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0211A -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0211A
TW201810211A TW105120335A TW105120335A TW201810211A TW 201810211 A TW201810211 A TW 201810211A TW 105120335 A TW105120335 A TW 105120335A TW 105120335 A TW105120335 A TW 105120335A TW 201810211 A TW201810211 A TW 2018102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end edge
bearing frame
section
fram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5724B (zh
Inventor
簡柏滋
范光宇
彭士維
章立佑
Original Assignee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0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5724B/zh
Priority to CN201610738303.2A priority patent/CN10612831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5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572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0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2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承載框。承載框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連接段,其中,第一連接段具有第一面及插孔;插孔貫穿第一面。此外,第一連接段並有橫擋位於該插孔之外側並形成為第一連接段之端緣。第二支架具有第二面及第二連接段,其中,第二連接段包含舌部連接於第二面;舌部並伸出第二連接段之端緣。此外,第二連接段並有止擋部設置於第二面上,並位於舌部伸出方向之相反側。舌部係穿過插孔而與第一面抵觸;橫擋抵觸第二面,且在舌部伸出方向上為止擋部所阻擋。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結構。
圖1所示為傳統顯示裝置9之正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具有膠框90,一方面支承顯示模組,並且提供限位及固定功能如維持背光模組與顯示模組間的相對位置。由於顯示裝置的尺寸日益增加,膠框的尺寸亦隨之增加。為了生產製造的便利性,膠框可採多件式設計,即複數框件彼此接合構成膠框結構。其中習知框件具有階梯狀端部91,相鄰框件間從而於端部搭接,構成膠框結構。
然而,如此之接合影響顯示裝置外觀的呈現。舉例來說,框件之間的間隙G產生黑影;此外,當觀賞者以大視角看向顯示面時,此一間隙也造成視覺干擾。再加上若接合方式不甚緊密,係進一步拉大間隙G,前述干擾變得更難以忽視。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供顯示裝置使用的承載框,具可拆組且不易被使用者察覺之特點。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不易被使用者察 覺所使用的承載框。
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包含承載框及顯示面板。承載框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連接段,其中,第一連接段具有第一面及插孔;插孔貫穿第一面。此外,第一連接段並有橫擋位於該插孔之外側並形成為第一連接段之端緣。第二支架具有第二面及第二連接段,其中,第二連接段包含舌部連接於第二面;舌部並伸出第二連接段之端緣。此外,第二連接段並有止擋部設置於第二面上,並位於舌部伸出方向之相反側。舌部係穿過插孔而與第一面抵觸;橫擋抵觸第二面,且在舌部伸出方向上為止擋部所阻擋。從而無論在支架上下方向上或其沿伸方向上限制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相對移動的程度。
承載框係對應覆蓋顯示面板之邊緣;其中,顯示面板係平行於第一面及第二面。藉由此一設計,使用者將不易察覺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間的接合縫隙,以提升在使用顯示裝置時的視覺感受。
〔本發明〕
1、1a‧‧‧承載框
11‧‧‧承托面
10‧‧‧第一支架
15‧‧‧第一頂面
100‧‧‧本體部
1001‧‧‧第一內壁
1002‧‧‧導角
1003‧‧‧第二內壁
110‧‧‧第一連接段
115‧‧‧第一面
180‧‧‧第一承托板
200‧‧‧插孔
300‧‧‧橫擋
400‧‧‧側牆
410‧‧‧凸出端緣
420‧‧‧凹陷端緣
50‧‧‧第二支架
55‧‧‧第二頂面
500‧‧‧增厚段
580‧‧‧第二承托板
5001‧‧‧段差面
550‧‧‧第二連接段
5500‧‧‧端緣
551‧‧‧退縮部
555‧‧‧第二面
560‧‧‧凹槽
600‧‧‧舌部
610‧‧‧下表面
670‧‧‧凹陷區
700‧‧‧止擋部
8‧‧‧顯示裝置
80‧‧‧支撐件
810‧‧‧顯示面板
820‧‧‧背光模組
830‧‧‧底座
A、D1‧‧‧方向
L1‧‧‧距離
W‧‧‧寬度
〔習知〕
9‧‧‧顯示裝置
90‧‧‧膠框
91‧‧‧階梯狀端部
G‧‧‧間隙
圖1所示為習知顯示裝置及其承載框之示意圖;圖2A~2C所示為本發明顯示裝置實施例之分解圖及其中承載框之示意圖;圖3A~3B所示為圖2A之承載框實施例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圖4A~4B所示為圖2B之承載框實施例的組合側視圖與分解側視圖;圖5A~5B所示為圖2B之承載框實施例的組合俯視圖與分解俯視圖;圖6A~6B所示為圖4A~4B之承載框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與分解剖視圖; 圖7A~7E所示為本發明承載框之其他實施例。
圖2A所示為一顯示裝置之實施例示意圖。該顯示裝置8可為任何顯示器或其螢幕,如電視、電腦螢幕、電子海報皆屬於本發明顯示裝置之範疇。顯示裝置8可大體直立、斜躺或平放設置於承載面或承靠面,例如藉由底座830立放於桌面,或者吊掛於牆面。
顯示裝置8具有支撐件80及承載框1,並且包含顯示面板810以及背光模組820。支撐件80可為背板、殼體等結構,容納背光模組820、顯示面板810,以及承載框1。背光模組820可為側光式或直下式的設計,並無限制。承載框1一般供顯示面板810承靠其上,並且維持顯示面板810與背光模組820間、顯示面板810或背光模組820於支撐件80內之(相對)位置。此外,承載框1並對應覆蓋顯示面板810之邊緣。其中承載框1可以承托部覆蓋顯示面板810之邊緣,其中承托面對應顯示面板810之邊緣。顯示面板810大體位於承載面且平行於第一面115及第二面555。
如圖2B所示,本發明之承載框1由複數結構單元組成。承載框1或者包含複數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其中該些支架或為“一”字形、或為“L”字形、或為“ㄇ”字形,從而在一些實施例中拼組成矩形承載框1,但不限於此。圖2C所示為P1圈選處的放大圖。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3A~3B及4A~4B所示,承載框1包含第一支架10及第二支架50;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相互拼接及卡固。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0具有第一連接段110,第二支架50具有第二連接段550;其中該些連接段可形成於支架的端部。第一連接段110及第二連接段550可相互搭接,或/同時相互嵌卡,從而第一支架10及第二支架50連接。
另一方面,第一支架10可進一步具有第二連接段550;該第 二連接段550與第一連接段110分別形成於第一支架10的相異兩端。第二支架50可進一步具有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分別形成於其相異兩端。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0之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支架50的第二連接段550連接,或者係第一支架10的第二連接段550與第二支架50的第一連接段110連接。然而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0的兩端可均具有第一連接段110,而第二支架20的兩端可均具有第二連接段550。
如圖3A、圖5A與6A所示,第一連接段110具有第一面115以及插孔200貫穿第一面115;換言之,第一連接段110上形成有插孔200。此外,第一連接段110包含橫擋300。橫擋300位於插孔200外側;且即相對於支架之延伸方向(直向)而言為橫向,與插孔200在該延伸方向上並排,並在外側而形成為第一連接段110之端緣。為方便說明,支架上靠近端部的部分或朝著端部的方向謂為外/外側;此外,第一面115所在為第一連接段110之上側,亦即在圖3A~3B及圖6A~6B中將第一面115視為面朝上方。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橫擋300係進一步位於相對第一面115上移的水平位置;即橫擋300位在插孔200上方之外側。插孔200之內側則為第一內壁1001;其中第一內壁1001與第一面115交界可具有導角1002。
第二支架50並有第二面555,且第二面555與第一面115同樣係面朝上方;當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相組,可提供一平行第一面115或第二面555之面。此外,第二連接段550進一步包含舌部600及止擋部700。舌部600連接於第二面555靠向第一連接段110之一側並朝外伸出,從而突出第二連接段550之端緣。或者,亦可說舌部600端緣為第二連接段550的最外緣。止擋部700亦在第二面555上,且位於舌部600伸出方向的相反側,並與舌部600間形成凹陷區670。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或以舌部600相反於其伸出方向之一端作為止擋部700。
如圖4A與6A所示,舌部600係沿第二面555申出,從而位在相對第二面555上移的水平位置。如圖3B、4B、以及6B所示,當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舌部600係穿過插孔200,並在其中朝第一支架10深入,並以其下表面610抵觸上方之第一面115。舌部600所在的第二面555則與下方之橫擋300接觸。值得注意的是,舌部600斜向自第一支架10下側穿過插孔200,再以橫擋300與第二面555的接觸為支點旋轉回來與第一面115抵觸,從而完成第一與第二連接段110、550之接合。
承上;止擋部700穿過插孔200,並與插孔200下方外側之橫擋300抵觸。總而言之,止擋部700及舌部600嵌入插孔200中,其中止擋部700與插孔200外側的橫擋300之內表面抵觸,舌部600朝插孔200內側延伸並與第一面115抵觸;反之,來自第一連接段110的橫擋300與第二面555抵觸。因此,當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係於插孔200兩側分別藉第一面115與舌部600之接觸、以及橫擋300與第二面555之接觸實施上下方向上的限位。因此,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係上下交相嵌卡,從而牢固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間的上下位置關係,大幅降低支架間的上下位移。本發明連接段之接合並藉由止擋部700與橫擋300的抵觸阻擋第一連接段110及/或第二連接段550於相互分離的方向D1上移動。
本發明實施例在第一連接段110外,第一支架10包含本體部100。如圖3A、5A及6A所示,第一連接段110自本體部100伸出;本體部100之端緣與第一面115鄰接,並位於插孔200內側,且成為孔之第二內壁1003。具體而言,本體部100較第一面115上凸而形成段差面立於第一面115上;該段差面成為所述第二內壁1003;第二內壁1003並與位在插孔200上方、外側之橫擋300相對。
因此,如圖6A之剖視圖所示,插孔200之剖面可大致呈L形, 即呈現上寬下窄之形態。其中插孔200內側之第一內壁1001與第二內壁1003與橫擋300相對;連接第一內壁1001與第二內壁1003之第一面115並為插孔200內壁之一部份。
當舌部600於第一連接段110自第一支架10下側伸入插孔200中,斜向之舌部600以其下表面610朝下往第一面115旋轉,直到第二連接段550之端緣5500抵靠於第一內壁1001,且止擋部700與插孔200外側的橫擋300抵觸。如圖3B、5B及6B所示,至少部分之第二連接段550包含舌部600係位於插孔200中,其中舌部600朝插孔200內側延伸並伸向本體部100。舌部600之端緣或可與第二內壁1003相對並碰觸,然不限於此。
第一支架10進一步包含側牆400。側牆400至少部分位在第一連接段110,並在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時參與與第二連接段550之組合。如圖2C、3A~3B及4A~4B所示實施例,側牆400位在第一連接段110,橫跨於本體部100及橫擋300之間且位在插孔200之側邊。側牆400延伸分布於橫擋300側邊且具有凸出端緣410以及凹陷端緣420;側牆400之凸出端緣410及凹陷端緣420相互平行,並在第一支架10的延伸方向上有落差,從而構成橫擋300旁之側牆400鋸齒狀/階梯狀的角落。
側牆400之端緣並為第一支架10之頂面的一部分。如圖3A所示,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分別具有第一頂面15及第二頂面55。第一頂面15位於第一支架10具有第一連接段110之端部,至少部分朝向第二支架50或同時垂直於第一支架10的延伸方向A;第一頂面15並可垂直於第一支架10的下或上表面。此外,第一連接段110上橫擋300外側表面及前述側牆400之凸出端緣410及凹陷端緣420實質構成第一頂面15。
相對地,第二頂面55可位於第二支架50具有第二連接段550之端部,至少部分朝向第一支架10或/同時與第二支架20大致垂直;第二頂 面55並可垂直於第二支架20的下或上表面。如圖3A與4A所示,第一頂面15與第二頂面55上並分別形成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的階梯狀邊緣,即第一階梯邊緣15a與第二階梯邊緣55a。當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結合,其並藉著該些階梯邊緣相互拼接。
呈上,第二連接段550之端部可自端緣再形成有退縮部551。如圖3A與5A所示,退縮部551形成於第二連接段550之邊角處。當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時,鋸齒狀/階梯狀之側牆400與退縮部551相嵌。此外,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側牆400之凹陷端緣420進入退縮部551;凸出端緣410深入第二連接段550、沿第二面555朝第二支架50內側伸出。
請同時參考圖4B及6B。由於第一支架10及第二支架50間一方面藉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另一方面藉由頂面15/側牆400與頂面55/退縮部551相嵌,其中該嵌縫與第二連接段550及插孔200連接處如端緣及第一內壁1001之交界、止擋部700及橫擋300之交界交錯,一來更有效降低縫隙產生,二來避免因縫隙造成的漏光。
如圖3A、5A及6A所示實施例,在第二連接段550外,第二支架50包含增厚段500。增厚段500自第二連接段550朝第一支架10之相反方向延伸而出。增厚段500並較第二面555突出而形成段差面5001立於第二面555。增厚段500與第二連接段550之止擋部700相隔一距離L1;段差面5001與止擋部700、以及其間之第二面555部分從而可共同夾成凹槽560。段差面5001與對面止擋部700間的該距離L1大於等於橫擋300寬度W;此時,橫擋300可容納於凹槽560內。
此外,當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相組,平行第一面115或第二面555之面可位在增厚段500朝上之面上,但不限於此。
當第一支架10具有鋸齒狀/階梯狀側牆400,如圖3A、4A與 6A所示,段差面5001並可與第一支架10之頂面15、包含其側牆400之凸出端緣410、以及橫擋300朝外之端(表)面對應。當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時,第二連接段550相對於增厚段500突出之端緣與側牆400之凹陷端緣420對應,而側牆400之凸出端緣410與段差面5001對應,從而第一連接段110之側牆400與第二連接段550嵌合。
當第二連接段550之端部自端緣形成有退縮部551,在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時,鋸齒狀/階梯狀之側牆400與退縮部551相嵌,且側牆400之凸出端緣410深入第二連接段550、沿第二面555伸向段差面5001。
如圖7A~7D所示,第一支架10進一步包含第一承托板180,直立設置於第一面115上並實質與第一支架10之延伸方向A平行。當與第二支架50組成承載框1a,第一承托板180可圍成具特定高度/厚度的空間;其中該空間可容納顯示模組,且第一承托板180覆蓋顯示面板之邊緣。如圖7D~7E所示,第一承托板180於第一連接段110沿方向A延伸至支架的端部。此外,第一承托板180可形成於側牆400所在之相對側。
第二支架50進一步包含第二承托板580,直立設置於第二面555上並實質與第二支架50之延伸方向平行。當與第一支架10組成承載框1a,第二承托板580可圍成具特定高度/厚度的空間;其中該空間可容納顯示模組,且第二承托板580覆蓋顯示面板之邊緣。
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具第一承托板180之第一支架10以及具第二承托板580之第二支架50,在接合當中,其承托板也相靠攏;亦即第一承托板180及第二承托板580拼合,並形成連續之承托面11。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二支架50之第二承托板580係形成於增厚段500且相對於第二面555直立設置。當第一支架10與第二支架50相 組、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且橫擋300容納於凹槽560內並以其端面面對段差面5001時,側邊之第一承托板180與增厚段500上之第二承托板580對應。可而言,第二承托板580朝外之端面與段差面5001齊平,從而當第一連接段110與第二連接段550接合時,第一承托板180與增厚段500上之第二承托板580拼合。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第一支架
15‧‧‧第一頂面
100‧‧‧本體部
1001‧‧‧第一內壁
1003‧‧‧第二內壁
110‧‧‧第一連接段
115‧‧‧第一面
200‧‧‧插孔
300‧‧‧橫擋
400‧‧‧側牆
410‧‧‧凸出端緣
420‧‧‧凹陷端緣
50‧‧‧第二支架
55‧‧‧第二頂面
500‧‧‧增厚段
5001‧‧‧段差面
550‧‧‧第二連接段
551‧‧‧退縮部
555‧‧‧第二面
560‧‧‧凹槽
600‧‧‧舌部
670‧‧‧凹陷區
700‧‧‧止擋部

Claims (13)

  1. 一種承載框,包含:一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連接段;其中,該第一連接段具有一第一面及一插孔貫穿該第一面,並具有一橫擋位於該插孔之外側並形成為該第一連接段之端緣;以及一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面及一第二連接段,其中,該第二連接段包含:一舌部,連接於該第二面,並伸出該第二連接段之端緣;以及一止擋部,設置於該第二面上,並位於該舌部伸出方向之相反側;其中,該舌部穿過該插孔而與該第一面抵觸;該橫擋抵觸該第二面,且在該舌部伸出方向上為該止擋部所阻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之端緣形成為該插孔與該橫擋相對之一內壁,該內壁限制該第二連接段之端緣朝該本體部移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內壁與該第一面交界係具有一導角。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舌部及該止擋部之間形成一凹陷區。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二支架包含一增厚段,該增厚段係自該第二連接段朝該第一支架之相反方向延伸而出,且較該第二面突出而形成一段差面立於該第二面上,該段差面與該止擋部共同夾成一凹槽以容納該橫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一連接段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之端緣形成為該插孔與該橫擋相對之一內壁;以及一側牆,橫跨於該本體部及該橫擋之間,且位該插孔之側邊;其中,該側牆連接該橫擋之一端具有一凸出端緣及一凹陷端緣;該 凸出端緣係突出該第二連接段之端緣而對應於該段差面,該第二連接段之端緣則突出該凸出端緣而對應該凹陷端緣,而使該側牆之該端與該第二連接段嵌合。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二連接段之端緣具有一退縮部,該凹陷端緣係伸入該退縮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一支架具有垂直於該第一面之一第一頂面,該第二支架具有垂直該第二面之一第二頂面,該第一頂面朝向該第二支架之一端形成一第一階梯邊緣,該第二頂面朝向該第一支架之一端形成一第二階梯邊緣,該第一階梯邊緣與該第二階梯邊緣相嵌合。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承托板直立設置於該第一面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承托板直立設置於該第二面上,該第二承托板係與該第一承托板拼合以形成連續之一承托面。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二支架包含:一增厚段,該增厚段係自該第二連接段朝該第一支架之相反方向延伸而出,且較該第二面突出而形成一段差面立於該第二面上;以及一第二承托板,設置於增厚段上且相對該第二面為直立設置,該第二承托板係與該第一承托板拼合以形成連續之一承托面。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承載框,其中該第二承托板朝向該第一承托板之端面係與該段差面齊平。
  13.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以及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承載框,該承載框係對應覆蓋該顯 示面板之邊緣;其中,該顯示面板係平行於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
TW105120335A 2016-06-28 2016-06-28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TWI585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335A TWI585724B (zh) 2016-06-28 2016-06-28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CN201610738303.2A CN106128310B (zh) 2016-06-28 2016-08-26 显示装置及其框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335A TWI585724B (zh) 2016-06-28 2016-06-28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5724B TWI585724B (zh) 2017-06-01
TW201810211A true TW201810211A (zh) 2018-03-16

Family

ID=57275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335A TWI585724B (zh) 2016-06-28 2016-06-28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28310B (zh)
TW (1) TWI585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1260A (zh) * 2017-12-23 2018-05-22 广东科立盈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可靠的拼接式led面板灯
CN114439131B (zh) * 2021-12-24 2023-11-14 珠海百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拼接的模块墙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8432A (ja) * 2006-12-26 2008-07-10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201035465Y (zh) * 2007-09-12 2008-03-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屏幕以及笔记本电脑
TWI462067B (zh) * 2010-04-27 2014-11-21 Lg Display Co Ltd 顯示設備
CN203849935U (zh) * 2014-05-29 2014-09-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显示模组及包括该模组的显示装置
KR101776262B1 (ko) * 2014-06-27 2017-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철식 기기
TWM503590U (zh) * 2014-12-19 2015-06-21 Aopen Inc 顯示裝置及其承載框架
TWM513549U (zh) * 2015-06-17 2015-12-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之框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8310A (zh) 2016-11-16
CN106128310B (zh) 2018-07-27
TWI585724B (zh)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29261B2 (en) Unit display screen, splice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969734A (zh) 图像补偿装置、显示装置及拼接型显示装置
KR102164184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964786B2 (en) Outer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8780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frame unit thereof
TW201341902A (zh) 邊框窄化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3181863A1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3189105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9056719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235427B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窄边框结构
US20100130059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amp socket thereof
CN104516137A (zh) 显示装置及拼接式显示器
CN105807488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810211A (zh) 顯示裝置及其框體
CN204785854U (zh) 曲面背光结构及液晶显示器
US965864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aptop computer
KR2016006729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80335876A1 (en) Built-i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103300A1 (zh) 移动终端
US8866990B2 (en) Display and frame structure thereof
JP201622439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60059585A (ko) 바텀 커버와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모듈 및 평판 표시 장치
TWM445833U (zh) 顯示裝置的前框拼接結構
WO2013159394A1 (zh) 液晶显示模组的中框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728786B (zh) 背光模块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