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4919A -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 Google Patents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4919A
TW201934919A TW107104404A TW107104404A TW201934919A TW 201934919 A TW201934919 A TW 201934919A TW 107104404 A TW107104404 A TW 107104404A TW 107104404 A TW107104404 A TW 107104404A TW 201934919 A TW201934919 A TW 2019349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dy
frame
deflection
pressing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6296B (zh
Inventor
諾爾 強生
Original Assignee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44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629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29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4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919A/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支架組,包含有可沿縱軸向相對位移的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二架體,在第一架體的橫軸向相對二側分別設有一施壓件及一控制組件,控制組件具有距離可彈性伸縮的一軸心部及一偏轉部;至少一連接臂各將其相對二端分別連接偏轉部及施壓件;控制組件能以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偏轉部由第一位置經過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三位置;當偏轉部位在第一位置時,前述距離介在最大長度與最小長度之間,施壓件壓緊第二架體;當偏轉部位在第二位置時,前述距離為最小長度,施壓件壓緊第二架體;當偏轉部位在第三位置時,前述距離為最大長度,施壓件放鬆第二架體。

Description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本發明與支架有關,更詳而言之,是關於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日常生活及各種領域中都經常使用到可供人手動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以室內運動器材為例,直立式運動腳踏車(upright exercise bike)的座椅支架組通常可供使用者藉以調整座椅的高低位置,而斜躺式運動腳踏車(recumbent exercise bike)的座椅支架組則可供使用者藉以調整座椅的前後位置。常見的前述支架組藉以鎖定可相對位移的二架體的方式,不外乎嵌卡及抵壓兩大類型,其中,利用嵌卡進行鎖定(例如以第一架體上的一插銷插入第二架體上的複數定位孔之一)的支架組,架體在鎖定狀態下雖然不會脫離選定位置,但通常因為配合存在餘隙而會微幅鬆動;相對地,利用抵壓進行鎖定(例如以第一架體上的所謂「快拆(quick release)」機構箍緊或逼緊第二架體)的支架組,架體在鎖定狀態下雖然沒有鬆動空隙,但在承受較大力量時可能會滑脫,而且快拆機構比較容易意外鬆脫。
當然,如果直接把一種習知的嵌卡式鎖定機構及一種習知的抵壓式鎖定機構同時設置在一支架組上,鎖定時既進行嵌卡又進行抵壓,就能兼具沒有鬆動空隙以及可承受較大力量的優點。然而,有兩組獨立的鎖定機構等於有兩套獨立的操作動作,以習知的插銷機構搭配習知的快拆機構為例,進行鎖定時必須先使插銷插入定位孔,再以不同的動作掣緊快拆機構,解除鎖定時也需要以兩種動作分別將插銷抽離定位孔以及扳鬆快拆機構,操作上不夠簡便。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 組,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將其中一架體相對另一架體解除鎖定、移動位置及重新鎖定,而且在鎖定狀態下沒有鬆動空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將其中一架體相對另一架體解除鎖定、移動位置及重新鎖定,而且在鎖定狀態下不僅沒有鬆動空隙,承受較大力量也不會滑脫或鬆脫,此外,使用者能以單一、連貫的動作進行鎖定鎖定及解除鎖定,操作上較為簡便。
為了達成前述主要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個觀點,所提供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包含有: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二架體,定義有相互垂直的一調整方向及一鎖定方向,前述第一架體及第二架體可沿前述調整方向相對位移,而且各具有在前述鎖定方向上相對的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壓面,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壓面;一施壓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一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外側,用以往前述第二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放鬆位置之間位移;一控制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受壓面外側,具有一軸心部、一偏轉部、一彈性部及一施壓部;前述偏轉部比前述軸心部遠離前述施壓件;前述彈性部介在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可在一最大長度與一最小長度之間變化;前述彈性部的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相對遠離;前述施壓部用以往前述第一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連同前述軸心部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放鬆位置之間位移;至少一連接臂,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與前述施壓件連接,前述第二端與前述控制組件的偏轉部連接;其中,前述控制組件能以前述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經過一第二位置位移至一第三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一介於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的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一 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前述最小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大於前述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放鬆位置及前述第一放鬆位置。
藉此,使用者可扳動前述控制組件進行前述偏轉,讓前述偏轉部位移至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使第一架體上的前述施壓件及前述施壓部同時壓緊或同時放鬆第二架體,藉以鎖定第一架體及第二架體的相對關係,或是解除鎖定而允許相對位移。
較佳地,為了達成前述另一目的,前述第二架體上還具有若干沿前述調整方向間隔排列的定位孔;另有一鎖扣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前述鎖扣組件可在一鎖扣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時,前述定位部嵌入前述第二架體的一前述定位孔,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解鎖位置時,前述定位部沒有嵌入任何前述定位孔;另有一彈性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與前述鎖扣組件之間,相對於前述第一架體對前述鎖扣組件施加一力量,使前述鎖扣組件具有往前述鎖扣位置位移的傾向;前述控制組件還具有一推動部,此外,前述控制組件進行前述偏轉時,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還能由前述第三位置往遠離前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四位置時,前述控制組件的推動部抵接前述鎖扣組件的受推部,並且將前述鎖扣組件推抵於前述解鎖位置。
藉此,鎖定時除了會以前述施壓件及前述施壓部夾壓第二架體,還會以前述鎖扣組件嵌卡第二架體;解除鎖定時,使用者可扳動前述控制組件進行前述偏轉,讓前述偏轉部由前述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三位置再順勢位移至第四位置,即可先後解除抵壓及嵌卡。
或者,為了達成前揭目的,依據本發明的另一觀點,所提供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包含有: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二架體,定義有相互垂直的一調整方向及一鎖定方向,前述第一架體及第二架體可沿前述調整方向相對位移,而且各具有在前述鎖定方向上相對的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一 受壓面,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若干沿前述調整方向間隔排列的定位孔;一施壓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一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外側,用以往前述第二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放鬆位置之間位移;一控制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一軸心部、一偏轉部、一彈性部及一推動部;前述偏轉部比前述軸心部遠離前述施壓件;前述彈性部介在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可在一最大長度與一最小長度之間變化;前述彈性部的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相對遠離;至少一連接臂,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與前述施壓件連接,前述第二端與前述控制組件的偏轉部連接;一鎖扣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前述鎖扣組件可在一鎖扣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時,前述定位部嵌入前述第二架體的一前述定位孔,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解鎖位置時,前述定位部沒有嵌入任何前述定位孔;一彈性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與前述鎖扣組件之間,相對於前述第一架體對前述鎖扣組件施加一力量,使前述鎖扣組件具有往前述鎖扣位置位移的傾向;其中,前述控制組件能以前述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依序經過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一介於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的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前述最小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大於前述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放鬆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四位置時,前述控制組件的推動部抵接前述鎖扣組件的受推部,並且將前述鎖扣組件推抵於前述解鎖位置。
1‧‧‧運動腳踏車
2‧‧‧車架總成
3‧‧‧底座組
4‧‧‧第一支架組
5‧‧‧第二支架組
6‧‧‧座椅組
7‧‧‧握把組
8‧‧‧水平支架組
9‧‧‧水平支架組
10/10’‧‧‧第一架體
11‧‧‧前側壁
12‧‧‧後側壁
13‧‧‧第一嵌孔
14‧‧‧第二嵌孔
15‧‧‧穿孔
16‧‧‧管筒
17‧‧‧槽孔
18‧‧‧扣合孔
20/20’‧‧‧第二架體
21‧‧‧第一側面
22‧‧‧第一受壓面
23‧‧‧第二側面
24‧‧‧第二受壓面
25‧‧‧定位孔
26‧‧‧抵止件
30/30’‧‧‧中介件
31/31’‧‧‧楔形塊
32‧‧‧連結凸條
33‧‧‧斜面
34‧‧‧扣合凸點
40/40’‧‧‧施壓件
41‧‧‧接合孔
50/50’‧‧‧控制組件
51/51’‧‧‧主件
52‧‧‧塊狀體
53‧‧‧彎柄
54‧‧‧手把
55‧‧‧容槽
56‧‧‧貫孔
57‧‧‧六角嵌孔
58‧‧‧凸軸
59‧‧‧螺孔
61/61’‧‧‧軸心件
62‧‧‧筒狀體
63‧‧‧半圓柱面
64‧‧‧盲孔
65‧‧‧軸桿
66/66’‧‧‧彈性墊圈
67/67’‧‧‧六角螺帽
68/68’‧‧‧螺栓桿
69‧‧‧內六角孔
70/70’‧‧‧連接臂
71‧‧‧頭部
72‧‧‧頸部
73‧‧‧斜邊
74‧‧‧樞孔
75‧‧‧鏤空孔
76‧‧‧螺栓
77‧‧‧擋止墊圈
80‧‧‧鎖扣組件
81‧‧‧槓桿件
82‧‧‧樞孔
83‧‧‧長形銷孔
84‧‧‧插銷件
85‧‧‧貫穿銷
86‧‧‧連結板
87‧‧‧磁鐵
90‧‧‧彈性件
A1‧‧‧第一軸線
A2‧‧‧第二軸線
D1/D1’‧‧‧調整方向
D2‧‧‧鎖定方向
W1‧‧‧(接合孔)長軸向寬度
W2‧‧‧(接合孔)短軸向寬度
W3‧‧‧(連接臂)頭部寬度
W4‧‧‧(連接臂)頸部寬度
x‧‧‧左右軸向
y‧‧‧上下軸向
z‧‧‧前後軸向
圖1是應用有本發明第一及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一運動腳踏車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圖3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當中的中介件的立體圖;圖5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當中的控制組件的主件的立體圖;圖6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當中的施壓件的正視圖;圖7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當中的連接臂的側視圖;圖8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側視圖;圖9是沿圖8當中Ⅸ-Ⅸ剖線的剖視圖(等比例放大);圖10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縱向剖視圖,顯示控制組件的偏轉部位在第一位置,而且鎖扣組件嵌入第二架體的一定位孔;圖11類似圖10,但是顯示控制組件的偏轉部位在第二位置;圖12類似圖10,但是顯示控制組件的偏轉部位在第三位置;圖13類似圖10,但是顯示控制組件的偏轉部位在第四位置,而且鎖扣組件與第二架體不相干涉;以及圖14是本發明第二較佳實例的縱向剖視圖。
本發明能夠用以作為各種領域中的可供使用者手動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以下將以室內運動器材中的直立式運動腳踏車作為應用範例,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可能實施方式。
圖1顯示一台同時應用有本發明第一及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直立式運動腳踏車(1),其車架總成(2)包含一設置在地面上的底座組(3),以及連結在底座組(3)上方的一第一支架組(4)(即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和一第二支架組(5)(即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其中,第一支架組(4)用以支撐運動腳踏車(1)的座椅組(6),可供使用者藉以調整座椅組(6)的高低位置,第二支架組(5)用以支撐運動腳踏車(1)的握把組(7),可供使用者藉以調整握把組(7)的高低位置。簡要來說,各支架組(4)(5)包含一固定在底座組(3)上的管柱狀第一架體(10)(10’)及一可相對於第一架體(10)(10’)向上伸出或向下縮入的管柱狀第二架體(20)(20’),使用者可扳動第一架體(10)(10’)頂端的一控制組件(50)(50’)至不同角度,藉以將第二架體(20)(20’)鎖定在當時高度,或是解除鎖定而允許第二架體(20)(20’)昇降位移。
圖1左下角的座標系標示出前述運動腳踏車(1)的上下軸向(y軸)及前後軸向(z軸)。如圖1所示,運動腳踏車(1)的座椅組(6)及握把組(7)分別設在第一支架組(4)及第二支架組(5)的可昇降位移的第二架體(20)(20’)頂端,其中,供使用者乘坐的座椅組(6)會隨著第一支架組(4)的第二架體(20)沿一概呈縱向但往後傾斜的調整方向(D1)昇降位移,也就是往上/往下位移的同時也會對應往後/往前位移;相對地,供使用者捉握的握把組(7)會隨著第二支架組(5)的第二架體(20’)沿一概呈縱向但往前傾斜的調整方向(D1’)昇降位移,也就是往上/往下位移的同時也會對應往前/往後位移。此外,座椅組(6)是透過一水平支架組(8)設在第一支架組(4)的第二架體(20)頂端,可直接相對於第二架體(20)沿前後軸向(z軸)水平位移及鎖定位置,類似地,握把組(7)是透過另一水平支架組(9)設在第二支架組(5)的第二架體(20’)頂端,可直接相對於第二架體(20’)沿前後軸向(z軸)水平位移及鎖定位置。藉此,前述運動腳踏車(1)的每位使用者均可依據個人體型及習慣等,分別將座椅組(6)及握把組(7)調整至適當位置,使能以正確、舒適的姿勢進行運動。直立式運動腳踏車的座椅組及握把組能分別沿一傾斜軌跡(及一水平軌跡)調整位置,為該領域的通常知識。
要先聲明的是,作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前述第一支架組(4)及作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前述第二支架組(5)僅涵蓋前述昇降位移及鎖定高低位置的對應結構,至於前述水平位移及鎖定前後位置的對應結構(即前述水平支架組(8)(9),可採用習知結構)則不屬於此二實施例的範圍,以下不就該部分進行說明。當然,此二實施例的可調整高低位置的支架組(4)(5)僅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例示而非限定,基於相同的技術手段,本發明也能作為可調整前後位置或左右位置的支架組,例如取代前述水平支架組(8)(9),或是用作斜躺式運動腳踏車的座椅支架組等。
以下將先就第一支架組(4)的構造及工作方式進行詳細解說,之後再簡要說明第二支架組(5)與第一支架組(4)的異同之處,最後再補充說明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可能。請先參閱圖2及圖3,分別為第一支架組(4)的立體組合圖及立體分解圖(註:圖中適當截除管柱狀的第一架體(10)及第二架體(20)的長軸向部分區段;第一架體(10)及第二架體(20)的實際長度或長度比例並不影響本發明之實施)。承續圖1當中的上下軸向(y軸)及前後軸向(z 軸)設定,圖2右下角的座標系標示出前述運動腳踏車(1)的上下軸向(y軸)、前後軸向(z軸)及左右軸向(x軸)。圖2及圖3均為等角圖,而且視角相同。
第一支架組(4)的第一架體(10)及第二架體(20)共同構成一常見的兩截式伸縮桿結構,其中,第一架體(10)為一橫斷面外圍概呈長方形的金屬直管,本例採用方鋼管,其底端固接在前述運動腳踏車(1)的底座組(3)(參閱圖1),頂端相對位在底端的後上方,換言之,第一架體(10)的長軸向為一由下往上同時往後延伸的傾斜直線;第二架體(20)為一橫斷面外圓概呈八邊形的金屬直管,本例採用鋁擠型管,其長軸向對應於第一架體(10)的長軸向,管身局部插入於第一架體(10)的中空內部,可沿著前述長軸向昇降位移;在預設的位移範圍內,第二架體(20)的底端保持位在第一架體(10)的內部,第二架體(20)的頂端保持位在第一架體(10)的外部,而且頂端設有前述水平支架組(8),間接承載前述座椅組(6)(參閱圖1)。第一架體(10)及第二架體(20)的長軸向,亦即第二架體(20)相對於第一架體(10)昇降位移的方向,定義為前述調整方向(D1)。本實施例中的調整方向(D1)為一概呈縱向的直線,但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無圖),第一架體與第二架體相對位移的方向(軌跡)可能為橫向且/或為弧線。
管柱狀的第一架體(10)具有四片沿著長軸向/調整方向(D1)狹長延伸的側壁,包含平行相對的一前側壁(11)及一後側壁(12),以及平行相對的一左側壁(未標號)及一右側壁(未標號)。在此將前側壁(11)所在的側邊稱為第一側邊,將後側壁(12)所在的側邊稱為第二側邊;請參閱圖2右下角,前述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的相對方向定義為一鎖定方向(D2),前述鎖定方向(D2)垂直於前述調整方向(D1),而且同樣位在y-z平面上。在本發明的共通概念中,架體的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指的是相對方向(前述鎖定方向)垂直於前述調整方向的預定二側邊(註:當調整方向為弧線時,鎖定方向垂直於調整方向的切線),如同前述調整方向可能為各種預定方向,前述鎖定方向亦可能為各種預定方向,例如前述第一廁邊及第二側邊上下相對或左右相對等。
在第一架體(10)的頂端,前側壁(11)上具有一第一嵌孔(13),其孔形呈現橫向較長的長方形,而且左右兩側分別拓展至前述左側壁及右側壁的外側面。相對地,後側壁(12)上具有一第二嵌孔(14),其孔形亦呈橫 向較長的長方形(但尺寸較小),使得孔緣具有平行相對的上、下二緣邊。後側壁(12)上還具有一位在第二嵌孔(14)下方的圓形穿孔(15)。一圓桶狀的管筒(16)將軸心對合穿孔(15)而固接在後側壁(12)外側,管筒(16)的中空內部經由穿孔(15)連通第一架體(10)的中空內部。管筒(16)的周壁左、右二側各具有一沿著軸向延伸的槽孔(17)。前述左側壁及右側壁上各具有前、後二扣合孔(18),該等扣合孔(18)的所在高度大致對應於管筒(16)的所在高度。各扣合孔(18)的孔形概呈長圓形(oblong;輪廓形似操場跑道),其在鎖定方向(D2)上的寬度略大於在調整方向(D1)上的寬度。
管柱狀的第二架體(20)的周面前側(對應於前述第一側邊)及後側(對應於前述第二側邊)分別具有沿著調整方向(D1)狹長延伸的一第一側面(21)及一第二側面(23),而且,第一側面(21)的左、右二側各鄰接一沿著調整方向(D1)狹長延伸的第一受壓面(22),第二側面(23)的左、右二側各鄰接一沿著調整方向(D1)狹長延伸的第二受壓面(24),各受壓面(22)(24)均為平面,其中,偏靠第一側邊的左、右二第一受壓面(22)愈遠離第一側面(21)則左右間距愈大,對稱地,偏靠第二側邊的左、右二第二受壓面(24)愈遠離第二側面(23)則左右間距愈大。在第一架體(10)的內部,第二架體(20)的第一側面(21)及第二側面(23)分別平行面向且貼近第一架體(10)的前側壁(11)及後側壁(12)的內側面,同時,第二架體(20)的四個受壓面(22)(24)大致上分別面向第一架體(10)的四個內角(參閱圖9),各受壓面(22)(24)均與第一架體(10)的前、後、左、右四片側壁呈現斜交關係。第二架體(20)的第二側邊具有沿著調整方向(D1)等間排列的若干定位孔(25),各定位孔(25)是由第二側面(23)沿著鎖定方向(D2)穿入第二架體(20)內部。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前述穿孔(15)正對於第二架體(20)的該等定位孔(25)的排列路線。
第一架體(10)的頂端設有前後相對的二中介件(30),前述中介件(30)介在第一架體(10)與第二架體(20)之間。請搭配參閱圖4,各中介件(30)以塑膠射出一體成型,具有左右相隔的二楔形塊(31)及一橫向連結前述二楔形塊(31)的連結凸條(32)。前述二中介件(30)的總共四個楔形塊(31)分別位在第一架體(10)內部的四個角落,各楔形塊(31)由第一架體(10)的頂緣高度沿著調整方向(D1)往下延伸,橫斷面輪廓概呈直角三角形,換言之,各楔形塊(31)的周面具有彼此直交的二側面(對應於前述直角三角形的兩股,未標 號),以及與前述二側面斜交的一斜面(33)(對應於前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各楔形塊(31)的其中一側面平行面向且貼近第一架體(10)的前側壁(11)或後側壁(12)的內側面,而且與前側壁(11)上的第一嵌孔(13)或後側壁(12)上的第二嵌孔(14)局部相對,各楔形塊(31)的另一側面大致平貼於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或右側壁的內側面,同時,各楔形塊(31)的斜面(33)大致平貼於第二架體(20)對應角落的受壓面(22)(24)。各中介件(30)的連結凸條(32)是由其中一楔形塊(31)頂緣的對應前述直角部位沿著左右軸向(x軸)延伸至另一楔形塊(31)頂緣的對應前述直角部位,而且連結凸條(32)搭扣在第一架體(10)的前側壁(11)或後側壁(12)的頂緣上方。此外,左側的楔形塊(31)的左側面接近底端部位,以及右側的楔形塊(31)的右側面接近底端部位,各具有一向外凸出的扣合凸點(34),分別扣入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或右側壁上的前述扣合孔(18),可在扣合孔(18)內沿著鎖定方向(D2)微幅位移。藉由上述配合關係,中介件(30)被大致定位在第一架體(10)的頂端,基本上不能沿著調整方向(D1)或左右軸向(x軸)位移,但是可以沿著鎖定方向(D2)微幅位移。
第一側邊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分別位在第二架體(20)的第一側面(21)左、右二側;第二側邊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分別位在第二架體(20)的第二側面(23)左、右二側,並且分別位在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前述穿孔(15)左、右二側,也就是說,第二側邊的楔形塊(31)並沒有遮擋到第二架體(20)的該等定位孔(25),也沒有遮擋到第一架體(10)的穿孔(15)。
第二架體(20)的底端位在中介件(30)之下,並且固接一塑膠材質的抵止件(26),前述抵止件(26)的橫斷面外圍概呈長方形,其四邊分別大致平貼於第一架體(10)前、後、左、右四片側壁的內側面。如圖2所示,抵止件(26)的四個角落分別凸出於第二架體(20)的四個受壓面(22)(24)外側,藉此,當第二架體(20)由第一架體(10)的頂端開口向上伸出預定長度之後,抵止件(26)四個角落的頂面會分別抵卡前述四個楔形塊(31)的底面,制止第二架體(20)的底端脫出第一架體(10)內部。
藉由抵止件(26)四個側面分別大致平貼於第一架體(10)的四個內側面,以及前述四個楔形塊(31)以不同面向的斜面(33)分別大致平貼於第二架體(20)四個角落的受壓面(22)(24),使得第二架體(20)可以平穩地沿著 調整方向(D1)昇降位移。中介件(30)及抵止件(26)採用塑膠材質,可使第二架體(20)昇降位移較為滑順,同時避免金屬磨擦產生噪音及刮痕。
第一架體(10)的前側壁(11)上的前述第一嵌孔(13)嵌置有一施壓件(40),前述施壓件(40)為一板面平行於前側壁(11)的金屬板塊,其板面形狀概呈橫向較長的長方形,頂邊及底邊分別鄰靠第一嵌孔(13)的頂緣及底緣,左端及右端則分別凸出於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及右側壁外側(參閱圖2及圖9)。施壓件(40)相對於第一架體(10)可沿著第一嵌孔(13)穿通前側壁(11)的方向(亦即前述鎖定方向(D2))微幅位移,換言之,施壓件(40)可在一較靠近後側壁(12)的位置(以下稱第一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後側壁(12)的位置(以下稱第一放鬆位置)之間微幅位移。至少在施壓件(40)位於前述第一壓緊位置時,施壓件(40)的內側面會向後超過前側壁(11)的內側面,亦即進入第一架體(10)的內部空間,並且抵接第一側邊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對應部位。請搭配參閱圖6,施壓件(40)本身具有穿通相對二側面的左、右二接合孔(41),各接合孔(41)在板面長軸向上的寬度(以下稱長軸向寬度)(W1)大於在板面短軸向上的寬度(以下稱短軸向寬度)(W2)。左側接合孔(41)的左端及右側接合孔(41)的右端分別露出於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及右側壁外側。
第一架體(10)的左、右二側各設有一連接臂(70),各連接臂(70)為一板面平行於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右側壁的金屬板片,其板面形狀呈長條形,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本例為前端)及一第二端(本例為後端)。請搭配參閱圖7,各連接臂(70)的第一端(前端)具有一位在最前方的頭部(71)及一位在頭部(71)後方的頸部(72),前述頭部(71)在板面短軸向上的寬度(以下稱頭部寬度)(W3)大於前述頸部(72)在板面短軸向上的寬度(以下稱頸部寬度)(W4)。連接在頭部(71)與頸部(72)之間的部位呈現由前往後逐漸窄縮的形狀,使其具有上、下二斜邊(73)。此外,前述頭部寬度(W3)小於前述施壓件(40)的接合孔(41)的長軸向寬度(W1)但是大於接合孔(41)的短軸向寬度(W2);前述頸部寬度(W4)小於接合孔(41)的短軸向寬度(W2)。另一方面,各連接臂(70)的第二端(後端)具有穿通相對二側面的一樞孔(74)及一鏤空孔(75),前述樞孔(74)接近於連接臂(70)的後緣,前述鏤空孔(75)位在樞孔(74)的前方,孔形概呈長圓形(oblong),其長軸向大致垂直於連接臂(70)的長軸 向。左、右二連接臂(70)的第一端(前端)分別連接在施壓件(40)的左、右二端,詳而言之,如圖10所示,各連接臂(70)的頸部(72)穿插在施壓件(40)對應一端的接合孔(41)內,連接臂(70)的頭部(71)卡在施壓件(40)的外側面之前,無法向後抽脫。
本實施例中的連接臂(70)及施壓件(40)採用上揭形狀及接合結構,具有減少構件、方便組裝、降低成本的優點,亦即,組裝時,在施壓件(40)嵌置於第一架體(10)的第一嵌孔(13)之前,先使連接臂(70)的板面短軸向對應於施壓件(40)的板面長軸向,將連接臂(70)的頭部(71)穿過施壓件(40)的接合孔(41)之後再相對扭轉90度,使頭部(71)卡在接合孔(41)前方,然後才將施壓件(40)嵌置於第一架體(10)的第一嵌孔(13),讓左、右二連接臂(70)分別大致平貼於第一架體(10)的左側壁及右側壁的外側面,相對於施壓件(40)無法扭轉及向後抽脫。基於連接臂(70)及施壓件(40)的上揭接合結構,因為連接臂(70)的前述上、下二斜邊(73)會分別抵卡施壓件(40)的接合孔(41)前端開口的頂緣及底緣,所以連接臂(70)向後位移會迫使施壓件(40)沿著前述鎖定方向(D2)向後位移,此外,連接臂(70)的第二端(後端)能夠大致以第一端(前端)的頸部(72)為軸,在y-z平面上有限度地上下偏轉。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無圖),連接臂的第一端可能以其他方式與施壓件連接,例如彼此之間依一對應於左右軸向(x軸)的軸線樞接。
前述控制組件(50)由一主件(51)、一軸心件(61)、二彈性墊圈(66)、一六角螺帽(67)及一螺栓桿(68)所組成。前述軸心件(61)具有一概呈圓柱體的筒狀體(62),以及分別連結在筒狀體(62)軸向二端的相對二軸桿(65)。大抵來說,軸心件(61)位在第一架體(10)的頂端後側,只有筒狀體(62)的前側嵌入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前述第二嵌孔(14),詳而言之,筒狀體(62)的周面前半形成一半圓柱面(63),前述半圓柱面(63)的軸心平行於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緣邊,亦即對應於左右軸向(x軸),而且半圓柱面(63)的直徑大於第二嵌孔(14)的上下寬度,使得半圓柱面(63)可能同時向前抵卡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緣邊。前述二軸桿(65)鄰靠於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外側面,並且分別由內向外穿過左、右二連接臂(70)的鏤空孔(75)。前述二軸桿(65)的軸心與半圓柱面(63)的軸心同軸,定義出一第一軸線(A1)(參閱圖8及圖9)。筒狀體(62)本身還具有一由後側面向前凹入的盲孔(64),前述盲孔 (64)的軸心與第一軸線(A1)垂直相交。軸心件(61)相對於第一架體(10)可沿著第二嵌孔(14)穿通後側壁(12)的方向(亦即前述鎖定方向(D2))微幅位移,換言之,軸心件(61)可在一較靠近前側壁(11)的位置(以下稱第二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側壁(11)的位置(以下稱第二放鬆位置)之間微幅位移。在本例中,當軸心件(61)的半圓柱面(63)同時抵卡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緣邊時,軸心件(61)無法再往前位移,亦即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至少在軸心件(61)位於前述第二壓緊位置時,軸心件(61)的筒狀體(62)最前端(對應於半圓柱面(63)局部)會向前超過後側壁(12)的內側面,亦即進入第一架體(10)的內部空間,並且抵接第二側邊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對應部位。
請搭配參閱圖5,前述主件(51)具有一概呈長方體的塊狀體(52)、一由塊狀體(52)的底部向後再向上延伸的彎柄(53),以及一連結在彎柄(53)後端的橫板狀手把(54)。除了手把(54)局部包覆橡膠,主件(51)整體是由鑄鐵製成。塊狀體(52)本身具有一由底面向上凹入的容槽(55)、一由後側面向前穿通至容槽(55)的貫孔(56),以及一由前側面向後穿通至容槽(55)並且與貫孔(56)相對的六角嵌孔(57)。主件(51)位在軸心件(61)的後方,主件(51)的貫孔(56)與軸心件(61)的盲孔(64)同軸。請參閱圖9及圖10,前述六角螺帽(67)嵌置在主件(51)的六角嵌孔(57),六角螺帽(67)相對於主件(51)無法旋轉但能沿著軸向位移。前述二彈性墊圈(66)同軸疊合並且容納在主件(51)的容槽(55)內,彈性墊圈(66)的中孔對合貫孔(56)。前述螺栓桿(68)由主件(51)的貫孔(56)後端向前穿入,桿身穿過前述二彈性墊圈(66)及六角螺帽(67),前端抵於軸心件(61)的盲孔(64)孔底;螺栓桿(68)周面的外螺紋與主件(51)的貫孔(56)孔壁及軸心件(61)的盲孔(64)孔壁沒有干涉,但是與六角螺帽(67)的內螺紋螺合。另一方面,主件(51)的塊狀體(52)左、右二側各具有一向外凸出的凸軸(58),以及一由凸軸(58)的外端面向內凹入的螺孔(59);塊狀體(52)的左、右二側面分別大致平貼於前述二連接臂(70)的內側面,前述二凸軸(58)分別樞插左、右二連接臂(70)的樞孔(74),而且各側邊利用一螺栓(76)由外向內穿過一擋止墊圈(77)之後鎖入塊狀體(52)的螺孔(59),將擋止墊圈(77)壓制在連接臂(70)的外側面,防止凸軸(58)脫出樞孔(74)。前述二凸軸(58)的軸心與前述二樞孔(74)的軸心同軸,定義出一第二軸線(A2)(參閱圖8及圖9),主件(51)與連接臂(70)能以第二軸線(A2)為軸相對偏轉。第二軸線(A2)對應於左右軸向(x 軸),並且與貫孔(56)的軸心垂直相交。
前述二彈性墊圈(66)被夾壓在主件(51)的容槽(55)後側壁與六角螺帽(67)的後端面之間,已產生預定程度的軸向壓縮變形,亦即蓄積沿著軸向伸張的復元彈力,前述復元彈力使得主件(51)與軸心件(61)具有沿著螺栓桿(68)的軸向相對遠離的傾向。螺栓桿(68)具有一由後端面向前凹入的內六角孔(69),必要時,組裝者或使用者可利用一內六角扳手(圖中未示)經由貫孔(56)後端扭轉螺栓桿(68),迫使前述六角螺帽(67)沿著軸向相對於螺栓桿(68)前進或後退,藉以調節彈性墊圈(66)的預變形程度。
基於上揭結構,控制組件(50)的對應於軸心件(61)的半圓柱面(63)軸心(即第一軸線(A1))的部位形成一軸心部,相對地,控制組件(50)的對應於主件(51)的凸軸(58)軸心(即第二軸線(A2))的部位形成一偏轉部,而且主件(51)的塊狀體(52)頂面形成一推動部,控制組件(50)能以前述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前述偏轉部及前述推動部位移至不同位置(後詳)。同時,控制組件(50)在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具有一彈性部(本例由前述二彈性墊圈(66)構成),前述彈性部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可在一最大長度與一最小長度之間變化(後詳),前述彈性部的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相對遠離。此外,控制組件(50)的對應於軸心件(61)最前端的部位形成一施壓部,前述施壓部可連向前述軸心部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與前述第二放鬆位置之間位移,如前所述,最往前時可抵接第二側邊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
本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支架組(4)還具有一鎖扣組件(80),其與控制組件(50)同樣設在第一架體(10)的頂端後側,是由左、右二槓桿件(81)、一插銷件(84)、一貫穿銷(85)、一連結板(86)及一磁鐵(87)所組成。各槓桿件(81)呈縱長形的板片,具有一位在頂端與底端之間的樞孔(82)及一位在底端的長形銷孔(83),前述二槓桿件(81)分別利用樞孔(82)樞套於控制組件(50)的軸心件(61)的左、右二軸桿(65),能以前述第一軸線(A1)為軸相對於軸心件(61)偏轉。槓桿件(81)的位在樞孔(82)前方的部分與軸心件(61)的筒狀體(62)前端的圓弧形狀吻合,而且同樣嵌入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第二嵌孔(14),可與筒狀體(62)的最前端一同抵接前述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塊(31)對應部位(參閱圖9)。連結板(86)連結在左、右二槓桿件(81)的頂端之間,使 得前述二槓桿件(81)形同一體而會同步偏轉。磁鐵(87)固接在連結板(86)的底部,其底面形成鎖扣組件(80)的一受推部,相對位在控制組件(50)的主件(51)的塊狀體(52)頂面(即前述推動部)前上方。插銷件(84)容置在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管筒(16)內,插銷件(84)的軸向對應於管筒(16)的軸向,亦即對應於前述鎖定方向(D2)。插銷件(84)能沿著鎖定方向(D2)相對於第一架體(10)進退位移,插銷件(84)的前端形成鎖扣組件(80)的一定位部,能經由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穿孔(15)伸入第一架體(10)的內部空間。貫穿銷(85)沿左右軸向(x軸)貫穿插銷件(84),而且左、右二端分別由管筒(16)周壁的槽孔(17)凸出管筒(16)外部,並且分別伸入左、右二槓桿件(81)底端的長形銷孔(83),使得插銷件(84)與槓桿件(81)會相互帶動。另有一彈性件(本例為螺旋壓縮彈簧)(90)容置在管筒(16)內部並且位在插銷件(84)的後方,彈性件(90)的相對二端分別抵於管筒(16)及插銷件(84),使得插銷件(84)持續受到一向前推壓的力量,連帶使得槓桿件(81)具有底端向前偏轉、頂端向後偏轉的傾向。
整體上,鎖扣組件(80)可在如圖10所示的一鎖扣位置與如圖13所示的一解鎖位置之間位移,當鎖扣組件(80)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時,其插銷件(84)位在可移動範圍的最前端(註:此時貫穿銷(85)抵止於管筒(16)的槽孔(17)前端),插銷件(84)的前端(即前述定位部)伸入第一架體(10)的內部空間,並且嵌入第二架體(20)第二側邊上的其中一定位孔(25);反之,當鎖扣組件(80)位在前述解鎖位置時,其插銷件(84)位在可移動範圍的最後端(註:此時貫穿銷(85)抵止於管筒(16)的槽孔(17)後端),插銷件(84)的前端退至約第一架體(10)的後側壁(12)切齊,沒有嵌入第二架體(20)的任何定位孔(25),甚至沒有觸及第二架體(20)的第二側面(23)。前述彈性件(90)施加於插銷件(84)的前述力量,使鎖扣組件(80)具有往前述鎖扣位置位移的傾向。
前已述及,控制組件(50)能以其軸心部(亦即對應於前述第一軸線(A1)的部位)為軸進行偏轉,使其偏轉部(亦即對應於前述第二軸線(A2)的部位)位移至不同位置,具體而言,如圖10至圖13所示,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圖10所示位置)依序經過一第二位置(圖11所示位置)及一第三位置(圖12所示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圖13所示位置),亦能由前述第四位置反向經過前述第三位置及第二位置位移至前述第一位置。大致來說,偏轉部相對於軸心部可沿一圓弧形的往復軌跡運動, 前述第一位置及前述第四位置可理解為前述往復軌跡的相對二端。在本較佳實施例中,由前述第一位置往前述第四位置對應於由下往上,但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無圖),可能設計為相反方向或其他預定方向。當控制組件(50)進行前述偏轉時,前述偏轉部會帶動左、右二側的前述連接臂(70)以其前端為軸對應偏轉,因為偏轉部(位置對應於連接臂(70)後端的樞孔(74)軸心)與連接臂(70)前端的距離不變,所以當偏轉部相對於軸心部的角度改變時,偏轉部與軸心部的距離會基於前述彈性部的彈性而略微伸長或縮短,亦即在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變化。
請參閱圖10,當控制組件(50)偏轉成前述偏轉部相對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偏轉部與前述連接臂(70)前端的連結線(註:圖中將頸部(72)中心設為端點,下同)位在前述軸心部的下方,偏轉部與軸心部的距離為一介於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的特定長度,此時,被夾在偏轉部與軸心部之間的前述二彈性墊圈(66)呈現預定程度的壓縮變形(但尚未達到最大變形),其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偏轉部與軸心部相對遠離,亦即沿其軸向往後推壓前述主件(51)並且往前推壓前述六角螺帽(67),使得位在第一架體(10)第一側邊的前述施壓件(40)因為被連接臂(70)基於前述彈力向後拉引而抵止於前述第一壓緊位置,而位在第一架體(10)第二側邊的前述軸心件(61)因為被前述螺栓桿(68)基於前述彈力向前推頂而抵止於前述第二壓緊位置。
如圖8及圖10所示,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控制組件(50)的軸心件(61)左、右二側的前述軸桿(65)會分別抵卡左、右二連接臂(70)的前述鏤空孔(75)的頂緣,使得控制制組件(50)的偏轉部無法由前述第一位置往遠離前述第二位置的方向(本例為往下)位移。當然,要使前述偏轉部無法由第一位置往遠離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並不限於上述方式,觀察圖8及圖10可知,只要控制組件(50)、連接臂(70)及第一架體(10)其中二者的預定局部相互抵觸,使控制組件(50)或連接臂(70)無法由所示位置向下偏轉,即可達成相同目的。
請參閱圖11,當控制組件(50)偏轉成前述偏轉部相對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偏轉部與連接臂(70)前端的連結線通過前述軸心部(亦即三點連成一直線),偏轉部與軸心部的距離為前述最小長度,換言之,前述二彈性墊圈(66)被壓縮至最扁、蓄積彈力最大,此時,第一側邊的施壓件(40)及 第二側邊的的軸心件(61)分別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二壓緊位置,理由同上。
請參閱圖12,當控制組件(50)偏轉成前述偏轉部相對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偏轉部與連接臂(70)前端的連結線位在前述軸心部的上方,偏轉部與軸心部的距離大於圖10狀態下的前述特定長度,而且介於其間的前述二彈性墊圈(66)完全伸張、沒有受到壓縮(註:彈性墊圈(66)與前述容槽(55)的後側壁之間,及/或彈性墊圈(66)與前述六角螺帽(67)的後端面之間,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間隙),使得控制組件(50)的主件(51)與軸心件(61)之間沒有相互推開的彈力,因此,第一側邊的施壓件(40)不會被連接臂(70)基於前述彈力向後拉引,第二側邊的軸心件(61)也不會被螺栓桿(68)基於前述彈力向前推頂,如此,施壓件(40)得以由前述第一壓緊位置向前鬆動至前述第一放鬆位置,軸心件(61)也得以由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向後鬆動至前述第二放鬆位置。
在圖12中,控制組件(50)的主件(51)的塊狀體(52)頂面(即前述推動部)恰好接觸位在前述鎖扣位置的前述鎖扣組件(80)的磁鐵(87)底面(即前述受推部),但圖12如此呈現主要是為了使讀者容易理解操作時的連續動作(後詳),並非「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的條件或結果,事實上,例如在控制組件(50)由圖11所示位置向上偏轉預定角度之後,而且在前述推動部接觸前述受推部之前(例如圖12當中的假想線所繪位置),彈性墊圈(66)就可能已經完全伸張,使施壓件(40)及軸心件(61)得以由各自的壓緊位置鬆動至放鬆位置。意思是,不同於前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前述第三位置並非前述偏轉部的往復軌跡上的特定一點,而宜理解為前述軌跡的特定區段當中的任意一點。
請參閱圖13,當控制組件(50)偏轉成前述偏轉部相對位在前述第四位置時,控制組件(50)的前述推動部抵接鎖扣組件(80)的前述受推部,並且將鎖扣組件(80)推抵於前述解鎖位置。當然,因為此狀態下的控制組件(50)的偏轉部與軸心部的距離比圖12所示狀態更大,控制組件(50)的主件(51)與軸心件(61)之間沒有相互推開的彈力,所以施壓件(40)及軸心件(61)不會被限制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二壓緊位置。
接著說明本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支架組(4)的使用方法及工作 原理。當第一支架組(4)處於圖10所示的狀態時,第二架體(20)同時被以嵌卡及抵壓兩種方式鎖定,完全無法動彈。詳而言之,其中的鎖扣組件(80)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插銷件(84)的前端(即前述定位部)嵌入第二架體(20)第二側邊的其中一定位孔(25),而插銷件(84)的其他部分還嵌插在第一架體(10)第二側邊的前述管筒(16),換言之,插銷件(84)沿著前述鎖定方向(D2)嵌卡在第一架體(10)與第二架體(20)之間,使得第二架體(20)無法沿著(垂直於鎖定方向的)前述調整方向(D1)昇降位移。因為鎖扣組件(80)持續受到前述彈性件(90)將其推往鎖扣位置的力量,所以,除非另外受到反向且足夠的外力作用,否則鎖扣組件(80)不會脫離鎖扣位置。
另一方面,第一支架組(4)的施壓件(40)用以由第一側邊往第二側邊的方向對第二架體(20)施壓,而控制組件(50)的前述施壓部(即軸心件(61)最前端的部位)用以由第二側邊往第一側邊的方向對第二架體(20)施壓。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施壓件(40)及前述施壓部分別透過前述中介件(30)的楔形塊(31)對第二架體(20)施壓。如圖9所示,第一側邊(圖9左側)的各楔形塊(31)分別介在前述施壓件(40)與第二架體(20)的一第一受壓面(22)之間,會隨施壓件(40)往前述第一壓緊位置位移而以前述斜面(33)擠壓前述第一受壓面(22);相對地,第二側邊(圖9右側)的各楔形塊(31)分別介在前述軸心件(61)與第二架體(20)的第二受壓面(24)之間,會隨軸心件(61)往前述第二壓緊位置位移而以前述斜面(33)擠壓前述第二受壓面(24)。在圖10所示的狀態下,第一側邊的施壓件(40)及第二側邊的軸心件(61)分別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前述四個楔形塊(31)被施壓件(40)與軸心件(61)(以及前述槓桿件(81)局部)由外往內壓制固定,分別緊密擠塞在第一架體(10)與第二架體(20)之間的四個角落,使得第二架體(20)被進一步抵壓定位,包含在前述調整方向(D1)上難以滑動,以及在垂直於調整方向(D1)的平面(即前述鎖定方向(D2)及左右軸向(x軸)構成的平面)上沒有任何鬆動空隙。基於前述二彈性墊圈(66)的彈力作用,圖10狀態下的控制組件(50)具有向下偏轉的傾向,但因向下偏轉受到抵卡而定位在所示角度,而且除非受到反向且足夠的外力作用,否則不會往圖11所示角度(向上)偏轉,同時,施壓件(40)及軸心件(61)亦因前述彈力作用而定位在各自的壓緊位置。
請參閱圖1,藉由第一支架組(4)的上述雙重鎖定(嵌卡加抵 壓),當前述連動腳踏車(1)的使用者乘坐在前述座椅組(6)上進行運動時,第一支架組(4)能夠穩固地支撐使用者的身體重量甚至全部體重,使座椅組(6)安定在對應高度、沒有向下滑動之虞,而且第二架體(20)相對於第一架體(10)完全不會鬆搖晃動及產生碰撞噪音。在此般鎖定狀態下,除非控制組件(50)被以足夠的力量向上扳轉預定角度以上,否則鎖定狀態不會自行解除或鬆弛。
如果使用者想要調整座椅組(6)的高度,必須先手動解除第一支架組(4)的上述雙重鎖定,使第二架體(20)能沿著調整方向(D1)昇降位移,至適當高度之後再重新鎖定。其中,解除鎖定時,使用者可用一手托住座椅組(6)或握住第二架體(20),用另一手勾住控制組件(50)最後端的手把(54)底部並向上扳動,先使控制組件(50)由圖10所示角度經過圖11所示角度偏轉成圖12所示角度(假想線位置亦可),解除抵壓式鎖定,再使控制組件(50)由圖12所示角度偏轉成圖13所示角度,解除嵌卡式鎖定。重新鎖定時,前是以反向動作先進行嵌卡式鎖定再進行抵壓式鎖定,回到圖10所示狀態。
詳而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控制組件(50)由圖10所示角度向上扳轉,剛開始時,其力量必須能進一步壓縮前述二彈性墊圈(66),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縮短,等到越過圖11所示角度(即彈性墊圈(66)被壓到最扁,前述距離最小),彈性墊圈(66)的復元彈力變成助使控制阻件(50)向上偏轉,至彈性墊圈(66)完全伸張之後,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的彈力作用消失,前述施壓件(40)及前述軸心件(61)就能由各自的壓緊位置鬆動至放鬆位置,而該等楔形塊(31)也就不會由相對二側壓緊第二架體(20),亦即抵壓式鎖定先被解除。接著,當使用者施力將控制組件(50)由圖12所示角度向上扳轉時,控制組件(50)的前述推動部(即塊狀體(52)頂面)與鎖扣組件(80)的前述受推部(即磁鐵(87)底面)會保持抵接狀態,以前述第一軸線(A1)為軸同步偏轉,其中,鎖扣組件(80)的前述槓桿件(81)因為獲得來自於控制組件(50)的扭力(對應於圖中的逆時鐘方向),所以能夠暫時抵抗來自於前述彈性件(90)的扭力(對應於圖中的順時鐘方向),使得槓桿件(81)頂端向前偏轉、底端向後偏轉,並以底端帶動前述插銷件(84)沿著鎖定方向(D2)後退,讓鎖扣組件(80)由圖12所示的鎖扣位置位移至圖13所示的解鎖位置,亦即 嵌卡式鎖定也被解除。以上述方法解除鎖定時,使用者並不需要一口氣將控制組件(50)由圖10所示角度扳轉至圖13所示角度,途中可以在圖12所示角度附近稍微停頓。
當第一支架組(4)處於圖13所示的狀態時,使用者就能施力使第二架體(20)沿著調整方向(D1)在預定範圍內昇降位移,藉以調整其頂端的座椅組(6)高度。在調整高度的過程中,使用者仍需施力扳住控制組件(50)以將鎖扣組件(80)維持在解鎖位置,使第二架體(20)不受插銷件(84)干涉而能滑順地昇降位移。等到將第二架體(20)昇高或降低至適當高度,使用者即可放鬆扳住控制組件(50)的力量,讓鎖扣組件(80)基於彈性件(90)的力量而往鎖扣位置位移,且控制組件(50)亦跟著由圖13所示角度往圖12所示角度偏轉,此時,如果第二架體(20)的其中一定位孔(25)恰好對合插銷件(84),插銷件(84)就會直接插入該定位孔(25),否則,插鎖件(84)的前端會暫時抵在第二架體(20)的第二側面(23),待使用者再稍微昇高或降低第二架體(20),插銷件(84)就會插入最近的定位孔(25),回到圖12所示的狀態。
在圖12所示的狀態下,第二架體(20)雖然已經不能昇降位移,但在各方向上仍可能微幅鬆動,所以還需要第二階段的抵壓鎖定。也就是,使用者可向下按壓控制組件(50)最後端的手把(54),使控制組件(50)由圖12所示角度向下偏轉,最初,控制組件(50)前端的軸心件(61)會先抵止於前述第二壓緊位置,而且前述偏轉部逐漸靠近前述軸心部,然後,使用者的施力必須能壓縮前述二彈性墊圈(66),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進一步縮短,等到越過圖11所示角度(即彈性墊圈(66)被壓到最扁,前述距離最小),彈性墊圈(66)的復元彈力變成助使控制組件(50)向下偏轉,至控制組件(50)卡抵於圖10所示角度,前述施壓件(40)及前述軸心件(61)又分別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二壓緊位置,(透過該等楔形塊(33))由相對二側抵壓第二架體(20),使第二架體(20)再度受到雙重鎖定而動彈不得。
前面曾經提到,利用內六角扳手(圖中未示)扭轉控制組件(50)的前述螺栓桿(68)可調節該二彈性墊圈(66)的預變形程度,實務上,此功能可用以調整圖10狀態下的彈性墊圈(66)的彈力大小,以在抵壓緊度與操作性(指使用者施力使彈性墊圈(66)壓縮的費力程度)之間取得所需平衡;此外,藉由這種可調節的結構,相關構件的尺寸精度不用太高,使得構件生 產及組裝較為容易。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控制組件的彈性部的彈力大小可能無法調整。
在圖12所示的狀態下,控制組件(50)的(鑄鐵材質)主件(51)的塊狀體(52)頂面與鎖扣組件(80)頂端的磁鐵(87)底面可藉由磁力吸附在一起,如此,即便使用者此時沒有對控制組件(50)施力,甚至手部離開手把(54),控制組件(50)也能保持在圖12所示角度,不會因為自身重量而往下沉墜(例如由圖中的實線所示位置偏轉至假想線所示位置)。有時候使用者無法一次就將第二架體(20)調整到理想高度,可能會反覆進行多次的解除嵌卡鎖定(由圖12至圖13)、調整高度、重新嵌卡鎖定(由圖13至圖12),等到高度完全滿意之後再進行抵壓鎖定(由圖12至圖10)。藉由上述磁吸設計可以縮短解除嵌卡鎖定時的偏轉行程,利於操作。
經由以上詳細解說可知,本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支架組(4)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將第二架體(20)相對於第一架體(10)解除鎖定、移動位置及重新鎖定,而且在鎖定狀態下不僅沒有鬆動空隙,承受較大力量也不會滑脫或鬆脫,此外,使用者能以單一、連貫的動作進行鎖定及解除鎖定,操作上較為簡便。
接著簡要說明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支架組(5)與上揭第一支架組(4)的異同之處。請參閱圖14,本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支架組(5)同樣具有構成伸縮桿結構的一第一架體(10’)及一第二架體(20’)、設在第一架體(10’)頂端的相對二中介件(30’)、設在第一架體(10’)第一側邊(圖中右側)的一施壓件(40’)、設在第一架體(10’)第二側邊(圖中左側)的一控制組件(50’),以及連接在施壓件(40’)與控制組件(50’)之間的左、右二連接臂(70’)(註:圖中僅顯示右側連接臂),其中,控制組件(50’)亦是由一主件(51’)、一軸心件(61’)、二彈性墊圈(66’)、一六角螺帽(67’)及一螺栓桿(68’)所組成。第二支架組(5)的上揭各構件的形狀、材質,以及構件與構件之間的接合結構、連動關係等,基本上都和第一支架組(4)中的對應部分相同(註:圖14所示的第二支架組(5)與圖10所示的第一支架組(4)狀態對應,二者(5)(4)的前述調整方向及第一、第二側邊的方向配置概呈前後相反),相同部分即不再贅述。主要差異則在於,第二支架組(5)並不具備類似第一支架組(4)擁有的前述鎖扣組件(80)及彈性件(螺旋壓縮彈簧)(90),連帶地,第二支架組(5)的第一架體(10’) 第二側邊並沒有設置(用以容納插銷件及彈性件的)前述管筒(16),而第二架體(20’)第二側邊也沒有設置(用以供插銷件嵌卡的)前述定位孔(25)。
簡言之,當第二支架組(5)處於圖14所示的鎖定狀態時,第二架體(20’)只有受到抵壓鎖定,亦即前述施壓件(40’)及前述軸心件(61’)由相對二側(透過前述中介件(30’)的楔形塊(31’))夾緊第二架體(20’),而不是如前一實施例受到雙重鎖定(抵壓加嵌卡),也就是沒有類似第一支架組(4)利用鎖扣組件(80)的插銷件(84)嵌卡第二架體(20)的定位孔(25)的設計。第二支架組(5)的前述抵壓鎖定及其解除的操作及原理,基本上亦同於第一支架組(4)的對應部分,不再贅述。因為第二支架組(5)在前述運動腳踏車(1)上是用以支撐握把組(7)(參閱圖1),亦即用以支撐使用者運動時的手部施壓或上半身部分重量,荷重相對較輕,所以並不需要如同可支撐使用者全身重量的第一支架組(4)必須具備嵌卡鎖定機構才能確保穩固,換言之,在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支架組(5)的第二架體(20’)被基於上揭結構及原理進行鎖定,即能穩固支撐預定重量,而且在鎖定狀態下沒有鬆動空隙。
最後再補充說明本發明的一些可能實施方式,為了便於理解,以下舉例都是承續上揭較佳實施例的基本結構並作局部修改,沒有對應圖面。本發明中的第二架體各側邊可能只有一個連續的受壓面,各受壓面可能為一平面(類似前述第一受壓面(22)或第二受壓面(24)),供一楔形塊以其斜面平貼抵壓,也可能為一由左側延伸至右側的凸弧面,供左、右二楔形塊分別以其斜面抵壓左、右二側。此外,本發明中的施壓件及/或施壓部可能(沒有透過中介件)直接抵壓第二架體,例如,施壓件本身就是一個楔形塊,或是呈現兩個楔形塊對稱併列的形狀,當其往壓緊位置位移時,直接以其斜面將第二架體往第二側邊的方向擠壓。再者,本發明中的第二架體可能只在第一側邊具有受壓面,亦即,進行抵壓鎖定時,只以第一側邊的施壓件對第二架體施壓,直至第二架體被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例如前述後側壁(12),或是固定不動的楔形塊)抵止;對應於此,控制組件的軸心部可直接樞設在第一架體第二側邊的一固定位置,不會相對於第一架體沿鎖定方向進退位移,當控制組件的偏轉部由前述第三位置越過第二位置到達第一位置,同樣可透過連接臂拉引施壓件至壓緊位置,將第二架體壓緊。本發明中的連接臂可能只有一個,並不限定為一對。在本發明中,設置控制組 件及施壓件的架體稱為第一架體,另一架體稱為第二架體,實務應用上,可能是第二架體固定不動,而第一架體能夠在第二架體上沿調整方向位移。

Claims (10)

  1. 一種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包含有: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二架體,定義有相互垂直的一調整方向及一鎖定方向,前述第一架體及第二架體可沿前述調整方向相對位移,而且各具有在前述鎖定方向上相對的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壓面,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壓面;一施壓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一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外側,用以往前述第二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放鬆位置之間位移;一控制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受壓面外側,具有一軸心部、一偏轉部、一彈性部及一施壓部;前述偏轉部比前述軸心部遠離前述施壓件;前述彈性部介在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可在一最大長度與一最小長度之間變化;前述彈性部的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相對遠離;前述施壓部用以往前述第一廁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連同前述軸心部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放鬆位置之間位移;以及至少一連接臂,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與前述施壓件連接,前述第二端與前述控制組件的偏轉部連接;其中,前述控制組件能以前述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經過一第二位置位移至一第三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一介於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的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前述最小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及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 軸心部的距離大於前述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部及前述施壓件分別位在前述第二放鬆位置及前述第一放鬆位置。
  2. 如請求項1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前述第二架體上還具有若干沿前述調整方向間隔排列的定位孔;另有一鎖扣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前述鎖扣組件可在一鎖扣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時,前述定位部嵌入前述第二架體的一前述定位孔,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解鎖位置時,前述定位部沒有嵌入任何前述定位孔;另有一彈性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與前述鎖扣組件之間,相對於前述第一架體對前述鎖扣組件施加一力量,使前述鎖扣組件具有往前述鎖扣位置位移的傾向;前述控制組件還具有一推動部,此外,前述控制組件進行前述偏轉時,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還能由前述第三位置往遠離前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四位置時,前述控制組件的推動部抵接前述鎖扣組件的受推部,並且將前述鎖扣組件推抵於前述解鎖位置。
  3. 一種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包含有: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二架體,定義有相互垂直的一調整方向及一鎖定方向,前述第一架體及第二架體可沿前述調整方向相對位移,而且各具有在前述鎖定方向上相對的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側邊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壓面,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若干沿前述調整方向間隔排列的定位孔;一施壓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一側邊並且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外側,用以往前述第二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二側邊的第一放鬆位置之間位移;一控制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一軸心部、一偏轉部、一彈性部及一推動部;前述偏轉部比前述軸心部遠離前述施壓件;前述彈性部介在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之間,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可在一最大長度與一最小長度之間變化;前述彈性部的復元彈力對應於使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相對遠離; 至少一連接臂,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與前述施壓件連接,前述第二端與前述控制組件的偏轉部連接;一鎖扣組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前述鎖扣組件可在一鎖扣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鎖扣位置時,前述定位部嵌入前述第二架體的一前述定位孔,當前述鎖扣組件位在前述解鎖位置時,前述定位部沒有嵌入任何前述定位孔;以及一彈性件,設在前述第一架體與前述鎖扣組件之間,相對於前述第一架體對前述鎖扣組件施加一力量,使前述鎖扣組件具有往前述鎖扣位置位移的傾向;其中,前述控制組件能以前述軸心部為軸進行偏轉,使前述偏轉部相對於前述軸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依序經過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一介於前述最大長度與前述最小長度之間的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為前述最小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前述偏轉部與前述軸心部的距離大於前述特定長度,而且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放鬆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四位置時,前述控制組件的推動部抵接前述鎖扣組件的受推部,並且將前述鎖扣組件推抵於前述解鎖位置。
  4. 如請求項3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前述控制組件的軸心部樞設在前述第一架體第二側邊的一固定位置。
  5. 如請求項3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側邊還具有至少一沿前述調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壓面;前述控制組件還具有一施壓部,用以往前述第一側邊的方向對前述第二架體施壓,可連同前述軸心部在一較靠近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壓緊位置與一較遠離前述第一側邊的第二放鬆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或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施壓部均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當前述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三位置時,前述施壓部位在前述第二放鬆位置。
  6. 如請求項1或3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當前述控制組件的偏轉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控制組件、前述連接臂及前述第一架體其中二者的預定局部相互抵觸,使得前述偏轉部無法由前述第一位置往遠離前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
  7. 如請求項1或3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一側邊具有一側壁,前述側壁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外側,具有一穿通相對二側面且開口朝向前述第二架體的嵌孔;前述施壓件嵌置在前述嵌孔並且可沿前述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當前述施壓件位在前述第一壓緊位置時,其朝向前述第二架體的一側凸超出前述側壁的內側面。
  8. 如請求項1或5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前述第一架體的第二側邊具有一側壁,前述側壁位在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受壓面外側,具有一穿通相對二側面且開口朝向前述第二架體的嵌孔,前述嵌孔的孔緣具有平行相對的二緣邊;前述控制組件具有一嵌置在前述嵌孔並且可沿前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的筒狀體,前述筒狀體具有一半圓柱面,前述半圓柱面的軸心平行於前述二緣邊;前述控制組件對應前述半圓柱面軸心的部位作為前述軸心部,而前述半圓柱面的局部形成前述施壓部;當前述施壓部位在前述第二壓緊位置時,前述半圓柱面同時抵卡前述二緣邊,而且作為前述施壓部的部分凸超出前述側壁的內側面。
  9. 如請求項1或5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還包含有四楔形塊,各具有一斜面,其中二前述楔形塊介在前述施壓件與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一受壓面之間,會隨前述施壓件往前述第一壓緊位置位移而以前述斜面擠壓前述第一受壓面,另外二前述楔形塊介在前述控制組件的施壓部與前述第二架體的第二受壓面之間,會隨前述施壓部往前述第二壓緊位置位移而以前述斜面擠壓前述第二受壓面;前述四楔形塊的斜面均面向前述第二架體但方向互不相同。
  10. 如請求項2或3的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其中,前述控制組件的推動部與前述鎖扣組件的受推部可藉由磁力吸附在一起。
TW107104404A 2018-02-06 2018-02-06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TWI6562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4404A TWI656296B (zh) 2018-02-06 2018-02-06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4404A TWI656296B (zh) 2018-02-06 2018-02-06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6296B TWI656296B (zh) 2019-04-11
TW201934919A true TW201934919A (zh) 2019-09-01

Family

ID=66996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404A TWI656296B (zh) 2018-02-06 2018-02-06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629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1424B (zh) * 2019-11-28 2021-10-01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高度的支架組
TWI783903B (zh) * 2022-04-29 2022-11-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支架及其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65188U (en) * 2008-12-12 2009-09-21 Sports Art Ind Co Ltd Exercise bike
TWI385016B (zh) * 2009-06-25 2013-02-11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Adjustable operating type of sports equipm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1424B (zh) * 2019-11-28 2021-10-01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高度的支架組
TWI783903B (zh) * 2022-04-29 2022-11-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支架及其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6296B (zh)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1567B2 (en) Coupling device for two connecting poles
US20050183914A1 (en) Retractable luggage handle with a handle grip extended from top connecting portion of two pulling rods
US9408449B1 (en) Stepless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luggage
US6857511B2 (en) Single handle rod based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wheeled luggage
TW201934919A (zh)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TW201350058A (zh) 椅扶手高低調整結構
US11065502B2 (en)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EP1552775A1 (en) Coupling device for a foldable frame
US6030032A (en) Armrest for a chair
CN110124265B (zh)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DE4241580C1 (de) Kamera-Stativkopf
CN1948766A (zh) 无级调节膨胀块自锁式伸缩管
TWI741424B (zh) 可調整高度的支架組
JP3027560B2 (ja) 黒 板
CN112999573B (zh) 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组
DE202019105131U1 (de) Zur Befestigung mehrerer röhrenförmiger Gegenstände geeignete Montagestruktur für Getränkehalter
TWI678990B (zh) 可固定多種管狀物之飲料架安裝結構
TWM539416U (zh) 並列式虎鉗結構
DE202008003114U1 (de) Kindersitz für die Fütterung eines Kleinkinds
TWI725789B (zh) 可調整高度的桌體結構
JP3954475B2 (ja) パネル
CN212280403U (zh) 一种调节支架及学习桌
CN219809657U (zh) 支撑脚架
CN217633295U (zh) 伸缩管无挡调级锁紧机构
CN211750570U (zh) 释锁操作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折叠轮椅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