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1824A -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 Google Patents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1824A
TW201821824A TW106136309A TW106136309A TW201821824A TW 201821824 A TW201821824 A TW 201821824A TW 106136309 A TW106136309 A TW 106136309A TW 106136309 A TW106136309 A TW 106136309A TW 201821824 A TW201821824 A TW 2018218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rod
inductive sensor
portable article
inductive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6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9934B (zh
Inventor
維多里歐 薩內斯科
帕斯寇 拉格蓋特
帕斯卡 梅爾
達米恩 舒慕茲
拉斐爾 巴爾默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伊塔瑞士鐘錶製造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伊塔瑞士鐘錶製造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伊塔瑞士鐘錶製造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1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1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9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99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00Normal winding of clockworks by hand or mechanically; Winding up several mainsprings or driving weights simultaneously
    • G04B3/04Rigidly-mounted keys, knobs or crowns
    • G04B3/046Operation by rotation and axial movement with extra function of axial shift of operating element, e.g. crown combined with push button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47/00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 G04B47/06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with attached measuring instruments, e.g. pedometer, barometer, thermometer or compas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03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position, not involving coordinate determin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L5/2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wheel side-thrus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3/00Indicating or record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5/00Detail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17/00 - G01R29/00, G01R33/00 - G01R33/26 or G01R35/00
    • G01R15/14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 G01R15/20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using galvano-magnetic devices, e.g. Hall-effect devices, i.e. measuring a magnetic field vi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urrent and a magnetic field, e.g. magneto resistive or Hall effect devices
    • G01R15/202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using galvano-magnetic devices, e.g. Hall-effect devices, i.e. measuring a magnetic field vi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urrent and a magnetic field, e.g. magneto resistive or Hall effect devices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5/00Detail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17/00 - G01R29/00, G01R33/00 - G01R33/26 or G01R35/00
    • G01R15/14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 G01R15/20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using galvano-magnetic devices, e.g. Hall-effect devices, i.e. measuring a magnetic field vi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urrent and a magnetic field, e.g. magneto resistive or Hall effect devices
    • G01R15/2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dependent of the type of device used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00Normal winding of clockworks by hand or mechanically; Winding up several mainsprings or driving weights simultaneously
    • G04B3/04Rigidly-mounted keys, knobs or crowns
    • G04B3/041Construction of crowns for rotating movement; connection with the winding stem; winding stem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01Electromechanical switches for setting or display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01Electromechanical switches for setting or display
    • G04C3/004Magnetically control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可攜式物件包含框(2),其被配置成用以作為用於控制棒(4)之支架,致動該控制棒(4)之旋轉使得其可以控制該可攜式物件之至少一個電子或機械功能,磁化環(18)藉由該控制棒(4)而被驅動旋轉,該磁化環(18)之該旋轉可由被安置在該框(2)之外殼(156)內部的至少一個感應式感測器(150)所偵測,該感應式感測器(150)係藉由彈性構件而被固持在該外殼(156)內部。

Description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小尺寸的可攜式物件(諸如時計),其包含用於控制可攜式物件之至少一個電子或機械功能的旋轉控制棒。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其中藉由量測磁感應來偵測旋轉控制棒的致動之此種可攜式物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小尺寸的可攜式物件(諸如手錶),其包含旋轉控制棒,用於控制其中配置有旋轉控制棒之可攜式物件之機械或電子功能之致動。   為了正確地執行相關的機械或電子功能,其必須能夠偵測到旋轉控制棒的致動。在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中之一者係包括量測在由與控制棒整合之磁體的旋轉所產生之磁感應上的變化。為了偵測此種在磁感應上的變化,其可使用霍爾(Hall)效應類型的磁感測器,其能夠量測其所定位之環境中的磁感應值。   在藉由量測磁感應來偵測控制棒之旋轉的領域中所產生的反復出現的問題係從一個可攜式物件至另一個可攜式物件之量測的再現性。事實上,在此所指之可攜式物件(諸如手錶)係以工業規模來大量生產。因此其有必要採取步驟來確保從一個物件至另一個物件之磁感應量測具有最佳的可能的再現性,而這些步驟不會增加太多可攜式物件的最終成本價格。為了確保磁感應量測的良好再現性,其必須能夠確保磁體與感應式感測器之適當的相對定位。
本發明的目的係藉由提供一種包含用於控制該可攜式物件的至少一個機械或電子功能之旋轉棒的可攜式物件來克服前述的問題以及其他的問題,該旋轉棒的致動係以可靠及可再現的方式藉由感應式感測器來偵測。   為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攜式物件,其包含被配置成用以作為旋轉控制棒之支架的框,該旋轉控制棒的致動係控制該可攜式物件之至少一個電子或機械功能,磁化環藉由該旋轉控制棒而被驅動旋轉,該磁化環之該旋轉可由被固持靠抵該框之表面的至少一個感應式感測器所偵測。   「感應式感測器」係指由於由楞次定律(Lenz’s law)及法拉第定律(Faraday’s law)所定義之感應的現象,將通過其中的磁場轉換成電壓之感測器。舉例而言,此可以係霍爾效應感測器或AMR(各向異性磁阻)、GMR(巨磁阻)或TMR(隧穿磁阻)類型之磁阻組件。   由於這些特徵,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物件,其中控制該可攜式物件之至少一個機械或電子功能之控制棒之旋轉之偵測係藉由量測由磁化環之旋轉所引起之在磁感應上的變化而獲得,該磁化環之旋轉係藉由感應式感測器而由該控制棒所驅動。此感測器係被固持靠抵可攜式物件之框之表面。因此,該磁化環與該感應式感測器之相對配置的精密度係僅由製造框的精密度來判定。實際上,該磁化環係由框所承載之控制棒所驅動,且該感應式感測器被固持靠抵該框之表面。該框通常係藉由塑膠材料之非常高精密度的注射所產生。因此,即使在大量生產的條件下,該磁體與該霍爾效應感測器之相對配置的精密度亦非常令人滿意,且特別是從一個可攜式物件至另一個可攜式物件完全地可再現,其係非常顯著的。   依照形成附屬申請專利範圍之標的之本發明的其他特徵:   該感應式感測器被安置在該可攜式物件框之外殼內部,其中該可攜式物件框係由彈性構件所固持;   該可攜式物件包括設置有彈性指狀物的固持板,該彈性指狀物藉由在該感應式感測器上的壓力而將該感應式感測器固持在其中安置該感應式感測器之該外殼內部;   該感應式感測器被固定至撓性印刷電路片,且該彈性指狀物在固定該感應式感測器之位置處按壓於該撓性印刷電路片上;   該彈性指狀物確保該感應式感測器在垂直方向上的固定性;   該彈性指狀物被配置成用以迫使該感應式感測器靠抵內部安置有該感應式感測器之該外殼之底部;   該可攜式物件包括兩個感應式感測器,其被配置在該控制棒之縱向對稱的垂直平面的任一側上;   該兩個感應式感測器係相對於該旋轉控制棒來配置,使得當由於該旋轉控制棒的致動而使該磁化環旋轉時,該兩個感應式感測器係產生相對於彼此異相達包含介於60°與120°之間的角度之信號。   由於這些其他的特徵,該感應式感測器係由彈性構件被固持在其中安置該感應式感測器之該框外殼內部,其使得可補償任何間隙且因此確保該磁體與該感應式感測器之間的精密及可再現的定位。
本發明從總體的發明構思出發,其中包括以可靠及可再現的方式從一個可攜式物件至另一個可攜式物件來偵測安裝在小尺寸之可攜式物件(諸如時計)中之控制棒的旋轉,特別是在大量生產的情況下。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使用較佳地為雙極的但亦可以是多極的磁化環。此磁化環係由控制棒來驅動旋轉,且由環的旋轉所引起的在磁感應上的變化係藉由感應式感測器來偵測。為了確保從一個可攜式物件至另一個可攜式物件之量測的可再現性,本發明教導框之使用,框用作為控制棒的支架且感應式感測器被固持抵靠框的一個表面。因此磁化環及感應式感測器之定位精密度係由框之製造精密度所決定。在框係例如由塑膠材料之注射所製成或由諸如黃銅的非磁性金屬材料所製成的情況下,此精密度係優異的,且藉此確保了從一個物件至另一個物件之量測的再現性,即使在大規模的工業製造條件下。再者,因為在本發明之較佳的不同實施例中,感應式感測器係藉由彈性構件而被固持在其外殼內部,所以此使其可補償任何間隙。   在以下的所有情況中,從後至前的方向係直線方向,直線方向沿著控制棒的縱向對稱軸線X-X而從外部致動錶冠朝向配備有控制裝置之可攜式物件的內部,平行於可攜式物件之背面於其中延伸之平面,水平地延伸。因此,控制棒將被從後向前推,且將被從前向後拉。再者,垂直方向係垂直於控制棒延伸之平面來延伸的方向。   圖1係處於未組裝狀態之用於控制小尺寸之可攜式物件的至少一個電子功能之裝置的透視圖。整體地由總體之元件符號1來標示之此控制裝置係包括下部框2(例如,由注入的塑膠料材料或由諸如黃銅的非磁性金屬材料所製成的),且用作為控制棒4的支架,較佳地係具有長形且大致上圓柱形的形狀,設置有縱向對稱軸線X-X。此控制棒4被配置成用以沿著其縱向對稱軸線X-X而從前向後地及從後向前地滑動及/或以順時針及逆時針的方向而繞著所述相同的縱向對稱之軸線X-X轉動。   一旦可攜式物件配備有控制裝置1,則在將被定位於可攜式物件外部之後端6處,控制棒4將接收致動錶冠8 (參見圖20)。   一旦總成控制裝置1,則在將被定位於控制裝置1內部之前端10處,控制棒4係具有例如方形區段12且連續地接收磁總成14及平滑軸承16。   磁總成14包括磁化環18及支撐環20,磁化環18係典型地藉由黏合(參見圖4)而被固定於其上。支撐環20係具有大致上呈圓柱形形狀的組件。如在圖5中所見的,支撐環20從後至前係具有:第一區段22a,其具有其上接合有磁化環18之第一外直徑D1;及第二區段22b,其具有大於第一外直徑D1之第二外直徑D2,且其限定一個肩部24,磁化環18靠抵於肩部24上。支撐環20之第一區段22a被方形孔26刺穿,方形孔26的形狀及尺寸被調適成控制棒4之方形區段12且與控制棒4一起形成滑動小齒輪類型的系統。換言之,當控制棒4被製成軸向滑動時,則支撐環20及磁化環18係保持不動。然而,當控制棒4旋轉時,則控制棒4驅動支撐環20及磁化環18旋轉。從前述能明瞭的是,由支撐環20所承載之磁化環18係不與控制棒4接觸,這使其在衝擊被施加至配備有控制裝置1之可攜式物件的情況下可保護控制棒。   平滑軸承16界定(參見圖5)圓柱形外殼28,圓柱形外殼28之第一內直徑D3係比其中內接有控制棒4之方形區段12之圓的直徑略大,以允許控制棒4軸向滑動及/或在此圓柱形外殼28內部旋轉。因此,平滑軸承16確保控制棒4之完美的軸向導引。   應注意,設置在支撐環20之第一區段22a中的方形孔26係藉由環形孔30而朝向控制裝置1之前部延伸,環形孔30之第二內直徑D4配合於平滑軸承16之第三外直徑D5上。因此,支撐環20被裝配成用於在平滑軸承16上自由旋轉,且移動成軸向靠抵平滑軸承16,其確保此兩個組件之完美的軸向對準且使其得以校正可能由滑動小齒輪類型之耦接所引起的有關同心度方面的任何問題。   可觀察到,為了其軸向固定性,平滑軸承16在其外表面上設置有圓形軸環32,圓形軸環32突出至分別地被配置於下部框2中(參見圖2)及於上部框36中(參見圖6)之第一溝槽34a中及第二溝槽34b中,其被配置成用以覆蓋下部框2且下部框2係例如由注入的塑膠材料或由非磁性金屬材料所製成的。以下將詳細地描述此兩個下部框2及上部框36。   重要的是應注意,上述的磁總成14及平滑軸承16顯示純粹係為了繪示性的目的。實際上,例如由鋼或黃銅所製成之平滑軸承16係被配置成用以防止例如由鋼所製成之控制棒4對著下部框2及上部框36摩擦,而導致通常製成此兩個下部框2及上部框36之塑膠材料的磨損。然而,在簡化的實施例中,其可設想不使用此種平滑軸承16且設置控制棒4係直接地由下部框2來承載。   同樣地,磁化環18及其上固定有磁化環18之支撐環20係旨在用於藉由由磁化環18之樞轉所引起的在磁場上的局部變化來偵測控制棒4之旋轉的情況。然而,其完全的可設想,例如利用一個滑動小齒輪而依據其位置來取代磁總成14,將例如控制主發條之捲繞或配備有控制裝置1之手錶的時間設定。   同樣重要的是應注意,在控制棒4之長度的一部分上提供有方形區段之控制棒4之實例係純粹地為了繪示性的目的而給出的。事實上,為了驅動磁總成14旋轉,控制棒4可具有除了圓形區段以外的任何類型的區段,例如三角形或橢圓形。   界定控制裝置1之外部幾何形狀的下部框2及上部框36之組合的總成係例如具有大致上平行六面體的形狀。下部框2形成接收控制棒4之支架。為此(參見圖2),下部框2朝向前方係包括半圓形輪廓之第一接收表面38,第一接收表面38用作為平滑軸承16之基座且其中設置有接收圓形軸環32之第一溝槽34a。因此,確保了平滑軸承1之軸向及旋轉固定性兩者。   下部框2朝向後方係進一步包括第二接收表面40,第二接收表面40之半圓形輪廓以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軸線X-X為中心,但是其直徑係大於控制棒4的直徑。重要的是應瞭解,控制棒4僅在當總成好的控制裝置1在被整合於可攜式物件中之前被測試時之階段靜置於第二接收表面40上。在此總成階段,為了測試的目的,控制棒4被插入至控制裝置1中且水平地延伸,在其前端10處由平滑軸承16支撐且在其後端6處經由第二接收表面40而被軸向導引。然而,一旦控制裝置1被整合於可攜式物件中,則控制棒4穿過設置在可攜式物件之中間錶殼48中的孔42,在孔42中,其被導引及支撐(參見圖21)且由底部殼體49向下地界定。   在下部框2中亦設置有具有半圓形輪廓的第三及第四間隙表面44a及46a,且在上部框36中設置有互補間隙表面44b及46b(參見圖6),以用於接收磁總成14,磁總成14係由磁化環18且由其支撐環20所形成。應注意,當控制裝置1被總成且安裝在可攜式物件中時,磁化環18及其支撐環20係不與第三及第四間隙表面44a及46a以及互補間隙表面44b及46b接觸。亦應注意的是,第三間隙表面44a及其相對應的互補間隙表面44b係由用於軸向鎖定磁總成14的環形軸環50所界定。   如在圖3中可見的,在方形區段12後面,控制棒4係具有圓柱形區段52,圓柱形區段52之直徑係被包括在其中內接有控制棒4之方形區段12之圓的直徑與所述控制棒4之後部區段54之原始直徑之間,在所述控制棒4之末端處係固定的致動錶冠8。減小直徑之此圓柱形區段52係形成溝槽56,在溝槽56內部安置用於控制棒4之位置分度調整板58(參見圖7A)。為此,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具有沿著直徑減小的圓柱形區段52之輪廓的彎曲部分60。位置分度調整板58可以係例如藉由沖壓薄的導電金屬片而獲得。然而,亦可設想製造位置分度調整板58,例如,藉由模製裝載有導電粒子的硬塑膠材料。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溝槽56中的接合係確保在控制棒4與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間的從前到後以及從後到前的平移耦接。然而,如以下將變得更清楚的,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垂直於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軸線X-X的垂直方向z上相對於控制棒4係自由的。   如在圖7A中可見的,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大致上平坦且大致上U形的部分。此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包括兩個大致上直線的導引臂62,其等彼此平行地延伸且藉由彎曲部分60而彼此連接。此兩個導引臂62係被軸向地導引例如抵靠著配置於下部框2中的兩個嵌釘64(特別地參見圖2)。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藉由其兩個導引臂62的導引而沿著配置於上部框36中的外緣68滑動,且其周邊係相對應於位置分度調整板58的周邊(參見圖6)。位置分度調整板58亦包括在兩個導引臂62的任一側上垂直地向下延伸的兩個指狀物66a、66b。在沿著外緣68滑動時,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具有確保控制棒4從前到後以及從後到前之平移導引的功能。指狀物66a、66b係特別地旨在當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平移移動時防止位置分度調整板58進行支撐。   呈現近似矩形輪廓的兩個孔隙70被設置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的導引臂62中(具體參見圖7B)。此等兩個孔隙70在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軸線X-X的任一側上對稱地延伸。最接近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軸線X-X的兩個孔隙70的側面係具有大致正弦形狀的輪廓72,其由被峰部76所分開的第一凹部74a及第二凹部74b形成。   設置在導引臂62中的兩個孔隙70係旨在用以接收定位彈簧80的兩個端部78(參見圖8)。此定位彈簧80係大致上呈U形的,其具有在水平平面中延伸的兩個臂82且其等藉由基部84而彼此連接。在其等之自由端,兩個臂82係藉由兩個直立的大致上直線之心軸而延伸。定位彈簧80係旨在通過下部框2之底部而被安裝於控制裝置1中,使得心軸86的端部78突出至位置分度調整板58的孔隙70中。以下將看到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與定位彈簧80之間的協作使其得以將控制棒4的位置在不穩定的推入位置T0與兩個穩定位置T1及T2之間進行分度調整。   以上提到,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被平移地耦接至控制棒4,但是其在垂直方向z上相對於控制棒4係自由的。因此有必要採取步驟以防止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正常使用的條件下例如在重力的作用之下變得與控制棒4脫離。為此(參見圖9及11),用於限制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垂直方向z上的位移之彈簧88係被安置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上方且距離位置分度調整板58較短的距離處。位移限制彈簧88被限制在控制裝置1之下部框2與上部框36之間,但是在正常使用之條件下不與位置分度調整板58接觸,其防止寄生的摩擦力被施加在控制棒4上,其將使得控制棒難以操作且導致磨損的問題。然而,位移限制彈簧88係足夠靠近位置分度調整板58,以防止位置分度調整板不經意地從控制棒4脫開。   位移限制彈簧88係包括一個大致上直線的中央部分90,從其端部延伸出兩對的彈性臂92及94。這些彈性臂92及94在位移限制彈簧88之中央部分90的任一側上向上地遠離中央部分90延伸之水平平面來延伸。當上部框36被連接至下部框2時,這些彈性臂92及94被壓縮,其等沿著垂直方向z而向位移限制彈簧88施加彈力。在該對彈性臂92與94之間亦設置有一對,且較佳地係兩對的硬質突耳96,其等在位移限制彈簧88之中央部分90的任一側上垂直地向下延伸。當上部框36被安置於下部框2上時,移動成鄰接於下部框2上之此等硬質突耳96係確保在控制裝置1的正常操作條件下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與位移限制彈簧88之間提供最小的空間。   位移限制彈簧88確保了控制裝置1的可拆卸性。事實上,在沒有位移限制彈簧88的情況下,位置分度調整板58將必須與控制棒4整合,且因此,控制棒4不能再被拆卸。若控制棒4不能被拆卸,則配備有控制裝置1之時計的移動亦不能被拆解,其係不可想像的,特別是在昂貴的時計的情況下。因此,當藉由連接下部框2及上部框36而形成的控制裝置1被安裝在可攜式物件內部且控制棒4從可攜式物件的外部被插入至控制裝置1中時,控制棒4係使位置分度調整板58對抗位移限制彈簧88之彈力而稍微地提升。若控制棒4繼續被向前推,則有一個時刻位置當位置分度調整板58在重力的作用下將落至溝槽56 中。接著,控制棒4與位置分度調整板58被平移耦接。   提供拆卸板98以允許拆卸控制棒4(參見圖10)。此拆卸板98大致上係H形的且包括平行於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軸線X-X而延伸之筆直段100,且第一及第二橫桿102及104係被附接至筆直段100。第一橫桿102亦在其兩個自由端部處設置有大致上以直角彎折起來的兩個突耳106。拆卸板98係被接收於設置在下部框2中且定位於控制棒4下方的外殼108內部。此外殼108經由孔110而與控制裝置1的外部連通,孔110通向控制裝置1的下表面112(參見圖11)。藉由將尖狀工具插入至孔110中,推力可被施加在拆卸板98上,拆卸板98經由其兩個突耳106轉而對抗位移限制彈簧88的彈力來推動位置分度調整板58。接著,位置分度調整板58離開設置在控制棒4中的溝槽56且在控制棒4上施加足以從控制裝置1來移除控制棒之微小的向後牽引力。   從其穩定的靜止位置T1,控制棒4可被向前推進至不穩定位置T0中或被拉出至穩定位置T2中。控制棒4之此等三個位置T0、T1及T2係藉由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與定位彈簧80之間的協作而被分度調整。更準確地說(參見圖12A),穩定的靜止位置T1係相對應於其中突出至被設置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導引臂62中之兩個孔隙70之第一凹部74a中之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的端部78之位置。從此穩定的靜止位置T1,控制棒4可被向前推進至不穩定位置T0中(參見圖12B)。在此位移期間,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的端部78離開第一凹部74a且沿著第一斜坡輪廓114,第一斜坡輪廓114係沿著第一陡峭的斜率α(參見圖7B)而逐漸地移動遠離控制棒4的縱向對稱軸線X-X。為了迫使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的端部78離開第一凹部74a且藉由彼此遠離而接合在第一斜坡輪廓114上,因此使用者必須克服顯著的阻力。   當其等到達過渡點116時,心軸86之端部78接合在第二斜坡輪廓118上,第二斜坡輪廓118延伸具有比第一斜坡輪廓114之第一斜率α更低的第二斜率β之第一斜坡輪廓114。在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之端部78越過過渡點116且接合在第二斜坡輪廓118上的瞬間,來自於使用者用以繼續移動控制棒4之所需的力量係急劇地下降,且使用者感覺到指示控制棒4在位置T1與位置T0之間的過渡之卡嗒聲。當其等沿著第二斜坡輪廓118時,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繼續從其等之靜止位置稍微地移開,且傾向於在其等的與由使用者施加在控制棒4上的推力相反的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之下試圖再次朝向彼此移動。一旦使用者釋放在控制棒4上的壓力,則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將自發地沿著第一斜坡輪廓114返回,且其等之端部78將再次落入設置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導引臂62中的兩個孔隙70之第一凹部74a內部。控制棒4係藉此自動地從其不穩定位置T0返回至其第一穩定位置T1。   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及120b被壓縮配置在設置於下部框2中之第一及第二凹腔122a及122b內部。這些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及120b可以係螺旋的接觸彈簧、條形彈簧或其他的彈簧。兩個凹腔122a、122b係較佳地但非必要地水平地延伸。因為兩個接觸彈簧120a、120b係以壓縮狀態來安裝,所以其等之定位精密度係取決於下部框2之製造公差。下部框2之製造精密度係高於這些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之製造精密度。因此,偵測到的控制棒4的位置T0所具有之精密度係高的。   如在圖13及15中可見的,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之端部中之一者係被彎曲以形成兩個接觸突耳124,接觸突耳124將移動成鄰接在設置於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表面處的兩個相對應的第一接觸墊126上。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的端部78接合在被設置於位置分度調整板58中之兩個孔隙70的第二斜坡輪廓118上的時刻係與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與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接觸的時刻符合。由於此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導電的,所以當指狀物66a、66b與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接觸時,電流通過位置分度調整板58且偵測到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之間的電接觸之關閉。   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係具有相同的長度。然而,較佳地,第一凹腔122a將係例如比第二凹腔122b更長,特別是考慮到公差的問題(在兩個凹腔122a、122b之間的長度上之差異係十分之幾毫米)。因此,當控制棒4被向前推進至位置T0中時,與被裝納於第一、最長的凹腔122a內部之第一接觸彈簧120a排成一列之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將與第一接觸彈簧120a接觸且開始壓縮第一接觸彈簧120a。控制棒4將繼續向前移動,且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第二指狀物66b將與被裝納於第二、最短的凹腔122b內部之第二接觸彈簧120b接觸。此時,位置分度調整板58將與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接觸,且電流將流過位置分度調整板58,其允許偵測到第一兩個接觸彈簧120a、120b之間的電接觸之關閉。應注意,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係移動成與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鄰接接觸。因此,當控制棒4被向前推進至位置T0中且關閉第一與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之間的迴路時,係不存在任何的摩擦或磨損。亦應注意,在第一及第二凹腔122a及122b之長度上的差異係確保電接觸之關閉以及相對應的命令進入至配備有控制裝置1之可攜式物件中係僅在感覺到卡嗒聲之後發生。   當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兩個指狀物66a、66b與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接觸時,被裝納在第一、最長的凹腔122a內部的第一接觸彈簧120a係處於壓縮狀態中。因此,當使用者釋放在控制棒4上的壓力時,第一接觸彈簧120a放鬆且迫使控制棒4從其不穩定的推入位置T0返回至其第一穩定位置T1。因此,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120a、120b同時作用為位在其第一穩定位置T1中之控制棒4的電接觸部分及彈性返回裝置。   從第一穩定位置T1,其得以將控制棒4向後拉至第二穩定位置T2中(參見圖12C)。在此移動期間,定位彈簧80之心軸86的端部78將彈性地變形以從第一凹部74a通過至第二凹部74b,而與被設置於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導引臂62中的兩個孔隙70之峰部76相交。當控制棒4到達其第二穩定位置T2時,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兩個指狀物66a、66b移動成靠抵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參見圖13),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係被裝納在設置於下部框2中之第三及第四凹腔132a、132b內部。這些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可以係螺旋的接觸彈簧、條形彈簧或其他彈簧。由於在控制裝置1中的空間,第三及第四凹腔132a、132b較佳地係垂直地延伸。由於位置分度調整板58係導電的,所以當指狀物66a、66b與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接觸時,電流流過位置分度調整板58且偵測到這些接觸彈簧130a、130b之間的電接觸T2的關閉。   應注意的是,在穩定位置T2的情況下,位置分度調整板58的指狀物66a、66b亦與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鄰接接觸,藉此避免由於摩擦而磨損的風險。再者,當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與其碰撞時,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能夠彎曲,而因此能夠吸收在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定位上的精密度的任何不足。   較佳地但非必要地,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係被配置成用以彎曲工作(參見圖14A及14B)。事實上,對於其直徑恆定的接觸彈簧130a、130b,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在靠近其等之位於下部框2及上部框36中的附接點的大表面之上與接觸彈簧130a、130b接觸。接觸表面與接觸彈簧130a、130b之附接點的接近係引發在接觸彈簧130a、130b中的剪切應力,其可能導致接觸彈簧130a、130b的過早磨損及破裂。為了克服此問題,當控制棒4被拉至其穩定位置T2中時,接觸彈簧130a、130b較佳地大致上在中間高度處係具有直徑增大部134,直徑增大部134與位置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接觸。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130b在其等之上端處被導引於被設置在上部框36中的兩個孔136中且與被設置在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表面處的第二接觸墊138接觸。顯然,當控制棒4被向後拉至其穩定位置T2中時,定位分度調整板58之指狀物66a、66b係在減小的表面上與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130a及130b以其等之最大直徑134來接觸,其允許接觸彈簧130a、130b在位於下部框2及上部框36中之兩個附接點之間彎曲。   在圖15中,已刻意地省略下部框2及上部框36以促進對圖式的瞭解。如在圖15中所示的,撓性印刷電路片128被固定在被定位於可攜式物件之刻度盤側面上的板140上。其特別地包括在形狀及尺寸上被調適成用以接收上部框36之切口142。撓性印刷電路片128的一部分144係保持自由(參見圖16)。除了第三接觸墊148之外,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此自由部分144承載了複數個電子組件146,在第三接觸墊148上係固定有至少一個感應式感測器150,且在所示之實例中係固定有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將感應式感測器150固定至第三接觸墊148係允許這些感應式感測器150經由撓性印刷電路片128而被連接至電源及被裝納在可攜式物件內部的微處理器(未示出)。電源將向感應式感測器150供應運作所需的能量,且微處理器將接收且處理由感應式感測器150所供應的信號。   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自由部分144藉由兩個條帶152而被連接至撓性印刷電路片128的其餘部分,其允許自由部分144環繞上部框36及下部框2之總成而彎折,且接著向下彎折抵靠下部框2之下表面112,使得感應式感測器150穿過被設置在下部框2之下表面112中的兩個外殼156。因此,定位在其等之外殼156內部的感應式感測器150被精確地定位在磁化環18之下,其確保可靠地偵測控制棒4之旋轉方向。   一旦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自由部分144已經向下彎折抵靠下部框2(參見圖17A),則總成被其設置有至少一個彈性指狀物160(在所示之實例中係兩個)的固持板158所覆蓋,其對感應式感測器150施加垂直地向上定向之彈性壓力,以將這些感應式感測器150壓靠在其等之外殼156之底部(參見圖17B)。彈性指狀物160較佳地在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固定的位置處被壓在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上。固持板158係例如藉由兩個螺釘162而被固定至下部框2。   為了簡化起見,其可(參見圖22)藉由將感應式感測器或感測器150固定至藉由導電元件(例如,具有兩個條帶152之類型的)而被連接至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硬質印刷電路板164而免除固持板158及其彈性指狀物160。將薄黏著膜166沈積在外殼156之底部中,接著將硬質印刷電路板164壓靠下部框2,使得感應式感測器150被黏合至外殼156之底部。其甚至可以(參見圖23)免除外殼156且簡單地藉由薄黏著膜166來接合感應式感測器150,或藉由彈性指狀物160將感應式感測器150彈性地固持抵靠下部框2之支撐表面168。   控制棒4係由作用為支架的下部框2所承載。同樣地,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安置在設置於所述下部框2中的兩個外殼156內部,且藉由一個或兩個彈性指狀物160(參見圖18)而被壓靠這些外殼156之底部。因此,相對於控制棒4而被固定地安裝之感應式感測器150與磁化環18之相對定位的精密度係僅由製造下部框2之精密度來決定。例如由注入的塑膠或由諸如黃銅之類的非磁性金屬材料所製成的下部框2之製造精密度係足以保證感應式感測器150及磁化環18的正確定位,即使在大規模製造的情況下。再者,由於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彈性指狀物160彈性地推靠外殼156之底部,所以此可補償由製造公差所導致的任何間隙。這些製造公差可能特別地係由在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上焊接感應式感測器150之步驟所產生。此焊接操作係例如在使用沈積在撓性印刷電路片128之接觸墊148上之焊膏的爐中執行。   感應式感測器或感測器150較佳地係被定向成使得其等之感測元件偵測在磁感應上僅沿著垂直方向z的波動。換言之,感應式感測器對沿著磁感應之正交x軸及y軸的水平分量係完全地不敏感。   在提供單一感應式感測器150的情況下(參見圖19),可僅利用平均精密度來判定控制棒4的旋轉幅度及位置。事實上,當磁化環18由於控制棒4的致動而旋轉時,感應式感測器150產生一個正弦信號,其變化的幅度係根據相關之角度的值而波動。例如,在接近值π/2的區域內,正弦信號僅稍微地變化,使得控制棒4的移動量及位置僅能利用平均精密度來判定。然而,在接近值π的區域內,正弦信號急劇地波動,使得可利用高精密度來判定控制棒4的旋轉量及位置。   在偵測控制棒4之位置及旋轉量的過程中能夠對平均精密度滿意的情況下,上述之系統係完全地適合的。然而,在需要非常高的量測精密度的情況下,依照本發明之可攜式物件較佳地係配備有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實際上,藉由提供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的使用,其可利用提高的精密度來判定控制棒4之旋轉的幅度及方向兩者。為了實現這一點,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係在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的垂直平面P的任一側上以相等距離來配置。較佳地,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係相對於控制棒4來配置成使得當磁化環18由於控制棒4的致動而旋轉時,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產生相對於彼此係異相之達包含介於60°及120°之間且較佳地係等於90°的角度δ之正弦信號sin(x)及sin(x+δ)。為了計算兩個感應式感測器與磁化環18之相對配置,其可例如藉由有限元素計算軟體來執行連續反覆。   由於由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所產生的正弦量測信號sin(x)及sin(x+δ)之間的相位偏移δ,當計算此兩個量測信號之間之比率的反正切函數時,係獲得一直線。因此,根據控制棒4的旋轉運動,可從由控制棒4、磁化環18及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所形成之系統來獲得線性回應。控制棒4之旋轉的此種線性化係有利地允許控制棒4之位置的絕對偵測。換言之,其可在任何時候知道控制棒4之旋轉方向及位置。再者,由於相位偏移δ,總是存在這樣的情況,其中當由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所產生之正弦量測信號sin(x)中之一者稍微地變化時,則另一個正弦信號sin(x+δ)變化得更加急劇,反之亦然,使得此兩個信號之間之比率總是可給出關於控制棒4之旋轉的精密資訊。   以上提到,感應式感測器150係較佳地被定向成使得其等之感測元件僅偵測在磁感應上沿著垂直軸線z的波動。此磁感應之分量係沿著由磁化環18及由在可攜式物件外部之磁場所產生之軸線z之感應的總和。然而,假設感應式感測器150彼此係非常靠近,則由外部磁場施加於其上的影響對於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而言係大致上相同的。因此,計算兩個正弦信號sin(x)與sin(x+δ)之間之比率係消除了由於可攜式物件外部之磁場所引起的磁感應之分量。由控制棒4、磁化環18及感應式感測器150所形成之系統的回應係完全地獨立於外部磁場,且其不必要採取步驟來磁屏蔽可攜式物件。同樣地,系統之回應係與溫度無關,只要溫度對兩個感應式感測器皆具有相同的效應即可。   不言而喻,本發明不被限制於剛剛所描述之實施例,且由那些熟習本領域之技術者可設想各種簡單的修改及變化而不脫離如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發明的範圍。詳言之,磁化環的尺寸可延伸,使得其對應於中空圓柱體。
1‧‧‧控制裝置
2‧‧‧下部框
4‧‧‧控制棒
X-X‧‧‧縱向對稱軸線
6‧‧‧後端
8‧‧‧致動錶冠
10‧‧‧前端
12‧‧‧方形區段
14‧‧‧磁總成
16‧‧‧平滑軸承
18‧‧‧磁化環
20‧‧‧支撐環
22a‧‧‧第一區段
D1‧‧‧第一外直徑
22b‧‧‧第二區段
D2‧‧‧第二外直徑
24‧‧‧肩部
26‧‧‧方形孔
28‧‧‧圓柱形外殼
D3‧‧‧第一內直徑
30‧‧‧環形孔
D4‧‧‧第二內直徑
D5‧‧‧第三外直徑
32‧‧‧圓形軸環
34a‧‧‧第一溝槽
34b‧‧‧第二溝槽
36‧‧‧上部框
38‧‧‧第一接收表面
40‧‧‧第二接收表面
42‧‧‧孔
44a、46a‧‧‧第三及第四底切表面
44b、46b‧‧‧互補底切表面
48‧‧‧中間錶殼
49‧‧‧底部
50‧‧‧環形軸環
52‧‧‧圓柱形區段
54‧‧‧後區段
56‧‧‧溝槽
58‧‧‧位置分度調整板
60‧‧‧彎曲部分
62‧‧‧導引臂
64‧‧‧嵌釘
66a、66b‧‧‧指狀物
68‧‧‧外緣
70‧‧‧孔隙
72‧‧‧輪廓
74a‧‧‧第一凹部
74b‧‧‧第二凹部
76‧‧‧峰部
78‧‧‧端部
80‧‧‧定位彈簧
82‧‧‧臂
84‧‧‧基部
86‧‧‧心軸
88‧‧‧位移限制彈簧
90‧‧‧中央部分
92‧‧‧彈性臂對
94‧‧‧彈性臂對
96‧‧‧硬質突耳
98‧‧‧拆卸板
100‧‧‧筆直段
102‧‧‧第一橫桿
104‧‧‧第二橫桿
106‧‧‧突耳
108‧‧‧外殼
110‧‧‧孔
112‧‧‧下表面
114‧‧‧第一斜坡輪廓
α‧‧‧第一斜率
116‧‧‧過渡點
118‧‧‧第二斜坡輪廓
β‧‧‧第二斜率
120a、120b‧‧‧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
122a、122b‧‧‧第一及第二凹腔
124‧‧‧接觸突耳
126‧‧‧第一接觸墊
128‧‧‧撓性印刷電路片
130a、130b‧‧‧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
132a、132b‧‧‧第三及第四凹腔
134‧‧‧直徑增大部
136‧‧‧孔
138‧‧‧第二接觸墊
140‧‧‧板
142‧‧‧切口
144‧‧‧自由部分
146‧‧‧電子組件
148‧‧‧第三接觸墊
150‧‧‧感應式感測器
152‧‧‧條帶
156‧‧‧外殼
158‧‧‧固持板
160‧‧‧彈性指狀物
162‧‧‧螺釘
164‧‧‧硬質印刷電路板
166‧‧‧黏著層
168‧‧‧支撐表面
從以下對依照本發明之可攜式物件之實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更清楚地顯現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及優點,此實例僅藉由參照附圖的非限制性說明來給出,其中:   圖1係處於未組裝狀態之用於控制小尺寸之可攜式物件的至少一個電子功能之裝置的透視圖。   圖2係下部框的俯視透視圖。   圖3係控制棒的透視圖,在圖中從右至左,從控制棒之後端延伸至其前端。   圖4係平滑軸承及由支撐環與磁化環所形成之磁總成的處於未組裝狀態的透視圖。   圖5係沿著控制裝置之垂直平面的縱向橫截面圖,在控制裝置的內部配置有平滑軸承及由支撐環與磁化環所形成之磁總成。   圖6係上部框的底部透視圖。   圖7A係用於分度調整控制棒的位置之板的俯視透視圖。   圖7B係在圖7A中所圈出之區域的放大比例圖。   圖8係定位彈簧的透視圖,定位彈簧被配置成用以與板協作以對控制棒的位置進行分度調整。   圖9係用於限制控制棒位置分度調整板之位移之彈簧的俯視透視圖。   圖10係拆卸板的透視圖。   圖11係控制裝置之一部分的縱向橫截面圖,其展示將尖狀工具插入至其中之孔,以將控制棒從位置分度調整板釋放。   圖12A係展示與位置分度調整板及定位彈簧協作之控制棒的透視圖,控制棒係位於穩定位置T1中。   圖12B係與圖12A類似的視圖,其中控制棒係位於不穩定的推入位置T0中。   圖12C係與圖12A類似的視圖,其中控制棒係位於穩定拉出位置T2中。   圖13係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的透視圖。   圖14A及圖14B係繪示在控制棒位置分度調整板之指狀物與第三及第四接觸彈簧之間之協作的概要視圖。   圖15係撓性印刷電路片的局部透視圖,在撓性印刷電路片上配置有第一及第二接觸彈簧之接觸墊。   圖16係其上固定有感應式感測器之撓性印刷電路片之自由部分的透視圖。   圖17A係控制裝置的透視圖,撓性印刷片之自由部分被彎折至控制裝置之後表面上。   圖17B係控制裝置的透視圖,撓性印刷電路片之自由部分被彎折至控制裝置之後表面上且藉由透過螺釘來固定之固持板被固持至控制裝置。   圖18係用於藉由兩個感應式感測器來偵測磁化環之位置之系統的正視圖。   圖19係用於藉由單一感應式感測器來偵測磁化環之旋轉之系統的正視圖。   圖20係被安裝在可攜式物件中之控制裝置的透視圖。   圖21係與圖20類似的視圖,其中控制棒從可攜式物件移除。   圖22係將感應式感測器固定至框內部之其等之外殼之底部之簡化模式的概要示意圖。   圖23係繪示感應式感測器被簡單地固持靠抵框之支撐表面的情況。

Claims (11)

  1. 一種可攜式物件,包含框(2),其被配置成用以作為用於控制棒(4)之支架,致動該控制棒(4)之旋轉使得其可以控制該可攜式物件之至少一個電子或機械功能,磁化環(18)藉由該控制棒(4)而被驅動旋轉,該磁化環(18)之該旋轉可由被固持成靠抵該框(2)之表面(168)的至少一個感應式感測器(150)所偵測。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安置在該框(2)之外殼(156)內部,該感應式感測器(150)係藉由彈性構件或藉由黏合而被固持在該外殼(156)內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可攜式物件包括具備有至少一個彈性指狀物(160)之固持板(158),該至少一個彈性指狀物(160)藉由在該感應式感測器(150)上的壓力而將該感應式感測器(50)固持在其中安置有該感測器之該外殼(156)內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固定至印刷電路片(128)且該彈性指狀物(160)在該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固定之處按壓在該印刷電路片(150)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印刷電路片(128)係撓性的,且其中,該撓性印刷電路片(128)被向下彎折在該框(2)上,使得該感應式感測器(150)被安置在該外殼(156)內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任一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彈性指狀物(160)確保該感應式感測器(150)在垂直方向(z)上的固定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彈性指狀物(160)被配置成用以將該感應式感測器(150)迫抵在其中安置有該感測器之該外殼(156)之底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感應式感測器(150)包括對磁感應中之波動敏感的元件,其被定向成使得該感測元件僅偵測沿著該垂直方向(z)之磁感應中的波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感應式感測器(150)包括對磁感應中之波動敏感的元件,其被定向成使得該感測元件僅偵測沿著該垂直方向(z)之磁感應中的波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可攜式物件包括被裝納在該框(2)之兩個外殼(156)內部的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且該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以相等距離被安置在該控制棒(4)之縱向對稱之垂直平面(P)的各側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可攜式物件,其中,該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相對於該控制棒(4)被配置成使得當該磁化環(18)由於該控制棒(4)之致動而旋轉時,該兩個感應式感測器(150)產生相對於彼此以包含在60°與120°之間的角度δ成異相之信號。
TW106136309A 2016-12-06 2017-10-23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TWI739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202476.4A EP3333645A1 (fr) 2016-12-06 2016-12-06 Objet portable comprenant une tige de commande rotative dont l'actionnement est détecté par mesure d'une induction magnétique
??16202476.4 2016-12-06
EP16202476.4 2016-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1824A true TW201821824A (zh) 2018-06-16
TWI739934B TWI739934B (zh) 2021-09-21

Family

ID=5753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6309A TWI739934B (zh) 2016-12-06 2017-10-23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1476B2 (zh)
EP (2) EP3333645A1 (zh)
JP (1) JP6557313B2 (zh)
KR (1) KR102045632B1 (zh)
CN (1) CN108153139B (zh)
FI (1) FI3333647T3 (zh)
HK (1) HK1255962A1 (zh)
TW (1) TWI739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33646A1 (fr) * 2016-12-06 2018-06-13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Objet portable comprenant une tige de commande rotative dont l'actionnement est détecté au moyen de deux capteurs inductifs
EP3671134B1 (fr) * 2018-12-21 2022-09-21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Systeme e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au moins un parametre relatif a un mouvement angulaire d'un axe
CN209355950U (zh) * 2019-01-04 2019-09-06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转动检测模块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EP3835885B1 (fr) 2019-12-10 2023-12-06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ontre pourvue d'un organe de comman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4870A (zh) * 1975-02-18 1976-08-19
JPH058491U (ja) * 1991-07-19 1993-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センサを備えた小型電子機器
FR2759792B1 (fr) 1997-02-17 1999-04-16 Centre Electron Horloger Piece d'horlogerie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sans contact
CH691132A5 (fr) * 1997-02-19 2001-04-30 Italo Cherubini Dispositif de trasmission pour la manoeuvre d'un store.
FR2763710B1 (fr) * 1997-05-26 1999-08-27 Jdc Electronic Sa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fonctions d'un instrument horaire et proced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ce dispositif
JP2005017012A (ja) * 2003-06-24 2005-01-20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時計
CA2513849A1 (en) * 2004-07-29 2006-01-29 Dwyer Instruments, Inc. Gauge having a magnetically driven pointer rotation device
EP1930794B1 (fr) * 2006-11-09 2011-01-19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Dispositif magnétique de command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HK1095988A2 (en) * 2007-01-31 2007-05-18 Nat Electronics & Watch Co Ltd A timepiece apparatus
EP2072008A3 (de) * 2007-12-19 2013-04-17 Beppo Hilfiker Vorrichtung zur Bedienung eines elektronischen Multifunktionsgerätes
JP2009218134A (ja) * 2008-03-12 2009-09-24 Panasonic Corp 回転操作型入力装置
JP4849348B2 (ja) * 2008-12-09 2012-01-1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回転スイッチ
JP4962803B2 (ja) * 2009-06-09 2012-06-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回転スイッチ
EP2787399B1 (fr) * 2011-12-13 2015-07-29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Mouvement mécanique d'horlogerie modulaire à modules fonctionnels
US10081678B2 (en) * 2013-02-04 2018-09-25 Emory University Specific binding antibodies of glycoprotein IB alpha as selective ectodomain shedding inhibitors
KR102451513B1 (ko) * 2013-06-11 2022-10-06 애플 인크. 전자 디바이스를 위한 회전 입력 메커니즘
US9753436B2 (en) * 2013-06-11 2017-09-05 Apple Inc. Rotary input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EP3620903A1 (en) * 2013-09-03 2020-03-11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for manipulating user interface objects with magnetic properties
KR102130259B1 (ko) * 2014-09-02 2020-07-03 애플 인크. 웨어러블 전자 디바이스
CN105389074A (zh) * 2015-07-28 2016-03-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的控制方法及智能手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64982A (ko) 2018-06-15
EP3333647A1 (fr) 2018-06-13
CN108153139A (zh) 2018-06-12
JP2018091835A (ja) 2018-06-14
US20180157218A1 (en) 2018-06-07
FI3333647T3 (fi) 2023-03-18
HK1255962A1 (zh) 2019-09-06
CN108153139B (zh) 2021-09-07
US10261476B2 (en) 2019-04-16
JP6557313B2 (ja) 2019-08-07
TWI739934B (zh) 2021-09-21
EP3333645A1 (fr) 2018-06-13
EP3333647B1 (fr) 2022-12-07
KR102045632B1 (ko) 2019-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1392B (zh) 包括借助于两个感应式传感器来检测其致动的旋转控制柄轴的便携式物体
TWI739934B (zh) 包含由量測磁感應以偵測致動的旋轉控制棒的可攜式物件
CN105874300A (zh) 用于测量汽车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厚度的设备
JP6884827B2 (ja) 携帯品の少なくとも2つの電子的機能および/または機械的機能を制御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US11821724B2 (en) Digital micrometer
US10768577B2 (en) Push-piece winding button control device for a portable object of small dimensions
JP7129826B2 (ja) デジタル式マイクロメータおよびマイクロメータ
JP7360817B2 (ja) デジタル式マイクロメータ
JP6333970B2 (ja) 機械部品の寸法及び/又は形状を測定する機器
CH712575B1 (fr) Objet portable comprenant une tige de commande rotative dont l'actionnement est détecté au moyen de deux capteurs inductifs.
CH712573B1 (fr) Objet portable comprenant une tige de commande rotative dont l'actionnement est détecté par mesure d'une induction magnétique.
JP2000227302A (ja) レンズ曲率測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