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798A -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798A
TW201908798A TW106124171A TW106124171A TW201908798A TW 201908798 A TW201908798 A TW 201908798A TW 106124171 A TW106124171 A TW 106124171A TW 106124171 A TW106124171 A TW 106124171A TW 201908798 A TW201908798 A TW 2019087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image
optical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4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2829B (zh
Inventor
郭子傑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4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2829B/zh
Priority to CN201710696434.3A priority patent/CN109283657B/zh
Priority to CN202110424575.6A priority patent/CN113093372B/zh
Priority to US15/843,112 priority patent/US1067083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2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28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8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79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reproducing or copying at short object distan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10Electronic devices other than hearing a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9/00Combinations of cameras, projectors or 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non-photographic non-optical apparatus, e.g. clocks or weapons; Cameras having the shape of other obj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且所述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修正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離軸像差並縮減其體積。

Description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 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廣視角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及取像裝置。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攝影模組的成像品質的要求有所提升,而電子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受限於半導體製程的發展,為達成更高的成像品質,往往需搭配具有足夠大小成像面之成像鏡頭。如智慧型手機等攜帶型裝置的發展促成了對於微型化鏡頭的需求,此外,由於攝影模組的應用範圍逐漸廣泛,攝影模組一般需具備足夠之視角才能滿足要求,而在動態攝影及夜間攝影等應用亦增加了對於具大光圈之攝影模組的需求。
現有七片式透鏡的設計,由於第六透鏡的面形選擇,往往不易在具備大光圈、廣視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質間取得平衡。
本發明提供之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藉由調整第六透鏡之面形,並調整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總長度、像高與光圈大小的比例,達成能兼顧大光圈、高成像品質及微型化的廣視角鏡頭。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且所述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35;以及1.00<TL×TL/(ImgH×EPD)<3.25。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 七片透鏡,且所述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25;以及1.00<TL×TL/(ImgH×EPD)<3.25。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當f/|R11|+f/|R12|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助於控制第六透鏡之面形,可使其離軸處之面形能有更大的變化,以修正離軸像差並能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體積。
當TL×TL/(ImgH×EPD)滿足上述條件時,能讓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在縮短總長度、增大成像面面積及維持成像面亮度間取得適當平衡,有助於形成具高成像品質之廣視角鏡頭。
10、31、41‧‧‧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組
14‧‧‧影像穩定模組
20、30、40‧‧‧電子裝置
2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使用者介面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100、200、300、400、500、600、7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物側表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像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90、290、390、490、590、690、790‧‧‧成像面
13、195、295、395、495、595、695、795‧‧‧電子感光元件
CC51、CC61、CC62‧‧‧凹臨界點
CV52、CV61、CV62、CV71、CV72‧‧‧凸臨界點
IP61‧‧‧反曲點
f‧‧‧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Fno‧‧‧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光圈值
HFOV‧‧‧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N7‧‧‧第七透鏡的折射率
Nmax‧‧‧N1、N2、N3、N4、N5、N6及N7中最大者
V3‧‧‧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
V4‧‧‧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7‧‧‧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EPD‧‧‧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
ImgH‧‧‧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4‧‧‧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f7‧‧‧第七透鏡的焦距
Y6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
Y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15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臨界點、參數Y62及Y72的示意圖;第1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第17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7B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第17C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之系統示意圖;第1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且所 述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以縮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總長度。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提供第一透鏡足夠之正屈折力以縮短其總長度。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有助於修正其像散。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可平衡第一透鏡所產生之球差及色差,以降低色偏的產生並讓成像更加銳利。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所產生之像散。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有助於減少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彎曲程度,以降低成形難度。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離軸處可皆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其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並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體積。
第七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可讓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主點往物側移動,有助於縮短其後焦距進而縮短其總長。第七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減少像散的產生。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有助於調整後焦距以利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微型化。第七透鏡像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可修正離軸像差並能減少周邊光線的面反射。
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 臨界點,藉此,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並能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體積。較佳地,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其可進一步修正離軸像差。更佳地,所述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其有助於減少周邊光線的面反射以加強成像面周邊之相對照度。更佳地,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可更進一步修正離軸像差並同時減少敏感度。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35。藉此,有助於控制第六透鏡之面形,可使其離軸處之面形能有更大的變化,以修正離軸像差並能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體積。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25。更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0.95。此外,亦可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0.6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1.00<TL×TL/(ImgH×EPD)<3.25。藉此,能讓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在縮短總長度、增大成像面面積及維持成像面亮度間取得適當平衡,有助於形成具高成像品質之廣視角鏡頭。
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4,其滿足下列條件:1.5<(V3+V4)/|V3-V4|<10。 藉此,可使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相互搭配以減少色差的產生。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7<(V3+V4)/|V3-V4|<3.5。
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其滿足下列條件:0.10<CT6/CT7<1.50。藉此,可讓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具有適當的厚度,使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能相互配合以修正離軸像差。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0<CT6/CT7<1.14。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0.9<(f/f6)+(f/f7)<1.0。藉此,可限制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之屈折力於適當範圍,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及縮減體積。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0<Fno<1.7。藉此,可使成像面具有足夠且適當的照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TL/ImgH1.6。藉此,能在縮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總長度與增大成像面面積間取得平衡。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4,其滿足下列條件:0.90<EPD/R14<10。藉此,可適當調整光圈大小及第七透鏡之面形,有助於在增加成像面亮度與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體積間取得平衡。
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1.05<Y72/Y62<1.35。藉此,可調整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之外徑,使周邊光線之入射及出射角度於適當範圍,有助於在增大成像面面積與降低光線於成像面之入射角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藉此,可適當調整光學影像擷取鏡頭色散係數分布,有助於減少色差等像差。較佳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中至少二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中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藉此,可修正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所產生之色差,且具低色散係數之材質可具有較高的折射率,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0.30<|f3/f|<20。藉此,可維持第三透鏡於適當的屈折力範圍,有助於調整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屈折力分布以在增大視場與縮減體積間取得平衡。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0.30<|f4/f|<10。藉此,可維持第四透鏡於適當的屈折力範圍,有助於調整主點位置,能 讓光線於成像面之入射角處於適當範圍並維持成像面照度。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f7|<1.25。藉此,可讓第七透鏡不具有過強之屈折力,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並維持適當長度的後焦距。
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第七透鏡的折射率為N7,其中N1、N2、N3、N4、N5、N6及N7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65Nmax。藉此,利用高折射率材質更容易彎曲光線之性質,有助於縮減光學影像擷取鏡頭體積及修正像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TD<7mm。藉此,可讓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符合微型化的需求。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1.0<TL/EPD2.3。藉此,可縮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總長度並增大進光量以增加成像面亮度,並有助於維持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體積。
上述本發明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 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總長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另外,本發明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另外,本發明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 往物側方向之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臨界點為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與一垂直於光軸的切面相切的切點。
本發明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反曲點之定義為由透鏡近光軸處至離軸處之透鏡表面的曲線,該曲線之曲率中心由物側移至像側(或由像側移至物側)之轉換點。
本發明之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一成像面。藉由調整第六透鏡之面形,並調整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總長度、像高與光圈大小的比例,達成能兼顧大光圈、高成像品質及微型化的廣視角鏡頭。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 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80以及成像面190,而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1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以及170),且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1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CC51(標示於第15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CV52(標示於第15圖)。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詳細來說,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CC61及至少一凸臨界點CV61(標示於第15圖),且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IP61(標示於第15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詳細來說,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CC62及至少一凸臨界點CV62(標示於第15圖)。
第七透鏡1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7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71離軸處及像側表面172離軸處皆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CV71及CV72(標示於第15圖)。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4.29mm;Fno=1.66;以及HFOV=42.2度。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 鏡130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140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150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160的折射率為N6,第七透鏡170的折射率為N7,其中N1、N2、N3、N4、N5、N6及N7中最大者為Nmax(第一實施例中,即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N3),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1.66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三透鏡130的色散係數為V3,第四透鏡140的色散係數為V4,其滿足下列條件:(V3+V4)/|V3-V4|=2.0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其滿足下列條件:CT6/CT7=1.0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TD=5.18mm。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EPD=2.1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195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1.43;以及TL×TL/(ImgH×EPD)=3.1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0.9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170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f6)+(f/f7)=-0.71;以及|f/f7|=1.2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3/f|=8.0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f4/f|=1.3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曲率半徑為R14,其滿足下列條件:EPD/R14=1.16。
配合參照第15圖,係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62及Y72的示意圖。由第15圖可知,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Y72/Y62=1.16。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16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另外,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以及第七透鏡1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1,為第三透鏡13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4,為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五透鏡150以及第七透鏡170。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 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圈20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80以及成像面290,而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2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以及270),且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24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2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2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2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2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2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二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以及第七透鏡2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二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2,為第五透鏡250及第六透鏡26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4,為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五透鏡250以及第六透鏡260。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圈30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80以及成像面390,而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3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310、320、330、 340、350、360以及370),且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34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五透鏡3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3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3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七透鏡3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3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3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370及成像面3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三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以及第七透鏡3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三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1,為第四透鏡34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3,為第一透鏡310、第四透鏡340以及第七透鏡370。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光圈40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80以及成像面490,而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4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以及470),且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45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4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六透鏡460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側表面462近光軸處為平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4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4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七透鏡4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4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4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470及成像面4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四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以及第七透鏡470中至少一者 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四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1,為第二透鏡42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3,為第二透鏡420、第四透鏡440以及第五透鏡450。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80以及成像面590,而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5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510、520、530、540、550、560以及570),且第一透鏡510至第七透鏡5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 其物側表面5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54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54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5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5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七透鏡5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5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5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570及成像面5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五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以及第七透鏡5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五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1,為第二透鏡52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3,為第二透鏡520、第四透鏡540以及第六透鏡560。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80以及成像面690,而電子感光元件6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6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610、620、630、640、650、660以及670),且第一透鏡610至第七透鏡6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3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641離軸 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64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6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
第六透鏡6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6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6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6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七透鏡6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6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6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及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670及成像面6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六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以及第七透鏡6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詳細來說,第六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2,為第二透鏡620以及第四透鏡640。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5。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80以及成像面790,而電子感光元件795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790,其中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710、720、730、740、750、760以及770),且第一透鏡710至第七透鏡770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3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 其物側表面7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7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並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7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七透鏡7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7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7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第七透鏡像側表面77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770及成像面790間且不影響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七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中,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以及第七透鏡770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且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詳細來說,第七實施例中,色散係數小於20的透鏡數量為2,為第二透鏡720以及第四透鏡740,色散係數小於40的透鏡數量為3,為第二透鏡720、第四透鏡740以及第五透鏡750。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6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16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係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成像鏡頭11包含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一承載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鏡筒(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且對被攝物進行攝像並配合驅動裝置組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將影像資料 輸出。
驅動裝置組12可為自動對焦(Auto-Focus)模組,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組12可讓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
取像裝置10可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良好成像品質。
此外,取像裝置10更可包含影像穩定模組14,其可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動能感測元件,而第八實施例中,影像穩定模組14為陀螺儀,但不以此為限。藉由調整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並提供例如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電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進階的影像補償功能。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A圖、第17B圖及第17C圖,其中第17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7B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20 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第17C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20之系統示意圖。由第17A圖、第17B圖及第17C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10、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介面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4對被攝物26進行拍攝,電子裝置20利用取像裝置10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光學影像擷取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九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8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30包含取像裝置31,其中取像裝置31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 40係一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電子裝置40包含取像裝置41,其中取像裝置41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7)

  1. 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該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五透鏡及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35;以及1.00<TL×TL/(ImgH×EPD)<3.2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離軸處皆包含至少一臨界點。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4,其滿足下列條件:1.5<(V3+V4)/|V3-V4|<1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其滿足下列條件:0.20<CT6/CT7<1.1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0.9<(f/f6)+(f/f7)<1.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光圈值為Fno,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Fno<1.7;以及1.0<TL/ImgH 1.6。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4,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0.90<EPD/R14<10;以及1.05<Y72/Y62<1.35。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一者的色散係數小於2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
  11.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該成像面。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13. 一種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包含七片透鏡,該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於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 半徑為R1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1.25;以及1.00<TL×TL/(ImgH×EPD)<3.25。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f/|R11|+f/|R12|<0.95。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至少一凹臨界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4,其滿足下列條件:1.5<(V3+V4)/|V3-V4|<10。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其滿足下列條件:0.10<CT6/CT7<1.5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該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其滿足下列條件: 0.20<CT6/CT7<1.14。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0.9<(f/f6)+(f/f7)<1.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0.30<|f3/f|<20;0.30<|f4/f|<10;以及|f/f7|<1.25。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4,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該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該第七透鏡的折射率為N7,其中N1、N2、N3、N4、N5、N6及N7中最大者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90<EPD/R14<10;以及1.65 Nmax。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 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D<7mm;以及1.0<TL/EPD 2.3。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三者的色散係數小於40。
  26.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影像擷取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的該成像面。
  2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TW106124171A 2017-07-19 2017-07-19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28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4171A TWI622829B (zh) 2017-07-19 2017-07-19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710696434.3A CN109283657B (zh) 2017-07-19 2017-08-15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110424575.6A CN113093372B (zh) 2017-07-19 2017-08-15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
US15/843,112 US10670837B2 (en) 2017-07-19 2017-12-15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4171A TWI622829B (zh) 2017-07-19 2017-07-19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2829B TWI622829B (zh) 2018-05-01
TW201908798A true TW201908798A (zh) 2019-03-01

Family

ID=62951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4171A TWI622829B (zh) 2017-07-19 2017-07-19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0837B2 (zh)
CN (2) CN113093372B (zh)
TW (1) TWI62282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857B (zh) * 2021-12-08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827295B (zh) * 2020-06-05 2023-12-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37466A1 (zh) * 2017-08-23 2019-02-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US10921558B2 (en) 2017-10-26 2021-02-16 Apple Inc. Wide field of view five element lens system
KR101983194B1 (ko) * 2017-10-31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935759B2 (en) * 2017-11-08 2021-03-0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TWI664468B (zh) * 2018-05-21 2019-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805321A (zh) * 2018-05-29 2021-12-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445073A (zh) * 2018-12-26 2019-03-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839729B (zh) * 2018-12-31 2021-07-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4089515B (zh) 2019-01-21 2023-03-2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透镜组
US11644642B2 (en) 2019-02-21 2023-05-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10031956B (zh) * 2019-05-20 2024-01-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
KR102270301B1 (ko) * 2019-06-17 2021-06-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271340B1 (ko) * 2019-06-17 2021-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0488468B (zh) * 2019-08-28 2024-05-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14137709A (zh) * 2019-11-14 2022-03-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102399235B1 (ko) * 2020-04-17 2022-05-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1458850B (zh) * 2020-06-16 2020-09-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458848B (zh) * 2020-06-16 2020-09-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505806B (zh) * 2020-06-19 2022-08-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52060A (zh) * 2020-06-28 2020-08-1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11736305B (zh) * 2020-07-20 2020-11-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230411B (zh) * 2020-10-26 2022-08-09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反式离轴大视场成像光学系统
CN112269249B (zh) * 2020-12-24 2021-03-23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269247B (zh) * 2020-12-24 2021-04-20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269250B (zh) * 2020-12-24 2021-03-26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28586A (ja) 2013-07-02 2015-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160423B2 (ja) * 2013-10-04 2017-07-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191820B2 (ja) 2013-10-04 2017-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557426B (zh) * 2014-06-25 2016-11-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507723B (zh) * 2014-08-01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8522B (zh) * 2014-08-01 2017-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51171B2 (ja) 2014-09-30 2018-07-04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7枚の光学素子構成の撮像レンズ
JP6376561B2 (ja) 2014-10-29 2018-08-2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4597582B (zh) * 2015-01-06 2017-04-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US10114196B2 (en) 2015-01-06 2018-10-30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Camera lens
TWI534467B (zh) 2015-02-17 2016-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710193B (zh) * 2015-02-17 2020-09-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
TWI560467B (en) * 2015-04-10 2016-12-0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585485B (zh) * 2015-05-19 2017-06-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01996B (zh) * 2015-08-28 2017-10-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00920B (zh) 2015-09-17 2017-10-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04210B (zh) 2015-09-17 2017-1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CN105116519B (zh) 2015-09-24 2017-11-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608268B (zh) 2015-09-24 2017-1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09195B (zh) 2015-09-24 2017-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JP5890947B1 (ja) 2016-01-07 2016-03-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5890948B1 (ja) 2016-01-07 2016-03-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5951912B1 (ja) 2016-01-08 2016-07-13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5951913B1 (ja) 2016-01-08 2016-07-13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TWI700512B (zh) * 2016-03-31 2020-08-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三)
KR102080657B1 (ko) 2016-12-26 2020-0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6896478B (zh) * 2016-12-30 2019-05-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965217A (zh) * 2016-12-30 2021-06-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201721214A (zh) * 2017-02-14 2017-06-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澆口鏡筒及其光學成像系統
WO2018214349A1 (zh) 2017-05-22 2018-11-2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7295B (zh) * 2020-06-05 2023-12-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11914224B2 (en) 2020-06-05 2024-02-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11988896B2 (en) 2020-06-05 2024-05-2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ncluding seven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TWI784857B (zh) * 2021-12-08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2829B (zh) 2018-05-01
CN113093372A (zh) 2021-07-09
CN109283657A (zh) 2019-01-29
US20190025551A1 (en) 2019-01-24
CN109283657B (zh) 2021-05-07
US10670837B2 (en) 2020-06-02
CN113093372B (zh) 2023-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2829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0798B (zh) 光學攝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6279B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9535B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4517B (zh) 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2991B (zh) 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5228B (zh) 影像擷取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7258B (zh)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6699B (zh) 影像擷取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9531B (zh) 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7834B (zh) 光學攝影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5567B (zh) 成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5474B (zh) 取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3442B (zh)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6700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7509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0588B (zh)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7857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908799A (zh) 攝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19980A (zh) 取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37525A (zh) 攝影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19974A (zh) 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901222A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7467B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0940B (zh)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