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2891A - 美容器 - Google Patents

美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2891A
TW201842891A TW107111472A TW107111472A TW201842891A TW 201842891 A TW201842891 A TW 201842891A TW 107111472 A TW107111472 A TW 107111472A TW 107111472 A TW107111472 A TW 107111472A TW 201842891 A TW201842891 A TW 2018428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upport shaft
handle
cosmetic devic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1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72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7133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74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1372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2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2891A/zh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美容器1具有手柄20、自手柄20突出之支持軸50、以及作為碳成形體之旋轉體10,於旋轉體10形成有供支持軸50插入之凹處110。旋轉體中未形成貫通孔,且於肌膚之接觸部分附近無開口,因而異物不易侵入至內部。因作為碳成形體之旋轉體順暢地持續旋轉,故能夠長期獲得包含遠紅外線效果在內之美容功效。

Description

美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向肌膚提供美容功效之美容器。
使旋轉體,亦即輥(roller)緊貼肌膚而進行滾動之美容器已為人所知。若用於臉部,則下巴附近之臉部線條拉緊,可確實感受到提拉功效。若更積極地於淋巴按摩之要領下使用,則促進代謝物之排出,提高新陳代謝,從而可改善肌膚光澤。若用於腿部,則亦容易消除浮腫或桔皮組織,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具有令人興奮之功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實用新型註冊第31940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03086號公報。
理想的是獲得更高之美容功效。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狀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提高了美容功效之美容器。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美容器。該美容器具有手柄、自手柄突出之支持軸、以及作為碳成形體之旋轉體,於旋轉體形成有供支持軸插入之凹處。根據該態樣,旋轉體未形成有貫通孔,於肌膚之接觸部分附近無開口,因而異物不易侵入內部。因作為碳成形體之旋轉體順暢地持續旋轉,故可長期充分地發揮遠紅外線功效。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亦係美容器。該美容器具有手柄、分別設置於前述手柄之一端側之第一支持軸及第二支持軸、安裝於第一支持軸之第一旋轉體、以及安裝於第二支持軸之第二旋轉體。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係形成為球狀之碳成形體。第一支持軸及第二支持軸以離手柄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根據該態樣,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將肌膚捏起或推開,尤其於將肌膚捏起時,各旋轉體與肌膚之接觸面積增加。能夠在大範圍內獲得遠紅外線功效,並充分發揮其功效。而且,可利用由捏起達成之血液流動促進功效而進一步發揮美容功效。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亦係美容器。該美容器具備手柄、 以及分別安裝於手柄之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係碳成形體,離手柄越遠則旋轉軸之間隔越大。根據該態樣,藉由自作為碳成形體之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放射之遠紅外線及利用該等2個旋轉體將肌膚捏起,可促進肌膚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從而實現細胞活化。
如以上,根據本發明之美容器,可提供提高了美容功效之美容器。
1、1A、2、3、5、7、8、9‧‧‧美容器
4‧‧‧配接器
10、11、12、13、14、16、90‧‧‧輥
15‧‧‧槽
16a‧‧‧支持軸孔
20、21、22、23、24‧‧‧手柄
30‧‧‧肌膚
30a‧‧‧真皮層
41‧‧‧第一供電端子
42‧‧‧第二供電端子
45‧‧‧電源纜線
50、51、53、54、350‧‧‧支持軸
60、61‧‧‧軸承
70、71、75‧‧‧軸座
80‧‧‧螺旋彈簧
91‧‧‧基部
92‧‧‧罩部
100‧‧‧美容系統
101‧‧‧三角形之面
110、113、118‧‧‧軸承孔(凹處)
111、922‧‧‧R部
112、119、302a、503、701、705、921‧‧‧凹部
703‧‧‧階差部
114‧‧‧開口周緣部
115‧‧‧側面
116‧‧‧底面
117‧‧‧錐面
121‧‧‧突部
201、213‧‧‧叉部
202‧‧‧基體
204、215‧‧‧上罩體
206、218‧‧‧下罩體
210‧‧‧螺桿
211‧‧‧本體部
212‧‧‧襯墊
216‧‧‧十字輪轂
217‧‧‧手柄芯
219‧‧‧裙部
221‧‧‧支持筒
222、910‧‧‧軸孔
223‧‧‧固定孔
230‧‧‧保持構件
231‧‧‧保持部
232‧‧‧螺孔
240‧‧‧蓋
251‧‧‧第一受電端子
252‧‧‧第二受電端子
261‧‧‧第一導線
262‧‧‧第二導線
300‧‧‧美容器單元
302‧‧‧放置架
350a‧‧‧前端
501‧‧‧被保持部
502‧‧‧防脫部
504‧‧‧密封圈
505、608、752‧‧‧凸緣部
506‧‧‧支持部
507、508‧‧‧防脫環
511‧‧‧第一電極
512‧‧‧第二電極
513、911‧‧‧大徑部
514‧‧‧D切割面
601、607‧‧‧卡止爪
602‧‧‧支持片
605‧‧‧第一突起
606‧‧‧第二突起
611‧‧‧第一導通部
612‧‧‧第二導通部
702‧‧‧卡止部
704‧‧‧擠壓部
751‧‧‧圓筒部
912‧‧‧小徑部
D‧‧‧輥之間隔
G‧‧‧槽之間隔
H‧‧‧槽之深度
L‧‧‧最大徑、箭頭
L1、L2‧‧‧延長線
N‧‧‧法線
P‧‧‧平面
R‧‧‧箭頭
S‧‧‧肌膚深部
T‧‧‧輥之前端部分
W‧‧‧槽寬
X‧‧‧旋轉軸
Y‧‧‧中心線
Z‧‧‧外周切線
α‧‧‧打開角
β‧‧‧傾斜角
圖1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立體圖。
圖2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俯視圖。
圖3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使用狀態之前視圖。
圖4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使用狀態之側視圖。
圖5係圖2之A-A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6係圖2之B-B線處之剖視圖。
圖7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手柄之基體之部分俯視圖。
圖8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保持構件之示意圖。
圖9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軸承之立體圖。
圖10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其他構成之示意 圖。
圖11係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剖視圖。
圖12係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美容系統之概略構成圖。
圖13係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部分剖視圖。
圖14係第四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立體圖。
圖15中之(a)係第四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俯視圖,圖15中之(b)係前視圖,圖15中之(c)係仰視圖。
圖16係圖15中之(a)之C-C線處之剖視圖。
圖17係圖15中之(a)之D-D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18係第五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立體圖。
圖19中之(a)及(b)係顯示變形例1中之美容器之概略圖。
圖20中之(a)及(b)係顯示變形例2中之美容器之概略圖。
圖21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立體圖。
圖22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俯視圖。
圖23係顯示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使用狀態之前視圖。
圖24係顯示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使用狀態之側視圖。
圖25係圖2之A-A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26係圖2之B-B線處之剖視圖。
圖27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手柄之基體之部分俯視圖。
圖28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保持構件之示意圖。
圖29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軸承之立體圖。
圖30中之(a)、(b)係用以說明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所達成之作用功效之示意圖。
圖31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其他構成之示意圖。
圖32係第七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剖視圖。
圖33係第八實施形態中之美容系統之概略構成圖。
圖34係第八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部分剖視圖。
圖35係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立體圖。
圖36中之(a)係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俯視圖,圖36中之(b)係前視圖,圖36中之(c)係仰視圖。
圖37係圖36中之(a)之C-C線處之剖視圖。
圖38係圖36中之(a)之D-D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39係圖36中之(b)之E-E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40係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之輥之部分剖視圖。
圖41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單元300之立體圖。
圖42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單元300之前視圖。
圖43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單元300之側視圖。
圖44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單元300之平面圖。
圖45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放置架之立體圖。
圖46係圖42之F-F線處之剖視圖。
圖47係圖44之G-G線處之部分剖視圖。
圖48中之(a)及(b)係顯示變形例3中之美容器之概略圖。
圖49中之(a)及(b)係顯示變形例4中之美容器之概略圖。
圖50係顯示變形例中之美容器之輥及其周邊。
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對同一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且省略重複之說明。而且,各圖式中為了方便說明,適當省略構成要素之一部分。
對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五實施形態之情況進行說明。
使旋轉體,亦即輥緊貼肌膚而進行滾動之美容器已為人所知。若用於臉部,則下巴附近之臉部線條拉緊,可確實感受到提拉功效。若更積極地於淋巴按摩之要領下使用,則促進代謝物之排出,提高新陳代謝,從而可改善肌膚光澤。若用於腿部,則容易消除浮腫或桔皮組織,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具有令人興奮之功效。
亦存在由碳形成輥且利用遠紅外線功效之製品。遠紅外線促進體表附近之血液循環,隨時間之經過使全身變暖。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此種製品。
美容器之利用者之大多數為女性。在意美之女性當然亦對使自己變完美之化妝較為關注。洗臉後塗抹化妝水、 乳液或乳霜,並根據季節塗抹防曬霜,進而利用底妝遮住毛孔等,視情況塗隔離霜、粉底。利用遮瑕膏遮住痘痘或斑點,用粉修飾後塗上口紅。女性之臉上有這樣一些成分。
對專利文獻1之按摩具而言,於貫通孔與緊固構件有間隙。為了獲得按摩功效或美顏功效,要將輥以相當多之次數於臉部之肌膚之上進行滾動,因此化妝成分容易向輥轉移,一部分會從間隙進入其中。汗或皮膜之油脂亦同樣。若每日重複進行,則有因附著於輥之軸之多餘物而使輥無法很好地旋轉之虞。對於充分發揮由碳形成之輥之遠紅外線功效而言尚有改善之餘地。
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五實施形態係鑒於該課題而完成,其一態樣之例示性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充分發揮遠紅外線功效之美容器。
[第一實施形態]
圖1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之立體圖,圖2係美容器1之俯視圖,圖3係顯示美容器1之使用狀態之前視圖,圖4係顯示美容器1之使用狀態之側視圖。
美容器1具有一對輥10及手柄20。各輥10係形成為球狀之旋轉體,能夠旋轉地支持於設置在手柄20之一端之叉部201。美容器1之使用者手握手柄20將輥10壓貼臉 或手臂等之肌膚30。此時,使用者沿著肌膚30移動手柄。若一對輥10分別進行旋轉,則在輥10之間肌膚30被捏起或推開。更具體而言,在圖3所示之狀態下,若將輥10一邊壓貼至肌膚30一邊將手柄向箭頭R方向移動,則於2個輥10之間肌膚30被捏起。若將手柄向箭頭L方向移動,則利用2個輥10將肌膚30推開。相反地,若將手柄20以相對於肌膚30之表面垂直地豎立的方式握住並向箭頭R方向移動,則肌膚30被推開,若向箭頭L方向移動,則肌膚30被捏起。以此方式使用美容器1,可將肌膚30捏起或推開而進行按摩。
肌膚30藉由輥10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而且,肌膚30被輥10捏起或推開,藉此得到提拉而緊致。如此,藉由美容器1可獲得各種美容功效。
輥10形成為表面具有多個三角形之面101之球狀。然而,輥10亦可為球狀以外之橢圓體形狀、圓柱形狀等。而且,面101亦可為三角形以外之多邊形或圓形等。
輥10係由含碳之材料形成之碳成形體。原材料係向石墨之碳粉中添加黏接劑而成者。藉由將該原材料加壓而成形為球狀,且於高溫下長時間地進行燒成而形成輥10。藉由進行燒成,碳粉彼此鍵結而進行結晶化,亦即石墨化及定形碳化。而且,因燒成時之升溫中黏接劑揮發,於本申 請人之試作品中,可將輥10之約99%以上設為碳。
根據碳之特性,輥10係導熱率及放射率較高。因此,輥10於自美容器1之使用開始算起的短時間內被加熱至與肌膚30相同程度之溫度,遠紅外線之放射量增加。若自輥10向肌膚30放射遠紅外線,則促進肌膚30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其結果,獲得美容功效。
於製作輥10之最終過程中,使類鑽碳(DLC;Diamond Like Carbon)之DLC膜附著於表面。DLC膜之厚度設為2μm至4μm。DLC膜係藉由電漿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沉積)或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氣相沉積)等形成為結晶結構之碳,與輥10之密接性較佳。而且,DLC膜為硬質,適於保護輥10以使其不會受到損傷。
輥10能夠以旋轉軸X為中心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0。與輥10之旋轉軸X正交之方向上的最大徑L設為40mm。關於輥10之最大徑L,為了將美容器1用於臉或手臂,根據本申請人之實驗結果,較佳為15mm至60mm,更佳為32mm至55mm,尤佳為38mm至45mm。若輥10之最大徑L小於15mm,則存在輥10與肌膚30之接觸區域減小而無法獲得美容器1所達成之充分之作用功效之情況。另一方面,若輥10之最大徑L大於60mm,則存在因身體之部位 不同而難以壓貼輥10並使其旋轉之情況。
一對輥10之間隔D設為11.5mm。為了適當地進行肌膚30之捏起或推開,輥10之間隔D較佳為8mm至25mm,更佳為9mm至15mm,尤佳為10mm至13mm。若間隔D小於8mm,則存在捏起肌膚30之力過於增強或難以推開之情況。另一方面,若間隔D大於25mm,則存在難以捏起肌膚30之情況。
一對輥10分別安裝於設置在手柄20之一端側之後述之支持軸。2個支持軸以離手柄20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形成輥10之旋轉軸X之打開角α。輥10之旋轉軸X之打開角α設為75度。為了使輥10容易捏起或推開肌膚30,該角度較佳為50度至110度,更佳為50度至90度,尤佳為65度至80度。若打開角α小於50度,則存在捏起肌膚30之力過於增強或難以推開肌膚30之情況。另一方面,若打開角α大於110度,則存在難以捏起肌膚30之情況。
輥10係以旋轉軸X相對於手柄20之中心線Y傾斜的方式設置。手柄20之中心線Y係與將美容器1之正面觀察時手柄20之最厚部分之外周切線Z之間的角度分為一半之線平行之線。輥10之旋轉軸X與手柄20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β設為95度。傾斜角β設為供使用者手握手柄 20而將輥10壓貼至肌膚30並使之容易旋轉之角度。
圖5係圖2之A-A線處之部分剖視圖。手柄20具有基體202、上罩體204以及下罩體206。該等由樹脂材料形成。而且,上罩體204及下罩體206係表面形成有金屬鍍覆層。
基體202收容於上罩體204與下罩體206之間。上罩體204利用螺桿210而固定於基體202。下罩體206嵌入至上罩體204之外周緣。
於基體202之外周,環狀之襯墊212利用雙色成形(two-color molding)而與基體202設為一體。襯墊212之外周緣於基體202由上罩體204及下罩體206所覆蓋之狀態下,壓接至上罩體204之內周面,從而將基體202與上罩體204之間之空間密封。即便於在基體202與上罩體204之間設置有感測器等電子零件之情況下,亦藉由襯墊212防止向內部空間之浸水,從而保護電子零件。
圖6係圖2之B-B線處之剖視圖。於手柄20設置有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0之支持軸50。支持軸50由金屬材料形成,基端側保持於手柄20,自手柄20突出之前端側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0。
圖7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手柄20之基體202之部分俯視圖,且顯示與手柄20之叉部201對應之部分。於基體202形成有一對支持筒221。支持筒221形成有沿著輥10之旋轉軸X貫通之軸孔222。軸孔222中插入有支持軸50之基端側。於基體202,在支持軸50已插入至軸孔222之狀態下,保持支持軸50之保持構件230安裝於圖6中由雙點劃線顯示之位置。
圖8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保持構件230於安裝於基體202之狀態下自基體202側之面觀察所得之圖。保持構件230由樹脂材料形成,具有保持部231、螺孔232。保持構件230利用通過螺孔232而插入至基體202之固定孔223之螺桿從而固定於基體202。保持部231形成為半圓筒狀,於保持構件230固定於基體202之狀態下,保持支持軸50之基端部側。
如圖6所示,支持軸50於保持於手柄20之基端部側,形成有直徑小於其他部分之被保持部501。而且,形成有直徑大於被保持部501之防脫部502。支持軸50係基端部側插入至基體202之軸孔222,被保持部501保持於保持構件230之保持部231。該狀態下,因防脫部502卡在保持構件230,而支持軸50不易自手柄20脫落。
蓋240覆蓋於手柄20之輥10側之端部。蓋240由樹 脂材料形成為圓筒狀,將基體202與上罩體204之間及基體202與下罩體206之間密封。而且,一開口嵌入於支持軸50之凸緣部505,藉此可減少支持軸50之晃動。
支持軸50於凹部503安裝有密封圈504,該凹部503以位於基體202之軸孔222之內部的方式形成。密封圈504將支持軸50之外周面與軸孔222之內周面之間密封。手柄20利用蓋240及密封圈504而進行雙重密封。
支持軸50於自手柄20突出之支持部506安裝有軸承60。於支持部506之前端部設置有防脫環507。防脫環507嵌入於形成在支持軸50之槽中。軸承60藉由卡在防脫環507而不易自支持軸50脫落。軸承60於已安裝於支持軸50之狀態下,成為內周面滑動接觸於支持軸50之外周面而能夠旋轉之狀態。
圖9係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軸承60之立體圖。軸承60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圓筒狀。軸承60具有卡止爪601、支持片602。卡止爪601以自支持片602之一端向軸承60之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支持片602係將與卡止爪601為相反側之端部連結於軸承60之側壁。支持片602於卡止爪601被朝向軸承60之內側擠壓時以撓曲之方式彈性變形。
如圖6所示,支持軸50係於安裝有軸承60之狀態下 插入至軸座70。軸座70固定於凹處110。凹處110係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之周緣形成有R部111。形成R部111而使裡側端部成為曲面,藉此可防止應力向凹處110之裡側端部之周緣集中,從而可減少自凹處110產生之裂紋。
軸座70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圓筒狀,具有凹部701、卡止部702及擠壓部704。凹部701以自軸座70之內周面朝向外周面側凹陷的方式形成。卡止部702自凹處110之開口側之端部朝向內側突出。利用凹部701與卡止部702之內徑差形成階差部703。階差部703供插入至軸座70之軸承60之卡止爪601卡止。擠壓部704自卡止部702之相反側之端部朝向內側突出。卡止部702及擠壓部704之內徑等於軸承60之外徑。因此,於軸承60已插入至軸座70之狀態下,卡止部702及擠壓部704之內周面與軸承60之外周面相接。輥10於旋轉軸方向上不同之位置將軸承60支持於軸座70,藉此可減少相對於旋轉軸方向之晃動。
於支持軸50及軸承60插入至軸座70時,軸承60之卡止爪601向軸承60之內側位移而穿過軸座70之卡止部702。而且,卡止爪601若穿過軸座70之卡止部702而進入至凹部701,則回到向軸承60之外側突出之原來之位置。該狀態下,軸承60之卡止爪601卡止於階差部703,支持軸50及軸承60不易自軸座70脫落。
若支持軸50及軸承60插入至軸座70,則輥10成為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0之狀態。若將輥10壓貼至肌膚而進行旋轉,則固定於凹處110之軸座70亦與輥10一起旋轉。而且,軸承60設置成內周面與支持軸50之外周面滑動接觸而能夠旋轉,與輥10一起相對於支持軸50旋轉。
而且,於輥10之軸座70與手柄20之蓋240之間設置有作為衝擊吸收部之螺旋彈簧80。螺旋彈簧80將軸座70向手柄20之相反方向按壓。當輥10緊貼到某處或掉落於地板之情形時,螺旋彈簧80壓縮而吸收施加至輥10之衝擊,從而減輕輥10所受到之損傷。另外,螺旋彈簧80亦可設置於軸承60與手柄20之蓋240之間。作為衝擊吸收部,只要是彈性變形而能夠吸收衝擊之彈性構件,則亦可為螺旋彈簧80以外之橡膠、發泡苯乙烯,胺基甲酸酯片材。
如以上所說明般,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中,藉由插入至凹處110之軸座70之支持軸50對輥10進行支持。輥10中未形成貫通孔,從而不會有肌膚之附著物等侵入而妨礙旋轉之情況。因此,輥10能夠穩定地持續旋轉,可長期穩定且充分地發揮遠紅外線功效。而且,與藉由於輥10之凹處110設置軸座70,而於凹處110直接保持軸承61之情形相比,減少輥10之內部之缺損或刮擦、裂紋之發生,能夠更長期地使用美容器1。根據美容器1,若將2 個輥10壓貼至肌膚而使之旋轉,則肌膚被捏起或推開。除獲得遠紅外線功效外,亦可同時獲得由捏起及推開所達成之血液流動促進功效或提拉功效等。
另外,亦可如圖10所示之美容器1A般構成而減少輥10之晃動。美容器1A中,於軸承60形成有第一突起605及第二突起606。該等突起於旋轉軸方向上不同之位置,自軸承60之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第一突起605於軸承60已插入至軸座70之狀態下,卡止於軸座70之卡止部702。第一突起605及第二突起606分別與軸座70之內周面相接,可減少輥10之相對於旋轉軸方向之晃動。亦即,於軸承60及軸座70,設置有於旋轉軸方向上不同之位置彼此相接之部分,藉此可減少晃動。
[第二實施形態]
圖11係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之剖視圖。輥90具有基部91及罩部92。基部91及罩部92係利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碳成形體,以鍵結成為1個球體之方式分別形成為半球狀。而且,於基部91及罩部92之表面形成有DLC膜。
於基部91中形成有固定著軸座75之軸孔910。軸孔910具有連通之大徑部911及小徑部912,且貫通基部91。固定於軸孔910之軸座75具有圓筒部751及凸緣部752。 軸座75於圓筒部751插入至小徑部912,凸緣部752被大徑部911與小徑部912之階差卡止之狀態下,固定於軸孔910。
向固定於軸孔910之小徑部912之軸座75中插入支持軸50。支持軸50貫通軸座75,且於前端部安裝有防脫環507。防脫環507嵌入至形成於支持軸50之前端部之槽。支持軸50藉由防脫環507卡在軸座75,而不會自軸座75脫落。
罩部92形成有與軸孔910之小徑部912相同直徑之凹部921。凹部921形成收容軸孔910與軸座75之凹處。凹部921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之周緣形成有R部922。利用R部922防止應力集中,從而可減少裂紋之發生。
罩部92係於支持軸50插入至軸座75而軸座75嵌合於凹部921之狀態下固定於基部91。於基部91與罩部92之接縫塗佈接合劑並在乾燥後進行研磨而使表面變得光滑。
在美容器2中,於基部91之軸孔910之大徑部911與小徑部912之階差面以及手柄20之蓋240之間設置有作為衝擊吸收部之螺旋彈簧80。螺旋彈簧80將輥90向手柄20之相反方向按壓。螺旋彈簧80於輥90被施加衝擊之情形 時壓縮,從而減少輥90所受到之損傷。螺旋彈簧80亦可設置於軸座75之凸緣部752與手柄20之蓋240之間。
如以上所說明般,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中,輥90由基部91及罩部92這兩個部分構成。基部91之軸孔910因被罩部92所覆蓋,故未於輥90形成有貫通孔。因此,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相同之功效。
另外,只要向固定於基部91之軸座75插入支持軸50而能夠安裝防脫環507,則基部91及罩部92之形狀亦可分別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形狀。而且,輥90亦可由3個以上之部分構成。
[第三實施形態]
圖12係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美容系統100之概略構成圖。美容系統100具有美容器3及配接器(adapter)4。美容器3於輥10之內部設置有發熱體。美容器3藉由自配接器4供給有電力,而使來自經發熱體加熱之輥10之遠紅外線放射量增加。
於美容器3之手柄20,設置有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作為自配接器4接受電力供給之受電部。而且,於美容器3中設置有自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通向支持各輥10之支持軸50之第一導線261 及第二導線262。
配接器4具有第一供電端子41、第二供電端子42以及電源纜線45。第一供電端子41及第二供電端子42連接於電源纜線45。若將美容器3放置於配接器4,則第一供電端子41與第一受電端子251連接,第二供電端子42與第二受電端子252連接。
圖13係美容器3之部分剖視圖。美容器3成為軸座70由鎳鉻合金形成之發熱體。軸座70亦可由堪塔爾合金(kanthal)、銅鎳合金等形成,其一部分亦可為發熱體。
於支持軸50,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自外周面露出。支持軸50中除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以外均由絕緣性材料形成。於第一電極511連接有第一導線261。而且,於第二電極512連接有第二導線262。
於軸承60設置有第一導通部611及第二導通部612。該等分別自軸承60之內周面側及外周面側之雙方露出。第一導通部611係至少一部分一直與第一電極511接觸,將第一電極511與軸座70之擠壓部704電性連接。而且,第二導通部612係至少一部分一直與第二電極512接觸,將第二電極512與軸座70之卡止部702電性連接。
若將美容器3放置於配接器4,則通過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向美容器3供電。美容器3中,因軸座70被通電而溫度上升,自內部對輥10加熱。輥10被軸座70加熱而使遠紅外線之放射量增加。因此,美容器3之遠紅外線功效增大而獲得更高之美容功效。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3及美容系統100,對內部之發熱體進行加熱而將輥10加熱,藉此可提高遠紅外線功效。而且,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同樣地,輥10可穩定地持續旋轉,因而可發揮更高之美容功效。
另外,亦可於美容器3之手柄20設置對軸座70通電之電池、及切換自電池向軸座70之通電狀態之開關。使用者對開關進行操作而可利用軸座70對輥10進行加熱。而且,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中,亦可將軸座75設為發熱體。該情形時,與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3同樣地,將第一受電端子251、第二受電端子252、第一導線261及第二導線262設置於手柄20,將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設置於支持軸50。
[第四實施形態]
圖14係第四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之立體圖。圖15中之(a)係美容器5之俯視圖,圖15中之(b)係前視圖,圖 15中之(c)係仰視圖。
美容器5具有一對輥11及手柄21。各輥11係利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碳成形體,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1。於輥11之表面,自前端部分呈放射狀地形成有多個槽。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於表面形成有多個面。手柄21具有由使用者握持之本體部211、及自本體部211之一端分支之叉部213。於叉部213設置有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0之支持軸。輥11之直徑、間隔、旋轉軸之打開角、旋轉軸相對於手柄21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圖16係圖15中之(a)之C-C線處之剖視圖。手柄21具有上罩體215、手柄芯217、下罩體218。對手柄2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上罩體215由樹脂成形。於上罩體215設置將手柄芯217定位之十字輪轂216。接下來,利用雙色成形將手柄芯217與上罩體215成形為一體。進而,將支持軸51安裝於模具,一體成形下罩體218。
圖17係圖15中之(a)之D-D線處之部分剖視圖。支持軸51固定於手柄21之下罩體218。支持軸51具有直徑大於其他部分之大徑部513。於大徑部513形成有D切割面514。含D切割面514之大徑部513與下罩體218卡合,藉此支持軸51固定於手柄21。下罩體218具有裙部219,該 裙部219覆蓋形成於輥11之凹處113之開口周緣部114。開口周緣部114因不露出於外部,故不易發生缺損或裂紋。而且,可減少異物對輥11之內部之侵入。裙部219亦可形成於上罩體215或手柄芯217。
輥11之凹處113係呈圓柱狀凹陷之孔,且供支持軸51插入。凹處113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形成有錐面117,該錐面117係以與支持軸51之軸方向正交之剖面中的直徑自側面115朝向底面116逐漸減小的方式傾斜。抑制應力向裡側端部之集中,減少自凹處110產生之裂紋之發生。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將裡側端部設為曲面。
軸座71固定於凹處113。軸座71藉由樹脂形成為圓筒狀,且藉由黏著劑固定於凹處113。於軸座71之外周面形成有防止黏著劑之漏出之未圖示之槽。於軸座71之內側形成有供後述之軸承61之卡止爪607嵌入之凹部705。
於支持軸51安裝有軸承61。軸承61係具有向外側突出之卡止爪607之滑動軸承。於支持軸51之前端,於已插入軸承61之狀態下安裝防脫環508。若軸承61與支持軸51一起插入至軸座71,則卡止爪607嵌入軸座71之凹部705,軸承61之凸緣部608嵌入軸座71之開口部。若將輥11壓貼至肌膚而進行旋轉,則軸承61亦與軸座71一起相對於支持軸51旋轉。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第四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因手柄21之裙部219覆蓋輥11之凹處113之開口周緣部114,故可減少輥11之缺損或裂紋、異物對內部之侵入。藉此,輥11長壽命化而穩定地持續旋轉,可長期發揮由遠紅外線及捏起或推開所達成之美容功效。亦可於軸承61與手柄21之間設置衝擊吸收部。減輕落下時輥11所受到之損傷,而使輥11能夠更長期地使用。
[第五實施形態]
圖18係第五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7之立體圖。美容器7具有輥12及手柄22。輥12係利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碳成形體,形成有供手柄22之未圖示之支持軸插入之凹處。手柄22能夠旋轉地保持安裝於支持軸之輥12。
美容器7之使用者手握手柄22將輥12壓貼至肌膚而使之旋轉。被輥12壓貼之肌膚一邊受到遠紅外線功效一邊被按摩而促進血液流動。而且,美容器7亦可將輥12之前端部分T壓貼至肌膚而加以使用。根據該使用態樣,輥12藉由持續與肌膚接觸而容易受熱,與旋轉之情形相較,被壓貼之部分之溫度上升加快。因此,可短時間內獲得遠紅外線功效。而且,亦可獲得不同於使輥12旋轉之情形之按摩功效。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第五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7,不僅將輥12緊貼於肌膚而使之旋轉,亦可簡單地將前端部分T壓貼至肌膚而加以使用。可利用各種使用方法獲得按摩功效及遠紅外線功效。
以上,已對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五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理解該實施形態為例示,該等各構成要素或各處理製程之組合中能夠有各種變形例,而且,這種變形例亦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例如,例示了具備1個或2個輥之構成,但設置於美容器之輥之數量亦可為3個以上。而且,各實施形態中之構成亦可應用於輥由碳成形體以外之樹脂或金屬構成之美容器。進而,輥亦可由陶瓷、玻璃等放射率高且獲得遠紅外線功效之材料形成。
(變形例1)
圖19係表示變形例1中之美容器8之概略圖。圖19中之(a)係美容器8之俯視圖,圖19中之(b)係其前視圖。美容器8具有一對輥13及手柄23。各輥13分別安裝於自手柄23之一端側突出之支持軸53。2個支持軸53以離手柄23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各輥13係利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球狀之碳成形體。支持軸53以朝向手柄23之另一端側延伸之方式設置,輥13之旋轉軸X與手柄20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β 設為小於90度。利用該構成,若以中心線Y與肌膚之表面大致平行之方式手握手柄23,向圖19中之(b)所示之箭頭L方向移動,則利用2個輥13將肌膚捏起。而且,若向箭頭R方向移動,則利用2個輥13將肌膚推開。即便將傾斜角β設為小於90度,亦可獲得藉由輥13將肌膚捏起或推開所得之美容功效。
(變形例2)
圖20係表示變形例2中之美容器9之概略圖。圖20中之(a)係美容器9之俯視圖,圖20中之(b)係其前視圖。美容器9具有4個輥14及手柄24。各輥14係利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球狀之碳成形體。輥14分別安裝於自手柄24之一端側突出之2個支持軸54。而且,輥14分別安裝於自手柄24之另一端側突出之2個支持軸54。各支持軸54插入至設置於輥14之凹處,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4。手柄24之一端側之2個支持軸54以離手柄24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另一端側之2個支持軸54亦同樣地,以離手柄24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美容器9可利用手柄23之一端側之2個輥14及另一端側之2個輥14之各者將肌膚捏起或推開。根據該構成,可同時按摩2個部位,因而可獲得更高之美容功效。而且,亦可僅利用一輥對,可使用各種方法。另外,一端側之輥14及另一端側之輥14之至少一者之傾斜角β亦可小於90度。同樣地可獲得較高之美容功效。
另外,變形例1或變形例2中之輥形狀不限於球狀。例如,可為旋轉橢圓體狀,亦可為將氣球吹起之形狀或梨形狀。
對第六實施形態至第十實施形態之情況說明。
使旋轉體,亦即輥緊貼肌膚而進行滾動之美容器已為人所知。若用於臉部,則下巴附近之臉部線條拉緊,可確實感受到提拉功效。若更積極地於淋巴按摩之要領下使用,則促進代謝物之排出,提高新陳代謝,從而可改善肌膚光澤。若用於腿部,則浮腫或桔皮組織亦容易消除,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具有令人興奮之功效。
專利文獻1及2中揭示了一種使輥緊貼肌膚而進行滾動之美容器。當使用該等美容器時,利用輥對肌膚進行按摩,從而獲得促進血液流動或提拉等功效。
美容器之利用者之大部分為女性。在意美之女性一直在尋求可獲得更高之美容功效之美容器。這種狀況下,本發明者基於提高美容功效之觀點而認為美容器尚有改善之餘地。
第六實施形態至第十實施形態係鑒於該課題而完成者,其一態樣之例示性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美容功效得以提高之美容器。
〔第六實施形態〕
圖21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之立體圖,圖22係美容器1之俯視圖,圖23係表示美容器1之使用狀態之前視圖,圖24係表示美容器1之使用狀態之側視圖。
美容器1具有一對輥10及手柄20。各輥10係形成為球狀之表面為黑色之旋轉體,能夠旋轉地支持於設置在手柄20之一端之叉部201。美容器1之使用者手握手柄20將輥10緊貼臉或手臂等進行滾動。於輥10之間肌膚被捏起而推開,從而促進接觸部分之血液流動或淋巴液之循環。而且,肌膚被提拉而變得緊致。如此,可利用美容器1獲得各種美容功效。
輥10形成為表面具有多個三角形之面101之球狀。然而,輥10亦可為球狀以外之橢圓體形狀、圓柱形狀等。而且,面101亦可為三角形以外之多邊形或圓形等。進而,亦可不設置面101而整個面為平滑面。
輥10係由含碳之材料形成之碳成形體。原材料係向石墨之碳粉中添加黏接劑而成者。藉由將該原材料加壓而成形為球狀,且於高溫下長時間地進行燒成,而形成輥10。藉由進行燒成,碳粉彼此鍵結而進行結晶化,亦即石墨化及定形碳化。
根據碳之特性,輥10係導熱率及放射率較高。因此,輥10係自美容器1之使用開始短時間內被加熱至與肌膚30相同程度之溫度,遠紅外線之放射量增加。若自輥10向肌膚30放射遠紅外線,則促進肌膚30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
輥10能夠以旋轉軸X為中心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0。與輥10之旋轉軸X正交之方向上的最大徑L設為40mm。關於輥10之最大徑L,為了將美容器1用於臉或手臂,根據本申請人之實驗結果,較佳為15mm至60mm,更佳為32mm至55mm,尤佳為38mm至45mm。若輥10之最大徑L小於15mm,則存在輥10與肌膚30之接觸區域減小而無法獲得美容器1所達成之充分之作用功效之情況。另一方面,若輥10之最大徑L大於60mm,則存在因身體之部位之不同而難以壓貼輥10並使之旋轉之情況。
一對輥10之間隔D設為11.5mm。為了適當地進行肌膚30之捏起或推開,輥10之間隔D較佳為8mm至25mm,更佳為9mm至15mm,尤佳為10mm至13mm。若間隔D小於8mm,則存在捏起肌膚30之力過於增強或難以推開肌膚30之情況。另一方面,若間隔D大於25mm,則存在難以捏起肌膚30之情況。
一對輥10分別安裝於設置在手柄20之一端側之後述之支持軸。2個支持軸以離手柄20越遠則輥10之旋轉軸X之間隔越大之方式設置。藉此,如圖23所示,若將輥10緊貼肌膚30並向箭頭R方向移動,則以捲入2個輥10之間的方式捏起肌膚30。若相反地向箭頭L方向移動,則利用2個輥10推開肌膚30。藉由對2個輥10之旋轉軸X設置打開角α,能夠實現肌膚30之捏起及推開這兩種用法。
打開角α設為75度。為了使輥10容易捏起或推開肌膚30,打開角α較佳為50度至110度,更佳為50度至90度,尤佳為65度至80度。若打開角α小於50度,則存在捏起肌膚30之力過於增強或難以推開肌膚30之情況。另一方面,若打開角α大於110度,則存在難以捏起肌膚30之情況。
輥10係以旋轉軸X相對於手柄20之中心線Y傾斜的方式設置。手柄20之中心線Y係與將美容器1之正面觀察時手柄20之最厚部分之外周切線Z之間的角度分為一半之線平行之線。輥10之旋轉軸X與手柄20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β設為95度。傾斜角β設為供使用者手握手柄20而將輥10壓貼至肌膚30並使之容易旋轉之角度。
圖25係圖22之A-A線處之部分剖視圖。手柄20具有基體202、上罩體204、下罩體206。該等由樹脂材料形成。 而且,上罩體204及下罩體206係表面形成有金屬鍍覆層。
基體202收容於上罩體204與下罩體206之間。上罩體204利用螺桿210而固定於基體202。下罩體206嵌入至上罩體204之外周緣。
於基體202之外周,環狀之襯墊212利用雙色成形(two-color molding)而與基體202設為一體。襯墊212之外周緣於基體202由上罩體204及下罩體206覆蓋之狀態下,壓接至上罩體204之內周面,從而將基體202與上罩體204之間的空間密封。
圖26係圖22之B-B線處之剖視圖。於手柄20設置有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0之支持軸50。支持軸50由金屬材料形成,基端側保持於手柄20,自手柄20突出之前端側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0。
圖27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手柄20之基體202之部分俯視圖,且表示與手柄20之叉部201對應之部分。於基體202形成有一對支持筒221。於支持筒221形成有沿著輥10之旋轉軸X貫通之軸孔222。軸孔222中插入有支持軸50之基端側。於基體202,在支持軸50已插入至軸孔222之狀態下,保持支持軸50之保持構件230安裝於圖26中由雙點劃線表示之位置。
圖28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保持構件230於安裝於基體202之狀態下自基體202側之面觀察所得的圖。保持構件230由樹脂材料形成,具有保持部231、螺孔232。保持構件230利用通過螺孔232而插入至基體202之固定孔223之螺桿,固定於基體202。保持部231形成為半圓筒狀,於保持構件230固定於基體202之狀態下,保持支持軸50之基端部側。
如圖26所示,支持軸50於保持於手柄20之基端部側,形成有直徑小於其他部分之被保持部501。而且,形成有直徑大於被保持部501之防脫部502。支持軸50係基端部側插入至基體202之軸孔222,被保持部501保持於保持構件230之保持部231。該狀態下,防脫部502卡止於保持構件230,從而支持軸50不易自手柄20脫落。
蓋240覆蓋於手柄20之輥10側之端部。蓋240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圓筒狀,將基體202與上罩體204之間及基體202與下罩體206之間密封。而且,一開口嵌入於支持軸50之凸緣部505,可減少支持軸50之晃動。
支持軸50係於凹部503安裝有密封圈504,該凹部503以位於基體202之軸孔222之內部的方式形成。密封圈504將支持軸50之外周面與軸孔222之內周面之間密封。手柄 20利用蓋240及密封圈504而將輥10側雙重密封。
支持軸50於自手柄20突出之支持部506安裝有軸承60。於支持部506之前端部設置有防脫環507。防脫環507嵌入於形成在支持軸50之前端之槽中,防止軸承60自支持軸50脫落。軸承60於已安裝於支持軸50之狀態下,成為內周面抵接於支持軸50之外周面且能夠旋轉之狀態。
圖29係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軸承60之立體圖。軸承60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圓筒狀。軸承60具有卡止爪601、支持片602。卡止爪601以自支持片602之一端向軸承60之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支持片602係將與卡止爪601為相反側之端部連結於軸承60之側壁。支持片602於卡止爪601被朝向軸承60之內側擠壓時,以撓曲之方式彈性變形。
如圖26所示,支持軸50係於安裝有軸承60之狀態下,插入至形成於輥10之軸承孔(凹處)110中。軸承孔110係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之周緣形成有R部111。形成R部111而使裡側端部形成為曲面,藉此可防止應力向軸承孔110之裡側端部之周緣集中,從而可抑制裂紋之發生。於軸承孔110之內周面形成有供軸承60之卡止爪601嵌入之凹部112。卡止爪601若進入至凹部112,則卡止於形成在凹部112之手柄20側之階差部703。藉此,支持軸50及軸承60不會自輥10脫落。
若支持軸50及軸承60插入至軸承孔110,則輥10成為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0之狀態。若將輥10緊貼肌膚而滾動,則與軸承60一起旋轉。
而且,於輥10與蓋240之間設置有作為衝擊吸收部之螺旋彈簧80。螺旋彈簧80將輥10向手柄20之相反方向按壓。當輥10緊貼到某處或掉落於地板之情形時,螺旋彈簧80壓縮而吸收施加至輥10之衝擊,從而減輕輥10所受到之損傷。另外,螺旋彈簧80亦可設置於軸承60與手柄20之蓋240之間。作為衝擊吸收部,只要是彈性變形而能夠吸收衝擊之彈性構件,則亦可為螺旋彈簧80以外之橡膠、發泡苯乙烯、胺基甲酸酯片材。
以上,對第六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美容器1之輥10係碳成形體,利用遠紅外線之功效促進肌膚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而且,藉由利用2個輥10將肌膚捏起,除獲得遠紅外線功效外,亦可進一步獲得血液流動促進功效或提拉功效等。
圖30(a)、(b)係用以說明美容器1所達成之作用功效之示意圖。圖30(a)表示肌膚30被捏起前之狀態,圖30(b)表示以肌膚30捲入至2個輥10之間的方式將肌膚30捏起之狀態。根據美容器1,如圖30(b)所示,以捲入至2個輥10 之間的方式將肌膚30捏起,被捏起之肌膚30與輥10接觸。即,藉由將肌膚30捏起,而肌膚30與2個輥10之接觸面積增大。藉此,自肌膚30更快地將更多之熱傳遞至2個輥10,2個輥10於更短時間內被加熱至與肌膚30相同程度之溫度,或者,將2個輥10加熱至更接近肌膚30之溫度亦即更高之溫度而遠紅外線之放出量增加。且說,體內之水分子所具有之波長與自碳放出之遠紅外線之波長大致相等,當遠紅外線到達體內之水分子時,該水分子利用共鳴進行振動而與其他水分子發生碰撞。利用該水分子之碰撞產生熱,從而促進血液流動或淋巴液之循環。若來自2個輥10之遠紅外線之放出量增加,則體內之水分子之振動變得更大,因此,利用水分子之碰撞而產生更多之熱,從而進一步促進血液流動或淋巴液之循環。
而且,根據美容器1,以捲入至2個輥10之間的方式將肌膚30捏起,藉此2個輥10與肌膚深部之距離縮短。例如,2個輥10與肌膚30之真皮層30a之部分(例如肌膚深部S)之距離如圖30(a)、(b)所示,藉由肌膚30被捏起而縮短。藉此,於未捏起肌膚30之情形時遠紅外線有時無法到達真皮層30a,而藉由捏起肌膚30可使遠紅外線更確實地到達真皮層30a,從而可使肌膚30之更深部分之水分子共鳴。進而,於自2個輥10放射之遠紅外線雙方均到達之部分,水分子之振動會變得更大。即,根據美容器1,可於肌膚30之更深部分引起水分子之更大振動,結果,可進 一步促進肌膚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
另外,亦可為圖31所示之構成。圖31所示之美容器1A中,於軸承60形成有第一突起605及第二突起606。該等突起於旋轉軸方向上之不同之位置,自軸承60之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而且,於軸承孔110形成有向內側突出之突部121。第一突起605於軸承60已插入至軸承孔110之狀態下,卡止於由突部121而形成之階差部703。第一突起605及第二突起606分別於旋轉軸方向上之不同之位置與軸承孔110之內周面相接,可減少輥10相對於旋轉軸方向之晃動。
〔第七實施形態〕
圖32係第七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之剖視圖。輥90具有基部91及罩部92。基部91及罩部92係利用與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碳成形體,以鍵結成為1個球體之方式分別形成為半球狀。
於基部91形成有固定著軸承(軸座)75之軸承孔(軸孔)910。軸承孔910具有連通之大徑部911及小徑部912,且貫通基部91。固定於軸承孔910之軸承75具有圓筒部751及凸緣部752。軸承75於圓筒部751插入至小徑部912且凸緣部752被大徑部911與小徑部912之階差而卡止之狀態下,利用黏著材而固定於軸承孔910。
向固定於軸承孔910之小徑部912之軸承75中插入支持軸50。支持軸50貫通軸承75,且前端部安裝有防脫環507。防脫環507嵌入至形成於支持軸50之前端部之槽,防止軸承75自支持軸50脫落。
罩部92形成有與軸承孔910之小徑部912相同直徑之凹部921。凹部921收容支持軸50及軸承75之前端側。凹部921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之周緣形成有R部922。利用R部922防止應力集中,從而減少裂紋之發生。
罩部92於軸承75已嵌合於凹部921之狀態下固定於基部91。基部91與罩部92利用黏著材而接合。接合部分被研磨以使得於黏著材之乾燥後得以順暢連接。
美容器2中,於基部91之軸承孔910之大徑部911與小徑部912之階差面、和手柄20之蓋240之間,設置有作為衝擊吸收部之螺旋彈簧80。螺旋彈簧80將輥90向手柄20之相反方向按壓。螺旋彈簧80於輥90被施加衝擊之情形時壓縮,從而減少輥90所受到之損傷。螺旋彈簧80亦可設置於軸承75之凸緣部752與手柄20之蓋240之間。
以上,對第七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根據第七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可實現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相 同之功效。而且,美容器2中,支持軸50能夠旋轉地安裝於固定在輥90之軸承孔910之軸承75。可將輥90之軸承孔910及軸承75設為更簡單之構成。
另外,只要向固定於基部91之軸承75插入支持軸50而能夠安裝防脫環507,則基部91及罩部92之形狀亦可分別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形狀。而且,輥90亦可由3個以上之部分構成。
〔第八實施形態〕
圖33係第八實施形態中之美容系統100之概略構成圖。美容系統100具有美容器3及配接器4。美容器3於輥10之內部具有發熱體。輥10被發熱體加熱從而遠紅外線放射量增加。藉此,可進一步獲得美容功效。
於美容器3之手柄20,設置有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作為自配接器4接受電力供給之受電部。而且,於美容器3,設置有自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通向支持各輥10之支持軸50之第一導線261及第二導線262。
配接器4具有第一供電端子41、第二供電端子42、電源纜線45。第一供電端子41及第二供電端子42連接於電源纜線45。若將美容器3放置於配接器4,則第一供電端 子41與第一受電端子251連接,第二供電端子42與第二受電端子252連接。
圖34係美容器3之部分剖視圖。美容器3成為軸承60由鎳鉻合金形成之發熱體。軸承60亦可由堪塔爾合金、銅鎳合金等形成,其一部分亦可為發熱體。
於支持軸50設置有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分別於旋轉軸方向上之不同位置自支持軸50之外周面露出,與軸承60接觸。支持軸50係除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外由絕緣性材料形成。於第一電極511連接有第一導線261。而且,於第二電極512連接有第二導線262。
若將美容器3放置於配接器4,則通過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向美容器3供電。美容器3中,被通電而溫度上升之軸承60自內部加熱輥10。輥10被軸承60加熱而遠紅外線之放射量增加。藉此,美容器3之遠紅外線功效增大而獲得更高之美容功效。
以上,對第八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根據第八實施形態中之美容系統100之美容器3,可實現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相同之功效。而且,美容系統100之美容器3中,利用內部之發熱體將輥10加熱,因而獲得更高之遠 紅外線功效。
另外,亦可於美容器3之手柄20設置對軸承60通電之電池、及切換自電池向軸承60之通電狀態之開關。該情形時,使用者對開關進行操作而可將輥10加熱。而且,第七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2中,亦可將軸承75作為發熱體。該情形時,與第八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3同樣地,將第一受電端子251、第二受電端子252、第一導線261及第二導線262設置於手柄20,將第一電極511及第二電極512設置於支持軸50。
〔第九實施形態〕
圖35係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之立體圖。圖36(a)係美容器5之俯視圖,圖36(b)係前視圖,圖36(c)係仰視圖。
美容器5具有一對輥11及手柄21。各輥11係利用與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碳成形體,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手柄21。於輥11之表面形成有沿著旋轉軸延伸之複數個槽15。換言之,於輥11形成有自旋轉軸方向上之輥11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呈放射狀延伸之複數個槽15。手柄21具有供使用者握持之本體部211、及自本體部211之一端分支之叉部213。於叉部213設置有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1之支持軸。輥11之直徑、間 隔、旋轉軸之打開角、旋轉軸相對於手柄21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均與第六實施形態相同。
圖37係圖36(a)之C-C線處之剖視圖。手柄21具有上罩體215、手柄芯217、下罩體218。對手柄2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由樹脂形成上罩體215。於上罩體215設置將手柄芯217定位之十字輪轂216。接下來,利用雙色成形將手柄芯217與上罩體215成形為一體。進而,將下罩體218與上罩體215、手柄芯217、及安裝於模具之支持軸51成形為一體。於手柄21相對較厚之情形時,若使手柄芯217對應手柄21之厚度而增厚,使上罩體215與手柄芯217變薄,則可抑制露出於外部之上罩體215與手柄芯217產生凹痕,可實現良好美觀之手柄21。而且,利用嵌入成形將支持軸51固定於手柄21,由此可減少支持軸51之組裝誤差。藉此,抑制美容器5之個體不均,可由2個輥11實現捏起或推開等功能。
圖38係圖36(a)之D-D線處之部分剖視圖。支持軸51固定於手柄21之下罩體218。支持軸51具有直徑較其他部分大之大徑部513。於大徑部513形成有D切割面514。含D切割面514之大徑部513與下罩體218卡合,藉此支持軸51固定於手柄21。下罩體218具有裙部219,該裙部219覆蓋形成於輥11之軸承孔(凹處)118之開口周緣部114。因由裙部219覆蓋而未露出於外部,故不易發生開口 周緣部114之缺損或裂紋。而且,可減少異物向輥11之內部之侵入。裙部219亦可形成於上罩體215或手柄芯217。
輥11之軸承孔118係呈圓柱狀凹陷之孔,供支持軸51插入。軸承孔118於開口側之相反之裡側端部形成有錐面117,該錐面117係以與支持軸51之軸方向正交之剖面中之直徑自側面115朝向底面116逐漸減小的方式傾斜。抑制應力向裡側端部之集中,減少自軸承孔118產生之裂紋之發生。與第六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將軸承孔118之裡側端部設為曲面。於軸承孔118之內周面,形成有供後述之軸承61之卡止爪607嵌入之凹部119。卡止爪607於進入至凹部119之狀態下卡止於由凹部119形成之階差部703。
於支持軸51安裝有軸承61。軸承61係具有向外側突出之卡止爪607之滑動軸承。於支持軸51之前端,於已插入軸承61之狀態下安裝防脫環508。若軸承61與支持軸51一起插入至軸承孔118,則卡止爪607嵌入軸承孔118之凹部119,軸承61之凸緣部608嵌入軸承孔118之開口部。若將輥11壓貼至肌膚而進行旋轉,則軸承61亦與輥11一起相對於支持軸51而旋轉。
手柄21之叉部213具有朝向輥11而呈喇叭狀擴大之形狀,於如圖38般之以剖面觀察之情形時,以其延長線 L1、L2與輥11之外周順暢相連之方式形成。藉此,成為叉部213以及手柄21與輥11成為一體之構件般之流暢之外觀。
圖39係圖36(b)之E-E線處之剖視圖。圖39係包含輥11之旋轉軸之平面之剖視圖。圖39中,平面P表示與手柄21之叉部213之輥11側之端面平行之平面。如根據圖39可知,輥11及叉部213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輥11之旋轉軸X與平面P之法線N非平行,且,相對於旋轉軸X離另一輥11越近側之輥11之部分,未被叉部213所覆蓋之露出部分越多。藉此,叉部213不會妨礙被捏起之肌膚,因而使用者可無不適感地加以使用。
圖40表示輥11之部分剖視圖。圖40中表示包含輥11之赤道之平面之部分剖視圖。另外,所謂輥11之赤道,係指與輥11之旋轉軸正交之平面和輥11之外周面相交而形成之大圓。於與各輥11之旋轉軸X正交之方向上之最大徑L、2個輥11之間隔D、2個輥11之旋轉軸之打開角α為第六實施形態中上述範圍之尺寸之情形時,為了適當地進行肌膚30之捏起或推開,或者為了增大與肌膚之接觸面積而提高遠紅外線之功效,槽15相關之各尺寸較佳為以下。
槽寬W:1.1mm至1.4mm
槽之間隔G:0.5mm至0.7mm
槽之深度H:0.4mm至0.5mm
槽之數量:50根至60根
而且,關於槽寬W與槽之深度H之關係,槽之深度H相對於槽寬W之比較佳為0.36。若槽之深度H相對於槽寬W之比大於2.0,亦即若槽15過深則肌膚不會與槽15之底面接觸,因具有槽15反而接觸面積減小。
以上,對第九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根據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可實現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1相同之功效。而且,根據美容器5,利用形成於輥11表面之槽15而輥11之抓力提高,因而可利用更輕之力簡單地將肌膚捏起或推開。而且,因手柄21之裙部219覆蓋輥11之軸承孔118之開口周緣部114,故可減少輥11之缺損或裂紋、異物向內部之侵入。藉此,輥11長壽命化而穩定地持續旋轉,因而可長期地發揮由遠紅外線及捏起或推開所達成之美容功效。亦可於軸承61與手柄21之間設置衝擊吸收部。可減輕落下時輥11所受到之損傷,能夠更長期地使用。另外,已對在輥11之表面形成作為凹部之呈放射狀延伸之槽15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凹部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格子狀之槽或與高爾夫球相同之複數個小凹坑作為凹部形成於輥11之表面。該情形時,亦與槽15同樣地,肌膚之捏起或推開等功效提高。
而且,根據美容器5,藉由於輥11形成槽15,從而與未於輥11形成槽15之情形相比,輥11之表面積更大,因此肌膚30與輥11之接觸面積增大。藉此,自肌膚30更快地將更多之熱傳遞至2個輥10,將2個輥10於更短時間內加熱至與肌膚30相同程度之溫度,或者將2個輥10加熱至更接近肌膚30之溫度亦即更高之溫度,結果,進一步促進肌膚之血液流動及淋巴液之循環。
而且,根據美容器5,藉由於輥11形成槽15,於輥11正在旋轉之情形時,一眼便可知輥11正在旋轉。藉此,例如作為製品出貨前之品質試驗之一的目視下之旋轉性之檢查變得容易。
另外,只要可實現未產生凹痕之良好美觀之手柄21,則手柄21亦可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例如,手柄21亦可利用2個構件,尤其利用分別薄至不會產生凹痕之程度的2個構件構成。該情形時,可降低手柄21之製造成本。而且,例如,手柄21亦可利用吹塑成形而形成。該情形時,成形手柄21所需之模具為一個即可,因而可降低手柄21之製造成本。
表示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之較佳之實施例之各部之尺寸。
(第一實施例)
打開角α:70度
輥間之間隔D:11.2mm
輥之最大徑L:40mm
槽寬:1.4mm
槽與槽之距離:0.7mm
槽之深度:0.4mm至0.5mm
槽之數量:60根
(第二實施例)
打開角α:70度
輥間之間隔D:7.6mm
輥之最大徑L:33mm
槽寬:1.1mm
槽與槽之距離:0.5mm至0.6mm
槽之深度:0.4mm至0.5mm
槽之數量:60根
(第三實施例)
打開角α:70度
輥間之間隔D:7.45mm
輥之最大徑L:27mm
槽寬:1.1mm至1.2mm
槽與槽之距離:0.5mm
槽之深度:0.4mm至0.5mm
槽之數量:50根
本發明者進行用以確認第九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5所達成之功效之試驗。具體而言,使用第九實施形態之第一實施例之美容器5、與除未於輥11形成槽15之方面以外與第一實施例之美容器5同樣地構成之比較例之美容器,進行用以確認體感之不同之試驗。
試驗係針對20歲至40歲之男女10人(男性:5人,女性:5人)而實施。使被試驗者於各試驗前安靜20分鐘至30分鐘,美容器5於右臉頰使用十分鐘,比較例之美容器於左臉頰使用10分鐘。使美容器移動之速度配合節拍器而設為每一分鐘往復60次之速度,將輥11壓貼至肌膚之強度設為令本人覺得心情舒暢之強度。
試驗後,將各被試驗者使用後之溫暖(熱乎乎感)之體感設為5分滿分而進行評價後,獲得美容器5中平均為4.7分,比較例之美容器中平均為3.7分之結果。根據該試驗可知,因具有槽15,而肌膚變得更溫熱。
〔第十實施形態〕
圖41至圖44分別係第十實施形態中之美容器單元300之立體圖、前視圖、側視圖、平面圖。圖45係放置架302之立體圖。美容器單元300具有美容器5、放置架302。
放置架302具有大致圓錐形狀,於其外周面形成有凹 部302a。
美容器5於手柄21之一部分收容於凹部302a之形態放置於放置架302。美容器5尤其以輥11位於美容器5之最上側,手柄21之與輥11相反側之端部位於美容器5之最下側之姿勢而放置於放置架302。此時,手柄21之上罩體215形成大致圓錐形狀之一部分,成為手柄21以及美容器5與放置架302為一體之構件般之流暢之外觀。而且,輥11為懸浮之狀態。具體而言,輥11成為與放置架302及其他架台或地面等非接觸(亦即不接地)之狀態,且,其至少一部分(例如其50%且例如其90%)並非位於放置架302之鉛垂上方之狀態。藉由輥11與放置架302等非接觸,而可將輥11更衛生地保持。
圖46係圖42之F-F線處之剖視圖。於已放置於放置架302之狀態下,下罩體218倚靠在放置架302之凹部302a之周壁。而且,上罩體215之與輥11為相反側之端部側卡止於放置架302。藉此,抑制因輥11之重量而美容器5倒下,從而維持美容器5載置於放置架302之狀態。
圖47係圖44之G-G線處之部分剖視圖。圖47與圖38對應。然而,圖47表示美容器5已放置於放置架302之姿勢下之部分剖視圖。軸承孔118係開口位於較開口之相反側之端部靠下方。藉此,例如浴室中使用美容器5而 水浸入軸承孔118之情形時,若將美容器5放置於放置架302,則水會自軸承孔118流出。裙部219構成為抑制自軸承孔118流出之水進入手柄21內並且對該水進行引導而使其流出至美容器5外。
以上,對第十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根據美容器單元300,因美容器5之輥11未接地,故輥11得以更衛生地保持。
以上,基於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理解該實施形態為例示,該等各構成要素或者各處理製程之組合中能夠有各種變形例,而且,這種變形例亦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例如,例示了具備1個或2個輥之構成,但設置於美容器之輥之數量亦可為3個以上。而且,各實施形態之構成亦可應用於輥由碳成形體以外之樹脂或金屬構成之美容器。進而,輥亦可由陶瓷、玻璃等放射率高且獲得遠紅外線功效之其他材料形成。
以上,已對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五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為該實施形態係例示,該等各構成要素或各處理製程之組合中能夠有各種變形例,而且,這種變形例亦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以下表示變形例。
(變形例3)
圖48係表示變形例3中之美容器8之概略圖。圖48中之(a)係美容器8之俯視圖,圖48中之(b)係其前視圖。美容器8具有一對輥13及手柄23。各輥13分別安裝於自手柄23之一端側突出之支持軸53。2個支持軸53以離手柄23越遠則輥13之旋轉軸之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各輥13係藉由與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而形成之球狀之碳成形體。支持軸53以朝向手柄23之下側且另一端側延伸的方式設置,輥13之旋轉軸X與手柄23之中心線Y之傾斜角β設為小於90度。根據該構成,以中心線Y與肌膚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手握手柄23,若向圖48中之(b)所示之箭頭L方向移動,則可利用2個輥13將肌膚捏起。而且,若向箭頭R方向移動,則可利用2個輥13將肌膚推開。如此,即便將傾斜角β設為小於90度,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使用方法亦成為可能,從而可獲得較高之美容功效。
(變形例4)
圖49係表示變形例4中之美容器9之概略圖。圖49中之(a)係美容器9之俯視圖,圖49中之(b)係其前視圖。美容器9具有4個輥14及手柄24。各輥14係利用與第六實施形態中之輥10相同之材料及方法形成之球狀之碳成形體。於自手柄24之一端側突出之2個支持軸54分別安裝有輥14。而且,於自手柄24之另一端側突出之2個支持軸54分別安裝有輥14。各支持軸54向設置於輥14之 凹處插入,能夠旋轉地支持輥14。手柄24之一端側之2個支持軸54以離手柄24越遠則2個輥14之旋轉軸之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另一端側之2個支持軸54亦同樣地,以離手柄24越遠則2個輥14之旋轉軸之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美容器9係利用手柄24之一端側之2個輥14及另一端側之2個輥14之各者,將肌膚捏起或推開,從而可同時按摩2個部位。另外,一端側之輥14及另一端側之輥14至少一者之傾斜角β亦可小於90度。該情形時,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使用方法亦成為可能,從而可獲得較高之美容功效。
(變形例5)
第六實施形態至第十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中,對形成於輥之軸承孔為非貫通孔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軸承孔亦可為貫通孔。該情形時,可降低輥之製造成本。而且,第六實施形態至第十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中,已說明向輥之軸承孔插入軸承且經由該軸承而能夠旋轉地支持輥之情形,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代替軸承孔而於輥形成貫通孔或非貫通孔之支持軸孔,將支持軸插入至支持軸孔而直接固定於支持軸孔,從而手柄能夠旋轉地支持支持軸。該情形時,因可省略軸承,亦即因可設為更簡單之構成,故可降低美容器之製造成本。
圖50表示變形例中之美容器之輥16及其周邊。圖30 之例中,於輥16將支持軸孔16a作為貫通孔而形成。支持軸350插入至支持軸孔16a而直接固定於支持軸孔16a。支持軸350之前端350a變形為無法進入至支持軸孔16a以防止輥16脫落。例如於支持軸350為樹脂製之情形時,亦可利用熱使前端350a變形。而且,例如於支持軸350為金屬之情形時,亦可加壓而使前端350a變形。另外,亦可代替使支持軸350之前端350a變形,而於支持軸350之前端安裝無法進入至支持軸孔16a之其他構件。
(變形例6)
亦可將第八實施形態之技術思想與第十實施形態之技術思想進行組合。具體而言,例如,第十實施形態之放置架302係與第八實施形態之配接器4同樣地,具有第一供電端子41、第二供電端子42及電源纜線45。而且,於第十實施形態之美容器5之手柄21,與第八實施形態之美容器3同樣地設置有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而且,於美容器5中,設置有自第一受電端子251及第二受電端子252通向支持軸350之第一導線261及第二導線262。而且,各輥11之內部設置有與支持軸350電性連接之發熱體。例如,軸承61亦可為發熱體。若將美容器5放置於放置架302,則第一供電端子41與第一受電端子251連接,第二供電端子42與第二受電端子252連接。而且,經由該等端子、導線及支持軸350對發熱體供電,從而發熱體發熱。各輥11利用來自發熱體之發熱而加熱,從而遠 紅外線之放射量增加。
(產業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用於對肌膚提供美容功效之美容器。

Claims (11)

  1. 一種美容器,包括:手柄;支持軸,自前述手柄突出;以及旋轉體,為碳成形體;於前述旋轉體形成有供前述支持軸插入之凹處。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具有軸座,前述軸座固定於前述凹處且供前述支持軸安裝。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包括:軸承,與前述支持軸一起安裝於前述軸座;以及防脫構件,安裝於貫通前述軸承而突出之前述支持軸之端部。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前述軸承具有自外周面突出之卡止爪;前述軸座具有卡止前述卡止爪之卡止部。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前述軸座及前述軸承於旋轉軸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複數個部位係彼此接觸。
  6. 一種美容器,包括:手柄;第一支持軸及第二支持軸,分別自前述手柄之一端側突出;第一旋轉體,安裝於前述第一支持軸;以及第二旋轉體,安裝於前述第二支持軸; 前述第一旋轉體及前述第二旋轉體係形成為球狀之碳成形體;前述第一支持軸及第二支持軸以離前述手柄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更包括:第三支持軸及第四支持軸,分別自前述手柄之另一端側突出;第三旋轉體,安裝於前述第三支持軸;以及第四旋轉體,安裝於前述第四支持軸;前述第三旋轉體及第四旋轉體係形成為球狀之碳成形體;前述第三支持軸及第四支持軸以離手柄越遠則間隔越大的方式設置。
  8. 一種美容器,包括:手柄;以及第一旋轉體及第二旋轉體,分別安裝於前述手柄;前述第一旋轉體及前述第二旋轉體係碳成形體,離前述手柄越遠則旋轉軸之間隔越大。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前述第一旋轉體及前述第二旋轉體係形成為球狀。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於前述第一旋轉體及前述第二旋轉體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凹部。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美容器,其中前述複數個凹部係自旋轉軸方向上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延伸之槽。
TW107111472A 2017-03-31 2018-03-31 美容器 TW2018428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2297 2017-03-31
JP2017072297A JP2018171333A (ja) 2017-03-31 2017-03-31 美容器
JP2017-132141 2017-07-05
JP2017132141 2017-07-05
JP2017-174381 2017-09-11
JP2017174381A JP2019013722A (ja) 2017-07-05 2017-09-11 美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2891A true TW201842891A (zh) 2018-12-16

Family

ID=6543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1472A TW201842891A (zh) 2017-03-31 2018-03-31 美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8428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9829B (zh) 美容器
TWI548408B (zh) Beauty Container (2)
US10398210B2 (en) Dispenser with spaced thermal member
US20180140500A1 (en) Beauty device
US9597255B2 (en) Gum massaging tool
CN105530831B (zh) 用于产生冷却感或加热感的珀尔帖效应装置
JP2015186540A (ja) 美容器
TW201842891A (zh) 美容器
WO2018181973A1 (ja) 美容器
JP4778112B1 (ja) 美顔用ローラ器具
JP7182972B2 (ja) 美容器
JP2018171333A (ja) 美容器
TW201906560A (zh) 美容器
JP6121026B2 (ja) 美容器
JP2020048709A (ja) 美容器
TWM493300U (zh) 塗抹器
JP2008036247A (ja) ローラーマッサージ器
CN209790348U (zh) 一种脸部按摩仪
TWI803626B (zh) 美容器
KR20180103296A (ko) 페이스 마사지 롤러용 볼
JP3158360U (ja) ダイヤモンドブライトローラーを備えたローラー美顔器
CN216168745U (zh) 一种冷热按摩装置
CN209137754U (zh) 一种多功能电疗加热探头器
JP2019188047A (ja) 美容器
JP2016179272A (ja) 美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