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1876A - 顯示面板以及感測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顯示面板以及感測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21876A TW201821876A TW106126809A TW106126809A TW201821876A TW 201821876 A TW201821876 A TW 201821876A TW 106126809 A TW106126809 A TW 106126809A TW 106126809 A TW106126809 A TW 106126809A TW 201821876 A TW201821876 A TW 20182187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ng
- display panel
- display
- electrod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面板,包括基板、顯示元件、介電層以及光學共振結構。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顯示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第一顯示電極與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介電層位於基板上且覆蓋顯示元件。光學共振結構配置於介電層上且對應於顯示元件分布。光學共振結構包括堆疊於顯示元件上且彼此分離的第一半穿反層以及第二半穿反層。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面板以及感測顯示面板。
對於顯示面板的色彩表現,通常是以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NTSC)所訂定的標準來衡量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一般而言,為了提高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在現行的技術下可以在顯示面板中採用高色彩飽和度的彩色濾光層。然而,高色彩飽和度的彩色濾光層的穿透率相當低,常需要藉由提高顯示元件的驅動功率以維持顯示面板的發光亮度。若要提升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則可能會面臨功耗提升的問題。
除此之外,顯示元件常需與感測元件搭配以構成感測顯示面板,但具有感測元件搭配的感測顯示面板可能會具有較低的開口率或光穿透率。如何進一步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且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開口率或光穿透率,實已成目前亟欲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其具有光學共振結構而可以提升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顯示面板,其具有光學共振結構而可以提升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其包括基板、顯示元件、介電層以及光學共振結構。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顯示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第一顯示電極與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介電層位於基板上且覆蓋顯示元件。光學共振結構配置於介電層上且對應於顯示元件分布。光學共振結構包括堆疊於顯示元件上且彼此分離的第一半穿反層以及第二半穿反層。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其包括基板、顯示元件、介電層以及感測元件。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顯示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第一顯示電極與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介電層位於基板上且覆蓋顯示元件。感測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且覆蓋介電層。感測元件包括第一感測線路、第二感測線路以及位於第一感測線路與第二感測線路之間的絕緣層,其中第一感測線路以及第二感測線路包括半穿反電極,且第一感測線路以及第二感測線路堆疊於顯示元件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其包括基板、顯示元件、介電層以及感測元件。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顯示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第一顯示電極與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介電層位於基板上且覆蓋顯示元件。感測元件配置於基板的佈局區上且覆蓋介電層。感測元件包括第一感測線路以及第二感測線路,其中第一感測線路包括半穿反電極,且第一感測線路包括堆疊於顯示元件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的第一感測部分以及第二感測部分。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具有光學共振結構,可以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
為讓本發明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1B是沿著圖1A剖線AA’的剖面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A僅繪示配置於基板110的佈局區LO上第一顯示電極121與位於第一顯示電極121下方的第一主動元件TFT1、第二主動元件TFT2、掃描線SL以及資料線DL,且圖1B省略繪示部分膜層或元件。請同時參照圖1A以及圖1B,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10、顯示元件120、介電層130以及光學共振結構140。基板110具有佈局區LO以及位於佈局區LO以外的透光區TP。顯示元件120配置於基板110的佈局區LO上。介電層130位於基板110上且覆蓋顯示元件120。光學共振結構140配置於介電層130上且對應於顯示元件120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主動元件TFT1、第二主動元件TFT2、掃描線SL、資料線DL及/或類似的電子元件可以位於基板110的佈局區LO上,且透光區TP的面積可以大於佈局區LO的面積,以使顯示面板100的透光度提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基板110可為具有可見光穿透性的硬質基板110或可撓性基板110。舉例而言,前述之硬質基板110的材料例如是玻璃或其他硬質材料,而前述之可撓性基板110材料例如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亞醯胺(polyimide, 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醯胺(polyamide, PA)、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聚乙烯亞胺(polyethylenimine, PEI)、聚氨酯(polyurethane, PU)、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壓克力系(acrylic)聚合物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等、醚系(ether)聚合物例如是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 PES)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聚烯(polyolefin)或其他可撓性材料,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110可以是包括導電線路及/或其他電子元件(如:觸控元件、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感測元件、通訊元件、邏輯運算元件或微機電系統)的載板。舉例而言,基板110的佈局區LO上可以有多個主動元件TFT1、TFT2、多條掃描線SL以及多條資料線DL。掃描線SL以及資料線DL彼此交越,以定義出各子畫素(未繪示)的所在區域。並且,前述之子畫素以陣列方式排列以形成畫素陣列(未繪示)。各個子畫素包含對應的顯示元件120及主動元件TFT1、TFT2。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A中,僅示例性的繪示出一組主動元件TFT1、TFT2、一條掃描線SL以及一條資料線DL。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可依實際設計的需求而調整主動元件TFT1、TFT2、掃描線SL及/或資料線DL的數量。
第一主動元件TFT1包括第一通道層(未繪示)、第一閘極G1、第一源極S1以及第一汲極D1。第二主動元件TFT2包括第二通道層(未繪示)、第二閘極G2、第二源極S2以及第二汲極D2。
顯示元件120包括第一顯示電極121、第二顯示電極123以及以及位於第一顯示電極121與第二顯示電極123之間的顯示介質層122。
第一源極S1與對應的資料線DL電性連接。第一閘極G1與對應的掃描線SL電性連接。也就是說,各子畫素的第一主動元件TFT1藉由所對應的其中一條掃描線SL以及其中一條資料線DL所傳送之電訊號驅動。
第一汲極D1與第二閘極G2電性連接。第二源極S2與一電壓源(VDD,未繪示)電性連接。第二汲極D2與顯示元件120的第一顯示電極121電性連接,以與各個子畫素的第二顯示電極123驅動顯示介質層12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顯示電極123可以是以全面性地分布於基板110上的共用電極,並且可接地或電性連接至共同電壓(common voltage;Vcom),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顯示電極121以及第二顯示電極123的材質可以是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O)、氧化鋁鋅(Al doped ZnO, AZO)、摻鎵氧化鋅(Ga doped zinc oxide, GZO)、鋅錫氧化物(Zinc-Tin Oxide, ZTO)、氟摻雜氧化錫(fluorine-doped tin oxide, FTO)、氧化銦(In2
O3
)、氧化鋅(ZnO)、二氧化錫(SnO2
)、氧化鈦(TiO2
)、有機導電高分子(如PEDOT:PSS)、奈米碳管(CNTs)、金屬(如: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或其他的透明導電材質,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顯示電極121或第二顯示電極123可採用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等導電材質。倘若第一顯示電極121以及第二顯示電極123兩者皆採用透明導電材質,那麼所形成的顯示面板100可以構成雙面發光顯示裝置。倘若第一顯示電極121或第二顯示電極123其中之一採用透明導電材質,那麼所形成的顯示面板100可以構成底部發光型或是頂部發光型的顯示裝置。
在本實施例中,介電層130可以是由一無機材料所構成,其包含:氧化矽(SiOx
)、氮化矽(SiNx
)、氮氧化矽(SiON)、氧化鋁(AlOx
)、氮氧化鋁(AlON)或是其他類似物。於其他實施例中,介電層130可以是由一有機材料所構成,其包含:聚亞醯胺(polyimide, 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醯胺(polyamide, P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聚乙烯亞胺(polyethylenimine, PEI)、聚氨酯(polyurethane, PU)、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壓克力系(acrylate)聚合物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等、醚系(ether)聚合物例如是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 PES)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等、聚烯(polyolefin)、光阻或是其他類似物或其組合。於其他可行的實施例中,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可交替堆疊以形成介電層130。介電層130形成於顯示元件120以及光學共振結構140之間,介電層130可用以分隔顯示元件120以及光學共振結構140。
光學共振結構140包括堆疊於顯示元件120上且彼此分離的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之間具有透光層142,且透光層142的相對兩端分別與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相接觸。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為半穿透半反射(transflective)薄膜。透光層142可以為類似於介電層130的透明絕緣層或類似於第一顯示電極121/第二顯示電極123的透明導電層,於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藉由透光層142而彼此分離且具有一間距,以構成具有光學微共振腔(optical microcavity)性質的光學共振結構140,因此可以提升顯示元件120所發出的顏色光的同調性(coherence)。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的材料例如是鎂銀合金,以使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為具有導電及半穿透半反射性質的半穿透半反射電極,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也可以是由相互堆疊之絕緣薄膜所構成半穿透半反射薄膜。倘若第一半穿反層141及/或第二半穿反層143採用導電材質,那麼第一半穿反層141及/或第二半穿反層143也可以是構成其他電子元件(如:觸控元件、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感測元件、通訊元件、邏輯運算元件或微機電系統)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的厚度可以依據其材質調整,以使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具有較佳的半穿透半反射性質。以具有鎂銀合金材質的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為例,在顯示元件120所發出的光線為可見光的範圍內,第一半穿反層141以及第二半穿反層143的厚度分別介於5奈米(nanometer;nm)至10奈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除此之外,顯示元件120與光學共振結構140的尺寸(如:長度或寬度)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需有對應的關係,以使顯示元件120所發出的光線可以藉由對應的光學共振結構140來提升其色彩飽和度。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共振結構140具有第一寬度Ws,介電層130具有第一厚度LTFE
以及第一折射率nTFE
,光射出光學共振結構140後所穿過的出射介質(如:後述的硬塗層170)具有第二折射率nout
,且上述的第一寬度Ws、第一厚度LTFE
、第一折射率nTFE
以及第二折射率nout
之間的關係可由方程式(1)來表示:…..(1) 。
透過配置於介電層130上且對應於顯示元件120分布的光學共振結構140,本實施例可提升顯示面板100的色彩飽和度。
一般而言,顯示元件120上可以配置硬塗層170,以避免位於硬塗層170之下的顯示元件120、光學共振結構140及/或其他膜層的磨損或受到撞擊。硬塗層170可以是由有機(organic)材料及/或無機(inorganic)材料所構成,有機材料的折射率可以介於1.4至1.8之間,無機材料的折射率可以介於1.3至2.2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2是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0與圖1的顯示面板1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2針對顯示面板2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2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2,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0與圖1的顯示面板100類似,顯示元件220的第二顯示電極223配置於基板110的佈局區LO上。換言之,第二顯示電極223遠離於基板110的透光區TP配置。
圖3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第三實施例的顯示面板300與圖2的顯示面板2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3針對顯示面板3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3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2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3,第三實施例的顯示面板300與圖2的顯示面板200類似,顯示面板300更包括配置於基板110的透光區TP上的導光結構360。導光結構360可以是由光學膜層361以及多個光學微結構362所組成,其中光學膜層361例如是擴散膜。光學微結構362配置於光學膜層361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微結構362的密度由鄰近顯示元件220的一側往遠離顯示元件220的一側逐漸遞增。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暗區及亮區之間的亮度差異,顯示元件220所產生的光線可均勻地被導出,進而提升顯示面板300在有效照明區域中的亮度,據以提高正向輝度(luminance)。
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4B是沿著圖4A剖線BB’的剖面示意圖。為求清晰,圖4A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400與圖1的顯示面板1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4A與圖4B針對感測顯示面板4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4A與圖4B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照圖4A與圖4B,第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400與圖1的顯示面板100類似,感測顯示面板400為包括感測元件450且具有對應於顯示元件120分布的光學共振結構140。
感測元件450用於偵測使用者在觸碰感測顯示面板400時所產生的訊號,此訊號類型可例如是電容變化、電壓變化等。以電容式感測為例,當使用者觸碰感測顯示面板400時,感測元件450在其被觸碰的區域可產生電容的變化,前述的電容變化可被與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連結的控制器所偵測及辨識。以壓電式感測為例,當使用者觸碰感測顯示面板400時,感測元件450在其被觸碰的區域可具有對應的形變而產生電壓的變化,前述的電壓變化可被與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連結的控制器(未繪示)所偵測及辨識。
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元件450包括相互電性絕緣的第一感測線路4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452,其中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可為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一半穿反層141與第二半穿反層143所構成。換言之,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可以包括堆疊於顯示元件120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一感測部分以及第二感測部分,其中第一感測部分即為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一半穿反層141,第二感測部分即為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二半穿反層143,且第一半穿反層141與第二半穿反層143皆為半穿反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共振結構140的透光層142可以為透明導電層,可使由第一半穿反層141與第二半穿反層143構成的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具有較佳的導電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線路451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一感測電極451a以及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二感測電極451b,其中第一感測電極451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感測電極451b的延伸方向。第二感測線路452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三感測電極452a以及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四感測電極452b,其中第三感測電極452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垂直於第四感測電極452b的延伸方向。第一感測電極451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平行於第三感測電極452a的延伸方向,第二感測電極451b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平行於第四感測電極452b的延伸方向。
相鄰的兩個透光區TP之間可以具有多個第一感測電極451a及/或多個第二感測電極451b。第三感測電極452a可以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一感測電極451a之間。第四感測電極452b可以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二感測電極451b之間,且前述的第二感測電極451b與第四感測電極452b可以對應於同一佈局區LO。但本發明對於第一感測線路4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452的線路佈局(layout)並不加以限制。
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5B是沿著圖5A剖線CC’的剖面示意圖。為求清晰,圖5A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五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500與圖1的感測顯示面板1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5A與圖5B針對感測顯示面板5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5A與圖5B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照圖5A與圖5B,第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500與圖1的感測顯示面板100類似,感測顯示面板500為包括感測元件550且具有對應於顯示元件120分布的光學共振結構140。
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元件550包括相互電性絕緣的第一感測線路5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552,其中第一感測線路551為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一半穿反層141所構成,且第二感測線路552為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二半穿反層143所構成。換言之,感測元件550的第一感測線路5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552可以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120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140,且形成光學共振結構140的第一感測線路5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552包括半穿反電極。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共振結構140的透光層142可為透明絕緣層,以使由第一半穿反層141與第二半穿反層143分別構成的第一感測線路551與第二感測線路552可彼此電性絕緣。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線路551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一感測電極551a。第二感測線路552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三感測電極552a以及第四感測電極552b。第三感測電極552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垂直於第四感測電極552b的延伸方向,第一感測電極551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平行於第三感測電極552a的延伸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551a的面積可以大於第三感測電極552a的面積,以降低第二顯示電極123對於第三感測電極552a之訊號干擾,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6是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6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600與圖5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6針對感測顯示面板6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6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5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6,第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600與圖5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第二感測線路652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三感測電極652a以及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四感測電極652b。相鄰的兩個透光區TP之間可以具有多個第四感測電極652b,且前述的多個第四感測電極652b可以彼此分離。
圖7是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7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700與圖6的感測顯示面板6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7針對感測顯示面板7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7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6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7,第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700與圖6的感測顯示面板600類似,第一感測線路751例如是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一感測電極751a以及具有多個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二感測電極751b,其中第一感測電極751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感測電極751b的延伸方向。第一感測電極751a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平行於第三感測電極652a的延伸方向,第二感測電極751b的延伸方向可實質上平行於第四感測電極652b的延伸方向。多個彼此分離的第二感測電極751b可以與多個彼此分離的第四感測電極652b對應於同一佈局區LO,且前述的第二感測電極751b與第四感測電極652b可以彼此重疊。
圖8是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8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八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800與圖6的感測顯示面板6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8針對感測顯示面板8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8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6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8,第八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800與圖6的感測顯示面板600類似,於第一感測線路851中,部分相鄰的兩個第一感測電極851a之間可以具有第二感測電極851b而彼此連接。
圖9是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9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九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900與圖7的感測顯示面板7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9針對感測顯示面板9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9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7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9,第九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900與圖7的感測顯示面板700類似,多個彼此分離的第二感測電極951b可以與多個彼此分離的第四感測電極652b對應於同一佈局區LO,且前述的第二感測電極951b與第四感測電極652b可以彼此不重疊。
圖10是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0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000與圖5A或圖5B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0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0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0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5A或圖5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0,第十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000與圖5A或圖5B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感測顯示面板1000具有第一感測區TR1以及第二感測區TR2。位於第一感測區TR1的第二感測線路1052與位於第二感測區TR2的第二感測線路1052'彼此分離。
圖11是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1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一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100與圖5A或圖5B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1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1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1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5A或圖5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1,第十一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100與圖5A或圖5B的感測顯示面板500類似,感測顯示面板1100具有第一感測區TR1以及第二感測區TR2。位於第一感測區TR1的第一感測線路1151與位於第二感測區TR2的第一感測線路1151'彼此分離。
圖12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12B是沿著圖12A剖線DD’的剖面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2A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二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與圖4A或圖4B的感測顯示面板4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2A與圖12B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2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2A與圖12B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4A或圖4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照圖12A與圖12B,第十二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與圖4A或圖4B的感測顯示面板400類似,第一感測線路12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1252為單層的圖案化導電層。
第一感測線路12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1252可以與其他的半穿反層(未繪示)堆疊以構成光學共振結構14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線路12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1252可以為同一圖案化導電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感測顯示面板1200更包括覆蓋於第一感測線路12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1252上的絕緣層1270,且絕緣層更可位於第一感測線路1251與第二感測線路1252之間。
圖13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13B是沿著圖13A剖線EE’的剖面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3A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三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與圖12A或圖12B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3A與圖13B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3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3A與圖13B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2A或圖12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照圖13A與圖13B,第十三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與圖12A或圖12B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類似,感測顯示面板1300更包括位於佈局區LO的橋接電極1353。
絕緣層1270位於橋接電極1353與第一感測線路1251之間以及橋接電極1353與第二感測線路1252之間。多個導電通孔1354貫穿絕緣層1270,位於第二感測線路1252相對兩側的第一感測線路1251可以藉由多個導電通孔1354以與對應的橋接電極1353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線路1251以及第二感測線路1252位於橋接電極1353與基板110(繪示於圖1B、2或3等類似實施例圖示)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橋接電極1353也可以位於第一感測線路12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1252與基板11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橋接電極1353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感測電極1251a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類似於前述第一感測電極451a),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橋接電極1353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二感測電極1251b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類似於前述第二感測電極451b)。
圖14是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4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400與圖13A或圖13B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4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4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4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3A或圖13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4,第十四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400與圖13A或圖13B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類似,橋接電極1453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二感測電極1251b的延伸方向。
圖15是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5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五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500與圖12A或圖12B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5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5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5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2A或圖12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5,第十五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500與圖12A或圖12B的感測顯示面板1200類似,相鄰的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551a藉由對應的第二感測電極1551b而彼此連接,位於佈局區LO的第一感測線路1551呈現蜿蜒狀分布。
圖16是依照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6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600與圖13A或圖13B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6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6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6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3A或圖13B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6,第十六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600與圖13A或圖13B的感測顯示面板1300類似,位於第二感測電極1251b相對兩側的第三感測電極1252a可以藉由橋接電極1653而彼此電性連接。
圖17是依照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求清晰,圖17省略繪示部分膜層。第十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700與圖14的感測顯示面板1400類似,本實施例採用圖17針對感測顯示面板1700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圖17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故針對圖14中說明過的構件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17,第十七實施例的感測顯示面板1700與圖14的感測顯示面板1400類似,第一感測線路1751及/或第二感測線路1752可以為多個條狀電極,且位於第一感測線路1751相對兩側的第二感測線路1752可以藉由橋接電極1753而彼此電性連接。測試例
以下列測試例作為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可以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然而,這些測試例在任何意義上均不解釋為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同時參考圖18A至圖23B,下列具有光學共振結構的各測試例以及不具有光學共振結構的比較例之間的比較關係,可利用模擬軟體估算在上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中,模擬顯示元件發出不同具有標準波長的顏色光的狀態下,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或色域比較關係圖。其中前述的標準波長的顏色光為依據國際照明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CIE)於西元1931年所制定。而前述的色域比較關係圖可以依據國際照明委員會所制定的色度座標圖(CIE 1931 color space)來表示。
除此之外,於各測試例中,光學共振結構所具有第一寬度,介電層所具有第一厚度以及第一折射率,以及光射出光學共振結構後所穿過的出射介質(如:硬塗層)具有第二折射率,可符合前述方程式(1)所表示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所表示的數值,可以包括所述數值以及在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接受的偏差範圍內的偏差值。上述偏差值可以是於製造過程或量測過程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或是於計算或換算過程因採用位數的多寡、四捨五入或經由誤差傳遞(Error Propagation)等其他因素所產生的計算誤差。測試例 1 :
測試例1與比較例的差別在於測試例1具有光學共振結構,其中構成光學共振結構的第一半穿反層以及第二半穿反層其厚度分別為5nm。模擬結果如圖18A至圖20B以及下列表1所示。
圖18A、圖19A以及圖20A分別為測試例1與比較例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綠色、藍色的狀態下,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其中在上述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中,橫軸為發射光波長(單位:nm),縱軸為各波長的發射光的強度(Intensity)對應於具有最大強度的發射光的強度之間的相對強度比值,即各波長的發射光間的相對強度。
圖18B、圖19B以及圖20B分別為測試例1與比較例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綠色、藍色的狀態下,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域比較關係圖。其中圖18B、圖19B以及圖20B的色域比較關係圖分別對應於圖18A、圖19A以及圖20A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在上述色域比較關係圖中,馬蹄狀的實線所圍繞(標示為:CIE1931)的區域為一般人類視覺色域的光譜軌跡(spectral locus);虛線所圍繞的三角形區域(標示為:NTSC)為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於西元1953年根據當時的映像管的螢光粉技術定義了紅綠藍三原色色度值,其色度座標分別為紅色(0.67,0.33)、綠色(0.21,0.71)以及藍色(0.14,0.08);實心點與空心點分別為對應於測試例1與比較例的發射光譜於色度座標圖上的位置;星號為國際照明委員會所定,於色度座標圖中的色度(chromaticity)為白色的標準C光源。
在下列表1中,紅光色度座標、綠光色度座標以及藍光色度座標的值分別為圖18B、圖19B以及圖20B中,各實心點(測試例1)與空心點(比較例)的色度座標。色域面積為紅光色度座標、綠光色度座標以及藍光色度座標所圍成的三角形面積。NTSC百分比為前述色域面積與虛線所圍繞的三角形區域的比值關係。也就是說,若NTSC百分比越接近1,則代表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越接近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所定義的紅綠藍三原色所呈現的色彩飽和度。
請同時參照圖18A至圖20B以及下列表1,相較於比較例,測試例1所發光頻譜半高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較窄。也就是說,經由共振腔結構所產生的法布立-培若效應(Fabry-perot effect)會強化特定波長的出光,以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 表1 測試例 2 :
於測試例2中,構成光學共振結構的第一半穿反層以及第二半穿反層其厚度分別為10nm。模擬結果如圖21A至圖23B以及下列表2所示。
圖21A至圖23B的表示方式分別類似於圖18A至圖20B,表1的表示方式類似於表2,故於此不加以贅述。
請同時參照圖21A至圖23B以及下列表2,相較於比較例,測試例2所發光頻譜半高寬較窄。也就是說,經由共振腔結構所產生的共振腔效應會強化特定波長的出光,以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 表2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可具有光學共振結構,而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色彩飽和度。除此之外,於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中,電子元件可以位於基板的佈局區上,提升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開口率或光穿透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顯示面板
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感測顯示面板
110‧‧‧基板
LO‧‧‧佈局區
TP‧‧‧透光區
TFT1‧‧‧第一主動元件
G1‧‧‧第一閘極
S1‧‧‧第一源極
D1‧‧‧第一汲極
TFT2‧‧‧第二主動元件
G2‧‧‧第二閘極
S2‧‧‧第二源極
D2‧‧‧第二汲極
SL‧‧‧掃描線
DL‧‧‧資料線
120、220‧‧‧顯示元件
121‧‧‧第一顯示電極
122‧‧‧顯示介質層
123、223‧‧‧第二顯示電極
130‧‧‧介電層
LTFE‧‧‧第一厚度
140‧‧‧光學共振結構
141‧‧‧第一半穿反層
142‧‧‧透光層
143‧‧‧第二半穿反層
170‧‧‧硬塗層
Ws‧‧‧第一寬度
450、550‧‧‧感測元件
451、551、751、851、1151、1151'、1251、1551、1751‧‧‧第一感測線路
451a、551a、751a、851a、1251a、1551b‧‧‧第一感測電極
451b、751b、851b、951b、1251b、1551b‧‧‧第二感測電極
452、552、652、1052、1052'、1252、1752‧‧‧第二感測線路
452a、552a、652a‧‧‧第三感測電極
452b、552b、652b‧‧‧第四感測電極
1353、1453、1653‧‧‧橋接電極
1354‧‧‧導電通孔
TR1‧‧‧第一感測區
TR2‧‧‧第二感測區
360‧‧‧導光結構
361‧‧‧光學膜層
362‧‧‧光學微結構
1270‧‧‧絕緣層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B是沿著圖1A剖線AA’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4B是沿著圖4A剖線BB’的剖面示意圖。 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5B是沿著圖5A剖線CC’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8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9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0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2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2B是沿著圖12A剖線DD’的剖面示意圖。 圖13A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3B是沿著圖13A剖線EE’的剖面示意圖。 圖14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四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5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五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6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六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十七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18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18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圖19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綠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19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綠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圖20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藍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20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1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藍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圖21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21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紅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圖22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綠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22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綠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圖23A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藍光的狀態下的發射光譜比較關係圖。 圖23B繪示本發明的測試例2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的與比較例的顯示面板或感測顯示面板於顯示元件發出藍光的狀態下的色域比較關係圖。
Claims (20)
- 一種顯示面板,包括: 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所述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 顯示元件,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所述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所述第一顯示電極與所述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 介電層,位於所述基板上且覆蓋所述顯示元件;以及 光學共振結構,配置於所述介電層上且對應於所述顯示元件分布,所述光學共振結構包括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且彼此分離的第一半穿反層以及第二半穿反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更包括感測元件,配置於所述封裝層上且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所述感測元件包括相互電性絕緣的第一感測線路以及第二感測線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所述光學共振結構的所述第一半穿反層為一感測元件的一第一感測線路,而所述光學共振結構的所述第二半穿反層為所述感測元件的一第二感測線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面板,更包括位於所述第一半穿反層以及所述第二半穿反層之間的絕緣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更包括第一感測線路,其中所述光學共振結構的所述第一半穿反層與所述第二半穿反層構成第二感測線路,且所述第一感測線路與所述第二感測線路構成感測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顯示面板,更包括位於所述第一半穿反層以及所述第二半穿反層之間的透明導電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更包括感測元件,其中所述感測元件包括多個感測線路、多個導電通孔以及至少一感測架橋,所述多個導電通孔位於所述多個感測線路與所述感測架橋之間,且部分的所述多個感測線路分別透過所述多個導電通孔與所述感測架橋電性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顯示電極以及所述第二顯示電極包括穿透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顯示電極更配置於該透光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所述顯示面板更包括導光結構,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透光區上。
- 一種感測顯示面板,包括: 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所述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 顯示元件,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所述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所述第一顯示電極與所述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 介電層,位於所述基板上且覆蓋所述顯示元件;以及 感測元件,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且覆蓋所述介電層,所述感測元件包括第一感測線路、第二感測線路以及位於所述第一感測線路與所述第二感測線路之間的絕緣層,其中所述第一感測線路以及所述第二感測線路包括半穿反電極,且所述第一感測線路以及所述第二感測線路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顯示電極以及所述第二顯示電極包括穿透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顯示電極更配置於該透光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感測顯示面板更包括導光結構,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透光區上。
- 一種感測顯示面板,包括: 基板,具有佈局區以及位於所述佈局區以外的透光區; 顯示元件,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所述顯示元件包括第一顯示電極、第二顯示電極以及位於所述第一顯示電極與所述第二顯示電極之間的顯示介質層; 介電層,位於所述基板上且覆蓋所述顯示元件;以及 感測元件,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佈局區上且覆蓋所述介電層,所述感測元件包括第一感測線路以及第二感測線路,其中所述第一感測線路包括半穿反電極,且所述第一感測線路包括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的第一感測部分以及第二感測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所述第一感測線路更包括配置於所述第一感測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感測部分之間且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的第一透明導電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感測線路包括半穿反電極,且所述第二感測線路包括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以形成光學共振結構的第三感測部分以及第四感測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所述第二感測線路更包括配置於所述第三感測部分以及所述第四感測部分之間且堆疊於所述顯示元件上的第二透明導電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顯示電極以及所述第二顯示電極包括穿透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感測顯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顯示電極更配置於該透光區。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29100.6A CN108122487B (zh) | 2016-11-30 | 2017-10-09 | 显示面板以及感测显示面板 |
US15/796,867 US10670940B2 (en) | 2016-11-30 | 2017-10-30 | Display panel and sensing display pane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662427820P | 2016-11-30 | 2016-11-30 | |
US62/427,820 | 2016-11-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1876A true TW201821876A (zh) | 2018-06-16 |
TWI649598B TWI649598B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32581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6809A TWI649598B (zh) | 2016-11-30 | 2017-08-09 | 顯示面板以及感測顯示面板 |
TW106135576A TWI649737B (zh) | 2016-11-30 | 2017-10-18 | 發光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5576A TWI649737B (zh) | 2016-11-30 | 2017-10-18 | 發光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2) | TWI649598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7471A (zh) * | 2004-04-06 | 2007-05-02 | 彩光公司 | 在平板显示器中与传感器阵列集成的彩色滤波器 |
TWI256745B (en) * | 2005-08-31 | 2006-06-11 | Univ Nat Chunghsing |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reflection mirror fa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7232882A (ja) * | 2006-02-28 | 2007-09-13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GB2474298A (en) * | 2009-10-12 | 2011-04-13 | Iti Scotland Ltd | Light Guide Device |
US20160033707A1 (en) * | 2014-07-31 | 2016-02-04 | Samsung Sdi Co., Ltd. | Light guide plat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16038581A (ja) * | 2014-08-08 | 2016-03-2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TWM500997U (zh) * | 2014-12-15 | 2015-05-11 | Turnray Energy Tech Ltd | Led覆晶封裝結構 |
US10425464B2 (en) * | 2015-01-08 | 2019-09-24 | Instart Logic, Inc. | Adaptive learning periods in HTML streaming |
JPWO2016162778A1 (ja) * | 2015-04-09 | 2018-02-0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2017
- 2017-08-09 TW TW106126809A patent/TWI649598B/zh active
- 2017-10-18 TW TW106135576A patent/TWI649737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2180A (zh) | 2018-06-16 |
TWI649737B (zh) | 2019-02-01 |
TWI649598B (zh) | 2019-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17310B2 (ja) | 発光装置 | |
TW201631566A (zh) | 影像處理裝置、顯示系統以及電子裝置 | |
TWI506835B (zh) | 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其之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 |
KR20150031096A (ko) |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US20180286926A1 (en) | Flexible color filter integrated with touch sens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EP3495878B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7765911A (zh) | 感测显示面板 | |
CN108122487B (zh) | 显示面板以及感测显示面板 | |
TWI482061B (zh) | 觸控面板 | |
TWI649598B (zh) | 顯示面板以及感測顯示面板 | |
CN103531716A (zh) | 有机发光装置 | |
KR20140099973A (ko) | 다층 구조로 형성된 절연층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US10243028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with buffer layer | |
US20240142669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TWI851055B (zh) | 發光裝置和電子裝置 | |
CN113672107B (zh) | 触控显示设备 | |
WO2021051498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240144541A (ko) | 전자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 | |
TW202029545A (zh) | 顯示面板 | |
TW201503442A (zh) | 可撓式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裝置以及使用其作為背光之透明液晶顯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