凹部267及第3周壁凹部271中之兩者或任一者,而是使第1按壓突起19及第3按壓突起21之兩者或任一者按壓色帶部近前壁部239。
又,若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設置於安裝部蓋5之第4按壓突起22被第4周壁凹部272引導而碰觸第4按壓部280。藉此,第4按壓部280藉由第4按壓突起22而朝安裝方向深側被按壓,可使設置於第4按壓部280之附近之第2電路基板327之第2電極部330適當地接觸於接觸端子部83。又,若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設置於安裝部蓋5之第5按壓突起23碰觸第5按壓部282。藉此,第5按壓部282藉由第5按壓突起23而朝安裝方向深側被按壓,可使設置於第5按壓部282之附近之第2壓送滾筒203與列印頭55適當地對向。
於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中之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設置有色帶側第1鉤卡合部321,於色帶側第2周壁部217設置有色帶側第2鉤卡合部323,於色帶側第3周壁部219設置有色帶側第3鉤卡合部325。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色帶匣201之色帶側第1鉤卡合部321、色帶側第2鉤卡合部323及色帶側第3鉤卡合部325分別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第1鉤57、第3鉤61及第4鉤63卡合。藉此,可抑制色帶匣201於自安裝底面37浮起之狀態下被安裝。
另一方面,於第2深處壁部247,於下述捲出側筒部283之+Y側形成有鉤插通孔299。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第2鉤59插通於設置於色帶匣201之鉤插通孔299。藉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可抑制第2鉤59與色帶匣201干擾。
於第2深處壁部247之安裝方向深側之面設置有複數個第2定位孔295。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2定位孔295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定位銷65卡合。藉此,色帶匣201相對於卡匣安裝部7定位。
又,於色帶部深側周壁部249中之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安裝有第2電路基板327。即,第2電路基板327安裝於與設置有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大致平行地設置之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於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設置有供安裝第2電路基板327之第2基板安裝部337。
如上所述,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相對於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內角α超過180°地屈曲。因此,於色帶匣201掉落至地板等之情形時,色帶側第3周壁部219與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之間之第1彎曲面221、或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與色帶側第6周壁部227相交之角部碰撞地板等,而可抑制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及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碰撞地板等。因此,於色帶匣201掉落至地板等之情形時,可抑制設置於第2電路基板327之第2電極部330碰撞地板等,而可抑制機械強度較弱之第2電極部330破損。再者,於第2電路基板327安裝於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之構成中,亦可獲得同樣之作用效果。
基於圖5、圖6及圖10,對第2帶路徑257進行說明。第2帶路徑257位於色帶部近前側殼體233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之間,且形成為安裝方向近前側開放之溝槽狀。即,於第2帶路徑257之安裝方向近前側設置有安裝開口部258。安裝開口部258係用以供使用者自第2印刷帶403之安裝方向深側之端面即第1寬度端面405(參照圖11)起,將第2印刷帶403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者。再者,於圖11中,以實線表示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之前之第2印刷帶403,以二點鏈線表示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之後之第2印刷帶403。又,將安裝開口部258中之藉由下述開口開閉部389而開閉之區域稱為開閉區域260(參照圖18)。於圖18中,為了方便圖示,利用斜線表示開閉區域260。再者,開閉區域260並不限定於如本實施形態般佔據安裝開口部258之一部分之構成,亦可佔據安裝開口部258之整體。即,開口開閉部389可為將安裝開口部258之一部分開閉之構成,亦可為將安裝開口部258之整體開閉之構成。
第2帶路徑257將設置於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之卡匣側帶導入口259、與設置於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之卡匣側帶排出口261連接。再者,卡匣側帶導入口259設置於墨水色帶收容部253與下述之第2電路基板327之間。即,卡匣側帶導入口259位於較第2電路基板327更靠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側。於圖5及圖10中,卡匣側帶導入口259設置於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之與第2電路基板327隔開且與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交叉之區域。卡匣側帶導入口259亦可設置於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於該情形時,為了設為簡單之配置構造,理想為接近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與色帶側第4周壁部223交叉之區域。
卡匣側帶導入口259係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供將自裝置側帶導入口9導入之第2印刷帶403導入至第2卡匣殼體211內。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係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供將第2印刷帶403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11排出至第2卡匣殼體211外。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及卡匣側帶排出口261形成為沿著安裝方向之狹縫狀(參照圖11及圖12)。因此,被導入至第2卡匣殼體211內之第2印刷帶403係以第2印刷帶403之寬度方向與安裝方向大致平行之方式被饋送。
將第2帶路徑257之側壁部中之墨水色帶收容部253側之側壁部稱為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將帶保持機構收容部255側之側壁部稱為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與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相互對向。
於第2帶路徑257之卡匣側帶導入口259之附近,導入側導引部264自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朝向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突出。導入側導引部264與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端面即第2寬度端面407(參照圖11)相接,將第2印刷帶403於第2印刷帶403之寬度方向上進行導引。即,第2印刷帶403係以第2寬度端面407位於較導入側導引部264更靠安裝方向深側之方式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再者,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為「第1路徑側壁部」之一例。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為「第2路徑側壁部」之一例。導入側導引部264為「帶導引部」之一例。
另一方面,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緣部作為排出側導引部262(參照圖12)發揮功能。排出側導引部262與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之第2寬度端面407相接,將第2印刷帶403於第2印刷帶403之寬度方向上進行導引。因此,第2印刷帶403一面使第1寬度端面405藉由第2深處壁部247導引,且使第2寬度端面407藉由導入側導引部264及排出側導引部262導引,一面沿著第2帶路徑257饋送。再者,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係相對於安裝開口部258朝-Y側發生位置偏移地設置。因此,於排出側導引部262之+Y側之緣部設置有將自安裝開口部258投入之第2印刷帶403導引至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帶導件斜面270。
於導入側導引部264設置有帶視認部266。帶視認部266係由設置於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之凹部構成。帶視認部266係與導入側導引部264之其他部分相比,安裝方向上之壁厚變薄,故而可使使用者隔著帶視認部266視認被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藉此,使用者可確認是否已將第2印刷帶403安裝至精確之安裝位置、即第2寬度端面407與導入側導引部264相接之位置。再者,帶視認部266例如可藉由設置於導入側導引部264之安裝方向深側之面之凹部構成,亦可藉由沿安裝方向貫通導入側導引部264之孔構成。
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係於與導入側導引部264對向之位置具有朝+Y側、即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相反之側擴展之擴寬部268。因此,於使用者將第2印刷帶403自安裝開口部258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時,可抑制自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突出之導入側導引部264妨礙第2印刷帶403。又,擴寬部268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彎曲之形狀。因此,與擴寬部268形成為曲柄狀之構成相比,於將第2印刷帶403自安裝開口部258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時,可抑制第2印刷帶403於擴寬部268彎折。
於第2帶路徑257中自靠近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側起依序設置有第2壓送滾筒203及保持前端部209。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265中之與保持前端部209對應之部位係以保持前端部209能夠將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保持於其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之方式切缺。又,第2帶路徑257之卡匣側帶排出口261側之端部係經由下述第2色帶露出部291而與第2頭插通孔231相連。
將第2帶路徑257中之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稱為導入側路徑257a,將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排出口261側稱為排出側路徑257b。排出側路徑257b較佳為相對於導入側路徑257a屈曲,其屈曲角度θ(參照圖5)為21°以上42°以下。藉由屈曲角度θ為21°以上,而第2印刷帶403與第2壓送滾筒203之接觸面積增加,因此可穩定地饋送第2印刷帶403。又,藉由屈曲角度θ為42°以下,可抑制第2印刷帶403之彎曲慣性。又,導入側路徑257a係以避開與設置於安裝底面37之第2鉤59及插入凸部53之接觸之最佳進入角度,將第2印刷帶403導引至印刷位置。具體而言,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導入側路徑257a時,其相對於色帶匣201之長度方向、即X方向之進入角度為21°以上42°以下。圖5所示之導入側路徑257a係以成為該範圍內之進入角度之方式設計,尤其是較佳為設為25°以上30°以下。再者,此處之印刷位置係指第2壓送滾筒203與列印頭55夾持第2墨水色帶205及第2印刷帶403之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排出側路徑257b與色帶匣201之長度方向大致平行,故而導入側路徑257a之進入角度與屈曲角度θ大致相等,但並不限定於此。
基於圖9,對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進行說明。於帶保持部近前壁部243之內表面即安裝方向深側之面設置有2個滑動導引部244、及殼體側卡合部254。2個滑動導引部244係於X方向上排列。於滑動導引部244自-Y側插入有下述導引插入部388。滑動導引部244沿著Y方向延出,導引導引插入部388之朝Y方向之移動。殼體側卡合部254向安裝方向深側突出,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時形成為於X方向上細長之大致長方形形狀。殼體側卡合部254與下述板側卡合部395卡合。
基於圖10,對第2深側殼體237進行說明。於第2深側殼體237之第2深處壁部24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第2頭周緣凸部281、捲出側筒部283、捲取側筒部285、第1色帶導件287及第2色帶導件289。第2頭周緣凸部281設置於第2頭插通孔231之周緣部。第2頭周緣凸部281係+Y側即第2壓送滾筒203側之一部分切缺,該切缺部位為使第2墨水色帶205露出之第2色帶露出部291。藉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插通於第2頭插通孔231之列印頭55隔著第2墨水色帶205及第2印刷帶403而與第2壓送滾筒203對向。
捲出側筒部283及捲取側筒部285係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分別設置於與設置在卡匣安裝部7之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對應之位置。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色帶匣201之捲出側筒部283及捲取側筒部285分別插入至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藉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可抑制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與色帶匣201干擾。
自第2捲出芯206捲出之第2墨水色帶205一面依序被捲出側筒部283、第2頭周緣凸部281、捲取側筒部285、第1色帶導件287及第2色帶導件289導引,一面被捲取至第2捲取芯207。即,捲出側筒部283及捲取側筒部285不僅供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插入,而且亦作為導引第2墨水色帶205之導引構件發揮功能。
又,於第2深處壁部247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第2筒狀軸部293。第2筒狀軸部293形成為大致台階圓筒狀。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插入凸部53插入至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2筒狀軸部293。
於第2深處壁部247設置有第2凸部承收部297,其位於色帶側第5周壁部225與色帶側第6周壁部227相交之角部。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2凸部承收部297承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卡合凸部51。又,於第2凸部承收部297之-X側,自第2深處壁部247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殼體側彈簧固定部298。於殼體側彈簧固定部298固定有下述帶保持彈簧315之一端部。
[色帶匣安裝時之印刷處理] 基於圖13,說明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由帶印刷裝置1進行之印刷處理。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壓送軸39、第2捲出軸45及第2捲取軸47分別插通於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2壓送滾筒203之第2壓送軸插通孔213、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藉此,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之饋送馬達之驅動力能夠傳遞至第2壓送滾筒203、第2捲出芯206及第2捲取芯207。
又,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頭部49插通於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2頭插通孔231。若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之後,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藉由未圖示之頭移動機構而列印頭55朝向壓送軸39移動。藉此,於列印頭55與第2壓送滾筒203之間夾持第2印刷帶403及第2墨水色帶205。
於該狀態下,若饋送馬達朝正方向旋轉,則第2壓送滾筒203朝正方向旋轉,並且第2捲取芯207朝捲取方向旋轉。藉此,自裝置側帶導入口9導入之第2印刷帶403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11被饋送,並且自第2捲出芯206捲出之第2墨水色帶205被捲取至第2捲取芯207。
又,若饋送馬達朝回捲方向旋轉,則第2壓送滾筒203朝回捲方向旋轉,並且第2捲出芯206朝回捲方向旋轉。藉此,第2印刷帶403,自卡匣側帶排出口261排出之第2印刷帶403被拉回至第2卡匣殼體211內,並且自第2捲出芯206捲出之第2墨水色帶205被回捲至第2捲出芯206。如此,插通於第2捲出芯206之第2捲出軸45與插通於第2捲取芯207之第2捲取軸47構成饋送第2墨水色帶205之第2墨水色帶搬送機構。
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饋送馬達朝正方向旋轉,並且使列印頭55發熱,而一面饋送第2印刷帶403及第2墨水色帶205,一面將自鍵盤等輸入之印刷資訊印刷至第2印刷帶403。印刷結束後,帶印刷裝置1使切割器17進行切斷動作,而將第2印刷帶403之已印刷之部分分離。其後,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饋送馬達朝回捲方向旋轉,而將第2印刷帶403拉回至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來到列印頭55與第2壓送滾筒203之夾持位置之附近為止。藉此,可縮短於接下來要印刷之第2印刷帶403之長度方向前方產生之餘白。
[帶保持部] 基於圖10及圖14至圖23,對帶保持部305進行說明。帶保持部305係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用以保持預先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者。如圖10所示,帶保持部305具備臂心軸307、臂部309、帶保持彈簧315、保持前端部209及滑板313(參照圖18)。
臂心軸307係自第2深處壁部247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臂部309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大致「L」字狀。如圖10及圖14所示,臂部309具備臂本體377、臂前端部378、心軸插通孔379、卡合銷311、前端銷380、臂側彈簧固定部381及卡合斜面382。
臂本體377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之臂本體377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沿安裝方向貫通地設置有心軸插通孔379,從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之臂本體377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朝向第2帶路徑257突出有臂前端部378。臂心軸307插通於心軸插通孔379。於臂前端部378自靠近臂本體377側起依序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卡合銷311及前端銷380。卡合銷311位於下述臂卡合部391之+Y側,與臂卡合部391卡合。前端銷380與保持前端部209之孔嵌合。臂側彈簧固定部381設置於臂本體377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於臂側彈簧固定部381固定有一端部由上述殼體側彈簧固定部298固定之帶保持彈簧315之另一端部。卡合斜面382係由將臂本體377之安裝方向深側且第2帶路徑257側之角部倒角而成之斜面構成。卡合斜面382如下所述般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插入凸部53卡合。
臂部309能夠旋轉地設置於接近位置與隔開位置之間,該接近位置係設置於臂部309之保持前端部209接近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該隔開位置係保持前端部209離開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於臂部309旋轉至接近位置之狀態下,保持前端部209於其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夾持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另一方面,於臂部309旋轉至離開位置之狀態下,保持前端部209離開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不夾持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故而第2印刷帶403之保持被解除。
帶保持彈簧315對臂部309朝向接近位置賦予力。帶保持彈簧315設置於臂心軸307,帶保持彈簧315之一端固定於臂側彈簧固定部381,帶保持彈簧315之另一端固定於殼體側彈簧固定部298。再者,作為帶保持彈簧315,例如可使用扭力螺旋彈簧。帶保持彈簧315為「賦予部」之一例。
保持前端部209設置於臂部309之前端銷380。保持前端部209包含橡膠等摩擦係數較高之材料,且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保持前端部209係於其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夾持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藉此,可抑制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被引入至第2帶路徑257內、即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又,於色帶匣201未被安裝至帶印刷裝置1時、例如與帶捲筒401一起被收納於可搬殼體時,第2印刷帶403以相對於色帶匣201不移動之方式被保持,因此可抑制第2印刷帶中之皺褶或折縫之產生。再者,保持前端部209例如以過盈配合之方式嵌合於前端銷380,不相對於前端銷380旋轉。又,如上所述,於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中之與保持前端部209對應之部位設置有色帶部插入孔250,因此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其他部分相比,壁厚較厚。藉此,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可適當地承受保持前端部209經由第2印刷帶403而按壓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力。再者,保持前端部209為「夾持部」之一例。
如圖15至圖17所示,滑板313構成為相對於帶保持部近前壁部243能夠於Y方向上滑動。滑板313係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235同樣,為具有透光性之樹脂之成形品,但滑板313之材質及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此。再者,滑板313為「移動構件」之一例。
滑板313具備板本體317、延設部384及滑動周壁部385。板本體317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X側且-Y側之角部呈斜狀地被切下之大致長方形形狀。板本體317具備2個滑動狹縫386、狹縫間部387、2個導引插入部388、開口開閉部389、指扣部319、臂卡合部391及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
2個滑動狹縫386係於板本體317中於X方上排列地設置。各滑動狹縫386係以自板本體317之+Y側之緣部向-Y側切出切口之方式設置。狹縫間部387係2個滑動狹縫386之間之部位。2個導引插入部388係中間隔著狹縫間部387地於X方向上排列。導引插入部388係自-Y側能夠於Y方向上滑動地插入至上述滑動導引部244。
板本體317之設置於-Y側之斜狀緣部係作為將上述開閉區域260開閉之開口開閉部389發揮功能。即,開口開閉部389係當如圖18所示般滑板313滑動至+Y側時,將開閉區域260開放,當如圖5所示般滑板313滑動至-Y側時,將開閉區域260封閉。換言之,滑板313能夠移動至開口開閉部389將開閉區域260打開之開放位置、與開口開閉部389將開閉區域260封閉之封閉位置。滑板313通常位於封閉位置,但如下所述般於使用者將第2印刷帶403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時,藉由使用者之操作而移動至開放位置。
指扣部319設置於板本體317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之大致中央。指扣部319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於X方向上細長之大致長方形形狀。指扣部319係於使用者使滑板313移動時由手指扣住進行推拉之部位。指扣部319相對於色帶部近前壁部239之-Y側之緣部位於-Y側,當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時,指扣部319碰觸色帶部近前壁部239之-Y側之緣部(參照圖18)。又,如下所述,藉由使用者將手指扣於指扣部319使滑板313移動,而臂部309旋轉。即,指扣部319為使臂部309旋轉之「操作部」之一例。
臂卡合部391係於板本體317之安裝方向深側之面中位於上述指扣部319之-Y側地設置。臂卡合部391向安裝方向深側突出,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時形成為於X方向上細長之大致長方形形狀。臂卡合部391位於設置於臂部309之卡合銷311之-Y側,與卡合銷311卡合。於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時,藉由臂卡合部391將卡合銷311朝+Y側按壓,而如圖19所示般臂部309抗著帶保持彈簧315朝離開位置旋轉。另一方面,於滑板313移動至封閉位置時,臂卡合部391欲自卡合銷311朝-Y側離開,故而如圖10所示般臂部309藉由帶保持彈簧315而朝接近位置旋轉。
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位於板本體317之-X側且-Y側之角部,開口成大致圓形。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係與第2壓送滾筒203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端部即安裝開口部258側之端部卡合。於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之狀態下,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相對於上述深側滾筒卡合部248位於+Y側。因此,如圖19及圖20所示,第2壓送滾筒203相對於安裝方向,成為安裝開口部258側之端部朝遠離第2色帶露出部291之方向傾斜之傾斜姿勢。另一方面,於滑板313移動至封閉位置之狀態下,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近前側滾筒卡合部392相對於深側滾筒卡合部248位於大致相同之位置。因此,如圖10及圖21所示,第2壓送滾筒203成為與安裝方向大致平行之直立姿勢。因此,第2壓送滾筒203係於滑板313位於開放位置時,與滑板313位於封閉位置時相比,安裝開口部258側之端部離開第2墨水色帶205。
滑動周壁部385係自板本體317之-X側之緣部中之-Y側之大致一半向安裝方向深側突出。滑動周壁部385設置於色帶部近前側周壁部241與帶保持部近前側周壁部245之間(參照圖22)。滑動周壁部385之外表面係與朝Y方向即滑板313之移動方向延伸之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之外表面為大致同一平面。因此,於滑板313自開放位置移動至封閉位置時,可抑制滑動周壁部385相對於色帶側第1周壁部215突出。藉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即便滑板313位於開放位置,亦可抑制滑板313碰撞卡匣安裝部7之緣部。再者,滑動周壁部385為「移動周壁部」之一例。
又,於滑動周壁部385之-Y側之端面之安裝方向深側之端部朝-Y側突出地設置有可動導引部394。可動導引部394係當滑板313移動至封閉位置時,如圖12所示般,相對於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自+Y側接近,且於其與卡匣側帶排出口261之-Y側之緣部之間,將第2印刷帶403朝Y方向即第2印刷帶403之正反方向導引之導引位置。另一方面,可動導引部394係當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時,如圖22所示般移動至向+Y側離開第2印刷帶403之非導引位置。即,可動導引部394能夠伴隨滑板313之移動而於導引位置與非導引位置之間移動。
延設部384係自狹縫間部387朝+Y側延設,且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大致長方形形狀。於延設部384之+Y側之端部,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板側卡合部395。於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時,藉由狹縫間部387及延設部384朝安裝方向深側撓曲,而板側卡合部395朝+Y側越過殼體側卡合部254,板側卡合部395與殼體側卡合部254卡合。滑板313係經由臂部309藉由帶保持彈簧315向朝封閉位置移動之方向被賦予力,但藉由板側卡合部395與殼體側卡合部254卡合,而即便使用者之手自指扣部319離開,亦可抗著帶保持彈簧315而維持於開放位置。藉此,臂部309被維持於離開位置,第2壓送滾筒203維持為傾斜姿勢,可動導引部394被維持於非導引位置。另一方面,於滑板313移動至封閉位置時,藉由狹縫間部387及延設部384朝安裝方向深側撓曲而板側卡合部395朝-Y側越過殼體側卡合部254,而自殼體側卡合部254卸除。再者,板側卡合部395為「移動側卡合部」之一例。
於以此方式構成之帶保持部305中,當使用者將手指扣於指扣部319而使滑板313向開放位置移動時,如上所述,臂部309向離開位置旋轉,第2壓送滾筒203成為傾斜姿勢,可動導引部394向非導引位置移動。
藉由臂部309向離開位置旋轉,而於保持前端部209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形成間隙,因此使用者可將第2印刷帶403容易地安裝至保持前端部209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又,藉由第2壓送滾筒203成為傾斜姿勢,而於第2壓送滾筒203之安裝方向近前側即安裝開口部258側,與第2墨水色帶205之間隙變寬。藉此,使用者可將第2印刷帶403容易地安裝至第2墨水色帶205與第2壓送滾筒203之間。又,藉由可動導引部394向非導引位置移動,而於使用者將第2印刷帶403自安裝開口部258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時,可抑制可動導引部394妨礙第2印刷帶403。
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將手指扣於指扣部319而使滑板313向封閉位置移動時,如上所述,臂部309朝接近位置旋轉,第2壓送滾筒203變為直立姿勢,可動導引部394朝導引位置移動。
藉由臂部309朝接近位置旋轉,而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被夾持於保持前端部209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於該狀態下,若對第2印刷帶403朝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拉入至第2帶路徑257內之方向賦予力,則保持前端部209與第2印刷帶403之摩擦力之分力F於臂部309自接近位置朝與離開位置相反之側旋轉之方向、即圖10中之逆時針方向上作用。因此,於對第2印刷帶403朝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拉入至第2帶路徑257內之方向賦予力時,於保持前端部209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更強力地夾持第2印刷帶403。因此,可更有效地抑制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拉入至第2帶路徑257內。又,藉由第2壓送滾筒203成為直立姿勢,而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將壓送軸39適當地插入至第2壓送滾筒203。又,藉由可動導引部394向導引位置移動,而於將第2印刷帶403沿第2帶路徑257饋送時,藉由可動導引部394而於第2印刷帶403之寬度方向上導引。
如上所述,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第2印刷帶403係藉由保持前端部209而被夾持於其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因此抑制了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被拉入至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之情況。但,於使用者錯誤地強行拉拽第2印刷帶403之情形時等,依然會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拉入至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若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拉入至較第2壓送滾筒203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則變得無法藉由第2壓送滾筒203饋送第2印刷帶403。
針對此種情況,可於色帶匣201中,藉由使用者進行以下操作,而將第2印刷帶403重新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首先,使用者將手指扣於指扣部319使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而將開閉區域260打開,並且將第2印刷帶403自第2帶路徑257取出。繼而,使用者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自卡匣側帶排出口261拉出至第2帶路徑257外,而將第2印刷帶403自安裝開口部258再次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因此,使用者無需進行如下繁雜之作業,即,為了將第2印刷帶403之前端部自卡匣側帶排出口261拉出至第2帶路徑257外,而自卡匣側帶導入口259側將第2印刷帶403送入。最後,使用者將手指扣於指扣部319使滑板313移動至封閉位置,而將開閉區域260封閉。藉此,可抑制異物自開閉區域260侵入至第2帶路徑257。
再者,色帶匣201係以第2印刷帶403預先被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之狀態與帶捲筒401一起販賣,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未將第2印刷帶403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之狀態與帶捲筒401一起販賣,亦可與帶捲筒401分開販賣。於該等情形時,使用者只要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之前,按照與上述相同之順序,將第2印刷帶403安裝至第2帶路徑257即可。
而且,使用者可藉由將第2印刷帶403預先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之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之簡單之操作,將第2印刷帶403及色帶匣201同時安裝至帶印刷裝置1。即,使用者無需分開進行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之操作、與將第2印刷帶403導入至卡匣安裝部7之操作。
又,於將色帶匣2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插入至第2筒狀軸部293之插入凸部53與臂部309之卡合斜面382卡合。藉此,如圖23所示,臂部309自接近位置旋轉至離開位置。此時,保持前端部209不於其與色帶側路徑側壁部263之間夾持第2印刷帶403,因此第2印刷帶403之保持被解除。因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於第2帶路徑257中順利地饋送第2印刷帶403。插入凸部53為「保持解除凸部」之一例。再者,藉由插入凸部53與臂部309之卡合斜面382卡合而臂部309旋轉時之臂部309之離開位置、和藉由滑板313移動至開放位置而臂部309旋轉時之臂部309之離開位置既可相同,亦可不同。
再者,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如上所述,壓送軸39插入於第2壓送滾筒203。於壓送軸39插入於第2壓送滾筒203之狀態下,滑板313之移動受到限制。藉此,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可抑制使用者錯誤地使滑板313自封閉位置移動至開放位置。
又,於第2印刷帶403被導入至第2帶路徑257時,第2印刷帶403藉由第2深處壁部247、導入側導引部264及排出側導引部262而沿著寬度方向被導引。因此,色帶匣201亦可不具備帶保持部305,第2印刷帶403不會於第2帶路徑257內於寬度方向上發生較大之位置偏移。換言之,色帶匣201亦可不具備帶保持部305,即便於該情形時,使用者亦可將第2印刷帶403及色帶匣201同時安裝至帶印刷裝置1。
[帶匣] 基於圖24至圖26,對帶匣101進行說明。帶匣101具備帶芯107、第1壓送滾筒109、第1捲出芯111、第1捲取芯113及將其等可旋轉地收容之第1卡匣殼體115。帶芯107、第1壓送滾筒109、第1捲出芯111及第1捲取芯113係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分別設置於與設置在卡匣安裝部7之插入凸部53、壓送軸39、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對應之位置。於第1壓送滾筒109中設置有沿安裝方向貫通之第1壓送軸插通孔117。
於帶芯107捲繞有第1印刷帶103。自帶芯107捲出之第1印刷帶103係自設置於下述帶側第1周壁部123之帶送出口119向第1卡匣殼體115外被送出。於第1卡匣殼體115內設置有自帶芯107到達至帶送出口119之第1帶路徑121。於第1捲出芯111捲繞有第1墨水色帶105。自第1捲出芯111捲出之第1墨水色帶105被捲取至第1捲取芯113。再者,第1卡匣殼體115係根據所收容之第1印刷帶103及第1墨水色帶105之寬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裝方向之尺寸不同之複數種。
第1卡匣殼體115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使長方形中之長邊之兩端部朝相同方向、且呈直角地彎曲而成之形狀。此處,將第1卡匣殼體115之周壁部中之-X側之周壁部稱為帶側第1周壁部123。將自帶側第1周壁部123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帶側第2周壁部125。將自帶側第2周壁部125之+X側之端部向+Y側延伸之周壁部自-Y側起依序稱為帶側第3周壁部127、帶側第4周壁部129及帶側第5周壁部131。帶側第4周壁部129係相對於帶側第3周壁部127及帶側第5周壁部131形成為凹狀。將自帶側第5周壁部131之+Y側之端部向-X側延伸之周壁部稱為帶側第6周壁部133。帶側第6周壁部133之-X側之端部係與帶側第1周壁部123之+Y側之端部相連。
於第1卡匣殼體115沿安裝方向貫通地設置有第1頭插通孔135。第1頭插通孔135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位於帶側第1周壁部123與帶側第2周壁部125相交之角部。第1頭插通孔135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與頭蓋56對應之形狀、即大致長方形形狀。第1頭插通孔135及上述第1壓送軸插通孔117係於將帶匣101相對於卡匣安裝部7裝卸時,將帶匣101定位並導引帶匣101之裝卸。
第1卡匣殼體115具備第1近前側殼體137及第1深側殼體139。於將帶匣101安裝至卡匣安裝部7時,第1近前側殼體137成為安裝方向近前側,第1深側殼體139成為安裝方向深側。第1近前側殼體137係具有透光性之樹脂之成形品,第1深側殼體139係不具有透光性之樹脂之成形品,但第1近前側殼體137及第1深側殼體139之材質及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此。
第1近前側殼體137具備第1近前壁部141、及自第1近前壁部141之周緣部朝安裝方向深側突出之第1近前側周壁部143。第1深側殼體139具備第1深處壁部145、及自第1深處壁部145之周緣部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之第1深側周壁部147。第1近前側殼體137與第1深側殼體139係以將第1近前側周壁部143與第1深側周壁部147對接之方式組合。
於第1近前壁部141設置有彈性部149,其位於帶側第2周壁部125與帶側第3周壁部127相交之角部。彈性部149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將第1近前壁部141呈「U」字狀地去除而成之大致長方形部分。若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設置於安裝部蓋5之第2按壓突起20碰觸彈性部149,而彈性部149位移至安裝方向深側。伴隨彈性部149之彈性位移所產生之按壓力被第2按壓突起20承接,其結果,帶匣101朝安裝方向深側被按壓。藉此,可抑制帶匣101以自安裝底面37浮起之狀態被安裝。
於第1深處壁部145,自第1頭插通孔135之周緣部朝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第1頭周緣凸部151。第1頭周緣凸部151之+Y側即第1壓送滾筒109側設置有使第1墨水色帶105露出之第1色帶露出部153。但是,於示出了第1色帶露出部153之圖25中,省略了第1墨水色帶105之圖示。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插通於第1頭插通孔135之列印頭55隔著第1墨水色帶105及第1印刷帶103而與第1壓送滾筒109對向。
於第1深處壁部145,朝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第1筒狀軸部155。第1筒狀軸部155形成為大致台階圓筒狀,將帶芯107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插入凸部53插入至設置於帶匣101之第1筒狀軸部155。
又,於第1深處壁部145之安裝方向深側之面中,複數個第1定位孔157設置於對角線上。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帶匣101之第1定位孔157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定位銷65卡合。藉此,將帶匣101相對於卡匣安裝部7定位。
進而,於第1深處壁部145設置有第1凸部承收部159,其位於帶側第5周壁部131與帶側第6周壁部133相交之角部。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帶匣101之第1凸部承收部159承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卡合凸部51。
於第1深側周壁部147中之帶側第1周壁部123設置有帶側第1鉤卡合部161,於帶側第4周壁部129設置有帶側第2鉤卡合部163。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帶匣101之帶側第1鉤卡合部161及帶側第2鉤卡合部163分別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第1鉤57及第2鉤59卡合。藉此,可抑制帶匣101於自安裝底面37浮起之狀態下安裝。又,於第1深側周壁部147中之帶側第5周壁部131安裝有第1電路基板165。即,第1電路基板165安裝於與設置有帶送出口119之帶側第1周壁部123大致平行地設置之帶側第5周壁部131。於帶側第5周壁部131設置有供安裝第1電路基板165之第1基板安裝部167。
第1抓持部173自帶側第1周壁部123向-X側突出,第2抓持部175自帶側第4周壁部129突出。第1抓持部173及第2抓持部175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於第1卡匣殼體115整體設置於Y方向之大致中間部。第1抓持部173及第2抓持部175於使用者抓持帶匣101時成為抓手。此處,將第1抓持部173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稱為第6按壓部177。若於將色帶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設置於安裝部蓋5之第6按壓突起24(參照圖2)碰觸第6按壓部177。藉此,第6按壓部177藉由第6按壓突起24而朝安裝方向深側被按壓。
[帶匣安裝時之印刷處理] 基於圖27,說明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由帶印刷裝置1進行之印刷處理。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壓送軸39、第1捲出軸41及第1捲取軸43分別插通於設置於帶匣101之第1壓送滾筒109之第1壓送軸插通孔117、第1捲出芯111及第1捲取芯113。藉此,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之饋送馬達(省略圖示)之驅動力能夠傳遞至第1壓送滾筒109、第1捲出芯111及第1捲取芯113。
又,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狀態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7之頭部49插通於設置於帶匣101之第1頭插通孔135。若於將帶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之後,將安裝部蓋5關閉,則藉由頭移動機構(省略圖示)而列印頭55朝向壓送軸39移動。藉此,於列印頭55與第1壓送滾筒109之間夾持第1印刷帶103及第1墨水色帶105。
於該狀態下,若饋送馬達朝正方向旋轉,則第1壓送滾筒109朝正方向旋轉,並且第1捲取芯113朝捲取方向旋轉。藉此,自帶芯107捲出之第1印刷帶103通過帶送出口119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11被饋送,並且自第1捲出芯111捲出之第1墨水色帶105被捲取至第1捲取芯113。
又,若饋送馬達朝與正方向相反之回捲方向旋轉,則第1壓送滾筒109朝與正方向相反之回捲方向旋轉,並且第1捲出芯111朝回捲方向旋轉。藉此,自帶送出口119排出之第1印刷帶103被拉回至第1卡匣殼體115內,並且自第1捲出芯111捲出之第1墨水色帶105被回捲至第1捲出芯111。如此,插通於第1捲出芯111之第1捲出軸41、及插通於第1捲取芯113之第1捲取軸43構成饋送第1墨水色帶105之第1墨水色帶搬送機構。
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饋送馬達朝正方向旋轉,並且使列印頭55發熱,而一面饋送第1印刷帶103及第1墨水色帶105,一面將自鍵盤等輸入之印刷資訊印刷至第1印刷帶103。印刷結束後,帶印刷裝置1使切割器17進行切斷動作,而將第1印刷帶103之已印刷之部分分離。其後,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饋送馬達朝回捲方向旋轉,而將第1印刷帶103拉回至第1印刷帶103之前端來到列印頭55與第1壓送滾筒109之夾持位置之附近、即印刷位置之附近為止。藉此,可縮短因列印頭55與切割器17分離所引起之於接下來要印刷之第1印刷帶103之長度方向前方產生之餘白。
[其他變化例] 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當然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採用各種構成。例如,上述實施形態除了上述內容以外,可變更為如以下般之形態。
帶匣101亦可為不具備第1電路基板165之構成。同樣地,色帶匣201亦可為不具備第2電路基板327之構成。
又,如圖28所示,亦可為對於卡匣安裝部7安裝墨水色帶收容卡匣501及帶導引卡匣503以代替色帶匣201之構成。墨水色帶收容卡匣501係與色帶匣201之墨水色帶收容部253大致同樣地構成,帶導引卡匣503係與色帶匣201之帶保持機構收容部255大致同樣地構成。
如圖28至圖30所示,帶導引卡匣503具備第3壓送滾筒505、帶夾持部507及第3卡匣殼體509。第3壓送滾筒505係與第2壓送滾筒203同樣地,於其與列印頭55之間夾持第2印刷帶403,並饋送第2印刷帶403。帶夾持部507係於其與第3卡匣殼體509之周壁部之間夾持第2印刷帶403。帶導引卡匣503係於藉由帶夾持部507保持第2印刷帶403之狀態下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
於第3卡匣殼體509設置有帶導件511、第3基板安裝部513、第3凸部承收部515及第4周壁凹部517。帶導件511導引自裝置側帶導入口9導入之第2印刷帶403。帶導件511與第3卡匣殼體509之周壁部之間為饋送第2印刷帶403之第3帶路徑512。第3基板安裝部513係與第1基板安裝部167或第2基板安裝部337同樣地構成,於第3基板安裝部513安裝有與第1電路基板165或第2電路基板327同樣地構成之第3電路基板519。若將帶導引卡匣503安裝於卡匣安裝部7,則接觸端子部83接觸第3電路基板519之第3電極部521。第3凸部承收部515係與第1凸部承收部159或第2凸部承收部297同樣地,承收卡合凸部51。第4周壁凹部517係與設置於色帶匣201之第4周壁凹部272同樣地構成。即,第4周壁凹部517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面為於將安裝部蓋5關閉時藉由第4按壓突起22而被按壓之第4按壓部523。
卡匣並不限定於如本實施形態之帶匣101或色帶匣201般收容有印刷帶或墨水色帶之構成,只要為能夠安裝於帶印刷裝置1之構成即可。
卡匣安裝部7並不限定於選擇性地安裝帶匣101及色帶匣201中之一者之構成,亦可為僅安裝色帶匣201之構成。 又,亦可為將上述實施形態或變化例分別組合而成之構成。
[附記] 以下,對卡匣進行附記。 一種卡匣,其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且於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列印頭、及裝置殼體,且於裝置殼體設置有:裝置側帶導入口,其係供將印刷帶自裝置殼體外導入至裝置殼體內;及裝置側帶排出口,其係供將印刷帶排出至裝置殼體外;上述卡匣具備帶路徑,該帶路徑係於將卡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將自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印刷帶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饋送。
根據該構成,自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至裝置殼體內之印刷帶通過帶路徑朝裝置側帶排出口被饋送。因此,可將自帶印刷裝置之外部導入之印刷帶於帶印刷裝置內順利地饋送。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具備:墨水色帶收容部,其收容墨水色帶;及帶保持機構收容部,其收容保持被導入至帶路徑之印刷帶之帶保持機構;且帶路徑設置於墨水色帶收容部與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間。
根據該構成,可利用墨水色帶收容部及帶保持機構收容部構成帶路徑。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具備卡匣殼體,且卡匣殼體包含:第1殼體,其構成墨水色帶收容部之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第2殼體,其構成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以及第3殼體,其構成墨水色帶收容部及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安裝方向深側。
根據該構成,藉由將第1殼體與第3殼體組合,而構成墨水色帶收容部。又,藉由將第2殼體與第3殼體組合,而構成帶保持機構收容部。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於帶路徑中設置有安裝開口部,該安裝開口部係用以自印刷帶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面即第1寬度端面將印刷帶安裝至帶路徑。
根據該構成,使用者即便於印刷帶之前端被拉入至帶路徑內之情形時,亦可將印刷帶之前端拉出至帶路徑外,而將印刷帶自安裝開口部再次安裝至帶路徑。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帶路徑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路徑側壁部及第2路徑側壁部,且具備自第1路徑側壁部朝向第2路徑側壁部突出且導引印刷帶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面即第2寬度端面之帶導引部。
根據該構成,於帶路徑中,可藉由帶導引部將印刷帶於印刷帶之寬度方向上進行導引。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帶導引部具有帶視認部,帶視認部使得自安裝開口部安裝至帶路徑之印刷帶隔著帶視認部而被視認。
根據該構成,可使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將印刷帶安裝至隔著帶視認部可視認之位置、即第2寬度端面與帶導引部相接之位置。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第2路徑側壁部於與帶導引部對向之位置,具有朝與第1路徑側壁部相反之側擴展而成之擴寬部。
根據該構成,於使用者將印刷帶自安裝開口部安裝至帶路徑時,可抑制自第1路徑側壁部突出之帶導引部妨礙印刷帶。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具有能夠於導引位置與非導引位置之間移動之可動導引部,該導引位置係接近印刷帶且將印刷帶朝印刷帶之正反方向導引,該非導引位置係與導引位置相隔。
根據該構成,於使用者將印刷帶自安裝開口部安裝至帶路徑時,可藉由使可動導引部移動至非導引位置,而抑制可動導引部妨礙印刷帶。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具備卡匣殼體,該卡匣殼體設置有:卡匣側帶導入口,其供將自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印刷帶導入至帶路徑;及卡匣側帶排出口,其供將印刷帶朝向裝置側帶排出口排出;帶路徑具有:導入側路徑,其係較壓送滾筒更靠卡匣側帶導入口側;及排出側路徑,其係較壓送滾筒更靠卡匣側帶排出口側;排出側路徑相對於導入側路徑屈曲,排出側路徑相對於導入側路徑之屈曲角度為21°以上42°以下。
根據該構成,藉由使排出側路徑相對於導入側路徑以21°以上之角度屈曲,而印刷帶與壓送滾筒之接觸面積增加,因此可穩定地饋送印刷帶。又,藉由使排出側路徑相對於導入側路徑以42°以下之角度屈曲,而可抑制印刷帶之彎曲慣性。
1:帶印刷裝置 3:裝置殼體 5:安裝部蓋 7:卡匣安裝部 9:裝置側帶導入口 11:裝置側帶排出口 13:帶導入通路 15:帶排出通路 17:切割器 19:第1按壓突起 20:第2按壓突起 21:第3按壓突起 22:第4按壓突起 23:第5按壓突起 24:第6按壓突起 25:第1安裝內周面 27:第2安裝內周面 29:第3安裝內周面 31:第4安裝內周面 33:第5安裝內周面 35:第6安裝內周面 37:安裝底面 39:壓送軸 41:第1捲出軸 43:第1捲取軸 45:第2捲出軸 47:第2捲取軸 49:頭部 51:卡合凸部 53:插入凸部 55:列印頭 56:頭蓋 57:第1鉤 59:第2鉤 61:第3鉤 63:第4鉤 65:定位銷 67:基板連接部 101:帶匣 103:第1印刷帶 105:第1墨水色帶 107:帶芯 109:第1壓送滾筒 111:第1捲出芯 113:第1捲取芯 115:第1卡匣殼體 117:第1壓送軸插通孔 119:帶送出口 121:第1帶路徑 123:帶側第1周壁部 125:帶側第2周壁部 127:帶側第3周壁部 129:帶側第4周壁部 131:帶側第5周壁部 133:帶側第6周壁部 135:第1頭插通孔 137:第1近前側殼體 139:第1深側殼體 141:第1近前壁部 143:第1近前側周壁部 145:第1深處壁部 147:第1深側周壁部 149:彈性部 151:第1頭周緣凸部 153:第1色帶露出部 155:第1筒狀軸部 157:第1定位孔 159:第1凸部承收部 161:帶側第1鉤卡合部 163:帶側第2鉤卡合部 165:第1電路基板 167:第1基板安裝部 169:第1電極部 173:第1抓持部 175:第2抓持部 177:第6按壓部 201:色帶匣 203:第2壓送滾筒 205:第2墨水色帶 206:第2捲出芯 207:第2捲取芯 209:保持前端部 211:第2卡匣殼體 213:第2壓送軸插通孔 215:色帶側第1周壁部 217:色帶側第2周壁部 219:色帶側第3周壁部 221:第1彎曲面 223:色帶側第4周壁部 225:色帶側第5周壁部 227:色帶側第6周壁部 229:第2彎曲面 231:第2頭插通孔 233:色帶部近前側殼體 235: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 237:第2深側殼體 239:色帶部近前壁部 241:色帶部近前側周壁部 242:色帶部插入銷 243:帶保持部近前壁部 244:滑動導引部 245:帶保持部近前側周壁部 246:保持部插入銷 247:第2深處壁部 248:深側滾筒卡合部 249:色帶部深側周壁部 250:色帶部插入孔 251:帶保持部深側周壁部 252:保持部插入孔 253:墨水色帶收容部 254:殼體側卡合部 255:帶保持機構收容部 257:第2帶路徑 257a:導入側路徑 257b:排出側路徑 258:安裝開口部 259:卡匣側帶導入口 260:開閉區域 261:卡匣側帶排出口 262:排出側導引部 263:色帶側路徑側壁部 264:導入側導引部 265:帶保持機構側路徑側壁部 266:帶視認部 267:第1周壁凹部 268:擴寬部 269:第2周壁凹部 270:帶導件斜面 271:第3周壁凹部 272:第4周壁凹部 273:周壁凸部 275:第1按壓部 277:第2按壓部 279:第3按壓部 280:第4按壓部 281:第2頭周緣凸部 282:第5按壓部 283:捲出側筒部 285:捲取側筒部 287:第1色帶導件 289:第2色帶導件 291:第2色帶露出部 293:第2筒狀軸部 295:第2定位孔 297:第2凸部承收部 298:殼體側彈簧固定部 299:鉤插通孔 305:帶保持部 307:臂心軸 309:臂部 311:卡合銷 313:滑板 315:帶保持彈簧 317:板本體 319:指扣部 321:色帶側第1鉤卡合部 323:色帶側第2鉤卡合部 325:色帶側第3鉤卡合部 327:第2電路基板 331:第2電極 337:第2基板安裝部 353:第4周壁傾斜面 373:承收倒角部 377:臂本體 378:臂前端部 379:心軸插通孔 380:前端銷 381:臂側彈簧固定部 382:卡合斜面 384:延設部 385:滑動周壁部 386:滑動狹縫 387:狹縫間部 388:導引插入部 389:開口開閉部 391:臂卡合部 392:近前側滾筒卡合部 394:可動導引部 395:板側卡合部 401:帶捲筒 403:第2印刷帶 405:第1寬度端面 407:第2寬度端面 501:墨水色帶收容卡匣 503:帶導引卡匣 505:第3壓送滾筒 507:帶夾持部 509:第3卡匣殼體 511:帶導件 512:第3帶路徑 513:第3基板安裝部 515:第3凸部承收部 517:第4周壁凹部 519:第3電路基板 521:第3電極部 523:第4按壓部 θ:屈曲角度 θe:第3饋送角度 θf:第3路徑角度
圖1係帶印刷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安裝有帶匣(tape cartridge)之狀態之帶印刷裝置時之圖。 圖3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安裝有色帶匣(ribbon cartridge)之狀態之帶印刷裝置時之圖。 圖4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帶印刷裝置時之圖。 圖5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色帶匣時之圖。 圖6係色帶匣之立體圖。 圖7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色帶匣時之圖。 圖8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色帶部近前側殼體時之圖。 圖9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時之圖。 圖10係對滑板移動至封閉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自安裝方向近前側將色帶部近前側殼體、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及滑板去除而進行觀察時之圖。 圖11係自卡匣側帶導入口側觀察色帶匣時之圖。 圖12係自卡匣側帶排出口側觀察將滑板移動至封閉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時之圖。 圖13係用以說明於將色帶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由帶印刷裝置進行之印刷處理之圖。 圖14係臂部之立體圖。 圖15係滑板之立體圖。 圖16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滑板時之圖。 圖17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滑板時之圖。 圖18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滑板移動至開放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時之圖。 圖19係對滑板移動至開放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自安裝方向近前側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及滑板去除而進行觀察時之圖。 圖20係對滑板移動至開放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自卡匣側帶排出口側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及滑板去除而進行觀察時之圖。 圖21係對滑板移動至封閉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自卡匣側帶排出口側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及滑板去除而進行觀察時之圖。 圖22係自卡匣側帶排出口側觀察滑板移動至開放位置之狀態下之色帶匣時之圖。 圖23係對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色帶匣,自安裝方向近前側將帶保持部近前側殼體及滑板去除而進行觀察時之圖。 圖24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帶匣時之圖。 圖25係帶匣之立體圖。 圖26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帶匣時之圖。 圖27係用以說明於將帶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由帶印刷裝置進行之印刷處理之圖。 圖28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安裝有墨水色帶收容卡匣及帶導引卡匣之狀態之帶印刷裝置時之圖。 圖29係帶導引卡匣之立體圖。 圖30係自安裝方向深側觀察帶導引卡匣時之圖。
1:帶印刷裝置
3:裝置殼體
5:安裝部蓋
7:卡匣安裝部
9:裝置側帶導入口
11:裝置側帶排出口
17:切割器
39:壓送軸
45:第2捲出軸
47:第2捲取軸
49:頭部
55:列印頭
201:色帶匣
203:第2壓送滾筒
205:第2墨水色帶
206:第2捲出芯
207:第2捲取芯
213:第2壓送軸插通孔
231:第2頭插通孔
257:第2帶路徑
261:卡匣側帶排出口
403:第2印刷帶

Claims (9)

  1. 一種卡匣,其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設置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且於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列印頭、及裝置殼體,且於上述裝置殼體設置有:裝置側帶導入口,其供將上述印刷帶自上述裝置殼體外導入至上述裝置殼體內;及裝置側帶排出口,其供將上述印刷帶排出至上述裝置殼體外;上述卡匣之特徵在於: 具備帶路徑,該帶路徑係於將上述卡匣安裝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之狀態下,將自上述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上述印刷帶朝向上述裝置側帶排出口饋送。
  2.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具備: 墨水色帶收容部,其收容墨水色帶;及 帶保持機構收容部,其收容保持被導入至上述帶路徑之上述印刷帶之帶保持機構;且 上述帶路徑設置於上述墨水色帶收容部與上述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具備卡匣殼體, 上述卡匣殼體包含:第1殼體,其構成上述墨水色帶收容部之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第2殼體,其構成上述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上述安裝方向近前側;以及第3殼體,其構成上述墨水色帶收容部及上述帶保持機構收容部之上述安裝方向深側。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卡匣,其中於上述帶路徑中設置有用以自上述印刷帶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面即第1寬度端面將上述印刷帶安裝至上述帶路徑之安裝開口部。
  5. 如請求項4之卡匣,其中上述帶路徑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路徑側壁部及第2路徑側壁部,且 具備自上述第1路徑側壁部朝向上述第2路徑側壁部突出且導引上述印刷帶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面即第2寬度端面之帶導引部。
  6. 如請求項5之卡匣,其中上述帶導引部具有帶視認部, 上述帶視認部使得自上述安裝開口部安裝至上述帶路徑之上述印刷帶隔著上述帶視認部被視認。
  7. 如請求項5之卡匣,其中上述第2路徑側壁部於與上述帶導引部對向之位置,具有朝與上述第1路徑側壁部相反之側擴展而成之擴寬部。
  8. 如請求項4之卡匣,其具有能夠於導引位置與非導引位置之間移動之可動導引部,上述導引位置係接近上述印刷帶並將上述印刷帶朝上述印刷帶之正反方向導引,上述非導引位置係與上述導引位置相隔。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卡匣,其具備卡匣殼體,該卡匣殼體設置有:卡匣側帶導入口,其供將自上述裝置側帶導入口導入之上述印刷帶導入至上述帶路徑;及卡匣側帶排出口,其供將上述印刷帶朝向上述裝置側帶排出口排出; 上述帶路徑具有:導入側路徑,其係較壓送滾筒更靠上述卡匣側帶導入口側;及排出側路徑,其係較上述壓送滾筒更靠上述卡匣側帶排出口側; 上述排出側路徑相對於上述導入側路徑屈曲, 上述排出側路徑相對於上述導入側路徑之屈曲角度為21°以上42°以下。
TW108147147A 2018-12-26 2019-12-23 卡匣 TWI722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3222 2018-12-26
JP2018243222A JP7213679B2 (ja) 2018-12-26 2018-12-26 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846A true TW202023846A (zh) 2020-07-01
TWI722728B TWI722728B (zh) 2021-03-21

Family

ID=711264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7147A TWI722728B (zh) 2018-12-26 2019-12-23 卡匣
TW110106741A TW202124177A (zh) 2018-12-26 2019-12-23 卡匣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6741A TW202124177A (zh) 2018-12-26 2019-12-23 卡匣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2049B2 (zh)
EP (2) EP4238777A3 (zh)
JP (2) JP7213679B2 (zh)
KR (1) KR20210102293A (zh)
CN (2) CN116749652A (zh)
TW (2) TWI722728B (zh)
WO (1) WO20201379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0936A (en) * 1983-01-24 1984-11-06 K-Sun Corporation Two-piece tape/ribbon cartridg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3215066A (ja) * 1990-01-19 1991-09-20 Fuji Xerox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976823B2 (ja) 1994-09-28 1999-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テープ作成用のカセットケース及びテープケース
JP3041472B2 (ja) * 1995-03-03 2000-05-15 日本タイプライター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用プリンタ
JP3015367U (ja) * 1995-03-03 1995-08-29 日本タイプライター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プリンタ用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1253600A (ja) 2000-03-13 2001-09-18 Max Co Ltd チューブプリンタのテープホルダ
JP2001315386A (ja) * 2000-05-08 2001-11-13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
JP2003285458A (ja) * 2002-03-29 2003-10-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4045B2 (ja) 2004-04-12 2011-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JP4561830B2 (ja) * 2005-02-24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429090B2 (ja) * 2010-07-16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8540442B2 (en) 2010-07-30 2013-09-24 Brady Worldwide, Inc. Adjustable print media path system and method
EP3124275A4 (en) * 2014-03-24 2018-03-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printing device and tape printing system
JP2017052233A (ja) 2015-09-11 2017-03-16 ニスカ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WO2019189710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7142564B2 (ja) * 2018-03-29 2022-09-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7213678B2 (ja) 2018-12-26 2023-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400A (zh) 2021-07-23
JP2020104329A (ja) 2020-07-09
CN113165400B (zh) 2023-07-28
EP4238777A2 (en) 2023-09-06
US11912049B2 (en) 2024-02-27
KR20210102293A (ko) 2021-08-19
EP3904107A4 (en) 2022-08-24
CN116749652A (zh) 2023-09-15
TW202124177A (zh) 2021-07-01
JP7213679B2 (ja) 2023-01-27
WO2020137961A1 (ja) 2020-07-02
JP7467701B2 (ja) 2024-04-15
EP4238777A3 (en) 2023-09-20
JP2023037011A (ja) 2023-03-14
US20220118783A1 (en) 2022-04-21
TWI722728B (zh) 2021-03-21
EP3904107A1 (en) 2021-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73846B2 (ja) 印刷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ガイド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11376618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TWI727291B (zh) 色帶卡匣及印刷裝置
TWI760935B (zh) 卡匣
TWI703054B (zh) 色帶卡匣
TWI722728B (zh) 卡匣
TWI767171B (zh) 卡匣
TWI725680B (zh) 卡匣
JP7309438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TWI726547B (zh) 卡匣
CN111376620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