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5400A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5400A
CN113165400A CN201980081917.XA CN201980081917A CN113165400A CN 113165400 A CN113165400 A CN 113165400A CN 201980081917 A CN201980081917 A CN 201980081917A CN 113165400 A CN113165400 A CN 113165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tridge
printing
path
ink rib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19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5400B (zh
Inventor
石本章雄
佐佐木泰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8408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496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65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5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embossing, e.g. for making matrices for stereotypes
    • B41J3/38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embossing, e.g. for making matrices for stereotypes of tapes, e.g. tape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2Supply arrangements for webs of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41J32/02Ink-ribbon cartridges for endless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8Arrangements of guides for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带印刷装置内顺利地传送从带印刷装置的外部被导入的印刷带的墨盒。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中,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上并在印刷带上实施印刷的印刷头、和装置外壳,在装置外壳上,设置有将印刷带从装置外壳外导入至装置外壳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和将印刷带排出至装置外壳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墨盒具备带路径,带路径为,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供从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印刷带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传送的路径。

Description

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的墨盒。
背景技术
目前,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一种盒外壳,所述盒外壳是被安装于印字带作成装置上,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收纳了印字用的带的带外壳。在盒外壳上,设置有供从带外壳被放卷出的带进行传送的引导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090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由带印刷装置实施印刷的印刷带从带印刷装置的外部被导入的结构中,需要在带印刷装置内顺畅地传送印刷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上,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上并在印刷带上实施印刷的印刷头、和装置外壳,在装置外壳上,设置有将印刷带从装置外壳外导入至装置外壳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和将印刷带排出至装置外壳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在墨盒中具备带路径,所述带路径为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的状态下供从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印刷带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传送的路径。
附图说明
图1为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带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3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色带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4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5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色带墨盒的图。
图6为色带墨盒的立体图。
图7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色带墨盒的图。
图8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色带部近前侧外壳的图。
图9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的图。
图10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以去除了色带部近前侧外壳、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以及滑动板的方式而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11为从墨盒侧带导入口侧观察到色带墨盒的图。
图12为从墨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13为用于对带印刷装置在色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4为臂部的立体图。
图15为滑动板的立体图。
图16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滑动板的图。
图17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滑动板的图。
图18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19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以去除了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以及滑动板的方式而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20为从墨盒侧带排出口侧以去除了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以及滑动板的方式而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21为从墨盒侧带排出口侧以去除了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以及滑动板的方式而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22为从墨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到滑动板移动至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23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以去除了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以及滑动板的方式而观察到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24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带墨盒的图。
图25为带墨盒的立体图。
图26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带墨盒的图。
图27为用于对带印刷装置在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28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油墨色带收纳墨盒以及带引导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29为带引导墨盒的立体图。
图30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带引导墨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以下附图中的方向进行定义。将带印刷装置1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Z方向和X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关于Z方向,将下方向或者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将上方向设为+Z方向。关于Y方向,将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在图1中,将安装部罩5的旋转轴侧设为+Y方向。关于X方向,将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且将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在图1中,将俯视观察时的右侧设为+X方向。另外,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当然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带印刷装置、带墨盒、色带墨盒的概要]
基于图1至图3来对带印刷装置1、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带印刷装置1中,择一地安装有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
如图2所示,在带墨盒101中收纳有第一印刷带103和第一油墨色带105。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在对被收纳于带墨盒101中的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进行运送的同时,在第一印刷带103上实施印刷。
如图3所示,在色带墨盒201中收纳有第二油墨色带20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状态下,向带印刷装置1导入从被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外的带辊401被放卷出的第二印刷带403。带印刷装置1在对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和被收纳于色带墨盒201中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运送的同时,在第二印刷带403上实施印刷。
另外,虽然未使用状态的带辊401上的第二印刷带403的长度以及被收纳于未使用状态的色带墨盒201中的第二油墨色带205的长度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被收纳于未使用状态的带墨盒101中的第一印刷带103的长度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的长度相比而较长。因此,例如在一次性地制作出大量的标签的情况下,安装有色带墨盒201。
[带印刷装置]
基于图4来对带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带印刷装置1具备装置外壳3、安装部罩5、和墨盒安装部7。装置外壳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装置外壳3上,于+X侧的面上设置有从带辊401被放卷出的第二印刷带403用的装置侧带导入口9,且在-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所共用的装置侧带排出口11。装置侧带导入口9将第二印刷带403从装置外壳3外导入装置外壳3内。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向装置外壳3外排出。此外,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从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带墨盒101被送出的第一印刷带103向装置外壳3外排出。装置侧带导入口9以及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此外,在带印刷装置1内的带运送路径上,将第二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方向设为下游,且将其相反的方向设为上游。
在装置外壳3上,设置有对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墨盒安装部7进行连接的带导入通道13。此外,在装置外壳3上,设置有对墨盒安装部7和装置侧带排出口11进行连接的带排出通道15。带导入通道13以及带排出通道15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槽状。在带排出通道15上设置有剪切器17。剪切器17在带排出通道15上将第一印刷带103或第二印刷带403切断。
安装部罩5对墨盒安装部7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5的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第三按压突起21、第四按压突起22、第五按压突起23、和第六按压突起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安装部罩5的外侧的面上设置有键盘以及显示器。键盘受理字符串等印刷信息、或印刷执行等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显示器除了显示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以外,还对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显示器具有成为铰链的转动轴,并且以能够收纳于安装部罩5中的方式而被构成。在显示器被收纳于安装部罩5内时,显示器的显示面与键盘对置。带印刷装置1在键盘受理印刷执行的输入操作时,基于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而执行印刷处理。另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为代替键盘以及显示器而具备触摸面板式显示器等输入显示单元的结构。此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为基于从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印刷数据以及指令而执行印刷处理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构成将带印刷装置1和作为操作终端的外部装置组合在一起后获得的印刷系统。在设为能够与这些外部装置连接的结构时,键盘以及显示器既可以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上,也可以不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上。
墨盒安装部7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凹状。在此,将墨盒安装部7的内周面中的-X侧的内周面称为第一安装内周面25。将从第一安装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二安装内周面27。将从第二安装内周面27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三安装内周面29。将第三安装内周面29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四安装内周面31。将从第四安装内周面31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五安装内周面33。将从第五安装内周面33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六安装内周面35。第六安装内周面35的-X侧的端部与第一安装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相连。带导入通道13的下游端在第四安装内周面31上开口。带排出通道15的上游端在第一安装内周面25上开口。
在墨盒安装部7的底面、即作为-Z侧的面的安装底面37上,从-X侧起向+Z侧依次突出设置有压纸辊轴39、第一收卷轴43、第一放卷轴41、第二放卷轴45、第二收卷轴47。
压纸辊轴39与第一放卷轴41、第一收卷轴43、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比而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压纸辊轴39在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时被插穿于后文叙述的第一压纸辊109或第二压纸辊203中,并对带墨盒101或色带墨盒201的安装进行引导。另外,在下文中,将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的安装方向简称为“安装方向”,安装方向与压纸辊轴39所延伸的方向、即Z方向平行。此外,安装方向近前侧是指+Z侧,安装方向纵深侧是指-Z侧。
此外,在安装底面3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头部49、卡合凸部51和插入凸部53。头部49位于压纸辊轴39的-Y侧处。头部49具备印刷头55、和覆盖印刷头55的至少+X侧、-Y侧以及安装方向近前侧的头罩壳56。印刷头55为具备发热元件的热敏头。头罩壳56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头罩壳56在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时,与压纸辊轴39一起对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的安装进行引导。在图4中,为了对印刷头55进行图示,从而用双点划线假想性地示出了头罩壳56。卡合凸部51以接近于第五安装内周面33与第六安装内周面35相交而成的角落部的方式而被设置,且被形成为与第五安装内周面33相面对的板状。即,卡合凸部5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此外,卡合凸部51从安装底面37起以悬臂梁状的形式而突出。插入凸部53位于卡合凸部51与压纸辊轴39的大致中间部处,并且被形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为大径、且安装方向近前侧为小径的大致附带高低差的圆柱状。
另外,在安装底面3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一钩57、第二钩59、第三钩61和第四钩63。第一钩57位于压纸辊轴39的+Y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X侧的端部处。第二钩59位于第一放卷轴41的+Y侧、且在X方向上位于与第一钩57对置的位置处。第三钩61位于第二放卷轴45与第二收卷轴47的大致中间位置的-Y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Y侧的端部处。第四钩63位于第二收卷轴47的+X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X侧的端部处。此外,在安装底面37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定位销65。
在第五安装内周面33上,以在卡合凸部51的+X侧处与卡合凸部51相面对的方式而设置有基板连接部67。基板连接部67与对带印刷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
[色带墨盒]
根据图5至图7,对色带墨盒201进行说明。色带墨盒201具备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第二收卷芯207、保持顶端部209、和将上述部件收纳的第二墨盒外壳211。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对应的位置。在第二压纸辊203上,设置有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在第二放卷芯206上卷绕有第二油墨色带205。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另外,在第二墨盒外壳211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二油墨色带的宽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装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墨盒外壳。
第二墨盒外壳211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墨盒安装部7大致相似的形状。将第二墨盒外壳211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将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将从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将从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起经由第一弯曲面211而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将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将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的-X侧的端部经由第二弯曲面229而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相连。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通过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而构成有高低差。另外,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所成的内角α的角度超过180°,例如为大致270°。
在第二墨盒外壳211上,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头插穿孔231。第二头插穿孔23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位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第二头插穿孔231被配置成沿着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第二头插穿孔23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第二头插穿孔231以及上述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在色带墨盒2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装拆时,对色带墨盒201进行定位,并对色带墨盒201的装拆进行引导。
第二墨盒外壳211具备近前侧外壳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近前侧外壳被分割为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另外,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为第一外壳的一个示例,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为第二外壳的一个示例,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为第三外壳的一个示例。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二纵深侧外壳237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虽然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以及第二纵深侧外壳237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具备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和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具备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和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第二纵深侧外壳237具备第二纵深壁部247、和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以及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
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以使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和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从而构成了对第二色带部205进行收纳的油墨色带收纳部253的外壳体。即,在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上,设置有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多个色带部插入销242(参照图8),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上,设置有向安装方向近前侧开口的多个色带部插入孔250(参照图10)。由于色带部插入销242被插入至色带部插入孔250中,因此,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被组合。
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以使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和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从而构成了对第二压纸辊203以及保持顶端部209进行收纳的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的外壳体。即,在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上,设置有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多个保持部插入销246(参照图9),在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上,设置有向安装方向近前侧开口的多个保持部插入孔252(参照图10)。由于保持部插入销246被插入至保持部插入孔252中,因此,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被组合。第二压纸辊203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端部与被设置于第二纵深壁部247的纵深侧滚筒卡合部248卡合,第二压纸辊20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与被设置于后述的滑动板313的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卡合。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经由第二纵深壁部247而被一体形成。另外,关于被收纳于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的带保持部305(参照图10),在后文进行说明。
在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上,设置有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二周壁凹部269、第三周壁凹部271、第四周壁凹部272。第一周壁凹部267在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第二周壁凹部269在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处,被形成为在安装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第三周壁凹部271在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处,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第四周壁凹部272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处,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另外,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上,在与第二周壁凹部269对应的位置处,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周壁凸部273。
此处,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底面、周壁凸部273的突出顶端面、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的底面分别称为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设置成将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包围。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对应的位置处。另外,将第四周壁凹部272的底面、以及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Z侧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分别称为第四按压部280以及第五按压部282。第四按压部280以及第五按压部282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四按压突起22以及第五按压突起23对应的位置处。
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关闭时,被设置于安装部罩5的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分别被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二周壁凹部269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导向,并与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碰触。即,能够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而按压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的周围。借此,抑制了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当第二色带205从第二放卷芯206被向第二收卷芯207传送时第二色带205产生起皱的情况。
另外,色带墨盒201能够对色带宽度较大、例如宽度50mm的油墨色带进行收纳。另一方面,为了对油墨色带宽度小于50mm、例如宽度24mm以下的油墨色带进行收纳,也可以设为将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的Z方向上的尺寸缩小后获得的色带墨盒201。此时,也可以设为,不设置第一周壁凹部267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中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而是使第一按压突起19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按压色带部近前壁部239。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四按压突起22被第四周壁凹部272导向,而与第四按压部280碰触。借此,第四按压部280通过第四按压突起22而被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按压,从而能够使在第四按压部280的附近所设置的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与接触端子部83恰当地接触。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五按压突起23与第五按压部282碰触。借此,第五按压部282通过第五按压突起23而被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按压,从而能够使在第五按压部282的附近所设置的第二压纸辊203与印刷头55恰当地对置。
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一钩卡合部321,在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二钩卡合部323,在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三钩卡合部32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色带侧第一钩卡合部321、色带侧第二钩卡合部323以及色带侧第三钩卡合部325分别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钩57、第三钩61以及第四钩63卡合。借此,抑制了色带墨盒2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在后述的放卷侧筒部283的+Y侧形成有钩插穿孔299。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二钩59被插穿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钩插穿孔299中。借此,抑制了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二钩59与色带墨盒201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第二纵深壁部247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29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定位孔295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定位销65卡合。借此,色带墨盒2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定位。
另外,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安装有第二电路基板327。即,第二电路基板327被安装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所述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设置有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大致平行地被设置。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设置有供第二电路基板327安装的第二基板安装部337。
如上所述,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以内角α相对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超过180°的方式而弯曲。因此,在色带墨盒201下落到地板等的情况下,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之间的第一弯曲面221、或者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相交而成的角部和地板等发生碰撞,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以及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和地板等发生碰撞。因此,在色带墨盒201下落到地板等的情况下,抑制了被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和地板等发生碰撞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第二电极部330发生破损的情况。另外,在第二电路基板327被安装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上的结构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根据图5、图6以及图10,对第二带路径257进行说明。第二带路径257位于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之间,并被形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被开放的槽状。即,在第二带路径25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设置有安置开口部258。安置开口部258用于供用户从第二印刷带403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端面即第一宽度端面405(参照图11)将第二印刷带403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另外,在图11中,用实线表示被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之前的第二印刷带403,并用双点划线表示被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之后的第二印刷带403。另外,将安置开口部258中的由后述的开口开闭部389开闭的区域称为开闭区域260(参照图18)。在图18中,为了便于图示,从而用斜线表示开闭区域260。另外,开闭区域260并未被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占据安置开口部258的一部分的结构,也可以占据安置开口部258的整体。即,开口开闭部389可以为将安置开口部258的一部分开闭的结构,也可以为将安置开口部258的整体开闭的结构。
第二带路径257将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所设置的墨盒侧带导入口259、和在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上所设置的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连接。另外,墨盒侧带导入口259被设置于油墨色带收纳部253与后述的第二电路基板327之间。即,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位于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相比靠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侧。在图5以及图10中,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以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第二电路基板327起隔着距离的方式而被设置于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也可以设置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在该情况下,为了设为简单的配置结构,优选为,接近于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
墨盒侧带导入口259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将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导入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内。墨盒侧带排出口261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将第二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排出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外。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以及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被形成为沿着安装方向的狭缝状(参照图11以及图12)因此,被导入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内的第二印刷带403以第二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与安装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被传送。
将第二带路径257的侧壁部中的油墨收纳部253侧的侧壁部称为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并将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侧的侧壁部称为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和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彼此对置。
在第二带路径257的墨盒侧带导入口259的附近,导入侧引导部264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朝向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突出。导入侧引导部264与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第二印刷带40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面即第二宽度端面407(参照图11)相接,并在第二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引导第二印刷带403。即,第二印刷带403以第二宽度端面407位于与导入侧引导部264相比靠安装方向纵深侧的方式而被第二带路径257引导。另外,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为“第一路径侧壁部”的一个示例。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为“第二路径侧壁部”的一个示例。导入侧引导部264为“带引导部”的一个示例。
另一方面,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边缘部作为排出侧引导部262(参照图12)而发挥作用。排出侧引导部262与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第二印刷带403的第二宽度端面407相接,并在第二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引导第二印刷带403。因此,第二印刷带403在第一宽度端面405被第二纵深壁部247引导、第二宽度端面407被导入侧引导部264以及排出侧引导部262引导的同时,在第二带路径257中被传送。另外,墨盒侧带排出口261以相对于安置开口部258向-Y侧移位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在排出侧导向部262的+Y侧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带引导斜面270,该带引导斜面270将从安置开口部258被投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引导至墨盒侧带排出口261。
在导入侧引导部264上设置有带目视确认部266。带目视确认部266由在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上所设置的凹部构成。由于带视觉确认部266与导入侧引导部264的其他部分相比安装方向上的壁厚较薄,因此,能够使用户隔着带目视确认部266而对在第二带路径257上所安置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目视确认。借此,用户能够对第二印刷带403是否被安置于适当的安置位置、即第二宽度端面407与导入侧引导部264相接的位置进行确认。另外,带目视确认部266例如可以由在导入侧引导部264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所设置的凹部构成,也可以由在安装方向上贯穿导入侧引导部264的孔构成。
带保持机构侧路径壁部265在与导入侧引导部264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向+Y侧、即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相反的一侧扩展的扩幅部268。因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当用户将第二印刷带403从安置开口部258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时,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突出的导入侧引导部264成为第二印刷带403的阻碍的情况。另外,扩幅部268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因此,与扩幅部268被形成为曲柄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当第二印刷带403从安置开口部258被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时,第二印刷带403在扩幅部268处折曲的情况。
在第二带路径257上,从距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较近的一方起依次设置有第二压纸辊203和保持顶端部209。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与保持顶端部209对应的部位以保持顶端部209将被插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第二印刷带403保持于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的方式而被切口。另外,第二带路径257的墨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的端部经由后述的第二色带露出部291而与第二头插穿孔231相连。
将第二带路径257中的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称为导入侧路径257a,将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称为排出侧路径257b。排出侧路径257b相对于导入侧路径257a而弯曲,其弯曲角度θ(参照图5)优选为21°以上且42°以下。由于弯曲角度θ为21°以上,从而使第二印刷带403和第二压纸辊203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稳定地传送第二印刷带403。另外,通过使弯曲角度θ为42°以下,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印刷带403带弯曲特性的情况。另外,导入侧路径257a以对在安装底面37上所设置的第二钩59与插入凸部53的接触进行避免的最佳的进入角度,而将第二印刷带403向印刷位置进行引导。具体而言,当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进入侧路径257a时,相对于色带墨盒201的长边方向、即X方向,进入角度为21°以上且42°以下。虽然图5所示的导入侧路径257a以成为该范围内的进入角度的方式而被设计,但特别优选为,设为25°以上且30°以下。另外,此处的印刷位置是指第二压纸辊203和印刷头55对第二油墨色带205以及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夹持的位置。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侧路径257b与色带墨盒201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导入侧路径257a的进入角度与弯曲角度θ大致相等,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
基于图9来对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进行说明。在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内表面即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设置有两个滑动引导部244和外壳侧卡合部254。两个滑动引导部244在X方向上排列。后述的引导插入部388从-Y侧被插入至滑动引导部244。滑动引导部244在Y方向上延伸,并对引导插入部388的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壳体侧卡合部254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并在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外壳侧卡合部254与后述的板侧卡合部395卡合。
基于图10来对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进行说明。在第二纵深侧外壳237的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二头周缘凸部281、放卷侧筒部283、收卷侧筒部285、第一色带引导件287、和第二色带引导件289。第二头周缘凸部281被设置于第二头插穿孔231的周缘部处。第二头周缘凸部281的+Y侧即第二压纸辊203侧的一部分被切口,该被切口的部位成为供第二油墨色带205露出的第二色带露出部291。借此,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插穿于第二头插穿孔231中的印刷头55以隔着第二油墨色带205以及第二印刷带403的方式而与第二压纸辊203对置。
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对应的位置处。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向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中分别插入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借此,抑制了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与色带墨盒201发生干涉的情况。
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一边依次被收卷侧筒部283、第二头周缘凸部281、收卷侧筒部285、第一色带引导件287以及第二色带引导件289引导,一边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上。即,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并非仅仅供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插入,也作为对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二筒状轴部293。第二筒状轴部293被形成为大致带高低差的圆筒状。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筒状轴部293中。
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以位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对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另外,在第二凸部接受部297的-X侧,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外壳侧弹簧卡定部298。在外壳侧弹簧卡定部298上,卡定了后述的带保持弹簧315的一方的端部。
[色带墨盒安装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13,对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分别插穿于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压纸辊203的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中。借此,在带印刷装置1上所设置的传送电动机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头部49被插穿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头插穿孔231中。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之后,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通过未图示的头移动机构而使印刷头55朝向压纸辊轴39进行移动。借此,在印刷头55与第二压纸辊203之间夹持有第二印刷带403以及第二油墨色带205。
在该状态下,当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时,第二压纸辊203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二收卷芯207向收卷方向进行旋转。借此,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传送,并且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上。
另外,当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时,第二压纸辊203向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二放卷芯206向卷绕返回方向旋转。借此,关于第二印刷带403,从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被排出的第二印刷带403被拉回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内,并且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回卷至第二放卷芯206上。这样,插穿至第二放卷芯206中的第二放卷轴45、和插穿至第二收卷芯207中的第二收卷轴47构成对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传送的第二油墨色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从而一边传送第二印刷带403以及第二油墨色带205,一边将从键盘等被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于第二印刷带4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剪切器17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二印刷带403的印刷结束部分切除。然后,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从而拉回第二印刷带403,直至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来到印刷头55与第二压纸辊203的夹持位置的附近为止。借此,能够缩短在接着被印刷的第二印刷带403的长边方向前方所产生的空白。
[带保持部]
根据图10以及图14至图23,对带保持部305进行说明。带保持部305用于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对预先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如图10所示,带保持部305具备臂支轴307、臂部309、带保持弹簧315、保持顶端部209、滑动板313(参照图18)。
臂支轴307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臂部30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如图10以及图14所示,臂部309具备臂主体377、臂顶端部378、支轴插穿孔379、卡合销311、顶端销380、臂侧弹簧卡定部381、和卡合斜面382。
臂主体377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的臂主体377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上,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设置有支轴插穿孔379,臂顶端部378由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的臂主体377的长边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朝向第二带路径257突出。在支轴插穿孔379中,插穿有臂支轴307。在臂顶端部378上,从距臂主体377较近的一方起依次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卡合销311和顶端销380。卡合销311位于后述的臂卡合部391的+Y侧,并与臂卡合部391卡合。顶端销380与保持顶端部209的孔嵌合。臂侧弹簧卡定部381被设置于臂主体37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上。在臂侧弹簧卡定部381上卡定有一方的端部被卡定于上述外壳侧弹簧卡定部298的带保持弹簧315的另一方的端部。卡合斜面382由将臂主体377的安装方向纵深侧且第二带路径257侧的角部倒角处理后获得的斜面构成。如后问所述,卡合斜面382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与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插入凸部53卡合。
臂部309被设置成,能够在被设置于臂部309的保持顶端部209接近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接近位置、与保持顶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在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的状态下,保持顶端部209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对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另一方面,在臂部309向分离位置旋转的状态下,保持顶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并未对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夹持,因此,解除了第二印刷带403的保持。
带保持弹簧315针对臂部309而朝向接近位置施加力。带保持弹簧315被设置于臂支轴307上,带保持弹簧315的一端被卡定于臂侧弹簧卡定部381上,带保持弹簧315的另一端被卡定于外壳侧弹簧卡定部298上。另外,作为带保持弹簧315,能够使用例如扭力螺旋弹簧。带保持弹簧315为“施加部”的一个示例。
保持顶端部209被设置于臂部309的顶端销380上。保持顶端部209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且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保持顶端部209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对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夹持。借此,抑制了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第二带路径257内、即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的情况。另外,当色带墨盒201未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1时,例如,当和带辊401一起被收纳于可搬外壳时,以第二印刷带403相对于色带墨盒201不运动的方式被保持,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印刷带中的折皱和折叠的发生。另外,保持顶端部209相对于顶端销380而通过紧密配合(tight fit)而嵌合,并相对于顶端销380不旋转。另外,如上所述,在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中的与保持顶端部209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色带部插入孔250,因此,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其他部分相比而壁厚较厚。借此,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能够恰当地承受保持顶端部209经由第二印刷带403而按压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力。另外,保持顶端部209为“夹持部”的一个示例。
如图15至图17所示,滑动板313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而在Y方向上滑动。虽然滑动板31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同样地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是,滑动板313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另外,滑动板313为“移动部件”的一个示例。
滑动板313具备板主体317、延伸部384、和滑动周壁部385。板主体31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X侧且-Y侧的角部被斜状地切下后的大致长方形。板主体317具备两个滑动狭缝386、狭缝间部387、两个引导插入部388、开口开闭部389、捏手部319、臂卡合部391、和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
两个滑动狭缝386在板主体317上以在X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设置。各滑动狭缝386以从板主体317的+Y侧的缘部向-Y侧切入的方式而被设置。狭缝间部387为两个滑动狭缝386之间的部位。两个引导插入部388以隔着狭缝间部387的方式而在X方向上排列。引导插入部388相对于上述滑动引导部244以从-Y侧向Y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插入。
被设置于板主体317的-Y侧的斜状的缘部作为将上述开闭区域260开闭的开口开闭部389而发挥作用。即,如图18所示,当滑动板313向+Y侧滑动时,开口开闭部389将开闭区域260开放,如图5所示,当滑动板313向-Y侧滑动时,开口开闭部389将开闭区域260关闭。换言之,滑动板313能够在开口开闭部389将开闭区域260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开口开闭部389将开闭区域260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虽然滑动板313通常位于关闭位置,但是,如后所述,当用户将第二印刷带403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上时,通过用户的操作而移动至开放位置。
捏手部319被设置于板主体31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的大致中央处。捏手部319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并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捏手部319成为,供用户在使滑动板313移动时、搭住手指而按压或者拉拖的部位。捏手部319相对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Y侧的缘部而位于-Y侧,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时,捏手部319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Y侧的缘部碰触(参照图18)。另外,如后所述,用户将手指搭在捏手部319上而使滑动板313移动,从而使臂部309旋转。即,捏手部319为使臂部309旋转的“操作部”的一个示例。
臂卡合部391在板主体317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以位于上述捏手部319的-Y侧的方式而被设置。臂卡合部391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并在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臂卡合部391位于在臂部309上所设置的卡合销311的-Y侧,并与卡合销311卡合。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时,通过臂卡合部391向+Y侧按压卡合销311,从而如图19所示,臂部309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向分离位置旋转。另一方面,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通过臂卡合部391向-Y侧远离卡合销311,从而如图10所示,臂部309通过带保持弹簧315而向接近位置旋转。
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位于板主体317的-X侧且-Y侧的角落部处,并开口成大致圆形。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与第二压纸辊20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部、即安置开口部258侧的端部卡合。在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相对于上述纵深侧滚筒卡合部248而位于+Y侧。因此,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第二压纸辊203相对于安装方向而成为安置开口侧258侧的端部向远离第二色带露出部29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势。另一方面,在滑动板313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近前侧滚筒卡合部392相对于纵深侧滚筒卡合部248而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如图10以及图21所示,第二压纸辊203成为与安装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立姿势。因此,当滑动板313位于开放位置时,与滑动板313位于关闭位置时相比,第二压纸辊203的安置开口部258侧的端部从第二油墨色带205分离。
滑动周壁部385从板主体317的-X侧的缘部中的-Y侧的大致一半部分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滑动周壁部385被设置于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之间(参照图22)。滑动周壁部385的外表面与在Y方向即滑动板313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的外表面大致共面。因此,抑制了以下情况,即,当滑动板313从开放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滑动周壁部385相对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而突出的情况。借此,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即便滑动板313位于开放位置,也能够抑制滑动板313与墨盒安装部7的边缘部碰撞的情况。另外,滑动周壁部385为“移动周壁部”的一个示例。
另外,在滑动周壁部385的-Y侧的端面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端部向-Y侧突出地设置有可动引导部394。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如图12所示,可动引导部394移动至引导位置,所述引导位置是指,相对于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而从+Y侧接近,并在与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Y侧的缘部之间、且在Y方向即第二印刷带403的表里方向上对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引导的位置。另一方面,当引导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时,如图22所示,可动引导部394移动至从第二印刷带403向+Y侧分离的非引导位置。即,可动引导部394伴随着滑动板313的移动而能够在引导位置与非引导位置之间移动。
延伸部384从狭缝间部387向+Y侧延伸,并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在延伸部384的+Y侧的端部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板侧卡合部395。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时,通过狭缝间部387以及延伸部384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挠曲,从而使板侧卡合部395向+Y侧越过外壳侧卡合部254,板侧卡合部395与外壳侧卡合部254卡合。虽然滑动板313经由臂部309并通过带保持弹簧315而向移动至关闭位置的方向被施加力,但通过板侧卡合部395与外壳侧卡合部254卡合,从而即便用户从捏手部39放开手,也会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被维持于开放位置。借此,臂部309被维持于分离位置,第二压纸辊203被维持为倾斜姿势,且可动引导部394被维持于非引导位置。另一方面,当滑动板313移动至关闭位置时,通过狭缝间部387以及延伸部384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挠曲,从而使板侧卡合部395向-Y侧越过外壳侧卡合部254,并从板侧卡合部254脱离。另外,板侧卡合部395为“移动周壁部”的一个示例。
在这样构成的带保持部305中,当用户将手指搭在捏手部319上而使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如上所述,臂部309向分离位置旋转,第二压纸辊203成为倾斜姿势,可动引导部394向非引导位置移动。
通过臂部309向分离位置旋转,从而在保持顶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在保持顶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安置第二印刷带403。另外,由于第二压纸辊203成为倾斜姿势,因此,在第二压制滚筒20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即安置开口部258侧,与第二油墨色带205的间隙扩展。借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在第二油墨色带205与第二压纸辊203之间安置第二印刷带403。另外,由于可动引导部394向非引导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当用户将第二印刷带403从安置开口部258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时,可动引导部394成为第二印刷带403的阻碍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用户将手指搭在捏手部319上而使滑动板313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如上所述,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第二压纸辊203成为直立姿势,可动引导部394向引导位置移动。
由于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因此,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引导带403被夹持在保持顶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在该状态下,当针对第二印刷带403而向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第二带路径257内的方向施加力时,保持顶端部209与第二印刷带403的摩擦力的分力F在臂部309从接近位置向与分离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的方向、即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当针对第二印刷带403而向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第二带路径257内的方向施加力时,在保持顶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更加有力地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第二带路径257内的情况。另外,由于第二压纸辊203成为直立姿势,因此,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向第二压纸辊203中恰当地插入压纸辊轴39。另外,由于可动引导部394向引导位置移动,因此,当第二印刷带403在第二带路径257中被传送时,通过可动引导部394而在第二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被引导。
如上所述,由于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通过保持顶端部209而被夹持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因此,抑制了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的情况。可是,在用户错误地用力拉伸第二印刷带403的情况下等,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当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被拉入至与第二压纸辊203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时,无法通过第二压纸辊203而传送第二印刷带403。
对此,在色带墨盒201中,用户通过实施以下的操作,从而能够将第二印刷带403重新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上。首先,用户将手指搭在捏手部319上而使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从而将开闭区域260开放,并且从第二带路径257中取出第二印刷带403。接着,用户使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从墨盒侧带排出口261来到第二带路径257外,再次将第二印刷带403从安置开口部258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因此,用户无需实施以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部从墨盒侧带排出口261来到第二带路径257外的方式而从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侧送入第二印刷带403这样烦杂的作业。最后,用户将手指搭在捏手部319上而使滑动板313移动至关闭位置,并将开闭区域260关闭。借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开闭区域260侵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情况。
另外,虽然色带墨盒201在第二印刷带403被预先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的状态下和带辊401一起被销售,但并未被限定于此,可以在第二印刷带403未被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的状态下和带辊401一起被销售,也可以与带辊401分开地被销售。在上述情况下,用户只要在将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之前,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步骤而将第二印刷带403安置于第二带路径257上即可。
此外,用户能够通过预先向第二带路径257导入第二印刷带403的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这样的简单的操作,从而将第二印刷带403和色带墨盒201同时安置于带印刷装置1上。即,用户无需分开实施将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操作、和将第二印刷带403导入至墨盒安装部7的操作。
另外,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被插入至第二筒状轴部293的插入凸部53与臂部309的卡合斜面382卡合。借此,如图23所示,臂部309从接近位置旋转至分离位置。此时,由于保持顶端部209未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因此,第二印刷带403的保持被解除。因此,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第二带路径257中,第二印刷带403被顺畅地传送。插入凸部53为“保持解除凸部”的一个示例。另外,通过插入凸部53与臂部309的卡合斜面382卡合而使臂部309旋转时的臂部309的分离位置、和通过滑动板313移动至开放位置而使臂部309旋转时的臂部309的分离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压纸辊轴39被插入至第二压纸辊203中。在压纸辊轴39被插入至第二压纸辊203中的状态下,限制了滑动板313的移动。借此,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抑制了用户错误地使滑动板313从关闭位置移动至开放位置的情况。
另外,当第二印刷带403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时,第二印刷带403通过第二纵深壁部247、导入侧引导部264以及排出侧引导部262而在宽度方向上被引导。因此,即便色带墨盒201不具备带保持部305,第二印刷带403也不会在第二带路径257内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位置偏移。换言之,色带墨盒201也可以不具备带保持部305,即便在该情况下,用户也能够将第二印刷带403和色带墨盒201同时安置于带印刷装置1。
[带墨盒]
根据图24至图26,对带墨盒101进行说明。带墨盒101具备带芯107、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第一收卷芯113、将上述部件收纳成能够旋转的第一墨盒外壳115。带芯107、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压纸辊轴39、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压纸辊109上,设置有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
在带芯107上卷绕有第一印刷带103。从带芯107被放卷出的第一印刷带103从在后述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上所设置的带送出口119向第一墨盒外壳115外被送出。在第一墨盒外壳115内,设置有从带芯107到达带送出口119的第一带路径121。在第一放卷芯111上,卷绕有第一油墨色带105。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收卷于第一收卷芯113上。另外,在第一墨盒外壳115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宽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装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墨盒外壳。
第一墨盒外壳11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将长方形的长边的两端部弯曲成相同方向且直角的形状。此处,将第一墨盒外壳115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将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二周壁部125。将从带侧第二周壁部125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从-Y侧依次称为带侧第三周壁部127、带侧第四周壁部129以及带侧第五周壁部131。带侧第四周壁部129相对于带侧第三周壁部127以及带侧第五周壁部131而被形成为凹状。将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六周壁部133。带侧第六周壁部133的-X侧的端部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相连。
在第一墨盒外壳115上,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头插穿孔135。第一头插穿孔13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位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和带侧第二周壁部125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第一头插穿孔13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第一头插穿孔135以及上述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在带墨盒1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装拆时,对带墨盒101进行定位,并对带墨盒101的装拆进行引导。
第一墨盒外壳115具备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和第一纵深侧外壳139。当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一近前侧外壳137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一纵深侧外壳139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虽然第一近前侧外壳137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第一纵深侧外壳139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第一近前侧外壳137以及第一纵深侧外壳139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具备第一近前壁部141、和从第一近前壁部141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第一近前侧周壁部143。第一纵深侧外壳139具备第一纵深壁部145、和从第一纵深壁部145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和第一纵深侧外壳139以将第一近前侧周壁部143和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
在第一近前壁部141上,以位于带侧第二周壁部125与带侧第三周壁部12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的方式而设置有弹性部149。弹性部14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将第一近前壁部141以U字状而去除后所获得的大致长方形部分。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盖5被关闭时,被设置于安装部盖5上的第二按压突起20与弹性部149碰触,弹性部14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位移。弹性部149的伴随着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被第二按压突起20承受,其结果为,带墨盒101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按压。借此,抑制了带墨盒1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
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以从第一头插穿孔135的周缘部朝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头周缘凸部151。在第一头周缘凸部151的+Y侧即第一压纸辊109侧设置有供第一油墨色带105露出的第一色带露出部153。但是,在示出了第一色带露出部153的图25中,省略了第一油墨色带105的图示。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插穿于第一头插穿孔135中的印刷头55以隔着第一油墨色带105以及第一印刷带103的方式而与第一压纸辊109对置。
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筒状轴部155。第一筒状轴部155被形成为附带大致高低差的圆筒状,并对带芯10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至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筒状轴部155中。
另外,在第一纵深壁部145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在对角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57。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定位孔157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定位销65卡合。借此,带墨盒1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定位。
此外,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上,以位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与带侧第六周壁部133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对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
在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上设置有带侧第一钩卡合部161,在带侧第四周壁部129上设置有带侧第二钩卡合部163。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带侧第一钩卡合部161以及带侧第二钩卡合部163分别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钩57以及第二钩59卡合。借此,抑制了带墨盒1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另外,在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上安装有第一电路基板165。即,第一电路基板165被安装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所述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与设置有带送出口119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大致平行地被设置。在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上设置有供第一电路基板165安装的第一基板安装部167。
第一把持部173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向-X侧突出,第二把持部175从带侧第四周壁部129突出。第一把持部173以及第二把持部17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在第一墨盒外壳115整体中被设置于Y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处。第一把持部173以及第二把持部175在用户把持带墨盒101时成为捏手。此处,将第一把持部17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称为第六按压部177。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六按压突起24(参照图2)与第六按压部177碰触。借此,第六按压部177通过第六按压突起24而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按压。
[带墨盒安装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27,对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分别插穿于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压纸辊109的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中。借此,在带印刷装置1上所设置的传送电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
另外,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头部49插穿至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头插穿孔135中。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之后,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通过头移动机构(省略图示)而使印刷头55朝向压纸辊轴39进行移动。借此,在印刷头55与第一压纸辊109之间夹持有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
在该状态下,当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时,第一压纸辊109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收卷芯113向收卷方向进行旋转。借此,从带芯107被放卷出的第一印刷带103通过带送出口119而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传送,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收卷于第一收卷芯113上。
另外,当传送电动机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时,第一压纸辊109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放卷芯111向卷绕返回方向旋转。借此,从带送出口119被排出的第一印刷带103被拉回至第一墨盒外壳115内,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回卷至第一放卷芯111上。这样,插穿至第一放卷芯111中的第一放卷轴41、和插穿至第一收卷芯113中的第一收卷轴43构成对第一油墨色带105进行传送的第一油墨色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从而一边传送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一边将从键盘等被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于第一印刷带1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剪切器17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一印刷带103的印刷结束部分切除。然后,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从而拉回第一印刷带103,直至第一印刷带103的顶端来到印刷头55与第一压纸辊109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借此,能够缩短因印刷头55和剪切器17分离而在下一次被印刷的第一印刷带103的长边方向前方所产生的空白。
[其它实施方式]
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中采用各种结构。例如,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之外,还能够变更为以下的形态。
带墨盒101也可以为不具备第一电路基板165的结构。同样地,色带墨盒201也可以为不具备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结构。
另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为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安装油墨色带收纳墨盒501和带引导墨盒503以代替色带墨盒201的结构。油墨色带收纳墨盒501被构成为与色带墨盒201的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大致相同,带引导墨盒503被构成为与色带墨盒201的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大致相同。
如图28至图30所示,带引导墨盒503具备第三压纸辊505、带夹持部507、第三墨盒外壳509。第三压纸辊505与第二压纸辊203相同地,在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并输送第二印刷带403。带夹持部507在与第三墨盒外壳509的周壁部之间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带引导墨盒503在通过带夹持部507而保持了第二印刷带403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
在第三墨盒外壳509上设置有带引导件511、第三基板安装部513、第三凸部接受部515、和第四周壁凹部517。带引导件511对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511与第三墨盒外壳509的周壁部之间成为供第二印刷带403传送的第三带路径52。第三基板安装部513被构成为与第一基板安装部167和第二基板安装部337相同,在第三基板安装部513上安装有被构成为与第一电路基板165和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同的第三电路基板519。当带引导墨盒503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接触端子部83与第三电路基板519的第三电极部521接触。第三凸部接受部515与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和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同样地对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第四周壁凹部517被构成为与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四周壁凹部272相同。即,第四周壁凹部51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成为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由第四按压突起22按压的第四按压部523。
墨盒并未被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的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那样收纳印刷带和油墨色带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安装于带印刷装置1的结构即可。
墨盒安装部7并未被限定于供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择一地安装的结构,也可以为仅供色带墨盒201安装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分别组合后获得的结构。
[附记]
以下,对墨盒进行附记。
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并在印刷带上实施印刷的印刷头、和装置外壳,在装置外壳上,设置有将印刷带从装置外壳外导入至装置外壳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和将印刷带排出至装置外壳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墨盒具备带路径,带路径为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供从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印刷带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传送的路径。
根据该结构,从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至装置外壳内的印刷带通过带路径而向装置侧带排出口被传送。因此,能够在带印刷装置内顺畅地传送从带印刷装置的外部被导入的印刷带。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具备:油墨色带收纳部,其对油墨色带进行收纳;带保持机构收纳部,其对带保持机构进行收纳,带保持机构对被导入至带路径的印刷带进行保持,带路径被设置于油墨色带收纳部与带保持机构收纳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油墨色带收纳部和带保持机构收纳部而构成带路径。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具备墨盒外壳,墨盒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其构成油墨色带收纳部的墨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二外壳,其构成带保持机构收纳部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三外壳,其构成油墨色带收纳部以及带保持机构收纳部的安装方向纵深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外壳和第三外壳被组合,从而构成油墨色带收纳部。另外,通过使第二外壳和第三外壳被组合,从而构成带保持机构收纳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带路径上,设置有用于将印刷带从印刷带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即第一宽度端面安置于带路径上的安置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印刷带的顶端被拉入至带路径内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以使印刷带的顶端来到带路径外的方式而将印刷带从安置开口部再次安置于带路径上。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带路径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路径侧壁部以及第二路径侧壁部,墨盒具备带引导部,带引导部从第一路径侧壁部朝向第二路径侧壁部突出,并对印刷带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即第二宽度端面进行引导。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带路径中,通过带引导部而在印刷带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印刷带。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带引导部具有带目视确认部,带目视确认部用于隔着带目视确认部而对从安置开口部被安置于带路径上的印刷带进行目视确认。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户对印刷带是否被安置于能够隔着带目视确认部而对印刷带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即第二宽度端面和带引导部相接的位置进行确认。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二路径侧壁部在与带引导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向与第一路径侧壁部相反的一侧扩展的扩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当用户将印刷带从安置开口部安置于带路径上时,从第一路径侧壁部突出的带引导部成为印刷带的阻碍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具有可动引导部,可动引导部能够在引导位置与从引导位置分离的非引导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引导位置为接近于印刷带并在印刷带的表里方向上对印刷带进行引导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当用户将印刷带从安置开口部安置于带路径上时,通过使可动引导部移动至非引导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可动引导部成为印刷带的阻碍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具备墨盒外壳,墨盒外壳上设置有墨盒侧带导入口和墨盒侧带排出口,墨盒侧带导入口将从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印刷带导入至带路径,墨盒侧带排出口将印刷带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排出,带路径具有与压纸辊相比靠墨盒侧带导入口侧的导入侧路径、和与压纸辊相比靠墨盒侧带排出口侧的排出侧路径,排出侧路径相对于导入侧路径而弯曲,排出侧路径相对于导入侧路径的弯曲角度为21°以上且42°。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排出侧路径相对于导入侧路径以21°以上的角度而弯曲,从而增加了印刷带与压纸辊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稳定地传送印刷带。另外,通过使排出侧路径相对于导入侧径路而以42°以下的角度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印刷带带弯曲特性的情况。
符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3…装置外壳;7…墨盒安装部;9…装置侧带导入口;11…装置侧带排出口;55…印刷头;201…色带墨盒;205…第二油墨色带;211…第二墨盒外壳;233…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5…带保持近前侧外壳;237…第二纵深侧外壳;253…油墨色带收纳部;255…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7…第二带路径;257a…导入侧路径;257b…排出侧路径;258…安置开口部;259…墨盒侧带导入口;261…墨盒侧带排出口;263…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4…导入侧引导部;265…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6…带目视确认部;268…扩幅部;305…带保持部;394…可动引导部;403…第二印刷带;405…第一宽度端面;407…第二宽度端面;θ…弯曲角度。

Claims (9)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其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上,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被设置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并在印刷带上实施印刷的印刷头、和装置外壳,在所述装置外壳上,设置有将所述印刷带从所述装置外壳外导入至所述装置外壳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和将所述印刷带排出至所述装置外壳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
在所述墨盒中,
具备带路径,所述带路径为在所述墨盒被安装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从所述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所述印刷带朝向所述装置侧带排出口被传送的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油墨色带收纳部,其对油墨色带进行收纳;
带保持机构收纳部,其对带保持机构进行收纳,所述带保持机构对被导入至所述带路径上的所述印刷带进行保持,
所述带路径被设置于所述油墨色带收纳部与所述带保持机构收纳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墨盒外壳,
所述墨盒外壳包括:
第一外壳,其构成所述油墨色带收纳部的所述墨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
第二外壳,其构成所述带保持机构收纳部的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
第三外壳,其构成所述油墨色带收纳部以及所述带保持机构收纳部的所述安装方向纵深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路径上设置有安置开口部,所述安置开口部用于将所述印刷带从所述印刷带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面即第一宽度端面而安置于所述带路径上。
5.如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路径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路径侧壁部以及第二路径侧壁部,
所述墨盒具备带引导部,所述带引导部从所述第一路径侧壁部朝向所述第二路径侧壁部突出并对所述印刷带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即第二宽度端面进行引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部具有带目视确认部,
所述带目视确认部用于隔着所述带目视确认部而对从所述安置开口部被安置于所述带路径上的所述印刷带进行目视确认。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路径侧壁部在与所述带引导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向与所述第一路径侧壁部相反的一侧扩展的扩幅部。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动引导部,所述可动引导部能够在引导位置与从所述引导位置分离的非引导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所述引导位置为接近于所述印刷带并在所述印刷带的表里方向上对所述印刷带进行引导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墨盒外壳,所述墨盒外壳上设置有墨盒侧带导入口和墨盒侧带排出口,所述墨盒侧带导入口将从所述装置侧带导入口被导入的所述印刷带导入至所述带路径上,所述墨盒侧带排出口将所述印刷带朝向所述装置侧带排出口排出,
所述带路径具有与压纸辊相比靠所述墨盒侧带导入口侧的导入侧路径、和与所述压纸辊相比靠所述墨盒侧带排出口侧的排出侧路径,
所述排出侧路径相对于所述导入侧路径而弯曲,
所述排出侧路径相对于所述导入侧路径的弯曲角度为21°以上且42°以下。
CN201980081917.XA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Active CN1131654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0800.3A CN116749652A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3222 2018-12-26
JP2018243222A JP7213679B2 (ja) 2018-12-26 2018-12-26 カートリッジ
PCT/JP2019/050326 WO2020137961A1 (ja) 2018-12-26 2019-12-23 カートリッジ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0800.3A Division CN116749652A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400A true CN113165400A (zh) 2021-07-23
CN113165400B CN113165400B (zh) 2023-07-28

Family

ID=711264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1917.XA Active CN113165400B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CN202310840800.3A Pending CN116749652A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0800.3A Pending CN116749652A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2049B2 (zh)
EP (2) EP3904107A4 (zh)
JP (2) JP7213679B2 (zh)
KR (1) KR20210102293A (zh)
CN (2) CN113165400B (zh)
TW (2) TW202124177A (zh)
WO (1) WO2020137961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0936A (en) * 1983-01-24 1984-11-06 K-Sun Corporation Two-piece tape/ribbon cartridg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3215066A (ja) * 1990-01-19 1991-09-20 Fuji Xerox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3015367U (ja) * 1995-03-03 1995-08-29 日本タイプライター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プリンタ用リボンカセット
JPH08238809A (ja) * 1995-03-03 1996-09-17 Nippon Typewriter Co Ltd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用プリンタ
JP2001315386A (ja) * 2000-05-08 2001-11-13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
CN10233607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CN106132717A (zh) * 2014-03-24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CN111971184A (zh) * 2018-03-29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色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6823B2 (ja) 1994-09-28 1999-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テープ作成用のカセットケース及びテープケース
JP2001253600A (ja) 2000-03-13 2001-09-18 Max Co Ltd チューブプリンタのテープホルダ
JP2003285458A (ja) * 2002-03-29 2003-10-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4045B2 (ja) 2004-04-12 2011-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CN101128324B (zh) * 2005-02-24 2010-1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US8540442B2 (en) 2010-07-30 2013-09-24 Brady Worldwide, Inc. Adjustable print media path system and method
JP2017052233A (ja) 2015-09-11 2017-03-16 ニスカ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WO2019189710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7213678B2 (ja) 2018-12-26 2023-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セット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0936A (en) * 1983-01-24 1984-11-06 K-Sun Corporation Two-piece tape/ribbon cartridg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3215066A (ja) * 1990-01-19 1991-09-20 Fuji Xerox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3015367U (ja) * 1995-03-03 1995-08-29 日本タイプライター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プリンタ用リボンカセット
JPH08238809A (ja) * 1995-03-03 1996-09-17 Nippon Typewriter Co Ltd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用プリンタ
JP2001315386A (ja) * 2000-05-08 2001-11-13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
CN10233607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CN106132717A (zh) * 2014-03-24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CN111971184A (zh) * 2018-03-29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色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7701B2 (ja) 2024-04-15
TW202124177A (zh) 2021-07-01
KR20210102293A (ko) 2021-08-19
WO2020137961A1 (ja) 2020-07-02
EP4238777A2 (en) 2023-09-06
EP3904107A4 (en) 2022-08-24
US20220118783A1 (en) 2022-04-21
TW202023846A (zh) 2020-07-01
JP2023037011A (ja) 2023-03-14
CN113165400B (zh) 2023-07-28
JP7213679B2 (ja) 2023-01-27
JP2020104329A (ja) 2020-07-09
EP4238777A3 (en) 2023-09-20
EP3904107A1 (en) 2021-11-03
CN116749652A (zh) 2023-09-15
TWI722728B (zh) 2021-03-21
US11912049B2 (en)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6618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5447291B (zh) 色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KR102474516B1 (ko)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US20210114389A1 (en) Print cartridge, tape guide, and printing device
US20210138813A1 (en) Ribbon cartridge
JP7309438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13165400A (zh) 墨盒
CN111376620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1376617B (zh)
CN113165402B (zh) 墨盒
CN111605326B (zh) 打印装置
CN113165401B (zh) 墨盒
CN111376621B (zh) 带印刷装置以及盒的组件
CN115447290B (zh) 色带盒
CN114670559A (zh) 带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