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4954A - 負載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負載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4954A
TW201824954A TW106144303A TW106144303A TW201824954A TW 201824954 A TW201824954 A TW 201824954A TW 106144303 A TW106144303 A TW 106144303A TW 106144303 A TW106144303 A TW 106144303A TW 201824954 A TW201824954 A TW 2018249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panel
level
control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6971B (zh
Inventor
三宅智裕
工藤弘行
豊田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4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4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6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69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6/00Switches actuated by change of magnetic field or of electric field, e.g. by change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agnet and switch, by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16Indicators for switching condition, e.g. "on" or "off"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操作者可容易地進行將負載之動作位準調節至所希望值之作業的負載控制裝置。負載控制裝置(10)具有操作部(20)及控制部(30)。操作部(20)具有:操作者用以操作負載(60)之操作面(200),及測定操作面(200)上之操作者動作的觸控感測器(24)。控制部(30)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且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與第一動作不同的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第一控制及第二控制都是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控制。第二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比第一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大。

Description

負載控制裝置
本揭示係大致關於負載控制裝置(Load Control Device),更詳而言之,關於調節負載之動作位準的負載控制裝置。
文獻1(日本特開2015-187920號公報)揭示具有操作單元及開關本體之開關裝置。操作單元包括具有上下排列之3個操作區域(上操作區域、中操作區域、下操作區域)之觸控感測器部。控制部依據觸控感測器部之檢測結果使由外部電源對照明負載供給及切斷供電的開關元件導通、斷路。特別地,觸控操作中操作區域時,控制部藉由使開關元件導通(或斷路)來點亮(或熄滅)照明負載。控制部在照明負載點亮中觸控操作上操作區域時,相位控制開關元件以提高照明負載之調光位準。控制部在照明負載點亮中觸控操作下操作區域時,相位控制開關元件以降低照明負載之調光位準。
文獻1之開關裝置(負載控制裝置)藉由觸控操作上操作區域或下操作區域,可變更照明負載之調光位準(負載之動作位準)。但是,在文獻1中,觸控操作上操作區域或下操作區域時,控制部使相位角只變化1階段。因此,為調節負載之動作位準至所希望值,可能必須進行許多次上操作區域或下操作區域之觸控操作。
本揭示之課題係提供操作者可容易地進行將負載之動作位準調節至所希望值之作業的負載控制裝置。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負載控制具有操作部及控制部。前述操作部具有:操作者用以操作負載之操作面;及測定前述操作面上之操作者動作的觸控感測器。前述控制部在藉由前述觸控感測器所測定之前述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且在藉由前述觸控感測器所測定之前述動作為與前述第一動作不同之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前述第一控制及前述第二控制都是變更前述負載之動作位準的控制。前述第二控制之前述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比前述第一控制之前述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大。
1.實施形態 1.1結構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負載控制開關)10的電路結構的概略圖。負載控制裝置10藉由來自交流電源50之電力控制負載60。特別地,負載控制裝置10具有調節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交流電源50係商用交流電源(例如,單相100[V]、60[Hz])。負載60係照明負載,例如,具有多數發光二極體(LED)元件及使多數LED元件點亮之電源電路。在本實施形態中,負載60之動作位準係對應負載60之光輸出(亮度)的調光位準。
如圖2及圖3所示地,負載控制裝置10具有操作部20、控制部30及安裝框架40。
安裝框架40係用以將負載控制裝置10設置在營造材(例如建物之壁)上。如圖3所示地,安裝框架40呈具有矩形開口41之矩形框狀。安裝框架40具有互相平行之一對長條狀側片42、42及連接一對側片42、42之端部的一對安裝片43、43。一對側片42、42分別在其長方向之中央部具有在該長方向上排列之一對安裝孔420、420。安裝孔420係用以將控制部30安裝在安裝框架40上。安裝框架40係使用安裝片43、43固定在營造材上。因此,藉由安裝框架40,可將負載控制裝置10設置在營造材上。
如圖4及圖5所示地,操作部20具有電路塊21及收容電路塊21之本體部22。
電路塊21具有基板23。基板23係矩形之印刷配線板。基板23在與長方向(圖4之上下方向)直交之寬方向的兩側具有突片230、230。突片230、230在基板23之寬方向上未排列在一直線上。此外,基板23具有分別朝厚度方向貫穿突片230、230之貫穿孔231、231。
電路塊21具有觸控感測器24及顯示部25(請參照圖1)。觸控感測器24係用以測定(檢測)設定於操作部20的操作面200(請參照圖2)上之操作者動作。觸控感測器24輸出操作者接觸操作面200之位置。觸控感測器24安裝在基板23之厚度方向的第一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前面)。但是,在圖4中省略觸控感測器24。因為觸控感測器24是以往習知之觸控感測器,所以省略其詳細說明。顯示部25係用以在操作面200上顯示表示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顯示。顯示部25具有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5個)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5個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係例如發光二極體。如圖4所示地,5個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安裝在基板23之厚度方向的第一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前面)。特別地,5個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係配置成在基板23之寬方向中央部沿著長方向排列在一直線上。此外,5個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由基板23之長方向的一端(圖4之下端)向另一端(圖4之上端)依序排列。
電路塊21具有連接器26(請參照圖4及圖5)。連接器26係用以電性連接於操作部20及控制部30。更詳而言之,連接器26係用以傳送來自觸控感測器24之輸出信號至控制部30。連接器26係用以傳送來自控制部30之控制信號至顯示部25。此外,連接器26亦用以由控制部30供電至操作部20。如圖5所示地,連接器26安裝在基板23之厚度方向的第二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後面)。
如圖4至圖7所示地,本體部22呈板狀。更詳而言之,本體部22呈矩形之板狀。本體部22具有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
如圖4及圖6所示地,第一面板27呈矩形之板狀。第一面板27具有厚度方向之第一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前面)27a及第二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後面)27b。在操作部20中,如圖6所示地,操作面200設於第一面27a。第一面板27具有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呈相同外形形狀之矩形板狀。如圖8所示地,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係以厚度方向互相一致之方式重疊。在此,第一面27a係在第一部位270中與第二部位271相反側之面(圖8之左面),第二面27b係在第二部位271中與第一部位270相反側之面(圖8之右面)。此外,第一部位270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且第二部位271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可由壓克力樹脂形成,但在第二部位271使用之壓克力樹脂中混入顏料至不透明之程度。如此,第一面板27具有:第一部位270,其具有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之第一面27a;及第二部位271,其具有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之第二面27b。藉此,由第一面27a側難以看見收納於本體部22中之顯示部25的發光元件251至255本身,並且來自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容易透射第一面板27。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雙色成形方式一體地形成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因此,相較於分別形成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後接合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之情形,可減少第一面板27之製造成本。此外,因為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看起來好像一體,所以第一面板27之外觀良好。
如圖5所示地,第一面板27具有周壁部272。周壁部272以包圍基板23之方式形成在第二面27b之外周部分。在對應於基板23之一對突片230、230的部份,周壁部272具有缺口部273、273。
如圖5所示地,第一面板27具有用以結合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之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7個)的突起274a至274g。7個突起274a至274g分別具有由第二面27b朝第二面板28側突出的突出片2741及由突出片2741之前端朝外側突出的卡止片2742。突起274a、274b、274c在第一面板27之第二面27b的寬方向第一端(圖5之右端)沿著長方向排列。突起274d、274e、274f在第一面板27之第二面27b的寬方向第二端(圖5之左端)沿著長方向排列。突起274g設置在第一面板27之第二面(27b)的長方向一端(圖5之上端)。
在第一面板27中,周壁部272及多數突起274a至274g係由與第二部位271相同之材料與第二部位271一體地形成。
如圖5所示地,第一面板27具有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5個)孔275a至275e。5個孔275a至275e形成在第二面27b中分別與顯示部25之5個發光元件251至255對向(對應)的位置。5個孔275a至275e由第一面板27之長方向的第一端(圖5之下端)向第二端(圖5之上端)依序排列。如圖8所示地,各孔275a至275e未貫穿第二部位271。各孔275a至275e之深度係設定成使來自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可透射第二部位271之孔275a至275e的底部。在第一面板27中,多數孔275a至275e之底面與第一面27a間的部位成為來自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分別透射的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5個)導光部276a至276e。藉此,負載60之動作位準可顯示在操作面200上。導光部276a至276e係在第一面板27中透光性最高之部位。因為發光元件251至255被導光部276a至276e覆蓋,所以由第一面板27之第一面27a難以看見發光元件251至255本身。因此,操作部20之外觀良好。特別地,來自5個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分別透射5個導光部276a至276e。如圖8所示地,因為各孔275a至275e未貫穿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之第二部位271,所以由第一面板27之第一面27a側更難看見發光元件251至255本身。因此,操作部20之外觀更好。
如圖8所示地,第二面板28係用以在與第一面板27之第二面27b間保持觸控感測器24(電路塊21)。如圖4及圖5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板部280及側壁部281。板部280呈矩形之板狀。板部280具有厚度方向之第一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前面)280a及第二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後面)280b。側壁部281係包圍板部280而形成。電路塊21收容在被板部280之第一面280a與側壁部281包圍之空間中。
如圖4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一對定位突起282、282。一對定位突起282、282係用以相對第二面板28(本體部22)定位基板23(電路塊21)。一對定位突起282、282係形成在板部280之第一面280a中與基板23之一對貫穿孔231對應處。各定位突起282之前端部分呈尖細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四角紡錘狀)。因此,定位突起282容易插入貫穿孔231中。但是,定位突起282插入貫穿孔231之量越大,定位突起282在貫穿孔231中佔據之空間越大。因此,藉由一對定位突起282、282插入一對貫穿孔231、231,可相對第二面板28定位基板23。
如圖4及圖5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插穿孔283。插穿孔283係設置成用以使電路塊21之連接器26露出。插穿孔283係以朝其厚度方向貫穿板部280之方式形成在板部280中對應連接器26處。此外,如圖4及圖5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用以結合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之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7個)空孔284a至284g。多數空孔284a至284g形成為可分別供多數突起274a至274g中之對應突起嵌入。7個空孔284a至284g係形成在板部280中對應於7個突起274a至274g處,並朝其厚度方向貫穿板部280之貫穿孔。7個突起274a至274g由板部280之第一面280a側分別插入7個空孔284a至284g時,7個突起274a至274g之卡止片2742穿過7個空孔284a至284g。藉此,如圖7所示地,7個突起274a至274g之卡止片2742抵靠板部280之第二面280b中的7個空孔284a至284g邊緣。藉由突起274a至274g如此地嵌入空孔284a至284g,第一面板27與第二面板28互相結合。
如圖5及圖7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一對安裝片285、285。一對安裝片285、285係用以將操作部20安裝在控制部30上。一對安裝片285、285具有分別由第二面280b朝控制部30側突出之腳片2851及由腳片2851之前端朝內側突出之突部2852。此外,如圖4所示地,第二面板28具有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13個)按壓部286。多數按壓部286係設置成在電路塊21收容於本體部22中時,用以按壓電路塊21之基板23在第一面板27側。藉此,在電路塊21收容於本體部22中之狀態中,可防止電路塊21在本體部22之厚度方向上鬆動。
在第二面板28中,藉由相同材料一體地形成:板部280、側壁部281、一對定位突起282、282、一對安裝片285、285及多數按壓部286。
在操作部20中,電路塊21如下所述地收容在本體部22中。首先,使基板23之第二面與第二面板28之第一面280a對向,將電路塊21安裝在二面板28之第一面280a上。此時,連接器26插入插穿孔283中,且一對定位突起282、282亦分別插入一對突片230、230之貫穿孔231、231中。然後,配置第一面板27使其第二面27b與電路塊21之基板23的第一面對向。接著,將第一面板27之7個突起274a至274g分別嵌入第二面板28之7個空孔284a至284g。藉此,互相結合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且如圖8所示地在第一面板27與第二面板28之間保持電路塊21。因此,可容易地進行操作部20之組裝作業。
如圖1所示地,控制部30具有:一對輸入端子31、31、開關部32、處理電路33、輸入部34及通知部35。此外,如圖2及圖3所示地,控制部30具有框體36。
框體36收容輸入端子31、31、開關部32、處理電路33、輸入部34及通知部35。框體36呈矩形之箱狀。如圖3所示地,框體36具有插穿孔360。插穿孔360係用以將操作部20之連接器26插入框體36內的孔。插穿孔360係設置在與操作部20對向之面(以下,稱為前面)中,與連接器26對應處。此外,如圖3所示地,框體36具有一對凹部361、361。一對凹部361、361係用以將操作部20安裝在控制部30上。各凹部361具有嵌入安裝片285之突部2852的卡止孔362。因此,藉由操作部20之一對安裝片285的突部2852嵌入一對凹部361、361之卡止孔362,操作部20可安裝在控制部30之前面。此外,框體36具有2組之一對安裝爪363、363。2組之一對安裝爪363、363係用以將控制部30安裝在安裝框架40上。2組之一對安裝爪363、363設置在框體36之兩側面。如圖2所示地,將控制部30插入安裝框架40之開口41,並將2組之一對安裝爪363、363嵌入安裝框架40之一對側片42、42的一對安裝孔420,藉此控制部30可安裝在安裝框架40上。此外,框體36在前面具有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係4個)操作片364。多數操作片364係用以操作收容在框體36中之輸入部34。
一對輸入端子31、31係用以連接控制部30與交流電源50及負載60。一對輸入端子31、31係例如快速連接端子及螺絲端子等之習知端子。
開關部32係用以控制負載60。開關部32連接於一對輸入端子31、31之間。負載控制裝置10係2線式,且電性連接於交流電源50與負載60之間,使開關部32相對交流電源50與負載60電性地串聯連接。開關部32係雙向開關。若開關部32呈導通狀態(ON狀態),則來自交流電源50之交流電壓施加至負載60。若開關部32呈非導通狀態(OFF狀態),則來自交流電源50之交流電壓透過一對輸入端子31、31施加至處理電路33。
輸入部34係用以進行在負載控制裝置10之處理電路33中之控制內容的設定。輸入部34電性連接於處理電路33。輸入部34將回應輸入內容之信號輸出至處理電路33。輸入部34具有例如分別對應於框體36之多數操作片364的多數開關(例如觸動開關)。
通知部35係用以通知發生預定之事件。通知部35電性連接於處理電路33。通知部35係電氣音響轉換器,例如,產生嗶聲之蜂鳴器。
處理電路33係例如組配成可控制開關部32、顯示部25及通知部35。此外,處理電路33藉由透過一對輸入端子31、31施加之交流電壓產生處理電路33之動作所需的電力。處理電路33係例如由包含微控制器之電氣電路構成,且該微控制器具有記憶體及微處理器。
處理電路33具有用導通狀態及斷路狀態切換負載60之機能。處理電路33藉由維持開關部32於非導通狀態,使負載60呈斷路狀態。另一方面,藉由使開關部32定期地成為導通狀態,使負載60呈導通狀態。更詳而言之,處理電路33藉由開關部32相位控制由交流電源50供給至負載60之交流電壓。在此所謂「相位控制」意味藉由使交流電壓之每半周期中開始或結束對負載60供電的相位角(導通角)變化,控制供給(施加)至負載60之交流電壓的方式。
處理電路33具有在負載60呈導通狀態時,調節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機能。即,處理電路33具有藉由交流電源50之交流電壓的相位控制,調節負載60之光輸出大小的機能。更詳而言之,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藉由調節開關部32呈導通狀態之時間(導通時間),調節負載60之動作位準。例如,負載60之光輸出設定為128階段。在此情形中,處理電路33由1至128之範圍選擇對應於負載60之光輸出的動作位準。在此,動作位準設定為與負載60之光輸出成正比。此外,處理電路33具有設定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下限值的機能。設定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下限值時,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不選擇小於下限值之動作位準。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根據來自輸入部34之輸入,設定負載60之下限值。例如,若負載60之下限值設定為6,處理電路33由6至128之範圍選擇負載之動作位準。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下限值宜依據負載60是否穩定地動作來設定。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負載60係照明負載,所以依據負載60是否穩定地點亮來設定下限值。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根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操作者對操作面200的動作進行控制。更詳而言之,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判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是否相當於預先設定之互異的多數動作(第一至第三動作)中之任一動作,並實行對應於判定之動作的控制。
如圖6所示地,操作面200設定於操作部20之第一面27a。操作面200擴及第一面27a之全面。在操作面200中以沿著操作面200之方式設定座標軸X。座標軸X平行於第一面板27之長方向(圖6之上下方向)。座標軸X之正方向係由第一面板27之長方向的第一端(圖6之下端)向第二端(圖6之上端)的方向。座標軸X之負方向係由第一面板27之長方向的第二端(圖6之上端)向第一端(圖6之下端)的方向。操作面200包含3個操作區域(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202、203。第一操作區域201對應於第一面27a之中央區域。第一操作區域201呈以導光部276c為中心之正方形,且未與導光部276c以外之導光部276a、276b、276d、276e重疊。第二操作區域202除了對應於第一操作區域201之區域以外,對應於第一面板27之第一面27a中央與第二端(圖6之上端)間的區域。第二操作區域202中包含導光部276d、276e。第三操作區域203除了對應於第一操作區域201之區域以外,對應於第一面板27之第一面27a中央與第一端(圖6之下端)間的區域。第三操作區域203中包含光部276a、276b。此外,在圖6中,雖然用單點虛線圖示發光元件251至255,但這表示實際上看不到。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第一控制係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控制。
第一動作包含操作者使與操作面200之接觸位置沿著沿操作面200設定之座標軸X移動的動作(位移動作)。位移動作對應於所謂滑動操作、捲動(swipe)操作、快速拖曳(flick)操作。因此,藉由直覺之操作可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位移動作時實行位移控制作為第一控制。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位移控制中,根據座標軸X中之接觸位置的移動前位置(初期位置)與移動後位置(最終位置)的距離(移動距離),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移動距離係初期位置與最終位置間之距離,且不一定與初期位置到最終位置之路徑的距離一致。即,不論初期位置與最終位置之路徑為何,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均由初期位置與最終位置間之移動距離來決定。藉此,容易進行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調整。若最終位置之座標軸X的座標比初期位置之座標軸X的座標大,則處理電路33依據移動距離,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增加。若最終位置之座標軸X的座標比初期位置之座標軸X的座標小,則處理電路33依據移動距離,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減少。在位移控制(第一控制)中,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係1。設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上限值為UL,且下限值為LL時,在位移控制中,負載60之動作位準為「UL-LL+1」階段。例如,若UL係128,且LL係1,則負載60之動作位準選自於1至128之範圍。在此,設移動距離之最大值為D,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上限值為UL,且下限值為LL時,使動作位準只變化1所需之距離d以{D/(UL-LL+1)}表示。因此,動作位準之變化量由移動距離及距離d決定。此外,移動距離之最大值D係設定為第一面板27之第一端與第二端間的距離(第一面板27之長度)。
此外,第一動作包含操作者不移動與操作面200之預定接觸區域(第一接觸區域)的接觸位置而接觸接觸區域(第一接觸區域)預定期間(第一預定期間)的動作(非位移動作)。第一接觸區域包含操作面200之第二操作區域202及第三操作區域203。第一預定期間比規定時間長。規定時間係比較短之時間,例如0.5秒。非位移動作對應於所謂長壓操作、長按操作。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非位移動作時實行非位移控制作為第一控制。非位移控制係與位移控制同樣地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控制。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非位移控制中,依據第一預定期間之長度,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在此,若第一接觸區域為第二操作區域202,則處理電路33依據第一預定期間之長度,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增加。若第一接觸區域為第三操作區域203,則處理電路33依據第一預定期間之長度,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減少。在非位移控制中,與位移控制同樣地,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最小值為1。在此,設第一預定期間之最大值為T,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上限值為UL,且下限值為LL時,使動作位準只變化1所需之時間t以{T/(UL-LL+1)}表示。因此,動作位準之變化量由第一預定期間及時間t決定。此外,第一預定期間之最大值為T係考慮操作性而設定為大約3至5秒。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第二動作包含操作者不移動與操作面200之預定接觸區域(第二接觸區域)的接觸位置而接觸接觸區域(第二接觸區域)預定期間(第二預定期間)的動作。此外,在第二動作中,未以嚴格之方式要求接觸位置未移動,而是考慮操作性,可容許某程度之接觸位置移動。第二接觸區域包含操作面200之第二操作區域202及第三操作區域203。第二預定期間比規定時間短。如上所述地,規定時間係比較短之時間,例如0.5秒。第二動作對應於所謂點擊(tap)操作。藉此第一動作與第二動作容易區別,因此可減少誤操作負載控制裝置10之可能性。若第二接觸區域為第二操作區域202,則處理電路33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增加。若第二接觸區域為第三操作區域203,則處理電路33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減少。與第一控制(位移控制、非位移控制)同樣地,第二控制係使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的控制。但是,第二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比第一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大。例如,在第二控制中,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最小值為6。但是,由於動作位準之上限值及下限值之設定,有時動作位準之變化單位不為6。在第二控制中,設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階段為N(N為整數)時,N≒(UL-LL+1)/6。例如,若UL係128,且LL係1,則負載60之動作位準為22階段。在此情形中,負載60之動作位準選自於1、7、13、19、25、31、37、43、49、55、61、67、73、79、85、91、97、103、109、115、121、128。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三動作時實行第三控制。第三動作包含操作者不移動與操作面200之預定接觸區域(第三接觸區域)的接觸位置而接觸接觸區域(第三接觸區域)預定期間(第三預定期間)的動作。此外,在第三動作中,未以嚴格之方式要求接觸位置未移動,而是考慮操作性,可容許某程度之接觸位置移動。第三接觸區域包含操作面200之第一操作區域201及操作面200之全區域(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至203)。在此,操作者同時接觸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至203中之2個操作區域以上時,處理電路33判定為操作者接觸操作面200之全區域。第三預定期間比規定時間短。如上所述地,規定時間係比較短之時間,例如0.5秒。第三動作對應於所謂點擊操作。若第三接觸區域為第一操作區域201或操作面200之全區域,則處理電路33切換負載60之導通狀態及斷路狀態。此外,將負載60由斷路狀態切換至導通狀態時,處理電路33將負載60之動作位準設定為初期值。初期值係例如動作位準之上限值與下限值的中央值。另外,初期值亦可為對應於將負載60由導通狀態切換至斷路狀態時之負載60的動作位準的值。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使顯示部25進行表示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的顯示。藉此,操作者可藉由顯示部25掌握負載60之動作位準。顯示部25具有多數(5個)發光元件251至255。處理電路33依據負載60之現在位準,決定點亮之發光元件251至255的數目。隨著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增加,處理電路33控制顯示部25,使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沿著座標軸X由操作面200之第一端至向第二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由第一面板27之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點亮。此外,隨著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減少,處理電路33控制顯示部25,使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沿著座標軸X由操作面200之第二端至向第一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由第一面板27之第二端至第一端)依序熄滅。在此,顯示部25之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排列的方向與第一動作時使接觸位置移動之方向相同。因此,操作者可相關地掌握顯示部25之顯示內容與第一動作,故容易進行變更動作位準之作業。更詳而言之,處理電路33依據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設定顯示部25為第一至第五狀態中之任一狀態。第一狀態係發光元件251點亮,且發光元件252至255熄滅之狀態。第二狀態係發光元件251、252點亮,且發光元件253至255熄滅之狀態。第三狀態係發光元件251至253點亮,且發光元件254、255熄滅之狀態。第四狀態係發光元件251至254點亮,且發光元件255熄滅之狀態。第五狀態係發光元件251至255全部點亮之狀態。
處理電路33將負載60之動作位準分成對應於第一至第五狀態之5組。若發光元件數為N,則屬於1組之動作位準數係用(UL-LL+1)/N求得。例如,若上限值UL為128,下限值為1且發光元件數N為5,屬於1組之動作位準數設定為26。例如,1(下限值)至27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一狀態且28至53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二狀態。54至79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三狀態且80至105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四狀態。106至128(上限值)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五狀態。在此,若下限值設定為14,屬於1組之動作位準數設定為23。在此情形中,14(下限值)至37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一狀態且38至60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二狀態。61至83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三狀態且84至106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四狀態。107至128(上限值)之動作位準對應於第五狀態。
如此,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使顯示部25進行表示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上限值與下限值間之範圍的相對值的顯示。另一方面,處理電路33使顯示部25進行表示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絕對值的顯示時,即使動作位準為下限值時,亦有顯示部25非呈第一狀態之情形。在此情形中,操作者恐有判斷動作位準非下限值之虞。因此,處理電路33使顯示部25進行表示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上限值與下限值間之範圍的相對值的顯示。藉此,即使變更上限值及下限值,亦可適當地進行顯示部25之動作位準的顯示。此外,負載60呈斷路狀態時,顯示部25之5個發光元件251至255全部熄滅。
處理電路33係組配成在發生預定預定事件時,控制通知部35通知發生預定事件。預定事件包含例如第一至第四事件。第一事件係負載60由斷路狀態變成導通狀態。處理電路33判斷發生第一事件時,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一規定次數(例如1次)。第二事件係負載60由導通狀態變成斷路導通狀態。處理電路33判斷發生第二事件時,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二規定次數(例如1次)。第三事件係負載60之動作位準達到上限值。處理電路33判斷發生第三事件時,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三規定次數(例如3次)。在此,產生通知聲之次數到達第三規定次數前,動作位準未成為上限值時,處理電路33使通知聲停止產生。例如,使通知聲產生1次後,動作位準未成為上限值時,處理電路33使通知聲停止產生。藉此,可抑制雖然動作位準尚未成為上限值,但繼續表示動作位準為上限值之通知。第四事件係負載60之動作位準達到下限值。處理電路33判斷發生第四事件時,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四規定次數(例如3次)。在此,產生通知聲之次數到達第四規定次數前,動作位準未成為下限值時,處理電路33使通知聲停止產生。例如,使通知聲產生1次後,動作位準未成為下限值時,處理電路33使通知聲停止產生。藉此,可抑制雖然動作位準尚未成為下限值,但繼續表示動作位準為下限值之通知。
1.2動作 接著,簡單地說明負載控制裝置10之動作。在初期狀態時,負載60呈斷路狀態。此外,在初期狀態時,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上限值係128,下限值係1且初期值係64。此外,顯示部25之發光元件251至255都熄滅。
為使負載60由斷路狀態成為導通狀態,操作者宜進行第三動作。即,操作者點擊操作面200之第一操作區域201,或點擊操作面200之全區域(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至203)(請參照圖6)。若判定負載60為斷路狀態時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三動作,則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控制開關部32,將負載60由斷路狀態切換成導通狀態。此時,動作位準設定為初期值(64)。藉此,負載60按對應於初期值之動作位準點亮。此外,控制部30設定顯示部25為第三狀態,藉此發光元件251、252、253點亮,且發光元件254、255熄滅(請參照圖6)。進一步,控制部30判斷為發生第一事件,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一規定次數(例如1次)。藉此,操作者可掌握負載60呈導通狀態。
為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操作者可對操作部20之操作面200進行第一動作或第二動作。對應於第二動作之第二控制的動作位準變化最小值比對應於第一動作之第一控制的動作位準變化最小值大。因此,欲大幅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即,欲階段地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可進行第二動作。另一方面,欲小幅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即,欲連續地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可進行第一動作。
使動作位準階段地增加時,操作者可點擊操作面200之第二操作區域202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接近到所希望動作位準為止(請參照圖6)。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判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第二動作且第二接觸區域係第二操作區域202時,控制開關部32,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只增加6。因此,操作者每點擊第二操作區域202一次,動作位準便增加6。藉此,負載60之動作位準成為82時,控制部30設定顯示部25為第四狀態,藉此,發光元件251、252、253、254點亮,且剩餘之發光元件255熄滅。動作位準進一步增加成為106時,控制部30設定顯示部25為第五狀態,藉此,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全部點亮。此外,動作位準到達上限值時,控制部30判斷發生第三事件,並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產生3次。藉此,操作者可掌握負載60之動作位準到達上限值。
另一方面,欲使動作位準階段地減少時,操作者可點擊操作面200之第三操作部203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接近到所希望動作位準為止(請參照圖6)。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判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第二動作且第二接觸區域係第三操作區域203時,控制開關部32,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只減少6。因此,操作者每點擊第三操作區域203一次,動作位準便減少6。藉此,負載60之動作位準成為52時,控制部30設定顯示部25為第二狀態,藉此,發光元件251、252點亮,且剩餘之發光元件253、254、255熄滅。動作位準進一步減少成為22時,控制部30設定顯示部25為第一狀態,藉此,發光元件251點亮,且剩餘之發光元件252、253、254、255熄滅。此外,動作位準到達下限值時,控制部30判斷發生第四事件,並控制通知部35,使通知聲產生3次。藉此,操作者可掌握負載60之動作位準到達下限值。
欲使動作位準連續地增加時,操作者可朝座標軸X之正方向捲動操作面200(請參照圖6)。若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第一動作(位移動作)且最終位置之座標軸X座標比初期位置之座標軸X座標大,則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依據初期位置與最終位置之距離(移動距離),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增加。另一方面,欲使動作位準減少時,操作者可朝座標軸X之負方向捲動操作面200(請參照圖6)。若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第一動作(位移動作)且最終位置之座標軸X座標比初期位置之座標軸X座標小,則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依據初期位置與最終位置之距離(移動距離),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減少。在第一控制中,因為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為1,所以藉由調節移動距離,可設定負載60之動作位準為所希望之動作位準。
欲使動作位準連續地增加或減少時,操作者可進行非位移動作代替位移動作,作為第一動作。欲使動作位準連續地增加時,操作者可長按(long tap)操作面200之第二操作區域202到負載60之動作位準成為所希望動作位準為止(請參照圖6)。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判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非位移動作且第一接觸區域係第二操作區域202時,控制開關部32,依據長按之時間(第一預定期間)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增加。另一方面,欲使動作位準連續地減少時,操作者可長按操作面200之第三操作區域203直到負載60之動作位準成為所希望動作位準為止。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判定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係非位移動作且第一接觸區域係第三操作區域203時,控制開關部32,依據長按之時間(第一預定期間)使負載60之動作位準減少。在第一控制中,因為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為1,所以藉由調節長按之時間(第一預定期間),可設定負載60之動作位準為所希望之動作位準。
為使負載60由導通狀態成為斷路狀態,操作者宜進行第三動作。即,操作者點擊操作面200之第一操作區域201,或點擊操作面200之全區域(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至203)(請參照圖6)。若判定負載60為導通狀態時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動作為第三動作,則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控制開關部32,將負載60由導通狀態切換成斷路狀態。藉此,負載60熄滅。此外,控制部30控制顯示部25,使發光元件251、252、253、254、255全部熄滅。進一步,控制部30判斷為發生第二事件,使通知聲(例如「嗶」聲)產生第二規定次數(例如1次)。藉此,操作者可掌握負載60呈斷路狀態。
1.3總結 在上述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0中,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操作者的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另一方面,控制部30(處理電路33)在藉由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操作者的動作為與第一動作不同之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第一控制及第二控制都是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且第二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比第一控制之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變化單位大。因此,操作者欲比較大地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可不進行對應於第一控制之第一動作而是藉由操作面200進行對應於第二控制之第二動作。另一方面,操作者欲比較小地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時,可不進行對應於第二控制之第二動作而是藉由操作面200進行對應於第一控制之第一動作。如此,考慮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與所希望動作位準的差,可區別第一動作與第二動作。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0具有操作者可容易地進行將負載60之動作位準調節成所希望值之作業的效果。
2.變形例 以上說明之上述實施形態只不過是本揭示之各種實施形態的一種。此外,上述實施形態只要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可依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列舉上述實施例之變形例。
例如,操作部20及控制部30之形狀係一例,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操作部20及控制部30之形狀可依設計等變更。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負載控制裝置10雖然具有安裝框架40,但安裝框架40不是必須的。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一面板27藉由雙色成形方式一體地形成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在變形例中,可在分別形成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後接合第一部位270與第二部位271。此外,第一部位270及第二部位271亦可藉由相同材料(透光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第一面板27具有用以結合第一面板27與第二面板28之多數(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7個)突起274a至274g,但突起數沒有特別限制。此外,雖然第二面板28具有用以結合第一面板27與第二面板28之多數(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7個)空孔284a至284g,但空孔數沒有特別限制。另外,第二面板28可具有1以上之突起,且第一面板27可具有1以上之突起可嵌入的1以上之空孔。即,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中之一面板可具有突起,而另一面板可具有突起可嵌入的空孔。藉此,可藉由將突起嵌入空孔而互相結合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並在第一面板27與第二面板28之間保持觸控感測器24。因此,操作部之組裝作業容易。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第一面板27具有多數(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5個)導光部276a至276e,但導光部之數目沒有特別限制。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導光部係在第一面板27中透射性最高之部位,但亦可為貫穿第一面板27之孔。
在變形例中,操作面200可非第一面27a之全面而為一部份。
在變形例中,座標軸X可設定為與第一面板27之寬方向(圖6之左右方向)平行。座標軸X亦可考慮負載控制裝置10之操作性,相對操作面200來設定。
在變形例中,操作面200不一定需要包含3個操作區域(第一至第三操作區域)201、202、203,亦可包含1以上之操作區域。
在變形例中,第一動作可不包含位移動作,亦可不對應於滑動操作、捲動操作、快速拖曳操作。此外,第一動作可不包含非位移動作,亦可不對應於長按操作。第一動作可對應於點擊操作。此外,第二動作及第三動作可不對應於點擊操作,亦可對應於滑動操作、捲動操作、快速拖曳操作、長按操作。總之,第一動作與第二動作可互相不同。
此外,顯示部25之第一狀態至第五狀態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第一狀態至第五狀態可為只有發光元件251至255中對應之發光元件點亮的狀態。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顯示部25具有5個發光元件251至255,但發光元件數沒有特別限制。在變形例中,顯示部25可組配成表示對應於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數值。此外,在變形例中,負載控制裝置10亦可沒有顯示部25。
在變形例中,通知部35可輸出對應於預定事件之聲音。此外,負載控制裝置10可沒有通知部35。
在變形例中,控制部30可不一定組配成藉由相位控制來調節負載60之光輸出。例如,控制部30可藉由以往習知之調光控制(例如利用PWM之調光控制),來變更負載60之光輸出。此外,控制部30亦可組配成輸出表示動作位準之信號。在此,負載60不限於照明負載。負載60可為可調整動作位準(速度位準)之電動馬達等。總之,控制部30可具有調節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機能。
3.態樣 由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可知,第一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具有操作部(20)及控制部(30)。前述操作部(20)具有操作者用以操作負載(60)之操作面(200),及測定前述操作面(200)上之前述操作者動作的觸控感測器(24)。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在藉由前述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前述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且在藉由前述觸控感測器(24)測定之前述動作為與前述第一動作不同之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前述第一控制及前述第二控制都是變更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控制。前述第二控制之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比前述第一控制之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大。依據第一態樣,操作者可容易地進行將負載(60)之動作位準調節至所希望值的作業。
第二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一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二態樣中,前述操作部(20)具有顯示部(25),該顯示部(25)在前述操作面(200)上顯示表示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顯示。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使前述顯示部(25)進行表示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的顯示。依據第二態樣,操作者可藉由顯示部(25)掌握負載(60)之動作位準。
第三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二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三態樣中,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使前述顯示部(25)進行表示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上限值(UL)與下限值(LL)間之範圍的相對值的顯示。依據第三態樣,即使變更上限值及下限值時,亦可適當地進行顯示部(25)之動作位準的顯示。
第四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二或第三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四態樣中,前述第一動作包含使前述操作者與前述操作面(200)之接觸位置沿著以沿著前述操作面(200)之方式設定的座標軸(X)移動的動作。前述顯示部(25)具有沿著前述座標軸(X)排列之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在前述第一控制中,依據前述座標軸(X)中前述接觸位置之移動前位置與移動後位置的距離,使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隨著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增加,控制前述顯示部(25),使前述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沿著前述座標軸(X)由前述操作面(200)之第一端向第二端依序點亮。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隨著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減少,控制前述顯示部(25),使前述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沿著前述座標軸(X)由前述操作面(200)之前述第二端向前述第一端依序熄滅。依據第四態樣,操作者可相關地掌握顯示部(25)之顯示內容與第一動作,因此容易進行變更動作位準之作業。
第五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一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五態樣中,前述第一動作包含使前述操作者與前述操作面(200)之接觸位置沿著以沿著前述操作面(200)之方式設定的座標軸(X)移動的動作。依據第五態樣,可藉由直覺之操作變更負載(60)之動作位準。
第六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五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六態樣中,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在前述第一控制中,依據前述接觸位置之移動前位置與移動後位置的距離,使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變化。依據第六態樣,可容易地進行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調整。
第七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五或第六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七態樣中,前述第二動作包含不使前述操作者與前述操作面(200)之接觸位置移動並接觸前述接觸區域(202、203)預定期間。依據第七態樣,可容易區別第一動作與第二動作,因此可減少誤操作負載控制裝置(10)之可能性。
第八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一、第五至第七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組合來實現。在第八態樣中,前述操作部(20)具有收容前述觸控感測器(24)之板狀的本體部(22)。前述本體部(22)具有第一面板(27)及第二面板(28)。前述第一面板(27)具有厚度方向之第一面(27a)及第二面(27b)且在前述第一面(27a)上具有前述操作面(200)。前述第二面板(28)在與前述第一面板(27)之前述第二面(27b)之間保持前述觸控感測器(24)。前述第一面板(27)及前述第二面板(28)中之一面板具有突起(274a至274g),且另一面板具有前述突起(274a至274g)可嵌入之空孔(284a至284g)。藉由前述突起(274a至274g)嵌入前述空孔(284a至284g),前述第一面板(27)與前述第二面板(28)互相結合。依據第八態樣,操作部(20)之組裝作業容易。
第九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八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九態樣中,前述操作部(20)具有顯示部(25),該顯示部在前述操作面(200)上顯示表示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的顯示。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使前述顯示部(25)進行表示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的顯示。依據第九態樣,操作者可藉由負載控制裝置(10)掌握負載(60)之動作。
第十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九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十態樣中,前述控制部(30)係組配成使前述顯示部(25)進行表示前述負載(60)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前述負載(60)之動作位準上限值(UL)與下限值(LL)間之範圍的相對值的顯示。依據第十態樣,即使變更上限值及下限值時,亦可適當地進行顯示部(25)之動作位準的顯示。
第十一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九或第十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十一態樣中,前述顯示部(25)具有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且前述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係以與前述第一面板(27)之前述第二面(27b)對向之方式收容在前述本體部(22)中。前述第一面板(27)具有使來自前述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分別透射的多數導光部(276a至276e)。依據第十一態樣,可在操作面(200)上顯示負載(60)之動作位準。
第十二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十一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十二態樣中,前述第一面板(27)具有:第一部位(270),其具有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之前述第一面(27a);及第二部位(271),其具有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之前述第二面(27b)。依據第十二態樣,由第一面(27a)側難以看見收納於本體部(22)中之顯示部(25)的多數發光元件(251至255)本身,並且來自發光元件(251至255)之光容易透射第一面板(27)。
第十三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十二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十三態樣中,前述第一部位(270)與前述第二部位(271)係藉由雙色成形方式一體地形成。前述多數導光部(276a至276e)分別在前述第一面板(27)中透光性最高。依據第十三態樣,操作部(20)之外觀良好。
第十四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0)可藉由與第十三態樣之組合來實現。在第十四態樣中,前述多數導光部(276a至276e)分別係孔(275a至275e)之底面與前述第一面(27a)間的部位,且前述孔(275a至275e)未貫穿形成在前述第一面板(27)之前述第二面(27b)中之前述第二部位(271)。依據第十四態樣,操作部(20)之外觀良好。
10‧‧‧負載控制裝置
20‧‧‧操作部
21‧‧‧電路塊
22‧‧‧本體部
23‧‧‧基板
24‧‧‧觸控感測器
25‧‧‧顯示部
26‧‧‧連接器
27‧‧‧第一面板
27a‧‧‧第一面
27b‧‧‧第二面
28‧‧‧第二面板
30‧‧‧控制部
31‧‧‧輸入端子
32‧‧‧開關部
33‧‧‧處理電路
34‧‧‧輸入部
35‧‧‧通知部
36‧‧‧框體
40‧‧‧安裝框架
41‧‧‧開口
42‧‧‧側片
43‧‧‧安裝片
50‧‧‧交流電源
60‧‧‧負載
200‧‧‧操作面
201‧‧‧第一操作區域
202‧‧‧第二操作區域
203‧‧‧第三操作區域
230‧‧‧突片
231‧‧‧貫穿孔
251‧‧‧發光元件
252‧‧‧發光元件
253‧‧‧發光元件
254‧‧‧發光元件
255‧‧‧發光元件
270‧‧‧第一部位
271‧‧‧第二部位
272‧‧‧周壁部
273‧‧‧缺口部
274a~274g‧‧‧突起
275a~275e‧‧‧孔
276a~276e‧‧‧導光部
280‧‧‧板部
280a‧‧‧第一面
280b‧‧‧第二面
281‧‧‧側壁部
282‧‧‧定位突起
283‧‧‧插穿孔
284a~284g‧‧‧空孔
285‧‧‧安裝片
286‧‧‧按壓部
360‧‧‧插穿孔
361‧‧‧凹部
362‧‧‧卡止孔
363‧‧‧安裝爪
364‧‧‧操作片
420‧‧‧安裝孔
2741‧‧‧突出片
2742‧‧‧卡止片
2851‧‧‧腳片
2852‧‧‧突部
X‧‧‧座標軸
圖1係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的電路結構的概略圖。 圖2係上述負載控制裝置之立體圖。 圖3係上述負載控制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述負載控制裝置之操作部的前方分解立體圖。 圖5係上述操作部之後方分解立體圖。 圖6係上述操作部之前面圖。 圖7係上述操作部之後面圖。 圖8係圖6之A-A線截面圖。

Claims (14)

  1. 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具有: 操作部,其具有操作者用以操作負載之操作面及測定該操作面上之該操作者動作的觸控感測器; 控制部,其在藉由該觸控感測器所測定之該動作為第一動作時實行第一控制,且在藉由該觸控感測器所測定之該動作為與該第一動作不同之第二動作時實行第二控制, 該第一控制及該第二控制都是變更該負載之動作位準的控制, 該第二控制之該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比該第一控制之該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的單位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操作部具有顯示部,該顯示部在該操作面上顯示表示該負載之動作位準的顯示, 該控制部使該顯示部進行表示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的顯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使該顯示部進行表示「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該負載之動作位準上限值與下限值間之範圍」之相對值的顯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第一動作包含使該操作者與該操作面之接觸位置沿著以沿著該操作面之方式設定的座標軸移動的動作, 該顯示部具有沿著該座標軸排列之多數發光元件, 在該第一控制中,該控制部依據該座標軸中該接觸位置之移動前位置與移動後位置的距離,使該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 該控制部控制該顯示部,以隨著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之增加,使該多數發光元件沿著該座標軸由該操作面之第一端向第二端依序點亮, 該控制部控制該顯示部,以隨著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之減少,使該多數發光元件沿著該座標軸由該操作面之第二端向第一端依序熄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動作包含使該操作者與該操作面之接觸位置沿著以沿著該操作面之方式設定的座標軸移動的動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在該第一控制中,該控制部依據該接觸位置之移動前位置與移動後位置的距離,使該負載之動作位準變化。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二動作包含不使該操作者與該操作面之接觸位置移動而接觸該接觸區域預定期間的動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7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操作部具有收容該觸控感測器之板狀的本體部, 該本體部具有: 第一面板,其具有厚度方向之第一面及第二面,且在該第一面上具有該操作面;及 第二面板,其在與該第一面板之該第二面之間保持該觸控感測器, 該第一面板與該第二面板其中之一面板具有突起,且另一面板具有可讓該突起嵌入之空孔, 藉由使該突起嵌入該空孔,而令該第一面板與該第二面板互相結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操作部具有顯示部,該顯示部在該操作面上顯示表示該負載之動作位準的顯示, 該控制部使該顯示部進行表示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的顯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使該顯示部進行表示「該負載之現在動作位準」相對於「該負載之動作位準上限值與下限值間之範圍」之相對值的顯示。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顯示部具有多數發光元件,且該多數發光元件係以與該第一面板之該第二面對向之方式收容在該本體部中, 該第一面板具有使來自該多數發光元件之光分別透射的多數導光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面板具有:第一部位,其具有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之該第一面;及第二部位,其具有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之該第二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第一部位與該第二部位係藉由雙色成形方式一體地形成, 該多數導光部分別在該第一面板中透光性最高。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多數導光部分別為「未貫穿形成於該第一面板之該第二面中的該第二部位之孔」的底面與該第一面間的部位。
TW106144303A 2016-12-27 2017-12-18 負載控制裝置 TWI666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4530A JP6868815B2 (ja) 2016-12-27 2016-12-27 負荷制御装置
JP2016-254530 2016-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4954A true TW201824954A (zh) 2018-07-01
TWI666971B TWI666971B (zh) 2019-07-21

Family

ID=62707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303A TWI666971B (zh) 2016-12-27 2017-12-18 負載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868815B2 (zh)
TW (1) TWI666971B (zh)
WO (1) WO20181234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8850U (zh) * 1981-06-11 1982-12-17
JPS6189720A (ja) * 1984-10-08 1986-05-07 Sony Corp タツチパネル型制御デ−タ入力装置
JP3479824B2 (ja) * 1996-08-23 2003-12-1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スイッチ
JP2004338183A (ja) * 2003-05-14 2004-12-02 Uniden Corp キートップの二色成形方法
JP5282904B2 (ja) * 2009-10-22 2013-09-04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壁スイッチ装置
JP6071107B2 (ja) * 2012-06-14 2017-02-01 裕行 池田 携帯端末
JP5988215B2 (ja) * 2012-12-13 2016-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壁取付用スイッチ
JP6534087B2 (ja) * 2014-03-26 2019-06-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8288A (ja) 2021-07-29
WO2018123400A1 (ja) 2018-07-05
JP7126178B2 (ja) 2022-08-26
JP6868815B2 (ja) 2021-05-12
JP2018107049A (ja) 2018-07-05
TWI666971B (zh) 2019-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014703A (ja) タッチ式透明キーボード
JP653408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211454410U (zh) 用于控制机器的操作的控制旋钮
JP5260241B2 (ja) 車両アクセサリ用多連スイッチ
JP5958684B2 (ja) 調光器
JP3181241U (ja) タッチ式線形調整スイッチ
TWI666971B (zh) 負載控制裝置
EP2934069A1 (en) Wall switch
JP7285456B2 (ja) 制御装置
JP5971583B2 (ja) 負荷コントローラ
WO2018180635A1 (ja) 操作装置、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CN203928294U (zh) 空调器
JP2023095967A (ja) 負荷制御装置
KR20150043484A (ko) 푸드 블렌더의 베이스 구조
JP5999309B2 (ja) 負荷コントローラ
WO2017107006A1 (zh) 开关控制装置
JP5776896B2 (ja) 赤外線スイッチ及び赤外線スイッチの操作状況表示方法
KR102060261B1 (ko) 스위치 제어 장치 및 스위치 제어 방법
US2010018800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 control system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light-emitting element thereof
CN217776905U (zh) 扭力调节装置及电动工具
CN202885032U (zh) 电磁炉的显示装置
CN219759404U (zh) 一种可调节亮度和色温的智能开关面板
CN111952088B (zh) 旋钮组件和家用电器
KR101583454B1 (ko) 메인기판에 터치감지부가 형성된 전자기기
KR102280561B1 (ko) 컨트롤 패널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세탁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