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0979A -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 Google Patents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0979A
TW201840979A TW107128916A TW107128916A TW201840979A TW 201840979 A TW201840979 A TW 201840979A TW 107128916 A TW107128916 A TW 107128916A TW 107128916 A TW107128916 A TW 107128916A TW 201840979 A TW201840979 A TW 2018409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articles
gold
metal
analy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3048B (zh
Inventor
松村康史
榎本靖
新田龍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0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0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3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30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1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its particulate form
    • G01N33/54346Nanop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86Analytical elements
    • G01N33/54387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 G01N33/54388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based on lateral flow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51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inorganic
    • G01N33/553Metal or metal coa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58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diffusion or migration of antigen or antibod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於免疫學的測定中,用於標識物質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具備樹脂粒子10與金屬粒子20,且具備(A)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超過300 nm,或(B)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為超過20 nm、未滿70 nm的範圍內的任一種構成。較佳為金屬粒子20的一部分二維地或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10的表層部60中,且所述三維地分佈的金屬粒子20的一部分朝樹脂粒子10外部分地露出,剩餘的一部分內包於樹脂粒子10中。

Description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用於免疫學的測定,感度、耐久性及視認性優異的標識物質及利用其的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於生物體內存在無數的化學物質,因此定性地、定量地對生物體內的特定的微量成分進行分析是極其重要的技術。於醫療、製藥、健康食品、生物技術、環境等領域中,僅對生物體內的特定的部位(化學物質)發揮作用的藥品及食品、檢測生物體的略微的變化的分析裝置及診斷藥等與所述技術一同發展。
所述分析技術之一有免疫測定(immunoassay)。該技術亦被稱為免疫學的測定法,其是利用作為免疫反應之一的抗原-抗體間的特異的反應,定性地、定量地對微量成分進行分析的方法。抗原-抗體間反應因感度或反應的選擇性高,故廣泛地用於所述領域。免疫測定根據其測定原理而存在各種測定法。例如可列舉:酵素免疫測定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放射性免疫測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螢光免疫測定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乳膠等的凝聚法(乳膠免疫測定法(Latex Immunoassay,LIA)、顆粒凝聚(Particle Agglutination,PA))、免疫層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ICA)、紅血球凝聚法(Hemagglutination,HA)、紅血球凝聚抑制法(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等。再者,除免疫測定以外,有物理·化學的測定法、生物學的測定法等。
免疫測定根據抗原及抗體進行反應而形成複合體時的變化(抗原、抗體或複合體的濃度變化),定性地或定量地檢測抗原或抗體。當檢測該些時,使抗體、抗原或複合體與標識物質結合,藉此檢測感度增大。 因此,標識物質的標識能力可以說是影響免疫測定中的檢測能力的重要的因素。於以上所例示的免疫測定中,亦使用紅血球(HA的情況)、乳膠粒子(LIA的情況)、螢光色素(FIA的情況)、放射性元素(RIA的情況)、酵素(EIA的情況)、化學發光物質(CLIA的情況)等作為標識物質。
然而,當使用經著色的微粒子作為標識物質時,可不使用特別的分析裝置而藉由目視來確認檢測,因此期待可實現更簡便的測定。作為此種經著色的微粒子,可列舉: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膠體狀粒子、利用色素進行了著色的乳膠粒子等(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4等)。 但是,所述膠體狀粒子根據粒徑及製備條件來決定色調,因此存在難以獲得所期望的鮮明的濃色調者,即視認性不充分這一問題。 另外,所述經著色的乳膠粒子存在利用色素的著色的效果低、目視判定性不充分這一問題。再者,若為了消除該問題而增加色素的著色量,則色素覆蓋乳膠的表面,乳膠粒子原本的表面狀態受損,因此存在難以使抗原或抗體結合這一問題。另外,亦存在如下的問題:於薄膜過濾器等層析介質的細孔內堵塞、或乳膠粒子產生非特異凝聚、或因增加色素的著色量而濃濃地著色的情況未必與性能的提昇有關聯。
為了提昇所述標識物質的視認性,揭示有如下的免疫層析方法:於結合有標識物質的抗體(標識抗體)與抗原進行反應而形成複合體後,進而使其他金屬對該些標識物質進行修飾,藉此使標識物質的檢測感度增幅(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5)。但是,於該方法中,為了使金屬銀進行修飾而需要特別的裝置。因此,操作繁雜,難以實現穩定的增幅。另外,可認為因需要特別的裝置等而耗費測定成本,故可應用的用途及使用環境受到限定。
另外,揭示有一種包含與聚合物系乳膠粒子的表面結合的金奈米粒子的著色乳膠(專利文獻3)。藉由使聚合物系乳膠粒子的表面與金奈米粒子結合,該金奈米粒子本身作為著色劑而有助於目視判定性或檢測感度的提昇,另一方面,金奈米粒子本身對於抗原或抗體的結合性亦優異,因此即便使金奈米粒子結合至變成足夠濃的顏色的程度為止,亦可使足夠量的抗原或抗體進行結合。
所述著色乳膠是藉由對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乳膠及金奈米粒子的前驅物即HAuCl的分散液照射γ射線來使所述乳膠的表面與金奈米粒子結合而成者。但是,所述著色乳膠因金奈米粒子僅與乳膠的表面結合,故不僅顯現表面電漿子吸收的金粒子的承載量有限,而且金奈米粒子容易脫離。其結果,存在作為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的視認性或感度不充分之虞。另外,因照射γ射線等電磁放射線,故存在對乳膠造成損害之虞。進而,於專利文獻3的說明書中揭示有所述乳膠徑或金奈米粒子徑的較佳的範圍,但於實施例中是否在該些較佳的範圍內得到驗證並不明確,不存在較佳範圍的規定依據。
另外,於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一種由金屬金包覆的聚合物乳膠粒子,且暗示對於可用於顯微鏡檢査法及免疫測定法的試藥的應用。
但是,所述由金屬金包覆的聚合物乳膠粒子未揭示聚合物乳膠粒子的材質或粒徑。進而,作為可用於免疫測定法的試藥的效果並無驗證。因此,作為金屬金及聚合物乳膠粒子中的試藥的效果不明。
根據以上所述,結合或包覆有金奈米粒子的乳膠粒子雖然作為免疫學的測定用的試藥而受到期待,但於先前的技術中,耐久性或視認性並不充分。另外,即便是視認性高者,可應用的用途及使用環境亦受到限定。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5-1095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11790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6849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3-206959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9-19227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用於免疫學的測定,感度、耐久性及視認性優異,且不需要特別的裝置或作業步驟的追加而可實現高感度的判定的標識物質。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進行努力研究的結果,發現藉由利用具有特定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可解決所述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的標識物質包括具有將金屬粒子固定於樹脂粒子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其特徵在於:具備以下的(A)、(B)的任一種構成: (A)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超過300 nm;或者 (B)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為超過20 nm、未滿70 nm的範圍內。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於所述(A)時,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可為1 nm以上、80 nm以下的範圍內。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於所述(A)時,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可為超過300 nm、且為1000 nm以下的範圍內。於此情況下,所述金屬粒子可為金粒子。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於所述(B)時,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可為100 nm以上、1000 nm以下的範圍內。於此情況下,所述金屬粒子可為金粒子。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可為使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於水中而成者。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可為使抗原或抗體吸附於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表面來使用者。
本發明的免疫學的測定法的特徵在於:使用所述任一種標識物質。
本發明的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包括所述任一種標識物質。
本發明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是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 本發明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使用包含薄膜、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該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而且,本發明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的特徵在於:進行包括下述步驟(I)~步驟(III)的步驟; 步驟(I):使試樣中所含有的所述分析物、與利用所述任一種標識物質對與該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接觸的步驟, 步驟(II):於所述判定部中,使步驟(I)中所形成的含有分析物與標識抗體的複合體接觸捕捉配體的步驟, 步驟(III):測定源自所述標識物質中的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顯色強度的步驟。
本發明的分析物測定用套組是使用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用以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的分析物測定用套組。 本發明的分析物測定用套組包括: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包含薄膜、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該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以及 檢測試藥,包含利用所述任一種標識物質對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
本發明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是用以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本發明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包括: 薄膜; 判定部,於所述試樣展開的方向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所述薄膜上而形成;以及 反應部,於比該判定部更上游側包含利用所述任一種標識物質對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標識物質具備具有將金屬粒子固定於樹脂粒子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因此,對於樹脂粒子的顯現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吸收的金屬粒子的承載量多。因此,本發明的標識物質作為耐久性及視認性優異、不需要特別的裝置或作業步驟的追加而可實現高感度的判定的優異的材料,可較佳地應用於例如EIA、RIA、CLIA、FIA、LIA、PA、ICA、HA、HI等免疫學的測定。
以下,一面適宜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具備具有將金屬粒子固定於樹脂粒子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且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超過300 nm。圖1是構成本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的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剖面示意圖。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具備樹脂粒子10與金屬粒子20。具有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本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例如可較佳地用作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或其材料。
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為金屬粒子20分散或固定於樹脂粒子10上。另外,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的一部分二維地或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10的表層部60中,且所述三維地分佈的金屬粒子20的一部分朝樹脂粒子10外部分地露出,剩餘的一部分內包於樹脂粒子10中。
此處,於金屬粒子20中存在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10中的金屬粒子(以下,亦稱為「內包金屬粒子30」)、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10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10外露出的部位的金屬粒子(以下,亦稱為「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吸附於樹脂粒子10的表面的金屬粒子(以下,亦稱為「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
當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用作標識物質時,將抗體或抗原固定於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上來使用。此時,將所述抗體或抗原固定於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上,另一方面,不固定於內包金屬粒子30上。但是,包含內包金屬粒子30的金屬粒子20均顯現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吸收,因此不僅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有助於標識物質的視認性提昇,內包金屬粒子30亦有助於標識物質的視認性提昇。進而,與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相比,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內包金屬粒子30與樹脂粒子10的接觸面積大,除此以外,由埋包狀態所產生的定錨效應等物理的吸附力強,難以自樹脂粒子10中脫離。因此,可使作為使用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標識物質的耐久性、穩定性變得優異。
內包金屬粒子30是整個表面被構成樹脂粒子10的樹脂覆蓋者。另外,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是其表面積的5%以上、未滿100%被構成樹脂粒子10的樹脂覆蓋者。就耐久性的觀點而言,其下限較佳為表面積的20%以上,更佳為30%以上。另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是其表面積的超過0%、未滿5%被構成樹脂粒子10的樹脂覆蓋者。
另外,相對於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重量,對於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內包金屬粒子30、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的合計)的承載量較佳為5 wt%(重量百分比)~70 wt%。若為該範圍,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作為標識物質的視認性、目視判定性及檢測感度優異。若金屬粒子20的承載量未滿5 wt%,則存在抗體或抗原的固定化量變少、檢測感度下降的傾向。金屬粒子20的承載量更佳為15 wt%~70 wt%。
另外,較佳為金屬粒子20的10 wt%~90 wt%為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若為該範圍,則可充分確保朝金屬粒子20上的抗體或抗原的固定化量,因此作為標識物質的感度高。更佳為金屬粒子20的20 wt%~80 wt%為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及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就耐久性的觀點而言,進而更佳為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為20 wt%以下。
另外,為了於免疫學的測定中獲得優異的檢測感度,較佳為金屬粒子20的60 wt%~100 wt%、較佳為75 wt%~100 wt%、更佳為85 wt%~100 wt%存在於表層部60中,更佳為存在於自樹脂粒子10的表面起於深度方向上為粒子半徑的40%的範圍內。另外,存在於表層部60中的金屬粒子20的5 wt%~90 wt%為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可充分確保朝金屬粒子20上的抗體或抗原的固定化量,因此作為標識物質的感度高,故較佳。換言之,存在於表層部60中的金屬粒子20的10 wt%~95 wt%為內包金屬粒子30即可。
此處,所述「表層部」是指以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最外側的位置(即,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的突出端部)為基準,自樹脂粒子10的表面起於深度方向上為粒子半徑的50%的範圍。另外,所述「二維地分佈」是指金屬粒子20分佈於樹脂粒子10的面方向上。所述「三維地分佈」是指金屬粒子20不僅分佈於樹脂粒子10的面方向上,亦分佈於深度方向上。就金屬粒子20難以自樹脂粒子10中脫離的觀點及金屬粒子20的承載量變多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金屬粒子20「三維地分佈」。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為超過300 nm。若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為300 nm以下,則存在作為標識物質的視認性或感度下降的傾向。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較佳為超過300 nm、且為1000 nm以下,更佳為340 nm以上、未滿650 nm。此處,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粒徑是指樹脂粒子10的粒徑與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的突出部位的長度相加所得的值,可藉由雷射繞射/散射法、動態光散射法、或離心沈澱法進行測定。
樹脂粒子10較佳為結構中具有可吸附金屬離子的取代基的聚合物粒子。尤其,較佳為含氮聚合物粒子。含氮聚合物中的氮原子容易化學吸附視認性優異、抗原或抗體的固定化容易的金、鈀等金屬粒子的前驅物即陰離子性金屬離子,故較佳。於本實施形態中,使吸附於含氮聚合物中的金屬離子還原,而形成金屬奈米粒子,因此所生成的金屬粒子20的一部分成為內包金屬粒子30或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另外,如丙烯酸聚合體般,羧酸等可吸附陽離子性金屬離子,因此容易吸附銀、鎳、銅等金屬粒子的前驅物即陽離子性金屬離子,而可形成銀、鎳、銅等的金屬粒子20,亦可製作與所述金、鈀等金屬的合金。 另一方面,於為結構中具有可吸附金屬離子的取代基的含氮聚合物以外的樹脂粒子,例如聚苯乙烯等的情況下,樹脂內部難以吸附所述金屬離子。其結果,所生成的金屬粒子20的大部分成為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如上所述,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與樹脂粒子10的接觸面積小,因此存在樹脂與金屬的接著力小、金屬粒子20自樹脂粒子10中脫離的影響大的傾向。 所述含氮聚合物為主鏈或側鏈上具有氮原子的樹脂,例如有聚胺、聚醯胺、聚肽、聚胺基甲酸酯、聚脲、聚醯亞胺、聚咪唑、聚噁唑、聚吡咯、聚苯胺等。該些之中,較佳為聚-2-乙烯基吡啶、聚-3-乙烯基吡啶、聚-4-乙烯基吡啶等聚胺。另外,當於側鏈上具有氮原子時,例如可廣泛利用丙烯酸樹脂、酚樹脂、環氧樹脂等。
金屬粒子20例如可應用銀、鎳、銅、金、鈀等。較佳為視認性優異、抗原或抗體的固定化容易的金及鈀。該些顯現源自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吸收,故較佳。更佳為保存穩定性良好的金。該些金屬能夠以單體或合金等複合體來使用。此處,例如作為金合金,是指包含金與金以外的金屬種類,並含有10 wt%以上的金的合金。
另外,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來測定長度的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例如較佳為1 nm~80 nm。於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未滿1 nm的情況或超過80 nm的情況下,局部型表面電漿子難以顯現,因此存在感度下降的傾向。當金屬粒子20為金粒子時,第1實施形態中的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較佳為20 nm以上、未滿70 nm,更佳為22 nm以上、未滿50 nm。
[第2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具備具有將金屬粒子固定於樹脂粒子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且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為超過20 nm、未滿70 nm的範圍內。構成本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的樹脂-金屬複合體除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的範圍、及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的範圍與第1實施形態(圖1)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不同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圖1)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相同。以下,亦一面參照圖1,一面以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於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中,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來測定長度的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例如超過20 nm、未滿70 nm。若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為20 nm以下,則存在感度下降的傾向,若為70 nm以上,則存在視認性下降的傾向。金屬粒子20的平均粒徑更佳為22 nm以上、未滿50 nm。
另外,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例如較佳為100 nm~1000 nm。若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未滿100 nm,則例如當將金粒子用作金屬粒子20時,存在金粒子的承載量變少的傾向,因此存在與同尺寸的金粒子相比著色變弱的傾向,若超過1000 nm,則存在當製成試藥時,容易於薄膜過濾器等層析介質的細孔內堵塞的傾向、或分散性下降的傾向。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平均粒徑較佳為100 nm以上、未滿700 nm,更佳為340 nm以上、未滿650 nm。此處,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粒徑是指樹脂粒子10的粒徑與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或表面吸附金屬粒子50的突出部位的長度相加所得的值,可藉由雷射繞射/散射法、動態光散射法、或離心沈澱法進行測定。
於第2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中所使用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中,所述以外的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相同,故省略說明。
[樹脂-金屬複合體的製造方法] 所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中所使用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向藉由乳化聚合法所製造的樹脂粒子10的分散液中添加含有金屬離子的溶液,使金屬離子吸附於樹脂粒子10上(以下,稱為「金屬離子吸附樹脂粒子」)。進而,將金屬離子吸附樹脂粒子添加至還原劑溶液中,藉此使金屬離子還原而生成金屬粒子20,從而獲得樹脂-金屬複合體100。
另外,例如當使用金粒子作為金屬粒子20時,作為含有金屬離子的溶液,可列舉氯金酸(chloroauric acid)(HAuCl4 )水溶液等。另外,亦可使用金屬錯合物來代替金屬離子。 另外,作為含有金屬離子的溶液的溶媒,可使用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二丁醇、第三丁醇等含水醇或醇,鹽酸、硫酸、硝酸等酸等來代替水。 另外,視需要,亦可向所述溶液中添加例如聚乙烯醇等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界面活性劑、醇類;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異丙醚等醚類;伸烷基二醇、聚伸烷基二醇、該些的單烷基醚或二烷基醚、甘油等多元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等各種水混合性有機溶媒等添加劑。此種添加劑促進金屬離子的還原反應速度,另外,對於控制所生成的金屬粒子20的大小有效。
另外,還原劑可使用公知者。例如可列舉:硼氫化鈉、二甲基胺硼烷、檸檬酸、次亞磷酸鈉、水合肼(hydrazine hydrate)、氫氯酸肼(hydrazine hydrochloride)、硫酸肼(hydrazine sulfate)、甲醛、蔗糖、葡萄糖、抗壞血酸、次膦酸鈉、對苯二酚、羅謝耳鹽(rochelle salt)等。其中,較佳為硼氫化鈉或二甲基胺硼烷、檸檬酸。於還原劑溶液中,視需要可添加界面活性劑、或調整溶液的pH。pH調整可藉由硼酸或磷酸等緩衝劑、鹽酸或硫酸等酸、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等鹼來調整。 進而,藉由還原劑溶液的溫度來調整金屬離子的還原速度,藉此可控制所形成的金屬粒子的粒徑。
另外,當使所述金屬離子吸附樹脂粒子中的金屬離子還原來生成金屬粒子20時,可將所述金屬離子吸附樹脂粒子添加至還原劑溶液中,亦可將還原劑添加至所述金屬離子吸附樹脂粒子中,但就內包金屬粒子30及部分露出金屬粒子40的生成容易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前者。
另外,為了保持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對於水的分散性,例如可添加檸檬酸、聚-L-離胺酸、聚乙烯基吡咯啶酮(polyvinylpyrrolidone)、聚乙烯基吡啶、聚乙烯醇、迪斯帕畢克(DISPERBYK)194、迪斯帕畢克(DISPERBYK)180、迪斯帕畢克(DISPERBYK)184(日本畢克化學(BYK-Chemie Japan)公司製造)等分散劑。 進而,可藉由硼酸或磷酸等緩衝劑、鹽酸或硫酸等酸、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等鹼來調整pH,並保持分散性。
具有以上的構成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尤其藉由使抗原或抗體吸附於金屬粒子20的表面而可較佳地作為標識物質應用於例如EIA、RIA、CLIA、FIA、LIA、PA、ICA、HA、HI等免疫學的測定法。另外,尤其可較佳地用作低濃度區域(高感度區域)中的目視判定性優異的標識物質。另外,標識物質的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用作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分散於水或調整了pH的緩衝液中而成的分散液。
作為使抗原或抗體吸附於所述金屬粒子20的表面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利用公知的物理吸附及化學吸附的方法。例如可列舉: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浸漬於含有抗原或抗體的緩衝液中進行培養(incubate)等物理吸附,或將SH基導入至抗原或抗體中,並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進行反應而形成Au-SH鍵等化學吸附。其中,就金屬粒子20與抗原或抗體的結合變得牢固而言,較佳為化學吸附。
其次,對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用作標識物質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及分析物檢測·定量套組進行說明。
[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首先,一面參照圖2,一面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測試條)進行說明。如後述般,該測試條200可較佳地用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
測試條200具備薄膜110。於薄膜110中,在試樣的展開方向上依次設置有試樣添加部120、判定部130及吸液部140。
<薄膜> 作為測試條200中所使用的薄膜110,可應用一般的測試條中用作薄膜材料者。薄膜110例如由包含如下的微細多孔性物質的惰性物質(不與分析物160、各種配體等進行反應的物質)形成,所述微細多孔性物質顯示出毛細管現象,添加試樣的同時,試樣展開。作為薄膜110的具體例,可列舉:包含聚胺基甲酸酯、聚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尼龍、纖維素衍生物等的纖維狀或不織纖維狀基質、膜、濾紙、玻璃纖維濾紙、布、棉等。該些之中,較佳為可使用包含纖維素衍生物或尼龍的膜、濾紙、玻璃纖維濾紙等,更佳為可使用硝基纖維素膜、混合硝基纖維素酯(硝基纖維素與乙酸纖維素的混合物)膜、尼龍膜、濾紙。
為了使操作變得更簡便,測試條200較佳為具備支撐薄膜110的支撐體。作為支撐體,例如可使用塑膠等。
<試樣添加部> 測試條200亦可具有用以添加含有分析物160的試樣的試樣添加部120。於測試條200中,試樣添加部120是用以接收含有分析物160的試樣的部位。試樣添加部120可於試樣展開的方向上,形成在比判定部130更上游側的薄膜110上,或者亦可於薄膜110上設置例如包含纖維素濾紙、玻璃纖維、聚胺基甲酸酯、聚乙酸酯、乙酸纖維素、尼龍、棉布等材料的試樣添加墊來構成試樣添加部120。
<判定部> 於判定部130中固定有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131。捕捉配體131只要是與分析物160形成特異的結合者,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可較佳地使用針對分析物160的抗體等。即便於向測試條200提供試樣的情況下,捕捉配體131亦以不自判定部130移動的方式固定化。捕捉配體131只要藉由物理的結合或化學的結合或者吸附等,而直接地或間接地固定於薄膜110上即可。
另外,判定部130只要是如含有標識抗體150與分析物160的複合體170接觸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131般的構成,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於薄膜110上直接固定捕捉配體131,或者亦可於固定在薄膜110上的包含纖維素濾紙、玻璃纖維、不織布等的墊上固定捕捉配體131。
<吸液部> 吸液部140例如由纖維素濾紙、不織布、布、乙酸纖維素等吸水性材料的墊形成。所添加的試樣的展開前線(front line)到達吸液部140後的試樣的移動速度根據吸液部140的材質、大小等而不同。因此,可藉由吸液部140的材質、大小等的選定,而對分析物160的檢測·定量設定最合適的速度。再者,吸液部140為任意的構成,亦可省略。
測試條200視需要可進而含有反應部、控制部等任意的部位。
<反應部> 雖然省略圖示,但於測試條200中,亦可在薄膜110上形成含有標識抗體150的反應部。反應部可於試樣流動的方向上,設置在比判定部130更上游側。再者,亦可將圖2中的試樣添加部120用作反應部。當測試條200具有反應部時,若向反應部或試樣添加部120提供含有分析物160的試樣,則於反應部中,可使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接觸。於此情況下,僅向反應部或試樣添加部120提供試樣,藉此可形成含有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的複合體170,因此可實現所謂的一步驟型的免疫層析法。
反應部只要含有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標識抗體150,則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將標識抗體150直接塗佈於薄膜110上而成者。或者,反應部亦可為將使標識抗體150含浸於例如包含纖維素濾紙、玻璃纖維、不織布等的墊(結合墊(conjugate pad))中者固定在薄膜110上而成者。
<控制部> 雖然省略圖示,但測試條200亦可於試樣展開的方向上,形成將與標識抗體150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在薄膜110上而成的控制部。藉由在判定部130與控制部中一同測定顯色強度,可確認向測試條200提供的試樣展開後到達反應部及判定部130,且檢査正常地進行。再者,控制部除使用與標識抗體150特異地結合的其他種類的捕捉配體來代替捕捉配體131以外,以與所述判定部130相同的方式製作,可採用相同的構成。
[分析物的測定方法] 其次,對使用測試條200所進行的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分析物160的測定方法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分析物160的測定方法是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進行檢測或定量的分析物160的測定方法。實施形態的分析物160的測定方法可使用包含薄膜110、及將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131固定於該薄膜110上而成的判定部130的測試條200,並包括下述步驟(I)~步驟(III); 步驟(I):使試樣中所含有的所述分析物160、與利用具有將多個金屬粒子20固定於樹脂粒子10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對與該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150接觸的步驟, 步驟(II):於判定部130中,使步驟(I)中所形成的含有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的複合體接觸捕捉配體131的步驟, 步驟(III):測定源自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顯色強度的步驟。
步驟(I): 步驟(I)是使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接觸標識抗體150的步驟。只要形成含有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的複合體170,則接觸的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向測試條200的試樣添加部120或反應部(省略圖示)提供試樣,並於該反應部中使分析物160接觸標識抗體150,亦可於向測試條200提供試樣前,使試樣中的分析物160接觸標識抗體150。
步驟(I)中所形成的複合體170於測試條200上展開後移動,並到達判定部130。
步驟(II): 步驟(II)是於測試條200的判定部130中,使步驟(I)中所形成的含有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的複合體170接觸捕捉配體131。若使複合體170接觸捕捉配體131,則捕捉配體131與複合體170的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其結果,複合體170於判定部130中被捕捉。
再者,捕捉配體131不與標識抗體150特異地結合,因此當未與分析物160結合的標識抗體150到達判定部130時,該未與分析物160結合的標識抗體150通過判定部130。此處,當於測試條200中形成有固定有與標識抗體150特異地結合的其他捕捉配體的控制部(省略圖示)時,通過了判定部130的標識抗體150繼續展開,並於控制部中與所述其他捕捉配體結合。其結果,未與分析物160形成複合體170的標識抗體150於控制部中被捕捉。
步驟(II)之後,視需要於步驟(III)之前,例如可實施利用水、生理食鹽水、磷酸緩衝液等生化學檢査中所通用的緩衝液,對測試條200進行清洗的清洗步驟。藉由清洗步驟,可將未於判定部130、或判定部130及控制部中被捕捉的標識抗體150(未與分析物160結合,而未形成複合體170的標識抗體150)去除。
藉由實施清洗步驟,當於步驟(III)中,測定由判定部130、或判定部130及控制部中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所引起的顯色時,可降低背景的顯色強度,可提高信號/背景比,並可進一步提昇檢測感度或定量性。
步驟(III): 步驟(III)是測定源自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顯色強度的步驟。於實施所述步驟(II)或視需要的清洗步驟後,在測試條200中,測定源自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顯色強度。
再者,當於測試條200中形成有控制部時,藉由步驟(II),於控制部中,標識抗體150由其他捕捉配體捕捉而形成複合體。因此,於步驟(III)中,在測試條200中,不僅可於判定部130中產生由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所引起的顯色,於控制部中亦可產生由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所引起的顯色。如此,藉由在判定部130與控制部中一同測定顯色強度,可確認向測試條200提供的試樣是否正常地展開後到達反應部及判定部130。
<試樣及分析物> 本實施形態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中的試樣只要是包含蛋白質等可成為抗原的物質作為分析物160者,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含有目標分析物160的生物體試樣(即,全血、血清、血漿、尿、唾液、咳痰、鼻腔拭子液或咽拭子液、脊髓液、羊水、乳頭分泌液、眼淚、汗、來自皮膚的浸出液、來自組織或細胞及糞便的萃取液等)或食品的萃取液等。視需要,為了容易產生標識抗體150及捕捉配體131與分析物160的特異的結合反應,亦可於所述步驟(I)前,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進行前處理。此處,作為前處理,可列舉利用酸、鹼、界面活性劑等各種化學藥品等的化學的處理,或利用加熱·攪拌·超音波等的物理的處理。尤其,當分析物160為流感病毒NP抗原等通常未露出至表面的物質時,較佳為利用界面活性劑等進行處理。作為用於該目的的界面活性劑,可考慮特異的結合反應,例如抗原抗體反應等的配體與分析物160的結合反應性,而使用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
另外,所述試樣可藉由通常的免疫學的分析法中所使用的溶媒(水、生理食鹽水、或緩衝液等)或水混合有機溶媒來適宜稀釋。
作為所述分析物160,例如可列舉腫瘤指標物、信號傳送物質、激素等的蛋白質(包含聚肽、寡肽等)、核酸(包含單鏈或雙鏈的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寡核苷酸、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等)或具有核酸的物質、糖(包含寡糖、多糖類、糖鏈等)或具有糖鏈的物質、脂質等其他分子,只要是與標識抗體150及捕捉配體131特異地結合者,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HER2蛋白、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CA19-9、α-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IAP)、CA15-3、CA125、雌激素受體、黃體激素受體、糞隱血、肌鈣蛋白I、肌鈣蛋白T、CK-MB、CRP、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黃體形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梅毒抗體、流感病毒、人體血紅蛋白、衣原體抗原、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抗原、HBs抗體、HBs抗原、輪狀病毒、腺病毒、白蛋白、糖化白蛋白等。該些之中,較佳為藉由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而可溶化的抗原,更佳為如病毒的核蛋白質般形成自集合體的抗原。
<標識抗體> 標識抗體150用於在步驟(I)中,接觸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而形成含有分析物160與標識抗體150的複合體170。標識抗體150為利用具有將多個金屬粒子20固定於樹脂粒子10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對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化而成者。此處,所謂「標識化」,是指於步驟(I)~步驟(III)中,以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不自標識抗體150中脫離的程度,藉由化學的結合或物理的結合或者吸附等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直接地或間接地固定於抗體上。例如,標識抗體150可為抗體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直接結合而成者,亦可為抗體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經由任意的連接分子結合而成者、或分別固定於不溶性粒子上而成者。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抗體」,並無特別限制,例如除多株抗體、單株抗體、藉由基因重組所獲得的抗體以外,可使用與抗原具有結合能力的抗體片段[例如H鏈、L鏈、Fab、F(ab')2 等]等。另外,作為免疫球蛋白,可為IgG、IgM、IgA、IgE、IgD的任一種。作為抗體的產生動物種類,可以人為首、以及人以外的動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子、山羊、馬等)。作為抗體的具體例,可列舉:抗PSA抗體、抗AFP抗體、抗CEA抗體、抗腺病毒抗體、抗流感病毒抗體、抗HCV抗體、抗IgG抗體、抗人IgE抗體等。
<標識抗體的較佳的製作方法> 其次,列舉標識抗體150的較佳的製作方法來進行說明。標識抗體150的製造至少可包含以下的步驟A; 步驟A)於第1 pH條件下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混合來進行結合,藉此獲得標識抗體150的步驟,較佳為進而包含步驟B; 步驟B)於第2 pH條件下對標識抗體150進行處理的步驟。
[步驟A] 於步驟A中,於第1 pH條件下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混合而獲得標識抗體150。步驟A較佳為使固體狀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以分散於液相中的狀態與抗體接觸。第1 pH條件根據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中的金屬粒子20的金屬種類而不同。
當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為金粒子(包含金合金粒子;以下相同)時,就在與抗體的結合維持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分散與抗體的活性的狀態下,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均勻地接觸的觀點而言,第1 pH條件較佳為pH為2~7的範圍內的條件,進而更佳為酸性條件,例如pH為2.5~5.5的範圍內。當金屬粒子20為金粒子時,若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結合時的條件為pH未滿2,則存在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變質並失活的情況,若pH超過7,則當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混合時凝聚而難以分散。但是,當不會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失活時,即便pH未滿2,亦可進行處理。
另外,當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為金以外的粒子,例如鈀粒子、或該些的合金等時,就在與抗體的結合維持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分散與抗體的活性的狀態下,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均勻地接觸的觀點而言,第1 pH條件較佳為pH為2~10的範圍內的條件,更佳為例如pH為5~9的範圍內。當金屬粒子20為金以外的粒子時,若使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結合時的條件為pH未滿2,則存在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變質並失活的情況,若pH超過10,則當將樹脂-金屬複合體100與抗體混合時凝聚而難以分散。但是,當不會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失活時,即便pH未滿2,亦可進行處理。
步驟A較佳為於調整成第1 pH條件的結合用緩衝液(Binding Buffer)中進行。例如,於調整成所述pH的結合用緩衝液中混合規定量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並充分地進行混合。作為結合用緩衝液,例如可使用調整成規定濃度的硼酸溶液等。結合用緩衝液的pH的調整例如可使用鹽酸、氫氧化鈉等來進行。
繼而,向所獲得的混合液中添加規定量的抗體,並充分地進行攪拌、混合,藉此可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以所述方式獲得的標識抗體含有液例如可藉由離心分離等固液分離方法,僅分離取出作為固體部分的標識抗體150。
[步驟B] 於步驟B中,在第2pH條件下對步驟A中所獲得的標識抗體150進行處理,藉此進行抑制對於標識抗體150的非特異的吸附的阻隔。於此情況下,在第2 pH條件下,使藉由固液分離方法而分離取出的標識抗體150分散於液相中。該阻隔的條件根據樹脂-金屬複合體100中的金屬粒子20的金屬種類而不同。
當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為金粒子時,就保持抗體的活性且抑制標識抗體150的凝聚的觀點而言,第2 pH條件例如較佳為pH為2~9的範圍內,進而,就抑制標識抗體150的非特異的吸附的觀點而言,更佳為酸性條件,例如pH為2~6的範圍內。若阻隔的條件為pH未滿2,則存在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變質並失活的情況,若pH超過9,則標識抗體150凝聚而難以分散。
另外,當樹脂-金屬複合體100的金屬粒子20為金以外的粒子時,就保持抗體的活性且抑制標識抗體150的凝聚的觀點而言,第2 pH條件例如較佳為pH為2~10的範圍內,就抑制標識抗體150的非特異的吸附的觀點而言,更佳為pH為5~9的範圍內。若阻隔的條件為pH未滿2,則存在因強酸性而導致抗體變質並失活的情況,若pH超過10,則標識抗體150凝聚而難以分散。
步驟B較佳為使用調整成第2 pH條件的阻隔用緩衝液(Blocking Buffer)來進行。例如,向規定量的標識抗體150中添加調整成所述pH的阻隔用緩衝液,並使標識抗體150均勻地分散於阻隔用緩衝液中。作為阻隔用緩衝液,例如較佳為使用不與被檢測物結合的蛋白質的溶液。作為可用於阻隔用緩衝液的蛋白質,例如可列舉:牛血清白蛋白、卵白蛋白、酪蛋白、明膠等。更具體而言,較佳為使用調整成規定濃度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等。阻隔用緩衝液的pH的調整例如可使用鹽酸、氫氧化鈉等來進行。標識抗體150的分散例如較佳為使用超音波處理等分散方法。以所述方式獲得均勻分散有標識抗體150的分散液。
以所述方式,可獲得標識抗體150的分散液。自該分散液中,例如可藉由離心分離等固液分離方法,僅分離取出作為固體部分的標識抗體150。另外,視需要可實施清洗處理、保存處理等。以下,對清洗處理、保存處理進行說明。
(清洗處理) 清洗處理是向藉由固液分離方法而分離取出的標識抗體150中添加清洗用緩衝液,並使標識抗體150均勻地分散於清洗用緩衝液中。分散例如較佳為使用超音波處理等分散方法。作為清洗用緩衝液,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調整成pH為8~9的範圍內的規定濃度的三羥甲基胺基甲烷緩衝液(Tris buffer)、甘胺醯胺緩衝液(Glycine amide buffer)、精胺酸緩衝液(Arginine buffer)等。清洗用緩衝液的pH的調整例如可使用鹽酸、氫氧化鈉等來進行。標識抗體150的清洗處理視需要可重複進行多次。
(保存處理) 保存處理是向藉由固液分離方法而分離取出的標識抗體150中添加保存用緩衝液,並使標識抗體150均勻地分散於保存用緩衝液中。分散例如較佳為使用超音波處理等分散方法。作為保存用緩衝液,例如可使用向清洗用緩衝液中添加規定濃度的抗凝聚劑及/或穩定劑而成的溶液等。作為抗凝聚劑,例如可使用:以蔗糖、麥芽糖、乳糖、海藻糖為代表的糖類,或以甘油、聚乙烯醇為代表的多元醇等。作為穩定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卵白蛋白、酪蛋白、明膠等蛋白質。能夠以所述方式進行標識抗體150的保存處理。
於以上的各步驟中,視需要可進而使用界面活性劑,或疊氮化鈉、對羥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劑。
[分析物檢測·定量套組]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分析物測定用套組是使用例如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200,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用以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160進行檢測或定量的套組。
本實施形態的套組包括: 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200,包含薄膜110、及將與所述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薄膜110上而成的判定部130;以及 檢測試藥,包含利用具有將多個金屬粒子20固定於樹脂粒子10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100對與分析物160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150。本實施形態的套組視需要可進而包含其他構成要素。
於使用本發明的套組時,可於使試樣中的分析物160與檢測試藥中的標識抗體150接觸來實施步驟(I)後,向測試條200的反應部或試樣添加部120中提供試樣,然後依次實施步驟(II)、步驟(III)。或者,亦可將檢測試藥塗佈於比測試條200的判定部130更上游側,適宜進行乾燥而形成反應部後,向所形成的反應部或比該反應部更上游側的位置(例如試樣添加部120)添加試樣,然後依次實施步驟(I)~步驟(III)。 實施例
其次,藉由實施例來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該些實施例任何限定。於以下的實施例、比較例中,只要事先無特別說明,則各種測定、評價為藉由下述方式者。
<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吸光度測定> 關於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吸光度,向光學用白板玻璃製單元(光程長度為10 mm)中加入製備成0.01 wt%的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液(分散媒:水),使用瞬間多重測光系統(multi-metering system)(大塚電子公司製造,MCPD-3700),於金的情況下測定570 nm的吸光度。於金的情況下,將570 nm中的吸光度為0.9以上設為○(良好),將0.5~未滿0.9設為△(可),將未滿0.5設為×(不可)。
<固體成分濃度測定及金屬承載量的測定> 向磁製坩堝中加入濃度調整前的分散液1 g,並於70℃下進行3小時熱處理。測定熱處理前後的重量,並藉由下述式來算出固體成分濃度。
固體成分濃度(wt%)=[乾燥後的重量(g)/乾燥前的重量(g)]×100
另外,於500℃下,對所述熱處理後的樣品進而進行5小時加熱處理,測定加熱處理前後的重量,並藉由下述式來算出金屬承載量。 金屬承載量(wt%)=[500℃加熱處理後的重量(g)/500℃加熱處理前的重量(g)]×100
<樹脂粒子及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的測定> 使用圓盤離心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CPS 圓盤式離心機(Disc Centrifuge) DC24000 UHR,CPS儀器有限(CPS instruments,Inc.)公司製造)進行測定。測定是於使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於水中的狀態下進行。
<利用免疫層析法的評價> 使用各實施例等中所製作的樹脂-金屬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 (評價方法) 評價是使用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愛德泰克(Adtec)公司製造),比較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於性能評價中,抗原使用流感A型陽性對照(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APC稀釋前的病毒的濃度為5000 FFU/ml)。 (評價程序) 向96孔盤的各孔中各加入3 μl樹脂-金屬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並混合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及陰性對照各100 μl。繼而,向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中添加50 μl,並評價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顯色水準使用膠體金判定用顏色樣本(愛德泰克公司製造)進行判定。
<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的測定> 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的測定是根據利用場發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FE-STEM(Field emiss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日立先端科技(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公司製造,SU-9000)觀測朝帶有碳支撐膜的金屬性網眼滴加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液所製作的基板的圖像,測定金屬粒子的面積平均徑。
[實施例1] <樹脂粒子的合成>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Aldrich)公司製造](1.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2.00 g)溶解於8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9.90 g)及二乙烯基苯(DVB,0.1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250 rpm、60℃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5分鐘滴加溶解於9.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100 g),以250 rpm、60℃攪拌6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45 μ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10分鐘)來使該樹脂粒子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合成> 向所述樹脂粒子分散液(3.05 g)中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80 g),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000 rpm,1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後,再次分散於55 g的純水中,而製備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歷時8分鐘將該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5 g滴加至10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450 ml)中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6 μ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000 rpm,120分鐘)來使該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37 g的純水中,並藉由超濾膜來進行精製,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中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1.20。另外,樹脂-金複合體中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2.0 nm,金的承載量為49.4 wt%。將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示於圖3。
[實施例2] 除向實施例1中所獲得的樹脂粒子分散液(3.05 g)中添加10 mM的氯金酸水溶液(56 g)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平均粒徑為0.6 μm的樹脂-金複合體及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中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為1.04。另外,樹脂-金複合體中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7.61 nm,金的承載量為36.8 wt%。
[實施例3] <樹脂粒子的合成> 將2-VP(9.90 g)及DVB(0.100 g)添加至450 g的純水中,於氮氣氣流下,以250 rpm、60℃攪拌30分鐘。攪拌30分鐘後,歷時5分鐘滴加溶解於9.00 g的純水中的AIBA(0.100 g),以250 rpm攪拌6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10 μ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20分鐘)來使該樹脂粒子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合成> 向樹脂粒子分散液(5.0 g)中添加30 mM的氯金酸水溶液(198 g),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000 rpm,1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後,再次分散於1.5 g的純水中,而製備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歷時2分鐘將該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1.5 g)滴加至10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65 ml)中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22 μm的樹脂-金複合體。向該樹脂-金複合體中添加10 wt%的分散劑(BYK194)600 μl並攪拌1小時後,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10分鐘)來進行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其後,添加適量的純水再次進行分散,並藉由超濾膜來進行精製,而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中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為1.12。另外,樹脂-金複合體中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2.6 nm,金的承載量為37.0 wt%。
[比較例1]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著色乳膠(默克密理博(Merck Millipore)公司製造,著色愛斯塔波(Estapor)功能性粒子,K1030,平均粒徑為:392 nm,570 nm中的吸光度為0.83,400 nm中的吸光度為1.11)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著色乳膠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著色乳膠。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著色乳膠標識抗體。 使用所製作的著色乳膠標識抗體,進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著色乳膠的性能。 (評價方法) 評價是使用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愛德泰克公司製造),比較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於性能評價中,抗原使用流感A型陽性對照(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APC稀釋前的病毒的濃度為5000 FFU/ml)。 (評價程序) 向96孔盤的各孔中各加入3 μl著色乳膠標識抗體,並混合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及陰性對照各100 μl。繼而,向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中添加50 μl,並評價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1A]
根據所述表1A,確認著色乳膠標識抗體對於1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將以上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吸光度的結果匯總並示於表1B中。
[表1B]
[比較例2] <膠體金的合成> 向500 ml三口圓底燒瓶中加入1 mM氯金酸水溶液250 ml,使用加熱回流裝置,一面激烈地攪拌一面使其沸騰,沸騰後添加38.8 mM檸檬酸鈉水溶液25 ml,並確認溶液自淡黃色變化成深紅色。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繼續加熱10分鐘後,於室溫下進行30分鐘左右的攪拌並放置冷卻。使用孔徑為2 μm的薄膜過濾器對溶液進行過濾,移至三角燒瓶中並於陰涼處保存。所製作的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3 nm。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膠體金1 ml(OD=10)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膠體金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膠體金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膠體金標識抗體。 使用所製作的膠體金標識抗體,進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膠體金的性能。 (評價方法) 評價是使用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愛德泰克公司製造),比較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於性能評價中,抗原使用流感A型陽性對照(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APC稀釋前的病毒的濃度為5000 FFU/ml)。 (評價程序) 向96孔盤的各孔中各加入3 μl膠體金標識抗體,並混合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及陰性對照各100 μl。繼而,向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中添加50 μl,並評價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2]
根據所述表2,確認膠體金標識抗體對於32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比較例3] <樹脂粒子的合成>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5.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89.5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50.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200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60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beads)(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20℃進行攪拌,一面歷時4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與528 mM的硼酸水溶液(10 ml)的混合溶液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250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1.69。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75.0 nm,金的承載量為52.3 wt%。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3]
根據所述表3,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1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4]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1.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0.5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500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40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20℃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510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1.01。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6.3 nm,金的承載量為54.2 wt%。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4]
根據所述表4,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5]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0.5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0.5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613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40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3℃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625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0.98。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5.0 nm,金的承載量為55.3 wt%。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5]
根據所述表5,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6]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1.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4-乙烯基吡啶(4-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438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45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3℃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448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0.99。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4.0 nm,金的承載量為55.7 wt%。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6]
根據所述表6,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7]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1.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3-乙烯基吡啶(3-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429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45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3℃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436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1.03。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4.3 nm,金的承載量為55.5 wt%。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7]
根據所述表7,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8] 使甲基丙烯酸2-(二異丙基胺基)乙酯(DPA,10.3 g)、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0.2 g)與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2.0 g)溶解於85 g的純水中後,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7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2.00 g的純水中的過氧二硫酸銨(APS,0.10 g),以150 rpm、7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38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45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3℃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45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0.96。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4.6 nm,金的承載量為48.5 wt%。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8]
根據所述表8,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9] <樹脂粒子的合成>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3.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9.50 g)及二乙烯基苯(DVB,0.5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25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70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60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20℃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93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0.92。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4.9 nm,金的承載量為55.8 wt%。將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表面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示於圖4,將其剖面的掃描型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照片示於圖5。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9]
根據所述表9,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64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實施例10] <樹脂粒子的合成>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2.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 g)溶解於30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 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150 rpm、30℃攪拌50分鐘,繼而於60℃下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2分鐘滴加溶解於18.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500 g),以150 rpm、60℃攪拌3.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80 nm的樹脂粒子。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60分鐘)來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操作進行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去除雜質。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10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
向所述樹脂粒(50 ml)中添加純水1233 ml後,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0 ml),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3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將該作業重複3次,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其後,進行濃度調整,而製備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
繼而,向純水1580 ml中添加所述2.5 wt%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42.4 ml),一面以160 rpm、20℃進行攪拌,一面歷時2分鐘滴加528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 ml)後,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399 nm的樹脂-金複合體。藉由離心分離(3100 rpm,60分鐘)來使所述樹脂-金複合體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將該作業重複3次後,藉由透析處理來進行精製、濃度調整,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根據所述方法測定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吸光度的結果為0.96。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5.0 nm,金的承載量為53.2 wt%。將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表面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示於圖6,將其剖面的掃描型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照片示於圖7。於該樹脂-金複合體中,金粒子包括完全地內包於樹脂粒子中的內包金粒子、具有包埋於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部分露出金粒子、及吸附於樹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且至少一部分的金粒子三維地分佈於樹脂粒子的表層部。
<免疫層析的評價> 於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1 ml(0.1 wt%)中混合流感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攪拌約3小時來使樹脂-金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以最終濃度變成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來阻隔樹脂-金複合體表面。以12000 rpm、4℃進行5分鐘離心分離後回收,並懸浮於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緩衝液中來製作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
使用所製作的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分散液,進行利用免疫層析法的測定,並評價該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的性能。以下表示其結果。
[表10]
根據所述表10,確認樹脂-金複合體標識抗體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顯示出良好的顯色。
若比較實施例9的圖5與實施例10的圖7的剖面圖像,則金粒子的60%~100%、較佳為75%~100%存在於自樹脂粒子的表面起於深度方向上為粒子半徑的50%的範圍內的實施例10的免疫層析的檢測感度更優異。
[關於標識抗體的製作的試驗例]
[製作例1] <樹脂粒子的合成> 使愛麗庫特(Aliquat)336[奧德里奇公司製造](1.00 g)及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2.00 g)溶解於80 g的純水中後,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9.90 g)及二乙烯基苯(DVB,0.100 g),於氮氣氣流下,以250 rpm、60℃攪拌30分鐘。攪拌後,歷時5分鐘滴加溶解於9.00 g的純水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AIBA,0.100 g),以250 rpm、60℃攪拌6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36 μm的樹脂粒子A-1。藉由離心分離(9000 rpm,10分鐘)來使所述A-1進行沈澱,去除上清液後,再次分散於純水中,而獲得2.1 wt%的樹脂粒子分散液B-1。
<樹脂-金複合體的合成> 向所述B-1(19.09 g)中添加30 mM氯金酸水溶液(106.6 g),並於室溫下放置24小時。其後,藉由離心分離(3000 rpm,10分鐘)來使樹脂粒子沈澱,並去除上清液,藉此去除多餘的氯金酸後,再次分散於40 g的純水中,而製備金離子吸附樹脂粒子分散液C-1。歷時4分鐘將所述C-1(20 g)滴加至3.3 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600 ml)中後,於8℃下攪拌1小時,進而於室溫下攪拌5小時,藉此獲得平均粒徑為0.38 μm的樹脂-金複合體D-1。藉由離心分離(3000 rpm,120分鐘)來使所述D-1沈澱,去除上清液後,添加適量的純水來再次進行分散,然後藉由超濾膜來進行精製,藉此獲得1 wt%的樹脂-金複合體分散液E-1。根據所述方法測定E-1中的樹脂-金複合體F-1的吸光度的結果為1.0。另外,F-1中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2.0 nm,金的承載量為49.1 wt%。
[試藥等] 於試驗例、參考試驗例中使用以下的試藥等。 抗流感A型單株抗體(7.15 mg/mL/PBS):愛德泰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結合用緩衝液a:100 mM 利用HCl將硼酸溶液調整成pH≒3 結合用緩衝液b:100 mM 利用HCl將硼酸溶液調整成pH≒4 結合用緩衝液c:100 mM 利用HCl將硼酸溶液調整成pH≒5 結合用緩衝液d:100 mM 硼酸溶液 pH≒6.5 結合用緩衝液e:100 mM 利用NaCl將硼酸溶液調整成pH≒7.5。 結合用緩衝液f:100 mM 利用NaCl將硼酸溶液調整成pH≒8.5。 結合用緩衝液g:50 mM 2-嗎啉基乙磺酸溶液 pH≒3.8 阻隔用緩衝液a:利用HCl將1 wt%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調整成pH≒5。 阻隔用緩衝液b:利用HCl將1 wt%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調整成pH≒7。 阻隔用緩衝液c:利用HCl將1 wt%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調整成pH≒8.5。 阻隔用緩衝液d:利用HCl將1 wt%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調整成pH≒9.5。 清洗用緩衝液:利用HCl將5 mM三羥甲基胺基甲烷溶液調整成pH≒8.5。 保存用緩衝液:以變成10 wt%濃度的方式將蔗糖添加至清洗用緩衝液中。 流感A型陽性對照(APC):使用檢體處理液(愛德泰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對流感A型病毒鈍化抗原(愛德泰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100倍稀釋來製備。APC的抗原濃度相當於5000 FFU/ml。 陰性對照:檢體處理液(愛德泰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uNCP粒:製作例1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1 wt%;平均粒徑為380 nm)
[試驗例1]
(結合步驟) 向微型管[IBIS(註冊商標;亞速旺(AS ONE)公司製造)2 mL]中投入作為樹脂-金屬複合體的AuNCP粒0.1 mL,並添加0.9 mL的結合用緩衝液a。藉由顛倒混合而充分地混合後,添加抗流感A型單株抗體100 μg,並於室溫下歷時3小時進行顛倒攪拌,而獲得含有利用樹脂-金屬複合體進行了標識的抗流感A型單株抗體的標識抗體含有液A-1。
(阻隔步驟) 繼而,對標識抗體含有液A-1進行冰浴冷卻後,歷時5分鐘以12000 rpm進行離心分離,去除上清液後,向固體成分殘渣中添加1 mL的阻隔用緩衝液a,歷時10秒~20秒進行超音波分散處理,進而,於室溫下歷時2小時進行顛倒攪拌,而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B-1。
(清洗處理) 繼而,對標識抗體含有液B-1進行冰浴冷卻後,歷時5分鐘以12000 rpm進行離心分離,去除上清液後,向固體成分殘渣中添加清洗用緩衝液1 mL,歷時10秒~20秒進行超音波分散處理。將該操作重複3次來作為清洗處理。
(保存處理) 繼而,於冰浴冷卻後,歷時5分鐘以12000 rpm進行離心分離,去除上清液後,向固體成分殘渣中添加保存用緩衝液1 mL,歷時10秒~20秒進行超音波分散處理,藉此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C-1。
[試驗例2] 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b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A-2、標識抗體含有液B-2、標識抗體含有液C-2。
[試驗例3] 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c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A-3、標識抗體含有液B-3、標識抗體含有液C-3。
[試驗例4] 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d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A-4、標識抗體含有液B-4、標識抗體含有液C-4。
[參考試驗例1] 當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e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時,樹脂-金屬複合體凝聚,因此難以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
[參考試驗例2] 當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f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時,樹脂-金屬複合體凝聚,因此難以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
[試驗例5] 於試驗例1的阻隔步驟中使用阻隔用緩衝液b來代替阻隔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B-5、標識抗體含有液C-5。
[試驗例6] 於試驗例1的阻隔步驟中使用阻隔用緩衝液c來代替阻隔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B-6、標識抗體含有液C-6。
[參考試驗例3] 於試驗例1的阻隔步驟中使用阻隔用緩衝液d來代替阻隔用緩衝液a的結果,結合步驟後的標識抗體顯示出良好的分散性,但於阻隔步驟後標識抗體凝聚,難以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
[試驗例7] 於試驗例1的結合步驟中使用結合用緩衝液g來代替結合用緩衝液a,除此以外,以與試驗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標識抗體含有液A-7、標識抗體含有液B-7、標識抗體含有液C-7。
<評價方法> 評價是使用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愛德泰克公司製造),比較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顯色水準使用膠體金判定用顏色樣本(愛德泰克公司製造)進行判定。於篩選評價中,抗原使用流感A型陽性對照(APC)。於性能評價中,抗原使用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稀釋)。
<篩選評價> 向96孔盤的7個孔中各加入3 μL試驗例1~試驗例7中所獲得的標識抗體含有液C-1~標識抗體含有液C-7,並於各孔中混合APC100 μL。繼而,向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中各添加50 μL,並評價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將其結果示於表11。再者,表11中的數值越大,表示顯色水準越高(顯色越強)。
[表11]
根據表11,確認試驗例1中所獲得的抗體標識含有液C-1顯示出最強的顯色,具有優異的標識性能。
<性能評價> 向96孔盤的12個孔中各加入3 μL試驗例1中所獲得的標識抗體含有液C-1,並混合APC的2倍稀釋列(1倍~1024倍稀釋,分別表示為APC×1~APC×1024)及陰性對照各100 μL。繼而,向流感A型評價用單色屏幕中添加50 μL,並評價5分鐘後、10分鐘後、15分鐘後的顯色水準。將其結果示於表12。再者,表12中的數值越大,表示顯色水準越高(顯色越強)。
[表12]
根據表12,確認試驗例1中所獲得的標識抗體含有液C-1對於256倍稀釋的抗原亦顯示出良好的顯色,具有優異的標識性能。
以上,以例示的目的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所述實施形態限制。
本國際申請主張基於2014年7月1日所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4-136356號、及2014年7月1日所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4-136357號的優先權,並將該些申請的所有內容引用於本案中。
10‧‧‧樹脂粒子
20‧‧‧金屬粒子
30‧‧‧內包金屬粒子
40‧‧‧部分露出金屬粒子
50‧‧‧表面吸附金屬粒子
60‧‧‧表層部
100‧‧‧樹脂-金屬複合體
110‧‧‧薄膜
120‧‧‧試樣添加部
130‧‧‧判定部
131‧‧‧捕捉配體
140‧‧‧吸液部
150‧‧‧標識抗體
160‧‧‧分析物
170‧‧‧複合體
200‧‧‧測試條
圖1是表示構成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標識物質的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剖面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的分析物的測定方法的概要的說明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 圖4是實施例9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 圖5是實施例9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剖面的掃描型透射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照片。 圖6是實施例10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 圖7是實施例10中所獲得的樹脂-金複合體的剖面的掃描型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照片。

Claims (17)

  1. 一種標識物質,其包括具有將金屬粒子固定於樹脂粒子上而成的結構的樹脂-金屬複合體,其特徵在於: 具備以下的(A)、(B)的任一種構成: (A)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超過300 nm;或者 (B)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為超過20 nm、未滿70 nm的範圍內, 而且,所述金屬粒子包含具有包埋於所述樹脂粒子內的部位及朝所述樹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金屬粒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所述金屬粒子更包含完全地內包於所述樹脂粒子中的金屬粒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相對於樹脂-金屬複合體的重量,所述金屬粒子的承載量為5 wt%~70 wt%的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所述樹脂粒子為結構中具有可吸附金屬離子的取代基的聚合物粒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所述樹脂粒子為含氮聚合物粒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於所述(A)時,所述金屬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 nm以上、80 nm以下的範圍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於所述(A)時,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為超過300 nm、且為1000 nm以下的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所述金屬粒子為金粒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於所述(B)時,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平均粒徑為100 nm以上、1000 nm以下的範圍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所述金屬粒子為金粒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中使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分散於水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其為使抗原或抗體吸附於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表面來使用者。
  13. 一種免疫學的測定法,其特徵在於: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標識物質。
  14. 一種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標識物質。
  15. 一種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其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其特徵在於: 使用包含薄膜、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所述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的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進行包含下述步驟(I)~步驟(III)的步驟; 步驟(I):使所述試樣中所含有的所述分析物、與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對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接觸的步驟, 步驟(II):於所述判定部中,使所述步驟(I)中所形成的含有所述分析物與所述標識抗體的複合體接觸所述捕捉配體的步驟, 步驟(III):測定源自所述標識物質中的所述樹脂-金屬複合體的局部型表面電漿子共振的顯色強度的步驟。
  16. 一種分析物測定用套組,其使用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用以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所述分析物測定用套組包括: 所述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包含薄膜、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所述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以及 檢測試藥,包含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對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
  17. 一種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其用以對試樣中所含有的分析物進行檢測或定量,其包括: 薄膜; 判定部,於所述試樣展開的方向上,將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捕捉配體固定於所述薄膜上而形成;以及 反應部,於比所述判定部更上游側包含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標識物質對與所述分析物特異地結合的抗體進行標識而成的標識抗體。
TW107128916A 2014-07-01 2015-07-01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TWI733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6356 2014-07-01
JP2014136357 2014-07-01
JP2014-136356 2014-07-01
JP2014-136357 2014-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0979A true TW201840979A (zh) 2018-11-16
TWI733048B TWI733048B (zh) 2021-07-11

Family

ID=5501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916A TWI733048B (zh) 2014-07-01 2015-07-01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TW104121256A TWI636257B (zh) 2014-07-01 2015-07-01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256A TWI636257B (zh) 2014-07-01 2015-07-01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690665B2 (zh)
EP (2) EP3644059A1 (zh)
JP (3) JP6353534B2 (zh)
CN (1) CN106662585B (zh)
TW (2) TWI733048B (zh)
WO (1) WO20160027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65560B1 (en) * 2014-07-01 2022-04-27 NIPPON STEEL Chemical & Material Co., Ltd. Resin-metal composite, marker, immunoassay method, immunoassay reagent, method for measuring analyte, analyte measurement kit, and lateral-flow 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
US10690665B2 (en) 2014-07-01 2020-06-23 Nippon Steel Chemical & Materials Co., Ltd. Marker, immunoassay method, immunoassay reagent, method for assaying analyte, analyte measurement kit, and lateral-flow 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
WO2017010391A1 (ja) * 2015-07-11 2017-01-19 新日鉄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白金複合体及びその利用
JP6656052B2 (ja) * 2016-03-31 2020-03-04 日鉄ケミカル&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免疫測定方法、免疫測定用キット及びラテラルフロー型クロマト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JP6737643B2 (ja) * 2016-06-17 2020-08-12 日鉄ケミカル&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標識抗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免疫学的測定法
KR102640613B1 (ko) * 2016-12-28 2024-02-26 닛테츠 케미컬 앤드 머티리얼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금속-수지 복합체 및 그 이용
JP2018169373A (ja) * 2017-03-30 2018-11-01 新日鉄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免疫測定方法、免疫測定用キット及びラテラルフロー型クロマト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JP2019066323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鉄ケミカル&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標識抗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免疫学的測定法
US20230104609A1 (en) * 2021-10-04 2023-04-06 Tintoria Piana, Inc Diagnostic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ing an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410751B (zh) * 2021-12-30 2024-01-12 安徽科技学院 标记物核酸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试纸条、聚吡咯纳米粒子的用途
WO2024084726A1 (ja) * 2022-10-21 2024-04-2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おりもの用テストストリップ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で用いるためのおりもの用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JP2024061668A (ja) * 2022-10-21 2024-05-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おりもの用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9122A (en) 1981-05-18 1982-11-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Film winding device for camera
CA2026409C (en) 1989-09-29 2004-11-09 Ernest G. Schutt Method of producing a reagent containing a narrow distribution of colloidal particles of a selected size and the use thereof
JP2955405B2 (ja) 1990-08-31 1999-10-04 ジェイエスアール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法
US5710005A (en) * 1996-10-29 1998-01-20 Biocode, Inc. Analyte detection with a gradient lateral flow device
WO1999064864A1 (en) 1998-06-12 1999-12-16 New Horizons Diagnostics Inc. Optimizing sensitivity in colloidal colorimetric flow through and lateral flow tests
NZ511705A (en) * 2001-05-14 2004-03-26 Horticulture & Food Res Inst Methods and rapid immunoassay device for detecting progesterone and other steroids
JP4426819B2 (ja) 2002-10-21 2010-03-0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磁性体内包粒子の製造方法
KR101115903B1 (ko) 2003-04-16 2012-02-13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성체 내포 입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면역 측정용 입자,및 면역 측정 방법
EP1664772A4 (en) 2003-08-04 2007-01-03 Univ Emory POROUS MATERIALS ENCLOSED WITH NANO-SPECIES
JP2006115716A (ja) * 2004-10-19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抗c反応性タンパク質モノクローナル抗体産生細胞ライン、そ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り産生されたモノクローナル抗体
JP2007225576A (ja) 2006-02-27 2007-09-06 Canon Inc 検出試薬、検出素子、および検出方法
JP5035622B2 (ja) 2008-01-11 2012-09-2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着色ラテックス
JP2009192270A (ja) 2008-02-12 2009-08-27 Bl:Kk 高感度免疫測定法
JP5234453B2 (ja) * 2008-03-04 2013-07-10 国立大学法人富山大学 皮膚カテプシンの分析方法、皮膚の光ストレスの判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キット
JP5132664B2 (ja) 2009-12-07 2013-0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方法
CN102782024B (zh) * 2010-03-01 2015-04-22 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微粒复合体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19822A1 (en) * 2010-03-24 2011-09-29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ultimodal diagnostic technology for early stage cancer lesions
CN102253202B (zh) 2010-05-17 2014-05-21 北京库尔科技有限公司 苏云金芽孢杆菌检测试剂盒
WO2011148870A1 (ja) * 2010-05-28 2011-12-01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金属微粒子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043323A (ko) * 2011-02-09 2014-04-09 신닛테츠 수미킨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금속 미립자 분산 복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국재형 표면 플라즈몬 공명 발생 기판
JP5964555B2 (ja) 2011-05-20 2016-08-03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チップ、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測定システムおよび測定方法
JP2014136357A (ja) 2013-01-16 2014-07-28 Fujitsu Ltd 電子機器の筐体及び該筐体の製造方法
JP5802689B2 (ja) 2013-01-16 2015-10-28 日精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二液用射出機
EP3165560B1 (en) * 2014-07-01 2022-04-27 NIPPON STEEL Chemical & Material Co., Ltd. Resin-metal composite, marker, immunoassay method, immunoassay reagent, method for measuring analyte, analyte measurement kit, and lateral-flow 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
US10690665B2 (en) * 2014-07-01 2020-06-23 Nippon Steel Chemical & Materials Co., Ltd. Marker, immunoassay method, immunoassay reagent, method for assaying analyte, analyte measurement kit, and lateral-flow 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
WO2017010391A1 (ja) * 2015-07-11 2017-01-19 新日鉄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白金複合体及びその利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585A (zh) 2017-05-10
TW201625948A (zh) 2016-07-16
JP2020177035A (ja) 2020-10-29
US11733241B2 (en) 2023-08-22
EP3165923A1 (en) 2017-05-10
US10690665B2 (en) 2020-06-23
US20200240987A1 (en) 2020-07-30
TWI636257B (zh) 2018-09-21
CN106662585B (zh) 2021-08-03
US20170168049A1 (en) 2017-06-15
WO2016002743A1 (ja) 2016-01-07
JP2018136350A (ja) 2018-08-30
EP3644059A1 (en) 2020-04-29
EP3165923A4 (en) 2017-11-29
JP6353534B2 (ja) 2018-07-04
JPWO2016002743A1 (ja) 2017-04-27
TWI733048B (zh) 2021-07-11
JP6847077B2 (ja) 2021-03-24
EP3165923B1 (en)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6257B (zh) 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TWI694257B (zh) 樹脂-金屬複合體、標識物質、免疫學的測定法、免疫學的測定用試藥、分析物的測定方法、分析物測定用套組以及側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JP6800275B2 (ja) 樹脂−白金複合体及びその利用
TW201825604A (zh) 金屬-樹脂複合體、標記物質、免疫學測定法、免疫學測定用試劑、分析物的測定方法、用以對分析物進行測檢或定量的分析物測定用套組及測向流型層析用測試條
JP2017181368A (ja) 免疫測定方法、免疫測定用キット及びラテラルフロー型クロマト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JP7265315B2 (ja) 免疫学的測定用金属ナノ粒子-セルロース複合体、標識物質、免疫学的測定法、免疫学的測定用試薬、アナライトの測定方法、アナライト測定用キット、及び、ラテラルフロー型クロマト用テストストリッ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