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5017A - 雙驅動式自行車 - Google Patents

雙驅動式自行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5017A
TW201925017A TW106142013A TW106142013A TW201925017A TW 201925017 A TW201925017 A TW 201925017A TW 106142013 A TW106142013 A TW 106142013A TW 106142013 A TW106142013 A TW 106142013A TW 201925017 A TW201925017 A TW 2019250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rope
transmission
pulley
dr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0265B (zh
Inventor
洪炯文
Original Assignee
洪炯文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洪炯文 filed Critical 洪炯文
Priority to TW1061420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026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0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026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5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5017A/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雙驅動式自行車,包括主車架、第一單向轉輪、第二單向轉輪、腳踏驅動裝置及座椅驅動裝置。主車架包括下桿與座桿,座桿連接於下桿中段,下桿的後段樞設後車輪。第一單向轉輪與第二單向轉輪分別同軸設置於後車輪的相對二側。腳踏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連桿與第一傳動組,第一連桿具有第一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下桿,第一傳動組連結於第一連桿與第一單向轉輪之間,第一連桿能相對於主車架擺動,以連動第一傳動組並帶動第一單向轉輪單向旋轉。座椅驅動裝置包括第二連桿與第二傳動組,第二連桿具有第二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座桿,第二傳動組連結於第二連桿與第二單向轉輪之間,第二連桿能相對於主車架擺動,以連動第二傳動組並帶動第二單向轉輪單向旋轉。

Description

雙驅動式自行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特別是指一種雙驅動式自行車。
自行車(或稱腳踏車)為目前非常普遍的代步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用途從傳統的交通工具,拓展到運動、休閒或競賽等功能。此外,自行車在使用時除了不會耗費能源與汙染環境之外,對使用者身心健康也有相當益處,因而深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目前自行車的騎乘方式,都是使用者乘坐於三角狀的座墊上,座墊的後端支撐使用者的屁股及坐骨部位,使用者大腿則夾在座墊的前端,透過兩腳輪流上下來回地踩踏踏板,使鍊輪轉動而帶動車輪旋轉前進。然而,此種設計方式在踩踏的過程中,使用者的大腿容易與座墊產生磨擦,且座墊也會不斷壓迫屁股及坐骨部位,長時間騎乘易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造成身體不適。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雙驅動式自行車,包括主車架、第一單向轉輪、第二單向轉輪、腳踏驅動裝置及座椅驅動裝置。主車架包括下桿與座桿,其中下桿包括前段、中段及後段,座桿連接於中段,下桿之後段樞設後車輪。第一單向轉輪與第二單向轉輪分別同軸設置於後車輪的相對二側、並具有相同驅動方向。腳踏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連桿與第一傳動組,第一連桿具有第一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下桿,第一傳動組連結於第一連桿與第一單向轉輪之間,第一連桿能以第一樞接部為軸相對於主車架擺動,以連動第一傳動組並帶動第一單向轉輪單向旋轉。座椅驅動裝置包括第二連桿與第二傳動組,第二連桿具有第二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座桿,第二傳動組連結於第二連桿與第二單向轉輪之間,第二連桿能以第二樞接部為軸相對於主車架擺動,以連動第二傳動組並帶動第二單向轉輪單向旋轉。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雙驅動式自行車,使用者可透過本身乘坐的重量驅使座椅驅動裝置的第二連桿擺動以帶動第二單向轉輪單向旋轉,進而使後車輪轉動前進;此外,使用者可同時透過身體的重量向下踩踏而能驅使腳踏驅動裝置的第一連桿擺動以帶動第一單向轉輪單向旋轉,而使後車輪轉動前進。藉此,本發明實施例透過使用者本身重量驅動自行車前進,雙腳不需輪流上下來回地踩踏,達到騎乘上更加輕鬆、舒服及省力,且座墊在設計上能更加舒適而避免對人體造成壓迫,更利於長時間的騎乘。
如圖1與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雙驅動式自行車1包括主車架10、第一單向轉輪14、第二單向轉輪15、腳踏驅動裝置20以及座椅驅動裝置30。在一些實施例中,雙驅動式自行車1可為透過人力驅動的小型陸上車輛,例如二輪自行車或三輪自行車,此並不侷限。
主車架10包括下桿11與座桿12,其中下桿11具有前段111、中段112及後段113,下桿11的後段113樞設一後車輪13。在本實施例中,下桿11是朝橫向延伸,座桿12是朝立向延伸,座桿12的底端連接在下桿11的中段112。在圖1的實施例中,下桿11的前段111可連接一頭桿101與一前叉102,前叉102可樞設有一前車輪103,頭桿101上設有控制手把104供使用者握持以控制及穩定雙驅動式自行車1的前進方向。
第一單向轉輪14與第二單向轉輪15分別同軸設置於後車輪13的相對二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單向轉輪14與第二單向轉輪15分別為一鍊輪,但此並不侷限,第一單向轉輪14與第二單向轉輪15也可為一時規皮帶輪。此外,第一單向轉輪14與第二單向轉輪15具有相同的驅動方向,例如以圖1的視角來說,當第一單向轉輪14逆時針旋轉時可同步帶動後車輪13逆時針旋轉而驅使自行車前進,當第一單向轉輪14順時針旋轉時則會空轉而不會帶動後車輪13。同理,當第二單向轉輪15逆時針旋轉時也可同步帶動後車輪13逆時針旋轉而驅使自行車前進,當第二單向轉輪15順時針旋轉時則會空轉而不會帶動後車輪13,藉此構成第一單向轉輪14與第二單向轉輪15具有相同驅動方向。
在一實施例中,腳踏驅動裝置20包括第一連桿21與第一傳動組25,第一連桿21具有第一樞接部22以對應樞設於下桿11,第一傳動組25連結於第一連桿21與第一單向轉輪14之間,第一連桿21能以第一樞接部22為軸相對於主車架10擺動,以連動第一傳動組25並帶動第一單向轉輪14單向旋轉。在圖1與圖2的實施例中,第一樞接部22是位於第一連桿21前端,第一樞接部22可為一軸孔並透過樞軸樞接在下桿11的前段111,第一連桿21的後端連接於第一傳動組25。另外,第一連桿21上可設有踏板19以供使用者踩踏控制第一連桿21擺動。
在圖1與圖2的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組25可包括一第一傳動繩26與第一滑輪27(pulley),第一滑輪27樞設於主車架10上(在此是樞設在座桿12上,但並不侷限),第一傳動繩26具有相對的第一端261與一第二端262,第一端261固定於第一連桿21上(在此是固定在第一連桿21的後端),第一傳動繩26繞設於第一滑輪27與第一單向轉輪14。
在一實施例中,座椅驅動裝置30包括第二連桿31與第二傳動組35,第二連桿31具有第二樞接部32以對應樞設於座桿12,第二傳動組35連結於第二連桿31與第二單向轉輪15之間,第二連桿31能以第二樞接部32為軸相對於主車架10擺動,以連動第二傳動組35並帶動第二單向轉輪15單向旋轉。例如在圖1與圖2的實施例中,第二樞接部32是位於第二連桿31的二端之間,其中第二樞接部32可為一軸孔並透過樞軸樞接在座桿12的頂端。另外,第二連桿31上可設一座墊18以供使用者乘坐,在本實施例中,座墊18是設置在第二連桿31的前端與第二樞接部32之間。較佳地,第二連桿31前端至第二樞接部32的長度短於第二樞接部32至第二連桿31後端的長度。
在圖1與圖2的實施例中,第二傳動組35包括第二傳動繩36與第二滑輪37(pulley),第二滑輪37樞設於主車架10上(在此是樞設主車架10的後叉上,但並不侷限),第二傳動繩36具有相對的一第三端361與一第四端362,第三端361固定於第二連桿31上(在此是固定在第二連桿31的後端),第二傳動繩36繞設於第二滑輪37與第二單向轉輪15,第二傳動繩36之第四端362一體連結於第一傳動繩26的第二端262,構成第一傳動繩26與第二傳動繩36彼此串接。
再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繩26包括有一鍊條264,鍊條264形成在第一傳動繩26的中間區段並咬合於鍊輪型態的第一單向轉輪14,而第一傳動繩26的其他區段為撓性索。第二傳動繩36同樣也包括有一鍊條364,鍊條364形成在第二傳動繩36的中間區段並咬合於鍊輪型態的第二單向轉輪15,而第二傳動繩36的其他區段為撓性索,然而,此實施例僅為舉例,實際上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繩26也可整體為鍊條型態或者第二傳動繩36也可整體為鍊條型態。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單向轉輪14也可為時規皮帶輪,第一傳動繩26的中間區段可為時規皮帶並咬合於第一單向轉輪14或者第一傳動繩26整體為時規皮帶以咬合於第一單向轉輪14。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單向轉輪15也可為時規皮帶輪,第二傳動繩36的中間區段可為時規皮帶並咬合於第二單向轉輪15或者第二傳動繩36整體為時規皮帶以咬合於第二單向轉輪15。
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之作動圖。當使用者欲騎乘雙驅動式自行車1時,可乘坐於座墊18並且將雙腳輕放於踏板19上,即可透過使用者自身的重量產生向下的力量(如箭號L1所示),使第二連桿31以其第二樞接部32為軸相對於座桿12逆時針擺動(如箭號L2所示),此時第二連桿31的後端即可連動第二傳動繩36(如箭號L3所示)以帶動第二單向轉輪15逆時針旋轉而使後車輪13同步逆時針轉動而驅使雙驅動式自行車1前進。此外,第二傳動繩36可同時連動第一傳動繩26(如箭號L4、L5所示)以帶動第一連桿21以第一樞接部22為軸相對於下桿11逆時針擺動,進而讓使用者的雙腳隨著踏板19向上提升。接著,再如圖4所示,使用者可透過自身的重量以雙腳同時向下踩踏踏板19,即可使第一連桿21以其第一樞接部22為軸相對於下桿11順時針擺動(如箭號L6所示),此時第一連桿21的後端即可連動第一傳動繩26(如箭號L7、L8所示)以帶動第一單向轉輪14逆時針旋轉而使後車輪13同步逆時針轉動以驅使雙驅動式自行車1前進。此外,第一傳動繩26可同時連動第二傳動繩36(如箭號L9所示)以帶動第二連桿31以第二樞接部32為軸相對於座桿12順時針擺動,進而讓座墊18向上提升高度(如箭號L10所示),使用者即可再次透過自身的重量對座墊18產生向下的力量而持續驅動雙驅動式自行車1前進(如圖3所示)。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透過使用者本身重量及重心轉移驅動自行車前進,雙腳不需輪流上下來回地踩踏,可避免使用者乘坐部位與大腿受到摩擦或壓迫的情形,達到騎乘上更加輕鬆、舒服及省力,且座墊18在設計上能更加舒適,例如圖2所示,座墊18即可設計為各式符合人體工學的形狀而不限於傳統的三角狀,以避免對人體造成壓迫,更利於長時間的騎乘。
再如圖1所示,在一實施例中,主車架10上可設有一第一緩衝體105與一第二緩衝體106,第一緩衝體105可對應於第二連桿31的擺動方向,使第二連桿31在擺動幅度較大時,可藉由第一緩衝體105產生緩衝作用而不會直接撞擊主車架10,第二緩衝體106則對應於第一連桿21的擺動方向,同樣使第一連桿21在擺動幅度較大時,可藉由第二緩衝體106產生緩衝作用而不會直接撞擊主車架10,藉以提高使用上的舒適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緩衝體105與第二緩衝體106可分別為彈簧或緩衝墊(例如橡膠體或海綿體),此並不侷限。
再如圖3與圖4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雙驅動式自行車1可更包括一多連桿機構70,多連桿機構70連接於第二連桿31與座墊18之間,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多連桿機構70為一平行四連桿機構,使第二連桿31在擺動過程中,座墊18能保持平行移動而避免傾斜。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多連桿機構70也可為非平行四連桿機構,例如多連桿機構70的各連桿可根據實際需求設計成不同長度,使第二連桿31逆時針擺動時(如圖3所示)座墊18可略為後傾、或者使第二連桿31順時針擺動時(如圖4所示)座墊18可略為前傾。
在一實施例中,主車架10上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三滑輪16,第一傳動繩26之第二端262可繞經第三滑輪16後連結於第二傳動繩36之第四端362。例如在圖1與圖2的實施例中,主車架10上設有三個位於後車輪13前方的第三滑輪16、16A、16B,其中第三滑輪16A、16B位於後車輪13的相對二側,且第三滑輪16A、16B的軸向與第一滑輪27相同,而第三滑輪16的軸向則與第三滑輪16A、16B垂直,然而本實施例並不限制,第三滑輪16、16A、16B的軸向也可根據實際需求而有不同。第一傳動繩26之第二端262可依序繞經第三滑輪16A、第三滑輪16以及第三滑輪16B而連結於第二傳動繩36之第四端362,以獲得較佳的支撐效果。在其他實施例中,主車架10上也可設有弧形導槽,第一傳動繩26之第二端262是繞經弧形導槽後連結於第二傳動繩36之第四端362,此實施例圖面省略繪示。
如圖5所示,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二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第一傳動組25包括一第一傳動繩26、第一滑輪27以及第一捲繩器28,第一滑輪27與第一捲繩器28分別樞設於主車架10,第一傳動繩26繞設於第一滑輪27與第一單向轉輪14,第一傳動繩26的第一端261固定於第一連桿21上,第二端262則是連接於第一捲繩器28。藉此當第一連桿21以第一樞接部22為軸順時針擺動時,可驅使第一捲繩器28順時針旋轉以鬆放第一傳動繩26,使第一傳動繩26同步帶動第一單向轉輪14驅使後車輪13旋轉,當第一連桿21以第一樞接部22為軸逆時針擺動時,可驅使第一捲繩器28逆時針旋轉以捲收第一傳動繩26。
同理,第二傳動組35也可包括第二傳動繩36、第二滑輪37及第二捲繩器38,第二滑輪37與第二捲繩器38分別樞設於主車架10,第二傳動繩36具有相對的第三端361與第四端362,第二傳動繩36繞設於第二滑輪37與第二單向轉輪15,且第三端361固定於第二連桿31上,第四端362連接於第二捲繩器38。藉此,當第二連桿31以第二樞接部32為軸順時針擺動時,可驅使第二捲繩器38順時針旋轉以鬆放第二傳動繩36,使第二傳動繩36同步帶動第二單向轉輪15驅使後車輪13旋轉,當第二連桿31以第二樞接部32為軸逆時針擺動時,可驅使第二捲繩器38逆時針旋轉以捲收第二傳動繩36。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繩26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緩衝件263、第二傳動繩36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緩衝件363或其組合。舉例來說,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繩26包括有兩個第一緩衝件263,這兩個第一緩衝件263分別為形成於第一傳動繩26局部區段的彈性繩,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第一緩衝件263設置在第一傳動繩26的第一端261與第一單向轉輪14之間,另一第一緩衝件263設置在第一傳動繩26的第二端262與第一單向轉輪14之間,使第一傳動繩26在受拉時能藉由第一緩衝件263彈性緩衝而增加使用壽命且提高腳踏的舒適性。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傳動繩26也可僅包括有一個第一緩衝件263,此並不侷限。在一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第二傳動繩36可包括有一個第二緩衝件363,第二緩衝件363為形成於第二傳動繩36局部區段的彈性繩,在此,第二緩衝件363鄰近於第二連桿31後端,使第二傳動繩36在受拉時能藉由第二緩衝件363彈性緩衝而增加使用壽命及提高乘坐的舒適性。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傳動繩36也可包括有多個第二緩衝件363,此並不限制。
如圖7所示,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四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雙驅動式自行車1更包括有一位置調整裝置40,連接於第二連桿31與第二傳動繩36之間,第二傳動繩36可選擇性地經由位置調整裝置40相對第二連桿31移動調整位置。例如在本實施例中,位置調整裝置40包括設置於第二連桿31後端的齒條41以及固接於第二傳動繩36的第三端361的調整桿42,使用者可選擇性地移動調整桿42嵌入齒條41的不同齒槽以調整第二傳動繩36的組接位置,進而根據使用者所需改變第二連桿31擺動時對第二傳動繩36產生的牽引力。
再如圖7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雙驅動式自行車1可更包括一座墊調整裝置50,座墊調整裝置50連接於座墊18與第二連桿31之間,座墊18可選擇性地經由座墊調整裝置50相對第二連桿31移動調整位置。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座墊調整裝置50包括設於座墊18的一彈性頂珠51、設置於第二連桿31的一滑槽51以及設於滑槽51的一排扣孔53,使用者可根據需求操控座墊18於滑槽51中滑移,使座墊18的彈性頂珠51選擇性地彈性扣合於其中一個扣孔53,以達到調整座墊18位置之目的,然而本實施僅為舉例,實際上並不局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座墊18也可透過螺鎖、卡接等方式組接於第二連桿31。
如圖8所示,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五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雙驅動式自行車1更包括一踏板調整裝置60,踏板調整裝置60連接於踏板19與第一連桿21之間,踏板19可選擇性地經由踏板調整裝置60相對第一連桿21移動調整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踏板調整裝置60包括設於踏板19的一固定孔61(例如通孔或螺孔)、設於第一連桿21的一滑動槽62以及設於第一連桿21且連通於滑動槽62的一排定位孔63,使用者可根據需求操控踏板19於滑動槽62中滑移,以使固定孔61對應其中一個定位孔63(例如通孔或螺孔),以透過一固定件64 (例如螺絲或插銷)穿組於固定孔61及定位孔63以固定踏板19,而達到調整踏板19位置之目的。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雙驅動式自行車
10‧‧‧主車架
101‧‧‧頭桿
102‧‧‧前叉
103‧‧‧前車輪
104‧‧‧控制手把
105‧‧‧第一緩衝體
106‧‧‧第二緩衝體
11‧‧‧下桿
111‧‧‧前段
112‧‧‧中段
113‧‧‧後段
12‧‧‧座桿
13‧‧‧後車輪
14‧‧‧第一單向轉輪
15‧‧‧第二單向轉輪
16、16A、16B‧‧‧第三滑輪
18‧‧‧座墊
19‧‧‧踏板
20‧‧‧腳踏驅動裝置
21‧‧‧第一連桿
22‧‧‧第一樞接部
25‧‧‧第一傳動組
26‧‧‧第一傳動繩
261‧‧‧第一端
262‧‧‧第二端
263‧‧‧第一緩衝件
264‧‧‧鍊條
27‧‧‧第一滑輪
28‧‧‧第一捲繩器
30‧‧‧座椅驅動裝置
31‧‧‧第二連桿
32‧‧‧第二樞接部
35‧‧‧第二傳動組
36‧‧‧第二傳動繩
361‧‧‧第三端
362‧‧‧第四端
363‧‧‧第二緩衝件
364‧‧‧鍊條
37‧‧‧第二滑輪
38‧‧‧第二捲繩器
40‧‧‧位置調整裝置
41‧‧‧齒條
42‧‧‧調整桿
50‧‧‧座墊調整裝置
51‧‧‧彈性頂珠
52‧‧‧滑槽
53‧‧‧扣孔
60‧‧‧踏板調整裝置
61‧‧‧固定孔
62‧‧‧滑動槽
63‧‧‧定位孔
64‧‧‧固定件
70‧‧‧多連桿機構
L1~L10‧‧‧箭號
[圖1]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一實施例之平面圖。 [圖2]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一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圖3]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一實施例之作動圖。 [圖4]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另一實施例之作動圖。 [圖5]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二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圖6]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三實施例之平面圖。 [圖7]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四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圖8] 為本發明雙驅動式自行車第五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Claims (10)

  1. 一種雙驅動式自行車,包括: 一主車架,包括一下桿與一座桿,其中該下桿包括一前段、一中段以及一後段,該座桿連接於該中段,該下桿之該後段樞設一後車輪; 一第一單向轉輪與一第二單向轉輪,分別同軸設置於該後車輪的相對二側、並具有相同驅動方向; 一腳踏驅動裝置,包括一第一連桿與一第一傳動組,該第一連桿具有一第一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該下桿,該第一傳動組連結於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一單向轉輪之間,該第一連桿能以該第一樞接部為軸相對於該主車架擺動,以連動該第一傳動組並帶動該第一單向轉輪單向旋轉;以及 一座椅驅動裝置,包括一第二連桿與一第二傳動組,該第二連桿具有一第二樞接部以對應樞設於該座桿,該第二傳動組連結於該第二連桿與該第二單向轉輪之間,該第二連桿能以該第二樞接部為軸相對於該主車架擺動,以連動該第二傳動組並帶動該第二單向轉輪單向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其中該第一傳動組包括一第一傳動繩與一第一滑輪,該第一滑輪樞設於該主車架上,該第一傳動繩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固定於該第一連桿上,該第一傳動繩繞設於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一單向轉輪,該第二傳動組包括一第二傳動繩與一第二滑輪,該第二滑輪樞設於該主車架上,該第二傳動繩具有相對的一第三端與一第四端,該第三端固定於該第二連桿上,該第二傳動繩繞設於該第二滑輪與該第二單向轉輪,該第二傳動繩之該第四端連結於該第一傳動繩的該第二端。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其中該主車架更包括至少一第三滑輪或至少一弧形導槽,該第一傳動繩之該第二端更繞經該至少一第三滑輪或該至少一弧形導槽後連結於該第二傳動繩之該第四端。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其中該第一傳動組包括一第一傳動繩、一第一滑輪以及一第一捲繩器,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一捲繩器分別樞設於該主車架,該第一傳動繩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傳動繩繞設於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一單向轉輪,且該第一端固定於該第一連桿上,該第二端連接於該第一捲繩器,該第二傳動組包括一第二傳動繩、一第二滑輪以及一第二捲繩器,該第二滑輪與該第二捲繩器分別樞設於該主車架,該第二傳動繩具有相對的一第三端與一第四端,該第二傳動繩繞設於該第二滑輪與該第二單向轉輪,且該第三端固定於該第二連桿上,該第四端連接於該第二捲繩器。
  5. 如請求項2或4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其中該第一傳動繩包括一鍊條或一皮帶,該第二傳動繩包括一鍊條或一皮帶。
  6. 如請求項2或4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其中該第一傳動繩包括一第一緩衝件,該第二傳動繩包括一第二緩衝件。
  7. 如請求項2或4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更包括一位置調整裝置,連接於該第二連桿與該第二傳動繩之間,該第二傳動繩可選擇性地經由該位置調整裝置相對該第二連桿移動調整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更包括一座墊與一座墊調整裝置,該座墊調整裝置連接於該座墊與該第二連桿之間,該座墊可選擇性地經由該座墊調整裝置相對該第二連桿移動調整位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更包括一踏板與一踏板調整裝置,該踏板調整裝置連接於該踏板與該第一連桿之間,該踏板可選擇性地經由該踏板調整裝置相對該第一連桿移動調整位置。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驅動式自行車,更包括一座墊與一多連桿機構,該多連桿機構連接於該第二連桿與該座墊之間。
TW106142013A 2017-11-30 2017-11-30 雙驅動式自行車 TWI6502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013A TWI650265B (zh) 2017-11-30 2017-11-30 雙驅動式自行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013A TWI650265B (zh) 2017-11-30 2017-11-30 雙驅動式自行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265B TWI650265B (zh) 2019-02-11
TW201925017A true TW201925017A (zh) 2019-07-01

Family

ID=6621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013A TWI650265B (zh) 2017-11-30 2017-11-30 雙驅動式自行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02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5008A (zh) * 2021-11-30 2022-01-21 何春保 一种多助力健身躺骑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8542A (en) * 1975-02-13 1976-04-06 Aleksander Lukich Bicycle with auxiliary seat drive
TWM363437U (en) * 2009-03-10 2009-08-21 zhong-sheng Lai Dual-propulsion bike
CN103707989B (zh) * 2013-10-16 2016-05-18 周利莎 一种俯卧式双驱动自行车
CN206501968U (zh) * 2017-01-22 2017-09-19 长安大学 一种连杆‑差动轮系组合式双驱动骑行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265B (zh) 2019-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5518B2 (en) Prostration-type dual drive bicycle
US5964682A (en) Reciprocating aerobic exercise machine
TWI646011B (zh) 腳踏車及相關聯部件
US9033356B2 (en) Shilly-car
US7846074B2 (en) Recumbent exerciser
CN106255534A (zh) 游泳训练及游泳动作自行车
WO2020249057A1 (zh) 一种爬行姿态骑行的车
JP2021517540A (ja) 非常に省力化された自転車
TWI650265B (zh) 雙驅動式自行車
US20210188392A1 (en) Adjustable speed effort-saving bicycle
US20210009228A1 (en) Squat bicycle
TWM562260U (zh) 雙驅動式自行車
KR101599637B1 (ko) 헬스형 승마자전거
KR101599638B1 (ko) 헬스형 승마자전거의 안장
CN208360382U (zh) 骑马式自行车
KR20140000620U (ko) 자전거용 안장
CN207323130U (zh) 办公健身椅
JP4034707B2 (ja) 手動式自転車
CN215475531U (zh) 一种能够调节把手宽度的儿童自行车
CN108945224A (zh) 骑马式自行车
KR101599639B1 (ko) 헬스형 승마자전거의 핸들바
CN103961842B (zh) 运动用自行车支撑台
CN212368655U (zh) 一种多功能沙发椅
RU165875U1 (ru) Самокат, приводимый в движение мускульной силой человека
CN206152197U (zh) 一种新型收腹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