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5309A - 新穎抗-bmpr1b抗體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穎抗-bmpr1b抗體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5309A
TW201805309A TW106113446A TW106113446A TW201805309A TW 201805309 A TW201805309 A TW 201805309A TW 106113446 A TW106113446 A TW 106113446A TW 106113446 A TW106113446 A TW 106113446A TW 201805309 A TW201805309 A TW 2018053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seq
cancer
antibodies
bmpr1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索度塔 羅伊
羅拉 桑德斯
凱西 法蘭克林
凱文 馬提尼斯
莎拉 馮
照 黃
席維亞 朱瑞茲
何晶晶
凱瑟琳 A 洛維
珊卓 維歐娜
Original Assignee
艾伯維史坦森特瑞斯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艾伯維史坦森特瑞斯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艾伯維史坦森特瑞斯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5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530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growth factors, growth reg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01Drug-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conjugates defined by the pharmacologically or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61K47/6803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4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receptor, a cell surface antigen or a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 A61K47/685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the tumour determinant being from breast cancer cel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 A61K47/686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the tumour determinant being from a cell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varia, uterus, testes, prost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32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translation products of oncoge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7Internalization into the cel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新穎抗-BMPR1B抗體及抗體藥物偶聯物,以及使用該等抗-BMPR1B抗體及抗體藥物偶聯物治療癌症之方法。

Description

新穎抗-BMPR1B抗體及使用方法
本申請案概言之係關於新穎抗-BMPR1B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及包含其之組合物(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其用於治療、診斷或預防癌症及其任何復發或轉移。本發明之所選實施例提供該等抗-BMPR1B抗體或抗體藥物偶聯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癌症,包含減小致瘤細胞頻率。
幹細胞及祖細胞之分化及增殖係在器官形成、細胞修復及細胞替代期間協同起支持組織生長作用之正常持續過程。該系統受嚴密調控以確保僅基於生物體之需要產生適當信號。細胞增殖及分化通常僅視需要發生用於替代受損或死亡細胞或用於生長。然而,許多因素可引起該等過程中斷,包括多種信號傳導化學物質過少或過多、存在改變的微環境、遺傳突變或其組合。正常細胞增殖及/或分化之中斷可導致多種病症,包括增生性疾病,例如癌症。 癌症之習用治療性治療包括化學療法、放射性療法及免疫療法。通常,該等治療無效且手術切除可能無法提供可行的臨床替代方式。當前標準護理之限制在患者經受第一線治療且隨後再發之彼等情形下尤其明顯。在該等情形下,通常出現難治性腫瘤,其通常為攻擊性及不可治癒性腫瘤。許多腫瘤之總存活率多年來幾乎保持不變,此至少部分歸因於現有療法無法防止再發、腫瘤復發及轉移。因此,業內極大地需要研發出對增生性病症更具針對性且更強效之療法。本發明解決了此需要。
在廣泛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特異性結合至人類BMPR1B決定子之經分離抗體及其相應抗體藥物或診斷偶聯物(ADC)或組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BMPR1B決定子係在腫瘤細胞上表現之BMPR1B蛋白,而在其他實施例中,BMPR1B決定子在腫瘤起始細胞上表現。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結合至BMPR1B蛋白且與結合至人類BMPR1B蛋白(hBMPR1B)上之表位之抗體競爭結合。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抗體,其包含結合至人類BMPR1B (SEQ ID NO: 1)之經分離抗體或與其競爭結合,其中經分離抗體包含:(1) SEQ ID NO: 21之輕鏈可變區(VL)及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或(2) SEQ ID NO: 25之VL及SEQ ID NO: 27之VH;或(3) SEQ ID NO: 29之VL及SEQ ID NO: 31之VH;或(4) SEQ ID NO: 33之VL及SEQ ID NO: 35之VH;或(5) 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39之VH;或(6) SEQ ID NO: 41之VL及SEQ ID NO: 43之VH;或(7) SEQ ID NO: 45之VL及SEQ ID NO: 47之VH;或(8) SEQ ID NO: 49之VL及SEQ ID NO: 51之VH;或(9) SEQ ID NO: 53之VL及SEQ ID NO: 55之VH;或(10) SEQ ID NO: 57之VL及SEQ ID NO: 59之VH;或(11) SEQ ID NO: 61之VL及SEQ ID NO: 63之VH;或(12) SEQ ID NO: 65之VL及SEQ ID NO: 67之VH;或(13) SEQ ID NO: 69之VL及SEQ ID NO: 71之VH;或(14) SEQ ID NO: 73之VL及SEQ ID NO: 75之VH;或(15) SEQ ID NO: 77之VL及SEQ ID NO: 79之VH;或(16) SEQ ID NO: 81之VL及SEQ ID NO: 83之VH;或(17) SEQ ID NO: 85之VL及SEQ ID NO: 87之VH;或(18) 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1之VH;或(19) 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3之VH;或(20) 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95之VH。應注意,SC91.20 (純系18)及SC91.27 (純系19)具有與兩個獨特重鏈可變區(SEQ ID NOS: 93及95)配對之相同輕鏈可變區(即,SEQ ID NO: 89)。類似地,SC91.14 (純系5)具有與SC91.186 (純系20)相同之VL (SEQ ID NO: 37),但該等抗體包含獨特的VH區(分別為SEQ ID NO: 39及SEQ ID NO: 95)。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包含包括輕鏈可變區及重鏈可變區之結合至BMPR1B之抗體,其中輕鏈可變區具有三個示為SEQ ID NO: 21、SEQ ID NO: 25、SEQ ID NO: 29、SEQ ID NO: 33、SEQ ID NO: 37、SEQ ID NO: 41、SEQ ID NO: 45或SEQ ID NO: 49; SEQ ID NO: 53、SEQ ID NO: 57、SEQ ID NO: 61、SEQ ID NO: 65、SEQ ID NO: 69、SEQ ID NO: 73、SEQ ID NO: 77、SEQ ID NO: 81、SEQ ID NO: 85或SEQ ID NO: 89之輕鏈可變區之CDR,且重鏈可變區具有三個示為SEQ ID NO: 23、SEQ ID NO: 27、SEQ ID NO: 31、SEQ ID NO: 35、SEQ ID NO: 39、SEQ ID NO: 43、SEQ ID NO: 47、SEQ ID NO: 51、SEQ ID NO: 55、SEQ ID NO: 59、SEQ ID NO: 63、SEQ ID NO: 67; SEQ ID NO: 71、SEQ ID NO: 75、SEQ ID NO: 79、SEQ ID NO: 83、SEQ ID NO: 87、SEQ ID NO: 91、SEQ ID NO: 93或SEQ ID NO: 95之重鏈可變區之CDR。 在其他態樣中,本發明包含人類化抗體,其具有包含SEQ ID NO: 101之VL及包含SEQ ID NO: 103之VH或具有包含SEQ ID NO: 101之VL及包含SEQ ID NO: 105之VH或具有包含SEQ ID NO: 101之VL及包含SEQ ID NO: 127之VH或具有包含SEQ ID NO: 107之VL及包含SEQ ID NO: 109之VH。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人類化抗體將包含位點特異性抗體。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等抗體將包含N297A突變(MJ突變)。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包含具有MJ突變之位點特異性抗體。在其他實施例中,所揭示之SC91.1衍生抗體可包含穩定N55Q突變。 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將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人類化抗體:hSC91.1 (包含SEQ ID NO: 110及111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hSC91.1MJ (包含SEQ ID NO: 110及113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hSC91.1ss1 (包含SEQ ID NO: 110及115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hSC91.1ss1MJ (包含SEQ ID NO: 110及117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hSC91.9 (包含SEQ ID NO: 120及121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hSC91.9MJ (包含SEQ ID NO: 120及123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及hSC91.9ss1MJ (包含SEQ ID NO: 120及125中所示之輕鏈及重鏈)。 在本發明之一些態樣中,抗體包含嵌合、CDR移植、人類化或人類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在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中,較佳包含上文所提及序列之全部或一部分之抗體係內化抗體。在其他實施例中,抗體將包含位點特異性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抗-BMPR1B抗體將抑制BMPR1B配體BMP4及/或BMP與BMPR1B之結合。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納入上文所提及之任一抗體之抗體藥物偶聯物。 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包含編碼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或其片段之核酸。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包括上述核酸中之一或多者之載體或包括該等核酸或載體之宿主細胞。 如上文所提及,本發明進一步提供抗-BMPR1B抗體藥物偶聯物,其中如本文所揭示之抗體偶聯至酬載。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包含免疫優先締合或結合至hBMPR1B之ADC。本發明之相容性抗-BMPR1B抗體藥物偶聯物(ADC)通常可包含下式: Ab-[L-D]n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a) Ab包含抗-BMPR1B抗體; b) L包含可選連接體; c) D包含藥物;且 d) n為約1至約20之整數。 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ADC包含抗-BMPR1B抗體(例如上文所述之彼等)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包含選自以下之細胞毒性化合物:放射性同位素、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奧裡斯他汀(auristatin)、尾海兔素(dolastatin)、倍癌黴素(duocarmycin)、類美登素(maytansinoid)或本文所述之另一治療部分。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所揭示之ADC將包含PBD。 本文進一步提供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抗-BMPR1B ADC之醫藥組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將包含所選藥物-抗體比率(DAR),其中優勢ADC種類構成大於約50%、大於約60%、大於約70%、大於約80%、大於約90%或甚至大於約95%之現有種類。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選DAR將為2,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所選DAR將為4,且在其他實施例中所選DAR將為6,且在其他實施例中所選DAR將為8。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醫藥組合物,例如本文所述之彼等。在某些態樣中,癌症包含血液惡性病,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其他態樣中,個體患有實體腫瘤。就該等實施例而言,癌症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腎上腺癌、肝癌、黑色素瘤、腎癌、膀胱癌、乳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臟癌、肺癌(小細胞及非小細胞二者)、甲狀腺癌及神經膠母細胞瘤。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患有乳癌,且在所選實施例中個體患有管狀B型乳癌。另外,在所選實施例中,治療上述癌症之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至少一個除本發明之抗-BMPR1B ADC外之其他治療部分。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減少腫瘤細胞群體中之腫瘤起始細胞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使腫瘤起始細胞群體與如本文所述之ADC接觸(例如在活體外或活體內),藉此減小腫瘤起始細胞之頻率。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包含將細胞毒素遞送至細胞之方法,其包含使該細胞與上述ADC中之任一者接觸。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包含檢測、診斷或監測個體癌症(例如乳癌或血液惡性病)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腫瘤細胞與BMPR1B檢測劑接觸(例如活體外或活體內)及檢測與腫瘤細胞締合之BMPR1B藥劑的步驟。在所選實施例中,檢測劑應包含與BMPR1B基因型決定子締合之抗-BMPR1B抗體或核酸探針。在相關實施例中,診斷方法將包含免疫組織化學法(IHC)或原位雜交(ISH)。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方法將包含使循環腫瘤細胞與抗-BMPR1B抗體接觸。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進一步瞭解,該等BMPR1B檢測劑可經如下文所揭示之效應物、標記物或報導基因標記或締合併使用多種標準活體內成像技術(例如,MRI、CAT掃描、PET掃描等)中之任一者來檢測。 類似地,本發明亦提供可用於診斷、監測或治療BMPR1B相關病症(例如癌症)之套組或器件及相關方法。為此,本發明較佳提供可用於檢測、診斷或治療BMPR1B相關病症之製品,其包含含有BMPR1B ADC之貯器及使用該BMPR1B ADC來治療、監測或診斷BMPR1B相關病症或提供該病症之投藥方案的說明性材料。在所選實施例中,器件及相關方法將包含接觸至少一個循環腫瘤細胞之步驟。在其他實施例中,所揭示之套組將包含指示使用該套組或器件來診斷、監測或治療BMPR1B相關癌症或提供該病症之投藥方案之說明書、標記、插頁、讀取器或諸如此類。 前述內容為發明內容,且因此必須含有細節之簡化、概述及省略;因此,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發明內容僅具有說明性且不欲以任何方式進行限制。在本文所述之教示中將明瞭本文所述方法、組合物及/或器件及/或其他標的物之其他態樣、特徵及優點。提供該發明內容以按簡化形式引入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闡述之概念精選。
交叉參考之申請案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6年4月21日提出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325,981號、於2017年1月6日提出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443,404號及於2017年4月17日提出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486,140號的權益,該等申請案中每一者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序列表 本申請案含有以ASCII格式經由EFS-Web提交且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之序列表。該ASCII拷貝於2017年4月19日創建,命名為sc9101TWO1_ST25.txt且大小為125 KB (129,021個位元組)。 本發明可以許多不同形式來體現。本文揭示本發明之例示其原理之非限制性、說明性實施例。本文所用之任一部分標題僅出於組織目的且不應理解為限制所述標的物。出於本發明之目的,除非另外註明,否則所有鑒定序列登錄號可參見NCBI參考序列(RefSeq)數據庫及/或NCBI GenBank® 檔案序列數據庫。 已令人驚奇地發現,BMPR1B表型決定子在臨床上與多種增生性病症(包括贅瘤)相關,且BMPR1B蛋白及其變體或同種型提供可用於治療相關疾病之有用腫瘤標記物。就此而言,本發明提供新穎抗-BMPR1B抗體以及包含抗-BMPR1B抗體靶向劑及細胞毒性酬載之抗體藥物偶聯物。如下文更詳細論述且如隨附實例中所述,所揭示之抗-BMPR1B ADC可尤其有效地消除致瘤細胞,且因此可用於治療及預防某些增生性病症或其進展或復發。另外,當與包含相同組份之習用ADC組合物相比時,所揭示之ADC組合物可經改造以展現相對較高之DAR=2百分比及意外穩定性,此可提供經改良之治療指數。 另外已發現,BMPR1B標記物或決定子(例如細胞表面BMPR1B蛋白)在治療上與癌症幹細胞(亦稱為腫瘤永存細胞)相關且可有效地用於將其消除或沉默。經由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抗-BMPR1B偶聯物選擇性減少或消除癌症幹細胞之能力的令人驚奇之處在於,已知該等細胞通常對許多習用治療有抗性。亦即,傳統以及最新靶向治療方法之有效性通常受限於即使在該等不同治療方法下仍能夠使腫瘤生長永存之抗性癌症幹細胞之存在及/或出現。另外,與癌症幹細胞相關之決定子通常因低或不一致表現、無法保持與致瘤細胞締合或無法存在於細胞表面而使治療靶較差。與先前技術之教示明顯不同,本發明所揭示之ADC及方法可有效地克服此固有抗性,且特異性消除、清除、沉默或促進該等癌症幹細胞之分化,由此抵消其持續或再誘導潛在腫瘤生長之能力。 因此,尤其應注意BMPR1B偶聯物(例如本文所揭示之彼等)可有利地用於治療及/或預防所選增生性(例如贅瘤性)病症或其進展或復發。應瞭解,儘管下文將尤其在具體結構域、區域或表位方面或在癌症幹細胞及其與所揭示抗體藥物偶聯物之相互作用之背景下廣泛論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該等實例性實施例並不限制本發明之範疇。而是,本發明之最寬泛實施例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廣泛且明確地係關於所揭示之抗-BMPR1B抗體及偶聯物及其在治療及/或預防多種BMPR1B相關或介導之病症(包括贅瘤性或細胞增生性病症)中的用途,而與任何具體作用機制或特異性靶向之腫瘤、細胞或分子組份無關。 I.BMPR1B 生理學 1B型骨形態演發蛋白受體(BMPR1B,亦稱為ALK6、AMDD、BDA2、BDA1D或CDw293)係來自BMP受體家族之50-55 kDa單次跨膜I型跨膜絲胺酸/蘇胺酸激酶,且其配體係轉變生長因子β (TGF-b)超家族之成員。BMP配體經由由兩個I型受體蛋白(其中BMPR1B為代表)及兩個II型受體蛋白(例如,BMPR2)構成之異聚複合物轉導其信號。II型受體蛋白可在I型受體蛋白不存在下結合配體但無法進行信號傳導。配體結合至複合物通常容許II型受體磷酸化並活化I型受體,從而引起其自磷酸化,此容許其結合並活化受體介導之Smad轉錄調控劑。 代表性BMPR1B蛋白直向同源物包括(但不限於)人類(NP_001194;經註解序列顯示於圖1A中)、恆河猴(NP_001253192)、大鼠(NP_001019430)及小鼠(NP_031586)。在人類中,BMPR1B基因係由在染色體4q22-q24上跨越約400 kBp之13個外顯子組成。人類BMPR1B基因座之轉錄產生至少四個RNA轉錄本:5397核苷酸轉錄本(NM_001256793),其編碼532胺基酸蛋白(NP_001243722);及三個其他更長轉錄本(NM_001203、NM_001256794、NM_001256792),其使用不同外顯子產生獨特5’UTR,但該三個轉錄本中之每一者編碼相同的502胺基酸蛋白(由NP_001194表示)。 關於hBMPR1B,圖1A顯示經註解序列,其中前導序列加下劃線,細胞外結構域為粗體,跨膜結構域加框,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之序列加下劃線且保守蛋白酪胺酸激酶結構域以粗斜體表示。圖1B提供與細胞膜締合之hBMPR1B蛋白之示意圖,其顯示對應於圖1A中之經註解序列之分子的主要組份。就此而言,細胞外結構域、跨膜結構域、富含甘胺酸絲胺酸之結構域及酪胺酸激酶結構域係彼此參照顯示。 不同BMP配體可經由含有BMPR1B之異聚受體複合物進行信號傳導。BMPR1B基因之突變與骨病症(例如短指畸形及肢端中間發育不良)相關(OMIM, http://omim.org/entry/603248),其中之後者可與擾亂TGF-b超家族成員GDF5與受體之結合相關(PMID:16014698)。BMPR1B亦係BMP2 (PMID: 14576167)、BMP4 (PMID: 17425602)及BMP7 (PMID: 17624341)之受體。亦已知BMP在多種幹細胞/生態位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在造血系統中,胸腺細胞表現BMPR1B,且T細胞分化可部分取決於表現BMPR1B之胸腺細胞對胸腺上皮衍生之BMP2及BMP4之反應(PMID: 17425602)。類似地,CML中之白血病骨髓性祖細胞擴增與將該等細胞自生態位敏化成自分泌BMP4及旁分泌BMP信號之BMPR1B的過表現相關(PMID: 24100446)。業內亦報導,由BMPR1B調介之腫瘤微環境之慢性BMP2產生驅動不成熟人類乳腺上皮細胞轉變成管狀表型(PMID:25601208)。 II.癌症幹細胞 根據當前模型,腫瘤包含非致瘤細胞及致瘤細胞。即使在以過量細胞數移植至免疫受損小鼠中時,非致瘤細胞仍不具自我更新能力且不能可再生地形成腫瘤。通常構成腫瘤細胞群體之0.01%-10%部分之致瘤細胞(在本文中亦稱為「腫瘤起始細胞」(TIC))具有形成腫瘤之能力。對於造血惡性病,TIC可具體而言在急性骨髓性惡性病(AML)中極稀少,介於1:104 至1:107 範圍內,或例如在B細胞譜系之淋巴瘤中極豐富。致瘤細胞涵蓋兩種腫瘤永存細胞(TPC),可互換地稱為癌症幹細胞(CSC)及腫瘤祖細胞(TProg)。 與支持正常組織中之細胞分級之正常幹細胞一樣,CSC能夠無限地自我複製,同時維持多向分化之能力。就此而言,CSC能夠產生致瘤子代及非致瘤子代二者,且能夠完全重演親代腫瘤之異質細胞組成,如藉由連續分離並將少數經分離CSC移植至免疫受損小鼠中所展示。有證據指示,除非消除該等「種子細胞」,否則腫瘤更可能轉移或復發,從而導致疾病再發及最終進展。 TProg與CSC一樣具有推動一次移植中之腫瘤生長之能力。然而,與CSC不同,其無法重演親代腫瘤之細胞異質性,且在重起始後續移植中之致瘤方面不夠有效,此乃因TProg通常僅能夠使有限數量之細胞分裂,如藉由將少數經高度純化之TProg連續移植至免疫受損小鼠中所展示。TProg可進一步分成早期TProg及晚期TProg,其可藉由表型(例如細胞表面標記物)及其不同的重演腫瘤細胞架構之能力來區分。儘管二者重演腫瘤之程度皆不與CSC相同,但早期TProg具有強於晚期TProg之重演親代腫瘤特徵之能力。儘管具有前述不同,但已顯示,一些TProg群體可在個別情況下獲得通常歸因於CSC之自我更新能力且其本身可變成CSC。 CSC與下列各項相比展現更高之致瘤性且通常相對更靜止:(i) TProg (早期及晚期TProg二者);及(ii)可衍生自CSC且通常構成腫瘤塊體之非致瘤細胞,例如末端分化腫瘤細胞及腫瘤浸潤細胞,例如纖維母細胞/間質、內皮及造血細胞。鑒於習用療法及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設計以減積腫瘤並攻擊快速增殖之細胞,因此CSC對習用療法及方案比更快速增殖之TProg及其他塊體腫瘤細胞群體(例如非致瘤細胞)更具抗性。可使CSC對習用療法具有相對化學抗性之其他特徵為增加的多重抗藥性運輸體表現、增強的DNA修復機制及抗-細胞凋亡基因表現。該等CSC性質與標準治療方案無法提供患有晚期贅瘤之患者中之持久反應相關,此乃因標準化學療法並不有效地靶向實際上推動持續腫瘤生長及復發之CSC。 已令人驚奇地發現,BMPR1B表現以使多個致瘤細胞亞群對如本文所述之治療敏感之方式與該多個致瘤細胞亞群相關。本發明提供抗-BMPR1B抗體,其尤其可用於靶向致瘤細胞且可用於沉默、敏化、中和、減小頻率、阻斷、廢除、干擾、減少、阻礙、限制、控制、清除、緩和、調介、減小、再程式化、消除、殺死或以其他方式抑制(統稱為「抑制」)致瘤細胞,藉此幫助治療、管控及/或預防增生性病症(例如癌症)。有利地,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可經選擇,以使其在投與個體後較佳減小致瘤細胞之頻率或致瘤性而與BMPR1B決定子之形式(例如表型或基因型)無關。致瘤細胞頻率之減小可因以下各項而出現:(i)致瘤細胞之抑制或消滅;(ii)控制致瘤細胞之生長、擴增或復發;(iii)中斷致瘤細胞之起始、繁殖、維持或增殖;或(iv)藉由其他方式阻礙致瘤細胞之存活、再生及/或轉移。在一些實施例中,致瘤細胞之抑制可因一或多個生理路徑改變而發生。無論藉由抑制或消除致瘤細胞、改變其潛能(例如,藉由誘導分化或生態位破壞)抑或以其他方式干擾致瘤細胞影響腫瘤環境或其他細胞之能力造成的路徑改變允許藉由抑制致瘤、腫瘤維持及/或轉移及復發來更有效地治療BMPR1B相關病症。應進一步瞭解,所揭示抗體之相同特徵使其可尤其有效地治療已證實對標準治療方案具有抗性或難治性之復發性腫瘤。 可用於評價致瘤細胞頻率之減小之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細胞術或免疫組織化學分析,較佳藉助活體外或活體內限制性稀釋分析(Dylla等人,2008, PMID: PMC2413402及Hoey等人,2009, PMID: 19664991)。 活體外限制性稀釋分析可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在養育群落形成之固體培養基上培養分級或未分級腫瘤細胞(例如分別來自經治療及未經治療之腫瘤),及計數並表徵生長之群落。或者,可將腫瘤細胞連續稀釋至孔中含有液體培養基之板上,且可在接種後之任一時間但較佳在接種後10天以上將每一孔評分為對群落形成呈陽性或陰性。 活體內限制性稀釋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將來自未經治療之對照或暴露於所選治療劑下之腫瘤之腫瘤細胞以連續稀釋物移植至免疫受損小鼠中,且隨後將每一小鼠評分為對腫瘤形成呈陽性或陰性。評分可在可檢測到植入腫瘤後之任一時間進行,但較佳在移植後60天或以上進行。較佳利用帕松分佈(Poisson distribution)統計學或評價預定明確事件(例如是否產生活體內腫瘤之能力)之頻率來分析限制性稀釋實驗之結果以確定致瘤細胞之頻率(Fazekas等人,1982, PMID: 7040548)。 流式細胞術及免疫組織化學法亦可用於測定致瘤細胞頻率。兩種技術採用一或多種結合已知富集致瘤細胞之業內公認細胞表面蛋白質或標記物之抗體或試劑(參見WO 2012/031280)。如業內已知,流式細胞術(例如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亦可用於表徵、分離、純化、富集或分選包括致瘤細胞之多個細胞群體。流式細胞術藉由使其中懸浮有混合細胞群體之流體流通過能夠每秒量測高達數千個粒子之物理及/或化學特徵的電子檢測裝置來量測致瘤細胞含量。免疫組織化學法所提供之其他資訊在於,其使得能夠藉由用結合至致瘤細胞標記物之經標記抗體或試劑對組織樣品染色使致瘤細胞在原位(例如在組織切片中)可視化。 因此,本發明抗體可用於經由諸如流式細胞術、磁性活化細胞分選(MACS)、雷射介導之切片或FACS等方法來鑑別、表徵、監測、分離、切片或富集致瘤細胞之群體或亞群。FACS係用於以基於特異性細胞表面標記物大於99.5%之純度分離細胞亞群之可靠方法。用於表徵及操縱致瘤細胞(包括CSC)之其他相容性技術可參見例如U.S.P.N. 12/686,359、12/669,136及12/757,649。 下文列示已與CSC群體締合且已用於分離或表徵CSC之標記物:ABCA1、ABCA3、ABCB5、ABCG2、ADAM9、ADCY9、ADORA2A、ALDH、AFP、AXIN1、B7H3、BCL9、Bmi-1、BMP-4、C20orf52、C4.4A、羧肽酶M、CAV1、CAV2、CD105、CD117、CD123、CD133、CD14、CD16、CD166、CD16a、CD16b、CD2、CD20、CD24、CD29、CD3、CD31、CD324、CD325、CD33、CD34、CD38、CD44、CD45、CD46、CD49b、CD49f、CD56、CD64、CD74、CD9、CD90、CD96、CEACAM6、CELSR1、CLEC12A、CPD、CRIM1、CX3CL1、CXCR4、DAF、核心蛋白聚醣、easyh1、easyh2、EDG3、EGFR、ENPP1、EPCAM、EPHA1、EPHA2、FLJ10052、FLVCR、FZD1、FZD10、FZD2、FZD3、FZD4、FZD6、FZD7、FZD8、FZD9、GD2、GJA1、GLI1、GLI2、GPNMB、GPR54、GPRC5B、HAVCR2、IL1R1、IL1RAP、JAM3、Lgr5、Lgr6、LRP3、LY6E、MCP、mf2、mllt3、MPZL1、MUC1、MUC16、MYC、N33、NANOG、NB84、NES、NID2、NMA、NPC1、OSM、OCT4、OPN3、PCDH7、PCDHA10、PCDHB2、PPAP2C、PTPN3、PTS、RARRES1、SEMA4B、SLC19A2、SLC1A1、SLC39A1、SLC4A11、SLC6A14、SLC7A8、SMARCA3、SMARCD3、SMARCE1、SMARCA5、SOX1、STAT3、STEAP、TCF4、TEM8、TGFBR3、TMEPAI、TMPRSS4、TFRC、TRKA、WNT10B、WNT16、WNT2、WNT2B、WNT3、WNT5A、YY1及CTNNB1。例如,參見Schulenburg等人,2010, PMID: 20185329;U.S.P.N. 7,632,678及U.S.P.N. 2007/0292414、2008/0175870、2010/0275280、2010/0162416及2011/0020221。 類似地,與某些腫瘤類型之CSC締合之細胞表面表型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D44 CD24 、ALDH+ 、CD133+ 、CD123+ 、CD34+ CD38- 、CD44+ CD24- 、CD46 CD324+ CD66c- 、CD133+ CD34+ CD10- CD19- 、CD138- CD34- CD19+ 、CD133+ RC2+ 、CD44+ α2 β1 CD133+ 、CD44+ CD24+ ESA+ 、CD271+ 、ABCB5+ 以及業內已知之其他CSC表面表型。例如,參見Schulenburg等人,2010,上文文獻;Visvader等人,2008, PMID: 18784658及U.S.P.N. 2008/0138313。本發明尤其關注包含實體腫瘤中之CD46 CD324+ 表型及白血病中之CD34+ CD38- 的CSC製劑。 「陽性」、「低」及「陰性」表現量在其應用於標記物或標記物表型時定義如下。具有陰性表現(即「-」)之細胞在本文中定義為表現小於或等於在螢光通道中在標記其他螢光發射通道中之其他所關注蛋白質之完全抗體染色混合劑存在下利用同型對照抗體所觀察到表現之95%的彼等細胞。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用於定義陰性事件之此程序稱為「螢光減一」或「FMO」染色。表現大於使用上述FMO染色程序利用同型對照抗體所觀察到表現之95%的細胞在本文中定義為「陽性」(即「+」)。如本文所定義,多個細胞群體在廣義上定義為「陽性」。若抗原之所觀察到之平均表現大於如上文所述使用FMO染色利用同型對照抗體測定的95%,則細胞定義為陽性。若所觀察到之平均表現大於藉由FMO染色測定之95%且在95%之一個標準偏差內,則陽性細胞可稱為具有低表現(即「低」)之細胞。或者,若所觀察到之平均表現大於藉由FMO染色測定之95%且大於95%以上之一個標準偏差,則陽性細胞可稱為具有高表現(即「高」)之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較佳可使用99%作為陰性與陽性FMO染色之間之區別點,且在一些實施例中,百分位可大於99%。 CD46 CD324+ 或CD34+ CD38- 標記物表型及上文剛剛例示之彼等可與標準流式細胞術分析及細胞分選技術結合使用來表徵、分離、純化或富集TIC及/或TPC細胞或細胞群體以供進一步分析。 因此,可使用上述技術及標記物來測定本發明抗體減小致瘤細胞頻率之能力。在一些情況下,抗-BMPR1B抗體可使致瘤細胞之頻率減小10%、15%、20%、25%、30%或甚至35%。在其他實施例中,致瘤細胞頻率之減小可為40%、45%、50%、55%、60%或65%。在某些實施例中,所揭示化合物可使致瘤細胞之頻率減小70%、75%、80%、85%、90%或甚至95%。應瞭解,致瘤細胞頻率之任何減小皆可能引起贅瘤之致瘤性、持久性、復發及攻擊性的相應減小。 III.抗體 A.抗體結構 抗體及其變體及衍生物(包括公認命名及編號系統)已廣泛闡述於例如以下文獻中:Abbas等人(2010),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第6版), W.B. Saunders Company;或Murphey等人(2011),Janeway’s Immunobiology (第8版), Garland Science。 「抗體」或「完整抗體」通常係指包含藉由共價二硫鍵及非共價相互作用保持在一起之兩個重多肽鏈(H)及兩個輕多肽鏈(L)之Y形四聚體蛋白。每一輕鏈係由一個可變結構域(VL)及一個恆定結構域(CL)構成。每一重鏈包含一個可變結構域(VH)及恆定區,在IgG、IgA及IgD抗體之情形下其包含三個結構域,稱為CH1、CH2及CH3 (IgM及IgE具有第四個結構域CH4)。在IgG、IgA及IgD類別中,CH1與CH2結構域藉由撓性鉸鏈區分開,該撓性鉸鏈區係可變長度(在不同IgG子類中為約10個至約60個胺基酸)之富含脯胺酸及半胱胺酸之區段。輕鏈及重鏈二者中之可變結構域藉由約12個或更多個胺基酸之「J」區連結至恆定結構域,且重鏈亦具有約10個額外胺基酸之「D」區。每一類抗體進一步包含由成對半胱胺酸殘基形成之鏈間及鏈內二硫鍵。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包括多株抗體(polyclonal antibodies、multiclonal antibodies)、單株抗體、嵌合抗體、人類化及靈長化抗體、CDR移植抗體、人類抗體(包括重組產生之人類抗體)、重組產生之抗體、胞內抗體、多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單價抗體、多價抗體、抗個體基因型抗體、合成抗體(包括突變蛋白及其變體)、免疫特異性抗體片段(例如Fd、Fab、F(ab')2 、F(ab')片段)、單鏈片段(例如ScFv及ScFvFc);及其衍生物,包括Fc融合物及其他修飾,及任何其他免疫反應性分子,只要其展現與決定子優先締合或結合即可。另外,除非上下文約束另外指示,否則該術語進一步包含所有類別之抗體(即IgA、IgD、IgE、IgG及IgM)及所有子類(即,IgG1、IgG2、IgG3、IgG4、IgA1及IgA2)。對應於不同抗體類別之重鏈恆定結構域通常分別由相應的小寫希臘字母α、δ、ε、γ及μ表示。基於來自任何脊椎動物物種之抗體之恆定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可將該等抗體之輕鏈指配為兩種完全不同類型中之一者,稱為卡帕(κ)及拉姆達(λ)。 抗體之可變結構域顯示抗體之間胺基酸組成之相當變化,且主要負責抗原識別及結合。每一輕鏈/重鏈對之可變區形成抗體結合位點,使得完整IgG抗體具有兩個結合位點(即其為二價)。VH及VL結構域包含三個極端可變區,其稱為超變區,或更通常稱為互補決定區(CDR),其藉由四個較不可變區(稱為框架區(FR))構架並分開。VH區與VL區之間之非共價締合形成含有抗體之兩個抗原結合位點中之一者之Fv片段(對於「可變片段」)。 如本文所用,除非另外註明,否則將胺基酸指配給每一結構域、框架區及CDR可根據以下文獻所提供方案中之一者來進行:Kabat等人(1991)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HS, NIH, NIH出版號91-3242;Chothia等人,1987, PMID: 3681981;Chothia等人,1989, PMID: 2687698;MacCallum等人,1996, PMID: 8876650;或Dubel編輯(2007)Handbook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第3版,Wily-VCH Verlag GmbH and Co或AbM (Oxford Molecular/MSI Pharmacopia)。如業內所熟知,可變區殘基編號通常係如Chothia或Kabat中所述。如自Abysis網站數據庫(參見下文)所獲得,包含如由Kabat、Chothia、MacCallum (亦稱為Contact)及AbM定義之CDR之胺基酸殘基闡釋於下表1中。應注意,MacCallum使用Chothia編號系統。 1 抗體序列中之可變區及CDR可根據業內已研發出之一般規則(如上文所闡釋,例如Kabat編號系統)或藉由比對該等序列與已知可變區之數據庫來鑑別。用於鑑別該等區域之方法闡述於以下文獻中:Kontermann及Dubel編輯,Antibody Engineering, Springer, New York, NY, 2001及Dinarello等人,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oboken, NJ, 2000。抗體序列之實例性數據庫闡述於以下網站且可經由其存取:「Abysis」網站www.bioinf.org.uk/abs (由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England之A.C. Martin維護)及VBASE2網站www.vbase2.org,如Retter等人,Nucl. Acids Res., 33 (數據庫期號): D671 -D674 (2005)中所述。 較佳地,使用Abysis數據庫來分析序列,該Abysis數據庫將來自Kabat、IMGT及蛋白質數據庫(PDB)之序列數據與來自PDB之結構數據整合在一起。參見Dr. Andrew C. R. Martin's book chapterProtei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Antibody Variable Domains .Antibody Engineering Lab Manual (編輯:Duebel, S.及Kontermann, R., Springer-Verlag, Heidelberg, ISBN-13: 978-3540413547,亦可在網站bioinforg.uk/abs上獲得)。Abysis數據庫網站進一步包括已經研發用於鑑別可根據本文教示使用之CDR之一般規則。附圖9F及9G顯示SC91.1及SC91.9抗體之實例性重鏈及輕鏈可變區(VH及VL)之註解之該分析的結果。除非另外指明,否則本文所述之所有CDR皆係根據Kabat等人根據Abysis數據庫網站衍生而來。 對於本發明中所論述之重鏈恆定區胺基酸位置,編號係根據首次闡述於Edelman等人,1969,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3(1): 78-85中之Eu指數來進行,該文獻闡述據報導為第一個經測序之人類IgG1之骨髓瘤蛋白Eu之胺基酸序列。Edelman之Eu指數亦闡述於Kabat等人,1991 (上文文獻)中。因此,術語「如Kabat中所述之Eu指數」或「Kabat之Eu指數」或「Eu指數」或「Eu編號」在重鏈背景下係指基於Edelman等人之人類IgG1 Eu抗體之殘基編號系統,如Kabat等人,1991 (上文文獻)中所述。用於輕鏈恆定區胺基酸序列之編號系統以類似方式闡述於Kabat等人(上文文獻)中。與本發明相容之實例性κ (SEQ ID NO: 5)及λ (SEQ ID NO: 8)輕鏈恆定區胺基酸序列緊接示於下文中: 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SEQ ID NO: 5)。 QPKANPT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GSPVKAGVETTK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CS (SEQ ID NO: 8)。 類似地,與本發明相容之實例性IgG1重鏈恆定區胺基酸序列緊接示於下文中: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SEQ ID NO: 2)。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野生型(例如,參見SEQ ID NO: 2、5或8)或如本文所揭示經改造以提供未配對半胱胺酸(例如,參見SEQ ID NO: 3、4、6、7、9或10)之該等重鏈及輕鏈恆定區序列可利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與所揭示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可操作地締合,以提供可納入本發明之BMPR1B抗體藥物偶聯物中之全長抗體。構成本發明所選抗體(hSC91.1、hSC91.1MJ、hSC91.1ss1、hSC91.1ss1MJ、hSC91.9、hSC91.9MJ、hSC91.9ss1MJ)之全長重鏈及輕鏈之序列示於附圖9E中。 在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存在兩種類型之二硫橋或二硫鍵:鏈間及鏈內二硫鍵。如業內所熟知,鏈間二硫鍵之位置及編號根據免疫球蛋白類別及物種而變化。儘管本發明並不限於任何具體抗體類別或子類,但出於說明之目的在本發明通篇中應使用IgG1免疫球蛋白。在野生型IgG1分子中存在12個鏈內二硫鍵(4個在每一重鏈上且2個在每一輕鏈上)及4個鏈間二硫鍵。鏈內二硫鍵通常受一定保護且相對不如鏈間鍵易還原。相反,鏈間二硫鍵位於免疫球蛋白之表面上,為溶劑可及且通常相對較容易還原。在重鏈之間及每一重鏈中之一者與其各別輕鏈之間存在兩個鏈間二硫鍵。已展示,鏈間二硫鍵並非鏈締合所必需。IgG1鉸鏈區含有在重鏈中形成鏈間二硫鍵之半胱胺酸,其提供結構支撐以及促進Fab移動之撓性。重鏈/重鏈IgG1鏈間二硫鍵位於殘基C226及C229 (Eu編號)處,而IgG1之輕鏈與重鏈之間(重鏈/輕鏈)的IgG1鏈間二硫鍵係在κ或λ輕鏈之C214與重鏈上游鉸鏈區之C220之間形成。 B.抗體產生及製造 本發明抗體可使用多種業內已知之方法來產生。 1.宿主動物中多株抗體之產生 多種宿主動物中多株抗體之產生為業內所熟知(例如參見Harlow及Lane (編輯) (1988)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CSH Press;及Harlow等人(1989) Antibodies, NY, Cold Spring Harbor Press)。為產生多株抗體,用抗原蛋白或包含抗原蛋白之細胞或製劑免疫免疫勝任動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山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一段時間後,藉由採血或殺死動物獲得含有多株抗體之血清。血清可以自動物獲得之形式使用或抗體可經部分或完全純化以提供免疫球蛋白部分或經分離之抗體製劑。 就此而言,本發明抗體可自誘導免疫勝任動物中之免疫反應之任一BMPR1B決定子產生。如本文所用「決定子」或「靶」意指可鑑別地與具體細胞、細胞群體或組織締合或特定發現於具體細胞、細胞群體或組織中或其上之任何可檢測性狀、性質、標記物或因子。決定子或靶之性質可為形態的、功能的或生物化學的且較佳係表型的。在較佳實施例中,決定子係由特定細胞類型或由某些條件下之細胞(例如,在細胞週期之特定點期間或具體生態位之細胞)差異表現(過表現或過少表現)之蛋白質。出於本發明之目的,決定子較佳在異常癌細胞上差異表現,且可包含BMPR1B蛋白,或其剪接變體、同種型、同系物或家族成員中之任一者,或其特定結構域、區域或表位。「抗原」、「免疫原性決定子」、「抗原決定子」或「免疫原」意指在引入免疫勝任動物中時可刺激免疫反應且由該免疫反應產生之抗體識別的任何BMPR1B蛋白或其任何片段、區域或結構域。可利用本文所涵蓋BMPR1B決定子之存在或不存在來鑑別細胞、細胞亞群或組織(例如腫瘤、致瘤細胞或CSC)。 可使用任何形式之抗原或含有該抗原之細胞或製劑來產生特異性針對BMPR1B決定子之抗體。如本文所述術語「抗原」係以廣義使用且可包含所選靶之任何免疫原性片段或決定子,包括單一表位、多表位、單一或多結構域或整個細胞外結構域(ECD)或蛋白質。抗原可為經分離之全長蛋白、細胞表面蛋白(例如,用在其表面上表現抗原之至少一部分之細胞免疫)或可溶性蛋白(例如,僅用該蛋白之ECD部分免疫)或蛋白構築體(例如Fc抗原)。抗原可在經遺傳修飾之細胞中產生。上文所提及抗原中之任一者可單獨使用或與一或多種業內已知之免疫原性增強佐劑組合使用。編碼抗原之DNA可為基因體DNA或非基因體DNA (例如cDNA),且可編碼足以誘發免疫原性反應之ECD之至少一部分。可採用任何載體來轉變表現抗原之細胞,包括(但不限於)腺病毒載體、慢病毒載體、質體及非病毒載體(例如陽離子脂質)。 2.單株抗體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涵蓋單株抗體之用途。如業內已知,術語「單株抗體」或「mAb」係指自實質上同源之抗體群體獲得之抗體,即,除可存在極少量之可能突變(例如天然突變)外,構成該群體之個別抗體皆相同。 單株抗體可使用眾多種業內已知之技術來製備,包括雜交瘤技術、重組技術、噬菌體展示技術、轉基因動物(例如XenoMouse® )或其一些組合。舉例而言,單株抗體可使用例如以下文獻中更詳細闡述之雜交瘤以及生物化學及遺傳改造技術來產生:An, Zhigiang (編輯)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Bench to Clinic , John Wiley and Sons,第1版,2009;Shire等人(編輯)Current Trends in Monoclonal Antibody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第1版,2010;Dimitrov. Antony (編輯)Therapeutic Antibodies: Methods and Protocols, Humana Press; 2009;Harlow等人,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第2版,1988;Hammerling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Cell Hybridomas 563-681 (Elsevier, N.Y., 1981)。在產生多種特異性結合至決定子之單株抗體後,可基於例如對決定子之親和力或內化速率經由多個篩選過程選擇尤其有效之抗體。如本文所述產生之抗體可用作「來源」抗體且進一步經修飾,以例如改良對靶之親和力,改良其在細胞培養物中之產生,降低活體內免疫原性,產生多特異性構築體等。單株抗體產生及篩選之更詳細描述闡釋於下文及隨附實例中。 3.人類抗體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體可包含全人類抗體。術語「人類抗體」係指具有對應於由人類產生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的胺基酸序列及/或已使用製備下文所述人類抗體之任一技術製備之抗體。 人類抗體可使用多種業內已知之技術來產生。一種技術係噬菌體展示,其中在噬菌體上合成(較佳人類)抗體之文庫,用所關注抗原或其抗體結合部分篩選該文庫,並自可獲得免疫反應性片段者分離結合該抗原之噬菌體。製備及篩選該等文庫之方法為業內所熟知且用於產生噬菌體展示文庫之套組在市面上有售(例如,Pharmacia重組噬菌體抗體系統,目錄號27-9400-01;及Stratagene SurfZAPTM 噬菌體展示套組,目錄號240612)。業內亦存在可用於產生及篩選抗體展示文庫之其他方法及試劑(例如參見U.S.P.N. 5,223,409;PCT公開案第WO 92/18619號、第WO 91/17271號、第WO 92/20791號、第WO 92/15679號、第WO 93/01288號、第WO 92/01047號、第WO 92/09690號;及Barbas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7978-7982 (1991))。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藉由篩選如上文製備之重組組合抗體文庫來分離重組人類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文庫係使用自B細胞分離之mRNA製備之人類VL及VH cDNA產生的scFv噬菌體展示文庫。 由原始文庫(天然或合成)產生之抗體可具有中等親和力(Ka 為約106 M-1 至107 M-1 ),但亦可在活體外藉由構築如業內所述之二級文庫及自其重新選擇來模擬親和力成熟。舉例而言,可在活體外藉由使用易錯聚合酶隨機引入突變(報導於Leung等人,Technique , 1: 11-15 (1989)中)。另外,親和力成熟可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在所選個別Fv純系中例如使用PCR及攜載跨越所關注CDR之隨機序列之引子隨機突變一或多個CDR,及篩選較高親和力純系。WO 9607754闡述在免疫球蛋白輕鏈CDR中誘導誘變以產生輕鏈基因文庫之方法。另一有效方法係重組藉由噬菌體展示選擇之VH或VL結構域與自未經免疫之供體獲得之天然V結構域變體譜,及在若干輪鏈重改組中針對較高親和力進行篩選,如Marks等人,Biotechnol ., 10: 779-783 (1992)中所述。此技術允許產生解離常數KD (k /k締合 )為約10-9 M或更小之抗體及抗體片段。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採用使用包含在其表面上表現結合對之真核細胞(例如,酵母)之文庫之類似程序。例如,參見U.S.P.N. 7,700,302及U.S.S.N. 12/404,059。在一個實施例中,人類抗體選自噬菌體文庫,其中該噬菌體文庫表現人類抗體(Vaughan等人,NatureBiotechnology 14:309-314 (1996);Sheets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6157-6162 (1998)。在其他實施例中,人類結合對可自在真核細胞(例如酵母)中產生之組合抗體文庫分離。例如參見U.S.P.N. 7,700,302。該等技術有利地允許篩選大量候選調節子且提供相對較容易之候選序列操縱(例如,藉由親和力成熟或重組改組)。 人類抗體亦可藉由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引入內源免疫球蛋白基因已部分或完全失活且已引入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之轉基因動物(例如小鼠)中來製備。在激發時,觀察到人類抗體產生,其在所有方面非常類似於在人類中可見之情形,包括基因重排、組裝及抗體譜。此方法闡述於例如以下文獻中:U.S.P.N. 5,545,807;5,545,806;5,569,825;5,625,126;5,633,425;5,661,016;及關於XenoMouseâ 技術之U.S.P.N. 6,075,181及6,150,584;及Lonberg及Huszar,Intern. Rev. Immunol . 13:65-93 (1995)。或者,可經由使產生針對靶抗原之抗體之人類B淋巴球(該等B淋巴球可自患有贅瘤性病症之個體回收或可已在活體外經免疫)永生來製備人類抗體。例如參見Cole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 , Alan R. Liss,第77頁(1985);Boerner等人,J. Immunol , 147 (l):86-95 (1991);及U.S.P.N. 5,750,373。 無論來源如何,應瞭解,人類抗體序列可使用業內已知之分子改造技術來製造且引入如本文所述之表現系統及宿主細胞中。該等非天然重組產生之人類抗體(及標的組合物)與本發明之教示完全相容且明確保持在本發明範疇內。在某些選擇態樣中,本發明之BMPR1B ADC將包含重組產生之人類抗體,其用作細胞結合劑。 4.衍生抗體 : 在如上文所述產生、選擇及分離來源抗體後,其可立即經進一步改變以提供具有經改良之醫藥特徵之抗-BMPR1B抗體。較佳地,使用已知分子改造技術修飾或改變來源抗體以提供具有期望治療性質之衍生抗體。 4.1.嵌合及人類化抗體 本發明之所選實施例包含免疫特異性結合至BMPR1B且可視為「來源」抗體之鼠類單株抗體。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經由來源抗體之恆定區及/或表位結合胺基酸序列之可選修飾衍生自該等「來源」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若經由缺失、突變、取代、整合或組合來改變來源抗體之所選胺基酸,則抗體「衍生」自來源抗體。在另一實施例中,「衍生」抗體係其中將來源抗體之片段(例如,一或多個CDR或結構域或整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組合或納入受體抗體序列中以提供衍生性抗體(例如嵌合、CDR移植或人類化抗體)者。該等「衍生」抗體可使用來自抗體產生細胞之遺傳材料及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來產生,如下文所述,例如以改良對決定子之親和力;改良抗體穩定性;改良在細胞培養物中之產生及產率;降低活體內免疫原性;降低毒性;促進活性部分之偶聯;或產生多特異性抗體。該等抗體亦可藉由化學方式或轉譯後修飾來修飾成熟分子(例如醣基化模式或聚乙二醇化)衍生自來源抗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包含衍生自共價連結之至少兩個不同種類或類別之抗體之蛋白質區段。術語「嵌合」抗體係指如下構築體:其中重鏈及/或輕鏈之一部分與來自具體物種或屬具體抗體類別或子類之抗體以及該等抗體之片段的相應序列一致或同源,而該(等)鏈之其餘部分與來自另一物種或屬另一抗體類別或子類之抗體以及該等抗體之片段的相應序列一致或同源(U.S.P.N. 4,816,567)。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嵌合抗體可包含可操作地連接至人類輕鏈及重鏈恆定區之所選鼠類重鏈及輕鏈可變區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抗-BMPR1B抗體可「衍生」自本文所揭示之小鼠抗體且包含並不完整的重鏈及輕鏈可變區。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嵌合抗體係「CDR移植」抗體,其中CDR (如使用Kabat、Chothia、McCallum等所定義)衍生自具體物種或屬具體抗體類別或子類,而該抗體之其餘部分主要衍生自來自另一物種或屬另一抗體類別或子類之抗體。對於在人類中之應用,可將一或多個所選齧齒類動物CDR (例如小鼠CDR)移植至人類受體抗體中,以替代人類抗體之一或多個天然CDR。該等構築體通常具有提供最大強度人類抗體功能(例如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及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同時減少個體對抗體之不期望免疫反應之優點。在一個實施例中,CDR移植抗體將包含一或多個自小鼠獲得之納入人類框架序列中之CDR。 「人類化」抗體與CDR移植抗體類似。如本文所用「人類化」抗體係包含一或多個衍生自一或多種非人類抗體(供體或來源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例如CDR序列)的人類抗體(受體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回復突變」引入人類化抗體中,其中受試人類抗體之可變區之一或多個FR之殘基經來自非人類物種供體抗體之相應殘基替代。該等回復突變可幫助維持移植CDR之適當三維構形且由此改良親和力及抗體穩定性。可使用來自多個供體物種之抗體,包括(但不限於)小鼠、大鼠、兔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另外,人類化抗體可包含未在受試抗體或供體抗體中發現之新殘基,以例如進一步細化抗體性能。可如下文實例中所述提供與本發明相容之包含來源抗體之鼠類組份及受體抗體之人類組份的CDR移植及人類化抗體。 可利用多種業內公認技術來確定使用哪些人類序列作為受體抗體來提供本發明之人類化構築體。相容性人類種系序列及確定其適宜作為受體序列之方法之編譯揭示於例如以下文獻中:Dubel及Reichert (編輯) (2014)Handbook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第2版,Wiley-Blackwell GmbH;Tomlinson, I. A.等人(1992)J. Mol. Biol . 227:776-798;Cook, G. P.等人(1995)Immunol. Today 16: 237-242;Chothia, D.等人(1992)J. Mol. Biol. 227:799-817;及Tomlinson等人(1995)EMBO J 14:4628-4638)。V-BASE目錄(VBASE2 - Retter等人,Nucleic Acid Res. 33; 671-674, 2005)提供人類免疫球蛋白可變區序列之總目錄(由Tomlinson, I. A.等人,MRC Centre for Protein Engineering, Cambridge, UK編譯),亦可使用該V-BASE目錄來鑑別相容性受體序列。另外,亦可證實例如U.S.P.N. 6,300,064中所述之共有人類框架序列為相容性受體序列且可根據本發明教示使用。一般而言,人類框架受體序列係基於與鼠類來源框架序列之同源性以及來源及受體抗體之CDR規範結構之分析來選擇。然後可使用業內公認技術合成衍生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衍生序列。 舉例而言,CDR移植及人類化抗體以及相關方法闡述於U.S.P.N. 6,180,370及5,693,762中。關於其他細節參見例如Jones等人,1986 (PMID: 3713831);以及U.S.P.N. 6,982,321及7,087,409。 CDR移植或人類化抗體可變區與人類受體可變區之序列一致性或同源性可如本文所論述來測定,且在如此量測時將較佳共享至少60%或65%序列一致性,更佳至少70%、75%、80%、85%或90%序列一致性,甚至更佳至少93%、95%、98%或99%序列一致性。較佳地,不一致之殘基位置因保守胺基酸取代而不同。「保守胺基酸取代」係胺基酸殘基經具有具類似化學性質(例如,電荷或疏水性)之側鏈(R基團)的另一胺基酸殘基取代者。一般而言,保守胺基酸取代將不實質上改變蛋白質之功能性質。在兩個或更多個胺基酸序列因保守取代而彼此不同之情形下,可向上調整序列一致性%或相似度以校正取代之保守性質。 應瞭解,如附圖9A及9B中所提供之經註解CDR及框架序列係根據Kabat等人使用專有Abysis數據庫來定義。然而,如本文所論述及圖9F及9G中所顯示,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根據Chothia等人、ABM或MacCallum等人以及Kabat等人所提供之定義來鑑別CDR。因此,包含一或多個根據上文所提及系統中之任一者衍生而來之CDR之抗-BMPR1B人類化抗體明確保持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4.2.位點特異性抗體 本發明抗體可經改造以有助於偶聯至細胞毒素或其他抗癌劑(如下文更詳細論述)。根據細胞毒素在抗體上之位置及藥物對抗體比率(DAR),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製劑有利地包含ADC分子之同源群體。基於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製造如本文所述之位點特異性經改造構築體。如本文所用之「位點特異性抗體」或「位點特異性構築體」意指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其中重鏈或輕鏈中之至少一個胺基酸缺失、改變或經取代(較佳經另一胺基酸)以提供至少一個游離半胱胺酸。類似地,「位點特異性偶聯物」應意指包含位點特異性抗體及至少一種偶聯至未配對或游離半胱胺酸之細胞毒素或其他化合物(例如報導分子)之ADC。在某些實施例中,未配對半胱胺酸殘基將包含未配對鏈內半胱胺酸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游離半胱胺酸殘基將包含未配對鏈間半胱胺酸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游離半胱胺酸可改造成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例如,在CH3結構域中)。在任一情形下,位點特異性抗體可具有多個同型,例如IgG、IgE、IgA或IgD;且在彼等類別內,抗體可具有多個子類,例如IgG1、IgG2、IgG3或IgG4。對於IgG構築體,抗體之輕鏈可包含各自納入C214之κ或λ同型,在所選實施例中,該輕鏈可因在IgG1重鏈中缺少C220殘基而未配對。 因此,除非上下文另外指示,否則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游離半胱胺酸」或「未配對半胱胺酸」可互換使用且應意指抗體之任何半胱胺酸(或含硫醇)成分,無論係天然存在抑或使用分子改造技術特異性納入所選殘基位置中,該成分在生理條件下不為天然存在之(或「天然」)二硫鍵之一部分。在某些所選實施例中,游離半胱胺酸可包含天然存在之半胱胺酸,其天然鏈間或鏈內二硫橋伴侶已經取代、消除或以其他方式改變以破壞生理條件下天然存在之二硫橋,由此使未配對半胱胺酸適用於位點特異性偶聯。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游離或未配對半胱胺酸將包含選擇性位於抗體重鏈或輕鏈胺基酸序列內之預定位點之半胱胺酸殘基。應瞭解,在偶聯之前,游離或未配對半胱胺酸可以硫醇(還原半胱胺酸)形式、以封端半胱胺酸(經氧化)形式或作為與相同或不同分子上之另一半胱胺酸或硫醇基團之非天然分子內或分子間二硫鍵(經氧化)之一部分存在,此端視系統之氧化態而定。如下文更詳細論述,經適當改造之抗體構築體之溫和還原將提供可用於位點特異性偶聯之硫醇。因此,在尤佳實施例中,游離或未配對半胱胺酸(無論天然抑或納入)將經歷選擇性還原及後續偶聯以提供均質DAR組合物。 應瞭解,所揭示之經改造偶聯物製劑所展現之有利性質係至少部分地基於特異性定向偶聯且極大地限制所製造偶聯物之偶聯位置及組合物之絕對DAR值的能力來預測。與大多數習用ADC製劑不同,本發明無需完全依賴抗體之部分或完全還原來提供隨機偶聯位點及DAR種類之相對不受控產生。相反,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較佳藉由改造靶向抗體以破壞一或多個天然存在之(即,「天然」)鏈間或鏈內二硫橋或在任一位置引入半胱胺酸殘基來提供一或多個預定未配對(或游離)半胱胺酸位點。為此,應瞭解,在所選實施例中,可使用標準分子改造技術將半胱胺酸殘基沿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重鏈或輕鏈納入任一處或附加至其。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可破壞天然二硫鍵,同時引入非天然半胱胺酸(其隨後將包含游離半胱胺酸),其隨後可用作偶聯位點。 在某些實施例中,經改造抗體包含鏈內或鏈間半胱胺酸殘基之至少一個胺基酸缺失或取代。如本文所用之「鏈間半胱胺酸殘基」意指參與抗體之輕鏈與重鏈之間或抗體之兩個重鏈之間的天然二硫鍵之半胱胺酸殘基,而「鏈內半胱胺酸殘基」係與同一重鏈或輕鏈中之另一半胱胺酸天然配對者。在一個實施例中,缺失或經取代之鏈間半胱胺酸殘基參與形成輕鏈與重鏈之間之二硫鍵。在另一實施例中,缺失或經取代之半胱胺酸殘基參與兩個重鏈之間之二硫鍵。在典型實施例中,因抗體之互補結構(其中輕鏈與重鏈之VH及CH1結構域配對,且其中一個重鏈之CH2及CH3結構域與互補重鏈之CH2及CH3結構域配對)所致,輕鏈或重鏈中單一半胱胺酸之突變或缺失將在經改造抗體中產生兩個未配對半胱胺酸殘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鏈間半胱胺酸殘基係缺失的。在其他實施例中,鏈間半胱胺酸取代另一胺基酸(例如,天然胺基酸)。舉例而言,胺基酸取代可使得鏈間半胱胺酸經中性殘基(例如絲胺酸、蘇胺酸或甘胺酸)或親水性殘基(例如甲硫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或異白胺酸)替代。在所選實施例中,鏈間半胱胺酸經絲胺酸替代。 在本發明所涵蓋之一些實施例中,缺失或經取代之半胱胺酸殘基處於輕鏈(κ或λ)上,由此使游離半胱胺酸留在重鏈上。在其他實施例中,缺失或經取代之半胱胺酸殘基處於重鏈上,從而使游離半胱胺酸留在輕鏈恆定區上。綜上所述應瞭解,缺失或取代完整抗體之輕鏈或重鏈中之單一半胱胺酸會產生具有兩個未配對半胱胺酸殘基之位點特異性抗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IgG輕鏈(κ或λ)之位置214之半胱胺酸(C214)缺失或經取代。在另一實施例中,IgG重鏈上之位置220之半胱胺酸(C220)缺失或經取代。在其他實施例中,重鏈上之位置226或位置229之半胱胺酸缺失或經取代。在一個實施例中,重鏈上之C220經絲胺酸取代(C220S)以在輕鏈中提供期望游離半胱胺酸。在另一實施例中,輕鏈中之C214經絲胺酸取代(C214S)以在重鏈中提供期望游離半胱胺酸。該等位點特異性構築體更詳細闡述於下文實例中。相容性位點特異性構築體之匯總緊接顯示於下表2中,其中編號通常係根據如Kabat中所述之Eu指數,WT代表無變化之「野生型」或天然恆定區序列,且德爾塔(Δ)指示胺基酸殘基之缺失(例如,C214Δ指示位置214之半胱胺酸已缺失)。 2 與本發明之位點特異性構築體相容之實例性經改造輕鏈及重鏈恆定區緊接示於下文中,其中SEQ ID NO: 3及4分別包含C220S IgG1及C220Δ IgG1重鏈恆定區,SEQ ID NO: 6及7分別包含C214S及C214Δ κ輕鏈恆定區,且SEQ ID NO: 9及10分別包含實例性C214S及C214Δ λ輕鏈恆定區。在每一情形下,改變或缺失之胺基酸之位點(以及側接殘基)加下劃線。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SD 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SEQ ID NO: 3)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D 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SEQ ID NO: 4) 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S (SEQ ID NO: 6) 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 (SEQ ID NO: 7) QPKANPT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GSPVKAGVETTK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SS (SEQ ID NO: 9) QPKANPT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GSPVKAGVETTK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S (SEQ ID NO: 10) 如上文所論述,重鏈及輕鏈變體中之每一者可與所揭示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或其衍生物,例如人類化或CDR移植構築體)可操作地締合以提供如本文所揭示之位點特異性抗-BMPR1B抗體。該等經改造抗體尤其適用於所揭示之ADC中。 關於引入或添加一或多個半胱胺酸殘基來提供游離半胱胺酸(與破壞天然二硫鍵不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辨別出抗體或抗體片段上之相容性位置。因此,在所選實施例中,可將半胱胺酸引入CH1結構域、CH2結構域或CH3結構域或其任一組合中,此端視期望DAR、抗體構築體、所選酬載及抗體靶而定。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可將半胱胺酸引入κ或λ CL結構域中,且在尤佳實施例中,可將半胱胺酸引入CL結構域之c末端區域中。在每一情形下,可改變、移除或取代毗鄰半胱胺酸插入位點之其他胺基酸殘基以促進分子穩定性、偶聯效率或在酬載附接後為其提供保護性環境。在具體實施例中,經取代殘基係在抗體之任何可及位點出現。藉由用半胱胺酸取代該等表面殘基,反應性硫醇基團藉此定位於抗體上之容易可及位點且可經選擇性還原,如本文進一步闡述。在具體實施例中,經取代殘基出現在抗體之可及位點。藉由用半胱胺酸取代彼等殘基,反應性硫醇基團藉此定位於抗體之可及位點且可用於選擇性偶聯該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下列殘基中之任一者或多者可經半胱胺酸取代:輕鏈之V205 (Kabat編號);重鏈之A118 (Eu編號);及重鏈Fc區之S400 (Eu編號)。製造相容性位點特異性抗體之其他取代位置及方法闡述於U.S.P.N. 7,521,541中,其全文併入本文中。 用於產生如本文所揭示具有所定義位點及化學計量之載藥量的抗體藥物偶聯物之策略廣泛適用於所有抗-BMPR1B抗體,此乃因其主要涉及抗體之保守恆定結構域之改造。由於抗體之每一類別及子類之胺基酸序列及天然二硫橋在許多文件中有記載,故熟習此項技術者無需過多實驗即可容易地製造各種抗體之經改造構築體,且因此該等構築體明確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4.3.恆定區修飾及改變的醣基化 本發明之所選實施例亦可包含恆定區(即Fc區)之取代或修飾,包括(但不限於)胺基酸殘基取代、突變及/或修飾,此產生具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特徵之化合物:改變的藥物動力學、增加的血清半衰期、增加結合親和力、降低的免疫原性、增加的產生、改變的Fc配體與Fc受體(FcR)之結合、增強或降低的ADCC或CDC、改變的醣基化及/或二硫鍵及改良的結合特異性。 具有經改良之Fc效應物功能之化合物可例如經由改變參與Fc結構域與Fc受體(例如,FcγRI、FcγRIIA及B、FcγRIII及FcRn)之間之相互作用的胺基酸殘基來產生,該改變可產生增加的細胞毒性及/或改變的藥物動力學,例如增加的血清半衰期(例如,參見Ravetch及Kinet, Annu. Rev. Immunol 9:457-92 (1991);Capel等人,Immunomethods 4:25-34 (1994);及de Haas等人,J. Lab. Clin. Med. 126:330-41 (1995)。 本發明之所選實施例亦可包含恆定區(即Fc區)之取代或修飾,包括(但不限於)胺基酸殘基取代、突變及/或修飾,此產生具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特徵之化合物:改變的藥物動力學、增加的血清半衰期、增加結合親和力、降低的免疫原性、增加的產生、改變的Fc配體與Fc受體(FcR)之結合、增強或降低的ADCC或CDC、改變的醣基化及/或二硫鍵及改良的結合特異性。 具有經改良之Fc效應物功能之化合物可例如經由改變參與Fc結構域與Fc受體(例如,FcγRI、FcγRIIA及B、FcγRIII及FcRn)之間之相互作用的胺基酸殘基來產生,該改變可產生增加的細胞毒性及/或改變的藥物動力學,例如增加的血清半衰期(例如,參見Ravetch及Kinet, Annu. Rev. Immunol 9:457-92 (1991);Capel等人,Immunomethods 4:25-34 (1994);及de Haas等人,J. Lab. Clin. Med. 126:330-41 (1995)。 在所選實施例中,具有增加的活體內半衰期之抗體可藉由修飾(例如,取代、缺失或添加)經鑑別參與Fc結構域與FcRn受體之間之相互作用的胺基酸殘基來產生(例如,參見國際公開案第WO 97/34631號;第WO 04/029207號;第U.S.P.N. 6,737,056號及第U.S.P.N. 2003/0190311號)。就該等實施例而言,Fc變體可提供在哺乳動物、較佳人類中大於5天、大於10天、大於15天、較佳大於20天、大於25天、大於30天、大於35天、大於40天、大於45天、大於2個月、大於3個月、大於4個月或大於5個月之半衰期。增加的半衰期產生較高的血清效價,由此減小投與抗體之頻率及/或降低欲投與抗體之濃度。可例如在表現人類FcRn之轉基因小鼠或經轉染人類細胞系中或在投與具有變體Fc區之多肽之靈長類動物中分析活體內與人類FcRn之結合及人類FcRn高親和力結合多肽之血清半衰期。WO 2000/42072闡述具有經改良或減少的FcRn結合之抗體變體。例如,亦參見Shields等人,J. Biol. Chem. 9(2):6591-6604 (2001)。 在其他實施例中,Fc變化可產生增強或降低的ADCC或CDC活性。如業內已知,CDC係指在補體存在下溶解靶細胞,且ADCC係指細胞毒性之形式,其中結合至存在於某些細胞毒性細胞(例如,天然殺手細胞、嗜中性球及巨噬細胞)上之FcR上之分泌性Ig使得該等細胞毒性效應細胞能夠特異性結合至帶有抗原之靶細胞,且隨後殺死含有細胞毒素之靶細胞。在本發明背景下,提供具有「改變的」FcR結合親和力之抗體變體,該改變的FcR結合親和力與親代或未經修飾之抗體或與包含天然序列FcR之抗體相比係增強或減少的結合。展示減少的結合之該等變體可具有極小或無顯著結合,例如與天然序列相比0-20%之FcR結合,例如如藉由業內所熟知之技術所測定。在其他實施例中,變體將展現與天然免疫球蛋白Fc結構域相比增強的結合。應瞭解,該等類型之Fc變體可有利地用於增強所揭示抗體之有效抗贅瘤性質。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等變化產生增加的結合親和力、降低的免疫原性、增加的產生、改變的醣基化及/或二硫鍵(例如,對於偶聯位點)、改良的結合特異性、增加的吞噬作用;及/或下調細胞表面受體(例如B細胞受體;BCR)等。 其他實施例包含一或多個經改造糖型,例如共價附接至蛋白質(例如,在Fc結構域中)之包含改變的醣基化模式或改變的碳水化合物組成之位點特異性抗體。例如,參見Shields, R. L.等人(2002)J. Biol. Chem. 277:26733-26740。經改造糖型可用於多個目的,包括(但不限於)增強或降低效應物功能、增加抗體對靶之親和力或促進抗體之產生。在期望降低的效應物功能之某些實施例中,分子可經改造以表現非醣基化形式。可消除一或多個可變區框架醣基化位點、由此消除該位點處之醣基化之取代為業內所熟知(例如參見U.S.P.N. 5,714,350及6,350,861)。相反,可藉由改造一或多個其他醣基化位點來賦予含有Fc之分子增強的效應物功能或經改良之結合。 其他實施例包括具有改變的醣基化組成之Fc變體,例如具有減少的岩藻糖基殘基量之低岩藻糖基化抗體或具有增加的平分型GlcNAc結構之抗體。已證實,該等改變的醣基化模式增加抗體之ADCC能力。經改造之糖型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任一方法來產生,例如藉由使用經改造或變體表現菌株、藉由與一或多種酶(例如N-乙醯葡糖胺基轉移酶III (GnTIII))共表現、藉由在各種生物體或來自各種生物體之細胞系中表現包含Fc區之分子或藉由在已表現包含Fc區之分子後修飾碳水化合物(例如,參見WO 2012/117002)。 4.4.片段 根據本文之教示,無論選擇哪種形式之抗體(例如嵌合、人類化等)來實踐本發明,應瞭解,可使用其免疫反應性片段自身或用作抗體藥物偶聯物之一部分。「抗體片段」包含完整抗體之至少一部分。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分子之「片段」包括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且術語「抗原結合片段」係指免疫球蛋白或抗體之與所選抗原或其免疫原性決定子免疫特異結合或反應或與衍生出片段用於特異性抗原結合之完整抗體競爭的多肽片段。 實例性免疫反應性片段包括:可變輕鏈片段(VL)、可變重鏈片段(VH)、scFv、F(ab')2片段、Fab片段、Fd片段、Fv片段、單一結構域抗體片段、雙價抗體、線性抗體、單鏈抗體分子及自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另外,活性位點特異性片段包含抗體之保留其與抗原/受質或受體之相互作用且以與完整抗體類似之方式對其進行改質(但可能具有稍低之效率)之能力的部分。該等抗體片段可進一步經改造以包含一或多個如本文所述之游離半胱胺酸。 在尤佳實施例中,BMPR1B結合結構域將包含scFv構築體。如本文所用之「單鏈可變片段(scFv)」意指保留結合至抗原之能力之衍生自抗體之單鏈多肽。scFv之實例包括藉由重組DNA技術形成且其中免疫球蛋白重鏈及輕鏈片段之Fv區經由間隔體序列連接之抗體多肽。多種用於製備scFv之方法為業內已知,且包括U.S.P.N. 4,694,778中所述之方法。 在其他實施例中,抗體片段係當存在於完整抗體中時包含Fc區且保留至少一種通常與Fc區相關之生物功能(例如FcRn結合、抗體半衰期調節、ADCC功能及補體結合)者。在一個實施例中,抗體片段係活體內半衰期實質上與完整抗體類似之單價抗體。舉例而言,該抗體片段可包含連接至能夠賦予該片段活體內穩定性之包含至少一個游離半胱胺酸之Fc序列的抗原結合臂。 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公認,片段可藉由分子改造或經由化學或酶處理(例如木瓜酶或胃蛋白酶)完整或完全抗體或抗體鏈或藉由重組方式來獲得。關於抗體片段之更詳細描述,參見例如Fundamental Immunology, W. E. Paul編輯,Raven Press, N.Y. (1999)。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片段將包含可以多種構形使用之ScFv構築體。舉例而言,該等抗-BMPR1B ScFv構築體可用於授受性免疫性基因療法中來治療腫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例如ScFv片段)可用於產生與BMPR1B免疫選擇性反應之嵌合抗原受體(CAR)。根據本發明,抗-BMPR1B CAR係包含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例如ScFv片段)、跨膜結構域及至少一個細胞內結構域之融合蛋白。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已經遺傳改造以表現抗-BMPR1B CAR之T細胞、天然殺手細胞或樹突細胞引入患有癌症之個體中以刺激個體之免疫系統特異性靶向表現BMPR1B之腫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CAR將包含經由T細胞受體複合物起始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亦即用於起始抗原依賴性初級活化之序列之細胞內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FcRγ、FcRβ、CD3γ、CD3δ、CD3ε、CD5、CD22、CD79a、CD79b及CD66d之細胞內結構域。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CAR將包含起始二級或共刺激信號之細胞內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2、CD4、CD5、CD8α、CD8β、CD28、CD134、CD137、ICOS、CD154、4-1BB及糖皮質激素誘導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之細胞內結構域(參見U.S.P.N. US/2014/0242701)。 4.5.多價構築體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及偶聯物可為單價或多價(例如,二價、三價等)。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化合價」係指與抗體締合之潛在靶結合位點之數量。每一靶結合位點特異性結合一個靶分子或靶分子上之特定位置或基因座。當抗體為單價時,分子之每一結合位點將特異性結合至單一抗原位置或表位。當抗體包含一個以上之靶結合位點(多價)時,每一靶結合位點可特異性結合相同或不同的分子(例如,可結合至不同配體或不同抗原,或相同抗原上之不同表位或位置)。例如,參見U.S.P.N. 2009/0130105。 在一個實施例中,抗體係兩個鏈具有不同特異性之雙特異性抗體,如Millstein等人,1983,Nature , 305:537-539中所述。其他實施例包括具有額外特異性之抗體,例如三特異性抗體。其他更複雜的相容性多特異性構築體及其製造方法闡述於以下文獻中:U.S.P.N. 2009/0155255以及WO 94/04690;Suresh等人,1986,Methods in Enzymology , 121:210;及WO96/27011。 多價抗體可免疫特異性結合至期望靶分子之不同表位或可免疫特異性結合至靶分子以及異源表位(例如異源多肽或固體支撐材料)二者。儘管所選實施例僅可結合兩種抗原(即雙特異性抗體),但具有額外特異性之抗體(例如三特異性抗體)亦涵蓋於本發明中。雙特異性抗體亦包括交聯或「異源偶聯」抗體。舉例而言,異源偶聯物中之一種抗體可偶合至抗生物素蛋白,另一者可偶合至生物素。業內已提出例如該等抗體使免疫系統細胞靶向不期望細胞(U.S.P.N. 4,676,980),且用於治療HIV感染(WO 91/00360、WO 92/200373及EP 03089)。異源偶聯抗體可使用任何習用交聯方法來製備。適宜交聯劑為業內所熟知,且與多種交聯技術一起揭示於U.S. P.N. 4,676,980中。 5.抗體之重組產生 抗體及其片段可使用自抗體產生細胞及重組技術獲得之遺傳材料來產生或修飾(例如,參見Dubel及Reichert (編輯) (2014)Handbook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第2版,Wiley-Blackwell GmbH;Sambrook及Russell (編輯) (2000)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第3版), NY,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Ausubel等人(2002)Shor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A Compendium of Methods from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 Wiley, John & Sons, Inc.;及U.S.P.N. 7,709,611)。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編碼本發明抗體之核酸分子。該等核酸可存在於完整細胞中,存在於細胞溶解物中,或以部分純化或實質上純淨之形式存在。核酸係當藉由標準技術(包括鹼/SDS處理、CsCl分級、管柱層析、瓊脂糖凝膠電泳及業內所熟知之其他技術)與其他細胞組份或其他污染物(例如其他細胞核酸或蛋白質)分離時「經分離」或使其實質上純淨的。本發明核酸可為例如DNA (例如基因體DNA、cDNA)、RNA及其人工變體(例如肽核酸)(無論單鏈或雙鏈或RNA、RNA),且可含或可不含內含子。在所選實施例中,核酸係cDNA分子。 本發明核酸可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來獲得。對於由雜交瘤(例如,如下文實例中所述製備之雜交瘤)表現之抗體,可藉由標準PCR擴增或cDNA選殖技術獲得編碼抗體之輕鏈及重鏈之cDNA。對於自免疫球蛋白基因文庫獲得之抗體(例如使用噬菌體展示技術),可自該文庫回收編碼該抗體之核酸分子。 可藉由標準重組DNA技術進一步操縱編碼VH及VL區段之DNA片段,例如以將可變區基因轉化成全長抗體鏈基因、Fab片段基因或scFv基因。在該等操縱中,編碼VL或VH之DNA片段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另一蛋白質之另一DNA片段,例如抗體恆定區或撓性連接體。如此上下文中所用之術語「操作地連接」意指連結兩個DNA片段,使得由該兩個DNA片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保留在框內。 可藉由將編碼VH之DNA操作地連接至編碼重鏈恆定區(在IgG1之情形下為CH1、CH2及CH3)之另一DNA分子,將編碼VH區之經分離DNA轉化成全長重鏈基因。人類重鏈恆定區基因之序列為業內已知(例如,參見Kabat等人(1991) (上文文獻)),且涵蓋該等區域之DNA片段可藉由標準PCR擴增來獲得。重鏈恆定區可為IgG1、IgG2、IgG3、IgG4、IgA、IgE、IgM或IgD恆定區,但最佳為IgG1或IgG4恆定區。實例性IgG1恆定區示於SEQ ID NO: 2中。對於Fab片段重鏈基因,編碼VH之DNA可操作地連接至僅編碼重鏈CH1恆定區之另一DNA分子。 可藉由將編碼VL之DNA操作地連接至編碼輕鏈恆定區CL之另一DNA分子,將編碼VL區之經分離DNA轉化成全長輕鏈基因(以及Fab輕鏈基因)。人類輕鏈恆定區基因之序列為業內已知(例如,參見Kabat等人(1991) (上文文獻)),且涵蓋該等區域之DNA片段可藉由標準PCR擴增來獲得。輕鏈恆定區可為κ或λ恆定區,但最佳為κ恆定區。實例性相容性κ輕鏈恆定區示於SEQ ID NO: 5中,而實例性相容性λ輕鏈恆定區示於SEQ ID NO: 8中。 在每一情形下,VH或VL結構域可操作地連接至其各別恆定區(CH或CL),其中恆定區為位點特異性恆定區且提供位點特異性抗體。在所選實施例中,所得位點特異性抗體將包含重鏈上之兩個未配對半胱胺酸,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位點特異性抗體將包含CL結構域中之兩個未配對半胱胺酸。 本文涵蓋展現與本發明多肽之「序列一致性」、「序列相似性」或「序列同源性」之某些多肽(例如抗原或抗體)。舉例而言,衍生之人類化抗體VH或VL結構域可展現與來源(例如,鼠類)或受體(例如,人類) VH或VL結構域之序列相似性。「同源」多肽可展現65%、70%、75%、80%、85%或90%序列一致性。在其他實施例中,「同源」多肽可展現93%、95%或98%序列一致性。如本文所用,兩個胺基酸序列之間之同源性%等效於兩個序列之間之一致性%。兩個序列之間之一致性%隨該等序列所共享之一致位置數而變化(即,同源性% = 一致位置數/總位置數×100),其中考慮到為達成兩個序列之最佳比對而需要引入之空位數及每一空位之長度。兩個序列之間之序列比較及一致性%測定可使用數學演算法來完成,如下文非限制性實例中所述。 兩個胺基酸序列之間之一致性%可使用已納入ALIGN程式(2.0版)中之E. Meyers及W. Miller之演算法(Comput. Appl. Biosci., 4:11-17 (1988))、使用PAM120權重殘基表、空位長度罰分12及空位罰分4來測定。另外,兩個胺基酸序列之間之一致性%可使用已納入GCG軟體包(在www.gcg.com上獲得)中之GAP程式中之Needleman及Wunsch (J. Mol. Biol. 48:444-453 (1970))演算法、使用Blossom 62矩陣或PAM250矩陣及空位權重16、14、12、10、8、6或4以及長度權重1、2、3、4、5或6來測定。 另外或或者,本發明之蛋白質序列可進一步用作「詢問序列」來實施針對公共數據庫之檢索,以例如鑑別相關序列。該等檢索可使用Altschul等人(1990)J. Mol. Biol. 215:403-10之XBLAST程式(2.0版)來實施。BLAST蛋白質檢索可使用XBLAST程式、評分=50、字長=3來實施以獲得與本發明之抗體分子同源之胺基酸序列。為獲得空位比對用於比較目的,可如Altschul等人(1997)Nucleic Acids Res. 25(17):3389-3402中所述使用空位BLAST。當使用BLAST及空位BLAST程式時,可使用各別程式(例如XBLAST及NBLAST)之預設參數。 不一致之殘基位置可因保守胺基酸取代或不保守胺基酸取代而不同。「保守胺基酸取代」係其中胺基酸殘基經具有相似化學性質(例如電荷或疏水性)之側鏈之另一胺基酸殘基取代者。一般而言,保守胺基酸取代將不實質上改變蛋白質之功能性質。在兩個或更多個胺基酸序列因保守取代而彼此不同之情形下,可向上調整序列一致性%或相似度以校正取代之保守性質。在用不保守胺基酸取代之情形下,在實施例中,展現序列一致性之多肽將保留本發明多肽(例如抗體)之期望功能或活性。 本文亦涵蓋展現與本發明核酸之「序列一致性」、「序列相似性」或「序列同源性」之核酸。「同源序列」意指展現至少約65%、70%、75%、80%、85%或90%序列一致性之核酸分子序列。在其他實施例中,核酸之「同源序列」可展現與參考核酸之93%、95%或98%序列一致性。 本發明亦提供載體,其包含可操作地連接至啟動子之該等上述核酸(例如,參見WO 86/05807;WO 89/01036;及U.S.P.N. 5,122,464);及真核分泌路徑之其他轉錄調控及處理控制元件。本發明亦提供具有彼等載體及宿主表現系統之宿主細胞。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宿主表現系統」包括可經改造以產生本發明之核酸或多肽及抗體之任一類細胞系統。該等宿主表現系統包括(但不限於)微生物(例如,大腸桿菌(E. coli )或枯草桿菌(B. subtilis )),其經重組噬菌體DNA或質體DNA轉變或轉染;酵母(例如,酵母菌屬(Saccharomyces )),其經重組酵母表現載體轉染;或哺乳動物細胞(例如,COS、CHO-S、HEK293T、3T3細胞),其具有含有衍生自哺乳動物細胞或病毒基因體之啟動子(例如,腺病毒晚期啟動子)之重組表現構築體。宿主細胞可經兩種表現載體(例如,編碼重鏈衍生多肽之第一種載體及編碼輕鏈衍生多肽之第二種載體)共轉染。 轉變哺乳動物細胞之方法為業內所熟知。例如,參見U.S.P.N. 4,399,216、4,912,040、4,740,461及4,959,455。宿主細胞亦可經改造以允許產生具有多種特徵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具有GnTIII活性之經修飾糖型或蛋白質)。 對於重組蛋白之長期、高產率生產而言,穩定表現較佳。因此,穩定表現所選抗體之細胞系可使用標準業內公認技術來改造且形成本發明之一部分。宿主細胞可使用受適當表現控制元件(例如,啟動子或增強子序列、轉錄終止子、多腺苷酸化位點等)控制之DNA及可選擇標記物轉變,而非使用含有病毒複製起點之表現載體。可使用業內所熟知之任一選擇系統,包括麩醯胺酸合成酶基因表現系統(GS系統),其提供用於增強所選條件下之表現之有效方法。GS系統以整體或部分結合EP 0 216 846、EP 0 256 055、EP 0 323 997及EP 0 338 841以及U.S.P.N. 5,591,639及5,879,936進行論述。用於研發穩定細胞系之另一相容性表現系統係Freedom™ CHO-S套組(Life Technologies)。 藉由重組表現或任何其他所揭示技術產生本發明抗體後,可立即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將其純化或分離,使得自其天然環境將其鑑別及分離及/或回收且與將干擾抗體或相關ADC之診斷或治療用途之污染物分離。經分離抗體包括重組細胞內之原位抗體。 該等經分離製劑可使用多種業內公認技術來純化,該等技術係例如離子交換及粒徑篩析層析、透析、滲濾及親和層析,尤其蛋白質A或蛋白質G親和層析。相容性方法更全面論述於下文實例中。 6.產生後選擇 無論如何獲得,皆可針對期望特徵來選擇、選殖並進一步篩選抗體產生細胞(例如雜交瘤、酵母群落等),該等期望特徵包括例如穩健生長、高抗體產生及期望抗體特徵(例如對所關注抗原之高親和力)。雜交瘤可在細胞培養物中進行活體外擴增或在同基因免疫受損動物中進行活體內擴增。選擇、選殖及擴增雜交瘤及/或群落之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鑑別出期望抗體後,可立即使用常用業內公認之常用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技術分離、操縱及表現相關遺傳材料。 由原始文庫(天然或合成)產生之抗體可具有中等親和力(Ka 為約106 M-1 至107 M-1 )。為增強親和力,可藉由構築抗體文庫(例如,藉由使用易錯聚合酶在活體外引入隨機突變)及自彼等二級文庫重新選擇對抗原具有高親和力之抗體(例如藉由使用噬菌體或酵母展示)在活體外模擬親和力成熟。WO 9607754闡述在免疫球蛋白輕鏈CDR中誘導誘變以產生輕鏈基因文庫之方法。 可使用多種技術來選擇抗體,包括(但不限於)噬菌體或酵母展示,其中在噬菌體或酵母上合成人類組合抗體或scFv片段之文庫,用所關注抗原或其抗體結合部分篩選該文庫,並自可獲得抗體或免疫反應性片段者分離結合該抗原之噬菌體或酵母(Vaughan等人,1996, PMID: 9630891;Sheets等人,1998, PMID: 9600934;Boder等人,1997, PMID: 9181578;Pepper等人,2008, PMID: 18336206)。用於產生噬菌體或酵母展示文庫之套組在市面上有售。業內亦存在可用於產生及篩選抗體展示文庫之其他方法及試劑(參見U.S.P.N. 5,223,409;WO 92/18619、WO 91/17271、WO 92/20791、WO 92/15679、WO 93/01288、WO 92/01047、WO 92/09690;及Barbas等人,1991, PMID: 1896445)。該等技術有利地允許篩選大量候選抗體且提供序列之相對較容易的操縱(例如藉由重組改組)。 IV. 抗體之特徵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針對有利性質來選擇、選殖並進一步篩選抗體產生細胞(例如雜交瘤或酵母群落),該等有利性質包括例如穩健生長、高抗體產生及如下文更詳細論述之期望位點特異性抗體特徵。在其他情形下,可藉由選擇用於接種動物之具體抗原(例如特異性BMPR1B同種型)或靶抗原之免疫反應性片段來賦予抗體之特徵。在其他實施例中,所選抗體可如上文所述經改造以增強或細化諸如親和力或藥物動力學等免疫化學特徵。 A.中和抗體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為「拮抗劑」或「中和」抗體,此意指該抗體可與決定子締合且直接或藉由阻止決定子與結合配偶體(例如配體或受體)締合來阻斷或抑制該決定子之活性,藉此中斷原本將自分子之相互作用產生之生物反應。如例如藉由靶分子活性或在活體外競爭性結合分析中所量測,當過量抗體使結合至決定子之結合配偶體之量減少至少約20%、30%、40%、50%、60%、70%、80%、85%、90%、95%、97%、99%或更大時,中和或拮抗抗體將實質上抑制決定子與其配體或受質之結合。應瞭解,改變的活性可直接使用業內公認技術來量測或可藉由改變的活性對下游所具有之影響(例如,腫瘤形成或細胞存活率)來量測。如下文實例21中所述及圖19A-19E中所顯示,可容易地確定本發明抗體是否能夠阻斷或抑制BMP4及/或BMP2 (BMPR1B之天然配體)之結合。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如下文所述量測時,本發明之實例性抗體將阻斷至少約20%、30%、40%、50%、60%、70%、80%、85%、90%、95%、97%、99%或更大的BMP4與BMPR1B之結合。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如下文所述量測時,某些本發明抗體將阻斷至少約20%、30%、40%、50%、60%、70%、80%、85%、90%、95%、97%、99%或更大的BMP2與BMPR1B之結合。由於已顯示某些包含該等拮抗抗體(例如,hSC91.1及hSC91.9)之ADC可尤其有效地殺死腫瘤細胞,故該等中和或阻斷抗體可尤其適用於所揭示之ADC中或適用於治療如本文所揭示之癌症。 B.內化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可包含內化抗體,使得該抗體將結合至決定子且將內化(與任何所偶聯之醫藥活性部分一起)至所選靶細胞(包括致瘤細胞)中。內化抗體分子之數量可足以殺死表現抗原之細胞、尤其表現抗原之致瘤細胞。端視抗體或在一些情況下抗體藥物偶聯物之功效,將單一抗體分子攝取至細胞中可足以殺死抗體所結合之靶細胞。本發明已證實,所表現BMPR1B蛋白之實質性部分保持與致瘤細胞表面締合,由此允許所揭示抗體或ADC之定位及內化。在所選實施例中,該等抗體將締合或偶聯至一或多種在內化後殺死細胞之藥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將包含內化位點特異性ADC。 如本文所用之「內化」抗體係在結合至相關決定子後被靶細胞吸收(與任何所偶聯細胞毒素一起)者。該等內化ADC之數量較佳將足以殺死表現決定子之細胞、尤其表現決定子之癌症幹細胞。端視細胞毒素或ADC整體之功效,在一些情況下,將少數抗體分子攝取至細胞中足以殺死抗體所結合之靶細胞。舉例而言,某些藥物(例如PBD或卡奇黴素)係如此強效以致於內化偶聯至抗體之少數毒素分子足以殺死靶細胞。抗體在結合至哺乳動物細胞後是否內化可藉由多種業內公認分析(例如肥皂草毒素分析,例如Mab-Zap及Fab-Zap;Advanced Targeting Systems) (包括下文實例中所述之彼等)來確定。檢測抗體是否內化至細胞中之方法亦闡述於U.S.P.N. 7,619,068中。 C.清除抗體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係清除抗體。術語「清除」抗體係指較佳結合至細胞表面上或附近之抗原且誘導、促進或引起細胞死亡(例如,藉由CDC、ADCC或引入細胞毒性劑)之抗體。在實施例中,所選清除抗體將偶聯至細胞毒素。 較佳地,清除抗體將能夠殺死所定義細胞群體中之至少20%、30%、40%、50%、60%、70%、80%、85%、90%、95%、97%或99%之表現BMPR1B之細胞。如本文所用之術語「表觀IC50」係指連接至毒素之一級抗體殺死50%的表現一級抗體所識別之抗原之細胞的濃度。毒素可直接偶聯至一級抗體,或可經由識別一級抗體之二級抗體或抗體片段與一級抗體締合,且該二級抗體或抗體片段直接偶聯至毒素。較佳地,清除抗體將具有以下IC50:小於5 μM、小於1 μM、小於100 nM、小於50 nM、小於30 nM、小於20 nM、小於10 nM、小於5 nM、小於2 nM或小於1 nM。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群體可包含經富集、製成切片(sectioned)、純化或分離之致瘤細胞,包括癌症幹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細胞群體可包含完整腫瘤樣品或包含癌症幹細胞之異質腫瘤提取物。根據本文之教示,可使用標準生物化學技術來監測及量化致瘤細胞之清除。 D.結合親和力 本文揭示對特定決定子(例如BMPR1B)具有高結合親和力之抗體。術語「KD 」係指具體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解離常數或表觀親和力。當解離常數KD (k解離 /k締合 )為≤ 10-7 M時,本發明抗體可免疫特異性結合其靶抗原。該抗體當KD 為≤ 5×10-9 M時以高親和力特異性結合抗原,且當KD 為≤ 5×10-10 M時以極高親和力特異性結合抗原。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抗體之KD 為≤ 10-9 M且解離速率為約1×10-4 /sec。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解離速率為< 1×10-5 /sec。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抗體將以介於約10-7 M與10-10 M之間之KD 結合至決定子,且在另一實施例中其將以KD ≤ 2×10-10 M結合。本發明之其他所選實施例包含具有以下KD (k解離 /k締合 )之抗體:小於10-6 M、小於5×10-6 M、小於10-7 M、小於5×10-7 M、小於10- 8 M、小於5×10-8 M、小於10-9 M、小於5×10-9 M、小於10-10 M、小於5×10-10 M、小於10-11 M、小於5×10-11 M、小於10-12 M、小於5×10-12 M、小於10-13 M、小於5×10-13 M、小於10-14 M、小於5×10-14 M、小於10-15 M或小於5×10-15 M。 在某些實施例中,免疫特異性結合至決定子(例如BMPR1B)之本發明抗體可具有以下締合速率常數或k 締合 (或ka) 速率(抗體+抗原(Ag)k 締合 ←抗體-Ag):至少105 M-1 s-1 、至少2×105 M-1 s-1 、至少5×105 M-1 s-1 、至少106 M-1 s- 1 、至少5×106 M-1 s-1 、至少107 M-1 s-1 、至少5×107 M-1 s-1 或至少108 M-1 s-1 。 在另一實施例中,免疫特異性結合至決定子(例如BMPR1B)之本發明抗體可具有以下解離速率常數或k 解離 (或kd) 速率(抗體+抗原(Ag)k 解離 ←抗體-Ag):小於10-1 s-1 、小於5×10-1 s-1 、小於10-2 s-1 、小於5×10-2 s-1 、小於10-3 s-1 、小於5×10-3 s-1 、小於10-4 s-1 、小於5×104 s-1 、小於10-5 s-1 、小於5×10-5 s-1 、小於10-6 s-1 、小於5×10-6 s-1 、小於10-7 s-1 、小於5×10-7 s-1 、小於10-8 s-1 、小於5×10-8 s-1 、小於10-9 s-1 、小於5×10-9 s-1 或小於10-10 s- 1 。 結合親和力可使用多種業內已知之技術來測定,例如表面電漿共振、生物層干涉術、雙極化干涉術、靜態光散射、動態光散射、等溫滴定量熱、ELISA、分析超速離心及流式細胞術。 E.分倉及表位定位 本文所揭示之抗體可根據其所締合之離散表位來表徵。「表位」係決定子之抗體或免疫反應性片段所特異性結合之部分。免疫特異性結合可基於如上文所述之結合親和力或藉由抗體對蛋白質及/或大分子之複合混合物中之其靶抗原之優先識別(例如在競爭分析中)來確認及定義。「線性表位」係由抗原中允許免疫特異性結合抗體之鄰接胺基酸形成。優先結合線性表位之能力通常即使在抗原變性時仍得以維持。相反,「構象表位」通常包含抗原胺基酸序列中之非鄰接胺基酸,但在抗原之二級、三級或四級結構背景下足夠靠近以同時被單一抗體結合。當具有構象表位之抗原變性時,抗體通常將不再識別該抗原。表位(鄰接或非鄰接)通常包括至少3個、且更通常至少5個或8-10個或12-20個呈獨特空間構象之胺基酸。 亦可根據本發明抗體所屬之群或「倉」來表徵該等抗體。「分倉」係指利用競爭性抗體結合分析鑑別出無法同時結合免疫原性決定子之抗體對,由此鑑別出「競爭」結合之抗體。競爭性抗體可藉由其中所測試之抗體或免疫功能片段防止或抑制參考抗體與共用抗原之特異性結合的分析來測定。通常,該分析涉及使用結合至固體表面或細胞、未經標記之測試抗體及經標記參考抗體之經純化抗原(例如BMPR1B或其結構域或片段)。藉由測定在測試抗體存在下結合至固體表面或細胞之標記之量來量測競爭性抑制。關於測定競爭性結合之方法之其他細節提供於本文實例中。通常,當存在過量競爭性抗體時,其將抑制至少30%、40%、45%、50%、55%、60%、65%、70%或75%的參考抗體與共用抗原之特異性結合。在一些情況下,將抑制至少80%、85%、90%、95%或97%或更大之結合。相反,當結合參考抗體時,其較佳將抑制至少30%、40%、45%、50%、55%、60%、65%、70%或75%的隨後添加之測試抗體(即,BMPR1B抗體)之結合。在一些情況下,將抑制至少80%、85%、90%、95%或97%或更大之測試抗體之結合。 通常,分倉或競爭性結合可使用多種業內公認技術來測定,例如免疫分析,例如西方墨點(western blot)、放射性免疫分析、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夾心」免疫分析、免疫沈澱分析、沈澱素反應、凝膠擴散沈澱素反應、免疫擴散分析、凝集分析、補體固定分析、免疫放射測定分析、螢光免疫分析及蛋白質A免疫分析。該等免疫分析係常規的且為業內所熟知(參見Ausubel等人編輯(1994)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第1卷,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另外,可使用交叉阻斷分析(例如,參見WO 2003/48731;及Harlow等人(1988)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Harlow及David Lane編輯)。 用於測定競爭性抑制(且因此「倉」)之其他技術包括:表面電漿共振,其使用例如BIAcore™ 2000系統(GE Healthcare);生物層干涉術,其使用例如ForteBio® Octet RED (ForteBio);或流式細胞術珠陣列,其使用例如FACSCanto II (BD Biosciences)或多倍體LUMINEX™檢測分析(Luminex)。 Luminex係使得能夠進行大規模多倍體抗體配對之基於珠之免疫分析平臺。該分析比較抗體對與靶抗原之同時結合模式。該對之一種抗體(捕獲mAb)結合至Luminex珠,其中每一捕獲mAb結合至不同顏色之珠。另一抗體(檢測mAb)結合至螢光信號(例如藻紅素(PE))。該分析分析抗體與抗原之同時結合(配對)且將具有相似配對特徵之抗體分組在一起。檢測mAb與捕獲mAb之相似特徵指示該兩種抗體結合至相同或密切相關之表位。在一個實施例中,配對特徵可使用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確定以鑑別出與所測試抗體板上之任何具體抗體最密切相關之抗體。在實施例中,若抗體對之皮爾森相關係數為至少0.9,則測試/檢測mAb經測定與參考/捕獲mAb在同一倉中。在其他實施例中,皮爾森相關係數為至少0.8、0.85、0.87或0.89。在其他實施例中,皮爾森相關係數為至少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或1。分析自Luminex分析獲得之數據之其他方法闡述於U.S.P.N. 8,568,992中。Luminex分析100種不同類型之珠(或更多)之能力同時提供幾乎無限的抗原及/或抗體表面,從而在抗體表位剖析中產生與生物感測器分析相比經改良之通量及解析度(Miller等人,2011, PMID: 21223970)。 類似地,包含表面電漿共振之分倉技術與本發明相容。如本文所用之「表面電漿共振」係指允許藉由檢測生物感測器基質內蛋白質濃度之變化來分析實時特異性相互作用之光學現象。使用市售設備(例如BIAcore™ 2000系統),可容易地確定所選抗體是否彼此競爭結合至所定義抗原。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用於確定測試抗體是否與參考抗體「競爭」結合之技術係「生物層干涉術」,其係一種分析自以下兩個表面反射之白光之干涉圖案的光學分析技術:生物感測器尖端上之固定化蛋白質層及內部參考層。結合至生物感測器尖端之分子之任何數量變化使可實時量測之干涉圖案發生移位。該等生物層干涉術分析可使用ForteBio® Octet RED機器如下實施。將參考抗體(Ab1)捕獲至抗小鼠捕獲晶片上,然後使用高濃度之非結合抗體封阻晶片且收集基線。然後藉由特異性抗體(Ab1)捕獲單體重組靶蛋白,且將尖端浸至含有與對照相同之抗體(Ab1)之孔中或浸至含有不同測試抗體(Ab2)之孔中。若如藉由比較與對照Ab1之結合量所測定未發生進一步結合,則Ab1及Ab2經測定為「競爭性」抗體。若利用Ab2觀察到額外結合,則Ab1及Ab2經測定不彼此競爭。可擴大此過程以使用96孔板中代表獨特倉之一整列抗體篩選獨特抗體之大文庫。在實施例中,若參考抗體抑制至少40%、45%、50%、55%、60%、65%、70%或75%的測試抗體與共用抗原之特異性結合,則測試抗體將與參考抗體競爭。在其他實施例中,將抑制至少80%、85%、90%、95%或97%或更大之結合。 在已定義涵蓋一組競爭性抗體之倉後,可立即實施進一步表徵以確定抗原上該組抗體所結合之特異性結構域或表位。可使用Cochran等人,2004, PMID: 15099763所述方案之修改實施結構域層級表位定位。精細表位定位係確定抗原上包含抗體所結合之決定子表位之特定胺基酸的過程。 在某些實施例中,精細表位定位可使用噬菌體或酵母展示來實施。其他相容性表位定位技術包括丙胺酸掃描突變體、肽墨點(Reineke, 2004, PMID: 14970513)或肽裂解分析。另外,可採用諸如表位切除、表位提取及抗原之化學修飾等方法(Tomer, 2000, PMID: 10752610),其使用酶,例如蛋白水解酶(例如,胰蛋白酶、胞內蛋白酶Glu-C、胞內蛋白酶Asp-N、胰凝乳蛋白酶等);化學劑,例如琥珀醯亞胺基酯及其衍生物、含有一級胺之化合物、肼及卡巴肼、游離胺基酸等。在另一實施例中,可根據每一抗體與經化學或酶修飾之抗原表面的結合特徵之相似性使用修飾輔助剖析(亦稱為基於抗原結構之抗體剖析(ASAP))來分類大量針對同一抗原之單株抗體(U.S.P.N. 2004/0101920)。 在確定抗原上之期望表位後,可立即例如藉由使用本文所述之技術用包含所選表位之肽免疫來產生針對該表位之其他抗體。 V.抗體偶聯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與醫藥活性或診斷部分偶聯以形成「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或「抗體偶聯物」。術語「偶聯物」係在廣義上使用且意指任何醫藥活性或診斷部分與本發明抗體之共價或非共價締合,而與締合方法無關。在某些實施例中,締合係經由抗體之離胺酸或半胱胺酸殘基來實現。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活性或診斷部分可經由一或多個位點特異性游離半胱胺酸偶聯至抗體。所揭示之ADC可用於治療及診斷目的。 應瞭解,本發明ADC可用於將預定彈頭選擇性遞送至靶位置(例如,致瘤細胞及/或表現BMPR1B之細胞)。如本文所述之術語「藥物」或「彈頭」可互換使用且將意指在引入個體中時具有生理效應或報導基因功能之任何生物活性(例如,醫藥活性化合物或治療部分)或可檢測分子或化合物。為避免疑問,該等彈頭包括如下文所述之抗癌劑或細胞毒素。「酬載」可包含藥物或彈頭與可選連接體化合物(例如,治療酬載)之組合,其較佳提供相對穩定之醫藥複合物直至ADC到達靶。舉例而言,偶聯物上之彈頭或藥物可包含在活體內代謝成活性劑之肽、蛋白質或前藥、聚合物、核酸分子、小分子、結合劑、模擬劑、合成藥物、無機分子、有機分子及放射性同位素。在某些實施例中,藥物或彈頭將經由連接體共價偶聯至抗體。在其他實施例(例如,放射性同位素)中,藥物或彈頭將直接偶聯至或納入抗體中。 在較佳實施例中,所揭示之ADC將所結合之酬載(例如,藥物連接體)引導至呈相對無反應性、無毒狀態之靶位點,然後釋放並活化彈頭(例如如本文所揭示之PBD 1-5)。彈頭之此靶向釋放較佳係經由酬載之穩定偶聯(例如,經由抗體上之一或多個半胱胺酸或離胺酸)及最小化過量偶聯之毒性ADC種類之相對均質之ADC製劑組合物來達成。在彈頭已遞送至腫瘤位點後立即與經設計以大量釋放彈頭之藥物連接體偶合,本發明之偶聯物可實質上減小不期望非特異性毒性。此有利地提供腫瘤位點處相對較高之活性細胞毒素量,同時最小化非靶向細胞及組織之暴露,由此提供增強的治療指數。 應瞭解,儘管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包含納入治療部分(例如,細胞毒素)之酬載,但納入診斷劑及生物相容性改質劑之其他酬載可受益於所揭示偶聯物所提供之靶向釋放。因此,除非上下文另外指示,否則任何關於實例性治療酬載之揭示內容亦適用於包含診斷劑或生物相容性改質劑之酬載,如本文所論述。所選酬載可共價或非共價連接至抗體且展現不同的化學計量莫耳比,此至少部分地端視用於實現偶聯之方法而定。 本發明偶聯物通常可由下式來表示: Ab-[L-D]n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a) Ab包含抗-BMPR1B抗體; b) L包含可選連接體; c) D包含藥物;且 d) n係約1至約20之整數。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上文所提及式之偶聯物可使用多種不同的連接體及藥物來製造且偶聯方法將端視組份之選擇而變化。因此,與所揭示抗體之反應性殘基(例如,半胱胺酸或離胺酸)締合之任何藥物或藥物連接體化合物皆與本文之教示相容。類似地,允許所選藥物與抗體偶聯(包括位點特異性偶聯)之任何反應條件皆在本發明之範疇內。儘管具有前述內容,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實施例包含使用穩定劑與溫和還原劑之組合使藥物或藥物連接體選擇性偶聯至游離半胱胺酸,如本文所述。該等反應條件往往提供更均質之製劑及較少非特異性偶聯及污染物以及相應地較小毒性。 A.酬載及彈頭 1.治療劑 如所論述,本發明抗體可偶聯、連接或融合或以其他方式締合任何醫藥活性化合物,該醫藥活性化合物包含治療部分或藥物,例如抗癌劑,包括(但不限於)細胞毒性劑(或細胞毒素)、細胞生長抑制劑、抗血管生成劑、減積劑、化學治療劑、放射性治療劑、靶向抗癌劑、生物反應改良劑、癌症疫苗、細胞介素、激素療法、抗轉移劑及免疫治療劑。 實例性抗癌劑或細胞毒素(包括其同源物及衍生物)包含1-去氫睪固酮(1-dehydrotestosterone)、安麴黴素(anthramycins)、放線菌素D (action-mycin D)、博來黴素(bleomycin)、卡奇黴素(包括n-乙醯基卡奇黴素)、秋水仙鹼(colchicin)、環磷醯胺、細胞鬆弛素B (cytochalasin B)、放線菌素D (dactinomycin) (之前稱為放線菌素)、二羥基炭疽菌素二酮(dihydroxy anthracin, dione)、倍癌黴素(duocarmycin)、吐根素(emetine)、泛艾黴素(epirubicin)、溴乙錠(ethidium bromide)、依託泊苷(etoposide)、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短桿菌素D (gramicidin D)、利多卡因(lidocaine)、類美登素(例如DM-1及DM-4 (免疫原))、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免疫原)、光輝黴素(mithramycin)、絲裂黴素(mitomycin)、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普魯卡因(procaine)、普萘洛爾(propranolol)、嘌呤黴素(puromycin)、替尼泊苷(tenoposide)、四卡因(tetracaine)及上述任一者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酸或衍生物。 其他相容性細胞毒素包含尾海兔素及奧裡斯他汀,包括單甲基奧裡斯他汀E (MMAE)及單甲基奧裡斯他汀F (MMAF) (Seattle Genetics);瓢菌素(amanitins),例如α-瓢菌素、β-瓢菌素、γ-瓢菌素或ε-瓢菌素(Heidelberg Pharma);DNA小溝結合劑,例如倍癌黴素衍生物(Syntarga);烷基化劑,例如經修飾或二聚體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甲基二氯乙基胺、噻替派(thiotepa)、氮芥苯丁酸(chlorambucil)、美法侖(melphalan)、卡莫司汀(carmustine) (BCNU)、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環磷醯胺、白消安(busulfan)、二溴甘露醇、鏈佐黴素(streptozotocin)、絲裂黴素C及順式二氯二胺鉑(II) (DDP、順鉑);剪接抑制劑,例如米亞黴素(meayamycin)類似物或衍生物(例如U.S.P.N. 7,825,267中所述之FR901464);管狀結合劑,例如埃博黴素(epothilone)類似物及微管溶素(tubulysins)、太平洋紫杉醇及DNA損傷劑(例如卡奇黴素及埃斯培拉黴素(esperamicins));抗代謝物,例如胺甲喋呤(methotrexate)、6-巰嘌呤、6-硫鳥嘌呤、阿糖胞苷(cytarabine)及5-氟尿嘧啶達卡巴嗪(decarbazine);抗有絲分裂劑,例如長春鹼(vinblastine)及長春新鹼(vincristine),及蒽環(例如道諾黴素(daunorubicin) (之前稱為柔紅黴素(daunomycin))及多柔比星(doxorubicin)),及上述任一者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酸或衍生物。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與抗-CD3結合分子締合以招募細胞毒性T細胞且使其靶向致瘤細胞(BiTE technology;參見例如Fuhrmann等人(2010) Annual Meeting of AACR摘要編號5625)。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可包含使用適宜連接體偶聯之包含治療性放射性同位素之細胞毒素。可與該等實施例相容之實例性放射性同位素包括(但不限於)碘(131 I、125 I、123 I、121 I)、碳(14 C)、銅(62 Cu、64 Cu、67 Cu)、硫(35 S)、鐳(223 R)、氚(3 H)、銦(115 In、113 In、112 In、111 In)、鉍(212 Bi、213 Bi)、鍀(99 Tc)、鉈(201 Ti)、鎵(68 Ga、67 Ga)、鈀(103 Pd)、鉬(99 Mo)、氙(133 Xe)、氟(18 F)、153 Sm、177 Lu、159 Gd、149 Pm、140 La、175 Yb、166 Ho、90 Y、47 Sc、186 Re、188 Re、142 Pr、105 Rh、97 Ru、68 Ge、57 Co、65 Zn、85 Sr、32 P、153 Gd、169 Yb、51 Cr、54 Mn、75 Se、113 Sn、117 Sn、76 Br、211 At及225 Ac。亦可使用其他放射性核種作為診斷及治療劑,尤其60 keV至4,000 keV能量範圍內之彼等。 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將偶聯至細胞毒性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彈頭。可偶聯至所揭示抗體之相容性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及可選連接體)闡述於例如U.S.P.N. 8,426,402及PCT文件WO2012/128868及WO2014/031566中。與PBD一樣,人們認為相容性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在DNA之小溝中結合且抑制核酸合成。該等化合物據報導具有強效抗腫瘤性質,且因此尤其適用於本發明ADC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可包含PBD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酸或衍生物作為彈頭。PBD係藉由共價結合至小溝中之DNA且抑制核酸合成來發揮抗腫瘤活性之烷基化劑。已顯示PBD具有強效抗腫瘤性質,同時展現最低骨髓抑制。與本發明相容之PBD可使用若干類型之連接體(例如,包含具有游離硫氫基之馬來醯亞胺基部分之肽基連接體)連接至抗體,且在某些實施例中其呈二聚體形式(即,PBD二聚體)。可偶聯至所揭示抗體之相容性PBD (及可選連接體)闡述於例如U.S.P.N. 6,362,331、7,049,311、7,189,710、7,429,658、7,407,951、7,741,319、7,557,099、8,034,808、8,163,736、2011/0256157及PCT文件WO2011/130613、WO2011/128650、WO2011/130616、WO2014/057073及WO2014/057074中。與本發明相容之PBD化合物之實例緊接更詳細論述於下文中。 關於本發明,已顯示PBD具有強效抗腫瘤性質,同時展現最低骨髓抑制。與本發明相容之PBD可使用若干類型之連接體中之任一者(例如,包含具有游離硫氫基之馬來醯亞胺基部分之肽基連接體)連接至BMPR1B靶向劑,且在某些實施例中其呈二聚體形式(即,PBD二聚體)。PBD具有一般結構: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1
其取代基之數量、類型及位置,其芳香族A環及吡咯并C環二者,及其C環之飽和度皆不同。在B環中,在負責烷基化DNA之親電子中心N10-C11位置存在亞胺(N=C)、甲醇胺(NH-CH(OH))或甲醇胺甲基醚(NH-CH(OMe))。所有已知天然產物皆在手性C11a位置處具有(S )-構形,此在自C環朝向A環察看時為其提供右撚。此給予該等天然產物適當的三維形狀用於與B型DNA小溝之等螺旋性,從而在結合位點緊密吻合(Kohn,Antibiotics III . Springer-Verlag, New York,第3-11頁(1975);Hurley及Needham-VanDevanter,Acc. Chem. Res. ,19 , 230-237 (1986))。其在小溝中形成加成物之能力使得其能夠干擾DNA處理且用作細胞毒性劑。如上文所提及,為增加其功效,PBD通常係以可偶聯至如本文所述之抗-BMPR1B抗體之二聚體形式來使用。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可偶聯至所揭示調節劑之相容性PBD闡述於U.S.P.N. 2011/0256157中。本發明提供顯示具有某些有利性質之PBD二聚體(即包含兩個PBD部分之彼等)。就此而言,本發明之所選ADC包含具有式(AB)或(AC)之PBD毒素: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3
其中: 虛線指示C1與C2或C2與C3之間之雙鍵的可選存在; R2 獨立地選自H、OH、=O、=CH2 、CN、R、OR、=CH-RD 、=C(RD )2 、O-SO2 -R、CO2 R及COR,且視情況進一步選自鹵基或二鹵基; 其中RD 獨立地選自R、CO2 R、COR、CHO、CO2 H及鹵基; R6 及R9 獨立地選自H、R、OH、OR、SH、SR、NH2 、NHR、NRR’、NO2 、Me3 Sn及鹵基; R7 獨立地選自H、R、OH、OR、SH、SR、NH2 、NHR、NRR’、NO2 、Me3 Sn及鹵基; R10 係聯結至BMPR1B抗體或其片段或衍生物之連接體,如本文所述; Q獨立地選自O、S及NH; R11 係H或R,或倘若Q係O,則R11 可為SO3 M,其中M係金屬陽離子; X選自O、S或N(H),且在所選實施例中包含O; R’’係C3-12 伸烷基,該鏈可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例如,O、S、N(H)、NMe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該等環視情況經取代); R及R’各自獨立地選自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C3-20 雜環基及C5- 20 芳基,且視情況對於基團NRR’,R及R’與其所附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視情況經取代之4員、5員、6員或7員雜環;且 其中R2’’ 、R6’’ 、R7’’ 、R9’’ 、X’’、Q’’及R11’’ (若存在)分別係如根據R2 、R6 、R7 、R9 、X、Q及R11 所定義,且RC 係封端基團。 包含上文所提及結構之所選實施例緊接更詳細闡述於下文中。雙鍵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C1與C2之間及在C2與C3之間不存在雙鍵。 在一個實施例中,虛線指示C2與C3之間之雙鍵的可選存在,如下文所顯示: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4
。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R2 係C5-20 芳基或C1-12 烷基時,雙鍵存在於C2與C3之間。在較佳實施例中,R2 包含甲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虛線指示C1與C2之間之雙鍵的可選存在,如下文所顯示: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5
.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R2 係C5-20 芳基或C1-12 烷基時,雙鍵存在於C1與C2之間。在較佳實施例中,R2 包含甲基。R2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選自H、OH、=O、=CH2 、CN、R、OR、=CH-RD 、=C(RD )2 、O-SO2 -R、CO2 R及COR,且視情況進一步選自鹵基或二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選自H、OH、=O、=CH2 、CN、R、OR、=CH-RD 、=C(RD )2 、O-SO2 -R、CO2 R及COR。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選自H、=O、=CH2 、R、=CH-RD 及=C(RD )2 。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H。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R,其中R包含CH3 。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O。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CH2 。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CH-RD 。在PBD化合物內,基團=CH-RD 可具有下文所顯示之任一構形: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6
在一個實施例中,構形為構形(I)。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C(RD )2 。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CF2 。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R。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5-20 芳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5-20 芳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5-7 芳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8-10 芳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苯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萘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吡啶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喹啉基或異喹啉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帶有1至3個取代基,其中1及2更佳,且經單取代之基團最佳。取代基可處於任一位置。 倘若R2 係C5-7 芳基,則單一取代基較佳處於不毗鄰至化合物其餘部分之鍵的環原子上,即較佳至化合物其餘部分之鍵的β或γ位。因此,倘若C5-7 芳基係苯基,則取代基較佳處於間位或對位,且更佳處於對位。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選自: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7
其中星號指示附接點。 倘若R2 係C8-10 芳基,例如喹啉基或異喹啉基,則其可在喹啉或異喹啉環之任何位置帶有任何數量之取代基。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帶有1個、2個或3個取代基,且該等取代基可處於近端及遠端環或二者(若存在一個以上之取代基)上。 在一個實施例中,倘若R2 視情況經取代,則取代基選自下文取代基部分中所給出之彼等取代基。 倘若R視情況經取代,則取代基較佳選自: 鹵基、羥基、醚、甲醯基、醯基、羧基、酯、醯氧基、胺基、醯胺基、醯基醯胺基、胺基羰基氧基、脲基、硝基、氰基及硫醚。 在一個實施例中,倘若R或R2 視情況經取代,則取代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R、OR、SR、NRR’、NO2 、鹵基、CO2 R、COR、CONH2 、CONHR及CONRR’。 倘若R2 係C1-12 烷基,則可選取代基可另外包括C3-20 雜環基及C5-20 芳基。 倘若R2 係C3-20 雜環基,則可選取代基可另外包括C1-12 烷基及C5-20 芳基。 倘若R2 係C5-20 芳基,則可選取代基可另外包括C3-20 雜環基及C1-12 烷基。 應理解,術語「烷基」涵蓋子類烯基及炔基以及環烷基。因此,倘若R2 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則應理解,該烷基視情況含有一或多個碳-碳雙鍵或三鍵,其可形成共軛系統之一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含有至少一個碳-碳雙鍵或三鍵,且此鍵與存在於C1與C2或C2與C3之間之雙鍵共軛。在一個實施例中,C1-12 烷基係選自飽和C1-12 烷基、C2-12 烯基、C2-12 炔基及C3-12 環烷基之基團。 若R2 上之取代基係鹵基,則其較佳為F或Cl,更佳為Cl。 若R2 上之取代基係醚,則其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為烷氧基,例如C1-7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或其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為C5-7 芳基氧基(例如苯氧基、吡啶基氧基、呋喃基氧基)。 若R2 上之取代基係C1-7 烷基,則其較佳可為C1-4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 若R2 上之取代基係C3-7 雜環基,則其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為C6 含氮雜環基,例如嗎啉基、硫嗎啉基、六氫吡啶基、六氫吡嗪基。該等基團可經由氮原子結合至PBD部分之其餘部分。該等基團可進一步經例如C1-4 烷基取代。 若R2 上之取代基係雙-氧基-C1-3 伸烷基,則此較佳係雙-氧基-亞甲基或雙-氧基-伸乙基。 R2 之尤佳取代基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氟、氯、氰基、雙-氧基-亞甲基、甲基-六氫吡嗪基、嗎啉基及甲基-噻吩基。 尤佳經取代R2 基團包括(但不限於) 4-甲氧基-苯基、3-甲氧基苯基、4-乙氧基-苯基、3-乙氧基-苯基、4-氟-苯基、4-氯-苯基、3,4-雙氧基亞甲基-苯基、4-甲基噻吩基、4-氰基苯基、4-苯氧基苯基、喹啉-3-基及喹啉-6-基、異喹啉-3-基及異喹啉-6-基、2-噻吩基、2-呋喃基、甲氧基萘基及萘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2 係鹵基或二鹵基。在一個實施例中,R2 係-F或-F2 ,該等取代基在下文中分別圖解說明為(III)及(IV):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8
RD 在一個實施例中,RD 獨立地選自R、CO2 R、COR、CHO、CO2 H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D 獨立地係R。 在一個實施例中,RD 獨立地係鹵基。R6 在一個實施例中,R6 獨立地選自H、R、OH、OR、SH、SR、NH2 、NHR、NRR’、NO2 、Me3 Sn-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6 獨立地選自H、OH、OR、SH、NH2 、NO2 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6 獨立地選自H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6 獨立地係H。 在一個實施例中,R6 及R7 一起形成基團-O-(CH2 )p -O-,其中p係1或2。R7 R7 獨立地選自H、R、OH、OR、SH、SR、NH2 、NHR、NRR’、NO2 、Me3 Sn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7 獨立地係OR。 在一個實施例中,R7 獨立地係OR7A ,其中R7A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1-6 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7A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飽和C1-6 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7A 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2-4 烯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7A 獨立地係Me。 在一個實施例中,R7A 獨立地係CH2 Ph。 在一個實施例中,R7A 獨立地係烯丙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化合物係二聚體,其中每一單體之R7 基團一起形成連接單體之具有式X-R''-X之二聚體橋。R9 在一個實施例中,R9 獨立地選自H、R、OH、OR、SH、SR、NH2 、NHR、NRR’、NO2 、Me3 Sn-及鹵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9 獨立地係H。 在一個實施例中,R9 獨立地係R或OR。R10 較佳地,相容性連接體(例如本文所述之彼等)使BMPR1B抗體經由R10 位置(即,N10)之共價鍵附接至PBD藥物部分。Q 在某些實施例中,Q獨立地選自O、S及NH。 在一個實施例中,Q獨立地係O。 在一個實施例中,Q獨立地係S。 在一個實施例中,Q獨立地係NH。R11 在所選實施例中,R11 係H或R,或倘若Q係O,則其可為SO3 M,其中M係金屬陽離子。陽離子可為Na+ 。 在某些實施例中,R11 係H。 在某些實施例中,R11 係R。 在某些實施例中,倘若Q係O,則R11 係SO3 M,其中M係金屬陽離子。陽離子可為Na+ 。 在某些實施例中,倘若Q係O,則R11 係H。 在某些實施例中,倘若Q係O,則R11 係R。X 在一個實施例中,X選自O、S或N(H)。 較佳地,X係O。R’’ R’’係C3-12 伸烷基,該鏈可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例如O、S、N(H)、NMe)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該等環視情況經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R’’係C3-12 伸烷基,該鏈可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 在一個實施例中,伸烷基視情況雜有一或多個選自O、S及NMe之雜原子及/或芳香族環,該等環視情況經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芳香族環係C5-20 伸芳基,其中伸芳基係指藉由自芳香族化合物之兩個芳香族環原子移除兩個氫原子獲得之二價部分,該部分具有5至20個環原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R’’係C3-12 伸烷基,該鏈可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例如O、S、N(H)、NMe)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該等環視情況經NH2 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R’’係C3-12 伸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選自C3 、C5 、C7 、C9 及C11 伸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選自C3 、C5 及C7 伸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選自C3 及C5 伸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係C3 伸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係C5 伸烷基。 上文所列示之伸烷基可視情況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該等環視情況經取代。 上文所列示之伸烷基可視情況雜有一或多個雜原子及/或芳香族環(例如苯或吡啶)。 上文所列示之伸烷基可為未經取代之直鏈脂肪族伸烷基。R R’ 在一個實施例中,R獨立地選自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C3-20 雜環基及C5-20 芳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1-12 烷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3-20 雜環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獨立地係視情況經取代之C5-20 芳基。 對於R2 ,上文闡述與較佳烷基及芳基相關之多個實施例及可選取代基之一致性及數量。當R2 適用於R時對R2 闡釋之較佳者適用於(若適宜)所有其他基團R,例如在R6 、R7 、R8 或R9 係R時。 R之較佳者亦適用於R’。 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具有取代基-NRR’之化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R及R’與其所附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視情況經取代之4員、5員、6員或7員雜環。該環可含有另一雜原子,例如N、O或S。 在一個實施例中,雜環自身經基團R取代。當存在另一N雜原子時,取代基可處於N雜原子上。 除上文所提及之PBD外,已顯示某些二聚體PBD尤其具活性且可與本發明結合使用。為此,本發明之抗體藥物偶聯物(即,如本文所揭示之ADC 1-6)可包含如下文緊接闡述為PBD 1-5之PBD化合物。應注意,下文PBD 1-5包含在連接體(例如本文更詳細闡述之彼等)分離後釋放之細胞毒性彈頭。作為藥物連接體化合物之組份之PBD 1-5中每一者之合成更詳細呈現於WO 2014/130879中,其關於該合成之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根據WO 2014/130879,如本文所述可容易地產生並採用可包含本發明ADC之所選彈頭之細胞毒性化合物。因此,可在與連接體分離後自所揭示ADC釋放之所選PBD化合物緊接闡述於下文中:
Figure TW201805309AD00009
應瞭解,上文所提及二聚體PBD彈頭中之每一者較佳將在由靶細胞內化且連接體破壞後釋放。如下文更詳細闡述,某些連接體將包含可納入自消性部分以允許釋放活性PBD彈頭而不保留連接體之任何部分的可裂解連接體。在釋放後,PBD彈頭隨後將與靶細胞DNA結合並交聯。該結合據報導會阻斷靶癌細胞之分裂但不破壞其DNA螺旋,因此可能避免突發抗藥性之常見現象。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彈頭可經由不包含自消性部分之可裂解連接體附接至靶向BMPR1B之部分。 根據本發明,該等化合物在腫瘤位點之遞送及釋放可證實在臨床上可有效地治療或管控增生性病症。關於該等化合物應瞭解,所揭示PBD中之每一者在每一C環中皆具有兩個sp2 中心,與在每一C環中僅具有一個sp2 中心之化合物相比,此可允許DNA小溝中之較強結合(且因此較大毒性)。因此,當用於如本文所述之BMPR1B ADC中時,所揭示PBD可證實可尤其有效地治療增生性病症。 根據本文之教示,前述內容提供與本發明相容之實例性PBD化合物,且決不欲限制可成功地納入抗-BMPR1B偶聯物中之其他PBD。相反,可偶聯至如本文所述及下文實例中所述之抗體之任何PBD與所揭示之偶聯物相容且明確在本發明之公認範圍內。 除上文所提及之藥劑外,本發明抗體亦可偶聯至生物反應調節劑。在某些實施例中,生物反應調節劑將包含介白素2、干擾素或各種類型之群落刺激因子(例如,CSF、GM-CSF、G-CSF)。 更通常而言,所締合之藥物部分可為具有期望生物活性之多肽。該等蛋白質可包括例如毒素,例如相思子素(abrin)、蓖麻毒蛋白(ricin) A、抗腫瘤核糖核酸酶(或另一細胞毒性RNase)、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外毒素、霍亂毒素、白喉毒素;細胞凋亡劑,例如腫瘤壞死因子(例如TNF-α或TNF-β)、α-干擾素、β-干擾素、神經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之生長因子、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AIM I (WO 97/33899)、AIM II (WO 97/34911)、Fas配體(Takahashi等人,1994, PMID: 7826947)及VEGI (WO 99/23105);血栓劑;抗血管生成劑,例如血管抑素或內皮抑素;淋巴介質,例如介白素-1 (IL-1)、介白素-2 (IL-2)、介白素-6 (IL-6)、顆粒球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GM-CSF)及顆粒球群落刺激因子(G-CSF);或生長因子,例如生長激素(GH)。 2.診斷或檢測劑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或其片段或衍生物偶聯至診斷或可檢測劑、標記物或報導基因,其可為例如生物分子(例如,肽或核苷酸)、小分子、螢光團或放射性同位素。經標記抗體可用於監測過度增生性病症之發生或進展或作為臨床測試程序之一部分來測定具體療法(包括所揭示抗體(即治療診斷劑))之效能或確定將來療程。該等標記物或報導基因亦可用於純化所選抗體、用於抗體分析(例如,表位結合或抗體分倉)、分離(separating)或分離(isolating)致瘤細胞或用於臨床前程序或毒物學研究中。 該診斷、分析及/或檢測可藉由將抗體偶合至可檢測物質來完成,該等可檢測物質包括(但不限於)各種酶,包含例如辣根過氧化物酶、鹼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或乙醯膽鹼酯酶;輔基,例如(但不限於)鏈黴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及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螢光材料,例如(但不限於)傘形酮、螢光黃、異硫氰酸螢光黃、玫瑰紅、二氯三嗪基胺螢光黃、丹磺醯氯或藻紅素;發光材料,例如(但不限於)發光胺;生物發光材料,例如(但不限於)螢光素酶、螢光素及水母素;放射性材料,例如(但不限於)碘(131 I、125 I、123 I、121 I)、碳(14 C)、硫(35 S)、氚(3 H)、銦(115 In、113 In、112 In、111 In)及鍀(99 Tc)、鉈(201 Ti)、鎵(68 Ga、67 Ga)、鈀(103 Pd)、鉬(99 Mo)、氙(133 Xe)、氟(18 F)、153 Sm、177 Lu、159 Gd、149 Pm、140 La、175 Yb、166 Ho、90 Y、47 Sc、186 Re、188 Re、142 Pr、105 Rh、97 Ru、68 Ge、57 Co、65 Zn、85 Sr、32 P、89 Zr、153 Gd、169 Yb、51 Cr、54 Mn、75 Se、113 Sn及117 錫;使用各種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之正電子發射金屬、非放射性順磁性金屬離子及經放射標記或偶聯至特定放射性同位素之分子。在該等實施例中,適宜檢測方法為業內所熟知且可容易地自多種商業來源購得。 在其他實施例中,抗體或其片段可融合或偶聯至標記物序列或化合物(例如肽或螢光團)以有助於純化或診斷或分析程序,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法、生物層干涉術、表面電漿共振、流式細胞術、競爭性ELISA、FAC等。在一些實施例中,標記物尤其包含例如由pQE載體(Qiagen)提供之組胺酸標籤,該載體中之許多在市面上有售。可用於純化之其他肽標籤包括(但不限於)血球凝集素「HA」標籤,其對應於衍生自流行性感冒血球凝集素蛋白之表位(Wilson等人,1984, Cell 37:767);及「flag」標籤(U.S.P.N. 4,703,004)。 3.生物相容性改質劑 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與可用於視需要調節、改變、改良或緩和抗體特徵之生物相容性改質劑偶聯。舉例而言,可藉由附接相對較高分子量之聚合物分子(例如市售聚乙二醇(PEG)或類似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來產生具有增加的活體內半衰期之抗體或融合構築體。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PEG可以可經選擇以賦予抗體特異性性質(例如可調整半衰期)之許多不同分子量及分子構形獲得。PEG可使用或不使用多功能連接體經由使PEG偶聯至抗體或抗體片段之N末端或C末端或經由存在於離胺酸殘基上之ε-胺基附接至該等抗體或抗體片段或衍生物。可使用產生最小生物活性損失之直鏈或具支鏈聚合物衍生。可藉由SDS-PAGE及質譜來嚴密監測偶聯程度以確保PEG分子與抗體分子之最佳偶聯。可藉由例如粒徑篩析或離子交換層析自抗體-PEG偶聯物分離未反應之PEG。以類似方式,所揭示抗體可偶聯至白蛋白以使抗體或抗體片段在活體內更穩定或具有更長的活體內半衰期。該等技術為業內所熟知,例如參見WO 93/15199、WO 93/15200及WO 01/77137;及EP 0 413,622。其他生物相容性偶聯物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明瞭且可容易地根據本文之教示來鑑別。 B.連接體化合物 如上文所指示,與本發明相容之酬載包含一或多個彈頭及視情況締合彈頭與抗體靶向劑之連接體。可使用多種連接體化合物將本發明抗體偶聯至相關彈頭。連接體僅需要與抗體上之反應性殘基(較佳半胱胺酸或離胺酸)及所選藥物化合物共價結合。因此,本發明之與所選抗體殘基反應且可用於提供相對穩定之偶聯物(位點特異性或以其他方式)之任何連接體與本文之教示相容。 相容性連接體可有利地結合至親核性還原半胱胺酸及離胺酸。涉及還原半胱胺酸及離胺酸之偶聯反應包括(但不限於)硫醇-馬來醯亞胺、硫醇-鹵代基(醯鹵)、硫醇-烯、硫醇-炔、硫醇-乙烯基碸、硫醇-二碸、硫醇-硫代磺酸鹽、硫醇-吡啶基二硫化物及硫醇-對氟反應。如本文進一步論述,硫醇-馬來醯亞胺生物偶聯因其快速反應速率及溫和偶聯條件而成為最廣泛使用之方法之一。使用此方法之一個問題在於,可能發生逆向麥可反應(retro-Michael reaction)及馬來醯亞胺基連接之酬載損失或自抗體轉移至血漿中之其他蛋白質(例如人類血清白蛋白)。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選擇性還原及如本文在下文實例中所述之位點特異性抗體可用於穩定偶聯物且減少此不期望轉移。硫醇-醯鹵反應提供可不經歷逆向麥可反應、且因此更穩定之生物偶聯物。然而,硫醇-鹵化物反應通常具有與基於馬來醯亞胺之偶聯相比較緩慢之反應速率,且因此無法有效地提供不期望藥物對抗體比率。硫醇-吡啶基二硫化物反應係另一流行的生物偶聯途徑。吡啶基二硫化物經歷與游離硫醇之快速交換,此產生混合二硫化物並釋放吡啶-2-硫酮。混合二硫化物可在還原性細胞環境中裂解以釋放酬載。在生物偶聯方面獲得更多關注之其他方法係硫醇-乙烯基碸及硫醇-二碸反應,其各自與本文之教示相容且明確包括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所選實施例中,相容性連接體將賦予ADC在細胞外環境中之穩定性、防止ADC分子聚集且保持ADC易溶於水性介質中並呈單體狀態。在運輸或遞送至細胞中之前,ADC較佳穩定且保持完整,即抗體保持連接至藥物部分。儘管連接體在靶細胞外係穩定的,但其可經設計以在該細胞內以一定有效之速率裂解或降解。因此,有效的連接體將:(i)維持抗體之特異性結合性質;(ii)允許細胞內遞送偶聯物或藥物部分;(iii)保持穩定及完整,即不會裂解或降解直至偶聯物遞送或運輸至其靶向位點;及(iv)維持藥物部分之細胞毒性、細胞殺死效應或細胞生長抑制效應(在一些情形下包括任何旁觀者效應)。ADC之穩定性可藉由諸如以下等標準分析技術來量測:HPLC/UPLC、質譜術、HPLC及分離/分析技術LC/MS及LC/MS/MS。如上文所述,抗體及藥物部分之共價附接要求連接體具有兩個反應性官能基,即在反應意義上為二價。業內已知可用於附接兩個或更多個功能或生物活性部分(例如MMAE及抗體)之二價連接體試劑,且已闡述提供與本文之教示相容之所得偶聯物之方法。 與本發明相容之連接體可在廣義上分類為可裂解及不可裂解連接體。可裂解連接體可包括酸不穩定連接體(例如,肟及腙)、蛋白酶可裂解連接體及二硫化物連接體,其內化至靶細胞中且在細胞內在胞內體-溶酶體路徑中裂解。細胞毒素之釋放及活化依賴於促進酸不穩定化學連接(例如腙或肟)裂解之胞內體/溶酶體酸性隔室。若將溶酶體特異性蛋白酶裂解位點改造成連接體,則細胞毒素將靠近其細胞內靶釋放。或者,含有混合二硫化物之連接體提供以下方式,藉由該方式當細胞毒性酬載在細胞之還原環境中、但不在血流中之富氧環境中選擇性裂解時在細胞內釋放。相反,含有醯胺連接之聚乙二醇或烷基間隔體之相容性不可裂解連接體在靶細胞內在ADC之溶酶體降解期間釋放毒性酬載。在一些方面,連接體之選擇將端視偶聯物中所用之具體藥物、具體適應症及抗體靶而定。 因此,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包含可藉由存在於細胞內環境中(例如,在溶酶體或胞內體或胞膜窖內)之裂解劑裂解之連接體。連接體可為例如藉由細胞內肽酶或蛋白酶(包括但不限於溶酶體或胞內體蛋白酶)裂解之肽基連接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肽基連接體之長度為至少兩個胺基酸或至少三個胺基酸。裂解劑可包括細胞自溶酶B及D及胞漿素,已知其各自水解二肽藥物衍生物,從而在靶細胞內釋放活性藥物。可藉由硫醇依賴性蛋白酶細胞自溶酶B裂解之實例性肽基連接體係包含Phe-Leu之肽,此乃因已發現細胞自溶酶B在癌性組織中具有高表現。該等連接體之其他實例闡述於例如U.S.P.N. 6,214,345中。在特定實施例中,可藉由細胞內蛋白酶裂解之肽基連接體係Val-Cit連接體、Val-Ala連接體或Phe-Lys連接體。利用細胞內蛋白水解釋放治療劑之一個優點在於,該藥劑在偶聯時通常會減弱且偶聯物之血清穩定性相對較高。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裂解連接體具有pH敏感性。通常,pH敏感性連接體將在酸性條件下水解。舉例而言,可使用可在溶酶體中水解之酸不穩定連接體(例如,腙、肟、半卡腙、硫半卡腙、順式-烏頭醯胺、原酸酯、縮醛、縮酮或諸如此類) (例如,參見U.S.P.N. 5,122,368;5,824,805;5,622,929)。該等連接體在中性pH條件(例如在血液中之彼等)下相對穩定,但在低於pH 5.5或5.0 (為溶酶體之近似pH)下不穩定(例如可裂解)。 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體可在還原條件下裂解(例如,二硫化物連接體)。業內已知多種二硫化物連接體,包括例如可使用以下化合物形成之彼等:SATA (S-乙醯基硫代乙酸N-琥珀醯亞胺基酯)、SPDP (3-(2-吡啶基二硫代)丙酸N-琥珀醯亞胺基酯)、SPDB (3-(2-吡啶基二硫代)丁酸N-琥珀醯亞胺基酯)及SMPT (N-琥珀醯亞胺基-氧基羰基-α-甲基-α-(2-吡啶基-二硫代)甲苯)。在其他特定實施例中,連接體係丙二酸酯連接體(Johnson等人,1995,Anticancer Res. 15:1387-93)、馬來醯亞胺基苯甲醯基連接體(Lau等人,1995,Bioorg -Med -Chem. 3(10):1299-1304)或3′-N-醯胺類似物(Lau等人,1995,Bioorg -Med -Chem. 3(10):1305-12)。 在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中,所選連接體將包含下式化合物: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0
其中星號指示至藥物之附接點,CBA (即細胞結合劑)包含抗-BMPR1B抗體,L1 包含連接體單元及視情況可裂解連接體單元,A係聯結L1 與抗體上之反應性殘基之聯結基團(視情況包含間隔體),L2 較佳係共價鍵,且U可存在或可不存在並可包含有助於連接體在腫瘤位點與彈頭清晰分離之自消性單元之全部或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例如U.S.P.N. 2011/0256157中所述之彼等)中,相容性連接體可包含: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1
其中星號指示至藥物之附接點,CBA (即細胞結合劑)包含抗-BMPR1B抗體,L1 包含連接體及視情況可裂解連接體,A係聯結L1 與抗體上之反應性殘基之聯結基團(視情況包含間隔體),且L2 係共價鍵或與-OC(=O)-一起形成自消性部分。 應瞭解,L1 及L2 (若存在)之性質可廣泛變化。該等基團係基於其裂解特徵來選擇,該等裂解特徵可取決於遞送有偶聯物之位點之條件。藉由酶之作用裂解之彼等連接體較佳,但亦可使用可藉由改變pH (例如酸或鹼不穩定)、溫度或在照射後(例如光不穩定)裂解之連接體。可在還原或氧化條件下裂解之連接體亦可用於本發明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L1 可包含鄰接胺基酸序列。胺基酸序列可為酶裂解之靶受質,藉此允許釋放藥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L1 可藉由酶之作用裂解。在一個實施例中,酶係酯酶或肽酶。 在另一實施例中,L1 作為細胞自溶酶不穩定連接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L1 包含二肽。二肽可表示為-NH-X1 -X2 -CO-,其中-NH-及-CO-分別表示胺基酸基團X1 及X2 之N末端及C末端。二肽中之胺基酸可為天然胺基酸之任一組合。倘若連接體係細胞自溶酶不穩定連接體,則二肽可處於細胞自溶酶介導之裂解之作用位點。 另外,對於分別具有羧基或胺基側鏈官能基之彼等胺基酸基團(例如Glu及Lys),CO及NH可表示該側鏈官能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二肽-NH-X1 -X2 -CO-中之基團-X1 -X2 -選自:-Phe-Lys-、-Val-Ala-、-Val-Lys-、-Ala-Lys-、-Val-Cit-、-Phe-Cit-、-Leu-Cit-、-Ile-Cit-、-Phe-Arg-及-Trp-Cit-,其中Cit係瓜胺酸。 較佳地,二肽-NH-X1 -X2 -CO-中之基團-X1 -X2 -選自:-Phe-Lys-、-Val-Ala-、-Val-Lys-、-Ala-Lys-及-Val-Cit-。 最佳地,二肽-NH-X1 -X2 -CO-中之基團-X1 -X2 -係-Phe-Lys-或-Val-Ala-或Val-Cit。在某些所選實施例中,二肽將包含-Val-Ala-。 在一個實施例中,L2 係以共價鍵形式存在。 在一個實施例中,L2 係存在的且其與-C(=O)O-一起形成自消性連接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L2 係酶活性之受質,藉此允許釋放彈頭。 在一個實施例中,倘若L1 可藉由酶之作用裂解且L2 存在時,該酶使L1 與L2 之間之鍵裂解。 L1 及L2 (若存在)可藉由選自以下之鍵聯結:-C(=O)NH-、-C(=O)O-、-NHC(=O)-、-OC(=O)-、-OC(=O)O-、-NHC(=O)O-、-OC(=O)NH-及-NHC(=O)NH-。 聯結至L2 之L1 之胺基可為胺基酸之N末端或可衍生自胺基酸側鏈(例如離胺酸胺基酸側鏈)之胺基。 聯結至L2 之L1 之羧基可為胺基酸之C末端或可衍生自胺基酸側鏈(例如麩胺酸胺基酸側鏈)之羧基。 聯結至L2 之L1 之羥基可衍生自胺基酸側鏈(例如絲胺酸胺基酸側鏈)之羥基。 術語「胺基酸側鏈」包括在以下胺基酸中發現之彼等基團:(i)天然胺基酸,例如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麩醯胺酸、麩胺酸、甘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離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色胺酸、酪胺酸及纈胺酸;(ii)次要胺基酸,例如鳥胺酸及瓜胺酸;(iii)非天然胺基酸、β-胺基酸、天然胺基酸之合成類似物及衍生物;及(iv)其所有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異構富集、經同位素標記(例如2 H、3 H、14 C、15 N)、受保護形式及外消旋混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C(=O)O-及L2 一起形成基團: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2
其中星號指示至藥物或細胞毒性劑位置之附接點,波形線指示至連接體L1 之附接點,Y係-N(H)-、-O-、-C(=O)N(H)-或-C(=O)O-,且n係0至3。伸苯基環視情況經一個、兩個或三個取代基取代。在一個實施例中,伸苯基視情況經鹵基、NO2 、烷基或羥基烷基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Y係NH。 在一個實施例中,n係0或1。較佳地,n係0。 倘若Y係NH且n係0,則自消性連接體可稱為對-胺基苄基羰基連接體(PABC)。 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體可包括自消性連接體且與二肽一起形成基團-NH-Val-Cit-CO-NH-PABC-。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連接體可包含基團-NH-Val-Ala-CO-NH-PABC-,其圖解說明於下文中: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3
其中星號指示至所選細胞毒性部分之附接點,且波形線指示至可偶聯至抗體之連接體其餘部分(例如,間隔體-抗體結合區段)之附接點。在酶裂解二肽後,自消性連接體將允許受保護化合物(即,細胞毒素)在遠端位點活化時清晰釋放,其係沿下文所顯示之線進行: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4
其中星號指示至所選細胞毒性部分之附接點,且其中L* 係包含現有裂解肽基單元之連接體其餘部分之活化形式。彈頭之清晰釋放確保其將維持期望毒性活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共價鍵。因此,L1 及抗體係直接聯結的。舉例而言,倘若L1 包含鄰接胺基酸序列,則該序列之N-末端可直接聯結至抗體殘基。 在另一實施例中,A係間隔基團。因此,L1 及抗體係間接聯結的。 在某些實施例中,L1 及A可藉由選自以下之鍵聯結:-C(=O)NH-、-C(=O)O-、-NHC(=O)-、-OC(=O)-、-OC(=O)O-、-NHC(=O)O-、-OC(=O)NH-、及-NHC(=O)NH-。 如下文將更詳細論述,本發明之藥物連接體較佳將連接至半胱胺酸(包括游離半胱胺酸)上之反應性硫醇親核劑。為此,可藉由用各種還原劑(例如DTT或TCEP或如本文所述之溫和還原劑)處理使抗體之半胱胺酸具有反應性以與連接體試劑偶聯。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藥物連接體較佳將連接至離胺酸。 較佳地,連接體含有用於與抗體上之親核官能基反應之親電子官能基。抗體上之親核基團包括(但不限於):(i) N末端胺基,(ii)側鏈胺基,例如離胺酸,(iii)側鏈硫醇基團,例如半胱胺酸,及(iv)糖羥基或胺基,其中抗體經醣基化。胺、硫醇及羥基係親核的,且能夠與連接體部分上之親電子基團反應形成共價鍵,且連接體試劑包括:(i)馬來醯亞胺基,(ii)活化二硫化物,(iii)活性酯,例如NHS (N-羥基琥珀醯亞胺)酯、HOBt (N-羥基苯并三唑)酯、鹵代甲酸酯及醯鹵;(iv)烷基及苄基鹵化物,例如鹵代乙醯胺;及(v)醛基、酮基及羧基。 與本發明相容之實例性官能基緊接圖解說明於下文中: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5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胱胺酸(包括位點特異性抗體之游離半胱胺酸)與藥物連接體部分之間之聯結係經由硫醇殘基及存在於連接體上之末端馬來醯亞胺基。在該等實施例中,抗體與藥物連接體之間之聯結可為: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6
其中星號指示至藥物連接體其餘部分之附接點,且波形線指示至抗體其餘部分之附接點。在該等實施例中,S原子較佳可衍生自位點特異性游離半胱胺酸。 關於其他相容性連接體,結合部分可包含可與抗體上之活化殘基反應以提供期望偶聯物之末端溴乙醯胺或碘乙醯胺。在任一情形下,根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偶聯所揭示藥物連接體化合物中之每一者與相容性抗-BMPR1B抗體(包括位點特異性抗體)。 根據本揭示內容,本發明提供製備相容性抗體藥物偶聯物之方法,其包含偶聯抗-BMPR1B抗體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藥物連接體化合物: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19
出於本申請案之目的,DL將作為「藥物連接體」之縮寫來使用(或式Ab-[L-D]n中之連接體-藥物「L-D」)且將包含如上文所述之藥物連接體1-6 (即,DL1、DL2、DL3、DL4、DL5及DL6)。應注意,DL1及DL6包含相同彈頭及相同的二肽亞單位,但聯結基團間隔體不同。因此,在連接體裂解後,DL1及DL6二者將釋放PBD1。 應瞭解,可使用業內公認技術使連接體附加之末端馬來醯亞胺基部分(DL1-DL4及DL6)或碘乙醯胺部分(DL5)偶聯至所選BMPR1B抗體上之游離硫氫基。上文所提及化合物之合成途徑闡述於WO2014/130879中,其關於上文所提及DL化合物之合成之內容以引用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而偶聯該等PBD連接體組合之特定方法闡述於下文實例中。 因此,在所選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BMPR1B抗體,其偶聯至所揭示之DL部分以提供實質上緊接闡述於下文ADC 1-6中之BMPR1B免疫偶聯物。因此,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Ab-[L-D]n之ADC,其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結構: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2
及 其中Ab包含抗-BMPR1B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且n係1至20之整數。在某些實施例中n將包含1至8之整數,且在所選實施例中n將包含2或4。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上文所提及之ADC結構係由式Ab-[L-D]n定義且一個以上之如其中所繪示之藥物連接體分子可共價偶聯至BMPR1B抗體(例如,n可為約1至約20之整數)。更具體而言,如下文更詳細論述,應瞭解,可將一個以上之酬載偶聯至每一抗體,且上文示意圖必須如此理解。舉例而言,如上文所述之ADC3可包含偶聯至1個、2個、3個、4個、5個、6個、7個或8個或更多個酬載之BMPR1B抗體且該等ADC之組合物通常將包含載藥種類之混合物。 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之BMPR1B PBD ADC將包含如隨附實例中所述之抗-BMPR1B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在具體實施例中,ADC3將包含hSC91.1ss1MJ (例如,hSC91.1ss1MJ PBD3)。在其他態樣中,本發明之BMPR1B PBD ADC將包含hSC91.9ss1MJ (例如,hSC91.9ss1MJ PBD3)。在該等實施例中,ADC較佳將包含2個酬載。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BMPR1B ADC將包含ADC3,其中n係2。 C.偶聯 應瞭解,可使用多種熟知反應將藥物部分及/或連接體附接至所選抗體。舉例而言,可採用多種利用半胱胺酸之硫氫基之反應來偶聯期望部分。一些實施例將包含包括一或多個游離半胱胺酸之抗體之偶聯,如下文詳細論述。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ADC可經由使藥物偶聯至存在於所選抗體中之離胺酸殘基之溶劑暴露之胺基來產生。其他實施例包含活化N末端蘇胺酸及絲胺酸殘基,其隨後可用於將所揭示酬載附接至抗體。較佳將調整所選偶聯方法以最佳化附接至抗體之藥物數量並提供相對較高之治療指數。 多種將治療性化合物偶聯至半胱胺酸殘基之方法為業內已知且將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明瞭。在鹼性條件下,半胱胺酸殘基將去質子化以產生可與諸如馬來醯亞胺及碘乙醯胺等弱親電子劑反應之硫醇鹽親核劑。通常,用於該等偶聯之試劑可直接與半胱胺酸硫醇反應以形成經偶聯蛋白質或與連接體-藥物反應以形成連接體-藥物中間體。在連接體之情形下,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若干採用有機化學反應、條件及試劑之途徑,包括:(1)使本發明蛋白質之半胱胺酸基團與連接體試劑反應,以經由共價鍵形成蛋白質-連接體中間體,然後與活化化合物反應;及(2)使化合物之親核基團與連接體試劑反應,以經由共價鍵形成藥物連接體中間體,然後與本發明蛋白質之半胱胺酸基團反應。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根據前述內容將明瞭,雙功能(或二價)連接體可用於本發明中。舉例而言,雙功能連接體可包含硫醇修飾基團(用於共價連接至半胱胺酸殘基)及至少一個附接部分(例如,第二硫醇修飾部分) (用於共價或非共價連接至化合物)。 在偶聯之前,可藉由用還原劑(例如二硫蘇糖醇(DTT)或(參(2-羧基乙基)膦(TCEP))處理使抗體具有反應性以與連接體試劑偶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經由離胺酸與試劑(包括但不限於2-亞胺基四氫噻吩(喬特試劑(Traut’s reagent))、SATA、SATP或SAT(PEG)4)之反應使胺轉化成硫醇,將其他親核基團引入抗體中。 關於該等偶聯,半胱胺酸硫醇或離胺酸胺基係親核的且能夠與連接體試劑或化合物-連接體中間體或藥物上之親電子基團反應形成共價鍵,該等親電子基團包括:(i)活性酯,例如NHS酯、HOBt酯、鹵代甲酸酯及醯鹵;(ii)烷基及苄基鹵化物,例如鹵代乙醯胺;(iii)醛基、酮基、羧基及馬來醯亞胺基團;及(iv)二硫化物,包括吡啶基二硫化物,經由硫化物交換。化合物或連接體上之親核基團包括(但不限於)能夠與連接體部分及連接體試劑上之親電子基團反應形成共價鍵之胺、硫醇、羥基、醯肼、肟、肼、硫半卡腙、肼甲酸酯及芳基醯肼基團。 偶聯試劑通常包括馬來醯亞胺、鹵代乙醯基、碘乙醯胺琥珀醯亞胺基酯、異硫氰酸酯、磺醯氯、2,6-二氯三嗪基、五氟苯基酯及亞磷醯胺,但亦可使用其他官能基。在某些實施例中,方法包括例如使用馬來醯亞胺、碘乙醯亞胺或鹵代乙醯基/烷基鹵化物、氮丙啶、丙烯醯基衍生物與半胱胺酸之硫醇反應以產生與化合物反應之硫醚。游離硫醇與活化吡啶基二硫化物之二硫化物交換亦可用於產生偶聯物(例如,使用5-硫基-2-硝基苯甲(TNB)酸)。較佳地,使用馬來醯亞胺。 如上文所指示,亦可使用離胺酸作為反應性殘基來實現偶聯,如本文所述。親核離胺酸殘基通常係經由胺反應性琥珀醯亞胺基酯來靶向。為獲得最佳去質子化離胺酸殘基數,水溶液之pH必須低於離胺酸銨基之pKa (其為約10.5),因此該反應之典型pH為約8及9。常用於偶合反應之試劑係NHS-酯,其經由離胺酸醯化機制與親核離胺酸反應。經歷類似反應之其他相容性試劑包含異氰酸酯及異硫氰酸酯,其亦可結合本文之教示使用來提供ADC。在離胺酸活化後,可立即使用許多上文所提及之連接基團將彈頭共價結合至抗體。 將化合物偶聯至蘇胺酸或絲胺酸殘基(較佳N末端殘基)之方法亦為業內已知。舉例而言,已闡述以下方法:其中自絲胺酸或蘇胺酸之1,2-胺基醇衍生出羰基前體,其可藉由過碘酸鹽氧化選擇性且快速轉化成醛形式。該醛與欲附接至本發明蛋白質之化合物中之半胱胺酸之1,2-胺基硫醇反應形成穩定的噻唑啶產物。此方法尤其可用於標記N末端絲胺酸或蘇胺酸殘基處之蛋白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引入1個、2個、3個、4個或更多個游離半胱胺酸殘基將反應性硫醇基團引入所選抗體(或其片段)中(例如,製備包含一或多個游離非天然半胱胺酸胺基酸殘基之抗體)。該等位點特異性抗體或經改造抗體允許偶聯物製劑展現增強的穩定性及實質均質性,此至少部分歸因於提供經改造之游離半胱胺酸位點及/或本文所述之新穎偶聯程序。與完全或部分還原鏈內或鏈間抗體二硫鍵中之每一者來提供偶聯位點(且完全與本發明相容)之習用偶聯方法不同,本發明另外提供某些所製備游離半胱胺酸位點之選擇性還原及將藥物連接體附接至該等位點。 就此而言,應瞭解,經改造位點及選擇性還原所促進之偶聯特異性允許期望位置之高百分比之位點定向偶聯。顯著地,該等偶聯位點(例如存在於輕鏈恆定區之末端區域中之彼等)中之一些通常難以有效地偶聯,此乃因其往往與其他游離半胱胺酸交叉反應。然而,經由所得游離半胱胺酸之分子改造及選擇性還原,可獲得有效的偶聯率,此顯著減少不期望之高DAR污染物及非特異性毒性。更通常而言,經改造之構築體及包含選擇性還原之所揭示新穎偶聯方法提供具有經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或藥效學及潛在地經改良之治療指數的ADC製劑。 在某些實施例中,位點特異性構築體呈現游離半胱胺酸,其在還原時包含親核且能夠與連接體部分上之親電子基團(例如上文所揭示之彼等)反應形成共價鍵之硫醇基團。如上文所論述,本發明抗體可具有可還原之未配對鏈間或鏈內半胱胺酸或經引入之非天然半胱胺酸,即提供該等親核基團之半胱胺酸。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還原游離半胱胺酸之游離硫氫基與所揭示藥物連接體之末端馬來醯亞胺基或鹵代乙醯胺基團的反應將提供期望偶聯。在該等情形下,可藉由用還原劑(例如二硫蘇糖醇(DTT)或(參(2-羧基乙基)膦(TCEP))處理使抗體之游離半胱胺酸具有反應性以與連接體試劑偶聯。因此,理論上,每一游離半胱胺酸將呈現反應性硫醇親核劑。儘管該等試劑與本發明尤其相容,但應瞭解,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已知之多種反應、條件及試劑來實現位點特異性抗體之偶聯。 另外已發現,可選擇性還原經改造抗體之游離半胱胺酸以提供增強的位點定向偶聯且減少不期望之潛在毒性污染物。更特定而言,已發現諸如精胺酸等「穩定劑」調節蛋白質中之分子內及分子間相互作用,且可與所選還原劑(較佳相對溫和)結合使用來選擇性還原游離半胱胺酸並促進位點特異性偶聯,如本文所述。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選擇性還原(selective reduction)」或「選擇性還原(selectively reducing)」可互換使用且應意指還原游離半胱胺酸且不實質上破壞存在於經改造抗體中之天然二硫鍵。在所選實施例中,此選擇性還原可藉由使用某些還原劑或某些還原劑濃度來實現。在其他實施例中,經改造構築體之選擇性還原將包含使用穩定劑與還原劑(包括溫和還原劑)之組合。應瞭解,術語「選擇性偶聯」應意指在如本文所述之細胞毒素存在下已經選擇性還原之經改造抗體之偶聯。就此而言,使用該等穩定劑(例如精胺酸)與所選還原劑之組合可顯著改良位點特異性偶聯之效率,如藉由抗體重鏈及輕鏈上之偶聯度及製劑之DAR分佈所確定。相容性抗體構築體以及選擇性偶聯技術及試劑廣泛揭示於WO2015/031698中,其關於該等方法及構築體之內容明確併入本文中。 儘管不希望受限於任何具體理論,但該等穩定劑可用於調節靜電微環境及/或調節期望偶聯位點之構象變化,由此允許相對溫和之還原劑(其實質上不還原完整天然二硫鍵)促進期望游離半胱胺酸位點之偶聯。已知該等藥劑(例如,某些胺基酸)形成鹽橋(經由氫鍵結及靜電相互作用),且可以一定方式調節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以賦予可引起有利的構象變化及/或減少不利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之穩定效應。另外,該等藥劑可用於抑制還原後不期望之分子內(及分子間)半胱胺酸-半胱胺酸鍵之形成,由此有助於其中經改造位點特異性半胱胺酸結合至藥物(較佳經由連接體)之期望偶聯反應。由於選擇性還原條件無法提供完整天然二硫鍵之顯著還原,故通常將後續偶聯反應驅動至游離半胱胺酸上相對較少之反應性硫醇(例如,較佳2個游離硫醇/抗體)。如先前所提及,該等技術可用於顯著減少根據本發明製造之偶聯物製劑中之非特異性偶聯量及相應不期望DAR種類。 在所選實施例中,與本發明相容之穩定劑通常將包含具有至少一個具有鹼性pKa之部分之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部分將包含一級胺,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包含二級胺。在其他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包含三級胺或胍基。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包含胺基酸,而在其他相容性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包含胺基酸側鏈。在其他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包含蛋白胺基酸。在其他實施例中,胺部分包含非蛋白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容性穩定劑可包含精胺酸、離胺酸、脯胺酸及半胱胺酸。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精胺酸。另外,相容性穩定劑可包括具有鹼性pKa之胍及含氮雜環。 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容性穩定劑包含具有至少一個pKa大於約7.5之胺部分的化合物,在其他實施例中,標的胺部分將具有大於約8.0之pKa,在其他實施例中,胺部分將具有大於約8.5之pKa,且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pKa大於約9.0之胺部分。其他實施例將包含其中胺部分將具有大於約9.5之pKa之穩定劑,而某些其他實施例將包含展現至少一個pKa大於約10.0之胺部分之穩定劑。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具有pKa大於約10.5之胺部分之化合物,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具有pKa大於約11.0之胺部分之化合物,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pKa大於約11.5之胺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具有pKa大於約12.0之胺部分之化合物,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定劑將包含pKa大於約12.5之胺部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相關pKa可容易地使用標準技術來計算或測定且用於確定使用所選化合物作為穩定劑之適用性。 顯示所揭示穩定劑在與某些還原劑組合時可尤其有效地靶向與游離位點特異性半胱胺酸之偶聯。出於本發明之目的,相容性還原劑可包括產生還原性游離位點特異性半胱胺酸用於偶聯而不顯著破壞經改造抗體之天然二硫鍵之任何化合物。在較佳由所選穩定劑及還原劑之組合提供之該等條件下,活化藥物連接體極大地限於與期望游離位點特異性半胱胺酸位點之結合。相對溫和之還原劑或在相對較低之濃度下使用以提供溫和條件之還原劑尤佳。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溫和還原劑」或「溫和還原條件」應意指由在游離半胱胺酸位點提供硫醇且不實質上破壞存在於經改造抗體中之天然二硫鍵之還原劑(視情況在穩定劑存在下)帶來的任何藥劑或狀態。亦即,溫和還原劑或條件(較佳與穩定劑組合)能夠有效地減少游離半胱胺酸(提供硫醇)且不顯著破壞蛋白質之天然二硫鍵。期望還原條件可由多種建立適用於選擇性偶聯之環境之基於硫氫基之化合物來提供。在實施例中,溫和還原劑可包含具有一或多個游離硫醇之化合物,而在一些實施例中,溫和還原劑將包含具有單一游離硫醇之化合物。與本發明之選擇性還原技術相容之還原劑的非限制性實例包含麩胱甘肽、n-乙醯基半胱胺酸、半胱胺酸、2-胺基乙烷-1-硫醇及2-羥基乙烷-1-硫醇。 應瞭解,上文所述之選擇性還原過程可尤其有效地靶向與游離半胱胺酸之偶聯。就此而言,與位點特異性抗體中期望靶位點之偶聯度(在此處定義為「偶聯效率」)可藉由多種業內公認技術來測定。藥物與抗體之位點特異性偶聯之效率可藉由評價靶偶聯位點(例如每一輕鏈之c末端上之游離半胱胺酸)上相對於所有其他偶聯位點之偶聯百分比來確定。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方法提供藥物與包含游離半胱胺酸之抗體之有效偶聯。在一些實施例中,偶聯效率為至少5%、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8%或更大,如藉由靶偶聯相對於所有其他偶聯位點之百分比所量測。 應進一步瞭解,能夠偶聯之經改造抗體可含有當產生或儲存抗體時被封阻或封端之包含硫氫基之游離半胱胺酸殘基。該等帽包括與硫氫基相互作用且防止或抑制偶聯物形成之小分子、蛋白質、肽、離子及其他材料。在一些情形下,未偶聯之經改造抗體可包含結合相同或不同抗體上之其他游離半胱胺酸之游離半胱胺酸。如本文所論述,該交叉反應性可在製造程序期間產生多種污染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抗體可需要在偶聯反應之前脫帽。在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抗體經脫帽且展示能夠偶聯之游離硫氫基。在特定實施例中,使本文抗體經受不擾亂或重排天然二硫鍵之脫帽反應。應瞭解,在大多數情形下,脫帽反應將發生在正常還原反應(還原或選擇性還原)期間。 D.DAR 分佈及純化 在所選實施例中,與本發明相容之偶聯及純化方法有利地提供產生包含狹窄DAR分佈之相對均質之ADC製劑的能力。就此而言,根據藥物與經改造抗體之間之化學計量比及毒素位置,所揭示構築體(例如,位點特異性構築體)及/或選擇性偶聯提供樣品內ADC種類之均質性。如上文簡單論述,術語「藥物對抗體比率」或「DAR」係指ADC製劑中藥物對抗體之莫耳比。在某些實施例中,偶聯物製劑之DAR分佈實質上可為均質的,此意味著在ADC製劑內,關於負載位點(即,在游離半胱胺酸上)之具有具體載藥量(例如,載藥量為2或4)之位點特異性ADC之優勢種類亦均一。在本發明之某些其他實施例中,可經由使用位點特異性抗體及/或選擇性還原及偶聯來達成期望均質性。在其他實施例中,期望均質性可經由使用位點特異性構築體與選擇性還原之組合來達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分析型或製備型層析技術純化相容性製劑以提供期望均質性。在該等實施例中之每一者中,ADC樣品之均質性可使用多種業內已知之技術來分析,該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質譜、HPLC (例如粒徑篩析HPLC、RP-HPLC、HIC-HPLC等)或毛細管電泳。 關於ADC製劑之純化應瞭解,可採用標準醫藥製備方法來獲得期望純度。如本文所論述,液相層析方法(例如反相(RP)及疏水相互作用層析(HIC))可根據載藥量值分離混合物中之化合物。在一些情形下,亦可使用離子交換(IEC)或混合模式層析(MMC)來分離具有特定載藥量之種類。 在任一情形下,所揭示ADC及其製劑可包含各個化學計量莫耳比之藥物及抗體部分,此端視抗體之構形且至少部分地端視用於實現偶聯之方法而定。在某些實施例中,每個ADC之載藥量可包含1-20個彈頭(即,n係1-20)。其他所選實施例可包含載藥量為1至15個彈頭之ADC。在其他實施例中,ADC可包含1-12個彈頭或更佳1-10個彈頭。在一些實施例中,ADC將包含1至8個彈頭。 儘管理論載藥量可能相對較高,但諸如游離半胱胺酸交叉反應性及彈頭疏水性等實際限制往往因聚集物及其他污染物所致而限制包含該DAR之均質製劑之產生。亦即,較高載藥量(例如>8或10)可引起某些抗體-藥物偶聯物之聚集、不溶性、毒性或細胞滲透性損失,此端視酬載而定。考慮到該等問題,本發明所提供之載藥量較佳介於1至8種藥物/偶聯物範圍內,即其中1種、2種、3種、4種、5種、6種、7種或8種藥物共價附接至每一抗體(例如,對於IgG1,其他抗體可具有不同的負載能力,此端視二硫鍵之數量而定)。較佳地,本發明組合物之DAR將為約2、4或6,且在一些實施例中,DAR將包含約2。 儘管本發明提供相對較高程度之均質性,但所揭示組合物實際上包含含有一系列藥物化合物(例如,在IgG1情形下可能為1至8種)之偶聯物之混合物。因此,所揭示之ADC組合物包括以下偶聯物之混合物:其中大部分組成抗體共價連接至一或多個藥物部分,及(儘管經改造構築體及選擇性還原提供相對偶聯物特異性)其中藥物部分可藉由多個硫醇基團附接至抗體。亦即,在偶聯後,本發明組合物將包含在不同濃度下具有不同載藥量(例如,1至8種藥物/IgG1抗體)之ADC (以及主要由游離半胱胺酸交叉反應性引起之某些反應污染物)之混合物。然而,使用選擇性還原及製造後純化,可將偶聯物組合物驅動至以下點:其中其主要含有單一優勢期望ADC種類(例如,載藥量為2)及相對較低量之其他ADC種類(例如,載藥量為1、4、6等)。平均DAR值代表組合物整體(即,所有ADC種類一起)之載藥量之加權平均值。由於所用量化方法之固有不精確性及難以完全移除商業環境中之非優勢ADC種類,故可接受之DAR值或規格通常呈現為平均值、範圍或分佈(即,2 +/- 0.5之平均DAR)。較佳地,將在醫藥環境中使用包含經量測在該範圍(即,1.5至2.5)內之平均DAR之組合物。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將包含平均DAR為1、2、3、4、5、6、7或8各自+/- 0.5之組合物。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將包含2、4、6或8 +/- 0.5之平均DAR。最後,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將包含2 +/- 0.5或4 +/- 0.5之平均DAR。應瞭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範圍或偏差可小於0.4。因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組合物將包含1、2、3、4、5、6、7或8各自+/- 0.3之平均DAR,2、4、6或8 +/- 0.3之平均DAR,甚至更佳2或4 +/- 0.3之平均DAR,或甚至2 +/- 0.3之平均DAR。在其他實施例中,IgG1偶聯物組合物較佳將包含平均DAR為1、2、3、4、5、6、7或8各自+/- 0.4之組合物及相對較低量(即,小於30%)之非優勢ADC種類。在其他實施例中,ADC組合物將包含2、4、6或8各自+/- 0.4之平均DAR及相對較低量(< 30%)之非優勢ADC種類。在一些實施例中,ADC組合物將包含2 +/- 0.4之平均DAR及相對較低量(< 30%)之非優勢ADC種類。在其他實施例中,當相對於組合物中所存在之所有其他DAR種類進行量測時,優勢ADC種類(例如,載藥量為2或載藥量為4)將以下列濃度存在:大於50%之濃度、大於55%之濃度、大於60%之濃度、大於65%之濃度、大於70%之濃度、大於75%之濃度、大於80%之濃度、大於85%之濃度、大於90%之濃度、大於93%之濃度、大於95%之濃度或甚至大於97%之濃度。 如下文實例中所詳述,來自偶聯反應之ADC製劑中藥物/抗體之分佈可藉由諸如以下等習用方法來表徵:UV-Vis分光光度法、反相HPLC、HIC、質譜術、ELISA及電泳。亦可根據藥物/抗體來測定ADC之定量分佈。可藉由ELISA來測定具體ADC製劑中藥物/抗體之平均值。然而,因抗體-抗原結合及ELISA之檢測限制所致而無法容易地辨別出藥物/抗體值之分佈。而且,用於檢測抗體-藥物偶聯物之ELISA分析無法確定藥物部分附接至抗體之何處,例如重鏈或輕鏈片段或具體胺基酸殘基。 VI.診斷及篩選 A.診斷 本發明提供用於檢測、診斷或監測增生性病症之活體外及活體內方法以及篩選來自患者之細胞以鑑別腫瘤細胞(包括致瘤細胞)之方法。該等方法包括鑑別患有癌症之個體用於治療或監測癌症之進展,其包含使患者或自患者獲得之樣品與能夠特異性識別並締合BMPR1B決定子之檢測劑(例如,抗體或核酸探針)接觸(活體內或活體外),及檢測樣品中檢測劑之存在或不存在或締合量。在所選實施例中,檢測劑將包含與如本文所述之可檢測標記或報導基因分子締合之抗體。在某些其他實施例中,將投與BMPR1B抗體且使用二級經標記抗體(例如,抗-鼠類抗體)來檢測。在其他實施例(例如,原位雜交或ISH)中,將使用與基因體BMPR1B決定子反應之核酸探針來檢測、診斷或監測增生性病症。 更通常而言,BMPR1B決定子之存在及/或量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獲得之多種蛋白質或核酸分析技術中之任一者來量測,該等技術為例如直接物理量測(例如質譜)、結合分析(例如免疫分析、凝集分析及免疫層析分析)、聚合酶鏈反應(PCR、RT-PCR;RT-qPCR)技術、分枝寡核苷酸技術、北方墨點(Northern blot)技術、寡核苷酸雜交技術及原位雜交技術。該方法亦可包含量測源自化學反應之信號,例如吸光度之變化、螢光之變化、化學發光或電化學發光之產生、反射率、折射率或光散射之變化、可檢測標記自表面之累積或釋放、氧化或還原或氧化還原物質、電流或電位、磁場之變化等。適宜檢測技術可經由標記之光致發光(例如,經由量測螢光、時間解析螢光、衰減波螢光、上轉換磷光體、多光子螢光等)、化學發光、電化學發光、光散射、吸光度、放射性、磁場、酶活性(例如,經由引起吸光度或螢光之變化或引起化學發光發射之酶反應來量測酶活性)量測該等標記以量測經標記結合試劑之參與來檢測結合事件。或者,可使用無需使用標記之檢測技術,例如基於量測質量(例如表面聲波量測)、折射率(例如表面電漿共振量測)或分析物之固有發光之技術。 在一些實施例中,檢測劑與樣品中之具體細胞或細胞組份之締合指示該樣品可含有致瘤細胞,由此指示可使用如本文所述之抗體或ADC有效地治療患有癌症之個體。 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分析可包含免疫組織化學法(IHC)分析或其變化形式(例如,螢光ABC、發色ABC、標準ABC、標準LSAB等)、免疫細胞化學法或其變化形式(例如,直接免疫細胞化學法、間接免疫細胞化學法、螢光免疫細胞化學法、發色免疫細胞化學法等)或原位雜交(ISH)或其變化形式(例如,發色原位雜交(CISH)或螢光原位雜交(DNA-FISH或RNA-FISH))。 就此而言,本發明之某些態樣包含使用經標記之BMPR1B用於免疫組織化學法(IHC)。更具體而言,可使用BMPR1B IHC作為診斷工具來幫助診斷多種增生性病症及監測針對治療(包括BMPR1B抗體療法)之潛在反應。在某些實施例中,BMPR1B抗體將偶聯至一或多個報導基因分子。在其他實施例中,BMPR1B抗體將未經標記且將用與一或多個報導基因分子締合之單獨藥劑(例如,抗-鼠類抗體)來檢測。如本文所論述且如下文實例中所顯示,可對已經化學固定(包括但不限於:甲醛、戊二醛、四氧化鋨、重鉻酸鉀、乙酸、醇、鋅鹽、氯化汞、四氧化鉻及苦味酸)及包埋(包括但不限於: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石蠟及樹脂)或經由冷凍保藏之組織實施相容性診斷分析。該等分析可用於指導治療決策及確定投藥方案及時間。 本發明之其他尤其相容之態樣涉及使用原位雜交來檢測或監測BMPR1B決定子。原位雜交技術或ISH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簡言之,將細胞固定且將含有特定核苷酸序列之可檢測探針添加至經固定細胞中。若該等細胞含有互補核苷酸序列,則可檢測到之探針將與其雜交。可使用本文所述之序列資訊設計探針來鑑別表現基因型BMPR1B決定子之細胞。探針較佳與對應於該等決定子之核苷酸序列雜交。雜交條件可以常規方式最佳化以藉由不完全互補雜交使背景信號最小化,但較佳地探針較佳與所選BMPR1B決定子完全互補。在所選實施例中,探針經附接至可容易地藉由標準螢光方法檢測之探針之螢光染料標記。 相容性活體內治療診斷劑或診斷分析可包含業內公認成像或監測技術,例如磁共振成像、電腦化斷層攝影術(例如CAT掃描)、正電子斷層攝影術(例如PET掃描)、放射線攝影、超音波等,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用於檢測及量化患者樣品(例如血漿或血液)中具體決定子(例如BMPR1B蛋白)之量,其進而可用於檢測、診斷或監測與相關決定子相關之增生性病症。舉例而言,血液及骨髓樣品可與流式細胞術結合使用來檢測及量測BMPR1B表現(或另一共表現標記物)並監測疾病之進展及/或對治療之反應。在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抗體可用於檢測、監測及/或量化活體內或活體外循環腫瘤細胞(WO 2012/0128801)。在其他實施例中,循環腫瘤細胞可包含致瘤細胞。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可在療法或方案之前使用所揭示之抗體評價或表徵個體或個體樣品中之致瘤細胞來建立基線。在其他實例中,可評價衍生自所治療個體之樣品之致瘤細胞。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分析活體內癌症進展及/或發病機制之方法。在另一實施例中,活體內癌症進展及/或發病機制之分析包含測定腫瘤進展之程度。在另一實施例中,分析包含腫瘤之鑑別。在另一實施例中,對原發性腫瘤實施腫瘤進展之分析。在另一實施例中,分析係端視癌症之類型隨時間實施,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在另一實施例中,在活體內實施源自原發性腫瘤之轉移細胞之繼發性腫瘤之進一步分析。在另一實施例中,分析繼發性腫瘤之大小及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實施進一步離體分析。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分析活體內癌症進展及/或發病機制之方法,其包括測定細胞轉移或檢測及量化循環腫瘤細胞之量。在另一實施例中,細胞轉移之分析包含測定自原發性腫瘤不連續之位點之細胞的進行性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實施程序以監測經由血管系統、淋巴、在體腔內或其組合分散之腫瘤細胞。在另一實施例中,細胞轉移分析係根據細胞遷移、傳播、外滲、增殖或其組合來實施。 在某些實例中,可在療法之前使用所揭示之抗體評價或表徵個體或個體樣品中之致瘤細胞來建立基線。在其他實例中,樣品衍生自所治療之個體。在一些實例中,在個體開始或終止治療後至少約1天、2天、4天、6天、7天、8天、10天、12天、14天、15天、16天、18天、20天、30天、60天、90天、6個月、9個月、12個月或>12個月自個體獲取樣品。在某些實例中,在一定劑量數後(例如,在療法之2個、5個、10個、20個、30個或更多個劑量後)評價或表徵致瘤細胞。在其他實例中,在接受一或多個療法後1週、2週、1個月、2個月、1年、2年、3年、4年或更長時間表徵或評價致瘤細胞。 B.篩選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本發明抗體來篩選樣品以鑑別藉由與決定子相互作用改變腫瘤細胞之功能或活性之化合物或藥劑(例如,抗體或ADC)。在一個實施例中,使腫瘤細胞與抗體或ADC接觸,且該抗體或ADC可用於篩選表現某一靶(例如BMPR1B)之腫瘤細胞,以鑑別該等細胞用於多個目的(包括但不限於診斷目的)、監測該等細胞以確定治療效能或針對該等表現靶之細胞富集細胞群體。 在另一實施例中,方法包括使腫瘤細胞與測試劑或化合物直接或間接接觸,及確定該測試劑或化合物是否調節決定子締合之腫瘤細胞之活性或功能,例如細胞形態或活力之改變、標記物之表現、分化或去分化、細胞呼吸、粒線體活性、膜完整性、成熟、增殖、活力、細胞凋亡或細胞死亡。直接相互作用之一個實例係物理相互作用,而間接相互作用包括例如組合物對中間分子之作用,該中間分子進而作用於所提及實體(例如,細胞或細胞培養物)。 篩選方法包括高通量篩選,其可包括視情況位於或置於例如培養皿、管、燒瓶、滾瓶或板上之預定位置之細胞陣列(例如,微陣列)。高通量機器人或人工處置方法可探測化學相互作用並在短時間段內測定許多基因之表現量。業內已研發出例如藉助螢光團或微陣列(Mocellin及Rossi, 2007, PMID: 17265713)及以極快速之速率處理資訊之自動化分析(例如,參見Pinhasov等人,2004, PMID: 15032660)利用分子信號之技術。可篩選之文庫包括例如小分子文庫、噬菌體展示文庫、全人類抗體酵母展示文庫(Adimab)、siRNA文庫及腺病毒轉染載體。 VII.醫藥製劑及治療應用 A.調配物及投與途徑 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可以多種方式使用業內公認技術來調配。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治療組合物可單獨或與最少量其他組份一起投與,而其他可視情況經調配以含有適宜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如本文所用之「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含賦形劑、媒劑、佐劑及稀釋劑,其為業內所熟知且可購自商業來源用於醫藥製劑中(例如,參見Gennaro (2003)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with Facts and Comparisons: Drugfacts Plus ,第20版,Mack Publishing;Ansel等人(2004)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第7版,Lippe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Kibbe等人(2000)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第3版,Pharmaceutical Press。) 適宜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含呈相對惰性且可有助於投與抗體或ADC或可幫助將活性化合物處理成經醫藥最佳化以遞送至作用位點之製劑的物質。 該等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可改變調配物之形式、稠度、黏性、pH、張力、穩定性、滲透度、藥物動力學、蛋白質聚集或溶解性之藥劑,且包括緩衝劑、潤濕劑、乳化劑、稀釋劑、囊封劑及皮膚增滲劑。載劑之某些非限制性實例包括鹽水、緩衝鹽水、右旋糖、精胺酸、蔗糖、水、甘油、乙醇、山梨醇、葡聚糖、羧甲基纖維素鈉及其組合。用於全身投與之抗體可經調配用於腸內、非經腸或局部投與。實際上,可同時使用所有三種類型之調配物來達成活性成分之全身投與。用於非經腸及經腸藥物遞送之賦形劑以及調配物闡述於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2000)第20版,Mack Publishing中。 適於腸內投與之調配物包括硬或軟明膠膠囊、丸劑、錠劑(包括包衣錠劑)、酏劑、懸浮液、糖漿或其吸入及控制釋放形式。 適於非經腸投與(例如藉由注射)之調配物包括水性或非水性、等滲、無熱原、無菌液體(例如溶液、懸浮液),其中活性成分溶解、懸浮或以其他方式提供(例如於脂質體或其他微粒中)。該等液體可另外含有使調配物與預期受試者之血液(或其他相關體液)等滲之其他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例如抗氧化劑、緩衝劑、防腐劑、穩定劑、抑菌劑、懸浮劑、增稠劑及溶質。賦形劑之實例包括例如水、醇、多元醇、甘油、植物油及諸如此類。適用於該等調配物中之醫藥上可接受之等滲載劑之實例包括氯化鈉注射液、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或乳酸化林格氏注射液。 在尤佳實施例中,可凍乾本發明之經調配組合物以提供抗體或ADC之粉末形式,其隨後可在投與之前經重構。用於製備可注射溶液之無菌粉末可藉由以下方式來生成:凍乾包含所揭示抗體或ADC之溶液,以產生包含活性成分以及任何可選共溶生物相容性成分之粉末。通常,分散液或溶液係藉由將活性化合物納入含有基礎分散介質或溶劑(例如,稀釋劑)及視情況其他生物相容性成分之無菌媒劑中來製備。相容性稀釋劑係在醫藥上可接受(對於投與人類安全且無毒)且可用於製備液體調配物(例如在凍乾後重構之調配物)者。實例性稀釋劑包括無菌水、抑菌性注射用水(BWFI)、pH緩衝溶液(例如磷酸鹽緩衝鹽水)、無菌鹽水溶液、林格氏溶液或右旋糖溶液。在替代實施例中,稀釋劑可包括鹽水溶液及/或緩衝液。 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抗-BMPR1B抗體或ADC將與醫藥上可接受之糖組合凍乾。「醫藥上可接受之糖」係在與所關注蛋白質組合時顯著防止或降低該蛋白質在儲存時之化學及/或物理不穩定性之分子。在意欲將調配物凍乾且然後重構時。如本文所用之醫藥上可接受之糖亦可稱為「凍乾保護劑」。實例性糖及其相應糖醇包括:胺基酸,例如麩胺酸單鈉或組胺酸;甲胺,例如甜菜鹼;易溶鹽,例如硫酸鎂;多元醇,例如三元或更高分子量糖醇,例如甘油、葡聚糖、赤藻糖醇、甘油、阿拉伯糖醇、木糖醇、山梨醇及甘露醇;丙二醇;聚乙二醇;PLURONICS® ;及其組合。其他實例性凍乾保護劑包括甘油及明膠,以及蜜二糖、蜜三糖、棉子糖、甘露三糖及水蘇糖。還原糖之實例包括葡萄糖、麥芽糖、乳糖、麥芽酮糖、異麥芽酮糖及乳酮糖。非還原糖之實例包括選自糖醇及其他直鏈多元醇之多羥基化合物之非還原醣苷。較佳糖醇係單醣苷,尤其彼等藉由還原諸如乳糖、麥芽糖、乳酮糖及麥芽酮糖等二醣獲得之化合物。醣苷側基可為葡萄糖苷或半乳糖苷。糖醇之其他實例係葡萄糖醇、麥芽糖醇、乳糖醇及異麥芽酮糖。較佳醫藥上可接受之糖係非還原糖海藻糖或蔗糖。醫藥上可接受之糖係以「保護量」(例如預凍乾)添加至調配物中,此意味著該蛋白質在儲存期間(例如,在重構及儲存後)基本上保持其物理及化學穩定性及完整性。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相容性凍乾保護劑可以介於以下範圍內之濃度添加至液體或凍乾調配物中:約1 mM至約1000 mM、約25 mM至約750 mM、約50 mM至約500 mM、約100 mM至約300 mM、約125 mM至約250 mM、約150 mM至約200 mM或約165 mM至約185 mM。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添加凍乾保護劑以提供下列濃度:約10 mM、約25 mM、約50 mM、約75 mM、約100 mM、約125 mM、約130 mM、約140 mM、約150 mM、約160 mM、約165 mM、約170 mM、約175 mM、約180 mM、約185 mM、約190 mM、約200 mM、約225 mM、約250 mM、約300 mM、約400 mM、約500 mM、約600 mM、約700 mM、約800 mM、約900 mM或約1000 mM。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凍乾保護劑可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糖。在尤佳態樣中,醫藥上可接受之糖將包含海藻糖或蔗糖。 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液體及凍乾調配物可包含某些化合物,包括胺基酸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以用作穩定劑或緩衝劑。該等化合物可以介於以下範圍內之濃度來添加:約1 mM至約100 mM、約5 mM至約75 mM、約5 mM至約50 mM、約10 mM至約30 mM或約15 mM至約25 mM。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添加緩衝劑以提供下列濃度:約1 mM、約5 mM、約10 mM、約15 mM、約20 mM、約25 mM、約30 mM、約35 mM、約40 mM、約50 mM、約60 mM、約70 mM、約80 mM、約90 mM或約100 mM。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可添加緩衝劑以提供下列濃度:約5 mM、約10 mM、約15 mM、約20 mM、約25 mM、約30 mM、約35 mM、約40 mM、約50 mM、約60 mM、約70 mM、約80 mM、約90 mM或約100 mM。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緩衝劑將包含組胺酸鹽酸鹽。 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液體及凍乾調配物可包含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例如作為穩定劑之聚山梨醇酯20、聚山梨醇酯40、聚山梨醇酯60或聚山梨醇酯80。該等化合物可以介於以下範圍內之濃度來添加:約0.1 mg/ml至約2.0 mg/ml、約0.1 mg/ml至約1.0 mg/ml、約0.2 mg/ml至約0.8 mg/ml、約0.2 mg/ml至約0.6 mg/ml或約0.3 mg/ml至約0.5 mg/ml。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添加表面活性劑以提供下列濃度:約0.1 mg/ml、約0.2 mg/ml、約0.3 mg/ml、約0.4 mg/ml、約0.5 mg/ml、約0.6 mg/ml、約0.7 mg/ml、約0.8 mg/ml、約0.9 mg/ml或約1.0 mg/ml。在其他所選實施例中,可添加表面活性劑以提供下列濃度:約1.1 mg/ml、約1.2 mg/ml、約1.3 mg/ml、約1.4 mg/ml、約1.5 mg/ml、約1.6 mg/ml、約1.7 mg/ml、約1.8 mg/ml、約1.9 mg/ml或約2.0 mg/ml。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表面活性劑將包含聚山梨醇酯20或聚山梨醇酯40。 用於非經腸投與(例如,靜脈內注射)之所揭示抗體或ADC之相容性調配物可包含約10 μg/mL至約100 mg/mL之ADC或抗體濃度。在某些所選實施例中,抗體或ADC濃度將包含20 μg/mL、40 μg/mL、60 μg/mL、8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300、μg/mL、400 μg/mL、500 μg/mL、600 μg/mL、700 μg/mL、800 μg/mL、900 μg/mL或1 mg/mL。在其他實施例中,ADC濃度將包含2 mg/mL、3 mg/mL、4 mg/mL、5 mg/mL、6 mg/mL、8 mg/mL、10 mg/mL、12 mg/mL、14 mg/mL、16 mg/mL、18 mg/mL、20 mg/mL、25 mg/mL、30 mg/mL、35 mg/mL、40 mg/mL、45 mg/mL、50 mg/mL、60 mg/mL、70 mg/mL、80 mg/mL、90 mg/mL或100 mg/mL。 無論是否自凍乾粉末重構,液體BMPR1B ADC調配物(例如,如上文剛剛闡述)可在投與之前進一步經稀釋(較佳於水性載劑中)。舉例而言,上文所提及之液體調配物可進一步稀釋至含有0.9%氯化鈉注射液之輸注袋、USP或等效物(經適當變通後)中,以達成用於投與之期望劑量值。在某些態樣中,經完全稀釋之BMPR1B ADC溶液將使用IV裝置經由靜脈內輸注來投與。較佳地,所投與之BMPR1B ADC藥物溶液(無論係藉由靜脈內(IV)輸注抑或注射)係澄清、無色且不含可見粒子。 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可藉由多種途徑在活體內投與有需要之個體,該等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經口、靜脈內、動脈內、皮下、非經腸、鼻內、肌內、心內、室內、氣管內、經頰、直腸、腹膜內、真皮內、局部、經皮及鞘內或藉由植入或吸入。可將標的組合物調配成呈固體、半固體、液體或氣態形式之製劑;包括(但不限於)錠劑、膠囊、粉末、顆粒、軟膏劑、溶液、栓劑、灌腸劑、注射液、吸入劑及氣溶膠。可根據預期應用及治療方案來選擇適宜調配物及投與途徑。 B.劑量及投藥方案 具體劑量方案(即劑量、時間及重複次數)將端視具體個體以及經驗考慮(例如藥物動力學,例如半衰期、清除率等)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例如主治醫師)可基於考慮病況及所治療病況之嚴重程度、所治療個體之年齡及一般健康狀況及諸如此類來確定投與頻率。投與頻率可在療程內基於所選組合物及投藥方案之效能之評價進行調整。該評價可基於特定疾病、病症或病況之標記物來進行。在個體患有癌症之實施例中,該等評價包括經由觸診或目測觀察直接量測腫瘤大小;藉由x射線或其他成像技術間接量測腫瘤大小;如藉由腫瘤樣品之直接腫瘤生檢及顯微鏡檢查評價之改良;量測根據本文所述方法鑑別之間接腫瘤標記物(例如用於前列腺癌之PSA)或抗原;增生性或致瘤細胞數量之減少、該等贅瘤細胞減少之維持;贅瘤細胞增殖之減少;或轉移發生之延遲。 本發明之BMPR1B抗體或ADC可以多個範圍來投與。該等範圍包括約5 μg/kg體重至約100 mg/kg體重/劑量;約50 μg/kg體重至約5 mg/kg體重/劑量;約100 μg/kg體重至約10 mg/kg體重/劑量。其他範圍包括約100 μg/kg體重至約20 mg/kg體重/劑量及約0.5 mg/kg體重至約20 mg/kg體重/劑量。在某些實施例中,劑量為至少約100 μg/kg體重、至少約250 μg/kg體重、至少約750 μg/kg體重、至少約3 mg/kg體重、至少約5 mg/kg體重、至少約10 mg/kg體重。 在所選實施例中,BMPR1B抗體或ADC將以下列劑量來投與(較佳靜脈內):約10 μg/kg體重/劑量、20 μg/kg體重/劑量、30 μg/kg體重/劑量、40 μg/kg體重/劑量、50 μg/kg體重/劑量、60 μg/kg體重/劑量、70 μg/kg體重/劑量、80 μg/kg體重/劑量、90 μg/kg體重/劑量或100 μg/kg體重/劑量。其他實施例可包含以下列劑量投與抗體或ADC:約200 μg/kg體重/劑量、300 μg/kg體重/劑量、400 μg/kg體重/劑量、500 μg/kg體重/劑量、600 μg/kg體重/劑量、700 μg/kg體重/劑量、800 μg/kg體重/劑量、900 μg/kg體重/劑量、1000 μg/kg體重/劑量、1100 μg/kg體重/劑量、1200 μg/kg體重/劑量、1300 μg/kg體重/劑量、1400 μg/kg體重/劑量、1500 μg/kg體重/劑量、1600 μg/kg體重/劑量、1700 μg/kg體重/劑量、1800 μg/kg體重/劑量、1900 μg/kg體重/劑量或2000 μg/kg體重/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所揭示之偶聯物將以下列劑量投與:2.5 mg/kg、3 mg/kg、3.5 mg/kg、4 mg/kg、4.5 mg/kg、5 mg/kg、5.5 mg/kg、6 mg/kg、6.5 mg/kg、7 mg/kg、7.5 mg/kg、8 mg/kg、9 mg/kg或10 mg/kg。在其他實施例中,偶聯物可以下列劑量投與:12 mg/kg體重/劑量、14 mg/kg體重/劑量、16 mg/kg體重/劑量、18 mg/kg體重/劑量或20 mg/kg體重/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偶聯物可以下列劑量投與:25 mg/kg體重/劑量、30 mg/kg體重/劑量、35 mg/kg體重/劑量、40 mg/kg體重/劑量、45 mg/kg體重/劑量、50 mg/kg體重/劑量、55 mg/kg體重/劑量、60 mg/kg體重/劑量、65 mg/kg體重/劑量、70 mg/kg體重/劑量、75 mg/kg體重/劑量、80 mg/kg體重/劑量、90 mg/kg體重/劑量或100 mg/kg體重/劑量。利用本文之教示,基於臨床前動物研究、臨床觀察以及標準醫學及生物化學技術及量測,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確定適用於各種BMPR1B抗體或ADC之劑量。 可根據如U.S.P.N. 7,744,877中所揭示之體表面積(BSA)計算來預測其他投藥方案。如業內所熟知,BSA係使用患者之身高及體重來計算且提供如由其身體之表面積表示之個體大小之量度。在某些實施例中,偶聯物可以下列劑量投與:1 mg/m2 至800 mg/m2 、50 mg/m2 至500 mg/m2 及100 mg/m2 、150 mg/m2 、200 mg/m2 、250 mg/m2 、300 mg/m2 、350 mg/m2 、400 mg/m2 或450 mg/m2 。亦應瞭解,可使用業內公認及經驗技術來確定適宜劑量。 抗-BMPR1B抗體或ADC可根據特定時間表投與。通常,向個體投與一或多次有效劑量之BMPR1B偶聯物。更具體而言,每月一次、多於每月一次或少於每月一次向個體投與有效劑量之ADC。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投與多次有效劑量之BMPR1B抗體或ADC,包括持續至少一個月、至少六個月、至少一年、至少兩年之時段或數年之時段。在其他實施例中,在所揭示抗體或ADC之投與之間可經過數天(2天、3天、4天、5天、6天或7天)、數週(1週、2週、3週、4週、5週、6週、7週或8週)或數月(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6個月、7個月或8個月)或甚至1年或數年。 在一些實施例中,涉及所偶聯抗體之療程將包含在數週或數月之時段內所選藥品之多個劑量。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可每天、每兩天、每四天、每週、每十天、每兩週、每三週、每月、每六週、每兩個月、每十週或每三個月一次投與。就此而言,應瞭解,基於患者反應及臨床實踐,可改變各劑量或可調整間隔。本發明亦涵蓋不連續投與或將每日劑量分成若干次部分投與。本發明組合物及抗癌劑可交替數天或數週互換投與;或可給出抗體治療之序列,然後進行抗癌劑療法之一或多次治療。在任一情形下,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化學治療劑之適宜劑量通常將大致為臨床療法中已採用之彼等,其中化學治療劑係單獨投與或與其他化學治療劑組合投與。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BMPR1B抗體或ADC可用於維持療法中以減少或消除疾病初始呈現後腫瘤復發之機會。較佳地,將治療該病症且消除、減少或以其他方式改善初始腫瘤團塊,故患者為無症狀或處於緩解中。此時,即使使用標準診斷程序存在極少或無疾病指示,仍可向個體投與一或多次醫藥有效量之所揭示抗體。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調節劑可以預防方式或作為輔助療法用於預防減積程序後之腫瘤轉移或減小其可能性。如本發明中所用之「減積程序」意指減小腫瘤團塊或改善腫瘤負荷或腫瘤增殖之任何程序、技術或方法。實例性減積程序包括(但不限於)手術、輻射治療(即,束輻射)、化學療法、免疫療法或燒蝕。可在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根據本發明容易確定之適宜時間下,如臨床、診斷或治療診斷程序所建議投與所揭示之ADC來減少腫瘤轉移。 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包含向無症狀但具有罹患癌症風險之個體投與所揭示抗體或ADC。亦即,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可在真正預防意義下使用並給予已經檢查或測試且具有一或多個所述風險因子(例如基因體適應症、家族病史、活體內或活體外測試結果等)但尚未罹患贅瘤之患者。 亦可憑經驗確定已給予一或多次投與之個體中所揭示治療組合物之劑量及方案。舉例而言,可給予個體遞增劑量之如本文所述產生之治療組合物。在所選實施例中,可分別基於經驗確定或所觀察到之副作用或毒性逐漸增加或減少或減弱劑量。為評價所選組合物之效能,可如先前所述遵循特定疾病、病症或病況之標記物。對於癌症,該等評價包括經由觸診或目測觀察直接量測腫瘤大小;藉由x射線或其他成像技術間接量測腫瘤大小;如藉由腫瘤樣品之直接腫瘤生檢及顯微鏡檢查評價之改良;量測根據本文所述方法鑑別之間接腫瘤標記物(例如用於前列腺癌之PSA)或致瘤抗原;疼痛或麻痺之減輕;經改良之與腫瘤相關之語言、視覺、呼吸或其他失能;增加的食欲;或如藉由公認測試所量測之生活品質之提高或存活期之延長。熟習此項技術者應明瞭,劑量將端視個體、贅瘤性病況之類型、贅瘤性病況之時期、贅瘤性病況是否已開始轉移至個體之其他位置及所使用之過去及同時治療而定。 C.抗癌劑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癌劑」係「治療部分」之一個子集,該「治療部分」又係闡述為「醫藥活性化合物或部分」之藥劑的子集。更特別地,「抗癌劑」意指可用於治療細胞增生性病症(例如癌症)之任何藥劑(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且包括(但不限於)細胞毒性劑、細胞生長抑制劑、抗血管生成劑、減積劑、化學治療劑、放射治療劑、靶向抗癌劑、生物反應改良劑、治療性抗體、癌症疫苗、細胞介素、激素療法、抗轉移劑及免疫治療劑。應注意,抗癌劑之前述分類彼此並不排斥且所選藥劑可歸於一或多個類別中。舉例而言,相容性抗癌劑可分類為細胞毒性劑及化學治療劑。因此,應根據本發明且然後根據其在醫學業內之應用理解各前述術語。 在較佳實施例中,抗癌劑可包括抑制或消除或經設計以抑制或消除癌細胞或可能變成癌性或產生致瘤子代之細胞(例如致瘤細胞)的任何化學藥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就此而言,所選化學藥劑(細胞週期依賴性藥劑)通常針對細胞生長或分裂所需之細胞內過程,且因此特別有效地針對通常快速生長及分裂之癌細胞。舉例而言,長春新鹼使微管解聚合,且因此抑制快速分裂之腫瘤細胞進入有絲分裂。在其他情形下,所選化學藥劑係干擾細胞在其生命週期之任一點之存活且可在定向治療中有效之非細胞週期依賴性藥劑(例如ADC)。舉例而言,某些吡咯并苯并二氮呯結合至細胞DNA之小溝且在遞送至核時抑制轉錄。關於組合療法或ADC組份之選擇,應瞭解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根據本發明輕易地鑑別相容性細胞週期依賴性藥劑及非細胞週期依賴性藥劑。 在任一情形下且如上文所提及,應瞭解,所選抗癌劑可與除本文所揭示之抗-BMPR1B抗體及ADCs外之各其他療法(例如CHOP療法)組合投與。另外,應進一步瞭解,在所選實施例中,該等抗癌劑可包含偶聯物且可在投與之前與抗體締合。在某些實施例中,所揭示抗癌劑將連接至抗-BMPR1B抗體以提供如本文所揭示之ADC。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細胞毒性劑」 (或細胞毒素)通常意指對細胞之毒性在於其降低或抑制細胞功能及/或引起腫瘤細胞破壞之物質。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物質係衍生自活生物體之天然分子或其類似物(自天然來源純化或以合成方式製備)。細胞毒性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細菌之小分子毒素或酶活性毒素(例如,卡奇黴素、白喉毒素、假單胞菌屬內毒素及外毒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al)腸毒素A)、真菌之小分子毒素或酶活性毒素(例如,α-帚麴菌素(α-sarcin)、侷限麴菌素(restrictocin))、植物之小分子毒素或酶活性毒素(例如,相思子素、蓖麻毒蛋白、莫迪素(modeccin)、槲寄生素、商陸抗病毒蛋白、肥皂草毒素、白樹素、苦瓜毒素、天花粉蛋白、大麥毒素、油桐(Aleurites fordii)蛋白、石竹素蛋白、美洲商陸(Phytolacca mericana)蛋白[PAPI、PAPII及PAP-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抑制劑、瀉果素、巴豆毒素、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抑制劑、米特格林(mitegellin)、侷限麴菌素、酚黴素、新黴素及新月毒素)或動物之小分子毒素或酶活性毒素(例如細胞毒性RNase,例如細胞外胰臟RNase;DNase I,包括其片段及/或變體)。本文闡述其他相容性細胞毒性劑,包括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類美登素、奧裡斯他汀、尾海兔素、倍癌黴素、瓢菌素及吡咯并苯并二氮呯。 更通常而言,可與本發明抗體組合(或偶聯)使用之細胞毒性劑或抗癌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烷基化劑、磺酸烷基酯、阿那曲唑(anastrozole)、瓢菌素、氮丙啶、乙烯亞胺及甲基蜜胺、多聚乙醯、喜樹鹼(camptothecin)、BEZ-235、硼替佐米(bortezomib)、苔蘚蟲素(bryostatin)、海綿他汀(callystatin)、CC-1065、色瑞替尼、克唑替尼、念珠藻素(cryptophycin)、尾海兔素、倍癌黴素、艾榴塞洛素(eleutherobin)、厄洛替尼、水鬼蕉鹼(pancratistatin)、匍枝珊瑚醇(sarcodictyin)、海綿抑制素(spongistatin)、氮芥、抗生素、烯二炔達內黴素(enediyne dynemicin)、雙磷酸鹽、埃斯培拉黴素、色蛋白烯二炔抗生素發色團、阿克拉黴素(aclacinomysin)、放線菌素、安麯黴素(authramycin)、偶氮絲胺酸、博來黴素、放線菌素C、坎磷醯胺(canfosfamide)、卡柔比星(carabicin)、洋紅黴素(carminomycin)、嗜癌菌素(carzinophilin)、色黴素(chromomycinis)、環磷醯胺、放線菌素D、道諾黴素、地托比星(detorubicin)、6-重氮-5-側氧基-L-正白胺酸、多柔比星、泛艾黴素、依索比星(esorubicin)、依西美坦(exemestane)、氟尿嘧啶、氟維司群(fulvestrant)、吉非替尼(gefitinib)、艾達黴素(idarubicin)、拉帕替尼(lapatinib)、來曲唑(letrozole)、洛那法尼(lonafarnib)、麻西羅黴素(marcellomycin)、乙酸甲地孕酮、絲裂黴素、黴酚酸、諾加黴素(nogalamycin)、橄欖黴素(olivomycin)、帕唑帕尼(pazopanib)、派來黴素(peplomycin)、泊非黴素(potfiromycin)、嘌呤黴素(puromycin)、三鐵阿黴素(quelamycin)、雷帕黴素(rapamycin)、羅多比星(rodorubicin)、索拉菲尼、鏈黑菌素(streptonigrin)、鏈脲黴素(streptozocin)、他莫昔芬、檸檬酸他莫昔芬、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替帕迪納(tepadina)、替比法尼(tipifarnib)、殺結核菌素(tubercidin)、烏苯美司(ubenimex)、凡德他尼(vandetanib)、氟氯唑(vorozole)、XL-147、淨司他丁(zinostatin)、佐柔比星(zorubicin);抗代謝劑、葉酸類似物、嘌呤類似物、雄激素、抗腎上腺藥、葉酸補充劑(例如亞葉酸)、醋葡醛內酯(aceglatone)、醛磷醯胺醣苷(aldophosphamide glycoside)、胺基乙醯丙酸、乙炔脲嘧啶(eniluracil)、安吖啶、貝司特布斯(bestrabucil)、比生群(bisantrene)、依達曲沙(edatraxate)、地磷醯胺(defofamine)、地美可辛(demecolcine)、地吖醌(diaziquone)、依氟鳥胺酸(elfornithine)、伊利醋銨(elliptinium acetate)、埃博黴素、乙環氧啶(etoglucid)、硝酸鎵、羥基脲、香菇多醣、氯尼達明(lonidainine)、類美登素、米托胍腙(mitoguazone)、米托蒽醌、莫哌達醇(mopidanmol)、二胺硝吖啶(nitraerine)、噴斯他丁(pentostatin)、蛋胺氮芥(phenamet)、吡柔比星(pirarubicin)、洛索蒽醌(losoxantrone)、鬼臼酸、2-乙基醯肼、苯卡巴肼(procarbazine)、多醣複合物、雷佐生(razoxane);根瘤菌素(rhizoxin);SF-1126、西佐喃(sizofiran);鍺螺胺(spirogermanium);細交鏈孢菌酮酸;三亞胺醌(triaziquone);2,2',2''-三氯三乙胺;單端孢黴烯(T-2毒素、黏液黴素(verracurin) A、桿孢菌素(roridin) A及蛇形菌素(anguidine));烏拉坦(urethan);長春地辛;達卡巴嗪;甘露氮芥(mannomustine);二溴甘露醇;二溴衛矛醇;哌泊溴烷(pipobroman);加西托星(gacytosine);阿糖胞苷;環磷醯胺;噻替派;類紫杉醇(taxoid)、苯丁酸氮芥(chloranbucil);吉西他濱;6-硫鳥嘌呤;巰基嘌呤;胺甲喋呤;鉑類似物、長春鹼;鉑;依託泊苷;異環磷醯胺;米托蒽醌;長春新鹼;長春瑞濱;諾消靈(novantrone);替尼泊苷;依達曲沙(edatrexate);柔紅黴素;胺基喋呤(aminopterin);截瘤達(xeloda);依班膦酸鹽(ibandronate);伊立替康、拓樸異構酶抑制劑RFS 2000;二氟甲基鳥胺酸;類視色素;卡培他濱(capecitabine);考布他汀(combretastatin);甲醯四氫葉酸;奧沙利鉑(oxaliplatin);XL518、減少細胞增殖之PKC-α、Raf、H-Ras、EGFR及VEGF-A抑制劑及上述任一者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酸或衍生物。此定義亦包括用於調控或抑制激素對腫瘤之作用之抗激素劑,例如抗雌激素劑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抗體、抑制調控腎上腺中之雌激素產生之芳香酶之芳香酶抑制劑及抗雄激素劑;以及曲沙他濱(troxacitabine,1,3-二氧戊環核苷胞嘧啶類似物);反義寡核苷酸、核酶(例如VEGF表現抑制劑及HER2表現抑制劑);疫苗、PROLEUKIN® rIL-2;LURTOTECAN® 拓樸異構酶1抑制劑;ABARELIX® rmRH;長春瑞濱及埃斯培拉黴素及上述任一者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酸或衍生物。 相容性細胞毒性劑或抗癌劑亦可包含商業上或臨床上可獲得之化合物,例如厄洛替尼(TARCEVA®, Genentech/OSI Pharm.)、多西他賽(TAXOTERE®, Sanofi-Aventis)、5-FU (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CAS編號51-21-8)、吉西他濱(GEMZAR®, Lilly)、PD-0325901 (CAS編號391210-10-9, Pfizer)、順鉑(順式-二胺二氯鉑(II),CAS編號15663-27-1)、卡鉑(CAS編號41575-94-4)、太平洋紫杉醇(TAXOL®, Bristol-Myers Squibb Oncology, Princeton, N.J.)、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HERCEPTIN®, Genentech)、替莫唑胺(4-甲基-5-側氧基-2,3,4,6,8-五氮雜二環[4.3.0]九-2,7,9-三烯-9-甲醯胺,CAS編號85622-93-1、TEMODAR®、TEMODAL®, Schering Plough)、他莫昔芬((Z )-2-[4-(1,2-二苯基丁-1-烯基)苯氧基]-N ,N -二甲基乙胺、NOLVADEX®、ISTUBAL®、VALODEX®)及多柔比星(ADRIAMYCIN®)。其他商業上或臨床上可獲得之抗癌劑包含奧沙利鉑(ELOXATIN®, Sanofi)、硼替佐米(VELCADE®, Millennium Pharm.)、舒癌特(sutent) (SUNITINIB®、SU11248, Pfizer)、來曲唑(FEMARA®, Novartis)、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 (GLEEVEC®, Novartis)、XL-518 (Mek抑制劑,Exelixis, WO 2007/044515)、ARRY-886 (Mek抑制劑,AZD6244, Array BioPharma, Astra Zeneca)、SF-1126 (PI3K抑制劑,Semafore Pharmaceuticals)、BEZ-235 (PI3K抑制劑,Novartis)、XL-147 (PI3K抑制劑,Exelixis)、PTK787/ZK 222584 (Novartis)、氟維司群(FASLODEX®, AstraZeneca)、甲醯四氫葉酸(亞葉酸)、雷帕黴素(西羅莫司(sirolimus)、RAPAMUNE®, Wyeth)、拉帕替尼(TYKERB®、GSK572016, Glaxo Smith Kline)、洛那法尼(SARASAR™、SCH 66336, Schering Plough)、索拉菲尼(NEXAVAR®、BAY43-9006, Bayer Labs)、吉非替尼(IRESSA®, AstraZeneca)、伊立替康(CAMPTOSAR®、CPT-11, Pfizer)、替吡法尼(tipifarnib) (ZARNESTRA™, Johnson & Johnson)、ABRAXANE™ (不含Cremophor)、太平洋紫杉醇之白蛋白改造之奈米粒子調配物(American Pharmaceutical Partners, Schaumberg, Il)、凡德他尼(rINN、ZD6474、ZACTIMA®, AstraZeneca)、苯丁酸氮芥、AG1478、AG1571 (SU 5271;Sugen)、替西羅莫司(temsirolimus) (TORISEL®, Wyeth)、帕唑帕尼(GlaxoSmithKline)、坎磷醯胺(TELCYTA®, Telik)、噻替派及環磷醯胺(CYTOXAN®, NEOSAR®);長春瑞濱(NAVELBINE®);卡培他濱(XELODA®, Roche)、他莫昔芬(包括NOLVADEX®;檸檬酸他莫昔芬、FARESTON® (檸檬酸托瑞米芬(toremifine citrate))、MEGASE® (乙酸甲地孕酮)、AROMASIN® (依西美坦;Pfizer)、福美司坦(formestanie)、法曲唑(fadrozole)、RIVISOR® (伏氯唑)、FEMARA® (來曲唑;Novartis)及ARIMIDEX® (阿那曲唑;AstraZeneca)。 術語「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鹽」意指分子或大分子之有機或無機鹽。酸加成鹽可利用胺基形成。實例性鹽包括(但不限於)硫酸鹽、檸檬酸鹽、乙酸鹽、草酸鹽、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硝酸鹽、硫酸氫鹽、磷酸鹽、酸式磷酸鹽、異菸酸鹽、乳酸鹽、柳酸鹽、酸式檸檬酸鹽、酒石酸鹽、油酸鹽、鞣酸鹽、泛酸鹽、酒石酸氫鹽、抗壞血酸鹽、琥珀酸鹽、馬來酸鹽、龍膽酸鹽、富馬酸鹽、葡萄糖酸鹽、葡糖醛酸鹽、糖二酸鹽、甲酸鹽、苯甲酸鹽、麩胺酸鹽、甲烷磺酸鹽、乙烷磺酸鹽、苯磺酸鹽、對甲苯磺酸鹽及雙羥萘酸鹽(即1,1′亞甲基雙-(2-羥基3-萘酸鹽))。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涉及納入另一分子,例如乙酸根離子、琥珀酸根離子或其他相對離子。相對離子可為穩定母體化合物上之電荷之任一有機或無機部分。另外,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在其結構中具有一個以上之帶電原子。倘若多個帶電原子為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一部分,則該鹽可具有多個相對離子。因此,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具有一或多個帶電原子及/或一或多個相對離子。 類似地,「醫藥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或「溶劑合物」係指一或多個溶劑分子與分子或大分子之締合。形成醫藥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之溶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水、異丙醇、乙醇、甲醇、DMSO、乙酸乙酯、乙酸及乙醇胺。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可與目前臨床試驗或市售之多種抗體(或免疫治療劑)中之任一者組合使用。所揭示抗體可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抗體組合使用:阿巴伏單抗(abagovomab)、阿德木單抗(adecatumumab)、阿福圖珠單抗(afutuzumab)、阿倫單抗(alemtuzumab)、阿托珠單抗(altumomab)、阿麥妥昔單抗(amatuximab)、麻安莫單抗(anatumomab)、阿西莫單抗(arcitumomab)、阿替珠單抗、阿維魯單抗、巴維昔單抗(bavituximab)、貝妥莫單抗(bectumomab)、貝伐珠單抗、比伐單抗(bivatuzumab)、布利莫單抗(blinatumomab)、貝倫妥單抗(brentuximab)、坎妥珠單抗(cantuzumab)、卡妥索單抗(catumaxo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西他珠單抗(citatuzumab)、西妥木單抗(cixutumumab)、克立瓦妥珠單抗(clivatuzumab)、可那木單抗(conatumumab)、達西珠單抗(dacetuzumab)、達洛珠單抗(dalotuzumab)、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地莫單抗(detumomab)、卓齊妥單抗(drozitumab)、度利戈妥單抗(duligotumab)、德瓦魯單抗、杜昔妥單抗(dusigitumab)、依美昔單抗(ecromeximab)、埃羅妥珠單抗(elotuzumab)、恩司昔單抗(ensituximab)、厄馬索單抗(ertumaxomab)、埃達珠單抗(etaracizumab)、法拉圖組單抗(farletuzumab)、芬克拉妥珠單抗(ficlatuzumab)、芬妥木單抗(figitumumab)、弗蘭托單抗(flanvotumab)、弗妥昔單抗(futuximab)、蓋尼塔單抗(ganitumab)、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吉瑞妥昔單抗(girentuximab)、格萊木單抗(glembatumumab)、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伊戈伏單抗(igovomab)、英加妥珠單抗(imgatuzumab)、英達妥昔單抗(indatuximab)、伊珠單抗( inotuzumab)、英妥木單抗(intetumumab)、伊匹單抗、伊妥木單抗(iratumumab)、拉貝珠單抗(labetuzumab)、蘭布魯珠單抗、來沙木單抗(lexatumumab)、林妥珠單抗(lintuzumab)、洛伏珠單抗(lorvotuzumab)、魯卡木單抗(lucatumumab)、馬帕木單抗(mapatumumab)、馬妥珠單抗(matuzumab)、米拉珠單抗(milatuzumab)、明瑞莫單抗(minretumomab)、米妥莫單抗(mitumomab)、莫妥莫單抗(moxetumomab)、納那妥單抗(narnatumab)、那莫單抗(naptumomab)、奈昔木單抗(necitumumab)、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尼沃魯單抗、若莫單抗(nofetumomabn)、奧妥珠單抗(obinutuzumab)、奧卡妥珠單抗(ocaratuzumab)、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奧拉妥單抗(olaratumab)、奧拉帕尼(olaparib)、昂妥珠單抗(onartuzumab)、莫奧珠單抗(oportuzumab)、奧戈伏單抗(oregovo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帕圖珠單抗(parsatuzumab)、帕圖單抗(patritumab)、派姆單抗、帕圖莫單抗(pemtumo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匹利珠單抗、平妥單抗(pintumomab)、普托木單抗(pritumumab)、拉妥木單抗(racotumomab)、拉圖單抗(radretumab)、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利妥木單抗(rilotumumab)、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羅妥木單抗(robatumumab)、沙妥莫單抗(satumomab)、司美替尼、西羅珠單抗(sibrotuzumab)、司妥昔單抗(siltuximab)、司妥佐單抗(simtuzumab)、索利圖單抗(solitomab)、他妥珠單抗(tacatuzumab)、他妥莫單抗(taplitumomab)、替妥莫單抗(tenatumomab)、替普莫單抗(teprotumumab)、替加珠單抗(tigatuzu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曲妥珠單抗、托卡珠單抗(tucotuzumab)、烏妥昔單抗(ublituximab)、維妥珠單抗(veltuzumab)、沃妥珠單抗(vorsetuzumab)、沃圖莫單抗(votumumab)、紮魯木單抗(zalutumumab)、CC49、3F8、MEDI0680、MDX-1105及其組合。 其他實施例包含使用經批准用於癌症療法之抗體,包括(但不限於)利妥昔單抗、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gemtuzumab ozogamcin)、阿倫單抗、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 tiuxetan)、托西莫單抗、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帕替木單抗(patitumumab)、奧法木單抗、伊匹單抗及貝倫妥單抗維多汀(brentuximab vedotin)。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容易地鑑別與本文教示相容之其他抗癌劑。 D.放射性療法 本發明亦提供抗體或ADC與放射性療法(即,用於誘導腫瘤細胞內之局部DNA損傷之任何機制,例如γ-照射、X射線、UV-照射、微波、電子發射及諸如此類)之組合。亦涵蓋使用將放射性同位素定向遞送至腫瘤細胞之組合療法,且所揭示抗體或ADC可與靶向抗癌劑或其他靶向方式結合使用。通常,輻射療法係經約1週至約2週之時間段脈衝式投與。輻射療法可投與患有頭頸癌之個體達約6至7週。視情況,輻射療法可以單一劑量或以多個連續劑量投與。 VIII.適應症 本發明提供本發明抗體及ADC之用途,其用於診斷、診療、治療及/或預防多種病症,包括贅瘤性、發炎性、血管生成性及免疫病症及由病原體引起之病症。在某些實施例中,欲治療之疾病包含包括實體腫瘤之贅瘤性病況。在其他實施例中,欲治療之疾病包含血液惡性病。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將用於治療表現BMPR1B決定子之腫瘤或致瘤細胞。較佳地,欲治療之「個體」或「患者」將為人類,但如本文所用之該等術語明確包含任何哺乳動物物種。 應瞭解,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可用於治療處在不同疾病時期及處在其治療週期之不同點之個體。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及ADC將用作前線療法且投與先前尚未進行癌性病況治療之個體。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及ADC將用於治療第二及第三線患者(即,彼等先前已分別治療同一病況一或兩次之個體)。其他實施例將包含治療已使用所揭示之BMPR1B ADC或使用不同治療劑治療同一或相關病況三次或更多次之第四線或更高患者(例如,SCLC或BR患者)。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將用於治療先前已經治療(使用本發明之抗體或ADC或使用其他抗癌劑)且再發或經測定對先前治療具有難治性之個體。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可用於治療患有復發性腫瘤之個體。 在某些態樣中,增生性病症將包含實體腫瘤,包括(但不限於)腎上腺腫瘤、肝腫瘤、腎腫瘤、膀胱腫瘤、黑色素瘤、乳房腫瘤、胃腫瘤、卵巢腫瘤、子宮頸腫瘤、子宮腫瘤、食道腫瘤、結腸直腸腫瘤、前列腺腫瘤、胰臟腫瘤、肺腫瘤(小細胞及非小細胞二者)、甲狀腺腫瘤、癌瘤、肉瘤、神經膠母細胞瘤及各種頭頸腫瘤。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且如下文實例中所顯示,所揭示之ADC可尤其有效地治療乳癌,且在所選態樣中可尤其有效地治療管狀B型(BR-LumB)乳癌。在某些實施例中,肺癌對蒽環及/或紫杉烷(例如,多西他賽、太平洋紫杉醇、拉洛他賽(larotaxel)或卡巴他賽)具有難治性、再發性或抗性。在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中,所揭示抗體及ADC可用於治療甲狀腺髓樣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神經膠母細胞瘤、神經內分泌前列腺癌(NEPC)、高分級胃腸胰臟癌(GEP)及惡性黑色素瘤。 應瞭解,乳癌係具有若干經鑑別生物亞型之異質性疾病。就此而言,基於雌激素受體(ER)、助孕酮受體(PR)及erbB2/Her2之表現,乳癌現識別為包含至少四種不同的腫瘤亞型。該等亞型包括:基底樣/三陰性乳癌、Her2陽性乳癌、管狀A型乳癌及管狀B型乳癌。管狀A型係最常見之乳癌亞型(佔所有浸潤性乳癌之40%)且其特徵在於ER+及/或PR+/Her2-狀態、低分級腫瘤及良好預後。管狀B型亞型佔所有浸潤性乳癌之約25%且藉由ER+及/或PR+/Her2+狀態及較差結果來區分。具有陰性ER、PR及Her2狀態之乳癌亞型(佔所有浸潤性乳癌之20%)通常稱為三陰性乳癌或基底樣乳癌。Her2富集亞型(Her2+/ER-/PR-)最不常見,其佔所有浸潤性乳癌之15%。儘管本發明之抗體及ADC可用於治療所有不同類型之BMPR1B陽性乳癌,但其可尤其有效地治療基底樣乳癌及管狀B型乳癌,其中治療抗性較為常見,且如下文實例中所顯示,其中分子剖析已將BMPR1B鑑別為有前景的新治療靶。 多項基因表現研究已再現管狀A型及管狀B型亞型。兩種亞型皆具有暗示乳房之管狀上皮組份之表現模式,包括管狀細胞角蛋白8/18、ER及與ER活化相關之基因(例如CCND1 (細胞週期蛋白D1))之表現。兩種管狀亞型之間之主要分子不同在於,一般而言管狀B型具有較低的ER相關基因表現及較高的增殖基因表現。若干基因表現研究之綜述註明,藉助免疫組織化學法,約20%之管狀B型乳癌呈HER2陽性。約30%之藉由免疫組織化學法定義之HER2陽性腫瘤指配給管狀B型亞型。在許多後續研究中,管狀B型乳癌已經鑑別為具有增加的增殖之ER陽性乳癌。在基因表現研究中,諸如CCNB1、MKI67及MYBL2等增殖基因在管狀B型中與管狀A型亞型相比更高表現,此與亦在管狀B型癌症中觀察到之組織學分級III之較高比例相關聯。增殖已經一致地鑑別為若干預後多基因印記之最重要特徵,包括固有分子分類。在ER陽性/HER2陰性腫瘤中,增殖係區分高風險管狀B型腫瘤與低風險管狀A型腫瘤之最強的早期再發風險預測子。 未經治療之管狀B型乳癌之總存活期類似於基底樣及HER2陽性亞組,其廣泛識別為高風險。在使用50基因分類器將固有亞型指配給761個未經治療之乳癌患者且亞型與結果相關聯之研究(使用管狀A型亞型作為參照物之未經治療之早期乳癌之多變量分析)中,展示管狀B型乳癌具有2.43之無再發存活期(RFS)危險比(P< 0.0001),此與erbB2/HER2擴增(2.53, P = 0.00012)腫瘤之危險比類似。三陰性/基底樣乳癌具有中間存活時間,且死亡發生要早於管狀A型乳癌。存活期在Her2富集及管狀B型亞型二者之隨訪的最初3至4年期間急劇下降,隨後在後續多年隨訪內下降變緩慢。三陰性亞型顯示在最初2至2.5年期間相似的早期下降及更逐步下降至約隨訪之13年。另外,管狀乳癌似乎具有轉移至肺、骨及胸膜之偏好。若干研究表明,管狀B型乳癌對內分泌療法相對不如管狀A型乳癌敏感且對化學療法相對不如HER2富集及基底樣乳癌敏感。 與當前臨床情形不同,已顯示本發明之ADC及抗體展現抗腫瘤活性,如下文實例中所顯示。更特定而言,顯示所揭示之抗-BMPR1B ADC可有效且特異性地與管狀B型乳癌中之致瘤細胞締合。此靶向所選腫瘤細胞指示具有實質治療潛能之藥劑。 更通常而言,根據本發明經受治療之實例性贅瘤性病況可為良性或惡性;實體腫瘤或血液惡性病;且可選自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群:腎上腺腫瘤、AIDS相關癌症、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星形細胞瘤、自主神經節瘤、膀胱癌(鱗狀細胞癌及移行細胞癌)、囊胚腔病症、骨癌(牙釉質瘤、動脈瘤樣骨囊腫、骨軟骨瘤、骨肉瘤)、腦及脊髓癌、轉移性腦瘤、乳癌、頸動脈體瘤、子宮頸癌、軟骨肉瘤、脊索瘤、嫌色性腎細胞癌、透明細胞癌、結腸癌、結腸直腸癌、良性皮膚纖維組織細胞瘤、結締組織增生性小圓細胞腫瘤、室管膜瘤、上皮病症、尤恩氏腫瘤(Ewing's tumor)、骨外黏液樣軟骨肉瘤、骨纖維生成不良、骨纖維發育不良、膽囊及膽管癌、胃癌、胃腸疾病、妊娠滋養細胞疾病、生殖細胞瘤、腺病、頭頸癌、下視丘癌、腸癌、胰島細胞瘤、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腎癌(腎胚細胞瘤、乳頭狀腎細胞癌)、白血病、脂肪瘤/良性脂肪瘤性腫瘤、脂肪肉瘤/惡性脂肪瘤性腫瘤、肝癌(肝母細胞瘤、肝細胞癌)、淋巴瘤、肺癌(小細胞癌、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巨噬細胞病症、神經管胚細胞瘤、黑色素瘤、腦脊髓膜瘤、甲狀腺髓樣癌、多發性內分泌贅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神經胚細胞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卵巢癌、胰臟癌、乳頭狀甲狀腺癌、甲狀旁腺瘤、兒科癌症、外周神經鞘膜瘤、嗜鉻細胞瘤、腦下垂體瘤、前列腺癌、後代眼色素層黑色素瘤、罕見血液病、腎轉移癌、橫紋肌樣瘤、橫紋肌肉瘤、肉瘤、皮膚癌、軟組織肉瘤、鱗狀細胞癌症、胃癌、間質病症、滑膜肉瘤、睪丸癌、胸腺癌、胸腺瘤、甲狀腺轉移癌及子宮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平滑肌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將用作前線療法且投與先前尚未進行癌性病況治療之個體。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將用於治療先前已經治療(使用本發明之抗體或ADC或使用其他抗癌劑)且再發或經測定對先前治療具有難治性之個體。在所選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可用於治療患有復發性腫瘤之個體。 關於血液惡性病,應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化合物及方法可尤其有效地治療多種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基於FAB命名(M0-M7)、WHO分類、分子標記物/突變、核型、形態及其他特徵知曉其多種亞型)、譜系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AL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毛細胞白血病(HC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幼年型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JMML)及大顆粒淋巴球性白血病(LGL)以及B細胞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經典霍奇金氏淋巴瘤及結節性淋巴球優勢型霍奇金氏淋巴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低分級/NHL濾泡細胞淋巴瘤(FCC)、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黏膜相關之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外套細胞淋巴瘤(MCL)及柏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中分級/濾泡NHL、中分級瀰漫性NHL、高分級免疫母細胞性NHL、高分級淋巴母細胞性NHL、高分級小非裂解細胞NHL、大包塊疾病NHL、瓦登斯特隆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淋巴漿細胞樣淋巴瘤(LPL)、AIDS相關淋巴瘤、單核球性B細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瀰漫性小裂解細胞、大細胞免疫母細胞性淋巴母細胞瘤、小非裂解、柏基特及非柏基特、濾泡性、主要大細胞淋巴瘤;濾泡性、主要小裂解細胞淋巴瘤;及濾泡性、混合小裂解及大細胞淋巴瘤。參見Gaidono等人,「Lymphomas」,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第2卷: 2131-2145 (DeVita等人編輯,增刊第5版,1997)。熟習此項技術者應明瞭,該等淋巴瘤因改變分類系統所致而通常將具有不同的名稱,且患有分類於不同名稱下之淋巴瘤之患者亦可受益於本發明之組合治療方案。 IX.製品 本發明包括包含一或多個容器或貯器之醫藥包裝及套組,其中容器可包含一或多個劑量之本發明抗體或ADC。該等套組或包裝可具有診斷或治療性。在某些實施例中,包裝或套組含有單位劑量,此意指預定量之包含例如本發明抗體或ADC、含或不含一或多種其他藥劑及視情況一或多種抗癌劑之組合物。在某些其他實施例中,包裝或套組含有可檢測量之抗-BMPR1B抗體或ADC、含或不含相關報導基因分子及視情況一或多種用於癌細胞之檢測、量化及/或可視化之其他藥劑。 在任一情形下,本發明之套組通常將包含於適宜容器或貯器中之本發明抗體或ADC (醫藥上可接受之調配物)及視情況一或多種於相同或不同容器中之抗癌劑。套組亦可含有其他醫藥上可接受之調配物或器件,用於診斷或組合療法。診斷器件或儀器之實例包括可用於檢測、監測、量化或剖析與增生性病症相關之細胞或標記物(關於該等標記物之完整列表參見上文)之彼等。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器件可用於在活體內或活體外檢測、監測及/或量化循環腫瘤細胞(例如,參見WO 2012/0128801)。在其他實施例中,循環腫瘤細胞可包含致瘤細胞。本發明所涵蓋之套組亦可含有適宜試劑以組合本發明之抗體或ADC與抗癌劑或診斷劑(例如,參見U.S.P.N. 7,422,739)。 當於一或多種液體溶液中提供該套組之組份時,液體溶液可為非水性溶液,但通常水溶液較佳,且無菌水溶液尤佳。套組中之調配物亦可以可在添加適宜液體後重構之乾燥粉末或凍乾形式提供。用於重構之液體可含於單獨容器中。該等液體可包含無菌、醫藥上可接受之緩衝劑或其他稀釋劑,例如抑菌性注射用水、磷酸鹽緩衝鹽水、林格氏溶液或右旋糖溶液。當該套組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或ADC與其他治療劑或藥劑之組合時,溶液可以等莫耳濃度組合或以一種組份超過另一種組份之方式預混合。或者,可在投與患者之前將本發明之抗體或ADC及任何可選抗癌劑或其他藥劑(例如類固醇)單獨維持於不同容器內。 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上文所提及包含本發明組合物之套組將包含標籤、標記物、包裝插頁、條碼及/或讀取器,其指示該等套組內容物可用於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癌症。在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套組可包含標籤、標記物、包裝插頁、條碼及/或讀取器,其指示可根據某一劑量或投藥方案投與該等套組內容物來治療患有癌症之個體。在尤佳態樣中,標籤、標記物、包裝插頁、條碼及/或讀取器指示該等套組內容物可用於治療、預防及/或診斷血液惡性病(例如AML)或提供用於治療該疾病之劑量或投藥方案。在其他尤佳態樣中,標籤、標記物、包裝插頁、條碼及/或讀取器指示該等套組內容物可用於治療、預防及/或診斷肺癌(例如腺癌)或提供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投藥方案。 適宜容器或貯器包括例如瓶、小瓶、注射器、輸注袋(i.v.袋)等。該等容器可自多種材料(例如玻璃或醫藥上相容之塑膠)形成。在某些實施例中,貯器可包含無菌輸液埠。舉例而言,容器可為靜脈內溶液袋或具有皮下注射針可刺入之塞子之小瓶。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套組可含有向患者投與抗體及任何可選組份之構件,例如一或多個針或注射器(預填充或空的)、滴管、吸管或可將調配物注射或引入個體中或施加至身體之患病區域之其他此類裝置。本發明套組通常亦將包括在商業規模用封閉限制中含有小瓶或諸如此類及其他組份之構件,例如其中放置且保留期望小瓶及其他裝置之吹模塑膠容器。 X.雜項 除非本文另有定義,否則結合本發明使用之科學及技術術語應具有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另外,除非上下文另有需要,否則單數術語應包括複數形式且複數術語應包括單數形式。另外,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提供之範圍包括兩個終點及該等終點之間之所有點。因此,2.0至3.0之範圍包括2.0、3.0及2.0與3.0之間之所有點。 通常,本文所述細胞及組織培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及化學之技術為業內所熟知且常用之彼等。本文結合該等技術使用之命名亦為業內所常用。除非另外指明,否則本發明之方法及技術通常係根據業內所熟知且如本說明書通篇所引用之多個參考文獻中所述之習用方法來實施。 XI.參考文獻 無論片語「以引用方式併入」是否用於具體參考文獻中,本文所引用之所有專利、專利申請案及公開案以及可以電子方式獲得之材料的完整揭示內容(包括例如GenBank及RefSeq中之例如核苷酸序列提交,及例如SwissProt、PIR、PRF、PDB中之胺基酸序列提交,及GenBank及RefSeq中之註解編碼區之轉譯)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前述詳細描述及隨附實例係僅出於清楚理解之目的給出。自此應理解無不必要限制。本發明並不限於所顯示及闡述之確切細節。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明瞭之變化形式包括在由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中。本文所用之任一部分標題僅出於組織目的且不應理解為限制所述標的物。 實例 藉由參考下列實例將更容易地理解上文所概述之本發明,該等實例係以說明方式提供且不欲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該等實例不欲表示下文實驗係所實施之所有實驗或唯一實驗。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份數係重量份數,分子量係重量平均分子量,溫度以℃表示,且壓力為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序列表匯總 表3提供本文所包括之胺基酸及核酸序列之匯總。 3 腫瘤細胞系匯總 PDX腫瘤細胞類型係由縮寫加其後指示具體腫瘤細胞系之數字表示。所測試樣品之傳代次數指示為隨附樣品名稱之p0-p#,其中p0指示自患者腫瘤直接獲得之未傳代樣品,且p#指示在測試之前腫瘤經由小鼠傳代之次數。如本文所用之腫瘤類型及亞型之縮寫於表4中顯示如下: 4 實例1 使用全轉錄體測序鑑別BMPR1B表現 為在實體腫瘤存在於癌症患者中時表徵其細胞異質性並鑑別臨床上相關之治療靶,使用業內公認技術研發且維持大PDX腫瘤庫。經由使最初自患有多種實體腫瘤惡性病之癌症患者獲得之腫瘤細胞多次傳代使包含大量離散腫瘤細胞系之PDX腫瘤庫在免疫受損小鼠中繁殖。低傳代PDX腫瘤代表其天然環境中之腫瘤,此提供對驅動腫瘤生長及對當前療法之抗性之潛在機制的臨床上相關之理解。 如先前所提及,腫瘤細胞可在廣義上分成兩類細胞亞群:非致瘤細胞(NTG)及腫瘤起始細胞(TIC)。TIC在植入免疫受損小鼠中時具有形成腫瘤之能力。癌症幹細胞(CSC)係能夠無限地自我複製、同時維持多向分化能力之TIC之亞組。儘管NTG有時能夠在活體內生長,但其在植入時將不形成重演原始腫瘤之異質性之腫瘤。 為實施全轉錄體分析,在PDX腫瘤達到800 - 2,000 mm3 後或對於AML在骨髓中確立白血病(<5%之人類來源之骨髓細胞性)後,自小鼠切除該等PDX腫瘤。使用業內公認酶消化技術使切除的PDX腫瘤解離成單細胞懸浮液(例如,參見U.S.P.N. 2007/0292414)。將解離的塊體腫瘤細胞與4',6-二甲脒基-2-苯基吲哚(DAPI)一起培育來檢測死細胞,與抗小鼠CD45及H-2Kd 抗體一起培育來鑑別小鼠細胞,且與抗人類EPCAM抗體一起培育來鑑別人類細胞。另外,將腫瘤細胞與螢光偶聯之抗人類CD46及/或CD324抗體一起培育來鑑別CD324+ CSC或CD324- NTG細胞,且然後使用FACS Aria細胞分選儀(BD Biosciences)進行分選(參見U.S.P.N 2013/0260385、2013/0061340及2013/0061342)。亦使用抗人類CD49f及EPCAM抗體來鑑別如Lim等人,2009 (PMID: 19648928)所述正常人類乳房內之四種不同亞群,包括分化的管狀細胞、祖細胞及乳房幹細胞/基底上皮細胞以及基質細胞。 藉由以下方式自腫瘤細胞提取RNA:使細胞溶解於補充有1% 2-巰基乙醇之RLTplus RNA溶解緩衝液(Qiagen)中,將溶解物冷凍於-80℃下,且然後將溶解物解凍以使用RNeasy分離套組(Qiagen)進行RNA提取。使用Nanodrop分光光度計(Thermo Scientific)及/或生物分析儀2100 (Agilent Technologies)量化RNA。正常組織RNA購自多個來源(Life Technology、Agilent、ScienCell、BioChain及Clontech)。藉由遺傳測序及基因表現分析評價所得總RNA製劑。 更具體而言,使用Illumina HiSeq 2000或2500次世代測序系統(Illumina, Inc.)實施高品質RNA之全轉錄體測序。 使用自如上文所述分離之塊體轉移性肺(LU MET)或CSC腫瘤亞群提取之5 ng總RNA產生之cDNA來實施Illumina全轉錄體分析。使用TruSeq RNA樣品製備套組v2 (Illumina, Inc.)創建文庫。將所得cDNA文庫片段化及條碼化。使用定位至基因之外顯子區域之度量FPKM (每百萬每千鹼基片段)將來自Illumina平臺之測序數據標稱表示為片段表現值,此使得能夠將基礎基因表現分析正規化且列舉為FPKM轉錄本。如圖2中所顯示,BMPR1B mRNA表現在管狀B型(BR-LumB) PDX腫瘤(圖案化線條)、在帶有BR-LumB PDX之小鼠中出現之肺轉移(深灰色線條)及經分選乳癌幹細胞亞群(黑色線條)中上調。BR-LumB腫瘤中之BMPR1B表現通常高於正常組織及各種經分選正常乳房群體二者中之BMPR1B表現。 在BR-LumB腫瘤、肺轉移及CSC群體中升高的BMPR1B mRNA表現之鑑別指示BMPR1B可作為診斷及免疫治療靶。另外,在經分選群體中增加的BMPR1B表現指示BMPR1B係致瘤細胞之良好標記物。此對於BR-LumB衍生細胞尤其如此。實例 2 使用 qRT-PCR 測定腫瘤中之 BMPR1B mRNA 表現 為確認腫瘤細胞中之BMPR1B RNA表現,根據工業標準方案使用Fluidigm BioMark™ HD系統對多個PDX細胞系實施qRT-PCR。如實例1中所述自塊體PDX腫瘤細胞或經分選之CSC及NTG亞群提取RNA。提取後,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大容量cDNA Archive套組(Life Technologies)將1.0 ng RNA轉化成cDNA。然後將使用BMPR1B探針特異性Taqman分析預擴增之cDNA材料用於後續qRT-PCR實驗。 比較BMPR1B在正常組織中之表現(NormTox或Norm)與在乳房(BR)腫瘤之多個分子亞型(未分類BR、BR-基底樣、BR-HER2陽性、BR-LumA及BR-LumB)以及NSCLC (LU-Ad及LU-SCC)、OV-S/PS及胰臟(PA-PAC/PDAC) PDX以及原發性前列腺(PR)腫瘤樣品中之表現(圖3;每一點表示每一個別組織或PDX細胞系之平均相對表現,且小橫線表示幾何平均值)。「NormTox」表示如下各個正常組織之樣品:腎上腺、結腸、背根神經節、內皮細胞(動脈、靜脈)、食道、心臟、腎、肝、肺、胰臟、骨骼肌、皮膚(纖維母細胞、角質細胞)、小腸、脾、胃及氣管。稱為「Norm」之另一組正常組織表示相對於ADC型藥物具有推定的較低毒性風險之以下正常組織樣品:末梢血單核細胞及各個經分選亞群(B細胞、單核球、NK細胞、嗜中性球、T細胞)、脂肪、膀胱、腦、乳房、子宮頸、胎肝、黑色素細胞、正常骨髓及各個經分選亞群、卵巢、前列腺、睪丸、胸腺、甲狀腺及子宮。 圖3顯示BMPR1B表現平均起來在BR-Lum PDX及原發性PR腫瘤中升高,且在BR、LU-Ad、LU-SCC、PA-PAC/PDAC及OV之其他分子亞型中可見較低表現,但幾何平均值在該等腫瘤樣本中總體較低。此數據支持與大多數正常組織相比在Lum-B中升高的BMPR1B表現之早期發現,且另外突出顯示在原發性PR腫瘤中之過表現。 實例3 使用微陣列分析測定腫瘤中之BMPR1B mRNA表現 實施微陣列實驗以測定多個腫瘤細胞系中之BMPR1B表現量且分析數據,如下。實質上如實例1中所述自BR PDX之各個分子亞型(BR-基底樣、BR-CLDN低型、BR-HER2、BR-LumA、BR-LumB、BR-NL)以及表示各個分子亞型之原發性BR腫瘤樣品提取1-2 µg完整腫瘤總RNA。另外,自正常組織(例如,乳房、結腸、心臟、腎、肝、肺、卵巢、胰臟、皮膚、脾、PBMC及胃)之樣品提取RNA。使用Agilent SurePrint GE人類8×60 v2微陣列平臺來分析RNA樣品,該平臺含有50,599個針對人類基因體中之27,958個基因及7,419個lncRNA設計之生物探針。使用標準工業實踐來正規化並轉變強度值以量化每一樣品之基因表現。每一樣品中之BMPR1B表現之正規化強度繪製於圖4中且針對每一腫瘤類型衍生出之幾何平均值由單杠指示。 更仔細觀察圖4顯示與正常組織及乳癌之其他分子亞型相比,BMPR1B表現在大多數BR-LumB及BR-基底(如PDX系)中上調。上文所提及腫瘤類型中升高的BMPR1B表現之觀察確認先前實例之結果。實例 4 使用癌症基因體圖譜測定之腫瘤中之 BMPR1B 表現 多個腫瘤中之BMPR1B mRNA過表現係使用公開獲得之原發性腫瘤及正常樣品之大數據集(稱為癌症基因體圖譜(TCGA))來確認。自Genomic Data Commons (GDC) Legacy Archive (https://gdc-portal.nci.nih.gov/legacy-archive)下載IlluminaHiSeq_RNASeqV2平臺之BMPR1B表現數據且用來自RSEM之標度_估計值乘以1,000,000以產生每百萬轉錄本(TPM) [Li及Dewey, BMC Bioinformatics 2011]。圖5顯示與正常組織相比,BMPR1B表現在乳癌、前列腺腺癌、卵巢癌及難染性腎細胞癌(KICH)初級患者樣品中升高。該等數據進一步確認,升高的BMPR1B mRNA量可發現於多個腫瘤類型中,此指示抗-BMPR1B抗體及ADC可為該等腫瘤之有用治療劑。 圖6A顯示BR-LumA TCGA腫瘤之亞組之卡本麥爾(Kaplan Meier)存活率曲線,其中可獲得患者存活率數據。基於BR-LumA腫瘤中之BMPR1B mRNA之高表現(即高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或BMPR1B mRNA之低表現(即低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對患者進行分層。臨限指數值計算為166.8,其係TPM值之75%。下文圖中所列示之「歷險數(numbers at risk)」顯示在每一患者首次經診斷當天(第0天)後每1000天在數據集中剩餘之存活患者數。兩條存活率曲線顯著不同(藉由對數秩(Mantel-Cox)測試p=0.01或藉由Gehan-Breslow-Wilcoxon測試p=0.09)。該等數據顯示,與展現BMPR1B低表現之患有BR-LumA腫瘤之患者相比,展現BMPR1B高表現之患有BR-LumA腫瘤之患者具有較短的存活時間。 多個腫瘤中之BMPR1B mRNA過表現係使用公開獲得之原發性腫瘤及正常樣品之大數據集(稱為癌症基因體圖譜(TCGA))來確認。自TCGA數據入口(https://tcga-data.nci.nih.gov/tcga/tcgaDownload.jsp)下載IlluminaHiSeq_RNASeqV2及IlluminaHiSeq_RNASeq平臺之BMPR1B表現數據且分析以集合每一基因之個別外顯子之讀段,從而產生每百萬定位讀段每千鹼基外顯子之單值讀段(RPKM)。 圖6B顯示KICH TCGA腫瘤之亞組之卡本麥爾存活率曲線,其中可獲得患者存活率數據。基於KICH腫瘤中之BMPR1B mRNA之高表現(即高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或BMPR1B mRNA之低表現(即低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對患者進行分層。臨限指數值計算為0.61,其係RPKM值之85%。下文圖中所列示之「歷險數」顯示在每一患者首次經診斷當天(第0天)後每500天在數據集中剩餘之存活患者數。兩條存活率曲線顯著不同(藉由對數秩(Mantel-Cox)測試p=0.0020或藉由Gehan-Breslow-Wilcoxon測試p=0.0001)。該等數據顯示,與展現BMPR1B低表現之患有KICH腫瘤之患者相比,展現BMPR1B高表現之患有KICH腫瘤之患者具有較短的存活時間。 基於衍生自TCGA數據庫之結果,決定訊問其他數據源以確認上文剛剛闡述之發現。就此而言,探測由乳癌國際聯盟之分子分類學(Molecular Taxonomy of Breast Cancer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通常稱為METABRIC數據集) (Curtis等人,Nature 2012年4月18日;486 (7403):346-52, PMID 22522925)產生之數據以確定某些乳癌患者亞組之存活率。所得數據示於附圖6C中。 更特定而言,圖6C顯示BR-LumA METABRIC數據集腫瘤之亞組之卡本麥爾存活率曲線,其中可獲得患者存活率數據。基於BR-LumA腫瘤中之BMPR1B mRNA之高表現(即高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或BMPR1B mRNA之低表現(即低於臨限指數值之表現)對患者進行分層。表現值係來自METABRIC研究之正規化值(HT-12 Expression Beadchip套組, Illumina)。正規化程序詳細闡述於Curtis等人,上文文獻中。臨限指數值計算為正規化表現值之第三個四分位數,其經計算為7.46。 下文圖6C之圖中所列示之「歷險數」顯示在每一患者首次經診斷當天(第0天)後每2000天在數據集中剩餘之存活患者數。兩條存活率曲線顯著不同(藉由對數秩(Mantel-Cox)測試p<0.0001或藉由Gehan-Breslow-Wilcoxon測試p=0.0014)。與TCGA數據集之結果一樣,該等數據顯示,與展現BMPR1B低表現之患有BR-LumA腫瘤之患者相比,展現BMPR1B高表現之患有BR-LumA腫瘤之患者具有較短的存活時間。 總之,該等數據表明,抗-BMPR1B療法可用於治療KICH及BR-LumA,且BMPR1B表現可用作預後生物標記物,基於此可作出治療決策。就此而言,儘快地治療展現高BMPR1B量之患者而非等待直至其結束一或多個標準護理化學療程可能在臨床上有益。 實例5 重組BMPR1B蛋白之選殖及表現以及過表現細胞表面BMPR1B蛋白之細胞系之改造人類 BMPR1B (hBMPR1B) 慢病毒 DNA 構築體 為產生過表現hBMPR1B蛋白之細胞系,如下構築含有編碼hBMPR1B蛋白之開放閱讀框之慢病毒載體。首先,利用標準分子選殖技術引入編碼IgK信號肽之核苷酸序列,然後在pCDH-CMV-MCS-EF1-copGFP (System Biosciences)之多選殖位點之上游引入Asp-Lys表位標籤,以產生載體pLMEGPA。此雙啟動子構築體採用CMV啟動子來驅動帶有Asp-Lys標籤之細胞表面蛋白質之表現,此獨立於驅動copGFP T2A Puro報導基因及可選擇標記物之表現之下游EF1啟動子。pLMEGPA中之T2A序列促進肽鍵縮合之核糖體跳躍,產生兩種獨立蛋白質之表現:在T2A肽之上游編碼之報導基因copGFP之高表現量以及在T2A肽之下游編碼之Puro可選擇標記物蛋白的共表現,以允許在嘌呤黴素存在下選擇經轉導細胞。 使用NCBI登錄NM_001203作為設計之參考自GeneArt (ThermoFisher Scientific)訂購編碼hBMPR1B蛋白之合成DNA片段。合成基因經密碼子最佳化以在哺乳動物系中表現,且側接有限制性內核酸酶位點以使得能夠在pLMEGPA中之IgK信號肽-Asp-Lys表位標籤之下游進行框內亞選殖。此產生pLMEGPA-hBMPR1B-NFlag慢病毒載體,其編碼在hBMPR1B蛋白之N末端附有Asp-Lys標籤之融合蛋白。編碼 hBMPR1B 細胞外結構域 (ECD) 融合蛋白之 DNA 構築體 . 為產生含有hBMPR1B蛋白之ECD之融合蛋白,使用pLMEGPA-hBMPR1B-NFlag DNA作為模板及將擴增hBMPR1B ORF之介於殘基K14與R126之間且包括K14及R126之片段的引子來實施PCR。使用標準分子技術,將此PCR擴增之DNA亞選殖至與免疫球蛋白κ (IgK)信號肽序列同框並在其下游且與編碼9×組胺酸標籤(產生pEMA-hBMPR1B-CHis)或人類IgG2 Fc蛋白(產生pEMA-hBMPR1B-Fc)之DNA同框並在其上游之CMV驅動之表現載體中。該等CMV驅動之現載體容許HEK293T及/或CHO-S細胞中之大量瞬時表現。食蟹猴 BMPR1B (cBMPR1B) DNA 構築體 為產生過表現cBMPR1B蛋白之細胞系,藉由將經密碼子最佳化之編碼cBMPR1B蛋白之合成DNA片段(GeneArt) (衍生自NCBI登錄XP_005555526之序列)亞選殖至上述慢病毒載體pLMEGPA之多選殖位點中來構築慢病毒載體pLMEGPA-cBMPR1B-NFlag。pLMEGPA雙啟動子慢病毒載體容許帶有N末端Asp-Lys標籤之cBMPR1B蛋白與GFP及嘌呤黴素N-乙醯基轉移酶選擇標記物共表現。 為產生含有cBMPR1B蛋白之ECD之融合蛋白,使用標準分子技術,將編碼cBMPR1B之ECD (例如殘基K14至K126且包括K14及K126)之合成DNA片段(GeneArt)亞選殖至CMV驅動之表現載體中與免疫球蛋白κ (IgK)信號肽序列同框並在其下游且與編碼9×組胺酸標籤(產生pEMA-cBMPR1B-CHis)或人類IgG2 Fc蛋白(產生pEMA-cBMPR1B-Fc)之DNA同框並在其上游。大鼠 BMPR1B (rBMPR1B) DNA 構築體 為產生過表現rBMPR1B蛋白之細胞系,藉由將經密碼子最佳化之編碼rBMPR1B蛋白之合成DNA片段(GeneArt) (衍生自NCBI登錄XM_006233398之序列)亞選殖至上述慢病毒載體pLMEGPA之多選殖位點中來構築慢病毒載體pLMEGPA-rBMPR1B-NFlag。pLMEGPA雙啟動子慢病毒載體容許帶有N末端Asp-Lys標籤之rBMPR1B蛋白與GFP及嘌呤黴素N-乙醯基轉移酶選擇標記物共表現。 為產生含有rBMPR1B蛋白之ECD之融合蛋白,使用pLMEGPA-rBMPR1B-NFlag DNA作為模板及將擴增大鼠BMPR1B ORF之介於殘基K14與K126之間且包括K14及K126之片段的引子來實施PCR。使用標準分子技術,將此PCR擴增之DNA亞選殖至與免疫球蛋白κ (IgK)信號肽序列同框並在其下游且與編碼9×組胺酸標籤(產生pEMA-rBMPR1B-CHis)或人類IgG2 Fc蛋白(產生pEMA-rBMPR1B-Fc)之DNA同框並在其上游之CMV驅動之表現載體中。BMPR1B ECD 融合蛋白產生 使用聚乙烯亞胺聚合物作為轉染試劑,用選自以下中之一者之表現構築體轉染HEK293T細胞之懸浮或貼壁培養物或懸浮CHO-S細胞:pEMA-hBMPR1B-CHis、pEMA-hBMPR1B-Fc、pEMA-cBMPR1B-CHis、pEMA-cBMPR1B-Fc、pEMA-rBMPR1B-CHis或pEMA-rBMPR1B-Fc。在轉染後3至5天,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視標籤之需要使用鎳-EDTA (Qiagen)或MabSelect SuRe 蛋白質A (GE Healthcare Life Sciences)管柱自澄清細胞上清液純化His或Fc融合蛋白。細胞系改造 利用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標準慢病毒轉導技術,分別使用慢病毒載體pLMEGPA-hBMPR1B-NFlag、pLMEGPA-cBMPR1B-NFlag或pLMEGPA-rBMPR1B-NFlag來產生過表現hBMPR1B、cBMPR1B或rBMPR1B蛋白之基於HEK293T之穩定細胞系。使用嘌呤黴素來選擇經轉導細胞,然後進行高表現HEK293T亞純系(例如,對GFP及Asp-Lys標籤呈強陽性之細胞)之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 實例6 BMPR1B抗體之產生 藉由以下方式產生抗-BMPR1B小鼠抗體:用10 µg經等體積之TiterMax® Gold佐劑(Sigma Aldrich編號H4 T2684-1ML)乳化之hBMPR1B蛋白接種三隻小鼠(一隻BALB/c、一隻CD-1及一隻FVB)。初始接種後,以每週間隔向小鼠注射9次10 µg經等體積之Imject® 明礬(ThermoScientific編號77161)加「CpG」 (InvivoGen ODN1826編號tlr1-1826-1)乳化之hBMPR1B蛋白。用PBS中之10 µg hBMPR1B進行輸注前之最後注射。 將小鼠殺死,且解剖引流淋巴結(膕、鼠蹊及髂骨肌)並將其用作抗體產生細胞之來源。產生B細胞之單細胞懸浮液,且藉由電細胞融合使用模型BTX Hybrimmune系統(BTX Harvard Apparatus)使(210 ×106 個細胞)與非分泌性SP2/0-Ag14骨髓瘤細胞(ATCC編號CRL-1581)以1:1之比率融合。將細胞重懸浮於雜交瘤選擇培養基中,該雜交瘤選擇培養基係由補充有偶氮絲胺酸、15%胎兒純系I血清(Thermo編號SH30080-03)、10% BM condimed (Roche編號10663573001)、1 mM非必需胺基酸(Corning編號25-025-CI)、1 mM HEPES (Corning編號25-060-CI)、100 IU青黴素(penicillin)-鏈黴素(streptomycin) (Corning編號30-002-CI)、100 IU L-麩醯胺酸(Corning編號25-005-CI)之DMEM培養基組成,且於兩個含有100 mL選擇培養基之T225燒瓶中進行培養。將燒瓶於含有7% CO2 及95%空氣之37℃加濕培育器中放置6天。 在融合後第6天及第7天,自燒瓶分選雜交瘤細胞且將其以90 μL經補充雜交瘤選擇培養基(如上文所述)中之一個細胞/孔(使用BD FACSAria細胞分選儀)平鋪於12個Falcon 384孔板中。將剩餘不用的雜交瘤文庫細胞冷凍於液氮中以供將來文庫測試及篩選。 將經分選之純系雜交瘤培養8天且收集上清液,重排至384孔板上,並使用流式細胞術針對對在經轉導HEK/293T細胞表面上表現之hBMPR1B (人類)及rBMPR1B (大鼠)具有特異性的抗體進行篩選,如下。將每一孔中經hBMPR1B及rBMPR1B穩定轉導之293T細胞之混合物與25 μL雜交瘤上清液一起培育30分鐘,且然後用PBS/2% FCS洗滌。將細胞與每樣品25 μL稀釋於PBS/2%FCS中之Alexa Fluor® 647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小鼠IgG Fcγ片段特異性二級抗體一起培育15分鐘,用PBS/2%FCS洗滌兩次且重懸。然後藉由流式細胞術(BD FACSCanto II)分析細胞。 自此初始篩選(篩選1),鑑別出多種hBMPR1B/ /rBMPR1B免疫特異性抗體(稱為SC91.1至SC91.84,參見圖7A)。 隨後使用相同雜交瘤文庫實施類似篩選過程(篩選2)以提供其他所關注抗-BMPR1B抗體(稱為SC91.101-SC91.195,參見圖7B)。此次亦使用經cBMPR1B表現穩定轉導之293T細胞。將經分選之純系雜交瘤培養8天且收集上清液,重排至384孔板上,並使用流式細胞術針對對在經轉導HEK/293T細胞表面上表現之hBMPR1B、cBMPR1B及rBMPR1B具有特異性的抗體(ATCC CRL-11268)進行篩選,如下。將每一孔中經hBMPR1B、cBMPR1B及rBMPR1B穩定轉導之293T細胞之混合物與25 μL雜交瘤上清液一起培育30分鐘,且然後用PBS/2% FCS洗滌。將細胞與每樣品25 μL稀釋於PBS/2%FCS中之Alexa Fluor® 647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小鼠IgG Fcγ片段特異性二級抗體一起培育15分鐘,用PBS/2%FCS洗滌兩次且重懸。然後藉由流式細胞術(BD FACSCanto II)分析細胞。此第二篩選鑑別出多種可與本文教示結合使用之hBMPR1B/cBMPR1B/rBMPR1B免疫特異性抗體。 實例7 BMPR1B抗體之特徵 使用多種方法來表徵在實例6中產生之抗-BMPR1B鼠類抗體的分倉、結合親和力及識別並殺死表現人類BMPR1B之細胞之能力。圖7A及7B提供多種實例性鼠類抗體之上文所提及特徵之匯總表。抗體結合及親和力 : 對於篩選1,藉由在Biacore 2000及T200儀器(GE Healthcare)上量測結合動力學來測定對人類、食蟹猴及大鼠BMPR1B之親和力。將抗體固定至抗小鼠捕獲(AMC)晶片上且注射人類、食蟹猴及大鼠BMPR1B,以單一200 nM濃度注射用於定性評價(「+++」、「++」、「+」)或以三種不同濃度(即22 nM、66 nM、200 nM)注射用於平衡常數(KD )測定。藉由使用不相關免疫球蛋白將感應圖減去參考且最後使用1:1結合模型擬合。該等研究之組合結果可見於圖7A標記為「Biacore」之三行中。 對於篩選2,藉由在BiacoreT200儀器(GE Healthcare)上量測結合動力學來測定對人類、食蟹猴及大鼠BMPR1B之親和力。將抗體固定至抗小鼠捕獲(AMC)晶片上,且藉由單週期動力學注射三種不同濃度(即22 nM、66 nM、200 nM)之人類、食蟹猴及大鼠BMPR1B-his用於平衡常數(KD )測定。藉由使用不相關免疫球蛋白將感應圖減去參考且使用1:1結合模型擬合。該等研究之組合結果可見於圖7B標記為「Biacore」之三行中。 亦使用流式細胞術測試篩選1之實例性抗體與細胞表面上之hBMPR1B及rBMPR1B締合之能力。為此,將經改造過表現hBMPR1B之HEK293T細胞(根據實例5製備)以及過表現rBMPR1B之HEK293T細胞(根據實例5製備)與所指示抗體一起培育30分鐘,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BD FACS Canto II流動細胞計數器來分析hBMPR1B表現。抗原表現量化為與經同型對照抗體染色之相同細胞相比,在經抗-BMPR1B抗體染色之經改造細胞之表面上所觀察到的幾何平均螢光強度之變化(ΔMFI)。關於平均螢光強度之分析之結果示於圖7A之標記為「流式細胞術」之行中。對數據之觀察顯示若干所揭示抗體結合細胞表面上之hBMPR1B。 關於篩選2,使用流式細胞術測試實例性抗體與細胞表面上之hBMPR1B、cBMPR1B及rBMPR1B締合之能力。為此,將經改造過表現hBMPR1B之HEK293T細胞(根據實例6製備)以及過表現cBMPR1B之HEK293T細胞(根據實例6製備)與所指示抗體一起培育30分鐘,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BD FACS Canto II流動細胞計數器來分析hBMPR1B表現。抗原表現量化為與經同型對照抗體染色之相同細胞相比,在經抗-BMPR1B抗體染色之經改造細胞之表面上所觀察到的幾何平均螢光強度之變化(ΔMFI)。關於平均螢光強度之分析之結果示於圖7B之標記為「流式細胞術」之行中。對數據之觀察顯示若干所揭示抗體結合細胞表面上之hBMPR1B。分倉 : 使用多重競爭免疫分析(Luminex® )將抗體分成多個倉。將濃度為10 μg/mL之100 μl每一獨特抗-BMPR1B抗體(捕獲mAb)與已偶聯至抗小鼠κ抗體之磁珠(Luminex® )一起培育1小時(Miller等人,2011, PMID: 21223970)。用PBSTA緩衝液(1% BSA於含有0.05% Tween20之PBS中)洗滌捕獲mAb/偶聯珠粒複合物且然後彙集。移除殘餘洗滌緩衝液後,將珠粒與2 μg/mL hBMPR1B-His蛋白一起培育1小時,洗滌且然後重懸浮於PBSTA中。將所彙集之珠粒混合物分佈至96孔板中,每一孔含有獨特的抗-BMPR1B抗體(檢測mAb),且在振盪的同時培育1小時。在洗滌步驟後,將濃度為5 μg/ml之偶聯至PE之抗小鼠κ抗體(與上文所用相同)添加至孔中且培育1小時。將珠粒再洗滌且重懸浮於PBSTA中。用Luminex MAGPIX儀器量測平均螢光強度(MFI)值。將抗體配對可視化為根據抗體對之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計算之距離矩陣之樹圖。基於該樹圖及抗體對之MFI值之分析來確定分倉。數據呈現於圖7A (篩選1)及7B (篩選2)中每一者中之標題為Luminex分倉的行中,其中結果顯示經篩選之抗-BMPR1B抗體可分成至少6個倉(A-F)。應注意,篩選2指示倉B與D之間之一定潛在重疊且空單元格或標記為「x」之單元格指示未確定該具體抗體之倉。活體外殺死 : 為確定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是否能夠內化以調介細胞毒性劑至活腫瘤細胞之遞送,使用實例性抗-BMPR1B抗體及連接至肥皂草毒素之二級抗小鼠抗體FAB片段來實施活體外細胞殺死分析。肥皂草毒素係使核糖體去活化、藉此抑制蛋白質合成並引起細胞死亡之植物毒素。肥皂草毒素僅在其已觸及核糖體、但無法獨立內化之細胞內具有細胞毒性。因此,該等分析中肥皂草毒素介導之細胞毒性指示抗小鼠FAB-肥皂草毒素構築體在結合及內化所締合之抗-BMPR1B小鼠抗體後內化至靶細胞中之能力。 將過表現人類BMPR1B、大鼠BMPR1B或食蟹猴BMPR1B之HEK293T細胞之單細胞懸浮液(根據實例5製備)以500個細胞/孔平鋪於BD組織培養板(BD Biosciences)中。一天後,將100 pM於篩選1或篩選2中表徵之經純化抗-BMPR1B抗體與固定濃度之2 nM抗小鼠IgG FAB-肥皂草毒素構築體(Advanced Targeting Systems)一起添加至培養物中。培育96小時後,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CellTiter-Glo® (Promega)來列舉活細胞。將使用含有僅與二級FAB-肥皂草毒素偶聯物一起培育之細胞之培養物的原始發光計數設定為100%參考值,且所有其他計數計算為參考值之百分比。圖7A及7B中標記為「活體外殺死」之行中所顯示之結果呈現為存活細胞之百分比。 該等數據展示,濃度為100 pM之抗-BMPR1B抗體之亞組-肥皂草毒素偶聯物可有效地殺死過表現人類BMPR1B之HEK293T細胞且具有不同效能(圖7A及7B)。 為確定表位位置是否在抗體調介細胞殺死之能力方面起作用,根據倉繪製圖7A及7B中所示之表現人類BMPR1B之293細胞之殺死數據以提供圖7C及7D。對圖7C及7D之觀察顯示,彼等定位至倉A、C或E之抗體在如上文所述與肥皂草毒素結合使用時展現較高細胞殺死活性。該等數據指示,倉A、C或E中之抗體可在用作如本文所揭示抗體藥物偶聯物之組份時尤其有效。 實例8 抗-BMPR1B抗體與BMPR1A之交叉反應性 BMPR1B係1B型絲胺酸/蘇胺酸激酶受體,其與1A型受體BMPR1A共用73%同源性。為確定本發明抗體是否與BMPR1A交叉反應,使用ELISA分析。 關於第一次篩選,在先前經四種不同的重組蛋白過夜包覆之板上培育0.1 ug/mL之抗體:BMPR1B-his、BMPR1B-Fc、BMPR1A-Fc及不相關帶Fc標籤之蛋白質。藉由使用偶聯至辣根過氧化酶之山羊抗小鼠抗體來達成檢測。當針對BMPR1B測試時,呈his及Fc融合格式二者之所有抗體皆呈ELISA陽性。如圖8A中可見,僅少數純系顯示與BMPR1A-Fc弱結合;懷疑此因同時結合至不相關Fc構築體及BMPR1B-his而為非特異性。然後將該等數據與Biacore相關聯(實質上使用上文所述之條件,數據未顯示)且讀數之組合指示在所有測試抗體中,僅SC91.33對人類BMPR1A具有一定交叉反應性。 類似地,在兩個先前經0.3 ug/mL之重組人類BMPR-1A/ALK-3-Fc嵌合體(R&D systems,目錄:315-BR)過夜包覆之板上培育來自篩選2之0.1 ug/mL抗體。每一板係由含有鼠類抗-his及抗-fc一級抗體之對照孔組成。藉由使用偶聯至辣根過氧化酶之山羊抗小鼠抗體來達成檢測。當針對rhBMPR-1A/ALK-3-Fc嵌合體測試時,所有抗-his抗體皆呈ELISA陽性,而所有抗-fc抗體皆低於背景。預期此歸因於蛋白質C末端上之6-his標籤。如圖8B中所顯示,在所測試之92種小鼠抗-BMPR1B抗體中,16者對人類BMPR1A具有交叉反應性。 總之,該等數據指示,可根據本文之教示容易地產生及選擇免疫特異性BMPR1B抗體以提供治療有效之ADC。 實例9 BMPR1B抗體之測序 如下文所述對在實例6中產生之抗-BMPR1B小鼠抗體進行測序。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RNeasy Miniprep套組(Qiagen)自所選雜交瘤細胞純化總RNA。對每個樣品使用104 至105 個細胞。將經分離RNA樣品儲存在-80℃下直至使用。 使用包含86個經設計以靶向完整小鼠VH譜之小鼠特異性前導序列引子之兩種5’引子混合物與特異性針對所有小鼠Ig同型之3'小鼠Cγ引子的組合來擴增每一雜交瘤之Ig重鏈之可變區。類似地,使用含有64個經設計以擴增Vκ小鼠家族中之每一者之5' Vκ前導序列之兩種引子混合物與特異性針對小鼠κ恆定區之單一後置引子的組合來擴增κ輕鏈並測序。自100 ng總RNA使用Qiagen一步RT-PCR套組如下擴增VH及VL轉錄本。對每一雜交瘤運行總共四次RT-PCR反應,對Vκ輕鏈運行兩次,且對VH重鏈運行兩次。PCR反應混合物包括1.5 μL RNA、0.4 µL 100 μM重鏈或κ輕鏈引子(由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定製合成)、5 μL 5× RT-PCR緩衝液、1 μL dNTP及0.6 μL含有逆轉錄酶及DNA聚合酶之酶混合物。熱週期計程式為RT步驟,50℃保持60 min.,95℃保持15 min.,然後35個(94.5℃保持30秒,57℃保持30秒,72℃保持1 min.)週期。然後在72℃下最後培育10 min。 使用與上文針對可變區擴增所述相同之特異性可變區引子對所提取之PCR產物進行測序。將PCR產物發送至進行PCR純化及測序服務之外部測序供應商(MCLAB)。使用IMGT序列分析工具(http://www.imgt.org/IMGTmedical/sequence_analysis.html)來分析核苷酸序列以鑑別出具有最高序列同源性之種系V、D及J基因成員。使用專有抗體序列數據庫藉由比對VH及VL基因與小鼠種系數據庫來比較該等衍生序列與Ig V區及J區之已知種系DNA序列。 圖9A繪示來自抗-BMPR1B抗體之若干新穎鼠類輕鏈可變區之鄰接胺基酸序列,而圖9B繪示來自相同抗-BMPR1B抗體之新穎鼠類重鏈可變區之鄰接胺基酸序列。總之,鼠類輕鏈及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提供於SEQ ID NO: 21 - 55奇數中,且保留SEQ ID NO: 53。 更具體而言,圖9A及9B提供若干鼠類抗-BMPR1B抗體之經註解胺基酸序列,該等抗體稱為SC91.1,其具有SEQ ID NO: 21之VL及SEQ ID NO: 23之VH;SC91.3,其具有SEQ ID NO: 25之VL及SEQ ID NO: 27之VH;SC91.9,其具有SEQ ID NO: 29之VL及SEQ ID NO: 31之VH;SC91.11,其具有SEQ ID NO: 33之VL及SEQ ID NO: 35之VH;SC91.14,其具有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39之VH;SC91.15,其具有SEQ ID NO: 41之VL及SEQ ID NO: 43之VH;SC91.19,其具有SEQ ID NO: 45之VL及SEQ ID NO: 47之VH;SC91.111,其具有SEQ ID NO: 49之VL及SEQ ID NO: 51之VH;SC91.119,其具有SEQ ID NO: 53之VL及SEQ ID NO: 55之VH;SC91.129,其具有SEQ ID NO: 57之VL及SEQ ID NO: 59之VH;SC91.138,其具有SEQ ID NO: 61之VL及SEQ ID NO: 63之VH;SC91.146,其具有SEQ ID NO: 65之VL及SEQ ID NO: 67之VH;SC91.149,其具有SEQ ID NO: 69之VL及SEQ ID NO: 71之VH;SC91.155,其具有SEQ ID NO: 73之VL及SEQ ID NO: 75之VH;SC91.160,其具有SEQ ID NO: 77之VL及SEQ ID NO: 79之VH;SC91.172,其具有SEQ ID NO: 81之VL及SEQ ID NO: 83之VH;SC91.187,其具有SEQ ID NO: 85之VL及SEQ ID NO: 87之VH;SC91.20,其具有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1之VH;SC91.27,其具有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3之VH;及SC91.186,其具有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95之VH。應注意,SC91.20及SC91.27具有與兩個獨特重鏈可變區(SEQ ID NO: 91及93)配對之相同輕鏈可變區(即,SEQ ID NO: 89)。類似地,SC91.186包含與SC91.14相同之輕鏈(SEQ ID NO: 37),但該等抗體包含兩條獨特重鏈(SEQ ID NO: 39及95)。 所揭示之抗體(或產生其之純系)以及其各別可變區核酸或胺基酸SEQ ID NO (參見圖9A-9C)之匯總緊接顯示於下表5中。 5 圖9A及9B中之VL及VH胺基酸序列經註解以鑑別根據Kabat等人定義之框架區(即FR1 - FR4)及互補決定區(即,圖9A中之CDRL1 - CDRL3或圖9B中之CDRH1 - CDRH3)。使用Abysis數據庫之專有版本分析可變區序列以提供CDR及FR名稱。儘管CDR係根據Kabat等人來定義,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CDR及FR名稱亦可根據Chothia、McCallum或任何其他公認命名系統來定義。另外,圖9C提供編碼圖9A及9B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核酸序列(SEQ ID NO: 20-94,偶數)。 如圖9A及9B以及表5中可見,每一具體鼠類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之SEQ ID NO.通常為連續奇數。因此,,單株抗-BMPR1B抗體SC91.1包含分別針對輕鏈及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SEQ ID NO: 21及23;SC91.3包含SEQ ID NO: 25及27;SC91.9包含SEQ ID NO: 29及31等。如上文所註明,圖9A及9B中所示連續編號方案之例外係SC91.27 (SEQ ID NO: 89及93),其包含與抗體SC91.20 (SEQ ID NO: 89及91)中所發現相同之輕鏈可變區;及SC91.186 (SEQ ID NOS: 37及95),其包含與抗體SC91.14 (SEQ ID NO: 37及39)中所發現相同之輕鏈可變區。在任一情形下,編碼鼠類抗體胺基酸序列之相應核酸序列(示於圖9C中)具有緊接在相應胺基酸SEQ ID NO之前的SEQ ID NO:。因此,舉例而言,SC91.1抗體之VL及VH之核酸序列的SEQ ID NO:分別為SEQ ID NO: 20及22。 除圖9A-9C中之經註解序列外,圖9F及9G提供SC91.1及SC91.9之輕鏈及重鏈可變區之CDR名稱,如使用Kabat、Chothia、ABM及Contact方法所確定。應注意,在圖9G (SC91.1)中,在VH鏈之55位之天冬醯胺胺基酸上方存在星號。如下文更詳細論述,此位置之胺基酸可突變成麩醯胺酸(或任何其他胺基酸)以賦予額外分子穩定性。 應瞭解,圖9F及9G中所繪示之CDR名稱係使用Abysis數據庫之專有版本衍生而來,如上文所論述。如本文所述,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所揭示之鼠類CDR (視情況包括所選突變)可移植至人類框架序列中以提供本發明之CDR移植或人類化抗-BMPR1B抗體。另外,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地確定根據本文之教示製備及測序之任一抗-BMPR1B抗體之CDR,且使用該等衍生CDR序列來提供本發明之CDR移植或人類化抗-BMPR1B抗體。此對於具有圖9A-9B中所示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序列之抗體尤其如此。 實例10 嵌合及人類化抗-BMPR1B抗體之產生 使用業內公認技術如下產生嵌合抗-BMPR1B抗體。 自雜交瘤提取總RNA且進行PCR擴增。自標的核酸序列(核酸序列參見圖9C)之分析獲得關於以下鼠類抗體之VH及VL鏈之V、D及J基因區段的數據:SC91.1及SC91.9。使用以下限制性位點設計特異性針對抗體VH及VL鏈之框架序列之引子集合:AgeI及XhoI用於VH片段,且XmaI及DraIII用於VL片段。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純化PCR產物,然後用針對VH片段之限制酶AgeI及XhoI及針對VL片段之XmaI及DraIII消化。 將VH及VL消化之PCR產物純化且分別連接至IgH或Igκ表現載體中。在含有200U T4-DNA連接酶(New England Biolabs)、7.5 μL經消化且經純化之基因特異性PCR產物及25 ng線性化載體DNA之10 μL總體積中實施連接反應。經由在42℃下用3 μL連接產物熱震來轉變勝任大腸桿菌DH10B細菌(Life Technologies),且以100 μg/mL之濃度平鋪於胺苄青黴素(ampicillin)板上。純化並消化所擴增之連接產物後,將VH片段選殖至包含HuIgG1之pEE6.4表現載體(Lonza)之AgeI-XhoI限制性位點中,且將VL片段選殖至包含Hu-κ輕鏈恆定區之pEE12.4表現載體(Lonza)之XmaI-DraIII限制性位點中。 藉由用人類IgG1及人類κ表現載體及PEI作為轉染試劑共轉染CHO-S細胞來表現包含整個鼠類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及人類恆定區之嵌合抗體。在轉染後3至6天收穫上清液。藉由在800×g下離心10 min.自細胞碎片澄清含有重組嵌合抗體之培養物上清液且儲存在4℃下。使用蛋白質A珠粒純化重組嵌合抗體。 亦使用專有電腦輔助CDR移植方法(Abysis數據庫,UCL Business)及標準分子改造技術如下CDR移植或人類化鼠類抗-BMPR1B抗體。基於框架序列與人類種系抗體序列之CDR規範結構之間以及框架序列與相關小鼠抗體之CDR之間的最高同源性設計可變區之人類框架區。出於分析之目的,根據Kabat等人編號將胺基酸指配給每一CDR結構域。就此而言,圖9F及9G顯示使用鼠類抗體SC91.1及SC91.9之多個分析方案衍生而來之重鏈及輕鏈CDR。在包含鼠類KabatCDR及所選人類框架之可變區經設計後,其立即自合成基因區段(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產生。然後使用上文針對嵌合抗體闡述之分子方法選殖及表現人類化抗體。 人類化抗體hSC91.1 (SEQ ID NO: 101及103)、hSC91.1 (N55Q) (SEQ ID NO: 101及105)、hSC91.1v2 (N55Q) (SEQ ID NO: 101及127)及hSC91.9 (SEQ ID NO: 107及109)之VL及VH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圖9D中且衍生自相應鼠類抗體之VL及VH序列(例如hSC91.1衍生自SC91.1)。人類化VL及VH之相應核酸序列亦示於圖9D (SEQ ID NO: 100-108偶數及SEQ ID NO: 126)中。下表6顯示引入所選框架變化以維持所選抗體之有利性質且在hSC91.1重鏈之CDR2中製造一個變化。 更特定而言,在人類化過程期間,經由使用胺基酸取代N55Q移除SC91.1之CDRH2中之預期醣基化位點以增強最終人類化抗體之穩定性及均質性。將此取代納入hSC91.1衍生抗體中且該位點在圖9D中加下劃線。與其他人類化構築體(包括下文更詳細論述之某些位點特異性構築體及MJ突變體)一樣,該等細節緊接示於下表6中。 6 如下一實例中所述,表6亦顯示如本文所述製造之實例性位點特異性抗體(例如,hSC91.1ss1)之組成。另外,構築具有另一MJ突變N297A之變體以改良人類化抗體之性質。 更具體而言,如實例11中所述,使用圖9D中所示之人類化VL及VH序列來製造位點特異性構築體。另外,將N297A突變(EU編號)引入人類化抗體中以減少抗體與Fc受體之結合,人們認為此係脫靶毒性之來源。如表6中所顯示,可將此修飾引入ss1或野生型人類IgG1構築體中。在此情形下,將N297A修飾引入野生型hSC91.1及如藉由MJ後綴表示之位點特異性hSC91.1ss1抗體(即,hSC91.1MJ及hSC91.1ss1MJ)中。類似地,將MJ突變引入hSC91.9抗體及hSC91.9ss1抗體中以提供hSC91.9MJ及hSC91.9ss1MJ抗體。在每一情形下,突變係使用Quikchange誘變套組(ThermoFisher Scientific)引入用於重鏈表現之質體上,且抗體係使用上述相同方法表現及純化。 除上文所提及之構築體外,合成包含嵌合N55Q重鏈及人類化輕鏈之嵌合人類化SC91.1抗體。此雜合抗體(hSC91.1v2)納入包含N55Q突變(在圖9D中所示之SEQ ID NO: 127中加下劃線)之鼠類SC91.1 VH (SEQ ID NO: 23)以移除CDRH2中之潛在醣基化位點。然後將此N55Q鼠類VH區與包含C220S突變之人類IgG1恆定區(以提供hSC91.1v2ss1)及包含C220S突變及N297A突變之人類IgG1恆定區(以提供hSC91.1v2ss1MJ)可操作地締合(參見實例11)。在每一實施例中,使所選重鏈構築體與標準hSC91.1輕鏈(SEQ ID NO: 110)配對以提供完整抗體。在測試時發現,用於測試潛在醣基化位點之移除之此嵌合構築體與完全人類化hSC91.1構築體高度相當(數據未顯示)。應注意,鼠類SC91.1 N55Q VH區之胺基酸及核酸序列包括在圖9D及9E中,但缺少重鏈可變區人類框架。 除人類化VH及VL胺基酸及核酸序列(圖9D)外,圖9E提供表6中所示之實例性人類化抗體構築體之全長重鏈及輕鏈胺基酸序列。與每一人類化構築體相關之核酸及胺基酸序列之匯總緊接呈現於下表7中。應注意,多種構築體採用呈不同排列之相同VL、VH或全長序列。 7 此實例中所述之實例性人類化抗體展示,可如本文所揭示產生及衍生出臨床上相容之抗體。在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中,該等抗體可納入BMPR1B ADC中以提供包含有利治療指數之組合物。另外,如下一實例中所論述,表7亦顯示如本文所述製造之所選位點特異性抗體(hSC91.1ss1)及所選位點特異性MJ抗體(hSC91.1ss1MJ及hSC91.9ss1MJ)之序列組成。實例 11 位點特異性 BMPR1B抗體之產生 除天然人類化IgG1抗-BMPR1B抗體(hSC91.1及hSC91.9)外,亦構築經改造之人類IgG1/κ抗-BMPR1B位點特異性抗體,其包含經突變以提供未配對半胱胺酸之天然輕鏈(LC)恆定區及重鏈(HC)恆定區。就此而言,HC上鉸鏈區中之半胱胺酸220 (C220)經絲胺酸取代(C220S)以提供hSC91.1ss1、hSC91.1ss1MJ、hSC91.1v2ss1、hSC91.1v2ss1MJ及hSC91.9ss1MJ。在組裝時,HC及LC形成在輕鏈恆定區之c末端包含兩個適於偶聯至治療劑之游離半胱胺酸之抗體。除非另外註明,否則恆定區殘基之所有編號皆係依照如Kabat等人中所述之EU編號方案。最後,如先前實例中所述,進一步改造某些位點特異性抗體之重鏈恆定區以納入N297A突變並提供hSC91.1ss1MJ及hSC91.9ss1MJ。 為產生人類化天然IgG1抗體及位點特異性構築體,將VH核酸選殖至含有HC恆定區(例如,SEQ ID NO: 2)或其C220S突變(例如,SEQ ID NO: 3)之表現載體上。在CHO-S細胞中共轉染編碼天然hSC91.1 HC (圖9E,SEQ ID NO: 111)、hSC91.1之突變體C220S HC (圖9E,SEQ ID NO: 115)或C220S N297A突變體HC (圖9E,SEQ ID NO: 117)之載體與編碼與野生型IgG1 κ LC (SEQ ID NO: 5)可操作地締合之所選VL (hSC91.1,SEQ ID NO: 100)之載體以提供hSC91.1 LC (SEQ ID NO: 110),且使用哺乳動物瞬時表現系統來表現。含有C220S突變體HC之所得抗-BMPR1B位點特異性抗體稱為hSC91.1ss1,而天然形式稱為hSC91.1及包含N297A突變之位點特異性構築體hSC91.1ss1MJ。就此而言,全長hSC91.1位點特異性抗體重鏈及輕鏈之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圖9E (以及天然人類化抗體hSC91.1及N297A類似物)中,其中hSC91.1ss1分別包含SEQ ID NO: 110及115之LC及HC且hSC91.1包含SEQ ID NO: 110及111之LC及HC,且hSC91.1ss1MJ分別包含SEQ ID NO: 110及117之LC及HC。應注意,包含MJ及ss1突變之hSC91.1重鏈進一步包括N55Q突變,如SEQ ID NO: 113、115及117中所示。在任一情形下,使用實質上相同之過程使用適當序列提供表7中所顯示之hSC91.9類似物。若適用,在圖9E中對於兩組分子,重鏈上位點特異性突變MJ突變及N55Q突變之位置加下劃線。 藉由SDS-PAGE表徵經改造之抗-BMPR1B位點特異性抗體以確認已產生正確突變體。在諸如DTT (二硫蘇糖醇)等還原劑存在及不存在下在來自Life Technologies之預澆注10% Tris-甘胺酸微型凝膠上實施SDS-PAGE。在電泳後,用膠質考馬斯(coomassie)溶液對凝膠進行染色(數據未顯示)。在還原條件下,觀察到對應於游離LC及游離HC之兩個條帶。此圖案係還原條件下之典型IgG分子。在非還原條件下,條帶圖案不同於天然IgG分子,此指示在HC與LC之間不存在二硫鍵。觀察到對應於HC-HC二聚體之約98 kD之條帶。另外,觀察到對應於游離LC之模糊條帶及對應於LC-LC二聚體之約48 kD之優勢條帶。預期一定量之LC-LC種類之形成歸因於每一LC c末端上之游離半胱胺酸。實例 12 -BMPR1B 抗體 - 藥物偶聯物之製備 根據本文之教示製備抗-BMPR1B ADC用於進一步活體外及活體內測試。 為此,篩選所選藥物連接體候選者(包括PBD藥物連接體)以確定哪些細胞毒性酬載可尤其適用於所揭示之組合物中。在初始活體外篩選程式後,選擇包含PBD1及PBD3之酬載以供進一步分析。為實施此分析,將PBD酬載偶聯至結合至CD46之測試抗體(hN149),CD46係已知在某些所關注腫瘤(包括管狀B型腫瘤)上高度表現之抗原。偶聯實質上係如下文所述來實現且在活體外細胞殺死分析中測試所得ADC (hN149.ss1.PBD1及hN149.ss1.PBD3)。 更具體而言,將管狀B型PDX系BR163之單細胞懸浮液以25,000個細胞/孔平鋪於96孔Corning Falcon組織培養板(Fisher Sciences)中。一天後,將不同濃度之經純化huN149 ADC或偶聯至PBD1或PBD3之人類IgG1對照抗體添加至培養物中。將細胞培育1週。在培育後,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CellTiter-Glo® (Promega)來列舉活細胞。將使用含有未經處理細胞之培養物之原始發光計數設定為100%參考值,且所有其他計數計算為參考值之百分比。分析之結果展示,PBD1及PBD3二者在偶聯至hN149測試抗體時內化並殺死BR163細胞(數據未顯示)。基於分析之結果,選擇PBD3彈頭用於進一步研究。 就此而言,經由具有游離硫氫基之末端馬來醯亞胺基部分將實例10及11之所選人類化抗-BMPR1B抗體(天然、位點特異性及位點特異性N297A)偶聯至吡咯并苯并二氮呯細胞毒素(PBD3)以產生實例性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如下製備天然抗體抗-BMPR1B ADC。在室溫下在含有5 mM EDTA之磷酸鹽緩衝鹽水(PBS)中,藉由預定莫耳濃度添加mol參(2-羧基乙基)-膦(TCEP)/mol抗體將抗-BMPR1B抗體之半胱胺酸鍵部分還原90 min.。然後在室溫下經由馬來醯亞胺連接體將所得經部分還原之製劑偶聯至PBD3 (PBD3之結構提供於本說明書之上文中)持續最短30 min.。然後藉由添加與使用於水中製備之10 mM原液之連接體-藥物相比過量之N-乙醯基半胱胺酸(NAC)來淬滅反應。在最短20 min之淬滅時間後,藉由添加0.5 M乙酸將pH調節至6.0。藉由使用30 kDa膜滲濾將ADC之製劑緩衝液交換至滲濾緩衝液中。然後用蔗糖及聚山梨醇酯-20將經滲濾之抗-BMPR1B ADC調配至靶最終濃度。分析所得抗-BMPR1B ADC之蛋白質濃度(藉由量測UV)、聚集(SEC)、藥物對抗體比率(DAR) (藉由反相HPLC (RP-HPLC))及活性(活體外細胞毒性)。 使用經修改之部分還原製程偶聯位點特異性人類化抗-BMPR1B ADC (具及不具N297突變,例如,hSC91.1ss1及hSC91.1ss1MJ)。期望產物係在每一LC恆定區上之未配對半胱胺酸(C214)上最大偶聯且最小化載藥量大於2之ADC、同時最大化載藥量為2之ADC的ADC。為進一步改良偶聯之特異性,在與連接體-藥物偶聯、隨後滲濾及形成步驟之前,使用包含穩定劑(例如L-精胺酸)及溫和還原劑(例如麩胱甘肽)之製程選擇性還原抗體。 更特定而言,在室溫下在含有1M L-精胺酸/5 mM EDTA及預定濃度之還原性麩胱甘肽(GSH)之緩衝液(pH 8.0)中,將每一抗體之製劑部分還原最短2小時。然後使用30 kDa膜(Millipore Amicon Ultra)將所有製劑緩衝液交換至20 mM Tris/3.2 mM EDTA (pH 7.0)緩衝液中以移除還原緩衝液。然後在室溫下經由馬來醯亞胺連接體將所得經部分還原之製劑偶聯至PBD3持續最短30 min.。然後藉由添加與使用於水中製備之10 mM原液之連接體-藥物相比過量之NAC來淬滅反應。在最短20 min.之淬滅時間後,藉由添加0.5 M乙酸將pH調節至6.0。藉由使用30 kDa膜滲濾將ADC之製劑緩衝液交換至滲濾緩衝液中。然後用蔗糖及聚山梨醇酯-20將經滲濾之抗-BMPR1B ADC調配至靶最終濃度。 分析所得抗-BMPR1B ADC之蛋白質濃度(藉由量測UV)、聚集(SEC)、藥物對抗體比率(DAR) (藉由反相HPLC (RP-HPLC))及活性(活體外細胞毒性)。然後將其冷凍並儲存直至使用。 實例13 腫瘤中之BMPR1B蛋白表現 鑒於與實例1-3中所述之各個腫瘤相關之升高的BMPR1B mRNA轉錄本量,進行測試BMPR1B蛋白表現是否亦在PDX腫瘤中升高之工作。為檢測及量化BMPR1B蛋白表現,使用MSD發現平臺(Meso Scale Discovery)來研發電致化學發光BMPR1B夾心ELISA分析。 自小鼠切除PDX腫瘤且急凍於乾冰/乙醇上。將蛋白質提取緩衝液(Biochain Institute)添加至解凍的腫瘤小塊中,且使用TissueLyser系統(Qiagen)磨碎腫瘤。藉由離心(20,000 g, 20 min., 4℃)使溶解物澄清,且使用二辛可寧酸量化每一溶解物中之總蛋白質濃度。然後將蛋白質溶解物正規化至5 mg/mL且儲存在-80℃下直至使用。正常組織購自商業來源。 用於MSD分析中之ELISA夾心抗體對係由SC91.9捕獲及SC91.46檢測組成。溶解物樣品之BMPR1B蛋白濃度係藉由自使用如上文實例5中所述產生之經純化重組hBMPR1B-HIS蛋白產生的標準蛋白質濃度曲線內插各值來測定。BMPR1B蛋白標準曲線及蛋白質量化分析係如下實施: 在4℃下用15 µL於PBS中之2 µg/mL SC91.9捕獲抗體將MSD標準板包覆過夜。在振盪的同時,於PBST中洗滌板,且在35 µL MSD 3%封阻劑A溶液中封阻1小時。於PBST中再洗滌板。亦在振盪的同時,將10 µL於含有10%蛋白質提取緩衝液之MSD 1%封阻劑A中之10×經稀釋溶解物(或經連續稀釋之重組BMPR1B標準品)添加至孔中且培育2小時。於PBST中再洗滌板。然後根據製造商之方案,使用MSD® SULF0-TAG NHS酯對SC91.46檢測抗體加磺基標籤。在室溫下在振盪的同時,以MSD 1%封阻劑A中之0.5 µg/mL將10 µL加標籤之SC91.46抗體添加至經洗滌板中並保持1小時。於PBST中洗滌板。將含有表面活性劑之MSD讀取緩衝液T於水中稀釋至1×且將35 µL添加至每孔中。在MSD Sector成像儀2400上使用積分軟體分析程式讀取板以經由自標準曲線內插衍生出PDX樣品中之BMPR1B濃度。然後用各值除以總蛋白質濃度以產生BMPR1B奈克數/毫克總溶解物蛋白。 所得濃度示於圖10中,其中每一點表示衍生自單一PDX腫瘤系之BMPR1B蛋白濃度。儘管每一點係衍生自單一PDX系,但在大多數情形下,測試來自同一PDX系之多個生物樣品且將值平均化以提供數據點。 圖10顯示BR腫瘤樣品之代表性樣品、尤其管狀B型亞型展現高BMPR1B蛋白表現。表現亦可見於LU-AD/SCC及OV亞組樣品中。每一樣品之BMPR1B蛋白表現量以ng/mg總蛋白質給出且針對每一腫瘤類型衍生出之中值由單杠指示。所測試之正常組織包括腎上腺、動脈、結腸、食道、膽囊、心臟、腎、肝、肺、外周及坐骨神經、胰臟、骨骼肌、皮膚、小腸、脾、胃、氣管、紅血球及白血球及血小板、膀胱、腦、乳房、眼、淋巴結、卵巢、垂體腺、前列腺及脊髓。僅檢測到一種正常組織(前列腺)之量在分析之量化下限以上。該等數據與上文所述BMPR1B表現之mRNA轉錄數據之組合強烈地強化了BMPR1B係基於抗體之治療劑介入之有吸引力的靶之提議。 實例14 腫瘤中之BMPR1B蛋白表現之免疫組織化學法 對PDX腫瘤及原發性人類腫瘤組織切片實施免疫組織化學法(IHC)以評價BMPR1B在腫瘤細胞中之表現及位置。為鑑別出IHC相容性抗-BMPR1B抗體,使用多種實例性抗-BMPR1B抗體對HEK293T親代細胞糰粒或表現BMPR1B之HEK293T細胞糰粒實施IHC。 抗-BMPR1B抗體SC91.15及SC91.27能夠比所測試之其他本發明抗-BMPR1B抗體更有效地特異性檢測過表現BMPR1B之HEK293T細胞糰粒(數據未顯示)。該等抗體特異性檢測BMPR1B之能力係藉由競爭實驗來確認,其中將相關抗-BMPR1B抗體與5×莫耳比過量之hBMPR1B-Fc或不相關蛋白(SCRx91-Fc)混合,且然後與表現BMPR1B之HEK293T福馬林固定及石蠟包埋(FFPE)切片一起培育。陽性染色之不存在展示hBMPR1B-Fc蛋白干擾抗-BMPR1B抗體與過表現BMPR1B之HEK293T細胞之結合(數據未顯示)。 除經改造293細胞外,如下文所述對福馬林固定及石蠟包埋(FFPE)組織(例如腫瘤樣品)實施IHC,如同業內標準。將組織之平面切片切割且安裝於玻璃顯微鏡載玻片上。在二甲苯去石蠟化後,在99℃下用抗原修復溶液(Dako)將5 µm切片預處理20 min.,冷卻至75℃,且然後用PBS中之0.3%過氧化氫、隨後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封阻溶液(Vector Laboratories)處理。然後用PBS緩衝液中之3% BSA中之10%馬血清將FFPE載玻片封阻30分鐘,且然後在室溫下與於3% BSA/PBS中稀釋至10 µg/ml之本發明一級抗-BMPR1B抗體一起培育30分鐘。然後在室溫下將FFPE載玻片與於3% BSA/PBS中稀釋至2.5 µg/ml之生物素偶聯之馬抗小鼠抗體(Vector Laboratories)一起培育30 min.,隨後在鏈黴抗生物素蛋白-HRP (ABC Elite套組;Vector Laboratories)中培育。在室溫下用3,3’-二胺基聯苯胺(Thermo Scientific)進行5 min.發色檢測且用邁爾氏蘇木素(Meyer’s hematoxylin,IHC World)複染組織,用醇洗滌且浸沒於二甲苯中。然後藉由亮視野顯微術來觀察切片。 使用H-評分演算法對表現進行評分,該演算法使用下式來計算腫瘤細胞之膜染色:H-評分= (0下之染色強度%) * 0 + (1+下之染色強度%) * 1 + (2+下之染色強度%) * 2 + (3+下之染色強度%) * 3。因此,此評分產生介於0至300範圍內之連續變量。IHC表現亦以陽性細胞%來評分,將在介於1 (最低)至3+ (最高)範圍內之任一強度下表現靶之所有細胞考慮在內。 IHC測試之結果提供於圖11A-11G中,其中圖11A顯示多種BR-LUMB PDX系之百分比及H-評分染色值。更特定而言,圖11A匯總13種BR-LumB PDX系中之BMPR1B表現,其中顯示BMPR1B在69%之所測試BR-LumB PDX系上具有蛋白質表現。 圖11B及11C匯總人類管狀乳房腫瘤微陣列樣品上之BMPR1B表現,以H-評分(圖11B)及陽性細胞百分比(圖11C)表示。33%之樣品具有高於50之H-評分且40%之樣品顯示在任一強度下之陽性細胞%。 圖11D及11E匯總原發性管狀乳癌組織之整個切片上之BMPR1B表現,以H-評分(圖11D)及陽性細胞百分比(圖11E)表示。40%之樣品顯示高於50之H-評分且50%之樣品具有在任一強度下之陽性細胞%。 圖11F及11G匯總人類前列腺腺癌樣品上之BMPR1B表現,以H-評分(圖11F)及陽性細胞百分比(圖11G)表示。25%之樣品具有高於50之H-評分且40%之樣品顯示在任一強度下之陽性細胞%。 BMPR1B抗原之相對較高之表現量確認本文所述先前實例之結果且進一步證實BMPR1B作為治療靶之適用性。 實例15 腫瘤中之BMPR1B蛋白表現之流式細胞術檢測 使用流式細胞術來評價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特異性檢測管狀B型PDX腫瘤細胞系表面上之人類BMPR1B蛋白之存在的能力。收穫管狀B型PDX腫瘤且使用業內公認之酶組織消化技術解離以獲得PDX腫瘤細胞之單細胞懸浮液(例如,參見U.S.P.N. 2007/0292424)。將PDX腫瘤單細胞懸浮液與4’6-二甲脒基-2-苯基吲哚(DAPI)一起培育來檢測死細胞,與抗小鼠CD45及H-2Kd 抗體一起培育來鑑別小鼠細胞,且與抗人類EPCAM抗體一起培育來鑑別人類癌細胞。所得單細胞懸浮液包含腫瘤細胞(包括NTG細胞及CSC二者)之塊體樣品。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BD FACS Canto II流動細胞計數器及如上文所述產生之抗-BMPR1B抗體SC91.3來分析塊體腫瘤細胞之hBMPR1B表現。 圖12顯示抗-hBMPR1B抗體SC91.3檢測到塊體管狀B型PDX腫瘤細胞表面上之hBMPR1B表現。在所有樣品中,除BR154外,抗-BMPR1B抗體(黑線)檢測到與IgG同型對照抗體(灰色填充)相比增加的BMPR1B表現。此展示BMPR1B在多種管狀B型腫瘤上表現。另外,表現可量化為與經同型對照抗體染色之相同腫瘤相比,在經抗-BMPR1B抗體染色之腫瘤細胞表面上所觀察到的幾何平均值螢光強度之變化(ΔMFI)。匯總所分析之每一腫瘤細胞系之ΔMFI的表作為插入部分顯示於圖12中。 此數據確認圖11A中之IHC結果,其中除BR154外之管狀B型PDX系藉由IHC亦顯示陽性染色。BR154藉由流式細胞術不顯示hBMPR1B表現,其為基於上文實例1至3中所提供之低RNA表現數據所預期;且進一步展示抗-BMPR1B抗體結合之特異性。此數據共同表明,BMPR1B在高百分比之管狀B型PDX腫瘤細胞中表現且係使用抗-BMPR1B抗體藥物偶聯物之靶向療法之有力候選者。 實例16 BMPR1B表現在癌症幹細胞群體中之富集 腫瘤細胞可在廣義上分成兩類細胞亞群:非致瘤細胞(NTG)及腫瘤起始細胞或致瘤細胞。致瘤細胞在植入免疫受損小鼠中時具有形成腫瘤之能力,而非致瘤細胞則無。癌症幹細胞(CSC)係致瘤細胞之亞組,且如先前所提及能夠無限地自我複製,同時維持多向分化之能力。 為確定腫瘤中之BMPR1B表現是否可與增強的致瘤性相關聯,實施以下研究。使人類管狀B型PDX腫瘤樣品於免疫受損小鼠中生長且在腫瘤達到800 - 2,000 mm3 後切除。使用業內公認之酶消化技術使腫瘤解離成單細胞懸浮液(例如,參見U.S.P.N. 2007/0292414)。用小鼠抗-CD45或抗-H2kD抗體對人類管狀B型PDX腫瘤細胞進行染色以區分人類腫瘤細胞與小鼠細胞。亦用抗-BMPR1B抗體對腫瘤進行染色且然後使用FACSAria 流動細胞計數器(BD Biosciences)分選。將人類管狀B型PDX腫瘤細胞分離成表現BMPR1B之細胞群體(BMPR1B陽性)及不表現BMPR1B之細胞群體(BMPR1B陰性),如使用平行同型染色對照樣品所定義。向5隻雌性NOD/SCID免疫受損小鼠皮下注射500個BMPR1B陽性管狀B型腫瘤細胞;且向5隻小鼠注射500個BMPR1B陰性管狀B型腫瘤細胞。每週量測腫瘤體積達5個月。 在該等條件下,BMPR1B陽性腫瘤細胞能夠在功能上一致地重建活體內腫瘤,而BMPR1B陰性群體僅產生5個注射腫瘤中之一個。更重要的是,如圖13中所顯示,BMPR1B陰性衍生腫瘤在整個5個月培育時間內保持靜止,而BMPR1B陽性衍生腫瘤持續生長且體積實質上增加。此指示表現BMPR1B之腫瘤細胞之致瘤性遠強於彼等不表現BMPR1B之腫瘤細胞,此強烈地表明BMPR1B決定子可用於定義人類腫瘤內之致瘤亞群。此發現進而支持所選抗-BMPR1B ADC可用於靶向致瘤細胞亞群、從而引起顯著腫瘤消退且預防腫瘤復發或轉移之觀念。 實例17 BMPR1B表現狀況及體細胞突變 可藉由實施基因體DNA (gDNA)之靶向再測序來測定管狀B型乳癌(BR-LumB)患者衍生之異種移植物(PDX)系中之各個相關基因之突變狀況。已令人驚奇地發現,至少一些該等基因之突變可與致瘤細胞上之hBMPR1B蛋白表現相關,且因此可用作患者選擇之代用標記物。 在實例性實施例中,可使用來自每一BR-LumB PDX細胞系之gDNA、使用Ion AmpliSeq文庫套組2.0及涵蓋3000個以上至多250 bp之擴增子及覆蓋多個基因之編碼及非編碼區之AmpliSeq引子之定製面板(Life Technologies)來實施gDNA之靶向再測序以產生文庫。可將每一樣品連接至Ion Xpress條碼適配器(Life Technologies)以允許對於每一測序運行彙集多個樣品。然後可在Ion Torrent PGM機器(Life Technologies)上實施測序,且可實施數據分析以鑑別BR-LumB相關基因之引起gDNA、mRNA轉錄本及蛋白質含量變化之序列變化。如上文所表明,可使用某些BR-LumB相關基因之突變狀況作為代用生物標記物來確定腫瘤細胞是否可能表現BMPR1B及是否可用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或ADC治療。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BR-LumB相關基因之突變狀況來確定遺傳突變與對本發明之抗-BMPR1B抗體或ADC治療之反應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BR-LumB相關基因之突變狀況來確定有效的組合療法。 關於所關注基因,TP53突變狀況充分闡述於激素陽性乳癌中,且TP53之不活化突變與疾病進展相關聯。(Banerji等人,2012, PMID: 22722202)。為確定可與BMPR1B表現相關之TP53突變之顯著性,使用上述Ion Ampliseq及Ion Torrent PGM技術評估BR-LumB PDX腫瘤之主要癌症驅動基因之靶向再測序。藉由微陣列測定BMPR1B之BR-LumB腫瘤高及低表現且用於關聯突變數據與BMPR1B表現。TP53突變定義為發生在經測序基因之蛋白質編碼區中之任何非同義變化,包括密碼子之誤義非同義插入或缺失、擴增子缺失或擴增子擴增、無義非同義框移及產生經測序基因之改變的剪接位點變體之突變。可與本文教示結合使用之所選TP53突變緊接示於下表8中。 8 根據本發明,分析表8中所述之具有TP53突變之BR-LumB PDX腫瘤(以及野生型[WT]系)之BMPR1B表現。觀察後,含有TP53突變之BR-LumB PDX腫瘤系明顯展示與野生型PDX腫瘤相比在微陣列及MSD數據集中較高之BMPR1B表現,如藉由韋爾奇(Welch) T測試所測定,但差別並不顯著(圖14A及14B)。在BR-LumB PDX數據集所觀察到之顯著性之缺乏可歸因於小的樣本大小。在任一情形下,該等數據表明在TP53中檢測到之非同義突變可與BMPR1B之表現或其表現之不存在相關聯。因此,該等突變可用作生物標記物來預測患者群體中之BMPR1B表現且更準確地指導該等腫瘤亞組之治療。實例 18 -BMPR1B 抗體藥物偶聯物促進活體外細胞毒性劑之遞送 為確定本發明之抗-BMPR1B ADC是否能夠內化以調介細胞毒性劑至活腫瘤細胞之遞送,使用如上文實例12中所述產生之抗-BMPR1B ADC、hSC91.1ss1MJ PBD3 (SEQ ID NO: 110及117)及hSC91.9ss1MJ PBD3 (SEQ ID NO: 120及125)來實施活體外細胞殺死分析。 將過表現hBMPR1B之HEK293T細胞或原始HEK293T細胞之單細胞懸浮液以500個細胞/孔平鋪於BD組織培養板(BD Biosciences)中。一天後,將不同濃度之經純化ADC或偶聯至PBD3之人類IgG1對照抗體添加至培養物中。將細胞培育96小時。在培育後,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CellTiter-Glo® (Promega)來列舉活細胞。將使用含有未經處理細胞之培養物之原始發光計數設定為100%參考值,且所有其他計數計算為參考值之百分比。圖15顯示表現hBMPR1B之所有經處理HEK293細胞對抗-BMPR1B敏感。另外,與過表現BMPR1B之HEK293T細胞相比,ADC對不過表現BMPR1B之原始HEK293T細胞具有極小效應,此展示ADC對BMPR1B抗原之特異性(圖15)。 上述結果展示抗-BMPR1B ADC特異性調介內化及將細胞毒性酬載遞送至表現BMPR1B之細胞之能力。實例 19 -BMPR1B 抗體藥物偶聯物抑制活體內腫瘤生長 基本上如下文所述使用業內公認技術測試例如如上文實例12中所述產生之抗-BMPR1B ADC,以證實其抑制免疫缺陷小鼠中之人類管狀B型乳癌(BR-LumB)腫瘤生長之能力。 使用業內公認技術使表現BMPR1B之PDX腫瘤系(BR159、BR162及BR164) (例如BR-LumB PDX腫瘤系)及不表現BMPR1B之對照腫瘤系皮下生長於雌性NOD/SCID小鼠之側腹中。每週一次或兩次監測腫瘤體積及小鼠體重。當腫瘤體積達到150-250 mm3 時,將小鼠隨機指配給治療組且向其靜脈內注射單一劑量之0.1 mg/kg hSC91.1v2ss1MJ PBD3或0.2 mg/kg hSC91.1v2ss1 PBD3 (圖16A及16B)或單一劑量之0.2 mg/kg hSC91.1ss1MJ PBD3或0.2 mg/kg hSC91.9ss1MJ PBD3 (圖17A及17 B)以及單一劑量之0.2 mg/kg抗半抗原對照人類IgG ADC或媒劑對照(例如0.9%鹽水)。治療後,監測腫瘤體積及小鼠體重直至腫瘤超過800 mm3 或小鼠患病。 如圖16A、16B、17A及17B中所顯示,所揭示之BMPR1B PBD3 ADC實質上延緩或抑制帶有展現BMPR1B表現之管狀B型乳房腫瘤之小鼠的腫瘤生長。就此而言,用實例性BMPR1B ADC hSC91.1v2ss1 PBD3及hSC91.1v2ss1MJ PBD3治療BR164使腫瘤皺縮持續140天(圖16A)。類似地,用各自偶聯至PBD3之實例性抗體hSC91.1v2ss1、hSC91.1v2ss1MJ、hSC91.1ss1MJ及hSC91.9ss1MJ治療不同的管狀B型乳房腫瘤BR159使腫瘤抑制持續延長時段。hSC91.1v2ss1 PBD3及hSC91.1v2ss1MJ PBD3二者在腫瘤生長重新開始前100天提供反應(圖16B)。當使用hSC91.1ss1MJ PBD3及hSC91.9ss1MJ PBD3時觀察到類似結果,其中觀察到至少60天之腫瘤抑制(圖17A)。在使用不同管狀B型乳房腫瘤(BR162)之另一實例中,hSC91.1ss1MJ PBD3及hSC91.9ss1MJ PBD3二者產生持續至少60天具有極少至無腫瘤再生長之結果。應注意,圖17A及17B中所顯示之研究在提出申請時正在進行。 除抑制原發性腫瘤生長外,實例性ADC hSC91.1v2ss1 PBD3展示早在治療後一週即顯著清除外周腫瘤負荷之能力(圖16C)。此外周腫瘤負荷之減小藉由自上文所提及研究中之經治療個體獲得之小鼠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CTC)含量之實質減少來證實。簡言之,在治療後一週自小鼠收集血液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Cytefinder儀器(Rarecyte, Inc)訊問CTC。相反,圖16C顯示經媒劑對照治療之帶有管狀B型腫瘤之小鼠繼續展現相對較高之循環腫瘤細胞含量。該等觀察指示,所揭示之ADC除治療原發性腫瘤外可有效地用於減少腫瘤復發或轉移之機會。 亦可利用帶有管狀B型腫瘤之小鼠中之肺轉移來計量外周或遠端腫瘤負荷。同時,亦獲得自小鼠肺組織收集之血液且使用標準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進行染色。然後由經訓練病理學家來分析肺組織樣品以提供每隻小鼠之肺轉移群落計數。對所產生數據之觀察顯示,用hSC91.1v2ss1 PBD3治療可完全消除肺轉移(至少達可在研究中觀察到之程度),而經人類IgG ADC對照治療之管狀B型腫瘤仍具有可量測之肺轉移(圖16D)。除圖16A - 16C及圖17A及17B中所呈現之數據外,圖16D中所示之數據提供BMPR1B PBD ADC顯著減小帶有管狀B型腫瘤之小鼠中之原發性及遠端腫瘤負荷的強有力證據。實例 20 -BMPR1B 抗體 - 藥物偶聯物對 腫瘤起始細胞 頻率 之減小 如上文實例中所展示,BMPR1B表現與致瘤性相關且所揭示之BMPR1B ADC可有效地抑制或延緩腫瘤生長。為顯示用抗-BMPR1B ADC治療減小已知具有抗藥性且推動腫瘤復發及轉移之腫瘤起始細胞(TIC)之頻率,基本上如下文所述實施活體內限制性稀釋分析(LDA)。 使PDX腫瘤(例如BR-LumB)皮下生長於免疫缺陷小鼠中。當腫瘤體積之大小平均為150 mm3 - 250 mm3 時,將小鼠隨機分成兩組。向一組腹膜內注射偶聯至PBD3之人類IgG1對照抗體作為陰性對照,同時向另一組腹膜內注射抗-BMPR1B ADC hSC91.1v2ss1 PBD3 (例如,如實例12中所製備)。在投藥後一週,對每一組之三隻代表性小鼠實施安樂死且收穫其腫瘤並分散成單細胞懸浮液。然後收穫每一治療組之腫瘤細胞,彙集且解聚,如先前實例1中所述。用FITC偶聯之抗小鼠H2kD及抗小鼠CD45抗體標記細胞以檢測小鼠細胞;用EpCAM標記細胞以檢測人類細胞;且用DAPI標記細胞以檢測死細胞。然後藉由FACS使用BD FACS Canto II流動細胞計數器分選所得懸浮液且分離並收集活人類腫瘤細胞。 向四個小鼠隊列注射875個、175個、35個或7個來自經抗-BMPR1B ADC治療之腫瘤之經分選活人類細胞。向四個小鼠隊列移植625個、125個、25個或5個來自未經治療(媒劑)腫瘤之經分選活人類細胞作為陰性對照。每週量測受試小鼠之腫瘤,且在腫瘤達到1500 mm3 之前對個別小鼠實施安樂死。將受試小鼠評分為具有陽性或陰性腫瘤生長。陽性腫瘤生長定義為超過100 mm3 之腫瘤生長。該等研究之結果呈現於附圖18A及18B中。 圖18A中所示之數據顯示,自經BMPR1B ADC治療之帶有管狀B型PDX (BR159)腫瘤之小鼠獲得之腫瘤細胞在植入後無法生長。如圖18A中所詳述,經植入腫瘤細胞在100天時所具有之體積實際上等於或小於其在植入後所具有之體積。此指示所揭示之ADC可抑制或消除具有重演及繁殖腫瘤能力之致瘤細胞(例如,癌症幹細胞)。圖18B藉由顯示在經SC91.1ss1MJ PBD3治療之小鼠中基本上消除腫瘤起始細胞之頻率,而經媒劑治療之小鼠仍顯示陽性腫瘤生長來支持此發現。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使用帕松分佈統計學(L-Calc軟體,Stemcell Technologies)來計算每一群體中TIC之頻率。基於該等計算,所揭示之BMPR1B ADC使腫瘤起始細胞之頻率減小超出此分析中之檢測限值,而經媒劑治療之腫瘤仍展現20個細胞/1000個腫瘤細胞之癌症幹細胞頻率。應瞭解,圖18A及18B中所顯示之數據強烈地支持及確認圖16A-16D及17A及17B中所顯示之結果。實例 21 -BMPR1B 抗體調節 BMPR1B BMP2/4 之間之相互作用 如上文所提及,BMPR1B亦係BMP配體、具體而言BMP2及BMP4之受體。使用Meso Scale Discovery (MSD)平臺實施ELISA分析以測試在實例6中產生之抗-BMPR1B抗體拮抗或激動BMPR1B (受體)與BMP2或BMP4 (配體)結合(「BMPR1B-BMP2/4相互作用」)之能力。就此而言,調節BMPR1B-BMP2/4相互作用(例如,在功能上激動或拮抗-BMPR1B與BMP2/4之相互作用)之實例性抗體示於附圖19中。對數據之觀察指示所選抗體可抑制或阻斷BMP2或BMP4配體與其BMPR1B受體之結合。 更具體而言,在Biacore T200儀器(GE Healthcare)上量測人類BMPR1B對人類BMP2及BMP4之結合動力學及親和力。就此而言,將融合至人類Fc片段之BMP2固定至抗人類捕獲(AHC)晶片上且注射5種不同濃度(2.5 µM、5 µM、10 µM、20 µM、40 µM)之BMPR1B-his用於動力學參數及平衡常數(KD )測定。在另一實驗中,將融合至人類Fc片段之BMPR1B固定至抗人類捕獲(AHC)晶片上且注射5種不同濃度(31.3 nM、62.5 nM、125 nM、250 nM、500 nM)之BMP4-his。在兩種情形下,將感應圖減去參考且使用1:1結合模型擬合(數據未顯示)。發現BMPR1B分別以61 µM及1.2 nM之KD 值結合BMP2及BMP4。 為確定本發明之實例性抗體對BMPR1B配體結合可具有之效應,用30 μl於PBS中之100 ng/mL人類BMPR1B包覆MSD標準板且在4℃下培育過夜。用PBS、0.05% tween20 (PBST)洗滌板後,在室溫下用PBS中之3% (w/v) BSA將其封阻60 min.。於PBST中洗滌板且將25 μl於PBS + 0.05% tween 20 (PBSA)中之1% (w/v) BSA中之10 ug/mL所選鼠類BMPR1B抗體添加至板中並培育60 min。用PBST洗滌後,將25 uL 10 ng/mL之BMP2 (R&D Systems,編號355-BM-050)或BMP4 (R&D Systems,編號314-BP-050)添加至板中並培育60 min。在此培育步驟期間,根據製造商之方案(Meso Scale Discovery,編號R32AC-5),使用MSD® SULF0-TAG NHS酯,對山羊抗人類多株抗-BMP2檢測抗體(R&D Systems,編號AF355)及多株抗-BMP4檢測抗體(R&D Systems,編號AF757)加磺基標籤。MSD SULFO-TAG NHS酯係胺反應性N-羥基琥珀醯亞胺酯,其在溫和鹼性條件下容易偶合至蛋白質之一級胺基團以形成穩定醯胺鍵。用PBST洗滌後,在室溫下經1小時添加10 μL/孔之於PBSTA中之2 μg/ml經磺基標籤標記之山羊抗人類多株BMP2或BMP4抗體。於PBST中洗滌板且於水中將含有表面活性劑之MSD讀取緩衝液T稀釋至1×並將150 µL添加至每孔中。在MSD Sector成像儀2400上讀取板。比較數據與不含抗-BMPR1B抗體之對照孔且計算結合抑制%。所得抑制數據以表形式顯示於圖19A中。 對圖19A中所示數據之觀察顯示,所測試抗體對BMP4與BMPR1B結合之抑制通常往往強於對BMP2與BMPR1B結合之抑制。另外,儘管結合抑制百分比有一些變化,但所選抗體可有效地阻斷BMP4及/或BMP2之結合(例如,在BMP4之情形下>50%且在BMP2之情形下>25%)。亦即,發現所選抗體(包括SC91.1及SC91.9)之拮抗性在於其抑制BMP2及BMP4與BMPR1B受體之結合。 基本上如上文剛剛闡述實施第二實驗,只是所選鼠類抗-BMPR1B抗體之濃度經滴定以提供圖19B (BMP4阻斷)及圖19D (BMP2阻斷)中所示之配體結合曲線。如於圖19B及19D中可見,該等滴定曲線顯示實例性抗體通常在阻斷BMP4結合方面比阻斷BMP2更有效且某些抗體(例如SC91.1及SC91.9)可尤其有效地阻斷兩種配體之結合。該等發現符合圖19A中所示之數據且確認可容易地根據本發明鑑別出拮抗劑抗-BMPR1B抗體。 最後,所揭示抗體抑制結合之能力可與抗體所駐留之倉相關聯。更具體而言,圖19C及19E繪製由針對如上文實例7中所述確定之標的抗體倉之所選抗體所展現的結合抑制% (如圖19A中所示)。圖19C中所示之關於BMP4結合抑制之數據顯示倉A及C之抗體可能可尤其有效地阻斷配體之結合。類似地,圖19E中所示關於BMP2結合抑制之數據顯示倉A及C之抗體往往可更有效地阻斷配體之結合,但其程度低於其阻斷BMP4結合之結合的程度。而且此數據與圖19A、19B及19D中所顯示之結果一致。 更令人驚奇的是,圖19A-19E中所示之數據亦似乎與上文實例中產生及闡述之殺死數據相關聯。就此而言,倉A及C中之抗體可更有效地抑制BMP4及BMP2之結合之能力與相同倉之抗體可有效地殺死細胞之能力密切相關,如上文實例7中所述。此觀察容易地藉由比較圖19C及19E (結合抑制)與圖7C及7D (細胞殺死)來證實,其中倉A及C之抗體通常比其他倉之抗體更具活性。 鑒於該等拮抗抗體所展現之腫瘤抑制或消除(如藉由上文實例所證實),阻斷BMPR1B配體結合可有助於所揭示化合物之所觀察到之活性且增強相關組合物之潛在治療指數。因此,該等抗體或納入該等抗體之BMPR1B ADC可尤其適用於本文之教示中。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進一步瞭解,本發明可在不背離其精神或關鍵屬性之情況下以其他特定形式體現。鑒於本發明之先前描述僅揭示其實例性實施例,應理解其他變化形式亦涵蓋在本發明之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並不限於本文已詳細闡述之具體實施例。相反,應提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來指示本發明之範疇及內容。
圖1A及1B分別提供BMPR1B之經註解胺基酸序列(圖1A)以及其示意圖(圖1B),其中個別分子組份係出於解釋目的描繪; 圖2顯示如經由全轉錄體測序使用Illumina平臺所量測之BMPR1B表現量,其中樣品包含(BR-LumB) PDX腫瘤(圖案化線條)、在帶有BR-LumB PDX之小鼠中出現之肺轉移(深灰色線條)、經分選乳癌幹細胞亞群(黑色線條)及正常組織對照; 圖3繪示BMPR1B轉錄本之相對表現量,如藉由自正常組織及自多個PDX腫瘤分離之RNA樣品及正常組織對照的qRT-PCR所量測; 圖4顯示藉由衍生自正常組織及多個PDX細胞系之RNA上的微陣列雜交量測之BMPR1B轉錄本表現之正規化強度值; 圖5顯示BMPR1B轉錄本在正常組織及原發性腫瘤中之表現量,如根據可公開獲得之數據集癌症基因體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TCGA)所確定; 圖6A-6C繪示基於BMPR1B轉錄本在以下腫瘤中之高及低表現之卡本-麥爾(Kaplan-Meier)存活率曲線:(a)來自TCGA數據集之原發性管狀A型乳房腫瘤(圖6A),其中臨限指數值係使用TPM值之算術平均值來確定;(b)來自TCGA數據集之原發性難染性腎細胞癌(KICH)腫瘤(圖6B),其中臨限指數值係使用RPKM值之算術平均值來確定;及(c)來自METABRIC數據集之原發性管狀A型乳房腫瘤(圖6C),其中臨限指數值衍生自正規化Illumina HT-12 Expression Beadchip值; 圖7A-7D以表形式及圖形表示提供關於衍生自兩個不同雜交瘤篩選(篩選1、圖7A及篩選2、圖7B)之實例性抗-BMPR1B抗體的抗體結合、細胞殺死、交叉反應性及分倉特徵之數據,且將該等抗體之細胞殺死活性繪製為其針對每一篩選事件之倉之函數(篩選1、圖7C及篩選2、圖7D); 圖8A及8B以表形式提供來自篩選1 (圖8A)及篩選2 (圖8B)之抗-BMPR1B抗體與BMPR1A同系物之經量測交叉反應性; 圖9A-9G提供經註解胺基酸及核酸序列,其中圖9A及9B顯示實例性鼠類抗-BMPR1B抗體之輕鏈(圖9A)及重鏈(圖9B)可變區之鄰接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95,奇數),圖9C顯示編碼上文所提及輕鏈及重鏈可變區之核酸序列(SEQ ID NO: 20-94,偶數),圖9D繪示人類化VL及VH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圖9E顯示所選抗體構築體之全長重鏈及輕鏈之胺基酸序列,且圖9F及9G繪示SC91.1及SC91.9鼠類抗體之輕鏈及重鏈可變區之CDR,如使用Kabat、Chothia、ABM及Contact方法所測定; 圖10圖解說明多種實例性PDX腫瘤細胞系中之BMPR1B蛋白表現量; 圖11A-11G以表及圖形式顯示多種實例性BR-LumB PDX腫瘤細胞系(圖11A);BR-LumB腫瘤微陣列樣品(圖11B及11C);原發性BR-LumB腫瘤樣品(圖11D及11E)及人類前列腺腺癌樣品(圖11F及11G)上之BMPR1B蛋白表現,其各自如藉由免疫組織化學法所測定; 圖12顯示如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多種乳癌PDX細胞系所測定之腫瘤細胞表面上之BMPR1B蛋白表現(其中比較本發明之實例性抗體(黑線)與同型對照染色群體(實心灰色))以及相關ΔMFI量測值; 圖13展示BMPR1B與致瘤性之相關之處在於,BMPR1B陽性腫瘤細胞能夠定期重建腫瘤,其中BMPR1B陰性細胞對腫瘤之重建次數要少得多; 圖14A及14B指示,BMPR1B蛋白之表現與已知致瘤TP53突變相關聯,如使用微陣列技術(圖14A)及MSD (圖14B)所量測; 圖15繪示實例性BMPR1B ADC在活體外內化及殺死過表現BMPR1B蛋白之HEK293T細胞之能力; 圖16A-16D展示實例性BMPR1B ADC抑制活體內管狀B型PDX腫瘤生長(圖16A及16B)及抑制活體內管狀B型PDX腫瘤之外周(循環腫瘤細胞)及遠端(肺轉移)腫瘤負荷生長(分別為圖16C及16D)的能力; 圖17A及17B顯示實例性人類化BMPR1B ADC有效地抑制活體內PDX細胞系BR159 (圖17A)及BR162 (圖17B)之管狀B型腫瘤生長; 圖18A及18B圖解說明實例性BMPR1B ADC減小腫瘤起始細胞頻率之能力,其係藉由用所揭示之ADC治療帶有腫瘤之小鼠(圖18A)、隨後將來自經治療腫瘤之細胞(與對照一起)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中並量測每一主觀樣品中腫瘤起始細胞之頻率(圖18B)來實施;且 圖19A-19E證實實例性BMPR1B特異性抗體抑制BMP2或BMP4與其受體BMPR1B結合之能力,其中數據以表形式呈現(圖19A)、以抗體濃度之函數呈現(圖19B及19D)及以抗體倉之函數呈現(圖19C及19E)。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2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3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4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5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6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7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89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0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1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2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3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4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5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6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7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8
Figure TW201805309AD00099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0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1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2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3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4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5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6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7
Figure TW201805309AD00108

Claims (58)

  1.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其結合至表現BMPR1B之腫瘤起始細胞。
  2.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其結合至包含SEQ ID NO: 1之人類BMPR1B。
  3.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其結合至BMPR1B且包含以下或與包含以下之抗體競爭結合: SEQ ID NO: 21之輕鏈可變區(VL)及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或 SEQ ID NO: 25之VL及SEQ ID NO: 27之VH;或 SEQ ID NO: 29之VL及SEQ ID NO: 31之VH;或 SEQ ID NO: 33之VL及SEQ ID NO: 35之VH;或 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39之VH;或 SEQ ID NO: 41之VL及SEQ ID NO: 43之VH;或 SEQ ID NO: 45之VL及SEQ ID NO: 47之VH;或 SEQ ID NO: 49之VL及SEQ ID NO: 51之VH;或 SEQ ID NO: 53之VL及SEQ ID NO: 55之VH;或 SEQ ID NO: 57之VL及SEQ ID NO: 59之VH;或 SEQ ID NO: 61之VL及SEQ ID NO: 63之VH;或 SEQ ID NO: 65之VL及SEQ ID NO: 67之VH;或 SEQ ID NO: 69之VL及SEQ ID NO: 71之VH;或 SEQ ID NO: 73之VL及SEQ ID NO: 75之VH;或 SEQ ID NO: 77之VL及SEQ ID NO: 79之VH;或 SEQ ID NO: 81之VL及SEQ ID NO: 83之VH;或 SEQ ID NO: 85之VL及SEQ ID NO: 87之VH;或 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1之VH;或 SEQ ID NO: 89之VL及SEQ ID NO: 93之VH;或 SEQ ID NO: 37之VL及SEQ ID NO: 95之VH。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經分離之抗體,其係內化抗體。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經分離之抗體,其係嵌合、CDR移植、人類化或人類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經分離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定位(maps)至倉(bin) A。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經分離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定位至倉E。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經分離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位點特異性抗體。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偶聯至酬載(payload)。
  10.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抗體。
  11. 一種核酸,其編碼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抗體之全部或一部分。
  12.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11之核酸。
  13.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11之核酸或如請求項12之載體。
  14. 一種式Ab-[L-D]n之ADC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a) Ab包含抗-BMPR1B抗體; b) L包含可選連接體; c) D包含藥物;及 d) n為約1至約20之整數。
  15. 如請求項14之ADC,其中該抗-BMPR1B抗體包含嵌合、CDR移植、人類化或人類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
  16. 如請求項14之ADC,其中Ab係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抗-BMPR1B抗體。
  17. 如請求項14之ADC,其中n包含約2至約8之整數。
  18. 如請求項14之ADC,其中D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化合物:尾海兔素(dolastatin)、奧裡斯他汀(auristatin)、類美登素(maytansinoid)、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苯并二氮呯衍生物、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及瓢菌素(amanitin)。
  1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4至18中任一項之ADC。
  20. 一種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如請求項10或19之醫藥組合物。
  21. 如請求項20之方法,其中該癌症包含血液惡性病。
  22. 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血液惡性病包含白血病或淋巴瘤。
  23. 如請求項20之方法,其中該癌症包含實體腫瘤。
  24. 如請求項23之方法,其中該癌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腎上腺癌、肝癌、腎癌、膀胱癌、乳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胰臟癌、肺癌(小細胞及非小細胞二種)、甲狀腺癌及神經膠母細胞瘤。
  25. 如請求項24之方法,其中該癌症包含乳癌。
  26. 如請求項25之方法,其中該乳癌包含管狀B型(Luminal B)乳癌。
  27. 如請求項24之方法,其中該癌症包含前列腺癌。
  28. 如請求項27之方法,其中該前列腺癌包含前列腺腺癌。
  29. 如請求項2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個體投與至少一種其他治療部分。
  30. 一種減少腫瘤細胞群體中腫瘤起始細胞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使包含腫瘤起始細胞及除腫瘤起始細胞外之腫瘤細胞的腫瘤細胞群體與如請求項14至18之ADC接觸,藉此減小腫瘤起始細胞之頻率。
  31. 如請求項30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內實施。
  32. 如請求項30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外實施。
  33. 一種將細胞毒素遞送至細胞之方法,其包含使該細胞與如請求項14至18中任一項之ADC接觸。
  34.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外實施。
  35.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內實施。
  36. 診斷或監測個體癌症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使腫瘤細胞與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接觸;及(b)檢測該等腫瘤細胞上之該抗體。
  37.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外實施。
  38.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內實施。
  39. 一種產生如請求項14之ADC之方法,其包含偶聯抗-BMPR1B抗體(Ab)與藥物(D)之步驟。
  40. 如請求項39之方法,其中該抗體包含位點特異性抗體。
  41. 如請求項39或40之方法,其中該抗體包含N297A突變。
  42. 如請求項40之方法,其包含選擇性還原該位點特異性抗體之步驟。
  43. 如請求項39至4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藥物(D)包含PBD。
  44. 如請求項39至4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凍乾該ADC之步驟。
  45. 一種套組,其包含一或多個含有如請求項19之醫藥組合物之容器。
  46. 如請求項45之套組,其進一步包含與該一或多個容器結合之標籤或包裝插頁,其指示該組合物用於治療患有癌症之個體。
  47. 如請求項45之套組,其進一步包含與一或多個容器結合之標籤或包裝插頁,其指示用於患有癌症之個體之劑量方案。
  48. 如請求項45至47之套組,其中該癌症係管狀B型乳癌。
  49. 一種式Ab-[L-D]n之ADC,其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結構: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1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2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3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4
    其中Ab包含抗-BMPR1B抗體或其免疫反應性片段且n係約1至約20之整數。
  50. 如請求項49之ADC,其中抗-BMPR1B抗體包含N297A突變。
  51. 如請求項49之ADC,其包含兩個未配對半胱胺酸,其中每一半胱胺酸偶聯至酬載。
  52. 如請求項51之ADC,其中抗-BMPR1B抗體包含hSC91.1ss1MJ (SEQ ID NO: 110及117)。
  53. 如請求項51之ADC,其中抗-BMPR1B抗體包含hSC91.9ss1MJ (SEQ ID NO: 120及125)。
  54. 一種式Ab-[L-D]n之ADC,其包含以下結構: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5
    其中Ab包含hSC91.1ss1MJ (SEQ ID NO: 110及117)且n係2。
  55. 一種式Ab-[L-D]n之ADC,其包含以下結構:
    Figure TW201805309AC00006
    其中Ab包含hSC91.9ss1MJ (SEQ ID NO: 120及125)且n係2。
  56.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其結合至人類BMPR1B且阻斷至少40%之BMP4結合。
  57.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其結合至人類BMPR1B且阻斷至少25%之BMP2結合。
  58. 一種式Ab-[L-D]n之ADC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e) Ab包含如請求項56或57之抗-BMPR1B抗體; f) L包含可選連接體; g) D包含藥物;及 h) n為約1至約20之整數。
TW106113446A 2016-04-21 2017-04-21 新穎抗-bmpr1b抗體及使用方法 TW2018053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25981P 2016-04-21 2016-04-21
US62/325,981 2016-04-21
US201762443404P 2017-01-06 2017-01-06
US62/443,404 2017-01-06
US201762486140P 2017-04-17 2017-04-17
US62/486,140 2017-04-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5309A true TW201805309A (zh) 2018-02-16

Family

ID=60116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446A TW201805309A (zh) 2016-04-21 2017-04-21 新穎抗-bmpr1b抗體及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934359B2 (zh)
EP (1) EP3454864A4 (zh)
JP (1) JP2019522960A (zh)
AU (1) AU2017254674A1 (zh)
CA (1) CA3021098A1 (zh)
TW (1) TW201805309A (zh)
WO (1) WO20171849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7573A (zh) * 2019-04-01 2019-06-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面向放疗的人体胸腹表面运动预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7035A2 (en) * 2022-07-01 2024-01-04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ti-myct1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2355B (fi) 1988-02-11 1998-11-30 Squibb Bristol Myers Co Menetelmä yhdistävän välikappaleen omaavien antrasykliini-immunokonjug aattien valmistamiseksi
US5622929A (en) 1992-01-23 1997-04-22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Thioether conjugates
US5714350A (en) 1992-03-09 1998-02-03 Protein Design Labs, Inc. Increasing antibody affinity by altering glycosylation in the immunoglobulin variable region
ES2091684T3 (es) 1992-11-13 1996-11-01 Idec Pharma Corp Aplicacion terapeutica de anticuerpos quimericos y radiomarcados contra el antigeno de diferenciacion restringida de los linfocitos b human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l linfoma de las celulas b.
US6214345B1 (en) 1993-05-14 2001-04-10 Bristol-Myers Squibb Co. Lysosomal enzyme-cleavable antitumor drug conjugates
ATE234635T1 (de) 1995-12-22 2003-04-15 Bristol Myers Squibb Co Verzweigte hydrazongruppen enthaltende kuppler
DE69731289D1 (de) 1996-03-18 2004-11-25 Univ Texas Immunglobulinähnliche domäne mit erhöhten halbwertszeiten
US6492507B1 (en) 1996-10-23 2002-12-10 Incyte Genomics, Inc. Polynucleotides encoding human eosinophil-derived basic protein
US7049311B1 (en) 1998-08-27 2006-05-23 Spirogen Limited Pyrrolbenzodiazepines
CA2359067C (en) 1999-01-15 2017-03-14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US6737056B1 (en) 1999-01-15 2004-05-18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US7083784B2 (en) 2000-12-12 2006-08-01 Medimmune, Inc. Molecules with extended half-lives,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US6362331B1 (en) 2001-03-30 2002-03-26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ntitumor agents
DK2345671T3 (en) 2002-09-27 2016-02-15 Xencor Inc Optimized Fc variants and methods for their formation
GB0226593D0 (en) 2002-11-14 2002-12-24 Consultants Ltd Compounds
ATE516047T1 (de) 2003-05-09 2011-07-15 Diadexus Inc Ovr110-antikörperzusammensetzungen und anwendungsverfahren
GB0321295D0 (en) 2003-09-11 2003-10-15 Spirogen Ltd Synthesis of protected pyrrolobenzodiazepines
GB0404577D0 (en) 2004-03-01 2004-04-07 Spirogen Ltd Pyrrolobenzodiazepines
US7741319B2 (en) 2004-03-01 2010-06-22 Spirogen Limited 11-hydroxy-5h-pyrrolo[2,1-c][1,4] benzodiazepin-5-one derivatives as key intermediat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2 substituted pyrrolobenzodiazepines
US7189710B2 (en) 2004-03-30 2007-03-13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2-fluoro pyrrolo [2,1−c][1,4]benzodiazepine dimers
FR2869231B1 (fr) 2004-04-27 2008-03-14 Sod Conseils Rech Applic Composition therapeutique contenant au moins un derive de la pyrrolobenzodiazepine et la fludarabine
TR201808537T4 (tr) 2004-09-23 2018-07-23 Genentech Inc Sistein değiştirilmiş antikorlar ve konjugatlar.
US20070123448A1 (en) 2005-11-23 2007-05-31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Novel chemical entities affecting neuroblastoma tumor-initiating cells
EP1813614B1 (en) 2006-01-25 2011-10-05 Sanofi Cytotoxic agents comprising new tomaymycin derivatives
EP2032694A4 (en) 2006-06-06 2010-09-15 Univ Tennessee Res Foundation COMPOSITIONS ENRICHED IN NEOPLASTIC STEM CELLS AND METHODS INVOLVING THEM
US20110182904A1 (en) * 2006-09-05 2011-07-28 Deborah Zimmerman Antibodies to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s and receptors therefor and methods for their use
AU2007293047B2 (en) 2006-09-07 2014-01-09 Scott & White Healthcare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based on diphtheria toxin-interleukin-3 conjugates
AU2008207945A1 (en) 2007-01-22 2008-07-31 Macrogenics West, Inc. Human cancer stem cells
GB0708002D0 (en) * 2007-04-25 2007-06-06 Univ Sheffield Antibodies
US9289492B2 (en) 2007-07-17 2016-03-22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Collecting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from ovarian cancer cells
EP2022848A1 (en) 2007-08-10 2009-02-11 Hubrecht Institut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expanding, and removing adult stem cells and cancer stem cells
WO2010037134A2 (en) 2008-09-29 2010-04-01 Stemlifeline, Inc. Multi-stage stem cell carcinogenesis
KR20110108390A (ko) 2009-01-12 2011-10-05 신텔렉트 인코포레이티드 레이저로 매개된 박막 절개 및 세포 군체의 이동
ES2604668T3 (es) 2009-02-05 2017-03-08 Immunogen, Inc. Nuevos derivados de benzodiacepina
US20110020221A1 (en) 2009-04-09 2011-01-27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ancer stem cell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compounds to target cancer stem cells
HUE030208T2 (en) * 2009-12-10 2017-04-28 Regeneron Pharma Heavy-chain antibody-producing mice
GB201006340D0 (en) 2010-04-15 2010-06-02 Spirogen Ltd Synthesis method and intermediates
EP2662095A1 (en) 2010-04-15 2013-11-13 Spirogen Sàrl Pyrrolobenzodiazepines and conjugates thereof
WO2011130613A1 (en) 2010-04-15 2011-10-20 Seattle Genetics, Inc. Targeted pyrrolobenzodiazapine conjugates
EP2789622B1 (en) 2010-04-15 2017-03-01 MedImmune Limited Pyrrolobenzodiazepines used to treat proliferative diseases
US20120100560A1 (en) 2010-07-23 2012-04-26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evice for capture, enumeration, and profiling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EP2689787A1 (en) 2010-09-03 2014-01-29 Stem Centrx, Inc. 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ell subpopulations
US20130061342A1 (en) 2011-09-02 2013-03-07 Stem Centrx, Inc. 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ell Subpopulations
WO2013119964A2 (en) 2012-02-08 2013-08-15 Stem Centrx, Inc. 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ell subpopulations
US20130061340A1 (en) 2011-09-02 2013-03-07 Stem Centrx, Inc. 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ell Subpopulations
US9778264B2 (en) 2010-09-03 2017-10-03 Abbvie Stemcentrx Llc 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ell subpopulations
SG10202007640VA (en) 2011-02-15 2020-09-29 Immunogen Inc Cytotoxic benzodiazepine derivatives
EP2681244B1 (en) 2011-03-02 2017-11-29 Roche Glycart AG Cea antibodies
WO2014031566A1 (en) 2012-08-22 2014-02-27 Immunogen, Inc. Cytotoxic benzodiazepine derivatives
CA2885340C (en) 2012-10-12 2016-11-08 Spirogen Sarl Pyrrolobenzodiazepines and conjugates thereof
RS61294B1 (sr) 2012-10-12 2021-02-26 Medimmune Ltd Pirolobenzodiazepini i njihovi konjugati
ME03394B (me) 2013-02-22 2020-01-20 Medimmune Ltd Antidllз-antitelo-pbd konjugati i nihovа upotreba
RU2016111131A (ru) 2013-08-28 2017-10-03 ЭББВИ СТЕМСЕНТРКС ЭлЭлСи Способы конъюгации сайт-специфических антител и композиции
EP3107576A4 (en) 2014-02-21 2017-09-06 Abbvie Stemcentrx LLC Anti-dll3 antibodies and drug conjugates for use in melanoma
EP3209334A2 (en) 2014-10-20 2017-08-30 Igenica Biotherapeutics, Inc. Novel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7573A (zh) * 2019-04-01 2019-06-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面向放疗的人体胸腹表面运动预测方法
CN109887573B (zh) * 2019-04-01 2023-04-07 哈尔滨理工大学 面向放疗的人体胸腹表面运动预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254674A1 (en) 2018-11-01
CA3021098A1 (en) 2017-10-26
WO2017184942A1 (en) 2017-10-26
US20190153103A1 (en) 2019-05-23
EP3454864A1 (en) 2019-03-20
EP3454864A4 (en) 2021-01-13
US10934359B2 (en) 2021-03-02
JP2019522960A (ja) 2019-08-22
US20210261670A1 (en) 2021-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7071B2 (en) Anti-DPEP3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10428156B2 (en) Anti-MFI2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70073430A1 (en) Novel anti-rnf43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EP3065776A2 (en) Novel anti-claudin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80327506A1 (en) Novel anti-emr2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5095766A2 (en) Novel anti-lingo1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10261670A1 (en) Novel anti-bmpr1b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90016812A1 (en) Novel anti-tnfsf9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W201726748A (zh) 新穎抗-mmp16抗體及使用方法
WO2018107109A1 (en) Novel anti-kremen2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90127476A1 (en) Novel anti-tnfrsf21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90000969A1 (en) Novel anti-upk1b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