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4303A -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4303A
TW201924303A TW107139643A TW107139643A TW201924303A TW 201924303 A TW201924303 A TW 201924303A TW 107139643 A TW107139643 A TW 107139643A TW 107139643 A TW107139643 A TW 107139643A TW 201924303 A TW201924303 A TW 2019243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t
target device
unit
power sa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塚庸介
茂住厳
阪本浩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4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430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謀求縮短至開始傳送資料之時間的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通信裝置(2)具備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第1通信部(211)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省電模式為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模式。於通信裝置(2)中,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資料傳送處理。

Description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本揭示一般關於一種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之通信裝置、具備此之通信系統及程式。
於專利文獻1(JP2010-273226A)記載有具備複數個無線通信部之通信裝置。該通信裝置具備:第1通信部(第1無線通信部),其與對象裝置(其他通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第2無線通信部),其係通信速率高於第1通信部;及控制部。
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通信裝置中,於以第1通信部自對象裝置接收到第2通信部之啟動請求之情形時,控制部對第2通信部供給電力而使第2通信部啟動,並經由第2通信部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
然而,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通信裝置中,在第1通信部接收到啟動請求之前,第2通信部不啟動,於第2通信部與對象裝置之間鏈路(通信路徑)未確立。即,於該通信裝置中,於第1通信部接收到啟動請求後,第2通信部啟動,進而於第2通信部與對象裝置之間初次確立鏈路,而可於第2通信部與對象裝置之間進行資料傳送,因此期望縮短至開始傳送資料之時間。
本揭示係鑑於上述原因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謀求縮短至開始傳送資料之時間的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裝置具備第1通信部、與第2通信部。上述第1通信部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上述第2通信部以傳送速度較上述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省電模式。上述省電模式為如下之模式:與在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在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確立鏈路。於上述通信裝置中,上述第2通信部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上述第1通信部自上述對象裝置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執行傳送資料之資料傳送處理。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系統具備上述通信裝置、與上述對象裝置。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程式係用以使控制通信裝置之電腦系統於第2通信部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自對象裝置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資料傳送處理之程式。上述資料傳送處理為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傳送資料之處理。上述通信裝置具備:上述第1通信部,其以第1通信方式與上述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及上述第2通信部,其以傳送速度較上述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上述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以下之省電模式,與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確立鏈路。
(實施形態1)
(1)通信系統之概要
首先,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之概要,參照圖2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具備複數台(圖2之例中為4台)通信裝置201、202、……及1台對象裝置1。
對象裝置1構成為可與複數台通信裝置201、202、……之各者雙向通信。又,對象裝置1構成為亦可於與複數台通信裝置201、202、……不同之監視裝置3之間通信。又,對象裝置1經由網際網路、或通信業者提供之載波網路(行動電話網路)等網路5,連接於監視裝置3。藉此,對象裝置1經由網路5與監視裝置3通信。
對象裝置1及複數台通信裝置201、202、……設置於建築物4內。監視裝置3設置於遠離建築物4之場所,即建築物4之遠處。於以下,於不特別區分複數台通信裝置201、202、……之情形時,將複數台通信裝置201、202、……之各者稱為「通信裝置2」。於本實施形態中,監視裝置3不包含於通信系統10之構成要素,但監視裝置3亦可包含於通信系統10之構成要素。
於該通信系統10中,通信裝置2用作「子機」,對象裝置1用作「母機」。即,通信系統10至少具備1台通信裝置2(子機)、及與通信裝置2進行通信之對象裝置1(母機)。對於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通信,應用以電波為傳送媒體之無線通信方式。
於以下說明中,作為一例,例示獨戶住宅作為供導入通信系統10之建築物4。供導入通信系統10之建築物4不限定於獨戶住宅,亦可為例如集體住宅之各住戶等獨戶住宅以外之住宅、或事務樓、店鋪或看護設施等非住宅。
簡而言之,對象裝置1具有與設置於同一建築物4內之通信裝置2、及設置於建築物4之外部之監視裝置3之各者通信之功能。再者,對象裝置1具有受理使用者(建築物4之居住者)之操作之功能、及顯示各種資訊或利用聲音輸出之功能等。於本實施形態,通信裝置2具有例如人體感測器、相機、火災感測器、溫濕度感測器、窗戶感測器或通話裝置等功能。因此,對象裝置1可藉由與通信裝置2之通信,而監視例如建築物4內之狀況,或控制通信裝置2。又,於對象裝置1及通信裝置2具有通話功能之情形時,可藉由於對象裝置1及通信裝置2之間雙向地傳送聲音資料,而於建築物4內待在分開之場所之2個使用者間實現通話。
再者,對象裝置1可藉由與監視裝置3之通信,將例如通信裝置2之狀態傳輸至監視裝置3,或以監視裝置3遠距離地控制通信裝置2。藉此,即便於建築物4外部之監視裝置3中,亦可監視建築物4內之狀況。又,於監視裝置3及通信裝置2具有通話功能之情形時,可藉由於監視裝置3及通信裝置2之間雙向地傳送聲音資料,而於建築物4內之使用者與遠離建築物4之操作者等之間實現通話。
再者,對象裝置1亦可構成為能與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個人電腦或穿戴式終端等資訊終端通信。於該情形時,智慧型手機等資訊終端亦與監視裝置3同樣,可藉由與對象裝置1之通信,而例如可監視通信裝置2之狀態,或遠距離地控制通信裝置2,或與通信裝置2之間雙向地傳送聲音資料。
對象裝置1接收來自外部電源之電力供給而動作。本揭示所提之「外部電源」係例如系統電源(商用電源)、或太陽光發電設備等分散電源等。複數台通信裝置2皆為電池驅動式,且接收來自電池25(參照圖1)之電力供給而動作。
具有人體感測器之功能之通信裝置2檢測建築物4內之監視區域(例如客廳等居室)是否有人,並於有人之情形時向對象裝置1發送報知資料。具有相機功能之通信裝置2拍攝建築物4內之攝像區域,並將拍攝到之影像作為影像資料向對象裝置1發送。具有火災感測器功能之通信裝置2檢測建築物4內有無發生火災,並於發生火災之情形時向對象裝置1發送報知資料。具有溫濕度感測器功能之通信裝置2測定建築物4內之溫度及濕度,並將測定結果作為測定資料向對象裝置1發送。具有窗戶感測器之功能之通信裝置2檢測建築物4之窗戶之開閉,並於窗戶打開之情形時向對象裝置1發送報知資料。具有通話裝置之功能之通信裝置2具有揚聲器及麥克風,並可藉由與對象裝置1之間收發聲音資料,而經由對象裝置1,與監視裝置3之間通話。具有相機功能之通信裝置2亦可構成為具有麥克風,並將聲音資料與影像資料一起向對象裝置1發送。
於圖2之例中,通信裝置201具有「人體感測器」之功能,通信裝置202具有「相機」之功能,通信裝置203具有「火災感測器」之功能,通信裝置204具有「溫濕度感測器」之功能。然而,不限定於該例,亦可設置複數台相同種類之通信裝置2,又可將空調機器或照明機器等機器用作通信裝置2。
該等通信裝置2不僅對對象裝置1單向地發送信號,還具有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之功能。通信裝置2自對象裝置1接收之信號有例如用於通信裝置2之有效確認(生存確認)之信號、用於問詢通信裝置2之狀態之信號、用於控制通信裝置2之信號、及用於變更通信裝置2之設定之信號等。
又,監視裝置3實際上以包含複數個建築物4之監視對象群為監視對象。於該情形時,屬於監視對象群之複數個建築物4所設置之對象裝置1與1台監視裝置3通信,藉此監視裝置3與對象裝置1成一對多之關係。然而,以下為了簡化說明,以監視裝置3之監視對象為1個建築物4之情形時,即監視裝置3與對象裝置1存在一對一之關係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至少用作子機之通信裝置2具備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
第1通信部211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
本揭示所提之「傳送速度」意指一定時間內可傳送之資料量。傳送速度越快,一定時間內可傳送之資料量越大。因此,例如,對於聲音資料或影像資料等大容量之資料傳送,第2通信212較第1通信部211更適合。
即,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2(子機)具備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之2個通信部以用於與對象裝置1(母機)之通信。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皆以無線通信與對象裝置1通信。然而,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中所用之通信方式互不相同。第2通信部212使用之第2通信方式較第1通信部211使用之第1通信方式可實現更高速之資料傳送。因此,通信裝置2可藉由使用第2通信部212,而使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之資料之傳送速度高速化。
又,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省電模式為以下之動作模式: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即,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一面將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一面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狀態。
本揭示所提之「鏈路」意指構成通信網路之複數個節點(例如對象裝置1及通信裝置2)間之通信路徑。此處,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之鏈路32確立之狀態意指可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物理性地進行電波之發送及接收之狀態。即,鏈路32確立之狀態意指可自第2通信部212向對象裝置1發送資料,且可自對象裝置1向第2通信部212發送資料之狀態。因此,可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雙向地傳送資料之狀態相當於鏈路32確立之狀態。另一方面,第2通信部212之待機狀態,即第2通信部212可單向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之狀態相當於鏈路32未確立之狀態(鏈路32被切斷之狀態)。於圖1,圖示了第1通信部211與對象裝置1之間之鏈路31、及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之鏈路32,但該等鏈路31、32係僅為了說明而表述並不具有實體。
此處,於通信裝置2中,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資料傳送處理。資料傳送處理為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處理。換言之,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通信裝置2直到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才開始第2通信部212之資料傳送處理。因此,基本上通信裝置2使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而僅於必要時以第2通信部212執行資料傳送處理,藉此可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
再者,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通信裝置2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狀態。因此,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通信裝置2在第2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後,無須用以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處理。因此,於通信裝置2中,可謀求縮短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之時點至開始第2通信部212之資料傳送處理之時間。
其結果,根據通信裝置2,可一面使用第2通信部212使資料之傳送速度高速化,一面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且謀求縮短至開始資料傳送之時間。
(2)母機之構成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中,用作母機之對象裝置1之具體之構成,參照圖1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對象裝置1具有無線模組11、母機側控制部12、電源部13、外部通信部14、輸入部15、及輸出部16。
無線模組11為與通信裝置2之無線通信用之模組。無線模組11具有第1無線部111、與第2無線部112。第1無線部111以第1通信方式與通信裝置2(嚴格來說為第1通信部211)進行無線通信。第2無線部112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通信裝置2(嚴格來說為第2通信部212)進行無線通信。即,如上所述,作為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通信方式,應用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因而於對象裝置1,對應於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設置有第1無線部111與第2無線部112。
於本實施形態,第1無線部111及第2無線部112之各者與通信裝置2之間進行信號之發送及接收。藉此,於無線模組11中,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之各者與通信裝置2之間可雙向地傳送資料。
於本實施形態,作為一例,第1無線部111使用之第1通信方式為無須許可之小電力無線。關於此種小電力無線,根據用途等由各國規定使用之頻帶及天線電力等規格。例如,於日本規定使用420 MHz頻段或920 MHz頻段之電波之小電力無線。以下,將該等小電力無線稱為SRD(Short Range Devices:短程裝置)。
另一方面,作為一例,第2無線部使用之第2通信方式為依據Wi-Fi(註冊商標)之通信方式。如上所述,第2通信方式為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資料傳送之通信方式。一般而言,此種第2通信方式與第1通信方式相比,無線模組11之消耗電力變大。因此,若比較第1無線部111及通信裝置2間之通信、與第2無線部112及通信裝置2間之通信,則第2無線部112及通信裝置2間之通信之無線模組11之消耗電力更大。換言之,與第2通信方式相比,第1通信方式為低消耗電力之通信方式。
又,於本實施形態,關於可通信之距離(通信距離),於第1通信方式與第2通信方式中設定為同程度之距離。即,於對象裝置1中,以第1無線部111與通信裝置2通信時之通信距離、與以第2無線部112與通信裝置2通信時之通信距離被設定為同程度。因此,對象裝置1係亦可以第2無線部112對位於能以第1無線部111通信之範圍內之通信裝置2通信。
母機側控制部12控制無線模組11、外部通信部14、輸入部15及輸出部16等。於本實施形態,母機側控制部12由以處理器及記憶體為主構成之微電腦構成。換言之,母機側控制部12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實現,藉由處理器執行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而作為母機側控制部12發揮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於母機側控制部12之記憶體,亦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氣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電源部13自外部電源接收電力供給,並對無線模組11、母機側控制部12及外部通信部14等供給動作用之電力。
外部通信部14為與監視裝置3(參照圖2)通信用之通信模組。於本實施形態,外部通信部14與監視裝置3之間進行信號之發送及接收。藉此,於外部通信部14中,可與監視裝置3之間雙向地傳送資料。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外部通信部14與監視裝置3之間之通信為有線通信。
輸入部15連接於例如操作按鈕或觸控面板等操作部。輸入部15向母機側控制部12輸出對應於使用者對操作部之操作的輸入信號。輸出部16連接於顯示部或聲音輸出部等,接收來自母機側控制部12之輸出信號並使各種資訊於顯示部,或自聲音輸出部輸出聲音。
(3)子機之構成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中,用作子機之通信裝置2之具體之構成,參照圖1進行說明。於圖1中,僅圖示了複數台通信裝置2中之1台通信裝置2,但關於其他之通信裝置2亦為同樣之構成。
如圖1所示,通信裝置2具有通信模組21、控制部22、電源部23、功能模組24、及電池25。
通信模組21為與對象裝置1無線通信用之模組。通信模組21具有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第1通信部211以第1通信方式(本實施形態中為SRD),與對象裝置1(嚴格來說為第1無線部11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本實施形態中為Wi-Fi(註冊商標)),與對象裝置1(嚴格來說為第2無線部112)進行無線通信。即,如上所述,作為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通信方式,應用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因而於通信裝置2,對應於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設置有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之各者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信號之發送及接收。藉此,於通信模組21中,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之各者與對象裝置1之間皆可雙向地傳送資料。
於圖1中,顯示於第1通信部211與對象裝置1之第1無線部111之間(第1)鏈路31確立之狀態。於鏈路31確立之狀態下,於第1通信部211與第1無線部111之間可雙向地傳送資料。於本實施形態中,當通信裝置2啟動時,第1通信部211自動啟動而與對象裝置1之第1無線部111之間確立鏈路31。又,於圖1中,顯示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第2無線部112之間(第2)鏈路32確立之狀態。於鏈路32確立之狀態下,於第2通信部212與第2無線部112之間可雙向地傳送資料。於本實施形態中,當通信裝置2啟動時,第2通信部212自動啟動而與對象裝置1之第2無線部112之間確立鏈路32。
此處,一般而言,與第1通信方式相比,第2通信方式之無線模組11之消耗電力變大。因此,若比較第1通信部211及對象裝置1間之通信、與第2通信部212及對象裝置1間之通信,則第2通信部212及對象裝置1間之通信中通信模組21之消耗電力較大。換言之,與第2通信方式相比,第1通信方式為低消耗電力之通信方式。
此處,為了於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間傳送聲音資料或影像資料等大容量之資料,使用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中之第2通信方式。因此,於第2無線部112與第2通信部212間之鏈路32被切斷之狀態下,於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間傳送聲音資料或影像資料等功能(包含通話功能)無效。僅於第2無線部112與第2通信部212間之鏈路32確立之狀態下,於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間傳送聲音資料或影像資料等功能(包含通話功能)有效。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動作模式,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與通常模式。於省電模式相比,通常模式為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大之動作模式。即,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至少可在通常模式、及與通常模式相比能抑制電力消耗之省電模式之2個模式間切換。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2通信部212所應用之第2通信方式為Wi-Fi(註冊商標),故於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中,具有主動模式(Active Mode)、與省電模式(Power Save Mode)2種。即,依據Wi-Fi(註冊商標)之通信裝置(站)以主動模式動作時,始終對收發電路供給電力,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成為間歇休眠狀態而抑制收發電路之電力消耗。主動模式相當於「通常模式」,省電模式相當於「(Power Save Mode)省電模式」。
以下,以一般之Wi-Fi(註冊商標)之通信為例,對與對象裝置(存取點)通信之通信裝置(站)之主動模式及省電模式進行說明。
基本而言,於通信裝置與對象裝置之間固定時間未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時,通信裝置之動作模式自主動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由於通信裝置於省電模式中並非始終可接收資料之狀態,故對象裝置以某時間間隔對通信裝置發送信標。此時,於通信裝置中,於間歇性設定之喚醒(awake)區間,接收來自對象裝置之信號(信標)。即,處於省電模式之通信裝置週期性重複喚醒(awake)狀態與休眠狀態。
又,於存在自對象裝置尋址到以省電模式動作中之通信裝置之資料之情形時,將該意旨以信標所含之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訊務指示對照表)通知至通信裝置。以TIM接收到通知之通信裝置執行輪詢(PS-Poll:Power Save Polling),並接收來自對象裝置之資料。
再者,通信裝置於自主動模式移行至省電模式時,將PM位元設為「1」之信號發送至對象裝置。通信裝置於自省電模式移行至主動模式時,將PM位元設為「0」之信號發送至對象裝置(存取點)。藉此,可使對象裝置共用通信裝置之動作模式(主動模式或省電模式)。
若將上述之典型之Wi-Fi(註冊商標)通信之說明應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2,則第2通信部212於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以第2時間間隔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接收來自對象裝置之信號。此處,上述之喚醒(awake)區間相當於「第2接收區間」,喚醒(awake)區間之間隔相當於「第2時間間隔」。
控制部22控制通信模組21及功能模組24等。於本實施形態,控制部22由以處理器及記憶體為主構成之微電腦構成。換言之,控制部22由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實現,且處理器藉由執行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而作為控制部22發揮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於控制部22之記憶體,亦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氣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又,於控制部22之記憶體,保存有用於確立鏈路31、32所用之認證資訊等。本揭示所提之「認證資訊」係關於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之通信之資訊,且為於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1、32必要之資訊。具體而言,認證資訊為包含ID及鑰匙資訊之資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22以至少實現如圖3所示之動作之方式控制通信模組21。即,控制部2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S1),判定第1通信部211是否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S2)。此時,若第1通信部211未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S2:否(No)),則控制部22返回至處理S1。另一方面,若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S2:是(Yes)),則控制部22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自省電模式切換為通常模式(S3),並使其執行資料傳送處理(S4)。資料傳送處理為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處理。藉此,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被切換為通常模式。且,於第2通信部212以通常模式動作之期間,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執行資料傳送。
又,控制部22亦包含控制第2通信部212,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自通常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之功能。控制部22於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後,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資料傳送完成,或經過固定時間時,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
電源部23自電池25接收電力供給,並對通信模組21、控制部22及功能模組24等供給動作用之電力。電池25係收納於通信裝置2之框體內之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電池25可包含於通信裝置2之構成要素,亦可不包含於通信裝置2之構成要素。
功能模組24係實現通信裝置2之與對象裝置1之通信以外之功能之模組。例如,若為具有作為通話裝置之功能之通信裝置2,則功能模組24具有作為通話裝置之功能。若為具有作為人體感測器等感測器之功能之通信裝置2,則功能模組24具有感測器之功能。即,通信裝置2係對功能模組24之功能附加了與對象裝置1之通信功能之構成。
(4)動作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2(子機)、及具備此之通信系統10之動作,參照圖4及圖5進行說明。此處,例示於對象裝置1中發生了所謂之「影像配送」事件之情形時,將影像資料自通信裝置2發送至對象裝置1時之通信系統10之動作。本揭示所提之「影像配送」意指對象裝置1用以自通信裝置2接收影像之配送之事件,例如,以對輸入部15輸入特定之輸入信號為觸發而發生。
於圖4及圖5中,以橫軸為時間軸,時間序列地顯示各節點(對象裝置1及通信裝置2)之動作。於圖4中,自上方依序顯示對象裝置1之第2無線部112之動作、通信裝置2之第1通信部211之動作、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於圖5中,自上方依序顯示對象裝置1之第1無線部111之動作、第2無線部112之動作、通信裝置2之第1通信部211之動作、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此處,關於第1無線部111及第1通信部211之動作,以「Tx1」表示發送動作,以「Rx1」表示接收動作以(斜線部表示動作中)。同樣,關於第2無線部112及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以「Tx2」表示發送動作,以「Rx2」表示接收動作(斜線部表示動作中)。
圖4係顯示通信系統10在事件未發生之穩定時之動作。於圖4之例中,通信裝置2之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因此,對象裝置1之第2無線部112對第2通信部212定期地發送信號(信標)(S11~S15)。藉此,通信裝置2之第2通信部212於以第2時間間隔T2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Ts2(參照圖5),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信標)。即,第2通信部212與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信標)之發送時序同步而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
其結果,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在進行接收動作之第2接收區間Ts2增大。因此,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交替地重複H(High:高)位準與L(Low:低)位準。相對於此,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之傳送之情形時,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為H(High)位準以上。因此,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第2通信部212之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與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之傳送之情形相比變小。
又,通信裝置2之第1通信部211於以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參照圖5),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第1時間間隔T1係短於第2時間間隔T2之時間間隔(T1<T2)。即,第1通信部211以短於第2通信部212之時間間隔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換言之,第1通信部211以高於第2通信部212之頻率進行接收動作。然而,如上所述,由於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相比,第1通信部211之消耗電力較小,故作為通信模組21整體來看,第1通信部211進行接收動作所致之消耗電力之增加量被抑制為相對較小。
又,第1通信部211於第1接收區間Ts1,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並於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之情形時,於距第1接收區間Ts1特定時間T3(參照圖5)後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即,第1通信部211於以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中,僅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而不進行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之接收。具體而言,第1通信部211於第1接收區間Ts1中進行電波確認,並根據第1通信部211中信號之接收強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號強度指示器)是否為閾值以上而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此時,若接收強度為閾值以上,則第1通信部211判斷為有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並於自第1接收區間Ts1起至經過特定時間T3後,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
此處,特定時間T3較佳為短於第1時間間隔T1之時間(T3<T1)。作為一例,第1時間間隔T1為3秒,特定時間T3為1秒。進而,特定時間T3亦可為0秒,於該情形時,第1通信部211於判斷為有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之第1接收區間Ts1後,立即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中,如上所述,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皆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藉此與連續進行接收動作之情形相比,可將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且,雖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為間歇性者,但仍繼續與對象裝置1之通信,因而維持於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間鏈路31、32確立之狀態。
另一方面,圖5係顯示通信系統10在事件發生時之動作。於通信裝置2之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之狀態下,與圖4之例同樣,通信裝置2之第2通信部212於以第2時間間隔T2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Ts2,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信標)(S21、S26)。
此處,當於對象裝置1發生所謂之「影像配送」事件時,對象裝置1以第1無線部111發送通信請求信號(S22)。通信請求信號係請求對通信裝置2以第2通信方式通信之信號。於本實施形態,通信請求項信號包含有控制指令。控制指令係特定例如事件(此處為「影像配送」)之內容之指令。通信裝置2之第1通信部211於以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S22)。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第1通信部211於第1接收區間Ts1僅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而不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因此,第1通信部211於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之第1接收區間Ts1之特定時間T3後,接收自對象裝置1再發送之通信請求信號(S23)。
以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之通信裝置2將通信請求信號所含之控制指令自第1通信部211對第2通信部212傳輸(S24)。當第2通信部212接收到控制指令時,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自省電模式切換為通常模式。因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被切換為通常模式,故與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中之期間相比,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變大。
當開始通常模式之動作,第2通信部212執行將資料傳送至對象裝置1(第2無線部112)之資料傳送處理(S25)。於資料傳送處理中,第2通信部212根據控制指令,將資料傳送至對象裝置1(第2無線部112)。此處,由於事件為「影像配送」,故第2通信部212將影像資料傳送至對象裝置1(第2無線部112)。如此,第2通信部212於資料傳送處理中,向對象裝置1發送與通信請求信號所含之控制指令對應之應答資料(此處為影像資料)。
當資料傳送處理完成時,例如自隨後第一個之第2接收區間Ts2,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然而,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之時序不限定於圖5之例。例如,亦可於資料傳送處理完成後,在第2通信部212與第2無線部112之間一定時間內未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時,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省電模式。
根據以上說明之通信系統10之動作,可謀求縮短事件發生之時點(通信請求信號之發送開始)至第2通信部212之資料傳送處理開始所需之時間(以下,稱為「應答時間」)T0。即,於上述通信系統10中,由於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狀態,且以通信裝置2待機通信請求信號,故可縮短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後至開始資料傳送處理之時間。簡而言之,根據上述通信系統10,於通信裝置2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後,無須啟動第2通信部212之處理,亦無須進而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處理。其結果,可謀求縮短應答時間T0。
此處,說明了以下之情形:以將特定之輸入信號輸入至對象裝置1之輸入部15為觸發,開始用以自通信裝置2將資料(影像資料等)發送至對象裝置1發送之一連串動作。然而,不限定於該例,於通信系統10中,開始用以自通信裝置2將資料發送至對象裝置1之一連串動作之觸發亦可於通信裝置2中發生。例如,若通信裝置2具備操作按鈕或觸控面板等操作部,則以根據使用者對該操作部之操作而產生之輸入信號為觸發,而開始用以自通信裝置2將資料發送至對象裝置1之一連串動作。
(5)比較例
接著,作為比較例,對通信裝置2最開始不具備第1通信部211之情形進行研究。於比較例中,通信裝置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以第2時間間隔T2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Ts2,僅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信標)。因此,對象裝置1為了自通信裝置2取得資料,首先,對象裝置1於第2接收區間Ts2根據信標對通信裝置2進行通知,且作為對來自通信裝置2之對此之輪詢之應答,向通信裝置2發送控制指令。隨後,接收到控制指令之通信裝置2根據控制指令以第2通信部212將資料(例如影像資料)傳送至對象裝置1。因此,於比較例中為了縮短應答時間,考慮縮短第2時間間隔T2,但當第2時間間隔T2變短時,通信裝置2中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變大。另一方面,當延長第2時間間隔T2時,雖將通信裝置2中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但應答時間延長。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中,如上所述,以與第2通信部212相比消耗電力更小之第1通信部211進行通信請求信號之等待,故可將通信裝置2中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且,由於以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為觸發,而執行第2通信部212之資料傳送處理,故第2時間間隔T2之長度不會對應答時間T0造成影響。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若與比較例相比,則可延長第2時間間隔T2並將通信裝置2中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且可謀求縮短應答時間T0。
(6)變化例
實施形態1僅為本揭示之各種實施形態之一。實施形態1係只要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則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又,與通信裝置2之控制部22同樣之功能亦可由通信裝置2之控制方法、(電腦)程式、或記錄程式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等具體化。一態樣之程式係使控制通信裝置2之電腦系統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若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則執行資料傳送處理之程式。資料傳送處理係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處理。通信裝置2具備:第1通信部211,其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及第2通信部212,其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省電模式為以下之模式: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
以下,列舉實施形態1之變化例。以下所說明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應用。
本揭示之通信系統10係例如通信裝置2之控制部22包含電腦系統。電腦系統以作為硬體之處理器及記憶體為主構成。藉由處理器執行記錄於電腦系統之記憶體之程式而實現作為本揭示之控制部22之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於電腦系統之記憶體,亦可通過電氣通信線路提供,又可記錄於電腦系統可讀取之記憶卡、光碟、硬碟驅動器等非暫時性之記憶媒體而提供。電腦系統之處理器由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IC)或大規模積體電路(LSI)之1個至複數個電子電路構成。複數個電子電路可集中於1個晶片,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晶片。複數個晶片可集中於1個裝置,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裝置。
又,例如將通信裝置2之複數個構成要素集中於1個框體內並非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通信裝置2之複數個構成要素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框體。於將複數個構成要素分散設置於複數個框體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例如經由網際網路等網路連接複數個構成要素而實現通信裝置2。再者,通信裝置2之至少一部分功能亦可由例如伺服器或雲端(雲端計算)等實現。相反,例如亦可如對象裝置1及通信裝置2,將分散於複數個裝置之功能作為通信系統10之一部分而與通信系統10之其他構成要素一起集中於1個框體內。
又,通信裝置2用作「子機」,對象裝置1用作「母機」在通信系統10中並非必要者。例如,亦可將通信裝置2用作「母機」,將對象裝置1用作「子機」。再者,於不區分母機及子機之通信系統10中,可使用通信裝置2及對象裝置1。
又,第2通信方式只要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即可,第1通信方式不限定於SRD,第2通信方式不限定於Wi-Fi(註冊商標)。第2通信方式亦可為例如依據Bluetooth(藍牙)(註冊商標)或DECT(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數位增強無線電信)之方式等。此處所提之「DECT」包含DECT-ULE(Ultra Low Energy:超低能耗)。關於對象裝置1與監視裝置3之間之通信,不限定於有線通信亦可為無線通信。
又,對象裝置1接收來自外部電源之電力供給而動作並非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對象裝置1亦可為電池驅動式。又,複數台通信裝置2全部為電池驅動並非為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複數台通信裝置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為接收來自外部電源之電力供給而動作之構成。於該情形時,基於節能之觀點之來看,將通信裝置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亦有用。
又,對象裝置1與通信裝置2之通信不限定於2種通信方式,亦可對應於3種以上之通信方式。例如,於對應於「A」、「B」、「C」3種通信方式之情形時,通信裝置2在與對象裝置1之通信中,將通信方式「A」用作第1通信方式,將「B」、「C」之任一者用作第2通信方式使用即可。將通信方式「B」、「C」之哪一者用作第2通信方式較佳根據例如以第2通信方式傳送之資料內容等決定。
又,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可由1個晶片構成,亦可由分開之封裝構成。再者,第1通信部211及第2通信部212可以例如控制部22等與1個晶片構成。對象裝置1之第1無線部111及第2無線部112亦同樣。
又,第1通信部211於以較第2時間間隔T2更短之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並非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例如,第1通信部211可於以第2時間間隔T2以上之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亦可連續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
又,第1通信部211於第1接收區間Ts1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並非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例如,第1通信部211亦可於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
(實施形態2)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2與實施形態1之通信裝置2之不同點在於:第2通信部212在將動作模式維持於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資料傳送處理。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構成標註共用之符號而適當省略說明。
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當第2通信部212接收到控制指令時,第2通信部在動作模式仍維持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將資料傳送至對象裝置1(第2無線部112)之資料傳送處理。例如,於週期性重複喚醒(awake)狀態與休眠狀態之省電模式(Power Save Mode)中,第2通信部212可藉由於應為休眠狀態之期間暫時成為喚醒(awake)狀態而進行資料傳送處理。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2中,由於無須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通常模式,而在維持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資料傳送處理,故可將通信裝置2中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
實施形態2中說明之構成可與實施形態1(包含變化例)中說明之構成適當組合應用。
(總結)
如以上所說明,第1態樣之通信裝置(2)具備第1通信部(211)、與第2通信部(212)。第1通信部(211)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省電模式係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模式。於通信裝置(2)中,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資料傳送處理。
根據該態樣,通信裝置(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亦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狀態。因此,通信裝置(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後,無須用以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處理。因此,於通信裝置(2)中,可謀求縮短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之時點至第2通信部(212)之資料傳送處理開始之時間。其結果,根據通信裝置(2),可一面使用第2通信部(212)將資料之傳送速度高速化,一面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相對較小,且可謀求縮短至開始資料傳送之時間。
根據第1態樣,於第2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作為動作模式,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及與省電模式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更大之通常模式。第2通信部(212)將動作模式自省電模式切換為通常模式而執行資料傳送處理。
根據該態樣,可藉由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自省電模式切換為通常模式,而相對容易地實現資料傳送處理。
根據第1態樣,於第3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作為動作模式,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及與省電模式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更大之通常模式。第2通信部(212)於將動作模式維持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資料傳送處理。
根據該態樣,由於在將第2通信部(212)之動作模式維持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資料傳送處理,故可將第2通信部(212)在資料傳送處理前後之消耗電力抑制為更小。
根據第1至3中之任一態樣,於第4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第2通信部(212)於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以第2時間間隔(T2)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Ts2),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
根據該態樣,第2通信部(212)在以省電模式動作時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從而可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相對較小。
根據第4態樣,於第5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第1通信部(211)於以短於第2時間間隔(T2)之第1時間間隔(T1)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Ts1),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
根據該態樣,第1通信部(211)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從而可將第1通信部(211)之消耗電力抑制為相對較小。
根據第5態樣,於第6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第1通信部(211)於第1接收區間(Ts1)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第1通信部(211)於第1區間(Ts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之情形時,於距第1接收區間(Ts1)起特定時間(T3)後接收來自對象裝置(1)之資料。
根據該態樣,於第1通信部(211)間歇地進行接收動作時,僅檢測有無來自對象裝置(1)之信號即可,從而可將第1通信部(211)之消耗電力抑制為更小。
根據第1至6中之任一態樣,於第7態樣之通信裝置(2)中,第2通信部(212)於資料傳送處理中,向對象裝置(1)發送與通信請求信號所含之控制指令對應之應答資料。
根據該態樣,由於將控制指令包含於通信請求信號而發送,故和與通信請求信號分開發送控制指令之情形相比,可謀求縮短至開始資料傳送之時間。
第8態樣之通信系統(10)具備如第1至7中之任一態樣之通信裝置(2)、與對象裝置(1)。
根據該態樣,通信系統(10)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亦可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狀態。因此,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後,無須用以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處理。因此,於通信系統(10)中,可謀求縮短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之時點至第2通信部(212)中開始資料傳送處理之時間。其結果,根據通信系統(10),可一面使用第2通信部(212)使資料之傳送速度高速化,一面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相對較小,且謀求縮短至開始資料傳送之時間。
第9態樣之程式係使控制通信裝置(2)之電腦系統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當第1通信部(211)自對象裝置(1)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資料傳送處理。資料傳送處理係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傳送資料之處理。通信裝置(2)具備第1通信部(211),其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及第2通信部(212),其以傳送速度較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第2通信部(212)具有省電模式,該省電模式係與在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者。
根據該態樣,通信裝置(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亦維持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鏈路(32)確立之狀態。因此,通信裝置(2)於第2通信部(212)以省電模式動作時,於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後,無須用以於第2通信部(212)與對象裝置(1)之間確立鏈路(32)之處理。因此,於通信裝置(2)中,可謀求縮短第1通信部(211)接收到來自對象裝置(1)之通信請求信號之時點至第2通信部(212)中開始資料傳送處理之時間。其結果,根據上述程式,可一面使用第2通信部(212)使資料之傳送速度高速化,一面將第2通信部(212)之消耗電力抑制為較小,且謀求縮短開始資料傳送之時間。
不限定於上述態樣,實施形態1、2之通信系統(10)之各種構成(包含變化例)可由(電腦)程式、或記錄程式之非暫時性之記錄媒體等具體化。
第2至7態樣之構成並非通信系統(10)必要之構成,可適當省略。
1‧‧‧對象裝置
2‧‧‧通信裝置
3‧‧‧監視裝置
4‧‧‧建築物
5‧‧‧網路
10‧‧‧通信系統
11‧‧‧無線模組
12‧‧‧母機側控制部
13‧‧‧電源部
14‧‧‧外部通信部
15‧‧‧輸入部
16‧‧‧輸出部
21‧‧‧通信模組
22‧‧‧控制部
23‧‧‧電源部
24‧‧‧功能模組
25‧‧‧電池
31‧‧‧鏈路
32‧‧‧鏈路
111‧‧‧第1無線部
112‧‧‧第2無線部
201‧‧‧通信裝置
202‧‧‧通信裝置
203‧‧‧通信裝置
204‧‧‧通信裝置
211‧‧‧第1通信部
212‧‧‧第2通信部
Rx1‧‧‧接收動作
Rx2‧‧‧接收動作
S1~S4‧‧‧步驟
S11~S15‧‧‧信號(信標)
S21~S26‧‧‧信號(信標)
T0‧‧‧應答時間
T1‧‧‧第1時間間隔
T2‧‧‧第2時間間隔
T3‧‧‧特定時間
Ts1‧‧‧第1接收區間
Ts2‧‧‧第2接收區間
Tx1‧‧‧發送動作
Tx2‧‧‧發送動作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通信系統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上述通信系統之概要之說明圖。
圖3係顯示上述通信系統之通信裝置之動作之流程圖。
圖4係顯示上述通信系統之動作之時序圖。
圖5係顯示上述通信系統之其他動作之時序圖。

Claims (9)

  1. 一種通信裝置,其具備: 第1通信部,其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及 第2通信部,其以傳送速度較上述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上述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且 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省電模式,其係與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確立鏈路者, 於上述第2通信部以上述省電模式動作時,當上述第1通信部自上述對象裝置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傳送資料之資料傳送處理。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 作為動作模式,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上述省電模式、及與上述省電模式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大之通常模式,且 上述第2通信部將上述動作模式自上述省電模式切換為上述通常模式而執行上述資料傳送處理。
  3.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 作為動作模式,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上述省電模式、及與上述省電模式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大之通常模式,且 上述第2通信部於將上述動作模式維持上述省電模式之狀態下,執行上述資料傳送處理。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第2通信部於以上述省電模式動作時,於以第2時間間隔週期性設定之第2接收區間,接收來自上述對象裝置之信號。
  5. 如請求項4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第1通信部在以短於上述第2時間間隔之第1時間間隔週期性設定之第1接收區間,接收來自上述對象裝置之信號。
  6. 如請求項5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第1通信部於上述第1接收區間,檢測有無來自上述對象裝置之信號,並於在上述第1接收區間接收到來自上述對象裝置之信號之情形時,於距上述第1接收區間特定時間後,接收來自上述對象裝置之資料。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第2通信部於上述資料傳送處理中,向上述對象裝置發送與上述通信請求信號所含之控制指令對應之應答資料。
  8. 一種通信系統,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及 上述對象裝置。
  9. 一種程式,其係用以使控制具備: 以第1通信方式與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之第1通信部、及 以傳送速度較上述第1通信方式更高速之第2通信方式與上述對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之第2通信部,且 上述第2通信部具有省電模式,其係與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進行資料傳送之情形相比,每單位時間之消耗電力較小,且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確立鏈路之通信裝置之電腦系統, 於上述第2通信部以上述省電模式進行動作時,當上述第1通信部自上述對象裝置接收到通信請求信號時,執行於上述第2通信部與上述對象裝置之間傳送資料之資料傳送處理。
TW107139643A 2017-11-09 2018-11-08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TW2019243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6062 2017-11-09
JP2017216062A JP2019087926A (ja) 2017-11-09 2017-11-09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4303A true TW201924303A (zh) 2019-06-16

Family

ID=6643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643A TW201924303A (zh) 2017-11-09 2018-11-08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09717A4 (zh)
JP (1) JP2019087926A (zh)
TW (1) TW201924303A (zh)
WO (1) WO20190932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8963A (ja) * 2020-12-03 2022-06-15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9927A (ja) * 2005-03-01 2006-10-12 Omron Corp 監視制御装置、監視システム、監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20070076683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Chung Ching A Low power module for a sta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JP2010130096A (ja) * 2008-11-25 2010-06-10 Toshiba Corp 無線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334184B2 (ja) 2009-05-22 2013-11-06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45609B2 (ja) * 2010-11-04 2014-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80983B2 (ja) * 2011-02-03 2015-03-0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6262947B2 (ja) * 2013-06-25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99428B2 (ja) * 2014-02-24 2018-10-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US9538468B2 (en) * 2014-12-23 2017-01-03 Fortinet, Inc. Power saving in Wi-Fi devices utilizing bluetoo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09717A1 (en) 2020-09-16
WO2019093286A1 (ja) 2019-05-16
JP2019087926A (ja) 2019-06-06
EP3709717A4 (en) 202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27926A1 (zh) 中继重选方法、设备及介质
WO2020156431A1 (zh) 非连续接收drx配置方法及终端
US107577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arabl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20088584A1 (zh) 副链路释放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TWI530136B (zh) 具混合操作模式之無線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EP3780694A1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paging message, mobile terminal, and server
WO2020063263A1 (zh) 旁链路的链路释放方法及终端
US9380529B2 (en) Wireless access point terminal and connection control method
WO2021180197A1 (zh) 传输配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601068B (zh) 一种ue能力的检测方法、上报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CN110545499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其芯片、待充电设备和系统
TW201924303A (zh)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程式
WO2021017830A1 (zh) 定位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482095B2 (en) Wireless control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te of a power switch
WO2023082778A1 (zh) 一种用于配置监听周期的方法及相应的电子设备
US113173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rvice by using Bluetooth low energy technology
WO2019242538A1 (zh) 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US20220394813A1 (en)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20160142526A1 (en)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and remote monitoring method
CN110544965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其芯片、待充电设备和系统
WO2020024876A1 (zh) 信息接收方法、信息发送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GB2506839A (en) Management of dormancy tim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17212503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JP558458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4041359A1 (zh) 链路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