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4772A -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4772A
TW201824772A TW106125245A TW106125245A TW201824772A TW 201824772 A TW201824772 A TW 201824772A TW 106125245 A TW106125245 A TW 106125245A TW 106125245 A TW106125245 A TW 106125245A TW 201824772 A TW201824772 A TW 2018247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il
sign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善之介
熊原稔
新保努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99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1932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346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9335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4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477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4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ar-field transmission
    • H04B5/48Trans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訊裝置具備纜線、電磁轉換部及通訊部,該纜線包含互相平行地配置的一對訊號傳輸媒介,該電磁轉換部是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形成電絕緣,該通訊部是發送接收通訊訊號。電磁轉換部會產生與通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各個中心之交叉平面交叉的方向之磁束。電磁轉換部在發送通訊訊號時,是由通訊部供給通訊訊號,並藉由電磁感應使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上產生差動訊號。電磁轉換部在接收通訊訊號時,是以藉由流通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差動訊號進行的電磁感應所產生的磁束之反電動勢,來將通訊訊號輸出到通訊部。此通訊裝置可以對既有的通訊裝置以之後準備的方式賦與通訊功能。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可在已將通訊裝置與訊號傳輸媒介形成電絶緣的狀態下,與其他的通訊機器進行通訊之通訊裝置。
發明背景 將連接到以往的電子機器的各連接點(插座)的電氣機器彼此透過電力線來進行通訊之通訊裝置已被提出。當將對應於電力線傳送的規格之電氣機器連接到插座時,電氣機器是藉由電力線通訊(PLC)數據機及電力線來與本地伺服器進行通訊。在這種情況下,電子機器是藉由PLC數據機(通訊裝置),來與例如連接到本地伺服器的電力線相連接。
類似上述之通訊機器的以往的通訊機器已揭示在例如專利文獻1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110471號公報
發明概要 通訊裝置具備纜線、電磁轉換部及通訊部,該纜線包含互相平行地配置的一對訊號傳輸媒介,該電磁轉換部是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形成電絕緣,該通訊部是發送接收通訊訊號。電磁轉換部會產生與通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各個中心之交叉平面交叉的方向之磁束。電磁轉換部在發送通訊訊號時,是由通訊部供給通訊訊號,並藉由電磁感應使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上產生差動訊號。電磁轉換部在接收通訊訊號時,是以藉由流通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差動訊號進行的電磁感應所產生的磁束之反電動勢,來將通訊訊號輸出到通訊部。
此通訊裝置可以對既有的通訊裝置以之後準備的方式賦與通訊功能。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實施形態1) 首先,針對於電子機器及供電裝置上所要求之要求等作説明。電子機器包含有充電部。亦即,電子機器是藉由從充電部供給的電力來動作。以下,以汽車作為電子機器的例子來説明。
近年來,為了地球環境保護的促進,使得藉由馬達行駛的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下稱EV車)等陸續登場。這些汽車是藉由充電到充電電池的電力來行駛。再者,這些EV車可以從EV車的外部對充電電池充電。因此,近年來陸續設置有用於對這些EV車充電的充電站。並且,在這樣的充電站對EV車充電時,藉由例如以下的方法來計費、收取費用。作為一例,是使其在充電站對充電站的管理人員發行給簽約者的認證卡等進行認證,藉此因應於充電量計費,並從簽約者處收取費用。或者,作為其他的例子,是因應於停車場的停車時間來計費,並從停車場的使用者處收取費用。
然而,這樣的充電站必須作為用於推廣EV車的根基而配備。亦即,若是在已簽約之公司以外的充電站就無法充電的話,是使用者所不樂見的。於是,隨著未來的EV車的増加,所期望的是不論在何處、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進行充電。
又,除了像這樣收取費用的充電站以外,也出現了不收取費用的充電站。也出現有例如,在商店等作為對來店者或購買者的服務而可以免費充電的充電站。然而,所考慮的是,在未來的EV車已増加的情況下,作為商店要持續提供這樣免費的服務會變得困難。又,也有設定有充電時間的限制之情況,也會發生無法將充電部充電到充飽的情況。此外,利用設置於一般家庭的100V的電力線等的形態也被考慮。
因此,所期望的是,即使對於如上述的各種計費、費用收取形態,也可以用能夠之後追加且簡單的方法來計費、收取費用。為此,已在檢討的有可以做到藉由EV車與充電站之通訊,而因應於充電量來計費或收取費用的供電系統之導入。然而,既有販賣中的EV車(以下,稱既有車)、或既有設置的充電站或一般家庭用的電力線(以下,稱既有設備),並不具有這樣的通訊功能。於是,在要對這些既有車或既有設備附加這樣的功能的情況下,必須以之後追加的方式來附加通訊裝置等。但是,這些既有車或既有設備並沒有預先考慮到附加通訊功能之情形。此外,一般的家庭用的電力線為2線式。於是,為了藉此電力線來通訊,會變得必須進行在屋内對另外接地用的專用線進行配線之施工等。
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並不限於已預先設計成可以搭載這種通訊功能的EV車,對於既有車、既有設備也可以容易地設置。
圖1是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11的方塊圖。通訊系統11包含有電子機器14與充電裝置13。電子機器14包含有通訊裝置15A、連接器141、纜線151與電源部142。連接器141是電連接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且從外部供給電力。電源部142是電連接於連接器141,且可從連接器141供給電力。
充電裝置13包含有通訊裝置15B、連接器131、纜線151與供電部132。連接器131是電連接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供電部132是電連接於連接器131,且從連接器131對外部機器供給電力。連接器141可與連接器131相連接。藉由此構成,充電裝置13是透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而對電子機器14供給電力。
接著,針對通訊裝置15A、15B作説明。由於通訊裝置15A、15B具有相同的構成,所以作為通訊裝置15來進行説明。
圖2是纜線151的截面圖。圖3是顯示已將電磁轉換部152裝設到纜線151的狀態的通訊裝置15之概念圖。如圖1所示,通訊裝置15具有纜線151、電磁轉換部152與通訊部154。通訊部154會產生通訊訊號S154。如圖2所示,纜線151包含有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包含有訊號傳輸媒介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訊號傳輸媒介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是配置成朝延伸方向D151互相平行地延伸。
在圖2與圖3所示的纜線151中,定義有交叉平面P1511,該交叉平面P1511是通過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的延伸方向D151呈直角的截面中的中心C1511A、C1511B,且朝延伸方向D151延伸。如圖3所示,電磁轉換部152是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形成電絕緣。電磁轉換部152是配置成藉由從通訊部154所供給之作為電流的通訊訊號S154而產生與交叉平面P1511交叉的磁束M152。又,電磁轉換部152是根據以流通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差動訊號所產生的磁束,而輸出作為電流的通訊訊號S154。亦即,電磁轉換部152是在電流與磁束間互相轉換。
針對藉由通訊裝置15進行通訊之動作作説明。首先,説明圖1所示之從通訊裝置15A將通訊訊號S154發送到通訊裝置15B的動作。在從通訊裝置15A發送通訊訊號S154之時,電磁轉換部152會藉由以通訊訊號S154所產生的磁束M152之電磁感應,使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產生差動訊號。並且,通訊裝置15(15A)可藉由差動訊號將通訊訊號S154發送到其他的通訊裝置15(15B)。在以通訊裝置15B接收通訊訊號S154之時,若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流通有差動訊號時,會在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周圍產生磁束。當差動訊號的電壓變化時,會藉由所產生的磁束M152之電磁感應,而在電磁轉換部152產生反電動勢。於是,電磁轉換部152會根據反電動勢而將因應於差動訊號之通訊訊號S154輸出到通訊部154。再者,相反地,從圖1所示之通訊裝置15B往通訊裝置15A,亦可藉由與上述相同的動作來發送通訊訊號S154。亦即,通訊裝置15A、15B是藉由與上述相同動作,來互相地發送接收通訊訊號S154。
通訊訊號S154是由作為已經由資料訊號調變之高頻訊號的載波訊號所構成。因此,電磁轉換部152會產生根據通訊訊號而變化的磁束M152。磁束M152的方向是重複下述情形:從以交叉平面P1511區分之兩側P1511A、P1511B的一側P1511A朝向另一側P1511B的方向M152A開始,變化為與方向M152A相反且從另一側P1511B朝向一側P1511A的方向M152B,並進一步返回到方向M152A。像這樣,磁束M152的方向會在於交叉平面P1511交叉之互為相反的方向M152A、152B上交互地變化。載波訊號的頻率為例如從1MHz到50MHz。
前述之以往的通訊裝置是藉由電力線載波來進行通訊。然而電力線載波有時會產生共模雜訊(common-mode noise)。為了抑制此共模雜訊,會進行藉由將連接於通訊裝置與本地伺服器之間的一條電線接地到接地線來進行通訊之所謂共模通訊。
在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11中,是將通訊裝置15B連接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藉此通訊裝置15A可以藉由差動訊號並透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來與通訊裝置15B發送接收通訊訊號S154而進行通訊。因此,即便在未追加接地線等的情形下,而使用僅具有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類的纜線151,也可以抑制共模雜訊的產生。其結果,即便是例如家庭用的電力線之類的僅具有2條芯線之形式的纜線,通訊的信賴性依然良好。並且,對於這種不具有接地線的既有的纜線或電子機器等,可以容易地進行之後追加通訊裝置15。
再者,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毋須整體都平行地配置。例如,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亦可讓如對電磁轉換部152的裝設不造成影響之區域為相纏繞,亦可為不互相平行。
以下,針對通訊裝置15的具體的構成詳細地進行説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亦可由纜線151的例如2條芯線形成。再者,纜線151不限於2條芯線,亦可包含3條以上的芯線。這種情況下,從該等芯線之中,將平行排列的2條芯線作為訊號傳輸媒介1511來使用。又,在包含3條以上的芯線的情況下,使其等的任一芯線為接地到接地線的構成也無妨。再者,纜線151包含有包覆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絶緣皮膜部1512。並且,對纜線151(絶緣皮膜部1512)的延伸方向D151呈直角的截面實質上具有圓形形狀。
較理想的是,圖1所示之供電部132是透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將電力供給至連接器131。此外,較理想的是,電源部142會將從連接器141透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所供給的電力輸入。藉由此構成,訊號傳輸媒介1511兼作為供給電源用的線路。因此,在通訊裝置15B上,可以藉由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供給往電子機器14的電力,且通訊裝置15A與通訊裝置15B,可以利用在訊號傳輸媒介1511與電磁轉換部152之間的電磁感應作用而以非接觸的方式互相通訊。此外,可將既有供電裝置内已預先配線之電力供給的配線作為訊號傳輸媒介1511來利用。此時,由於通訊裝置15A與通訊裝置15B可以互相地以非接觸方式通訊,所以沒有必要對既有的供電裝置的電源供給用配線來直接地連接通訊訊號的傳送線。其結果,能夠做到於之後容易地對既有的供電裝置賦與通訊功能。此外,可以連進行連接訊號傳輸媒介與通訊訊號的傳送線之作業也不需要。因此,可以減低製作供電裝置的人力工時。
再者,雖然訊號傳輸媒介1511是兼作為電源的供給線路,但並不受限於此,將訊號傳輸媒介1511連接於電源的供給線路的途中亦可。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讓訊號傳輸媒介1511與電源的供給線路的連接點遠離電磁轉換部152來配置電磁轉換部152。因此,即便在訊號傳輸媒介1511與電源的供給線路的連接點的周圍沒有配置電磁轉換部152的空間之情況下,也可將電磁轉換部152配置於其他的位置。
電磁轉換部152是配置在使磁束M152集中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間的區域的位置上。亦即,在電磁轉換部152產生的磁束M152會通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間。再者,電磁轉換部152(152A)亦可藉由包含以中心軸C1521(C1521A)為中心而捲繞的線圈1521(1521A)之電磁鐵1522(1522A)來構成。在這種情況下,宜將線圈1521(1521A)配置成線圈1521(1521A)的中心軸C1521(C1521A)位在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之間的直線L1521上。特別是將線圈1521(1521A)配置成使直線L1521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的正中央更為理想。藉由此構成,可以使磁束M152集中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間。因此,可以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間的磁通密度增大。
此外,較理想的是將電磁轉換部152配置成讓磁束M152直角地横切交叉平面P1511。為此,較理想的是將線圈1521(1521A)的中心軸(C1521A)配置成使直線L1522相對於交叉平面P1511直角地交叉。藉由此構成,可以提升差動訊號的電壓平衡。因而,提升對通訊雜訊的耐受性,並提升通訊的信賴性。
此外,電磁轉換部152亦可具有包含以中心軸C1521(C1521B)為中心而捲繞的線圈152(1521B)之電磁鐵1522(1522B)。這種情況下,線圈1521A是配置於交叉平面P1511的一側P1511A。另一方面,線圈1521B是配置於交叉平面P1511的另一側P1511B。電磁鐵1522(1522A、1522B)具有與纜線151(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相向之磁極15221(1522A1、1522B1)。藉由上述之電磁鐵1522(1522A、1522B)的配置,電磁鐵1522A之磁極1522A1是隔著纜線151(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與磁極15221B之磁極1522B1相向。線圈1521A、1521B是連接成使互相相向的磁極1522A1、1522B1具有互相相反的極性。亦即,電磁鐵1522A之磁極1522A1為S極的情況下,電磁鐵152B之磁極1522B1則為N極。因此,線圈1521A、1521B是連接成對線圈1521A、1521B供給相互相同的相位的通訊訊號S154。藉由以上的構成,以配置複數個線圈1521A、1521B之作法,可以加大磁通密度,因而能夠加大差動訊號的電壓。其結果,使對於雜訊之通訊的信賴性提升。又,由於線圈1521A與線圈1521B是配置成使具有互相相反的極性之磁極1522A1、1522B1相向,所以可以在線圈1521A與線圈1521B之間的區域讓磁束M152筆直地前進,而可以抑制磁束M152擴散之情形。從而,由於可以在複數個線圈1521A、1521B之間的區域內增大磁通密度,所以可以增大差動訊號的電壓。其結果,使對於雜訊之通訊的信賴性提升。
藉由磁束M152之中的並非在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通過而是在外側通過的磁束所產生的電流,是朝與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的磁束所產生的電流相反的方向流動。線圈1521A、1521B的直徑較理想為訊號傳輸媒介1511A的中心C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的中心C1511B之間的距離以下。藉由此構成,可以減少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的外側的磁束。
又,較理想為,電磁鐵1522A更包含設置在包含線圈1521A的中心C1511A的内部區域之磁芯1529A,且電磁鐵1522B更包含設置在線圈1521B的内部之磁芯1529B。磁芯1529A、1529B是以例如鐵氧磁體(ferrite)等的磁性體材料所形成。藉由此構成,可以增大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的磁通密度。磁芯1529A、1529B分別具有相向於纜線151之面1529A1、1529B1。又,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間的最短距離的寬度方向中的磁芯1529A、1529B的尺寸較理想為訊號傳輸媒介1511A的中心C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的中心C1511B之間的距離以下。藉由此構成,可以減少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的外側的磁束。此外,線圈1521A、線圈1521B的每一個亦可含有互相並列地連接的複數個線圈。這種情況下,對這些複數個線圈可供給具有相同的相位的通訊訊號。
此外,較理想的是,通訊裝置15包含保持電磁轉換部152的保持部153。電磁鐵1522A更具有位於磁極1522A1的相反側,且具有與磁極1522A1相反的極性的磁極1522A2。電磁鐵1522B更具有位於磁極1522B1的相反側,且具有與磁極1522B1相反的極性的磁極1522B2。保持部153是與電磁轉換部152的電磁鐵1522A、1522B的磁極1522A2、1522B2相結合。較理想的是,保持部153是由磁性體材料所形成。藉由以上的構成,由於保持部153作為軛鐵而運作,所以電磁鐵1522A、1522B與保持部153會形成閉合磁路。因此,由於可以在線圈1521A、1521B之間的區域增大磁通密度,所以可以增大差動訊號的電壓。其結果,使對於雜訊之通訊的信賴性提升。再者,雖然電磁鐵1522A、1522B與保持部153是形成閉合磁路,但並不限定為此構成,亦可藉由電磁鐵1522A與保持部153來形成閉合磁路。這種情況下,電磁轉換部152會包含代替電磁鐵1522B,而配置於電磁鐵1522B的位置之由磁性體材料所構成軛鐵。
較理想的是,保持部153是隔著電磁轉換部152來保持纜線151。此外,較理想的是,保持部153是抵接於纜線151並直接地保持纜線151。藉由以上的構成,當對通訊裝置15施加有振動等之時,可以抑制電磁轉換部152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之位置偏離。因此,可以抑制差動訊號的訊號位準的變動。
較理想的是,這種情況下,電磁轉換部152具有配置於線圈1521與纜線151之間的形態安定部1523。形態安定部1523是由樹脂等非磁性體材料所形成。在實施形態1中,形態安定部1523會包覆線圈1521。形態安定部1523是與纜線151相接觸。較理想的是,保持部153是壓接到纜線151的絶緣皮膜部1512。藉由以上的構成,可以防止線圈1521直接地與纜線151接觸之情形。從而,在將線圈1521裝設於纜線151之時等,可以抑制線圈1521產生變形之情形。從而,使在電磁轉換部152產生之磁束M152安定。其結果,可以抑制差動訊號的電壓之偏差的產生。
圖4是實施形態1中的其他的電磁轉換部252之概念圖。在圖4中,與圖3所示電磁轉換部152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通訊裝置15亦可含有電磁轉換部252來代替圖3所示之電磁轉換部152。有別於圖3所示電磁轉換部152,電磁轉換部252包含有軛鐵2522。軛鐵2522包含有包圍纜線151之具有環形形狀的軛鐵部2522C、以及從軛鐵部2522C延伸且互相具有相反的極性的磁極2522A、2522B。線圈1521A與線圈1521B是在軛鐵2522的軛鐵部2522C捲繞成使磁束M152相對於軛鐵2522而流動。於線圈1521A、1521B之内側流動的磁束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在將線圈1521A、1521B朝相同的方向捲繞的情況下,對線圈1521A、1521B會供給相同的相位的通訊訊號S154。在將線圈1521A、1521B朝互相相反的方向捲繞的情況下,對線圈1521A、1521B會供給相互為相反相位的通訊訊號。藉由設置軛鐵2522,可以抑制由線圈1521A、1521B產生的磁束M152衰減的情形。
圖5是實施形態1中的又一其他的電磁轉換部352之概念圖。圖6是電磁轉換部352的概念頂視圖。在圖5與圖6中,與圖3所示之電磁轉換部152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通訊裝置15亦可含有電磁轉換部352來代替圖3所示之電磁轉換部152。電磁轉換部352具有配置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外側的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訊號線3521A、3521B是在例如纜線151的絶緣皮膜部1512的外表面上沿著外表面而配置。通訊部154是對訊號線3521A、3521B供給互相為相反的相位的通訊訊號S154。藉由對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所供給的相反相位的通訊訊號S154,以於訊號線3521A、3521B的周圍分別產生磁束M3521A、M3521B。磁束M3521A、M3521B會在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產生橫切交叉平面P1511的磁束M352。此外,藉由流經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差動訊號,可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之間,產生橫切交叉平面P1511的磁束,並藉由此磁束於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上感應產生互相為相反相位的通訊訊號。由於電磁轉換部352的訊號線3521A、3521B可藉由沿著纜線151而配置的線材所構成,所以可使電磁轉換部352較薄。訊號線3521A、3521B可筆直地延伸,亦可彎曲形成。又,訊號線3521A、3521B亦可藉由捲繞線圈或平面線圈來形成。
較理想的是,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相對於通過訊號傳輸媒介1511A的中心C1511A與訊號傳輸媒介1511B的中心C1511B之間的中點且對交叉平面P1511成直角的平面P352為互相對稱。藉由此構成,可以將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A、1511B感應產生的差動訊號的位準之差減小。又,較理想的是,訊號線3521A、3521B是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平行地朝延伸方向D151延伸。藉由此構成,由於藉由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所產生的磁束M3521A、M3521B會正交於交叉平面P1511,所以可增大差動訊號的位準。再者,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的每一個亦可以複數個訊號線來構成。此外,較理想的是,一對訊號線3521A、3521B是配置於交叉平面P1511上。藉由此構成,可以增大交叉平面P1511中的磁束M352。再者,一對訊號線3521A、3511B亦可從交叉平面P1511偏離。
圖7是實施形態1中的其他的纜線251之概念圖。在圖7中,與圖2所示之纜線151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通訊裝置15可以使用纜線251來代替纜線151。纜線251包含有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與絶緣皮膜部2512。絶緣皮膜部2512是包覆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對絶緣皮膜部2512的延伸方向D151呈直角且平行於交叉平面P1511的方向之寬度W1,會與對絶緣皮膜部2512的延伸方向D151(圖2)及交叉平面P1511均呈直角的方向之寬度W2不同。藉由此構成,可以藉由絶緣皮膜部2512的形狀來特定一對訊號傳輸媒介1511的方向。從而,變得容易將電磁轉換部152配置成磁束與交叉平面P1511正交。其結果,可以將於訊號傳輸媒介1511感應產生之差動訊號的電壓之差變小。
圖8是搭載了通訊裝置15之移動體裝置12的概念圖。移動體裝置12是例如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的汽車。再者,移動體裝置12不限於汽車,亦可為多軸飛行器(multicopter)式的小型無人航空機、船舶、腳踏車、摩托車、各種建築機械、各種搬運機械等。
移動體裝置12包含有電源部142、驅動部121與主體122。驅動部121與電子機器14是搭載到主體122。電源部142包含有充電部。驅動部121包含有馬達。移動體裝置12是藉由以從充電部所供給之電力來動作的馬達而被驅動。驅動部121亦可包含變速機構、輪胎等的推進部、方向盤等的操舵部等。此外,驅動部121亦可包含有引擎。又,移動體裝置12亦可在不必僅靠馬達來驅動的情形下,藉由人力等的其他的動力來驅動。藉由此構成,對於不具備通訊裝置15之類的移動體裝置12也可容易地進行之後追加通訊裝置15。 (實施形態2)
首先,針對對於搭載通訊器、通訊系統的電子機器所要求之要求等作説明。電子機器包含有電源供給部。亦即,電子機器是藉由從電源供給部所供給的電力來動作。此外,電源供給部是從外部被充電。因此,電源供給部包含有二次電池等。以下,以汽車作為電子機器的例子來説明。
近年來,為了地球環境保護的促進,使得藉由馬達行駛的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下稱EV車)等陸續登場。這些汽車是藉由充電到充電電池的電力來行駛。再者,這些EV車可以從EV車的外部對充電電池充電。因此,近年來陸續設置有用於對這些EV車充電的供電裝置。並且,以這樣的供電裝置對EV車充電時,可藉由例如以下方法來計費、收取費用。作為一例,是使其在供電裝置對供電裝置的管理人員發行給簽約者的認證卡等進行認證,藉此因應於充電量計費,並從簽約者處收取費用。或者,作為其他的例子,是因應於停車場的停車時間來計費,並從停車場的使用者處收取費用。
然而,這樣的供電裝置必須作為用於推廣EV車的根基而配備。亦即,若是在已簽約之公司以外的供電裝置就無法充電的話,是使用者所不樂見的。於是,隨著未來的EV車的増加,所期望的是不論在何處、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進行充電。
又,除了像這樣收取費用的供電裝置以外,也出現了不收取費用的供電裝置。例如,也出現有在商店等作為對來店者或購買者的服務而可以免費充電的供電裝置。然而,所考慮的是,在未來的EV車已増加的情況下,作為商店要持續提供這樣免費的服務會變得困難。又,也有以設定充電時間的限制之情況,也會發生無法將電源供給部充電到充飽的情況。此外,利用設置於一般家庭的100V的電力線等的形態也被考慮。
因此,所期望的是,即使對於如上述的各種計費、費用收取形態,也可以用能夠之後追加且簡單的方法來計費、收取費用。為此,已在檢討的有可以做到藉由EV車與供電裝置之通訊,而因應於充電量來計費或收取費用的供電系統之導入。然而,既有販賣中的EV車(以下,稱既有車)、或既有設置的供電裝置或一般家庭用的電力線(以下,稱既有設備),並不具有這樣的通訊功能。於是,在要對這些既有車或既有設備附加這樣的功能的情況下,必須以之後追加的方式來附加通訊系統等。但是,這些既有車或既有設備並沒有預先考慮到附加通訊功能之情形。此外,一般的家庭用的電力線為2線式。於是,為了要以這種2芯的電力線來進行通訊,會變得必須進行在屋内對另外接地用的專用線進行配線之施工等。
又,近年來可將各種物品都連接到網際網路,且已要求起進行通訊的IoT。然而,目前為止,作為連接到網際網路的電子機器,會侷限於一部分的機器(例如筆電、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例如既有的家電商品等的機器並不具有通訊功能。
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系統,並不限於已預先設計成可以搭載此種通訊功能的EV車或攜帶型的通訊系統,對於未具有通訊功能的既有車、既有設備或既有的電子機器等也可以容易地進行之後追加通訊功能。
圖9是實施形態2中的供電系統315的方塊圖。供電系統315包含有電子機器21與供電裝置31。電子機器21包含有電源供給部23。供電裝置31包含有供電部33。供電部33亦可包含電壓轉換器。在這種情況下,供電部33會將商用電源的電壓轉換為適合於電子機器21的電壓。又,供電部33亦可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在這種情況下,供電部33包含例如AC/DC轉換器(converter)。再者,轉換電壓的電路或AC/DC轉換器亦可不包含於供電裝置31中,在該情況下,是設置於從供電部33到電源供給部23之間。
此外,供電系統315包含有通訊系統41。通訊系統41包含有通訊器51與纜線42。通訊器51是藉由裝設到纜線42的作法來透過纜線42進行通訊。纜線42包含有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如圖9所示,纜線42是電連接於電源供給部23與供電部33之間。亦即,纜線42是構成從供電部33到電源供給部23的電源供給路徑。
圖10是通訊系統41的概念圖。纜線42包含有訊號傳輸媒介421與絶緣層422。絶緣層422是包覆訊號傳輸媒介421的周圍。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是電連接於圖9所示之供電部33與電源供給部23之間。在已將轉換電壓的電路或AC/DC轉換器設置於供電部33與電源供給部23之間的情況下,以訊號傳輸媒介421傳送之通訊訊號會通過這些轉換電路。
如圖9所示,對電子機器21所供給的是商用電源等的來自外部的電力,電子機器21是以所供給的電力來動作。作為電子機器21,可為例如電腦、冰箱等形式的最終產品。電源供給部23亦可包含充電電路或二次電池等。在這種情況下,電子機器21是將所供給的電力對二次電池充電。因此,被供給到電子機器21的電力是透過充電電路而供給到二次電池。再者,電子機器21並不限於這種單體的製品,亦可為構成例如汽車、設備、機器等的零件。在這種情況下,電子機器21亦可將所供給的電力供給到外部的機器,並使這些外部機器動作。
圖11A是通訊器51的概念圖。通訊器51是構成為與傳播訊號S421之訊號傳輸媒介421一起被使用。通訊器51具備裝設部63、與複數個線圈54、通訊部56。裝設部63是構成通路53之至少一部分。通路53是構成為使訊號傳輸媒介421通過。訊號S421在通路53内於傳播方向D421傳播。
複數個線圈54是配置於裝設部63。又,複數個線圈54的每一個會將所輸入的通訊訊號轉換成磁束。亦即,複數個線圈54會於通路53產生複數個磁束。
圖11B是圖11A所示之通訊器51的放大圖,且顯示複數個線圈54。線圈54是以位於直線L54上的中心軸C54為中心來捲繞。複數個線圈54的中心軸C54所在的複數條直線L54,是在通路53内的預定區域中以預定角度間隔θn在中心位置P54相交。再者,複數個線圈54的中心軸C54所在位置的複數條直線L54,只要從傳播方向D421來看複數條直線L54是在中心位置P54相交即可,即使從與傳播方向D421交叉的方向來看並未相交亦可。詳細來說,在實施形態2中,複數個線圈54是由6個線圈54(1)~54(6)所構成。線圈54(1)、54(4)是以位於直線L54(1)上的中心軸C54(1)、C54(4)為中心而各自捲繞。線圈54(2)、54(5)是以位於直線L54(2)上的中心軸C54(2)、C54(5)為中心而各自捲繞。線圈54(3)、54(6)是以位於直線L54(3)上的中心軸C54(3)、C54(6)為中心而各自捲繞。線圈54(1)~54(6)的中心軸C54(1)~C54(6)所在之直線L54(1)~L54(3),是在通路53内的預定區域中以預定的角度間隔θn在中心位置P54相交。直線L54(1)~L54(3)只要是在從傳播方向D421來看複數條直線L54是在中心位置P54相交即可,即使從與傳播方向D421交叉的方向來看並未相交亦可。
通訊部56會對複數個線圈54輸出互相具有預定的相位差的複數個振盪訊號。
纜線42是配置成藉由裝設部63而定位於預定的位置且貫通於通路53。
以下說明通訊器51之構成與動作。從複數個線圈54輸出的複數個磁束可被合成而得到合成磁束。通路53是配置成通過預定的區域。又,複數個線圈54是相對於裝設部63而配置於預定的位置。因此,可以藉由相對於裝設部63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定位配置,而使其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預定的位置上產生合成磁束。其結果,藉由合成以線圈54(1)~54(6)各自產生之磁束而得到的合成磁束所進行之電磁感應,而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上產生差動訊號。亦即,可將振盪訊號發送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
又,通訊部56也可以從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流通之差動訊號中接收通訊訊號。這種情況,是藉由使差動訊號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上流通,以藉由差動訊號的電磁感應來產生磁束。這種情況,是在通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交叉平面P421上產生直角的方向的磁束。於複數個線圈54上會因應於此磁束而產生反電動勢。其結果,複數個線圈54會藉由此反電動勢,將因應於差動訊號之通訊訊號輸出到通訊部56。
此外,通訊部56可以在與訊號傳輸媒介421以直流電的形式形成絶緣的狀態下,發送且接收通訊訊號。於是,在對訊號傳輸媒介421連接有其他的通訊部的情況下,通訊部56可以透過訊號傳輸媒介421與其他的通訊部通訊,亦即發送接收通訊訊號。
由複數個線圈54所產生的磁束的強度會因應於各自供應至複數個線圈54的複數個振盪訊號而變化。複數個振盪訊號的相位差,是設定成以中心位置P54為中心而旋轉合成磁束。藉由以中心位置P54為中心而旋轉合成磁束之作法,可以在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傾斜(亦即交叉平面P421的角度)無關的情形下,安定進行並且使其對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感應產生差動訊號。因此,纜線42可以在不追加接地線的情形下,抑制會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上產生的共模雜訊之產生。其結果,亦可將纜線42如例如家庭用的電力線以2條芯線來構成,且可以保持通訊的良好的信賴性。從而,可以容易地將通訊功能賦與到使用了不具有接地線的纜線之既有的通訊系統上。
以下,針對供電系統315的具體的構成進一步詳細地説明。圖12是通訊系統41的概念圖。纜線42更包含有絶緣層422。絶緣層422是包覆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圖13是通訊器51的概念圖。裝設部63是將纜線42保持成將磁束相交之區域配置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之間。裝設部63是藉由在圖12所示之絶緣層422的外表面保持的方式,來限制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位置。圖12所示之纜線42是貫通於通路53而配置。從而,通路53的中心是配置成橫切並通過合成磁束之進行旋轉的區域。亦即,纜線42是配置成橫切並通過合成磁束之進行旋轉的區域。又,從線圈54(1)~54(6)輸出的磁束宜在通路53的中心相交。這些磁束是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之間的區域內以預定角度相交。藉由此構成,線圈54會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上感應產生差動訊號。再者,纜線42包含有纜線42A與纜線42B。
如圖9所示,電子機器21包含連接器22與纜線42A。連接器22是電連接於纜線42A的一端。另一方面,電源供給部23是電連接於纜線42A的另一端。亦即,纜線42A是構成從連接器22對電源供給部23供給電源的電源供給路徑。連接器22是配置成可以連接電子機器21與外部。在這種情況下,可將纜線42A的整體收納於電子機器21内。再者,纜線42A並不限定為將整體收納於電子機器21内之構成,亦可使其一部分從電子機器21露出。在這種情況下,纜線42A亦可包含設於一端與另一端之間的連接器等的連接構件。
供電裝置31包含連接器32與纜線42B。連接器32是電連接於纜線42B的一端。供電部33是電連接於纜線42B的另一端。纜線42是構成從供電部33對連接器32供給電源的電源供給路徑。並且,可藉由將連接器22與連接器32連接,使纜線42(42A、42B)構成從供電部33對電源供給部23供給電源的電源供給路徑。
再者,纜線42B包含有内部纜線423A與外部纜線423B。内部纜線423A是收納於供電裝置31内。外部纜線423B是纜線42B中從供電裝置31往外部延伸的部分。雖然内部纜線423A與外部纜線423B是直接連接,但並不限於此構成,即便透過連接器等連接構件來連接也無妨。
以下,說明包含3個通訊系統41(41A、41B、41C)的供電系統315的構成。電子機器21包含有通訊系統41A。通訊系統41A包含有纜線42A與通訊器51A。此外,電子機器21亦可包含通訊器51C。在這種情況下,通訊系統41A會包含有纜線42A與通訊器51C。再者,通訊器51A與通訊器51C是裝設於纜線42A上。並且,通訊器51A是內建於電子機器21中。再者,通訊器51A並不限定於內建於電子機器21的構成,為設置於電子機器21的外部之構成也無妨。再者,纜線42A可從電子機器21的内部延伸到外部。在這種情況下,連接器22亦可或設置於電子機器21的外部。並且,作為纜線42A而使用電子機器21的電源線的情況下,連接器22可以使用該電源線的電源插頭。此外,纜線42亦可包含設置於中途的連接器。在電子機器21包含通訊器51C的情況下,宜將通訊器51C設置於電子機器21的外部。再者,通訊器51C亦可內建於電子機器21内。
供電裝置31包含有通訊系統41B。通訊系統41B包含有通訊器51B。通訊器51B是裝設到纜線42B。較理想的是將通訊器51B裝設於内部纜線423A。在這種情況下,通訊器51B是收納於供電裝置31内。藉由此構成,可以抑制通訊器51B的失竊等情況的發生。再者,通訊器51B並不限於裝設於内部纜線423A的構成,亦可裝設於外部纜線423B。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供電裝置31内沒有收納通訊器51B的空間之類的情況,也可以對供電裝置31於之後追加通訊功能。
供電裝置31亦可包含通訊系統41C。通訊系統41C包含有通訊器51C。通訊器51C是裝設於纜線42B上。通訊器51C是裝設於外部纜線423B上。亦即,通訊器51C是裝設於通訊器51B與連接器32之間。
藉由以上的構成,可以在這些通訊器51(51A、51B、51C)間互相進行通訊。亦即,2個通訊器51之間的纜線42是構成傳播通訊訊號的訊號傳輸路徑。因此,纜線42是兼作為從供電部33對電源供給部23供給電源的充電供給路徑、以及使訊號在2個通訊器51之間傳播的訊號傳輸路徑。
供電系統315並不限定為包含3個通訊系統41的構成,亦可由此等3個通訊系統41之中的任2個系統所構成。在電子機器21與供電裝置31之任一個為預先有通訊功能的情況下,供電系統315亦可僅具有1個通訊系統41。又、通訊系統41的數量並不限定為3個以下,亦可為4個以上。
參照圖9,針對供電系統315中從供電裝置31對電子機器21供電的順序作説明。通訊系統41B會定期地對纜線42B輸出ID要求訊號Sr1。當將連接器22與連接器32連接時,會將ID要求訊號SrB從纜線42B供給至纜線42A,並輸入到通訊系統41A與通訊系統41C。通訊系統41A會在接收到ID要求訊號Sr1時,對纜線42A輸出ID訊號SidA。通訊系統41C會在接收到ID要求訊號SrB時,輸出ID訊號SidC。
ID訊號SidA會顯示例如電子機器21固有的識別資訊。另一方面,ID訊號SidC會顯示例如通訊系統41C持有者或使用者之固有識別資訊。像這樣,較理想的是,通訊系統41A與通訊系統41C輸出彼此不同的識別資訊。藉由此構成,在通訊系統41B判斷為不同種類的識別資訊均為正規的情況下,即對供電部33給予供電之許可。在這種情況下,供電裝置31會判斷識別資訊是否為正規。再者,此判斷並不限定於在供電裝置31進行之構成,亦可在管理公司等的伺服器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可將輸入到通訊系統41的識別資訊,利用公衆通訊回路等傳送到管理公司的伺服器。
識別資訊是否為正規的判斷,也可以由通訊系統41A、電子機器21或通訊系統41B之其中任一個來進行。例如,當通訊系統41C接收到ID要求訊號SrB時,會輸出ID訊號SidC。再者,通訊系統41A即便收到ID要求訊號SrB也不會輸出ID訊號SidA。在通訊系統41A已從通訊系統41C接收到ID訊號SidC的情況下,會輸出ID訊號SidA。或者,在已從通訊系統41C接收到ID訊號SidC的情況下,通訊系統41A為可輸出ID訊號SidA、SidC亦可。
當通訊系統41A接收到ID要求訊號SrB時,亦可輸出ID訊號SidA。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通訊系統41C接收到ID要求訊號SrB,也不會輸出ID訊號SidC。並且,當通訊系統41C已接受到ID訊號SidA的情況下,會輸出ID訊號SidC。或者,在通訊系統41C已接收到ID訊號SidA的情況下,會輸出ID訊號SidA、SidC。
通訊系統41A、41C亦可一起輸出相同的ID訊號。在這種情況下,若供電裝置31已從通訊系統41A、41C的雙方接收到相同的ID訊號之時,則許可供電。在這種情況下,必需能夠將來自通訊系統41A的ID訊號與來自通訊系統41C的ID訊號個別地識別。較理想的是,在ID訊號中賦與用於識別通訊系統41A、41C中的輸出了ID訊號的通訊系統的位址。又,必須抑制從通訊系統41A輸出的訊號與從通訊系統41C輸出的訊號相干擾的情形。於是,較理想的是,使通訊系統41A輸出訊號的時機與通訊系統41C輸出訊號的時機錯開。或者,也可讓通訊系統41A輸出的訊號之頻率與通訊系統41C輸出的訊號之頻率不同。
以下,針對通訊器51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圖14是通訊器51的側面圖。圖15是從其他的側面所見之通訊器51的側面圖。圖16A是顯示通訊器51對纜線42裝設前的狀態之概念圖。通訊器51包含有通路壁531、532。裝設部63包含有裝設部631、632。再者,通路壁531亦可兼作為裝設部631,通路壁532亦可兼作為裝設部632。此外,通訊器51包含有通訊部56、複數個線圈54與通路53。通訊部56會發送或接收通訊訊號。線圈54是與通訊部56電連接。複數個線圈54可設置於通路壁531、532之至少任一個。複數個線圈54是相對於裝設部631、632之至少任一個而被定位且結合。
通路壁532及裝設部632是與通路壁531以及裝設部631分離自如、或以一部分相連結且開閉自如地設置。並且,在通路壁531(裝設部631)與通路壁532(裝設部632)為關閉的狀態下,於通路壁531(裝設部631)與通路壁532(第二個裝設部632)所包圍的空隙中形成有通路53。亦即,將通路壁531(裝設部631)與通路壁532(裝設部632)組合而形成通路53。並且,線圈54是將依據通訊訊號的訊號朝向通路53輸出。或者,將通過通路53内的訊號作為通訊訊號來從通路53輸入到線圈54。複數個線圈54是將已轉換成磁束的振盪訊號輸出至通路53。或者,將依據通過通路53内的訊號的磁束作為接收訊號來從通路53輸入到複數個線圈54。
藉由以上的構成,以組合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的作法,可形成插入纜線42的通路53。又,可藉由組合裝設部631與裝設部632而形成裝設部63。於是,將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分離或打開,並將纜線42配置於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之間。並且,藉由將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裝設或關閉,纜線42即貫通於通路53。如此進行,可以藉由對纜線42進行配線以將通訊器51裝設到纜線42。此時,纜線42的絶緣層422的外壁被裝設部631與裝設部632所夾入,而可限制纜線42(即訊號傳輸媒介421)的位置。
複數個線圈54可以在隔著纜線42的絶緣層422而與訊號傳輸媒介421形成絶緣的狀態下進行通訊訊號之通訊。從而,可以不需要進行將通訊器51的輸入輸出訊號的訊號線直接連接至纜線42的配線施工。其結果,由於可以容易地對纜線42於之後追加通訊器51,所以對於沒有通訊功能之電子機器也可以容易地於之後追加通訊功能。又,當變得必須認證識別資訊的情況等之時,可以利用對通訊部56輸入ID訊號的作法來發送識別資訊。
通訊器51亦可包含外殼52。再者,較理想的是外殼52是由樹脂形成。又,較理想的是外殼52包含外殼部521與外殼部522。線圈54是收納於外殼52内。在這種情況下,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及通路53也是設置於外殼52内。此外,通訊部56亦可收納於外殼52内。
在外殼52之互為相反側的兩側面上形成有2個貫通部523。通路53是與貫通部523相連繫。纜線42是貫通於貫通部523及通路53。貫通部523是例如為貫通孔。再者,貫通部523亦可構成裝設部63。在這種情況下,貫通部523的形狀宜為與纜線42的外周形狀相同。貫通部523宜為壓接纜線42的絶緣層422之狀態。藉由此構成,在將外殼52裝設到纜線42之時,可以抑制通訊器51的晃動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較理想的是,外殼部521包含裝設部631、且外殼部522包含裝設部632。在這種情況下,可藉由組合外殼部521與外殼部522,而將裝設部631與裝設部632形成裝設部63。
再者,裝設部63並不限定為與纜線42的外表面相接的構成,與纜線42之間有間隙亦可。在這種情況下,較理想的是在纜線42與裝設部63之間設置間隔件(spacer)或彈性構件等中介物。藉由此構成,裝設部63可以隔著中介物來將纜線42定位並保持。又,雖然貫通部523為孔,但並不限定為此構成,藉由缺口等來形成亦可。
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是互相分離自如地構成。再者,亦可將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的一部分相連結。在這種情況下,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在除了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的被連結的部分之外,是可分離的。藉由此構成,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可以將被連結的部分設為支點而開閉自如地構成。
再者,亦可將通路53的至少一部分構成裝設部63。在這種情況下,為通路壁531形成裝設部631,且通路壁532形成裝設部632。
通訊器51宜包含有限制部55。限制部55會限制使通路壁531從通路壁532分離、或使通路壁531、532為開啟之情形。藉由此構成,可以將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維持在組合的狀態。已將複數個線圈54裝設到纜線42之時,限制部55會維持將通訊器51裝設到纜線42的狀態。
又,較理想的是,藉由解除由限制部55進行之對通路壁531及通路壁532的限制,可讓通路壁531與通路壁532恢復為分離自如或開閉自如的狀態。藉由此構成,通訊器51可以容易裝卸於纜線42。因此,對於不具有通訊功能的電子機器,變得必須進行通訊之時,可以隨時附加通訊功能。
再者,限制部55宜形成於外殼52(外殼部521、522)。在這種情況下,限制部55可由例如設置於外殼部521、522的其中一個的卡合部551、與設置於外殼部521、522的另一個的卡合突起552來構成。藉由將卡合部551與卡合突起552卡合,以限制外殼部521與外殼部522分離或打開的情形。再者,限制部55並不限於藉由卡合部551與卡合突起552來構成。限制部55亦可以利用例如固定帶等來構成。
如圖9所示,使用於通訊系統41A、41B的通訊器51是收納於電子機器21或供電裝置31内。從而,可將通訊器51A或通訊器51B持續裝設於纜線42上。亦即,除了修理等情況外,將通訊器51A或通訊器51B從纜線42取下的可能性很低。像這樣不需將通訊器51從纜線42取下的情況下,圖12所示之限制部55除上述以外,亦可為黏著膠帶、接著劑等將外殼部521、522互相固定之接著構件。
如圖16A所示,於通路壁531、532上宜分別設置有凹部531R、532R。凹部531R、532R宜具有沿著圖12所示之絶緣層422的外周的形狀。藉由此構成,由於圖13所示之通路53如圖12所示地密合於纜線42的外周,所以可以抑制圖13所示之通路53與纜線42之間的晃動等的產生。又,也可以減少線圈54與訊號傳輸媒介421之間的距離的偏差。從而,圖9所示之通訊系統41可以安定來通訊。
此外,圖13所示之通路壁531及通路壁532宜壓接於絶緣層422。藉由此構成,由於通路53密合於纜線42的外周,所以可以抑制圖13所示之通路53與纜線42之間的晃動等的產生。又,可更加縮小線圈54與訊號傳輸媒介421之間的距離的偏差。從而,圖9所示之通訊系統41可以安定來通訊。
在實施形態2中,複數個線圈54是由線圈54(1)~54(6)所構成。較理想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線圈54(1)~54(6)是藉由軛鐵548而互相磁性地耦合。因此,軛鐵548是藉由磁性體材料來形成。軛鐵548具有包圍纜線42的環形形狀。纜線42是配置於軛鐵548的環形形狀的中央部。亦即,纜線42與軛鐵548的内周之間會具有空隙。並且,複數個線圈54(1)~54(6)是配置於纜線42與軛鐵548的内周之間的空隙内。為了像那樣使纜線42貫通於軛鐵548的中央,較理想的是軛鐵548可以分離或開閉成至少2個部分。並且,藉由在已將軛鐵548分離、或打開的狀態下使纜線42通過,並組合或關閉軛鐵548來進行結合。限制部55不限定為限制外殼52之分離或開閉的構成,亦可限制軛鐵548之分離、或打開。在這種情況下,限制部55亦可用一體方式形成於軛鐵548。或者,限制部55亦可藉由螺絲或螺帽等來進行固定。較理想的是,通訊器51更包含配置於複數個線圈54内的複數個磁芯547。磁芯547具有相向於通路53之内側端547A、及内側端547A之相反側的外側端547B。内側端547A與外側端547B是沿著線圈54的中心軸而配置。宜讓外側端547B結合到軛鐵548。
通訊器51不限定為包含外殼52之構成,亦可為不包含外殼52之構成。亦即,亦可設成軛鐵548兼作為外殼52之構成。在這種情況下,限制部55是限制軛鐵548之分離、或打開。
接著,針對複數個線圈54為以2.n個線圈54(x)(x為滿足1≦x≦2.n的整數,n為滿足n≧2的整數)所構成的情況下的通訊器51之構成與動作進行説明。線圈54(1)~54(2.n)之中線圈54(x)與線圈54(x-1)是在從傳播方向D421來看,以中心位置P54為中心地分開相當於2.π/(2.n)的角度間隔θn而配置。此外,輸出到互相相鄰的線圈54(x)、54(x+1)的振盪訊號的相位差宜為2.π/(2.n),而與上述的角度間隔θn相同。
線圈54(n+a)宜輸出與線圈54(a)相同方向的磁束(a為滿足1≦a≦n的整數)。在這種情況下,線圈54(n+a)是包夾通路53而配置於線圈54(a)的相反側。從線圈54(n+a)、54(a)輸出的磁束宜配置於直線上。藉由此等構成,提升通路53内的磁束密度。線圈54可以藉由以例如將中心軸作為中心而朝捲繞方向捲繞之導線所構成之線圈來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宜將線圈54(n+a)的中心軸與線圈54(a)中心軸配置於一直線上。藉由此構成,可以增大通路53内的磁通密度。又,較理想的是線圈54(n+a)的捲繞方向與線圈54(a)的捲繞方向是相同的。藉由此構成,通訊部56會將具有相同相位的振盪訊號輸出到線圈54(n+a)、54(a)。藉此,可以減少後述之移相器563的數量。
或者,輸出至線圈54(n+a)、54(a)的振盪訊號的相位差亦可為π。在這種情況下,線圈54(n+a)的捲繞方向是線圈54(a)的捲繞方向的相反。再者,線圈54(1)~54(2.n)之中線圈54(a)、54(1+a)是互相相鄰而配置,線圈54(1)、54(2.n)是互相相鄰而配置。輸出到互相相鄰的線圈54(1+a)、54(a)的振盪訊號的相位差,與輸出到互相相鄰的線圈54(2.n)、54(1)的振盪訊號的相位差均為2π/(2.n)。
複數個線圈54並不限定為包含偶數的2.n個線圈54(x)(1≦x≦2.n,1≦n)的構成。複數個線圈54亦可包含有n個線圈54(n)(1≦x≦n,2≦n)。在這種情況下,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線圈54(x)從傳播方向D421來看,以中心位置P54為中心地分開相當於π/n的角度間隔θn而配置。或者,複數個線圈54亦可設為包含n個線圈54(x)的構成(1≦x≦n,3≦n,n為奇數)。在這種情況下,宜為複數個線圈54(x)分開相當於2π/n的角度間隔θn而配置。在此等構成中,較理想的是,包夾通路53來對線圈54(x)在相反側設置與線圈54(x)磁性地耦合的軛鐵。
在實施形態2中,雖然複數個線圈54為等角度間隔θn而配置,但並不限定為此構成。再者,較理想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到線圈54(x)與線圈54(1)之振盪訊號相位差(以下,簡稱為在線圈54(x)上的相位差)是等同於線圈54(x)與線圈54(1)之角度間隔θx(以下,簡稱為電磁轉換線圈54(x)的角度間隔θx)。
此外,在線圈54(x)的相位差並不限定為等同於角度間隔θx之構成。在線圈54(x)的相位差與角度間隔θx不同的情況下,會使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感應產生的差動訊號的振幅變小。然而,由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阻抗値並不那麼大,所以差動訊號的衰減量會較小。又,由差動訊號進行的通訊在抗雜訊等外部干擾上較強。從而,只要是在可透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實質地通訊的範圍內,線圈54(x)中的相位差與角度間隔θx相異也無妨。
再者,線圈54宜包含磁芯547。在這種情況下,宜將磁芯547的外側端547B與軛鐵548結合。藉由此構成,可以增大通路53内的磁通密度。從而,可以增大差動訊號的位準。
磁芯547的内側端547A宜露出到通路53。藉由此構成,可以縮短線圈54與訊號傳輸媒介421之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增大差動訊號的位準。此外,亦可為將線圈54捲繞在繞線管等的構成。並且,在這種情況下,繞線管的内端部亦可兼作為裝設部63。藉由此構成,於裝設纜線42之時,可以抑制纜線42接觸到線圈54,而造成線圈54的變形或斷線等的發生。又,宜將繞線管的一部分或整體與外殼52一體地成形。藉由此構成,線圈54可以相對於裝設部63而位置精度良好地配置。
接著,針對通訊部56的詳細內容參照圖11A並且進行説明。通訊部56包含有發送電路561、接收電路564、切換開關567、與訊號處理電路565。此外,較理想的是,為了對複數個線圈54輸出預定的相位的振盪訊號,通訊部56會包含移相器563。移相器563是電連接於複數個線圈54與發送電路561之間。例如,在線圈54(n)與線圈54(1)分開相當於角度間隔θn而配置的情況下,移相器563(n)會將輸出到線圈54(1)的振盪訊號的相位改變相當於角度間隔θn,並輸出到線圈54(n)。亦即,輸出到線圈54(1)的振盪訊號的相位與輸出到線圈54(n)的振盪訊號的相位之差為角度間隔θn。
訊號處理電路565會對發送電路561輸出發送資料。發送電路561會將發送資訊轉換為振盪訊號,並供給到線圈54。線圈54會將接收訊號輸出至接收電路564。接收電路564會將接收訊號轉換為接收資料,並輸出至訊號處理電路565。切換開關567是設置於發送電路561與接收電路564的每一個與線圈54之間。切換開關567一方面會在發送時將線圈54與發送電路561電連接,另一方面會在接收時將線圈54與接收電路564電連接。
此外,通訊部56宜包含整合電路562。再者,整合電路562是設置於發送電路561與接收電路564的每一個與線圈54之間。藉由此構成,可以在發送電路561與接收電路564的每一個與線圈54之間整合阻抗,從而可以縮小通訊訊號的損失。再者,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宜形成於相同的電路基板上。在這種情況下,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之間是藉由微帶傳輸線(microstripline)等而相連接。
再者,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並不限定於形成於相同的電路基板上之構成,亦可形成於不同的電路基板上。此外,通訊部56亦可收納於與外殼52分 離的其他的外殼内。在這種情況下,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之間宜為以同軸纜線566相連接。藉由此構成,可以抑制在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之間雜訊等的外部干擾侵入之情形。再者,即使在將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形成於相同的基板上的情況下、或將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一起收納於外殼52内的情況下,均以同軸纜線566來連接於整合電路562與通訊部56之間也無妨。
連接於圖9所示之電子機器21的纜線42的直徑是5毫米到20毫米左右的範圍。在此範圍的直徑的纜線42的周圍宜配置4個線圈54。在例如對電動機車充電的情況下,可使用直徑8毫米左右的纜線42。在這種情況下,是在纜線42的周圍配置8個線圈54。或者,在例如對EV車充電的情況下,可使用直徑20毫米左右的纜線42。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纜線42的周圍配置6個或8個線圈54。
以下,以線圈54為藉由6個線圈54(1)、54(2)、54(3)、54(4)、54(5)、54(6)來構成的情況為例,來說明通訊器51的詳細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在通路53的周圍配置有6個線圈54。較理想的是,將互相相鄰的線圈54(x)、54(x+1)以約2π/6的角度間隔θn來配置(x為滿足1≦x≦6的整數)。在這種情況下,互相相鄰的線圈54(1)、54(6)也是以約2π/6的角度間隔θn而配置。亦即,線圈54(1)~54(6)之中互相相鄰的線圈是以約2π/6的角度間隔θn而配置。移相器563包含有移相器5631、5632。整合電路562包含有整合電路5620、5621、5622。此外,切換開關567包含有切換開關5670、5671、5672。
圖16B是切換開關567(5671、5672、5673)的電路圖。切換開關567具有輸入輸出端子567A、分支輸出端子567B與分支輸入端子567C。輸入輸出端子567A是連接於同軸纜線566、並透過同軸纜線566、移相器563及整合電路562而耦合於線圈54。分支輸出端子567B是連接於接收電路564。分支輸入端子567C是連接於發送電路561。在切換開關567中,是將輸入輸出端子567A選擇性地且排他地連接到分支輸出端子567B與分支輸入端子567C。
線圈54(1)、54(4)是與整合電路5620電連接。線圈54(2)、54(5)是與整合電路5621電連接。線圈54(3)、54(6)是與整合電路5622電連接。整合電路5620是與切換開關5670的輸入輸出端子電連接。整合電路5621是透過移相器5631來與切換開關5671的輸入輸出端子電連接。整合電路5622是透過移相器5632來與切換開關5672的輸入輸出端子電連接。切換開關5670、5671、5672的分支輸出端子567B是與接收電路564電連接。移相器5631是使從發送電路561輸出的振盪訊號的相位變化相當於π/6。移相器5632是使從發送電路561輸出的振盪訊號的相位變化相當於2π/6。
此外,在通訊部56包含同軸纜線566的情況下,同軸纜線566宜包含同軸纜線5660、5661、5662。再者,同軸纜線5660是電連接於整合電路5620與切換開關5670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同軸纜線5661是電連接於移相器5631與切換開關5671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同軸纜線5662是電連接於移相器5632與切換開關5672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
再者,移相器563不限定為如上述地設置之構成,只要是在線圈54與發送電路561之間,則設置在任意的地方均可。例如,亦可將移相器563連接於線圈54與整合電路562之間、或是連接於同軸纜線566與切換開關567的輸入輸出端子之間亦可、或者連接於切換開關567的分支輸入端子567C與發送電路561之間亦可。
藉由以上的構成,通訊部56可以將相位不同的振盪訊號輸出到線圈54。
接著,針對以線圈54接收利用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發送的接收訊號之情況作説明。傳播於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的接收訊號亦為差動訊號。從而,使平行於傳播方向D421且與通過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之交叉平面P421呈直角的方向之磁束M421產生於中心位置P54。詳細來說,磁束M421是在朝磁束M421的方向延伸且從傳播方向D421來看通過中心位置P54的直線L421上產生,並通過中心位置P54。
針對例如,將一對訊號傳輸媒介421配置成使直線L421通過線圈54(3)與線圈54(4)之間、及線圈54(1)與線圈54(6)之間的情況作説明。在這種情況下,包夾直線L421的兩側的線圈54主要將磁束M421轉換為接收訊號。亦即,主要從線圈54(1)~54(6)之中的線圈54(3)、54(4)及線圈54(1)、54(6)中輸出訊號。另一方面,從離直線L421距離較大的線圈54(2)、54(5)中輸出之接收訊號會較小。從而,可以抑制將從離磁束M421(直線L421)距離較大的線圈54(2)、54(5)中輸出之訊號移相,而使接收訊號被取消並衰減的情形。
圖17是實施形態2中的其他的通訊部86之電路方塊圖。在圖17中對與圖11A所示的通訊器51相同的部分是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通訊器51亦可包含通訊部86來代替通訊部56。在這種情況下,通訊部86包含移相器863來代替移相器563。通訊部86包含有發送電路861來代替發送電路561。發送電路861包含有振盪電路882、調變電路883與移相器863。亦即,移相器863是於發送電路861内構成。
調變電路883包含有調變電路8830、8831、8832。調變電路8830的輸出端是與切換開關5670的分支輸入端子電連接。調變電路8831的輸出端是與切換開關5671的分支輸入端子電連接。調變電路8832的輸出端是與切換開關5672的分支輸入端子電連接。調變電路8830、8831、8832的訊號輸入端是與訊號處理電路565電連接。另一方面,調變電路8830的載波輸入端是與振盪電路882電連接。此外,調變電路8831的載波輸入端是透過移相器8631而與振盪電路882電連接。調變電路8832的載波輸入端是透過移相器8632而與振盪電路882電連接。
通訊部86包含有接收電路864來代替接收電路564。接收電路包含有解調電路881與振盪電路882。在這種情況下,發送電路861與接收電路864是一起使用來自振盪電路882的輸出。
圖18是搭載了通訊系統41A之移動體裝置311的概念圖。移動體裝置311是例如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的汽車。再者,移動體裝置311不限於汽車,亦可為多軸飛行器(multicopter)式的小型無人航空機、船舶、腳踏車、摩托車、各種建築機械、各種搬運機械等。
移動體裝置311包含有主體312、驅動部313與電子機器21。驅動部313與電子機器21是搭載到主體312。再者,驅動部313包含有馬達。電源供給部23包含有例如充電電路與二次電池等。並且,移動體裝置311是藉由從二次電池所供給的電力來使馬達動作而被驅動。再者,驅動部313亦可包含變速機構、輪胎等的推進部、及方向盤等的操舵機構等。此外,驅動部313亦可包含引擎。又、移動體裝置311在不需要僅靠馬達來驅動的情形下,而包含有以包含人力的其他的動力來驅動之狀態也無妨。藉由此構成,對於不具備通訊功能之類的移動體裝置也可以容易地於之後追加通訊器51。
圖19是實施形態2中的其他的供電系統931的電路方塊圖。在圖19中,與圖9所示之供電系統315相同的部分會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供電系統931包含有供電裝置931A與供電裝置931B。供電裝置931B包含有供電部33、供電用的外部纜線423B、連接器32、與連接器34B。連接器32是連接於外部纜線423B的一端。連接器34B是連接於外部纜線423B的另一端。於外部纜線423B的中途插入有供電部33。再者,連接器34B宜為電源插頭,從連接器34B輸入的電力是透過供電部33來從連接器32輸出。驅動圖9所示之電子機器21的電壓,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與商用電源電壓不同。又,電子機器21大多是藉由直流電來動作。於是,供電部33會進行例如電壓轉換、或從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等。再者,供電部33與外部纜線423B亦可以藉由連接器等而以可裝卸的方式設置。圖9所示之電子機器21的電源供給部23在可以用商用電源原樣動作的情況下,則毋須設置供電部33。
此外,亦可設成將通訊器51C裝設到外部纜線423B之構成。在這種情況下,讓通訊器51C裝設於供電部33的更靠近連接器34B之側與更靠近連接器32之側的任一側均可。但是,在供電部33為不使通訊訊號通過的構成的情況下,通訊器51C是裝設於供電部33的更靠近連接器34B之側。再者,供電裝置931B與圖9所示之電子機器21一體地構成也無妨。在這種情況下,是將外部纜線423B與圖9所示之纜線42A一體地形成。藉由此構成,也可以將連接器32或圖9所示之連接器22設為不需要。此外,供電裝置931B亦可為例如既有的供電站。或者,供電裝置931B為了可搬運,而為不是直接設置到地面等的構成亦可。又,供電部33亦可與纜線一體。或者,設成可以藉由連接器在纜線42B的中途將纜線42B分離的構成亦可。
另一方面,供電裝置931A包含有通訊系統41B、驅動電路331、開關35與連接器34A。再者,供電裝置931A宜為可設置於建物内。此時,將供電裝置931A收納成使連接器34A從建築物71的壁面711露出。通訊系統41B包含有通訊器51B與内部纜線423A。並且,於内部纜線423A的一端連接有連接器34A。於内部纜線423A的另一端可從商用電源供給電力。藉由此構成,内部纜線423A會將從商用電源供給的電力供給至連接器34A。亦即,内部纜線423A會構成電源供給線路。
再者,商用電源的電力是從配電機器透過開關35來供給至連接器34A。配電機器可為例如配電盤或斷路器。通訊器51B是在開關35與連接器34A之間裝設到内部纜線423A。藉由此構成,内部纜線423A也兼作為在通訊器51上的通訊訊號的通訊路徑。
驅動電路331是供給商用電源的電力以驅動通訊器51B。再者,開關35是藉由通訊器51B的指示,以令電力往下游流動、或停止電力的供給。
11、41、41A、41B、41C‧‧‧通訊系統
12、311‧‧‧移動體裝置
121、313‧‧‧驅動部
122、312‧‧‧主體
13‧‧‧充電裝置
131、141、22、32、34A、34B‧‧‧連接器
132、33‧‧‧供電部
14、21‧‧‧電子機器
142‧‧‧電源部
15、15A、15B‧‧‧通訊裝置
151、251、42、42A、42B‧‧‧纜線
1511、1511A、1511B‧‧‧訊號傳輸媒介
1512、2512‧‧‧絶緣皮膜部
152、252、352‧‧‧電池轉換部
1521、1521A、1521B‧‧‧線圈
1522、1522A、1522B‧‧‧電磁鐵
15221、1522A1、1522B1、1522A2、1522B2、2522A、2522B‧‧‧磁極
1523‧‧‧形態安定部
1529A、1529B、547‧‧‧磁芯
1529A1、1529B1‧‧‧面
153‧‧‧保持部
154、56、86‧‧‧通訊部
23‧‧‧電源供給部
2522、548‧‧‧軛鐵
2522C‧‧‧軛鐵部
31、931A、931B‧‧‧供電裝置
315、931‧‧‧供電系統
331‧‧‧驅動電路
35‧‧‧開關
3521A、3521B‧‧‧訊號線
421‧‧‧訊號傳輸媒介
422‧‧‧絕緣層
423A‧‧‧內部纜線
423B‧‧‧外部纜線
51、51A、51B、51C‧‧‧通訊器
52‧‧‧外殼
521、522‧‧‧外殼部
523‧‧‧貫通部
53‧‧‧通路
531、532‧‧‧通路壁
531R、532R‧‧‧凹部
54、54(x)、54(1)~54(6)‧‧‧線圈
547A‧‧‧內側端
547B‧‧‧外側端
55‧‧‧限制部
551‧‧‧卡合部
552‧‧‧卡合突起
561、861‧‧‧發送電路
562、5620、5621、5622‧‧‧整合電路
563、5631、5632、863、8631、8632‧‧‧移相器
564、864‧‧‧接收電路
565‧‧‧訊號處理電路
566、5660、5661、5662‧‧‧同軸纜線
567、5670、5671、5672、5673‧‧‧切換開關
567A‧‧‧輸入輸出端子
567B‧‧‧分支輸出端子
567C‧‧‧分支輸入端子
63、631、632‧‧‧裝設部
71‧‧‧建築物
711‧‧‧壁面
881‧‧‧解調電路
882‧‧‧振盪電路
883、8830、8831、8832‧‧‧調變電路
C1511A、C1511B‧‧‧中心
C54、C54(1)~C54(6)、C1521A、C1521B‧‧‧中心軸
D151‧‧‧延伸方向
D421‧‧‧傳播方向
L54、L54(1)~L54(3)、L421、L1521‧‧‧直線
M152、M352、M3521A、M3521B、M421‧‧‧磁束
M152A、M152B‧‧‧方向
P54‧‧‧中心位置
P421、P1511‧‧‧交叉平面
P1511A‧‧‧以交叉平面P1511區分之一側
P1511B‧‧‧以交叉平面P1511區分之另一側
P352‧‧‧平面
S154‧‧‧通訊訊號
S421‧‧‧訊號
SidA、SidC‧‧‧ID訊號
SrB、Sr1‧‧‧ID要求訊號
W1、W2‧‧‧寬度
圖1是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的方塊圖。 圖2是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之纜線的截面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1中的通訊系統之已將電磁轉換部裝設到纜線之狀態的通訊裝置之概念圖。 圖4是實施形態1中的其他的電磁轉換部之概念圖。 圖5是實施形態1中的又一其他的電磁轉換部之概念圖。 圖6是圖5所示之電磁轉換部的頂視圖。 圖7是實施形態1中的其他的纜線之概念圖。 圖8是實施形態1中的移動體裝置之概念圖。 圖9是實施形態2中的供電系統的方塊圖。 圖10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系統的概念圖。 圖11A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器的概念圖。 圖11B是圖11A所示之通訊器的放大圖。 圖12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系統的概念圖。 圖13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器的概念圖。 圖14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器的側面圖。 圖15是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器的側面圖。 圖16A是顯示實施形態2中的通訊器之裝設到纜線前的狀態的概念圖。 圖16B是圖11A所示之通訊器的切換開關的電路圖。 圖17是實施形態2中的其他的通訊部之電路方塊圖。 圖18是實施形態2中的移動體裝置之概念圖。 圖19是實施形態2中的其他的供電裝置之電路方塊圖。

Claims (28)

  1. 一種通訊裝置,具備: 纜線,包含由互相平行地配置的第1訊號傳輸媒介與第2訊號傳輸媒介所構成的一對訊號傳輸媒介; 電磁轉換部,與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形成電絕緣;及 通訊部,發送接收通訊訊號, 前述電磁轉換部是構成為: 產生與如下交叉平面相交叉之方向的磁束,該交叉平面為通過前述第1訊號傳輸媒介之中心與第2訊號傳輸媒介之中心的交叉平面, 在發送前述通訊訊號時,由前述通訊部供給前述通訊訊號,並藉由電磁感應使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產生差動訊號, 在接收前述通訊訊號時,藉由因磁束而生之反電動勢來將前述通訊訊號輸出到前述通訊部,該磁束為因流通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之前述差動訊號而有的電磁感應所產生的磁束。
  2.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電磁轉換部是因應於前述通訊訊號而使前述磁束變化。
  3.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電磁轉換部具有以位於通過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之間的直線上的中心軸為中心而捲繞成的線圈。
  4.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電磁轉換部包含: 第1電磁鐵,包含第1線圈且具有第1磁極;及 第2電磁鐵,包含相對於前述交叉平面配置於前述第1線圈的相反側之第2線圈,且具有與前述第1磁極相反的極性的第2磁極, 前述第1線圈是與前述第2線圈連接成使前述第1磁極與前述第2磁極相向。
  5. 如請求項4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第1線圈是以配置於直線上的第1中心軸為中心而捲繞, 前述第2線圈是配置於前述直線上,且以和前述直線實質上平行的第2中心軸為中心而捲繞。
  6. 如請求項5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第2中心軸實質上是位於前述直線上。
  7. 如請求項4之通訊裝置,其更具備以保持前述電磁轉換部的磁性體材料形成的保持部, 前述第1電磁鐵更具有與前述第1磁極相反的極性的第3磁極, 前述第2電磁鐵更具有與前述第2磁極相反的極性的第4磁極, 前述保持部是連結於前述第1電磁鐵的前述第3磁極、及前述第2電磁鐵的前述第4磁極。
  8.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更具備保持前述電磁轉換部之保持部, 前述保持部是直接或透過前述電磁轉換部來保持前述纜線。
  9.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電磁轉換部包含線圈、及配置於前述線圈與前述纜線之間並以維持前述線圈的形狀之非磁性體材料形成的形態安定部, 且前述形態安定部與前述纜線相接觸。
  10.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電磁轉換部具有配置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外側的2條訊號線, 前述通訊部是藉由互相為相反相位的差動訊號來將前述通訊訊號供給到前述2條訊號線。
  11.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述纜線包含包覆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絶緣皮膜部, 且前述絶緣皮膜部之平行於前述交叉平面的方向的寬度是與前述絶緣皮膜部之於前述交叉平面上呈直角的方向的寬度不同。
  12. 一種電子機器,具備有: 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 電連接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並供給電力之連接器;及 電連接於前述連接器並供給前述電力之電源部。
  13. 如請求項12之電子機器,其中,可透過前述訊號傳輸媒介對前述電源部供給前述電力。
  14. 一種移動體裝置,具備有: 如請求項12之電子機器; 藉由前述電源部而動作之驅動部;及 搭載有前述驅動部與前述電子機器之主體。
  15. 一種供電裝置,具備有: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 電連接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並供給電力之連接器;及 電連接於前述連接器並供給前述電力供給之供電部。
  16. 如請求項15之供電裝置,其中,可透過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對前述連接器供給前述電力。
  17. 一種通訊器,是構成為與傳播通訊訊號的訊號傳輸媒介一起被使用的通訊器,並具備: 裝設部,構成為了使前述訊號傳輸媒介通過而構成之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複數個線圈,配置於前述裝設部並使其在前述通路内產生複數個磁束;及 通訊部,連接到前述複數個線圈, 前述複數個線圈在前述通路内從前述通訊訊號所傳播的傳播方向來看,是以分別位於在前述通路内的預定的區域中在交叉位置上交叉之複數條直線上的複數個中心軸為中心所捲繞而成, 前述通訊部會將互相具有預定的相位差的複數個振盪訊號分別輸出至前述複數個線圈。
  18. 如請求項17之通訊器,其中,前述通路的中心是位於前述預定的區域。
  19. 如請求項17之通訊器,其中,前述交叉位置是位於前述通路的中心。
  20. 如請求項17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線圈包含: 第1線圈,供給第1振盪訊號;及 第2線圈,以前述交叉位置為中心來從前述第1線圈分開預定的角度間隔而配置,且可供給相對於前述第1振盪訊號具有預定的相位差的第2振盪訊號, 前述角度間隔等同於前述相位差。
  21. 如請求項20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角度為π/n(n為2以上的整數),前述複數個線圈包含前述第1線圈與前述第2線圈,且是由從前述傳播方向來看,以前述交叉位置為中心而以前述角度間隔來配置的n個線圈所構成, 前述複數個線圈之中,前述第1線圈與前述第2線圈是互相相鄰地配置。
  22. 如請求項20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角度間隔為2π/n(n為3以上的奇數), 前述複數個線圈包含前述第1線圈及前述第2線圈,且是由從前述傳播方向來看,以前述交叉位置為中心而以前述角度間隔來配置的n個線圈所構成, 前述複數個線圈之中,前述第1線圈與前述第2線圈是互相相鄰而配置。
  23. 如請求項20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線圈更包含相對於前述通路位於前述第1線圈之相反側的第3線圈, 前述第1線圈是以位於直線上的中心軸為中心來捲繞, 前述第3線圈是以位於前述直線上的中心軸為中心來捲繞, 前述第3線圈可被供給第3振盪訊號,並產生與由前述第1線圈所輸出的磁束相同方向的磁束。
  24. 如請求項23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線圈從前述傳播方向來看,是以前述交叉位置為中心而以2π/(2.n)的角度間隔來配置之2.n個線圈所構成(n為2以上的整數), 前述第1線圈與前述第3線圈的角度間隔為π, 且前述第1振盪訊號的相位與前述第3盪振訊號的相位相同。
  25. 如請求項17之通訊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線圈是使合成前述複數個磁束而得到的合成磁束於前述預定的區域產生, 前述複數個振盪訊號的相位差是設定成以前述預定的區域為中心來旋轉前述合成磁束。
  26. 如請求項第17至25中任一項之通訊器,其中,從與前述傳播方向交叉之方向來看,前述複數條直線是在前述交叉位置上交叉。
  27. 一種通訊系統,具備: 如請求項17之通訊器;及 纜線,配置於前述通路,並包含構成前述訊號傳輸媒介的一對訊號傳輸媒介、及包覆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的絶緣層, 前述裝設部是將前述纜線保持成使前述預定的區域位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之間。
  28. 如請求項27之通訊系統,其中,前述裝設部是藉由將前述纜線保持成使前述預定的區域位於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之間,以使前述一對訊號傳輸媒介感應產生差動訊號。
TW106125245A 2016-07-29 2017-07-27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TW2018247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9932A JP2018019329A (ja) 2016-07-29 2016-07-29 通信装置、電子機器、移動体装置、給電装置
JP2016-149932 2016-07-29
JP2016234664A JP2018093353A (ja) 2016-12-02 2016-12-02 通信器、通信システム
JP2016-234664 2016-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4772A true TW201824772A (zh) 2018-07-01

Family

ID=61015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245A TW201824772A (zh) 2016-07-29 2017-07-27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824772A (zh)
WO (1) WO20180210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7151B2 (ja) * 2005-04-14 2010-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デム装置
JP4325744B2 (ja) * 2006-05-26 2009-09-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ータ結合器
JP2013187850A (ja) * 2012-03-09 2013-09-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接続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21042A1 (ja)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7139B2 (ja) 配線ハーネス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3081369B (zh) 电力线通信系统、电力线通信装置和连接器装置
US20180269714A1 (en) Double-d split coil winding
US10144302B2 (en) Twisted wire for power charging
US10984946B2 (en) Reducing magnetic flux density proximate to a wireless charging pad
JP5462850B2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コネクタ装置及び電力線通信装置
JP2001110659A (ja) 充電用受電器
EP3136546B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10903697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phase coil control
CN114008973B (zh) Ev用户授权方法和系统
JP2017515297A (ja) フェライトタイルアセンブリのための相互係合構造を備える電気車両誘導コイルハウジング
EP3965392A1 (en) Cross-certificate method and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JP2011003947A (ja) コイル通信装置
JPH11220813A (ja) 電気自動車充電用電源装置及び電気自動車充電用中継コネクタ
US2020002114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magnetic field emissions from double-d couplers
JP6646393B2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用シートユニット、受電シート、送電シート、電気機器、及び、乗物
TW201824772A (zh) 通訊裝置、電子機器、移動體裝置、供電裝置、通訊器及通訊系統
US10333293B2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pad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KR20160125786A (ko) 배터리 모듈
KR20210015039A (ko) 수신부 지향성 커플러 구조체가 구비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Mou et al. Angular offset analysis in wireless vehicle to vehicle (v2v) charging system
JP2018093353A (ja) 通信器、通信システム
JP2018019329A (ja) 通信装置、電子機器、移動体装置、給電装置
WO2012033163A1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Inada et al. Arbitrary magnetic field control technique by multi-coil transmitter voltage phase shifting for omni-directional free-positioning magnetic resonance wireless power deli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