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3560A - Il-11抗體 - Google Patents

Il-11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3560A
TW202003560A TW108120516A TW108120516A TW202003560A TW 202003560 A TW202003560 A TW 202003560A TW 108120516 A TW108120516 A TW 108120516A TW 108120516 A TW108120516 A TW 108120516A TW 202003560 A TW202003560 A TW 2020035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seq
binding molecule
antige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圖華 A 庫克
塞巴斯汀 夏佛
Original Assignee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商安洛芬生物技術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商安洛芬生物技術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3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356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07K16/244Interleukins [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1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74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canc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6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proteins,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 G01N33/6854Immunoglobulins
    • G01N33/6857Antibody frag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52Predicting or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e.g. for selection of therapy based on assay results in personalised medicine; Progno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Onc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及使用其進行醫學治療及預防之方法。

Description

IL-11抗體
發明領域 本申請案主張2018年6月13日申請之GB1809699.0的優先權,該申請案之內容及要素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
本發明係關於分子生物學之領域,更具體言之,關於抗體技術。本發明亦關於醫學治療及預防之方法。詳言之,提供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
發明背景 據展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刺激造血、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刺激神經生成、抑制脂肪生成、降低促炎細胞介素表現、調節胞外基質(ECM)代謝且介導胃腸上皮細胞之正常生長控制。介白素11 (IL-11)之生理作用仍不清楚。IL-11最大程度上與造血細胞之活化及血小板產生有關,但亦已表明其為促炎性以及抗炎性、促血管生成且對於瘤形成為重要的。
發明概要 在第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或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或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42或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45或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或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6、8或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2、83或8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98或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99或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0或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9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91、92、116、117、118、119或1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93、94、121、122、123、124、125、126、127或1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6至240之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0或2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及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4、236、237、238、239或240之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5或2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及與SEQ ID NO:229或2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根據本發明之各種態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i)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及(ii)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一抗原的一抗原結合分子。
根據本發明之各種態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與一IL-11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核酸或多種核酸,其編碼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或本文所述之一CAR。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其包含本文所述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細胞,其包含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包含培養一細胞之方法,該細胞包含本文所述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該培養在適合於自(多種)核酸或表現載體表現該抗原結合分子或CAR之條件下進行。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本文所提供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及/或一細胞。
本發明亦提供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一細胞、或一組合物,其係供用於醫學治療或預防的一方法中。
本發明亦提供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一細胞、或一組合物,其係供用於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一方法中。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一細胞、或一組合物的用途,其用於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一方法中之一藥劑。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方法,其包含向一個體投與一治療或預防有效量的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一細胞、或一組合物。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方法,其包含使IL-11表現細胞與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該方法可活體外、活體內、原位或離體執行。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活體外複合物,其包含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至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方法,其包含使含有或疑似含有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樣品與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選擇或分層出一個體以使用一IL-11靶向劑治療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來自該個體之一樣品活體外與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其用作一活體外或活體內診斷劑或預後劑。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分裝部分之套組(kit of parts),其包含一預定量之: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一CAR、一核酸或多種核酸、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一細胞、或一組合物。 描述
本發明係關於與已知抗IL-11抗體相比具有改良特性之新穎IL-11結合分子。與先前技術中所揭露之IL-11結合抗原結合分子相比,向本發明之IL-11結合分子提供所需生物物理學及功能特性之組合。 介白素11及IL-11之受體
介白素11 (IL-11),亦稱為脂肪生成抑制因子,為多效性細胞介素及細胞介素之IL-6家族之一成員,包括IL-6、IL-11、IL-27、IL-31、抑瘤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心營養素-1 (CT-1)、心營養素樣細胞介素(CLC)、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及促神經生長素(NP-1)。
介白素11 (IL-11)表現於多種間葉細胞類型中。IL-11基因組序列已定位至染色體19上及染色體71之著絲粒區上,且經確保自細胞高效分泌之典型信號肽轉錄。位於其啟動子序列內的IL-11之活化劑蛋白複合物,cJun/AP-1,對於IL-11之基礎轉錄調節為關鍵的(Du及Williams., Blood 1997, 第89卷: 3897-3908)。人類IL-11之未成熟形式為199個胺基酸之多肽,而IL-11之成熟形式編碼178個胺基酸殘基之蛋白質(Garbers及Scheller., Biol. Chem. 2013; 394(9):1145-1161)。人類IL-11胺基酸序列可以UniProt寄存編號P20809 (P20809.1 GI:124294;SEQ ID NO:1)獲得。重組人類IL-11 (奧普瑞介白素(oprelvekin))亦為可商購的。來自其他物種(包括小鼠、大鼠、豬、奶牛、硬骨魚的若干物種及靈長類動物)之IL-11亦已經選殖及定序。
在本說明書中,「IL-11」係指來自任何物種之IL-11,且包括來自任何物種的IL-11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如本文所用,蛋白質之「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可任擇地特徵為與參考蛋白質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參考蛋白質之片段、變異體、同功異型物及同源物之特徵可在於能夠執行參考蛋白質所執行之功能。
「片段」通常係指參考蛋白質之一部分。「變異體」通常係指具有包含一或多個相對於參考蛋白質之胺基酸序列的胺基酸取代、插入、缺失或其他修飾,但保留相當大的與參考蛋白質之胺基酸序列之序列一致性程度(例如至少60%)之胺基酸序列的蛋白質。「同功異型物」通常係指由與參考蛋白質物種相同的物種表現之參考蛋白質之變異體。「同源物」通常係指藉由相比於參考蛋白質物種不同的物種產生之參考蛋白質之變異體。同源物包括直系同源物。「片段」可具有任何長度(胺基酸之數目),但可任擇地為參考蛋白質(亦即,衍生片段之蛋白質)之長度的至少20%且可具有參考蛋白質之長度的5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中之一個百分比之最大長度。IL-11之片段可具有10個胺基酸之最小長度,及15、20、25、30、40、5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或195個中之一個數目的胺基酸之最大長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為來自哺乳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恆河猴、獼猴、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或人類)及/或嚙齒動物(例如大鼠或小鼠)IL-11)之IL-11。IL-11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可任擇地特徵為與來自既定物種,例如人類之未成熟或成熟IL-11同功異型物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內容之IL-11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1具有至少70%,較佳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IL-11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可任擇地特徵在於能夠結合IL-11受體(例如IL-11Rα、gp130及/或包含IL-11Rα及gp130之複合物,較佳來自相同物種)及刺激表現IL-11Rα及gp130之細胞中的信號轉導(例如如Curtis等人 Blood, 1997, 90(11);或Karpovich等人 Mol. Hum. Reprod. 2003 9(2): 75-80中所描述)。
IL-11經由遍在表現之糖蛋白130 (gp130;亦稱為糖蛋白130、IL-6ST、IL-6-β或CD130)之均二聚體信號傳導。Gp130為形成具有IL-6受體家族之I型細胞介素受體之一個次單位的跨膜蛋白。特異性經由個別介白素11受體次單位α (IL-11Rα)獲得,其不直接參與信號轉導,但與α-受體之最初細胞介素結合事件引起與gp130之最終複合物形成。
人類gp130 (包括22個胺基酸之信號肽)為918個胺基酸之蛋白質,且成熟形式為866個胺基酸,包含597個胺基酸之胞外域、22個胺基酸之跨膜域及277個胺基酸之胞內域。蛋白質之胞外域包含gp130之細胞介素結合模組(CBM)。gp130之CBM包含gp130之Ig樣域D1,及纖維結合蛋白-III型域D2及D3。人類gp130之胺基酸序列可以UniProt寄存編號P40189-1 (SEQ ID NO:2)獲得。
人類IL-11Rα為422個胺基酸之多肽(UniProt Q14626;SEQ ID NO:3)且與鼠類IL-11Rα共有約85%核苷酸及胺基酸序列一致性(Du及Williams., Blood 第89卷, 第11期, 1997年6月1日)。已報導IL-11Rα之二種同功異型物,其在細胞質域方面不同(Du及Williams,同前文獻)。IL-11受體α鏈(IL-11Rα)與IL-6受體α鏈(IL-6Rα)共有許多結構及功能相似性。胞外域展示24%胺基酸一致性,包括特徵性守恆的Trp-Ser-X-Trp-Ser (WSXWS)基元。短細胞質域(34個胺基酸)不具有JAK/STAT信號傳導路徑之活化所需要的Box 1及2區。
已定位鼠類IL-11上之受體結合位點且鑑別三個位點-位點I、II及III。與gp130之結合藉由位點II區中之取代及位點III區中之取代降低。位點III突變體未展示可偵測促效劑活性且具有IL-11Rα拮抗劑活性(Cytokine Inhibitors 第8章; Gennaro Ciliberto及Rocco Savino編, Marcel Dekker, Inc. 2001)。
在本說明書中,IL-11受體/IL-11之受體(IL-11R)係指能夠結合IL-11及/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多肽或多肽複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受體能夠結合IL-11及/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及誘導表現IL-11受體之細胞中的信號轉導。「包含IL-11之複合物」可為IL-11及能夠與IL-11非共價締合之多肽的非共價複合物。
IL-11受體可來自任何物種,且包括來自任何物種的IL-11受體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在較佳實施例中,物種為人類(智人)。
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受體(IL-11R)可為IL-11Rα。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之受體可為包含IL-11Rα之多肽複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受體可為包含IL-11Rα及gp130之多肽複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受體可為IL-11結合的gp130或包含gp130之複合物。
IL-11Rα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可任擇地特徵為與來自既定物種,例如人類之IL-11Rα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IL-11Rα之同功異型物、片段、變異體或同源物可任擇地特徵在於能夠結合IL-11 (較佳來自相同物種)及刺激表現IL-11Rα及gp130之細胞中的信號轉導(例如如Curtis等人 Blood, 1997, 90(11)或Karpovich等人 Mol. Hum. Reprod. 2003 9(2): 75-80中所描述)。IL-11受體之片段可具有任何長度(胺基酸之數目),但可任擇地為成熟IL-11Rα之長度的至少25%且可具有成熟IL-11Rα之長度的5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中之一個百分比之最大長度。IL-11受體片段之片段可具有10個胺基酸之最小長度及15、20、25、30、40、5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50、300、400或415個中之一個數目的胺基酸之最大長度。 IL-11信號傳導
IL-11以低親和力(Kd約10 nmol/L)結合至IL-11Rα,且此等結合搭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單獨不足以轉導生物信號。產生能夠信號轉導之高親和力受體(Kd約400至800 pmol/L)需要共表現IL-11Rα及gp130 (Curtis等人 (Blood 1997年12月1日;90 (11):4403-12;Hilton等人, EMBO J 13:4765, 1994;Nandurkar等人, Oncogene 12:585, 1996)。IL-11與細胞表面IL-11Rα之結合誘導雜二聚、酪胺酸磷酸化、gp130及下游信號傳導之活化,主要經由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級聯及Janus激酶/信號轉導子及轉錄活化子(Jak/STAT)路徑(Garbers及Scheller,同前文獻)。
原則上,可溶IL-11Rα亦可與IL-11形成生物活性可溶複合物(Pflanz等人, 1999 FEBS Lett, 450, 117-122),提高與IL-6類似,IL-11在一些情況下可在結合細胞表面gp130之前結合可溶IL-11Rα的可能性(Garbers及Scheller,同前文獻)。Curtis等人(Blood 1997年12月1日;90 (11):4403-12)描述可溶鼠類IL-11受體α鏈(sIL-11R)之表現且檢查表現gp130之細胞中的信號傳導。在gp130存在但無跨膜IL-11R存在下,sIL-11R介導M1白血病細胞之IL-11依賴性分化及Ba/F3細胞之增殖及早期胞內事件,包括gp130、STAT3及SHP2之磷酸化,與經由跨膜IL-11R之信號傳導類似。最近已展現藉由IL-11結合至可溶IL-11Rα對經由細胞膜結合gp130之信號傳導之活化(Lokau等人, 2016 Cell Reports 14, 1761-1773)。此所謂的IL-11反信號傳導可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極重要組分,且甚至可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最常見形式,因為雖然IL-11Rα表現受限於相對小子組之細胞類型,但gp130表現於廣泛範圍的細胞類型上。
如本文所用,「IL-11信號傳導」及「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係指由IL-11、其具有成熟IL-11分子功能之片段、或包含IL-11/其具有成熟IL-11分子功能之片段的複合物與IL-11之受體的結合介導之信號傳導。
如本文所用,『IL-11反信號傳導』用於指由結合至IL-11Rα之IL-11與gp130之結合觸發的信號傳導。IL-11可以非共價複合物形式結合至IL-11Rα。gp130為膜結合的且由信號傳導在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結合之後發生的細胞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Rα可為可溶IL-11Rα。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溶IL-11Rα為IL-11Rα之可溶(分泌性)同功異型物(例如不具有跨膜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溶IL-11Rα為細胞膜結合IL-11Rα之胞外域之蛋白水解裂解的釋放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Rα可為細胞膜結合的,且經由gp130之信號傳導可由結合至細胞膜結合IL-11Rα之IL-11之結合觸發,稱為「IL-11順信號傳導」。
據展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刺激造血及血小板生成、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刺激神經生成、抑制脂肪生成、降低促炎細胞介素表現、調節胞外基質(ECM)代謝且介導胃腸上皮細胞之正常生長控制(Du及Williams,同前文獻)。
介白素11 (IL-11)之生理作用仍不清楚。IL-11最大程度上與造血細胞之活化及血小板產生有關,但亦已表明其為促炎性以及抗炎性、促血管生成且對於瘤形成為重要的。已知TGFβ1或組織損傷可誘導IL-11表現(Zhu, M.等人 PLOS ONE 10, (2015);Yashiro, R.等人 J. Clin. Periodontol. 33, 165-71 (2006);Obana, M.等人 Circulation 121, 684-91 (2010);Tang, W等人 J. Biol. Chem. 273, 5506-13 (1998))。
IL-11為TGFβ介導之信號傳導的重要轉錄後調節劑。TGFβ1據展示可刺激IL-11之AP-1啟動子區,且TGFβ誘導之IL-11分泌據展示可誘導腸道肌纖維母細胞中的ERK p42/44及p38 MAP激酶之活化(Bamba等人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3)(285(3):G529-38)。MAP激酶抑制劑能夠顯著降低TGFβ誘導之IL-11分泌,且p38 MAP激酶介導之mRNA穩定化據展示對於TGFβ誘導之IL-11分泌為關鍵的。
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最近已展現為在多種多樣的組織中之纖維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參見例如WO 2017/103108 A1及Schafer等人 (2017) Nature 552: 110-115,其二者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WO 2017/103108 A1 (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報導IL-11之促纖維化作用,且確定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拮抗劑在治療/預防纖維化中的治療效用。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2以及圖7A及7B證實,將初級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與重組人類IL-11一起培育增加膠原蛋白由纖維母細胞之沈積,一公認的纖維化過程。用中和抗IL-11抗體(但不用同型對照抗體)處理據展示可消除由纖維母細胞經TGFβ1 (已知促纖維化刺激物)刺激誘導之膠原蛋白產生。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3及圖10進一步證實,中和抗IL-11抗體能夠消除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響應於各種其他促纖維化刺激物(ANG2、PDGF、ET-1)的增加之膠原蛋白產生。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5.2及圖20A-20E提供證實IL-11在心臟組織中的促纖維化作用之其他資料。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據展示展現出響應於用人類IL-11蛋白處理而顯著增加之胞外基質組分(膠原蛋白、骨膜蛋白)產生及增加之促纖維化標誌物(αSMA、IL-6、MMP2、TIMP1)表現,其方式與此等因子之產生響應於用促纖維化刺激物TGFβ1處理而增加相同。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5.3.1及圖38A至38D同樣展示出由人類初級肝臟纖維母細胞響應於用人類IL-11處理而增加之胞外基質組分產生及增加之纖維化標誌物表現,以及中和抗IL-11抗體能夠消除TGFβ1刺激之促纖維化作用。WO 2017/103108 A1之圖22A至22F及23A及23B顯示,TGFβ1介導之纖維化可藉由用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而抑制,且圖24此外顯示,IL-11結合誘餌受體分子、中和抗IL-11Rα抗體及編碼用於反義阻斷IL-11及IL-11RA基因表現之siRNA之寡核苷酸類似地能夠抑制TGFβ1介導之纖維母細胞向肌纖維母細胞(纖維化效應細胞)之轉變。展示使用誘餌IL-11受體抑制TGFβ1介導之纖維化反應的其他資料提供於WO 2017/103108 A1之圖32A及32B。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5.3.3以及圖21B及21C提供活體內資料,證實IL-11在多種組織中為促纖維化的。向小鼠注射重組小鼠IL-11導致心臟、腎臟、肺臟及肝臟之相對重量增加(圖21B),且此與此等組織中之膠原蛋白含量增加相關(圖21C)。
證實IL-11之促纖維化作用的其他活體內資料提供於WO 2017/103108 A1之實例7.2及7.3以及圖27A至27D及圖28。此等實驗顯示,IL-11RA基因剔除小鼠受保護免於心臟及腎臟組織由促纖維化刺激物誘發之纖維化,表明經由IL-11受體之信號傳導為纖維化過程之重要介體。另外,在WO 2017/103108 A1之圖例至圖31概述的圖31A及31B報導,在小樑切除術之後7天在獲自野生型小鼠之眼切片中偵測到比IL-11RA基因剔除小鼠更多的纖維化。因此,WO 2017/103108 A1提供來自活體外及活體內研究二者之豐富資料,證明IL-11/IL-11R信號傳導為廣泛範圍的組織中之纖維化之關鍵介體,且證實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減少纖維化,如藉由對纖維化反應之多種標誌物之分析所測定。 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提供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
「抗原結合分子」係指能夠結合至靶抗原之分子,且涵蓋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單特異性及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抗體片段(例如Fv、scFv、Fab、scFab、F(ab')2、Fab2、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scFv-Fc、微型抗體、單域抗體(例如VhH)等),只要其展現為結合至(多種)相關靶分子。「抗體」包括片段及其衍生物,包括合成抗體及片段。如本文所用,抗體為能夠特異性結合至相關靶分子(亦即抗體具特異性之抗原)之多肽。根據本發明之抗體及抗原結合分子可以分離形式提供。
鑒於關於單株抗體技術之當代技術,可製備針對大多數抗原之抗體。抗原結合部分可為抗體(例如,Fab片段)或合成抗體片段(例如,單鏈Fv片段[ScFv])之一部分。針對所選抗原之適合單株抗體可藉由已知技術,例如「Monoclonal Antibodies: A manual of techniques」, H Zola (CRC Press, 1988)及「Monoclonal Hybridoma Antibodi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J G R Hurrell (CRC Press, 1982)中所揭露之技術製備。Neuberger等人(1988, 第8屆國際生物技術研討會 第2部分, 792-799)討論嵌合抗體。
單株抗體(mAb)可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且為特異性靶向抗原上之單一抗原決定基的同源抗體群體。
亦可使用/提供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及Fab2片段,亦可使用/提供經遺傳工程改造之抗體及抗體片段。抗體之可變重鏈(VH)及可變輕鏈(VL)域參與抗原識別,此為最先由早期蛋白酶消化實驗認可之事實。進一步證實由嚙齒動物抗體之「人類化」可見。嚙齒動物來源之可變域可與人類來源之恆定域融合,使得所得抗體保留嚙齒動物親本抗體之抗原特異性(Morrison等人 (1984) Proc. Natl. Acad. Sd. USA 81, 6851-6855)。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完全人類抗體/抗體片段。完全人類抗體/抗體片段由(多種)人類核酸序列編碼。完全人類抗體/抗體片段不含非人類胺基酸序列。
二種最常用於產生完全人類抗體之技術為(i)噬菌體呈現,其中人類抗體基因表現於噬菌體呈現文庫中,及(ii)在經工程改造以具有人類抗體基因之轉殖基因小鼠中產生抗體(描述於Park及Smolen 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 (2001) 56: 369-421中)。簡言之,在人類抗體基因-噬菌體呈現技術中,編碼VH及VL鏈之基因藉由PCR擴增及自「未處理」人類淋巴細胞選殖產生,且組裝至一文庫中,其可自該文庫表現為二硫鍵連接的Fab片段或單鏈Fv (scFv)片段。Fab或scFv編碼基因與絲狀噬菌體之表面鞘蛋白融合,且能夠結合至感興趣的標靶之Fab或scFv隨後可藉由用抗原篩選文庫而鑑別。分子進化或親和力成熟程序可用於增強Fab/scFv片段之親和力。在轉殖基因小鼠技術中,內源鼠類lg基因座已藉由同源重組經其人類同源物置換之小鼠經抗原免疫接種,且單株抗體藉由習知融合瘤技術製備,以得到完全人類單株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鼠類抗體/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抗體片段可藉由噬菌體呈現使用人類未處理抗體基因文庫製備。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小鼠/人類嵌合抗體/抗體片段(例如,包含鼠類可變域及人類恆定區之抗原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為人類化抗體/抗體片段(例如,包含鼠類CDR及人類構架及恆定區之抗原結合分子)。
小鼠/人類嵌合抗原結合分子可由小鼠單株抗體藉由嵌合化過程製備,例如如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Methods and Protocols, Michael Steinitz (編),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060, Springer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14),其第8章,尤其第8章之章節3中所描述。
人類化抗原結合分子可由小鼠抗體藉由人類化過程製備,例如如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Methods and Protocols, Michael Steinitz (編),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060, Springer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14), 其第7章, 尤其題為『Antibody Humanization』之第7章之章節3.1中所描述。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多種)靶抗原之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靶抗原之部分包含能夠特異性結合至靶抗原之抗體的抗體重鏈可變區(VH)及抗體輕鏈可變區(VL)。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靶抗原之部分包含或組成為能夠結合至靶抗原之適體,例如核酸適體(綜述於例如Zhou及Rossi Nat Rev Drug Discov. 2017 16(3):181-20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靶抗原之部分包含或組成為抗原結合肽/多肽,例如肽適體、硫氧還蛋白、單功能抗體、抗運載蛋白、Kunitz域、高親和性多聚體、打結素、菲諾體(fynomer)、阿特裏體(atrimer)、DARPin、親和抗體、奈米抗體(亦即單域抗體(sdAb))、阿菲林(affilin)、犰狳重複蛋白(ArmRP)、OBody或纖維結合蛋白,綜述於例如Reverdatto等人, Curr Top Med Chem. 2015; 15(12): 1082-1101中,其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亦參見例如Boersma等人, J Biol Chem (2011) 286:41273-85及Emanuel等人, Mabs (2011) 3:38-48)。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通常包括包含能夠特異性結合至靶抗原之抗體之VH及VL的抗原結合域。由VH及VL形成之抗原結合域在本文中亦可稱為Fv區。
抗原結合分子可為或可包含抗原結合多肽或抗原結合多肽複合物。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多於一個一起形成抗原結合域之多肽。多肽可共價或非共價締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形成包含多肽之更大多肽的一部分(例如在scFv包含VH及VL之情況下,或在scFab包含VH-CH1及VL-CL之情況下)。
抗原結合分子可指多於一個多肽(例如2、3、4、6或8個多肽)之非共價或共價複合物,例如IgG樣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二個重鏈多肽及二個輕鏈多肽。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使用能夠結合至IL-11的單株抗體(mAb)之序列設計及製備。亦可使用/提供抗體之抗原結合區,諸如單鏈可變片段(scFv)、Fab及F(ab')2片段。「抗原結合區」為抗體之能夠結合至既定抗體具特異性之標靶的任何片段。
抗體通常包含六個互補決定區CDR;三個在重鏈可變(VH)區中:HC-CDR1、HC-CDR2及HC-CDR3,且三個在輕鏈可變(VL)區中:LC-CDR1、LC-CDR2及LC-CDR3。六個CDR一起定義抗體之互補位,其為結合至靶抗原的抗體之一部分。
VH區及VL區在各CDR之任一側包含構架區(FR),其向CDR提供骨架。自N端至C端,VH區包含以下結構:N端-[HC-FR1]-[HC-CDR1]-[HC-FR2]-[HC-CDR2]-[HC-FR3]-[HC-CDR3]-[HC-FR4]-C端;且VL區包含以下結構:N端-[LC-FR1]-[LC-CDR1]-[LC-FR2]-[LC-CDR2]-[LC-FR3]-[LC-CDR3]-[LC-FR4]-C端。
存在若干用於定義抗體CDR及FR之不同慣例,諸如Kabat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Chothia等人, J. Mol. Biol. 196:901-917 (1987)中所描述之彼等,及VBASE2,如Retter等人, Nucl. Acids Res. (2005) 33 (增刊1): D671-D674中所描述。本文所述之抗體純系之VH區及VL區的CDR及FR根據Kabat系統定義。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CDR。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FR。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CDR及FR。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VH區及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H區及一VL區,其為或衍生自本文所述之IL-11結合抗體純系(例如抗IL-11抗體純系01A、01G、01I、01L、01Q、01S、01T、01V、02A、02G、02I、02L、02Q、02S、02T、02V、03A、03G、03I、03L、03Q、03S、03T、03V、BSN-3C6 (包含3C6 VH 1、3C6 VH 2、3C6 VH 2.1、3C6 VH 2.2、3C6 VH 2.3、3C6 VH 2.4或3C6 VH 2.5及3C6 VL 1、3C6 VL 2、3C6 VL 1.1、3C6 VL 1.2、3C6 VL 1.3、3C6 VL 1.4、3C6 VL 2.1、3C6 VL 2.2、3C6 VL 2.3或3C6 VL 2.4)、BSN-1H2、BSN-7D4、BSN-8H11)之VH/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與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其中VL區在SEQ ID NO:7之位置91處包含半胱胺酸殘基向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的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選自丙胺酸、甘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麩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或纈胺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其中VL區在SEQ ID NO:9之位置91處包含半胱胺酸殘基向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的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選自丙胺酸、甘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麩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或纈胺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其中VL區在SEQ ID NO:11之位置91處包含半胱胺酸殘基向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的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除半胱胺酸以外之胺基酸選自丙胺酸、甘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麩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或纈胺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與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小於100%序列一致性的一VH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的一肽/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與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小於100%序列一致性的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的一肽/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或(2)之一的一VH區: (1) (01X)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 (02X、03X)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3)至(5)之一的一VH區: (3) (01X)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6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6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68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4) (02X)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6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6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69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5) (03X)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6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69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H區,其包含根據以上(1)或(2)之CDR,及根據以上(3)至(5)之一的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6)至(8)之一的一VH區: (6) (01X)包含根據(1)之CDR及根據(3)之FR的一VH區。
(7) (02X)包含根據(2)之CDR及根據(4)之FR的一VH區。
(8) (03X)包含根據(2)之CDR及根據(5)之FR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9)至(1)之一的一VH區: (9) (01X)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0) (02X)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 (03X)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2)至(38)之一的一VL區: (12) (01X)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3) (01A)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4) (01G)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5) (01I)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6) (01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7) (01Q)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8) (01S)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9) (01T)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0) (01V)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1) (02X)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2) (02A)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3) (02G)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4) (02I)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5) (02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6) (02Q)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7) (02S)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8) (02T)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29) (02V)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0) (03X)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1) (03A)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2) (03G)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3) (03I)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4) (03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5) (03Q)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6) (03S)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7) (03T)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38) (03V)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併有根據(2)之CDR的一VH區及併有根據(22)之CDR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39)至(41)之一的一VL區: (39) (01X)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7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7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77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40) (02X)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7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7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7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78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41) (03X)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73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7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7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H區,其包含根據以上(12)至(38)之一的CDR,及根據以上(39)至(41)之一的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42)至(68)之一的一VL區: (42) (01X)包含根據(12)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3) (01A)包含根據(13)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4) (01G)包含根據(14)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5) (01I)包含根據(15)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6) (01L)包含根據(16)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7) (01Q)包含根據(17)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8) (01S)包含根據(18)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49) (01T)包含根據(19)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50) (01V)包含根據(20)之CDR及根據(39)之FR的一VL區。
(51) (02X)包含根據(21)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2) (02A)包含根據(22)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3) (02G)包含根據(23)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4) (02I)包含根據(24)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5) (02L)包含根據(25)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6) (02Q)包含根據(26)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7) (02S)包含根據(27)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8) (02T)包含根據(28)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59) (02V)包含根據(29)之CDR及根據(40)之FR的一VL區。
(60) (03X)包含根據(30)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1) (03A)包含根據(31)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2) (03G)包含根據(32)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3) (03I)包含根據(33)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4) (03L)包含根據(34)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5) (03Q)包含根據(35)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6) (03S)包含根據(36)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7) (03T)包含根據(37)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68) (03V)包含根據(38)之CDR及根據(41)之FR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69)至(95)之一的一VL區: (69) (01X)包含與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0) (01A)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1) (01G)包含與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2) (01I)包含與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3) (01L)包含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4) (01Q)包含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5) (01S)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6) (01T)包含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7) (01V)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8) (02X)包含與SEQ ID NO:8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9) (02A)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0) (02G)包含與SEQ ID NO: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1) (02I)包含與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2) (02L)包含與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3) (02Q)包含與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4) (02S)包含與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5) (02T)包含與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6) (02V)包含與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7) (03X)包含與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8) (03A)包含與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9) (03G)包含與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0) (03I)包含與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1) (03L)包含與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2) (03Q)包含與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3) (03S)包含與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4) (03T)包含與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5) (03V)包含與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上(1)至(11)中任一項之一VH區及根據以上(12)至(95)中任一項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7)或(10)之一VH區及根據(52)或(79)之一VH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7)之一VH區及根據(52)之一VH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之一VH區及根據(79)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與SEQ ID NO:2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96)之一VH區: (96) (3C6 VH 1、3C6 VH 2、3C6 VH 2.1、3C6 VH 2.2、3C6 VH 2.3、3C6 VH 2.4、3C6 VH 2.5)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97)至(103)之一的一VH區: (97) (3C6 VH 1)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06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0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08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98) (3C6 VH 2)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0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06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0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08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99) (3C6 VH 2.1)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29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32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00) (3C6 VH 2.2)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3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33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01) (3C6 VH 2.3)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3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02) (3C6 VH 2.4)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03) (3C6 VH 2.5)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3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H區,其包含根據以上(96)之CDR,及根據以上(97)至(103)之一的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04)至(110)之一的一VH區: (104) (3C6 VH 1)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97)之FR的一VH區。
(105) (3C6 VH 2)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98)之FR的一VH區。
(106) (3C6 VH 2.1)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99)之FR的一VH區。
(107) (3C6 VH 2.2)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100)之FR的一VH區。
(108) (3C6 VH 2.3)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101)之FR的一VH區。
(109) (3C6 VH 2.4)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102)之FR的一VH區。
(110) (3C6 VH 2.5)包含根據(96)之CDR及根據(103)之FR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11)至(117)之一的一VH區: (111) (3C6 VH 1)包含與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2) (3C6 VH 2)包含與SEQ ID NO:9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3) (3C6 VH 2.1)包含與SEQ ID NO:11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4) (3C6 VH 2.2)包含與SEQ ID NO:1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5) (3C6 VH 2.3)包含與SEQ ID NO:1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6) (3C6 VH 2.4)包含與SEQ ID NO:1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17) (3C6 VH 2.5)包含與SEQ ID NO:1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8)或(119)之一VL區: (118) (3C6 VL 1、3C6 VL 1.1、3C6 VL 1.2、3C6 VL 1.3、3C6 VL 1.4)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9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19) (3C6 VL 2、3C6 VL 2.1、3C6 VL 2.2、3C6 VL 2.3、3C6 VL 2.4)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20)至(129)之一的一VL區: (120) (3C6 VL 1)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0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13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1) (3C6 VL 2)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10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1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2) (3C6 VL 1.1)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3) (3C6 VL 1.2)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4) (3C6 VL 1.3)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5) (3C6 VL 1.4)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6) (3C6 VL 2.1)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7) (3C6 VL 2.2)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8) (3C6 VL 2.3)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29) (3C6 VL 2.4)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L區,其包含根據以上(118)或(119)之CDR,及根據以上(120)至(129)之一的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30)至(139)之一的一VL區: (130) (3C6 VL 1)包含根據(118)之CDR及根據(120)之FR的一VL區。
(131) (3C6 VL 2)包含根據(119)之CDR及根據(121)之FR的一VL區。
(132) (3C6 VL 1.1)包含根據(118)之CDR及根據(122)之FR的一VL區。
(133) (3C6 VL 1.2)包含根據(118)之CDR及根據(123)之FR的一VL區。
(134) (3C6 VL 1.3)包含根據(118)之CDR及根據(124)之FR的一VL區。
(135) (3C6 VL 1.4)包含根據(118)之CDR及根據(125)之FR的一VL區。
(136) (3C6 VL 2.1)包含根據(119)之CDR及根據(126)之FR的一VL區。
(137) (3C6 VL 2.2)包含根據(119)之CDR及根據(127)之FR的一VL區。
(138) (3C6 VL 2.3)包含根據(119)之CDR及根據(128)之FR的一VL區。
(139) (3C6 VL 2.4)包含根據(119)之CDR及根據(129)之FR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40)至(141)之一的一VL區: (140) (3C6 VL 1)包含與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1) (3C6 VL 2)包含與SEQ ID NO:9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2) (3C6 VL 1.1)包含與SEQ ID NO:1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3) (3C6 VL 1.2)包含與SEQ ID NO:12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4) (3C6 VL 1.3)包含與SEQ ID NO:1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5) (3C6 VL 1.4)包含與SEQ ID NO:1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6) (3C6 VL 2.1)包含與SEQ ID NO:1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7) (3C6 VL 2.2)包含與SEQ ID NO:1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8) (3C6 VL 2.3)包含與SEQ ID NO:1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9) (3C6 VL 2.4)包含與SEQ ID NO:1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上(96)至(117)中任一項之一VH區及根據以上(118)至(149)中任一項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5)之一VH區及根據(131)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2)之一VH區及根據(141)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7)之一VH區及根據(137)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7)之一VH區及根據(136)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4)之一VH區及根據(147)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4)之一VH區及根據(146)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7)之一VH區及根據(138)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4)之一VH區及根據(148)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7)之一VH區及根據(139)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4)之一VH區及根據(149)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8)之一VH區及根據(137)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5)之一VH區及根據(147)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08)之一VH區及根據(138)之一VL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15)之一VH區及根據(148)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50)至(152)之一的一VH區: (150) (1H2 VH)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6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51) (7D4 VH)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7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7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7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52) (8H11 VH)併有以下CD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94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 或HC-CDR1、HC-CDR2或H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53)至(155)之一的一VH區: (153) (1H2 VH)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64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6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67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54) (7D4 VH)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1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183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184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185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55) (8H11 VH)併有以下FR之一VH區: 具有SEQ ID NO:200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1 具有SEQ ID NO:201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2 具有SEQ ID NO:202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3 具有SEQ ID NO:203之胺基酸序列的HC-FR4, 或HC-FR1、HC-FR2、HC-FR3或H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H區,其包含根據以上(96)或(150)至(152)中任一項之CDR,及根據以上(97)至(103)或(153)至(155)中任一項之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56)至(158)之一的一VH區: (156) (1H2 VH)包含根據(150)之CDR及根據(153)之FR的一VH區。
(157) (7D4 VH)包含根據(151)之CDR及根據(154)之FR的一VH區。
(158) (8H11 VH)包含根據(152)之CDR及根據(155)之FR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59)至(161)之一的一VH區: (159) (1H2 VH)包含與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60) (7D4 VH)包含與SEQ ID NO:17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161) (8H11 VH)包含與SEQ ID NO:19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62)至(164)之一的一VL區: (162) (1H2 V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6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6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6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63) (7D4 V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64) (8H11 VL)併有以下CD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9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9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9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或LC-CDR1、LC-CDR2或LC-CDR3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65)至(167)之一的一VL區: (165) (1H2 VL)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68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70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71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66) (7D4 VL)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1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187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1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189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167) (8H11 VL)併有以下FR之一VL區: 具有SEQ ID NO:204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1 具有SEQ ID NO:205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2 具有SEQ ID NO:206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3 具有SEQ ID NO:207之胺基酸序列的LC-FR4, 或LC-FR1、LC-FR2、LC-FR3或LC-FR4中之一或多者中的一或二或三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其變異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一VL區,其包含根據以上(118)、(119)或(162)至(164)中任一項之CDR,及根據以上(120)至(129)或(165)至(167)中任一項之F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68)至(170)之一的一VL區: (168) (1H2 VL)包含根據(162)之CDR及根據(165)之FR的一VL區。
(169) (7D4 VL)包含根據(163)之CDR及根據(166)之FR的一VL區。
(170) (8H11 VL)包含根據(164)之CDR及根據(167)之FR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以下(171)至(173)之一的一VL區: (171) (1H2 VL)包含與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72) (7D4 VL)包含與SEQ ID NO:17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73) (8H11 VL)包含與SEQ ID NO:19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96)至(117)或(150)至(161)中任一項之一VH區及根據(118)至(149)或(162)至(173)中任一項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50)之一VH區及根據(162)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59)之一VH區及根據(171)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51)之一VH區及根據(163)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60)之一VH區及根據(172)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52)之一VH區及根據(164)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根據(161)之一VH區及根據(173)之一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6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6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6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6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17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7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7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194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1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1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9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9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9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在一或多個胺基酸經另一胺基酸取代之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取代可為例如根據下表之守恆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欄中的同一嵌段中之胺基酸經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最右欄中的同一行中之胺基酸經取代:
Figure 108120516-A0304-0001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取代可為功能性守恆的。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等效未經取代之分子相比,取代可能不影響(或可能不實質上影響)包含取代之抗原結合分子的一或多種功能特性(例如標靶結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參考VH或VL序列之(多個)取代可聚焦於VH或VL序列之一特定區域或多個區域。舉例而言,相比於參考VH或VL序列之變異可聚焦於一或多個構架區(FR1、FR2、FR3及/或FR4)。
抗體之抗原結合區之VH及VL區一起構成Fv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或組成為結合至IL-11之Fv區。在一些實施例中,Fv之VH區及VL區提供為由連接子區接合之單一多肽,亦即單鏈Fv (scFv)。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之一或多個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或衍生自IgG (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 (例如IgA1、IgA2)、IgD、IgE或IgM之重鏈恆定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人類免疫球蛋白G 1恆定(IGHG1;UniProt:P01857-1,v1;SEQ ID NO:85)。SEQ ID NO:85之位置1至98形成CH1區(SEQ ID NO:86)。SEQ ID NO:85之位置99至110形成CH1與CH2區之間的鉸鏈區(SEQ ID NO:87)。SEQ ID NO:85之位置111至223形成CH2區(SEQ ID NO:88)。SEQ ID NO:85之位置224至330形成CH3區(SEQ ID NO:89)。
在一些實施例中,CH1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86之序列,或與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1- 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87之序列,或與SEQ ID NO:8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88之序列,或與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3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89之序列,或與SEQ ID NO:8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人類免疫球蛋白G 4恆定(IGHG4;UniProt:P01861,v1;SEQ ID NO:211)。SEQ ID NO:211之位置1-98形成CH1區(SEQ ID NO:212)。SEQ ID NO:211之位置99-110形成CH1與CH2區之間的鉸鏈區(SEQ ID NO:213)。SEQ ID NO:211之位置111-220形成CH2區(SEQ ID NO:214)。SEQ ID NO:211之位置221-327形成CH3區(SEQ ID NO:215)。
在一些實施例中,CH1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2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1- 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3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4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3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5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包含賦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以改良特性之胺基酸取代的人類免疫球蛋白G 4恆定(IGHG4;UniProt:P01861,v1)。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包含取代S241P及/或L248E之人類IgG4。S241P突變為鉸鏈穩定化,而L248E突變進一步降低IgG4之已經較低的ADCC效應功能(Davies及Sutton, Immunol Rev. 2015年11月; 268(1):139-159;Angal等人 Mol Immunol. 1993年1月;30(1):105-8)。更低ADCC活性有利於潛在皮下投與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包含取代S241P (根據Kabat系統編號)之人類免疫球蛋白G 4恆定(IGHG4;UniProt:P01861,v1),如SEQ ID NO:216所描述。SEQ ID NO:216之位置1-98形成CH1區(SEQ ID NO:212)。SEQ ID NO:216之位置99-110形成CH1與CH2區之間的包含S241P取代之鉸鏈區(SEQ ID NO:217)。SEQ ID NO:216之位置111-220形成CH2區(SEQ ID NO:214)。SEQ ID NO:216之位置221-327形成CH3區(SEQ ID NO:215)。
在一些實施例中,CH1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2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1-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7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4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3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5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為包含取代S241P及L248E (根據Kabat系統編號)之人類免疫球蛋白G 4恆定(IGHG4;UniProt:P01861,v1),如SEQ ID NO:218所描述。SEQ ID NO:218之位置1-98形成CH1區(SEQ ID NO:212)。SEQ ID NO:218之位置99-110形成CH1與CH2區之間的包含S241P取代之鉸鏈區(SEQ ID NO:217)。SEQ ID NO:218之位置111-220形成包含L248E取代之CH2區(SEQ ID NO:219)。SEQ ID NO:218之位置221-327形成CH3區(SEQ ID NO:215)。
在一些實施例中,CH1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2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1-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7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2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9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H3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15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免疫球蛋白輕鏈恆定序列之一或多個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輕鏈恆定序列為人類免疫球蛋白κ恆定(IGKC;Cκ;UniProt:P01834-1,v2;SEQ ID NO:90)。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輕鏈恆定序列為人類免疫球蛋白λ恆定(IGLC;Cλ),例如IGLC1、IGLC2、IGLC3、IGLC6或IGLC7 (SEQ ID NO:231、232、233、234或235)。在一些實施例中,CL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90之序列,或與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L區包含或組成為SEQ ID NO:231、232、233、234或235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31、232、233、234或23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60%,較佳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抗體之抗原結合區之VL及輕鏈恆定(CL)區以及VH區及重鏈恆定1 (CH1)區一起構成Fab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VH、CH1、VL及CL (例如Cκ或Cλ)之Fab區。在一些實施例中,Fab區包括包含VH及CH1之多肽(例如VH-CH1融合多肽)及包含VL及CL之多肽(例如VL-CL融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Fab區包括包含VH及CL之多肽(例如VH-CL融合多肽)及包含VL及CH之多肽(例如VL-CH1融合多肽);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Fab區為CrossFab區。在一些實施例中,Fab或CrossFab之VH、CH1、VL及CL區提供為由連接子區接合之單一多肽,亦即單鏈Fab (scFab)或單鏈CrossFab (scCrossFab)。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或組成為結合至IL-11之Fab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或組成為結合至IL-11之完全抗體。如本文所用,「完全抗體」係指結構與免疫球蛋白(Ig)之結構實質上類似的抗體。不同種類之免疫球蛋白及其結構描述於例如Schroeder及Cavacini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5(202): S41-S52中,其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G型免疫球蛋白(亦即IgG)為包含二個重鏈及二個輕鏈之約150 kDa糖蛋白。自N端至C端,重鏈包含VH,後為包含三個恆定域(CH1、CH2及CH3)之重鏈恆定區,且類似地,輕鏈包含VL,後為CL。取決於重鏈,免疫球蛋白可以分類為IgG (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例如IgA1、IgA2)、IgD、IgE或IgM。輕鏈可為卡帕(κ)或拉姆達(λ)。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或組成為結合至IL-11之IgG (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 (例如IgA1、IgA2)、IgD、IgE或IgM。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針對IL-11為至少單價結合。結合原子價係指抗原結合分子中的針對既定抗原決定子之結合位點之數目。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至少一個針對IL-11之結合位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於一個針對IL-11之結合位點,例如2、3或4個結合位點。結合位點可相同或不同。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針對IL-11為例如二價、三價或四價。
本發明之態樣係關於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多特異性」意謂,抗原結合分子展示針對多於一個標靶之特異性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至少二個不同抗原結合域(亦即至少二個抗原結合域,例如包含非一致VH及VL)。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至IL-11及另一標靶(例如除IL-11以外之抗原),且因此為至少雙特異性。術語「雙特異性」意謂,抗原結合分子能夠特異性結合至至少二個不同抗原決定子。
應瞭解,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能夠結合至標靶之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對該等標靶具特異性。舉例而言,能夠結合至IL-11及除IL-11以外之抗原的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i)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及(ii)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抗原的抗原結合分子。
亦應瞭解,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能夠結合至標靶之抗原結合多肽或抗原結合多肽複合物,該抗原結合分子對該等標靶具特異性。舉例而言,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例如(i)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多肽複合物,其包含輕鏈多肽(包含結構VL-CL)及重鏈多肽(包含結構VH-CH1-CH2-CH3);及(ii)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抗原的抗原結合多肽複合物,其包含輕鏈多肽(包含結構VL-CL)及重鏈多肽(包含結構VH-CH1-CH2-CH3)。
在一些實施例中,較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組分抗原結合分子可稱為例如較大抗原結合分子之「抗原結合域」或「抗原結合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結合至IL-11之抗原結合分子及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抗原的抗原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除IL-11以外之抗原為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除IL-11以外之抗原為癌細胞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除IL-11以外之抗原為受體分子,例如細胞表面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除IL-11以外之抗原為細胞信號傳導分子,例如細胞介素、趨化激素、干擾素、介白素或淋巴激素。在一些實施例中,除IL-11以外之抗原為生長因子或激素。
癌細胞抗原為由癌細胞表現或過度表現之抗原。癌細胞抗原可為任何肽/多肽、糖蛋白、脂蛋白、聚糖、糖脂、脂質或其片段。癌細胞抗原之表現可與癌症相關。癌細胞抗原可由癌細胞異常表現(例如癌細胞抗原可以異常定位表現),或可由癌細胞以異常結構表現。癌細胞抗原可能能夠引發免疫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係在癌細胞之細胞表面表現(亦即癌細胞抗原為癌細胞表面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結合之抗原的一部分呈現於癌細胞之外表面上(亦即胞外)。癌細胞抗原可為癌症相關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細胞抗原為表現與癌症之發展、進展或症狀嚴重程度相關的抗原。癌症相關抗原可能與癌症之病因或病理相關,或可能由於癌症而異常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細胞抗原為表現例如與可比非癌細胞(例如來源於相同組織/細胞類型之非癌細胞)之表現位準相比由癌細胞上調(例如在RNA及/或蛋白質位準方面)的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相關抗原可能優先由癌細胞表現,且不由可比非癌細胞(例如來源於相同組織/細胞類型之非癌細胞)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相關抗原可為突變致癌基因或突變腫瘤抑制基因之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相關抗原可為過度表現細胞蛋白質、由致癌病毒產生之癌症抗原、癌胚抗原或細胞表面糖脂或糖蛋白的產物。
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可為表現在免疫細胞之細胞表面處或免疫細胞之細胞表面上的任何肽/多肽、糖蛋白、脂蛋白、聚糖、糖脂、脂質或其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結合的免疫細胞表面分子之一部分在免疫細胞之外表面上(亦即為胞外)。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可表現於任何免疫細胞之細胞表面處。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可為造血來源之細胞,例如嗜中性白血球、嗜伊紅血球、嗜鹼性球、樹突狀細胞、淋巴細胞或單核球。淋巴細胞可為例如T細胞、B細胞、自然殺手(NK)細胞、NKT細胞或先天性淋巴樣細胞(ILC)或其前體(例如胸腺細胞或前B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可為共刺激分子(例如CD28、OX40、4-1BB、ICOS或CD27)或其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表面分子可為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D-1、CTLA-4、LAG-3、TIM-3、TIGIT或BTLA)或其配體。
根據本發明之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任何適合形式提供,該形式諸如Brinkmann及Kontermann MAbs (2017) 9(2): 182-212中所描述之彼等形式,該文獻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適合形式包括Brinkmann及Kontermann MAbs (2017) 9(2): 182-212之圖2中所示的彼等:抗體共軛物,例如IgG2 、F(ab')2 或CovX-Body;IgG或IgG樣分子,例如IgG、嵌合IgG、κλ-body共同HC;CH1/CL融合蛋白,例如scFv2-CH1/CL、VHH2-CH1/CL;『僅可變域』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串聯scFv (taFV)、三功能抗體、雙功能抗體(Db)、dsDb、Db(kih)、DART、scDB、dsFv-dsFv、tandAb、三功能頭(triple head)、串聯dAb/VHH、四價dAb.VHH;非Ig融合蛋白,例如scFv2 -白蛋白、scDb-白蛋白、taFv-白蛋白、taFv-毒素、微型抗體、DNL-Fab2 、DNL-Fab2 -scFv、DNL-Fab2 -IgG-細胞介素2 、ImmTAC (TCR-scFv);經修飾之Fc及CH3融合蛋白,例如scFv-Fc(kih)、scFv-Fc(CH3電荷對)、scFv-Fc (EW-RVT)、scFv-fc (HA-TF)、scFv-Fc (SEEDbody)、taFv-Fc(kih)、scFv-Fc(kih)-Fv、Fab-Fc(kih)-scFv、Fab-scFv-Fc(kih)、Fab-scFv-Fc(BEAT)、Fab-scFv-Fc (SEEDbody)、DART-Fc、scFv-CH3(kih)、TriFab;Fc融合物,例如二-雙功能抗體、scDb-Fc、taFv-Fc、scFv-Fc-scFv、HCAb-VHH、Fab-scFv-Fc、scFv4 -Ig、scFv2 -Fcab;CH3融合物,例如Dia-雙功能抗體、scDb-CH3;IgE/IgM CH2融合物,例如scFv-EHD2-scFv、scFvMHD2-scFv;Fab融合蛋白,例如Fab-scFv (二功能抗體)、Fab-scFv2 (三功能抗體)、Fab-Fv、Fab-dsFv、Fab-VHH、正交Fab-Fab;非Ig融合蛋白,例如DNL-Fab3 、DNL-Fab2 -scFv、DNL-Fab2 -IgG-細胞介素2 ;不對稱IgG或IgG樣分子,例如IgG(kih)、IgG(kih)共同LC、ZW1 IgG共同LC、Biclonics共同LC、CrossMab、CrossMab(kih)、scFab-IgG(kih)、Fab-scFab-IgG(kih)、正交Fab IgG(kih)、DuetMab、CH3電荷對+ CH1/CL電荷對、鉸鏈/CH3電荷對、SEED-body、Duobody、四合一CrossMab(kih)、LUZ-Y共同LC;LUZ-Y scFab-IgG、FcFc*;附接及Fc修飾之IgG,例如IgG(kih)-Fv、IgG HA-TF-Fv、IgG(kih)scFab、scFab-Fc(kih)-scFv2、scFab-Fc(kih)-scFv、半DVD-Ig、DVI-Ig (四合一)、CrossMab-Fab;經修飾之Fc及CH3融合蛋白,例如Fab-Fc(kih)-scFv、Fab-scFv-Fc(kih)、Fab-scFv-Fc(BEAT)、Fab-scFv-Fc-SEEDbody、TriFab;附接IgG-HC融合物,例如IgG-HC、scFv、IgG-dAb、IgG-taFV、IgG-CrossFab、IgG-正交Fab、IgG-(CαCβ) Fab、scFv-HC-IgG、串聯Fab-IgG (正交Fab) Fab-IgG(CαCβ Fab)、Fab-IgG(CR3)、Fab-鉸鏈-IgG(CR3);附接IgG-LC融合物,例如IgG-scFv(LC)、scFv(LC)-IgG、dAb-IgG;附接IgG-HC及LC融合物,例如DVD-Ig、TVD-Ig、CODV-Ig、scFv4 -IgG、Zybody;Fc融合物,例如Fab-scFv-Fc、scFv4 -Ig;F(ab')2融合物,例如F(ab')2 -scFv2 ;CH1/CL融合蛋白,例如scFv2 -CH1-鉸鏈/CL;經修飾之IgG,例如DAF (二合一IgG)、DutaMab、Mab2 ;及非Ig融合物,例如DNL-Fab4 -IgG。
技術人員能夠設計及製備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產生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包括例如用可還原二硫鍵或不可還原硫醚鍵使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片段化學交聯,例如如Segal及Bast, 2001. Production of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14:IV:2.13:2.13.1-2.13.16中所描述,該文獻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舉例而言,N -丁二醯亞胺基-3-(-2-吡啶基二硫基)-丙酸酯(SPDP)可用於經由鉸鏈區SH基團使例如Fab片段化學交聯,以產生二硫鍵連接的雙特異性F(ab)2 雜二聚體。
產生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其他方法包括例如用聚乙二醇使產生抗體之融合瘤融合,以產生能夠分泌雙特異性抗體之四源融合瘤(quadroma)細胞,例如如D. M.及Bast, B. J. 2001. Production of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14:IV:2.13:2.13.1-2.13.16中所描述。
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亦可藉由自例如編碼抗原結合分子之多肽之核酸構築體表現,以重組方式產生,例如如Antibody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第二版 (Humana Press, 2012), 第40章: Production of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Diabodies and Tandem scFv (Hornig及Färber-Schwarz)或French, How to make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Methods Mol. Med. 2000; 40:333-339中所描述,該等文獻二者之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舉例而言,編碼二個抗原結合片段之輕及重鏈可變域(亦即能夠結合IL-11之抗原結合片段的輕及重鏈可變域,及能夠結合至另一靶蛋白之抗原結合片段的輕及重鏈可變域)且包括編碼抗原結合片段之間的適合連接子或二聚域之序列的DNA構築體可藉由分子選殖技術製備。重組雙特異性抗體此後可藉由在適合宿主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宿主細胞)中表現(例如活體外)構築體而產生,且表現之重組雙特異性抗體隨後可任擇地經純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區。Fc區由來自一個多肽之CH2及CH3區以及來自另一多肽之CH2及CH3區構成。來自二個多肽之CH2及CH3區一起形成Fc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在CH2及CH3區中之一或多者中包含促進Fc區締合之修飾的Fc區。抗原結合分子之成分多肽之重組共表現及後續締合產生若干可能組合。為提高重組產生中的抗原結合分子中之所需多肽組合之產率,有利的為在Fc區中引入促進所需重鏈多肽組合之締合的(多個)修飾。修飾可促進例如不同多肽鏈之CH2及/或CH3區之間的疏水及/或靜電相互作用。適合的修飾描述於例如Ha等人, Front. Immnol (2016) 7:394中,其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在根據如Ha等人, Front. Immnol (2016) 7:394之表1中所示的以下形式之一的Fc區之CH3區中包含成對取代之Fc區:KiH、KiHs-s 、HA-TF、ZW1、7.8.60、DD-KK、EW-RVT、EW-RVTs-s 、SEED或A107。 多肽
本發明亦提供抗原結合分子之多肽成分。多肽可以經分離或實質上經純化形式提供。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為或可包含多肽複合物。
在多肽包含多於一個域或區之本說明書中,應瞭解,多個域/區較佳存在於同一多肽鏈中。亦即,包含多於一個域或區之多肽為包含域/區之融合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多肽包含或組成為如本文所描述之VH。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多肽包含或組成為如本文所描述之VL。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另外包含一或多個抗體重鏈恆定區(CH)。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另外包含一或多個抗體輕鏈恆定區(CL)。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免疫球蛋白(Ig)之CH1、CH2區及/或CH3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序列之一或多個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CH1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CH1-CH2鉸鏈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CH2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CH3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括包含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上文之Ha等人, Front. Immnol (2016) 7:394的表1中所示之胺基酸取代中之任一者/胺基酸取代之組合的CH3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之CH2及/或CH3區包含促進多肽與包含CH2及/或CH3區之另一多肽之締合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免疫球蛋白輕鏈恆定序列之一或多個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C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多肽自N端至C端包含根據以下之一的結構: (i) VH (ii) VL (iii) VH-CH1 (iv) VL-CL (v) VL-CH1 (vi) VH-CL (vii) VH-CH1-CH2-CH3 (viii) VL-CL-CH2-CH3 (ix) VL-CH1-CH2-CH3 (x) VH-CL-CH2-CH3
本發明亦提供由本發明之多肽構成的抗原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以下多肽組合之一: (A) VH + VL (B) VH-CH1 + VL-CL (C) VL-CH1 + VH-CL (D) VH-CH1-CH2-CH3 + VL-CL (E) VH-CL-CH2-CH3 + VL-CH1 (F) VL-CH1-CH2-CH3 + VH-CL (G) VL-CL-CH2-CH3 + VH-CH1 (H) VH-CH1-CH2-CH3 + VL-CL-CH2-CH3 (I) VH-CL-CH2-CH3 + VL-CH1-CH2-CH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以上(A)至(I)中所示之組合的多肽中之多於一者。舉例而言,參考以上(D),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結構VH-CH1-CH2-CH3之二個多肽及包含結構VL-CL之二個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以下多肽組合之一: (J) VH (抗IL-11) + VL (抗IL-11) (K) VH (抗IL-11)-CH1 + VL (抗IL-11)-CL (L) VL (抗IL-11)-CH1 + VH (抗IL-11)-CL (M) VH (抗IL-11)-CH1-CH2-CH3 + VL (抗IL-11)-CL (N) VH (抗IL-11)-CL-CH2-CH3 + VL (抗IL-11)-CH1 (O) VL (抗IL-11)-CH1-CH2-CH3 + VH (抗IL-11)-CL (P) VL (抗IL-11)-CL-CH2-CH3 + VH (抗IL-11)-CH1 (Q) VH (抗IL-11)-CH1-CH2-CH3 + VL (抗IL-11)-CL-CH2-CH3 (R) VH (抗IL-11)-CL-CH2-CH3 + VL (抗IL-11)-CH1-CH2-CH3
其中:「VH (抗IL-11)」係指如本文所述,例如如(1)至(11)、(96)至(117)或(150)至(161)中任一項中所定義之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VH;「VL (抗IL-11)」係指如本文所述,例如如(12)至(95)、(118)至(149)或(162)至(173)中任一項中所定義之能夠結合至IL-11的抗原結合分子之VL。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6至35、82至84、91至94、116至128、156、157、174、175、192、193或210之一的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4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2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包含或組成為與SEQ ID NO:2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較佳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連接子及其他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在胺基酸序列之間包含一或多個連接子序列。連接子序列可提供於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VH、VL、CH1-CH2鉸鏈區、CH2區及CH3區中之一或多者的一或二個末端。
連接子序列為技術人員所已知,且描述於例如Chen等人, Adv Drug Deliv Rev (2013) 65(10): 1357-1369中,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序列可為可撓性連接子序列。可撓性連接子序列允許由連接子序列連接之胺基酸序列之相對移動。可撓性連接子為技術人員所已知,且若干連接子於Chen等人, Adv Drug Deliv Rev (2013) 65(10): 1357-1369中鑑別。可撓性連接子序列通常包含較高比例之甘胺酸及/或絲胺酸殘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序列包含至少一個甘胺酸殘基及/或至少一個絲胺酸殘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序列由甘胺酸及絲胺酸殘基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序列具有1-2個、1-3個、1-4個、1-5個或1-10個胺基酸之長度。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可另外包含其他胺基酸或胺基酸序列。舉例而言,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可包含促進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表現、摺疊、運輸、加工、純化或偵測的(多種)胺基酸序列。舉例而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可任擇地在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N端或C端處包含編碼His (例如6XHis)、Myc、GST、MBP、FLAG、HA、E或生物素標籤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多肽包含可偵測部分,例如螢光、發光、免疫可偵測、放射、化學、核酸或酶標記。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可另外包含信號肽(亦稱為前導序列或信號序列)。信號肽通常由5-30個疏水性胺基酸之序列組成,其形成單一α螺旋。分泌蛋白及在細胞表面處表現之蛋白質通常包含信號肽。
信號肽可存在於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N端處,且可存在於新合成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中。信號肽提供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高效運輸及分泌。信號肽通常藉由裂解移除,且因此不包含於自表現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細胞分泌的成熟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中。
信號肽對於多種蛋白質已知且記錄於諸如GenBank、UniProt、Swiss-Prot、TrEMBL、蛋白質資訊資源(Protein Information Resource)、蛋白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Ensembl及InterPro之資料庫中,及/或可例如使用胺基酸序列分析工具,諸如SignalP (Petersen等人, 2011 Nature Methods 8: 785-786)或Signal-BLAST (Frank及Sippl, 2008 Bioinformatics 24: 2172-2176)鑑別/預測。 標記及共軛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另外包含可偵測部分或化學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可偵測部分,例如螢光標記、磷光標記、發光標記、免疫可偵測標記(例如抗原決定基標籤)、放射性標記、化學、核酸或酶標記。抗原結合分子可經可偵測部分共價或非共價標記。
螢光標記包括例如螢光素、若丹明、別藻藍蛋白、曙紅及NDB、諸如銪(Eu)、鋱(Tb)及釤(SM)之稀土的綠色螢光蛋白(GFP)螯合物、四甲基若丹明、德克薩斯紅、4-甲基傘酮、7-胺基-4-甲基香豆素、Cy3及Cy5。放射性標記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諸如碘123 、碘125 、碘126 、碘131 、碘133 、溴77 、鎝99m 、銦111 、銦113m 、鎵67 、鎵68 、釕95 、釕97 、釕103 、釕105 、汞207 、汞203 、錸99m 、錸101 、錸105 、鈧47 、碲121m 、碲122m 、碲125m 、銩165 、銩167 、銩168 、銅67 、氟18 、釔90 、鈀100 、鉍217 及銻211 。發光標記包括如放射性發光、化學發光(例如吖啶酯、魯米諾、異魯米諾)及生物發光標記。免疫可偵測標記包括半抗原、肽/多肽、抗體、受體及配體,諸如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抗生蛋白鏈菌素或地高辛。核酸標記包括適體。酶標記包括例如過氧化酶、鹼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β-半乳糖苷酶及螢光素酶。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與化學部分共軛。化學部分可為提供治療作用之部分。抗體-藥物共軛物綜述於例如Parslow等人, Biomedicines. 2016年9月; 4(3):1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學部分可為藥物部分(例如細胞毒性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藥物部分可為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藥物部分選自卡奇黴素、DM1、DM4、單甲基奧瑞他汀E (MMAE)、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SN-38、小紅莓、多卡黴素、D6.5及PBD。 抗原結合分子之功能特性
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可藉由參考某些功能特性而表徵。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可具有以下特性中之一或多者: a) 特異性結合至IL-11 (例如人類IL-11及/或小鼠IL-11); b) 以EC50 =小於1000 ng/ml之結合親和力結合至IL-11 (例如人類IL-11),例如如藉由ELISA所測定; c) 抑制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 d) 抑制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 e) 抑制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複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f) 抑制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 g) 抑制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 h) 抑制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i) 抑制由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複合物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 j) 抑制由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亦即IL-11反信號傳導); k) 抑制纖維母細胞增殖; l) 抑制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 m) 逆轉/消退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 n) 抑制肌纖維母細胞自星形細胞,例如肝臟或胰臟星形細胞之產生; o) 逆轉/消退肌纖維母細胞自星形細胞,例如肝臟或胰臟星形細胞之產生; p) 抑制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之遷移性及/或侵襲性特性(亦即抑制其遷移及/或侵襲); q) 抑制器官中免疫細胞之存在; r) 抑制由IL-11介導之病理過程; s) 抑制纖維化; t) 逆轉/消退纖維化; u) 抑制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中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 (ACTA2)、TIMP1、MMP2、TNFα、CCL2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在經促纖維化因子刺激之後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 v) 抑制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 w) 抑制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 x) 抑制活體內癌症之出現及/或進展; y) 抑制腫瘤生長; z) 殺死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
本文中,『抑制』係指相對於對照狀況之減小、降低或減輕。舉例而言,抗原結合分子抑制一過程係指減小、降低或減輕彼過程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及/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的程度/水準。
抑制在本文中亦可稱為中和或拮抗。亦即,能夠抑制功能或過程(例如由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介導的相互作用、信號傳導或其他活性)之IL-11結合抗原結合分子可稱為關於相關功能或過程之『中和』或『拮抗』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能夠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抗原結合分子可稱為能夠中和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抗原結合分子,或可稱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拮抗劑。
技術人員能夠鑑別既定分析法之適當對照狀況。舉例而言,對照抗原結合分子可為針對已知不具有參與分析法中所研究特性之作用的靶蛋白之抗原結合分子。對照抗原結合分子可與所分析之抗IL-11抗原結合分子具有相同同型,且可例如具有相同恆定區。
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較佳展現與IL-11之特異性結合。如本文所用,「特異性結合」係指針對抗原具選擇性且可自與非靶抗原之非特異性結合區別的結合。與其結合至其他非靶分子相比,特異性結合至靶分子之抗原結合分子較佳以更大親和力及/或以更大持續時間結合標靶。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結合至IL-6細胞介素家族之一或多個成員相比,本發明抗原結合分子可以更大親和力結合至IL-11。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結合至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抑瘤素M (OSM)、心營養素-1 (CT-1)、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及心營養素樣細胞介素(CLC)中之一或多者相比,本發明抗原結合分子可以更大親和力結合至IL-11。
在實施例中,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藉由干擾IL-11介導之順信號傳導但不干擾IL-11介導之反信號傳導來實現,例如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藉由抑制gp130介導之包括膜結合IL-11Rα的順複合物來實現。在實施例中,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藉由干擾IL-11介導之反信號傳導但不干擾IL-11介導之順信號傳導來實現,例如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藉由抑制gp130介導之反信號傳導複合物(諸如IL-11結合至可溶IL-11Rα或IL-6結合至可溶IL-6R)來實現。在實施例中,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藉由干擾IL-11介導之順信號傳導及IL-11介導之反信號傳導來實現。
既定多肽特異性結合至既定分子之能力可藉由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的分析來測定,諸如藉由ELISA、表面電漿共振(SPR;參見例如Hearty等人, Methods Mol Biol (2012) 907:411-442)、生物層干涉量測學(參見例如Lad等人, (2015) J Biomol Screen 20(4): 498-507)、流式細胞術或藉由放射性標記抗原結合分析法(RIA)酶聯結免疫吸附分析法。經由此類分析可量測及定量與既定分子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可為既定分析法中偵測到的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與非靶分子之結合程度小於抗體與靶分子之結合的約10%,如例如藉由ELISA、SPR、生物層干涉量測學或藉由RIA所量測。或者,結合特異性可關於結合親和力反映,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以比針對非靶分子之抗原結合分子之KD 大至少0.1數量級(亦即0.1×10n ,其中n為代表數量級之整數)的解離常數(KD )結合至IL-11。此可任擇地為至少0.2、0.3、0.4、0.5、0.6、0.7、0.8、0.9、1.0、1.5或2.0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展現與人類IL-11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展現與小鼠IL-11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展現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結合。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對於人類IL-11及小鼠IL-11為交叉反應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展現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IL-11的交叉反應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以5 µM或更小,較佳≤1 µM、≤500 nM、≤100 nM、≤75 nM、≤50 nM、≤40 nM、≤30 nM、≤20 nM、≤15 nM、≤12.5 nM、≤10 nM、≤9 nM、≤8 nM、≤7 nM、≤6 nM、≤5 nM、≤4 nM ≤3 nM、≤2 nM、≤1 nM、≤500 pM之一的KD 結合至IL-11。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以EC50 = 1000 ng/ml或更小,較佳≤900 ng/ml、≤800 ng/ml、≤700 ng/ml、≤600 ng/ml、≤500 ng/ml、≤400 ng/ml、≤300 ng/ml、≤200 ng/ml、≤100 ng/ml、≤90 ng/ml、≤80 ng/ml、≤70 ng/ml、≤60 ng/ml、≤50 ng/ml、≤40 ng/ml、≤30 ng/ml、≤20 ng/ml、≤15 ng/ml、≤10 ng/ml、≤7.5 ng/ml、≤5 ng/ml、≤2.5 ng/ml或≤1 ng/ml之一的結合親和力(例如如藉由ELISA所測定)結合至IL-11。
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之結合親和力可活體外藉由ELISA分析法分析。適合的分析法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可由技術人員進行,例如,如Antibody Engineering, 第1卷 (第2版), Springer Protocols, Springer (2010), 第V部分, 第657-665頁中所描述。舉例而言,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之結合親和力可根據本文在實驗實例中所述之方法分析。
抗原結合分子抑制二種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之能力可例如藉由分析在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培育相互作用搭配物中之一或二者與抗原結合分子之後的相互作用而測定。確定既定抗原結合分子是否能夠抑制二種相互作用搭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之適合分析法之一實例為競爭ELISA分析法。
能夠抑制既定相互作用(例如IL-11與IL-11Rα之間,或IL-11與gp130之間,或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或IL-11:IL-11Rα與gp130之間)之抗原結合分子藉由觀測與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相比,相互作用搭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在抗原結合分子存在下或在培育相互作用搭配物中之一或二者與抗原結合分子之後的減小/降低而鑑別。適合分析可活體外,例如使用重組相互作用搭配物或使用表現相互作用搭配物之細胞進行。表現相互作用搭配物之細胞可內源性如此進行,或可自引入至細胞中之核酸如此進行。出於此類分析之目的,相互作用搭配物中之一或二者及/或抗原結合分子可經可偵測實體標記或與可偵測實體結合使用,用於偵測及/或量測相互作用之位準的目的。
抗原結合分子抑制二種結合搭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之能力亦可藉由分析此類相互作用之下游功能結果,例如受體信號傳導來測定。舉例而言,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或IL-11:IL-11Rα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下游功能結果可包括纖維母細胞增殖、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或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TIMP1、MMP2中之一或多者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
根據本揭露內容之纖維母細胞可來源於任何組織,包括肝臟、肺臟、腎臟、心臟、血管、眼睛、皮膚、胰臟、脾臟、腸道(例如大或小腸)、腦及骨髓。在特定實施例中,出於分析抗原結合分子之目的,纖維母細胞可為心臟纖維母細胞(例如心房纖維母細胞)、皮膚纖維母細胞、肺臟纖維母細胞、腎臟纖維母細胞或肝臟纖維母細胞。纖維母細胞可由COL1A、ACTA2、脯胺醯基-4-羥化酶、MAS516及FSP1中之一或多者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表徵。
基因表現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各種手段量測,例如藉由利用定量即時PCR (qRT-PCR)或基於報導子的方法來量測mRNA之位準。類似地,蛋白質表現可藉由此項技術中熟知之各種方法量測,例如藉由基於抗體之方法,例如藉由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免疫組織化學、免疫細胞化學、流式細胞術、ELISA、ELISPOT或基於報導子的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抑制一或多種纖維化標記之蛋白質表現,例如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TIMP1、MMP2中之一或多者的蛋白質表現。
抗原結合分子抑制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能力可例如藉由以下方式分析:用TGFβ1刺激纖維母細胞,在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培育細胞,及在定義時間段之後分析具有αSMA陽性表型之細胞的比例。在此類實例中,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抑制可藉由觀測具有αSMA陽性表型之細胞之比例與細胞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經TGFβ1處理之陽性對照狀況相比更低來鑑別。
此類分析亦適用於分析抗原結合分子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與IL-11Rα: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抑制亦可使用3 H-胸苷併入及/或Ba/F3細胞增殖分析來分析,諸如例如Curtis等人 Blood, 1997, 90(11)及Karpovich等人 Mol. Hum. Reprod. 2003 9(2): 75-80中描述之彼等。Ba/F3細胞共表現IL-11Rα及gp130。
如本文所用,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或由IL-11介導之過程包括由IL-11之片段及包含IL-11或其片段之多肽複合物介導的信號傳導。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為由人類IL-11及/或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在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結合至IL-11或該複合物所結合的受體之後出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體及片段能夠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生物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至對於結合至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受體(例如gp130或IL-11Rα)重要之區中的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且從而干擾與受體之結合及/或經由受體之信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藉由經由包含IL-11Rα及/或gp130之受體(例如IL-11Rα:gp130)信號轉導而活化的一或多個信號傳導路徑之拮抗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經由一或多種包含IL-11Rα及/或gp130之免疫受體複合物(例如IL-11Rα:gp130)的信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信號傳導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信號傳導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為由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此類信號傳導可例如藉由用IL-11處理表現IL-11Rα及gp130之細胞或藉由刺激表現IL-11Rα及gp130之細胞中的IL-11產生來分析。
抗原結合分子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IC50 可例如藉由以下方式測定:在存在人類IL-11及IL-11結合劑下培養表現IL-11Rα及gp130之Ba/F3細胞,及量測向DNA中之3 H胸苷併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在此類分析法中可展現10 μg/ml或更小,較佳≤ 5 μg/ml、≤ 4 μg/ml、≤ 3.5 μg/ml、≤ 3 μg/ml、≤ 2 μg/ml、≤ 1 μg/ml、≤ 0.9 μg/ml、≤ 0.8 μg/ml、≤ 0.7 μg/ml、≤ 0.6 μg/ml或≤ 0.5 μg/ml之一的IC50
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可為由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IL-11Rα複合物可為可溶的,例如IL-11Rα及IL-11之胞外域之複合物或可溶IL-11Rα同功異型物/片段及IL-11之複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溶IL-11Rα為IL-11Rα之可溶(分泌性)同功異型物,或為細胞膜結合IL-11Rα之胞外域之蛋白水解裂解的釋放產物。由結合至IL-11Rα之IL-11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在本文中稱為『IL-11反信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IL-11Rα複合物可為細胞結合的,例如細胞膜結合IL-11Rα及IL-11之複合物。由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可藉由用IL-11:IL-11Rα複合物,例如包含IL-11由肽連接子接合至IL-11Rα之胞外域的重組融合蛋白(例如如本文所描述之超IL-11)處理表現gp130之細胞來分析。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由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且亦能夠抑制由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可能能夠將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結合劑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結合劑下)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能夠將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結合劑下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增殖。纖維母細胞之增殖可藉由分析一段時間內之細胞分裂來測定。既定纖維母細胞群體之細胞分裂可例如藉由活體外分析3 H-胸苷之併入或藉由CFSE稀釋分析法來分析,例如如Fulcher及Wong, Immunol Cell Biol (1999) 77(6): 559-564中所描述,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增殖性細胞(例如增殖性纖維母細胞)亦可藉由分析5-乙炔基-2'-脫氧尿苷(EdU)之併入,藉由適當分析法來鑑別,如例如Buck等人, Biotechniques. 2008年6月; 44(7):927-9及Sali及Mitchison, PNAS USA 2008年2月19日; 105(7): 2415-2420中所描述,二者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根據本揭露內容之纖維母細胞可來源於任何組織,包括肝臟、肺臟、腎臟、心臟、血管、眼睛、皮膚、胰臟、脾臟、腸道(例如大或小腸)、腦及骨髓。在特定實施例中,出於分析抗原結合分子之目的,纖維母細胞可為心臟纖維母細胞(例如心房纖維母細胞)、皮膚纖維母細胞、肺臟纖維母細胞、腎臟纖維母細胞或肝臟纖維母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母細胞增殖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纖維母細胞增殖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母細胞增殖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纖維母細胞增殖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例如在用促纖維化因子(例如TGFβ1)刺激之後由IL-11介導之病理過程。由IL-11介導之病理過程包括纖維化,且可活體外、離體或活體內評估。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化。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逆轉或消退纖維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為確立或嚴重纖維化。如本文所用,抑制(inhibiting or the inhibition)纖維化係指抗原結合分子減少、限制或預防纖維化出現之能力。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纖維化係指例如預防作用,其中預防纖維化出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纖維化係指例如治療作用,其中預防現有早期或晚期纖維化發展或前進至更晚期。如本文所用,逆轉(reversing/reversal)或消退(regressing/regression)纖維化係指抗原結合分子使纖維化狀態自更發育之狀態改善至不太發育之狀態或減輕纖維化本身或其症狀之嚴重程度的能力。逆轉(reversing/reversal)纖維化可能與纖維化狀態之改良相關。
在本文之實驗實例中,抑制、逆轉或消退纖維化例如藉由以下方式分析:使用Operetta高內涵成像系統量測ACTA2+ve 細胞之數目或百分比,藉由評估羥基脯胺酸含量量測細胞或器官膠原蛋白含量,藉由西方墨點法量測ERK活化/磷酸化,及/或藉由定量PCR量測發炎標誌物(諸如TNFα及CCL2)或纖維化標誌物(諸如TGFβ1、αSMA (ACTA2)、TIMP1、COL1A1、COL1A2或COL3A1)之表現位準。在諸如肝臟之組織中,抑制、逆轉或消退纖維化例如藉由測定三酸甘油酯含量及血清ALT位準分析。
纖維化可屬於一特定組織或若干組織,例如肝臟、肺臟、腎臟、心臟、血管、眼睛、皮膚、胰臟、脾臟、腸道(例如大或小腸)、腦或骨髓。纖維化可藉由技術人員熟知之手段來量測,例如藉由分析一既定組織或多個組織中的一或多種肌纖維母細胞標誌物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及/或一或多種纖維化標誌物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
肌纖維母細胞標誌物可包括增加之αSMA、波形蛋白、含鈀蛋白、絲切蛋白或肌間線蛋白中之一或多者。纖維化之標誌物包括增加位準之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TIMP1及MMP2、胞外基質組分、肌纖維母細胞之數目/比例及器官重量。
抑制/逆轉/消退纖維化可活體外或活體內量測。舉例而言,抗原結合分子是否能夠抑制/逆轉/消退既定組織中之纖維化可活體外藉由以下方式來分析:用促纖維化刺激物處理來源於彼組織之纖維母細胞,且隨後分析抗體是否可減少或逆轉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或例如一些其他纖維化標誌物)。抗原結合分子是否能夠抑制/逆轉/消退纖維化可活體內例如藉由以下方式分析:向個體(例如已曝露於促纖維化刺激物之個體)投與抗原結合分子,及分析(多個)組織之一或多種纖維化標誌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化抑制/逆轉/消退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纖維化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化減少/逆轉/消退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纖維化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例如肝臟或胰臟星形細胞)例如在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曝露於促纖維化因子之後的產生。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可藉由分析肌纖維母細胞標誌物來研究。根據本揭露內容之促纖維化因子可為例如TGFβ1、IL-11、IL-13、PDGF、ET-1、抑瘤素M (OSM)或ANG2 (AngII)。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由促纖維化因子之活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促進星形細胞老化。老化可藉由偵測老化標誌物(諸如P16、P21及P53)之表現來量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衍生之細胞(例如肌纖維母細胞)中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TIMP1、MMP2、TNFα、CCL2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在經促纖維化因子刺激之後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或纖維母細胞衍生之細胞(例如肌纖維母細胞)中一或多種胞外基質組分例如在經促纖維化因子刺激之後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
在本文之實驗實例中,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藉由在用TGFβ1刺激纖維母細胞之後使用Operetta高內涵成像系統量測αSMA蛋白表現位準來分析。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減少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產生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中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TIMP1、MMP2、TNFα、CCL2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在經促纖維化因子(例如TGFβ1)刺激之後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基因或蛋白質表現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基因或蛋白質表現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例如在用促纖維化因子(例如TGFβ1)刺激之後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胞外基質產生可例如藉由量測胞外基質組分之位準來評估。根據本發明之胞外基質組分包括例如蛋白聚糖、硫酸乙醯肝素、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玻尿酸、膠原蛋白、骨膜蛋白、纖維結合蛋白、玻璃連結蛋白、彈性蛋白、纖維結合蛋白、層黏連蛋白、巢蛋白、明膠及聚集蛋白聚糖。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膠原蛋白自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及/或肌纖維母細胞之分泌。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減少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胞外基質產生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上調肝細胞中一或多種參與脂肪生成及/或β-氧化的基因/蛋白質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此類基因/蛋白質可為例如ACOX1 (醯基-CoA氧化酶1)、SCD1 (硬脂醯基-CoA去飽和酶1)、FASN (脂肪酸合成酶)或SREBF1 (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使基因或蛋白質表現上調超過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之位準的1倍,例如≥1.01倍、≥1.05倍、≥1.1倍、≥1.15倍、≥1.2倍、≥1.25倍、≥1.3倍、≥1.35倍、≥1.4倍、≥1.45倍、≥1.5倍、≥1.55倍、≥1.6倍、≥1.65倍、≥1.7倍、≥1.75倍、≥1.8倍、≥1.85倍、≥1.9倍、≥1.95倍、≥2倍、≥2.5倍、≥3倍、≥3.5倍、≥4倍、≥4.5倍、≥5倍、≥6倍、≥7倍、≥8倍、≥9倍或≥10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之遷移性及/或侵襲性特性(亦即抑制其遷移及/或侵襲)。此類細胞之遷移及侵襲在纖維化之病理學中可為關鍵的。細胞之遷移可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膜及侵襲性刺激劑(諸如TGFβ1或CCL2)評估。細胞之侵襲可使用例如Boyden腔室侵襲分析法或ECM塗佈之基質膠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之遷移及/或侵襲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遷移及/或侵襲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遷移及/或侵襲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遷移及/或侵襲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器官中免疫細胞之存在。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減小器官中免疫細胞之數目。器官可為易受纖維化影響或罹患纖維化之器官,例如肝臟或腎臟。免疫細胞可為CD45+ 細胞,例如CD3+ CD4+ T細胞、CD3+ CD8+ T細胞、B淋巴細胞、粒細胞及單核球。免疫細胞可表現鼠類單核球標誌物LyC6。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器官中免疫細胞之數目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器官中免疫細胞之數目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器官中免疫細胞之數目減小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器官中免疫細胞之數目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技術人員能夠例如藉由分析抗原結合分子對癌症細胞之作用來確定抗原結合分子是否能夠抑制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舉例而言,細胞之增殖可如本文所述,例如藉由3 H胸苷併入或CFSE稀釋分析法量測。細胞存活可藉由量測在用抗原結合分子處理之後細胞的細胞活力/細胞死亡之標誌物來分析。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減少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抑制活體內癌症之出現及/或進展。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導致例如藉由效應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引起活體內癌細胞之數目例如與適當對照狀況相比減小。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抑制腫瘤生長,例如如藉由量測腫瘤隨時間推移之大小/體積所測定。
可分析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抑制適當活體內模型中癌症之出現及/或進展的能力。癌症可為在病理學上牽涉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或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癌症。此類癌症包括Xu等人, Cancer Lett. (2016) 373(2):156-63及Johnstone等人, Cytokine & Growth Reviews (2015) 26(5): 489-498中描述之彼等,其二者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引起以下中之一或多者:抑制癌症之出現/進展、延遲/預防癌症發作、減少/延遲/預防腫瘤生長、減少/延遲/預防轉移、降低癌症症狀之嚴重程度、減少癌細胞之數目、減小腫瘤大小/體積及/或增加存活(例如無進展存活),例如如適當活體內癌症模型中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當與化學治療劑結合例如分開、同時或依序投與時與單獨投與之化學治療劑相比提供累加效應。累加效應可為本文所述之任何效應,諸如減小IL-11信號傳導、抑制癌症出現/進展及/或抑制腫瘤生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腫瘤生長抑制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腫瘤生長之位準的100%,例如99%或更小、95%或更小、90%或更小、85%或更小、80%或更小、75%或更小、70%或更小、65%或更小、60%或更小、55%或更小、50%或更小、45%或更小、40%或更小、35%或更小、30%或更小、25%或更小、20%或更小、15%或更小、10%或更小、5%或更小、或1%或更小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腫瘤生長減少至小於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腫瘤生長之位準的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引起殺死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殺死可經由抗原結合分子之效應功能增加。在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區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可經由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及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ADCP)中之一或多者引起殺死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
能夠引起殺死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抗原結合分子可藉由在適當分析法中觀測與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偵測到之細胞殺死之位準相比,在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培育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與抗原結合分子之後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殺死之位準而鑑別。CDC、ADCC及ADCP之分析法為技術人員所熟知。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殺死之位準亦可藉由量測在曝露於不同處理條件之後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活及/或非活細胞之數目/比例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引起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殺死至超過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觀測到之殺死之位準的1倍,例如≥1.01倍、≥1.02倍、≥1.03倍、≥1.04倍、≥1.05倍、≥1.1倍、≥1.2倍、≥1.3倍、≥1.4倍、≥1.5倍、≥1.6倍、≥1.7倍、≥1.8倍、≥1.9倍、≥2倍、≥3倍、≥4倍、≥5倍、≥6倍、≥7倍、≥8倍、≥9倍或≥10倍。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數目減小至在可比分析法中在不存在抗原結合分子下培育之後(或在存在適當對照抗原結合分子下培育之後)偵測到之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數目的小於1倍,例如≤0.99倍、≤0.95倍、≤0.9倍、≤0.85倍、≤0.8倍、≤0.75倍、≤0.7倍、≤0.65倍、≤0.6倍、≤0.55倍、≤0.5倍、≤0.45倍、≤0.4倍、≤0.35倍、≤0.3倍、≤0.25倍、≤0.2倍、≤0.15倍、≤0.1倍、≤0.05倍或≤0.01倍。細胞數目及比例可例如藉由流式細胞術分析使用允許偵測細胞類型之抗體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與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相比,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具有一或多種類似或改良特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與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相比,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展現以下特性中之一或多者: (i)以類似或更大特異性結合至IL-11(亦即對於IL-6細胞介素家族之除IL-11以外的蛋白質具有類似或降低之交叉反應性); (ii)以類似或更大親和力結合至IL-11 (例如人類IL-11及/或小鼠IL-11)(例如具有類似或更低EC50,如藉由ELISA所測定;例如具有類似或更低KD ,如藉由SPR分析所測定); (i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IL-11與IL-11Rα之間的相互作用; (iv)類似或更大地抑制IL-11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 (v)類似或更大地抑制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複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v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間的相互作用; (v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IL-11與IL-11之間的相互作用; (vi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例如具有類似或更低IC50,如藉由ELISA在適合分析法中所測定); (ix)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由IL-11與IL-11Rα:gp130受體複合物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 (x)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由IL-11:IL-11Rα複合物與gp130之結合介導的信號傳導(亦即IL-11反信號傳導); (x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纖維母細胞增殖; (x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 (xi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逆轉/消退肌纖維母細胞自纖維母細胞之產生; (xiv)類似或更大地抑制肌纖維母細胞自星形細胞,例如肝臟或胰臟星形細胞之產生; (xv)類似或更大地逆轉/消退肌纖維母細胞自星形細胞,例如肝臟或胰臟星形細胞之產生; (xv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纖維母細胞、星形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之遷移性及/或侵襲性特性(亦即抑制其遷移及/或侵襲); (xv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器官中免疫細胞之存在; (xvi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由IL-11介導之病理過程; (xix)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纖維化; (xx)類似或更大地逆轉/消退纖維化; (xx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纖維母細胞中膠原蛋白、纖維結合蛋白、骨膜蛋白、IL-6、IL-11、αSMA (ACTA2)、TIMP1、MMP2、TNFα、CCL2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在經促纖維化因子刺激之後的基因或蛋白質表現; (xx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纖維母細胞或星形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 (xxiii)類似或更大地抑制癌症細胞之增殖及/或存活; (xxiv)類似或更大地抑制活體內癌症之出現及/或進展; (xxv)類似或更大地抑制腫瘤生長; (xxvi)類似或更大地殺死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更大特異性」或「更大親和力」或「更大抑制」或「更大殺死」分別係指特異性、親和力、抑制或殺死之位準超過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展現之位準的1倍,例如≥1.01倍、≥1.02倍、≥1.03倍、≥1.04倍、≥1.05倍、≥1.06倍、≥1.07倍、≥1.08倍、≥1.09倍、≥1.1倍、≥1.2倍、≥1.3倍、≥1.4倍、≥1.5倍、≥1.6倍、≥1.7倍、≥1.8倍、≥1.9倍、≥2倍、≥2.1倍、≥2.2倍、≥2.3倍、≥2.4倍、≥2.5倍、≥2.6倍、≥2.7倍、≥2.8倍、≥2.9倍、≥3倍、≥3.5倍、≥4倍、≥4.5倍、≥5倍、≥6倍、≥7倍、≥8倍、≥9倍、≥10倍、≥15倍、≥20倍、≥25倍、≥30倍、≥35倍、≥40倍、≥45倍、≥50倍、≥60倍、≥70倍、≥80倍、≥90倍、≥100倍、≥200倍、≥300倍、≥400倍、≥500倍、≥600倍、≥700倍、≥800倍、≥900倍、≥1000倍,如在適當分析法中所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類似特異性」或「類似親和力」或「類似抑制」或「類似殺死」分別係指特異性、親和力、抑制或殺死之位準為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展現之位準的≥0.2倍且≤5倍,例如≥0.3倍且≤4倍、≥0.4倍且≤3倍、≥0.5倍且≤2倍、≥0.6倍且≤1.75倍、≥0.7倍且≤1.5倍、≥0.75倍且≤1.25倍、≥0.8倍且≤1.2倍、≥0.85倍且≤1.15倍、≥0.9倍且≤1.1倍、≥0.91倍且≤1.09倍、≥0.92倍且≤1.08倍、≥0.93倍且≤1.07倍、≥0.94倍且≤1.06倍、≥0.95倍且≤1.05倍、≥0.96倍且≤1.04倍、≥0.97倍且≤1.03倍、≥0.98倍且≤1.02倍、或≥0.99倍且≤1.01倍,如在適當分析法中所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抗體片段可包含選自YU100-H01、YU100-G08或YU100-F11的抗IL-11抗體純系之CDR。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抗體片段可包含或組成為選自YU100-H01、YU100-G08或YU100-F11的抗IL-11抗體純系之VH及VL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抗體片段可包含單株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純系編號22626;目錄號MAB218 (R&D Systems, MN, USA)之CDR。在一些實施例中,能夠結合至IL-11之參考抗體/抗體片段可包含或組成為單株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純系編號22626;目錄號MAB218 (R&D Systems, MN, USA)之VH及VL序列。 嵌合抗原受體(CAR)
本發明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多肽。
CAR為提供抗原結合及T細胞活化功能之重組受體。CAR結構及工程改造綜述於例如Dotti等人, Immunol Rev (2014) 257(1)中,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CAR包含與細胞膜錨定區及信號傳導區連接之抗原結合區。任擇的鉸鏈區可提供抗原結合區與細胞膜錨定區之間的分離,且可充當可撓性連接子。
本發明之CAR包含一抗原結合區,其包含或組成為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其包含或組成為根據本發明之多肽。
細胞膜錨定區提供於CAR之抗原結合區與信號傳導區之間,且提供CAR錨定至表現CAR之細胞的細胞膜,抗原結合區在胞外空間中,且信號傳導區在細胞內部。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含一細胞膜錨定區,其包含或組成為包含、組成為或衍生自CD3-ζ、CD4、CD8或CD28之一之跨膜區胺基酸序列的一胺基酸序列。如本文所用,『衍生自』參考胺基酸序列之區包含與參考序列具有至少60%,例如至少65%、70%、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個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
CAR之信號傳導區允許T細胞活化。CAR信號傳導區可包含CD3-ζ之胞內域的胺基酸序列,其提供基於免疫受體酪胺酸之活化基元(ITAM)用於表現CAR之T細胞的磷酸化及活化。包含其他含ITAM之蛋白質諸如FcγRI之序列的信號傳導區亦已用於CAR (Haynes等人, 2001 J Immunol 166(1):182-187)。CAR之信號傳導區亦可包含衍生自共刺激分子之信號傳導區的共刺激序列,以促進與靶蛋白結合後表現CAR之T細胞的活化。適合之共刺激分子包括CD28、OX40、4-1BB、ICOS及CD27。在一些情況下,CAR經工程改造以提供不同胞內信號傳導路徑之共刺激。舉例而言,與CD28共刺激相關之信號傳導優先活化磷脂醯肌醇3-激酶(P13K)路徑,而4-1BB介導之信號傳導係經由TNF受體相關因子(TRAF)接附蛋白。因此,CAR之信號傳導區有時含有衍生自多於一個共刺激分子之信號傳導區之共刺激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CAR包含一或多個共刺激序列,其包含或組成為包含、組成為或衍生自CD28、OX40、4-1BB、ICOS及CD27中之一或多者之胞內域的胺基酸序列之一胺基酸序列。
任擇的鉸鏈區可提供抗原結合域與跨膜域之間的分離,且可充當可撓性連接子。鉸鏈區可衍生自IgG1。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CAR包含一鉸鏈區,其包含或組成為包含、組成為或衍生自IgG1之鉸鏈區之胺基酸序列的一胺基酸序列。
亦提供一種細胞,其包含根據本發明之CAR。根據本發明之CAR可用於產生表現CAR之免疫細胞,例如CAR-T或CAR-NK細胞。CAR工程改造至免疫細胞中可在活體外培養期間進行。
本發明之CAR之抗原結合區可以任何適合形式(例如scFv、scFab等)提供。 核酸及載體
本發明提供一種核酸或多種核酸,其編碼根據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或CAR。
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例如自其他核酸純化或分離或為天然存在的生物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多種)核酸包含或組成為DNA及/或RNA。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載體或多種載體,其包含根據本發明之核酸或多種核酸。
核苷酸序列可含於載體,例如表現載體中。如本文所使用之「載體」為用作將外源核酸轉移至細胞中之媒劑的核酸分子。載體可為用於在細胞中表現核酸之載體。此類載體可包括可操作地連接於編碼待表現序列之核苷酸序列的啟動子序列。載體亦可包括終止密碼子及表現強化子。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適合的載體、啟動子、強化子及終止密碼子可用於由根據本發明之載體表現肽或多肽。
術語「可操作地連接」可包括所選核酸序列及調節核酸序列(例如啟動子及/或強化子)以核酸序列表現受調節序列影響或控制(由此形成表現卡匣)之方式共價連接之情況。因此,若調節序列能夠實現核酸序列轉錄,則調節序列可操作地連接於所選核酸序列。(多種)所得轉錄物可隨後轉譯成所需(多種)肽/(多種)多肽。
適合載體包括質體、二元載體、DNA載體、mRNA載體、病毒載體(例如γ反轉錄病毒載體(例如鼠類白血病病毒(MLV)衍生載體)、慢病毒載體、腺病毒載體、腺相關病毒載體、痘瘡病毒載體及疱疹病毒載體)、基於轉座子之載體及人工染色體(例如酵母人工染色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可為真核載體,例如包含蛋白質在真核生物細胞中自載體表現所必需之元件的載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可為哺乳動物載體,例如包含巨細胞病毒(CMV)或SV40啟動子,以驅動蛋白質表現。
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成分多肽可由多種核酸之不同核酸或由多種載體之不同載體編碼。 包含/表現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之細胞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細胞,其包含或表現根據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或CAR。亦提供一種細胞,其包含或表現根據本發明之一核酸、多種核酸、一載體或多種載體。
細胞可為真核生物細胞,例如哺乳動物細胞。哺乳動物可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獼猴、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或人類)或非人類哺乳動物(例如兔、天竺鼠、大鼠、小鼠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包括嚙齒目中之任何動物)、貓、狗、豬、綿羊、山羊、牛(包括奶牛(cow),例如產奶牛(dairy cow),或牛目中之任何動物)、馬(包括馬目中之任何動物)、驢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產生包含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核酸或一或多種載體之一細胞的方法,其包含將根據本發明之一核酸、多種核酸、一載體或多種載體引入一細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核酸或一或多種載體引入一細胞中包含轉化、轉染、電穿孔或轉導(例如反轉錄病毒轉導)。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產生表現/包含根據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或CAR之一細胞的方法,其包含將根據本發明之一核酸、多種核酸、一載體或多種載體引入一細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另外包含在適合於由細胞表現(多種)核酸或載體之條件下培養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係活體外進行。
本發明亦提供藉由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獲得或可獲得的細胞。 產生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
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可根據技術人員已知的產生多肽之方法製備。
多肽可藉由化學合成,例如液固相固相合成來製備。舉例而言,肽/多肽可藉由使用例如Chandrudu等人, Molecules (2013), 18: 4373-4388中所描述之方法合成,該文獻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或者,抗原結合分子及多肽可藉由重組表現而產生。適合於重組產生多肽之分子生物學技術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諸如Green及Sambrook,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第4版), Cold Spring Harbor Press, 2012及Nat Methods. (2008); 5(2): 135-146中所闡述之彼等,該等文獻二者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重組產生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亦描述於Frenzel等人, Front Immunol. (2013); 4: 217以及Kunert及Reinhart,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6) 100: 3451-3461中,該等文獻二者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情況下,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由多於一個多肽鏈組成。在該等情況下,產生抗原結合分子可包含轉錄及轉譯多於一個多肽,及隨後締合多肽鏈以形成抗原結合分子。
在根據本發明之重組產生中,可使用適合於表現多肽之任何細胞。細胞可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原核細胞,諸如古菌或細菌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菌可為革蘭氏陰性細菌,諸如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之細菌,例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真核生物細胞,諸如酵母細胞、植物細胞、昆蟲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例如CHO、HEK (例如HEK293)、HeLa或COS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短暫或穩定表現多肽之CHO細胞。
在一些情況下,細胞不為原核細胞,因為一些原核細胞不允許與真核細胞相同之摺疊或轉譯後修飾。另外,在真核生物中極高表現位準為可能的,且蛋白質可更易於使用適當標籤自真核生物純化。亦可使用增強蛋白質分泌至培養基中之特異性質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可藉由無細胞蛋白質合成(CFPS),例如使用Zemella等人 Chembiochem (2015) 16(17): 2420-2431中所描述之系統製備,該文獻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產生可包括培養或醱酵經修飾以表現感興趣的(多種)多肽之真核生物細胞。培養或醱酵可在設置有營養素、空氣/氧氣及/或生長因子之適當供應源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分泌蛋白可藉由以下方式收集:自細胞分配培養基/醱酵培養液,萃取蛋白質內含物,及分離個別蛋白質以分離(多種)分泌多肽。培養、醱酵及分離技術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描述於例如Green及Sambrook,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第4版;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上文中)中。
生物反應器包括可培養細胞之一或多個容器。生物反應器中之培養可連續地進行,連續反應物流進入反應器中,且連續培養細胞流自反應器出來。或者,培養可分批進行。生物反應器監測及控制環境條件,諸如pH、氧氣、進入容器及自容器出來之流動速率、及容器內之攪拌,使得向所培養細胞提供最佳條件。
在培養表現(多種)抗原結合分子/多肽之細胞之後,可分離感興趣的(多種)多肽。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的自細胞分離蛋白質之任何適合方法。為了分離多肽,可能有必要自營養培養基分離細胞。若(多種)多肽自細胞分泌,則細胞可藉由自含有感興趣的(多種)分泌性多肽之培養基離心而分離。若感興趣的(多種)多肽在細胞內收集,則蛋白質分離可包含離心以自細胞培養基分離細胞,用溶解緩衝液處理細胞集結粒,及例如藉由超音波處理、快速凍融或滲透性溶解進行細胞破壞。
隨後可能需要自可含有其他蛋白質及非蛋白質組分之上清液或培養基分離感興趣的(多種)多肽。自上清液或培養基分離蛋白質組分之常見方法係藉由沈澱。不同溶解度之蛋白質在不同濃度之沈澱劑(諸如硫酸銨)下沈澱。舉例而言,在低濃度之沈澱劑下,萃取水溶性蛋白質。因此,藉由添加不同增加濃度之沈澱劑,可區別不同溶解度之蛋白質。透析可隨後用於自分離之蛋白質移除硫酸銨。
區別不同蛋白質之其他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例如離子交換層析法及尺寸層析法。此等方法可用作沈澱之替代,或可在沈澱之後進行。
在感興趣的(多種)多肽已自培養物分離後,可能需要或必需濃縮(多種)多肽。多種濃縮蛋白質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諸如超濾或凍乾。 組合物
本發明亦提供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及細胞。
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及細胞可調配為用於臨床用途之醫藥組合物或藥劑,且可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稀釋劑、賦形劑或佐劑。組合物可調配用於局部、非經腸、全身、腔內、靜脈內、動脈內、肌內、鞘內、眼內、結膜內、瘤內、皮下、皮內、鞘內、經口或經皮投藥途徑,其可包括注射或輸注。
適合調配物可在無菌或等張培養基中包含抗原結合分子。藥劑及醫藥組合物可以流體(包括凝膠)形式調配。流體調配物可調配用於藉由注射或輸注(例如經由導管)投與至人類或動物身體之所選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調配用於注射或輸注至例如血管或腫瘤中。
根據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亦提供產生醫藥學上適用組合物之方法,此類產生方法可包含一或多個選自以下之步驟:產生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或細胞;分離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或細胞;及/或將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或細胞與一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
舉例而言,本文所述之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調配或產生用於治療一疾病/病況(例如一癌症)的一藥劑或醫藥組合物之方法,該方法包含藉由將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或細胞與一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來調配一醫藥組合物或藥劑。 治療及預防應用
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及組合物可用於治療及預防方法。
本發明提供本文所描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其用於一醫學治療或預防方法中。亦提供一種本文所描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的用途,其用於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一疾病或病況之一藥劑。亦提供一種治療或預防一疾病或病況之方法,其包含向一個體投與一治療或預防有效量的本文所描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
該等方法可有效減少疾病/病況之出現或進展,緩解疾病/病況之症狀,或減輕疾病/病況之病理學。該等方法可有效預防疾病/病況之進展,以便例如預防疾病/病況惡化,或減緩疾病/病況之出現速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會引起改良疾病/病況,例如減輕疾病/病況之症狀或降低疾病/病況之嚴重程度/活性之一些其他相關方面。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預防出現疾病/病況晚期(例如慢性期或轉移)。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有效逆轉或消退疾病/病況,例如疾病/病況之病理學可自較晚發育期逆轉至較早發育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有效逆轉或消退疾病/病況之症狀或疾病/病況之嚴重程度/活性之一些其他相關方面。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有效將疾病/病況逆轉/消退至與不具有疾病/病況之個體中觀測到的狀態類似之狀態。
應瞭解,本發明之對象可用於治療/預防將自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位準之降低(亦即其抑制或拮抗)或表現IL-11之細胞的數目及/或活性之減小得到治療或預防益處之任何疾病/病況。
舉例而言,疾病/病況可為在病理學上牽涉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疾病/病況,例如如下疾病/病況:其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增加位準與疾病/病況之發作、出現或進展、及/或疾病/病況之一或多種症狀之嚴重程度正相關,或對於疾病/病況之發作、出現或進展而言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增加位準為風險因素。
舉例而言,疾病/病況可為在病理學上牽涉表現IL-11之細胞的疾病/病況,例如如下疾病/病況:其中表現IL-11之細胞之增加數目/比例與疾病/病況之發作、出現或進展、及/或疾病/病況之一或多種症狀之嚴重程度正相關,或對於疾病/病況之發作、出現或進展而言表現IL-11之細胞之增加數目/比例為風險因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待根據本發明治療/預防之疾病/病況為特徵為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或其相關方面之位準(例如在顯現疾病/病況之症狀的器官/組織中)與在不存在疾病/病況下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其相關方面之位準相比增加的疾病/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待根據本發明治療/預防之疾病/病況為特徵為表現IL-11之細胞之數目/比例/活性,例如與在不存在疾病/病況下表現IL-11之細胞之數目/比例/活性相比增加的疾病/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可基於例如周邊中或受疾病/病況影響之器官/組織(例如顯現疾病/病況之症狀的器官/組織)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或其相關方面之位準的增加及/或表現IL-11之細胞之數目/比例/活性的增加之偵測,經選擇用於如本文所描述之治療/預防。疾病/病況可影響任何組織或器官或器官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病況可影響若干組織/器官/器官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可基於如下確定經選擇用於根據本發明之療法/預防:相對於健康個體中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其相關方面之位準或表現IL-11之細胞之數目/比例/活性,個體例如在周邊中或在器官/組織中的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或其相關方面之位準增加及/或表現IL-11之細胞之數目/比例/活性增加。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較佳能夠結合至IL-11及含IL-11之分子/複合物(例如IL-11:IL-11Rα複合物)且抑制其生物活性。因此,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病症之病理學中牽涉IL-11的疾病及病症。亦即,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治療或預防與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相關的疾病及病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與例如相比於對照(亦即非患病)狀態增加之IL-11、IL-11Rα及/或gp130基因或蛋白質表現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與相比於對照狀態增加的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位準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與相比於對照狀態增加的經由ERK及/或STAT3路徑之信號傳導之位準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IL-11Rα及/或gp130之增加表現/活性、及/或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增加位準可在疾病/病症之效應細胞中觀測到。在一些實施例中,IL-11、IL-11Rα及/或gp130之增加表現/活性、及/或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增加位準可在除效應細胞以外之細胞中觀測到。
經由ERK之信號傳導可例如使用用於ERK磷酸化之分析法,諸如Assay Guidance Manual: Phospho-ERK Assays, Kim E. Garbison, Beverly A. Heinz, Mary E. Lajiness, Jeffrey R. Weidner及G. Sitta Sittampalam, Eli Lilly & Company, Sittampalam GS, Coussens NP, Nelson H等人編 Bethesda (MD): Eli Lilly & Company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 2004中描述的分析法量測。經由STAT3之信號傳導可例如使用用於STAT3磷酸化之分析法,諸如磷酸化STAT3 (Tyr705)細胞分析套組(Cisbio Assays)量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用於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降低為治療性的疾病/病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用於與過量ERK及/或STAT3信號傳導相關之疾病/病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用於與纖維母細胞之過量增殖或過度活化相關或與肌纖維母細胞過量相關之疾病/病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可旨在藉由減小肌纖維母細胞或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數目或比例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病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為纖維化、纖維化病況或特徵為纖維化之疾病/病症。如本文所用,「纖維化」係指作為胞外基質組分(例如膠原蛋白)過量沈積之結果形成過量纖維結締組織。纖維結締組織特徵在於具備具有高膠原蛋白含量之胞外基質(ECM)。膠原蛋白可提供於可不規則配置或對準之絲束或纖維中。纖維結締組織之ECM亦可包括葡糖胺聚糖。
如本文所用,「過量纖維結締組織」係指既定位置(例如既定組織或器官,或既定組織或器官之一部分)處結締組織之量大於在不存在纖維化下(例如在正常非病理狀況下)彼位置處存在之結締組織之量。如本文所用,「胞外基質組分之過量沈積」係指一或多種胞外基質組分之沈積之位準大於在不存在纖維化下(例如在正常非病理狀況下)沈積之位準。
纖維化之細胞及分子機制描述於Wynn, J. Pathol. (2008) 214(2): 199-210以及Wynn及Ramalingam, Nature Medicine (2012) 18:1028-1040中,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纖維化之主要細胞效應子為肌纖維母細胞,其產生富含膠原蛋白之胞外基質。
受損細胞及白細胞響應於組織損傷而產生促纖維化因子,諸如TGFβ、IL-13及PDGF,其將纖維母細胞活化為表現αSMA之肌纖維母細胞,且將肌纖維母細胞募集至損傷部位。肌纖維母細胞產生大量胞外基質,且為幫助傷口攣縮及閉合之重要介體。然而,在持續感染之狀況下或在慢性發炎期間,肌纖維母細胞可存在過度活化及募集,且因此過度產生胞外基質組分,導致形成過量纖維結締組織。
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由導致產生促纖維化因子(諸如TGFβ1)之病理狀況(例如狀況、感染或疾病狀態)觸發。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由物理損傷/刺激物、化學損傷/刺激物或環境損傷/刺激物導致。物理損傷/刺激物可在手術期間出現,例如醫原性原因。化學損傷/刺激物可包括藥物誘發之纖維化,例如在長期投與諸如博萊黴素(bleomyc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胺碘酮(amiodarone)、普魯卡因胺(procainamide)、青黴胺(penicillamine)、金(gold)及硝基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之藥物之後(Daba等人, Saudi Med J 2004年6月; 25(6): 700-6)。環境損傷/刺激物可包括曝露於石棉纖維或二氧化矽。
纖維化可出現於身體之許多組織中。舉例而言,纖維化可出現於肺臟、肝臟(例如肝硬化)、腎臟、心臟、血管、眼睛、皮膚、胰臟、脾臟、腸道(例如大或小腸)、腦及骨髓中。纖維化亦可同時出現於多個器官中。
在本文之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胃腸系統之器官,例如肝臟、小腸、大腸或胰臟之器官。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呼吸系統之器官,例如肺臟。在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心血管系統之器官,例如心臟或血管之器官。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皮膚。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神經系統之器官,例如腦。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泌尿系統之器官,例如腎臟。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涉及肌骨胳系統之器官,例如肌肉組織。
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纖維化為心臟或心肌纖維化、肝纖維化或腎纖維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心臟或心肌纖維化與心臟之肌肉組織或電學特性之功能障礙、或心臟之壁層或瓣膜之增厚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屬於心臟之心房及/或心室。治療或預防心房或心室纖維化可幫助減少心房微顫、心室微顫或心肌梗塞之風險或發作。
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肝纖維化與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相關。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腎纖維化與慢性腎病相關。
根據本發明的特徵為纖維化之疾病/病症包括(但不限於):呼吸道病況,諸如肺纖維化、囊性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進行性大塊狀纖維化、硬皮病、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赫曼斯基-普拉克症候群(Hermansky-Pudlak syndrome)、石棉沉著病、矽粉沉著病、慢性肺高血壓、AIDS相關肺高血壓、肉狀瘤病、肺病中之腫瘤基質及哮喘;慢性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血吸蟲肝病、肝硬化、脂肪變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早期NASH、晚期NASH、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脂肪變性;胰臟病況,諸如慢性胰臟炎及胰纖維化;心血管病況,諸如肥厚型心肌症、擴張型心肌症(DCM)、心房纖維化、心房微顫、心室纖維化、心室微顫、心肌纖維化、布魯加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心肌炎、心內膜心肌纖維化、心肌梗塞、纖維化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心律不整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小管間質及腎小球纖維化、動脈粥樣硬化、靜脈曲張、大腦梗塞;神經病況,諸如神經膠樣變性及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肌營養不良,諸如杜氏肌營養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或貝克氏肌營養不良(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BMD);胃腸道病況,諸如克羅恩氏病(Chron's disease)、顯微性結腸炎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皮膚病況,諸如硬皮病、腎源性全身性纖維化及皮膚瘢痕瘤;關節纖維化;杜普宜特朗氏攣縮(Dupuytren's contracture);縱隔纖維化;腹膜後纖維化;骨髓纖維化;佩羅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黏連性關節囊炎;腎病(例如,腎纖維化、腎病症候群、阿爾波特氏症候群(Alport's syndrome)、HIV相關腎病變、多囊性腎病、法布立氏病(Fabry's disease)、糖尿病性腎病變、慢性腎小球腎炎、與全身性狼瘡相關之腎炎、腎間質纖維化(If));腎損傷,例如急性腎損傷/腎衰竭;腎毒性;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眼睛之疾病/病症及相關過程,諸如格雷弗氏眼病變(Grave's opthalmopathy)、視網膜上纖維化(例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青光眼、視網膜下纖維化(例如與黃斑變性(例如濕性或乾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相關)、黃斑部水腫、玻璃膜疣形成、脈絡膜新生血管(CNV)、手術後纖維化(例如白內障手術之後的後囊纖維化或青光眼小樑切除術之後的氣泡纖維化)、結膜纖維化、結膜下纖維化;關節炎;纖維化前贅生性及纖維化贅生性疾病;及由化學或環境傷害(例如,癌症化學療法、農藥、輻射/癌症放射療法)誘發之纖維化。
早期NASH在本文中係指脂肪肝病之脂肪肝階段,例如NAFLD,其可橋接至NASH狀態,肝臟在該狀態下已變得發炎。晚期NASH在本文中係指持續肝炎之狀態,其可包括纖維化。
應瞭解,上文所列之許多疾病/病況相關聯。舉例而言,心室纖維化可在心肌梗塞後出現,且與DCM、HCM及心肌炎相關。
在特定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為肺纖維化、心房微顫、心室微顫、肥厚型心肌症(HCM)、擴張型心肌症(DCM)、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肝硬化、慢性腎病、硬皮病、全身性硬化症、瘢痕瘤、囊性纖維化、克羅恩氏病、手術後纖維化或視網膜纖維化(例如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相關)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有效逆轉或消退纖維化。纖維化可為確立或嚴重纖維化且可與本文所述之疾病/病況中之任一者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有效逆轉或消退本文所提供之疾病/病症中之任一者。
纖維化可直接或間接導致出現疾病/病症,及/或增加出現疾病/病症之易感性。舉例而言,超過80%的肝細胞癌(HCC)出現於纖維化或肝硬化肝中(Affo等人 2016, Annu Rev Pathol.),表明肝纖維化在肝臟之惡化前環境(PME)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治療及預防與纖維化相關及/或對其而言纖維化為風險因素之疾病/病症的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纖維化相關或對於其而言纖維化為風險因素之疾病/病症為癌症,例如肝癌(例如肝細胞癌)。
IL-11亦牽涉於其他疾病/病症之病理學中,且本發明之抗體及片段因此可用於治療、預防、緩解此等疾病/病症及/或亦用於逆轉或消退此等疾病/病症症狀之方法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可與例如眼睛中之血管生成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描述的治療或預防纖維化之方法、確定個體用於此類治療/預防之適合性之方法及診斷/預後纖維化之方法亦適用於治療/預防/診斷/預後血管生成,且反之亦然。眼纖維化可與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相關。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代謝疾病之方法。亦即,本發明提供經由抑制例如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個體中的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來治療/預防代謝疾病。如本文所用,「代謝疾病」係指由異常代謝導致或特徵為異常代謝之任何疾病或病況。「代謝」在此情形下係指身體將能量來源(例如經消耗以提供營養之物質)轉化/加工為能量及/或用於儲存。「正常代謝」可為不具有疾病(例如不具有代謝疾病或不具有代謝疾病之症狀/相關方面)之健康個體的代謝。
具有代謝疾病之個體可展現異常代謝。具有代謝疾病之個體可具有異常代謝之症狀/相關方面。具有代謝疾病之個體可已診斷為具有代謝疾病。個體可滿足代謝疾病診斷之診斷準則。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預防個體之疾病/病況,代謝疾病對該個體提供不良預後。
在一些實施例中,代謝疾病影響以下中之一或多者:肝臟、胰臟、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呼吸系統、腎臟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肌肉系統、內分泌系統、外分泌系統、淋巴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或骨骼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代謝疾病為或包含(例如特徵為)肥胖、2型糖尿病(T2D)、1型糖尿病(T1D)、前期糖尿病、超重、代謝症候群、懷孕相關高血糖症(亦即妊娠期糖尿病)、膽汁鬱積性肝病、高血糖症、高脂質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消耗、惡病質、化療相關體重減輕、胰臟功能不全、胰臟炎、急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脂質營養不良、脂肥大、脂萎縮、胰島素缺陷、胰島素抗性及高升糖素血症。在一些實施例中,代謝疾病為或包含肥胖。在一些實施例中,代謝疾病為或包含膽汁淤積,亦即自肝臟至十二指腸之膽汁流減少。疾病可為膽汁鬱積性肝病(Jansen等人, Hepatology (2017) 65(2):722-738以及Pollock及Minuk,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32(7):1303-1309,其二者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包括例如原發性膽道膽管炎(PBC)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
本發明之態樣關於治療及/或預防在代謝中有一定作用之多個細胞/(多個)組織/(多個)器官/多個器官系統的異常及/或不足功能。詳言之,本文涵蓋治療及/或預防胰細胞/胰組織/胰臟之異常功能及/或不足功能,亦涵蓋治療及/或預防肝細胞/肝組織/肝臟之異常功能及/或不足功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代謝疾病為或包含消耗。如本文所用,術語「消耗」係指非自主體重減輕,其可為進行性及/或退化性。消耗可定義為肌肉減輕伴有或不伴有脂肪質量減輕,且典型地涉及身體質量(包括骨胳肌肉)之顯著的通常非自主減輕,且可或可不包括脂肪組織減輕。在一些情況下,脂肪組織消耗可孤立地出現,如脂質營養不良疾病中所見。消耗可特徵為由食物攝入減少及異常代謝之可變組合驅動的負蛋白質及能量平衡(Fearon等人 Lancet Oncol. (2011) 12(5):489-95)。消耗會導致進行性功能受損、生活品質受損、發病率及死亡率風險增加。在一些情況下,消耗導致無力(異常生理虛弱或缺乏能量)及/或貧血(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缺乏)。在一些情況下,消耗無法由習知營養支持或由迄今為止已試驗之治療性干預完全逆轉。死亡通常在體重減輕已達患者歷史穩定體重的30%時發生(Tisdale, Nature Reviews Cancer, 2, 862-871 (2002))。
特徵為消耗之疾病/病況包括惡病質(肌肉質量之非年齡相關性減輕)、肌肉減少症(肌肉質量之減輕:例如年齡相關性、不用性、太空旅行性或去神經性)、厭食症(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肌肉營養不良、脂質營養不良(例如脂肪組織之異常或退化性病況)、脂萎縮(面部及其他組織中皮下脂肪之年齡相關性減輕)及肌強直(任何慢性病中之肌肉消耗;由Fearon等人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1; 2:1-3提出)。在本文中,特徵為消耗之疾病/病況亦稱為「消耗病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揭露內容之消耗病症為惡病質、前期惡病質、難治癒惡病質、肌肉減少症、厭食症、脂質營養不良、脂萎縮及/或肌強直。在根據本文所描述之各種態樣的一些實施例中,消耗病症為惡病質、前期惡病質及/或難治癒惡病質。
由於慢性病出現之消耗病症可包括「輕度肌肉消耗病」(伴有或不伴有虛弱)、「中度肌肉消耗病」(伴有或不伴有虛弱;有時稱為「前期惡病質」)或「重度肌肉消耗病」(有時稱為「惡病質」,通常存在虛弱)。惡病質可定義為相比於歷史穩定體重>5%之非自主體重減輕,>20 kg/m2 (小於65歲之人)或>22 kg/m2 (大於或等於65歲之人)之身體質量指數(BMI)與>2%之任何體重減輕程度,或與肌肉減少症一致之骨胳肌肉指數與>2%之任何體重減輕程度。個體亦可展現>10%體脂及/或>35 g/l之低血液白蛋白位準。此等準則亦可幫助鑑別『有風險』患上消耗病症之群體(Fearon等人 Lancet Oncol. 2011; 12(5):489-95)。
已提出惡病質之三步分類,嚴重程度根據能量儲存及身體蛋白質之耗乏程度(BMI)與進行中體重減輕之程度的組合來分類。
1. 前期惡病質-患者體重減輕>5%但尚未出現嚴重併發症之時。
2. 惡病質-症候群係進行性,體重減輕超過上文所提及之參數但仍可能能夠進行治療之時。
3. 難治癒惡病質-疾病不再對治療有反應之時或負擔及風險超過治療益處之時(Fearon等人,同前文獻)。通常,難治癒期由下文描述之潛在病痛之總體階段及患者之病況規定。
代謝疾病可存在於急性或慢性疾病設定中。本發明之態樣提供治療/預防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包括與代謝疾病之發作正相關的疾病/病況。在一些實施例中,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為可導致/導致/已導致(亦即可引起、引起或已引起)代謝疾病之疾病/病況。
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亦包括由代謝疾病導致及/或加劇(變更糟、進行及/或併發)之疾病/病況。在一些實施例中,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可與代謝疾病之發作正相關且亦可由代謝疾病加劇。「相關」疾病/病況可為包含代謝疾病相關病理學之疾病/病況。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代謝疾病或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可存在於或影響任何器官/組織,諸如心臟、肝臟、腎臟、腦、皮膚、肌肉系統、胃、小腸、大腸、胰臟、口腔、唾液腺、咽、食管、膽囊、氣管、喉、膀胱、卵巢、子宮、睪丸、內分泌系統(例如垂體或甲狀腺)之腺、淋巴系統(例如脾臟)。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與代謝疾病相關之疾病/病況可為癌症、心臟病、腎病、肺病、肝病、慢性感染、神經退化性疾病、急性損傷、創傷性損傷/創傷、手術後病況或衰老/老化中之一或多者。
根據本發明之各種態樣,根據本發明之治療及/或預防代謝疾病的方法可包含以下中之一或多者: 降低血脂位準; 降低血糖位準; 增加(例如葡萄糖不耐個體之)葡萄糖耐性; 增加(例如胰島素抗性個體之)胰島素耐性; 增加胰臟功能 減輕(例如超重/肥胖個體之)體重; 減少體脂肪質量; 增加瘦體質量; 降低空腹血糖位準; 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位準; 降低血清膽固醇位準; 增加葡萄糖耐性; 增加胰臟功能(例如外分泌及/或內分泌功能); 增加胰臟組織生長; 使胰臟組織再生; 增加胰臟重量; 減少胰島細胞增生; 降低升糖素表現; 增加胰島素表現; 增加(例如具有消耗病,例如惡病質之個體之)體重; 降低肝臟中IL-11蛋白之表現; 減少肝臟中之Erk活化; 減少例如肝臟之脂肪變性; 降低肝臟三酸甘油酯位準; 降低血清ALT位準; 降低促炎性因子(例如TNFa、CCL2、CCL5、IL-6、CXCL5及/或CXCL1)之表現; 降低促纖維化因子(例如IL-11、TIMP1、ACTA2、TGFβ1、MMP2、TIMP2、MMP9、COL1A2、COL1A1及/或COL3A1)之表現; 降低血清TGFβ1位準; 降低IL-11、ACTA2、MMP2、TGFβ1、PDGF、ANG II、bFGF、CCL2及/或H2O2之HSC的表現/產生; 抑制HSC的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變; 減小肝臟中肌纖維母細胞之數目/比例; 降低肝臟羥基脯胺酸位準; 增加肝功能; 增加受代謝疾病影響之器官/組織的功能; 降低肝損壞;及 減小肝臟中CD45+細胞之數目/比例。
IL-11已牽涉於各種癌症之出現及進展中。研究表明,IL-11對於經由STAT3之過度活化促進慢性胃發炎及相關胃癌、結腸癌、肝細胞癌及乳癌腫瘤形成為重要的(Ernst M等人 J Clin Invest. (2008);118:1727-1738),IL-11可藉由觸發JAK-STAT胞內信號傳導路徑促進腫瘤形成,且亦可藉由經由PI3K-AKT-mTORC1路徑信號傳導促進轉移(Xu等人, Cancer Letters (2016) 373(2): 156-163)。經由STAT3,IL-11促進存活、增殖、侵襲血管生成及轉移,IL-11/GP130/JAK/STAT3信號傳導軸對於胃腸腫瘤之進展可為限速的,且提昇之IL-11表現與乳癌患者之不良預後相關(Johnstone等人, Cytokine & Growth Reviews (2015) 26(5): 489-498)。IL-11亦已經展示可影響乳癌幹細胞動力學及腫瘤異質性(Johnstone等人, Cytokine & Growth Reviews (2015) 26(5): 489-498)。最近,IL-11信號傳導已牽涉於肺腺癌之化學抗性中;發現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上調IL-11,且經由IL-11/IL-11R/STAT3抗細胞凋亡信號傳導路徑之活化賦予肺癌細胞化學抗性(Tao等人 2016, Sci Rep. 6;6:38408)。IL-11信號傳導可促進惡化前環境(PME)及腫瘤微環境(TME)中纖維母細胞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變及纖維母細胞之胞外基質產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癌症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發炎及/或纖維化之癌症。
癌症可為任何不需要的細胞增殖(或任何本身藉由不需要的細胞增殖顯現之疾病)、贅瘤或腫瘤或不需要的細胞增殖、贅瘤或腫瘤之風險或傾向性增加。癌症可為良性或惡性的且可為原發性或繼發性(轉移性)的。贅瘤或腫瘤可為細胞之任何異常生長或增殖且可位於任何組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癌症,例如上皮細胞癌、乳癌、胃腸癌(例如食道癌、胃癌、胰臟癌、肝癌(例如HCC)、膽囊癌、結腸直腸癌、肛門癌、胃腸類癌瘤、及肺癌(例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或小細胞肺癌(SCLC))之方法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一癌症,對其而言急性及/或慢性發炎為風險因素。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一癌症,對其而言特徵為纖維化之疾病/病症(例如如本文所描述)為風險因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與增加之IL-11、IL-11Rα及/或gp130基因或蛋白質表現相關。舉例而言,癌症之細胞可具有與可比非癌細胞相比增加之IL-11、IL-11Rα及/或gp130之表現,或可與相比於在不存在癌症下(例如在健康對照個體中)可比細胞之表現位準增加的其他細胞(例如非癌細胞)之IL-11、IL-11Rα及/或gp130之表現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之細胞可測定為具有與可比非癌細胞相比增加之經由ERK及/或STAT3路徑之信號傳導的位準。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與IL-11、IL-11Rα及/或gp130之突變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類突變可與增加之基因或蛋白質表現之位準相關,或可與相對於在不存在突變下觀測到的表現/信號傳導之位準增加的IL-11/IL-11R信號傳導之位準相關。
IL-11亦已牽涉於特徵為發炎之疾病/病症中。關節內注射IL-11已經展示會導致關節發炎(Wong等人, Cytokine (2005) 29:72-76),且IL-11已經展示在IL-13介導之組織發炎之部位處為促炎性的(Chen等人, J Immunol (2005) 174:2305-2313)。亦已觀測到IL-11表現在異位性皮膚炎中的慢性皮膚病變中顯著增加,且已知其涉及於支氣管發炎中(Toda等人,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3) 111:875-881)。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牽涉於發炎性腸病(IBD)及哮喘中(Putoczki及Ernst, J Leuko Biol (2010) 88(6)1109-1117)。IL-11亦已鑑別為多發性硬化症之風險因素;IL-11在具有臨床分離症候群(CIS)之患者之腦脊髓液中與對照個體相比增加,且IL-11之血清位準在具有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症之患者之復發期間更高,且IL-11可促進CD4+ T細胞分化為TH17表型,TH17細胞為多發性硬化症之發病機制中的重要細胞(Zhang等人, Oncotarget (2015) 6(32): 32297-32298)。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特徵為發炎之疾病/病症的方法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特徵為發炎之疾病或病症可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癌症及/或纖維化之疾病/病症。特徵為發炎之疾病包括例如過敏性發炎,諸如過敏性哮喘及支氣管發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眼部過敏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諸如多發性硬化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1型糖尿病、脂瀉病、格雷氏病(Grave's disease)、葡萄膜炎、天疱瘡、牛皮癬、克羅恩氏病、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病、貧血及自體免疫甲狀腺炎。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肝毒性及特徵為肝毒性之疾病/病症的方法中。如本文所用,肝毒性係指對肝細胞/組織之損壞及/或肝細胞/組織之死亡。肝毒性可指對肝臟之毒性損壞狀態,尤其指肝臟內肝細胞之死亡。肝毒性可藉由偵測如下文中所描述的肝毒性之一或多種相關方面測定/診斷。肝毒性可由於肝毒性傷害而產生。如本文所用,「肝毒性傷害」係指導致肝毒性之任何處理、事件或病況。舉例而言,肝毒性傷害可由化學/物理處理/經歷或氣態病況導致。在一些實施例中,肝毒性傷害為化學的,例如在藥物誘發之肝損傷的情況下,例如APAP誘發之肝毒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肝毒性傷害為物理的,例如在肝毒性作為對肝組織之手術損壞之結果出現的情況下,其可能在例如治療疾病及/或肝移植之手術後出現(例如肝毒性可具有醫原性原因)。在一些實施例中,肝毒性傷害由例如由於局部缺血之低氧引起,或可由再灌注造成(例如肝毒性傷害可由IRI引起)。
肝毒性可為化學驅動之肝損壞,例如由醫藥、化學品、局部缺血、再灌注、敗血症或草本或膳食補充劑導致之損壞或損傷。在一些實施例中,肝毒性係指藥物誘發之肝損傷(DILI)。在一些實施例中,肝毒性係指由肝毒素導致之肝損傷。肝毒素可為酒精。肝毒性亦可稱為毒性肝炎。肝毒性可指急性及/或慢性肝毒性。
肝毒性可由酒精攝入(例如慢性飲酒)直接或間接導致。如本文中所提及之肝毒性可由空腹、營養不良、感染物(例如肝炎病毒(例如A、B、C、D或E型肝炎)、HIV)感染、癌症或藥物相互作用直接或間接導致。
肝毒性可與其他病症、疾病及病況結合存在。與肝毒性相關之病症、疾病或病況包括急性肝損傷(ALI)、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病、慢性肝病、肝損壞、肝炎(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臟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IRI)(例如『熱』局部缺血-再灌注(WIR))、輻射誘發之肝病(RILD)、藥物誘發之肝損傷(DILI)、自體免疫肝損傷、膽汁鬱積性肝病、HIV及癌症。
藥物誘發之肝損傷(DILI)包括內在及特質肝毒性,且特質DILI進一步包括過敏性及非過敏性反應。內在機理與劑量依賴性肝毒性有關,而特質肝毒性不為劑量依賴性且可以不可預測方式發生。過敏性特質肝毒性進一步特徵為存在適應性免疫系統反應典型的症狀及徵象,包括發熱、皮膚反應、嗜伊紅血球增多、自體抗體形成及尤其在再曝露之後的潛伏時間短(Khoury等人, J Clin Transl Hepatol. 2015年6月28日; 3(2): 99-108)。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診斷、治療及預防乙醯胺苯酚(APAP)誘發之肝毒性。乙醯胺苯酚亦稱為N-乙醯基-對胺基苯酚或撲熱息痛或品牌名稱Tylenol及Panadol。乙醯胺苯酚中毒導致與增加之肝細胞滲出酶(諸如天冬胺酸轉胺酶、乳酸脫氫酶及丙胺酸轉胺酶)之血清濃度、小葉中心退化及壞死、及庫弗細胞(Kupffer cell)之活化相關的肝毒性(Trepicchio WL等人, Toxicol Pathol. 2001; 29(2):242-9)。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腎損傷(例如急性腎損傷(AKI;急性腎衰竭))或與腎損傷相關之疾病/病症的方法中。腎損傷可特徵為對小管上皮細胞(TEC)之損壞及/或TEC轉變為上皮至間葉細胞樣表型(亦即EMT)。TEC轉變為間葉細胞樣表型可例如特徵為降低之E-鈣黏附蛋白之表現、增加之SNAIL之表現及/或增加之ACTA2表現。腎損傷可具有任何原因,實例包括由機械(亦即物理)損壞或損傷、化學損壞或損傷、局部缺血或遺傳傾向性造成之腎損傷。原因或損壞通常將導致受損腎功能,其會引起腎衰竭。機械損壞或損傷可包括對個體、腎臟、TEC或足細胞之物理損傷。其亦可包括例如泌尿道之小管阻塞/堵塞。在一些實施例中,腎損傷為藥物誘發之腎損傷或藥物誘發之急性腎損傷。
局部缺血損壞可由至腎臟之血流減少引起,該減少可由多種因素導致,諸如例如歸因於敗血症、失血或手術之低血壓,或向個體投與以治療另一病症、疾病或病況之化學劑(例如醫藥或藥物)之作用。由局部缺血導致之腎損傷可為局部缺血誘發之腎損傷或局部缺血誘發之急性腎損傷。由擠壓損傷導致之腎損傷可為局部缺血誘發之腎損傷伴血管收縮或可由小管管型(cast)機械因素或循環因子(例如肌紅蛋白)之毒性作用導致。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為AKI之腎損傷特徵在於對腎臟之小管上皮細胞(TEC)(亦即腎小管上皮細胞)之損壞,其在一些情況下可包括或導致該等細胞之死亡。TEC可為近端或遠端,其二者均可能在AKI中受損,腎臟腎小球中之足細胞亦有此可能。對TEC之損壞亦可為任何類型之損壞、損傷或傷害,例如如上文所描述,此可為機械、化學或局部缺血損壞。對TEC之損壞為腎損傷、尤其AKI之常見致病因素。TEC之增殖提供腎功能恢復及修復之機理,而TEC增殖失效會導致疾病出現及進展,例如導致慢性腎病及腎衰竭。亦可能發生足細胞前體增殖以修復腎小球功能,但並不像TEC增殖般充分描述。機械損壞可包括例如單側輸尿管阻塞(UUO)。
在一些實施例中,腎損傷為腎毒性,指代腎臟之毒性。腎毒性可作為某些物質對腎功能之毒性作用的結果產生,且因此可視為化學損壞或損傷之結果。如同化學損壞或損傷,腎毒性可為投與藥劑以治療不出現於腎臟中或出現於腎臟及一或多種其他組織二者中的疾病或病況之副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腎毒性可為投與向個體投與以便預防或治療癌症之化學治療劑的副作用。因此,腎毒性可為藥物誘發之腎損傷或藥物誘發之急性腎損傷的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腎損傷可由葉酸誘發,亦即為葉酸誘發之腎損傷。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診斷、治療及/或預防順鉑誘發之腎損傷。此可包括順鉑誘發之急性腎損傷或順鉑誘發之腎毒性。順鉑(二氯二胺基鉑;SP-4-2)-二胺二氯鉑(II))為一化學治療劑,其廣泛用於治療一系列癌症(包括頭頸癌、乳癌、肺癌、睾丸癌、卵巢癌、腦癌及膀胱癌),且廣泛確認會引起腎損傷及功能障礙,包括小管損壞及壞死(例如Oh等人, Electrolyte Blood Press 2014年12月; 12(2): 55-65;PA Arunkumar等人, Asian Pac J Trop Biomed 2012年8月 2(8): 640-644)。其他基於鉑之化學治療劑亦導致腎損傷。
公認具有腎損傷之個體亦可能存在腎臟之纖維化,為具有可分離病因之疾病病況或為腎損傷之繼發效應。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診斷、治療或預防之腎損傷不為腎臟之纖維化,例如腎纖維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不具有纖維化。在一些實施例中,TEC損壞在不存在纖維化下發生。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例如由於TEC之不完全再生與AKI分開(例如AKI繼發地)出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中之受損TEC不為促纖維化TEC。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不出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提供用於治療/預防與感染相關之疾病/病症,尤其在感染直接或間接導致纖維化、癌症或發炎之情況下的方法中。與感染相關之疾病可為由相關感染物感染導致或加劇之疾病,或可為對其而言相關感染物感染為風險因素之疾病。
感染可為任何感染或感染性疾病,例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在特定實施例中,疾病/病症可與病毒感染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能特別期望治療慢性/持續性感染,例如在此類感染與發炎、癌症及/或纖維化相關之情況下。
感染可為慢性的、持續的、潛伏的或緩慢的,且可為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之結果。因此,可向具有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之患者提供治療。細菌感染之實例包括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及肺臟之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病毒感染之實例包括EBV、HPV、HIV、B型肝炎或C型肝炎感染。
治療可涉及藉由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生物活性改善、治療或預防與IL-11信號傳導相關及/或本文所述之任何疾病/病症/病況。治療可涉及藉由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生物活性逆轉或消退疾病/病症。此類方法可包括投與根據本發明之抗體/片段/組合物以結合至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且抑制其生物活性。本文中,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生物活性可稱為『中和』。
治療方法可任擇地包括共投與生物佐劑(例如,介白素、細胞介素、Comette-Guerin芽孢桿菌、單磷醯基脂質A等)與用於治療癌症之習知療法(諸如用用於治療癌症之藥劑(例如化療)、輻射或手術治療)的組合。醫學治療之方法亦可涉及活體內、離體及授受性免疫療法,包括使用自體及/或異源細胞或永生化細胞株之方法。
治療可旨在預防與過度活化/提昇之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相關的疾病/病症。因此,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及多肽可用於調配醫藥組合物或藥劑,且個體可針對出現疾病狀態經預防地治療。此可在疾病狀態之症狀發作之前進行,及/或可向視為有更大疾病或病症風險之個體給出。
投與根據本揭露內容之藥劑較佳係以「治療有效」或「預防有效」量,此足以展示對個體之益處。所投與之實際量以及投藥之速率及時程將視疾病/病況之性質及嚴重程度以及藥劑之性質而定。例如對劑量之決定等治療處方屬於全科醫師及其他醫生之責任,且典型地考慮待治療之疾病/病況、個別個體之病況、遞送部位、投藥方法及醫師已知之其他因素。上文所提及之技術及方案之實例可見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20版, 2000, 出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中。
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及組合物較佳與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的一或多種其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成分一起調配為藥劑或藥物,該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成分包括(但不限於)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賦形劑、稀釋劑、填充劑、緩衝劑、防腐劑、抗氧化劑、潤滑劑、穩定劑、增溶劑、界面活性劑(例如潤濕劑)、掩蔽劑、著色劑、調味劑及甜味劑。如本文所用,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係關於化合物、成分、材料、組合物、劑型等,其在合理的醫療判斷之範疇內,適用於與所討論之個體(例如人類)的組織接觸,而無過度毒性、刺激、過敏性反應或其他問題或併發症,與合理的益處/風險比相匹配。各載劑、佐劑、賦形劑等必須在與調配物之其他成分相容的意義上亦為「可接受」。適合載劑、佐劑、賦形劑等可見於標準醫藥教材,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 Mack Publishing Company, Easton, Pa., 1990;及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第2版, 1994。
調配物可經製備用於在適合於待治療之疾病/病況時投與。舉例而言,調配物可調配用於局部、非經腸、全身、靜脈內、動脈內、肌內、鞘內、眼內、局部眼部(例如結膜下、玻璃體內、眼球後、眼房內)、結膜內、皮下、經口腔或經皮投藥途徑,其可包括注射。本揭露內容之藥劑可以流體或固體形式調配。流體調配物可調配用於藉由注射或輸注投與至人類或動物身體之所選區域。可注射調配物可在無菌或等張培養基中包含所選藥劑。
調配物可藉由藥劑學技術中熟知之任何方法來製備。此類方法包括使活性化合物與構成一或多種附屬成分之載劑締合的步驟。一般而言,調配物藉由均一地且緊密地使活性化合物與載劑(例如,液體載劑、細粉狀固體載劑等)締合,且隨後必要時使產物進行成形來製備。
根據本發明,亦提供產生醫藥學上可用組合物之方法,此類產生方法可包含一或多個選自以下之步驟:分離如本文所描述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及/或將如本文所描述之一經分離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與一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舉例而言,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調配或產生一藥劑或醫藥組合物用於一醫學治療方法的方法,該方法包含藉由將如本文所描述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與一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而調配一醫藥組合物或藥劑。
可提供多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劑量中之一或多者或每一者可伴隨著同時或依序投與另一治療劑。
多劑量可由預定時間間隔分隔開,該事件間隔可經選擇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或31天、或1、2、3、4、5或6個月之一。舉例而言,可每7、14、21或28天(正或負3、2或1天)給出劑量一次。
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及組合物可單獨或與其他治療性或預防性干預組合投與。此類其他治療性或預防性干預可在本揭露內容所涵蓋之療法之前、期間及/或之後進行,且其他治療性或預防性干預之遞送可經由與本揭露內容之療法不同之投藥途徑進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及組合物可伴隨著用於治療或預防感染之藥劑(例如抗生素、抗病毒劑、抗真菌劑或抗寄生蟲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組合物治療可伴隨著用於治療或預防發炎之藥劑(例如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組合物治療可伴隨著放射療法(亦即用電離輻射(例如X射線或γ射線)治療)及/或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之藥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學治療劑為烷化劑,例如順鉑。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組合物可作為與免疫療法的組合治療之一部分投與。
同時投與係指一起投與藥劑,例如作為含有藥劑之醫藥組合物(亦即組合製劑),或彼此緊接地,且任擇地經由相同投藥途徑,例如投與至相同動脈、靜脈或其他血管。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同時投與時,二種或更多種藥劑可經由不同投藥途徑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同時投與係指同時或在例如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6小時、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或48小時內投與。
依序投與係指投與藥劑中之一或多者在單獨投與藥劑中之另一者之給定時間間隔之後。不要求二種藥劑藉由相同途徑投與,但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途徑相同。時間間隔可為任何時間間隔,包括數小時、數天、數週、數月或數年。在一些實施例中,依序投與係指由以下之一之時間間隔分隔開的投與:至少10分鐘、30分鐘、1小時、6小時、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48小時、3天、4天、5天、6天、1週、2週、3週、1個月、6週、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或6個月。 偵測方法
本發明亦提供本發明之對象用於對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或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之細胞進行偵測、定位或成像的方法。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涉及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之結合的方法。此類方法可涉及偵測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結合複合物。
偵測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可適用於診斷/預後在病理學上牽涉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或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疾病/病況,鑑別處於患上此類疾病/病況之風險下之個體的方法,及/或可適用於預測個體對治療性干預之反應的方法。
因此,提供一種方法,其包含使含有或疑似含有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或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之細胞的一樣品與如本文所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亦提供一種方法,其包含使含有或疑似含有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之一細胞的一樣品與如本文所描述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抗原結合分子與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之一細胞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適合方法形式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包括免疫分析法,諸如夾心分析法,例如ELISA。該等方法可涉及用可偵測部分,例如螢光標記、磷光標記、發光標記、免疫可偵測標記、放射性標記、化學、核酸或酶標記來標記抗原結合分子、或(多種)標靶或二者。IL-11表現可藉由例如藉由活組織檢查獲得的組織樣品之免疫組織化學(IHC)來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標記可選自:放射性核苷酸、發射正電子之放射性核種(例如用於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法(PET))、MRI對比劑或螢光標記。
偵測技術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可經選擇以與標記劑對應。活體外或活體內分析由IL-11介導之過程可涉及藉由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法(PET)、磁共振成像(MRI)或螢光成像,例如藉由偵測適當標記之物種來分析。
此種類之方法可提供需要偵測及或定量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診斷疾病或病況之方法的基礎。此類方法可活體外對個體樣品進行,或在加工個體樣品之後進行。在收集樣品後,待執行之活體外診斷方法不需要呈現個體,且因此該方法可為不對人類或動物身體實行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揭露內容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或組合物經提供用於本文所述之任何診斷、偵測或定量方法。
此類方法可涉及偵測或定量例如患者樣品中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或表現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在該方法包含定量相關因素時,該方法可進一步包含相對於標準或參考值比較所測定之量作為診斷或預後評估之一部分。其他診斷/預後測試可與本文所述之彼等結合用於增強診斷或預後之準確性或證實藉由使用本文所述之測試獲得的結果。
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之樣品中的偵測可用於診斷個體中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病症或癌性病況,診斷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病症或癌性病況之素因,或提供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病症或癌性病況之預後(預測)的目的。診斷或預後可關於現有(先前診斷之)感染性、發炎性或自體免疫性疾病/病症或癌性病況。
在獲自個體之樣品中,在偵測到增加之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位準時,或在偵測到存在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或增加之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數目/比例時,個體可診斷為具有根據本揭露內容之疾病/病況或處於患上此類疾病/病況之風險下。在此類方法中,細胞之「增加之」表現位準或數目/比例係指位準/數目/比例大於對於適當對照狀況測定之位準/數目/比例,諸如例如獲自健康個體之可比樣品(例如相同種類之樣品,例如獲自相同體液、組織、器官等)中偵測到的位準/數目/比例。
在獲自個體之樣品中,在偵測到增加之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位準時,或在偵測到存在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或增加之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數目/比例時,個體可確定為與經測定在可比樣品(例如相同種類之樣品,例如獲自相同體液、組織、器官等)中具有較低位準之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或減小數目/比例之表現/包含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的細胞之個體相比具有更差預後。
因此,本發明提供選擇/分層出一個體以使用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表現載體、細胞或組合物治療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於對例如獲自個體之樣品中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或表現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之細胞的偵測/定量,個體經選擇用於根據本發明之治療/預防,或經鑑別為將受益於此類治療/預防之個體。個體樣品中存在的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之位準可指示個體可回應於用根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合物治療。樣品中存在高位準之IL-11或包含IL-11之複合物可用於選擇個體用於如本文所描述之治療。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因此可用於選擇個體用於用IL-11靶向療法治療。
樣品可獲自任何組織或體液。樣品可包含或可來源於:一定量之血液;一定量之來源於個體血液之血清,其可包含在移除纖維蛋白結塊及血球之後獲得的血液流體部分;組織樣品或活檢體;胸膜液;腦脊髓液(CSF);或自該個體分離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樣品可獲自或來源於受疾病/病症影響之一或多個組織(例如顯現疾病症狀或疾病/病症之發病機制中涉及的一或多個組織)。
根據本發明之診斷或預後方法可活體外對獲自個體之樣品進行,或在加工獲自個體之樣品之後進行。在收集樣品後,待執行之活體外診斷或預後方法不需要呈現患者,且因此該方法可為不對人類或動物身體實行之方法。術語「活體外」意欲涵蓋用細胞在培養物中之實驗,而術語「活體內」意欲涵蓋用完整多細胞生物體之實驗及/或處理完整多細胞生物體。
本發明之診斷及預後方法可在整個疾病及/或治療之過程中的多個時間點對獲自個體之樣品進行,且可用於監測疾病/病況隨時間推移例如響應於向個體投與之治療的出現。根據該等方法之表徵結果可用於傳達關於何時及何種療法向個體投與之臨床決定。 個體
根據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之態樣的個體可為任何動物或人類。個體較佳為哺乳動物,更佳為人類。個體可為非人類哺乳動物,但更佳為人類。個體可為雄性或雌性。個體可為患者。個體可已診斷患有需要治療之疾病或病況(例如癌症),可疑似患有此類疾病/病況,或可處於患上/感染此類疾病/病況之風險下。
個體/患者可具有將自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亦即其抑制或拮抗)之位準的降低或表現IL-11Rα或包含IL-11Rα之複合物之細胞的數目及/或活性之減小得到治療或預防益處之疾病/病症。個體/患者可具有如本文所描述之疾病/病症。個體/患者可已診斷患有需要治療之如本文所描述之疾病/病症,可疑似患有此類疾病/病況,或可處於患上此類疾病/病症之風險下。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個體較佳為人類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待根據本文之本發明之治療或預防方法治療的個體為患有癌症或處於患上癌症之風險下的個體。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基於此類疾病/病況之某些標誌物之特徵,個體可經選擇用於根據該等方法之治療。 套組
在本文所述之本發明之一些態樣中,提供一種分裝部分之套組。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套組可具有至少一個容器,其具有預定量之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組可包含用於產生本文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的材料。
套組可提供抗原結合分子、多肽、CAR、核酸(或其多者)、表現載體(或其多者)、細胞或組合物以及用於向患者投與以便治療規定疾病/病況之說明書。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組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容器,其具有預定量之另一治療劑(例如抗感染劑或化學治療劑)。在此類實施例中,套組亦可包含第二藥劑或醫藥組合物,使得二種藥劑或醫藥組合物可同時或分開投與以使得其提供用於特定疾病或病況之組合治療。治療劑亦可經調配以適合於注射或輸注至腫瘤或血液。 序列一致性
如本文所用,「序列一致性」係指在比對序列且必要時引入空隙以實現序列之間的最大序列一致性百分比後,主題序列中與參考序列中之核苷酸/胺基酸殘基一致的核苷酸/胺基酸殘基之百分比。用於確定二個或更多個胺基酸或核酸序列之間的序列一致性百分比的目的之成對及多個序列比對可以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各種方式實現,例如使用公開可獲得之電腦軟體,諸如ClustalOmega (Söding, J. 2005, Bioinformatics 21, 951-960)、T-coffee (Notredame等人 2000, J. Mol. Biol. (2000) 302, 205-217)、Kalign (Lassmann及Sonnhammer 2005, BMC Bioinformatics, 6(298))及MAFFT (Katoh及Standley 2013,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0(4) 772-780軟體。當使用此類軟體時,較佳使用例如空隙罰分及延伸罰分之預設參數。 序列 涉及本發明之態樣及實施例的編號段落(para):
1. 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或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或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42或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45或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或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2. 如段落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3. 如段落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4. 如段落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5. 如段落1或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6. 如段落1或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6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7. 如段落1或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c)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d)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e)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f)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g)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h)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8. 如段落1至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6、8或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2、83或8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 如段落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0. 如段落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1. 如段落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2. 如段落8或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3. 如段落8或1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4. 如段落8或1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b)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c)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d)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e)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f)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g)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或 (h) 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5. 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98或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99或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0或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16. 如段落1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99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或 (b)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17. 如段落15或1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91、92、116、117、118、119或1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93、94、121、122、123、124、125、126、127或1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18. 如段落1至1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19.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i)如段落1至18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及(ii)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一抗原的一抗原結合分子。
20. 如段落1至19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與一IL-11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1.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
22.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核酸或多種核酸,其編碼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21之一CAR。
23. 一種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其包含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
24.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
25. 一種包含培養一細胞之方法,該細胞包含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該培養在適合於自該(等)核酸或表現載體表現該抗原結合分子或CAR之條件下進行。
26.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或如段落24之一細胞。
27. 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段落24之一細胞、或如段落26之一組合物,其係供用於醫學治療或預防的一方法中。
28. 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段落24之一細胞、或如段落26之一組合物,其係供用於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一方法中。
29. 一種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段落24之一細胞、或如段落26之一組合物的用途,其用於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一方法中之一藥劑。
30. 一種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或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的方法,其包含向一個體投與一治療或預防有效量的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段落24之一細胞、或如段落26之一組合物。
31. 一種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方法,其包含使IL-11表現細胞與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
32.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活體外複合物,其包含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至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
33. 一種方法,其包含使含有或疑似含有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樣品與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34. 一種選擇或分層出一個體以使用一IL-11靶向劑治療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來自該個體之一樣品活體外與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35. 一種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其用作一活體外或活體內診斷劑或預後劑。
36. 一種分裝部分之套組(kit of parts),其包含一預定量之:如段落1至20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段落21之一CAR、如段落22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段落23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段落24之一細胞、或如段落26之一組合物。 ***
本發明包括所述態樣及較佳特徵之組合,當此類組合明顯不允許或明確避免時除外。
本文所用之章節標題僅出於組織目的且不應被視為限制所描述之標的物。
現將參考隨附圖式藉助於實例說明本發明之態樣及實施例。其他態樣及實施例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為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提及之所有文獻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整個本說明書,包括隨後之申請專利範圍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規定,否則「包含(comprise)」一詞及變化形式(諸如「包含(comprises/comprising)」)應理解為暗示包括所述整數或步驟或整數或步驟之群但不排除任何其他整數或步驟或整數或步驟之群。
必須指出,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如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a/an)」及「該」包括複數個指示物。範圍可在本文中表示為「約」一個特定值及/或至「約」另一特定值。當表述此類範圍時,另一實施例包括自一個特定值及/或至另一特定值。類似地,當值藉由使用先行詞「約」表示為近似值時,應理解,特定值形成另一實施例。
在本文中揭露核酸序列之情況下,亦明確考慮其反向互補序列。
本文所描述之方法較佳可活體外進行。術語「活體外」意欲涵蓋用細胞在培養物中進行之程序,而術語「活體內」意欲涵蓋用完整多細胞生物體/在完整多細胞生物體上進行之程序。
實例
在以下實例中,本發明人描述抗IL-11抗體之產生及抗體之功能表徵。 實例1: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
使完全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經由噬菌體呈現發育。
重組人類IL-11 (目錄號Z03108-1)及重組鼠類IL-11 (目錄號Z03052-1)係獲自GenScript (NJ, USA)。重組人類IL-11表現於CHO細胞中,呈加Fc標籤之形式及無標籤形式。無標籤之鼠類IL-11表現於HEK293細胞中。
重組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IL-11生物活性藉由使用初級纖維母細胞細胞培養物活體外分析確認。
重組的生物素標記人類IL-11及鼠類IL-11亦藉由根據標準方法對重組人類IL-11及鼠類IL-11分子進行生物素標記來製備。
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及鼠類IL-11二者之抗體(亦即交叉反應抗體)藉由噬菌體呈現使用人類未處理文庫藉由基於如圖1中概述之16種不同淘選策略使用生物素標記及非生物素標記的重組人類及鼠類IL-11淘選來鑑別。
噬菌體呈現鑑別175種scFv結合劑,為『最先的擊中』。來自此等175種scFv之CDR序列之序列分析鑑別86種獨特scFv。
可溶scFv藉由在大腸桿菌中重組表現而產生,且藉由ELISA分析其與人類IL-11及鼠類IL-11結合之能力。簡言之,將各別抗原塗佈至ELISA盤之孔,1:2稀釋度添加含有各別scFv之細胞培養上清液,且偵測結合。
與人類IL-11及鼠類IL-11之結合的ELISA分析之結果展示於圖2中。該分析揭示: ‧能夠僅結合至人類IL-11之8種scFv; ‧能夠僅結合至鼠類IL-11之6種scFv; ‧僅呈現與人類/鼠類IL-11之弱結合、具有高信雜比的32種scFv;及 ‧與人類IL-11及鼠類IL-11二者具有交叉反應性之40種scFv。
自此等86種scFV選擇56個候選物用於進一步功能表徵。在進一步分析中,在大腸桿菌中將scFV選殖為scFV-Fc形式。
抗體純系名稱展示於圖3中。
將抗體之VH及VL序列選殖至表現載體中用於產生scFv-Fc (人類IgG1)抗體。使載體在於無血清培養基中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中短暫表現,且藉由蛋白A純化而分離。 實例2: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之功能表徵
在活體外分析法中分析實例1中所描述之抗體的如下能力: (i)抑制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ii)抑制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iii)抑制IL-11與IL-11RΑ之複合物的IL-11反信號傳導。亦藉由ELISA分析抗體對人類IL-11之親和力。 2.1抑制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為研究中和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能力,將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在96孔盤之孔中在存在TGFβ1 (5 ng/ml)下在存在或不存在抗IL-11抗體下培養24小時。TGFβ1促進IL-11之表現,其轉而驅動靜止纖維母細胞向活化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轉變。先前已展示,中和IL-11防止TGFβ1誘發之向活化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轉變。
用Operetta高內涵成像系統以自動化高通量方式分析αSMA之表現。
在非刺激培養物中,在24小時培養時段結束時約29.7% (= 1)的纖維母細胞為αSMA陽性活化纖維母細胞,而在經TGFβ1刺激之培養物中在不存在抗IL-11抗體下約52% (= 1.81)的纖維母細胞為αSMA陽性。
添加抗IL-11抗體(2 µg/ml)至經TGFβ1刺激之纖維母細胞培養物,且在24小時培養時段結束時,測定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基於未經TGFβ1刺激之纖維母細胞之培養物中觀測到的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對該等百分比標準化。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4A、4B及7中。28種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在實驗中亦分析商業單株小鼠抗IL-11抗體(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抑制由人類IL-11之信號傳導之能力。發現此抗體能夠使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降低至28.3% (=0.99)。
數種純系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由人類IL-11之信號傳導:YU45-C11/A10 (6號)、YU45-G1 (11號)、YU45-E3 (16號)、YU45-F8 (18號)、YU45-F9 (21號)、YU45-H10 (22號)、YU45-F2 (24號)、YU45-H3 (25號)、YU45-G7 (33號)、YU45-B6 (36號)、YU45-C1 (42號)、YU46-B6 (47號)、YU46-E3 (50號)、YU46-G8 (54號)及YU46-D3 (56號)。 2.2 抑制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亦按照如以上章節2.1中所描述之相同程序,但使用小鼠心房纖維母細胞而非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研究人類抗體抑制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能力。
在培養24小時之後,培養物中約31.8% (=1)的非刺激細胞為活化纖維母細胞。經TGFβ1刺激導致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68.8% = 2.16)與非刺激培養物相比有約2倍增加。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5A、5B及7中。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亦分析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抗IL-11抗體抑制由小鼠IL-11之信號傳導之能力。發現此抗體能夠使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降低至39.4% (=1.24)。
數種純系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小鼠心房纖維母細胞中由IL-11之信號傳導:YU33-B4/YU45-G2/A3 (3號)、YU45-H11/D12 (9號)、YU45-G1 (11號)、YU45-D2/H2/C7/F3/C9/E1/E9/C10/G3/H9/C5/A2/A5 (14號)、YU45-B3 (15號)、YU45-F8 (18號)、YU45-H10 (22號)、YU46-A10 (23號)、YU45-A8/C6 (27號)、YU45-D9/D3 (31號)、YU45-B6 (36號)、YU45-C1 (42號)、YU46-A8 (45號)、YU46-C1 (48號)、YU46-H8 (52號)、YU46-G8 (54號)及YU46-D3 (56號)。
亦使用小鼠皮膚纖維母細胞研究人類抗體抑制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能力。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7中。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數種純系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小鼠皮膚纖維母細胞中由IL-11之信號傳導:YU45-B6 (36號)、YU45-C1 (42號)及YU46-H8 (52號)。 2.3 抑制IL-11與IL-11RΑ之複合物的IL-11反信號傳導之能力
反信號傳導公認為IL-6信號傳導之主要態樣,其中IL-6與可溶IL-6Rα之複合物可活化表現gp130但缺乏IL-6受體之細胞(Hunter及Jones, 2015 Nature Immunology 16, 448-457)。
最近已提出,由IL-11與可溶IL-11RΑ的複合物之反信號傳導對於IL-11生物學亦為重要的(Lokau等人, Cell Reports (2016) 14, 1761-1773)。使用IL-11與IL-11Rα之重組融合蛋白(如Pflanz等人, Febs Lett (1999) 450: 117-122中所描述),篩選抗IL-11抗體抑制由IL-11:IL-11Rα複合物介導的反信號傳導之能力。
重要地,能夠抑制經典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由IL-11:IL-11Rα複合物之IL-11反信號傳導二者的抗體能夠抑制IL-11/IL-11R信號傳導之所有已知模式。
IL-11:IL-11Rα融合蛋白(下文稱為超IL-11)由連接於IL-11的IL-11受體α (IL-11Rα)之胞外域組成。本實例中使用之IL-11:IL-11Rα融合蛋白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
發現超IL-11與重組IL-11蛋白相比為人類纖維母細胞之更強效活化子。簡言之,在二個單獨實驗中,在無刺激(基線)下、在存在不同量之超IL-11 (0.008 ng/ml、0.04 ng/ml、0.2 ng/ml、1 ng/ml及5 ng/ml)或5 ng/ml獲自商業來源之重組人類IL-11下培養人類纖維母細胞,且藉由如本文所描述測定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分析纖維母細胞活化。結果展示於圖8A及8B中。超IL-11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活化纖維母細胞,且與IL-11相比為更強效活化子。
如下製備IL-11:IL-11Rα融合蛋白: ‧將編碼IL-11:IL-11Rα融合蛋白之DNA選殖至pTT5載體中,且轉染至無血清FreeStyleTM 293表現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中培養物中的293-6E細胞中。 ‧將細胞在37℃下在5% CO2 下維持於回轉式震盪器(VWR Scientific)上的愛倫美氏燒瓶(Erlenmeyer Flask) (Corning Inc.)中。 ‧在第6天收集細胞培養上清液,用於純化。 ‧將細胞培養上清液裝載至親和純化管柱上。 ‧在洗滌且用適當緩衝液溶離之後,將溶離之溶離份混合且緩衝液交換為最終調配物緩衝液。 ‧藉由SDS-PAGE、西方墨點法分析純化之IL-11:IL-11Rα融合蛋白以證實分子量及純度。
活體外培養且經超IL-11刺激之纖維母細胞顯示為上調IL-11蛋白表現,如藉由ELISA所測定(圖9)。有趣地,響應於超IL-11刺激未偵測到IL-11 RNA位準之增加。不同於在RNA及蛋白質位準下均增加IL-11表現之TGFβ1,超IL-11似乎僅在轉錄後在蛋白質位準下上調IL-11表現。
研究人類抗體抑制由超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將來源於3個個體之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與超IL-11 (0.2 ng/ml)一起在存在中和抗IL-11抗體或同型對照抗體下培育24小時。在培育之後,將細胞針對αSMA染色以確定肌纖維母細胞之分數。
在培養24小時之後,培養物中約26.5.% (=1)的非刺激細胞為活化纖維母細胞。經超IL-11刺激導致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56.4% = 2.13)與非刺激培養物相比有約2倍增加。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6及7中。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超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亦即IL-11反信號傳導)。
亦分析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抗IL-11抗體抑制由超IL-11之信號傳導之能力。發現此抗體能夠使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降低至33.8% (=1.28)。
純系YU33-B4/YU45-G2/A3 (3號)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由超IL-11之IL-11反信號傳導。
上文中描述的實驗程序之結果鑑別具有能夠抑制IL-11/IL-11-R信號傳導之抗體之臨床前及臨床出現相關的功能特性之抗體純系。
純系YU33-B4/YU45-G2/A3 (3號)、YU45-E3 (16號)、YU45-F2 (24號)、YU45-F5 (39號)、YU46-A8 (45號)及YU46-G8 (54號)鑑別為特別有希望的候選物,展示充分抑制由人類及小鼠IL-11二者之信號傳導及充分抑制IL-11反信號傳導的能力。 2.4 分析抗體對人類IL-11之親和力
藉由ELISA分析法分析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與人類IL-11之結合親和力。
重組人類IL-11係獲自Genscript,且辣根過氧化酶(HRP)共軛之抗人類IgG (Fc特異性)抗體係獲自Sigma。Corning 96孔ELISA盤係獲自Sigma。Pierce 3,3´,5,5´-四甲基聯苯胺(TMB) ELISA受質套組係獲自Life Technologies (0.4 g/mL TMB溶液,0.02%過氧化氫於檸檬酸緩衝液中)。牛血清白蛋白及硫酸係獲自Sigma。洗滌緩衝液在磷酸鹽緩衝生理食鹽水中包含0.05% Tween-20 (PBS-T)。scFv-Fc抗體如實例1中所描述產生。純化之小鼠及人類IgG對照係購自Life Technologies。Tecan Infinite 200 PRO NanoQuant用於量測吸光度。
如Hornbeck等人, (2015) Curr Protoc Immunol 110, 2.1.1-23所描述執行十字交叉連續稀釋分析以測定包被抗原、初級及二級抗體之最佳濃度。
執行間接ELISA以評估在50%有效濃度(EC50 )下初級ScFv-Fc抗體之結合親和力,如先前所描述(Unverdorben等人, (2016) MAbs 8, 120-128)。在4℃下用1 µg/mL重組人類IL-11塗佈ELISA盤隔夜,且用含2% BSA之PBS阻斷其餘結合位點。將ScFv-Fc抗體於含1% BSA之PBS中稀釋,滴定以獲得800、200、50、12.5、3.125、0.78、0.195及0.049 ng/mL之工作濃度,且在室溫下一式二份培育2小時。用15.625 ng/mL HRP共軛之抗人類IgG (Fc特異性)抗體執行抗原-抗體結合之偵測。在與偵測抗體一起培育2小時之後,添加100 µl TMB受質15分鐘且用100 µl 2 M H2 SO4 終止顯色反應。在450 nm下量測吸光度讀數,在570 nm下進行參考波長校正。用GraphPad Prism軟體擬合資料,對數轉化抗體濃度,隨後用不對稱(五參數)邏輯劑量-反應曲線進行非線性回歸分析,以測定個別EC50值。
執行如上文所描述之相同材料及程序以測定鼠類單株抗IL-11抗體之結合親和力,除了使用HRP共軛之抗小鼠IgG (H&L)替代HRP共軛之抗人類IgG。
執行如上文所描述之相同材料及程序以測定人類單株抗IL-11抗體及鼠類單株抗IL-11抗體與獲自Genscript的重組鼠類IL-11之結合親和力。
ELISA分析法之結果展示於圖10A至10F中,且用於測定圖11中所示的抗體之EC50 值。 2.5 抑制多種組織中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基本上如章節2.1及2.3中所描述研究抗體中和獲自多種不同組織的纖維母細胞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及反信號傳導之能力,但在實驗中使用來源於肝臟、肺臟、腎臟、眼睛、皮膚、胰臟、脾臟、腸道、腦及骨髓之人類纖維母細胞替代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
抗IL-11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來源於各種不同組織之纖維母細胞中的信號傳導,如藉由在於抗IL-11抗體存在下24小時培養時段結束時αSMA陽性纖維母細胞之比例相比於在不存在抗體下之培養物的相對降低之觀測結果所確定。 實例3: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之輕鏈改組
藉由輕鏈改組使人類IL-11抗體親和力成熟以獲得對IL-11之親和力提高的抗體。
鏈改組以提高抗體親和力為抗體技術領域中之熟知技術,且詳細描述於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Marks, 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by Chain Shuffling, Antibody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04) 第248卷, 第327-343頁中。詳言之,輕鏈改組詳細描述於其章節3.1及3.2處。
使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之重鏈可變區與輕鏈可變區搭配物庫組合以鑑別對IL-11具有高親和力之新VL/VH組合。
輕鏈改組之示意性圖示展示於圖12中。簡言之,將編碼抗體之VH域之核酸選殖至包含VL鏈庫之噬菌體呈現載體中,且藉由ELISA分析包含新VH/VL組合之scFv與人類IL-11之結合。
隨後分析對IL-11呈現最強結合親和力的具有VH/VL組合之scFv針對鼠類IL-11之交叉反應性。
隨後將scFv之VH/VL序列選殖至表現載體中用於產生scFv-Fc (人類IgG1)抗體,使載體在於無血清培養基中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中短暫表現,且藉由蛋白A純化而分離。 實例4: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
亦如下產生針對人類IL-11蛋白之小鼠單株抗體。
將編碼人類IL-11之胺基酸之cDNA選殖至表現質體(Aldevron GmbH, Freiburg, Germany)中。
藉由使用用於顆粒轟擊之手持裝置(「基因槍」)皮內施用DNA塗佈之金顆粒使小鼠免疫。在一系列免疫之後自小鼠收集血清樣品,且在流式細胞術中對已經人類IL-11表現質體短暫轉染之HEK細胞進行測試(用識別添加至IL-11蛋白之N端之標籤的抗標籤抗體確認人類IL-11由短暫轉染HEK細胞之細胞表面表現)。
根據標準程序將產抗體細胞自小鼠分離且與小鼠骨髓瘤細胞(Ag8)融合。
藉由經流式細胞術篩選與表現IL-11之HEK細胞結合的能力鑑別產生對IL-11具有特異性之抗體之融合瘤。
使用RNA保護劑(RNAlater,目錄號AM7020,ThermoFisher Scientific)製備陽性融合瘤細胞之細胞集結粒,且進一步加工用於對抗體之可變域測序。
總共製備16種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圖13)。純系BSN-3C6之所測定VH及VL序列展示於SEQ ID NO:91至94中。純系BSN-1H2之所測定VH及VL序列展示於SEQ ID NO:156及157中。純系BSN-7D4之所測定VH及VL序列展示於SEQ ID NO:174及175中。純系BSN-8H11之所測定VH及VL序列展示於SEQ ID NO:192及193中。 實例5: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之功能表徵 5.1抑制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如以上實例2.1中所描述使用相同分析法研究鼠類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抑制由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14及17中。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在實驗中亦分析商業單株小鼠抗IL-11抗體(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抑制由人類IL-11之信號傳導之能力。發現此抗體能夠使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降低至0.89倍。
發現純系A7 (BSN-3C11)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由人類IL-11之信號傳導。 5.2 抑制小鼠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如以上實例2.2中所描述使用相同分析法,但使用小鼠心房纖維母細胞替代小鼠皮膚纖維母細胞,研究鼠類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抑制由鼠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15及17中。抗體展現為能夠中和由鼠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在實驗中亦分析商業單株小鼠抗IL-11抗體(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抑制由人類IL-11之信號傳導之能力。發現此抗體能夠使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降低至43.0% (=1.44)。
數種純系比可商購小鼠抗IL-11抗體(行業標準)更大程度地中和由鼠類IL-11之信號傳導:A3 (BSN-2E1)、A5 (BSN-2G6)及A6 (BSN-3C6)。 9.3 小鼠抗IL-11抗體抑制由IL-11與IL-11RA之複合物的IL-11反信號傳導之能力
研究小鼠抗IL-11抗體抑制由超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將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與超IL-11 (0.2 ng/ml)一起在存在抗IL-11抗體(2 µg/ml)或同型對照抗體下培育24小時。在培育之後,分析細胞培養上清液之MMP2。經超IL-11刺激導致MMP2分泌與非刺激培養物相比有所增加。
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16及17中。發現小鼠抗IL-11抗體能夠中和由超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亦即IL-11反信號傳導),且發現數種抗體能夠比商業單株小鼠抗IL-11抗體(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更大程度地抑制反信號傳導:BSN-2G6 (A5)、BSN-3C6 (A6)、BSN-5B8 (A9)及BSN-7D4 (A12)。
純系BSN-3C6 (A6)鑑別為用於進一步發展之特別有希望的候選物(在圖17中突出顯示),展示充分抑制人類IL-11及小鼠IL-11二者介導之信號傳導及充分抑制IL-11反信號傳導的能力。 5.4 篩選小鼠抗IL-11抗體結合IL-11之能力
將產生抗人類IL-11抗體之小鼠融合瘤次選殖,且藉由「混合及量測」iQue分析法分析來自經次選殖之融合瘤的細胞培養上清液(i)與人類IL-11結合之能力,及(ii)對除IL-11以外之抗原的交叉反應性。
簡言之,將經標記之對照細胞(不在細胞表面表現IL-11)及在其表面表現人類IL-11的未經標記之靶細胞(在用編碼加FLAG標籤的人類IL-11之質體短暫轉染之後)與細胞培養上清液(含有小鼠抗IL-11抗體)及二級偵測抗體(經螢光標記之抗小鼠IgG抗體)混合在一起。
隨後使用HTFC篩選系統(iQue)分析細胞之二種標記(亦即細胞標記及二級抗體上之標記)。未經標記之IL-11表現細胞上的二級抗體之偵測指示小鼠抗IL-11抗體與IL-11結合之能力。經標記之對照細胞上的二級抗體之偵測指示小鼠抗IL-11抗體對除IL-11以外之標靶的交叉反應性。
作為陽性對照狀況,經經標記及未經標記之細胞與初級抗體形式的小鼠抗FLAG標籤抗體一起培育。
結果展示於圖18A及18B中。大多數次選殖之融合瘤表現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且以高特異性識別此標靶之抗體。
純系BSN-2G6、BSN-5B8及BSN-7F9呈現與不表現IL-11之細胞的一定結合,且因此可對除IL-11以外之(多種)標靶具有交叉反應性。發現由次純系BSN-3C11產生之抗體並不結合至人類IL-11。
16種抗體中的13種呈現比陽性對照抗標籤抗體對標籤之信號更強的與IL-11之結合之信號,表明此等抗體以高親和力結合至IL-11。
人類纖維母細胞用最大劑量之TGFB1 (5 ng/ml)刺激,TGFB1為心房纖維母細胞中的IL-11表現之最強刺激劑。此通常在24小時之後在上清液中產生約500 pg/ml - 1 ng/ml之IL-11濃度,亦視初級心房纖維母細胞之基因型而定。此方法之優勢在於,其確保正確摺疊、內源產生之IL-11在生理學相關最大產生位準下之抑制。直接在纖維母細胞上的IL-11之纖維化相關自分泌活性在此分析法中中和。TGFB1刺激IL-11之表現,此隨後驅動自靜止纖維母細胞向活化(ACTA2陽性)纖維母細胞之轉變。中和IL-11抗體抑制此轉變。因此,在吾等活體外篩選中降低TGFB1刺激之後的活化纖維母細胞百分比之抗體可視為中和劑及抗纖維化劑。
圖18C展示中和IL-11信號傳導之抗體。監測人類纖維母細胞活化以鑑別中和純系。100%抑制指示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之肌纖維母細胞(ACTA2+ve)位準,且0%對應於完全活化纖維母細胞及肌纖維母細胞之最大量。
在小鼠纖維母細胞中重複實驗。結果展示於圖18D中。
亦測試抗體抑制人類纖維母細胞之使用超IL-11 (IL-11:IL11RA)活化的反信號傳導之能力。將特異性結合IL-11之抗體與經IL-11:IL11RA刺激之初級纖維母細胞一起培育。監測人類纖維母細胞活化以鑑別中和純系。100%抑制指示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之位準,且0%指示完全活化纖維母細胞。
圖18E展示中和IL-11反信號傳導之抗體。
測定經人類重組IL-11 (2 ng/ml,24小時)刺激之初級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中的純系3C6之IC50值。藉由量測上清液中之MMP2及TIMP1濃度測定纖維化反應。使用200 pg/ml超IL-11執行類似實驗24小時以評估反信號傳導之阻斷。評估蛋白質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18F及18G展示二種情況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
使用與TGFB1 (5 ng/ml)或IL-11 (2 ng/ml)一起培育之人類肝臟星形細胞(HSC)重複實驗,且測定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圖18H展示經TGFB1 (左)或IL-11 (右)刺激之HSC中的3C6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 實例6: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之嵌合及人類化形式
根據標準方法製備實例4之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之小鼠/人類嵌合及人類化形式。 6.1 小鼠/人類嵌合抗體
如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Methods and Protocols, Michael Steinitz (編),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060, Springer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14), 其第8章中所描述,由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製備小鼠/人類嵌合抗體。
簡言之,測定編碼產生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之融合瘤之VH及VL的DNA序列,且將其與編碼人類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DNA序列組合以產生小鼠/人類嵌合抗體序列,嵌合小鼠/人類抗體自其表現於哺乳動物細胞中。 6.2 人類化抗體
如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Methods and Protocols, Michael Steinitz (編),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060, Springer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14), 其第7章, 尤其題為『Antibody Humanization』之第7章之章節3.1中所描述,由小鼠單株抗人類IL-11抗體製備人類化抗體。
亦設計BSN-3C6序列之人類化形式,且其展示於SEQ ID NO:116至128中。
簡言之,測定編碼產生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之融合瘤之VH及VL的DNA序列,且將其插入至編碼人類抗體可變區構架區及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DNA序列中,以產生人類化抗體序列,人類化抗體自其表現於哺乳動物細胞中。
將初級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與TGFB1 (5 ng/ml)及變化濃度之人類化3C6純系一起培育:VH 2.2/VL 2.1;VH 2.2/VL 2.2;VH 2.2/VL 2.3;VH 2.2/VL 2.4;VH 2.3/VL 2.2;及VH 2.3/VL 2.3。
Figure 108120516-A0304-0002
將初級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與TGFB1 (5 ng/ml)及變化濃度之人類化3C6純系一起培育。評估MMP2由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54A顯示,抗體結合至IL-11且阻斷內源產生之IL-11相互作用。IL-11信號傳導中和,其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使用人類HSC及純系VH 2.2/VL 2.1、VH 2.2/VL 2.2、VH 2.2/VL 2.3及VH 2.2/VL 2.4重複實驗。
圖54B顯示,抗體結合至IL-11且阻斷內源產生之IL-11相互作用。IL-11信號傳導中和,其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實例7:抗IL-11抗體之進一步生物化學分析
使本文所述之抗體經受進一步生物化學分析。
藉由BIAcore、生物層干涉量測學(BLI)及微尺度熱泳(MST)分析來分析抗體以測定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結合親和力。
抗體親和力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之BIAcore測定係如Rich等人, Anal Biochem. 2008年2月1日; 373(1):112-20中所描述執行。
抗體親和力之生物層干涉量測學分析係如Concepcion等人,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 2009年9月; 12(8):791-800中所描述執行。
抗體親和力之微尺度熱泳分析係如Jerabek-Willemsen等人, Assay Drug Dev Technol. 2011年8月; 9(4): 342-353中所描述執行。
抗體之聚集係藉由尺寸排阻層析法(SEC),如Iacob等人, J Pharm Sci. 2013年12月; 102(12): 4315-4329中所描述分析。
抗體之疏水性係藉由疏水相互作用層析法(HIC),如Haverick等人, MAbs. 2014年7月-8月;6(4):852-8中所描述分析。
抗體之熔融溫度係藉由差示掃描螢光測定法(DSF),如Menzen及Friess, J Pharm Sci. 2013年2月;102(2):415-28中所描述分析。 實例8: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活體內纖維化
在活體內小鼠各種不同組織纖維化模型中展現抗人類IL-11抗體之治療效用。實驗中使用的小鼠為野生型(亦即IL-11RA+/+)小鼠。 8.1 心臟纖維化
植入泵,且將小鼠用AngII (2 mg/kg/天)處理28天。
藉由靜脈內注射向不同小鼠組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在實驗結束時,使用量熱基於羥基脯胺酸之分析套組評估小鼠心房中之膠原蛋白含量,且藉由qPCR分析標誌物或纖維化Col1A2、αSMA (ACTA2)及纖維結合蛋白(Fn1)的RNA表現之位準。
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心臟組織中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8.2 腎纖維化
確立小鼠腎纖維化模型,其中纖維化由腹膜內注射含葉酸(180 mg/kg)之媒劑(0.3 M NaHCO3 )誘發;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
藉由靜脈內注射向不同小鼠組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在第28天移出腎臟,對其稱重,且固定於10%中性緩衝福爾馬林中用於梅森氏三色及天狼星(Sirius)染色或急凍用於膠原蛋白分析法、RNA及蛋白質研究。
使用Trizol試劑(Invitrogen)及Qiagen TissueLyzer方法隨後RNeasy管柱(Qiagen)純化自急凍腎臟提取總RNA。使用iScriptTM cDNA合成套組根據製造商說明書製備cDNA,其中各反應含有1 µg 總RNA。用TaqMan (Applied Biosystems)或快速SYBR綠色(Qiagen)技術使用 (Applied Biosystem)經40個循環對一式三份樣品執行定量RT-PCR基因表現分析。將表現資料針對GAPDH mRNA表現位準標準化,且2-∆∆Ct方法用於計算倍數變化。使急凍腎臟藉由在6 M HCl中以50 mg/ml之濃度加熱(95℃,20小時)經受酸水解。基於羥基脯胺酸之比色偵測使用Quickzyme總膠原蛋白分析套組(Quickzyme Biosciences)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定量水解物中的總膠原蛋白之量。
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腎臟組織中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8.3 肺纖維化
藉由在第0天氣管內投與博萊黴素處理小鼠以在肺臟中確立纖維化反應(肺纖維化)。
藉由靜脈內注射向不同小鼠組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在第21天處死小鼠,且分析其纖維化標誌物之差異。
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肺臟組織中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8.4 皮膚纖維化
藉由在第0天皮下投與博萊黴素處理小鼠以在皮膚中確立纖維化反應。
藉由靜脈內注射向不同小鼠組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在第21天處死小鼠,且分析其纖維化標誌物之差異。
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皮膚組織中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8.5 眼纖維化
為分析眼睛中之纖維化,IL-11RA -/-小鼠及IL-11RA +/+小鼠在第0天經歷小樑切除術(濾過手術)以引發眼睛中的傷口癒合反應。此小鼠青光眼濾過手術模型已顯示為評估眼睛中的傷口癒合反應之高效模型(Khaw等人 2001, Curr Opin Ophthalmol 12, 143-148;Seet等人 2011, Mol. Med. 17, 557-567),且已成功地展示纖維化調節劑在活體內之有益作用(Mead等人 2003,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44, 3394-3401;Wong等人 2003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44, 1097-1103;Wong等人 2005,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46, 2018-2022)。
簡言之,將結膜剝離以曝露下層鞏膜,隨後使用30規格(gauge)針通過鞏膜切開至眼睛之前房中。產生之瘺使得水狀液離開至結膜之中及下面。隨後藉由10-0 (0.2量度) Ethilon黑色單絲耐綸鞏膜縫合線將剝離之結膜固定且閉合於角膜緣處。在程序結束時滴注Fucithalmic軟膏。藉由腹膜內注射0.1 ml氯胺酮/甲苯噻嗪混合物以及每眼局部施用一滴1%昔羅卡因(xylocaine)在麻醉下執行手術。手術後滴注Fucithalmic軟膏以預防感染。用70%丙醇滅菌之手術剪刀及鑷子及無菌針執行手術。
縫合之結膜下面的聚積流體觀測為結膜氣泡。在手術後第7天使小鼠安樂死以用於分析。在定性免疫組織學分析中,藉由摘出術自小鼠收穫眼睛,且隨後切片。使用天狼猩紅(picro-sirius red)/偏振光技術(Szendröi等人 1984, Acta Morphol Hung 32, 47-55)評估膠原蛋白纖維之成熟;橙紅色指示成熟膠原蛋白,且黃色/綠色指示新形成之未成熟的膠原蛋白。
藉由靜脈內注射向不同小鼠組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且監測眼組織中的纖維化。
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眼組織中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8.6 其他組織
用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對纖維化之作用亦在小鼠其他組織(諸如肝臟、腎臟、腸道)纖維化模型中分析,且亦在與多器官(亦即全身性)纖維化相關之模型中分析。
量測及比較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之間的纖維化反應。經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的纖維化反應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減小,如藉由纖維化標誌物之表現降低所證明。 實例9:使用抗IL-11抗體活體內治療癌症
在小鼠癌症模型中分析用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對癌症之作用。
在小鼠中確立乳癌、肺癌及胃腸癌之模型,藉由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或對照抗體處理小鼠,且監測癌症之出現/進展。
觀測到中和抗IL-11抗體之抗癌作用,如與經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癌症症狀減少及/或存活增加所證明。
評估抗IL-11抗體對腫瘤生長之作用。
研究多種不同癌症模型。
將肝癌細胞(HCC)植入小鼠(側腹模型)中,且在植入之後3週監測腫瘤體積。用3C6或IgG對照抗體處理小鼠。監測腫瘤大小。
圖51A顯示,發現腫瘤大小在單獨的抗IL-11抗體處理期間顯著減小,指示抑制IL-11信號傳導在肝癌中之治療作用。
建立在纖維母細胞中展現IL-11過度表現之鼠類模型,該模型由於IL-11自纖維母細胞之分泌而出現重度總體器官纖維化。脾臟大小經3週之時段增大2倍,且展示巨大且容易量測之IL-11相關變化,有可能由骨髓纖維化(一種類型的骨髓癌症)驅動。如圖51B中所示,3C6抗體在於骨髓纖維化模型化中在纖維母細胞中表現IL-11之轉殖基因小鼠中防止IL-11誘發之脾腫大。
在肺癌模型中評估抗IL-11抗體3C6結合順鉑化療之作用。
向小鼠皮下接種A549腫瘤細胞(5×106 個;第0天)。使小鼠保持未經處理,或經順鉑(6 mg/kg,每週二次)補充IgG抗體(10 mg/kg 2次/週,IP)或3C6 (10 mg/kg 2次/週,IP)處理5週。每週二次量測腫瘤體積。
結果展示於圖51C中。抗IL-11療法當與順鉑化療組合投與時向抑制腫瘤體積提供累加效應。 實例10:使用抗IL-11抗體治療AMD
在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中研究用中和抗IL-11抗體治療之作用。
向具有濕性AMD之個體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在一些治療狀況中,除了用抗IL-11抗體治療之外,向個體投與VEGF拮抗劑療法(例如雷珠單抗(ranibizumab)、貝伐單抗(bevacizumab)、哌加他尼(pegaptanib)、布羅盧西珠單抗(brolucizumab)或阿法利貝(aflibercept))、PDGF拮抗劑療法(例如培普拉尼(pegpleranib)),或藉由雷射凝血療法治療。
在經抗IL-11抗體治療之個體中觀測到與不經抗IL-11抗體治療之個體相比濕性AMD病理學之減輕及/或濕性AMD症狀之改良。 實例11:輕鏈改組之抗體
輕鏈改組如圖12中示意性地表示而執行。
以下IL-11結合抗體純系之重鏈用於輕鏈改組:YU45-E03、YU45-F02、YU45-F05、YU45-G02、YU46-A08、YU46-G08。
藉由PCR擴增重鏈之可變區,且將所得擴增子混合及選殖至各自含有特定VL鏈且代表未處理λ及κ輕鏈文庫之噬菌質體載體(噬菌質體)中。將含有VH及VL之噬菌質體用於產生新抗體-噬菌體文庫,該文庫用於選擇在嚴格條件(亦即抗原限制,大量洗滌步驟)下呈現結合至IL-11之純系。
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及鼠類IL-11二者之抗體(亦即交叉反應抗體)藉由噬菌體呈現藉由基於如圖19中所示之淘選策略使用生物素標記及非生物素標記的重組人類及鼠類IL-11淘選來鑑別。
該分析鑑別66種交叉反應抗體(圖20)。序列分析鑑別64種獨特抗體純系。
在ELISA分析法中分析64種抗體純系與人類IL-11及鼠類IL-11之結合信號。結果展示於圖21A及21B中。 實例12:輕鏈改組之抗體的功能表徵
分析輕鏈改組之抗體中的54種結合IL-11且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12.1 與人類IL-11之結合
藉由ELISA根據標準方法分析輕鏈改組之抗IL-11抗體以測定與人類IL-11之結合的EC50。簡言之,向微量滴定盤之孔塗佈重組人類IL-11 (100 ng/孔),以稀釋系列添加包含純系之VH及VL域之scFv-Fc,且使用多株抗體偵測系統偵測抗體結合。
ELISA分析法之結果用於計算輕鏈改組之抗體純系的EC50值(ng/ml),且其展示於圖22中。 12.2抑制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為研究輕鏈改組之抗體純系中和人類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將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在96孔盤之孔中在存在TGFβ1 (5 ng/ml)下、在存在scFv-人類IgG1-Fc形式之抗IL-11抗體下、或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抗體下以2 mg/ml之最終濃度培養24小時。隨後藉由ELISA量測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的促纖維化標誌物MMP2之位準。培養物中細胞之基礎MMP2分泌藉由在不存在TGFβ1下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2 mg/ml)下培養來量測。
二個單獨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23A及23B中。條形圖中之水平線表示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抗體下在不存在TGFβ1刺激下培養24小時的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之基礎MMP2分泌(圖23A及23B中之『NEG』),及在存在5 ng/ml TGFβ及人類IgG1同型對照抗體下培養24小時的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之MMP2分泌(圖23A及23B中之『POS』)。
輕鏈改組之抗IL-11抗體展示為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且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結果概述於圖24中。
進一步基於其效能評估九種純系且篩選內源IL-11之中和,如上所述。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23C顯示,數種抗體結合至內源產生之IL-11,中和纖維母細胞中之IL-11信號傳導,且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為更準確地估算純系YU100-G08及YU100-H01之IC50值,使用較低抗體濃度(範圍:0.061、0.244、0.976、3.9、15.625、62.5、250、1000及4000 ng/ml)及初級心房纖維母細胞重複以上實驗。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23D顯示,二種抗體均結合至內源產生之IL-11,中和纖維母細胞中之IL-11信號傳導,且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用重組IL-11 (2 ng/ml,24小時)刺激人類纖維母細胞亦顯示,二種抗體均中和纖維母細胞中之IL-11信號傳導且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評估YU100-G08及YU100-H01抑制反IL-11信號傳導之能力。用IL-11:IL11RA (超IL-11;0.2 ng/ml,24小時)刺激初級人類纖維母細胞。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23E顯示,二種抗體均中和反IL-11信號傳導且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實例13: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腎纖維化或腎損傷
10-12週大具有類似體重之同胎仔畜小鼠具有由腹膜內(i.p.)注射含葉酸(180 mg kg−1 )之媒劑(0.3 M NaHCO3 )誘發之腎纖維化;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
在葉酸處理之後一天投與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且隨後每週3次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在注射後28天使小鼠安樂死。
分別使用尿素分析套組(ab83362,Abcam)及肌酐分析套組(ab65340,Abcam)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定量尿素及肌酐之小鼠血漿位準。基於羥基脯胺酸之比色偵測使用Quickzyme總膠原蛋白分析套組(Quickzyme Biosciences)定量腎臟中的總膠原蛋白之量。所有比色分析均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執行。
將組織石蠟包埋,且將腎臟在3 μm下切片。對於石蠟切片,將組織在室溫下於10%中性緩衝福爾馬林(Sigma-Aldrich)中固定24小時,脫水且包埋於石蠟中。對於冷凍切片,將新鮮剝離之器官用Tissue-Tek最佳切削溫度(Optimal Cutting Temperature)化合物(VWR International)包埋。隨後將冷凍模具冷凍於有異戊烷冷卻於液氮中的金屬燒杯中,且切片儲存於−80℃中。用梅森氏三色染色套組(HT15,Sigma-Aldrich)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對總膠原蛋白染色。擷取切片之影像,且用ImageJ軟體(1.49版)半定量地測定藍色染色之纖維化面積。對於免疫組織化學,將組織切片與抗ACTA2抗體(ab5694,Abcam)一起培育。使用ImmPRESS HRP抗兔IgG聚合物偵測套組(Vector Laboratories)用ImmPACT DAB過氧化酶受質(Vector Laboratories)作為色素原使初級抗體染色顯像。隨後用梅爾氏蘇木精(Mayer's haematoxylin) (Merck)對切片對比染色。
圖25A及25B顯示,發現經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具有顯著減少之膠原蛋白染色,表明抗IL-11抗體處理已抑制腎纖維化。
圖26顯示,尿白蛋白/肌酸比率藉由用抗IL11抗體處理顯著減小,表明經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的腎損壞之位準降低。
圖27A顯示,用抗IL-11抗體處理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抑制葉酸誘發之腎纖維化。
評估抗IL-11抗體BSN-3C6及YU100-G08 02A在不同濃度(0.5、1、5及10 mg/kg)下減輕葉酸誘發之腎纖維化的能力。IgG (10 mg/kg)用作對照。抗體注射在葉酸處理之前一天開始且每二週執行。在葉酸誘發之損傷之後三週處死動物以使用HPA分析法評估腎臟膠原蛋白含量。圖27B及27C顯示,發現抗IL-11療法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降低葉酸誘發之腎纖維化中的腎臟膠原蛋白含量。
在另一實驗中,小鼠急性腎損傷模型由單側輸尿管阻塞(UUO)誘導。簡言之,小鼠藉由假手術或一個輸尿管之輸尿管阻塞處理。小鼠接受IgG,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 (20 mg/kg;在手術第-1、1、3、5天),且在手術後第7天收穫受傷腎臟(『UUO』)或對側未受損傷腎臟(Con)。
藉由實驗條件盲化地對管型、小管萎縮或小管擴張之組織學分析來執行小管損傷之半定量評估(小管損傷記分:0,無;1,極小;2,輕度;3,中度;4,重度)。
圖28A及28B顯示,用抗IL-11抗體處理減小小鼠急性腎損傷模型中的小管損壞。 實例14:IL-11及肝纖維化
藉由西方墨點法在匹配人類肝臟樣品中確認IL-11在健康及患病肝臟中之蛋白質表現。製備匹配冷凍肝臟樣品用於西方墨點法,且使用來自R&D Systems之人類IL-11抗體單株小鼠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測定IL11之位準。產生膠卷影像。
結果展示於圖29中。在大多數患病組織中偵測到與正常健康肝臟相比增加之IL-11表現。
為確定IL-11表現是否隨疾病改變,使用來自R&D Systems之人類IL-11 DuoSet 15培養盤套組,目錄號DY218對來自精密肝切片(Precision Cut Liver Slices,PCLS)之培養基執行ELISA。
將人類PCLS切削且在24小時休息期以適應培養基盤之後與培養基處理一起培育。樣品用單獨培養基(對照)、具有LPS之培養基、誘導TGFβ1的促纖維發生刺激物之組合、或誘導TGFβ1的促纖維發生刺激物與TGFβ1抑制劑ALK5之組合處理。
結果展示於圖30A中。促纖維發生刺激物誘發IL-11蛋白表現上調,且發現ALK5抑制劑抑制TGFβ1受體信號傳導,其將IL-11蛋白表現降低至對照位準。
肝臟星形細胞(HSC)為肝臟中之肌纖維母細胞之前體。評估BSN-3C6及YU100-G08_02A阻斷HSC向肌纖維母細胞轉變之能力,該能力由當HSC與TGFβ1 (24小時)及中和抗體(2 μg/ml)一起培育時ACTA2+ve 細胞之減少指示。
圖30B顯示,在IL-11由TGFβ1刺激之後二種抗IL-11抗體均抑制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分化。
藉由量測經IL-11刺激的HSC之MMP2濃度測定YU100-G08_02A之IC50。初級人類HSC與TGFB1 (5 ng/ml) (左)或IL-11 (2 ng/ml) (右)及變化濃度之抗體一起培育。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圖30C顯示,YU100-G08_02A中和HSC中之纖維化反應。 14.1 在臨床前NASH模型中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肝纖維化
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為特徵為自發炎進展為纖維化及最終肝衰竭之常見肝病。
使糖尿病小鼠(db/db;缺乏瘦素受體)維持正常飲食或誘發NASH的(甲硫胺酸/膽鹼缺乏(MCD))飲食8週。為測試中和抗IL11抗體之功效,投與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 (20 mg/kg,3次/週,腹膜內)持續8週NASH飲食之最終3週(圖31A,下圖)。在安樂死時評估總體肝臟組織學,且藉由羥基脯胺酸分析法分析肝臟之膠原蛋白含量。
結果展示於圖31A及31B中。藉由抗IL-11抗體處理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改良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模型中之肝臟組織學(圖31A),如NASH飲食之經抗IL-11抗體處理之動物中的肝臟形態及質地與NASH飲食之未經處理動物相比之部分修復所證明。亦發現NASH飲食之經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的肝臟之膠原蛋白含量與NASH飲食之未經處理動物相比降低(圖31B)。
在使用糖尿病小鼠之相同NASH模型中,向動物餵食正常飲食(NC)飲食12週以達至脂肪變性階段。隨後向小鼠餵食MCD飲食8週以誘發NASH。持續彼等8週,每週二次向小鼠投與20 mg/kg抗IL-11抗體BSN-3C6或IgG對照。
使用三酸甘油酯比色分析套組(10010303,Cayman)執行肝臟三酸甘油酯(TG)量測。使用Quickzyme總膠原蛋白分析套組(Quickzyme Biosciences)量測肝臟中之總羥基脯胺酸含量。使用丙胺酸轉胺酶活性分析套組(ab105134,abcam)量測丙胺酸轉胺酶(ALT)之血清位準。為定量促炎性因子之表現,使用Trizol (Invitrogen)隨後RNeasy管柱(Qiagen)純化自急凍肝臟組織提取總RNA。用iScriptTM cDNA合成套組(Bio-Rad)根據製造商說明書合成cDNA。用TaqMan (Applied Biosystems)或快速SYBR綠色(Qiagen)技術使用StepOnePlusTM (Applied Biosystem)經40個循環對一式二份樣品執行基因表現分析。將表現資料針對GAPDH mRNA表現標準化,且使用2-∆∆Ct方法計算倍數變化。藉由西方墨點法量測肝臟中的總及磷酸化ERK位準。所有量測均與脂肪變性對照相比較。
結果展示於圖39A至39F中。發現抗IL-11 3C6療法降低肝臟三酸甘油酯含量(39A)、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39B)、促炎性因子表現(39C, 39D)、ALT血清位準(39E)及肝臟中的磷酸化ERK之位準(39F)。
因此,發現抗IL-11療法與對照相比減輕晚期NASH中的肝臟脂肪變性、纖維化及發炎。
在NASH (HFMCD)飲食4週以誘發肝損壞及纖維化之後在NASH模型中評估不同濃度之抗IL-11抗體BSN-3C6及YU100-G08_02A (0.5、1、5及10 mg/kg)之作用。在一週NASH飲食之後(此時存在確立且穩固的脂肪變性肝炎,且ALT位準為約800u/L (與正常飲食相比有約40倍增加)),使動物開始每二週的IgG對照抗體或ENx108A持續四週時段。餵食正常飲食及IgG (10 mg/kg)之小鼠用作對照。如上文所描述量測血清ALT位準及肝臟膠原蛋白含量。
結果展示於圖39G及39H中。發現抗IL-11療法對纖維化指示血清ALT位準及肝臟膠原蛋白含量有劑量依賴性改善作用。
在一單獨實驗中,向五週大雄性C57BL/6N小鼠餵食補充有60 kcal%脂肪之MCD飲食(A06071302,Research Diets) (HFMCD飲食)以誘發NASH。向對照小鼠餵食正常飲食(NC,Specialty Feeds)。在HFMCD飲食6週之後,每二週投與抗IL-11抗體BSN-3C6 (10 mg/kg)持續4週。在第10週收集肝臟及血清且分析ERK活化、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及血清ALT位準,如先前所描述量測。
結果展示於圖40A至40C中。發現抗IL-11抗體已消除ERK活化(40A)且抑制肝纖維化進展(40B)及血清ALT位準(40C)。FC:倍數變化。
在另一晚期NASH模型中研究抗IL-11療法。向2天大C57BL/6小鼠投與單次皮下注射之200 µg鏈佐黴素且餵食正常飲食持續4週。隨後使小鼠切換至HFMCD飲食持續7週,且隨後與HFMCD飲食一起每週3次用10 mg/kg抗IL-11抗體BSN-3C6或IgG對照處理持續隨後的7週。量測纖維化及發炎基因Col1a1Col1a2Col1a3Timp1Tgfβ1Mmp2TnfαCcl2Ccl5 之RNA表現。
結果展示於圖40D中。發現抗IL-11療法穩固地抑制指示纖維化及發炎之基因的表現。
因此,抗IL-11療法抑制肝纖維化及肝損壞。 14.2 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肌纖維母細胞活化
肝臟星形細胞(HSC)在NASH之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促纖維化刺激物,例如TGFβ1、PDGF及促炎性因子可使HSC活化且轉化為肝臟肌纖維母細胞,該等細胞與纖維母細胞衍生之肌纖維母細胞共有特徵。
HSC用NASH促進因子在存在或不存在抗IL-11抗體下處理以研究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化。
將HSC以5×103 個細胞/孔之密度接種於96孔盤中,且用TGFβ1 (5 ng ml-1 )、PDGF (20 ng ml-1 )、AngII (100 nM)、bFGF (10 ng ml−1 )或CCL2 (5 ng ml-1 )在存在IgG對照或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下處理24小時。隨後將細胞固定於4%多聚甲醛(PFA,28908,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中,用0.1% Triton X-100 (Sigma)滲透,且用含0.5% BSA及0.1% Tween-20之PBS阻斷非特異性位點。將細胞與初級抗體一起(1:500)培育隔夜(4℃),隨後與適當AlexaFluor 488二級抗體一起(1:1000)培育。使用Click-iT EdU標記套組(C1035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根據製造商方案併入EdU-Alexa Fluor 488。用1 μg ml-1 DAPI (D1306,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在阻斷溶液中對細胞對比染色。使用Operetta高內涵成像系統1483 (PerkinElmer)使各狀況自重複孔及每孔最少7個場成像。使用Harmony v3.5.2 (PerkinElmer)來量測ACTA2+ve 細胞之定量。用Columbus 2.7.1 (PerkinElmer)對螢光強度/膠原蛋白I面積(針對細胞之數目標準化)執行量測。
發現抗IL-11抗體處理阻斷由NASH促進因子驅動的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變。結果展示於圖41A至41D中。代表性螢光影像顯示,抗IL-11抗體BSN-3C6減少ACTA2+ve 細胞之數目(41A)及膠原蛋白I由HSC之產生(41B),比例尺= 200 µm。定量各處理的ACTA2+ve 細胞之百分比(41C)及膠原蛋白I產生(41D),顯示更少經處理之HSC為ACTA2陽性或產生膠原蛋白,亦即抗體處理阻斷刺激物驅動的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變。
使用24孔Boyden腔室侵襲分析法(Cell Biolabs Inc.)評估抗IL-11療法對人類HSC之侵襲性特性的作用。在添加刺激物之前將HSC用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或IgG對照預處理15分鐘。將無血清HSC培養基中的相等數目之HSC一式三份接種至經ECM塗佈之基質膠上且使其朝含有0.2% FBS之HSC培養基侵襲。在與侵襲性刺激劑PDGF (20 ng ml-1 )或CCL2 (5 ng ml-1 )一起培育48小時之後,抽吸培養基且使用棉拭移除非侵襲性細胞。將朝底部腔室侵襲之細胞用細胞染色溶液(Cell Biolabs)染色,使其成像且在40×放大率下計數。
結果展示於圖42中。發現抗IL-11抗體預防HSC的經PDGF及CCL2誘發之基質膠侵襲。 14.3 阻斷IL-11信號傳導抑制NASH中的肝炎
除其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以外,HSC經由促炎性細胞介素及趨化激素之分泌及旁分泌活性在肝臟發炎中具有主要作用。
據測定,IL-11功能缺失引起發炎標誌物TNFαCCL2CCL5 之位準持續更低。執行一研究以確定對活體內發炎之作用是否與IL-11對HSC之作用相關。藉由ELISA在不具有刺激物(-)、具有IL-11或具有TGFβ1之HSC (n=4/組)之上清液中在存在IgG對照或抗IL-11抗體BSN-3C6下量測CCL2;IL-11 (5 ng/ml)、TGFβ1 (5 ng/ml)、IgG、BSN-3C6 (2 μg/ml)。
結果展示於圖43中。已發現,IL-11刺激CCL2之HSC分泌,而IL-11由抗IL-11抗體之抑制阻斷CCL2分泌。此揭示IL-11在基質免疫性中未被認識的作用且顯示,IL-11中和抑制自HSC分泌之促炎性因子對肝臟生態棲位中的其他細胞之旁分泌作用。 14.4 中和IL-11信號傳導逆轉肝纖維化
藉由向小鼠餵食NASH MCD飲食10週確立重度肝纖維化。隨後將餵食切換至正常飲食(NC),且每週二次用抗IL-11抗體BSN-3C6 (20 mg/kg)處理小鼠持續六週。餵食NC飲食持續實驗持續時間及IgG抗體之小鼠用作對照。如先前所描述量測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亦即總膠原蛋白含量。
結果展示於圖44A中。在三週抗IL-11抗體處理之後顯著逆轉肝臟膠原蛋白含量且在六週時可見甚至更大逆轉。值得注意地,肝臟膠原蛋白含量在IgG對照處理之動物中保持無變化持續實驗持續時間。
當轉化之HSC經歷老化或逆轉為非活性ACTA2-ve 細胞狀態時,逆轉肝纖維化為有利的。圖44B顯示,發現抗IL-11療法降低Acta2 表現。
為直接檢查是否需要IL-11信號傳導維持HSC處於轉化狀態,將HSC用TGFβ1或PDGF刺激72小時,且隨後在存在進行中TGFβ1或PDGF刺激下用抗IL-11抗體BSN-3C6處理另外24或48小時。未經刺激之HSC用作非纖維化對照。
結果展示於圖44C中。在24小時IL-11抑制內,ACTA2+ve 細胞之百分比逆轉至接近基線位準,無論HSC經TGFβ1抑或PDGF刺激。分泌膠原蛋白之量亦逆轉至接近基線位準。
在24或48小時用抗IL-11療法處理之後量測MMP2濃度。結果展示於圖44D中。抗IL-11療法在24小時之後降低MMP2濃度且在48小時之後逆轉MMP2濃度至接近基線位準。
因此,抑制IL-11依賴性HSC轉化引起HSC老化/逆轉及有利基質重塑,導致纖維化消退。
研究早期NASH中抗IL-11療法之作用。在NASH之HFMCD飲食模型中,發炎在六週達最高且隨後為重度纖維化期。向小鼠餵食HFMCD飲食持續一週,且隨後一週二次在該飲食下用10 mg/kg抗IL-11抗體BSN-3C6或IgG對照處理另外五週。如前所述評估ERK磷酸化、三酸甘油酯含量及血清ALT位準。將肝臟組織在室溫下固定於10%中性緩衝之福爾馬林(NBF)中48小時,脫水,包埋於石蠟塊中,且在7 μm下切片。藉由光學顯微術檢查用梅森氏三色染色之切片,比例尺100 µm。
結果展示於圖45A至45E中。發現在早期脂肪變性肝炎期間使用抗IL-11療法抑制IL-11信號傳導導致小鼠之肝臟脂肪肝程度引人注目地更低(45A)且具有更輕ERK活化(45B)。在分子位準下,三酸甘油酯含量顯著降低(45C),且接受抗IL-11療法之小鼠之肝臟與IgG對照相比不展示脂質小滴(45D)。HFMCD飲食在一週之後誘發顯著脂肪變性肝炎及肝損壞(ALT>700 U L-1),其在三週抗IL-11處理之後以劑量依賴型方式逆轉至接近正常(45E)。接受抗IL-11療法之小鼠在實驗期間不出現纖維化,重申與IL-11信號傳導抑制相關之強抗纖維化作用。
使用RNA-seq及qPCR評估抗IL-11處理對NASH小鼠模型中的促纖維化及促炎性基因之表現之作用。
結果展示於圖45F至45H中。在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後消除促纖維化及促炎性基因之上調。促纖維化及促炎性基因Z記分(轉錄物/百萬定位讀數,TPM)之差異表現熱圖顯示,抗IL-11處理產生與NC對照飲食(非NASH)之小鼠中所觀測到之表現類似的促纖維化及促炎性基因表現(45F)。發炎標誌物TnfαCcl2 (45G)及促纖維化標誌物Tgfβ1Acta2Timp1Col1a1Col1a2Col3a1 (45H)在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均不上調。
因此,中和IL-11信號傳導逆轉早期NASH中之肝損壞。
總之,IL-11為HSC活化及轉化所需要且在HSC病理學中具有主要作用。IL-11中和抗體展示除單獨抗纖維化作用以外的疾病修飾治療影響。IL-11抗體可逆轉TGFβ1或PDGF下游之肝臟星形細胞(HSC)活化。抑制IL-11信號傳導預防發炎及脂肪變性,且可在疾病晚期期間逆轉肝纖維化及肝細胞損壞。當更早給予時,在脂肪變性肝炎期間,抗IL-11療法阻斷來自HSC之發炎信號且預防肝細胞損壞。 實例15: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眼纖維化
在布魯赫膜(Bruch's membrane)破壞之小鼠視網膜纖維化模型中評估抗IL-11抗體處理之抗纖維化作用,如Caballero等人, Exp Eye Res. (2009) 3月;88(3):367-77中所描述。
簡言之,使小鼠經受雷射誘導之視網膜損壞(4個灼傷/視網膜)且隨後在第1、7、14及21天藉由眼內投與抗體(0.5 μg IgG對照或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處理。在第28天收穫眼睛用於組織學分析。使用梅森氏三色染色,處理盲化地量測灼傷部位處之纖維化面積。
結果展示於圖32A及32B中。相比於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纖維化面積在對照IgG處理之小鼠中顯著更大。
在一單獨實驗中,使小鼠(n=10)經受雷射之視網膜灼傷(4處/眼)且用Eylea (阿法利貝;Regeneron) + IgG對照或Eylea + BSN-3C6組合療法處理。在損傷之後四週,對視網膜染色/定量膠原蛋白(盲化)。
結果展示於圖32C中。發現抗IL-11療法與IgG對照相比減小眼睛中之纖維化面積。因此,抗IL-11療法在抗VEGF療法情形下減小纖維化反應。
使用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評估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在雷射誘導之布魯赫膜破裂之後7及28天監測CNV病變。
結果展示於圖32D中。量測藉由在玻璃體內注射(IVT)抗體之前及之後的滲出倍數變化之面積指示CNV程度。抗IL-11療法減小滲出倍數變化之面積。 實例16: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皮膚纖維化
在藉由皮下注射博萊黴素(BLM,Sigma B2434,50 µg/天)確立之小鼠皮膚纖維化模型中分析抗IL-11抗體處理之抗纖維化作用。
簡言之,使用剪刀修整小鼠背中間的毛皮(約9 cm2 ),且塗覆去毛乳霜以完全移除毛皮。對注射部位之頂半部執行皮下注射100 μL以0.5 mg/ml之濃度溶解於PBS中之博萊黴素。隨後對注射部位之底半部執行皮下注射60 μL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或對照IgG抗體(劑量= 15 mg/kg/天)。每天執行注射持續21天,且在最終注射之後一天處死動物且在組織學上分析其皮膚厚度及膠原蛋白含量(藉由梅森氏三色染色)。圖33A展示不同處理組之實驗程序之示意性圖示。
圖33B及33C顯示,與對照IgG處理之小鼠相比,在用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皮膚厚度顯著減小。亦可見對照IgG處理組之膠原蛋白染色增加(圖33B,中圖)。 實例17:使用抗IL-11抗體抑制心臟纖維化
在小鼠心臟纖維化模型中分析抗IL-11抗體處理之抗纖維化作用。
簡言之,如先前所描述(Tarnavski, O.等人 Mouse cardiac surgery: comprehensive technique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ouse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genomic studies. Physiol. Genomics 16, 349-360 (2004))在雄性小鼠中執行橫向主動脈縮窄(TAC)。年齡匹配小鼠經歷假手術程序而無TAC。經胸二維都卜勒(Doppler)超音波心動描記術用於證實增加之壓力梯度(>40 mm Hg),指示成功TAC。
在TAC後2週使小鼠安樂死用於組織學及分子評估。每週3次以20 mg/kg之劑量腹膜內投與抗IL-11抗體純系BSN-3C6或對照IgG抗體。在二週之後,收穫心臟且使用梅森氏三色染色套組(HT15,Sigma-Aldrich)根據製造商說明書評估其纖維化程度。
分析之結果展示於圖34中。發現與用IgG對照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用中和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心外膜、心內膜及血管周區域中的纖維化位準降低。 實例18:變異抗IL-11抗體純系
SEQ ID NO:7、9及11中所示的輕鏈可變區序列之位置91處之半胱胺酸殘基經A、G、I、L、Q、S、T或V取代。變異輕鏈可變區序列展示於SEQ ID NO:12至35中。
將HEK293 EBNDA細胞用編碼對應於YU100-H01、01A、01G、01I、01L、01Q、01S、01T、01V、YU100-G08、02A、02G、02I、02L、02Q、02S、02T或02V之scFv的載體轉染。 實例19:分析變異純系與IL-11之結合親和力
藉由單循環動力學分析使用BIAcore T200分析實例18中描述的01及02變異抗IL-11抗體純系與人類IL-11結合之親和力。
簡言之,將重組人類IL-11固定於CM5晶片上,且藉由使增加濃度之對應於IgG1形式之不同純系的經純化抗IL-11抗體以30 μl/min之流動速率在晶片上流動進行締合,各運作之間無解離步驟。使用單個解離步驟,且使用3.8 M MgCl2 使表面再生。
對於YU100-G08及02變異純系,在締合中使用以下抗體濃度:3.125 nM、6.25 nM、12.5 nM及25 nM。對於YU100-H01及01變異體,使用以下抗體濃度:37.5 nM、75 nM、150 nM。
對於YU100-G08及02變異體,分析物注射時間為150秒,且對於YU100-H01及01變異體,分析物注射時間為400秒。
對於YU100-G08及02變異體,分析物解離時間為500秒,且對於YU100-H01及01變異體,分析物解離時間為700秒。
使用BIAcore T200評估軟體V3.0,將背景減去之資料擬合至1:1相互作用模型,對獲得之原始資料執行分析。
YU100-G08及02變異體所獲得之結果展示於圖35A至35J中。變異體02A、02I、02L、02Q及02S以更大親和力呈現與人類IL-11之結合親和力或在YU100-G08之親和力之二倍內。
YU100-H01及01變異體所獲得之結果展示於圖36A至36J中。變異體01A、01I、01L及01T以更大親和力呈現與人類IL-11之結合親和力或在YU100-H01之親和力之二倍內。 實例20:分析變異純系對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抑制
在活體外分析法中分析實例18中描述之01及02變異抗IL-11抗體純系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能力。
將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在96孔盤之孔中在存在TGFβ1 (5 ng/ml)下,在存在不同濃度之scFv-人類IgG1-Fc形式的YU100-H01、01A、01G、01I、01L、01Q、01S、01T、01V、YU100-G08、02A、02G、02I、02L、02Q、02S、02T或02V抗IL-11抗體下培養24小時。
隨後藉由ELISA量測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的促纖維化標誌物MMP2之位準。藉由在不存在TGFβ1下培養來量測培養物中細胞之基礎MMP2分泌。
所測定之MMP2位準用於得到不同純系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IC50值。
YU100-H01、01A、01G、01I、01L、01Q、01S、01T及01V之結果展示於圖37A至37I中。
YU100-G08、02A、02G、02I、02L、02Q、02S、02T及02V之結果展示於圖38A至38I中。 12.3 物種交叉反應性
將獼猴皮膚纖維母細胞在存在2 µg/ml之IgG對照、YU100-G08_02A或3C6抗體下用重組獼猴IL-11 (5 ng/ml)刺激24小時。使用Operetta高內涵成像平台定量膠原蛋白、ACTA2+ve及EdU+ve細胞。使用量熱天狼星紅膠原蛋白分析法定量分泌膠原蛋白。
結果展示於圖38J至38M中。二種抗體均阻斷獼猴纖維母細胞中之IL-11信號傳導。亦在大鼠及豬心臟纖維母細胞中測試3C6且發現其抑制此等細胞中之纖維化反應。 實例21:IL-11及肺纖維化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為特徵為沈積ECM組分(例如膠原蛋白)且破壞肺臟完整性的侵襲性肺肌纖維母細胞之纖維化肺病。
將來自健康個體及IPF患者之肺臟切片針對IL-11及α平滑肌肌蛋白(ACTA2) (肌纖維母細胞之標誌物)免疫染色。人類IPF組織係獲自具有IPF之肺移植患者且正常對照人類肺臟組織係獲自IIAM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197 Advancement of Medicine)。將人類肺臟組織固定於10%福爾馬林中隔夜且包埋於石蠟中。將組織切片與初級抗體(抗IL-11 (PA5-36544,ThermoFisher Scientific)、抗ACTA2 (ab7817及ab5694,abcam)一起培育隔夜且使用ImmPRESS HRP抗兔IgG聚合物偵測套組(Vector Laboratories)用ImmPACT DAB過氧化酶受質(Vector 209 Laboratories)顯像。
結果展示於圖46A中。發現IL-11在正常肺臟組織中以低位準表現,但在IPF肺臟樣品中與ACTA2一起顯著提昇。
研究IL-11在肺臟纖維母細胞活化、遷移及侵襲中之作用。將鼠類肺纖維母細胞與重組小鼠IL-11 (5 ng ml-1 ,24小時)一起培育,且藉由天狼星紅膠原蛋白分析法(n = 5/組)定量IL-11處理之纖維母細胞之上清液中的總分泌膠原蛋白。將纖維母細胞在細胞遷移或侵襲分析法之前在無血清DMEM中培養24小時。將無血清DMEM中的相等數目之纖維母細胞一式二份接種至含有聚碳酸酯膜之頂室上用於遷移分析法或至ECM塗佈之基質膠上用於侵襲分析法。使纖維母細胞朝IL-11或TGFβ1 (作為化學引誘劑)遷移。在侵襲分析法中,使纖維母細胞對含有2% FBS之DMEM侵襲。在於37℃下培育24小時之後,移除培養基且使用棉拭移除非遷移性或非侵襲性細胞。將朝底部腔室遷移或侵襲之細胞用細胞染色溶液(Cell Biolabs Inc.)染色。在540 nm下比色定量遷移之細胞。使來自各膜之5個非重疊場的侵襲性細胞成像且在40×放大率下計數。
結果展示於圖46B(分泌膠原蛋白)、46C(遷移)及46D(侵襲)中。IL-11誘發顯著纖維母細胞活化、增殖、ECM產生、遷移及侵襲。
因此,IL-11在IPF中的肺臟中上調,其驅動纖維母細胞向肌纖維母細胞轉化且誘發纖維化。 21.1 抗IL-11療法及肺纖維化
如本文所描述產生抗IL-11抗體。
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使用BIAcore T200系統(GE Healthcare, USA)來量測抗IL-11抗體BSN-3C6與人類及小鼠IL-11之即時結合動力學。分別量測締合及解離250秒及500秒。平衡結合常數KD 係藉由結合速率常數比率kd /ka 確定。
結果展示於圖47A及47B中。BSN-3C6與人類IL-11之結合展示4.14 nM之KD (47A)且BSN-3C6與小鼠IL-11之結合展示2.38 nM之KD (47B)。
評估抗IL-11抗體BSN-3C6對纖維化特徵之作用。
將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在存在BSN-3C6或IgG對照抗體下用多種促纖維化刺激物處理。如前所述將細胞針對Acta2及Col1α1 (抗ACTA2 (ab7817及ab5694,abcam)、抗COL1A1 (ab34710,abcam))免疫染色,且定量免疫螢光。使用天狼星紅膠原蛋白偵測套組定量細胞培養上清液中之分泌膠原蛋白。
結果展示於圖48A中。熱圖顯示,經多種促纖維化刺激物處理之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中的Acta2+ve 細胞及Col1α1免疫染色(強度/面積)之免疫螢光定量在存在抗IL-11抗體下當與IgG對照相比時降低。培養上清液中之膠原蛋白分泌在存在抗IL-11抗體下減少。
將TGFβ1分化之人類肺臟纖維母細胞(5 ng ml-1 ,24小時預處理)用BSN-3C6或IgG對照抗體(2 μg ml-1 ,24小時)處理。測定ACTA2+ve 細胞之百分比、COL1α1免疫染色(強度/面積)及膠原蛋白分泌。
結果展示於圖48B中。發現抗IL-11抗體減小預活化人類肺臟纖維母細胞中之纖維母細胞活化、COL1α1產生及膠原蛋白分泌,因此證明抗IL-11療法可逆轉纖維化。
將初級小鼠及人類纖維母細胞用物種特異性重組TGFβ1 (5 ng ml-1 ,24小時)刺激,且在存在純化抗IL-11 BSN-3C6抗體(6 μg ml-1 )下監測分泌MMP2位準。
結果展示於圖48C (人類)及48D (小鼠)中。抗IL-11抗體藉由中和下游IL-11自分泌環有效地抑制促纖維化標誌物MMP2自人類及小鼠纖維母細胞二者的TGFβ1驅動之分泌。
研究抗IL-11抗體BSN-3C6對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的TGFβ1誘發之遷移或侵襲之作用。將纖維母細胞在添加化學引誘劑之前用抗IL-11抗體BSN-3C6或IgG對照抗體預處理15分鐘。
結果展示於圖48E中。發現抗IL-11抗體減輕遷移及侵襲二者。
因此,發現抗IL-11抗體BSN-3C6阻斷纖維母細胞活化及ECM產生,且抑制多種刺激物下游之纖維母細胞侵襲及遷移。亦發現抗IL-11抗體抑制在TGFβ1刺激之後IPF患者來源之肺臟纖維母細胞的多種纖維化表型。
重要地,抗IL-11療法不僅能夠預防或抑制纖維化,而且能夠逆轉TGFβ1轉化之肺肌纖維母細胞的確立群體之纖維化表型(圖48B)。 21.2 抗IL-11療法預防肺纖維化
在小鼠IPF模型中研究抗11-療法預防肺纖維化之潛力。
使用新鮮標記[125I ]BSN-3C6 (4.2 μCi/2.5 μg/100 μl)於PBS中將小鼠血液中的抗IL-11抗體BSN-3C6之半衰期量測為約9天。藉由後眼眶注射投與抗體,用2%異氟烷使小鼠麻醉且在數個時間點經由頜下出血收集血液:注射後2、5、10、15、30分鐘、2小時、6小時、8小時及2天。
使8-10週大C57BL/6雌性野生型小鼠適應一週,隨後進行博萊黴素(BLM)投與。在第7、9、11、14、16、18天經由腹膜內注射向小鼠投與抗IL-11抗體BSN-3C6 (20 mg kg-1 ,於PBS中),且在BLM攻擊後第21天收穫肺臟。將來自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之肺臟切片用梅森氏三色染色:使切片經受波因氏固定劑(Bouin's fixative)、Beibrich猩紅酸品紅且在5%磷鉬酸-磷鎢酸中分化,在2.5%苯胺藍中對比染色且在1%乙酸中進一步分化。使用Quickzyme總膠原蛋白分析套組(Quickzyme Biosciences)量測小鼠之肺臟(右上葉)中之總羥基脯胺酸含量。藉由西方墨點分析偵測肺臟勻漿中的Col3a1、纖維結合蛋白及IL-11蛋白位準之蛋白質表現、及Erk及Stat3之磷酸化狀態及總位準且使用ECL偵測系統(Pierce)進行顯像。藉由RT-PCR經40個循環定量肺臟溶解物中之mRNA表現且將其針對GAPDH表現標準化。TaqMan探針係獲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Col1a1,Mm00801666_g1;Col1a2,Mm00483888_m1;Col3a1,Mm01254476_m1;Fn1,Mm01256744_m1;Mmp2,Mm00439498_m1;Timp1,Mm01341361_m1;Gapdh,Mm99999915_g1)。
結果展示於圖49A至49D中。來自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的肺臟更輕纖維化(49A)。發現用抗IL-11療法處理之小鼠與用IgG對照處理之彼等相比具有減小之肺臟重量/體重及肺臟羥基脯胺酸含量(49B)及降低的膠原蛋白Col3a1及纖維結合蛋白之表現(49C)。發現抗IL-11處理降低纖維化標誌物RNA表現。此外,亦發現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已出現優先ECM重塑之RNA表現簽名,其促進纖維狀膠原蛋白降解及纖維化消散(49D)。發現阻斷IL-11信號傳導減少非典型IL-11信號傳導(Erk活化),而典型(Stat3)信號傳導無變化(49E)。 21.3 抗IL-11療法逆轉肺纖維化
在BLM誘導之IPF小鼠模型中研究抗11-療法治療及逆轉肺纖維化之潛力。
在BLM處理之後第14天當膠原蛋白位準平穩時開始(晚期干預)向小鼠注射抗IL-11抗體BSN-3C6 (20 mg kg-1 ,隔天)或IgG對照。如上所述在BLM投與後第28天評估肺臟。
結果展示於圖50A至50D中。在用抗IL-11抗體處理的小鼠之肺臟中觀測到與IgG對照相比纖維化消退(50A)。發現用抗IL-11療法處理之小鼠具有減小之肺臟重量/體重及肺臟羥基脯胺酸含量(50B)。Col3a1及纖維結合蛋白之蛋白質位準藉由抗IL-11療法顯著降低,IL-11亦如此(50C)。發現阻斷IL-11信號傳導減少非典型IL-11信號傳導(Erk活化),而典型(Stat3)信號傳導無變化(50D)。
總之,使用抗IL-11抗體中和IL-11信號傳導阻斷肺臟纖維母細胞之纖維化反應且逆轉TGFβ1轉化之肌纖維母細胞活化。在IL-11強上調之小鼠IPF模型中,在BML攻擊之後早期或晚期投與抗IL-11療法分別引起預防或逆轉肺纖維化。 實例22:IL-11對胰纖維化之作用
每天皮下注射100 µg/kg重組小鼠IL-11或生理食鹽水至小鼠中持續21天。隨後使用量熱羥基脯胺酸分析法評估胰臟之膠原蛋白含量。
結果展示於圖52中。IL-11誘導胰臟中之膠原蛋白產生。胰纖維化因此受益於抗IL-11抗體療法。 實例23:抗IL-11抗體對消耗病症之作用
HFMCD飲食之動物體重減輕且變得極不適,亦參見實例14。抑制IL-11信號傳導改善HFMCD誘發之體重減輕且9A7抗體對體重增加展示劑量依賴性作用。
如前所述向五週大雄性小鼠餵食HFMCD或正常飲食(NC)飲食持續一週以誘發消耗,導致MCD小鼠之約15%體重減輕。在最初一週之後,每週二次向小鼠腹膜內注射0.5、1、5或10 mg/kg抗IL-11抗體YU100-G08_02A或3C6。10 mg/kg IgG同型抗體用作對照。每週量測體重及攝食量。對於攝食量,量測籠子(n=3隻小鼠/籠)之食物料斗中的平均攝食量(g/小鼠/週)。
結果展示於圖53A及53B中。發現抗IL-11療法(53A) YU100-G08_02A及(53B) 3C6提供體重及攝食量之劑量依賴性增加,指示逆轉消耗。最高劑量展示最大消耗逆轉作用。餵食NC飲食之小鼠穩定增加體重,而餵食HFMCD飲食且用IgG對照處理之小鼠在處理過程中減輕約30%體重。最高劑量對攝食量具有最大作用,而用IgG對照處理之小鼠展示攝食量之輕微減少。
急性疾病,例如創傷或敗血症亦可與厭食症及惡病質相關,且因此本發明人接著研究在小鼠急性腎損傷模型中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拮抗對厭食症及惡病質之作用。
腎損傷由向10週大雄性小鼠IP注射含葉酸(180 mg/kg)之媒劑(0.3 M NaHCO3 )誘發;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注射後28天處死動物。自葉酸投與之前1小時開始每3天向小鼠腹膜內注射20 mg/kg抗IL-11抗體或相同濃度之IgG同型對照直至處死小鼠。
已發現,葉酸誘發之腎損傷導致與重度及雙側腎損傷之急性期相關的快速厭食症/惡病質相關之體重減輕。在損傷時及持續損傷持續時間接受抗IL-11療法之小鼠(n=7隻/組)相比於IgG對照更快恢復體重且3週後返回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體重。
單獨地,如前所述藉由IP注射葉酸誘發腎損傷。自腎損傷之後21天僅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小鼠。在抗體處理之前及之後評估動物體重。不接受葉酸之健康小鼠用作對照。
圖53C顯示,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在起始處理後開始恢復體重,顯示消耗相關體重減輕可在晚期疾病中改良。 實例24:抗IL-11抗體對代謝障礙之作用
在具有代謝疾病(諸如肥胖及II型糖尿病)之小鼠中研究抗IL-11抗體之作用。西方飲食加果糖(Western diet along with fructose,WDF)用於確立極其類似於肥胖、II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期間人類中之彼等的代謝障礙(Baena等人, Sci Rep (2016) 6: 26149,Machado等人, PLoS One (2015) 10:e0127991)。自12週齡起向小鼠餵食西方飲食(D12079B,Research Diets)補充含15%重量/體積果糖之飲用水(WDF)持續16週。向對照個體餵食正常飲食(NC,Specialty Feeds)及飲用水。IgG抗體用作對照。
餵食WDF的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當與餵食WDF的對照IgG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時展示體重(A)及脂肪質量(B)之顯著減輕。亦在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觀測到與IgG對照處理之小鼠相比瘦體質量之增加,表明在WDF誘發之代謝發病機制期間抑制IL-11信號傳導恢復肌肉質量。此外,腹膜內葡萄糖耐量測試(ipGTT)結果與空腹葡萄糖一起展示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的葡萄糖耐量之顯著改良。
將分析延伸至對胰臟之作用。發現當與IgG對照處理之小鼠相比時,餵食WDF的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無論自8至16週處理(用於防止與代謝疾病相關之效應)抑或自16至24週處理(用於逆轉與代謝疾病相關之效應)均展現顯著防止WDF誘發之胰臟損失。
餵食WDF的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與餵食WDF的對照IgG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展示顯著更低血清膽固醇位準,且與餵食WDF的對照IgG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展示顯著更低血清三酸甘油酯位準。餵食WDF的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與餵食WDF的對照IgG抗體處理之小鼠相比展示顯著更低空腹血糖位準。
胰臟之免疫組織學揭示IgG處理、餵食WDF之小鼠中的胰島中之升糖素及胰島素染色之增加以及胰島增生,其為II型糖尿病之經典特徵(Bonner-Weir及O'Brien Diabetes (2008) 57:2899-2904)。餵食WDF之小鼠中自16至24週的抗IL-11抗體處理顯著減輕胰島增生及升糖素染色以及改良餵食WDF之小鼠之胰島中的胰島素表現,表明拮抗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適用於改良及逆轉由西方型飲食所導致之代謝疾病。
HFMCD模型具有早期發作脂肪變性肝炎隨後纖維化。然而,此模型並不為肥胖或胰島素抗性的。WDF誘發之NASH之模型用於測試抗IL-11療法在肥胖、胰島素抗性及糖尿病情形下之作用。向小鼠餵食WDF持續16週,此時其為肥胖且胰島素抗性的,伴有肝脂肪變性、發炎及纖維化。隨後開始用抗IL11抗體處理。當靶向IL-11信號傳導時,抑制NASH肝臟中的肝臟Erk活化(例如圖40A)。儘管有類似體重增加,但在進行抗IL11療法之小鼠中觀測到肝纖維化、脂肪變性、發炎之逆轉及血清ALT位準之降低。此伴隨著血清葡萄糖、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位準之降低。中和抗IL11療法逆轉WDF誘導之NASH病理學。
持續10週使用HFMCD確立重度肝纖維化,隨後使小鼠轉至正常飲食,模擬穩固代謝干預,且平行開始抗IL-11抗體處理。
在移除代謝刺激物後,發現Erk活化緩慢消退,其因抗體處理而加速。纖維化在IgG處理之動物中持續實驗持續時間無變化,表明單獨完全代謝校正不逆轉纖維化或極慢逆轉纖維化。相比之下,肝臟膠原蛋白含量在抗體處理之早期階段中顯著逆轉,在較晚階段中進一步逆轉,展示進行性且持久的作用。
纖維化之消退與更低TIMP及更高MMP位準相關,其促進有利基質重塑。與此一致,發現具有重度纖維化的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迅速上調Mmp2及下調Timp1。當轉化之HSC經歷細胞凋亡、老化及/或恢復至非活性ACTA2-ve狀態時,逆轉肝纖維化為有利的。為檢查是否需要IL-11維持HSC處於轉化狀態,用TGFβ1或PDGF刺激HSC隨後抑制IL-11信號傳導。在24小時之IL-11抑制內,ACTA2+ve細胞之百分比及分泌膠原蛋白之量逆轉至接近基線位準,且ERK活性儘管有進行中TGFβ1/PDGF刺激亦大幅減弱。 實例25:抑制IL-11信號傳導在肝毒性中之作用 25.1 抗IL-11療法對肝毒性之作用
IL-11直接導致肝細胞死亡且驅動肝細胞至功能異常部分上皮-間葉細胞轉變(EMT)狀態,已知該狀態限制肝臟之再生能力(Grant Rowe等人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11; 31 (12): 2392-2403)。發現初級人類肝細胞高度表現IL-11Rα受體,發現IL-11刺激誘發劑量依賴性肝細胞死亡,如在生理學相關劑量範圍內丙胺酸轉胺酶(ALT)之進行性增加所證明,且用H2 O2 刺激人類肝細胞導致上清液中的IL-11上調為10倍。
小鼠乙醯胺苯酚(APAP)誘發之肝損傷模型用於研究抗IL-11療法對肝毒性之作用。在APAP注射(IP,400 mg/kg)之前16小時使12-14週大雄性小鼠饑餓且腹膜內(IP)注射10 mg/kg抗IL-11抗體或IgG同型對照。在APAP投與後24小時處死小鼠。定量小鼠血清及肝細胞上清液中IL-11之位準。將肝臟樣品切下且在室溫下固定於10%中性緩衝之福爾馬林(NBF)中48小時,脫水,包埋於石蠟塊中,且在7 μm下切片。將切片用蘇木精與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根據標準方案染色且藉由光學顯微術檢查。
發現接受抗IL-11抗體之小鼠具有更低ALT位準,亦即更輕肝損壞,且預防APAP誘發之肝臟質量損失,此反映肝細胞之破壞。與發現對照IgG處理之小鼠靜態/瀕死、具有不良健康狀況之明顯特徵(例如豎毛、駝背姿勢)相比,亦發現抗體處理之小鼠具有正常行動性及活動性。
發現藉由阻斷IL-11抑制IL-11信號傳導預防APAP誘發之肝損傷(藥物誘發之肝損傷;DILI)之可接受轉譯模型中的肝毒性。
藉由IP注射向12-14週大雄性小鼠投與嚴重APAP過度劑量(400 mg/kg)或等效體積之生理食鹽水,且10小時後向小鼠IP投與20 mg/kg拮抗劑抗IL11Rα抗體、同型匹配之IgG對照抗體或未經處理。發現在嚴重APAP過度劑量之後10小時投與的抗IL-11抗體使總體肝臟形態恢復至未經APAP處理之小鼠的形態。用抗IL-11抗體處理之小鼠中的肝功能亦得到修復。在致死APAP過度劑量之後10小時投與的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拮抗劑抗體抑制劑展現為自DILI相關肝功能抑制挽救小鼠。10小時被認為等效於人類中之過度劑量之後的約24小時。 實例26:同型選擇
產生人類IgG1及IgG4形式之純系YU100-G08_02A、3C6 VH2.2/VL2.2及3C6 VH2.2/VL2.1。IgG4形式含有S241P L248E雙突變(Kabat編號)。S241P突變為鉸鏈穩定化,而L248E突變進一步降低IgG4之已經較低的ADCC效應功能(Davies及Sutton, Immunol Rev. 2015年11月; 268(1):139-159;Angal等人 Mol Immunol. 1993年1月;30(1):105-8)。更低ADCC活性可有利於皮下投與抗體。
執行強制降解研究以檢查氧化及脫醯胺化對YU100-G08_02A抗體之完整性的作用。使用0.5% v/v H2 O2 之強制氧化顯示,YU100-G08_02A (IgG4)不易受氧化之作用影響,如微-毛細管區電泳(微-CZE)所評估,而IgG1形式之YU100-G08_02A輕微受影響。二種純系之SEC-HPLC分析指示在氧化處理之後的穩定IgG4純系,而IgG1純系呈現為部分片段化為輕及重鏈。當抗體用1% w/v碳酸氫銨處理時,觀測到YU100-G08_02A (IgG4)之脫醯胺化,然而此對抗體完整性不具有影響。相比之下,IgG1形式之YU100-G08_02A在脫醯胺化之後呈現為不太穩定。
執行穩定性研究,其中將二種純系儲存於PBS或10 mM組胺酸pH 6.5、10% Trealose、0.02%聚山梨醇酯80或25 mM檸檬酸鹽pH 5.5、150 mM精胺酸、0.02%聚山梨醇酯80中。將抗體儲存於-20、25或45攝氏度下。在0、2、4及12週使用UV-Vis、SEC-HPLC、CE-SDS及CE-CZE評估穩定性。二種抗體均以類似位準呈現為穩定,在45攝氏度下降解有輕微增加。
在活體外細胞分析法中測試YU100-G08_02A (IgG1)及YU100-G08_02A (IgG4)。將初級肝臟星形細胞用TGFB1 (5 ng/ml)、IL-11 (2 ng/ml)或超IL-11 (200 pg/ml)活化且與變化濃度之任一抗體一起培育以測定IC50值,如先前所描述。藉由監測MMP2向上清液中之分泌活體外評估纖維化反應之中和。
圖55A至55C顯示,二種形式之YU100-G08_02A均阻斷(A)內源IL-11信號傳導、(B)外源IL-11信號傳導及(C) IL-11反信號傳導。在各情況下抑制纖維發生蛋白產生。
在NASH之HFMCD臨床前模型中測試二種抗體之活體內效能,如實例14中所描述。向動物餵食HFMCD或正常飲食4週。亦用變化量之YU100-G08_02A IgG1或IgG4處理動物持續最終3週飲食。在4週飲食及抗體處理之後評估血清ALT位準及肝臟膠原蛋白含量(HPA分析法)。針對各抗體繪製一致基線及IgG對照動物以促進資料解釋。
結果展示於圖56A及56B中。二種抗體形式均能夠降低血清ALT位準(A)及肝臟膠原蛋白(B),因此指示逆轉肝損壞及纖維化。YU100-G08_02A IgG4呈現得比IgG1形式略好。
現將參考隨附圖式論述說明本發明之原理的實施例及實驗。
1. 概述用於鑑別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及小鼠IL-11二者之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之淘選策略的表。 2. 展示86種人類抗IL-11抗體候選物如藉由ELISA分析法所測定的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結合信號強度的散點圖。 3. 概述56種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純系之表。 4A 4B. 展示在存在人類抗IL-11抗體下用TGFβ1刺激之後,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人類抗IL-11抗體對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4A )展示αSMA陽性細胞相對於未經刺激之細胞(=1)之比例之倍數變化的條形圖。(4B )展示αSMA陽性細胞(活化纖維母細胞)之百分比的條形圖。 5A 5B. 展示在存在人類抗IL-11抗體下用TGFβ1刺激之後,(5A )小鼠心房纖維母細胞及(5B )小鼠皮膚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人類抗IL-11抗體對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 6. 展示在存在人類抗IL-11抗體下用超IL-11刺激之後,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人類抗IL-11抗體對由超IL-11介導之IL-11反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 7. 概述56種人類抗IL-11抗體的圖4至6之倍數變化資料之表。編號1至56之抗體候選物對應於如圖3中所指示之純系名稱。「行業標準」為單株小鼠抗IL-11 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 8A 8B . 展示響應於超IL-11之纖維母細胞活化的圖。細胞用指定量(以ng/ml為單位)之超IL-11或重組IL-11刺激,且纖維母細胞活化藉由分析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來量測。(8A )及(8B )呈現二個不同實驗之結果。 9 . 展示初級纖維母細胞中之IL-11分泌由超IL-11之誘導的圖。細胞用超IL-11刺激,且IL-11 RNA及天然IL-11蛋白位準在細胞培養上清液中藉由ELISA在指定時間點量測。 10A 10F. 展示如藉由ELISA分析所測定的人類抗IL-11抗體與人類IL-11之結合的圖。(10A )純系YU45-A3、YU45-A10、YU45-D11、YU45-E11、YU45-D12及YU33-A2(IgG)之ELISA。(10B )純系YU45-G1、YU45-B2、YU45-A5、YU45-E3、YU45-F8及YU33-H3(IgG)之ELISA。(10C )純系YU45-G8、YU45-F9、YU45-H10、YU45-F2、YU45-H3及YU33-E3(IgG)之ELISA。(10D )純系YU45-A8、YU45-B5、YU45-D9、YU45-G7、YU45-B6及YU45-F9之ELISA。(10E )純系YU45-F5、YU46-B5、YU45-C1、YU46-A8、YU46-B6及YU45-F9之ELISA。(10F )純系YU46-E3、YU46-G8、YU46-D3、YU45-B6、YU45-C1及YU45-F9之ELISA。 11. 概述如藉由ELISA分析所測定的人類抗IL-11抗體與IL-11之結合之測定EC50 值的表。 12. 抗體輕鏈改組過程之示意性圖示。 13. 概述16種小鼠抗人類IL-11抗體純系之表。 14. 展示在存在小鼠抗IL-11抗體下用TGFβ1刺激之後,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小鼠抗IL-11抗體對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 15. 展示在存在小鼠抗IL-11抗體下用TGFβ1刺激之後,小鼠心房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小鼠抗IL-11抗體對由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αSMA陽性細胞之百分比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 16. 展示在存在小鼠抗IL-11抗體下用超IL-11刺激之後,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中活體外小鼠抗IL-11抗體對由超IL-11介導之IL-11反信號傳導之抑制的條形圖,如藉由細胞培養上清液中MMP2之量與對照(未經刺激之)纖維母細胞相比之倍數變化所測定。圖17. 概述16種小鼠抗IL-11抗體的圖14至16之倍數變化資料之表。編號1至16之抗體候選物對應於如圖13中所指示之純系名稱。行業標準為單株小鼠抗IL-11 IgG2A;純系號22626;目錄號MAB218;R&D Systems, MN, USA。 18A 18H. (A-B )展示如藉由iQue分析所測定的小鼠抗IL-11抗體與人類IL-11之結合之表及條形圖。(18A )概述實驗結果之表。(18B )展示相對於陽性對照抗FLAG抗體(100%)之結合強度之條形圖;編號對應於如圖17中所指示之純系。(C-E )中和(18C )經TGFβ1刺激之人類及(18D )小鼠纖維母細胞中或(18E )經超IL-11 (IL-11:IL11RA)刺激之人類纖維母細胞中的IL-11信號傳導之抗體。(18F )經重組IL-11刺激之人類纖維母細胞中的3C6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18G )經超IL-11 (IL-11:IL11RA)刺激之人類纖維母細胞中的3C6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18H )經TGFB1 (左)或IL-11 (右)刺激之人類HSC中的3C6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 19 . 概述用於鑑別在輕鏈改組之後能夠結合至人類IL-11及小鼠IL-11二者之人類抗人類IL-11抗體之淘選策略的表。 20. 展示輕鏈改組之人類抗IL-11抗體如藉由ELISA分析法所測定的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結合信號的散點圖。鑑別66種呈現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交叉反應結合的抗體(黑色圓圈)。僅呈現與小鼠IL-11之結合的抗體由灰色圓圈指示。 21A 21B. 展示64種獨特輕鏈改組之人類抗IL-11抗體如藉由ELISA分析法所測定的與人類IL-11及小鼠IL-11之結合信號的條形圖(21A )及表(21B )。 22. 展示如藉由ELISA所測定的指定輕鏈改組之抗IL-11抗體與人類IL-11之結合的以ng/ml為單位之EC50值之條形圖。 23A 23E. 展示抗IL-11抗體對人類心臟心房纖維母細胞響應於TGFβ1之MMP2分泌之作用的條形圖。23A23B 展示二個單獨實驗之結果。細胞在存在TGFβ1 (5 ng/ml)下在存在指定輕鏈改組之抗IL-11抗體下或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下培養24小時。培養物中細胞之基礎MMP2分泌藉由在不存在TGFβ1下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下培養來量測。水平線展示在存在人類IgG1同型對照抗體下在不存在TGFβ1下培養24小時的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之基礎MMP2分泌(NEG);及在存在5 ng/ml TGFβ及人類IgG1同型對照抗體下培養24小時的心臟心房人類纖維母細胞之MMP2分泌(POS)。23C 展示藉由監測MMP2位準活體外評估之纖維化反應之中和。初級人類纖維母細胞與TGFB1 (5 ng/ml)及變化濃度之IgG1形式的抗體候選物一起培育。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23D 展示純系YU100-G08及YU100-H01之活體外纖維化反應之中和。23E 展示純系YU100-G08及YU100-H01之反IL-11信號傳導之中和。 24. 概述涉及指定輕鏈改組之抗IL-11抗體純系之功能特徵的圖22、23A及23B之結果之表。N.D. =未測定。 25A 25B . 展示小鼠腎纖維化模型中來自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之腎切片之組織學分析的結果之影像及圖。腎纖維化由在媒劑(0.3 M NaHCO3 )小鼠中腹膜內(IP)注射葉酸(FA,180 mg/kg)誘發;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自葉酸損傷後第1天起且在實驗之持續時間向小鼠投與同型對照IgG2 (20 mg/kg,每週3次,腹膜內)、抗IL-11抗體(20 mg/kg,每週3次,腹膜內)。在葉酸誘發之腎損壞之後28天處死動物,且在組織學上使用梅森氏三色染色(Masson's Trichrome stain)分析其纖維化。(25A )梅森氏三色染色的腎切片之影像。與呈現為較亮之健康區域相比,含有膠原蛋白之纖維化區域呈現為較暗。(25B )展示表示為總腎臟面積(圖)之百分比(%)的膠原蛋白面積之半定量分析的圖。***,P> 0.001相比於FA+IgG,ANOVA。 26 . 展示小鼠腎纖維化模型中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中之尿白蛋白/肌酸比率之圖。腎纖維化由在媒劑(0.3 M NaHCO3 )小鼠中腹膜內(IP)注射葉酸(FA,180 mg/kg)誘發;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自葉酸損傷後第1天起且在實驗之持續時間向FA處理之小鼠投與同型對照IgG2 (20 mg/kg,每週3次,腹膜內)或抗IL11抗體(20 mg/kg,每週3次,腹膜內)。將小鼠置於代謝籠中且使用商業分析法(Abcam)根據製造商說明書來量測尿肌酐及白蛋白。***,P> 0.001相比於FA+IgG,ANOVA。 27A 27C . 展示小鼠腎纖維化模型中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中之腎臟組織中的總膠原蛋白之圖。(27A )腎纖維化由在媒劑(0.3 M NaHCO3 )小鼠中腹膜內(IP)注射葉酸(FA,180 mg/kg)誘發;向對照小鼠投與單獨的媒劑。自實驗第一天起,向處理組中之小鼠給出同型對照IgG2 (20 mg/kg,每週3次)或變化劑量之中和抗IL11抗體:20 mg/kg 3次/週;10 mg/kg 3次/週;10 mg/kg 2次/週;5 mg/kg 3次/週;5 mg/kg 2次/週;1 mg/kg 2次/週),均為腹膜內。注射後28天處死動物,且藉由羥基脯胺酸分析法使用Quickzyme總膠原蛋白分析套組(Quickzyme Biosciences)根據製造商之方案分析腎臟之纖維化(微克/公克(μg/g))。**,P>0.01;***,P> 0.001相比於FA+IgG,ANOVA。抗IL-11抗體(27B ) BSN-3C6及(27C ) YU100-G08_02A對葉酸誘發之腎纖維化中的腎臟膠原蛋白含量之劑量依賴性作用。 28A 28B . 展示小鼠急性腎損傷模型中來自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之腎切片之組織學分析的結果之影像及圖。(28A )小鼠藉由假手術或一個輸尿管之輸尿管阻塞處理。小鼠接受IgG,抗IL-11抗體(20 mg/kg,在手術第-1、1、3、5天),且在手術後第7天收穫受傷腎臟(UUO IgG,IL-11)或對側(Con)未受損傷腎臟(Con IgG,IL-11)。(28B )藉由實驗條件盲化地對管型、小管萎縮或小管擴張之組織學分析來測定小管損傷之半定量評估(小管損傷記分:0,無;1,極小;2,輕度;3,中度;4,重度)。*,P>0.05相比於UUO IgG,ANOVA。 29 . 展示人類肝臟樣品之IL-11之ELISA西方墨點法的結果之影像。獲自經歷肝臟手術之患者的肝臟樣品用於西方墨點分析。GAPDH之墨點用作內參考物(loading control)。來自正常人類肝臟(NHL)之樣品具有低IL-11蛋白位準,而來自具有纖維化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病(ALD)、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或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之患者之樣品具有更高IL-11位準。 30A 30C . IL-11及肝纖維化。(A )展示對IL-11由經受不同處理之人類PCLS之分泌的ELISA分析之結果之條形圖。(B )在存在2 μg/ml IgG或抗IL-11抗體YU100-G08_02A下IL-11刺激(24小時)之後人類肝臟星形細胞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分化。(C ) YU100-G08_02A阻斷由內源及外源IL-11刺激之HSC中的纖維化反應。 31A 31B . 展示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模型中來自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之肝組織之分析的結果之影像及圖。使糖尿病小鼠(db/db;缺乏瘦素受體)維持正常飲食(左,圓形符號)或誘發NASH的(甲硫胺酸/膽鹼缺乏(MCD))飲食8週。在一動物子集中,投與中和抗IL11抗體(20 mg/kg,3次/週,腹膜內)持續8週NASH飲食之最後3週。對肝臟樣品攝影(31A )且評估每mg肝組織之膠原蛋白含量(31B );各符號代表一個別動物。P值展示於圖上,ANOVA。 32A 32D . 展示小鼠視網膜纖維化模型中來自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之眼纖維化之分析的結果之條形圖及影像。使小鼠(10隻/組)經受雷射誘導之視網膜損壞(4個灼傷/視網膜)且在第1、7、14及21天眼內投與0.5 μg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抗體。在第28天收穫眼睛用於組織學分析。藉由梅森氏三色染色來量測灼傷部位處之纖維化面積。(32A )展示經對照(IgG)或抗IL11 (IL11)處理之小鼠中的纖維化面積之定量之條形圖。(32B )展示經對照抗體處理之眼睛(IGG,上圖)或經抗IL11處理之眼睛(IL11,下圖)中的纖維化面積之染色之代表性影像。(32C )小鼠經Eylea + IgG對照或Eylea + BSN-3C6組合療法處理。展示對照、低抗IL-11或高抗IL-11處理中的纖維化面積之定量之條形圖。(32D )展示在玻璃體內注射(IVT)抗IL-11療法(低及高濃度)之前及之後脈絡膜新生血管中的滲出倍數變化之面積之條形圖。 33A 33C . 涉及小鼠皮膚纖維化模型中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中之皮膚纖維化之分析的示意圖、影像及條形圖。(33A )不同處理組之實驗程序之示意性圖示。第1及2組用博萊黴素(BLM)及抗IL-11抗體(第1組)或IgG對照抗體(第2組)處理。第3組僅注射媒劑(PBS)且不出現纖維化。(33B )展示距注射部位相等距離處之皮膚切片之梅森氏三色染色的影像。皮膚厚度由黑色條指示。(33C )展示皮膚厚度(處理組盲化地)的分析之結果之條形圖。平均皮膚厚度在每樣品之整個40個視場中自上皮層之底部至皮膚白色脂肪組織層之頂部測定。各點指示一動物。P值使用未配對雙尾t檢驗來計算。 34 . 展示小鼠心臟纖維化模型中來自經受不同處理的小鼠之心臟纖維化之組織學分析的結果之影像。使小鼠(C57Bl6,雄性,8-12週大)經受纖維化誘發之橫向主動脈縮窄(TAC)或假手術。經TAC處理之動物接受對照抗體(20 mg/kg,3次/週,腹膜內)或中和抗IL-11抗體(20 mg/kg,3次/週,腹膜內)。在二週之後,收穫心臟且使用梅森氏三色染色評估纖維化程度。 35A 35J . 展示不同抗體純系與IL-11之結合親和力的單循環動力學分析之結果之感測器圖譜及表。35A35I 展示YU100-G08 (35A )、02A (35B )、02G (35C )、02I (35D )、02L (35E )、02Q (35F )、02S (35G )、02T (35H )及02V (35I )之結合。35J 概述不同純系之結合的測定動力學。 36A 36J . 展示不同抗體純系與IL-11之結合親和力的單循環動力學分析之結果之感測器圖譜及表。36A36I 展示YU100-H01 (36A )、01A (36B )、01G (36C )、01I (36D )、01L (36E )、01Q (36F )、01S (36G )、01T (36H )及01V (36I )之結合。36J 概述不同純系之結合的測定動力學。 37A 37I . 展示如藉由活體外分析人類心臟心房纖維母細胞在經TGFβ1刺激之後的MMP2產生之抑制所測定,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由不同抗體純系之抑制的圖。37A37I 展示純系YU100-H01 (37A )、01A (37B )、01G (37C )、01I (37D )、01L (37E )、01Q (37F )、01S (37G )、01T (37H )及01V (37I )所獲得之結果。 38A 38M . IL-11信號傳導之抑制的分析。(A-I ) 展示如藉由活體外分析人類心臟心房纖維母細胞在經TGFβ1刺激之後的MMP2產生之抑制所測定,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由不同抗體純系之抑制的圖。38A38I 展示純系YU100-G08 (38A )、02A (38B )、02G (38C )、02I (38D )、02L (38E )、02Q (38F )、02S (38G )、02T (38H )及02V (38I )所獲得之結果。(J-M )使用獼猴皮膚纖維母細胞所得的IL-11抗體YU100-G08_02A (人類)及3C6 (小鼠)之物種交叉反應性:(J ) ACTA陽性細胞之%,(K )分泌膠原蛋白,(L )骨膜蛋白,(M )膠原蛋白濃度。 39A 39H. 展示小鼠NASH模型中抗IL-11抗體對(39A )肝臟三酸甘油酯含量、(39B )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39C ,39D )促炎性因子表現、(39E )血清ALT位準及(39F )肝臟中的磷酸化ERK位準之作用之圖。所有量測均與脂肪變性對照及IgG對照相比較。NASH模型中抗IL-11抗體(39G ) BSN-3C6及(39H ) YU100-G08_02A對血清ALT位準及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之劑量依賴性作用。 40A 40D. 小鼠晚期NASH模型中抗IL-11抗體之治療作用。(A-C )展示在高脂肪甲硫胺酸/膽鹼缺乏(HFMCD)飲食或正常飲食(NC)飲食之後小鼠NASH模型中抗IL-11抗體對ERK活化(40A )、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40B )及血清ALT位準(40C )之作用之西方墨點及圖。(40D )另一NASH模型藉由單次皮下注射鏈佐黴素刺激,且向小鼠餵食正常飲食4週,隨後HFMCD飲食7週,與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一起。圖展示7週之後纖維化及發炎基因之RNA表現。 41A 41D. 展示抗IL-11抗體對當用不同NASH促進因子刺激時HSC向肌纖維母細胞之轉化的作用之代表性螢光影像及圖。代表性螢光影像展示(41A ) ACTA2+ve 細胞及(41B )產生膠原蛋白之細胞之數目。比例尺= 200 µm。(41C )在處理之後ACTA2+ve 細胞之百分比。(41D )在處理之後細胞中的膠原蛋白產生。 42. 展示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預處理之HSC的TGFβ1及CCL2誘發之基質膠侵襲之圖。 43. 展示在無刺激物、經IL-11刺激或經TGFβ1刺激下在存在IgG或抗IL-11抗體下抗IL-11抗體對HSC CCL2分泌之作用之圖。 44A 44D. 抗IL-11療法對肝纖維化之逆轉作用。(44A )指示總肝臟膠原蛋白含量之肝臟羥基脯胺酸含量。(44B ) HSC中之Acta2表現。(44C )由TGFβ1或PDGF刺激之ACTA2+ve HSC之百分比。(44D )在由TGFβ1或PDGF之HSC刺激之後的MMP2濃度。 45A 45H. 早期NASH中抗IL-11療法之作用。(45A )代表性總體肝臟影像。(45B )展示在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之後HFMCD飲食之小鼠中的ERK活化之西方墨點。(45C )在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之後HFMCD飲食之小鼠中的三酸甘油酯含量。(45D )接受抗IL-11療法或IgG對照之小鼠之肝臟的代表性梅森氏三色染色影像。(45E )在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之後HFMCD飲食之小鼠中的血清ALT位準。(45F )在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之後正常飲食之小鼠及HFMCD飲食之小鼠中的促纖維化及促炎性基因Z記分之差異表現熱圖。(45G )促炎性基因之RNA表現。(45H )促纖維化基因之RNA表現。 46A 46D. IL-11對肺臟纖維母細胞活化、遷移及侵襲之作用。(46A )來自IPF患者及健康供體(對照)之肺臟組織之連續切片中的IL-11及ACTA2之代表性免疫染色。比例尺,50 μm。(46B )經IL-11處理之纖維母細胞之上清液中的總分泌膠原蛋白。由IL-11誘發之野生型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之(46C ) Transwell遷移及(46D )基質膠侵襲指數。比例尺,150 μm。 47A 47B . 展示(47A )人類及(47B )小鼠IL-11與抗IL-11抗體BSN-3C6之結合動力學之圖。展示平衡結合常數。 48A 48E . 抗IL-11療法對肺纖維化之作用。(48A )展示在存在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下經多種促纖維化刺激物處理之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中的Acta2+ve細胞及Col1α1免疫染色(強度/面積)之免疫螢光定量之熱圖。(48B )經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之TGFβ1分化之人類肺臟纖維母細胞的ACTA2+ve細胞、COL1α1免疫染色(強度/面積)及膠原蛋白分泌之定量。(48C )在存在抗IL-11抗體下MMP2自TGFβ1刺激之初級人類肺臟纖維母細胞之抑制。(48D )在存在抗IL-11抗體下Mmp2自TGFβ1刺激之初級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之抑制。(48E )抗IL-11抗體對小鼠肺臟纖維母細胞之遷移及侵襲之作用。 49A 49E . 博萊黴素(BLM)誘導之小鼠早期肺纖維化模型中的IL-11療法之作用。小鼠經抗IL-11抗體或IgG對照處理。(49A )肺臟切片之代表性梅森氏三色染色。比例尺,100 μm。(49B )展示指數化的肺臟重量/體重及肺臟羥基脯胺酸含量之圖。(49C )肺臟勻漿中的Col3a1、纖維結合蛋白及IL-11蛋白位準之西方墨點之密度測定法分析。(49D )肺臟溶解物中的Col1a1Col1a2Col3a1Fn1Mmp2Timp1 之mRNA表現。(49E )肺臟勻漿中的Erk及Stat3之磷酸化狀態及總位準之西方墨點。 50A 50D. 博萊黴素(BLM)誘導之小鼠確立肺纖維化模型中的IL-11療法之作用。(50A )肺臟切片之代表性梅森氏三色染色。比例尺,100 μm。(50B )展示指數化的肺臟重量/體重及肺臟羥基脯胺酸含量之圖。(50C )肺臟勻漿中的Col3a1、纖維結合蛋白及IL-11蛋白位準之西方墨點。(50D )肺臟勻漿中的Erk及Stat3之磷酸化狀態及總位準之西方墨點。 51A 51C . 抗IL-11抗體療法對癌症之作用。(51A ) 3C6防止HCC小鼠側腹模型中之腫瘤生長。(51B ) 3C6防止表現IL-11之骨髓纖維化小鼠模型中纖維母細胞中IL-11誘發之脾腫大。(51C ) 3C6結合順鉑化療在肺癌(A549)小鼠模型中對腫瘤體積抑制提供累加效應。用於多個測試之Anova與Tukey事後分析校正。順鉑+ IgG對比順鉑+ 3C6:**,P>0.01;***,P>0.001。組大小:無處理,n=5;順鉑+ IgG,n=10;順鉑+ 3C6,n=10。 52 . IL-11在胰纖維化中之作用。小鼠每天接受100 µg/kg重組小鼠IL-11或生理食鹽水之注射持續21天。使用量熱羥基脯胺酸分析法評估胰臟之膠原蛋白含量。 53A 53C. 展示在消耗相關體重減輕模型中用(53A ) YU100-G08_02A或(53B ) 3C6處理對體重及攝食量之作用之圖。餵食HFMCD飲食之小鼠2次/週經0.5、1、5或10 mg/kg抗IL-11抗體處理。向對照小鼠餵食正常飲食(NC),或餵食HFMCD飲食且經IgG同型對照處理。(53C )在葉酸誘發之腎損傷之後抗IL-11抗體對小鼠體重之作用。 54A 54B . 人類化3C6純系VH 2.2/VL 2.1;VH 2.2/VL 2.2;VH 2.2/VL 2.3;VH 2.2/VL 2.4;VH 2.3/VL 2.2;及VH 2.3/VL 2.3在(A )初級人類心房纖維母細胞及(B )人類HSC中阻斷IL-11信號傳導及抑制MMP2 (纖維發生蛋白)產生之能力。圖55A 至55C . YU100-G08_02A (IgG1)及YU100-G08_02A (IgG4)在人類HSC中活體外阻斷(55A )內源IL-11信號傳導、(55B )外源IL-11信號傳導及(55C ) IL-11反信號傳導之能力。評估MMP2由纖維母細胞向上清液中之分泌以估算抑制之%。 56A 56B . YU100-G08_02A (IgG1)及YU100-G08_02A (IgG4)在活體內NASH模型中逆轉肝損壞及纖維化之能力之比較。在4週飲食及3週抗體處理之後評估血清ALT位準(56A )及肝臟膠原蛋白含量(HPA分析法;56B )。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Figure 12_A0101_SEQ_0022
Figure 12_A0101_SEQ_0023
Figure 12_A0101_SEQ_0024
Figure 12_A0101_SEQ_0025
Figure 12_A0101_SEQ_0026
Figure 12_A0101_SEQ_0027
Figure 12_A0101_SEQ_0028
Figure 12_A0101_SEQ_0029
Figure 12_A0101_SEQ_0030
Figure 12_A0101_SEQ_0031
Figure 12_A0101_SEQ_0032
Figure 12_A0101_SEQ_0033
Figure 12_A0101_SEQ_0034
Figure 12_A0101_SEQ_0035
Figure 12_A0101_SEQ_0036
Figure 12_A0101_SEQ_0037
Figure 12_A0101_SEQ_0038
Figure 12_A0101_SEQ_0039
Figure 12_A0101_SEQ_0040
Figure 12_A0101_SEQ_0041
Figure 12_A0101_SEQ_0042
Figure 12_A0101_SEQ_0043
Figure 12_A0101_SEQ_0044
Figure 12_A0101_SEQ_0045
Figure 12_A0101_SEQ_0046
Figure 12_A0101_SEQ_0047
Figure 12_A0101_SEQ_0048
Figure 12_A0101_SEQ_0049
Figure 12_A0101_SEQ_0050
Figure 12_A0101_SEQ_0051
Figure 12_A0101_SEQ_0052
Figure 12_A0101_SEQ_0053
Figure 12_A0101_SEQ_0054
Figure 12_A0101_SEQ_0055
Figure 12_A0101_SEQ_0056
Figure 12_A0101_SEQ_0057
Figure 12_A0101_SEQ_0058
Figure 12_A0101_SEQ_0059
Figure 12_A0101_SEQ_0060
Figure 12_A0101_SEQ_0061
Figure 12_A0101_SEQ_0062
Figure 12_A0101_SEQ_0063
Figure 12_A0101_SEQ_0064
Figure 12_A0101_SEQ_0065
Figure 12_A0101_SEQ_0066
Figure 12_A0101_SEQ_0067
Figure 12_A0101_SEQ_0068
Figure 12_A0101_SEQ_0069
Figure 12_A0101_SEQ_0070
Figure 12_A0101_SEQ_0071
Figure 12_A0101_SEQ_0072
Figure 12_A0101_SEQ_0073
Figure 12_A0101_SEQ_0074
Figure 12_A0101_SEQ_0075
Figure 12_A0101_SEQ_0076
Figure 12_A0101_SEQ_0077
Figure 12_A0101_SEQ_0078
Figure 12_A0101_SEQ_0079
Figure 12_A0101_SEQ_0080
Figure 12_A0101_SEQ_0081
Figure 12_A0101_SEQ_00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83
Figure 12_A0101_SEQ_0084
Figure 12_A0101_SEQ_0085
Figure 12_A0101_SEQ_0086
Figure 12_A0101_SEQ_0087
Figure 12_A0101_SEQ_0088
Figure 12_A0101_SEQ_0089
Figure 12_A0101_SEQ_0090
Figure 12_A0101_SEQ_0091
Figure 12_A0101_SEQ_0092
Figure 12_A0101_SEQ_0093
Figure 12_A0101_SEQ_0094
Figure 12_A0101_SEQ_0095
Figure 12_A0101_SEQ_0096
Figure 12_A0101_SEQ_0097
Figure 12_A0101_SEQ_0098
Figure 12_A0101_SEQ_0099
Figure 12_A0101_SEQ_0100
Figure 12_A0101_SEQ_0101
Figure 12_A0101_SEQ_0102
Figure 12_A0101_SEQ_0103
Figure 12_A0101_SEQ_0104
Figure 12_A0101_SEQ_0105
Figure 12_A0101_SEQ_0106
Figure 12_A0101_SEQ_0107
Figure 12_A0101_SEQ_0108
Figure 12_A0101_SEQ_0109
Figure 12_A0101_SEQ_0110
Figure 12_A0101_SEQ_0111
Figure 12_A0101_SEQ_0112
Figure 12_A0101_SEQ_0113
Figure 12_A0101_SEQ_0114
Figure 12_A0101_SEQ_0115
Figure 12_A0101_SEQ_0116
Figure 12_A0101_SEQ_0117
Figure 12_A0101_SEQ_0118
Figure 12_A0101_SEQ_0119
Figure 12_A0101_SEQ_0120
Figure 12_A0101_SEQ_0121
Figure 12_A0101_SEQ_0122
Figure 12_A0101_SEQ_0123
Figure 12_A0101_SEQ_0124
Figure 12_A0101_SEQ_0125
Figure 12_A0101_SEQ_0126
Figure 12_A0101_SEQ_0127
Figure 12_A0101_SEQ_0128
Figure 12_A0101_SEQ_0129
Figure 12_A0101_SEQ_0130
Figure 12_A0101_SEQ_0131
Figure 12_A0101_SEQ_0132
Figure 12_A0101_SEQ_0133
Figure 12_A0101_SEQ_0134
Figure 12_A0101_SEQ_0135
Figure 12_A0101_SEQ_0136
Figure 12_A0101_SEQ_0137
Figure 12_A0101_SEQ_0138
Figure 12_A0101_SEQ_0139
Figure 12_A0101_SEQ_0140
Figure 12_A0101_SEQ_0141
Figure 12_A0101_SEQ_0142
Figure 12_A0101_SEQ_0143
Figure 12_A0101_SEQ_0144
Figure 12_A0101_SEQ_0145
Figure 12_A0101_SEQ_0146
Figure 12_A0101_SEQ_0147
Figure 12_A0101_SEQ_0148
Figure 12_A0101_SEQ_0149
Figure 12_A0101_SEQ_0150
Figure 12_A0101_SEQ_0151
Figure 12_A0101_SEQ_0152
Figure 12_A0101_SEQ_0153
(無)

Claims (25)

  1. 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2. 如請求項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3. 如請求項1或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8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4. 如請求項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5. 一種能夠結合至IL-11的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併有以下CDR之一重鏈可變(VH)區: 具有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1 具有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2 具有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的HC-CDR3;及 (ii)併有以下CDR之一輕鏈可變(VL)區: 具有SEQ ID NO:101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1 具有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2 具有SEQ ID NO:103之胺基酸序列的LC-CDR3。
  6. 如請求項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92、116、117、118、119或1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94、121、122、123、124、125、126、127或1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7. 如請求項5或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1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2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8. 如請求項5或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包含與SEQ ID NO:1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H區;及 包含與SEQ ID NO:12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序列一致性之一胺基酸序列的一VL區。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
  10.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i)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及(ii)能夠結合至除IL-11以外之一抗原的一抗原結合分子。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與一IL-11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12.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
  13.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核酸或多種核酸,其編碼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12之一CAR。
  14. 一種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13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
  15.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12之一CAR、如請求項13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如請求項14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
  16. 一種包含培養一細胞之方法,該細胞包含如請求項13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或如請求項14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該培養在適合於自該(等)核酸或表現載體表現該抗原結合分子或CAR之條件下進行。
  17.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12之一CAR、如請求項13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請求項14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或如請求項15之一細胞。
  18.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12之CAR、如請求項13之核酸或多種核酸、如請求項14之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請求項15之細胞、或如請求項17之組合物,其係供用於醫學治療或預防的一方法中。
  19.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12之CAR、如請求項13之核酸或多種核酸、如請求項14之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請求項15之細胞、或如請求項17之組合物,其係供用於治療或預防纖維化、特徵為纖維化之一疾病、一癌症、發炎、特徵為發炎之一疾病、肝毒性、特徵為肝毒性之一疾病、一代謝疾病、一消耗病症、腎損傷、腎毒性或特徵為肝毒性之一疾病的一方法中。
  20. 一種抑制IL-11介導之信號傳導的方法,其包含使IL-11表現細胞與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
  21. 一種任擇地經分離之活體外複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至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
  22. 一種方法,其包含使含有或疑似含有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樣品與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23. 一種選擇或分層出一個體以使用一IL-11靶向劑治療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來自該個體之一樣品活體外與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接觸,及偵測該抗原結合分子與IL-11或包含IL-11之一複合物的一複合物之形成。
  24. 一種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其用作一活體外或活體內診斷劑或預後劑。
  25. 一種分裝部分之套組(kit of parts),其包含一預定量之: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12之一CAR、如請求項13之一核酸或多種核酸、如請求項14之一表現載體或多種表現載體、如請求項15之一細胞、或如請求項17之一組合物。
TW108120516A 2018-06-13 2019-06-13 Il-11抗體 TW2020035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1809699.0 2018-06-13
GBGB1809699.0A GB201809699D0 (en) 2018-06-13 2018-06-13 IL-11 antibodi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3560A true TW202003560A (zh) 2020-01-16

Family

ID=63042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516A TW202003560A (zh) 2018-06-13 2019-06-13 Il-11抗體

Country Status (2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84874B2 (zh)
EP (1) EP3807314A1 (zh)
JP (1) JP2021535733A (zh)
KR (1) KR20210031690A (zh)
CN (1) CN113056481A (zh)
AU (1) AU2019286795A1 (zh)
BR (1) BR112020025443A2 (zh)
CA (1) CA3102483A1 (zh)
CL (1) CL2020003223A1 (zh)
CO (1) CO2020015383A2 (zh)
CR (1) CR20210009A (zh)
DO (1) DOP2020000245A (zh)
EA (1) EA202092668A1 (zh)
EC (1) ECSP21000695A (zh)
GB (1) GB201809699D0 (zh)
IL (1) IL279356A (zh)
JO (1) JOP20200309A1 (zh)
MA (1) MA52884A (zh)
MX (1) MX2020013583A (zh)
PE (1) PE20211498A1 (zh)
PH (1) PH12020552232A1 (zh)
SG (1) SG11202011782XA (zh)
TW (1) TW202003560A (zh)
WO (1) WO20192388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522186D0 (en) 2015-12-16 2016-01-27 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 Pte Ltd And Nat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e Treatment of fibrosis
GB201621439D0 (en) 2016-12-16 2017-02-01 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 Pte Ltd And Nat Univ Of Singapore IL-11Ra Antibodies
TW201829460A (zh) 2016-12-16 2018-08-16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Il-11抗體
JP2022518251A (ja) 2019-01-21 2022-03-14 シンガポール・ヘルス・サービシーズ・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肝毒性の治療
GB201902419D0 (en) 2019-02-22 2019-04-10 Singapore Health Serv Pte Ltd Treatment of kidney injury
TW202108606A (zh) 2019-05-03 2021-03-01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代謝性疾病之治療及預防
GB202009292D0 (en) 2020-06-18 2020-08-05 Singapore Health Serv Pte Ltd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caused by type IV collagen dysfunction
US20230235029A1 (en) * 2020-07-20 2023-07-27 Integrated Biotherapeutics, Inc. Broadly neutralizing binding molecules against marburgviruses
CN115260311B (zh) * 2020-08-13 2023-05-09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Il-11的抗体及其应用
GB202017244D0 (en) 2020-10-30 2020-12-16 Nat Univ Singapore Methods to extend health-span and treat age-related diseases
CN113980129B (zh) * 2021-01-15 2023-07-28 东大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组il-11单克隆抗体及其医药用途
KR20230150287A (ko) 2021-02-26 2023-10-30 바이엘 악티엔게젤샤프트 비정상적 자궁 출혈의 치료에 사용하기 위한 il-11 또는 il-11ra의 억제제
WO2023006765A1 (en) 2021-07-26 2023-02-02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WO2023016505A1 (zh) * 2021-08-12 2023-02-16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Il-11人源化抗体及其应用
WO2023111196A1 (en) 2021-12-16 2023-06-22 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 Pte. Ltd.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glomerular disease
CN116891528A (zh) * 2022-01-29 2023-10-17 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白介素-11的抗体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73343B (en) * 2000-02-10 2012-10-01 Abbott Gmbh & Co Kg Antibodies that bind human interleukin-18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8518888B2 (en) * 2008-10-14 2013-08-27 Csl Limited Method of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type cancer with antagonistic antibodies to IL-11R
GB201522186D0 (en) * 2015-12-16 2016-01-27 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 Pte Ltd And Nat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e Treatment of fibrosis
RU2016125115A (ru) * 2016-06-23 2017-12-2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приборостроения с опытным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БП РАН) Терапевтическое антитело, специфичное к интерлейкину-11, ингибирующее сигналирование через его рецептор,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для лечения пациентов
TW201829460A (zh) * 2016-12-16 2018-08-16 新加坡商新加坡保健服務私人有限公司 Il-11抗體
RU2016151730A (ru) * 2016-12-28 2018-06-2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приборостроения с опытным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БП РАН) Антитела для лабораторной диагностики концентрации интерлейкина-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1809699D0 (en) 2018-08-01
CO2020015383A2 (es) 2021-04-19
AU2019286795A1 (en) 2021-01-28
SG11202011782XA (en) 2020-12-30
ECSP21000695A (es) 2021-03-31
WO2019238882A1 (en) 2019-12-19
CA3102483A1 (en) 2019-12-19
IL279356A (en) 2021-01-31
JOP20200309A1 (ar) 2020-11-30
DOP2020000245A (es) 2021-10-31
BR112020025443A2 (pt) 2021-03-16
CR20210009A (es) 2021-06-21
CN113056481A (zh) 2021-06-29
US20200031918A1 (en) 2020-01-30
PH12020552232A1 (en) 2021-06-28
EP3807314A1 (en) 2021-04-21
JP2021535733A (ja) 2021-12-23
EA202092668A1 (ru) 2021-05-18
KR20210031690A (ko) 2021-03-22
MA52884A (fr) 2021-04-21
CL2020003223A1 (es) 2021-07-30
MX2020013583A (es) 2021-04-13
US20210230266A1 (en) 2021-07-29
US11084874B2 (en) 2021-08-10
PE20211498A1 (es)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4874B2 (en) IL-11 antibodies
US11084878B2 (en) IL-11Rα antibodies
US11078268B2 (en) IL-11 antibodies
US11078269B2 (en) IL-11Rα antibodies
US20240158538A1 (en) Vista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US10633456B1 (en) Vista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TW202123926A (zh) 使用her3抗原結合分子的癌症之治療及預防
TW201942136A (zh) Her3抗原結合分子
TW201833135A (zh) 抗-TGF-β抗體及其用途
BR112020020118A2 (pt) composto anti-cmklr1, molécula de ácido nucleico, vetor, célula hospedeira, produto de combinação, combinação de composto, método para selecionar um composto anti-cmklr1, e, composto agonista de cmklr1.
TW202409280A (zh) Cnx抗原結合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