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2226A - 壓力控制閥 - Google Patents

壓力控制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2226A
TW202012226A TW108120037A TW108120037A TW202012226A TW 202012226 A TW202012226 A TW 202012226A TW 108120037 A TW108120037 A TW 108120037A TW 108120037 A TW108120037 A TW 108120037A TW 202012226 A TW202012226 A TW 2020122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hamber
output
lifting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1378B (zh
Inventor
麻野吉雄
笠松正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2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2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1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13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5/00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r operation of valves incorporated in power brake system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11/00 or B60T13/00
    • B60T15/02Application and release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壓力控制閥(50),其包含:一輸入腔室(73),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腔室中;一輸出腔室(63),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壓力施加與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一壓力提升腔室(81),其在施加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時提升該輸出壓力;及一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其經構形以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一阻尼速度中之一減小。

Description

壓力控制閥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控制一煞車管之壓力之壓力控制閥。
日本未審查新型專利公開案第64-30769號揭示一種控制一剎車管之壓力之壓力控制閥。日本未審查新型專利公開案第64-30769號中揭示之壓力控制閥包含用於提升壓力之一空氣腔室(此公開案中之「第二引導腔室」)。
在一車輛之操作期間鬆開車輛之剎車時,壓力控制閥將一剎車管之壓力設定為大於一預定壓力,使得控制閥經致動以使一剎車汽缸排氣,藉此鬆開剎車。
例如,當切換一機車頭時,可重新調整一剎車管之壓力。在此情況中,空氣經供應至壓力提升空氣腔室以使剎車管之壓力大於一預定壓力。在下文中,空氣自壓力提升空氣腔室逐漸排除以逐漸減小剎車管之壓力。因此,一控制閥之各恆定壓力空氣儲槽獲得一適當壓力。此限制剎車之不鬆開的情況的發生。
當重新調整一剎車管之壓力時,需要逐漸減小剎車管之壓力。因此,在日本未審查新型專利公開案第64-30769號中,一排氣節流裝置設置於壓力提升空氣腔室之一排氣系統中。排氣節流裝置透過一閥及一節氣閥排出空氣。此排出獲得剎車管之壓力中之一線性降低。
然而,根據日本未審查新型專利公開案第64-30769號,當壓力提升裝置之壓力透過排氣節氣裝置無法抵抗排氣節氣裝置之一壓力調節彈簧之一推進力時,調整閥持續敞開。此減小排氣量且限制用於壓力提升之壓力中之一減小。因此,用來排出空氣之一時間量(亦稱為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延長。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之延長限制切換一機車頭之時間之縮短。
因此,下列描述提供一種壓力控制閥,其縮短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提供此發明內容以用一簡化形式介紹在下文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之一概念選擇。此發明內容既不旨在識別所主張標的物之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不旨在用作對判定所主張標的物之範疇之一幫助。
(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種壓力控制閥包含: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腔室中;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及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該壓力控制閥進一步包括一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其經構形以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一阻尼速度中之一減小。
根據此構形,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阻尼速度中之減小。因此,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減小。此縮短該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2)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該壓力提升腔室包含一壓力提升隔板,且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在與該輸出壓力提升之一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一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根據此構形,加速該壓力提升腔室之該排氣。此限制該排出速度或該排出量中之減小。
(3)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產生該力之一彈簧。
根據此構形,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經簡單構形。
(4)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自空氣壓力產生該力。
根據此構形,用於致動該壓力控制閥之該空氣壓力用於產生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之該力。此消除對致動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之一電源之需要。
(5)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自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產生該力。
根據此構形,使用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因此,簡化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
(6)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一隔板,其經連接至該壓力提升腔室之該壓力提升隔板,且該隔板接收來自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作為該力。
根據此構形,不需要為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提供額外空間。因此,達成小型化。
(7)在該上述壓力控制閥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產生該力之一磁體。
磁力比空氣壓力及彈簧力影響一更小範圍。由磁力影響之該範圍限於緊接在該空氣排出完成之前之一區段。因此,上文描述之該構形降低與在基於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加速至該輸出腔室之該壓力施加之一方向上作用之該力之干擾。
(8)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種壓力控制閥包含: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輸入腔室;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一壓力提升隔板,其施加對應於該壓力提升腔室中之一壓力提升之一力至分離該輸入腔室與該輸出腔室之一平衡隔板;及一彈簧,其在提升該輸出壓力時在與該壓力提升隔板之一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根據此構形,在與該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該方向上作用之該彈簧之該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隔板以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阻尼速度中之減小。因此,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減小。此縮短該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9)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種壓力控制閥包含: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輸入腔室;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一壓力提升隔板,其施加對應於該壓力提升腔室中之一壓力提升之一力至分離該輸入腔室與該輸出腔室之一平衡隔板;及一壓力減小隔板,其在該壓力減小隔板接收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且提升該輸出壓力時在與該壓力提升隔板之一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根據此構形,在與該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該方向上作用之該壓力減小隔板之該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隔板以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該阻尼速度中之減小。因此,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降低。此縮短該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根據本發明之該壓力控制閥縮短該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自以下實施方式、圖式及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將明白其他特徵及態樣。
此描述提供對所描述之方法、設備及/或系統之一詳盡理解。一般技術者將明白所描述之方法、設備及/或系統之修改及等效物。一般技術者將瞭解,操作之序列係例示性的,且除了以一特定順序必然出現之操作外可改變。可省略一般技術者熟知之功能及構造之描述。
例示性實施例可具有不同形式,且不限於所描述之實例。然而,所描述之實例為透徹及完整的,且將本發明之全部範疇傳達給一般技術者。
第一實施例
現將參考圖1至圖8描述一壓力控制閥50。在圖2至圖6中,「Ex」指示一排氣埠。
現將參考圖1描述包含一機車頭1之一火車。機車頭1包含一剎車管10、一剎車汽缸11、一控制閥20、一剎車閥裝置40及一主儲槽管12。剎車閥裝置40包含一壓力控制閥50 (參考圖2)。剎車閥裝置40透過壓力控制閥50控制剎車管10之壓力(下文中稱為剎車管壓力BP)。剎車閥裝置40控制剎車管壓力BP以致動火車中之車輛之各者之控制閥20。控制閥20之致動控制機車頭1之車輪上之剎車。
在圖1中展示之火車中,機車頭1安置於頭部。經連接車輛2連接至機車頭1。在下文中,當共同參考機車頭1及經連接車輛2時,可使用術語「車輛」。
主儲槽管12儲存供應至剎車管10之空氣。空氣透過壓力控制閥50自主儲槽管12供應至剎車管10。主儲槽管12供應有在一預定壓力下來自一空氣壓縮器(未展示)之空氣。
剎車管10使用空氣充填以用於控制控制閥20。剎車管壓力BP可具有(例如)下列值。剎車管壓力BP可在施加剎車時設定為一剎車壓力BP1 (例如,40至360 kPa),在鬆開剎車時設定為一鬆開壓力BP2 (例如,500 kPa)且在剎車管壓力BP在不造成汽車空氣剎車無法鬆開的情況下重新調整時設定為一重新調整壓力BP3 (例如,550 kPa)。重新調整壓力BP3大於鬆開壓力BP2。剎車壓力BP1小於鬆開壓力BP2。
控制閥20基於剎車管壓力BP控制剎車汽缸11之壓力。
基於控制閥20之致動控制剎車汽缸11。當基於控制閥20之致動供應空氣時,剎車汽缸11施加剎車至車輪。當基於控制閥20之致動排出空氣時,剎車汽缸11自車輪鬆開剎車。
各連接車輪2包含一剎車管10、一控制閥20及一剎車汽缸11。
機車頭1之剎車管10及各連接車輪2之剎車管10經連接以界定一共同壓力腔室。經連接剎車管10供應有來自機車頭1之主儲槽管12之空氣。由於空氣自車輛之剎車管10之間的連接部分稍微洩露,故剎車管10之壓力自火車頭部減小至尾部。
現將參考圖1描述控制閥20。控制閥20基於剎車管壓力BP供應空氣至剎車汽缸11且自剎車汽缸11釋放空氣。例如,當剎車管10之壓力為剎車壓力BP1時,控制閥20將空氣供應至剎車汽缸11中之空氣腔室以施加剎車至車輪。當剎車管10之壓力為大於剎車壓力BP1之一預定壓力時,控制閥20自剎車汽缸11中之空氣腔室排出空氣以自車輪鬆開剎車。
控制閥20藉由(例如)一三個壓力類型控制閥構形。更具體言之,如下構形控制閥20。控制閥20包含一供氣排氣閥35。供氣排氣閥35基於剎車管壓力BP移動,使得供氣排氣閥35在至剎車汽缸11之空氣供應與自剎車汽缸11之空氣排出之間切換。基於剎車管壓力BP與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之間的一壓力差控制供氣排氣閥35之移動。更具體言之,控制閥20包含:一第一壓力腔室31,剎車管壓力BP經施加至該腔室;一第二壓力腔室32,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經施加至該腔室;及一控制隔板33,其分離第一壓力腔室31與第二壓力腔室32。控制隔板33根據剎車管壓力BP與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之間的壓力差之改變移動。由於控制隔板33經連接至供氣排氣閥35,故供氣排氣閥35根據剎車管壓力BP與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之間的壓力差之改變與控制隔板33一起移動。在本實施例中,連接至第二壓力腔室32之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設定為一預定壓力。藉由相對於第二壓力腔室32之壓力提升且減小施加至第一壓力腔室31之剎車管壓力BP而控制供氣排氣閥35之移動。
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透過一引導止回閥37連接至剎車管10。當剎車管壓力BP為剎車壓力BP1時,引導止回閥37禁止空氣自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流動至剎車管10。因此,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維持於一預定值。當剎車管壓力BP為鬆開壓力BP2時,引導止回閥37容許空氣流動使得剎車管壓力BP及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具有一預定壓力關係(其中壓力比在預定範圍內之關係)。引導止回閥37容許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維持一恆定壓力。
然而,剎車管壓力BP與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之間的預定壓力關係可崩潰。例如,當切換機車頭1時,剎車管壓力BP之上游側及下游側逆轉。因此,在切換機車頭1之後,各控制閥20之剎車管壓力BP不同於切換機車頭1之前之剎車管壓力BP。此在剎車管壓力BP為鬆開壓力BP2時使剎車管壓力BP與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之間的預定壓力關係崩潰。特定言之,在切換機車頭1之後,在定位於下游側之控制閥20中,甚至在一剎車鬆開操作將剎車管壓力BP增大至鬆開壓力BP2時,連接至剎車管10之第一壓力腔室31之壓力將相對於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不會充分增大,且供氣排氣閥35無法朝向排出側充分移動。此產生剎車之一非鬆開狀態(其中剎車未鬆開之狀態)。「非鬆開」並不出現在AAR (美國鐵路協會)標準之一軌道車輛中,但(例如)出現在UIC (國際鐵路聯盟)標準之一軌道車輛中。因此,在使用符合UIC標準之一汽車空氣剎車之一車輛中,在可發生非鬆開時(例如,在切換機車頭1時)重新調整剎車管壓力BP。更特定言之,在切換機車頭1之後,剎車管壓力BP增大至大於鬆開壓力BP2之一壓力(重新調整壓力BP3),且此後,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逐漸減小至鬆開壓力BP2。在將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逐漸減小至鬆開壓力BP2之過程中,恆定壓力空氣儲槽36之壓力CR及剎車管壓力BP達成各控制閥20中之預定壓力關係。將剎車管壓力BP自重新調整壓力BP3減小至鬆開壓力BP2所用之時間(例如)為幾百秒(例如,300秒)。
現將參考圖2描述剎車閥裝置40。如上文描述,剎車閥裝置40控制剎車管壓力BP。
剎車閥裝置40包含一壓力控制閥50及一切換閥55,切換閥55藉由操作致動壓力控制閥50。壓力控制閥50包含一壓力形成單元51及一壓力提升裝置80。壓力控制閥50進一步包含一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
壓力形成單元51供應空氣至剎車管10 (剎車管壓力BP)且自剎車管10排出空氣(剎車管壓力BP)。
壓力提升裝置80基於一預定操作使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提升壓力形成單元51之輸出壓力(見下文描述)。
壓力形成單元51包含連接至一輸入管56之一輸入腔室73 (見下文描述)。當操作一把手54時,切換閥55將輸入管56連接至主儲槽管12及排氣管13之一者。主儲槽管12包含一壓力調整閥19。
在剎車閥裝置40中,施加剎車至車輪之一操作稱為一「剎車操作」。自車輪鬆開剎車之一操作稱為「鬆開操作」。在剎車操作中,輸入管56連接至排氣管13。在鬆開操作中,輸入管56連接至主儲槽管12。
現將描述壓力形成單元51。
壓力形成單元51包含一供氣腔室61、一排氣腔室62、一輸出腔室63、一平衡腔室70及一供氣排氣閥75。
供氣腔室61連接至主儲槽管12。因此,供氣腔室61之壓力等於主儲槽管12之壓力。
排氣腔室62包含一排氣埠62a。排氣腔室62大體上等於大氣壓。
輸出腔室63連接至剎車管10。輸出腔室63之壓力(下文稱為一「輸出壓力」)判定剎車管壓力BP。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壓力施加(見下文描述)與壓力釋放(見下文描述)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輸入腔室73之壓力進行平衡。
輸出腔室63藉由致動供氣排氣閥75而連接至供氣腔室61及排氣腔室62之一者。當輸出腔室63連接至排氣腔室62時,輸出腔室63之壓力減小。當輸出腔室63連接至供氣腔室61時,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增大。
輸出腔室63及供氣腔室61透過藉由一蓋64敞開且閉合之一開口63a連接。蓋64藉由一彈簧65推進以密封開口63a。當蓋64藉由供氣排氣閥75推動且開口63a敞開時,輸出腔室63連接至供氣腔室61。「壓力施加」係指在輸出腔室63連接至供氣腔室61時來自供氣腔室61之空氣供應。
當開口63a藉由蓋64密封且供氣排氣閥75與蓋64分離時,輸出腔室63及排氣腔室62透過供氣排氣閥75之一連通孔76連接。「壓力釋放」係指在輸出腔室63連接至排氣腔室62且空氣自輸出腔室63排出時之輸出腔室63之壓力中之一減小。
供氣排氣閥75經由一連接部分77連接至一平衡隔板71且與平衡隔板71一體移動。
供氣排氣閥75包含連通孔76。供氣排氣閥75包含:一輸出敞開端75a,其為安置於輸出腔室63之側處之連通孔76之一個端;及一排氣敞開端75b,其為連通孔76之另一端且安置於排氣腔室62之側處。
供氣排氣閥75可自一排氣位置移動穿過一平衡位置至一供氣位置。
排氣位置指示供氣排氣閥75之輸出敞開端75a與蓋64分離且安置於排氣腔室62中之一位置。當供氣排氣閥75安置於排氣位置時,輸出腔室63之壓力減小,因為排氣腔室62連接至輸出腔室63。
平衡位置指示供氣排氣閥75之輸出敞開端75a接觸處於密封輸出腔室63之開口63a之一狀態中之蓋64之一位置。此時,輸出敞開端75a藉由蓋64密封,且輸出腔室63之開口63a藉由蓋64密封。因此,輸出腔室63與排氣腔室62之間的氣流及輸出腔室63與供氣腔室61之間的氣流兩者受干擾。此獲得一中性狀態且將輸出腔室63位置在一恆定輸出壓力。
供氣位置指示供氣排氣閥75之輸出敞開端75a藉由蓋64密封且安置於供氣腔室61中之一位置。當供氣排氣閥75安置於供氣位置時,開口63a敞開且連接供氣腔室61及輸出腔室63。此增加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
平衡腔室70藉由一平衡隔板71分割為一子輸出腔室72 (見下文描述)及輸入腔室73。
平衡隔板71接收來自子輸出腔室72之壓力(此壓力等於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及來自輸入腔室73之壓力。如上文描述,平衡隔板71透過連接部分77連接至供氣排氣閥75。平衡隔板71及供氣排氣閥75在同一方向上一體移動。
子輸出腔室72構形輸出腔室63之一部分。即,輸出腔室63包含一主輸出腔室63A、子輸出腔室72及一通路74,其連接主輸出腔室63A及子輸出腔室72。子輸出腔室72接納一彈簧72a,其將平衡隔板71推向輸入腔室73。
控制輸入腔室73以獲得一目標壓力。更具體言之,目標壓力經輸入至輸入腔室73。例如,輸入腔室73連接至輸入管56。輸入腔室73透過切換閥55而連接至主儲槽管12及排氣管13之一者。當輸入腔室73連接至主儲槽管12時,空氣供應至輸入腔室73。當輸入腔室73連接至排氣管13時,空氣自輸入腔室73排出。輸入管56具有自輸入腔室73延伸至切換閥55且包含一平衡空氣儲槽91之一路徑。平衡空氣儲槽91限制輸入腔室73之壓力中之變化。
平衡隔板71及供氣排氣閥75經配置以滿足下列關係。其中在輸入腔室73之壓力上升時平衡隔板71移動之方向稱為「第一方向D1」。與第一方向D1相反之方向稱為「第二方向D2」。
在空氣供應至輸入腔室73時之平衡隔板71之位置經定義為平衡隔板71之一「高壓力位置」。在平衡隔板71安置於高壓位置時,供氣排氣閥75安置於供氣位置(見上文描述)。
在空氣自輸入腔室73排出時之平衡隔板71之位置經定義為平衡隔板71之一「低壓力位置」。在平衡隔板71安置於低壓位置時,供氣排氣閥75安置於排氣位置(見上文描述)。
當平衡隔板71自低壓位置向高壓位置移動時,供氣排氣閥75自排氣位置移動穿過平衡位置至供氣位置。當平衡隔板71自高壓位置向低壓位置移動時,供氣排氣閥75自供氣位置移動穿過平衡位置至排氣位置。
現將描述壓力提升裝置80。
壓力提升裝置80在執行一正常剎車操作時並不致動。(例如)在切換機車頭1時使用壓力提升裝置80。更具體言之,在剎車管壓力BP臨時設定為重新調整壓力BP3 (例如,550 kPa)時使用壓力提升裝置80。
壓力提升裝置80產生用於提升輸出壓力之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例如,當將剎車管壓力BP設定為重新調整壓力BP3時,致動壓力提升裝置80。藉由壓力提升裝置80產生之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提升輸出壓力,如稍後將描述。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將剎車管壓力BP增大至重新調整壓力BP3。當對壓力提升裝置80上執行一預定操作(稱為「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釋放」)時,輸出壓力之提升量逐漸減小。壓力提升裝置80包含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在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阻尼速度中之減小。
將在下文描述壓力提升裝置80之一實例。
壓力提升裝置80包含一壓力提升腔室81及一壓力提升隔板82。當施加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時,壓力提升腔室81提升輸出壓力。壓力提升腔室81透過一旁通管86連接至輸入管56。旁通管86包含一按鈕閥90,其容許且禁止旁通管86中之氣流。當按下按鈕閥90時,空氣容許在旁通管86中流動且自輸入管56供應至壓力提升腔室81。壓力提升腔室81透過一空氣儲槽92連接至一排氣通路85。
在排氣通路85中,一排氣節氣裝置95及一節氣閥96串聯配置。排氣節氣裝置95將排氣流速設定為一恆定速率(每單位時間之排出量係恆定的)。
排氣節氣裝置95及節氣閥96調整排氣量,使得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降低速度小於一參考速度。排氣節氣裝置95排出空氣使得連接至排氣通路85之輸入腔室95a之壓力按一預定壓力降低速度減小。更具體言之,排氣節氣裝置95包含一輸入腔室95a、一輸出腔室95b及一調整閥95c,調整閥95c用於調整輸入腔室95a與輸出腔室95b之間的壁中之一開口之敞開程度。調整閥95c經構形以接收輸入腔室95a之壓力、輸出腔室95b之壓力及大氣壓力,且調整敞開程度。憑藉此構形,輸入腔室95a之壓力按預定壓力降低速度減小。然而,當大氣壓與輸入腔室95a之壓力之間的差壓力減小時,按預定壓力降低速度之壓力降低變得低效且排氣量減小。
壓力提升裝置80之壓力提升隔板82透過一接觸部分83接觸壓力形成單元51之平衡隔板71。當壓力提升隔板82在壓力提升方向D3 (見下文描述)上自初始位置(見下文描述)移動時,接觸部分83接觸平衡隔板71且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傳輸至平衡隔板71。當壓力提升隔板82定位於初始位置時,接觸部分83脫離平衡隔板71且不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傳輸至平衡隔板71。
壓力提升隔板82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中之一提升在與平衡隔板71之第一方向D1相同之方向(下文中稱為「壓力提升方向D3」)上移動,且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中之一降低在與壓力提升方向D3相反之方向(下文中稱為「逆壓力提升方向」)上移動。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中無提升時,壓力提升隔板82安置於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初始位置。
壓力提升隔板82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中之一提升施加壓力提升命令壓力(見下文描述)至平衡隔板71。施加壓力提升命令壓力至壓力提升隔板82提升輸出壓力。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中之一減小減小輸出壓力之提升。
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在與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壓力提升方向D3)相反之一方向(逆壓力提升方向)上施加力至壓力提升隔板82。在空氣供應至壓力提升腔室81時,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符合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壓力之力之方向。在本實施例中,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經構形為在逆壓力提升方向上施加力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一推進彈簧84A (彈簧)。
藉由壓力提升裝置80產生之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為基於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一個表面之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空氣獲得之壓力與藉由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另一表面之壓力之間的一差。
當推動按鈕閥90使得空氣供應至壓力提升腔室81時,產生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大於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獲得之壓力時,產生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由於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在壓力提升方向D3上推動壓力提升隔板82,故輸出壓力提升。當按鈕閥90自按下操作釋放(「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釋放」)時,空氣透過排氣節氣裝置95自壓力提升腔室81排出,使得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逐漸減小。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接近大氣壓時,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獲得之壓力變得大於在壓力提升方向D3上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獲得之壓力。因此,空氣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獲得之壓力排出。如上文描述,若不提供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則當壓力提升腔室81在自壓力提升腔室81排出空氣之過程中接近大氣壓時,阻尼速度將明顯減小。然而,根據本實施例,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之操作限制阻尼速度之減小。
壓力提升隔板82如下操作。
當空氣供應至壓力提升腔室81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增大至大於基於推進彈簧84A之力獲得之壓力之一壓力時,壓力提升隔板82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82。因此,第一方向D1上之平衡隔板71之移動量增大,且開口63a之敞開程度增大。此增加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
當空氣自壓力提升腔室81排出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減小時,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減小。如上文描述,由於排氣通路85包含排氣節氣裝置95及節氣閥96,故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降低速度不超過參考速度,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逐漸減小。由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減小,故壓力降低速度減小。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接近大氣壓時,基於推進彈簧84A之按壓力獲得之壓力變得大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因此,推進彈簧84A之力將空氣自壓力提升腔室81用力排出。因此,壓力降低速度維持在一預定值或更大,直至壓力提升腔室81達到大氣壓。
將參考圖3至圖8描述壓力控制閥50之致動。
圖3中展示之壓力控制閥50處於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使其與輸入腔室73之壓力進行平衡之一「平衡狀態」中。在平衡狀態中,平衡隔板71在輸入腔室73處於高壓(基於主儲槽管12之壓力獲得之壓力)下與在處於低壓下時定位於相同位置處。在下文中,在壓力控制閥50中,其中平衡壓力為高之一平衡狀態稱為「高壓平衡狀態」,且其中平衡壓力為低之一平衡狀態稱為一「低壓平衡狀態」。在「高壓平衡狀態」中,剎車管壓力BP為鬆開壓力BP2。在「低壓平衡狀態」中,剎車管壓力BP為剎車壓力BP1。圖3展示處於「高壓平衡狀態」中之壓力控制閥50。
當壓力控制閥50處於高壓平衡狀態中且執行剎車操作以將空氣排出至平衡腔室70之輸入腔室73時,輸入腔室73之壓力減小且在第二方向D2上自平衡位置移動平衡隔板71。因此,供氣排氣閥75在第二方向D2上移動。
如在圖4中展示,當供氣排氣閥75之輸出敞開端75a與蓋64分離時,輸出腔室63連接至排氣腔室62,且空氣自輸出腔室63排出。因此,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逐漸減小。當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減小時,在第二方向D2上作用於平衡隔板71上之力基於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減小。此將平衡隔板71之移動方向自第二方向D2切換至第一方向D1。當供氣排氣閥75再次接觸蓋64時,供氣排氣閥75之輸出敞開端75a由蓋64密封,氣流在輸出腔室63與排氣腔室62之間停止,且供氣排氣閥75在平衡位置處停止。此時,輸出腔室63並不連接至供氣腔室61或排氣腔室62。因此,剎車管壓力BP維持在預定壓力(剎車壓力BP1)。
如上文描述,當剎車管壓力BP設定為預定壓力(剎車壓力BP1)時,控制閥20供應空氣至剎車汽缸11。剎車汽缸11致動且施加剎車至車輪。
當壓力控制閥50處於低壓平衡狀態中且執行鬆開操作以將空氣供應至平衡腔室70之輸入腔室73時,輸入腔室73之壓力增大且在第一方向D1上自平衡位置移動平衡隔板71 (見圖5)。因此,供氣排氣閥75在第一方向D1上移動。
因此,如在圖5中展示,蓋64自開口63a抬升且將輸出腔室63連接至供氣腔室61,且空氣經供應至輸出腔室63。因此,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逐漸增大。當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增大時,在第二方向D2上作用於平衡隔板71上之力基於輸出腔室63之壓力增大。此將平衡隔板71之移動方向自第一方向D1切換至第二方向D2。當蓋64再次密封輸出腔室63之開口63a時,氣流在輸出腔室63與供氣腔室61之間停止,且供氣排氣閥75停止在平衡位置處。此時,輸出腔室63並不連接至供氣腔室61抑或排氣腔室62。因此,剎車管壓力BP維持在鬆開壓力BP2。
如上文描述,當剎車管壓力BP設定為鬆開壓力BP2時,控制閥20將空氣自剎車汽缸11排出。剎車汽缸11致動且鬆開剎車。
現將參考圖6描述在致動壓力提升裝置80且執行鬆開操作時之壓力控制閥50之致動。如上文描述,當切換機車頭1時,同時執行基於按鈕閥90之操作之壓力提升裝置80之致動及鬆開操作。
當壓力控制閥50處於低壓平衡狀態(其中施加剎車之狀態)中且執行鬆開操作以將空氣供應至平衡腔室70之輸入腔室73時,輸入腔室73之壓力增大且在第一方向D1上自平衡位置移動平衡隔板71。因此,供氣排氣閥75在第一方向D1上移動。另外,由於壓力提升裝置80藉由按鈕閥90之操作致動,故平衡隔板71基於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在第一方向D1上接收來自壓力提升裝置80之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因此,第一方向D1上之平衡隔板71之移動量相較於未致動壓力提升裝置80之情況增大。因此,蓋64自開口63a提升至比在未致動壓力提升裝置80時更高之一位置(距係開口63a之位置之一參考平面之高度)。供應至輸出腔室63之空氣量亦增大。因此,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高於壓力提升裝置80不致動時。當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增大時,在第二方向D2上作用於平衡隔板71上之力基於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減小。此將平衡隔板71之移動方向自第一方向D1切換至第二方向D2。當蓋64再次密封輸出腔室63之開口63a時,氣流在輸出腔室63與供氣腔室61之間停止,且供氣排氣閥75在平衡位置處停止。此時,輸出腔室63並不連接至供氣腔室61或排氣腔室62。剎車管壓力BP維持在重新調整壓力BP3,其高於鬆開壓力BP2。
將描述壓力提升裝置80之壓力提升狀態之取消。
由於壓力提升裝置80之壓力提升腔室81連接至排氣通路85,故空氣逐漸自壓力提升腔室81洩露。當按鈕閥90之操作停止且至壓力提升裝置80之空氣供應停止時,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空氣量逐漸減小。當空氣透過排氣節氣裝置95及節氣閥96自壓力提升腔室81排出時,排出量係有限的。因此,基於壓力提升裝置80之壓力提升中之降低線性減小。此時,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降低速度小於不受控制閥20影響之參考速度。
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減小時,基於推進彈簧84A之按壓力獲得之壓力超過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因此,壓力提升隔板82與平衡隔板71分離,且平衡隔板71僅接收輸入管56之壓力,使得剎車管壓力BP設定為鬆開壓力BP2 (例如,500 kPa)。甚至在此後,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繼續減小,但壓力提升腔室81完全排氣而不影響剎車管壓力BP。
將參考圖7及圖8描述壓力提升裝置80之操作。
圖7係展示一典型壓力控制閥中之剎車管壓力BP中之降低之一圖。如在圖7中展示,剎車管壓力BP朝向一預定參考時間點(例如,約250秒)線性減小。然而,當剎車管壓力BP接近鬆開壓力BP2 (例如,500 kPa)(其係剎車管壓力BP之目標壓力)時,剎車管壓力BP小於排氣節氣裝置95之一壓力降低設定值。因此,調整閥95c持續打開,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降低變得極其緩慢。因此,達成鬆開壓力BP2花費一較長時間(例如,300秒或更長),鬆開壓力BP2係剎車管壓力BP之目標壓力。
圖8係展示根據本實施例之壓力控制閥50之剎車管壓力BP中之降低之一圖。如在圖8中展示,在自剎車管壓力BP開始減小時之約250秒之範圍中,剎車管壓力BP按一恆定速度減小(見實線),同時大體上維持初始降低速度,直至剎車管壓力BP達到目標鬆開壓力BP2。圖8中之虛線係指示剎車管壓力BP之降低之實線之延伸且在250秒具有剎車管壓力BP之降低速度(實線之斜率)。因此,剎車管壓力BP花費約250秒達到目標鬆開壓力BP2。
如上文描述,壓力提升裝置80基於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力)與抵抗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力)之力(推進彈簧84A之力)之間的力差推動平衡隔板71。當取消壓力提升時,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逐漸變弱。當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接近「0」時,抵抗力(推進彈簧84A之力)超過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此限制壓力降低中之減小。
在典型結構中,不存在抵抗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之主動力。因此,當壓力提升腔室81與大氣壓之間幾乎無差時,壓力降低速度明顯減小。另一方面,根據具有上文描述之結構之壓力提升裝置80,在第一方向D1上作用之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壓力之力)與其抵抗力(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之力)作用於平衡隔板71上使得平衡隔板71在第二方向D2上無延遲地移動。此縮短用來取消壓力提升之時間(下文中稱為「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現將描述壓力控制閥50之效應。
(1-1)壓力控制閥50包含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其在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阻尼速度中之減小。
在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限制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阻尼速度,使得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地降低。此縮短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1-2)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在與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逆壓力提升方向)上施加力至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提升隔板82。根據此構形,加速壓力提升腔室81之排氣,且限制排氣中之減小。
(1-3)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包含產生在與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逆壓力提升方向)上作用之一力之一彈簧(推進彈簧84A)。根據此構形,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經簡單構形。
(1-4)壓力控制閥50包含輸入腔室73、輸出腔室63、壓力提升腔室81、壓力提升隔板82及一彈簧(推進彈簧84A),該彈簧在提升輸出壓力時在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上施加一力至壓力提升隔板82。壓力提升隔板82施加對應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提升之力至將輸入腔室73與輸出腔室63分離之平衡隔板71。根據此構形,在與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之彈簧之力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使得在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阻尼速度中之減小受限制。因此,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降低。因此,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可縮短。
第二實施例
現將參考圖9描述包含一壓力提升裝置180之一第二實施例。在圖9中,「Ex」指示一排氣埠。
以上實施例之壓力提升裝置180及壓力提升裝置80在以下點中係相同的。更具體言之,壓力提升裝置180包含壓力提升腔室81及壓力提升隔板82。壓力提升裝置180產生用於提升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之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壓力提升隔板82施加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值平衡隔板71。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為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空氣獲得且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一個表面之壓力與藉由一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之另一表面之壓力之間的差。
在壓力提升裝置180中,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之構形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之構形。
將在下文具體描述該差。
壓力提升隔板82具有接收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之一個表面。此點與上文描述之實施例之點相同。
壓力提升隔板82之另一表面接收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獲得之力。
一止擋器在逆壓力提升方向(與壓力提升方向D3相反之方向)限制壓力提升隔板82之移動超越一預定位置。
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經構形為接收與壓力提升方向D3相反之一方向上之壓力之一壓力降低隔板185。壓力降低隔板185接收輸入腔室73之壓力。壓力降低隔板185經安置於平衡隔板71與壓力提升隔板82之間以面向輸入腔室73中之平衡隔板71。壓力降低隔板185自平衡隔板71獨立移動。壓力降低隔板185耦合至壓力提升隔板82。因此,壓力降低隔板185與壓力提升隔板82一體移動。
壓力提升隔板82及壓力降低隔板185之耦合主體經由接觸部分83接觸壓力形成單元51之平衡隔板71。當壓力提升隔板82在壓力提升方向D3上自初始位置(見下文描述)移動時,接觸部分83接觸平衡隔板71且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傳輸至平衡隔板71。當壓力提升隔板82定位於初始位置時,接觸部分83脫離平衡隔板71且不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傳輸至平衡隔板71。
當壓力提升腔室81中無提升時(即,壓力提升隔板82安置於初始位置且逆壓力提升方向上之移動受限制時),輸入腔室73之體積保持相同。因此,至輸入腔室73之空氣供應增大輸入腔室73之壓力。
壓力提升隔板82如下致動。
當空氣供應至壓力提升腔室81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增大且超過輸入腔室73之壓力時,壓力提升隔板82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因此,第一方向D1上之平衡隔板71之移動量增大,且開口63a之敞開程度增大。此增加輸出腔室63之輸出壓力。
當空氣自壓力提升腔室81排出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減小時,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壓力提升隔板82之力減小。如上文描述,排氣通路85包含排氣節氣裝置95及節氣閥96。因此,剎車管壓力BP之壓力降低速度不超過參考速度,且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線性減小。當輸入腔室73之壓力超過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時,壓力降低隔板185與平衡隔板71分離。平衡隔板71僅接收輸入管56之壓力,且剎車管壓力BP設定為鬆開壓力BP2 (例如,500 kPa)。甚至在此後,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繼續降低,但壓力提升腔室81完全排氣而不影響剎車管壓力BP。
現將描述壓力提升裝置180之操作。
壓力提升裝置180基於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力)與抵抗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力)之力(基於輸入腔室73之壓力之力)之間的力差推動平衡隔板71。
當使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變弱時,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逐漸變弱。當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接近「0」時,與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相反之力作用。
在一典型結構中,不存在抵抗在第一方向D1上推動平衡隔板71之力之主動力。因此,若壓力提升腔室81與大氣壓之間幾乎無差,則壓力降低速度明顯減小。另一方面,根據具有上文描述之結構之壓力提升裝置180,在第一方向D1上作用之力(基於壓力提升腔室81中之壓力之力)與其抵抗力(基於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之力)作用於平衡隔板71上使得平衡隔板71在第二方向D2上無延遲地移動。此縮短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其為完成平衡隔板71之移動所用時間。
現將描述壓力控制閥50之效應。
(2-1)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自空氣壓力產生在與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逆壓力提升方向)上作用之力。根據此構形,用於致動壓力控制閥50之空氣壓力用於產生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之力。此消除對致動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之一電源之需要。
(2-2)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自輸入腔室73之壓力產生在與提升輸出壓力之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之力。根據此構形,使用輸入腔室之壓力簡化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
(2-3)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包含壓力降低隔板185 (隔板),其為連接至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提升隔板82之一隔板且接收輸入腔室73之壓力作為力。根據此構形,不需要為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184提供額外空間。因此,達成小型化。
(2-4)壓力控制閥50包含輸入腔室73、輸出腔室63、壓力提升腔室81、壓力提升隔板82及壓力降低隔板185。壓力提升隔板82施加對應於壓力提升腔室81之壓力提升之力至將輸入腔室73與輸出腔室63分離之平衡隔板71。壓力降低隔板185在提升輸出壓力時在與壓力提升隔板82之壓力藉由接收輸入腔室73之壓力而增大之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壓力至壓力提升隔板82。
此構形在與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之壓力降低隔板185之力施加至壓力提升隔板82且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阻尼速度中之減小。因此,壓力提升命令壓力無延遲降低。此縮短壓力提升狀態取消時間。
修改實例
壓力控制閥50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展示之實例。例如,壓力控制閥50可如下修改。
在第一實施例中,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84經構形為推進彈簧84A。然而,一磁體可替代推進彈簧84A使用。磁力比空氣壓力及彈簧力影響一更小範圍。由磁力影響之範圍限於緊接在空氣排出完成之前之一區段。此降低在基於壓力提升命令壓力加速至輸出腔室63之壓力施加之一方向上施加之力之干擾。
可在不脫離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情況下對以上實例做出形式及細節之各種改變。實例僅係為描述之目的,且不為限制之目的。各實例中之特徵描述應視為可應用於其他實例中之類似特徵或態樣。若序列以一不同順序執行及/或若一所描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之組件不同地組合及/或藉由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合適結果。本發明之範疇不由實施方式定義,而由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等效物定義。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等效物之範疇內之所有變體包含於本發明中。
1:機車頭 2:車輛 10:剎車管 11:剎車汽缸 12:主儲槽管 13:排氣管 19:壓力調整閥 20:控制閥 31:第一壓力腔室 32:第二壓力腔室 33:控制隔板 35:供氣排氣閥 36:恆定壓力空氣儲槽 37:引導止回閥 40:剎車閥裝置 50:壓力控制閥 51:壓力形成單元 54:把手 55:切換閥 56:輸入管 61:供氣腔室 62:排氣腔室 62a:排氣埠 63:輸出腔室 63a:開口 63A:主輸出腔室 64:蓋 65:彈簧 70:平衡腔室 71:平衡隔板 72:子輸出腔室 72a:彈簧 73:輸入腔室 74:通路 75:供氣排氣閥 75a:輸出敞開端 75b:排氣敞開端 76:連通孔 77:連接部分 80:壓力提升裝置 81:壓力提升腔室 82:壓力提升隔板 83:接觸部分 84: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 84A:推進彈簧 85:排氣通路 86:旁通管 90:按鈕閥 91:平衡空氣儲槽 92:空氣儲槽 95:排氣節氣裝置 95a:輸入腔室 95b:輸出腔室 95c:調整閥 96:節氣閥 180:壓力提升裝置 184: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 185:壓力降低隔板 BP:剎車管壓力 BP1:剎車壓力 BP2:鬆開壓力 BP3:重新調整壓力 CR:壓力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壓力提升方向 Ex:排氣埠
圖1係軌道車輛之一示意圖。
圖2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剎車閥裝置之一示意圖。
圖3係處於一平衡狀態中之一壓力控制閥之一示意圖。
圖4係在空氣自輸入腔室排出時壓力控制閥之一示意圖。
圖5係在空氣供應至輸入腔室時壓力控制閥之一示意圖。
圖6係在提升壓力時之壓力控制閥之一示意圖。
圖7係展示一典型壓力控制閥中之一剎車管之壓力之一圖。
圖8係展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壓力控制閥中之剎車管之壓力之一圖。
圖9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剎車閥裝置之一示意圖。
遍及圖式及實施方式,相同元件符號係指相同元件。圖式可不按比例繪製,且圖式中之元件之相對大小、比例及描繪可為闡明、繪示及方便而放大。
10:剎車管
12:主儲槽管
13:排氣管
19:壓力調整閥
40:剎車閥裝置
50:壓力控制閥
51:壓力形成單元
54:把手
55:切換閥
56:輸入管
61:供氣腔室
62:排氣腔室
62a:排氣埠
63:輸出腔室
63a:開口
63A:主輸出腔室
64:蓋
65:彈簧
70:平衡腔室
71:平衡隔板
72:子輸出腔室
72a:彈簧
73:輸入腔室
74:通路
75:供氣排氣閥
75a:輸出敞開端
75b:排氣敞開端
76:連通孔
77:連接部分
80:壓力提升裝置
81:壓力提升腔室
82:壓力提升隔板
83:接觸部分
84: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
84A:推進彈簧
85:排氣通路
86:旁通管
90:按鈕閥
91:平衡空氣儲槽
92:空氣儲槽
95:排氣節氣裝置
95a:輸入腔室
95b:輸出腔室
95c:調整閥
96:節氣閥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壓力提升方向
Ex:排氣埠

Claims (9)

  1. 一種壓力控制閥,其包含: 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腔室中; 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及 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 該壓力控制閥之特徵為該壓力控制閥進一步包括一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其經構形以在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施加停止時限制該壓力提升命令壓力之一阻尼速度中之一減小。
  2. 如請求項1之壓力控制閥,其中 該壓力提升腔室包含一壓力提升隔板,及 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在與該輸出壓力提升之一方向相反之一方向施加一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3. 如請求項2之壓力控制閥,其中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產生該力之一彈簧。
  4. 如請求項2之壓力控制閥,其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自空氣壓力產生該力。
  5. 如請求項4之壓力控制閥,其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自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產生該力。
  6. 如請求項5之壓力控制閥,其中 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連接至該壓力提升腔室之該壓力提升隔板之一隔板,及 該隔板自該輸入腔室接收該壓力作為該力。
  7. 如請求項2之壓力控制閥,其中該阻尼速度減小限制器包含產生該力之一磁體。
  8. 一種壓力控制閥,其包含: 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輸入腔室; 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及 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 該壓力控制閥之特徵為: 一壓力提升隔板,其施加對應於該壓力提升腔室中之一壓力提升之力至分離該輸入腔室與該輸出腔室之一平衡隔板;及 一彈簧,其在提升該輸出壓力時在與該壓力提升隔板之一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9. 一種壓力控制閥,其包含: 一輸入腔室,一目標壓力輸入至該輸入腔室; 一輸出腔室,其具有一輸出壓力,該輸出壓力經控制以藉由在至該輸出腔室之壓力施加與來自該輸出腔室之壓力釋放之間切換而使其與該輸入腔室之壓力平衡;及 一壓力提升腔室,其在一壓力提升命令壓力施加至該壓力提升腔室時提升該輸出壓力; 該壓力控制閥之特徵為: 一壓力提升隔板,其施加對應於該壓力提升腔室中之一壓力提升之力至分離該輸入腔室與該輸出腔室之一平衡隔板;及 一壓力降低隔板,其在該壓力降低隔板接收該輸入腔室之該壓力且提升該輸出壓力時在與該壓力提升隔板之一壓力提升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施加力至該壓力提升隔板。
TW108120037A 2018-06-25 2019-06-11 壓力控制閥 TWI811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0105A JP7141866B2 (ja) 2018-06-25 2018-06-25 圧力制御弁
JP2018-120105 2018-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2226A true TW202012226A (zh) 2020-04-01
TWI811378B TWI811378B (zh) 2023-08-11

Family

ID=68968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037A TWI811378B (zh) 2018-06-25 2019-06-11 壓力控制閥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41866B2 (zh)
CN (1) CN110626329A (zh)
TW (1) TWI8113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81420A1 (en) 2019-12-26 2022-11-02 Ricoh Company, Ltd. In-vehicle display device and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99408A (en) * 1970-05-09 1972-12-13 Davies & Metcalf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ir pressure braking systems
US4583790A (en) * 1984-12-17 1986-04-22 American Standard Inc. Empty/load brake control system
CN1005701B (zh) * 1985-07-08 1989-11-08 美国标准公司 快泄阀装置
JPH0355479Y2 (zh) * 1987-04-28 1991-12-10
JPH0417413Y2 (zh) * 1987-08-19 1992-04-17
JPH01104853U (zh) * 1987-12-29 1989-07-14
US7240970B2 (en) * 2005-09-14 2007-07-10 New York Air Brake Corporation Trail locomotive brake contr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2962A (ja) 2020-01-09
JP7141866B2 (ja) 2022-09-26
TWI811378B (zh) 2023-08-11
CN110626329A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89856B (zh) 车辆用制动装置
JPS6078849A (ja) ブレ−キ倍力装置
AU5414801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neumatically controlled graduated brake pressure release for freight train brake system
JPS6312026B2 (zh)
JP2670425B2 (ja) 機関車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TW202012226A (zh) 壓力控制閥
US4485904A (en) Vacuum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4449759A (en) Service brake accelerator for rail vehicle air brake systems
US4770472A (en) Freight brake control valve having an emergency piston slide valve arranged to provide an accelerated brake application function
US1693943A (en) Fluid-pressure brake
US4181367A (en) Ratio relay emergency valve system for vehicles
JP2020032962A (ja) 制動制御装置
US2812986A (en) Fluid pressure brake apparatus with direct release feature
GB2197405A (en) Railway brake valve
US4783124A (en) Freight brake control valve device having improved quick service function
US4819993A (en) Freight brake control valve device having improved quick service function
US5333941A (en) High pressure valve for railway car brake control valve device
US2841447A (en) Electro-pneumatic brake apparatus
JP2014111407A (ja) 負圧倍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US1309787A (en) Brake
JP6973065B2 (ja) 車両用制動装置
US2821440A (en) Fluid pressure brake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premature cut-off of quick service activity
US2785933A (en) Fluid pressure brake apparatus
US2802700A (en) Fluid pressure brake apparatus
US2841449A (en) Fluid pressure brake release and reapplication valve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