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1753U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61753U CN209761753U CN201920557991.1U CN201920557991U CN209761753U CN 209761753 U CN209761753 U CN 209761753U CN 201920557991 U CN201920557991 U CN 201920557991U CN 209761753 U CN209761753 U CN 2097617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 cavity
- main housing
- end cover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以及设置在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之间且连接在一起的主壳体,呈对称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及底部的环设换热腔体组,第一泵体与主壳体连接,形成第一导液腔室,第二泵体与主壳体连接,形成第二导液腔室,第一盖体与主壳体连接,形成第三导液腔室,第二盖体与主壳体连接,形成第四导液腔室,环设换热腔体组与主壳体连接,形成环设换热腔室。并联双泵导液装置的散热系统包括用于交换冷却液并散热的冷排装置,设置在冷排装置上的散热风扇以及安装在冷排装置中起导流和换热作用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同时同向导流,加快整个液冷散热系统冷却液的运行速度,提高散热效果和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设备散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央处理器运算速度越来越高,使得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增加,传统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包括吸热元件、驱动泵、散热元件,单驱动泵设置在管道上,通过单驱动泵的驱动作用,使冷却液吸热元件和散热元件之间循环流动,达到散热的目的,此方案仅靠单驱动泵的驱动力驱动冷却液,散热速度和效率必然会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有对称设置的双泵同时同向导流冷却液,加快冷却液循环速度,提高散热效率和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11)和第二泵体(12)以及设置在第一泵体(11)和第二泵体(12)之间且连接在一起的主壳体(16),呈对称设置的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及底部的环设换热腔体组(15),所述第一泵体(11)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一泵壳螺丝(114)连接,形成第一导液腔室(1611),所述第二泵体(12)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二泵壳螺丝(124)连接,形成第二导液腔室(1612),所述第一盖体(13)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一端盖螺丝(134)连接,形成第三导液腔室(1613),所述第二盖体(14)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二端盖螺丝(144)连接,形成第四导液腔室(1614),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15)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换热底板螺丝(156)连接,形成环设换热腔室(1615)。
优选的,所述主壳体(16)包括主壳体第一端面(1601)、主壳体第二端面(1602)、主壳体第三端面(1603)、主壳体第四端面(1604)、主壳体第五端面(1605)、主壳体第一开口(161)、主壳体第二开口(162)、主壳体第三开口(163)、主壳体第四开口(164)、主壳体第一空腔(165)、主壳体第二空腔(166)、主壳体第三空腔(167)、主壳体第四空腔(168)、主壳体第五空腔(169)。
优选的,所述第一泵体(11)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一泵壳螺丝(114)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一泵壳(113)和主壳体第一端面(1601)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泵壳密封圈(112)、固定在所述第一泵壳(113)内部的第一定子线圈(115)、盖设在第一定子线圈(115)上并通过第一泵控制板螺丝(117)固定在所述第一泵壳(113)的第一泵控制板(116)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泵壳(113)和第一定子线圈(115)内可以转动的第一转子单元(111)。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子单元(111)包括第一转动部(1111)及第一叶轮部(1112),所述第一转动部(1111)及第一叶轮部(1112)位于所述第一导液腔室(1611)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泵体(12)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二泵壳螺丝(124)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二泵壳(123)和主壳体第二端面(160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泵壳密封圈(122)、固定在所述第二泵壳(123)内部的第二定子线圈(125)、盖设在第二定子线圈(125)上并通过第二泵控制板螺丝(127)固定在所述第二泵壳(123)的第二泵控制板(126)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二泵壳(123)和第二定子线圈(125)内与所述第一转子单元(111)转动方向相同的第二转子单元(121)。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子单元(121)包括第二转动部(1211)及第二叶轮部(1212),所述第二转动部(1211)及第二叶轮部(1212)位于所述第二导液腔室(1612)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盖体(13)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一端盖螺丝(134)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一端盖(132)和主壳体第三端面(1603)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密封圈(131)、第一端盖接头(135)和第一端盖(13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接头密封圈(136)、用来固定第一端盖接头(135)于第一端盖(132)的第一端盖接头螺丝(133),所述第一端盖接头(135)内部设有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所述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和第三导液腔室(1613)相连通,所述第二盖体(14)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第二端盖螺丝(144)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二端盖(142)和主壳体第四端面(1604)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密封圈(141)、第二端盖接头(145)和第二端盖(14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接头密封圈(146)、用来固定第二端盖接头(145)于第二端盖(142)的第二端盖接头螺丝(143),所述第二端盖接头(145)内部设有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所述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和第四导液腔室(1614)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15)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16)通过换热底板螺丝(156)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换热底板(155)和主壳体第五端面(1605)之间起密封作用的换热底板密封圈(154)、集流块(153)、集流块架(152)、导流块(151),所述集流块(153)及集流块架(152)位于主壳体第三空腔(167)内,所述导流块(151)位于主壳体第四空腔(168)内,所述环设换热腔室(1615)与所述第一导液腔室(1611)、第二导液腔室(1612)、第三导液腔室(1613)以及第四导液腔室(1614)相通。
一种具有所述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交换冷却液并散热的冷排装置(20)、设置在冷排装置上的散热风扇(30)以及安装在冷排装置中起导流和换热作用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所述散热器(23)出液口通过第一导管(21)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上的第一端盖接头(135),所述散热器(23)进液口通过第二导管(22)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上的第二端盖接头(145)。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23)内的冷却液经第一导管(21)被导流进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流入至所述第三导液腔室(1613)内,经过所述主壳体第五空腔(169)后流入环设换热腔室(1615)内,冷却液在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15)内循环带走发热源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升温后的冷却液受所述第一叶轮部(1112)和第二叶轮部(1212)同时同向导流作用从所述环设换热腔室(1615)中吸取并先后经过集流块(153)与吸水腔室(1511),升温后的冷却液经两路通路同时流入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第一通路由主壳体第一开口(161)流入第一导液腔室(1611),经主壳体第二开口(162)流入所述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第二通路由主壳体第三开口(163)流入第二导液腔室(1612),经主壳体第四开口(164)流入所述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再经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流入第二导管(22)后进入所述散热器(23)内,通过所述散热风扇(30)散热降温,冷却后的冷却液反复循环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同时同向导流,加快整个液冷散热系统冷却液的运行速度,提高散热效果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立体分解。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截面A-A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截面B-B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截面C-C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壳体立体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壳体立体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第一泵体(11)、第一转子单元(111)、
第一转动部(1111)第一叶轮部(1112)、第一泵壳密封圈(112)、
第一泵壳(113)、第一泵壳螺丝(114)、第一定子线圈(115)、
第一泵控制板(116)、第一泵控制板螺丝(117)、第二泵体(12)、
第二转子单元(121)、第二转动部(1211)、第二叶轮部(1212)、
第二泵壳密封圈(122)、第二泵壳(123)、第二泵壳螺丝(124)、
第二定子线圈(125)、第二泵控制板(126)、第二泵控制板螺丝(127)、
第一盖体(13)、第一端盖密封圈(131)、第一端盖(132)、
第一端盖接头螺丝(133)、第一端盖螺丝(134)、第一端盖接头(135)、
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第一端盖接头密封圈(136)、第二盖体(14)、
第二端盖密封圈(141)、第二端盖(142)、第二端盖接头螺丝(143)、
第二端盖螺丝(144)、第二端盖接头(145)、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
第二端盖接头密封圈(146)、环设换热腔体组(15)、导流块(151)、
吸水腔室(1511)、集流块架(152)、集流块(153)、
换热底板密封圈(154)、换热底板(155)、换热底板螺丝(156)、
主壳体(16)、主壳体第一端面(1601)、主壳体第二端面(1602)、
主壳体第三端面(1603)、主壳体第四端面(1604)、主壳体第五端面(1605)、
主壳体第一开口(161)、主壳体第二开口(162)、主壳体第三开口(163)、
主壳体第四开口(164)、主壳体第一空腔(165)、主壳体第二空腔(166)、
主壳体第三空腔(167)、主壳体第四空腔(168)、主壳体第五空腔(169)、
第一导液腔室(1611)、第二导液腔室(1612)、第三导液腔室(1613)、
第四导液腔室(1614)、环设换热腔室(1615)、冷排装置(20)、
第一导管(21)、第二导管(22)、散热器(23)、散热风扇(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用于交换冷却液并散热的冷排装置(20)、设置在冷排装置上的散热风扇(30)以及安装在冷排装置中起导流和换热作用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散热器(23)出液口通过第一导管(21)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上的第一端盖接头(135),散热器(23)进液口通过第二导管(22)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10)上的第二端盖接头(145)。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11)和第二泵体(12)以及设置在第一泵体(11)和第二泵体(12)之间且连接在一起的主壳体(16),呈对称设置的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及底部的环设换热腔体组(15),第一泵体(11)与主壳体(16)通过第一泵壳螺丝(114)连接,形成第一导液腔室(1611),第二泵体(12)与主壳体(16)通过第二泵壳螺丝(124)连接,形成第二导液腔室(1612),第一盖体(13)与主壳体(16)通过第一端盖螺丝(134)连接,形成第三导液腔室(1613),第二盖体(14)与主壳体(16)通过第二端盖螺丝(144)连接,形成第四导液腔室(1614),环设换热腔体组(15)与主壳体(16)通过换热底板螺丝(156)连接,形成环设换热腔室(1615)。
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壳体(16),包括主壳体第一端面(1601)、主壳体第二端面(1602)、主壳体第三端面(1603)、主壳体第四端面(1604)、主壳体第五端面(1605)、主壳体第一开口(161)、主壳体第二开口(162)、主壳体第三开口(163)、主壳体第四开口(164)、主壳体第一空腔(165)、主壳体第二空腔(166)、主壳体第三空腔(167)、主壳体第四空腔(168)、主壳体第五空腔(169)。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泵体(11),包括一端与主壳体(16)通过第一泵壳螺丝(114)连接同时垫设于第一泵壳(113)和主壳体第一端面(1601)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泵壳密封圈(112)、固定在第一泵壳(113)内部的第一定子线圈(115)、盖设在第一定子线圈(115)上并通过第一泵控制板螺丝(117)固定在第一泵壳(113)的第一泵控制板(116)以及穿设于第一泵壳(113)和第一定子线圈(115)内可以转动的第一转子单元(111)。
第一转子单元(111)包括第一转动部(1111)及第一叶轮部(1112),第一转动部(1111)及第一叶轮部(1112)位于第一导液腔室(1611)内。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泵体(12),包括一端与主壳体(16)通过第二泵壳螺丝(124)连接同时垫设于第二泵壳(123)和主壳体第二端面(160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泵壳密封圈(122)、固定在第二泵壳(123)内部的第二定子线圈(125)、盖设在第二定子线圈(125)上并通过第二泵控制板螺丝(127)固定在第二泵壳(123)的第二泵控制板(126)以及穿设于第二泵壳(123)和第二定子线圈(125)内与第一转子单元(111)转动方向相同的第二转子单元(121)。
第二转子单元(121)包括第二转动部(1211)及第二叶轮部(1212),第二转动部(1211)及第二叶轮部(1212)位于第二导液腔室(1612)内。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盖体(13),包括一端与主壳体(16)通过第一端盖螺丝(134)连接同时垫设于第一端盖(132)和主壳体第三端面(1603)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密封圈(131)、第一端盖接头(135)和第一端盖(13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接头密封圈(136)、用来固定第一端盖接头(135)于第一端盖(132)的第一端盖接头螺丝(133),第一端盖接头(135)内部设有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和第三导液腔室(1613)相连通,第二盖体(14)包括一端与主壳体(16)通过第二端盖螺丝(144)连接同时垫设于第二端盖(142)和主壳体第四端面(1604)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密封圈(141)、第二端盖接头(145)和第二端盖(142)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接头密封圈(146)、用来固定第二端盖接头(145)于第二端盖(142)的第二端盖接头螺丝(143),第二端盖接头(145)内部设有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和第四导液腔室(1614)相连通。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环设换热腔体组(15)包括一端与主壳体(16)通过换热底板螺丝(156)连接同时垫设于换热底板(155)和主壳体第五端面(1605)之间起密封作用的换热底板密封圈(154)、集流块(153)、集流块架(152)、导流块(151),集流块(153)及集流块架(152)位于主壳体第三空腔(167)内,导流块(151)位于主壳体第四空腔(168)内,环设换热腔室(1615)与第一导液腔室(1611)、第二导液腔室(1612)、第三导液腔室(1613)以及第四导液腔室(1614)相通。
正常工作时,散热器(23)内的冷却液经第一导管(21)被导流进第一端盖接头通孔(1351)流入至第三导液腔室(1613)内,经过主壳体第五空腔(169)后流入环设换热腔室(1615)内,冷却液在环设换热腔体组(15)内循环带走发热源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升温后的冷却液受第一叶轮部(1112)和第二叶轮部(1212)同时同向导流作用从环设换热腔室(1615)中吸取并先后经过集流块(153)与吸水腔室(1511),升温后的冷却液经两路通道同时流入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第一通道由主壳体第一开口(161)流入第一导液腔室(1611),经主壳体第二开口(162)流入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第二通道由主壳体第三开口(163)流入第二导液腔室(1612),经主壳体第四开口(164)流入第四导液腔室(1614)内,再经第二端盖接头通孔(1451)流入第二导管(22)后进入散热器(23)内,通过散热风扇(30)散热降温,冷却后的冷却液反复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11)和第二泵体(12)与主壳体(16)连接在一起,呈对称设置的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及底部的环设换热腔体组(15)与主壳体(16)连接在一起组成并联双泵导液装置,通过双泵同时同向导流,使冷却液在整个散热系统中快速流动,增强冷却液循环效率,提升散热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以及设置在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之间且连接在一起的主壳体,呈对称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及底部的环设换热腔体组,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一泵壳螺丝连接,形成第一导液腔室,所述第二泵体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二泵壳螺丝连接,形成第二导液腔室,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一端盖螺丝连接,形成第三导液腔室,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二端盖螺丝连接,形成第四导液腔室,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与所述主壳体通过换热底板螺丝连接,形成环设换热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主壳体第一端面、主壳体第二端面、主壳体第三端面、主壳体第四端面、主壳体第五端面、主壳体第一开口、主壳体第二开口、主壳体第三开口、主壳体第四开口、主壳体第一空腔、主壳体第二空腔、主壳体第三空腔、主壳体第四空腔、主壳体第五空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体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一泵壳螺丝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一泵壳和主壳体第一端面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泵壳密封圈、固定在所述第一泵壳内部的第一定子线圈、盖设在第一定子线圈上并通过第一泵控制板螺丝固定在所述第一泵壳的第一泵控制板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泵壳和第一定子线圈内可以转动的第一转子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单元包括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叶轮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叶轮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液腔室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体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二泵壳螺丝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二泵壳和主壳体第二端面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泵壳密封圈、固定在所述第二泵壳内部的第二定子线圈、盖设在第二定子线圈上并通过第二泵控制板螺丝固定在所述第二泵壳的第二泵控制板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二泵壳和第二定子线圈内与第一转子单元转动方向相同的第二转子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子单元包括第二转动部及第二叶轮部,所述第二转动部及第二叶轮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液腔室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一端盖螺丝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主壳体第三端面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密封圈、第一端盖接头和第一端盖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一端盖接头密封圈、用来固定第一端盖接头于第一端盖的第一端盖接头螺丝,所述第一端盖接头内部设有第一端盖接头通孔,所述第一端盖接头通孔和第三导液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盖体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通过第二端盖螺丝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第二端盖和主壳体第四端面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密封圈、第二端盖接头和第二端盖之间起密封作用的第二端盖接头密封圈、用来固定第二端盖接头于第二端盖的第二端盖接头螺丝,所述第二端盖接头内部设有第二端盖接头通孔,所述第二端盖接头通孔和第四导液腔室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包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通过换热底板螺丝连接同时垫设于所述换热底板和主壳体第五端面之间起密封作用的换热底板密封圈、集流块、集流块架、导流块,所述集流块及集流块架位于主壳体第三空腔内,所述导流块位于主壳体第四空腔内,所述环设换热腔室与所述第一导液腔室、第二导液腔室、第三导液腔室以及第四导液腔室相通。
9.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包括用于交换冷却液并散热的冷排装置、设置在冷排装置上的散热风扇以及安装在冷排装置中起导流和换热作用的并联双泵导液装置,所述散热器出液口通过第一导管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上的第一端盖接头,所述散热器进液口通过第二导管连接有并联双泵导液装置上的第二端盖接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内的冷却液经第一导管被导流进第一端盖接头通孔流入至所述第三导液腔室内,经过所述主壳体第五空腔后流入环设换热腔室内,冷却液在所述环设换热腔体组内循环带走发热源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升温后的冷却液受第一叶轮部和第二叶轮部同时同向导流作用从所述环设换热腔室中吸取并先后经过集流块与吸水腔室,升温后的冷却液经两路通路同时流入第四导液腔室内,第一通路由主壳体第一开口流入第一导液腔室,经主壳体第二开口流入所述第四导液腔室内,第二通路由主壳体第三开口流入第二导液腔室,经主壳体第四开口流入所述第四导液腔室内,再经第二端盖接头通孔流入第二导管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内,通过所述散热风扇散热降温,冷却后的冷却液反复循环使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57991.1U CN209761753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57991.1U CN209761753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61753U true CN209761753U (zh) | 2019-12-10 |
Family
ID=68760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57991.1U Active CN209761753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617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4155A (zh) * | 2019-12-18 | 2020-05-22 | 深圳市迅凌科技有限公司 |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4-23 CN CN201920557991.1U patent/CN2097617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4155A (zh) * | 2019-12-18 | 2020-05-22 | 深圳市迅凌科技有限公司 |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
CN111194155B (zh) * | 2019-12-18 | 2021-10-12 | 深圳市迅凌科技有限公司 |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
US11197391B2 (en) | 2019-12-18 | 2021-12-07 | Shenzhen Xunling Technology Co., Ltd. | Water cooling head, water cooling radia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44806B (zh)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
CN104108047B (zh) | 一种电主轴轴芯冷却系统 | |
TWI753753B (zh) | 進水多流道多集水盒加水泵的液冷散熱水排 | |
US20080314559A1 (en) |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11194155B (zh) |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8733598U (zh) | 一种快速散热的电机机壳 | |
CN209761753U (zh)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
CN200996394Y (zh) | 水冷式水泵 | |
CN211874738U (zh) | 一种吸水泵电机的冷却循环系统 | |
TWI753301B (zh) |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 |
US11800679B2 (en) | Integrated water cooling heat sink | |
CN212572345U (zh) | 一种直线电机整体式冷却结构系统 | |
CN108845654B (zh) | 一种水冷散热器 | |
CN207264297U (zh) | 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 | |
US11732969B2 (en) | Water cooling radiator | |
CN114562360B (zh) | 一种带有散热降温机构的发动机 | |
CN217270803U (zh) | 泵装置 | |
CN212989598U (zh) | 燃料电池测试平台散热系统 | |
CN208317226U (zh) | 可测漏液冷传热装置 | |
CN114679012B (zh) | 一种空间负压散热电动机 | |
US20220400578A1 (en) | Water colling system | |
CN220291787U (zh) | 顶部驱动钻井用液冷电机 | |
CN220556794U (zh) | 方便泵更换的液冷散热器 | |
CN221423466U (zh) | 高功率液体泵及液体泵系统 | |
CN216715196U (zh) | 一种新型变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