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5298A - 突波防護元件 - Google Patents

突波防護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5298A
TW202015298A TW108121675A TW108121675A TW202015298A TW 202015298 A TW202015298 A TW 202015298A TW 108121675 A TW108121675 A TW 108121675A TW 108121675 A TW108121675 A TW 108121675A TW 202015298 A TW202015298 A TW 2020152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plate
protection element
surge protection
insulating
discharge sp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黛良享
酒井信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綜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綜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綜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5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529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低成本製作,並且可抑制因電弧放電而噴濺之金屬成分的附著所致之短路的突波防護元件。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具備絕緣性管(2)、閉塞絕緣性管的兩端開口部且於內部封止放電控制氣體的一對封止電極(3)、及在一對封止電極之間將一部分空出作為放電空間(S)的狀態下,被配置於上下之一對封止電極的對向面挾持,以規定一對封止電極的間隔的間隔調整構件(4);間隔調整構件,係至少具備一個以絕緣性材料形成的絕緣性薄板(6);絕緣性薄板之接觸放電空間(S)的周緣部(6a),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6b);構成溝部之兩側的壁部(6c,6d)中放電空間側(壁部6c),係比相反側的壁部(6d)還低。

Description

突波防護元件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從因打雷等所產生的突波(Surge)保護各種機器,用以防止事故於未然的突波防護元件。
於電話、傳真機、數據機等之通訊機器用的電子機器之與通訊線連接的部分、電源線、天線或CRT、液晶電視及電漿電視等的畫像顯示驅動電路等、容易承受雷電突波(Lightning surge)或靜電等的異常電壓(突波電壓)所致之電擊的部分,為了防止因異常電壓而電子機器或搭載該機器之印刷電路基板的熱損傷或失火等所導致之破壞,連接有突波防護元件。
先前,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在玻璃管內對向之金屬構件之間挾持導電被覆之構件的微間隙式突波防護元件。在該微間隙式突波防護元件中,作為於導電被覆之構件的中央設置數μm~數十μm的縫隙(間隔),在規定的電壓以下則電流不會流通於對向的金屬構件間的構造。然後,超過所設定之電壓的話,於縫隙間會發生電弧放電,電流會流通於對向的金屬構件間。
該突波防護元件係利用玻璃管的玻璃軟化所致之形狀變化能量與和金屬之接合特性的裝置,由於具有優良的量產性,在廣泛的領域中被活用。 又,於專利文獻2,記載具備藉由中間設置以陶瓷或玻璃等形成的圓筒體,與電性絕緣性的環狀間隔物,隔開所定距離的空間而對峙之一對電極的突波防護元件。像此種突波防護元件,以氧化鋁等的陶瓷製圓筒體封止對向電極的突波防護元件被稱為避雷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昭63-579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昭63-31808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前述先前技術,還留有以下的課題。 也就是說,玻璃被覆型微間隙式突波防護元件,係雖然具有玻璃與金屬構件的良好接合性,且具有氣體的封止性,及大氣及水分的遮斷性等的優良信賴性,但是,構成微間隙的縫隙寬度窄,並且形成微間隙周邊的導電性被覆的厚度為比較薄的數十μm,故突波耐受量的限度為1500A程度。又,需要導電性被覆的成膜工程及用以形成微間隙的雷射加工工程,工程複雜且製作耗費時間,有高成本化的不妥之處。 另一方面,避雷器型突波防護元件係直徑5mm的產品之耐受量為2000A,直徑8mm的產品之耐受量為5000A,具有比玻璃被覆型微間隙式突波防護元件還高的突波耐受量特性。此種避雷器型突波防護元件係被要求高信賴性的大型家電、太陽能發電及上下水道等基礎建設設備用等所採用。再者,避雷器型突波防護元件係於金屬與陶瓷的接合中,需要昂貴的接合劑(銀系焊材)、比玻璃製圓筒構件昂貴的氧化鋁製圓筒構件。進而,陶瓷與金屬部的接合需要非常高的技術,並且需要於電極內部設置電極輔助材(石墨等),或以保護電極及幫助放電的目的,對對向電極表面賦予介電材料,製造工程變得複雜。因此,製造費用相較於玻璃被覆型微間隙式突波防護元件有大幅上升的傾向。尤其,在使用於靜電對策的狀況中,需要以像前述微間隙之非常狹小的間隔相互隔開對向的電極,難以高精度設定間隔。 進而,有因為電弧放電而構成電極部的金屬會熔融噴濺,金屬成分附著於絕緣性管的內面,導致一對封止電極之間的絕緣性惡化的問題。尤其,大量的金屬成分附著於絕緣性管的內面的話,也會有絕緣性管的內周面形成通電電路而造成短路的狀況,在該狀況中,會有被判斷為突波防護元件的使用壽命已到的不妥之處。再者,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突波防護元件中,中間存在有環狀間隔物,故雖然金屬成分不會附著於絕緣性管的內周面,但是,金屬成分附著於環狀間隔物的內周面,還是有發生短路之虞。
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述課題所發明者,目的為提供可低成本製作,並且可抑制因電弧放電而噴濺之金屬成分的附著所致之短路的突波防護元件。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採用以下的構造。也就是說,第1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其特徵為具備:絕緣性管;一對封止電極,係閉塞前述絕緣性管的兩端開口部且於內部封止放電控制氣體;及間隔調整構件,係在一對前述封止電極之間將一部分空出作為放電空間的狀態下,被配置於上下之一對前述封止電極的對向面挾持,以規定一對前述封止電極的間隔;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至少具備一個以絕緣性材料形成的絕緣性薄板;前述絕緣性薄板之接觸前述放電空間的周緣部,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前述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構成前述溝部之兩側的壁部中前述放電空間側,係比相反側的前述壁部還低。
在此突波防護元件中,絕緣性薄板之接觸放電空間的周緣部,於上下面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構成溝部的兩側的壁部中放電空間側比相反側的壁部還低,所以,即使因為電弧放電而飛濺的金屬成分附著於絕緣性薄板的壁部,也難以形成附著金屬所致之通電電路,可抑制短路的狀況。亦即,利用於絕緣性薄板的周緣部形成被壁部遮蔽的溝部,藉由壁部,金屬成分難以附著於溝部內。再者,構成溝部之兩側的壁部中放電空間側比相反側的壁部還低,所以,利用上下重疊於放電空間側的壁部的封止電極或與其他構件之間產生間隙,即使金屬成分附著於壁部也可防止短路。 又,藉由周緣部的溝部及壁部,隔著絕緣性薄板之周緣部的封止電極之間的沿面距離(Creepage distance)變長,即使在此觀點中也難以形成通電電路。再者,在先前的間隔物中,其周緣部是與絕緣性管的軸線平行的周面,故封止電極間的沿面距離較短,易形成附著金屬所致之通電電路。 進而,藉由採用避雷器型的對向電極,雖然小型但可獲得高耐受量‧高信賴性。
第2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發明中,前述放電空間側的前述壁部,係朝向前述溝部的底部側傾斜。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放電空間側的壁部朝向溝部的底部側傾斜,所以,藉由傾斜的壁部,溝部的底部更被遮蔽,可更抑制對溝部內之金屬成分的附著。
第3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或第2發明中,前述絕緣性管為圓筒狀;複數前述薄板構件,係形成為外周緣接觸前述絕緣性管的內周面的圓環狀。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複數薄板構件形成為外周緣接觸絕緣性管的內周面的圓環狀,所以,可利用薄板構件是接觸絕緣性管的內周面的圓環狀來定位,並且可於間隔調整構件的內側確保被複數壁部包圍的放電空間。
第4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或第2發明中,前述絕緣性管為圓筒狀;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配置於前述對向面的中央部分;複數前述薄板構件,係形成為相互軸線共通的圓板狀。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間隔調整構件配置於前述對向面的中央部分,複數薄板構件形成為相互軸線共通的圓板狀,所以,於間隔調整構件的外側可確保放電空間。又,配置於對向面中央部分的間隔調整構件成為障壁,可抑制因為電弧放電而飛濺的金屬成分飛濺到絕緣性管的半徑方向相反側的放電空間為止。
第5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至第4發明任一中,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重疊於前述絕緣性管的軸線方向,至少一個以前述絕緣性薄板即複數薄板構件所構成;前述薄板構件之接觸前述放電空間的周緣部,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前述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構成前述溝部之兩側的前述壁部中前述放電空間側,係比相反側的前述壁部還低。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間隔調整構件係重疊於絕緣性管的軸線方向,至少一個是絕緣性薄板並且以具有溝部與壁部的複數薄板構件所構成,所以,難以形成附著金屬所導致的通電電路,可抑制短路。 進而,利用薄板構件的數量可容易調整一對封止電極間的間隔,容易製作且低成本。
第6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5發明中,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具備以導電性材料形成之前述薄板構件即功能性薄板。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間隔調整構件具有以導電性材料形成的薄板構件即功能性薄板,所以,可藉由絕緣性薄板來確保封止電極間的絕緣性,並且藉由具有導電性的功能性薄板來調整放電特性。
第7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6發明中,前述功能性薄板,係以金屬形成。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功能性薄板是以金屬形成,所以,飛濺的金屬成分容易附著於金屬的功能性薄板,可抑制附著於絕緣性薄板的狀況。
第8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6發明中,前述功能性薄板,係以離子源材料形成。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功能性薄板是以離子源材料形成,所以,可設為具有作為電弧放電的觸發點之放電輔助功能的功能性薄板。
第9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至第8發明任一中,前述絕緣性薄板,係於絕緣性材料中含有導電性粒子。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絕緣性薄板係於絕緣性材料中含有導電性粒子,所以,可藉由絕緣性薄板中的離子源材料等的導電性粒子,絕緣性薄板本身具有作為電弧放電的觸發點的放電輔助功能等。
第10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於第1至第9發明任一中,前述絕緣性管,係玻璃管。 也就是說,在該突波防護元件中,絕緣性管是玻璃管,所以,相較於氧化鋁等的陶瓷可廉價地製作,並且藉由高氣體封止性及水分等的遮斷性可獲得更優良的信賴性。 [發明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發揮以下效果。 亦即,依據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絕緣性薄板之接觸放電空間的周緣部,於上下面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構成溝部的兩側的壁部中放電空間側比相反側的壁部還低,所以,可低成本地製作,並且可抑制因為電弧放電而飛濺之金屬成分的附著導致之短路。 所以,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小型且廉價,可理想地用於被要求高信賴性的產品之電性機器的電源電路部及通訊電路部等。尤其,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係適合用於作為基板安裝用包含靜電對策的廣範圍用途。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3一邊說明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1實施形態。再者,在以下說明所用之各圖面中,為了將各構件設為可辨識或容易辨識的大小,因應需要適切變更縮圖。
本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1係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絕緣性管2、封堵絕緣性管2的兩端開口部,於內部封止放電控制氣體的一對封止電極3、在一對封止電極3之間空出放電空間S的狀態下被配置於上下之一對封止電極3的對向面挾持,以規定一對封止電極3的間隔的間隔調整構件4。
前述間隔調整構件4係至少具備一個以絕緣性材料形成的絕緣性薄板6。 又,間隔調整構件4係重疊於絕緣性管2的軸線方向,至少一個以絕緣性薄板6即複數薄板構件所構成。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間隔調整構件4重疊兩張薄板構件所構成,兩張都是絕緣性薄板6。
前述絕緣性薄板6之接觸放電空間S的周緣部6a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S延伸的溝部6b,構成溝部6b的兩側的壁部6c、6d中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6c設定為比相反側的壁部6d還低。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絕緣性薄板6之接觸放電空間S的周緣部6a僅於上面具有溝部6b。
又,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6c係朝向溝部6b的底部側傾斜。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6c設為朝向溝部6b側折返的剖面鉤狀,成為深凹入形狀的溝部6b。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絕緣性薄板6的內徑設定為相同,但是,將複數張中至少一張設為與其他不同的內徑亦可。
前述絕緣性管2係圓筒狀,以鉛玻璃等的玻璃管形成。再者,絕緣性管2係以廉價且具有優良封止性等的玻璃管形成為佳,但以氧化鋁等之結晶性陶瓷材料形成亦可。 複數絕緣性薄板6(薄板構件)係形成為外周緣接觸於絕緣性管2的內周面的圓環狀,在重疊之一方的絕緣性薄板6(薄板構件)的壁部6c與另一方的絕緣性薄板6(薄板構件)之間設置有間隙。 也就是說,溝部6b及壁部6c係包圍放電空間S延伸成圓環狀。
封入前述絕緣性管2內的放電控制氣體,係採用惰性氣體等,例如He、Ar、Ne、Xe、Kr、SF6 、CO2 、C3 F8 、C2 F6 、CF4 、H2 、大氣等及該等混合氣體。 前述封止電極3係例如以杜梅線(Dumet wire)、42Alloy(Fe:58wt%,Ni:42wt%)或Cu等形成為圓柱狀。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一對封止電極3進入絕緣性管2的內側,封堵兩端開口部。 於各封止電極3,埋入突出於外側之導線5的基端部。
再者,間隔調整構件4係以厚度成為例如200~800μm之方式,設定重疊之複數絕緣性薄板6(薄板構件)的厚度與張數。也就是說,間隔調整構件4的厚度成為封止電極間距離。 又,對於封止電極3之對向面的面積,相對於間隔調整構件4之對向面的設置面積設定為50%以內為佳。也就是說,將間隔調整構件4的設置面積設為50%以內是因為超過50%的話則無法確保充分的放電空間S。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1中,絕緣性薄板6之接觸放電空間S的周緣部6a,於上下面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S延伸的溝部6b,構成溝部6b的兩側的壁部6c、6d中放電空間S側(壁部6c)比相反側的壁部6d還低,所以,即使因為電弧放電而飛濺的金屬成分附著於絕緣性薄板6的壁部6c,也難以形成附著金屬所致之通電電路,可抑制短路的狀況。
亦即,利用於絕緣性薄板6的周緣部6a形成被壁部6c遮蔽的溝部6b,金屬成分難以附著於溝部6b內。再者,構成溝部6b之兩側的壁部6c、6d中放電空間S側(壁部6c)比相反側的壁部6d還低,所以,利用上下重疊於放電空間側的壁部6c的封止電極3或與其他絕緣性薄板6之間產生間隙,即使金屬成分附著於壁部6c也可防止短路。
又,藉由周緣部6a的溝部6b及壁部6c,隔著絕緣性薄板6之周緣部6a的封止電極3之間的沿面距離變長,即使在此觀點中也難以形成附著金屬所導致的通電電路。 再者,在先前的間隔物中,其周緣部是與絕緣性管的軸線平行的周面,故封止電極間的沿面距離較短,易形成附著金屬所致之通電電路。
進而,藉由採用避雷器型的對向電極,雖然小型但可獲得高耐受量‧高信賴性。 尤其,絕緣性管2是玻璃管,所以,相較於氧化鋁等的陶瓷可廉價地製作,並且藉由高氣體封止性及水分等的遮斷性可獲得更優良的信賴性。 又,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6c朝向溝部6b的底部側傾斜,所以,藉由傾斜的壁部6c,溝部6b的底部更被遮蔽,可更抑制對溝部6b內之金屬成分的附著。
進而,間隔調整構件4係重疊於絕緣性管2的軸線方向,至少一個是絕緣性薄板6並且以具有溝部與壁部的複數薄板構件所構成,所以,難以形成附著金屬所導致的通電電路,可抑制短路。 又,利用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6)的張數可容易調整一對封止電極3間的間隔,容易製作且低成本。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突波防護元件的第2~第4實施形態,參照圖4~圖7於以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於前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相同構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處,係在第1實施形態中,重疊圓環狀之複數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6)以構成間隔調整構件4,相對於此,第2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21係如圖4及圖5所示,重疊圓板狀之複數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26)以構成間隔調整構件24之處。 也就是說,在第2實施形態中,間隔調整構件24配置於封止電極3的對向面的中央部分,複數絕緣性薄板28形成為相互軸線共通的圓板狀。
前述絕緣性薄板26之接觸放電空間S的周緣部26a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放電空間S延伸的溝部26b,構成溝部26b的兩側的壁部26c、26d中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26c設定為比相反側的壁部26d還低。 在第2實施形態中,間隔調整構件24係以重疊之兩張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26)構成。 如此利用間隔調整構件24配置於對向面的中央部分,於間隔調整構件24的外側,形成大略圓環狀的放電空間S。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絕緣性薄板26的外徑設定為相同,但是,將複數張中至少一張設為與其他不同的外徑亦可。
如此在第2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21中,配置於封止電極3的對向面的中央部分之複數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26)形成為相互軸線共通的圓板狀,在重疊之一方的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26)之放電空間S側的壁部26c與另一方的薄板構件(絕緣性薄板26)之間設置間隙,所以,可於間隔調整構件24的外側,確保放電空間S。又,配置於對向面中央部分的間隔調整構件24成為障壁,可抑制因為電弧放電而飛濺的金屬成分飛濺到絕緣性管2的半徑方向相反側的放電空間S為止。
接著,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處,係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有薄板構件是絕緣性薄板6,相對於此,在第3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31中,如圖6所示,間隔調整構件34具備以絕緣性薄板形成的薄板構件即絕緣性薄板6,與以導電性材料形成的薄板構件即功能性薄板36之處。
尤其,在第3實施形態中,功能性薄板36以金屬形成。 該功能性薄板36係例如與封止電極3相同,以42Alloy或Cu等的金屬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功能性薄板36形成為與絕緣性薄板6相同形狀,被挾持於一對絕緣性薄板6之間重疊。
如此在第3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31中,間隔調整構件34具有以導電性材料形成的薄板構件即功能性薄板36,所以,可藉由絕緣性薄板6來確保封止電極3間的絕緣性,並且藉由具有導電性的功能性薄板36來調整放電特性。 尤其,在第3實施形態中,功能性薄板36是以金屬形成,所以,飛濺的金屬成分容易附著於金屬的功能性薄板36,可抑制附著於絕緣性薄板6的狀況。
接著,第4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的不同處,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採用金屬的功能性薄板36,相對於此,在第4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41中,如圖7所示,間隔調整構件44的功能性薄板46以離子源材料形成之處。 也就是說,第4實施形態的功能性薄板46係例如以碳素材形成之圓環板狀的放電輔助部。
在該突波防護元件41中,過電壓或過電流侵入的話,首先,在成為放電輔助部的功能性薄板46與封止電極3之間進行初始放電,以該初始放電為契機,放電更進一步有進展的話,會從一方的封止電極3往另一方的封止電極3進行電弧放電。 如此在第4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41中,功能性薄板46是以離子源材料形成,所以,可設為具有作為電弧放電的觸發點之放電輔助功能的功能性薄板。
接著,第5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處,係在第1實施形態中,間隔調整構件4是以層積於絕緣性管2的軸線方向的絕緣性薄板6所構成,相對於此,第5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51係如圖8所示,間隔調整構件54僅以成膜於一方之封止電極3的對向面的1張絕緣性薄板56之處。 也就是說,第5實施形態中,僅以絕緣性薄板56一張的厚度構成間隔。
又,在第5實施形態中,構成間隔調整構件54的1張絕緣性薄板56於絕緣性材料中含有導電性粒子C之處也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 也就是說,第5實施形態的絕緣性薄板56係作為整體維持絕緣性的狀態下以分散狀態包含離子源材料等的導電性粒子C。 例如,絕緣性薄板56係於絕緣性材料中作為導電性粒子C含有離子源材料即碳粒子,一部分的導電性粒子C露出於內周面。
如此,在第5實施形態的突波防護元件51中,即使1張絕緣性薄板56也可將對應該絕緣性薄板56的厚度之間隔設置於一對封止電極3間。 又,絕緣性薄板56係於絕緣性材料中含有導電性粒子C,所以,可藉由絕緣性薄板56中的離子源材料等的導電性粒子C,絕緣性薄板56本身可具有作為電弧放電的觸發點的放電輔助功能等。
再者,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及前述實施例,於不脫出本技術之要旨的範圍中可施加各種變更。
1,21,31,41,51:突波防護元件 2:絕緣性管 3:封止電極 4,24,34,44,54:間隔調整構件 6,26,56:絕緣性薄板 6a,26a:周緣部 6b,26b:溝部 6c,6d,26c,26d:壁部 36,46:功能性薄板 C:導電性粒子 S:放電空間
[圖1] 揭示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1實施形態的軸線方向的剖面圖。 [圖2] 於第1實施形態中,揭示突波防護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3] 於第1實施形態中,放大要部的剖面圖。 [圖4] 揭示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2實施形態的軸線方向的剖面圖。 [圖5] 於第2實施形態中,揭示突波防護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6] 揭示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3實施形態的軸線方向的剖面圖。 [圖7] 揭示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4實施形態的軸線方向的剖面圖。 [圖8] 揭示本發明的突波防護元件之第5實施形態的軸線方向的剖面圖。
1:突波防護元件
2:絕緣性管
3:封止電極
4:間隔調整構件
5:導線
6:絕緣性薄板
6a:周緣部
6b:溝部
6c,6d:壁部
S:放電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突波防護元件,其特徵為具備: 絕緣性管; 一對封止電極,係閉塞前述絕緣性管的兩端開口部且於內部封止放電控制氣體;及 間隔調整構件,係在一對前述封止電極之間將一部分空出作為放電空間的狀態下,被配置於上下之一對前述封止電極的對向面挾持,以規定一對前述封止電極的間隔; 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至少具備一個以絕緣性材料形成的絕緣性薄板; 前述絕緣性薄板之接觸前述放電空間的周緣部,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前述放電空間延伸的溝部; 構成前述溝部之兩側的壁部中前述放電空間側,係比相反側的前述壁部還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放電空間側的前述壁部,係朝向前述溝部的底部側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絕緣性管為圓筒狀; 前述絕緣性薄板,係形成為外周緣接觸前述絕緣性管的內周面的圓環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絕緣性管為圓筒狀; 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配置於前述對向面的中央部分; 前述絕緣性薄板,係形成為相互軸線共通的圓板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重疊於前述絕緣性管的軸線方向,至少一個以前述絕緣性薄板即複數薄板構件所構成; 前述薄板構件之接觸前述放電空間的周緣部,係於上下面的至少一方具有沿著前述放電空間延伸的前述溝部; 構成前述溝部之兩側的前述壁部中前述放電空間側,係比相反側的前述壁部還低。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間隔調整構件,係具備以導電性材料形成之前述薄板構件即功能性薄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功能性薄板,係以金屬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功能性薄板,係以離子源材料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絕緣性薄板,係於絕緣性材料中含有導電性粒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突波防護元件,其中, 前述絕緣性管,係玻璃管。
TW108121675A 2018-06-27 2019-06-21 突波防護元件 TW2020152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1925 2018-06-27
JP2018121925A JP2020004579A (ja) 2018-06-27 2018-06-27 サージ防護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5298A true TW202015298A (zh) 2020-04-16

Family

ID=69100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675A TW202015298A (zh) 2018-06-27 2019-06-21 突波防護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04579A (zh)
TW (1) TW20201529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8085A (ja) * 1987-06-19 1988-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サ−ジ吸収素子
JP2520915B2 (ja) * 1987-09-11 1996-07-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サ―ジ吸収素子
JPH0275184A (ja) * 1988-09-09 1990-03-14 Mitsubishi Mining & Cement Co Ltd 絶縁性薄板によるサージ吸収素子
JP6590208B2 (ja) * 2015-12-08 2019-10-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サージ防護素子
JP6769086B2 (ja) * 2016-04-26 2020-10-1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サージ防護素子
JP6853447B2 (ja) * 2016-04-26 2021-03-3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サージ防護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4579A (ja)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0100B2 (ja) 落雷及び過電圧から保護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モジュール
GB2345390A (en) Compact varistor and spark gap surge arrester
TWI715749B (zh) 突波防護元件
TW202015298A (zh) 突波防護元件
TWI702763B (zh) 突波防護元件
TW202002440A (zh) 突波防護元件
TW202007035A (zh) 突波防護元件
TW202002439A (zh) 突波防護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048759A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TW202007034A (zh) 突波防護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2020181721A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479470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2020181722A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
TW202001964A (zh) 突波防護元件
US20180358781A1 (en)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US1361967A (en) Lightning-arrester
KR20180110661A (ko) 칩형 써지 어레스터
KR20120097135A (ko) 고전압용 서지흡수기
JP6939648B2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
JP3969098B2 (ja)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
JP2017195141A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
JP6801524B2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31519Y2 (ja) 保安機構付放電型サージ吸収素子
JP2020155296A (ja) サージ防護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47447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