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3029A -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3029A
TW201923029A TW107134803A TW107134803A TW201923029A TW 201923029 A TW201923029 A TW 201923029A TW 107134803 A TW107134803 A TW 107134803A TW 107134803 A TW107134803 A TW 107134803A TW 201923029 A TW201923029 A TW 2019230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compound
light
organic
compound
lum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嘉部量太
西村尚大
陣內和哉
安達千波矢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大學法人九州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大學法人九州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大學法人九州大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02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至少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且滿足下述式(1),其發光長時間持續。LUMO1 表示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表示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表示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
式(1) LUMO1 >LUMO2 >LUMO3

Description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發光時間較長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蓄光材料係於被激發光照射時儲蓄能量,於激發光照射中斷後亦藉由所儲蓄之能量進行發光之發光材料。蓄光材料被用於在暗處或夜間發光之時鐘之文字盤、標識或向導板等之文字、用於圖形等之夜光塗料,最近,於即便不供電亦可照明之蓄光照明之利用亦推進。
上述蓄光材料中,尤其作為發光時間較長之蓄光材料,已知有包含Eu、Ce、Tb等稀土類元素之無機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0661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該等包含無機鹽之蓄光材料(無機蓄光材料)存在包含稀土類元素、必需高溫製程、不溶於溶劑之缺點。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為了提供一種長時間持續發光之有機系蓄光材料而進行努力研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LUMO之能階滿足特定關係之三種有機化合物,而實現發光時間較長之有機蓄光系。本發明係基於此種見解而提出者,具有以下之構成。
[1]一種有機蓄光組合物,其至少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且滿足下述式(1):
式(1) LUMO1 >LUMO2 >LUMO3
(於上式中,LUMO1 表示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表示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表示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
[2]如[1]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與包含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相同。
[3]如[1]或[2]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壽命大於包含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壽命。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藉由對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光照射,而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
[6]如[5]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具有氧化膦結構,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具有氰基與芳香環。
[7]如[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並非發光材料。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為0.000001 mol%以上且未達20 mol%。
[10]一種蓄光元件,其於支持體上具有如[1]至[9]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係於停止激發光之照射後,長時間持續發光。藉由使用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實現發光時間較長、廉價且應用範圍廣泛之蓄光元件。
以下,對本發明之內容詳細地進行說明。以下記載之構成要件之說明存在基於本發明之代表性實施態樣或具體例而完成之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實施態樣或具體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所表示之數值範圍表示包含於「~」之前後所記載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範圍。又,存在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化合物之分子內的氫原子之同位素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分子內之氫原子可均為1 H,亦可一部分或全部為2 H(氘D)。
本說明書中之所謂「室溫」,意指20℃。
本說明書中之所謂「激發光」,係指對測定對象物引起激發而產生發光之光,可使用與該測定對象物之吸收波長一致之波長之光。
本說明書中之所謂「拉電子基」,意指哈密特之σp 值為正之取代基,所謂「推電子基」,意指哈密特之σp 值為負之取代基。關於有關哈密特之σp 值之說明與各取代基之數值,可參照Hansch, C.et.al., Chem. ReV., 91, 165-195(1991)之關於σp 值之記載。
<有機蓄光組合物>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係至少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且滿足下述式(1)者。
式(1) LUMO1 >LUMO2 >LUMO3
於式(1)中,LUMO1 表示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表示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表示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
本發明中之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之能階係根據藉由循環伏安法所測得之還原電位而求出之值。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於以下之說明中,將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組合物稱為「蓄光組合物」。
本發明之所謂「殘光放射」,意指照射一定時間激發光後,停止該激發光照射時,自停止該激發光照射之時點開始持續光之放射0.1秒以上。又,所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係指於對包含其兩種有機化合物之組合物照射激發光時觀測到殘光放射之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存在將自停止光照射之時點至無法檢測出發光強度之時間稱為「殘光時間」的情況。發光強度例如可使用分光測定裝置(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PMA-50)而測定。未達0.01 mcd/m2 之發光可視作無法檢測出發光強度。利用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組合實現之殘光時間較佳為1秒以上,更佳為5秒以上,進而較佳為5分鐘以上,進而更佳為20分鐘以上。
關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較佳為於對包含該等之組合物照射激發光時,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間發生電荷轉移之組合,更佳為因於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佔據分子軌道)所產生之電洞與進入至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電子之再結合而產生發光之組合,進而較佳為藉由該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而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締合(凝集)而形成激發複合物,藉由來自該激發複合物之輻射失活而產生發光之組合。於激發複合物中,因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於空間上分離,而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與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之差ΔEST 極小,容易產生自激發三重態T1 向激發單重態S1 之逆系統間穿越。藉此,激發三重態T1 之能量亦可有效地用於螢光發光,可獲得較高之發光效率。
此處,因於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所產生之電洞與進入至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電子之再結合而產生發光之組合、因該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而形成激發複合物而產生發光之組合時,可基於在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組合物所觀測到之發射光譜具有與單獨於第1有機化合物所觀測到之發射光譜、及單獨於第2有機化合物所觀測到之發射光譜不同之圖案而確認。作為發射光譜之圖案不同之例,可列舉:發光極大波長不同之情形、發光峰之半值寬或上升之斜率不同之情形、發光峰之數量不同之情形。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藉由於如上所述之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中進而添加有滿足上述之式(1)之第3有機化合物,而與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殘光時間相比實現更長之殘光時間。推測藉由添加第3有機化合物而延長殘光時間係藉由圖1之模式圖中所示之發光機制者。以下,對該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機制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過程中之電子行為之圖,(a)係表示於能階圖上電子行為之圖,(b)係表示於俯視下該電子行為之圖。於圖1(b)之各圖中,由左側列之黑框所包圍之區域表示第1有機化合物,由中央列之黑框所包圍之區域表示第3有機化合物,其他區域表示第2有機化合物。以下之說明中之附圓括弧之羅馬數字係與圖1中之附圓括弧之羅馬數字相對應,表示各發光過程之順序。然而,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機制不應藉由以下說明之發光機制而限定性地解釋。
首先,若對有機蓄光組合物照射光,則如圖1(a)、(b)所示,第2有機化合物吸收光,電子自其HOMO向LUMO躍遷(i),電子自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向該第2有機化合物之HOMO移動(ii)。或者,發生藉由自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向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光吸收帶來之直接電子躍遷。其結果為,產生包含在HOMO產生電洞之第1有機化合物(自由基陽離子狀態之第1有機化合物)與多餘之電子進入至LUMO之第2有機化合物(自由基陰離子狀態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電荷轉移狀態。此時,於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中,藉由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大於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即LUMO1 >LUMO2 ,而進入至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電子難以移動至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自該第2有機化合物向接近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依次移動並擴散(iii),產生電子自電子之供給元之第2有機化合物分離之電荷分離狀態。並且,若電子進入至接近第3有機化合物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則該電子移動至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iv)。此處,藉由於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中,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小於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即LUMO2 >LUMO3 ,而電子自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移動概率小於逆方向之電子之移動概率。因此,自第2有機化合物所移動之電子暫時被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所捕捉並保持相對長時間,而成為電荷儲存狀態。另一方面,以熱活化等作為觸發,自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電子移動亦以一定概率發生(v),電子自接受該電子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接近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依次移動(vi),與第1有機化合物之電洞再結合(vii)。藉由該再結合能量,而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間形成激發狀態(激發複合物),於自該激發狀態向基底狀態躍遷時放射光。
此時,如上所述,第3有機化合物暫時捕捉自第2有機化合物所接收之電子並保持相對長時間,故而停止激發光之照射後,於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亦存在電子,連續產生包括該電子向第2有機化合物之移動、第2有機化合物間之電子之多階段移動、該電子與電洞之再結合及激發狀態之形成、及自激發狀態向基底狀態之輻射躍遷的一系列發光過程,於其間持續殘光放射。因此,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有機蓄光組合物與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相比,可實現較長之殘光時間。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發出之光可為螢光及磷光之任一者,亦可為螢光與磷光之兩者,進而亦可包含延遲螢光。具體而言,於蓄光組合物中,(a)於激發單重態S1 恢復至基底狀態時放射螢光,(b)於激發三重態T1 恢復至基底狀態時放射磷光。又,(c)產生自激發三重態T1 向激發單重態S1 之逆系統間穿越,於該激發單重態S1 恢復至基底狀態時放射螢光(延遲螢光)。進而,又,(d)產生自激發單重態S1 向激發三重態T1 之系統間穿越,於該激發三重態T1 恢復至基底狀態時放射磷光。又,於蓄光組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而發光之情形時,來自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可為僅激發複合物發光,亦可包含來自不與第2有機化合物締合之第1有機化合物之發光、或來自不與第1有機化合物締合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發光。
另一方面,較佳為於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所形成之激發三重態T1 之能量不向第3有機化合物移動。藉此,可提高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效率。進而,較佳為於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所形成之激發三重態T1 之能量與激發單重態S1 之能量兩者不向第3有機化合物移動。藉此,可提高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效率,並且可將自有機蓄光組合物所放射之光之波長(發光色)設為與由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所放射之光相同或近似之波長(發光色)。關於抑制激發能量向第3有機化合物之移動之條件,可參照下述之[第3有機化合物]之項之記載。
其次,對該含有有機蓄光組合物之蓄光組合物(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視需要添加之其他成分進行說明。
[蓄光組合物]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含有之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係構成蓄光組合物者。
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波長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200~2000 nm。例如可自400 nm以上、600 nm以上、800 nm以上、1000 nm以上、1200 nm以上之波長區域中選擇,亦可自1500 nm以下、1100 nm以下、900 nm以下、700 nm以下、500 nm以下之區域中選擇。
以下,對構成蓄光組合物之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1有機化合物進行說明。
(第1有機化合物)
構成蓄光組合物之第1有機化合物係LUMO之能階大於第2有機化合物,且可與第2有機化合物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者。藉由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1 )大於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可抑制電子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移動,經由電子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LUMO之多階段移動,而使電子確實地向第3有機化合物躍遷。其結果為,電子被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捕捉並儲存,藉此可實現較長之殘光時間。
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1 )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之差(LUMO1 -LUMO2 )較佳為超過0 eV且4 eV以下,更佳為0.01~3 eV,進而較佳為0.1~2 eV。藉此,可更確實地抑制電子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移動,可使電子高效率地向第3有機化合物躍遷。
第1有機化合物較佳為容易對第2有機化合物釋出電子之化合物。並且,第1有機化合物較佳為與第2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而發光者。又,第1有機化合物之自由基陽離子狀態穩定,於與第2有機化合物組合而構成蓄光組合物時,亦較佳為以10 K(及較佳為亦於20℃下)放射殘光者。藉此,可獲得發光壽命更長之有機蓄光組合物。
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之能階較佳為大於第2有機化合物之HOMO之能階。藉此,容易產生自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向第2有機化合物之HOMO或LUMO之電子移動,而可高效率地產生電荷分離狀態。具體而言,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之能階較佳為-3.5~-8.0 eV,更佳為-4.0~-7.0 eV,進而較佳為-4.5~-6.0 eV。
第1有機化合物之HOMO之能階可藉由光電子分光法或循環伏安法而測定。
(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
蓄光組合物中之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較佳為未達60 mol%,更佳為未達30 mol%,進而較佳為未達20 mol%,進而更佳為未達10 mol%。又,蓄光組合物中之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較佳為超過0.000001 mol%,更佳為超過0.01 mol%,進而較佳為超過1 mol%。藉由改變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可控制有機蓄光組合物發出之發光色。例如,可見越增加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則激發複合物形成越強而成為長波長之發光的現象。藉由利用此種現象,可控制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色或發光時間。例如,於下述包含第2有機化合物(左側)與第1有機化合物(右側)之蓄光組合物中,於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未達30 mol%之情形時可觀測到藍色光,於第1有機化合物之含量超過30 mol%之情形時可觀測到黃色光。
[化1]
(第2有機化合物)
構成蓄光組合物之第2有機化合物係LUMO之能階低於第1有機化合物、且可與第1有機化合物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者。
第2有機化合物較佳為容易自第1有機化合物接收電子、且容易對第3有機化合物釋出電子之化合物。並且,第2有機化合物較佳為與第1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而發光者。又,第2有機化合物亦更佳為於與第1有機化合物組合而構成蓄光組合物時自由基陰離子狀態穩定,於與第1有機化合物組合而構成蓄光組合物時以10 K(及較佳為亦於20℃下)放射殘光者。藉此,可獲得發光壽命更長之有機蓄光組合物。
第2有機化合物之HOMO與LUMO之差距較佳為1.0~3.5 eV,更佳為1.5~3.4 eV,進而較佳為2.0~3.3 eV。因此,伴隨對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光照射,可高效率地產生自HOMO向LUMO之電子躍遷。可藉由適當地控制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而於電荷分離過程中,電子容易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LUMO移動,可使電子高效率地向第3有機化合物躍遷。其結果為,可實現更長之殘光時間。
第2有機化合物之HOMO之能階可藉由光電子分光法或循環伏安法而測定。
又,第2有機化合物較佳為具有較高之玻璃轉移溫度Tg以於室溫下可以玻璃狀態存在者,又,較佳為於成膜時可獲得較高之膜密度者。藉由膜中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密度較高,可於電荷分離過程中,使電子容易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LUMO擴散,可使電子高效率地向第3有機化合物躍遷。
[第3有機化合物]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中所使用之第3有機化合物係LUMO之能階低於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2有機化合物者。藉由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低於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而電子容易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移動,而被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捕捉並儲存。第3有機化合物係藉由如此捕捉電子而使有機蓄光組合物之電荷分離狀態穩定化(長壽命化),以使有機蓄光組合物之殘光時間大於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殘光時間之方式發揮作用。第3有機化合物較佳為暫時捕捉自第2有機化合物所接收之電子並容易保持長時間、且可對第2有機化合物釋出該電子之化合物。又,第3有機化合物可為發光者,亦可為不發光者,但較佳為不發光者、即並非發光材料。此處,所謂發光,係指藉由激發光之照射而轉變至激發狀態後,自激發狀態恢復至基底狀態時放射光,所謂不發光,係指藉由激發光之照射所觀測到之發光強度為光電子培增管(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C13366-1350GA)之觀測極限以下。
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與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之差(LUMO2 -LUMO3 )較佳為超過0 eV且4 eV以下,更佳為0.01~3 eV,進而較佳為0.1~2 eV。藉此,自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向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電子移動更加容易,可使電子高效率地儲存至第3有機化合物。
第3有機化合物之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較佳為大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共同作用所形成之激發狀態之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藉此,激發三重態能量自藉由該共同作用之激發狀態向第3有機化合物之移動受到抑制,而可將該激發三重態能量高效率地用於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於藉由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共同作用獲得之激發三重態能量向第3有機化合物移動之情形時,有藉由第3有機化合物所產生之三重態激發子發生無輻射失活,而降低發光效率之可能性。
進而,第3有機化合物之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較佳為大於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共同作用所形成之激發狀態之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藉此,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量自藉由該共同作用而獲得之激發狀態向第3有機化合物之移動受到抑制,而可將該激發單重態能量高效率地用於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於藉由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共同作用獲得之激發單重態能量向第3有機化合物移動之情形時,於由第3有機化合物所產生之單重態激發子失活至基底狀態時放射光,藉此,有來自蓄光組合物之發光之色調受到影響之可能性。關於激發能階之測定方法,可參照[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及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之測定方法]之項。
(第3有機化合物之含量)
有機蓄光組合物中之第3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較佳為0.000001 mol%以上,更佳為0.1 mol%以上,進而較佳為1 mol%以上。又,第3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較佳為未達50 mol%,更佳為未達40 mol%,進而較佳為未達20 mol%。
[可用於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第3有機化合物之化合物]
第1有機化合物~第3有機化合物較佳為不含稀土類原子及金屬原子,更佳為僅由選自碳、氫、氮、氧、硫、磷之原子構成。
以下,作為可用於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化合物群,對第1化合物群、第2化合物群進行說明。可自「第1化合物群」中選擇第1有機化合物,自「第2化合物群」中選擇第2有機化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或亦可自「第1化合物群」中選擇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自「第2化合物群」中選擇第3有機化合物。又,亦可藉由發展本發明之想法,而自「第1化合物群」中選擇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自「第2化合物群」中選擇第2有機化合物而構成有機蓄光組合物。
作為第1有機化合物~第3有機化合物之較佳組合,可列舉: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且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之組合,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且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之組合。更佳之組合係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氧化膦結構之化合物、且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氰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之組合。
[第1化合物群]
作為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可列舉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較佳為具有推電子基與共軛系之化合物,更佳為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
於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中,其芳香環可為芳香族烴,亦可為芳香族雜環,較佳為芳香族烴。關於芳香族烴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關於下述之Ar15 及Ar16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時構成伸芳基之芳香環的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又,關於芳香族雜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關於下述之Ar15 及Ar16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雜芳基時構成伸雜芳基之雜環的說明與較佳之範圍。該等中,芳香環較佳為苯環、聯苯環,更佳為聯苯環。芳香環亦可經取代基取代。關於可取代於芳香環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可取代於下述Ar15 及Ar16 中之伸芳基等中之取代基的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另一方面,二烷基胺基較佳為取代於芳香環中。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所含之二烷基胺基之數量可為一個,亦可為兩個以上,但較佳為1~4個,更佳為兩個或四個,進而較佳為兩個。關於二烷基胺基之烷基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具體例,可參照關於下述之R21 等中之烷基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具體例。二烷基胺基之烷基亦可經取代基所取代。關於該取代基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關於可取代於R21 等中之烷基中之取代基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
作為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亦可列舉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2]
通式(1)
於通式(1)中,Ar21 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關於構成Ar21 之伸芳基之芳香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伸芳基之具體例,可參照關於下述之Ar15 及Ar16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時構成伸芳基之芳香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伸芳基之具體例。Ar21 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聯苯二基,更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聯苯二基。關於可取代於伸芳基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關於可取代於上述之Ar15 及Ar16 中之伸芳基等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
R21 ~R24 分別獨立地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21 ~R24 可相互相同亦可不同。R21 ~R24 中之烷基亦可為直鏈狀、支鏈狀、環狀之任一種。較佳為碳數為1~20,更佳為1~10,進而較佳為1~6。例如可例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等。作為可取代於烷基中之取代基,可列舉:碳數6~40之芳基、碳數3~40之雜芳基、碳數2~10之烯基、碳數2~10之炔基等。該等取代基亦可進而被取代基所取代。
以下,列舉第1化合物群之較佳之化合物例。然而,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不應由該等具體例限定性地解釋。
[化3]
又,第1化合物群之化合物亦可為於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單體之化合物中導入聚合性基,以其作為單體進行聚合而成之聚合物。作為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具有下述結構之聚合物。於下述式中,n為1以上之整數。然而,於本發明中第1化合物群中所含之聚合物不應由該具體例限定性地解釋。
[化4]
[第2化合物群]
作為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可列舉:陰電性較高之原子或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陰電性較高之原子或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較佳為陰電性較高之原子或具有拉電子基與共軛系之化合物,更佳為陰電性較高之原子或具有拉電子基與芳香環之化合物。作為拉電子基,可列舉:二芳基亞膦醯基、氰基、含有氮作為環員之雜芳基等。
作為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可列舉:包含一個以上氧化膦結構R3 P(=O)(R表示取代基,三個R彼此可相同亦可互不相同)之化合物,作為其較佳之例,可列舉:包含一個以上氧化膦結構R3 P(=O)、及除此以外一個以上雜原子之化合物。作為雜原子,可列舉:N、O、S、P等,可包含僅其中之一種,亦可包含兩種以上。包含一個以上氧化膦結構之化合物所含之氧化膦結構之數量較佳為兩個以上,於該情形時,複數個氧化膦結構可相同亦可互不相同。又,複數個氧化膦結構較佳為該取代基R之至少一個經由雜原子與其他氧化膦結構之取代基R連結,更佳為該取代基R之至少一個經由雜原子與其他氧化膦結構之取代基R連結,並且與鍵結於該連結之取代基R之雜原子之原子不同的原子彼此相互以單鍵連結。
氧化膦結構之取代基R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關於構成芳基之芳香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芳基之具體例,可參照關於下述之Ar11 等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時構成芳基之芳香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芳基之具體例。關於構成雜芳基之雜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雜芳基之具體例,可參照關於下述之Ar11 等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時構成雜芳基之雜環之說明與較佳之範圍、雜芳基之具體例。關於可取代於芳基及雜芳基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可參照可取代於Ar11 等中之芳基及雜芳基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與較佳之範圍。
包含一個以上之氧化膦結構之化合物較佳為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5]
通式(2)
於通式(2)中,Ar11 ~Ar14 分別獨立地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Ar11 ~Ar14 可相同亦可互不相同。Ar15 及Ar16 分別獨立地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雜芳基,Ar15 與Ar16 亦可相互以單鍵連結而形成縮環結構。Ar15 及Ar16 可相同亦可互不相同。Ar15 及Ar16 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更佳為該伸芳基彼此相互以單鍵連結而形成縮環結構。
Ar11 ~Ar14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時構成芳基之芳香環、及Ar15 及Ar16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時構成伸芳基之芳香環可為單環,亦可為兩個以上之芳香環縮合而成之縮合環,亦可為兩個以上之芳香環連結而成之連結環。於兩個以上之芳香環連結之情形時,可為直鏈狀連結而成者,亦可為支鏈狀連結而成者。構成芳基及伸芳基之芳香環之碳數較佳為6~40,更佳為6~22,進而較佳為6~18,進而更佳為6~14,尤佳為6~10。作為芳基之具體例,可列舉:苯基、萘基、聯苯基。作為伸芳基之具體例,可列舉:伸苯基、萘二基、聯苯二基。該等中,作為Ar11 ~Ar14 尤佳者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基。又,作為Ar15 及Ar16 尤佳者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苯基,尤其更佳為該伸苯基彼此相互以單鍵連結而形成三環結構(苯環與包含X11 之五員環與苯環之三環結構)。
Ar11 ~Ar14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時構成雜芳基之雜環、及Ar15 及Ar16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雜芳基時構成伸雜芳基之雜環可為單環,亦可為一個以上之雜環與芳香環或雜環縮合而成之縮合環,亦可為一個以上之雜環與芳香環或雜環連結而成之連結環。構成雜芳基之雜環之碳數較佳為3~40,更佳為5~22,進而較佳為5~18,進而更佳為5~14,尤佳為5~10。構成雜環之雜原子較佳為氮原子。作為雜環之具體例,可列舉:吡啶環、嗒環、嘧啶環、三唑環、苯并三唑環。
作為可取代於Ar11 ~Ar14 中之芳基及雜芳基中之取代基、可取代於Ar15 及Ar16 中之伸芳基及伸雜芳基中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羥基、鹵素原子、碳數1~20之烷基、碳數1~20之烷氧基、碳數1~20之烷硫基、碳數1~20之烷基取代胺基、碳數1~20之芳基取代胺基、碳數6~40之芳基、碳數3~40之雜芳基、碳數2~10之烯基、碳數2~10之炔基、碳數2~20之烷基醯胺基、碳數7~21之芳基醯胺基、碳數3~20之三烷基矽烷基等。該等具體例中,進而可藉由取代基所取代者亦可被取代。更佳之取代基為碳數1~20之烷基、碳數1~20之烷氧基、碳數1~20之烷硫基、碳數1~20之烷基取代胺基、碳數1~20之芳基取代胺基、碳數6~40之芳基、碳數3~40之雜芳基。
X11 表示NR11 、O或S,R11 表示氫原子或取代基。作為R11 可取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碳數1~20之烷基、碳數6~40之芳基、碳數3~40之雜芳基、碳數2~10之烯基、碳數2~10之炔基等。該等取代基亦可進而被取代基所取代。R11 較佳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更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進而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基。
然而,於選擇包含磷原子之化合物作為第3有機化合物之情形時,較佳為採用具有螺環結構之化合物、或包含存在於分子內之苯環之環結構之全部之環骨架構成原子數為6~15、較佳為6~12之化合物。
以下,列舉第2化合物群之較佳之化合物例。然而,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化合物不應由該等具體例限定性地解釋。
[化6]

又,第2化合物群之化合物亦可為將聚合性基導入至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單體之化合物,並以其作為單體進行聚合而成之聚合物。作為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具有下述結構之聚合物。於下述式中,n為1以上之整數。然而,於本發明中第2化合物群中所含之聚合物不應由該等具體例限定性地解釋。
[化7]

[其他成分]
有機蓄光組合物可由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構成,亦可添加其他成分,亦可包含將有機蓄光組合物之成分溶解之溶劑。作為其他成分,可列舉發光材料。藉由添加發光材料,可控制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波長。
發光材料可為螢光材料、磷光材料、延遲螢光材料之任一種,亦可根據目標之發光色而自公知者中選擇而使用。此處,所謂「螢光材料」,係指於室溫下螢光之發光強度大於磷光之發光強度之發光材料,所謂「磷光材料」,係指於室溫下磷光之發光強度大於螢光之發光強度之發光材料,所謂「延遲螢光材料」,係指觀測到於室溫下發光壽命較短之螢光、與發光壽命較長之螢光(延遲螢光)之兩者之發光材料。通常之螢光(並非延遲螢光之螢光)之發光壽命為ns等級,通常磷光之發光壽命為ms等級,故而螢光與磷光可藉由發光壽命進行區別。又,有機金屬錯合物以外之發光性之有機化合物通常為螢光材料或延遲螢光材料。
[發光之態樣]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係藉由照射光,而於停止光照射後,亦長時間持續發光(殘光)。
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至少含有來自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光。來自蓄光組合物之發光較佳為所激發之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締合(凝集)而形成激發複合物,並藉由來自該激發複合物之輻射失活而發光(激發複合物發光)。於蓄光組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而發光之情形時,來自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可為僅激發複合物發光,亦可包含來自未與第2有機化合物締合之第1有機化合物之發光、或來自未與第1有機化合物締合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發光。發出之光可為螢光及磷光之任一者,亦可為螢光與磷光之兩者,進而亦可包含延遲螢光。
又,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較佳為與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相同。此處,所謂發射光譜相同,意指於300~1500 nm之範圍內所觀測到之最大發光峰之發光極大波長之差為20 nm以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與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較佳為該最大發光峰之峰強度之差為10 nm以下。
用以自有機蓄光組合物獲得殘光之激發光可為太陽光,亦可為來自出射特定波長範圍之光之人工光源之光。
用以自有機蓄光組合物獲得殘光而進行之光照射之時間較佳為1 μ秒以上,更佳為1 m秒以上,進而較佳為1秒以上,進而更佳為10秒以上。藉此,可充分產生自由基陰離子與自由基陽離子,於停止光照射後可長時間持續發光。
[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及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之測定方法]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有機化合物之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ES1 )及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ET1 )係以如下之方式進行測定。
(1)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ES1 )
將測定對象化合物與mCP以測定對象化合物成為濃度6重量%之方式進行共蒸鍍,藉此於Si基板上製作厚度100 nm之試樣。於常溫(300 K)下測定該試樣之螢光光譜,累計剛入射激發光後至入射後100奈秒之發光,藉此獲得以縱軸為發光強度、以橫軸為波長之螢光光譜。對該發射光譜之短波長側之上升畫出切線,求出該切線與橫軸之交點之波長值 λedge[nm]。將根據以下所示之換算式將該波長值換算為能量值的值設為ES1
換算式:ES1 [eV]=1239.85/λedge
於發射光譜之測定中,可使用氮氣雷射(Lasertechnik Berlin公司製造,MNL200)作為激發光源,使用快速照相機(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C4334)作為檢測器。
(2)最低激發三重態能階(ET1 )
將與最低激發單重態能階(ES1 )相同之試樣冷卻至5[K],對磷光測定用試樣照射激發光(337 nm),使用快速照相機測定磷光強度。藉由累計激發光入射後1毫秒至入射後10毫秒之發光,而獲得以縱軸為發光強度、以橫軸為波長之磷光光譜。對該磷光光譜之短波長側之上升畫出切線,求出該切線與橫軸之交點之波長值λedge[nm]。將根據以下所示之換算式將該波長值換算為能量值的值設為ET1
換算式:ET1 [eV]=1239.85/λedge
磷光光譜之短波長側之上升之切線係如下般畫出。於光譜曲線上自磷光光譜之短波長側移動直至光譜之極大值中最短波長側之極大值時,朝向長波長側考慮曲線上之各點之切線。該切線隨著曲線上升(即隨著縱軸增加)而斜率增加。將於該斜率之值取極大值之點所畫出之切線設為該磷光光譜之短波長側之上升之切線。
再者,具有光譜之最大峰強度之10%以下之峰強度之極大點不包含於上述最短波長側之極大值中,將於最接近最短波長側之極大值之斜率之值取極大值之點所畫出之切線設為該磷光光譜之短波長側之上升之切線。
[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形態]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只要含有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即可,其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因此,可為將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混合而成之混合物,亦可為構成蓄光組合物之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分別存在於不同區域者。作為將蓄光組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混合而成之混合物,例如可列舉:將蓄光組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溶解於溶劑中所獲得之溶液、或包含蓄光組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之薄膜(蓄光膜)。又,作為第2有機化合物、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分別存在於不同區域之例,可列舉:具有包含相對於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各者為100質量倍以上之量之第1有機化合物之區域、包含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各者為100質量倍以上之量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區域、及包含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2有機化合物之各者為100重量倍以上之量之第3有機化合物之區域者,具有不含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而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之區域、不含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而包含第2有機化合物之區域、及不含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2有機化合物而包含第3有機化合物之區域者,該等三個區域相互連接者,該等區域為層狀(包含薄膜)者。
使用蓄光組合物與第3有機化合物之薄膜亦可為利用乾式製程、濕式製程之任一種進行成膜而得者。例如,亦可為於經加熱熔融之第2有機化合物之熔融液中添加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進行混合並冷卻所獲得之玻璃狀之薄膜。利用濕式製程進行成膜時所使用之溶劑只要為對成為溶質之第1有機化合物或第2有機化合物、第3有機化合物具有相溶性之有機溶劑即可。可使用有機溶劑,例如可製備第2有機化合物、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混合溶液,或製備僅將第2有機化合物溶解而成之溶液,或製備僅將第1有機化合物溶解而成之溶液,或製備僅將第3有機化合物溶解而成之溶液。若將混合溶液塗佈於支持體上並乾燥,則可形成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混合薄膜,又,亦可藉由於支持體上依序塗佈第1有機化合物之溶液、第2有機化合物之溶液、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溶液並乾燥而以第1有機化合物之薄膜、第2有機化合物之薄膜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薄膜相互連接之形式形成(第1有機化合物之溶液、第2有機化合物之溶液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溶液之塗佈順序不同)。
薄膜之平面形狀可根據用途而適宜選擇,例如可為正方形狀、長方形狀等多邊形狀、真圓狀、橢圓狀、長圓狀、半圓狀之任一連續形狀,亦可為幾何花紋或與文字、圖形等對應之特定圖案。
[蓄光元件]
本發明之蓄光元件係於支持體上具有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者。有機蓄光組合物通常製成膜狀而形成於支持體上。形成於支持體上之膜可為單一膜,亦可為包含複數膜者。單一膜、或複數膜中之一部分膜可設為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中之兩種以上之膜。又,亦可將複數膜中之一部分膜設為包含第2有機化合物且不含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膜,將一部分膜設為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且不含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膜,進而將一部分膜設為包含第3有機化合物且不含第1有機化合物及第2有機化合物之膜。此時,該等三種膜亦可以相互連接之形式構成。
關於有機蓄光組合物,可參照與有機蓄光組合物之欄之對應之記載。再者,關於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形態,可參照關於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形態一欄之薄膜之記載。
關於支持體,並無特別限制,只要為於蓄光組合物中慣用者即可。作為支持體之材料,例如可列舉:紙、金屬、塑膠、玻璃、石英、矽等。由於亦可形成於具有可撓性之支持體,故而亦可根據用途而製成各種形狀。
蓄光膜較佳為整體由密封材料覆蓋。作為密封材料,可使用玻璃、環氧樹脂等水或氧之透過率較低之透明材料。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透明之組合物。因此,與先前之無機材料不同,可用於多種用途而應用。例如,藉由用由玻璃等透明材料所形成之兩片支持體夾住本發明之透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形成透明之蓄光板等。若調節支持體之透明性,亦可製成半透明之蓄光板。
[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用途]
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係如上所述般具有電荷分離狀態為長壽命、殘光時間較長之特徵,並且例如可僅將作為有機化合物之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混合於溶劑中進行塗佈,而構成蓄光品。因此,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與使用包含稀有元素之無機材料之高溫焙燒、微粒子化及分散步驟而構成蓄光品之無機蓄光材料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材料採購容易,並且可將蓄光品之製造成本抑制得較低,又,可使蓄光品具有透明性、可撓性、柔軟性。因此,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用於通常之蓄光品,此外,亦可利用上述特徵而實現迄今未有之新穎之用途。
例如,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利用其電荷分離狀態為長壽命之情況,可應用於藉由光能量而形成電荷分離狀態而導入至物質之生產的人工光合成之領域。又,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亦可有效地用作應答熱能量或力學能量之元件。例如,作為應答熱能量之元件,可列舉:藉由激發光之照射而使蓄光組合物成為電荷分離狀態後,對有機蓄光組合物施加熱而瞬間發光之熱開關。又,作為應答力學能量之元件,可列舉:藉由對使蓄光組合物成為電荷分離狀態之有機蓄光組合物施加壓力等力學能量而發光之元件、或藉由對使蓄光組合物成為電荷分離狀態之有機蓄光組合物施加壓力等力學能量而使發光狀態變化之元件。又,作為該等應用例,可列舉:應答熱等外部刺激之互動發光藝術。
又,藉由使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溶解於溶劑中,可構成塗佈性優異之蓄光塗料。藉由將此種蓄光塗料整個面地塗佈於道路或建築物內飾面,可實現無需電源之大規模蓄光照明。又,於用該蓄光塗料畫出車道外側線之情形時,即便於黑暗中亦可識別車道外側線,可尤其提高車輛通行之安全性。
進而,若使用以該蓄光塗料所描繪之安全引導標識,則於災害時實現長時間之安全之避難引導,此外,可將該蓄光塗料塗佈於節能照明、住宅建材、軌道、移動設備等而實現災害時避難系統之構築。
又,含有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蓄光塗料亦可用作印刷用墨水。藉此,可獲得設計性優異、亦可用於黑暗或災害時之引導的印刷物。此種蓄光印刷用墨水例如可較佳地用於封皮、封裝體、廣告、POP(Package on Package,疊合式封裝)、黏膠標籤、引導看板、避難引導信號、安全用品、防盜用品之印刷。
又,藉由使用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至少任一種為聚合物之有機蓄光組合物(蓄光聚合物)、或於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中添加有市售之半導體性聚合物之組合物,可獲得蓄光成形品。
作為此種蓄光成形品,例如可列舉:電飾看板、商品展示器、液晶背光裝置、照明顯示器、照明器具外罩、交通標識、安全標識、夜間視認性提高構件、信號板、屏幕、反射板或測試儀零件等汽車零件、娛樂設施之遊樂玩具或玩具、以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等移動設備為代表之汽車室內或建築物內之標識板、時鐘之文字盤、配件類、文具類、運動用品、各種電氣、電子、OA(Office Automation,辦公自動化)設備等領域中之殼體或開關、按鈕類等。
又,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透明性優異,故而藉由將該有機蓄光組合物塗佈於玻璃之表面、或將有機蓄光組合物與樹脂之混合物成形為薄板狀,可實現具有蓄光功能之調光窗。進而,於積層有包含有機蓄光組合物之薄板與反射板之情形時,可獲得高亮度之蓄光板。此種蓄光板可作為發光引導磚而用於伴隨各種災害之避難路徑構件、階梯段板、踢板、框材、溝蓋材、室外停車場構件、港灣維護構件、道路設施安全構件、高處作業腳手架構件、海上浮動設施支架構件、山間長廊相關構件、耐鹽性耐候看板等。
又,藉由將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塗佈於纖維,可獲得蓄光纖維或使用其之布類或蓄光衣類。作為此種蓄光纖維品,可列舉:夜間用作業服、帽子、非常通路用地毯、結婚禮服、壁掛、車輛用內飾材等。
此外,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構成蓄光膜、蓄光膠帶、蓄光密封材、蓄光建材、蓄光噴霧等各種素材。於任一者中,藉由可由有機化合物構成各成分,而顏色之選擇範圍廣泛,可對各素材賦予透明且柔軟之性狀,可製成設計性或標識性、操作性優異者。例如,蓄光膜可廣泛地用作避難引導或防災用品之包裝材。
進而,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可用於生物成像中所使用之標識材料、護照等正式文件偽造防止系統等各種領域中。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之特徵。以下所示之材料、處理內容、處理順序等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則可適宜變更。因此,本發明之範圍不應由以下所示之具體例限定性地解釋。再者,作為激發光,使來自150 W之水銀氙氣燈之光通過300 nm、320 nm、340 nm、365 nm之任一種帶通濾波器及800 nm以上之紅外截止濾波器而使用。又,發射光譜、殘光光譜及發光壽命之測定係使用分光測定裝置(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PMA-50)、多通道光譜測試儀(Ocean Optics公司製造:QE-Pro)、光電子倍增管(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造:C13366-1350GA)、萬用錶(Keysight公司製造:34461A)進行。LUMO能階之測定係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並藉由循環伏安法而進行。
[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使用之化合物]
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TMB作為第1有機化合物,使用PPT作為第2有機化合物,使用TCB、DPS、TPPO、PO2CzPh作為與該等組合之有機化合物。與TMB及PPT組合之有機化合物中,TCB係於與TMB及PPT之關係中滿足第3有機化合物之條件之化合物,其他化合物係LUMO之能階與PPT相同、或LUMO之能階大於PPT之比較化合物。該等化合物之結構係如下所述。又,將各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示於表1。
[化8]
1 有機化合物

2 有機化合物

3 有機化合物

比較化合物
[表1]
[1]添加於蓄光組合物中之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之研究(實施例1、比較例1、2)
(實施例1)TMB/PPT/TCB混合粉末之製作
於氮氣環境之手套箱中,使TMB、PPT、及TCB溶解於氯仿中而製備混合溶液,利用蒸發器自混合溶液中將溶劑去除後,於液態氮下進行冷凍,製成真空狀態而使溶劑昇華,藉此獲得包含TMB、PPT、及TCB之混合粉末(TMB/PPT/TCB混合粉末)。此時,PPT、TMB、及TCB之混合比(PPT:TMB:TCB)係設為98 mol%:1 mol%:1 mol%。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此處之混合粉末之製作方法稱為「凍結乾式製法」。
(比較例1)TMB/PPT混合粉末之製作
於混合溶液中不添加TC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包含TMB與PPT之混合粉末(TMB/PPT混合粉末)。此時,PPT與TMB之混合比(PPT:TMB)係設為99 mol%:1 mol%。
(比較例2)TMB/PPT/比較化合物之混合粉末之製作
使用比較化合物(DPS、PO2CzPh或TPPO)替代TC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包含TMB、PPT、及比較化合物之混合粉末(TMB/PPT/DPS混合粉末、TMB/PPT/PO2CzPh混合粉末、TMB/PPT/TPPO混合粉末)。此時,PPT、TMB、及比較化合物之混合比(PPT:TMB:比較化合物)係設為98 mol%:1 mol%:1 mol%。
將實施例1、比較例1、2中所製作之各混合粉末之發光壽命特性示於圖2。發光壽命特性係以100 μW照射340 nm激發光60秒後停止,於過程中之每一小時對其後之發光強度進行繪圖,藉此進行研究。又,關於各混合粉末,將於照射激發光時所測定之發射光譜示於圖3,將停止激發光之照射後所測定之殘光光譜示於圖4。
由圖2可知,實施例1之TMB/PPT/TCB混合粉末與比較例1之TMB/PPT混合粉末相比,發光壽命非常長。由此可知,藉由於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中進而添加作為第3有機化合物之TCB,可有效地延長發光壽命。另一方面,添加有LUMO之能階與PPT相同之DPS之混合粉末、添加有LUMO之能階大於PPT之PO2CzPh、TPPO之混合粉末與不添加該等化合物之TMB/PPT混合粉末相比,發光壽命縮短。由此可確認使用LUMO之能階作為第3有機化合物之選擇之指標的有效性。
又,由圖3、4可知,TMB/PPT/TCB混合粉末與TMB/PPT混合粉末之發射光譜及殘光光譜幾乎一致。由此顯示,作為第3有機化合物之TCB之添加不影響發射光譜及殘光光譜,藉由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組合,可實現與利用第1有機化合物與第2有機化合物之組合所放射者相同色相之殘光放射。
[2]有機蓄光組合物中之第3有機化合物之濃度之研究
將PPT、TMB、及TCB之混合比(PPT:TMB:TCB)設為99 mol%:1 mol%:0 mol%、98.9 mol%:1 mol%:0.1 mol%、或98 mol%:1 mol%:1 mol%,並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凍結乾式製法而製作混合粉末。將所製作之各混合粉末之發光壽命特性示於圖5,將於照射激發光時所測定之發射光譜示於圖6,將於停止激發光之照射後所測定之殘光光譜示於圖7。
又,於氮氣環境之手套箱中混合TMB、PPT、及TCB之各粉末,獲得PPT:TMB:TCB為99 mol%:1 mol%:0 mol%、98 mol%:1 mol%:1 mol%、或89 mol%:1 mol%:10 mol%之混合粉末。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該混合粉末之製作方法稱為「粉末混合製法」。將所製作之各混合粉末之發光壽命特性示於圖8,將照射激發光時所測定之發射光譜示於圖9,將停止激發光之照射後所測定之殘光光譜示於圖10。圖5~10中,以「mol%」作為單位之數值係表示各混合粉末中之TCB濃度。
由圖5可知,於增加TMB/PPT/TCB混合粉末之TCB濃度之情形時,亦可獲得與TMB/PPT混合粉末相同之發射光譜及殘光光譜。又,由圖5、6與圖8、9之比較可知,利用凍結乾式製法所製作之混合粉末與利用粉末混合製法所製作之混合粉末於發射光譜及殘光光譜中並無差別。
又,觀察圖7、10,將作為第3有機化合物之TCB之濃度添加0.1 mol%、1 mol%、10 mol%之混合粉末與均未添加TCB之混合粉末相比,可獲得較長之殘光時間。由此可知,第3有機化合物之濃度可自相對廣泛之範圍選擇。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蓄光組合物,可獲得於停止激發光照射後,長時間持續發光之有機蓄光系。並且,藉由使用該蓄光組合物,可實現發光壽命較長、廉價且應用範圍廣泛之蓄光元件。因此,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於產業上之可利用性較高。
圖1(a)、(b)係表示本發明之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機制之模式圖。
圖2係表示TMB/PPT/TCB膜、TMB/PPT/DPS膜、TMB/PPT/PO2CzPh膜、TMB/PPT/TPPO、TMB/PPT膜之發光壽命特性之圖表。
圖3係TMB/PPT/TCB膜、TMB/PPT/DPS膜、TMB/PPT/PO2CzPh膜、TMB/PPT/TPPO、TMB/PPT膜於照射激發光時之發射光譜。
圖4係TMB/PPT/TCB膜、TMB/PPT/DPS膜、TMB/PPT/PO2CzPh膜、TMB/PPT/TPPO、TMB/PPT膜停止激發光照射後之殘光光譜。
圖5係表示TMB/PPT膜、與TCB濃度為0.1 mol%、1 mol%之TMB/PPT/TCB膜之發光壽命特性之圖表。
圖6係TMB/PPT膜、與TCB濃度為0.1 mol%、1 mol%之TMB/PPT/TCB膜照射激發光時之發射光譜。
圖7係TMB/PPT膜、與TCB濃度為0.1 mol%、1 mol%之TMB/PPT/TCB膜停止激發光照射後之殘光光譜。
圖8係表示TMB/PPT膜、與TCB濃度為1 mol%、10 mol%之TMB/PPT/TCB膜之發光壽命特性之圖表。
圖9係TMB/PPT膜、與TCB濃度為1 mol%、10 mol%之TMB/PPT/TCB膜照射激發光時之發射光譜。
圖10係TMB/PPT膜、與TCB濃度為1 mol%、10 mol%之TMB/PPT/TCB膜停止激發光照射後之殘光光譜。

Claims (10)

  1. 一種有機蓄光組合物,其至少包含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且滿足下述式(1): 式(1) LUMO1 >LUMO2 >LUMO3 (於上式中,LUMO1 表示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2 表示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LUMO3 表示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之LUMO之能階;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係可共同作用而實現殘光放射之組合)。
  2. 如請求項1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與包含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射光譜相同。
  3. 如請求項1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壽命大於包含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之蓄光組合物之發光壽命。
  4. 如請求項1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藉由對上述有機蓄光組合物之光照射,而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與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複合物。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
  6. 如請求項5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具有二烷基胺基與芳香環,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具有氧化膦結構,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具有氰基與芳香環。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1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2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推電子基之化合物,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為具有拉電子基之化合物。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並非發光材料。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其中上述第3有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第1有機化合物、第2有機化合物、及第3有機化合物之合計莫耳數,為0.000001 mol%以上且未達20 mol%。
  10. 一種蓄光元件,其係於支持體上具有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有機蓄光組合物。
TW107134803A 2017-10-02 2018-10-02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TW2019230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678 2017-10-02
JP2017192678 2017-10-02
JP2017-236421 2017-12-08
JP2017236421 2017-1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029A true TW201923029A (zh) 2019-06-16

Family

ID=65994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803A TW201923029A (zh) 2017-10-02 2018-10-02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923029A (zh)
WO (1) WO20190698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8017A (zh) * 2019-11-27 2020-03-3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苯环单元的具有长余辉效应的有机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0903B (zh) 2019-05-29 2023-07-18 香港科技大学 有机长余辉发光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55709B1 (ko) * 2015-07-21 2024-04-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10270039B2 (en) * 2016-11-17 2019-04-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323970B1 (ja) * 2016-12-06 2018-05-16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蓄光体および蓄光素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8017A (zh) * 2019-11-27 2020-03-3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苯环单元的具有长余辉效应的有机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9852A1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0401B (zh) 蓄光體及蓄光元件
Nidhankar et al. Efficient metal-free organic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s
CN107849065B (zh) 化合物和包含其的色彩转换膜
JP6382811B2 (ja) シート集積型希土類錯体及びその用途
TW201708415A (zh) 吡咯亞甲基硼錯合物、色變換組成物、色變換膜以及包含此些的光源單元、顯示器以及照明
JP6781534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WO2020045681A1 (ja) 多環芳香族化合物の発光材料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I685562B (zh) 色變換組成物、色變換片及含其的光源單元、顯示器、照明裝置、背光單元、led晶片及led封裝體
JP6323970B1 (ja) 蓄光体および蓄光素子
WO2007064034A1 (ja)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Kumari et al. White light emission from AIE‐active luminescent organic materials
TW201923029A (zh) 有機蓄光組合物及蓄光元件
Ugale et al. Reddish orange to blue tunable emission from rare earth β-diketonate Eu (TTA) 3 dpphen complex for solid state lighting applications
JP7125146B2 (ja) 蓄光組成物、蓄光素子および波長制御方法
CN107056809A (zh) 一种含有二甲基蒽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应用
TW200405750A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03865523B (zh) 一种双核碘化亚铜配合物发光材料
WO2019189045A1 (ja) 蓄光体および蓄光素子
US20230101415A1 (en) Long-persistent luminescence emitter and long-persistent luminescent device
US20220243122A1 (en)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emitter
Xu et al. Near ultraviolet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dimer and polymer for high performance solution-processed OLEDs
US20220246861A1 (en)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emitter
Malina et al. Comparison of Luminescent Properties in Solid-State and Polymer Films of Eu (III) Complexes Containing 2-Acylindandione Ligands
CN110229055A (zh) 具有宽光谱上转换白光发射特性的蒽衍生物及弱光上转换白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