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3442B -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3442B
TWI663442B TW107128500A TW107128500A TWI663442B TW I663442 B TWI663442 B TW I663442B TW 107128500 A TW107128500 A TW 107128500A TW 107128500 A TW107128500 A TW 107128500A TW I663442 B TWI663442 B TW I6634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photographic optical
image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9536A (zh
Inventor
陳俊諺
陳緯彧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TW107128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3442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811123324.9A priority patent/CN110837175B/zh
Priority to CN202310724497.0A priority patent/CN116699811A/zh
Priority to CN202210452765.3A priority patent/CN114706196B/zh
Priority to CN202310732073.9A priority patent/CN116699812A/zh
Priority to CN202210518247.7A priority patent/CN114740606B/zh
Priority to CN202210558544.4A priority patent/CN114721132B/zh
Priority to CN202210496817.7A priority patent/CN114721130B/zh
Priority to CN202210534301.7A priority patent/CN114815162B/zh
Priority to CN202210478035.0A priority patent/CN114721129B/zh
Priority to US16/377,385 priority patent/US1119412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3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34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9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5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其包含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助於減小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整體體積,達成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並在色差與像散之間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

Description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攝影光學鏡片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一種符合前述需求的光學鏡頭遂成產業界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提供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其藉由第一透鏡的面形配置,以減小第一透鏡的光學有效半徑,可助於減小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整體體積,以達成 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再者,藉由第二透鏡、第四透鏡和第六透鏡的低阿貝數配置,可在色差與像散之間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0.40;以及10<V2+V4+V6<85。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 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阿貝數小於32的透鏡總數為V32,其滿足下列條件:-2.75<(R1+R2)/(R1-R2)0;以及3V32。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當(R1+R2)/(R1-R2)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減緩第一透鏡物側表面中心的曲率,較可避免第一透鏡太凸出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總長,同時加強製造性。
當V2+V4+V6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在色差與像散之間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
當V3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進一步平衡系統的色差與像散。
10、10a、10b、10c、10d、10e、10f、41‧‧‧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組
13、190、290、390、490、590、690、790‧‧‧電子感光元件
14‧‧‧影像穩定模組
20、30、40‧‧‧電子裝置
2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34‧‧‧使用者介面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100、200、300、400、500、600、7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80、280、380、480、580、680、780‧‧‧成像面
301‧‧‧光闌
f‧‧‧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Fno‧‧‧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
HFOV‧‧‧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FOV‧‧‧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的最大視角
V32‧‧‧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阿貝數小於32的透鏡總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ImgH‧‧‧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
Y6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
EPD‧‧‧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入射瞳直徑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5A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Y11的示意圖;第15B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Y62的示意圖;第1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第17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一側的示意圖;第17B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第17C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之系統示意圖;第18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8B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示意圖;以及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透鏡總數為六片。
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藉以減小第一透鏡的光學有效半徑,可助於減小攝 影光學鏡片組的整體體積。第一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面,可使大視角的光線進入,有助於擴大攝影光學鏡片組的視角。此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藉此,離軸臨界點可控制周邊光路的走向,可改善周邊光線的像差。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第五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有助於將攝影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的屈折力均衡分布,有利於影像的修正,特別是周邊影像的修正。
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凹凸的新月形鏡面可消除如像散等像差。
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藉此,可進一步修正系統像差,且像側面為凹面有助於主點向物側移動,可縮短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後焦距。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0.40。藉此,有利於減緩第一透鏡物側表面中心的曲率,較可避免第一透鏡太凸出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總長,也有助於加強製造性。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2.75<(R1+R2)/(R1-R2)0。更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40<(R1+R2)/(R1-R2)<-0.30。
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10<V2+V4+V6<85。藉此,可在色差與像散之間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30<V2+V4+V6<75。
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阿貝數小於32的透鏡總數為V32,其滿足下列條件:3V32。藉此,可進一步平衡系統的色差與像散。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2.0。藉此,能讓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機構與光學搭配更合適。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R3/R4|<1.0。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1/f6<4.0。藉此,可讓攝影光學鏡片組後端透鏡具有合適的屈折力,有助於減短後焦距和加強周邊影像修正,進一步實現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藉此,第二透鏡屈折力較弱的配置,可使具有較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和第六透鏡進一步加強影像周邊的修正。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f2/f1|;1.0<|f2/f3|;1.0<|f2/f4|;1.0<|f2/f5|;1.0<|f2/f6|;以及-0.60<f1/f2,以便控制物側端透鏡的屈折力配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0.50<Y11/Y62<1.50。藉此,可減短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總長度,讓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更容易實現。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65<Y11/Y62<1.30。
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絕對值為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所有透鏡表面曲率半徑絕對值中最小者。藉此,有助於更進一步縮短攝影光學鏡片組後焦距,可加強本發明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小型化的特色。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0<(R5+R6)/(R5-R6)<2.0。藉此,有助於第三透鏡修正像差,以提高成像品質。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2.0<Y11/EPD<7.0。藉此,有助於在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與大光圈的配置下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
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0<Fno<3.0。藉此,能確保進光量足夠,以提供夜間拍攝等應用較佳的成像品質。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20<Fno<2.45。
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20度<FOV。藉此,可提供攝影光學鏡片組較合適的大視角特色。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TL/ImgH<2.2。藉此,可減短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總長,可進一步讓攝影光學鏡片組實現小型化。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2<TL/ImgH<2.0。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4/CT1<1.0;CT4/CT2<1.0;CT4/CT3<1.0;CT4/CT5<1.0;以及CT4/CT6<1.0。藉此,在搭配較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和第五透鏡的配置下,可加強第四透鏡的像差修正能力。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3.0<R1/ImgH<0。藉此,第一透鏡可引導大視角的光線進入,有助於擴大攝影光學鏡片組的視角。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5<R1/ImgH<0。
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5<V6/N6<30。藉此,可在色差與像散之間得到較為合適的平衡。
上述本發明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提供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攝影光學鏡片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ASP),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總長,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鏡片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發明提供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該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nm~800nm波段光線的功能,以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nm~450nm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
本發明提供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整個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 供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發明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另外,本發明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之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另外,本發明攝影光學鏡片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Stop),如孔徑光闌(Aperture Stop)、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有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攝影光學鏡片組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F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發明之攝影光學鏡片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一成像面。透過將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的面形配置減小第一透鏡的光學有效半徑,可助於減小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整體體積,以達成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小型化。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而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 或其組合。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圈10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70以及成像面180,而電子感光元件1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1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0及成像面1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1.84mm;Fno=2.65;以及HFOV=70.0度。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FOV=140.0度。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阿貝數小於32的透鏡總數為V32,其滿足下列條件:V32=3。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六透鏡160的阿貝數為V6,第六透鏡160的折射率數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V2+V4+V6=61.3;以及V6/N6=14.34。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0.34。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1.15。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R5+R6)/(R5-R6)=0.50。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R1/ImgH=-1.21。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4/CT1=0.23;CT4/CT2=0.50;CT4/CT3=0.36:CT4/CT5=0.31;以及CT4/CT6=0.75。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1.98。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0.07;f1/f6=2.04;|f2/f1|=14.36;|f2/f3|=38.70;|f2/f4|=9.38;|f2/f5|=32.63;以及|f2/f6|=29.35。
配合參照第15A圖和第15B圖,其中第15A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參數Y11的示意圖,第15B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參數Y62的示意圖。由第15A圖和第15B圖可知,第 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Y11/Y62=0.99;以及Y11/EPD=3.49。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16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圈20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70以及成像面280,而電子感光元件2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2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 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2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2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260及成像面2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 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光圈300、第三透鏡330、光闌301、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70以及成像面380,而電子感光元件3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3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310、320、330、340、350、3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3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近光軸處 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360及成像面3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 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光圈40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70以及成像面480,而電子感光元件4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4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4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4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460及成像面4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光圈50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70以及成像面580,而電子感光元件5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5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510、520、530、540、550、5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5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560及成像面5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光圈60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70以及成像面680,而電子感光元件6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6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610、620、630、640、650、6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6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6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660及成像面6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0。攝影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光圈70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70以及成像面780,而電子感光元件790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780,其中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710、720、730、740、750、760),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71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且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7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7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760及成像面780間,且不影響攝影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6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16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係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成像鏡頭11包含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一承載攝影光學鏡片組的鏡筒(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且對被攝物進行攝像並配合驅動裝置組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將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組12可為自動對焦(Auto-Focus)模組,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組12 可讓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
取像裝置10可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攝影光學鏡片組的良好成像品質。
此外,取像裝置10更可包含影像穩定模組14,其可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動能感測元件,而第八實施例中,影像穩定模組14為陀螺儀,但不以此為限。藉由調整攝影光學鏡片組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並提供例如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電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進階的影像補償功能。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A圖、第17B圖及第17C圖,其中第17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7B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20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第17C圖繪示依照第17A圖中電子裝置20之系統示意圖。由第17A圖、第17B圖及第17C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10a、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介面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4對 被攝物26進行拍攝,電子裝置20利用取像裝置10a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攝影光學鏡片組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九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a可皆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相同(第17C圖中,取像裝置10a中的各元件與第16圖中對應元件以相同標號標示),或取像裝置10a亦可包含一鏡組,所述鏡組可與本發明之攝影光學鏡片組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另贅述。另外,取像裝置10a可包含電子感光元件,並設置於其中的鏡組或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配置上皆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的電子感光元件13相同,故第九實施例中電子感光元件皆對應第八實施例的電子感光元件13標示。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8A圖及第18B圖,其中第18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8B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30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由第18A圖及第18B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30包含五取像裝置10b、10c、10d、10e、10f、使用者介面3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圖未 繪示),其中取像裝置10b及10c為前置的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d、10e及10f為後置的取像裝置。與上述第九實施例相同,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34對被攝物(圖未繪示)進行拍攝,電子裝置30利用取像裝置10b、10c、10d、10e、10f聚光取像,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攝影光學鏡片組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使用者介面3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十實施例中的五取像裝置10b、10c、10d、10e、10f可皆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相同,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第十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b、10c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以及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d、10e、10f可分別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廣角取像裝置以及望遠取像裝置,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係一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電子裝置40包含取像裝置41,其中取像裝置41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 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7)

  1. 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0.40;以及10<V2+V4+V6<8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2.75<(R1+R2)/(R1-R2)
    Figure TWI663442B_C0001
    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30<V2+V4+V6<7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2.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臨界點。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1/f6<4.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0.60<f1/f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0.50<Y11/Y62<1.5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1.0<|f2/f1|;1.0<|f2/f3|;1.0<|f2/f4|;1.0<|f2/f5|;以及1.0<|f2/f6|。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絕對值為該攝影光學鏡片組中所有透鏡表面曲率半徑絕對值中最小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0<(R5+R6)/(R5-R6)<2.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2.0<Y11/EPD<7.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為Fno,該攝影光學鏡片組中的最大視角為FOV,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Fno<3.0;120度<FOV;以及1.0<TL/ImgH<2.2。
  15.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一成像面。
  1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17. 一種攝影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且其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凸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攝影光學鏡片組中阿貝數小於32的透鏡總數為V32,其滿足下列條件:-2.75<(R1+R2)/(R1-R2)
    Figure TWI663442B_C0002
    0;以及3
    Figure TWI663442B_C0003
    V32。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1.40<(R1+R2)/(R1-R2)<-0.30。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CT4/CT1<1.0;CT4/CT2<1.0;CT4/CT3<1.0;CT4/CT5<1.0;以及CT4/CT6<1.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3.0<R1/ImgH<0。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5<V6/N6<30。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光學有效半徑為Y11,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2.0<Y11/EPD<7.0。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20<Fno<2.45。
  26.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攝影光學鏡片組的一成像面。
  2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TW107128500A 2018-08-15 2018-08-15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3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8500A TWI663442B (zh) 2018-08-15 2018-08-15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2310724497.0A CN116699811A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202210452765.3A CN114706196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202310732073.9A CN116699812A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201811123324.9A CN110837175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210518247.7A CN114740606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202210558544.4A CN114721132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202210496817.7A CN114721130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202210534301.7A CN114815162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202210478035.0A CN114721129B (zh) 2018-08-15 2018-09-26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US16/377,385 US11194127B2 (en) 2018-08-15 2019-04-08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8500A TWI663442B (zh) 2018-08-15 2018-08-15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3442B true TWI663442B (zh) 2019-06-21
TW202009536A TW202009536A (zh) 2020-03-01

Family

ID=67764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500A TWI663442B (zh) 2018-08-15 2018-08-15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4127B2 (zh)
CN (9) CN114721130B (zh)
TW (1) TWI66344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7648A (zh) * 2019-12-23 2020-04-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US11480765B2 (en) 2019-11-01 2022-10-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8673B (zh) * 2019-04-10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077658B (zh) * 2019-12-30 2022-04-29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US20210231926A1 (en) * 2020-01-28 2021-07-29 Immervision, Inc. High resolution miniature wide-angle lens
KR102314726B1 (ko) * 2020-03-19 2021-10-19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초광각 렌즈 시스템
CN111367047A (zh) * 2020-03-31 2020-07-0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398303A (zh) * 2020-04-13 2022-11-25 大阪燃气化学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和便携设备
CN113484973A (zh) * 2020-05-20 2021-10-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86405B (zh) * 2020-05-20 2022-1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724919B (zh) * 2020-06-11 2021-04-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六片式廣角鏡片組
CN111856730A (zh) * 2020-07-28 2020-10-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230382B (zh) * 2020-10-31 2022-04-29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TWI768998B (zh) * 2021-06-21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484993B (zh) * 2021-07-28 2023-03-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41988A (zh) * 2015-05-20 2016-12-0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CN106597636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783259A (zh) * 2017-12-07 2018-03-09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摄像模组
TW201814348A (zh) * 2016-10-14 2018-04-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241203A (zh) * 2016-12-27 2018-07-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9845B1 (ko) * 2013-06-25 2015-07-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103777330B (zh) * 2013-10-31 2017-01-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TWI479190B (zh) * 2014-03-24 2015-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以及車用攝影裝置
KR101759058B1 (ko) * 2015-01-30 2017-07-31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촬영 장치
CN105204143B (zh) * 2015-10-14 2017-07-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超广角镜头
TWI588526B (zh) 2016-01-22 2017-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2017167253A (ja) * 2016-03-15 2017-09-2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CN205485028U (zh) * 2016-03-23 2016-08-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07290840B (zh) * 2016-03-31 2019-10-0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019535B (zh) 2016-07-12 2017-11-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585456B (zh) 2016-07-19 2017-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96374B (zh) 2016-08-26 2017-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587293B2 (ja) 2017-06-15 2019-10-09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6699949B2 (ja) * 2017-08-09 2020-05-27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11320632B2 (en) * 2018-07-20 2022-05-0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41988A (zh) * 2015-05-20 2016-12-0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CN106597636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TW201814348A (zh) * 2016-10-14 2018-04-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241203A (zh) * 2016-12-27 2018-07-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783259A (zh) * 2017-12-07 2018-03-09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摄像模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80765B2 (en) 2019-11-01 2022-10-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077648A (zh) * 2019-12-23 2020-04-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77648B (zh) * 2019-12-23 2021-12-1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1132B (zh) 2024-02-27
CN116699812A (zh) 2023-09-05
TW202009536A (zh) 2020-03-01
CN110837175A (zh) 2020-02-25
CN110837175B (zh) 2022-06-07
CN114706196B (zh) 2024-03-12
US20200057268A1 (en) 2020-02-20
CN114721130A (zh) 2022-07-08
CN114815162A (zh) 2022-07-29
CN114815162B (zh) 2023-06-30
CN114740606A (zh) 2022-07-12
US11194127B2 (en) 2021-12-07
CN114721132A (zh) 2022-07-08
CN114721129B (zh) 2023-10-03
CN116699811A (zh) 2023-09-05
CN114706196A (zh) 2022-07-05
CN114740606B (zh) 2023-05-30
CN114721129A (zh) 2022-07-08
CN114721130B (zh)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3442B (zh) 攝影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4468B (zh) 攝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4024B (zh) 攝影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5221B (zh) 取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9749B (zh)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7509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5714B (zh)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0588B (zh)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8786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928438A (zh) 取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6734B (zh)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7467B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1229B (zh)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6860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5488B (zh) 攝影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6B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2078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0615B (zh)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1904B (zh)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2832B (zh) 攝影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9536B (zh)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6377B (zh) 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998B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78669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