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0397A -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0397A
TW201900397A TW106116796A TW106116796A TW201900397A TW 201900397 A TW201900397 A TW 201900397A TW 106116796 A TW106116796 A TW 106116796A TW 106116796 A TW106116796 A TW 106116796A TW 201900397 A TW201900397 A TW 2019003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layer
film composite
surface layer
elastic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6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9202B (zh
Inventor
邱正中
廖炳森
Original Assignee
衛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衛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衛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6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920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0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0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202B/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乃是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包含:至少一上表面層、至少一中間層及至少一下表面層;其特徵是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以共押出製程或淋膜製程及延展程序製造,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據以達成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

Description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用於個人衛生用品或覆蓋材料,尤應用於拋棄式衛生用品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特徵是利用材料相容差異以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具有無熱壓點結構提昇材料柔軟手感及易回收材料層間結構設計以降低廢料之特性。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主要使用彈性橡塑膠原料以押出製程製作不同外觀型態之彈性材料,以提供不同應用領域。彈性薄膜材料具回彈特性,能夠適應人體各種活動下之彈性變化,具有人體舒適性及合身固定可靠度,因此,尤其應用於個人衛生材料之彈性複合材料更是重要課題。
先前技術針對彈性不織布研究,如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333569所揭露,係以熱及機械處理的一種製造縱橫向彈性不織布加工方法,係加工熱粘合的熱可塑性及一部份混合非熱可塑性不織布,以低拉伸率拉伸而達到增進布質柔軟度、舒適觸感及達成高度商業價值之彈性度,所製成的布極適用於必要使用柔軟度及伸縮性的不織布用途;處理後產生單方向的彈性,有兩種設計可以達到機械縱向或布寬橫向的彈性;而且幾乎是所有各種類的不織布,只要含有70%以上的熱可塑性纖維,均可應用此法處理而得柔軟度及伸縮彈性之效果。又如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I271455所揭露,一種彈性複合布材料,包含至少一不織布,至少另一布料,以及彈性線的線帶,該線帶設在該不織布與該布料之間。該不織布與呈一預定圖案形式的另一布料熱熔接,而該彈性線係在張緊的狀態在選定的位置埋入該不織布與另一布料之間的熔接點。此複合材料可製造衛生物品,特別是尿布,包含尿褲。
先前技術針對齒輪咬合形成表面凸起之方法研究,如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I282383所揭露,係將一以聚酯與聚烯烴心鞘型複合纖維所製成的複合纖維或完全採用聚酯纖維,於該毛圈纖維網層之底部,淋覆一層融熔的高分子薄膜,再利用相互喫合的齒輪壓合形成一毛氈不織布,其毛氈具有高抗壓縮性。
先前技術針對超音波接合區彈性不織布之製作方法研究,如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I405660所揭露,本發明係有關於包含其任一側已超音波性黏合至非織造織物之彈性薄膜的具有改良膨鬆性、改良柔軟性及手感並可提供較大的捲筒能力之彈性層合物,其中該等接合點具有一佔其等之總接合區之不超過約30%的平域接合區。先前技術需以超音波或熱點壓方式於膜或不織布表面壓出結合點或區域,再施以延伸程序,以結合點為固著點將非彈性材料拉延亦有人稱為活化製程,其結合點因為擠壓成壓合點,該位置緊實無彈性、低吸水性及手感硬等缺點,因此亟待改善。
本創作之創作人從事薄膜複合材料產業工作多年,深知其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製程簡化仍有不足之處須解,乃致力於發展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程之開發。本發明乃是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包含:至少一上表面層、至少一中間層及至少一下表面層;其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以共押出製程或淋膜製程及延展程序製造,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據以達成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本發明具簡化製程及彈性特性有別於過去習知技藝具差異化,其新穎、進步及實用效益無誤。有關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於後,相信本創作上述之目的、構造及特徵,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瞭解。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創作之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創作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創作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
首先敬請閱第1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1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薄膜301。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1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1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2,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中間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 (Polyester elastomer)、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EBS (Styrene Ethylene Butylene Styrene)、SIS (Styrene Isoprene Styrene)、SBS (Styrene Butadiene Styrene)、彈性PP (Polypropylene Elastomer)、彈性PE (Polyethylene elastomer)、彈性Nylon (Polyamide Elastomer)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 (Polyester)、PP (Polypropylene)、PE (polyethylene)、PS (Polystyrene)、Nylon (Polyamide)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或PP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第2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2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2,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未延展前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2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2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中間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3,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下表面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上表面層或中間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彈性PP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為使審查委員更進一步了解本創作實際應用狀態,舉例破壞性延展之結構說明,如第3圖係顯示本創作破壞性延展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示意圖,說明破壞性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3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下表面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4,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其中下表面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4乃因內含低延伸率特性之材料,而產生破孔現。再者,破壞性延展後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3b,亦為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中間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4,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其中中間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4乃因內含低延伸率特性之材料,而產生破孔現。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大凸起之表面結構。中間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表面層或中間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彈性PP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另一實施例如第4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4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彈性不織布205,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1。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4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中間層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4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中間層-彈性不織布205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2,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薄膜表面結構。中間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不織布,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表面層或下表面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或PP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第5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5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305。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5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5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306,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一面衣料浮起般之薄膜表面結構及一面不織布之雙面效果。中間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表面層或下表面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不織布、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或PP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或中間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第6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6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103,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305。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6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6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1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104及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306,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雙面蓬鬆不織布之表面效果。中間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不織布、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或PP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第7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7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206,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7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7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102及中間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207,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大凸起表面結構。下表面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上表面層或中間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不織布、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彈性PP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第8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說明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8a,包含: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101,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中間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2,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及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8a經延展程序後,其結構改變成延展後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8b,延展後去除外部張力使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303回彈呈穩定狀態,而不具回彈性質之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104及中間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203,則受延展力而拉伸產生形變,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一面蓬鬆不織布及一面彈性薄膜之雙面結構。下表面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或彈性打孔膜,可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上表面層或中間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不織布、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可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彈性PP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為佳。又,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以上實施例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包含:一共押出製程,以複數押出機喂入複數原料利用多層共押模頭押出一體成形之多層薄膜;及一延展程序,共押出之多層膜經輪速差或壓延方式產生層間表面間隙;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另一製造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方法,其包含:至少一淋膜製程,以熱熔方式將熱可塑性材料融熔押出並同時與不織布底材相互熱黏著;及一延展程序,共押出之多層膜經輪速差或壓延方式產生層間表面間隙;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其中,施予延展程序透過輪速差牽伸、拉伸、壓輪壓延或齒輪咬合方式。施予延展程序選擇機械方向(MD, Machine Direction)、(CD, Cross Direction)或雙向延伸。其施予延展程序前其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基重介於30~100gsm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後其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基重介於30~500gsm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其延展倍率具非破壞性及破壞性使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薄膜呈非破裂或破裂狀態。施予延展程序其延展倍率介於≧0倍至≦10倍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延伸狀態透濕度(M.V.T.,ASTM E96-BW)介於≧50g/m2 . 24hrs至≦15000g/m2 . 24hrs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延伸狀態耐水壓(W.R.S.,AATCC 127)介於≧12 mmH2 O至≦2000 mmmH2 O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整體厚度介於≧10微米至≦2000微米之間。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抗張強度(ASTM-D5034,Grab抓式)介於≧1Kgf至≦160Kgf之間;延伸率(ASTM-D5034,Grab抓式)介於≧40%至≦600%之間。
第9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微多孔薄膜複合材料表面結構顯微鏡圖,說明層間表面間隙小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9a,其表面蓬鬆度較小呈現平滑微細凸起狀態,製程中可調控延展程序之延展倍率較小,或調控層間材料之相容性較佳,使層間表面間隙乃不易相分離者;層間表面間隙居中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9b,其表面蓬鬆度較稍大呈現平滑稍大細凸起狀態,製程中可調控延展程序之延展倍率增加,或調控層間材料之相容性較差,使層間表面間隙呈現相分離現象增加者;層間表面間隙大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9c,其表面蓬鬆度巨大呈現凹凸表面狀態,製程中可調控延展程序之延展倍率大,或調控層間材料之相容性較差,使層間表面間隙乃易於相分離者。
本發明乃是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包含:至少一上表面層、至少一中間層及至少一下表面層;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本發明據特殊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表面型態特徵,有別於過去習知技藝具差異化,其新穎、進步及實用效益無誤。故可有效改進習知缺失,使用上有相當大之實用性。
綜觀上述,本創作實施例所揭露之具體構造,確實能提供差異化之特殊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應用,以其整體結構而言,既未曾見諸於同類產品中,申請前亦未見公開,誠已符合專利法之法定要件,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a‧‧‧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1b‧‧‧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101‧‧‧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102‧‧‧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201‧‧‧中間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301‧‧‧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302‧‧‧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2a‧‧‧未延展前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2b‧‧‧延展後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202‧‧‧中間層-未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203‧‧‧中間層-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303‧‧‧下表面層-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3a‧‧‧破壞性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3b‧‧‧破壞性延展後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304‧‧‧下表面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204‧‧‧中間層-破壞性延展之非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
4a‧‧‧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4b‧‧‧延展後彈性中間層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205‧‧‧中間層-彈性不織布
5a‧‧‧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5b‧‧‧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305‧‧‧下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306‧‧‧下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6a‧‧‧未延展前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6b‧‧‧延展後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103‧‧‧上表面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104‧‧‧上表面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7a‧‧‧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7b‧‧‧延展後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206‧‧‧中間層-未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207‧‧‧中間層-延展之非彈性不織布
8a‧‧‧未延展前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8b‧‧‧延展後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
9‧‧‧彈性中間層微多孔薄膜複合材料表面結構顯微鏡圖
9a‧‧‧層間表面間隙小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
9b‧‧‧層間表面間隙居中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
9c‧‧‧層間表面間隙大之薄膜表面結構狀態
第1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2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面層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3圖係顯示本創作破壞性延展彈性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示意圖。 第4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5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6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及上下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7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層及中間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8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下表層及上表層非彈性不織布之微多孔/無孔薄膜複合材料結構圖。 第9圖係顯示本創作彈性中間層微多孔薄膜複合材料表面結構顯微鏡圖。

Claims (28)

  1. 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包含: 至少一上表面層,其與中間層之第一表面相鄰; 至少一中間層,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設置於上表層與下表層之間; 至少一下表面層,其與中間層之第二表面相鄰; 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彈性材料之型態為彈性無孔薄膜、彈性微多孔薄膜、彈性打孔膜或彈性不織布。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之彈性材料選用Hytrel、TPU、SEBS、SIS、SBS、彈性PP、彈性PE、彈性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非彈性材料之型態為不織布、非彈性無孔薄膜、非彈性微多孔薄膜或非彈性打孔膜。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之非彈性材料選用PET、PP、PE、PS、Nylon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更進一步,上表面層或下表面層材料選用PP、彈性PP或以上材料之混合體為佳。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更進一步,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重量百分比1~75%之無機粉體材料。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中間層或下表面層材料添加之無機粉體材料選用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鋁或氧化鈦。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且下表層與中間層呈現部分脫層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上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中間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下表面層厚度佔整體厚度5~70%之間。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其中,層間表面間隙尺寸為0.5~1000微米。
  16. 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包含: 一共押出製程,以複數押出機喂入複數原料利用多層共押模頭押出一體成形之多層薄膜; 一延展程序,共押出之多層膜經輪速差或壓延方式產生層間表面間隙; 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
  17. 一種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包含: 至少一淋膜製程,以熱熔方式將熱可塑性材料融熔押出並同時與不織布底材相互熱黏著; 一延展程序,共押出之多層膜經輪速差或壓延方式產生層間表面間隙; 並利用各層材料表面相容性差異,不經熱壓合程序即施予延展程序將層間表面間隙拉開,以致使該彈性薄膜複合材料成為具衣料浮起般之表面結構。
  18.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透過輪速差牽伸、拉伸、壓輪壓延或齒輪咬合方式。
  19.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選擇機械方向(MD, Machine Direction)、(CD, Cross Direction)或雙向延伸。
  20.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前其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基重介於30~100gsm之間。
  21.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基重介於30~500gsm之間。
  22.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其延展倍率具非破壞性及破壞性使彈性薄膜複合材料之薄膜呈非破裂或破裂狀態。
  23.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其延展倍率介於≧0倍至≦10倍之間。
  24.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延伸狀態透濕度(M.V.T.,ASTM E96-BW)介於≧50g/m2 . 24hrs至≦15000g/m2 . 24hrs之間。
  25.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延伸狀態耐水壓(W.R.S.,AATCC 127)介於≧12 mmH2 O至≦2000 mmH2 O之間。
  26.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整體厚度介於≧10微米至≦2000微米之間。
  27.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抗張強度(ASTM-D5034,Grab抓式)介於≧1Kgf至≦160Kgf之間。
  28. 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彈性薄膜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其中,施予延展程序後其複合材料之延伸率(ASTM-D5034,Grab抓式)介於≧40%至≦600%之間。
TW106116796A 2017-05-20 2017-05-20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TWI6492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6796A TWI649202B (zh) 2017-05-20 2017-05-20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6796A TWI649202B (zh) 2017-05-20 2017-05-20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0397A true TW201900397A (zh) 2019-01-01
TWI649202B TWI649202B (zh) 2019-02-01

Family

ID=6580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6796A TWI649202B (zh) 2017-05-20 2017-05-20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920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031A (zh) * 2021-03-29 2021-08-10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纸尿裤腰贴淋膜粘钩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7643A (zh) * 2006-04-10 2007-11-28 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若干拉伸步骤制备的弹性薄膜层压物
WO2009094530A1 (en) * 2008-01-24 2009-07-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Extrusion bonded laminate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031A (zh) * 2021-03-29 2021-08-10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纸尿裤腰贴淋膜粘钩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9202B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1070B2 (ja) テーパー状点接合を有する弾性フィルム積層体
EP1876275B1 (en) Stretch shee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I238708B (en) Spun bonded type nonwoven fabric and material for use in sanitary goods
JP4562391B2 (ja) 弾性のある積層ウェブ
JP5132264B2 (ja) 吸収性物品
US20080003911A1 (en) Embossed Stretchable Elastic Laminate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EP2097571B1 (en) Stretchable elastic laminate having increased cd elongation zones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US20090308524A1 (en) Stretch nonwoven fabric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6531014B1 (en) Process for making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KR20010090802A (ko) 상온에서 한 방향으로만 연신되며 다중합체 섬유로구성된, 신축포용 부직웹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일회용 흡수성제품
JP4865635B2 (ja) 伸縮性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522043A (ja) 弾性材料の層と横方向伸縮性のネックされた非弾性シート層のラミネートを含む伸張復元性複合材料
DE60122284T2 (de) Elastisches laminat mit versteifter bah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TW510790B (en) Process for making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composite sheet
JP5075564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723711B2 (ja)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989348A2 (en) Stretchable elastic laminate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TWI649202B (zh) 彈性薄膜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KR101814353B1 (ko) 강도와 탄성이 향상된 다층 탄성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817602A (zh) 四向彈性不織布層結構、其製造方法與製品
JP2019173194A (ja) 複合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CN109109394A (zh) 弹性薄膜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US20190029895A1 (en) Elastomeric film composi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599732B1 (ko) 신축성 다층 부직포 웹
CN108602326A (zh) 非拉伸粘合股线和膜弹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