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7950A -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7950A
TW201917950A TW107121122A TW107121122A TW201917950A TW 201917950 A TW201917950 A TW 201917950A TW 107121122 A TW107121122 A TW 107121122A TW 107121122 A TW107121122 A TW 107121122A TW 201917950 A TW201917950 A TW 2019179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veting
wire
electric wire
pie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1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園正司
浦下清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拓自達電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拓自達電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拓自達電線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7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7950A/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可充分確保芯線於將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壓著於電線連接部時之拉伸強度之壓著端子、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及具備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本發明提供一種壓著端子、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及具備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該壓著端子具備可連接電線之電線連接部,該電線連接部具有基部、與自基部之一端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及自另一端延伸之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第一鉚接片及第二鉚接片係交替配置於偏移之位置,於將各鉚接片鉚接而連接芯線時,形成於最接近電線之被覆構件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間隔,大於形成於其他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間隔。

Description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連接於芯線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之壓著端子、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及具備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自先前以來,已知有一種將用以壓著電線之被連接部位之複數個鉚接片交替配置於偏移之位置之壓著端子(參照日本特開2010-73346號公報)。具體而言,如圖13所示,該壓著端子具備:端子連接部101,其連接對象側端子等;及電線連接部102,其與端子連接部101連接且連接(壓著)電線。
電線連接部102具有:底板1021,其於與配置之芯線相同方向(第一方向)延伸;複數個一側鉚接片1022,其等自底板1021之與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之一側緣延伸;及複數個另一側鉚接片1023,其等自底板1021之第二方向之另一側緣延伸。該等一側鉚接片1022及另一側鉚接片1023係於第一方向交替配置偏移之位置。
於該壓著端子100中,於電線之前端部露出之芯線配置於底板1021上,且藉由鉚接一側鉚接片1022與另一側鉚接片1023,一側鉚接片1022與另一側鉚接片102包住芯線,藉此將芯線壓著於底板1021(參照圖14)。藉此,電線連接於壓著端子。
於以上之壓著端子100之電線連接部102中,與如圖15所示之配置於第一方向之相同位置之鉚接片1022A、1023A之對於第一方向空出間隔配置複數個之電線連接部相比,芯線與鉚接片之接觸面積增加。藉此,即便抑制鉚接時之壓力,亦充分確保於電線連接部102中保持電線之力,換言之,向拔除之方向拉伸壓著之電線時之來自電線連接部102之電線之拔出難度(即,拉伸強度)。
因此,對於將如鋁線般柔軟之金屬作為芯線之電線,即,若鉚接時之壓力變大則易斷線之電線,亦能使用壓著端子100。
近年來,作為連接壓著端子之電線,因用途之制約,有芯線並非由金屬構成,而是必須使用由碳纖維等導電性纖維構成者之情形。
於將此種電線連接於壓著端子時,於加壓時難以於導電性纖維內產生內部應力。因此,為了確保於連接部位之保持力,與連接具有於加壓時易產生內部應力之金屬製之芯線之電線之情形相比,必須增大鉚接時之壓力。而且,於此種電線,使用非常細(例如,數μ左右)之導電性纖維。因此,即便使用上述壓著端子100,於鉚接各鉚接片1022,1023時導電性纖維亦容易斷線,藉此,於連接於電線之壓著端子100,無法確保充分之拉伸強度。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可充分確保將芯線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壓著於電線連接部時之拉伸強度之壓著端子、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及具備附上述壓著端子之電線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本發明之壓著端子係 具備可連接於芯線由絕緣構件被覆之電線之電線連接部, 上述電線連接部具有: 基部,其於與上述電線之與該電線連接部之連接部位相同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 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其等自上述基部之與上述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之一端延伸;及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其自上述第二方向之另一端延伸;且構成為: 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係於上述第一方向交替配置於彼此偏移之位置,且各自被鉚接而包住於上述電線之前端露出之上述芯線,藉此使該芯線壓著於上述基部, 於將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各自鉚接而將上述芯線連接於上述電線連接部時,形成於上述第一方向之最接近上述電線之被覆構件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第一方向之間隔即第一間隔,大於形成於上述第一方向之其他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第一方向之間隔即第二間隔。
於上述壓著端子中, 上述第一間隔亦可為緣部因鉚接而膨脹之狀態之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各者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彼此不接觸之間隔。
於上述壓著端子中, 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之前端部與基端部間之緣部、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之前端部與基端部間之緣部各者亦可於與第二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又,本發明之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具備: 上述任一壓著端子;及 電線,其連接於上述壓著端子之上述電線連接部,且由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
又,本發明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具備: 醫療用感測器本體; 輸出用電線,其自上述醫療用感測器本體延伸;及 上述任一壓著端子;且 上述輸出用電線係連接於上述壓著端子之上述電線連接部, 上述輸出用電線之芯線係導電性纖維。
以下,關於本發明之壓著端子之一實施形態,參照圖1~圖9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壓著端子係連接器端子。更詳細而言,壓著端子係連接(嵌合)公型連接器端子之銷(對象側端子銷)之母型連接器端子。於該連接器端子,可連接芯線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
如圖1~圖4所示,連接器端子1具備可連接電線之電線連接部2。又,連接器端子1具備電氣連接部3,該電氣連接部3與電線連接部2導通且可拆卸地連接對象側端子銷P(參照圖8)。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係藉由將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製之平板被衝壓成特定之形狀者(參照圖4),以與中心線C1平行之軸作為中心軸C呈筒狀經彎曲加工等而形成。該連接器端子1係由磷青銅形成,但亦可由黃銅、鎳銀、經鍍敷處理之SUS等形成。以下,於中心軸C方向,將電氣連接部3側(圖3之左側)作為前方側,將電線連接部2側(圖3之右側)作為後方側。
電線連接部2具有板狀之電線連接部本體21;複數個導體鉚接片22,其等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延伸;及至少一對被覆部鉚接片23,其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較導體鉚接片22更靠後方側之部位延伸。該等導體鉚接片22與被覆部鉚接片23係指於進行上述彎曲加工等之前之狀態之連接器端子1(圖4所示之狀態:以下,稱為「平板狀之連接器端子1」)中,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與中心線C1正交之方向)之兩端向該寬度方向之外側延伸之部位。
電線連接部本體21係於中心軸C方向延伸且剖面(與中心軸C正交之剖面)為U字狀之部位。
複數個導體鉚接片22係藉由鉚接而包住於電線之前端露出之芯線(導體),藉此將該芯線壓著於電線連接部本體21。複數個導體鉚接片22如圖5所示,於平板狀之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連接部2(以下,僅稱為「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係由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一端(圖5之左端)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鉚接片221、與自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圖5之右端)延伸之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222構成。該等複數個第一鉚接片221與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222係自中心線C1方向偏移之位置交替延伸(即,彼此不同地配置)。本實施形態之電線連接部2具有兩個第一鉚接片221與兩個第二鉚接片222。
兩個第一鉚接片221中一側(前方側)第一鉚接片221A係山型。具體而言,於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中,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前方側之緣部2214A係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與中心線C1正交之方向)之一側端向該寬度方向延伸。又,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後方側之緣部2215A係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一側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前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即,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於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之前方側,前端2211A與基端2212A間之緣部2214A係向寬度方向延伸,且於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之後方側,前端(前端部)2211A與基端(基端部)2213A間之緣部2215A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兩個第一鉚接片221中另一側(後方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亦為山型。具體而言,於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中,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前方側之緣部2214B係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一側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後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又,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後方側之緣部2215B係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一側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前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即,於平板狀電線連接部2中,於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之前方側,前端2211B與基端2212B間之緣部2214B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且於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之另一側,前端(前端部)2211B與基端(基端部)2213B間之緣部2215B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之後方側之基端2213A與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之前方側之基端2212B於中心線C1方向一致。
兩個第二鉚接片222中一側(前方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係山型。具體而言,於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中,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前方側之緣部2224A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後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又,於打開狀態之電線連接部2中,後方側之緣部2225A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前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即,於平板狀電線連接部2中,於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2A之前方側,前端(前端部)2221A與基端(基端部)2222A間之緣部2224A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且於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後方側,前端(前端部)2221A與基端(基端部)2223A間之緣部2225A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兩個第二鉚接片222中另一側(後方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亦為山型。具體而言,於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中,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前方側之緣部2224B係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向與該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於隨著向後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向延伸。又,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後方側之緣部2225B自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向該寬度方向延伸。即,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於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前方側,前端(前端部)2221B與基端(基端部)2222B之間之緣部2224B係向與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且於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後方側,前端2221B與基端2223B間之緣部2225B係向寬度方向延伸。
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後方側之基端2223A之位置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前方側之基端2222B之位置於中心線C1方向上一致。
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之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中,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距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高度尺寸(上述寬度方向之尺寸)小於其他鉚接片221A、221B、及222A之高度尺寸。另,其他鉚接片221A、221B、及222A之高度尺寸相同。
又,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兩個第一鉚接片221A、221B之交界(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之基端2213A與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之基端2212B一致之位置)、與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前端2221A於中心線C1方向上為相同之位置。另一方面,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之前端2211B與兩個第二鉚接片222A、222B之交界(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基端2223A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基端2222B一致之位置)於中心線C1方向上為不同之位置。詳細而言,第一鉚接片221B之基端2211B係較兩個第二鉚接片222A、222B之交界更向前方側偏移。
如以上構成之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如圖6所示,若以包住電線9之芯線90之方式鉚接,則於中心軸C方向上,形成於最後方側(接近電線9之絕緣被覆構件91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B之間隔,詳細而言為中心軸C方向之間隔(第一間隔α)大於形成於其他位置之第一鉚接片221A、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A之間隔(中心軸C方向之間隔:第二間隔β)。此處,若對第一間隔α與第二間隔β進行更詳細地說明,則第一間隔α與第二間隔β係於以通過經鉚接之狀態(參照圖6)之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之方式繪出與中心軸C平行之假想線時,相鄰之第一鉚接片221A、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A、222B對向之緣部之與上述假想線交叉之點(交點)彼此之上述假想線(中心軸C)方向之間隔。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中,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間隔(第一間隔α)大於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間隔(第二間隔β)、及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A與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A之間隔(第二間隔β)。
另,第一間隔α係緣部因鉚接而膨脹之狀態之第一鉚接片221B及第二鉚接片222B不接觸之距離。詳細而言如以下所示。
於鉚接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時,如圖7所示之剖面般,與初始狀態(鉚接前之狀態:參照圖7之部分放大圖之虛線)相比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之緣部膨脹。又,有根據鉚接時之芯線90或電線9之狀態等,而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於鉚接後自預定之位置向中心軸C方向稍稍偏移之情形。第一間隔α係設定為即便產生該等膨脹或偏移,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亦不接觸之間隔。如此,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具有如鉚接時產生第一間隔α之形狀。本實施形態之第一間隔α係隨著向後方側而增大(參照圖6)。
返回至圖1~圖6,至少一對被覆部鉚接片23係以將電線9之露出之芯線90附近之經絕緣被覆之部位夾持於電線連接部本體21與該被覆部鉚接片23之間之方式鉚接之部位。本實施形態之電線連接部2具有一對被覆部鉚接片23。一對被覆部鉚接片23之各者於平板狀之電線連接部2中,於中心線C1方向自鄰接於導體鉚接片22之後方側之位置向上述寬度方向之外側延伸。上述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被覆部鉚接片23與另一側之被覆部鉚接片23係於中心線C1方向自相同之位置延伸。
於形成該等電線連接部本體21、導體鉚接片22、及被覆部鉚接片23之平板狀之連接器端子1中,藉由以電線連接部本體21彎曲之方式進行彎曲加工,形成電線連接部2(參照圖1)。
電氣連接部3具有:電氣連接部本體31,其與電線連接部本體21連接;三個以上(本實施形態之例為三個)彈性接觸片32,其繞著中心軸C空開間隔地排列。電氣連接部3藉由於三個以上之彈性接觸片32所包圍之區域A(參照圖2)插入對象側端子銷,而與該對象側端子銷P(參照圖8)可導通地連接。
電氣連接部本體31具有:筒部311,其包圍中心軸C;限制片312,其自筒部311之後端向中心軸C延伸。又,電氣連接部本體31具有端子側卡合部313,其自筒部311向外側延伸且於將連接器端子1收容於連接器殼體之情形時可與該連接器殼體卡合。
筒部311係於對象側端子銷P與連接器端子1嵌合時對象側端子銷P之前端部位於內側(該筒部311所包圍之區域)之部位(參照圖8)。該筒部311係藉由將於平板狀之連接器端子1中與中心線C1正交之方向之較長之矩形板狀的部位以中心軸C為中心且使長邊方向之端部彼此對向之方式使全體彎曲成筒狀而形成。
限制片312係於使對象側端子銷P與連接器端子1嵌合時,防止對象側端子銷P之前端向必要以上之深處(向連接器端子1之後方側)之移動。即,限制片312係藉由於沿著中心軸C移動之對象側端子銷P侵入筒部311內時,該對象側端子銷P之前端抵接於該限制片312,防止該前端向必要以上之深處之移動。
該限制片312係藉由使圖4所示之平板狀之筒部311中自後方側之緣部向中心線C1方向延伸之部位312於筒部311成筒狀之狀態下向中心軸C折曲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連接部3中,複數個限制片312係於筒部311之周向空出間隔而配置。
端子側卡合部313係於連接器端子1收容於連接器殼體5(參照圖10)之情形時與該連接器殼體5卡合之部位。端子側卡合部313係自筒部311突出,且以隨著向後方側而自中心線C1離開之方式相對於中心軸C傾斜。
三個彈性接觸片32之各者係沿著中心軸C延伸,藉由於該等三個彈性接觸片32所包圍之區域A沿著中心軸C插入對象側端子銷P而被該對象側端子銷P按壓,藉此彈性變形。三個彈性接觸片32係於以中心軸C為中心之圓周上隔開間隔排列。各彈性接觸片32之具體之構成係如以下所示。
各彈性接觸片32係自電氣連接部本體31向前方側延伸之可彈性變形之板狀之部位,且以主面(與厚度方向正交之面)32A朝向中心軸C之狀態繞中心軸C等間隔地排列。該彈性接觸片32具有於中心軸C方向上空出間隔之兩個彎曲部(第一彎曲部321、第二彎曲部322)。以下,將彈性接觸片32之較第一彎曲部321更靠後方側之部位稱為基部323,將第一彎曲部321與第二彎曲部322之間之部位稱為接觸部324,將較第二彎曲部322更靠前方側之部位稱為前端部325。
基部323以隨著自接觸部324向後方側而自中心軸C離開之方式相對於中心軸C傾斜(參照圖3)。
接觸部324係於將對象側端子銷P沿著中心軸C向三個彈性接觸片32所包圍之區域A插入對象側端子銷P時,與該對象側端子銷P接觸(導通)之部位(參照圖8)。該接觸部324彎曲。詳細而言,接觸部324係沿著中心軸C延伸且朝向中心軸C側凸起之方向彎曲。藉由該彎曲,使得以中心軸C為中心且與各接觸部324之最接近中心軸C之部位相接之內切圓γ(參照圖2)小於對象側端子銷P之外周。因此,若對象側端子銷P插入彈性接觸片32所包圍之區域A,則各接觸部324向離開中心軸C之方向被壓延。
前端部325係自接觸部324之前端(與基部323相反側之端部)延伸,且於與中心軸C正交之方向上位於較接觸部324更外側。具體而言,前端部325係以隨著自接觸部324朝向前方側而自中心軸C離開之方式相對於中心軸C傾斜(參照圖3)。
如以上構成之連接器端子1例如如圖6所示連接於由碳纖維等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90之電線9之前端進行使用。具體而言,對電線9之連接器端子1之連接係如以下般進行。另,於本實施形態之電線9中,藉由捆束直徑為數μ之碳纖維而形成芯線90。
電線9係連接於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連接部2。具體而言,於電線連接部2之電線連接部本體21上,配置露出芯線90之電線9之端部。接著,導體鉚接片22(第一鉚接片221、第二鉚接片222)以包住芯線90之方式鉚接,將該芯線90壓著於電線連接部本體21。此時,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後方側(圖6之下側)之端部以未被壓著治具加壓之方式鉚接,該部位未完全進入芯線90側(處於稍微抬起之狀態)。又,鉚接被覆部鉚接片33,於與電線連接部本體21間夾住電線9之絕緣被覆之部位。以此方式,連接器端子1連接於電線。
另,連接於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9之芯線90並不限定於碳纖維。芯線90亦可為具有金屬填料之樹脂纖維、對聚酯纖維或碳纖維等實施金屬鍍敷之鍍敷纖維、聚吡咯類、聚塞吩類、聚乙炔類、聚亞苯基類、聚苯乙炔類、聚苯胺類、多并苯類、聚噻吩撐乙烯類、及包含該等中之兩種以上之共聚物之纖維等導電性纖維。即,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即便將如碳纖維之鉚接時未產生內部應力且非常細之導電性纖維捆束而構成芯線90,亦能確保電線連接部2之電線9之充足之拉伸強度。又,即便由其他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90,亦能確保電線連接部2之充足之拉伸強度。又,連接器端子1亦能連接具有金屬製之芯線之電線。
又,連接器端子1亦可使用於例如醫療用感測器等。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感測器係例如圖9所示之心電圖用電極10。該心電圖用電極10具備:電極本體11,其佩戴於胸部等之皮膚;輸出用電線12,其自電極本體11延伸;及連接器端子1,其連接於輸出用電線12之前端。另,連接器端子1亦可於收容於例如圖10所示之連接器殼體5等之狀態下使用。
根據以上之連接器端子1,如圖6所示,藉由鉚接各導體鉚接片22(第一鉚接片221及第二鉚接片222),將芯線90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9連接於該連接器端子1(電線連接部2)時,形成於中心軸C方向之最接近電線9之絕緣被覆構件91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B之間隔(第一間隔α)變大。因此,抑制於該位置之導電性纖維之斷線,藉此,確保充足之拉伸強度。詳細而言如以下所示。
於為了將電線9連接於連接器端子1而鉚接各導體鉚接片22時,若第一鉚接片221與第二鉚接片222之間隔較窄,因鉚接時向第一鉚接片221及第二鉚接片222間之咬入,而於該第一鉚接片221與第二鉚接片222間(於交界位置)易產生導電性纖維之斷線。又,於鉚接時,藉由防止於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間之導電性纖維之斷線,即便於其他位置之第一鉚接片221A、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A間產生導電性纖維之斷線,亦可確保充足之拉伸強度。因此,藉由使第一間隔α較第2間隔β擴大(具體而言,設為不產生上述咬入等之斷線之程度之間隔)而抑制該位置之斷線,確保充足之拉伸強度。
另,即便於形成第二間隔β之位置產生斷線,藉由將第一鉚接片221A、211B與第二鉚接片222A牢固地鉚接而牢固地包住芯線90,電線9(芯線90)與連接器端子1充分地導通。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中,第一間隔(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之間隔)α係於連接電線9之狀態(即,鉚接各鉚接片221A、221B、222A、及222B之狀態)下,緣部因鉚接而膨脹之狀態之另一側之第一鉚接片221B及另一側之第二鉚接片222B不接觸之間隔。因此,更確實地抑制形成於中心軸C方向之最接近電線9之絕緣被覆構件91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221B與第二鉚接片222B間(交界位置)之導電性纖維之斷線,藉此,更確實地確保充足之拉伸強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中,例如第一鉚接片221B之前端2211B與基端2212B間之緣部、及第二鉚接片222A之前端2221A與基端2222B間之緣部之各者係向與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根據該構成,於鉚接各鉚接片221B、222A之狀態下,各鉚接片221B、222A之上述緣部係以斜向橫穿之方式與各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90之導電性纖維)相接。藉此,與正交於導電性纖維(於電線連接部本體21之寬度方向)之方式相接之情形相比,與導電性纖維之接觸面積增加,其結果,進一步抑制於該緣部之導電性纖維之斷線。
又,於連接以上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9(附連接器端子之電線)中,即便將芯線90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9壓著於電線連接部2,亦可充分地確保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連接部2之電線9之拉伸強度。
即,於連接器端子1使用於醫療機器用感測器10之情形時,於該醫療機器用感測器10中,即便將芯線由導電性纖維構成之電線作為輸出用電線使用,亦可充足地確保連接器端子1之電線連接部2之電線9之拉伸強度。
另,本發明之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當然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施加各種變更。例如,可對某實施形態之構成追加其他實施形態之構成,又,可將某實施形態之構成之一部分置換為其他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而,可刪除某實施形態之構成之一部分。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1中,導體鉚接片22係由兩個第一鉚接片221及兩個第二鉚接片222構成,但並不限定於該構成。導體鉚接片22只要由兩個以上之第一鉚接片221與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222構成即可。該等兩個以上之第一鉚接片221與至少一個鉚接片222係於中心軸C方向以偏移狀態交替配置。
壓著端子之電氣連接部3之具體之構成並無限定。上述實施形態之壓著端子(連接器端子)1之電氣連接部3雖由三個以上之彈性接觸片32保持對象側端子銷P,但並不限定於該構成。電氣連接部3亦可為由緊固構件或焊接等而連接於對象側端子之構成。
連接器端子1亦可收容於連接器殼體而構成連接器。該連接器之構成例如以下所示。
亦如圖10~圖12所示,連接器殼體5具有:端子收容部6,其收容連接器端子1;及端子插入口7,其供對象側端子銷P插入。又,連接器殼體5具有供連接器端子1插入之基端側開口8。詳細而言如以下所示。另,以下,於中心軸C方向上,將端子插入口7側設為前方側,將基端側開口8側設為後方側。
連接器殼體5係具有中心軸C之筒狀,且由具有絕緣性之樹脂形成。連接器殼體5具有內周面50。內周面50劃定收容連接器端子1之空間(收容空間)。本實施形態之端子收容部6包含該等內周面50與收容空間S。又,端子插入口7於連接器殼體5之前端,為於中心軸C方向使外部與收容空間S連通之開口。基端側開口8於連接器端子5之後端,為於中心軸C方向使外部與收容空間S連通之開口。
於本實施形態之內周面50中,中心軸C方向之各位置之剖面(與中心軸C正交之面方向之剖面)係圓形或大致圓形。該內周面50具有不同徑之複數個部位。具體而言,內周面50自前方側向後方側依序具有最小徑之第一部位51、較第一部位51為大徑之第二部位52、及較第二部位52為大徑(最大徑)之第三部位53。第一部位51與第二部位52係由隨著向前方側而縮徑之第一縮徑部52連接。又,第二部位52與第二部位53係由隨著向前端側而縮徑之第二縮徑部55連接。構成該等內周面50之各部位51~55之中心軸為一致。
第一部位51、第一縮徑部54、及第二部位52係於內周面50中包圍電氣連接部3之周圍之部位。第二部位52於與電氣連接部3(詳細而言,電氣連接部本體31)之端子側卡合部313對應之位置具有與該端子側卡合部313卡合之殼體側卡合部521。本實施形態之殼體側卡合部521係於中心軸C方向部分地設置之徑較小之部位(中心軸C側鼓起之部位),且於中心軸C方向設置於與第二縮徑部55鄰接(連接)之位置。又,第一部位51與第一縮徑部54之交界部56係自彈性接觸片32之基部323之外側(詳細而言,內周面50之徑向之外側)與彈性接觸片32之基部323相接。即,交界部56係自外側支持基部323。
第三部位53之基端部劃定形成於連接器殼體5之基端部之基端側開口8。連接器殼體5之收容空間S與外部空間係通過基端側開口8而連通。
又,連接器殼體5具有自第一部位51之中心軸C方向之特定位置向中心軸C突出之突出部70。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70係於連接器殼體5之前端劃定端子插入口7之壁部(前端壁部)。即,突出部70自第一部位51之前端側之端緣向中心軸C方向突出。該突出部70係設置於在連接器殼體5收容連接器端子1之狀態下自端子插入口7插入對象側端子銷P,且被對象側端子銷P按壓之接觸部324自彎曲之狀態彈性變形而變成直線狀(筆直延伸時),供前端部325抵接之位置。
於插入對象側端子銷P之前之狀態(初始狀態)下,各彈性接觸片32之接觸部324係朝向中心軸C側凸起之方向彎曲。於此狀態下,若將對象側端子銷P自端子插入口7向中心軸C方向插入,由於內接圓γ(參照圖2)小於對象側端子銷P之外周,故而對象側端子銷P向後方側前進,藉此各彈性接觸片32之接觸部324朝內周面50之徑向外側被壓延。即,於各彈性接觸片32之接觸部324,被施加來自對象側端子銷P之朝向內周面50之徑向外側之按壓力。
此時,接觸部324之後端自與連接器殼體5卡合之電氣連接部本體31延伸且藉由交界部56連接於自內周面50之徑向外側被支持之基部323,故而移動被限制。因此,若於接觸部324施加上述按壓力,則接觸部324之前端緣向端子插入口7側移動,藉此,接觸部24彈性變形而曲率變小。且,於對象側端子銷P充分插入時,接觸部324自彎曲之狀態變成沿著對象側端子銷P之直線狀。
於該接觸部324藉由彈性變形而延伸時,前端部325雖因第一部位51而向內周面50之徑向外側之移動被限制,但可沿著第一部位51移動,故於接觸於該第一部位51之狀態下於前端側(端子插入口7)移動。即,前端部325相對於第一部位51而於端子插入口7側滑動(滑行移動)。且,於接觸部324因彈性變形而成沿著對象側端子銷P成筆直時(參照圖12),朝端子插入口7側向第一部位51滑動之前端部325抵接於突出部70。於如此彈性變形而接觸部324成筆直之狀態下,中心軸C方向之接觸部324之整個區域與對象側端子銷P接觸。
藉此,於連接器(收容連接器端子1之狀態之連接器殼體5)中,藉由各彈性接觸片32之彈性恢復力(向對象側端子銷P之按壓力)帶來之保持力、及接觸部324於中心軸C方向(插入方向)之整個區域與對象側端子銷P接觸帶來之摩擦力(欲拔除對象側端子銷P時與此抵抗之力)而充分確保保持對象側端子銷P之力。而且,與僅以彈性恢復力確保保持對象側端子銷P之力之情形相比,可減小彈性恢復力(向對象側端子銷P之彈性接觸片32之按壓力),故易插入對象側端子銷P。
即,於僅以彈性接觸片之彈性恢復力確保保持對象側端子銷之力之情形時難以插入對象側端子銷,但藉由如上述連接器般,除了彈性恢復力外亦利用摩擦力確保保持對象側端子銷P之力,實現對象側端子銷P之插入簡易性、對於插入後之對象側端子銷P確保充足之保持力兩者。
上述實施形態之醫療機器用感測器係心電圖用電極,但並不限定於該構成。醫療機器用感測器亦可為例如血壓感測器、SpO2(動脈血氧飽和度)感測器、呼吸感測器等。
又,連接器端子1並不限定於醫療機器用感測器,可使用於各種機器且可連接於由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之電線。
1‧‧‧連接器端子
2‧‧‧電線連接部
3‧‧‧電氣連接部
5‧‧‧連接器殼體
6‧‧‧端子收容部
7‧‧‧端子插入口
8‧‧‧基端側開口
9‧‧‧電線
10‧‧‧心電圖用電極
11‧‧‧電極本體
12‧‧‧輸出用電線
21‧‧‧電線連接部本體
22‧‧‧導體鉚接片
23‧‧‧被覆部鉚接片
31‧‧‧電氣連接部本體
32‧‧‧彈性接觸片
32A‧‧‧主面
50‧‧‧內周面
51‧‧‧第一部位
52‧‧‧第二部位
53‧‧‧第三部位
54‧‧‧第一縮徑部
55‧‧‧第二縮徑部
56‧‧‧交界部
70‧‧‧突出部
90‧‧‧芯線
91‧‧‧絕緣被覆構件
100‧‧‧壓著端子
101‧‧‧端子連接部
102‧‧‧電線連接部
221‧‧‧第一鉚接片
221A‧‧‧第一鉚接片
221B‧‧‧第一鉚接片
222‧‧‧第二鉚接片
222A‧‧‧第二鉚接片
222B‧‧‧第二鉚接片
311‧‧‧筒部
312‧‧‧限制片
313‧‧‧端子側卡合部
321‧‧‧第一彎曲部
322‧‧‧第二彎曲部
323‧‧‧基部
324‧‧‧接觸部
325‧‧‧前端部
521‧‧‧卡合部
1021‧‧‧底板
1022‧‧‧鉚接片
1022A‧‧‧鉚接片
1023‧‧‧鉚接片
1023A‧‧‧鉚接片
2211A‧‧‧前端部
2211B‧‧‧前端部
2212A‧‧‧基端
2212B‧‧‧基端
2213A‧‧‧基端部
2213B‧‧‧基端部
2214A‧‧‧緣部
2214B‧‧‧緣部
2215A‧‧‧緣部
2215B‧‧‧緣部
2221A‧‧‧前端部
2221B‧‧‧前端部
2222A‧‧‧基端部
2222B‧‧‧基端部
2223A‧‧‧基端部
2223B‧‧‧基端
2224A‧‧‧緣部
2224B‧‧‧緣部
2225A‧‧‧緣部
2225B‧‧‧緣部
A‧‧‧區域
C‧‧‧中心軸
C1‧‧‧中心線
P‧‧‧端子銷
S‧‧‧收容空間
α‧‧‧第一間隔
β‧‧‧第二間隔
γ‧‧‧內接圓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端子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中心軸方向之前方側觀察上述連接器端子之模式圖。 圖3係圖1之III-III位置之剖視圖。 圖4係上述連接器端子之展開圖。 圖5係上述連接器端子之展開圖之電線連接部之放大圖。 圖6係顯示連結電線之狀態之電線連接部之圖。 圖7係顯示圖6之VII-VII位置之剖面之圖。 圖8係用以說明連接對象側端子銷之狀態之圖。 圖9係用以說明醫療機器用感測器之圖。 圖10係連接器殼體之立體圖。 圖11係圖10之XI-XI位置之剖視圖。 圖12係連接對象側端子銷之狀態之連接器之剖視圖。 圖13係先前之連接器端子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於上述連接器端子連接有電線之狀態之圖。 圖15係顯示於先前之其他連接器端子連接有電線之狀態之圖。

Claims (5)

  1. 一種壓著端子,其具備可連接於芯線由絕緣構件被覆之電線之電線連接部,且 上述電線連接部具有: 基部,其於與上述電線之與該電線連接部之連接部位相同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 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其等自上述基部之與上述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之一端延伸;及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其自上述第二方向之另一端延伸;且構成為: 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係於上述第一方向交替配置於彼此偏移之位置,且各自被鉚接而包住於上述電線之前端露出之上述芯線,藉此使該芯線壓著於上述基部, 於將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各自鉚接而將上述芯線連接於上述電線連接部時,形成於上述第一方向之最接近上述電線之被覆構件之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第一方向之間隔即第一間隔,大於形成於上述第一方向之其他位置之第一鉚接片與第二鉚接片之第一方向之間隔即第二間隔。
  2. 如請求項1之壓著端子,其中上述第一間隔係緣部因鉚接而膨脹之狀態之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各者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彼此不接觸之距離。
  3. 如請求項1之壓著端子,其中上述複數個第一鉚接片之前端部與基端部間之緣部、及上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片之前端部與基端部間之緣部各者係於與第二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4. 一種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壓著端子;及 電線,其連接於上述壓著端子之上述電線連接部,且由導電性纖維構成芯線。
  5. 一種醫療機器用感測器,其具備:醫療用感測器本體; 輸出用電線,其自上述醫療用感測器本體延伸;及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壓著端子;且 上述輸出用電線係連接於上述壓著端子之上述電線連接部, 上述輸出用電線之芯線係導電性纖維。
TW107121122A 2017-06-28 2018-06-20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TW2019179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6232 2017-06-28
JP2017-126232 2017-06-28
JP2018032268A JP6670872B2 (ja) 2017-06-28 2018-02-26 芯線が導電性繊維で構成される電線用の圧着端子、圧着端子付き電線、及び医療機器用センサ
JP2018-032268 2018-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7950A true TW201917950A (zh) 2019-05-01

Family

ID=6502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1122A TW201917950A (zh) 2017-06-28 2018-06-20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70872B2 (zh)
TW (1) TW20191795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117B2 (ja) * 1990-07-25 1994-01-26 雅章 鶴薗 端子付きカーボン線内蔵コ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009295352A (ja) * 2008-06-03 2009-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圧着端子
JP5369249B1 (ja) * 2013-08-06 2013-12-18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端子付き電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70872B2 (ja) 2020-03-25
JP2019009103A (ja)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4350B2 (en) Connector, electric wire with connector, and medical device sensor
US9263808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JP4875131B2 (ja) マルチ・タップ・コンプレッション・コネクタ
CN108631086B (zh) L型内端子、l型同轴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US10347998B2 (en) Crimp terminal, electric wire with crimp terminal, and medical device sensor
JP2013004347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EP1154520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method for press-bonding electrical contact to electrical wire
US4148547A (en) Female electrical contact
JP2019204599A (ja) 端子の圧着方法及び圧着構造
US10355375B2 (en)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al wire
US11018445B2 (en) Terminal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ubular shaped body portion
TW201917950A (zh) 壓著端子、附壓著端子之電線、及醫療機器用感測器
JP2007059304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01244B2 (ja)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付き電線、及び医療機器用センサ
TWI569544B (zh) Wire connector
US9887036B2 (en) Coil end connecting structure
JP2019029237A (ja) 端子付き電線
US20190140381A1 (en) Female Terminal, and Continuity Test Device
JP3307877B2 (ja) 電気コンタクト
CN215497114U (zh) 电连接结构
JP2006032211A (ja)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CN11364697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219553995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7126936B2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011222390A (ja) 端子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