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7461A -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7461A
TW202017461A TW108134355A TW108134355A TW202017461A TW 202017461 A TW202017461 A TW 202017461A TW 108134355 A TW108134355 A TW 108134355A TW 108134355 A TW108134355 A TW 108134355A TW 202017461 A TW202017461 A TW 2020174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liquid
flow path
channel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301B (zh
Inventor
賴文賢
Original Assignee
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24219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901686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32877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944806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30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熱交換裝置,包含一熱交換器,及兩個泵。熱交換器界定出一熱交換流道、一與熱交換流道連通用以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熱交換流道的進液流道,及一相反於進液流道用以排出冷卻液的出液流道。各泵包括一殼體、一轉子,及一定子。兩泵的殼體分別設置於熱交換器相反端。各泵的殼體界定出一連通於熱交換流道與出液流道之間的導流腔室。轉子設置於導流腔室內。定子設置於殼體用以驅動轉子旋轉,使轉子帶動冷卻液朝向出液流道方向流動。藉此,能大幅地增加冷卻液流動的速度,從而能增強冷卻液的循環效率以提升散熱的效果。

Description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熱交換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透過雙泵作為驅動源驅動冷卻液流動的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由於電腦的中央處理器或工作晶片等電子元件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前述電子元件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也隨之增加。現有液冷式散熱系統包括一吸熱元件、一散熱元件,及一驅動泵。吸熱元件接觸電子元件,透過流經吸熱元件的冷卻液吸收電子元件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散熱元件通過一輸送管與吸熱元件連接,吸熱後的冷卻液經由前述輸送管流入散熱元件並能被散熱元件冷卻。驅動泵透過兩輸送管分別連接吸熱元件及散熱元件,驅動泵運轉時所產生的驅動力會驅動冷卻液在吸熱元件及散熱元件之間循環流動,以達到散熱的功效。然而,只通過單一個驅動泵的驅動力驅動冷卻液流動的方式,造成冷卻液的流動速度較為緩慢且循環效率差,從而影響散熱的效果。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至少一個缺點的熱交換裝置。
於是,本發明熱交換裝置,包含一熱交換器,及兩個泵。
熱交換器界定出一熱交換流道、一與該熱交換流道連通用以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該熱交換流道的進液流道,及一相反於該進液流道用以排出該冷卻液的出液流道。各該泵包括一殼體、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設置於該熱交換器相反端。各該泵的該殼體界定出一連通於該熱交換流道與該出液流道之間的導流腔室。該轉子設置於該導流腔室內。該定子設置於該殼體用以驅動該轉子旋轉,使該轉子帶動該冷卻液朝向該出液流道方向流動。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器包括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熱交換流道的一部分及該出液流道的一部分各自形成於該兩端面之間且不相互連通,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抵接於該兩端面,該導流腔室面向對應的該端面並具有一供該轉子容置且與該熱交換流道連通的容置部,及一連通於該容置部一側且與該出液流道連通的排液部。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容置部具有一孔徑,該排液部具有一連通於該容置部的通口,該通口具有一口徑,該口徑小於該孔徑。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器包括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殼體抵接於對應的該端面,各該泵還包括多個用以將該殼體鎖固於該熱交換器的螺絲。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一熱交換組,及兩個側接頭組,該基架具有一底面、一第一側面、一相反於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及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熱交換組可拆卸地組裝於該底面並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熱交換流道,該兩側接頭組分別可拆卸地組裝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組裝於該第一側面的該側接頭組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進液流道,組裝於該第二側面的該側接頭組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出液流道,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可拆卸地組裝於該兩端面。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兩端面沿一第一方向相間隔,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間隔。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該基架具有兩個相間隔的端面,及一底面,該基架形成一由該底面向上凹陷的下容置槽、一連通於該下容置槽頂端的上容置槽,及一連通於該上容置槽頂端且延伸至該兩端面的分流孔,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分別面向該兩端面,該分流孔連通於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之間,該熱交換組包含一導熱底板、一定位架、一匯流塊、一導流塊,及多個螺絲,該導熱底板透過該等螺絲鎖固於該底面且部分位於該下容置槽內,該定位架卡掣於該下容置槽內並抵接於該導熱底板,該匯流塊卡掣於該定位架內且位於該導熱底板頂端,該基架、該導熱底板、該定位架及該匯流塊共同界定出一與該進液流道連通的熱交換腔室,該導流塊卡掣於該上容置槽內並形成一連通於該熱交換腔室與該分流孔之間的導流孔,該熱交換腔室、該導流孔及該分流孔共同構成該熱交換流道。
本發明的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該基架具有一第一側面、一相反於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及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分別面向該兩端面,該基架形成一由該第一側面向內凹陷且連通該熱交換流道的第一側腔室、一由該第二側面向內凹陷的第二側腔室,及兩個分別由該兩端面向內凹陷且連通該第二側腔室的匯入孔,該兩匯入孔分別與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連通,各該側接頭組包含一側蓋、一設置於該側蓋的接頭,及多個螺絲,該接頭界定一通孔,該兩側接頭組的該側蓋透過該等螺絲分別鎖固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該兩側接頭組的該通孔分別連通該第一側腔室及該第二側腔室,該第一側腔室與連通的對應該通孔共同構成該進液流道,該第二側腔室與連通的對應該通孔及該兩匯入孔共同構成該出液流道。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至少一個缺點的具有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於是,本發明具有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包括一散熱器、一散熱風扇、一第一導管、一第二導管,及一熱交換裝置。
散熱器形成有一出液口及一進液口。散熱風扇設置於該散熱器一側。第一導管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並與該出液口連通。第二導管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並與該進液口連通。熱交換裝置包含一熱交換器,及兩個泵。熱交換器與該第一、第二導管另一端連接並界定出一熱交換流道、一連通於該第一導管與該熱交換流道之間用以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該熱交換流道的進液流道,及一相反於該進液流道且與該第二導管連通用以排出該冷卻液的出液流道。各該泵包括一殼體、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設置於該熱交換器相反端。各該泵的該殼體界定出一連通於該熱交換流道與該出液流道之間的導流腔室。該轉子設置於該導流腔室內。該定子設置於該殼體用以驅動該轉子旋轉,使該轉子帶動該冷卻液朝向該出液流道方向流動。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熱交換裝置的雙泵的轉子同時且同向旋轉以帶動冷卻液流動的方式,能大幅地增加冷卻液於進液流道、熱交換流道、導流腔室及出液流道內流動的速度,從而能增強冷卻液的循環效率以提升散熱的效果。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是本發明具有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100的一實施例,液冷散熱系統100包括一散熱器11、一散熱風扇12、一第一導管13、一第二導管14,及一熱交換裝置20。
散熱器11包含一出液接頭111,及一與出液接頭111相間隔的進液接頭112。出液接頭111形成有一出液口113,進液接頭112形成有一進液口114。冷卻液經由進液口114流入散熱器11後會於散熱器11內部流動並經由出液口113排出。散熱風扇12設置於散熱器11一側用以對散熱器11散熱。第一導管13一端套接於出液接頭111並與出液口113連通,第一導管13另一端連接於熱交換裝置20用以將冷卻液輸送至熱交換裝置20。第二導管14一端套接於進液接頭112並與進液口114連通,第二導管14另一端連接於熱交換裝置20用以將熱交換裝置20所輸出的冷卻液輸送至散熱器11。
參閱圖2、圖3及圖4,熱交換裝置20包含一熱交換器2,及兩個泵6。熱交換器2與第一導管13(如圖1所示)另一端及第二導管14(如圖1所示)另一端連接,用以與一例如為中央處理器的電子元件(圖未示)接觸。熱交換器2界定出一進液流道R1、一熱交換流道R2,及一出液流道R3。進液流道R1一端與第一導管13連通而另一端與熱交換流道R2連通,進液流道R1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熱交換流道R2內。冷卻液於熱交換流道R2內流動時會與熱交換器2進行熱交換,以帶走熱交換器2所吸收的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出液流道R3相反於進液流道R1並與第二導管14連通,出液流道R3用以排出冷卻液使其流入第二導管14內。
各泵6包括一殼體61、一轉子62,及一定子63。兩泵6的殼體61分別設置於熱交換器2相反端。各泵6的殼體61界定出一連通於熱交換流道R2與出液流道R3之間的導流腔室611。轉子62設置於導流腔室611內並能被驅動而旋轉。定子63是由矽鋼片組及繞於矽鋼片組上的線圈所構成,定子63設置於殼體61用以驅動轉子62旋轉,使轉子62帶動冷卻液朝向出液流道R3方向流動。藉此,使得冷卻液能由出液流道R3流動至第二導管14內並經由第二導管14輸送至散熱器11以進行冷卻。熱交換裝置20藉由兩個泵6的轉子62旋轉時所產生的驅動力同時帶動冷卻液流動的方式,能大幅地增加冷卻液於進液流道R1、熱交換流道R2、導流腔室611及出液流道R3內流動的速度,從而能增強冷卻液的循環效率以提升散熱的效果。此外,藉由兩泵6的殼體61分別設置於熱交換器2相反端,使得兩泵6的導流腔室611不會相互連通。所以,兩泵6的轉子62帶動冷卻液分別於兩導流腔室611內流動時的流向及流速都不會相互影響而產生擾流的情形,使得冷卻液能夠快速且順暢地在兩導流腔室611內流動。
以下將針對熱交換裝置20的具體結構與運作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參閱圖4、圖5及圖6,熱交換器2包括一基架3,基架3具有兩個相間隔的端面30。熱交換器2的熱交換流道R2的一部分及出液流道R3的一部分各自形成於兩端面30之間且不相互連通。兩泵6的殼體61分別抵接於兩端面30。各泵6的導流腔室611面向對應的端面30並具有一供轉子62容置且與熱交換流道R2連通的容置部612,及一連通於容置部612一側且與出液流道R3連通的排液部613。兩泵6的轉子62旋轉時會使導流腔室611與熱交換流道R2產生壓力差,前述壓力差使得兩泵6的導流腔室611的容置部612能夠產生足夠的吸力,使得冷卻液能順暢地經由熱交換流道R2向上流動並且經熱交換流道R2分流至兩導流腔室611的容置部612內,而後再經由兩導流腔室611的排液部613排出至出液流道R3。
此外,各導流腔室611的容置部612是以圓凹槽為例並具有一孔徑D1,排液部613具有一連通於容置部612外周緣的通口614,通口614具有一口徑D2,口徑D2小於孔徑D1。冷卻液流過通口614並流入排液部613後,冷卻液的流速會隨之增加,藉此,能增加冷卻液經由兩排液部613流入出液流道R3內的流速,使得冷卻液能快速地流入出液流道R3內並經其排出至第二導管14,以有效地增加冷卻液排出的速度及效率。
各泵6還包括一軸64、一密封墊圈65、多個第一螺絲66、一控制電路板67,及多個第二螺絲68。軸64穿設於殼體61且部分位於導流腔室611內。轉子62可轉動地樞接於軸64並具有一葉輪部621。密封墊圈65設置於殼體61與對應的端面30之間且圍繞在導流腔室611外周圍,以及熱交換流道R2與出液流道R3形成於對應端面30的外周圍。密封墊圈65能達到密封作用以避免冷卻液在導流腔室611、熱交換流道R2及出液流道R3之間流動的過程中經由殼體61與對應端面30之間的空隙溢流至外部。
殼體61透過多個第一螺絲66鎖固於基架3,密封墊圈65被殼體61與基架3擠壓而變形,使得密封墊圈65能夠緊密地抵接在殼體61與對應端面30之間而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藉由第一螺絲66的鎖固方式,使得殼體61可拆卸地組裝於基架3的對應端面30上。當熱交換裝置20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使用者透過將第一螺絲66旋鬆使其脫離基架3,便能將殼體61拆離基架3。藉此,能便於使用者對導流腔室611內部或轉子62進行清潔,以避免殘留的冷卻液垢影響轉子62帶動冷卻液流動的效果。
各泵6的殼體61還界定一相反於對應的端面30的外容室615。定子63設置外容室615內且被轉子62所圍繞。控制電路板67透過多個第二螺絲68鎖固於殼體61且電性連接於定子63,控制電路板67用以控制電流輸送至定子63的線圈,使定子63產生磁場以帶動轉子62旋轉。
參閱圖3、圖4及圖5,基架3還具有一底面31、一第一側面32,及一相反於第一側面32的第二側面33。熱交換器2還包括一熱交換組4,及兩個側接頭組5、5’。熱交換組4可拆卸地組裝於底面31並與基架3共同界定出熱交換流道R2。兩側接頭組5、5’分別可拆卸地組裝於第一側面32及第二側面33,其中,組裝於第一側面32的側接頭組5與基架3共同界定出進液流道R1,組裝於第二側面33的側接頭組5’與基架3共同界定出出液流道R3。藉由前述設計方式,當熱交換裝置20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使用者能將熱交換組4及兩側接頭組5、5’拆離基架3,以對基架3、熱交換組4及兩側接頭組5、5’的內部進行清潔,以避免冷卻液垢殘留在進液流道R1、出液流道R3及熱交換流道R2內進而影響冷卻液流動的順暢性。
在本實施例中,基架3的兩端面30沿一第一方向X相間隔,第一側面32及第二側面33沿一垂直於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相間隔。藉此,使得兩泵6及兩側接頭組5、5’能夠環設於基架3的外周圍且不會相互影響組裝的位置,也能使兩泵6及兩側接頭組5、5’在一第三方向Z上保持在一段高度範圍內。第三方向Z垂直於第一方向X且垂直於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是以前後方向為例、第二方向Y是以左右方向為例,第三方向Z是以上下方向為例。由於兩泵6及兩側接頭組5、5’佈設在基架3的方式非常緊湊,因此,能縮小熱交換裝置20的整體體積,以達到小型化的需求。
參閱圖3、圖4及圖5,基架3形成有一由底面31向上凹陷的下容置槽34、一連通於下容置槽34頂端的上容置槽35,及一連通於上容置槽35頂端且延伸至兩端面30的分流孔36。分流孔36連通於兩泵6的導流腔室611的容置部612之間。
參閱圖5、圖6及圖7,基架3還形成一由第一側面32向內凹陷的第一側腔室37、一由第二側面33向內凹陷的第二側腔室38,及兩個分別由兩端面30向內凹陷且連通第二側腔室38的匯入孔39。兩匯入孔39分別與兩泵6的導流腔室611的排液部613連通。
參閱圖3、圖4、圖5及圖8,熱交換組4包含一導熱底板41、一定位架42、一匯流塊43、一導流塊44、一密封墊圈45,及多個螺絲46。導熱底板41透過該等螺絲46鎖固於基架3的底面31且部分位於下容置槽34內。定位架42卡掣於下容置槽34內並抵接於導熱底板41。匯流塊43卡掣於定位架42內且位於導熱底板41頂端。基架3、導熱底板41、定位架42及匯流塊43共同界定出一熱交換腔室40。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導熱底板41包括一板體411,及多片散熱鰭片412。板體411底面用以接觸電子元件。板體411透過多個螺絲46鎖固於底面31。多片散熱鰭片412設置於板體411頂面且位於下容置槽34內,多片散熱鰭片412沿第一方向X相間隔排列。定位架42包括一頂板421、兩個第一立板422,及兩個第二立板423。頂板421卡掣於下容置槽34內並形成有一位於上容置槽35下方的通孔424。頂板421一側凹陷形成一連通於第一側腔室37底端的開口425。兩第一立板422凸設於頂板421底面且沿第一方向X相間隔,兩第一立板422分別位在該等散熱鰭片412前後側且抵接於板體411頂面。兩第二立板423凸設於頂板421底面且沿第二方向Y相間隔並抵接於該等散熱鰭片412頂端。匯流塊43卡掣於定位架42的頂板421、兩第一立板422及兩第二立板423之間。匯流塊43底端向上凹陷形成一匯流槽431,匯流塊43頂端向下凹陷形成一匯流孔432。匯流槽431呈長槽形且其長向沿第一方向X延伸,匯流槽431連通於每兩個相鄰的散熱鰭片412之間的空隙頂端。匯流孔432連通於匯流槽431頂端且位於其中間處,且匯流孔432連通於通孔424底端。定位架42的開口425、下容置槽34、每兩個相鄰的散熱鰭片412之間的空隙、匯流槽431、匯流孔432及通孔424共同構成熱交換腔室40。
導流塊44卡掣於上容置槽35內並形成一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導流孔441,導流孔441連通於熱交換腔室40與分流孔36之間。熱交換腔室40、導流孔441及分流孔36共同構成熱交換流道R2。密封墊圈45設置於板體411頂面與基架3的底面31之間且圍繞在熱交換腔室40外周圍。密封墊圈45被板體411及基架3擠壓而變形,使得密封墊圈45能夠緊密地抵接在板體411與底面31之間而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避免冷卻液在熱交換腔室40內流動的過程中經由底面31與板體411之間的空隙溢流至外部。
參閱圖3及圖5,兩側接頭組5、5’的結構相同,各側接頭組5、5’包含一側蓋51、一接頭52,及多個第一螺絲53。兩側接頭組5、5’的側蓋51透過第一螺絲53分別鎖固於基架3的第一側面32及第二側面33。接頭52設置於側蓋51且呈L型並界定一通孔521。兩側接頭組5、5’的接頭52分別供第一導管13另一端套接及第二導管14另一端套接。兩接頭52的通孔521分別連通第一側腔室37及第二側腔室38。第一側腔室37與連通的對應通孔521共同構成進液流道R1。第二側腔室38與連通的對應通孔521及兩匯入孔39共同構成出液流道R3。
各側接頭組5、5’還包含一第一密封墊圈54、多個第二密封墊圈55,及一第二螺絲56。側接頭組5的第一密封墊圈54設置於側蓋51與基架3的第一側面32之間且圍繞在第一側腔室37外周圍。第一密封墊圈54被側蓋51及第一側面32擠壓而變形,使得第一密封墊圈54能夠緊密地抵接在側蓋51與第一側面32之間而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避免冷卻液在第一側腔室37內流動的過程中經由側蓋51與第一側面32之間的空隙溢流至外部。側接頭組5’的第一密封墊圈54設置於側蓋51與基架3的第二側面33之間且圍繞在第二側腔室38外周圍。第一密封墊圈54被側蓋51及第二側面33擠壓而變形,使得第一密封墊圈54能夠緊密地抵接在側蓋51與第二側面33之間而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避免冷卻液在第二側腔室38內流動的過程中經由側蓋51與第二側面33之間的空隙溢流至外部。側蓋51形成有一供接頭52插置的孔511。第二密封墊圈55套設於接頭52且緊密地抵接於接頭52與側蓋51之間而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防止冷卻液經由接頭52與側蓋51之間的空隙溢流至外部。
參閱圖1、圖3及圖4,液冷散熱系統100運作時,兩泵6的控制電路板67控制電流輸送至定子63的線圈以產生磁場,使兩泵6的轉子62同時朝同一方向旋轉。兩泵6的轉子62旋轉時會使導流腔室611與熱交換流道R2產生壓力差,從而使得進液流道R1與第一導管13及散熱器11之間也會產生壓力差。前述壓力差使得散熱器11內的冷卻液能經由第一導管13流動至進液流道R1的通孔521內,並經由通孔521流動至第一側腔室37內。隨後,冷卻液會經由第一側腔室37向下流動並經由開口425流動至熱交換腔室40內。
參閱圖3、圖4及圖8,冷卻液由開口425流入熱交換腔室40時,一部分的冷卻液會經由每兩個散熱鰭片412之間的空隙一端流入空隙內,而另一部分的冷卻液則會在基座3與該等散熱鰭片412之間流動,並且經由每兩個散熱鰭片412之間的空隙左右兩端流入空隙內。隨後,冷卻液會朝該等散熱鰭片412中間處流動並且向上流入匯流槽431內。冷卻液流經該等散熱鰭片412的過程中會吸收散熱鰭片412的熱量而使得溫度上升,從而達到與該等散熱鰭片412進行熱交換的作用。升溫後的冷卻液透過匯流槽431導流而朝匯流槽431中間處流動並且向上流至匯流孔432內,接著再向上依序經由通孔424及導流孔441流動至分流孔36內。
參閱圖1、圖3、圖4及圖7,冷卻液會經由分流孔36的前後兩端分別流入兩導流腔室611的容置部612內。藉由兩轉子62的葉輪部621帶動,使得冷卻液會經由通口614流入導流腔室611的排液部613內。隨後,冷卻液會經由兩排液部613排出並且分別經由兩匯入孔39匯流入第二側腔室38內,匯流後的冷卻液會經由側接頭組5’的通孔521流入第二導管14內。由於排液部613的通口614的口徑D2小於容置部612的孔徑D1,因此,能增加冷卻液經由兩排液部613流入出液流道R3內的流速,以有效地增加冷卻液排出的速度及效率。之後,冷卻液經由第二導管14流入散熱器11內,通過散熱風扇12對散熱器11散熱,使得冷卻後的冷卻液能夠反覆循環使用。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液冷散熱系統100,藉由熱交換裝置20的雙泵6的轉子62同時且同向旋轉以帶動冷卻液流動的方式,能大幅地增加冷卻液於進液流道R1、熱交換流道R2、導流腔室611及出液流道R3內流動的速度,從而能增強冷卻液的循環效率以提升散熱的效果,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液冷散熱系統 11:散熱器 111:出液接頭 112:進液接頭 113:出液口 114:進液口 12:散熱風扇 13:第一導管 14:第二導管 20:熱交換裝置 2:熱交換器 3:基架 30:端面 31:底面 32:第一側面 33:第二側面 34:下容置槽 35:上容置槽 36:分流孔 37:第一側腔室 38:第二側腔室 39:匯入孔 4:熱交換組 40:熱交換腔室 41:導熱底板 411:板體 412:散熱鰭片 42:定位架 421:頂板 422:第一立板 423:第二立板 424:通孔 425:開口 43:匯流塊 431:匯流槽 432:匯流孔 44:導流塊 441:導流孔 45:密封墊圈 46:螺絲 5、5’:側接頭組 51:側蓋 511:孔 52:接頭 521:通孔 53:第一螺絲 54:第一密封墊圈 55:第二密封墊圈 56:第二螺絲 6:泵 61:殼體 611:導流腔室 612:容置部 613:排液部 614:通口 615:外容室 62:轉子 621:葉輪部 63:定子 64:軸 65:密封墊圈 66:第一螺絲 67:控制電路板 68:第二螺絲 D1:孔徑 D2:口徑 R1:進液流道 R2:熱交換流道 R3:出液流道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發明具有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的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 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熱交換裝置的一立體圖; 圖3是沿圖2中的III-III線所截取的一剖視圖; 圖4是沿圖2中的IV-IV線所截取的一剖視圖; 圖5是該實施例的該熱交換裝置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一基架、一熱交換組、兩側接頭組,及兩泵之間的組裝關係; 圖6是該實施例的該熱交換裝置的一不完整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基架及該泵之間的組裝關係; 圖7是沿圖2中的VII-VII線所截取的一剖視圖;及 圖8是沿圖3中的VIII-VIII線所截取的一剖視圖。
20:熱交換裝置
2:熱交換器
3:基架
4:熱交換組
5、5’:側接頭組
6:泵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Claims (9)

  1. 一種熱交換裝置,包含: 一熱交換器,界定出一熱交換流道、一與該熱交換流道連通用以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該熱交換流道的進液流道,及一相反於該進液流道用以排出該冷卻液的出液流道;及 兩個泵,各該泵包括一殼體、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設置於該熱交換器相反端,各該泵的該殼體界定出一連通於該熱交換流道與該出液流道之間的導流腔室,該轉子設置於該導流腔室內,該定子設置於該殼體用以驅動該轉子旋轉,使該轉子帶動該冷卻液朝向該出液流道方向流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熱交換流道的一部分及該出液流道的一部分各自形成於該兩端面之間且不相互連通,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抵接於該兩端面,該導流腔室面向對應的該端面並具有一供該轉子容置且與該熱交換流道連通的容置部,及一連通於該容置部一側且與該出液流道連通的排液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容置部具有一孔徑,該排液部具有一連通於該容置部的通口,該通口具有一口徑,該口徑小於該孔徑。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殼體抵接於對應的該端面,各該泵還包括多個用以將該殼體鎖固於該熱交換器的螺絲。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一熱交換組,及兩個側接頭組,該基架具有一底面、一第一側面、一相反於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及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熱交換組可拆卸地組裝於該底面並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熱交換流道,該兩側接頭組分別可拆卸地組裝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組裝於該第一側面的該側接頭組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進液流道,組裝於該第二側面的該側接頭組與該基架共同界定出該出液流道,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可拆卸地組裝於該兩端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兩端面沿一第一方向相間隔,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間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該基架具有兩個相間隔的端面,及一底面,該基架形成一由該底面向上凹陷的下容置槽、一連通於該下容置槽頂端的上容置槽,及一連通於該上容置槽頂端且延伸至該兩端面的分流孔,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分別面向該兩端面,該分流孔連通於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之間,該熱交換組包含一導熱底板、一定位架、一匯流塊、一導流塊,及多個螺絲,該導熱底板透過該等螺絲鎖固於該底面且部分位於該下容置槽內,該定位架卡掣於該下容置槽內並抵接於該導熱底板,該匯流塊卡掣於該定位架內且位於該導熱底板頂端,該基架、該導熱底板、該定位架及該匯流塊共同界定出一與該進液流道連通的熱交換腔室,該導流塊卡掣於該上容置槽內並形成一連通於該熱交換腔室與該分流孔之間的導流孔,該熱交換腔室、該導流孔及該分流孔共同構成該熱交換流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一基架,該基架具有一第一側面、一相反於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及兩個相間隔的端面,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分別面向該兩端面,該基架形成一由該第一側面向內凹陷且連通該熱交換流道的第一側腔室、一由該第二側面向內凹陷的第二側腔室,及兩個分別由該兩端面向內凹陷且連通該第二側腔室的匯入孔,該兩匯入孔分別與該兩泵的該導流腔室連通,各該側接頭組包含一側蓋、一設置於該側蓋的接頭,及多個螺絲,該接頭界定一通孔,該兩側接頭組的該側蓋透過該等螺絲分別鎖固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該兩側接頭組的該通孔分別連通該第一側腔室及該第二側腔室,該第一側腔室與連通的對應該通孔共同構成該進液流道,該第二側腔室與連通的對應該通孔及該兩匯入孔共同構成該出液流道。
  9. 一種具有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包括: 一散熱器,形成有一出液口及一進液口; 一散熱風扇,設置於該散熱器一側; 一第一導管,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並與該出液口連通; 一第二導管,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並與該進液口連通; 一熱交換裝置,包含: 一熱交換器,與該第一、第二導管另一端連接並界定出一熱交換流道、一連通於該第一導管與該熱交換流道之間用以供冷卻液流入並將其導流至該熱交換流道的進液流道,及一相反於該進液流道且與該第二導管連通用以排出該冷卻液的出液流道;及 兩個泵,各該泵包括一殼體、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兩泵的該殼體分別設置於該熱交換器相反端,各該泵的該殼體界定出一連通於該熱交換流道與該出液流道之間的導流腔室,該轉子設置於該導流腔室內,該定子設置於該殼體用以驅動該轉子旋轉,使該轉子帶動該冷卻液朝向該出液流道方向流動。
TW108134355A 2018-10-24 2019-09-24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TWI753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2190.2 2018-10-24
CN201811242190.2A CN109901686A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环设水道的计算机冷却装置
CN201910328771.6A CN109944806B (zh) 2019-04-23 2019-04-23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201910328771.6 2019-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461A true TW202017461A (zh) 2020-05-01
TWI753301B TWI753301B (zh) 2022-01-21

Family

ID=699448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2586U TWM589961U (zh) 2018-10-24 2019-09-24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TW108134355A TWI753301B (zh) 2018-10-24 2019-09-24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2586U TWM589961U (zh) 2018-10-24 2019-09-24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M5899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5669A (zh) * 2021-12-15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阀组件、换热组件、机柜、机柜集群温控系统及方法和空调机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89961U (zh) * 2018-10-24 2020-01-21 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8885U (zh) * 2015-03-30 2015-09-11 Cooler Master Co Ltd 電子裝置及其液體冷卻式散熱結構
TWM562420U (zh) * 2017-08-25 2018-06-21 Kwo Ger Metal Technology Inc 一體式雙幫浦液冷式循環散熱模組
CN108121424B (zh) * 2018-02-07 2023-12-08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计算机内部零件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TWM589961U (zh) * 2018-10-24 2020-01-21 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5669A (zh) * 2021-12-15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阀组件、换热组件、机柜、机柜集群温控系统及方法和空调机房
CN114245669B (zh) * 2021-12-15 2022-09-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阀组件、换热组件、机柜、机柜集群温控系统及方法和空调机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9961U (zh) 2020-01-21
TWI753301B (zh) 2022-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4853B (zh) 液冷式熱交換裝置
CN109944806B (zh)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JP7115786B1 (ja) 液冷放熱器
US20090114375A1 (en) Water cooling type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4144594B (zh) 用于水冷却器的泵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060021737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WO2019218380A1 (zh)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水箱
US20170023317A1 (en) Water cooling device with detachably assembled modularized units
US2009020581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TWI770510B (zh) 電腦液冷系統
TW202017461A (zh)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TWM508885U (zh) 電子裝置及其液體冷卻式散熱結構
KR101972669B1 (ko) 전자부품용 수냉식 쿨러의 워터 펌프
TWM634899U (zh) 具有浸沒式冷卻系統的電子設備
TWI732553B (zh) 液冷系統
TWI809381B (zh) 具有泵浦的水冷頭裝置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TWI803336B (zh) 散熱裝置
CN216982363U (zh) 液冷式散热模块
CN108227870B (zh) 一种用于计算设备的冷却装置
CN209761753U (zh)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211720957U (zh) 液冷系统
TW200911101A (en) Water-cooled tap structure of a water-coole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218350838U (zh) 液流式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