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6382A -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6382A
TW201906382A TW107113729A TW107113729A TW201906382A TW 201906382 A TW201906382 A TW 201906382A TW 107113729 A TW107113729 A TW 107113729A TW 107113729 A TW107113729 A TW 107113729A TW 201906382 A TW201906382 A TW 2019063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deword
interleaver
data
circuit
symb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6837B (zh
Inventor
本塚裕幸
坂本剛憲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6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6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8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6Interleaving address generation
    • H03M13/2764Circuits therefo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2Adaptive codeboo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交錯器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OFDM調變電路將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發送RF電路發送OFDM訊號。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交錯器將從第1碼字至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第2碼字開始讀取。

Description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本揭示是關於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IEEE802.11是無線LAN關聯規格之一種,舉例來說,其中有IEEE802.11ad規格、IEEE802.11ay規格(以下稱作「11ad規格」、「11ay規格」)(例如,參考非專利文獻1-3)。
當碼字(code word)所含有之資料符元(data symbol)數比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元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的情況下,適用將資料符元在OFDM符元內重排之「交錯(interleave)處理」。藉由交錯,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是分散配置在寬廣之頻率範圍,故在頻率選擇性頻道之通訊品質提升。 先行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IEEE802.11TM -2016 2436頁~2496頁 2016年12月14日發行 非專利文獻2:IEEE802.11-17/0589r0 2017年4月11日發行 非專利文獻3:IEEE802.11-17/0597r1 2017年4月25日發行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當碼字是片段化而配置在複數個OFDM符元的情況下,令片段化之碼字配置在寬廣之頻率領域,如此之交錯樣式尚未獲得充分檢討,故有可能發生在頻率選擇性頻道之通訊品質劣化。
本揭示之一態樣是有助於提供如下之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可藉由簡易之構成,而以令在複數之OFDM符元片段化之碼字配置在寬廣之頻率領域的方式進行交錯,可提升在頻率選擇性頻道之通訊品質。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是具備:交錯器電路,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OFDM調變電路,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以及發送電路,發送前述OFDM訊號,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前述交錯器電路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裝置是具備:接收電路,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DFT電路,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以及去交錯器電路,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方法是: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發送前述OFDM訊號;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方法是: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另,這些之總括或具體之態樣可以是藉由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記錄媒體而實現,亦可以是藉由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組合而實現。 發明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可藉由簡易之構成,而以令在複數之OFDM符元片段化之碼字配置在寬廣之頻率領域的方式進行交錯,可提升在頻率選擇性頻道之通訊品質。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可由說明書及圖面而得知。雖然相關之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幾個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面所記載之特徴而分別提供,但要獲得1個或更多之同一特徴並非一定要全部提供。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考圖面來詳細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
在11ay規格是使用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編碼,未進行速率匹配(碼字尺寸之調整)。因此,在11ay規格,可將每1發送位元之編碼及解碼處理之計算量(計算之複雜及電路規模)保持一定,可令電路規模或消耗功率小。
另一方面,在11ay規格,OFDM符元所含有之位元數與經過LDPC編碼之位元數(碼字之尺寸)沒有倍數或因數之關係。因此,可能會有碼字被截斷而包含於不同之OFDM符元內的情況,某些交錯方法可能會引起性能(通訊品質)劣化。
又,在11ay規格,因為寬廣頻帶(例如最大8.64GHz),故1OFDM符元內之副載波數及位元數多,另一方面,為了令編碼及解碼之計算量小,故經過LDPC編碼之位元數少(碼字尺寸小)。所以,在11ay規格易於發生如下問題:尺寸小之碼字被截斷,無法令碼字在頻帶內以廣的範圍來分散,而造成性能劣化。
另,在別的規格,例如LTE,頻帶寬是100MHz等而小,碼字尺寸是6144位元等而大。因此,在LTE,即便碼字被截斷,亦可令碼字資料在頻帶內以充分廣之範圍來分散。又,在LTE,由於可使用渦輪碼,以令碼字尺寸符合OFDM符元尺寸的方式、或是以令碼字分散的方式而進行速率匹配(穿刺(puncturing)),故不會發生如上述之與11ay規格同樣之問題。不過,由於穿刺(在發送機側廢棄)是對不發送之位元亦進行編碼及解碼,故電路規模及消耗功率增大。
又,在其他之規格,例如11ad規格,碼字尺寸是可含在OFDM符元之位元數之因數,故不會發生碼字之截斷。
於是,本揭示是說明如下之交錯方法:即便如11ay規格般地碼字被複數之OFDM符元截斷的情況下,亦可令碼字在寬廣之頻率領域分散配置而提升通訊品質。
(實施形態1) [通訊裝置之構成] 圖1是顯示通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圖。通訊裝置100是包含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控制電路101、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編碼電路102、調變電路103、交錯器104、OFDM調變電路105、發送RF電路106、發送天線陣列107、接收天線陣列111、接收RF電路112、同步電路113、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轉換)電路114、等化電路115、去交錯器116、解調電路117、FEC解碼電路118、頻道推定電路119之構成。
另,在通訊裝置100中,MAC控制電路101、FEC編碼電路102、調變電路103、交錯器104、OFDM調變電路105、發送RF電路106、發送天線陣列107是構成例如發送裝置,接收天線陣列111、接收RF電路112、同步電路113、DFT電路114、等化電路115、去交錯器116、解調電路117、FEC解碼電路118、頻道推定電路119是構成例如接收裝置。
MAC控制電路101是基於從應用處理器(未圖示)輸入之資料而生成發送資料,並往FEC編碼電路102輸入。又,MAC控制電路101是決定發送參數(例如使用之無線頻道、發送資料尺寸、頻道捆合數、LDPC編碼方式、天線指向性等),並基於決定之發送參數而進行FEC編碼電路102、調變電路103、交錯器104、OFDM調變電路105、發送RF電路106、發送天線陣列107之控制(省略圖示)。
又,MAC控制電路101是決定接收參數(例如使用之無線頻道、頻道捆合數、接收功率閾值、天線指向性等),並基於決定之接收參數而進行接收天線陣列111、接收RF電路112、同步電路113、DFT電路114、等化電路115、去交錯器116、解調電路117、FEC解碼電路118、頻道推定電路119之控制(省略圖示)。MAC控制電路101是接收來自FEC解碼電路118之接收資料,並往應用處理器(未圖示)輸出。
FEC編碼電路102是對發送資料進行錯誤檢測碼之附加、位元拌碼(bit scramble)及錯誤訂正編碼。錯誤檢測碼舉例來說是使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碼。在位元拌碼中,FEC編碼電路102舉例來說是生成擬似隨機序列、M序列、或Gold序列,並對發送資料進行XOR(邏輯異或)。錯誤訂正碼舉例來說使用LDPC碼、渦輪碼、或李德所羅門碼。
調變電路103是對FEC編碼電路102所輸出之資料(位元序列)進行資料調變,並轉換成資料符元。關於調變方式,舉例來說是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SQPSK(Spread QPSK)、16QAM(16值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64值QAM)、64NUC(64值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交錯器104是在包含有複數個資料符元之資料符元的區塊(碼字等),依循一定之規則而重排資料符元的順序。交錯器104的詳細予以後述。
OFDM調變電路105是將在交錯器104經過交錯之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具體而言,OFDM調變電路105是對於交錯器104所輸出之經過重排之資料符元的區塊,將引導符元(pilot symbol)插入,決定將各資料符元及引導符元發送之頻率(稱作副載波),將各資料符元及引導符元配置在副載波(稱作副載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進行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反轉換),生成時間領域訊號序列(稱作OFDM符元)。
又,OFDM調變電路105是將OFDM符元之後半之資料複製而附加在OFDM符元之前(稱作CP(Cyclic Prefix)附加)。又,OFDM調變電路105是進行經過CP附加之OFDM符元之前頭及終端附近之振幅調整及濾波器之適用(稱作窗函數)。另,CP有時稱作GI(Guard Interval)。
此外,通訊裝置100亦可以是除了OFDM調變電路105所生成之時間領域訊號序列,還具備生成關於前導、標頭、及波束成型訓練序列之時間領域訊號序列的前導生成電路(未圖示)、標頭訊號生成電路(未圖示)、波束成型訓練序列訊號生成電路(未圖示)。另,前導、標頭、及波束成型訓練序列亦可以是與資料符元的區塊同樣地被輸入至OFDM調變電路105、進行副載波映射、IDFT、而生成OFDM符元。
又,通訊裝置100亦可以是在OFDM調變電路105之後段具有PHY訊框生成電路(未圖示),該PHY訊框生成電路是將OFDM調變電路105所生成之時間領域訊號序列、以及關於前導、標頭、波束成型訓練序列之時間領域訊號序列結合,而生成PHY訊框。
發送RF電路106是使用D/A轉換器將OFDM調變電路105及PHY訊框生成電路(未圖示)所輸出之時間領域訊號序列轉換成類比訊號,調變(稱作升頻)成無線領域訊號(例如60GHz帶訊號),進行功率之增幅。
發送天線陣列107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元件,並將發送RF電路106所輸出之訊號當作無線訊號而發送。發送天線陣列107之一例是相位陣列天線。
接收天線陣列111是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元件,將無線訊號接收。接收天線陣列111之一例是相位陣列天線。
接收RF電路112是進行接收天線陣列111所接收到之無線訊號之增幅(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進行增益之自動調整),由無線領域訊號解調成基頻訊號(稱作降頻),使用A/D轉換器而轉換為數位訊號,往同步電路113輸入。
同步電路113是對於接收RF電路112所輸出之訊號進行前導訊號檢測、符元時機檢測、載波頻率偏位(offset)修正。
DFT電路114是從OFDM符元(OFDM訊號)擷取經過交錯之複數之碼字。具體而言,DFT電路114是對於同步電路113所輸出之訊號進行CP之去除,將接收OFDM符元資料擷取。又,DFT電路114是對接收OFDM符元資料進行DFT,轉換成頻率領域接收訊號。
等化電路115是使用頻率領域接收訊號所含有之接收引導符元訊號、以及、頻道推定電路119(後述)所輸出之頻道資訊(稱作頻道推定矩陣),而進行頻率領域接收訊號所含有之接收資料副載波訊號之頻率特性之修正。
另,等化電路115亦可以進行接收分集合成、最大比例合成、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訊號分離處理。
等化電路115舉例來說可以是使用ZF(Zero-Forcing)方式、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方式、MLD(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方式、MRC(Maximum Ratio Combining)方式、MMSE-IRC(MMSE 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方式。
去交錯器116是進行等化電路115所輸出之頻率修正後之接收資料副載波訊號之重排(去交錯)。關於去交錯器116所使用之重排之規則,可以是使用與交錯器104所使用之重排之規則相反之規則。去交錯器116亦可以是進行如下之處理:將經過交錯器104重排之資料符元重排成原來之順序。去交錯器116之詳細於後述。
解調電路117舉例來說是將BPSK、QPSK、SQPSK、16QAM、64QAM、64NUC之調變訊號解調,轉換成位元資料序列。
FEC解碼電路118是對於位元資料序列進行錯誤訂正解碼(舉例來說是使用LDPC解碼器、渦輪解碼器)、去拌碼(descramble)(逆拌碼)處理。FEC解碼電路118是將進行錯誤訂正解碼及去拌碼而獲得之資料朝MAC控制電路101輸出。
頻道推定電路119是使用接收到之前導訊號及引導副載波訊號而算出頻道推定矩陣。
另,通訊裝置100亦可以具有接收標頭訊號,進行等化、解調及FEC解碼之標頭接收電路(未圖示)。
[交錯器之動作] <動作例1> 使用圖2來說明交錯器104之動作。作為一例,針對LDPC碼字尺寸(表示成「LCW 」)為672位元、調變方式為16QAM、1符元之位元數(表示成「NCBPS 」)為4、資料副載波數(表示成「NSD 」)為336副載波的情況進行說明。
1碼字之資料符元數是藉由LCW /NCBPS 而算出,在圖2之例是168符元。亦即,在圖2,資料副載波數(NSD =336)是碼字之資料符元數(LCW /NCBPS =168)的倍數(2倍)。所以,交錯器104是每當有與2個碼字對應之資料符元(合計336符元)輸入,則進行資料之重排,將336副載波之資料(相當於1個OFDM符元)輸出。
在圖2,交錯器104是以如下的方式而進行資料符元之重排。首先,交錯器104是將第1碼字(稱作碼字1。以下同樣)之前頭之資料符元配置在第1副載波(例如頻率最低之資料副載波)。接著,交錯器104是將第2碼字(稱作碼字2。以下同樣)之前頭之資料符元配置在第2副載波(例如只有第1副載波是頻率比其更低之資料副載波)。
將碼字1之資料符元表示成d(0)~d(167),將碼字2之資料符元表示成d(168)~d(335),交錯器104將資料符元d(idx(k))配置在副載波號碼k。idx(k)是藉由式子1而算出。 [數式1]式子1
在式子1,第1項之「mod」是表示取模運算,第2項是表示地板函數(式子1之第2項亦可以記載成地板函數:floor(x),求出不超過x之最大整數)。
另,雖然在圖2說明的是資料副載波數(NSD )為1碼字之資料符元數(LCW /NCBPS )之2倍的情況,但當與圖2同樣,資料副載波數(NSD )為1碼字之資料符元數(LCW /NCBPS )之倍數的情況下,交錯器104將資料符元d(idx(k))配置在副載波號碼k。idx(k)是藉由式子2而算出。 [數式2]式子2
式子2可使用變數Nx 、Ny 而表示成式子3。另,變數Nx 、Ny 是藉由式子4、式子5而決定。 [數式3]式子3 [數式4]式子4 [數式5]式子5
又,在圖2及式子1、式子2、式子3說明的是交錯器104依各碼字而將資料符元1個1個地取出、從副載波之前頭(idx(k)=0)來配置的情況。然而,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依各碼字而將資料符元NS 個(稱作資料符元組)NS 個地取出、從副載波之前頭(idx(k)=0)來配置(稱作將符元NS 個NS 個地處理)。NS 舉例來說可以是8,亦可以是其他之值。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交錯處理前後,將在資料符元組內之資料符元之順序予以保持。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交錯處理前後,將在資料符元組內之資料符元之順序以一定之規則而予以重排。
當交錯器104是將符元NS 個NS 個地處理的情況下,交錯器104將資料符元d(idx(k))配置在副載波號碼k。idx(k)是藉由式子6、式子7、式子8、式子9而算出。 [數式6]式子6 [數式7]式子7 [數式8]式子8 [數式9]式子9
式子7與式子3之不同處在於:與在式子3使用之Ny 相比,在式子7使用之Ny 之值是NS 分之一(參考式子9)。當使用式子6的情況下,交錯器104是將NS 個資料符元一起傳送(例如,往記憶體之寫入)即可。又,當使用式子6的情況下,交錯器104是依每NS 個資料符元而算出1個交錯位址即可。又,使用式子6的情況下,由於Nx 及Ny 之值小,故式子6之計算變得容易,可削減電路規模、提高電路之處理速度(通量,throughput)。
另,式子6可使用變數i及j而表示成式子10。式子11是表示i,j及k之關係。 [數式10]式子10 [數式11]式子11
<動作例2> 圖3是顯示將交錯器104之動作予以表示之別的例。在圖3,LDPC碼字尺寸(表示成「LCW 」)為672位元,調變方式為16QAM,1符元之位元數(表示成「NCBPS 」)為4,資料副載波數(表示成「NSD 」)為728副載波,處理單位(NS )為8符元。又,CW是表示碼字(Code Word)。
另,把NS 個資料符元稱作「資料符元組」,把NS 個副載波稱作「副載波組」。在圖3,1碼字是包含168(=LCW /NCBPS )個資料符元。因此,1碼字是包含21(=LCW /NCBPS /NS )個資料符元組。又,在圖3,1OFDM符元是包含728(=NSD )個資料副載波。因此,1OFDM符元是包含91(=NSD /NS )個副載波組。
在圖3,與圖2的情況不同,資料副載波數不是碼字之符元數的倍數。此情況下,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2來取代式子8而算出Nx 。 [數式12]式子12
式子12之右邊是表示天花板函數(式子12之右邊亦可以記載成天花板函數:ceiling(x),求出x以上之最小整數)。
相較於式子8,式子12追加了天花板函數,故即便是NSD 無法以LCW /NCBPS 整除的情況,Nx 亦成為整數。
圖4A、圖4B、圖4C是顯示交錯器104進行本實施形態之交錯之程序之流程圖的例。交錯之程序是使用2維陣列而示意地說明(後述)。
圖4A是將使用了2維陣列之程序予以直接具現化之方法。又,圖4B是令圖4A之程序變形,是適合使用1維之記憶體(例如RAM)取代2維陣列而予以具現化之方法。圖4C是事先計算圖4B之交錯位址、將電路規模削減之方法。
圖4A是顯示交錯器104使用藉由式子12、式子9而算出之Nx 及Ny 來進行交錯之動作之程序的流程圖。又,圖5A、圖5B是將圖4A之交錯器104之動作示意地說明的圖。
另,在圖5A及圖5B,d(k)是表示第k個資料符元組(k是0以上LSD /NS -1以下之整數)。當將第h個資料符元表示成c(h)的情況下(h是0以上NSD -1以下之整數),以d(k)表示之資料符元之序列是包含{c(k×NS ), c(k×NS +1), c(k×NS +2), ..., c(k×NS +NS -2), c(k×NS +NS -1)}。
在圖4A之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2及式子9而算出(決定)Nx 及Ny 之值。圖5A及圖5B是使用Nx 列Ny 行之2維陣列而說明圖4A之交錯器104之動作。因此,將Nx 稱作2維陣列之「列數」,將Ny 稱作2維陣列之「行數」。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記憶體或暫存器陣列來安裝2維陣列。亦即,交錯器104具有Nx ×Ny 之記憶體尺寸。
在步驟S1002,交錯器104是在2維陣列之列方向將資料符元組d(k)寫入(參考圖5A)。交錯器104是在2維陣列之列號碼0寫入Ny 個資料符元組d(0)至d(Ny -1),在2維陣列之列號碼1寫入Ny 個資料符元組d(Ny )至d(2Ny -1)。交錯器104是同樣地對各列進行寫入,在列號碼Nx -1(最終列。在圖5A是列號碼4)寫入Ny 個以下之資料符元組d((Nx -1)×Ny )至d(NSD /NS -1)。
在步驟S1003,交錯器104是在最終列之剩下之元素寫入偽資料(dummy data)。舉例來說,當資料符元是8位元之2進位的情況下,亦可以如1000_0000(10進位為-128),以負之最小值作為偽資料。另,交錯器104亦可以令最終列之剩下之元素為空白,不進行偽資料之寫入。
在步驟S1004,交錯器104進行偽資料之廢棄、及、往2維陣列之行方向讀取資料符元組d(k)。在圖5B,交錯器104讀取之資料符元組之列,舉例來說是{d(0), d(21), d(42), d(63), d(84), d(1), d(22), d(43), d(64), d(85), d(2), ..., d(81), d(19), d(40), d(61), d(82), d(20), d(41), d(62), d(83)}。
圖4B是顯示交錯器104在圖3進行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雖然圖4B是使用與圖4A不同之程序,但輸出同樣之資料符元序列。另,在圖4B,與圖4A相同之動作是賦予相同符號。
在圖4B之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與圖4A之步驟S1001同樣,使用式子12及式子9而算出(決定)列數Nx 及行數Ny
在步驟S1101,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3A而算出區塊交錯位址idx0(i)(i是0以上、Nx ×Ny -1以下之整數)。 [數式13]式子13A
雖然式子13A是與式子7同樣之計算式,但索引i之值之範圍不同,用0以上、Nx ×Ny -1以下來取代0以上、NSD /NS -1以下。
在步驟S1102,交錯器104是從在步驟S1101算出之區塊交錯位址之序列{idx0(0),idx0(1), ..., idx0(Nx ×Ny -2), idx0(Nx ×Ny -1)}將資料符元組數(NSD /NS )以上之值(亦即,索引i=NSD /NS 以上之區塊交錯位址idx0(i))去除,而生成交錯位址之序列{idx1(0),idx1(1),...,idx1(NSD /NS -2), idx1(NSD /NS -1)}。
在步驟S1103,交錯器104是使用昇序位址而將資料符元組d(k)寫入至記憶體(未圖示)。交錯器104是將資料符元組d(k)寫入至記憶體內之位址k。
在步驟S1104,交錯器104是使用在步驟S1102生成之交錯位址idx1(k),而從記憶體讀取資料符元組。舉例來說,交錯器104是將讀取位址設定成idx1(0)之值而從記憶體讀取資料符元組,當作副載波組之前頭資料。亦即,在副載波組號碼k之位置是配置被儲存在記憶體內之位址idx1(k)之資料符元組(d(idx1(k))。
在圖4B,交錯器104讀取之資料符元組之列,舉例來說是{d(idx1(0)), d(idx1(1)), d(idx1(2)), ..., d(idx1(k)), ..., d(idx1(NSD /NS -2)), d(idx1(NSD /NS -1))}。
圖4C是顯示交錯器104在圖3進行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雖然圖4C是使用與圖4A及圖4B不同之程序,但輸出同樣之資料符元序列。另,在圖4C,與圖4B相同之動作是賦予相同符號。
在步驟S1202,交錯器104是藉由資料副載波數NSD 及碼字尺寸LCW 而算出交錯位址idx1(k)。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與圖4B之步驟S1001至步驟S1102同樣之程序而算出交錯位址idx1(k)。
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事先將交錯位址idx1(k)依資料副載波數NSD 及碼字尺寸LCW 之各組合而算出,且儲存成表( 稱作「位址表」)。位址表亦可以是儲存在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暫存器等。
圖5C是顯示位址表之一例的表。圖5C之位址表是使用在資料符元組數NSD /NS 為91、碼字尺寸LCW 為672的情況。
根據圖5C之位址表,舉例來說,當k之值為0的情況下,idx1(k)之值為0,當k之值為1的情況下,idx1(k)之值為21。
在圖4C,步驟S1103及步驟S1104是與圖4B同樣。
在圖4C,交錯器104讀取之資料符元組之列,舉例來說是{d(idx1(0)), d(idx1(1)), d(idx1(2)), ..., d(idx1(NSD /NS -2)), d(idx1(NSD /NS -1))}。在此,根據圖5C之位址表,idx1(0)至idx1(NSD /NS -1)之值已定,故交錯器104讀取之資料符元組之列,舉例來說是{d(0), d(21), d(42), ..., d(62), d(83))}。亦即,與藉由圖4A之程序而獲得之資料符元組之序列同樣。
圖6A是顯示令與圖3之OFDM符元號碼0(OFDM符元0)對應之資料符元組交錯之情況下之圖5A與圖5B之2維陣列(寫入與讀取)、以及、碼字(CW)之關係的圖。
在圖6A,碼字1(CW1)之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2維陣列之0列。同樣地,碼字j+1(j是0以上、Nx -1以下之整數)之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2維陣列之列號碼j。在最終列(列號碼Nx -1)可能會有如下情況:沒在列的全部配置資料符元組。亦可以令碼字Nx (圖6A之碼字5(CW5))之一部分之資料符元組是包含於OFDM符元0之最終列、令碼字5(CW5)之剩下之資料符元組是包含於下個OFDM符元1之前頭列。OFDM符元1之資料之配置方法於後述(參考圖7A)。
在圖6A,由於各列配置不同之碼字之資料符元組,故當交錯器104於行方向讀取資料的情況下(參考圖5B、圖4A之步驟S1004、圖4B、圖4C之步驟S1104),連續之2個資料符元組是包含在不同碼字之資料符元組。
所以,舉例來說,當因為通道之多路徑傳播而在連續之頻率頻帶(比發送頻帶窄之一定之頻率範圍)發生訊號品質劣化的情況下,品質劣化之資料符元組是分散在複數之碼字。因此,可令碼字間之品質均一,可防止封包錯誤率之劣化。亦即,交錯器104可防止品質劣化集中在特定之碼字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故可改善錯誤訂正後之錯誤率。
又,根據圖6A之配置及圖5C之位址表,關於碼字1之資料符元組,讀取後之順位(k)是0,5,10,15,20,25,30,35,39,43,47,51,55,59,63,67,71,75,79,83,87。另,k=0是對應於頻率低之資料副載波,k=90是對應於頻率高之資料副載波。
圖6B是顯示OFDM符元號碼0(OFDM符元0)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圖6A之配置的情況下,交錯器104可令碼字1、碼字2、碼字3、碼字4之資料符元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如以上,交錯器104可令各碼字包含之資料符元組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藉此,例如即便是因為通道之多路徑傳播而在各頻率有接收品質之參差的情況,亦可防止品質劣化集中在特定之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故可改善錯誤訂正後之錯誤率。
接著,圖7A是顯示令與圖3之OFDM符元號碼1(OFDM符元1)對應之資料符元組交錯之情況下之圖5A與圖5B之2維陣列(寫入與讀取)、以及、碼字(CW)之關係的圖。
在圖7A,交錯器104是將碼字5(CW5)中之不被OFDM符元0包含之剩下的資料符元組配置在列號碼0。若配置在列號碼0之CW5之資料符元組比列號碼0之尺寸(行數Ny )小,則交錯器104是將CW6之資料符元組從CW之前頭依序配置在列號碼0之剩下的元素(圖7A之d(14)至d(20))。交錯器104是從列號碼1之前頭寫入CW6中未寫入至列號碼0之剩下的資料符元組。
同樣地,交錯器104是依各碼字而將資料符元組從列之中途(例如行號碼14,亦即有d(14)之行)來開始寫入,並移往下一列,進行寫入到開始寫入之行之前1行(例如行號碼13)為止。在圖7A,交錯器104是在最終列之前1列及最終列寫入碼字(例如CW9)前半之14資料符元組,在下個OFDM符元(例如OFDM符元2)寫入剩下的後半7資料符元組。
圖7B是顯示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由於交錯器104是從圖7A之d(0)來開始讀取,故可令碼字6、碼字7、碼字8之資料符元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如以上,交錯器104可令各碼字包含之資料符元組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藉此,例如即便是因為通道之多路徑傳播而在各頻率有接收品質之參差的情況,亦可防止品質劣化集中在特定之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故可改善錯誤訂正後之錯誤率。
接著,圖8A是顯示令與圖3之OFDM符元號碼2(OFDM符元2)對應之資料符元組交錯之情況下之圖5A與圖5B之2維陣列(寫入與讀取)、以及、碼字(CW)之關係的圖。
在圖8A,交錯器104是與圖7A同樣,先將前個OFDM符元(OFDM符元1)所含有之最終碼字(CW9)之剩下的後半7資料符元組寫入,並將碼字依序寫入。因此,交錯器104可令各碼字含有之資料符元組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另,在圖7A(OFDM符元1),各碼字之前頭之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行號碼14。這是因為,前個OFDM符元(OFDM符元0)中之最終碼字(CW5)之剩下的資料符元組數為14。又,在圖8A(OFDM符元2),各碼字之前頭之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行號碼7。這是因為,前一個OFDM符元(OFDM符元1)中之最終碼字(CW9)之剩下的資料符元組數為7。又,在圖6A(OFDM符元0),各碼字之前頭之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行號碼0。這是因為,前一個OFDM符元(未圖示)中之最終碼字之剩下的資料符元組數為0。
圖8B是顯示OFDM符元2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由於交錯器104是從圖8A之d(0)來開始讀取,故可令碼字10、碼字11、碼字12、碼字13之資料符元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如以上,雖然依各OFDM符元而將各碼字之前頭之資料符元組予以配置之行號碼不同,但交錯器104是將各碼字之資料符元組關於行號碼循環來寫入(亦即,當寫入之位置到達最終位置的情況下,回到前頭行而繼續寫入),故可令各碼字所包含之資料符元組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藉此,例如當因為通道之多路徑傳播而在各頻率有接收品質之參差的情況下,可防止品質劣化集中在特定之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故可改善錯誤訂正後之錯誤率。
<動作例3> 圖9A、圖9B、圖9C是顯示交錯器104進行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在圖9A、圖9B、圖9C中,與圖4A、圖4B、圖4C相同之處理步驟是賦予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圖9A、圖9B、圖9C、以及、圖4A、圖4B、圖4C的差異是依各OFDM符元而變更開始讀取位置。
在圖9A之步驟S2003,交錯器104是算出碼字之前頭符元之位置,並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
例如,當進行OFDM符元0之交錯的情況下,由於碼字1之前頭符元之位置是列號碼0、行號碼0(圖6A之d(0)之位置),故交錯器104是將列號碼0、行號碼0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亦即,關於OFDM符元0,交錯器104是設定與圖5B相同之開始讀取位置。
又,例如,當進行OFDM符元1之交錯的情況下,由於碼字6之前頭符元之位置是列號碼0、行號碼14(圖7A之d(14)之位置),故交錯器104是將列號碼0、行號碼14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亦即,關於OFDM符元1,交錯器104是設定與圖5B不同之開始讀取位置。
在此,碼字5之前頭符元是包含於OFDM符元0(圖6A),不包含於OFDM符元1(圖7A)。因此,當進行OFDM符元1之交錯的情況下,交錯器104不是算出碼字5(例如圖7A之d(0)之位置),而是算出碼字6之前頭符元位置(圖7A之d(14)之位置),並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
亦即,如圖10A所示,在OFDM符元1所含有之第1至第N碼字(圖10A之碼字5~碼字9),當碼字5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比碼字6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的情況下,交錯器104是從碼字5昇序地開始寫入,從碼字6開始讀取。另,如圖10A所示,在OFDM符元1,至少、包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碼字6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21符元)是與交錯器104之Nx ×Ny 之記憶體尺寸之Ny (亦即,行數)相等。
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當進行OFDM符元1之交錯的情況下,算出碼字6之前頭符元位置,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以使各碼字之前頭之資料(例如d(14)、d(35)、d(56)、d(77))先被讀取。
換句話說,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各OFDM符元,選擇包含前頭之資料符元且最初輸入之碼字,而設定開始讀取位置。
藉此,OFDM符元所含有之各碼字內之資料符元是以與寫入之順序相同之順序而讀取。亦即,在交錯前後,各碼字內之資料符元之順序被保持。因此,交錯器104及去交錯器116之前段及後段之處理變得容易,可削減電路規模。
例如,去交錯器116之前段之等化電路115亦可以是依循副載波之順序而進行等化處理。此情況下,去交錯器116之輸出所含有之各碼字是碼字前頭之資料符元先輸出、依循碼字內之資料符元之順序而輸出。藉此,去交錯器116之後段之解調電路117及FEC解碼電路118可容易地將碼字分割。例如,依各碼字號碼來分割而在別的記憶體保持資料符元及解調資料,依各碼字進行LDPC解碼會變得容易,可削減電路規模及處理延遲。
又,例如,當進行OFDM符元2之交錯的情況下,由於碼字10之前頭符元之位置是列號碼0、行號碼7(圖8A之d(7)之位置),故交錯器104是將列號碼0、行號碼7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亦即,關於OFDM符元2,交錯器104是設定與圖5B不同之開始讀取位置。
在圖9A之步驟S2004,交錯器104是以在步驟S2003設定之開始讀取位置當作起始點,將偽資料廢棄,往行方向讀取資料。
圖10A是作為S2004之處理之一例,將交錯器104進行OFDM符元1之交錯之情況下之讀取處理示意地顯示的圖。
在圖10A,交錯器104是從在步驟S2003設定之開始讀取位置(d(14)之位置)開始朝行方向進行讀取。當讀取位置到達最終行之最終列(d(83)之位置。偽資料除外)的情況下,交錯器104是將讀取位置移動至列號碼0、行號碼0,並繼續行方向之讀取。
交錯器104是將回到開始讀取位置之前1個位置(d(76)之位置)定為讀取最終位置,當讀取位置到達讀取最終位置時,步驟S2004之讀取處理完畢。
圖10B是顯示當交錯器104使用圖9A之程序而進行交錯之情況下之OFDM符元1所含有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
在圖10B,與圖7B同樣,交錯器104可令碼字6、碼字7、碼字8之資料符元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寬廣地分散配置。
又,在圖10B,與圖7B不同,碼字5之資料符元(後半14資料符元組)是分布在高頻率之副載波,碼字9之資料符元(前半14資料符元組)是分布在低頻率之副載波。
亦即,交錯器104是當使用圖9A、圖9B、圖9C之程序的情況下,令碼字5之前半7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0,如圖6B所示,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令碼字5之後半14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1,如圖10B所示,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
所以,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在OFDM符元0是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在OFDM符元1是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亦即,雖然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是不同於其他之碼字、橫跨複數之OFDM符元而配置,但與其他之碼字同樣的是:在頻率領域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步驟S1002因應OFDM符元號碼而將開始寫入資料位置變更,來取代如圖10A所示之在步驟S2003因應OFDM符元號碼而將開始讀取位置變更。
圖11A是說明如下程序的圖:交錯器104因應OFDM符元號碼變更開始寫入資料位置而進行寫入。
在圖11A,雖然交錯器104是與圖5A同樣地於列方向進行資料符元組之寫入,但將開始寫入之行號碼定為7。藉此,在圖11A,CW6、CW7、CW8、CW9之前頭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行號碼0。
另,在圖11A,交錯器104是以CW6之前頭符元會位於行號碼0的方式而決定開始寫入之行號碼。然而,取而代之,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以CW6之前頭符元會配置在行號碼0的方式,在列號碼0中之CW5之前(行號碼0至行號碼6為止)寫入偽資料。
圖11B是顯示在交錯器104以圖11A所示之方法進行寫入之後、將資料符元組讀取之方法的圖。交錯器104是將在圖11A未進行資料寫入之元素略過(或是將寫入偽資料之元素略過),於行方向進行資料符元組之讀取。亦即,在圖11B,交錯器104是以列號碼1、行號碼0(d(14)之位置)作為開始讀取位置,朝行方向讀取資料符元組。
交錯器104以圖11A及圖11B之方法而輸出之資料符元組之序列是與以圖10A之方法輸出之序列相同。所以,藉由圖11A及圖11B之方法而獲得之效果是與圖10A之方法同樣。在本實施形態,雖然以下說明之方法是同樣可以如圖11A及圖11B般地變形,但由於效果相同,故省略說明。
圖12是作為一例,顯示交錯器104進行OFDM符元2之交錯之情況下之讀取處理的圖,當作S2004之處理之一例。
在圖12,交錯器104是從在步驟S2003設定之開始讀取位置(d(7)之位置)開始,與圖10A同樣,朝行方向進行讀取。
如圖12所示,在OFDM符元2所含有之第1至第N碼字(圖12之碼字9~碼字13),碼字9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碼字10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此情況下,交錯器104是從碼字9依昇序而開始寫入,從碼字10開始讀取。
圖13是顯示當交錯器104使用圖9A之程序而進行交錯之情況下之、OFDM符元2所含有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
在圖13,與圖8B同樣,交錯器104可令碼字10、碼字11、碼字12、碼字13之資料符元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又,在圖13,不同於圖7B,碼字9之資料符元是分布在高頻率之副載波。
交錯器104是當使用圖9A、圖9B、圖9C之程序的情況下,令碼字9之前半14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2,如圖10B所示,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令碼字9之後半7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3,如圖13所示,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
所以,碼字9之資料符元組在OFDM符元0是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在OFDM符元1是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亦即,雖然碼字9之資料符元組是不同於其他之碼字,橫跨複數之OFDM符元而配置,但與其他之碼字同樣的是:在頻率領域遍及低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至高頻率之資料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另,交錯器104使用步驟S2004之處理而進行OFDM符元0之交錯之情況下之讀取處理,是與圖4A之步驟S1004之處理同樣(參考圖5B)。
圖9B是顯示交錯器104在圖3進行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雖然圖9B是使用與圖9A不同之程序,但輸出同樣之資料符元序列。在圖9B,與圖4B同樣之處理是賦予相同號碼,省略說明。
在步驟S1001,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13B及式子13C來代替式子12及式子9而算出Nx 及Ny 。 [數式14]式子13B [數式15]式子13C
交錯器104亦可以是當藉由式子12及式子9所算出之Nx 、Ny 不為整數時(後述),使用式子13B及式子13C來將Nx 、Ny 算出。
在圖9B之步驟S2103,交錯器104是與步驟S2003(圖9A)同樣,將OFDM符元內之前頭符元之位置算出且設定成開始讀取位置(n_offset)。
針對n_offset之值之算出方法進行詳細說明。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4來算出k(q) offset 之值。 [數式16]式子14
k(q) offset 是表示在OFDM符元號碼(q) (q是0以上之整數,例如OFDM符元0是相當於q=0),前面之OFDM符元(OFDM符元q-1)所含有之最終碼字之中,不包含於前面之OFDM符元而是包含於現在之OFDM符元(OFDM符元q)的符元數。
舉例來說,在圖6A之OFDM符元0(q=0),k(0) offset 能夠以式子15來表示。 [數式17]式子15
又,在圖7A之OFDM符元1(q=1),k(1) offset 能夠以式子16來表示。 [數式18]式子16
又,在圖8A之OFDM符元2(q=2),k(2) offset 能夠以式子17來表示。 [數式19]式子17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18來代替式子14而算出k(q) offset 之值。 [數式20]式子18
式子18是遞迴關係式,與式子14相比,乘除之數量較少,故交錯器104可削減計算量、削減電路規模及消耗功率。
接著,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9而算出NL 之值。 [數式21]式子19
式子19之NL 是表示2維陣列之最終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數。舉例來說,在圖6A,最終列含有從d(84)至d(90)之7資料符元組,故NL 之值是7。圖6A之OFDM符元0之最終列之長度(相當於NL )是從列之長度(Ny )減去圖7A之OFDM符元1(q=1)之列號碼0所含有之碼字5之符元組數(相當於floor(k(1) offset /NS ))的值,式子19是利用此而算出NL 之值。
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20A而算出開始讀取位置(n_offset)之值。另,由於n_offset之值是依存於OFDM符元號碼(q),故有時是記載成n(q) offset 或n_offset(q)。 [數式22]式子20A
n_offset(q)之值是表示在2維陣列中,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還要前面之行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數。例如,在圖10A,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列(含有d(14)之列)還要前面之列(含有d(0)至d(13)之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組數是63個,故n_offset(1)之值是63。
又,在式子20A,根據floor(k(q) offset /NS )之值是NL 以下或超過NL 而選擇第1式與第2式。第1式(floor(k(q) offset /NS )之值為NL 以下的情況)是用在如圖10B及圖12的情況,亦即當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是在最終列不含有資料符元組之列(在圖10B及圖12,不包含d(84)至d(90)之任一者之行)的情況。
又,第2式(floor(k(q) offset /NS )之值超過NL 的情況)是用在如下情況: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是在最終列含有資料符元組之行(在圖10B及圖12,含有d(84)至d(90)之任一者之行)(未圖示)。
以上顯示了交錯器104在步驟S2103使用式子14至式子20A而算出開始讀取位置之方法。
另,雖然在圖9A說明了交錯器104算出開始讀取位置之方法,但亦可以將在步驟S2003算出之身為開始讀取位置之列號碼0決定成j(q) offset 行,使用式子20B而算出j(q) offset 之值。 [數式23]式子20B
若使用藉由式子15、式子16、式子17而算出之k(0) offset 、k(1) offset 、k(2) offset 之值,則分別算出j(0) offset 、j(1) offset 、j(2) offset 之值為0、14、7。該值之意思是圖6A(OFDM符元0)、圖10A(OFDM符元1)、圖12(OFDM符元2)中之開始讀取位置為行號碼0、14、7。
在圖9B之步驟S2104,交錯器104是使用以n_offset(q)將交錯位址idx1循環移位後之位址idx2,而從記憶體進行讀取。idx2是藉由式子21而算出。 [數式24]式子21
亦即,交錯器104是使用移位(將因應交錯尺寸而生成之交錯位址,因應前面之OFDM符元也含有之碼字(例如,在圖10A是碼字5)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來予以移位)後之位址,讀取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碼字6。
圖9C是顯示交錯器104在圖3進行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雖然圖9C是使用與圖9A、圖9B不同之程序,但輸出同樣之資料符元序列。在圖9C,與圖9B、圖4C同樣之處理是賦予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與在圖4C中將圖4B之位址計算以查位址表來取代的情況同樣,亦可以在圖9C將圖4B之位址計算(步驟S1001、S1101、S1102)以查位址表來取代(參考圖4C之步驟S1202之說明)。
在圖9C,資料符元組之讀取程序是與圖9B同樣(步驟S2103、S2104)。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圖9C之步驟S2104,使用idx1之位址表(例如,圖5C)來算出idx2之值,藉此取代使用式子21之計算。例如,在圖10A,當n為87、n_offset(1)為63的情況下,藉由式子22而算出idx2(87,1)之值是13。 [數式25]式子22
這表示在圖10A,符元區塊組d(13)是第87個被讀取。如此,交錯器104是將在OFDM符元號碼q中第n個讀取之資料決定為d(idx2(n,q))。
圖14之表是顯示在OFDM符元1(q=1)之idx2(n,1)之值之例。
如以上,交錯器104是當使用圖4A、圖4B、圖4C之程序的情況下,令碼字5之前半之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0,如圖6B所示,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令碼字5之後半之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1,如圖6B所示,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
所以,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是不論於OFDM符元0或OFDM符元1,皆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故分布產生偏頗。由此,例如,當低頻率之副載波之訊號品質劣化比高頻之副載波大的情況下,碼字5之錯誤率會比其他之碼字還要增加。
另一方面,交錯器104是當使用圖9A、圖9B、圖9C之程序的情況下,令碼字5之前半之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0,如圖6B所示,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令碼字5之後半之資料符元組包含於OFDM符元1,如圖10B所示,可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
所以,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在OFDM符元0是配置在低頻率之副載波、在OFDM符元1是配置在高頻率之副載波。雖然不同於其他之碼字,橫跨複數之OFDM符元而配置,但與其他之碼字同樣的是:在頻率領域寬廣地分散配置。
藉此,即便當資料副載波數不為碼字之符元數之倍數的情況下,通訊裝置100亦可令各碼字之錯誤率均一化、降低封包錯誤率、提高資料通量。
這對於例如由於OFDM符元長度短(例如291奈秒)故OFDM符元間之頻道變動小之至高頻高速通訊(包含11ad規格、11ay規格)是有效的。
舉例來說,當低頻率之副載波之訊號品質劣化比高頻之副載波大的情況下,雖然在OFDM符元0之低頻率側分布之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受到較大之品質劣化之影響,但在OFDM符元1之高頻率之副載波分布之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是受到較小之品質劣化之影響。在接收裝置之FEC解碼電路118,將OFDM符元0之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與OFDM符元1之碼字5之資料符元組一起進行錯誤訂正解碼,藉此,可降低低頻率之副載波之訊號品質劣化之影響、降低錯誤率。
圖15是顯示交錯器104之構成之一例(交錯器104a)的圖。交錯器104a是進行基於圖9B之程序之交錯。
交錯器104a具有記憶體1040、位址計數器1041、Nx ,Ny 算出電路1042、OFDM符元數計數器1043、移位量算出電路1044、區塊交錯位址idx0生成電路1045、交錯位址idx1生成電路1046、位址移位電路1047。
MAC控制電路101舉例來說是將頻道捆合數(NCB )、資料副載波數(NSD )、LDPC碼字尺寸(LCW )、1符元之位元數(NCBPS )的參數往交錯器104a輸入。
調變電路103是將已進行資料調變(例如16QAM)之資料符元依各資料符元組(各NS 符元)而往交錯器104a輸入。
交錯器104a之記憶體1040舉例來說是以RAM或暫存器陣列而構成。
交錯器104a之位址計數器1041舉例來說是使用昇序位址而生成用來將資料符元組之資料往記憶體1040寫入之位址。例如,位址計數器1041是以將資料符元組d(n,q)往位址n寫入的方式而生成位址(相當於圖9B之步驟S1103)。
交錯器104a之Nx ,Ny 算出電路1042是使用式子13B及式子13C而算出2維陣列之列數Nx 與行數Ny ,並往移位量算出電路1044及區塊交錯位址idx0生成電路1045輸入(相當於圖9B之步驟S1001)。
交錯器104a之OFDM符元數計數器1043是因應從調變電路103輸入之符元數(未圖示),決定OFDM符元號碼(q)之值,並往移位量算出電路1044輸入。
交錯器104a之移位量算出電路1044是使用式子14、式子19、式子20A而算出n_offset(q)之值(相當於圖9B之步驟S2103)。
交錯器104a之區塊交錯位址idx0生成電路1045是使用式子13A而算出idx0(i)(相當於圖9B之步驟S1101)。
交錯器104a之交錯位址idx1生成電路1046是使用圖9B之步驟1102之程序而算出idx1(n)。
交錯器104a之位址移位電路1047是使用式子21而算出idx2(n,q)(相當於圖9B之步驟S2104)。交錯器104a是將位址移位電路1047所生成之idx2(n,q)當作讀取位址,從記憶體1040讀取資料符元組,往OFDM調變電路105輸出。
另,去交錯器116亦可以是藉由以下而構成:在交錯器104a,將位址移位電路1047之輸出(idx2(n,q))當作寫入位址,將位址計數器1041之輸出當作讀取位址。
圖16是顯示交錯器104之構成之別的例(交錯器104b)的圖。在圖16中,與圖15相同之構成要素是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說明。圖15之交錯器104a是在寫入位址使用資料符元組號碼(n),在讀取位址使用因應於交錯方式之位址,藉此進行交錯處理。相對於此,圖16之交錯器104b是在寫入位址使用因應於交錯方式之位址,在讀取位址使用資料符元組號碼(n),藉此進行交錯處理。
雖然圖16之交錯器104b是與圖15交錯器104a不同構成,但可獲得相同之交錯結果。如後述,去交錯位址表記憶體1048只要因應來自調變電路103之資料符元組之輸入而將對應之交錯位址依序生成即可,位址移位電路1047a可藉由加法與模數處理而進行,故電路構成簡易,可將消耗功率削減。
位址計數器1041a是因應調變電路103之輸出,而生成資料符元組號碼(n)。
去交錯位址記憶體1048是將去交錯位址idx3(n)以idx3(n)滿足式子23的方式而算出。 [數式26]式子23
另,滿足式子23之idx3(n)會滿足式子24。 [數式27]式子24
藉由式子23及式子24,idx3(n,q)是idx1(n,q)之逆向查表位址。
去交錯位址記憶體1048亦可以將把idx3(n)算出之位址表儲存在例如ROM或RAM,而算出idx3(n)。
位址移位電路1047a是使用式子25而算出已調整讀取初期值之交錯位址idx4(n,q)。 [數式28]式子25
交錯器104在圖10A是令讀取位置前進n_offset(q)之分量,與其對應,式子25之意思是令寫入位置延遲n_offset(q)之分量,雙方獲得相同之效果。
位址移位電路1047a所生成之idx4(n,q)是滿足式子26及式子27。idx4(n,q)是idx2(n,q)之逆向查表位址。 [數式29]式子26 [數式30]式子27
圖17顯示的是與圖14所示之idx1(n)之值之例對應之idx3(n)及idx4(n,1)之值之例。在圖14,舉例來說,idx1(4)之值是84。對應於此,idx3(84)之值是4。又,在圖14,舉例來說,idx2(6,1)之值是57。對應於此,idx4(57,1)之值是6。
位址計數器1041a生成資料符元組號碼(n)。位址計數器1041a舉例來說是生成昇序位址(n=0,1,...,floor(NSD /NS )-1)生成。
交錯器104b是使用位址移位電路1047a所生成之位址(idx4(n,q))而將資料符元組往記憶體寫入,使用位址計數器1041a所生成之位址而從記憶體讀取資料符元組,藉此進行交錯。
針對圖16之交錯器104b與圖10A之對應進行說明。交錯器104b是考慮像初始讀取之資料為位址0、下個讀取之資料為位址1、這樣之讀取順序,因應交錯程序(圖9A、圖9B、圖9C)而控制將資料符元組寫入之位置,藉此實現交錯。
舉例來說,在圖10A,為了令初始讀取為資料符元組d(14),而將d(14)寫入至位址0。亦即,交錯器104b是以idx4(14,1)=0的方式,進行寫入位址之計算。
圖18是顯示交錯器104之構成之別的例(交錯器104c)的圖。圖18包含OFDM調變電路105之構成之一例(OFDM調變電路105a)。在圖18,與圖15及圖16相同之構成要素是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說明。
不同於交錯器104b,交錯器104c是將位址移位電路1047a所算出之位址idx4(n,q)往OFDM調變電路105a輸入。又,交錯器104c亦可以不具有記憶體1040及位址計數器1041a。
又,調變電路103亦可以是將資料符元組往OFDM調變電路105a輸入而非往交錯器104c輸入。通訊裝置100是藉由使用交錯器104c所算出之寫入位址,而實質上由OFDM調變電路105a進行交錯處理。
OFDM調變電路105a包含有資料副載波位址算出電路1051、記憶體1052、引導及保護副載波插入電路1053、位址生成電路1054、IDFT電路1055、CP附加及窗函數電路1056。
OFDM調變電路105a之資料副載波位址算出電路1051是算出與交錯後之資料副載波順位(r)對應之副載波號碼(k)。交錯後之資料副載波順位(r)舉例來說是意指在圖5B、圖10A、圖12中之資料之讀取順位。
例如,在圖10A,資料符元組d(14)含有之資料符元之資料副載波順位是從0至NS -1,資料符元組d(35)含有之資料符元之資料副載波順位是從NS 至2NS -1。交錯器104c是將資料符元組d(n)之資料副載波順位決定成從idx4(n,q)×NS 至idx4(n,q)×NS +NS -1。
圖19是顯示資料副載波順位(r)與副載波號碼(k)之對應(稱作副載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之一例。副載波映射亦可以是因應頻道捆合數(NCB )、DFT點數(NDFT )、資料副載波數(NSD )、頻道號碼(ch)而取不同之值。圖19是NCB =2、NDFT =1024、NSD =728、頻道號碼為9之情況之例。
副載波號碼k之值之範圍是-NDFT /2以上、NDFT /2-1以下(在圖19之例是-512以上、511以下)。在圖19,k未滿-383及超過383之副載波是稱作保護頻帶或保護副載波。保護副載波之符元之值是定為0。在圖19,k之值為-1,0,1之副載波是稱作DC副載波。DC副載波之符元之值是決定成0。
又,保護副載波及DC副載波以外、且未記載於圖19之k之值是稱作引導副載波。引導副載波之副載波號碼k之一例是{ -372, -350, -328, -306, -284, -262, -240, -218, -196, -174, -152, -130, -108, -86, -64, -42, -20, -3, 7, 24, 46, 68, 90, 112, 134, 156, 178, 200, 222, 244, 266, 288, 310, 332, 354, 376}。
資料副載波位址算出電路1051是因應從資料副載波順位(r)算出之副載波號碼(k),而將資料符元c(h,q)往記憶體1052寫入。在此,c(h,q)是表示OFDM符元號碼q中之第h個(h是0以上、未滿NSD 之整數)資料符元。含有資料符元c(h,q)之資料符元組d(n,q)的號碼k是藉由式子28而算出。 [數式31]式子28
資料副載波位址算出電路1051舉例來說是將副載波k之資料往記憶體1052之位址k+NDFT /2寫入。
在通訊裝置100,交錯器104c是算出與含有資料符元c(h,q)之資料符元組d(k,q)相關之交錯位址idx4(n,q)。OFDM調變電路105a是基於資料符元組d(k,q)含有之資料符元之資料順位(從idx4(n,q)×NS 至idx4(n,q)×NS +NS -1)而算出副載波號碼k,將資料符元寫入至記憶體1052之與副載波號碼對應之位址。
引導及保護副載波插入電路1053是算出保護副載波、DC副載波之位置,以符元之值為0的方式而往記憶體1052寫入。又,引導及保護副載波插入電路1053是算出引導副載波之副載波號碼,將事先決定之引導符元之值往記憶體1052寫入。
位址生成電路1054是為了讓IDFT電路1055進行IDFT,而生成從記憶體1052讀取副載波資料(亦可以包含資料副載波、DC副載波、引導副載波、保護副載波)之位址。位址生成電路1054可以是因應IDFT電路1055之電路構成而生成昇序位址,亦可以是生成位元逆順序位址。
IDFT電路1055是對於從位址生成電路1054所生成之位址讀取之副載波資料進行離散傅立葉反轉換,將副載波資料往時間領域訊號轉換。CP附加及窗函數電路1056是在時間領域訊號附加CP,套用窗函數。
如以上,相較於圖16之交錯器104b,圖18之交錯器104c不需要記憶體1040,故可削減電路規模及消耗功率、令處理延遲減少。
<動作例4> 圖20、圖21是顯示交錯器104進行交錯之別的例的圖。在圖20、圖21, 說明由於1碼字之符元數(LCW /NCBPS )不是1資料符元組之符元數(NS )的倍數,故在資料符元組混有複數之碼字之資料符元的情況。雖然在此說明的是交錯器104使用圖9A之程序的情況,但在使用圖9B及圖9C的情況亦獲得同樣之效果。
圖20是顯示當NSD 為728、LCW 為624、NCBPS 為4的情況下交錯器104進行OFDM符元0(q=0)之交錯之例,來作為一例。雖然交錯器104是與圖5A同樣地進行各列之寫入,但在圖20,將用於顯示寫入順序之箭頭予以省略。又,交錯器104是與圖5B、圖10A、圖12同樣地進行各列之寫入。在圖20,為了令讀取位置清楚明白,而將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的開始2行標記上去,但與剩下之行號碼相關之部分是予以省略。
在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3B及式子13C而算出Nx 及Ny 之值。舉例來說,Ny 為20、Nx 為5。
在圖20,1碼字之資料符元組數(LCW /NCBPS /NS )是19.5,不同於交錯器104所算出之Ny 之值(=20)。藉由式子13B,Ny 之值是對1碼字之資料符元組數(LCW /NCBPS /NS )取頂(ceiling)後之值。因此,在列號碼0之最終行之符元(d(19))是混有碼字1之最終4符元與碼字2之前頭4符元。亦即,2維陣列之列與碼字的對應關係發生偏移。在列號碼0,含有之與碼字1不同之符元是4符元,故偏移量是4符元。
又,偏移量會在各列累積,列號碼1之偏移量是8符元,亦即相當於1資料符元組。因此,列號碼1之最終行(d(39))以外之行(d(20)至d(38))是含有碼字2之資料符元組,列號碼1之最終行(d(39))則是含有碼字3之資料符元組。
又,列號碼2之偏移量是12符元,亦即相當於1.5資料符元組。因此,列號碼1之最終2行(d(58)、d(59))以外之行(d(40)至d(57))是含有碼字3之資料符元組,d(58)是混有碼字3與碼字4之資料符元,最終行(d(59)是含有碼字4之資料符元組。
圖21是顯示交錯器104在使用與圖20相同之參數(例如NSD =728、LCW =624、NCBPS =4)的情況下進行OFDM符元1(q=1)之交錯之例。在圖21,與圖20同樣,將包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2行之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標記上去,將關於寫入之箭頭、以及、關於剩下之行之讀取之箭頭予以省略。
在圖21之各列號碼,當含有開始讀取位置(d(7))之行之字碼的資料符元組,包含於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更前面之行的情況下,將其資料符元數視為偏移量。
例如,在圖21之列號碼0,由於開始讀取位置是d(7),故碼字6是從前頭之資料符元組被讀取,碼字7則是從身為第2個資料符元組之d(27)被讀取。
因此,關於碼字6,由於在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d(7))還要前面之行(含有d(6)之行)包含CW6之4符元(前頭4符元),故偏移量是4符元。關於碼字7,由於在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d(27))還要前面之行(含有d(26)之行)包含CW7之符元8符元,故偏移量是8符元。關於碼字8,由於在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含有d(47)之行)還要前面之行(d(45)、d(46))包含CW8之符元4符元與8符元,故偏移量是12符元。關於碼字9,由於在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含有d(67)之行)還要前面之行(d(65)、d(66))包含CW9之符元8符元與8符元,故偏移量是16符元。關於碼字10,由於在比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含有d(87)之行)還要前面之行(d(84)、d(85)、d(86))包含CW10之符元4符元、8符元、8符元,故偏移量是20符元。
圖22、圖23是顯示當交錯器104進行圖20、21之OFDM符元0、1之交錯之情況下之、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
交錯器104是在圖9A、圖9B之步驟S1001,基於1碼字之符元數而決定行數Ny 。因此,碼字1、2、3、4、6、7、8、9是從OFDM符元之低頻率之副載波至高頻率之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又,交錯器104是在圖9A之步驟S2003及圖9B之步驟S2103,因應OFDM符元之資料副載波數(NSD )及1碼字之符元數(LCW /NCBPS )而決定開始讀取位置。因此,當將碼字拆開而配置在複數之OFDM符元的情況下,可令碼字內之頻率之重複少、從OFDM符元之低頻率之副載波至高頻率之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另,在圖22及圖23,碼字5是因應偏移量而在高頻率之副載波發生資料符元之分布之重複。然而,交錯器104是以偏移量不在各OFDM符元累積的方式而決定讀取初期值(例如,參考式子14、式子19、式子20A)。因此,可令偏移量是與OFDM符元之副載波數相較之下為小值,可降低由資料符元之分布之重複而造成之性能劣化。
又,在圖22及圖23,交錯器104是對於各碼字之資料符元,除了與偏移量對應之前頭部分,將碼字內之資料符元之順序予以保持,而配置在OFDM符元之副載波。
藉此,通訊裝置100是當接收圖22及圖23的情況下,去交錯器116可輕易地將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順序保持而輸出資料,故後段之解調電路117及FEC解碼電路118之電路構成可簡易化。又,通訊裝置100依各碼字而進行平行處理是變得容易,故可提高資料通量。
<動作例5> 圖24、圖25是顯示交錯器104進行交錯之別的例的圖。在圖24、圖25,與圖20、圖21同樣,說明由於1碼字之符元數(LCW /NCBPS )不是1資料符元組之符元數(NS )的倍數,故在資料符元組混有複數之碼字之資料符元的情況。雖然說明的是交錯器104使用圖9A之程序的情況,但在使用圖9B及圖9C的情況亦獲得同樣之效果。
圖24是顯示當NSD =728、LCW =624、NCBPS =4的情況下交錯器104進行OFDM符元0(q=0)之交錯之例,來作為一例。雖然交錯器104是與圖5A同樣地進行各列之寫入,但在圖20,將用於顯示寫入順序之箭頭予以省略。又,交錯器104是與圖5B、圖10A、圖12同樣地進行各列之寫入。在圖20,為了令讀取位置清楚明白,而將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的開始2行標記上去,但與剩下之行相關之部分是予以省略。
在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依循式子29及式子30而算出Nx 及Ny 之值。 [數式32]式子29 [數式33]式子30
不同於式子13B,式子29是使用floor函數來代替ceiling函數。式子30雖然與式子13C同樣,但使用的是以式子29算出之Ny 之值。舉例來說,Ny 為19、Nx 為5。
在圖24,1碼字之資料符元組數(LCW /NCBPS /NS )是19.5,不同於交錯器104所算出之Ny 之值(=19)。藉由式子29,Ny 之值是對1碼字之資料符元組數(LCW /NCBPS /NS )取底(floor)後之值。因此,在列號碼1、行號碼0之符元(d(19))是混有碼字1之最終4符元與碼字2之前頭4符元。亦即,在開始讀取位置之行發生列與碼字之對應關係之偏移。
圖25是顯示交錯器104在使用與圖24相同之參數(例如NSD =728、LCW =624、NCBPS =4)的情況下進行OFDM符元1(q=1)之交錯之例。與圖24同樣,將包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2行之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標記上去,將關於寫入之箭頭、以及、關於剩下之行之讀取之箭頭予以省略。
在圖25,不同於圖21,交錯器104是將包含1個以上之CW6之資料符元之資料符元組的位置決定為開始讀取位置(例如d(10)之位置)。亦即,交錯器104在圖21是當含有別的CW(例如CW5)之資料符元的情況下(例如圖21之d(6)),不選擇其來作為開始讀取位置,在圖25則是即便當含有別的CW(例如CW5)之資料符元的情況下,仍在含有CW6之資料符元的情況下,選擇其來作為開始讀取位置。
當進行圖25所示之讀取的情況下,交錯器104在圖9B之步驟S2103是使用式子31來代替式子14。 [數式34]式子31
交錯器104在式子14是使用ceiling函數,相較於此,在式子31是使用floor函數。
圖26、圖27是顯示當交錯器104進行圖24、25之OFDM符元0、1之交錯之情況下之、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
交錯器104是在圖9A、圖9B之步驟S1001,基於1碼字之符元數而決定行數Ny 。因此,碼字1、2、3、4、6、7、8是從OFDM符元之低頻率之副載波至高頻率之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又,交錯器104是在圖9A之步驟S2003及圖9B之步驟S2103,因應OFDM符元之資料副載波數(NSD )及1碼字之符元數(LCW /NCBPS )而決定開始讀取位置。因此,當將碼字拆開而配置在複數之OFDM符元的情況下,可令碼字內之頻率之重複少、從OFDM符元之低頻率之副載波至高頻率之副載波而寬廣地分散配置。
另,在圖26及圖27,碼字5是因應偏移量而在一部份之頻率之副載波發生資料符元之分布之重複。然而,交錯器104是以偏移量不在各OFDM符元累積的方式而決定讀取初期值(例如,參考式子31、式子19、式子20A)。因此,可令偏移量是與OFDM符元之副載波數相較之下為小值,可降低由資料符元之分布之重複而造成之性能劣化。
另外,在圖26及圖27,交錯器104是對於各碼字之資料符元組,除了碼字之最終部分,將碼字內之資料符元組之順序予以保持,而配置在OFDM符元之副載波。
例如,在圖25,關於碼字6,碼字6之最後部分(d(29))是比d(11)至d(28)先被讀取,關於碼字7,碼字7之最後部分d(48)是比d(30)至d(47)先被讀取。因此,在圖27,關於碼字6,位於d(11)至d(28)之資料符元組之順序被保持,關於碼字7,位於d(30)至d(47)之資料符元組之順序被保持。
藉此,通訊裝置100是當接收圖26及圖27的情況下,去交錯器116可輕易地將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順序保持而輸出資料,故後段之解調電路117及FEC解碼電路118之電路構成可簡易化。又,通訊裝置100依各碼字而進行平行處理是變得容易,故可提高資料通量。
<動作例6> 圖28、圖29是顯示交錯器104進行交錯之別的例的圖。在圖28、圖29,與圖20、圖21同樣,說明1碼字之符元數(LCW /NCBPS )不是1資料符元組之符元數(NS )的倍數的情況。雖然說明的是交錯器104使用圖9A之程序的情況,但在使用圖9B及圖9C的情況亦獲得同樣之效果。
圖28是顯示當NSD =728、LCW =624、NCBPS =4的情況下交錯器104進行OFDM符元0(q=0)之交錯之例,來作為一例。在圖28,與圖21同樣,將用於顯示寫入順序之箭頭予以省略,為了令讀取位置清楚明白而將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的開始2行標記上去,但與剩下之行相關之部分是予以省略。
在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13B而算出Ny 之值。另外,使用式子32而算出填充符元(padding symbol)數Nyd 。 [數式35]式子32
在步驟S1002,交錯器104是於列方向進行資料符元組之寫入。另,交錯器104是在最終行進行填充符元之追加、列方向之寫入。舉例來說,當NS 為8、Nyd 為4的情況下,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最終行之資料符元組(例如d(19)、d(39)、d(59)、d(79))含有NS -Nyd 資料符元(例如4資料符元),於剩下之4符元含有例如空白、偽符元、填充符元。
藉此,各碼字之前頭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行號碼0。
圖29是顯示交錯器104在使用與圖24相同之參數(例如NSD =728、LCW =624、NCBPS =4)的情況下進行OFDM符元1(q=1)之交錯之例。與圖28同樣,將包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2行之用於顯示讀取順序之箭頭標記上去,將關於寫入之箭頭、以及、關於剩下之行之讀取之箭頭予以省略。
在步驟S1002,交錯器104是於列方向進行資料符元組之寫入。交錯器104是在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之前面之行(若開始讀取位置是前頭行,則取最終行)的資料符元組(例如d(6)、d(26)、d(46)、d(66)、d(86)),進行填充符元之追加、列方向之寫入。藉此,各碼字之前頭資料符元組是配置在含有開始讀取位置之行。
在圖28、圖29,交錯器104是使用式子33來代替式子14,而算出開始讀取位置。 [數式36]式子33
另,在圖28、圖29,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令式子18變形後之式子34來代替式子33。 [數式37]式子34
式子34是將式子18中之LCW /NCBPS (相當於1碼字之符元數)以LCW /NCBPS +Nyd (相當於將偽符元包含在內之情況下之1碼字之符元數)來置換之式子。
由於OFDM符元所含有之偽符元之總數是(Nx -1)×Nyd ,故式子33是將式子14中之NSD 以NSD +(Nx -1)×Nyd 來置換之式子。
在圖28、圖29之方法,交錯器104是與圖10A、圖11A之方法同樣,可將各碼字之資料符元從OFDM符元之低頻率之副載波至高頻率之副載波寬廣地分散配置,可提升通訊品質。
又,在圖28、圖29之方法,交錯器104是與圖10A、圖11A之方法同樣,對於各碼字之資料符元,將碼字內之順序保持而配置在副載波。因此,當通訊裝置100進行封包之接收的情況下,為了將去交錯器116之後段之處理(例如解調電路117、FEC解碼電路118)之構成簡易化,令平行處理容易,而將電路規模削減,可提升資料通量。
(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 圖30是顯示通訊裝置100之交錯器104進行交錯處理之與圖9A、圖9B、圖9C不同之方法的流程圖。交錯器104在圖9B之程序是於交錯位址(idx1(n))加上偏位(noffset (q) )而算出讀取位址,相較於此,在圖30之程序是與圖4B同樣進行不加上偏位之交錯,因應偏位(noffset (q) )之值而進行交錯後之資料之循環移位。
如圖9B般之在位址算出時加上偏位,是相當於將資料因應偏位之值而循環移位。因此,不論通訊裝置100之交錯器104是使用圖9A、圖9B、圖9C、圖30之哪一個方法,輸出之資料符元之順序是同樣。
在圖30之步驟S1001,交錯器104是與圖9B之步驟S1001同樣,使用式子9及式子12而算出交錯器之行數(Ny )及列數(Nx )。另,當資料符元組之尺寸(Ns )為1的情況下,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35及式子36來代替式子9及式子12。 [數式38]式子35 [數式39]式子36
在圖30之步驟S1101,交錯器104是與圖4B之步驟S1101同樣,使用式子13A而算出區塊交錯位址idx0。
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37來代替式子13A。 [數式40]式子37
在圖30之步驟S1102,交錯器104是與圖4B之步驟S1102同樣,從區塊交錯位址idx0,將輸入資料符元數(NSD )以上之值去除,算出交錯位址idx1(0),idx1(1),...,idx1(NSD -1)。
在圖30之步驟S1103,交錯器104是與圖4B之步驟S1103同樣,使用昇序位址而將輸入資料d(k)寫入至記憶體。
在圖30之步驟S1104,交錯器104是與圖4B之步驟S1104同樣,使用idx1(n)而從記憶體讀取輸入資料d(k)。
在圖30之步驟S3101,交錯器104是與圖9B之步驟S2103同樣,使用式子14而算出koffset (q) 之值,使用式子19而算出NL 之值,使用式子20A而算出noffset (q) 之值來當作移位量(n_shift)。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當資料符元組之尺寸(Ns )為1的情況下,使用式子38來代替式子19而算出NL 之值。 [數式41]式子38
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當資料符元組之尺寸(Ns )為1的情況下,使用式子39來代替式子20A而算出noffset (q) 之值。 [數式42]式子39
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40來代替式子20A而算出noffset (q) 之值。 [數式43]式子40
在式子40,idx-1 (k)是表示idx(k)之反函數,且滿足式子41。 [數式44]式子41
又,交錯器104亦可以是當資料符元組之尺寸(Ns )為1的情況下,使用式子42來代替式子40而算出noffset (q) 之值。 [數式45]式子42
參考圖10A來說明式子40及式子42之意思。floor(koffset (q) /NS )是表示開始讀取位置之行號碼(例如14)。列號碼0(floor(koffset (q) /NS ))行之資料符元組是在步驟S1103中第floor(koffset (q) /NS )個寫入之資料符元組d(floor(koffset (q) /NS ))。由於交錯器104是將資料符元d(k)以第idx-1 (k)個來讀取,故資料符元組d(floor(koffset (q) /NS ))是第idx-1 (floor(koffset (q) /NS ))個被讀取。亦即,獲得式子40及式子42。
在圖30之步驟S3102,交錯器104是對於在步驟S1104讀取之資料符元組之陣列,以n_shift(=noffset (q) )資料符元組作為分量而進行往左方向(索引為0之方向)之循環移位。
圖31是顯示在步驟S3102之循環移位之一例的圖。循環移位前之資料符元序列舉例來說是與圖5B之讀取結果同樣,d(0)(亦即d(idx(0)))為前頭符元。若交錯器104進行循環移位,則相當於開始讀取位置之符元(例如d(14),亦即d(idx(noffset (q) )))朝資料符元序列之前頭移動。
noffset (q) 之值是相當於圖10A、圖11A之開始讀取位置。在圖30之步驟S1001至步驟S1104是與圖4B之程序同樣不進行開始讀取位置之調整(相當於圖9B之步驟2104)。此情況下,圖10A、圖11A中之相當於開始讀取位置之資料符元組是在步驟S1104第noffset (q) +1個被讀取。
交錯器104是藉由在步驟S3102進行noffset (q) 符元之循環移位,而可令相當於開始讀取位置之資料符元組位於交錯器之輸出之前頭,可獲得與圖9B之程序同樣之交錯結果。
以下,藉由數學式來說明圖30之程序。將OFDM符元號碼q(q是非負之整數)之往交錯器104之輸入資料符元序列(din (q) )藉由式子43來表示。 [數式46]式子43
步驟S1104之輸出資料符元序列(dinterleave (q) )是藉由式子44而求出。 [數式47]式子44
在式子43,idx(n)是藉由式子45而求出。 [數式48]式子45
步驟S3102之輸出資料符元序列(dout (q) )是藉由式子46而求出。 [數式49]式子46
在式子46,mod(x)是表示x mod NSD
在式子46,第1列是如圖30之步驟S3102之說明,相當於對步驟S1104之輸出資料符元序列(dinterleave (q) )進行noffset (q) 符元移位的情況。在式子46,第2列是將式子42及式子44代入第1列而獲得。又,在式子46,第3列是相當於使用圖9B之程序的情況,亦即相當於算出位址(idx)算出時加上偏位的情況。
交錯器104亦可以是使用式子46之第1列、第2列、第3列之任一者而生成輸出資料序列。
另,交錯器104亦可以是在圖30之步驟S3102,以將資料符元序列之順序反轉來代替將資料符元序列循環移位。在式子47顯示輸出資料符元序列(dout (q) )之算出式之一例。 [數式50]式子47
圖32是表示當交錯器104使用式子47進行交錯之情況下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在頻率領域之分布的圖。由於使用式子47,故與圖7B相較之下,資料符元之分布是左右反轉,碼字5之資料符元之分布是配置在高頻率側。因此,與前面之OFDM符元(OFDM符元0)之碼字5之資料符元之分布(圖6B)的重複變少,可提升在多路徑傳播環境之通訊品質。
如以上,在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交錯器104是對從記憶體讀取之資料進行循環移位,令碼字之前頭之資料符元組配置在前頭之副載波。因此,橫跨複數之OFDM符元而配置之碼字之資料符元之頻率分布之重複變少,可提升在多路徑傳播環境之通訊品質。
(實施形態2) 圖33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通訊裝置100a之構成的方塊圖。與實施形態1之通訊裝置100相較之下,解調電路117a和去交錯器116a之順序是不同。亦即,在通訊裝置100a,等化電路115之輸出是與解調電路117a連接,解調電路117a之輸出是與去交錯器116a連接,去交錯器116a之輸出是往FEC解碼電路118輸出。
圖33之去交錯器116a舉例來說是對藉由圖4A、圖4B、圖4C、圖9A、圖9B、圖9C、圖30之程序而交錯之資料進行去交錯之電路。
解調電路117a是依每個輸入之資料符元而輸出NCBPS 個似然資訊(例如LLR、Log Likelihood Ratio)。舉例來說,解調電路117a是由資料符元d(n)而生成NCBPS 個LLR之序列e(n×NCBPS ),e(n×NCBPS +1),...,e(n×NCBPS +NCBPS -1)。
去交錯器116a是將NCBPS 個LLR視為1個資料符元而進行去交錯。舉例來說,將NSD ×NCBPS 個LLR之序列e(idx(0+noffset (q) )),e(idx(0+noffset (q) )+1),...,e(idx(0+noffset (q) )+NCBPS -1),e(idx(1+noffset (q) )),e(idx(1+noffset (q) )+1),...,e(idx(1+noffset (q) )+NCBPS -1),...,e(idx(NSD -1+noffset (q) )),e(idx(NSD -1+noffset (q) )+1),...,e(idx(NSD -1+noffset (q) )+NCBPS -1)重排,將e(0),e(1),...,e(NSD ×NCBPS -1)輸出。另,在此是將mod之記載省略,將idx((x+k)mod NSD )單單記載成「idx(x+k)」。
又,若使用idx(k)之反函數idx-1 (k)來記載,則去交錯器116a是將LLR之序列e(0),e(1),...,e(i×NCBPS +j),...,e(NSD ×NCBPS -1)重排,將第i×NCBPS +j個LLR(e(i×NCBPS +j)往第idx-1 (mod(i+koffset (q) ,NSD ))×NCBPS +j個位置移動而輸出。
圖34是顯示將去交錯器116a之電路構成之一例顯示的圖。去交錯器116a包含Nx ,Ny 算出電路1161、OFDM符元數計數器1162、移位量算出電路1163、列計數器1164、行計數器1165、解多工器1166。
Nx ,Ny 算出電路1161是使用式子9及式子12、式子13B及式子13C、式子35及式子36而算出2維陣列之列數Nx 與行數Ny ,往移位量算出電路1163輸入(相當於圖30之步驟S1001)。
OFDM符元數計數器1162是因應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LLR數而決定OFDM符元號碼(q)之值,往移位量算出電路1163輸入。
移位量算出電路1163是使用式子19及式子38而算出NL 之值,使用式子20A、式子40、式子42而算出移位量(n_shift=noffset (q) )之值(相當於圖30之步驟S3101)。
列計數器1164及行計數器1165是算出與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LLR對應之交錯器矩陣上之列號碼及行號碼。舉例來說,圖10A是表示交錯器之輸出順序,且表示去交錯器之輸入順序。舉例來說,當d(14)在時刻0被輸入至去交錯器116a的情況下,時刻0之列號碼為0、行號碼為14。又,舉例來說,當d(35)在時刻1被輸入至去交錯器116a的情況下,時刻1之列號碼為1、行號碼為14。
圖35是顯示列計數器1164及行計數器1165之動作之一例的圖。針對OFDM符元計數器之值(q)為1的情況進行說明,來作為一例。
當在時刻0、1、2、3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資料符元組分別是d(14)、d(35)、d(56)、d(77)的情況下,參考圖10A,行號碼為14。又,關於列號碼,在時刻0、1、2、3分別為0、1、2、3。
列計數器1164是將與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資料符元組對應之碼字號碼(CW號碼)輸出。舉例來說,q為1之情況下之OFDM符元是含有碼字5、6、7、8、9,故亦可以令其分別與CW號碼0、1、2、3、4構成對應關係。舉例來說,如圖7A之說明,資料符元組d(14)是碼字6之資料,故列計數器1164在時刻0是輸出CW號碼1。
當行計數器之值超過floor(koffset (q) /NS )的情況下,CW號碼是在列計數器之值加上1之值。又,當行計數器之值是floor(koffset (q) /NS )以下的情況下,CW號碼是與列計數器之值相等。
如此,去交錯器116a之列計數器1164是可由列計數器之值、行計數器之值、及koffset (q) 之值而容易地找出CW號碼。這樣之效果是因為通訊裝置100之交錯器104基於碼字尺寸(LCW )而決定行數(Ny ),在交錯位址加上偏位(noffset (q) )而進行交錯,藉此令碼字6之前頭資料符元組配置在副載波之前頭。
又,行計數器1165是算出與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資料符元組對應之碼字內順位(CW內順位)。舉例來說,資料符元組d(14)是碼字6內之前頭之資料,故CW內順位為0。又,舉例來說,資料符元組d(15)在碼字6內是d(14)之下一個資料組,故CW內順位為1。
行計數器1165亦可以是藉由式子48而算出CW內順位(nCW )。 [數式51]式子48
如此,去交錯器116a之行計數器1165是可藉由行計數器之值、及koffset (q) 之值而容易地找出CW內順位。這是藉由以下而得到的效果,即:通訊裝置100之交錯器104基於碼字尺寸(LCW )而決定行數(Ny ),在交錯位址加上偏位(noffset (q) )而進行交錯,藉此令碼字6之前頭資料符元組配置在副載波之前頭。
解多工器1166是基於列計數器1164所算出之CW號碼而選擇輸出埠0至輸出埠5之任一者,將從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LLR朝選擇之輸出埠輸出。舉例來說,由於資料符元組d(14)之CW號碼為1(相當於碼字6),故朝輸出埠1輸出。
FEC解碼電路118基於是從輸出埠0至輸出埠5之哪一埠輸出之資料、及、行計數器1165所輸出之CW內順位,將從去交錯器116a輸出之LLR儲存在LDPC解碼用緩衝記憶體(未圖示)。
如此,去交錯器116a可在不具有去交錯用記憶體的情況下進行去交錯。
另,去交錯器116a亦可以是將CW號碼朝FEC解碼電路118輸出,藉此取代具備解多工器1166。FEC解碼電路118亦可以是使用CW號碼及CW內順位之資訊,而將從去交錯器116a或解調電路117a輸入之LLR儲存在LDPC解碼用緩衝記憶體(未圖示)。
如以上,去交錯器116a舉例來說是算出與藉由圖4A、圖4B、圖4C、圖9A、圖9B、圖9C、圖30之程序而交錯之資料對應之、CW號碼及CW內順位,朝FEC解碼電路輸出。因此,通訊裝置100a能以簡易之構成而進行去交錯,可削減處理延遲、削減電路規模及消耗功率。
<實施形態之統整>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具備:交錯器電路,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OFDM調變電路,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以及發送電路,發送前述OFDM訊號,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前述交錯器電路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在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中,前述交錯器電路具有Nx ×Ny 之記憶體尺寸;Ny 是與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相等。
在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中,前述交錯器電路是使用如下位址而讀取前述第2碼字:將因應交錯尺寸所生成之交錯位址,因應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而予以移位後之位址。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裝置具備:接收電路,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DFT電路,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以及去交錯器電路,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在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裝置,前述去交錯器具有Nx ×Ny 之記憶體尺寸;Ny 是與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相等。
在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裝置,前述交錯器電路是使用如下位址而讀取前述第2碼字:將因應交錯尺寸所生成之交錯位址,因應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而予以移位後之位址。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方法,含有以下處理: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發送前述OFDM訊號;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關於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方法,含有以下處理: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另,本揭示能夠藉由軟體、硬體、或是與硬體合作之軟體而實現。在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用到之各功能區塊可以是一部分或整體藉由身為積體電路之LSI而實現,在上述實施形態說明之各過程可以是一部分或整體被一LSI或LSI之組合控制。LSI可以是由個別之晶片而構成,亦可以是以包含功能區塊之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而由一晶片來構成。LSI亦可以是具有資料之輸入與輸出。隨著積體程度之不同,LSI有時是被稱作IC、系統LSI、超級(super)LSI、特級(ultra)LSI。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非限定於LSI,亦可以是藉由專用電路、通用處理器、或專用處理器而實現。又,亦可以是利用可在製造LSI後進行程式設計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者、LSI內部之電路胞(cell)之連接、設定可再構成之可重組態處理器。本揭示亦可以是以數位處理或類比處理而實現。再者,如果因為半導體技術之進歩或衍生之別的技術而出現可取代LSI之積體電路化之技術,則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區塊之積體化。就可能性而言,可能是生化技術之套用等。 產業利用性
本揭示之一態樣是對通訊系統有用。
100、100a‧‧‧通訊裝置
101‧‧‧MAC控制電路
102‧‧‧FEC編碼電路
103‧‧‧調變電路
104、104a、104b、104c‧‧‧交錯器
105、105a‧‧‧OFDM調變電路
106‧‧‧發送RF電路
107‧‧‧發送天線陣列
111‧‧‧接收天線陣列
112‧‧‧接收RF電路
113‧‧‧同步電路
114‧‧‧DFT電路
115‧‧‧等化電路
116、116a‧‧‧去交錯器
117、117a‧‧‧解調電路
118‧‧‧FEC解碼電路
119‧‧‧頻道推定電路
1040、1052‧‧‧記憶體
1041、1041a‧‧‧位址計數器
1042、1161‧‧‧Nx,Ny算出電路
1043、1162‧‧‧OFDM符元數計數器
1044、1044a、1163‧‧‧移位量算出電路
1045‧‧‧區塊交錯位址idx0生成電路
1046‧‧‧交錯位址idx1生成電路
1047、1047a‧‧‧位址移位電路
1048‧‧‧去交錯位址表記憶體
1051‧‧‧資料副載波位址算出電路
1053‧‧‧引導及保護副載波插入電路
1054‧‧‧位址生成電路
1055‧‧‧IDFT電路
1056‧‧‧CP附加及窗函數電路
1064‧‧‧列計數器
1065‧‧‧行計數器
1166‧‧‧解多工器
S1001~S1004、S1101~S1104、S1202、S2003~S2004、S2103~2104、S3101~3102‧‧‧步驟
圖1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動作例的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的圖。 圖4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程序的流程圖。 圖4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程序的流程圖。 圖4C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程序的流程圖。 圖5A是將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寫入動作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5B是將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讀取動作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5C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位址表之一例的圖。 圖6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0之交錯之2維陣列與碼字之關係的圖。 圖6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0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7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1之交錯之2維陣列與碼字之關係的圖。 圖7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8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2之交錯之2維陣列與碼字之關係的圖。 圖8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2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9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 圖9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 圖9C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之別的程序的流程圖。 圖10A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交錯器之讀取動作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10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11A是示意地說明實施形態1之當在OFDM符元1變更了寫入開始位置之情況下之交錯器之寫入動作的圖。 圖11B是示意地說明實施形態1之當在OFDM符元1變更了寫入開始位置之情況下之交錯器之讀取動作的圖。 圖12是示意地說明實施形態1之當在OFDM符元2變更了開始讀取位置之情況下之交錯器之讀取動作的圖。 圖1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2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14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idx1(n)及idx2(n,1)之值之一例的圖。 圖15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別的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idx3(n)及idx4(n,1)之值之一例的圖。 圖18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交錯器之別的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9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資料副載波順位與副載波號碼之對應例的圖。 圖20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0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21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2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0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2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24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0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25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2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0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2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28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0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29是將實施形態1之在OFDM符元1之交錯器之別的動作例示意地說明的圖。 圖30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之交錯之程序的流程圖。 圖31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之循環移位之一例的圖。 圖3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之OFDM符元1之各碼字之資料符元之分布的圖。 圖33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34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去交錯器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35是顯示與實施形態2之列計數器及行計數器之動作之一例的圖。

Claims (8)

  1. 一種發送裝置,具備: 交錯器電路,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 OFDM調變電路,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以及 發送電路,發送前述OFDM訊號, 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 前述交錯器電路是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2. 如請求項1之發送裝置,其中前述交錯器電路具有Nx ×Ny 之記憶體尺寸, Ny 是與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相等。
  3. 如請求項1之發送裝置,其中前述交錯器電路是使用如下位址而讀取前述第2碼字:將因應交錯尺寸而生成之交錯位址,因應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而予以移位後之位址。
  4. 一種接收裝置,具備: 接收電路,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中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 DFT電路,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以及 去交錯器電路,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 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 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中,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5. 如請求項4之接收裝置,其中前述去交錯器具有Nx ×Ny 之記憶體尺寸, Ny 是與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相等。
  6. 如請求項4之接收裝置,其中前述交錯器電路是使用如下位址而讀取前述第2碼字:將因應交錯尺寸所生成之交錯位址,因應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而予以移位後之位址。
  7. 一種發送方法,含有以下處理: 將第1至第N碼字交錯; 將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轉換成OFDM訊號; 發送前述OFDM訊號; 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 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8. 一種接收方法,含有以下處理: 接收包含有在發送裝置中經過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之OFDM訊號; 從前述OFDM訊號擷取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 對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進行去交錯; 前述第1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是比前述第2碼字所含有之資料符元數少; 經過前述交錯之第1至第N碼字是如下而生成:在前述發送裝置之交錯器電路中,將從前述第1碼字至前述第N碼字為止昇序地寫入,從前述第2碼字開始讀取。
TW107113729A 2017-06-19 2018-04-23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TWI746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21977P 2017-06-19 2017-06-19
US62/521,977 2017-06-19
US201762527863P 2017-06-30 2017-06-30
US62/527,863 2017-06-30
JP2018039686A JP7028680B2 (ja) 2017-06-19 2018-03-06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2018-039686 2018-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6382A true TW201906382A (zh) 2019-02-01
TWI746837B TWI746837B (zh) 2021-11-21

Family

ID=64737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729A TWI746837B (zh) 2017-06-19 2018-04-23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28680B2 (zh)
TW (1) TWI746837B (zh)
WO (1) WO20182353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9680B (zh) * 2020-08-04 2021-12-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訊號解調裝置及通信訊號解調方法
CN114079605A (zh) * 2020-08-13 2022-02-22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信号解调装置及通信信号解调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2377B2 (en) 2001-09-28 2004-08-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nvolutional interleaving with interleave depth larger than codeword size
US9496986B2 (en) 2007-01-05 2016-11-15 Lg Electronics Inc. Layer mapping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MIMO system
ES2431337T3 (es) 2008-06-04 2013-11-26 Sony Corporation Nueva estructura de trama para sistemas de múltiples portadoras
US8441986B2 (en) * 2010-12-20 2013-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artitioning cell identities according to cell typ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US9124477B2 (en) * 2013-08-28 2015-09-01 Broadcom Corporation Frequency interleave with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15226098A (ja) 2014-05-26 2015-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リーブ装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9680B (zh) * 2020-08-04 2021-12-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訊號解調裝置及通信訊號解調方法
CN114079605A (zh) * 2020-08-13 2022-02-22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信号解调装置及通信信号解调方法
CN114079605B (zh) * 2020-08-13 2023-05-23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信号解调装置及通信信号解调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6837B (zh) 2021-11-21
WO2018235396A1 (ja) 2018-12-27
JP7028680B2 (ja) 2022-03-02
JP2019004448A (ja)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47799B1 (ko) 부대역 다중화를 적용한 mimo 시스템에서의 파일럿 및데이터 전송
KR10102507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다중화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17865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interleaver and layer mapping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525090A (en) Reordering of a beamforming matrix
JP4008915B2 (ja) 多重アンテナを使用する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システムでの干渉信号を除去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CN107995139B (zh)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索引调制传输方法
US85146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deb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TWI746837B (zh)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KR101507782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송신기
WO201106053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n interleaving scheme in ofdm/ofdma systems
Chaturved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Different Interleavers in Various Modulation Schemes with OFDM over an AWGN Channel
Jindal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mage transmission over MC-CDMA system using two interleaving schemes
JP2002064459A (ja) Ofdm送受信回路
CN113824532A (zh) 发送数据帧的方法、接收数据帧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KR101346423B1 (ko)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CN110603796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Nadiger et al. MIMO-OFDM Implementation Using VLSI
CN107005286A (zh) Fbmc的发射分集传输方法、发送端装置及接收端装置
JP2003124907A (ja) Ofdm信号伝送装置、ofdm信号受信装置、ofdm信号受信方法
Pavithra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Low Power and Area Efficient Novel Interleaver for WLAN Applications
Liu et al. A pre-equalized transmission based on basefield Hartley transform over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Patil et al. Comparison of IDMA with other multiple access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JP5321344B2 (ja)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Zhu Residue number system arithmetic inspired applications in cellular downlink OF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