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4749A -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 Google Patents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4749A
TW201804749A TW106122649A TW106122649A TW201804749A TW 201804749 A TW201804749 A TW 201804749A TW 106122649 A TW106122649 A TW 106122649A TW 106122649 A TW106122649 A TW 106122649A TW 201804749 A TW201804749 A TW 2018047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ic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interval
data
parameter 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6591B (zh
Inventor
唐海
Original Assignee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4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5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該方法包括:第一設備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能夠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Description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LTE”)中由於業務類型比較單一,即採用固定的子載波寬度或單一的子載波寬度以致於不能對所有業務進行優化,因此,極待一種新的傳輸信號的方法,能夠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有鑒於此,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能夠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信號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第一設備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在支持多種numerology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種新的傳輸信號的方法,能夠保持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可選地,若第一設備確定了一個基礎參數集,那麽該基本傳輸間隔可以是由該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確定的基礎傳輸間隔的時間長度;若第一設備確定了多個基礎參數集,那個該基本傳輸間隔可以是由該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確定的一個固定時間長度。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設備確定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包括:該第一設備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可選地,該多個基礎參數集可以是配置在第一設備的,也可以是配置在與第一設備通信的第二設備中,還可以是第一設備根據自身傳輸參數(比如工作頻點)確定的基礎參數集,或者預先約定好存儲在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中的基礎參數集。
在有多個基礎參數集存在的情况下,第一設備可以只選擇一個基礎參數集與其他設備進行信號傳輸,從而可以保證第一設備傳輸信號有合適的檢測窗口或發送窗口;第一設備還可以在選擇多個基礎參數集時,通過確定的基本傳輸間隔作爲第一設備傳輸信號的檢測窗口或發送窗口,同時採用不同基礎參數集的不同小區之間也可以很好地進行干擾協調。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包括:該第一設備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該第一設備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該第一設備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
傳輸時間單元爲用於傳輸信號的時域資源單位,可以是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簡稱“TTI”)、子幀、無線幀、正交頻分複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OFDM”)符號等LTE系統中定義的傳輸時間單元,也可以是第五代通信(5G)系統中新定義的傳輸時間單元。
信號通常以一個傳輸時間單元爲基本傳輸單位進行傳輸,比如,以一個TTI爲基本傳輸單位,從而保證每個信號傳輸的持續時間均爲傳輸時間單元的整數倍。類似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以基本傳輸間隔內傳輸時間單元的個數爲時域單位,即每一次傳輸使用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目都要爲基本傳輸間隔內傳輸時間單元個數的整數倍。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設備確定基本傳輸間隔,包括:該第一設備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或該第一設備根據接收的第二設備發送的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該控制信令用於指示該基本傳輸間隔。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該第一設備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之後,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控制信令,以便於該第二設備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
該第一設備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網絡側設備,該第二設備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網絡側設備,該第一設備可以是接收端,也可以是發送端。
優選地,該第一設備爲終端設備,該第二設備爲網絡側設備,該控制信令可以是下行控制信令,該下行控制信令可以指示多個約定的基本傳輸間隔中的一個。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用於調度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的調度信令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發送或接收的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設備發送的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接收的相應確認/非確認(acknowledge/non-acknowledge,簡稱“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該第一設備接收的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發送的相應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設備發送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第一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或該第一設備接收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第一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設備根據接收的第二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設備向該第二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基礎參數集包括以下至少一項參數:子載波間隔、系統帶寬對應的子載波數、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對應的子載波數、正交頻分複用OFDM的符號長度、生成OFDM信號所用的快速傅立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簡稱“FFT”)或快速傅裡葉逆變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IFFT”)的點數、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該OFDM符號數、第一時間段內包含的該TTI個數和信號前綴長度。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基本傳輸間隔爲1ms的正整數倍。
結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數據和該導頻信號採用不同的基本傳輸間隔。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網絡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該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輸入/輸出介面、通信介面和總線系統。其中,存儲器、處理器、輸入/輸出介面和通信介面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當該指令被執行時,該處理器通過該通信介面執行第一方面的方法,並控制輸入/輸出介面接收輸入的數據和信息,輸出操作結果等數據。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網絡設備,該網絡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輸入/輸出介面、通信介面和總線系統。其中,存儲器、處理器、輸入/輸出介面和通信介面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當該指令被執行時,該處理器通過該通信介面執行第一方面的方法,並控制輸入/輸出介面接收輸入的數據和信息,輸出操作結果等數據。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存儲介質,用於儲存爲上述方法所用的計算機軟件指令,其包含用於執行上述方面所設計的程式。
本發明中,終端設備、網絡設備的名字對設備本身不構成限定,在實際實現中,這些設備可以以其他名稱出現。只要各個設備的功能和本發明類似,屬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
本發明的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實施例的描述中會更加簡明易懂。
爲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圖式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描述的圖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的圖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簡稱爲“GSM”)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爲“CDMA”)系統、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爲“WCDMA”)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簡稱爲“GPRS”)、長期演進(;ong term evolution,簡稱爲“LTE”)系統、LTE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簡稱爲“FDD”)系統、LTE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簡稱爲“TD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爲“UMTS”)、全球互聯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簡稱爲“WiMAX”)通信系統或未來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系統等。
特別地,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基於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的通信系統,例如稀疏碼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簡稱爲“SCMA”)系統、低密度簽名(low density signature,簡稱爲“LDS”)系統等,當然SCMA系統和LDS系統在通信領域也可以被稱爲其他名稱;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採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的多載波傳輸系統,例如採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正交頻分複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爲“OFDM”)、濾波器組多載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簡稱爲“FBMC”)、通用頻分複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爲“GFDM”)、濾波正交頻分複用(filtered-OFDM,簡稱爲“F-OFDM”)系統等。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設備可以是網絡側設備,也可以是終端設備;第二設備可以是網絡側設備,也可以是終端設備。典型地,第一設備爲終端設備,第二設備是網絡側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也可以指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簡稱“UE”)、接入終端、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啓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簡稱“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簡稱“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簡稱“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用陸地移動通信網絡(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簡稱“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網絡設備可以是用於與終端設備通信的設備,該網絡設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簡稱“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站(nodeB,簡稱“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簡稱“eNB”或“eNodeB”),還可以是雲無線接入網絡(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簡稱“CRAN”)場景下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絡設備可以爲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網絡中的網絡設備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圖1是本發明一個應用場景的示意圖。圖1中的通信系統可以包括終端設備10和網絡設備20。網絡設備20用於爲終端設備10提供通信服務並接入核心網,終端設備10通過搜索網絡設備20發送的同步信號、廣播信號等而接入網絡,從而進行與網絡的通信。圖1中所示出的箭頭可以表示通過終端設備10與網絡設備20之間的蜂窩鏈路進行的上/下行傳輸。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如圖2所示,方法100包括以下步驟:
S110、第一設備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S120、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首先,需要說明以下幾點:
一、這裡的數據和/或導頻信號可以是上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也可以是下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
二、這裡的基本傳輸間隔可以是絕對時間長度,比如說以秒,毫秒或微秒爲單位的時間長度,典型地爲1ms的正整數倍;
三、這裡的以該基礎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是指第一設備每次進行信號的接收或發送的持續時間需要是該基礎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四、這裡的第一設備可以是網絡側設備,也可以是終端設備,可以是接收端,也可以是發送端,爲了描述方面,以下以第一設備是終端設備、第二設備是網絡設備爲例進行說明。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未來通信系統中需要多樣化的業務種類,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子載波寬度已經無法滿足通信需求。與LTE系統不同,爲了保持系統靈活性和前向兼容性,5G等未來無線通信系統中一個載波/小區/無線傳輸節點(transmit receive point,簡稱“TRP”)中可以由多種基礎參數集(numerology)以時分複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TDM”)或頻分多路複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FDM”)或者兩者結合的方式並存。不同的numerology通常採用不同的載波間隔,因此在時域上不同numerology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也各不相同。在5G等未來無限通信系統中,則需要一種新的傳輸信號的方法,以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可選地,上述基礎參數集可以包括以下參數中的至少一種:
子載波間隔、特定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物理資源塊PRB中的子載波數、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的長度、用於生成OFDM信號的傅立葉變換例如快速傅立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FFT”)或傅立葉逆變換例如快速逆傅立葉變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IFFT”)的點數、傳輸時間間隔TTI中的OFDM符號數、特定時間長度內包含的TTI的個數和信號前綴的長度。
其中,子載波間隔指相鄰子載波的頻率間隔,例如15kHz,60kHz等;特定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例如爲每個可能的系統帶寬對應的子載波數;PRB中包含的子載波數例如典型的可以是12的整數倍;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例如典型的可以是14的整數倍;一定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可以指1ms或者10ms的時間長度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長度例如信號的循環前綴的時間長度,或者循環前綴使用常規CP還是使用擴展CP。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設備10可以通過確定一個基礎參數集,並在確定完一個固定的基礎參數集後,可以確定該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將該時間長度確定爲方法100中的基本傳輸間隔,從而可以以該基本傳輸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爲時域單位發送或接收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終端設備10還可以通過確定多個基礎參數集,並在確定完多個基礎參數集後,確定一個固定時長,可對應爲方法100中的基本傳輸間隔,從而可以以該固定時長爲時域單位,並且採用多個基礎參數集發送或接收數據和/或導頻信號。
應理解,該一個基礎參數集或該多個基礎參數集可以是由終端設備10根據自身傳輸參數(比如說工作頻點)確定的,也可以是從配置在終端設備10的多個基礎參數集中選出來的,還可以是由終端設備10和網絡設備20預先約定好的,還可以是網絡設備20將從配置在網絡設備20的多個基礎參數集中選出來的基礎參數集並告知終端設備10等,本發明對終端設備10獲取基礎參數集的方式不作限定。
還應理解,該基本傳輸間隔可以包括至少一個傳輸時間單元,該傳輸時間單元爲用於傳輸信號的時域資源單元。例如,可以是OFDM符號,可以是TTI,子幀等LTE系統中定義的傳輸時間單元,還可以是5G等未來無線通信系統中新定義的傳輸時間單元。
舉例來說,若終端設備10只約定了一個基礎參數集與其他設備(比如網絡設備20)傳輸數據,由於採用的是同一個基礎參數集,所以該終端設備10發送數據或接收數據採用的發送窗口或檢測窗口統一,不會增加傳輸的複雜度;並且若與該終端設備10通信的其他設備所在的小區爲不同的小區,當其他設備同時向該終端設備10傳輸數據時,由於採用的是同一個基礎參數集,所以不會造成影響小區間的干擾協調,從而增加小區間干擾的問題。
再例如,若終端設備10約定了多個基礎參數集與其他設備(比如網絡設備20)傳輸數據,由於採用的是統一基礎傳輸間隔,所以該終端設備10發送數據或接收數據採用的發送窗口或檢測窗口同一,不會增加傳輸的複雜度;並且若與該終端設備10通信的其他設備所在的小區爲不同的小區,當其他設備同時向該終端設備10傳輸數據時,由於採用的是統一基礎傳輸間隔,所以不會造成影響小區間的干擾協調,從而增加小區間干擾的問題。
可選地,該基本傳輸間隔可以是由終端設備10與網絡設備20預先約定好;或者是終端設備10和網絡設備20先約定好多個基本傳輸間隔,並配置在終端設備10或網絡設備20中,當有數據和/或導頻信號需要在終端設備10和網絡設備20之間傳輸時,網絡設備20可以在多個預先約定的基本傳輸間隔中選擇一個基本傳輸間隔,並通過向終端設備10下發控制信令,從而使得該終端設備10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基本傳輸間隔。該多個基本傳輸間隔可以是網絡設備20根據配置在內部的多個基礎參數集確定,例如,第一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爲0.5ms,第二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爲1.0ms,第三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爲1.5ms,那麽網絡設備20可以根據該第一基礎參數集、第二基礎參數集以及第三基礎參數集分別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確定該基礎傳輸間隔,可以是公倍數,比如3ms,也可以是公倍數的2倍6ms等。任何選擇基礎傳輸間隔的方式都可以,優選的,該基本傳輸間隔分別爲確定的多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包括:該第一設備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該第一設備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該第一設備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具體地,上述基礎參數集可以包括至少一個用於確定傳輸該數據的時頻資源的資源參數。上述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的對應關係由終端設備10與網絡設備20預先約定好;或者,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由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計算得到。例如,當上述基礎參數集包含子載波間隔時,二者關係預先約定好,可以約定子載波間隔爲15kHz,對應一個TTI的時間長度爲1ms。又例如,該傳輸時間單元爲TTI,且基礎參數集包含OFDM符號長度L,則如果一個TTI包含K個OFDM符號,一個TTI的時間長度爲K*L。如果確定的基本傳輸間隔爲T,且一個傳輸時間單元的時間長度爲t,則該基本傳輸間隔內的傳輸時間單元數N=T/t取整。通常在約定基本傳輸時間間隔時,該基本傳輸間隔爲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的正整數倍。終端設備10每次傳輸數據和/或導頻信號時,需要至少發送或者接收該傳輸時間單元數對應數量的傳輸時間單元。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0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發送或接收持續的傳輸時間單元數量需要是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的正整數倍。
信號通常以一個傳輸時間單元爲時域單位進行傳輸,比如,以一個TTI爲時域單位,從而保證每個信號傳輸的持續時間均爲傳輸時間單元的整數倍。類似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以基本傳輸間隔內傳輸時間單元的個數爲時域單位。
可選地,該第一設備接收的用於調度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的調度信令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發送或接收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該第一設備發送的用於調度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的調度信令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發送或接收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該第一設備發送的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接收相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該第一設備接收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第一設備發送相應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具體地,如圖3所示,假設傳輸時間單元爲子幀,基本傳輸間隔爲T,網絡設備在n子幀下發上行授權,終端設備在n子幀解到上行授權後開始進行調度準備數據,並且在n+N*T子幀開始發送;網絡設備會在n+N*T子幀檢測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並進行校驗,並在n+M*T子幀將校驗結果反饋給終端設備。其中,M、N爲正整數,並且M>N。
在LTE系統中,網絡設備通過上行授權(上行授權信息中包括分配空口資源大小、新重傳指示、發送時刻等信息)來控制終端設備上行發送,並且對上行發送時序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以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簡稱“FDD”)空口時序爲例,網絡設備在n子幀下發上行授權,終端設備在n子幀解到上行授權後開始進行調度準備數據,必須在n+4子幀開始發送;網絡設備會在n+4子幀檢測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並進行校驗,並在n+8子幀將校驗結果反饋給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方法100還包括:該第一設備發送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第一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或該第一設備接收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第一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
具體地,針對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傳輸的N個下行數據傳輸塊,終端設備可以採用確認(Acknowledgement,簡稱“ACK”)綁定的方式反饋ACK/NACK,即只有當N個傳輸塊都正確時才反饋ACK,否則反饋NACK;終端設備也可以採用bitmap的方式反饋ACK/NACK,即反饋N比特的ACK/NACK,每個比特對應N個傳輸塊中的一個傳輸塊。
可選地,在該第一設備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之前,該方法100還包括:該第一設備接收第二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或該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礎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具體地,可以使用一個調度信令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部分或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於下行傳輸,終端設備基於該調度信令檢測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所有數據傳輸塊,網絡設備基於該調度信令進行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所有數據傳輸塊的發送;對於上行傳輸,終端設備基於該調度進行基本傳輸時間內的所有數據傳輸塊的發送,網絡設備基於該調度信令檢測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所有數據傳輸塊。
可選地,該數據和該導頻信號可以採用不同的基本傳輸間隔。例如,數據傳輸採用的基本傳輸間隔爲1ms,導頻信號傳輸採用的基本傳輸間隔爲1/14ms。
爲了便於理解,下面將詳細描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方法400和500。
如圖4所示,方法400包括以下步驟:
S401、網絡設備與終端設備預先約定好傳輸時間窗(即基本傳輸間隔)的大小,比如傳輸時間窗爲1ms。
S402、網絡設備根據進行數據傳輸所採用的子載波間隔,確定一個TTI的時間長度,從而確定一個傳輸時間窗內包含的TTI數量。其中,子載波間隔與一個TTI長度的對應關係預先約定好。例如,子載波間隔爲15kHz,對應一個TTI的時間長度爲1ms,則一個傳輸時間窗內只包含一個TTI。
S403、終端設備根據進行數據傳輸所採用的子載波間隔,確定一個TTI的時間長度,從而確定所述傳輸時間窗內包含的TTI數量。具體與網絡設備過程相同。
S404、網絡設備指示終端設備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簡稱“HARQ”)定時的時間窗大小,即ACK/NACK反饋與數據傳輸相比延遲的時間,所述時間以傳輸時間窗爲單位。
S405、終端設備接收網絡設備的指示,從而確定HARQ定時的時間窗大小,所述時間窗以傳輸時間窗爲單位。例如,網絡設備指示HARQ定時的時間窗大小爲4,表示ACK/NACK反饋與數據傳輸相比延遲4個傳輸時間窗,即4個TTI。
S406、網絡設備以一個傳輸時間窗(此處爲1個TTI)爲時域單位進行下行數據的傳輸,每個傳輸時間窗傳輸一個傳輸塊,且每個傳輸塊都有獨立的HARQ進程。
S407、終端設備以一個傳輸時間窗(此處爲1個TTI)爲時域單位進行下行數據的接收,在每個傳輸時間窗內分別檢測網絡設備發送的傳輸塊。終端在檢測到下行數據後,延遲4個TTI進行相應的ACK/NACK反饋。
如圖5所示,方法500包括以下步驟:
S501、網絡設備通過高層信令指示終端設備基本傳輸間隔的大小。其中,網絡設備採用2比特的信令指示終端設備採用哪個基本傳輸間隔,2比特信息對應的四個基本傳輸間隔大小分別爲1ms,2ms,4ms,8ms。該4個基本傳輸間隔爲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之間預先約定好的,假設網絡設備指示的基本傳輸間隔大小爲2ms。
S502、網絡設備根據進行數據傳輸所採用基礎參數集中的OFDM符號長度,確定一個子幀的時間長度,從而確定所指示的基本傳輸間隔內包含的子幀數量。
S503、與網絡設備過程相同,終端設備根據進行數據傳輸所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中的OFDM符號長度,確定一個子幀的時間長度,從而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包含的子幀數量。假設OFDM符號長度爲1/14ms,一個子幀包含14個OFDM符號,則一個子幀的時間長度爲1ms。此時,一個基本傳輸間隔內包含的子幀數量爲2。
S504、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約定上行數據調度的定時,即上行調度信令與相應的數據傳輸之間相差的基本傳輸間隔的數目。這裡假設二者相差2個基本傳輸時間,即4個子幀的時間長度。
S505、終端設備接收到網絡設備的調度信令後,延遲4個子幀的時間長度,以2個子幀爲時域單位進行上行數據的傳輸,每個子幀傳輸一個傳輸塊,即終端設備每次傳輸至少要發送兩個傳輸塊。
應理解,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還應理解,上述實施例1和實施例2示出了傳輸信號的方法的詳細的步驟或操作,但這些步驟或操作僅是示例,本發明實施例還可以執行其他操作,或者各操作的變形。此外,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中的各個步驟可以按照不同順序來執行,並且有可能並非要執行上述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中的全部操作。
上文中結合圖2至圖5,詳細描述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下面將結合圖6至圖9,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裝置,方法實施例所描述的技術特徵可以適用於以下裝置實施例。
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終端設備200的示意性框圖。如圖6所示,該終端設備200包括:
確定單元210,用於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傳輸單元220,用於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具體地,終端設備200可以通過確定一個基礎參數集,並在確定完一個固定的基礎參數集後,可以確定該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將該時間長度確定爲方法100中的基本傳輸間隔,從而可以以該基本傳輸單元220對應的時間長度爲時域單位發送或接收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終端設備200還可以通過確定多個基礎參數集,並在確定完多個基礎參數集後,確定一個固定時長,可對應爲方法100中的基本傳輸間隔,從而可以以該固定時長爲時域單位,並且採用多個基礎參數集發送或接收數據和/或導頻信號。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的傳輸信號的終端設備200,能夠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應理解,該一個基礎參數集或該多個基礎參數集可以是由終端設備200根據自身傳輸參數(比如說工作頻點)確定的,也可以是從配置在終端設備200的多個基礎參數集中選出來的,還可以是由終端設備200和網絡設備預先約定好的,還可以是網絡設備將從配置在網絡設備的多個基礎參數集中選出來的基礎參數集並告知終端設備200等,本發明對終端設備200獲取基礎參數集的方式不作限定。
在有多個基礎參數集存在的情况下,終端設備200可以只選擇一個基礎參數集與網絡設備進行信號傳輸,從而可以保證終端設備200傳輸信號有合適的檢測窗口或發送窗口;終端設備200還可以在選擇多個基礎參數集時,通過確定的基本傳輸間隔作爲終端設備200傳輸信號的檢測窗口或發送窗口,同時採用不同基礎參數集的不同小區之間也可以很好地進行干擾協調。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傳輸單元220具體用於:
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
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
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確定單元210具體用於:
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或
根據接收的網絡設備發送的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該控制信令用於指示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終端設備200還包括:
發送單元,用於向該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控制信令,以便於該網絡設備或該第二終端設備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用於調度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的調度信令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終端設備200發送或接收的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終端設備200發送的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終端設備200接收相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該終端設備200接收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終端設備200發送相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終端設備200還包括:
第二發送單元,用於發送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或
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終端設備200還包括:
第二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終端設備200還包括:
第三發送單元,用於向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應理解,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200可對應於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100的執行主體,並且終端設備200中的各個模塊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別爲了實現圖2至圖5的各個方法的相應步驟,爲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圖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網絡設備300的示意性框圖。如圖7所示,該網絡設備300包括:
確定單元310,用於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傳輸單元320,用於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的傳輸信號的網絡設備300,能夠提高信號傳輸的靈活性。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確定單元310具體用於:
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傳輸單元320具體用於:
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
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
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確定單元310具體用於:
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或
根據接收的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的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該控制信令用於指示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網絡設備300還包括:
發送單元,用於向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控制信令,以便於該第二網絡設備或該終端設備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用於調度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的調度信令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終端設備發送或接收的該數據和/或該導頻信號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網絡設備300發送的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網絡設備300接收相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該網絡設備300接收該數據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與該網絡設備300發送相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該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網絡設備300還包括:
第二發送單元,用於發送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或
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ACK/NACK反饋信息,該ACK/NACK反饋信息爲該設備在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ACK/NACK反饋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網絡設備300還包括:
第二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網絡設備300還包括:
第三發送單元,用於向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應理解,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網絡設備300可對應於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100的執行主體,並且網絡設備300中的各個模塊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別爲了實現圖2至圖5的各個方法的相應步驟,爲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裝置在實現其功能時,僅以上述各功能單元的劃分進行舉例說明,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需要而將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單元完成,即將設備的內部結構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單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裝置與方法實施例屬於同一構思,其具體實現過程詳見方法實施例,這裡不再贅述。
圖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10的示意性框圖。圖8所示的終端設備10包括:存儲器11、處理器12、輸入/輸出介面13、通信介面14和總線系統15。其中,存儲器11、處理器12、輸入/輸出介面13和通信介面14通過總線系統15相連,該存儲器11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12用於執行該存儲器11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輸入/輸出介面13接收輸入的數據和信息,輸出操作結果等數據,並控制通信介面14發送信號。
處理器12,用於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處理器12可以採用通用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微處理器,應用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ASIC”),或者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用於執行相關程式,以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
還應理解,通信介面14使用例如但不限於收發器一類的收發裝置,來實現接入網實體10與其他設備或通信網絡之間的通信。
該存儲器11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12提供指令和數據。處理器12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處理器12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信息。
該總線系統1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可以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等。但是爲了清楚說明起見,在圖中將各種總線都標爲總線系統15。
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12中的硬件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可以直接體現爲硬件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處理器中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件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該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11,處理器12讀取存儲器11中的信息,結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爲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具體用於: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具體用於: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具體用於: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或根據接收的網絡設備發送的控制信令,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所述控制信令用於指示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還用於:向該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控制信令,以便於該網絡設備或該第二終端設備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還用於:用於接收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12還用於:向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圖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網絡設備20的示意性框圖。圖9所示的網絡設備20包括:存儲器21、處理器22、輸入/輸出介面23、通信介面24和總線系統25。其中,存儲器21、處理器22、輸入/輸出介面23和通信介面24通過總線系統25相連,該存儲器21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22用於執行該存儲器21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輸入/輸出介面23接收輸入的數據和信息,輸出操作結果等數據,並控制通信介面24發送信號。
處理器22用於:確定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以該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處理器22具體用於: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22具體用於:根據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該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根據該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該傳輸時間單元數爲該基本傳輸間隔內該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分別以該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和/或導頻信號的傳輸。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22具體用於: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或根據接收的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的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該控制信令用於指示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22還用於:用於向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控制信令,以便於該終端設備根據該控制信令確定該基本傳輸間隔。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22還用於:用於接收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該處理器22還用於:向第二網絡設備或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該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處理器22可以採用通用的CPU,微處理器,ASIC,或者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用於執行相關程式,以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
還應理解,通信介面24使用例如但不限於收發器一類的收發裝置,來實現接入網實體20與其他設備或通信網絡之間的通信。
該存儲器21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22提供指令和數據。處理器22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處理器22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信息。
該總線系統2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可以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等。但是爲了清楚說明起見,在圖中將各種總線都標爲總線系統25。
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22中的硬件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傳輸信號的方法可以直接體現爲硬件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處理器中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件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該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21,處理器22讀取存儲器21中的信息,結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爲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與A相應的B”表示B與A相關聯,根據A可以確定B。但還應理解,根據A確定B並不意味著僅僅根據A確定B,還可以根據A和/或其它信息確定B。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後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係。
應理解,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决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爲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爲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發明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爲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爲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爲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模塊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爲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簡稱“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爲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爲准。
10、200‧‧‧終端設備
20、300‧‧‧網絡設備
100、400、500‧‧‧方法
S110、S120、S401、S402、S403、S404、S405、S406、S407、S501、S502、S503、S504、S505‧‧‧步驟
210、310‧‧‧確定單元
220、320‧‧‧傳輸單元
11、21‧‧‧存儲器
12、22‧‧‧處理器
13、23‧‧‧輸入/輸出介面
14、24‧‧‧通信介面
15、25‧‧‧總線系統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可能的應用場景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方法的一種示意性框圖。
圖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口時序的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方法的一種流程圖。
圖5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方法的另一種流程圖。
圖6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終端設備的一種示意性框圖。
圖7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網絡設備的一種示意性框圖。
圖8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終端設備的另一種示意性框圖。
圖9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傳輸信號的網絡設備的另一種示意性框圖。
100‧‧‧方法
S110、S120‧‧‧步驟

Claims (30)

  1. 一種傳輸信號的方法,其中,包括: 一第一設備確定一基本傳輸間隔,以及一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以及 所述第一設備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一第二設備進行一數據和/或一導頻信號的傳輸。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設備確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設備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根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一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一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 所述第一設備根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所述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以及 所述第一設備分別以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設備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或 所述第一設備根據接收的所述第二設備發送的一控制信令,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所述控制信令用於指示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設備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向所述第二設備發送所述控制信令,以便於所述第二設備根據所述控制信令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用於調度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一調度信令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所述第一設備發送或接收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設備發送的所述數據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所述第一設備接收的相應一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所述第一設備接收的所述數據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所述第一設備發送的相應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發送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爲所述第一設備在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或所述第一設備接收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爲所述第一設備在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設備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接收所述第二設備發送的所述調度信令,所述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設備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設備向所述第二設備發送所述調度信令,所述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括以下至少一項參數:子載波間隔、系統帶寬對應的子載波數、物理資源塊PRB對應的子載波數、一正交頻分複用OFDM的符號長度、生成所述OFDM信號所用的FFT或IFFT的點數、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所述OFDM符號數、第一時間段內包含的所述TTI個數和信號前綴長度。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1ms的正整數倍。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所述數據和所述導頻信號採用不同的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14. 一種傳輸信號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爲一第一設備,所述設備包括: 一確定單元,用於確定一基本傳輸間隔,以及一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以及 一傳輸單元,用於以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時域單位,採用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參數,與一第二設備進行一數據和/或一導頻信號的傳輸。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單元具體用於: 從多個基礎參數集中確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傳輸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確定與所述至少一個基礎參數集中的一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一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 根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以及與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中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對應的時間長度,確定與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所述傳輸時間單元的數目;以及 分別以所述每個基礎參數集對應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數爲時域單位,與所述第二設備進行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傳輸。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存儲的預設信息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或 根據接收的所述第二設備發送的一控制信令,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所述控制信令用於指示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還包括: 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第二設備發送所述控制信令,以便於所述第二設備根據所述控制信令確定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用於調度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的一調度信令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一終端設備發送或接收的所述數據和/或所述導頻信號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發送的所述數據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所述設備接收的相應一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或所述設備接收的所述數據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與所述設備發送的相應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占用的所述傳輸時間單元之間的時間差爲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的正整數倍。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還包括: 第二發送單元,用於發送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爲所述設備在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接收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或 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爲所述設備在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發送的所有數據傳輸塊對應的所述ACK/NACK反饋信息。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還包括: 第二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第二設備發送的所述調度信令,所述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設備還包括: 第三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第二設備發送所述調度信令,所述調度信令用於調度單個所述基本傳輸間隔內的數據傳輸塊。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括以下至少一項參數:子載波間隔、系統帶寬對應的子載波數、物理資源塊PRB對應的子載波數、一正交頻分複用OFDM的符號長度、生成所述OFDM信號所用的FFT或IFFT的點數、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所述OFDM符號數、第一時間段內包含的所述TTI個數和信號前綴長度。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基本傳輸間隔爲1ms的正整數倍。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所述數據和所述導頻信號採用不同的所述基本傳輸間隔。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設備爲所述終端設備或一網絡設備,和/或所述第二設備爲所述終端設備或所述網絡設備。
  28. 一種傳輸信號的設備,包括: 一存儲器;以及 一處理器,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使得一網絡設備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29. 一種計算器程式產品,包括一具有在其上存儲的一指令集合的計算器可讀介質,所述指令集合可由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執行,當該指令集合被執行時,使得該計算器程式產品可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30. 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有程式,所述程式用於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TW106122649A 2016-07-21 2017-07-06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TWI746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90910 2016-07-21
??PCT/CN2016/090910 2016-07-21
PCT/CN2016/090910 WO2018014306A1 (zh) 2016-07-21 2016-07-21 传输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749A true TW201804749A (zh) 2018-02-01
TWI746591B TWI746591B (zh) 2021-11-21

Family

ID=60992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2649A TWI746591B (zh) 2016-07-21 2017-07-06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6130B2 (zh)
EP (1) EP3474614B1 (zh)
JP (1) JP7023923B2 (zh)
KR (1) KR20190033566A (zh)
CN (2) CN112615705A (zh)
AU (1) AU2016415599B2 (zh)
BR (1) BR112019001113A2 (zh)
CA (1) CA3031313A1 (zh)
IL (1) IL264328A (zh)
MX (1) MX2019000787A (zh)
PH (1) PH12019500148A1 (zh)
RU (1) RU2719465C1 (zh)
SG (1) SG11201900542RA (zh)
TW (1) TWI746591B (zh)
WO (1) WO2018014306A1 (zh)
ZA (1) ZA2019010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9000787A (es) 2016-07-21 2019-06-0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para transmision de se?al,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KR20190035765A (ko) 2016-07-26 2019-04-03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정보 전송 기기
US11497015B2 (en) * 2016-09-30 2022-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utonomous timing adjustment for a wireless device
ES2942014T3 (es) * 2018-10-29 2023-05-2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CN110199561B (zh) * 2019-04-25 2022-04-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传输块的调度方法、装置、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1072714A1 (zh) * 2019-10-17 2021-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157300A (zh) * 2021-05-19 2021-07-23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288B (zh) * 2006-06-05 2010-12-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长期演进系统中的循环前缀确定方法及eNodeB
KR101489773B1 (ko) 2007-02-28 2015-02-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이동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및 방법
JP4574659B2 (ja) 2007-10-01 2010-11-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装置、上りリンク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621359A (zh) 2008-07-04 2010-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K2351445T3 (en) 2008-10-20 2015-10-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carrier Aggregation
EP2469738B1 (en) * 2009-09-27 2021-02-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108957B1 (ko) 2009-11-16 2012-0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그룹 자원 할당 방법
WO2012091490A2 (ko) 2011-01-02 2012-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Tdd 기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131498B2 (en) 2012-09-12 2015-09-0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structure
CN105393618B (zh) 2013-05-15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系统、终端和基站
CN105594134B (zh) * 2013-11-11 201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跳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883237B (zh) * 2014-02-28 2018-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025576B (zh) 2014-04-19 2019-07-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中的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5187153B (zh) 2014-06-06 2021-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发送方法、反馈装置及发送装置
CN104468030B (zh) 2014-08-26 2018-06-05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EP3840264A1 (en) * 2014-09-08 2021-06-2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dci based reception
US9629066B2 (en) * 2015-02-24 2017-04-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EP3270642A4 (en) * 2015-03-08 2018-10-31 LG Electronics Inc. Time delay adaptive signal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038581B2 (en) * 2015-06-01 2018-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scheme of scalable OFDM numerology
US10743304B2 (en) * 2015-07-17 2020-08-11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624760B2 (ja) * 2016-02-02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Enodeb、ユーザ機器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294646B (zh) * 2016-04-01 2020-08-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7295678B (zh) * 2016-04-01 2022-05-13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用户设备和相关方法
US10356800B2 (en) * 2016-05-09 2019-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numerology with symbol boundary alignment for uniform and non-uniform symbol d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X2019000787A (es) 2016-07-21 2019-06-0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para transmision de se?al,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CL2018001451A1 (es) 2018-05-30 2018-07-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Un método y equipo terminal para establecer una conexión de comunicacio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9000787A (es) 2019-06-03
JP7023923B2 (ja) 2022-02-22
BR112019001113A2 (pt) 2019-04-30
SG11201900542RA (en) 2019-02-27
AU2016415599B2 (en) 2022-01-27
TWI746591B (zh) 2021-11-21
CN109479270B (zh) 2021-01-05
ZA201901054B (en) 2019-12-18
JP2019527516A (ja) 2019-09-26
EP3474614A4 (en) 2019-07-17
EP3474614A1 (en) 2019-04-24
US11246130B2 (en) 2022-02-08
WO2018014306A1 (zh) 2018-01-25
CA3031313A1 (en) 2018-01-25
CN109479270A (zh) 2019-03-15
CN112615705A (zh) 2021-04-06
US20190150149A1 (en) 2019-05-16
PH12019500148A1 (en) 2019-10-28
AU2016415599A1 (en) 2019-03-07
IL264328A (en) 2019-02-28
EP3474614B1 (en) 2023-07-19
KR20190033566A (ko) 2019-03-29
RU2719465C1 (ru)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591B (zh)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TWI802543B (zh) 傳輸數據的方法、終端設備、網絡設備、計算器程式產品及計算機可讀介質
WO2019191929A1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TWI737756B (zh) 傳輸數據的方法及裝置
US11343835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8018510A1 (zh) 传输导频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WO2012034527A1 (zh) Tdd系统中的非周期srs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TWI821216B (zh) 傳輸資料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WO2017008747A1 (zh) 一种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处理方法、装置
TWI754051B (zh) 無線通訊的方法和終端設備
TW201804774A (zh) 傳輸數據的方法、網絡設備和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