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0999A - 鏡頭裝置(二) - Google Patents

鏡頭裝置(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0999A
TW201930999A TW107120171A TW107120171A TW201930999A TW 201930999 A TW201930999 A TW 201930999A TW 107120171 A TW107120171 A TW 107120171A TW 107120171 A TW107120171 A TW 107120171A TW 201930999 A TW201930999 A TW 2019309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side wall
lens
unit
f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0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9484B (zh
Inventor
林國泉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20017085.8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7676024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20215207.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7764454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20257186.2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7851396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20393292.3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7924232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6/198,91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37219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930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484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裝置,包括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一第一載體、一第一固定件、複數個夾持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包括至少一透鏡,該透鏡構成一第一光軸;該第一載體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該第一固定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固定件本體;該等夾持部自該第一固定件本體朝該第一載體延伸而出,並與該第一載體連接;該驅動單元用於驅動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第一載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件在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一光軸平行,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Description

鏡頭裝置(二)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鏡頭裝置,特別是指一種用於潛望式鏡頭的鏡頭裝置。
習知的(手機)攝像鏡頭,其內用於影像擷取的一鏡頭裝置(未繪示)包括複數個透鏡驅動模組。為了使該鏡頭裝置內部的光學元件(例如透鏡)能正常運作,組裝時,必須要調整好該等透鏡驅動模組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使得該等透鏡驅動模組可沿著該鏡頭裝置內一成像單元之中心軸向排列。最後,在該等透鏡驅動模組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校正完後,再透過一膠水將該等透鏡驅動模組連接起來。
在組裝該鏡頭裝置的過程中,該等透鏡驅動模組在沿著該成像單元之中心軸向排列的同時,可能造成該鏡頭裝置的整體長度較長,因此也侷限了配置有該鏡頭裝置的空間,進而使得安裝有該鏡頭裝置的機身產生厚度過大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會需要用到較複雜的設備(亦即成本高)來調整該等透鏡驅動模組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之外,組裝時間也較長(亦即效率低),並且該等模組之間僅依靠膠水來連接固定,可靠性不佳。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鏡頭裝置(例如(手機)攝像鏡頭),藉由加入光路轉折單元模組來縮減鏡頭裝置的整體長度,使鏡頭裝置能較有彈性地安裝於配置空間內,進而減少安裝有該鏡頭裝置的機 身厚度。另一方面,本發明還可以連接單元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與透鏡驅動模組(或透鏡驅動模組與另透鏡驅動模組)連接起來,從而簡化該鏡頭裝置的組裝過程,並強化該鏡頭裝置的結構強度。簡言之,相比於現有技術,該鏡頭裝置的厚度較小、強度較高。
本發明鏡頭裝置的一實施例包括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一第一載體、一第一固定件、複數個夾持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包括至少一透鏡,該透鏡構成一第一光軸;該第一載體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並包括複數個第一載體本體以及一第一載體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固定件本體以及一第一固定件底座部,且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與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相連結;該等夾持部自該第一固定件本體朝該第一載體延伸而出,並與該第一載體連接;該驅動單元相對設置於該第一載體以及該第一固定件之間,並用於驅動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第一載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件在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一光軸平行,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具有大於該第一載體底座部的容置空間,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設置於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內。
本發明鏡頭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包括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一第一載體、一第一固定件、複數個夾持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包括至少一透鏡,該透鏡構成一第一光軸;該第一載體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並包括複數個第一載體本體以及一第一載體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固定件本體以及一第一固定件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具有大於該第一載體底座部的容置空間,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設置於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內;該 等夾持部自該第一固定件本體朝該第一載體延伸而出,並與該第一載體連接;該驅動單元相對設置於該第一載體以及該第一固定件之間,並用於驅動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第一載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件在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一光軸平行,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部呈長條狀且具有可撓性,該等夾持部將該第一載體可移動地連接於該第一固定件。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連接單元,每個第一固定件本體都包括一主體、一側板、一前板以及一後板,該側板從該主體向上延伸,該前板與該後板分別從該主體和該側板的兩端沿著該第二方向朝另一第一固定件本體延伸,該前板和該後板均設置有一孔,該第一載體本體設置有一槽孔,該連接單元依序通過該前板的該孔、該第一載體本體的該槽孔以及該後板的該孔,該槽孔與該連接單元可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相對運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與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藉由埋入射出方式成型為一體;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包括一第一框體以及一第一連接部,該第一框體為中空框,該第一連接部自該第一框體向上延伸,並與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連接;該等第一載體本體與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藉由埋入射出方式成型為一體;該第一載體底座部包括一第二框體以及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二框體為中空框,該第二連接部自該第二框體向上延伸,並與該等第一載體本體連接;該第二框體設置於第一框體內,該第一透鏡單元的底部設置於該第二框體內。
在另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該光路轉折單元模組包括一光路轉折單元以及一第二載體,其中,該光路轉折單元固 設於該第二載體;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更包括與該第一框體一體成型的一第三框體,該第一固定件本體包括與該第一框體相連接的一第一固定部以及與該第三框體相連接的一第二固定部;該第一載體連接該第一固定部,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部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二載體設置在該第二固定部。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固定部的數量為二個且彼此相對固定連接於該第一框體,該第二固定部的數量為二個且彼此相對固定連接於該第三框體,同一側的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可以是一體成型。
在另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二透鏡驅動模組、一光轉折單元模組、一框體以及一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具有與該第一光軸垂直的一第二光軸;該光轉折單元模組用於將沿著該第二光軸入射的光線改變路徑到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並連接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框體包括複數個側壁、一第一側壁以及一第二側壁,其中,該等側壁沿著平行於該第二光軸之方向延伸,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沿著該第一光軸彼此相對設置;該第一成像單元與該第一側壁相鄰,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設置在該框體內並且固定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框體包括相對連接的一第一框體部以及一第二框體部,該第一框體部容納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該第二框體部容納該第一成像單元。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框體部具有一第一開口端,該第二框體部具有一第二開口端,該第一開口端與該第二開口端彼此連接;該第一框體包括該第二側壁、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該第三側壁和該第四側壁各自的一端與該第二側壁的兩端相連,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二透鏡驅 動模組相鄰;該第二框體包括該第一側壁、一第五側壁以及一第六側壁,該第五側壁和該六側壁各自的一端與該第一側壁的兩端相連。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透鏡單元與該第一成像單元之間,該第二框體部容納該第一光學元件。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從該第一側壁至該第二側壁依序排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以及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排列,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與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一第三方向排列,該第三方向與該第一光軸以及該第二光軸垂直。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框體更包括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該第三側壁連接在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第一端之間,該第四側壁連接在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垂直於該第一光軸,該第三側壁和該第四側壁相對於該第一光軸彼此對稱;該第三側璧與該第四側壁上設置有複數個穿孔,該等穿孔分別與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相對;該第三側璧與該第四側壁的頂面上均設置有一凹部,該等凹部的連線與該第一光軸垂直;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單元與該第一成像單元之間,並包括設置在該等凹部內的二個固定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藉由該等固定件固定於該框體;該框體呈凸字形,且緊密圍繞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
1‧‧‧鏡頭裝置
2‧‧‧固定件
3‧‧‧第二載體
4‧‧‧透鏡單元
5‧‧‧第一載體
6‧‧‧光路轉折單元
7‧‧‧上蓋
8‧‧‧連接單元
10‧‧‧鏡頭裝置
12‧‧‧框體
13‧‧‧第一透鏡驅動模組
14‧‧‧光路轉折單元模組
15‧‧‧第二透鏡驅動模組
16‧‧‧第一成像單元模組
20‧‧‧框體
21‧‧‧第一框體部
22‧‧‧第二側壁
23‧‧‧第三側壁
24‧‧‧第四側壁
25‧‧‧第一側壁
26‧‧‧第二框體部
30‧‧‧第一透鏡驅動模組
31‧‧‧第一透鏡單元
32‧‧‧第一光學元件
33‧‧‧第一成像單元
34‧‧‧第二固定件
35‧‧‧第二載體
4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
41‧‧‧第一固定件
42‧‧‧第一載體
43‧‧‧光路轉折單元
50‧‧‧第二透鏡驅動模組
60‧‧‧蓋體
61‧‧‧透光口
62‧‧‧濾光單元
63‧‧‧第一成像單元
64‧‧‧遮擋版
65‧‧‧定位擋片
70‧‧‧第一柔性印刷電路板
71‧‧‧孔
80‧‧‧第二柔性印刷電路板
90‧‧‧第三柔性印刷電路板
200‧‧‧透鏡驅動模組
201‧‧‧第二固定件
202‧‧‧固定件本體
203‧‧‧第二載體
204‧‧‧固定件底座部
205‧‧‧透鏡單元
207‧‧‧透鏡蓋體
209‧‧‧柔性印刷電路板
211‧‧‧連接單元
212‧‧‧第四側壁
213‧‧‧第三側壁
214‧‧‧第二側壁
215‧‧‧容納凹位
221‧‧‧第一側壁
222‧‧‧第五側壁
223‧‧‧第六側壁
224‧‧‧點膠孔
231‧‧‧第一側壁連接部
232‧‧‧中間部分
233‧‧‧第二側壁連接部
234‧‧‧穿孔
235‧‧‧凹部
244‧‧‧穿孔
245‧‧‧凹部
30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
301‧‧‧第一固定件
302‧‧‧第二載體本體
303‧‧‧第一載體
304‧‧‧第二載體底座部
305‧‧‧光路轉折單元
321‧‧‧固定件
341‧‧‧第二固定件底座部
342‧‧‧第二固定件本體
351‧‧‧頂部連接部
352‧‧‧第二載體本體
501‧‧‧第二透鏡單元
502‧‧‧轉軸
504‧‧‧第一載體本體
2011‧‧‧第二固定件底座部
2011a‧‧‧第一框體
2011b‧‧‧第一連接部
2012‧‧‧第二固定件本體
2012a‧‧‧主體
2012b‧‧‧側板
2012c‧‧‧前板
2012d‧‧‧後板
2012e‧‧‧夾持部
2012f、2012g‧‧‧孔
2013‧‧‧線圈
2021‧‧‧第二固定部
2021a‧‧‧主體
2021b‧‧‧側板
2021c‧‧‧前板
2021d‧‧‧後板
2021e‧‧‧夾持部
2021f、2021g‧‧‧孔
2022‧‧‧第一固定部
2022a‧‧‧凹槽
2031‧‧‧第二載體底座部
2031a‧‧‧第二框體
2031b‧‧‧第二連接部
2032‧‧‧第二載體本體
2032a‧‧‧透鏡單元連接部
2032b‧‧‧固定件連接部
2032c‧‧‧長槽
2032d‧‧‧腰型孔
2041‧‧‧中間分隔部
2042‧‧‧第二框體
2042a‧‧‧第二連接部
2043‧‧‧第一框體
2043a‧‧‧第一連接部
3011‧‧‧第一固定件本體
3021‧‧‧長孔
3031‧‧‧第一載體本體
3031a‧‧‧透光孔
3032‧‧‧第一限位部
3033‧‧‧第二限位部
3034‧‧‧定位部
3321‧‧‧第一部分
3322‧‧‧第二部分
3421‧‧‧滑槽
3521‧‧‧凸肋
X‧‧‧第一方向
Y‧‧‧第三方向
Z‧‧‧第二方向
第1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其中一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驅動模組以及透鏡蓋體之示意圖。
第2圖係第1圖中的透鏡驅動模組以及透鏡蓋體之爆炸圖。
第3圖係第2圖中的第二固定件之結構示意圖。
第4圖係第2圖中的第二載體之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第2圖中的透鏡驅動模組於組裝完成時之示意圖。
第6圖係第1圖中的透鏡驅動模組以及透鏡蓋體之剖視圖。
第7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的第二載體於另一實施例時之結構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其中一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9A圖係第8圖中的鏡頭裝置之爆炸圖。
第9B圖係第9A圖中的固定件之結構示意圖。
第10圖係第9A圖中的固定件底座部之結構示意圖。
第11圖是第8圖中的鏡頭裝置將上蓋移除後之示意圖。
第12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其中一第三實施例的光路轉折單元模組之爆炸圖。
第13圖係第12圖中的光路轉折單元模組於組裝完成時之示意圖。
第14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其中一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5圖係第14圖中的鏡頭裝置之爆炸圖。
第16圖係第15圖中的框體之結構示意圖。
第17圖係第15圖中的第一固定件與第二固定件固定於框體內時之結構示意圖。
第18圖係本發明鏡頭裝置其中一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9圖係第18圖中的鏡頭裝置之爆炸圖。
第20圖係第18圖中的第二框體部之結構示意圖。
第21圖係第18圖中的第二框體部之爆炸圖。
<第一實施例>
,請同時參閱第1及2圖,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鏡頭裝置(未繪示)包括一成像單元(未繪示)、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未繪示)、一光路轉折單元蓋體(未繪示)、一透鏡驅動模組200、一透鏡蓋體207以及二個連接單元211。其中,該光路轉折單元模組可透過該等連接單元211連接於透鏡驅動模組200,該成像單元可為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簡稱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簡稱CMOS)等感光元件,可用以接收來自於該鏡頭裝置之攝像。以下詳細說明該等元件的組裝: 透鏡驅動模組200包括一第二固定件201、一第二載體203、一透鏡單元205、二個驅動件(未繪示)以及一柔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簡稱FPC)209。其中,透鏡單元205包括複數個透鏡(未繪示)、一光圈(未繪示)以及一鏡筒(未繪示),該等透鏡固定於該鏡筒內,並構成一光軸(未繪示)。該等透鏡與該光圈沿著該光軸排列,該光圈可設置於該等透鏡之前、之間或之後。透鏡單元205固定搭載於第二載體203中,第二載體203可活動地連接於第二固定件201上。當第二載體203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沿著第9圖所示的一第一方向X、一第二方向Z移動時,即可帶動透鏡單元205一起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進行調整。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Z相互垂直。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是前後方向,第二方向Z可以是左右方向。
請同時參閱第2及3圖,第二固定件201包括一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以及二個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該等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彼此相對連接在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上。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包括一第一框體2011a以及複數個第一連接部2011b,該等第一連接部2011b從第一框體2011a的左右兩側向上延伸。第一框體2011a大體呈中空的方框狀,具有開口,且每一側的第一連接部2011b可以是一個或複數個。第一連接部2011b用於與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相連,在第一連接部2011b上設置有孔。
每個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都包括一主體2012a、一側板2012b、一前板2012c、一後板2012d以及二個夾持部2012e,側板2012b從主體2012a向上延伸,前板2012c和後板2012d分別從主體2012a和側板2012b的兩端沿著第二方向Z朝向另一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延伸,而該等夾持部2012e從主體2012a向上延伸且與側板2012b相互間隔。二個主體2012a均沿著第一方向X(即前後方向)延伸,並分別與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的左右兩側的第一連接部2011b連接。在前板2012c和後板2012d上,設置有彼此對應的二個孔2012f、2012g。夾持部2012e從主體2012a朝向第二載體203延伸並與第二載體203一側連接,用以將第二載體203可移動地懸掛於第二固定件201中。具體而言,夾持部2012e可以呈長條狀,且可具有蜿蜒部分,因而具有可撓性,使得第二載體203能夠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位移。也就是說,搭載有透鏡單元205的第二載體203透過夾持部2012e可活動地設置於第二固定件201上。
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優選地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具有較高的強度,且可以通過例如沖壓等方式製成。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為塑膠件。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和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可以通過埋入射出 的方式成型為一體。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結合於第一連接部2011b,第一連接部2011b上的孔有助於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和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更牢固地連接。由於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與塑膠相比,可以以較小的厚度達到較高的強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的第一框體2011a的厚度可以是0.40~0.44公厘(mm),優選0.42公厘(mm)。
請同時參閱第2及4圖,第二載體203包括一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以及二個第二載體本體2032,該等第二載體本體2032彼此相對連接在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的左右兩側,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做為該等第二載體本體2032的連結部,使該等第二載體本體2032以及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相連結,並且該等第二載體本體2032與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係以透鏡單元205的光軸為中心圍繞透鏡單元205的部分外周部。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包括一第二框體2031a以及二個第二連接部2031b,該等第二連接部2031b分別從第二框體2031a的左右兩側向上延伸。第二框體2031a大體呈中空的方框狀,其外部尺寸小於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的第一框體2011a的內部尺寸(即,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的第一框體2011a的開口大於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使得第二框體2031a可以被容納於第一框體2011a內並可相對於第一框體2011a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運動。每一側的第二連接部2031b可以是一個或多個。第二連接部2031b用於與第二載體本體2032相連,在第二連接部2031b上設置有孔。第二載體203具有開口部(未繪示),開口部位於第二載體203上平行且相對於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的一端面,透鏡單元205置於第二載體203開口部中,且透鏡單元205朝向透鏡蓋體207的一端面裸露於開口部且不突出於開口部。
每個第二載體本體2032都包括一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以 及一固定件連接部2032b,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的下端與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相連,固定件連接部2032b從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的頂部沿著第二方向Z延伸。其中,該等第二載體本體2032的固定件連接部2032b相背延伸,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傾斜向上延伸,包括一內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該外表面與該內表面相反。二個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的該內表面彼此相對,且與透鏡單元205的外表面的形狀相適配,以便夾持固定透鏡單元205。以通過連接單元211且平行於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的平面切割透鏡單元205,得到至少一平面,且得到的該平面大於第二框體2031a內面積的50%、小於第二框體2031a內面積的97%。這一平面比例關係可以使該鏡頭裝置有較佳的像數、入光量、解析度,但鏡頭體積小型化及驅動力較佳的性能。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的該外表面上設置有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一長槽2032c。二個長槽2032c的截面可以分別是旋轉90度、-90度後的U形,此形狀僅為實施例說明並非限定此形狀,亦可是其他任意形狀。
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優選地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具有較高的強度,且可以通過例如沖壓等方式製成。第二載體本體2032為塑膠件,且沿著第一方向X的長度小於第二固定件本體2012的前板2012c和後板2012d之間的距離。第二載體本體2032和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可以通過埋入射出的方式成型為一體。第二載體本體2032結合於第二連接部2031b,第二連接部2031b上的孔有助於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和第二載體本體2032更牢固地連接。由於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與塑膠相比,可以以較小的厚度達到較高的強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二載體底座部2031的第二框體2031a的厚度小於第二固定件底座部2011的第一框體2011a的厚度,可以是0.30~0.35公厘(mm),優選0.32公厘(mm)。
固定件連接部2032b的側面在第二方向Z上延伸至與第二 固定件201的主體2012a的側面平齊,夾持部2012e的一端固定在主體2012a上,一端與固定件連接部2032b相連,從而將第二載體203連接在第二固定件201上。
每個連接單元211依次通過前板2012c上的孔2012f、第二載體本體2032上的長槽2032c以及後板2012d上的孔2012g。長槽2032c與連接單元211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可發生相對運動,使得第二載體203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進行調整,且其在第一方向X的移動範圍將因為第二載體本體2032抵接到第二固定件201的前板2012c和後板2012d而受到限制,在第二方向Z的移動範圍將因為第二載體本體2032抵接到第二固定件201的側板2012b或連接單元211而受到限制。連接單元211可延伸超出第二固定件201之外,以便與其它的構件(例如該光路轉折單元模組)進行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藉由加入該光路轉折單元模組,其餘設置於該鏡頭裝置內部的光學元件(例如透鏡驅動模組)不再被限制為一定要沿著該成像單元之中心軸向排列,進而減少該鏡頭裝置的厚度及所佔有的配置空間。另一方面,藉由連接單元211、對應的孔2012f、2012g以及長槽2032c之組合,本發明的該鏡頭裝置在組裝時可避免複雜的調整過程,相對地還可提高其組裝效率並減低其成本。除此之外,比起單純以膠水固定的結構,結合連接單元211更大幅提升了該鏡頭裝置的結構強度,從而確保品質。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瞭解,連接單元211並非必要的元件,本實施例也可省略連接單元211、對應的孔2012f、2012g以及長槽2032c。
請同時參閱第5及6圖,當透鏡單元205固定在第二載體203上、且第二載體203連接在第二固定件201上時,第二載體203的第二框體2031a設置於第一框體2011a內,且透鏡單元205的底部設置於第二框 體2031a內,即,第二載體203的第二框體2031a部分結構和第一框體2011a重疊裝配,且透鏡單元205的底部部分結構與第二框體2031a重疊裝配在一起,如此可以顯著減小該鏡頭裝置的厚度。
又如第2圖所示,該驅動件可以包括例如一線圈2013以及一磁石(未繪示)。具體而言,在第二固定件201和第二載體203的其中一者上設置有線圈2013,另一者上設置有該磁石,當線圈2013通電時,會在第二固定件201和第二載體203之間產生電磁場,從而驅動第二載體203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運動,實現透鏡單元205的調整。於本實施例中,線圈2013設置在第二固定件201上、而該磁石設置在第二載體203上。
夾持部2012e在第二載體203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運動時,起到支撐第二載體203並為第二載體203提供復位力的作用。
柔性印刷電路板209覆蓋於第二固定件201的底部,與線圈2013電連接且封閉第一框體2011a從而達到防塵的目的。相比於現有技術,可以省略透鏡驅動模組200的下蓋,進一步減少該鏡頭裝置的高度。
在操作配置有該鏡頭裝置之攝像裝置時,該鏡頭裝置接收被攝物所發出之一光束(未繪示),該光束進入該鏡頭裝置後,經由該光路轉折單元模組改變其光束路徑,通過透鏡單元205,並進入該成像單元,使該成像單元取得攝像之成像。其中,第二載體203可透過該等夾持部2012e帶動透鏡單元205在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Z上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進行移動,使得該光束能以與透鏡單元205的光軸平行之方式通過透鏡單元205,進而使得配置有該鏡頭裝置之攝像裝置得以達成光學影像穩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以及自動對焦(Auto Focus,AF)之功效。
於另一實施例中,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的外表面沒有設置長槽2032c。請參閱第7圖,取而代之的是,在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上,設置有一腰型孔2032d,腰型孔2032d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且貫穿透鏡單元連接部2032a。
對應地,每個連接單元211依序通過前板2012c上的孔2012f、第二載體本體2032上的腰型孔2032d以及後板2012d上的孔2012g。腰型孔2032d與連接單元211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可發生相對運動,使得第二載體203相對於第二固定件201進行調整,其在第一方向X的移動範圍將因為第二載體本體2032抵接到第二固定件201的前板2012c或後板2012d而受到限制,而其在第二方向Z的移動範圍將因為第二載體本體2032的腰型孔2032d抵接到連接單元211而受到限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瞭解,連接單元211並非必要的元件,本實施例也可省略連接單元211、對應的孔2012f、2012g以及腰型孔2032d。其餘元件的設置及操作與前述實施例類似,故不在此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第8、9A及9B圖,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鏡頭裝置1包括一成像單元(未繪示)、一固定件2、一第二載體3、一透鏡單元4、一第一載體5、一光路轉折單元6、一上蓋7以及二個連接單元8。第二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光路轉折單元模組與透鏡驅動模組共同採用一個固定件2。以下詳細說明該等元件的組裝: 第二載體3連接在固定件2的前部,透鏡單元4固定設置在第二載體3內,第一載體5設置在固定件2的後部,光路轉折單元6固定在第一載體5內,上蓋7遮蔽第二載體3的頂部和固定件2的兩側。在上蓋7上,設置有與光路轉折單元6對應的孔71,以供光線通過。
透鏡單元4包括複數個透鏡(未圖示)、一光圈(未圖示)以及一鏡筒(未圖示),該等透鏡固定於該鏡筒內,並構成一光軸(未繪示)。該等透鏡與該光圈沿著該光軸排列,該光圈可設置於該等透鏡之前、之間或之後。透鏡單元4固定搭載於第二載體3中,第二載體3可活動地連接於固定件2上。當第二載體3相對於固定件2沿著第9A圖所示的一第一方向X、一第二方向Z移動時,即可帶動透鏡單元4一起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相對於固定件2進行調整。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Z相互垂直。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是平行於該光軸的前後方向,第二方向Z可以是垂直於於該光軸的左右方向。
請同時參閱第8到10圖,固定件2包括一固定件底座部204以及一固定件本體202,固定件本體202固定連接在固定件底座部204上。固定件底座部204優選地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具有較高的強度,且可以通過例如沖壓等方式製成。於第二實施例中,固定件底座部204大體呈矩形框狀,並包括一中間分隔部2041、一第二框體2042、複數個第二連接部2042a、一第一框體2043以及複數個第一連接部2043a,其中,中間分隔部2041分隔形成第二框體2042和第一框體2043。第二框體2042位於前部,第一框體2043位於後部,兩者可通過沖壓等方式一體成型地製成。
具體而言,第二框體2042大體呈中空的方框狀,具有開口。第一框體2043的結構與第二框體2042類似,大體呈中空的方框狀,具有開口。該等第二連接部2042a從第二框體2042的左右兩側向上延伸,且在第二連接部2042a上設置有孔,該等第一連接部2043a從第一框體2043的左右兩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連接部2043a上設置有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瞭解,第二連接部2042a和第一連接部2043a並非必要的部分,可以均省略,也可以只省略其中一者。
固定件本體202包括二個第二固定部2021以及二個第一固定部2022,該等第二固定部2021連接在固定件底座部204的前部,該等第一固定部2022連接在固定件底座部204的後部,且固定件本體202優選地一體成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具體而言,該等第二固定部2021彼此相對固定連接在第二框體2042上,該等第一固定部2022彼此相對固定連接在第一框體2043上。同一側的第二固定部2021與第一固定部2022可以是一體成型。固定件本體202可以是塑膠件,且通過埋入射出的方式與固定件底座部204成型為一體。
第二固定部2021包括一主體2021a、一側板2021b、一前板2021c、一後板2021d以及二個夾持部2021e,主體2021a與固定件底座部204連接,側板2021b從主體2021a向上延伸,前板2021c和後板2021d分別從主體2021a和側板2021b的兩端沿著第二方向Z朝向另一第二固定部2021延伸,而該等夾持部2021e從主體2021a向上延伸且與側板2021b相互間隔。在前板2021c和後板2021d上,分別設置有彼此對應的孔2021f、2021g。夾持部2021e從主體2021a朝向第二載體3延伸並與第二載體3一側連接,用以將第二載體3可移動地懸掛於固定件2的第二固定部2021中。
第一固定部2022與固定件底座部204連接且向上延伸,在第一固定部2022的頂面上,形成凹槽2022a。凹槽2022a可以是例如V形,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是U形或者其他凹陷形態。
第二載體3包括第二載體底座部304以及二個第二載體本體302,該等第二載體本體302彼此相對連接在第二載體底座部304的左右兩側。第二載體底座部304優選地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具有較高的強度,且可以通過例如沖壓等方式製成。第二載體底座部304大體呈中空的方框狀,具有開口,且第二載體底座部304的外部尺寸小於固定件底座部204 的第二框體2042的內部尺寸(即,固定件底座部204的第二框體2042的開口大於第二載體底座部304),使得第二載體底座部304可以設置於第二框體2042內並可相對於第二框體2042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運動。透鏡單元4的底部設置於第二載體底座部304內。
第二載體本體302為塑膠件。第二載體本體302和第二載體底座部304可以通過埋入射出的方式成型為一體。在第二載體32上設置有長槽(未繪示)或者長孔3021。
每個連接單元8依次通過前板2021c上的孔2021f、第二載體本體302上的長孔3021以及後板2021d上的孔2021g。長孔3021與連接單元8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可發生相對運動,使得第二載體3相對於固定件2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進行調整。
鏡頭裝置1還包括一驅動件(未繪示),驅動第二載體3相對於固定件2的第二固定部2021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上運動。該驅動件可以是例如線圈和位置感應器、以及磁石,除了磁石以及線圈相對配置之外,亦可為音圈馬達或壓電材料進行替換。
光路轉折單元6固定在第一載體5中,第一載體5設置於固定件2的第一固定部2022上。於第二實施例中,第一載體5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部2022上。具體而言,第一載體5包括相對設置的二個第一載體本體504以及二個轉軸502。轉軸502從第一載體本體504的外表面延伸而出,設置於第一固定部2022頂面上的凹槽2022a內,且可以在其中轉動。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載體5也可以固定設置於固定件2的第一固定部2022上。
由於固定件底座部204由金屬或者合金製成,與塑膠相比,可以以較小的厚度達到較高的強度。又,固定件2為一整體,第二載體3 連接在其前部,第一載體5設置在其後部,鏡頭裝置1的整體強度較高,在組裝時需要的工時也相對較少。
請同時參閱第8到11圖,在操作配置有鏡頭裝置1的攝像裝置時,鏡頭裝置1接收被攝物所發出之一光束(未繪示)。第一載體5可通過轉軸502帶動光路轉折單元6繞著平行於第二方向Z的一軸線(或垂直於光軸的一軸線)相對於固定件2進行轉動,以調整光路轉折單元6接收該光束時的傾斜角度。第二載體3可帶動透鏡單元4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相對於固定件2進行移動,使得該光束能以與透鏡單元4的光軸平行的方式通過透鏡單元4,進而使得配置有該鏡頭裝置之攝像裝置得以達成光學影像穩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以及自動對焦(Auto Focus,AF)之功效。
<第三實施例>
請同時參閱第12及13圖,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鏡頭裝置(未繪示)包括一成像單元(未繪示)、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300、一光路轉折單元蓋體(未繪示)、一透鏡驅動模組(未繪示)以及一透鏡蓋體(未繪示)。第三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光路轉折單元模組300的結構。
如第12圖所示,光路轉折單元模組300包括一第一固定件301、一第一載體303以及一光路轉折單元305。於本實施例中,該透鏡驅動模組內的複數個透鏡(未繪示)構成一光軸(未繪示),該光軸平行於第12圖所示的一第一方向X,且垂直於第12圖所示的一第二方向Z。光路轉折單元305可以是例如稜鏡、反射鏡、折射鏡或者偏光鏡。
光路轉折單元305固定在第一載體303中,第一載體303包括一第一載體本體3031、二個第一限位部3032、二個第二限位部3033以及二個定位部3034,第一載體本體3031相對於該光軸傾斜設置,該等第 一限位部3032分別從第一載體本體3031的左右兩側沿著平行於該光軸之方向(即第一方向X)向前延伸,該等第二限位部3033分別從第一載體本體3031的左右兩側傾斜向上延伸,該等定位部3034分別從第一載體303的外表面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方向(即第二方向Z)延伸。
該等定位部3034從側面看來呈T形,包括從第一載體本體3031向外延伸的支承部分(未繪示),以及從支承部分的底面中部傾斜向下延伸的轉軸部分(未繪示),該支承部分與第一載體本體3031平行,優選地位於同一平面內。第一固定件301包括相互連接的兩個側板3011、後背板(未繪示)以及底板(未繪示),在第一固定件301的兩個側板3011上,均形成用於容納第一載體303的該等定位部3034的容納凹位,在容納凹位內形成供該等定位部3034的轉軸部分轉動的空間,在側板3011上還設置有第一載體限位部,第一載體限位部的數量為兩個,位於容納凹位的斜上方。當第一載體303設置在第一固定件301內時,第一載體限位部抵擋在第一載體303的第二限位部3033的頂面的一部分上,使得第一載體303不能向上運動。
在第一載體本體3031上,設有供光線通過的一透光孔3031a。第一載體本體3031可相對於該光軸傾斜45度。第二限位部3033夾持在光路轉折單元305的左右兩側,使其在垂直於光軸的第二方向Z上限位,第二限位部3033可以與第一載體本體3031垂直。二個第一限位部3032均呈彎曲形,優選地呈L形,包括一第一部分3321以及一第二部分3322,第二部分3322與第一部分3321相互垂直。其中,二個第一限位部3032的第一部分3321分別夾持在光路轉折單元305的左右兩側,而第二部分3322均抵擋在光路轉折單元305的前表面。第一載體本體3031和二個第一限位部3032的第二部分3322使光路轉折單元305在平行於光軸的第 一方向X上限位。
第一載體303的第一限位部3032抵擋在光路轉折單元305的前表面,而不是如現有技術那樣抵擋在光路轉折單元305的底面,相比現有技術而言,可以使光路轉折單元305的高度降低,減小了整體的厚度,兼顧了鏡頭裝置的強度和小型化。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載體303通過定位部3034設置在第一固定件301的內表面上,而不是如第二實施例那樣設置在第一固定部2022的頂面上。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第14、15及17圖,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鏡頭裝置包括一第一成像單元33、一框體20、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一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以及一蓋體60。第四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以及框體20的結構。以下詳細說明該等元件的組裝: 框體20具有一容置空間,第一成像單元33、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依序固定設置在框體20的容置空間內,而第一成像單元33、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光學連結。其中,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具有平行於第14圖所示的一第一方向X的一第一光軸(未繪示),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具有平行於第14圖所示的一第三方向Y的一第二光軸(未繪示)。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光軸與該第二光軸彼此垂直,即,第一方向X與第三方向Y彼此垂直。第一成像單元33可以是例如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
請參閱第16圖,框體20包括複數個側壁,該等側壁沿著平行於該第二光軸之方向(即第三方向Y)延伸,且環繞形成框體20的容置空間。具體而言,框體20包括一第一側壁25、一第二側壁22、一第三側壁23以及一第四側壁24,第一側壁25與第二側壁22彼此平行,第三側壁23連接在第一側壁25和第二側壁22的第一端之間,第四側壁24連接在第一側壁25和第二側壁22的第二端之間。其中,第一側壁25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相鄰,而第二側壁22與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相鄰。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相對於該第一光軸彼此對稱。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壁25的長度大於第二側壁22的長度,第三側壁23呈彎折狀,包括相互連接的三部分,即,一第一側壁連接部231、一第二側壁連接部232以及一中間部分233,中間部分233連接在第一側壁連接部231和第二側壁連接部232之間。其中,第一側壁連接部231和第二側壁連接部232彼此平行,且均與中間部分233垂直。第一側壁連接部231與第一側壁25連接,第二側壁連接部232與第二側壁22連接。第四側壁24與第三側壁23相對於該第一光軸彼此對稱,使得框體20呈凸字形。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側壁25的長度可以小於第二側壁22的長度。又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側壁25的長度可以與第二側壁22相等,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可以僅包括一個部分,使得框體20呈矩形。又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側壁25的長度可以與第二側壁22相等,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可以包括相互連接的五個部分,使得框體20呈中間窄、兩端寬的形狀、或者呈中間寬、兩端窄的形狀。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框體20可以根據需要呈其他形狀。
在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上,設置複數個穿孔234、 244,分別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相對,當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設置在框體20的容置空間內,藉由穿孔234、244可更輕易便利地點膠在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與框體20的間隙內,使鏡頭裝置整體強度更加穩固。在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的頂面上,均設置有一凹部235、245,且二個凹部235、245的連線與該第一光軸(即第一方向X)垂直。
框體20緊密包圍在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和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的周邊,且通過例如膠水固定。框體20優選地以金屬或者合金製成,能夠以較小的厚度達到較高的強度。
又如第14、15及17圖所示,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31、一第一光學元件32、一第二固定件34、一第二載體35以及二個驅動件(未繪示)。第一透鏡單元31、第一光學元件32以及第一成像單元33沿著該第一光軸依序設置,第一成像單元33設置在遠離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的一側,即,靠近第一側壁25。第一光學元件32可以是例如紅外濾光片。
具體而言,框體20的第三側壁23和第四側壁24頂面的凹部235、245設置在第一透鏡單元31和第一成像單元33之間,第一光學元件32還包括設置在凹部235、245內的二個固定件321,第一光學元件32藉由固定件321固定於框體20上。
第二固定件34固定於框體20內,第二載體35設置在第二固定件34上,並可沿著平行於該第一光軸之方向(即第14圖所示的第一方向X)、垂直於該第一光軸之方向(即第14圖所示的一第二方向Z)運動,第一透鏡單元31固定在第二載體35上,且第一透鏡單元31的底部設置於第二載體35的底部內。其中,第二方向Z與第一方向X、第三方向Y垂直。 當第二載體35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運動時,帶動第一透鏡單元31相對於第二固定件34進行調整。第二固定件34的左右兩側通過例如膠水固定連接在框體20內。
如第15圖所示,第二固定件34包括一第二固定件底座部341以及二個第二固定件本體342,該等第二固定件本體342連接在第二固定件底座部341的左右兩側,並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在第二固定件本體342的彼此相對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二個滑槽3421。其中,第二固定件底座部341為金屬或者合金製成的框體,第二固定件本體342是塑膠件,且通過埋入射出的方式連接在第二固定件底座部341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二固定件34也可以整體為塑膠件。
第二載體35包括一頂部連接部351以及二個第二載體本體352,該等第二載體本體352連接在頂部連接部351的左右兩側,並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頂部連接部351做為該等第二載體本體352的連結部,使該等第二載體本體352以及頂部連接部351相連結,並且該等第二載體本體352與頂部連接部351係以第一透鏡單元31的該第一光軸為中心圍繞第一透鏡單元31的部分外周部。在第二載體本體352的外側表面上,設置有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二個凸肋3521。凸肋3521與第二固定件本體342上的滑槽3421配合,並可沿著第一方向X在其中滑動。第二載體35沿著第二方向Z的寬度小於第二固定件34的二個第二固定件本體342之間的間距,使得凸肋3521可以沿著第二方向Z在滑槽3421中調整。為了保證運動的平穩,第二固定件34上的滑槽3421可以是例如四個,對應的凸肋3521也可以是例如四個。在第二固定件34的滑槽3421的兩端,還設置有使第二載體35限位的二個止擋件(未繪示)。第二載體35具有開口部(未繪示),開口部位於第二載體35的頂部連接部351上一端面,第一透鏡單元31置 於第二載體35開口部中,且第一透鏡單元31朝向蓋體60的一端面裸露於開口部且不突出於開口部。
該等驅動件驅動第二載體35相對於第二固定件34沿著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運動。該等驅動件可以包括一線圈(未繪示)以及一磁石(未繪示),該磁石以及該線圈相對配置。於另一實施例中,該等驅動件亦可為音圈馬達或壓電材料。
第二固定件本體342內側表面的二個滑槽3421以及第二載體本體352外側表面上的二個凸肋3521亦可由前述實施例的夾持部態樣來替換作動。於另一實施例中,每個第二固定件本體342都包括二個夾持部(未繪示),該等夾持部自第二固定件本體342朝第二載體35延伸而出,並與第二載體35連接,用以將第二載體35可移動地懸掛於第二固定件本體342中,該等夾持部可以呈長條狀,且可具有蜿蜒部分因而具有可撓性,使得第二載體35能夠沿著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位移,其中該第一方向為平行於該第一光軸之方向,該第二方向為垂直於該第一光軸之方向,該第一方向和該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因此搭載有第一透鏡單元31的第二載體35係透過該等夾持部可活動地設置於該等第二固定件本體342之間,藉由該等驅動件驅動第二載體35相對於第二固定件34沿著該第一方向、該第二方向運動。其餘元件的設置及操作與前述實施例類似,故不在此贅述。
又如第15圖所示,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包括一第一固定件41、一第一載體42以及一光路轉折單元43,第一固定件41固定於框體20內,第一載體42設置在第一固定件41內,光路轉折單元43固定在第一載體42內。光路轉折單元43具有一入光面、一變向面以及一出光面,用於將沿著第三方向Y入射的一光線(未繪示)經由該入光面至該變向面改變路徑再由該出光面到達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並成像於第一成像單元33。光 路轉折單元43可以是例如稜鏡、反射鏡、折射鏡或者偏光鏡。
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包括一第二透鏡單元501以及一第二成像單元(未繪示),第二透鏡單元501與該第二成像單元沿著第三方向Y設置。來自外界的一光線(未繪示)經第二透鏡單元501成像於該第二成像單元。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可以是望遠鏡頭模組,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可以是廣角鏡頭模組。
蓋體60覆蓋在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和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上,其上設置有與光路轉折單元43對應的一透光口61,使得光路轉折單元43能夠從中露出並接收光線。
鏡頭裝置還包括一外殼體(未繪示),該外殼體覆蓋住框體20的容置空間並與框體20連結,防止灰塵或其他物體落入鏡頭裝置而影響作動,其上設置有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以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對應的二個開口(未繪示),使得光路轉折單元43以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能夠從中露出並接收光線,其中該外殼體與框體20可為膠合、卡合、扣合等連結方式連接固定,膠合連結方式為該外殼體與框體20接觸部分點膠黏合,卡合連結方式為該外殼體與框體20分別具有相對應設置的一凸出部(未繪示)及一凹陷部(未繪示),該凹陷部的徑寬稍微小於該凸出部的直徑,藉此該外殼體與框體20卡合連結固定,扣合連結方式為該外殼體與框體20分別具有相對應設置的一第一勾部(未繪示)及一第二勾部(未繪示),該第一勾部可與該第二勾部互相扣合,藉此該外殼體與框體20扣合連結固定。
本發明的鏡頭裝置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以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均固定在框體20內,形成一體化加強結構,可以提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和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的結合強度,降低鏡頭裝置的厚度。
於另一實施例中,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與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沿著第二方向Z排列,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沿著第一方向X方向排列,第一側壁25的長度小於第二側壁22的長度,光路轉折單元模組40與第二透鏡驅動模組50同時與第二側壁22相鄰,第一透鏡驅動模組30與第一側壁25、第三側壁23以及第四側壁24相鄰。
<第五實施例>
請同時參閱第18及19圖,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鏡頭裝置10包括一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一框體12、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以及一第二透鏡驅動模組15。第五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以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15的排列方式與框體12的結構。以下詳細說明該等元件的組裝: 如第18圖所示,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均沿著一第一方向X排列,而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和第二透鏡驅動模組15沿著一第二方向Z排列。這使得整個框體12大致呈L形。框體12包括一第一框體部21以及一第二框體部26,第一框體部21和第二框體部26相對連接,第一框體部21用於容納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以及第二透鏡驅動模組15,第二框體部26用於容納固定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請參閱第20圖,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包括一第一成像單元63以及一濾光單元62。
具體而言,第一框體部21包括一第二側壁214、一第三側壁213以及一第四側壁212,其中,第二側壁214可以與第二方向Z垂直且靠近第二透鏡驅動模組15,第四側壁212和第三側壁213彼此不同,均通過各自的第一端與第二側壁214的兩端相連,以形成一開口端。請同時參 閱第20、21圖,第二框體部26包括一第一側壁221、一第五側壁222、一第六側壁223、二個遮擋版64以及二個定位擋片65,第一側壁221可以與第一方向X垂直且靠近第一成像單元63,第五側壁222和第六側壁223彼此對稱,均通過各自的第一端與第一側壁221的兩端相連,以形成另一開口端。該等定位擋片65分別貼置於第五側壁222和第六側壁223的內側,且一端抵置於第一側壁221上,另一端抵置於濾光單元62上,使得濾光單元與第一成像單元63之間保持預定的距離。該等遮擋板64分別從第一側壁221的頂端和底端延伸至濾光單元62,且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接觸。這是為了避免在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和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之間形成間隙,導致雜光和灰塵進入。
又如第18圖所示,第一框體部21的開口端和和第二框體部26的開口端彼此連接。具體而言,在第一框體部21的開口端的側壁外表面上,即第四側壁212和第三側壁213的外表面,設置有用於與第二框體部26相連的容納凹位215。又如第20圖所示,在第二框體部26的開口端的側壁上,即第五側壁222和第六側壁223上,設置有點膠孔224。當第二框體部26的開口端連接到容納凹位215內時,通過點膠孔224點膠,將兩者固定。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容納凹位215可以設置在第二框體部26的開口端的側壁外表面上,此時點膠孔224設置在第一框體部21上。
通過將框體12分為第一框體部21和第二框體部26,在鏡頭裝置10的組裝過程中,若由於誤差導致無法在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上形成理想的影像,可以先將第二框體部26相對於第一框體部21在第一方向X以及如第18圖所示的一第三方向Y上進行調整,再將兩者粘接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方向Z垂直於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Y。
又如第18圖所示,鏡頭裝置10更包括一第一柔性印刷電路 板70、一第二柔性印刷電路板80以及一第三柔性印刷電路板90。第一柔性印刷電路板70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電連接,第二柔性印刷電路板80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電連接,第三柔性印刷電路板90與第一成像單元模組16電連接。具體而言,第一柔性印刷電路板70將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中的一驅動件(未繪示)與一控制器(未繪示)電連接,以便能夠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Z上驅動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中的一第一透鏡單元(未繪示)運動從而進行調整。第二柔性印刷電路板80將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中的一驅動件(未繪示)與一控制器(未繪示)電連接,以便驅動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中的一光路轉折單元(未繪示)繞著第二方向Z轉動,從而調整該光路轉折單元的角度。第三柔性印刷電路板90用於將第一成像單元63與一信號處理器(未繪示)電連接,以傳送所拍攝的影像。又如第20圖所示。第三柔性印刷電路板90延伸通過第一側壁221。注意的是,第一柔性印刷電路板70和第二柔性印刷電路板80可以覆蓋在第一透鏡驅動模組13和光路轉折單元模組14的底部,以起到防塵的作用。

Claims (17)

  1. 一種鏡頭裝置,包括: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一第一載體、一第一固定件、複數個夾持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包括至少一透鏡,該透鏡構成一第一光軸;該第一載體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並包括複數個第一載體本體以及一第一載體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固定件本體以及一第一固定件底座部,且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與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相連結;該等夾持部自該第一固定件本體朝該第一載體延伸而出,並與該第一載體連接;該驅動單元相對設置於該第一載體以及該第一固定件之間,並用於驅動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第一載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件在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一光軸平行,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具有大於該第一載體底座部的容置空間,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設置於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內。
  3. 一種鏡頭裝置,包括:一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一第一透鏡單元、一第一載體、一第一固定件、複數個夾持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包括至少一透鏡,該透鏡構成一第一光軸;該第一載體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並包括複數個第一載體本體以及一第一載體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固定件本體以及一第一固定件底座部,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具有大於該第一載體底座部的容置空間,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設置於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內;該等夾持部自該第一 固定件本體朝該第一載體延伸而出,並與該第一載體連接;該驅動單元相對設置於該第一載體以及該第一固定件之間,並用於驅動承載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第一載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件在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一光軸平行,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等夾持部呈長條狀且具有可撓性,該等夾持部將該第一載體可移動地連接於該第一固定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連接單元,每個第一固定件本體都包括一主體、一側板、一前板以及一後板,該側板從該主體向上延伸,該前板與該後板分別從該主體和該側板的兩端沿著該第二方向朝另一第一固定件本體延伸,該前板和該後板均設置有一孔,該第一載體本體設置有一槽孔,該連接單元依序通過該前板的該孔、該第一載體本體的該槽孔以及該後板的該孔,該槽孔與該連接單元可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相對運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與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藉由埋入射出方式成型為一體;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包括一第一框體以及一第一連接部,該第一框體為中空框,該第一連接部自該第一框體向上延伸,並與該等第一固定件本體連接;該等第一載體本體與該第一載體底座部藉由埋入射出方式成型為一體;該第一載體底座部包括一第二框體以及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二框體為中空框,該第二連接部自該第二框體向上延伸,並與該等第一載體本體連接;該第二框體設置於第一框體內,該第一透鏡單元的底部設置於 該第二框體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更包括一光路轉折單元模組,包括一光路轉折單元以及一第二載體,其中,該光路轉折單元固設於該第二載體;該第一固定件底座部更包括與該第一框體一體成型的一第三框體,該第一固定件本體包括與該第一框體相連接的一第一固定部以及與該第三框體相連接的一第二固定部;該第一載體連接該第一固定部,且相對於該第一固定部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移動,該第二載體設置在該第二固定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固定部的數量為二個且彼此相對固定連接於該第一框體,該第二固定部的數量為二個且彼此相對固定連接於該第三框體,同一側的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可以是一體成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更包括:一第二透鏡驅動模組,具有與該第一光軸垂直的一第二光軸;一光轉折單元模組,用於將沿著該第二光軸入射的光線改變路徑到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並連接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一框體,包括複數個側壁、一第一側壁以及一第二側壁,其中,該等側壁沿著平行於該第二光軸之方向延伸,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沿著該第一光軸彼此相對設置;以及一第一成像單元,與該第一側壁相鄰,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設置在該框體內並且固定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 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從該第一側壁至該第二側壁依序排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以及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排列,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與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一第三方向排列,該第三方向與該第一光軸以及該第二光軸垂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框體包括相對連接的一第一框體部以及一第二框體部,該第一框體部容納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該第二框體部容納該第一成像單元。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框體部具有一第一開口端,該第二框體部具有一第二開口端,該第一開口端與該第二開口端彼此連接;該第一框體包括該第二側壁、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該第三側壁和該第四側壁各自的一端與該第二側壁的兩端相連,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相鄰;該第二框體包括該第一側壁、一第五側壁以及一第六側壁,該第五側壁和該六側壁各自的一端與該第一側壁的兩端相連。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設置在該第一透鏡單元與該第一成像單元之間,該第二框體部容納該第一光學元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從該第一側壁至該第二側壁依序排列。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以及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該第一光軸排列,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與該光轉折單元模組沿著一第三方向排列,該第三方向與該第一光軸以及該第二光軸垂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框體更包括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該第三側壁連接在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第一端之間,該第四側壁連接在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垂直於該第一光軸,該第三側壁和該第四側壁相對於該第一光軸彼此對稱;該第三側璧與該第四側壁上設置有複數個穿孔,該等穿孔分別與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相對;該第三側璧與該第四側壁的頂面上均設置有一凹部,該等凹部的連線與該第一光軸垂直;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單元與該第一成像單元之間,並包括設置在該等凹部內的二個固定件,該第一光學元件藉由該等固定件固定於該框體;該框體呈凸字形,且緊密圍繞該第一成像單元、該第一透鏡驅動模組、該光轉折單元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驅動模組。
TW107120171A 2018-01-05 2018-06-12 鏡頭裝置(二) TWI679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198,916 US11372190B2 (en) 2018-01-05 2018-11-23 Camera device having clamping portions and movable carri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17085.8U CN207676024U (zh) 2018-01-05 2018-01-05 镜头模块
CN201820017085.8 2018-01-05
??201820017085.8 2018-01-05
CN201820215207.4U CN207764454U (zh) 2018-02-07 2018-02-07 镜头装置
??201820215207.4 2018-02-07
CN201820215207.4 2018-02-07
??201820257186.2 2018-02-13
CN201820257186.2 2018-02-13
CN201820257186.2U CN207851396U (zh) 2018-02-13 2018-02-13 镜头装置
CN201820393292.3 2018-03-22
CN201820393292.3U CN207924232U (zh) 2018-03-22 2018-03-22 镜头
??201820393292.3 2018-03-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999A true TW201930999A (zh) 2019-08-01
TWI679484B TWI679484B (zh) 2019-12-11

Family

ID=6831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0171A TWI679484B (zh) 2018-01-05 2018-06-12 鏡頭裝置(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948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2552A (zh) * 2019-09-24 2019-12-13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马达使用的多轴平移模块
CN111897085A (zh) * 2020-08-19 2020-11-06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59193A1 (de) * 2003-12-17 2005-07-28 Hella Kgaa Hueck & Co. Kamera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Justierung einer Kameraanordnung
US8018522B2 (en) * 2006-02-10 2011-09-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image pickup device, lens barrel inspecting method, and lens barrel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090108233A (ko) * 2008-04-11 200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해 제작된 카메라 모듈및 상기 카메라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시스템
TWI468766B (zh) * 2010-12-10 2015-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I554820B (zh) * 2012-08-03 2016-10-2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機構、鏡頭蓋及應用其之鏡頭組
US9766426B2 (en) * 2014-10-20 2017-09-19 Summing Technologies (HK) Limited Miniature lens driving apparatus
US10877236B2 (en) * 2014-12-26 2020-12-29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camera
KR101730268B1 (ko) * 2015-12-07 2017-04-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2019090844A (ja) * 2016-04-08 2019-06-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2552A (zh) * 2019-09-24 2019-12-13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马达使用的多轴平移模块
CN111897085A (zh) * 2020-08-19 2020-11-06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11897085B (zh) * 2020-08-19 2023-11-24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9484B (zh) 2019-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7181A1 (zh)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组件以及移动终端
KR20130118817A (ko) 촬상 장치
WO2018021479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09271405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05751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WO2018035945A1 (zh) 双摄像头变焦模组
TWI491161B (zh) 致動器及具有該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TW201326948A (zh) 鏡頭模組
TWI679484B (zh) 鏡頭裝置(二)
TWI528704B (zh) 致動器及具有該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CN107783245B (zh) 双摄像头变焦模组
US11846762B2 (en) Camera module and structure to switch light path
CN108227107B (zh) 镜头组件及应用该镜头组件的摄影装置
JP707502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11372190B2 (en) Camera device having clamping portions and movable carrier
JP5157877B2 (ja) 撮像素子の取付構造及び撮像装置
CN210376827U (zh)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20050067093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휴대 단말기
CN115774316A (zh) 光学镜头以及摄像模组
JP2012185246A (ja) 撮像ユニット
CN112698462A (zh)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476547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端末
JP709305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1953895B (zh) 可对焦成像装置
CN220455582U (zh) 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