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8823A - 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8823A
TW202008823A TW108126283A TW108126283A TW202008823A TW 202008823 A TW202008823 A TW 202008823A TW 108126283 A TW108126283 A TW 108126283A TW 108126283 A TW108126283 A TW 108126283A TW 202008823 A TW202008823 A TW 2020088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requency
frame
communication device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1633B (zh
Inventor
菅谷茂
森岡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8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8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1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16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Reduction Or Emphasis Of Bandwidth Of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的通訊裝置。 提供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將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加以生成;利用從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含有已生成之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利用在其他通訊裝置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而將資料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本技術係可適用於例如無線LAN系統。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
本技術係有關於通訊裝置,特別是有關於,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的通訊裝置。
先前以來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係為利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規格也就是依據IEEE802.11a或IEEE802.11g規格的通訊方法,作為頻率帶寬是以20MHz為基本而被設計,將其定義作為1個頻率頻道。
然而,由於通訊速度的高速化之必要性,在後繼規格的IEEE802.11n規格中,採用了使用相鄰的2個頻率頻道而同時發送資料的技術。
甚至,為了支援更高速化,在IEEE802.11ac規格中採用了將許多頻率頻道予以合體而利用的頻道捆綁技術,最多可以同時利用8個頻道、頻率帶寬達160MHz的技術,已被揭露。
如此,料想今後更加高速化的需求會更為高漲,因此想定利用更多頻率頻道的通訊會被實施。
又,於無線LAN系統中,作為利用複數個頻率頻道之通訊的相關技術係有例如,專利文獻1中所揭露的技術,已為人知。該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從複數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在收訊機中在送訊或收訊時都可利用的1個頻率頻道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7-53367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話說回來,利用複數個頻率頻道進行通訊之際,雖然想定會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但如此選擇閒置頻道來進行通訊所需之方式係未被規範,此種方式的規範係被人們所需求。
本技術係有鑑於如此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將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加以生成;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含有已生成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而將前記資料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於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中,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會被生成;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含有已被生成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會被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前記資料會被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含有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利用已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於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中,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含有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是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被接收;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可收訊之頻率頻道會被選擇出來;利用已被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回應訊號會被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資料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生成要求訊號,其係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含有可讓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第2頻率頻道,而將已生成之前記要求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於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中,利用第1頻率頻道,資料會被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要求訊號會被生成,其係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含有可讓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第2頻率頻道,而已被生成之前記要求訊號,會被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予以接收;利用第2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為含有可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的要求訊號,予以接收;在已正常接收到前記資料的情況下,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頻率頻道;利用已選擇之前記頻率頻道,而將前記確認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於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中,利用第1頻率頻道,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會被接收;利用第2頻率頻道,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為含有可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的要求訊號,會被接收;在前記資料已被正常接收的情況下,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頻率頻道會被選擇;利用已被選擇之前記頻率頻道,前記確認訊號會被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此外,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裝置,係亦可為獨立的裝置,也可為構成1個裝置的內部區塊。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技術之一側面,則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
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技術的實施形態。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2.變形例
<1.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在先前以來的無線LAN系統中,例如,採用使用相鄰之2個頻率頻道而同時發送資料的技術,或採用最多可以同時利用8個頻道、頻帶寬度達160MHz的頻道綁定技術等等,來支援通訊速度的高速化,這是如同之前所說明,但料想今後更加高速化的需求會更為高漲,因此想定利用更多頻率頻道的通訊會被實施。
於這些無線LAN系統中,作為先前以來的利用多重頻道(複數個頻率頻道)的通訊方法係為,於首要頻道中實施所定之存取控制而變成可對傳輸路做存取的情況下,若其他次級頻道未被利用,則除了首要頻道以外,還可兼併使用次級頻道來實施通訊,為如此構成。
例如,若依據下記的文獻A所揭露之構成,則在存取點(AP)向複數個終端進行多重使用者通訊的情況下,將預先指派給各終端的頻道資訊,在首要頻道中作為RTS(Request to Send)訊框(多重使用者RTS)而予以發送,根據來自各終端的CTS(Clear to Send)訊框之收取,而發送資料的技術,已被揭露。
文獻A:國際公開第2016/143718號
又,作為先前的無線LAN系統中的存取控制方法,係藉由載波偵測而掌握傳輸路的利用狀況,在經過所定之時間而傳輸路未被利用的情況下,才可進行送訊的技術,已被廣泛利用。
再者,為了使收訊側之通訊裝置中的訊號收訊能確實進行,將RTS訊框與CTS訊框早於資料傳輸之前先行交換,在周圍的通訊裝置中設定網路配置向量(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此種虛擬性的載波偵測所致之存取控制程序也已被定義。
然而,利用複數個頻率頻道來發送資料的情況下,由於先前以來的無線LAN系統的存在,因此必須要針對每20MHz頻寬之頻率頻道而掌握利用狀況,會有如此問題。
尤其是,藉由網路配置向量(NAV)之設定,收訊中的通訊裝置是位於自身之通訊裝置之附近的情況下,即使未偵測到訊號仍無法送訊,會有如此問題。
先前以來的網路配置向量(NAV)之設定,係會跨越整個RTS訊框與CTS訊框之雙方中所被記載之Duration的持續時間,而設定網路配置向量(NAV)。因此,接收到RTS訊框的通訊裝置即使沒有偵測到傳輸路之利用,一旦發送CTS訊框的通訊裝置偵測到訊號,或者一旦因為來自相鄰之基本服務集(BSS:Basic Service Set)的訊號而被設定了網路配置向量(NAV),則仍無法將CTS訊框予以回送(回訊),而有無法進行資料之收送訊的問題。
甚至,因為從身為送訊來源之通訊裝置發送出RTS訊框,導致周圍會被設定網路配置向量(NAV),因此無論資料之收送訊是否有被進行,在整個該Duration的持續期間內,其他通訊裝置都無法進行送訊,會有如此問題。
在上述的文獻A所揭露的使用多重使用者RTS來指派頻率頻道的構成中,資料送訊頻道係藉由存取點而被事前指派給各終端,在終端側只要從重疊的基本服務集(BSS)的通訊裝置而來的網路配置向量(NAV)未被設定,就無法以多重使用者RTS來進行CTS訊框之回應,進而也無法進行資料之送訊,無法有效活用頻率頻道,會有如此問題。
甚至,在資料送訊結束後,要求ACK (Acknowledgement)訊框之回送(回訊)的情況下,若重疊存在的其他網路之通訊裝置正在進行收訊,則會由於ACK訊框的送訊,導致和該收訊發生碰撞,會有如此問題。
在本技術中,係解決上述的問題,而提出一種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所需的通訊方法(新方式)。
亦即,於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方法(新方式)中,在身為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中,係生成含有從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的相關資訊(以下稱為頻道資訊)、及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頻率頻道數)的相關資訊(以下稱為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例如MCH_RTS訊框等之要求訊框),將已生成之要求訊號,發送至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
另一方面,在身為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中,係將從送訊側之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所被發送過來的要求訊號(例如MCH_RTS訊框)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要求訊號中所含之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從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利用已選擇之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回應訊號(例如CTS訊框等之回應訊框),發送至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
然後,在身為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中,係將從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所被發送過來的回應訊號(例如CTS訊框)予以接收,利用在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而將資料(例如資料訊框),發送至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
此外,此處,作為回應訊框(回應訊號),是將現狀的方式中所被使用的CTS訊框予以發送,藉此,向周圍存在的通訊裝置通知收訊利用,使其設定相當於該收訊持續時間的網路配置向量(NAV),就可在該頻道中確實實施資料收訊。
又,於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方法(新方式)中,在身為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中,係利用第1頻率頻道(例如頻率頻道f3、f4),而將資料(例如資料訊框),發送至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另一方面,在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中,係利用第1頻率頻道(例如頻率頻道f3、f4),而將從送訊側之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例如資料訊框),予以接收。
接下來,在身為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中,係將用來要求資料(例如資料訊框)之正常收訊之確認(例如ACK訊框)所需之訊號,且為含有從可利用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例如可讓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發送確認訊號(例如ACK訊框)的頻率頻道)之相關資訊(頻道資訊)的要求訊號(例如BAR訊框等之要求訊框),予以生成,將已生成之要求訊號(例如BAR訊框),利用第2頻率頻道(例如與頻率頻道f3、f4不同的頻率頻道f1)而予以發送。
另一方面,在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中,係利用第2頻率頻道(例如與頻率頻道f1),而將從送訊側之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所被發送過來的要求訊號(例如BAR訊框)予以接收,在已正常接收到資料(例如資料訊框)的情況下,基於已接收之要求訊號中所含之頻道資訊,而從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頻率頻道,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而將確認訊號(例如ACK訊框),發送至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
此外,此處,藉由把要求訊框(要求訊號),設成BAR(Block Ack Request)訊框,把對其進行回應的訊框,設成在現狀方式中所使用的ACK訊框,就可確實地回送ACK訊框。
以下說明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方法(新方式)的細節。
(無線網路的構成之例子) 圖1係無線網路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中,作為基本服務集BSS的無線網路,是由基地台AP10、終端台STA11、及終端台STA12而被構成。然後,作為相鄰於其的重疊之基本服務集OBSS的無線網路,是由基地台AP20、終端台STA21、及終端台STA22而被構成。
於圖1中,基本服務集BSS的終端台STA12、與基本服務集OBSS的終端台STA21,係存在於可接收彼此之訊號的位置(圖中的虛線的箭頭A1),係會因為這些終端台STA所致之訊號之送訊而導致對他方的終端台STA之收訊造成干擾的構成。
(現狀的存取控制之例子) 圖2係以圖1所示的無線網路之構成為前提時,現狀的方式所致之無線網路的存取控制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2中係圖示了,基本服務集BSS的基地台AP10與終端台STA12、基本服務集OBSS的終端台STA21與基地台AP20之間所被交換的存取控制程序,係為各個相鄰的終端台STA之電波會到達的構成。
亦即,此處係圖示了,早於同一頻率頻道上的資料傳輸之前會先交換RTS訊框與CTS訊框,執行資料訊框所致之資料通訊,其後回送ACK訊框的程序。
具體而言,RTS訊框,是從基本服務集BSS的基地台AP10、與基本服務集OBSS的基地台AP20分別被發送(S1、S11),對該RTS訊框,終端台STA12與終端台STA21係分別以CTS訊框做回應(S2、S12)。
然後,在基地台AP10與終端台STA12、及基地台AP20與終端台STA21之間分別進行資料通訊(S3、S13),但在資料傳輸時間是有差異的情況下,回送ACK訊框的時序會有所不同,因此終端台STA21的ACK訊框之回送,是發生在終端台STA12的資料收訊中(S14)。
因此,會發生訊號的碰撞(collision),在終端台STA12中,會變成無法接收來自基地台AP10的資料。
(本技術的存取控制之例子) 圖3係以圖1所示的無線網路之構成為前提時,新方式所致之無線網路的存取控制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3中,係和圖2同樣地,圖示了,基本服務集BSS的基地台AP10與終端台STA12、基本服務集OBSS的終端台STA21與基地台AP20之間所被交換的存取控制程序,係為各個相鄰的終端台STA之電波會到達的構成。
此處,MCH_RTS訊框,係在同一頻率頻道(f1)上,從基本服務集BSS的基地台AP10、與基本服務集OBSS的基地台AP20分別被發送(S21、S31)。
接收到該MCH_RTS訊框的終端台STA12與終端台STA21中,分別選擇可以利用的頻率頻道然後以CTS訊框進行回應。此時,終端台STA12係利用頻率頻道(f3)而回送CTS訊框(S22),而另一方面,終端台STA21係利用頻率頻道(f2)而回送CTS訊框(S32)。
藉此,基地台AP10與基地台AP20係變成分別在不同的頻率頻道(f3、f2)上接收CTS訊框。然後,基地台AP10係利用頻率頻道(f3)而實施資料訊框之送訊(S23),另一方面,基地台AP20係利用頻率頻道(f2)而實施資料訊框之送訊(S33)。此外,這裡也假設資料傳輸時間是有差異。
其後,從終端台STA21往基地台AP20的ACK訊框之回送之時序到來時,此處,由於是利用不同的頻率頻道(f3、f2),因此對終端台STA12之收訊不會造成影響,就可交換ACK訊框。
亦即,從基地台AP20往終端台STA21,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發送MCH_BAR訊框(S34)。此時,終端台STA21,係由於偵測到頻率頻道(f3)的CTS訊框,因此選擇其以外的頻率頻道(f2),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f2)而回送ACK訊框(S35)。此時,從基地台AP10往終端台STA12,資料訊框會被發送(S23),但由於在資料訊框之送訊中是利用頻率頻道(f3),因此不會發生訊號的碰撞。
如此,在本技術所致之無線網路的存取控制中,係在從基地台AP所被發送之要求訊框(例如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中至少記載了可利用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將從終端台STA所被發送之回應訊框(例如CTS訊框或ACK訊框)以利用之頻率頻道進行回送,藉此就可對重疊存在之網路的其他終端台STA不造成干擾。
於圖3中,其後,從基地台AP10往終端台STA12,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發送MCH_BAR訊框(S24),在終端台STA12中,頻率頻道(f2)以外的頻率頻道(f3)會被選擇,利用已被選擇之頻率頻道(f3)而回送ACK訊框(S25)。此時,從基地台AP20往終端台STA21,資料訊框會被發送(S36),但由於在資料訊框之送訊中是利用頻率頻道(f2),因此不會發生訊號的碰撞。
(頻率頻道的配置之例子) 圖4係無線LAN系統中可利用之頻率頻道的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4中係圖示了例如,現在可利用之頻帶也就是5GHz帶中的頻道配置。如圖4的A,亦即最上段所示,隨應於中心頻率而以20MHz單位從較低的頻率起,配置了頻道36、40、44、48、52、56、60、64。然後在較高的頻率中是以20MHz單位,配置了頻道100、104、108、112、116、120、124、128、132、136、140、144。
此外,關於這些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係隨各國的法制規定而可利用之頻帶會有所不同,因此各範圍有時候會有所不同。
圖4的B(第2段),係圖示了以40MHz單位來利用頻率頻道時的構成,隨應於中心頻率而在較低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38、46、54、62,在較高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102、110、118、126、134、142。
圖4的C(第3段),係圖示了以80MHz單位來利用頻率頻道時的構成,隨應於中心頻率而在較低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42、58,在較高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106、122、138。
圖4的D(第4段),係圖示了以160MHz單位來利用頻率頻道時的構成,隨應於中心頻率而在較低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50,在較高的頻率中,配置了頻道114。
又,在圖4的E(第5段)及圖4的F(第6段)中,係圖示了將更多的頻率頻道加以綁定利用時的構成,分別圖示了將較高頻率之240MHz的全部頻道加以利用的案例,與跨越較低頻率與較高頻率而利用320MHz之頻道的案例。
(本技術的存取控制程序之例子) 圖5係新方式所致之多重頻道的存取控制程序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5中,為了便於說明,而圖示了利用f1至f4為止的4個頻率頻道來實施多重頻道之存取控制的程序,但頻率頻道之數量係為一例,亦可使用3個以下或5個以上之頻率頻道來實施存取控制。
圖5的A,亦即圖中的第1段係為基地台AP10的動作,縱軸係表示頻率頻道(f),橫軸係表示時間(t)。
於圖5的A中,基地台AP10,係在時刻t11上,將未被其周圍所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對收訊端(收訊側)的終端台STA12,將含有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的MCH_RTS訊框(圖5的A的「MCH_RTS」),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予以發送。例如,在該MCH_RTS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作為頻寬資訊是記載了2頻道(例如40MHz等)。
然後在時刻t12上,基地台AP10,係將針對作為要求訊框之MCH_RTS訊框的回應訊框(CTS訊框)之收訊,於已判斷為可利用於自身之送訊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頻率頻道f3、f4上,將從收訊端的終端台STA12送來的CTS訊框(圖5的B的「CTS」所對應之圖5的A的「Rx」)予以接收。藉此,在時刻t13至時刻t14之間,基地台AP10係利用頻率頻道f3、f4而將資料訊框(圖5的A的「Data」)發送至終端台STA12。
又,在時刻t15上,基地台AP10,係將未被其周圍所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對曾為資料訊框之收訊端的終端台STA12,將含有頻道資訊的MCH_BAR訊框(圖5的A的「MCH_BAR」),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予以發送。例如,在該MCH_BAR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
但是,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被利用的頻率頻道(f3、f4),與MCH_BAR訊框之送訊時所被利用的頻率頻道(f1),係為不同的頻率頻道。
然後,在時刻t16上,基地台AP10,係將針對作為要求訊框之MCH_BAR訊框的回應訊框(ACK訊框)之收訊,於已判斷為可利用於自身之送訊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頻率頻道f3上,將從收訊端的終端台STA12送來的ACK訊框(圖5的B的「ACK」所對應之圖5的A的「Rx」)予以接收。
圖5的B(第2段),係為終端台STA12的動作,縱軸係表示頻率頻道(f),橫軸係表示時間(t)。此外,圖5的B(第2段)之橫軸,係亦對應於圖5的A(第1段)之橫軸的時間序列,圖5的B的時刻t22乃至時刻t27,係分別對應於圖5的A的時刻t11乃至時刻t16。
於圖5的B中,終端台STA12,係在時刻t21上,在頻率頻道f2上接收到從存在於其周圍的終端台STA21所送來的CTS訊框(圖5的C的「CTS」所對應之圖5的B的「Rx」)的情況下,則對頻率頻道f2,設定直到其後之資料收訊之持續時間為止的網路配置向量(圖5的B的「BUSY/NAV」)。
然後在時刻t22上,終端台STA12,係在所定之頻率頻道f1上,將從基地台AP10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圖5的A的「MCH_RTS」所對應之圖5的B的「Rx」)予以接收。例如,在該MCH_RTS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作為頻寬資訊是記載了2頻道(例如40MHz等)。
終端台STA12,係在MCH_RTS訊框中所含之頻道資訊中所被記載之頻率頻道f1~f4之中,關於頻率頻道f2係由於網路配置向量(NAV)已被設定,因此將頻率頻道f2以外的頻率頻道f3、f4之2頻道(例如20MHz×2 = 40MHz),選擇作為要利用之頻率頻道。此處,不是單一之頻道,而是複數個頻道(多重頻道)被選擇,藉此例如可以縮短資料訊框的收訊時間(送訊時間)。
然後,在時刻t23上,終端台STA12,係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f3、f4,將CTS訊框(圖5的B的「CTS」)發送至基地台AP10。藉此,在時刻t24至時刻t25之間,終端台STA12,係利用頻率頻道f3、f4,而將來自基地台AP10的資料訊框(圖5的A的「Data」所對應之圖5的B的「Rx」)予以接收。
又,在已接收到資料訊框之後的時刻t26上,終端台STA12,係在基地台AP10過去曾經指定為可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所定之頻率頻道f1上,將來自基地台AP10的MCH_BAR訊框(圖5的A的「MCH_BAR」所對應之圖5的B的「Rx」)予以接收。例如,在該MCH_BAR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
這裡也是,關於頻率頻道f2係由於網路配置向量(NAV)是已被設定,或者也因為是正在接收從終端台STA21送來之ACK訊框的時序,所以終端台STA12係在頻率頻道f1~f4之中,選擇頻率頻道f2以外的頻率頻道f3。然後,在時刻t27上,終端台STA12,係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f3,將ACK訊框(圖5的B的「ACK」)發送至基地台AP10。
圖5的C(第3段),係為終端台STA21的動作,縱軸係表示頻率頻道(f),橫軸係表示時間(t)。此外,圖5的C(第3段)之橫軸,係亦對應於圖5的B(第2段)之橫軸的時間序列,圖5的C的時刻t32,係對應於圖5的B的時刻t21,圖5的C的時刻t34,係對應於圖5的B的時刻t23。
於圖5的C中,終端台STA21,係在時刻t31上,在所定之頻率頻道f1上,將從基地台AP20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圖5的D的「MCH_RTS」所對應之圖5的C的「Rx」)予以接收。例如,在該MCH_RTS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作為頻寬資訊是記載了1頻道(例如20MHz等)。
此處,終端台STA21,係由於在MCH_RTS訊框中所含之頻道資訊中所被記載之頻率頻道f1~f4中,沒有正被周圍所利用之頻率頻道,因此選擇頻率頻道f2的1頻道(例如20MHz)。
然後,在時刻t32上,終端台STA21,係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f2,將CTS訊框(圖5的C的「CTS」)發送至基地台AP20。藉此,在時刻t33至時刻t35之間,終端台STA21,係利用頻率頻道f2,而將來自基地台AP20的資料訊框(圖5的D的「Data」所對應之圖5的C的「Rx」)予以接收。
但是,此處,終端台STA21,係在基地台AP20曾經指定為可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在時刻t34上,在頻率頻道f3、f4上接收到從存在於其周圍的終端台STA12送來之CTS訊框(圖5的B的「CTS」所對應之圖5的C的「Rx」)的情況下,對頻率頻道f3、f4,設定直到其後之資料收訊之持續時間為止的網路配置向量(圖5的C的「BUSY/NAV」)。
然後,在已接收到資料訊框之後的時刻t36上,在基地台AP20過去曾經指定為可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所定之頻率頻道f1上,將來自基地台AP20的MCH_BAR訊框(圖5的D的「MCH_BAR」所對應之圖5的C的「Rx」)予以接收。例如,在該MCH_BAR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
此處,關於頻率頻道f3、f4係由於網路配置向量(NAV)是已被設定,因此終端台STA21,係在頻率頻道f1~f4之中,選擇頻率頻道f3、f4以外的頻率頻道f2。然後,在時刻t37上,終端台STA21,係利用已選擇之頻率頻道f2,將ACK訊框(圖5的C的「ACK」)發送至基地台AP20。
圖5的D(第4段),係為基地台AP20的動作,縱軸係表示頻率頻道(f),橫軸係表示時間(t)。此外,圖5的D之橫軸,係亦對應於圖5的C(第3段)之橫軸的時間序列,圖5的D的時刻t41乃至時刻t46,係分別對應於圖5的C的時刻t31乃至時刻t37(時刻t34係除外)。
於圖5的D中,基地台AP20,係在時刻t41上,將未被其周圍所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對收訊端(收訊側)的終端台STA21,將含有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的MCH_RTS訊框(圖5的D的「MCH_RTS」),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予以發送。例如,在該MCH_RTS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作為頻寬資訊是記載了1頻道(例如20MHz等)。
然後在時刻t42上,基地台AP20,係將對MCH_RTS訊框的CTS訊框之收訊,在已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頻率頻道f2上,將從收訊端的終端台STA21送來的CTS訊框(圖5的C的「CTS」所對應之圖5的D的「Rx」)予以接收。藉此,在時刻t43至時刻t44之間,基地台AP20係利用頻率頻道f2而將資料訊框(圖5的D的「Data」)發送至終端台STA21。
又,在時刻t45上,基地台AP20,係將未被其周圍所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對曾為資料訊框之收訊端的終端台STA21,將含有頻道資訊的MCH_BAR訊框(圖5的D的「MCH_BAR」),利用所定之頻率頻道f1而予以發送。例如,在該MCH_BAR訊框中,作為頻道資訊是記載了頻率頻道f1~f4。
但是,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被利用的頻率頻道(f2),與MCH_BAR訊框之送訊時所被利用的頻率頻道(f1),係為不同的頻率頻道。
然後,在時刻t46上,基地台AP20,係將對MCH_BAR訊框的ACK訊框之收訊,在已判斷成可在自身之送訊時加以利用的頻率頻道f1~f4上實施收訊之等待,在此例中,是在頻率頻道f2上,將從收訊端的終端台STA21送來的ACK訊框(圖5的C的「ACK」所對應之圖5的D的「Rx」)予以接收。
如以上所述,在本技術所致之多重頻道之存取控制中,從基地台AP對終端台STA發送資料訊框之際,將含有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的MCH_RTS訊框予以發送,藉此,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f1~f4等)之利用狀況而利用閒置頻道(f3與f4或f2等),來進行資料訊框之收送訊。又,基地台AP,係在收取來自終端台STA的ACK訊框之際,將含有頻道資訊的MCH_BAR訊框予以發送,藉此,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f1~f4等)之利用狀況而利用閒置頻道(f3或f2等),來進行ACK訊框之收送訊。
(資料訊框的構成之例子) 圖6係資料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6所示的訊框構成,係被稱為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是接續於PHY層的前文訊號之後而被發送。
於圖6中,資料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Duration、Address1乃至Address4、Sequence Control、QoS Control、HT Control、Frame Body、FCS。
在Frame Control中係記載了訊框控制資訊或訊框的種類。在Duration中係記載了訊框的持續時間。在Address1乃至Address4中係記載了用來識別送訊來源或收訊端的位址資訊。
在Sequence Control中係記載了,用來進行訊框的序列控制所需之序列號碼資訊。在QoS Control中係記載了,訊框的QoS控制之參數。在HT Control中係記載了,高吞吐量的控制所需之參數。
這些資訊,係作為MAC標頭,而被附加至實際被發送的資料。於資料訊框中,相對於MAC標頭而實際被發送的資料部分是作為Frame Body而被構成,然後在末尾會被附加錯誤偵測所需之FCS(Frame Check Sequence)。
(MCH_R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 圖7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多重頻道RTS訊框(MCH_R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7中,MCH_RTS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Duration、Transmit Address、Receive Address、Available Channel Map、Requirement Bandwidth、FCS。
亦即,MCH_RTS訊框,係除了現狀的RTS訊框中所包含的,傳輸的持續時間所被記載之Duration、送訊位址所被記載之Transmit Address(TA)、收訊位址所被記載之Receive Address(RA)、訊框之末尾的FCS以外,還被新追加了Available Channel Map、與Requirement Bandwidth(之參數)。
在Available Channel Map中係記載了,從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亦即,可讓送訊側之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AP)發送資料(例如資料訊框)的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例如,圖8係圖示了,將Available Channel Map以位元圖形式加以表示時的例子。
於圖8中,是將32位元的位元圖之各位元,以0~31之數字加以表示。此處,將開頭的位元0視為36頻道,將其下個位元1視為40頻道、・・・、將末尾的位元31視為160頻道而表現,對各位元指派了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例如,在Available Channel Map中,係在以0~31之位元而被表示的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中,可將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對應之位元設成"1",將其以外之位元設成"0"。
此外,此處雖然是藉由位元圖形式來表現頻道資訊,但不限定於如此的形式,作為頻道資訊,只要是可以指定頻道號碼即可,亦可採用其他形式。
在Requirement Bandwidth中係記載了,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頻率頻道數)所相關之頻寬資訊。例如,圖9係圖示了,作為Requirement Bandwidth,是將要利用的頻率之頻寬,與數值建立對應而加以表示時的例子。
於圖9中,藉由對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而把數值建立對應,例如,數值0係為20MHz之頻寬、數值1係為40MHz之頻寬、・・・般地,隨著數值增加而頻寬也跟著增加,以數值15就可將320MHz之頻寬指定作為所要利用的頻寬(頻道數)。此外,例如,若以20MHz單位來指派頻率頻道,則例如20MHz的頻寬係相當於頻道數為1,又例如40MHz的頻寬係相當於頻道數為2。
(C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 圖10係C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0中,CTS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Duration、Receive Address、FCS。
亦即,CTS訊框,係與現狀的CTS訊框同樣地,是由:傳輸的持續時間所被記載之Duration、收訊位址所被記載之Receive Address(RA)、訊框之末尾的FCS所構成。如此,CTS訊框,係設成和現狀相同之構成,藉此可以成為與現狀方式之無線LAN系統保持相容性的構成。
(MCH_BAR訊框的構成之例子) 圖11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多重頻道BAR訊框(MCH_BAR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1中,MCH_BAR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Duration、Transmit Address、Receive Address、Available Channel Map、BA Control、BA Information、FCS。
亦即,MCH_BAR訊框,係除了現狀的BAR訊框中所包含的,傳輸的持續時間所被記載之Duration、送訊位址所被記載之Transmit Address(TA)、收訊位址所被記載之Receive Address(RA)、區塊ACK之控制資訊所被記載之BA Control、必要之區塊ACK的相關資訊所被記載之BA Information、訊框之末尾的FCS以外,還被新追加了Available Channel Map(之參數)。
Available Channel Map係例如,如圖8所示的位元圖形式之資訊等,記載了從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亦即可讓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終端台STA)發送確認訊號(例如ACK訊框)的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換言之,頻道資訊係亦可說是,可讓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例如基地台AP),發送要求訊號(例如MCH_BAR訊框)的頻率頻道。
此外,被回送的ACK訊框之資訊(ACK資訊),由於是異於資料而為較短的資訊(資料量較少的資訊),因此在MCH_BAR訊框中,相較於MCH_RTS訊框之構成,可以省略Requirement Bandwidth之參數。
(區塊ACK訊框的構成之例子) 圖12係區塊ACK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2中,區塊ACK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Duration、Transmit Address、Receive Address、BA Control、BA Information、FCS。
亦即,區塊ACK訊框,係和現狀的區塊ACK訊框同樣地,是由:傳輸的持續時間所被記載之Duration、送訊位址所被記載之Transmit Address(TA)、收訊位址所被記載之Receive Address(RA)、區塊ACK之控制資訊所被記載之BA Control、必要之區塊ACK的相關資訊所被記載之BA Information、訊框之末尾的FCS所構成。如此,區塊ACK訊框,係設成和現狀相同之構成,藉此可以成為與現狀方式之無線LAN系統保持相容性的構成。
(通訊裝置的構成之例子) 圖13係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裝置(無線通訊裝置)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圖13所示的通訊裝置10,係作為無線網路(圖1)中的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而被構成。
於圖13中,通訊裝置10係含有: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資訊輸入模組12、機器控制部13、資訊輸出模組14、及無線通訊模組15而被構成。
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係由例如:身為基地台AP而具有從光纖網或其他通訊線路透過服務供應商而連接至網際網路網所需之機能的電路或其週邊電路、微控制器、半導體記憶體等所構成。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係依照來自機器控制部13之控制,進行網際網路連接之相關處理。例如,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在通訊裝置10是身為基地台AP而動作的情況下,係為用來對網際網路網進行連接所需之通訊數據機等之機能所被實作的構成。
資訊輸入模組12係由例如:按壓按鈕或鍵盤、觸控面板等之輸入裝置所構成。資訊輸入模組12係具有:將來自使用者之指示所對應之指示資訊,輸入至機器控制部13的機能。
機器控制部13,係由例如微處理器或微控制器等所構成。機器控制部13,係為了使通訊裝置10身為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而動作,而進行各部(模組)之控制。
機器控制部13,係對從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資訊輸入模組12、或無線通訊模組15所被供給的資訊,進行處理。又,機器控制部13,係將自身之處理結果所得的資訊,供給至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資訊輸出模組14、或無線通訊模組15。
例如,機器控制部13,係在資料的送訊時,將從協定上層之應用程式等所交付的送訊資料,供給至無線通訊模組15,在資料的收訊時,將從無線通訊模組15所被供給之收訊資料,交付給協定上層之應用程式等。
資訊輸出模組14,係由含有例如: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有機EL顯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LED(Light Emitting Diode)顯示器等之顯示元件的輸出裝置所構成。
資訊輸出模組14係具有:基於從機器控制部13所被供給之資訊,而對使用者顯示必要之資訊的機能。此處,被資訊輸出模組14所處理的資訊中係含有例如:通訊裝置10之動作狀態或透過網際網路網而被取得的資訊等。
無線通訊模組15係由例如:無線晶片或週邊電路、微控制器、半導體記憶體等所構成。無線通訊模組15,係依照來自機器控制部13之控制,進行無線通訊之相關處理。無線通訊模組15之構成的細節,係參照圖14而後述。
此外,此處雖然以搭載有無線通訊晶片或週邊電路等的無線通訊模組為一例做說明,但本技術係不限於無線通訊模組,可適用於例如無線通訊晶片或無線通訊LSI等。甚至,於無線通訊模組中,是否包含有天線係為任意。
又,於圖13的通訊裝置10中,機器控制部13及無線通訊模組15,係為必要的構成元件,但這些以外的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資訊輸入模組12、及資訊輸出模組14是否要被包含在構成元件中,係為任意。
亦即,隨著身為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而動作的每一通訊裝置10,可只以視為必要的模組來構成之,可將多餘的部分予以簡化,或甚至不要組裝進去而構成。更具體而言,係可為例如: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1,係只有在基地台AP中才會被組裝,資訊輸入模組12或資訊輸出模組14,係只有在終端台STA中才會被組裝。
(無線通訊模組的構成之例子) 圖14係圖13的無線通訊模組15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於圖14中,無線通訊模組15係含有:介面101、送訊緩衝區102、網路管理部103、送訊訊框建構部104、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管理資訊生成部106、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送訊功率控制部108、無線送訊處理部109、天線控制部110、無線收訊處理部111、偵測閾值控制部112、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管理資訊處理部114、收訊資料建構部115、及收訊緩衝區116而被構成。
介面101,係由例如輸出入介面電路等所構成。介面101,係為用來與機器控制部13(圖13)之間收授資料所需之介面,具有:將被輸入至其的資訊或從其所被輸出的資訊,以所定之訊號形式進行交換所需之機能。
介面101,係將從機器控制部13所被輸入之送訊資料,寫入至送訊緩衝區102。又,介面101,係將從機器控制部13所被輸入之資訊,供給至網路管理部103,或是將從網路管理部103所被供給之資訊,輸出至機器控制部13等等。
送訊緩衝區102,係由例如緩衝記憶體等之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所構成。送訊緩衝區102,係將透過介面101而被寫入的送訊資料予以暫時儲存。
網路管理部103,係進行無線網路中的通訊裝置10的位址資訊等之管理。又,網路管理部103,係在通訊裝置10是身為基地台AP而動作的情況下,係為實施對網際網路網之連接的構成。
送訊訊框建構部104,係將送訊緩衝區102中所被儲存之送訊資料予以讀出,建構成為用來以無線通訊進行傳輸所需之資料訊框,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109。又,送訊訊框建構部104,係將關於送訊訊框的送訊訊框資訊,供給至管理資訊生成部106。
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具有:將複數個頻率頻道中的利用狀況分別加以管理的多重頻道管理機能。又,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具有:監視要求訊框(要求訊號)或回應訊框(回應訊號)中所記載的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狀況,並立即掌握可利用之頻道的機能。
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對從網路管理部103、偵測閾值控制部112、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或管理資訊處理部114所被供給之資訊進行處理。又,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自身之處理結果所得的資訊(多重頻道管理資訊),供給至網路管理部103、管理資訊生成部106、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送訊功率控制部108、天線控制部110、或偵測閾值控制部112。
對管理資訊生成部106係有來自送訊訊框建構部104的送訊訊框資訊、與來自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的多重頻道管理資訊,會被供給。管理資訊生成部106,係基於送訊訊框資訊及多重頻道管理資訊,而生成管理資訊,並供給至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及無線送訊處理部109。
該管理資訊中係含有例如:實際藉由無線通訊而被發送的訊框之標頭資訊、或各種參數。例如,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等之多重控制訊框的各種參數(例如Available Channel Map或Requirement Bandwidth等),也是在此被生成,而被供給至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
對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有:來自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的多重頻道管理資訊、來自管理資訊生成部106的管理資訊、及來自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的控制訊框收訊資訊,會被供給。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基於多重頻道管理資訊、管理資訊、及控制訊框收訊資訊,而控制無線送訊處理部109,進行用來發送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所需之處理。
在該送訊處理中,除了現狀的將CTS訊框或ACK訊框等之控制訊框予以發送時的處理以外,還將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等之多重控制訊框予以發送時的處理予以集中控制的機能,係被追加。
送訊功率控制部108,係對無線送訊處理部109控制送訊功率,以使得在發送所定之訊框時,訊號不會抵達多餘的電波到達範圍。此處係具備以下機能:基於來自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的多重頻道管理資訊而進行控制,以使得訊號會以收訊側所意圖之收訊電場強度而抵達的方式來調整必要最低限度的送訊功率而發送資料。
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將以無線通訊而送訊的訊框轉換成基頻訊號而作為類比訊號加以處理,將該處理結果所得之送訊訊號,供給至天線控制部110。
此處,在將資料訊框予以發送的情況下,對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有:來自送訊訊框建構部104的資料訊框(用來發送送訊資料所需之訊框)、與來自管理資訊生成部106的管理資訊(該資料訊框的標頭資訊),會被供給。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在資料訊框中含入標頭資訊,依照來自送訊功率控制部108之控制,生成相應於資料訊框的送訊訊號。
又,將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予以發送的情況下,對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有來自管理資訊生成部106的管理資訊會被供給。該管理資訊中係含有控制訊框或多重控制訊框之各種參數。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依照來自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及送訊功率控制部108之控制,相應於從管理資訊所得之控制訊框(CTS訊框或ACK訊框等)或多重控制訊框(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等)而生成送訊訊號。
天線控制部110,係由複數個天線元件被連接而構成。天線控制部110係進行: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109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透過天線元件以無線通訊予以發送的控制。又,天線控制部110,係將藉由無線通訊而被發送過來的無線訊號,透過天線元件而予以接收,並供給至無線收訊處理部111及偵測閾值控制部112。
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係依照來自偵測閾值控制部112之控制,在從天線控制部110所被供給之收訊訊號中,偵測到所定之前文訊號的情況下,進行將其以後所被附加的標頭資訊或資料部分予以接收的處理。
此處,在接收到資料訊框的情況下,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係將該資料訊框之標頭資訊供給至管理資訊處理部114,將該資料訊框供給至收訊資料建構部115。又,在接收到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的情況下,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係將該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供給至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及管理資訊處理部114。
偵測閾值控制部112,係在實施了送訊功率控制部108所致之送訊功率控制的情況下,設定可以偵測出從位於其範圍內的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的通訊裝置10)送來之無線訊號的訊號之偵測位準。此處係具備有:在適用空間再利用技術時,控制成以必要最低限度之偵測閾值來偵測訊號的機能。
對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有來自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之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會被供給。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進行用來接收從無線收訊處理部111所被供給之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所需之處理,將該處理結果所得之控制訊框收訊資訊,供給至多重頻道管理部105、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偵測閾值控制部112、及管理資訊處理部114。
在該收訊處理中,除了現狀的將CTS訊框或ACK訊框等之控制訊框予以接收時的處理以外,還將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等之多重控制訊框予以接收時的處理予以集中控制的機能,係被追加。
對管理資訊處理部114係有:來自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之標頭資訊或控制訊框(含有多重控制訊框)、及來自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之控制訊框收訊資訊,會被供給。管理資訊處理部114,係基於標頭資訊或控制訊框、及控制訊框收訊資訊,而將實際以無線通訊而被發送過來的訊框的包含標頭資訊等的管理資訊予以解析;而在收訊位址資訊中,若自身是有被指定的情況下,則將該當訊框中所被記載之參數予以抽出。
例如,MCH_RTS訊框或MCH_BAR訊框等之多重控制訊框的各種參數(例如Available Channel Map或Requirement Bandwidth等),也是在此被抽出,而被供給至多重頻道管理部105。又,管理資訊處理部114,係將管理資訊解析所得的標頭資訊等之資訊,供給至收訊資料建構部115。
收訊資料建構部115,係基於從管理資訊處理部114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等之資訊,而從來自無線收訊處理部111之資料訊框去除所定之標頭資訊而只將必要之資料部分予以抽出,作為收訊資料而寫入至收訊緩衝區116。
收訊緩衝區116,係由例如緩衝記憶體等之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所構成。收訊緩衝區116,係將已被收訊資料建構部115所寫入之收訊資料,予以暫時儲存。收訊緩衝區116中所被儲存的收訊資料係被適宜讀出,透過介面101而被輸出至機器控制部13。
如以上所被構成的無線通訊模組15中,尤其是,藉由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管理資訊生成部106、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及管理資訊處理部114,含有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的MCH_RTS訊框、或含有頻道資訊的MCH_BAR訊框等之多重控制訊框之相關處理,會被進行。
此外,於圖14中,構成無線通訊模組15的各部係例如,如虛線框所示,可分成收送訊資料輸出入部151、控制部152、前級部153之3個區塊。
此處,收送訊資料輸出入部151,係由:介面101、送訊緩衝區102、網路管理部103、送訊訊框建構部104、收訊資料建構部115、及收訊緩衝區116所構成,主要進行所被輸入之送訊資料或所被輸出之收訊資料的相關處理或控制。又,控制部152,係由:多重頻道管理部105、管理資訊生成部106、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及管理資訊處理部114所構成,主要進行控制訊框或多重控制訊框等之訊框的相關處理或控制。再者,前級部153,係由:送訊功率控制部108、無線送訊處理部109、天線控制部110、無線收訊處理部111、及偵測閾值控制部112所構成,主要進行送訊訊號或收訊訊號等之訊號的相關處理或控制。
(資料送訊側之動作) 首先,參照圖15及圖16的流程圖,說明例如圖5的基地台AP10或基地台AP20等之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的無線通訊模組15)之動作。
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會判定是否透過介面101而收取了送訊資料(S101),在判定為有收取了送訊資料的情況下(S101的「YES」),已收取之送訊資料,係被儲存至送訊緩衝區102(S102),執行步驟S103以後之處理。
亦即,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根據送訊緩衝區102中所被儲存之送訊資料的資料量,來設定送訊資料之送訊時所必須的頻率頻道數(頻寬)(S103)。又,此時,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隨應於送訊資料之類別而被設定了優先順位的所定之存取等待時間與隨機的等待時間,一起加以設定(S104)。
接下來,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掌握可送訊之所有頻率頻道的傳輸路之利用狀況(S105),判定送訊資料之送訊是否為可能(S106)。此處,重複步驟S105、S106之處理,在判定為送訊資料之送訊是可能時(S106的「YES」),處理係往步驟S107前進。
管理資訊生成部106,係在送訊資料之送訊為可能的時序上,將該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送訊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加以取得,並記載在MCH_RTS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Requirement Bandwidth)中(S107)。又,此時,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從MCH_RTS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中所被記載之頻道資訊之中,將1個頻率頻道設定作為送訊頻道(S108)。
此外,此處,亦可將被視為首要頻道的頻率頻道,設定作為送訊頻道。然後,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利用步驟S108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送訊頻道,來發送MCH_RTS訊框(S109)。
接下來,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在步驟S107之處理中作為頻道資訊而記載的複數個頻率頻道(亦即作為收訊候補頻道的多重頻道)上,進行等待CTS訊框之收訊的設定(S110)。
然後,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在步驟S110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複數個頻率頻道(收訊候補頻道)上,判定是否有從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接收到CTS訊框(S111),在判定為有接收到CTS訊框的情況下(S111的「YES」),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對象之收訊候補頻道,設定作為在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中是可以接收到資料訊框的可收訊頻道(S112)。
又,此處作為時序係為幾乎同時,判定接收到CTS訊框的所有頻率頻道(可收訊頻道)的相關資訊是否已被取得(S113),在判定為所有的頻率頻道的相關資訊尚未被取得的情況下(S113的「NO」),重複步驟S111乃至S113之處理。如此,步驟S111乃至S113之處理係被平行地重複,藉此,有CTS訊框之收訊的所有頻率頻道(可收訊頻道)的相關資訊係被取得。
藉此,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藉由重複步驟S111乃至S113之處理所得的收訊側之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中的可收訊之頻率頻道數(頻寬),加以取得(S114)。
然後,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步驟S103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送訊側之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中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必須之頻率頻道數(頻寬),與步驟S114之處理中所被取得的收訊側之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中可接收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的頻率頻道數(頻寬),進行比較,判定是否可以進行所被要求之頻率頻道數(頻寬)以上(要求數以上)之設定(S115)。
然後,在判定為要求數以上之設定係為可能的情況下(S115的「YES」),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將該要求數以上之設定為可能的1或複數個頻率頻道,設定作為收訊端(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之可收訊頻道(S116)。又,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將步驟S116之處理中所設定的收訊端之可收訊頻道,設定作為送訊資料之送訊頻道(S117)。
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利用步驟S117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送訊頻道,來發送含有送訊資料的資料訊框(S118)。此外,此處,於資料訊框之送訊中也是亦可構成為,為了在自身指定為可送訊的所有頻率頻道中,逐次掌握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進行從其他通訊裝置10送來的資料訊框或CTS訊框之收訊(S119)。
又,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判定ACK訊框之收取是否為必要(S120),在判定為ACK訊框之收取為必要的情況下(S120的「YES」),執行步驟S121以後之處理。
亦即,管理資訊生成部106,係在ACK訊框之收取為必要的時序上取得可讓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發送ACK訊框的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並記載在MCH_BAR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中(S121)。又,此時,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從MCH_BAR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中所被記載之頻道資訊之中,將1個頻率頻道設定作為送訊頻道(S122)。
此外,此處,亦可將被視為首要頻道的頻率頻道,設定作為送訊頻道。然後,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利用步驟S122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送訊頻道,來發送MCH_BAR訊框(S123)。
或者亦可為,資料訊框之送訊時(S118)所被利用的送訊頻道(第1頻率頻道),與MCH_BAR訊框之送訊時(S123)所被利用的送訊頻道(第2頻率頻道),係被設成不同的頻率頻道。
接下來,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在步驟S121之處理中作為頻道資訊而記載的複數個頻率頻道(亦即作為收訊候補頻道的多重頻道)上,進行等待ACK訊框之收訊的設定(S124)。
然後,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判定,在步驟S124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複數個頻率頻道(收訊候補頻道)之任一者上,是否有接收到ACK訊框(S125),在判定為有接收到ACK訊框的情況下(S125的「YES」),則在送訊緩衝區102中所被儲存之送訊資料之中,將已經藉由ACK訊框而取得了收取確認的送訊資料,予以刪除(S126)。
此外,在步驟S120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ACK訊框之收取為不要的情況下(S120的「NO」),則ACK訊框之相關處理(S121乃至S125)係被略過,處理係往步驟S126前進,送訊緩衝區102中所被儲存之送訊資料係被刪除(S126)。又,一旦步驟S126之處理結束,圖15及圖16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就結束。
又,在步驟S115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送訊資料之送訊時所必須之頻率頻道數(頻寬)未被湊齊的情況下(S115的「NO」)、或在步驟S125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有尚未藉由ACK訊框而取得了收取確認之送訊資料存在的情況下(S125的「NO」),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103,再度進行送訊所必要之頻率頻道數(頻寬)之選定。又,在步驟S101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尚未收取到送訊資料的情況下(S101的「NO」),則其以後之處理本身就不會被進行而被結束。
以上說明了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
(資料收訊側之動作) 接著,參照圖17及圖18的流程圖,說明例如圖5的終端台STA12或終端台STA21等之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的無線通訊模組15)之動作。
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判定自身是否為多重頻道支援之通訊裝置10(的無線通訊模組15)(S201)。在步驟S201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是多重頻道支援,且使用者希望利用多重頻道的通訊之設定的情況下(S201的「YES」),則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進行在多重頻道中等待收訊之設定(S202),執行步驟S203以後之處理。
亦即,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在藉由無線收訊處理部111而接收到MCH_RTS訊框的情況下(S203的「YES」),確認該當MCH_RTS訊框是否為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以自身為收訊端的要求)(S204)。
然後,在接收到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的情況下(S204的「YES」),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將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中所被記載之頻道資訊加以取得(S205),掌握可讓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發送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的所有頻率頻道的傳輸路之利用狀況(S206)。
又,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將給自身收的MCH_RTS訊框(之Requirement Bandwidth)中所被記載之頻寬資訊加以取得(S207)。然後,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基於頻道資訊及頻寬資訊,而在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判定是否有以自身為收訊端而可收訊之頻率頻道(S208)。
此處,在有以自身為收訊端而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情況下(S208的「YES」),則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將該頻率頻道設定成可收訊頻道(S209),將資料傳輸的持續時間設定作為Duration資訊(S210)。藉此,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利用步驟S209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可收訊頻道,來發送CTS訊框(S211)。
又,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在步驟S209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可收訊頻道上,進行等待資料訊框之收訊的設定(S212)。如此,從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被選擇出來的可收訊頻道,係為用來接收資料訊框所需之收訊頻道,同時也是用來發送CTS訊框所需之送訊頻道。
此外,該可收訊頻道之設定係例如,直到圖5的基地台AP10等之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的無線通訊模組15),視為可送訊的所有頻率頻道之判定都被進行為止(S213的「YES」),都會回到步驟S208,重複步驟S208乃至S213之處理。
藉此,從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可發送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的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可接收送訊資料(含有其之資料訊框)的頻率頻道,就可確保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之頻寬(可確保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必須之頻率頻道數)。
其後,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在藉由重複步驟S208乃至S213之處理而已被設定的可收訊頻道上,判定是否有接收到資料訊框(S214),在判定為有接收到資料訊框的情況下(S214的「YES」),則更進一步判定資料訊框中所被儲存之收訊資料是否正常地收訊成功(S215)。
然後,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判定為將收訊資料正常收訊成功的情況下(S215的「YES」),則將該收訊資料儲存至收訊緩衝區116(S216),同時,將作為其ACK資訊的序列號碼等予以建構(S217)。又,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判定所有的收訊資料是否已經湊齊(S218),在所有的收訊資料已湊齊的情況下(S218的「YES」),則收訊緩衝區116中所被儲存之收訊資料,會透過介面101,而被輸出至協定上層之應用程式(S219)。
一旦步驟S219之處理結束,則處理係往步驟S220前進。此外,判定為未接收到資料訊框的情況(S214的「NO」)、判定為收訊資料未正常收訊的情況(S215的「NO」)、或判定為所有的收訊資料尚未湊齊的情況(S218的「NO」)下,則處理皆往步驟S220前進。
此處,例如,在無法確保資料訊框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的情況下,亦即,在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基地台AP)中,藉由隨應於CTS訊框之收訊而被設定的可收訊頻道,所被要求之頻率頻道數(頻寬)以上(要求數以上)之設定是被判定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圖16的S115的「NO」),則資料訊框係為未送訊(未執行圖16的S118),在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終端台STA)中,係判定資料訊框為未收訊(S214的「NO」)。
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判定ACK訊框之回送是否為必要(S220),在判定為ACK訊框之回送為必要的情況下(S220的「YES」),則更進一步判定自身是否為多重頻道支援(S221)。然後,在判定為自身是多重頻道支援的情況下(S221的「YES」),則多重頻道管理部105係掌握可送訊之所有頻率頻道的傳輸路之利用狀況(S222)。
又,在無線通訊模組15中,係判定是否已接收到MCH_BAR訊框(S233)。然後,在判定為有接收到MCH_BAR訊框的情況下(S233的「YES」),則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113,係取得,可讓MCH_BAR訊框(的Available Channel Map)中所被記載之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發送ACK訊框(例如終端台STA)的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S224)。
此時,資料訊框之收訊時(S214)所被利用的送訊頻道(第1頻率頻道),與MCH_BAR訊框之收訊時(S223)所被利用的送訊頻道(第2頻率頻道),有時候係被設成不同的頻率頻道,而在所有的頻道上進行收訊。
又,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107,係將步驟S224之處理中所被取得的頻道資訊之中的至少1個頻道頻率,設定作為送訊頻道(S225)。藉此,無線送訊處理部109,係利用步驟S225之處理中所被設定之送訊頻道,來發送ACK訊框(S226)。
此外,在步驟S221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自身是多重頻道不支援的情況下(S221的「NO」),則步驟S222乃至S225之處理係被略過,以單一之送訊頻道來發送ACK訊框(S226)。又,在步驟S220之判定處理中,判定ACK訊框之送訊為不需要的情況下(S220的「NO」),則步驟S221乃至S226之處理係被略過,ACK訊框係為未送訊。又,一旦步驟S226之處理結束,圖17及圖18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就結束。
又,在步驟S203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未接收到MCH_RTS訊框的情況(S203的「NO」)、在步驟S204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這是給其他通訊裝置10收的MCH_RTS訊框的情況(S204的「NO」)、或在步驟S208之判定處理中,判定為沒有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情況(S208的「NO」)下,則處理係往步驟S214前進,進行資料訊框之收訊動作。
以上說明了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
如以上所述,在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方法(新方式)中,例如利用以20MHz頻寬視為1個頻道而被構成的複數個頻率頻道來收送資料的無線LAN系統中,含有在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上可利用之頻道資源之資訊(頻道資訊)、與20MHz頻寬之頻道量之資訊(頻寬資訊)的要求訊框(MCH_RTS訊框),會被發送。另一方面,在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中,基於要求訊框之資訊,可利用之至少1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會被選擇並利用該已被選擇之頻率頻道而將回應訊框(CTS訊框)予以回送。
藉此,於無線LAN系統中,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與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進行通訊之際,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使用閒置頻道進行通訊。亦即,可利用未被重疊相鄰之基本服務集(BSS)所利用的頻率頻道來實施通訊。例如,如圖4所示,以240MHz或320MHz單位來利用頻率頻道的情況下,則由於頻寬較廣,因此與其他頻率頻道重疊的可能性非常地高,但在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方法(新方式)中,由於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來選擇閒置頻道,因此可以避免頻帶重疊。
又,不只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的傳輸路利用狀況,亦可還隨應於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的傳輸路利用狀況,而利用最佳的頻率頻道來實施通訊。藉此,就算是正被現狀方式的無線LAN系統所運用的頻率頻道,仍可確保與支援現狀方式的通訊裝置(傳統終端)的相容性,而進行存取控制。
甚至,於無線LAN系統中,在資料送訊後,藉由發送含有在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基地台AP)上可利用之頻道資源之資訊(頻道資訊)的要求訊框(MCH_BAR訊框),在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例如終端台STA)中,在資料之收訊後回送ACK訊框的情況下,就可以選擇可回送ACK訊框之頻率頻道。藉此,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係可以在沒有進行其他通訊之可能性的頻率頻道上,回送ACK訊框,因此可確實地回送ACK訊框。
此處,上述的專利文獻1中雖然揭露了,從複數個頻率頻道之中,可以只選擇出於收訊機上送訊或收訊均可利用之1個頻率頻道的技術,但係想定為,考慮資料訊框之收訊與其後的ACK訊框之送訊(回送),而選擇可可收送訊之頻率頻道。相對於此,在本技術中則是構成為,在接收到資料訊框之後的ACK訊框之送訊(回送)進行之際,使用MCH_BAR訊框而每次選擇可利用之頻率頻道,因此也能夠選擇僅資料訊框之收訊為可能的頻率頻道。藉此,在本技術的構成中,就連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之構成下未被選擇的頻率頻道(僅資料訊框之收訊為可能的頻率頻道)都可增加成可利用之頻率頻道,因此可提升傳輸路的利用效率。
又,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中雖然揭露了,為了偵測其他裝置所致之妨礙導致頻道被佔有而測定功率密度,決定佔有頻道之ID的技術,但在虛擬的載波偵測所致之網路配置向量(NAV)已被設定的狀態下,由於無法被辨識成為佔有頻道,因此一旦利用此種頻道,就恐怕會有發生碰撞(collision)之虞。相對於此,在本技術中係構成為,可辨識出網路配置向量(NAV)已被設定的頻率頻道而選擇該當頻率頻道以外的頻率頻道,因此可以避免此種碰撞。
此外,上述的文獻A中雖然揭露了,將預先指派給各終端的頻道資訊,在首要頻道上作為RTS訊框(多重使用者RTS)而予以發送,根據從各終端的CTS訊框之收取,而發送資料的構成,但資料的送訊頻道,係事前就被指派給各終端,若網路配置向量(NAV)有被設定,則無法進行CTS訊框所致之回應,也無法進行資料送訊。相對於此,在本技術中則是構成為,是在進行CTS訊框之送訊(回應)之際,使用MCH_RTS訊框而每次選擇可利用之頻率頻道,因此可以避免此種無法進行資料送訊的狀況。
又,下記之文獻B中係揭露,在RTS訊框中記載要求頻道頻寬,在CTS訊框中含有認可要求頻道頻寬之欄位的構成,RTS訊框係以要求頻道數之頻寬,CTS訊框係以回應頻道數之頻寬而分別被發送,但中心頻率係為相同。相對於此,在本技術中則是構成為,是在進行CTS訊框之送訊(回應)之際,使用MCH_RTS訊框而每次選擇可利用之頻率頻道,因此可隨應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之利用狀況而選擇閒置頻道。
文獻B:日本特開2014-195266號公報
<2.變形例>
(其他構成之例子) 在上述的說明中,雖然說明了,通訊裝置10係作為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而被構成,但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裝置,係除了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以外,亦可作為構成基地台AP或終端台STA的裝置之一部分(例如無線通訊模組或無線晶片等)而被構成。
又,終端台STA係可作為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型終端、行動電話機、個人電腦、數位相機、遊戲機、電視受像機、可穿戴式終端、揚聲器裝置等之具有無線通訊機能的電子機器而構成。
又,在上述的說明中,雖然假設基地台AP是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而另一方面,終端台STA是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而做說明,但送訊側與收訊側亦可相反,亦可將終端台STA設成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0,將基地台AP設成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0。此情況下,是藉由終端台STA,來執行圖15及圖16的流程圖所示的資料送訊側之動作,藉由基地台AP,來執行圖17及圖18的流程圖所示的資料收訊側之動作。
此外,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又,本技術係可採取如下的構成。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將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加以生成; 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含有已生成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 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而將前記資料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3) 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使得比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還寬之頻寬成為可選擇的頻率頻道。 (4) 如前記(1)乃至(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回應訊號,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回應訊號,而從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要利用的頻率頻道。 (5) 如前記(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RTS(Request to Send)訊框; 前記回應訊號,係為CTS(Clear to Send)訊框。 (6)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含有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 利用已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發送了前記回應訊號之後,利用已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資料,予以接收。 (8) 如前記(6)或(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9) 如前記(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使得比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還寬之頻寬成為可選擇的頻率頻道。 (10) 如前記(6)乃至(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RTS訊框; 前記回應訊號,係為CTS訊框。 (1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資料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 生成要求訊號,其係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含有可讓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 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第2頻率頻道,而將已生成之前記要求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2頻率頻道,係不同於前記第1頻率頻道。 (13) 如前記(11)或(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確認訊號,予以接收。 (14) 如前記(11)乃至(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15) 如前記(11)乃至(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確認訊號,予以接收。 (16) 如前記(11)乃至(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BAR(Block Ack Request)訊框; 前記確認訊號,係為ACK(Acknowledgement)訊框。 (17)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予以接收; 利用第2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為含有可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的要求訊號,予以接收; 在已正常接收到前記資料的情況下,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頻率頻道; 利用已選擇之前記頻率頻道,而將前記確認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8) 如前記(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2頻率頻道,係不同於前記第1頻率頻道。 (19) 如前記(17)或(1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20) 如前記(17)乃至(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BAR訊框; 前記確認訊號,係為ACK訊框。
10‧‧‧通訊裝置 11‧‧‧網際網路連接模組 12‧‧‧資訊輸入模組 13‧‧‧機器控制部 14‧‧‧資訊輸出模組 15‧‧‧無線通訊模組 101‧‧‧介面 102‧‧‧送訊緩衝區 103‧‧‧網路管理部 104‧‧‧送訊訊框建構部 105‧‧‧多重頻道管理部 106‧‧‧管理資訊生成部 107‧‧‧控制訊框送訊處理部 108‧‧‧送訊功率控制部 109‧‧‧無線送訊處理部 110‧‧‧天線控制部 111‧‧‧無線收訊處理部 112‧‧‧偵測閾值控制部 113‧‧‧控制訊框收訊處理部 114‧‧‧管理資訊處理部 115‧‧‧收訊資料建構部 116‧‧‧收訊緩衝區 151‧‧‧收送訊資料輸出入部 152‧‧‧控制部 153‧‧‧前級部 AP‧‧‧基地台 STA‧‧‧終端台
[圖1]無線網路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2]現狀的方式所致之無線網路的存取控制之例子的圖示。 [圖3]新方式所致之無線網路的存取控制之例子的圖示。 [圖4]無線LAN系統中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圖5]新方式所致之多重頻道的存取控制程序之例子的圖示。 [圖6]資料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7]適用了本技術的多重頻道R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8]地圖的位元圖形式之頻道資訊的參數之例子的圖示。 [圖9]頻寬資訊的參數之例子的圖示。 [圖10]CTS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11]適用了本技術的多重頻道BAR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12]區塊ACK訊框的構成之例子的圖示。 [圖13]適用了本技術的通訊裝置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14]無線通訊模組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15]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16]資料送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17]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18]資料收訊側的通訊裝置之動作的說明用流程圖。

Claims (20)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將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加以生成; 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所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含有已生成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 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已被選擇作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的頻率頻道,而將前記資料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使得比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還寬之頻寬成為可選擇的頻率頻道。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回應訊號,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回應訊號,而從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要利用的頻率頻道。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RTS(Request to Send)訊框; 前記回應訊號,係為CTS(Clear to Send)訊框。
  6.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含有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資料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及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所相關之頻寬資訊的要求訊號,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及前記頻寬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可收訊之頻率頻道; 利用已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發送了前記回應訊號之後,利用已選擇之前記可收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資料,予以接收。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使得比前記資料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率之頻寬還寬之頻寬成為可選擇的頻率頻道。
  10.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RTS訊框; 前記回應訊號,係為CTS訊框。
  1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資料發送至其他通訊裝置; 生成要求訊號,其係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含有可讓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 利用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第2頻率頻道,而將已生成之前記要求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2頻率頻道,係不同於前記第1頻率頻道。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已被選擇出來的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確認訊號,予以接收。
  14.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15.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利用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確認訊號,予以接收。
  16.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BAR(Block Ack Request)訊框; 前記確認訊號,係為ACK(Acknowledgement)訊框。
  17.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以下控制: 利用第1頻率頻道,而將從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予以接收; 利用第2頻率頻道,而將從前記其他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用來要求前記資料之正常收訊之確認所需之訊號,且為含有可發送確認訊號的可送訊之頻率頻道所相關之頻道資訊的要求訊號,予以接收; 在已正常接收到前記資料的情況下,基於已接收之前記要求訊號中所含之前記頻道資訊,而從前記可送訊之頻率頻道之中,選擇出頻率頻道; 利用已選擇之前記頻率頻道,而將前記確認訊號,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2頻率頻道,係不同於前記第1頻率頻道。
  19.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頻道資訊係包含有:在前記通訊裝置中為可以選擇的頻率頻道。
  20.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要求訊號,係為支援多重頻道的BAR訊框; 前記確認訊號,係為ACK訊框。
TW108126283A 2018-08-06 2019-07-25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801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7611 2018-08-06
JP2018-147611 2018-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823A true TW202008823A (zh) 2020-02-16
TWI801633B TWI801633B (zh) 2023-05-11

Family

ID=6941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283A TWI801633B (zh) 2018-08-06 2019-07-25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1558901B2 (zh)
EP (1) EP3817484A4 (zh)
JP (2) JP7428128B2 (zh)
MX (1) MX2021001248A (zh)
TW (1) TWI801633B (zh)
WO (1) WO20200316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1682A1 (ja) * 2018-08-06 2020-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22033369A (ja) * 2018-12-18 2022-03-01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21182677A (ja) * 2020-05-18 2021-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339823T1 (de) * 1999-11-03 2006-10-15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oordinierung des zugriffs auf gemeinsam genutzte paralele datenkanäle
JP3916508B2 (ja) 2002-05-24 2007-05-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末局
KR101341192B1 (ko) 2010-02-09 2013-1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랜에서 채널 접근 방법 및 장치
US8259745B2 (en) * 2010-03-29 2012-09-04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carrier sensing for multi-channel operation
US9119110B2 (en) 2010-09-22 2015-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quest to send (RTS) and clear to send (CTS) for multichannel operations
EP2863696B1 (en) * 2012-07-19 2022-12-28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5194732A1 (ko) 2014-06-19 2015-12-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프레임을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024750A1 (ko) 2014-08-12 2016-02-18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다중 사용자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7079454B (zh) 2014-10-31 2020-06-12 索尼公司 用于多信道操作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EP3229543B1 (en) 2014-12-01 2021-05-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60353357A1 (en) 2015-05-27 2016-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plexed communication in dense wireless environments
WO2020031682A1 (ja) * 2018-08-06 2020-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03188A (ja) 2024-01-11
US11558901B2 (en) 2023-01-17
TWI801633B (zh) 2023-05-11
JPWO2020031682A1 (ja) 2021-08-10
EP3817484A4 (en) 2021-09-08
JP7428128B2 (ja) 2024-02-06
EP3817484A1 (en) 2021-05-05
US20230128415A1 (en) 2023-04-27
US20210307071A1 (en) 2021-09-30
WO2020031682A1 (ja) 2020-02-13
MX2021001248A (es) 2021-04-12
US11903030B2 (en) 2024-02-13
US20240163927A1 (en) 202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27928B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resources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109411B2 (en) Channel sense method,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CN110290533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540318B2 (en) Carrier set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247785A1 (e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W202008823A (zh) 通訊裝置
CN106411381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05790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18137601A1 (zh) 通信方法和相关装置
US11277828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8809540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8513728B (zh) 系统信息发送方法、系统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US7411933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WO2020057497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9129164A1 (zh) 一种传输时间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5264942A (zh) 一种数据传输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和方法
CN110198564A (zh) 随机接入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5122927B (zh) 一种资源申请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34180B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EP361198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8160394A (zh) 考虑sl drx活动时间的sl数据传输
CN116113002A (zh) 一种双频切换的方法、双频接入点及双频站点
JP2002354538A (ja) トラヒック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