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826A -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826A
TW201801826A TW106118963A TW106118963A TW201801826A TW 201801826 A TW201801826 A TW 201801826A TW 106118963 A TW106118963 A TW 106118963A TW 106118963 A TW106118963 A TW 106118963A TW 201801826 A TW201801826 A TW 2018018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drill
cutting
processed
drill b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8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9219B (zh
Inventor
松山洋介
小柏尊明
梅原德次
大山慎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9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92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35/00Methods for boring or drilling, or for working essentially requiring the use of boring or drilling machine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2Twist dr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6Drills with lubricating or cooling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15/00Details of workpieces
    • B23B2215/04Aircraft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22/00Materials of tools or workpieces composed of metals, alloys or metal matrices
    • B23B2222/04Alumi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22/00Materials of tools or workpieces composed of metals, alloys or metal matrices
    • B23B2222/52Magnes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22/00Materials of tools or workpieces composed of metals, alloys or metal matrices
    • B23B2222/88Tita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26/00Materials of tools or workpieces not comprising a metal
    • B23B2226/27Composites
    • B23B2226/275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0/00Compensating adverse effects during turning, boring or drilling
    • B23B2250/12Cooling and lubr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08Side or plan views of cutting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18Configuration of the drill poi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28Arrangement of tee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 Drilling Tools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即便在被加工材料為難削金屬材、纖維強化複合材的情況下仍可形成高品質的孔的孔洞形成方法,以及提供於此方法中使用的鑽頭。鑽頭1具備至少1個刀刃10、位在刀刃10附近之面(2號面20及3號面30),於該面設置呈預定之平面形狀之凹部(溝40)。孔洞形成方法,包括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接觸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之孔洞形成步驟,在孔洞形成步驟中使用鑽頭1。

Description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本發明關於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現今作為航空器之機體結構用材料(結構材)已採用金屬材(主要為鋁合金)。在機體結構之中可能成為較高溫之處,例如噴射排氣處、後燃器周邊,已採用係耐熱合金的鈦合金、不銹鋼等,但若將來航空器越趨高速化,由於空氣動力加熱習知的鋁合金的強度會降低。故預期今後會使用更硬的鈦合金、不銹鋼作為結構材以用在機體結構之主體。為了將金屬材彼此、或將金屬材與CFRP等其他材質之結構材以螺栓扣接,該等構成航空器之機體的結構材需要利用鑽機進行開孔加工。
針對該等金屬之開孔加工,已有一些技術方案被提出。例如,由於鈦合金材為難削材,故鑽機開孔加工壽命非常短。針對此課題,已有人例示噴灑切削油劑而進行加工的方法、藉由改變鑽機之形狀以減輕對於鑽機之負荷並避免鑽機之加工壽命降低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近年,纖維強化複合材(尤其拉伸強度、拉伸彈性力大的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有常使用在航空器、車輛之外板等之傾向。在此所稱CFRP,係指疊層1片或2片以上的使基質樹脂含浸於碳纖維而得之預浸體,並予以加熱成型或加熱加壓成型而成的塑膠。以此CFRP形成的構件係使用螺栓、鉚釘等扣件而固定在結構體。因此,將CFRP固定在航空器零件等結構體時,需要切削加工,其中需要在CFRP鑽出多個用以使扣件通過的孔的開孔加工。
為了在CFRP之開孔加工中得到高品質的孔,已有一些技術方案被提出。例如將工具之形狀、例如將鑽機之前刀面之曲率、前端角以分階段的方式變更等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150557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2-21068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另外,對於金屬的開孔通常使用鑽機進行,但即便使用金屬專用的鑽機,鑽機開孔加工壽命仍短,使用一般的鑽機時,鑽機開孔加工壽命極短。而且,隨著加工孔數增加,鑽機之刃產生磨耗,加工孔之品質降低。具體而言,加工而得的孔的內徑易變小,也容易在鑽機貫穿的出口側發生毛邊。再者,有時因鑽機之磨耗,導致螺栓扣接的金屬材與CFRP等其他材質之結構材之間產生間隙,而於該等結構材間發生浮動、或有加工屑進入所產生的間隙。如此的現象被視為重大缺陷。如上,很可能因鑽機之刃之磨耗而於加工孔出現品質上的問題。於此狀況中,對於製造航空器用之使用鈦合金材的結構體等,尤其要求高品質的開孔加工,解決上述的鑽機開孔加工壽命、金屬材與異種結構材之間發生浮動等問題變得極重要。
又,使用鑽機進行金屬之開孔加工時,在旋轉的鑽機與金屬間會產生摩擦熱,加工孔周邊之溫度局部地上升。是以,加工孔數多時,隨著加工孔數增加,熱會蓄積在鑽機及被加工材料之金屬。為熱傳導率低的金屬時,由於散熱不充分,故加工孔周邊之溫度上升。此時,金屬之溫度若上升則金屬軟化,故會在加工孔之鑽機貫穿的出口側出現毛邊。又,有時也會出現金屬之加工屑因加工熱而融合於鑽機,過度的負荷施加於鑽機而加工裝置停止之情形。如上,很可能因開孔加工時之熱蓄積導致加工孔出現品質上的問題。於此狀況中,對於製造航空器用的使用鈦合金材的結構體等,尤其要求高品質的開孔加工,解決上述關於毛邊的問題變得極重要。
為了防止如此的加工處及鑽機的熱蓄積,以往會進行使用切削油等的濕式加工。但濕式加工的情形,於切削加工結束時需要洗淨步驟。再者,當油分殘留於加工孔周邊、內部時,會有於貫穿孔進行扣接時的扣接具即螺釘出現劣化、扣接部出現鬆動之可能性,該等不良情形可能造成致命的事故。針對此點,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開孔加工困難的金屬的加工性改良已有人從切削工具、切削加工方法之方面進行探討,但效果不充分。
又,對於纖維強化複合材的開孔通常也使用鑽機進行。若利用一般的鑽機進行開孔,鑽機開孔加工壽命極短,隨著加工孔數增加,鑽機之刃產生磨耗,加工孔之品質降低。具體而言,加工而得的孔的內徑易變小,容易在鑽機貫穿的出口側發生碳纖維之起毛(以下亦稱「纖維未完全切斷」。係形成纖維強化複合材的纖維的一部分未被切斷而以未完全切斷之形式殘留於加工孔之周圍的現象。),也容易發生形成纖維強化複合材的預浸體的疊層間的剝離(以下稱為層間剝離)。再者,有時會因鑽機之刃磨耗導致加工孔之內徑變得不均勻並以加工孔之凹凸為起點發生層間剝離。如此之現象被視為重大缺陷。如上,很可能因鑽機之刃磨耗導致加工孔出現品質上的問題。針對此,對於製造航空器用的使用CFRP的結構體等,尤其要求高品質的開孔加工,解決上述起毛、層間剝離等問題變得極重要。
CFRP之開孔加工中,工具磨耗增加,切削阻力越大,則越容易發生加工孔的品質問題。尤其,在高強度的航空器用途的CFRP等中,碳纖維係以高密度存在,故鑽機擦過碳纖維的頻度增加,更加快切削工具之磨耗。作為對策,會提早更換工具以維持孔品質,加工成本中工具費佔的比例變高乃為現狀。針對此點,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已有人開始從工具方面進行開孔加工困難的纖維強化複合材(例如CFRP)之加工性改良之研究,但效果不充分。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形而成,目的係:提供即便在被加工材料為難削金屬材、纖維強化複合材的情況下仍可形成高品質的孔的孔洞形成方法,以及提供於此方法中使用的鑽頭。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苦心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與於前端部表面設有凹部的鑽頭而對於被加工材料進行切削,可達成上述目的,乃至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如以下。 [1] 一種鑽頭,係於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接觸被加工材料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該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洞時使用, 具備:至少1個刀刃以及位在該刀刃附近之面, 該面設有呈預定之平面形狀之凹部。 [2] 如[1]之鑽頭,其中,該面具有鄰接於該刀刃之2號面, 且該凹部設於該2號面。 [3] 如[1]或[2]之鑽頭,其中,該面具有鄰接於該刀刃之2號面及鄰接於該2號面之3號面, 該凹部設於該3號面。 [4] 如[1]之鑽頭,其中,該凹部係與該刀刃大致平行地形成之大約直線狀之溝。 [5] 如[4]之鑽頭,其中,該刀刃與該溝之間之尺寸設為0.25mm以上0.43mm以下。 [6] 如[4]或[5]之鑽頭,其中,該溝寬之平均値設定為0.23mm以上0.30mm以下。 [7] 如[1]之鑽頭,其中,該凹部之最大深度設定為0.05mm以上0.15mm以下。 [8] 一種孔洞形成方法,包括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接觸鑽頭及被加工材料之被加工部分中之至少任一者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該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之孔洞形成步驟, 該孔洞形成步驟使用如[1]之鑽頭。 [9] 如[8]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形成為片狀。 [10] 如[8]或[9]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之厚度為1.0mm以上,利用該孔洞形成步驟形成之孔之直徑為3.0mm以上。 [11] 如[8]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為難削金屬材。 [12] 如[8]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為纖維強化複合材。 [13] 如[8]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係藉由將難削金屬材與纖維強化複合材黏合而得之材料。 [14] 如[11]或[13]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難削金屬材係選自於由鈦合金、鋁合金、鎂合金、低合金鋼、不銹鋼及耐熱合金構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 [15] 如[11]或[13]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難削金屬材係Ti-6Al-4V之鈦合金。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可提供即便在被加工材料為難削金屬材、纖維強化複合材的情況下仍可形成高品質的孔的孔洞形成方法,以及可提供於此方法中使用的鑽頭。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另外,以下之實施形態係為較佳的適用例,本發明之適用範圍不限於此。
<鑽頭> 首先,利用圖1~圖3,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鑽頭1之構成加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鑽頭1,如圖2所示,係在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以下有時稱為「潤滑材」)2接觸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時使用。於鑽頭1之前端部,如圖1所示,設有:一對刀刃10、及位於各刀刃10附近之面(鄰接於刀刃10之2號面20及鄰接於2號面20之3號面30)。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例示採用2個刀刃10的例子,但刀刃10至少設置一個即可,也可設置3個以上。又,本實施形態中,例示設有鄰接於2號面20之3號面30之例子,也可不設置3號面30。另外,本發明中所稱「2號面」意指以緊鄰刀刃之方式配置而連接於刀刃的面,和所謂「鏟背面(body clearance)」(基於避免切削中的摩擦之目的會在鑽機之外周與被加工部分之間形成間隙,為此在鑽機之刃背(land)部保留刃帶寬(margin width)而形成的面)不同。
於鑽頭1之各2號面20,設有呈預定之平面形狀之凹部。作為凹部,例如圖3所示,可採用與各刀刃10大致平行地形成之大約直線狀之溝40。
採用如此的溝40作為凹部時,宜將刀刃10與溝40之間之尺寸設為0.25mm以上0.43mm以下。刀刃10與溝40之間之尺寸若未達0.25mm,則利用溝40暫時地保持的潤滑材2難以供給至2號面20全體,會有潤滑效果變小而切削加工時之溫度上升的可能性,故不理想。另一方面,刀刃10與溝40之間之尺寸若超過0.43mm,潤滑材2難以供給至刀刃10,難以維持鑽頭1貫穿時之鋒利度,從而容易發生待成為鑽頭1之出口之部分(出口側)之毛邊,故不理想。
又,溝40之(最大)深度宜設為0.05mm以上0.15mm以下。溝40之深度若未達0.05mm,則潤滑材2難以擴展至鑽頭1之前端部,潤滑效果變小而被加工材料W容易出現毛邊,此外被加工材料W與鑽頭1之前端部之接觸面之間的摩擦係數變大,有摩擦溫度上升之可能性,故不理想。另一方面,溝40之深度若超過0.15mm,則鑽頭1之形成有溝40之面之強度降低,於加工中該面可能破損,有孔品質降低之疑慮,故不理想。
又,溝40之寬度(平均値)宜設為0.23mm以上0.30mm以下。溝40之寬度若未達0.23mm,則潤滑劑2難以擴展至鑽頭1之前端部,潤滑效果變小而被加工材料W容易出現毛邊,故不理想。另一方面,溝40之寬度若超過0.30mm,則鑽頭1之形成有溝40之面之強度降低,於加工中該面可能破損,有孔品質降低之疑慮,故不理想。
凹部並不限於與各刀刃10大致平行地形成之大約直線狀之溝40,可採用呈各種的平面形狀者。例如,也可採用以對於各刀刃10具有預定之角度(例如約30°)之方式形成之大約直線狀之溝、以隨著由鑽頭1之旋轉中心往半徑方向外側寬度會逐漸增大之方式構成之溝、形成為格子狀之溝、形成為波形之溝、平面形狀呈大約圓形、大約橢圓形、大約多角形之凹部等作為凹部。又,凹部不僅可設於鑽頭1之2號面20也可設於3號面30(也可將凹部設於3號面30而不設於2號面20)。
鑽頭1如上述,只要具備至少1個刀刃10、位在各刀刃10附近之面(2號面20、3號面30)、與設於該面之呈預定之平面形狀之凹部(例如溝40)即可,其他的形狀、結構(刀刃10之數目、鑽頭1之前端角、溝之扭轉角等)可適宜地選擇。鑽頭1之材質宜為將硬質的金屬碳化物之粉末燒結而製造的超硬合金。如此的超硬合金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將碳化鎢與係黏結劑的鈷混合並予以燒結而得之金屬。因應使用目的而更改善材料特性,有時也會對於如此的超硬合金添加碳化鈦、碳化鉭等。鑽頭1之直徑宜為1mmφ以上10mmφ以下,較佳係在航空器用基材之開孔加工常用的2mmφ以上7mmφ以下。
<孔洞形成方法> 其次,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之鑽頭1的孔洞形成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包括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接觸鑽頭1及/或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的孔洞形成步驟,在該孔洞形成步驟中,使用本實施形態之鑽頭1。
圖2顯示代表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之一態樣的概略圖。如圖2所示,潤滑材2係在被加工材料W(尤其係難削材)之孔洞形成加工中使用。具體而言,將潤滑材2配置在被加工材料W的待成為鑽頭1之入口的部分(進入面),使用鑽頭1對於被加工材料W進行加工。又,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只要為邊使潤滑材2接觸鑽頭1及/或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即可,不特別限制,例如也可使用已預先和潤滑材2接觸的鑽頭1進行鑽孔加工。另外,所稱「邊使接觸」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進行鑽孔加工前,先經由使潤滑材2附著於鑽頭1的接觸步驟後,利用附著有潤滑材2的鑽頭1實施鑽孔加工之情況;經由使潤滑材2黏合於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的黏合步驟後,從潤滑材2側對於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之情況;或併用該等兩者之情況。
若採用該方法,由於在邊使潤滑材2接觸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時,使用位在各刀刃10附近之面(例如2號面20)設有凹部(例如溝40)之鑽頭1,故可將潤滑材2之潤滑成分暫時地保持在鑽頭1之凹部。是以,可易於將潤滑材2之潤滑成分擴展到鑽頭1之前端部(刀刃10、2號面20、3號面30等),故可提高潤滑材2所帶來的潤滑效果。其結果,即便在被加工材料W為難削金屬材之情況下仍可抑制被加工材料W之鑽頭1之出口側出現毛邊,即便在被加工材料W為纖維強化複合材之情況下仍可減少被加工材料W之缺損、纖維之未完全切斷,可形成高品質的孔。又,由於能提高潤滑材2所帶來的潤滑效果,故可減低被加工材料W與鑽頭1之表面之間的摩擦阻力,並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其結果,可延長鑽頭1每1根之平均壽命,可提高生產性。
[接觸步驟] 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只要為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接觸鑽頭1及/或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的方法即可,不特別限定,視需要也可包括接觸步驟。接觸步驟係在孔洞形成前使潤滑材2接觸鑽頭1的步驟。其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將潤滑材2配置於鑽頭1之進入面,以在孔洞形成前使潤滑材2附著於鑽頭1。又,可藉由邊使潤滑材2接觸鑽頭1邊形成孔洞,以使潤滑材2附著於鑽頭1。又,可藉由預先將潤滑材2塗佈於鑽頭1,以使潤滑材2附著於鑽頭1。再者,可在孔洞形成前以鑽頭1對於潤滑材2進行切斷、開孔加工,從而使潤滑材2附著於鑽頭1。
[黏合步驟] 又,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也可包括預先使潤滑材2黏合於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的黏合步驟。被加工材料W上之潤滑材2之黏合處,可為待成為鑽頭1之入口之部分,也可為待成為鑽頭1之出口之部分及待成為鑽頭1之入口之部分兩者。藉此,如上述可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可減少出現於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另外,所稱「待成為出口之部分」,於該部分為面時,也可改稱為待成為出口之面。對應於此,所稱「待成為入口之部分」,也可改稱為待成為入口之面。
使被加工材料W與潤滑材2黏合之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利用扣夾、治具將潤滑材2與被加工材料W予以物理性地固定之方法;在和係被加工材料W的金屬接觸的潤滑材2表面形成具黏接性的化合物之層(黏接層)之方法等。其中,使用形成有黏接層的潤滑材2之方法,因無需利用治具等所為之固定,故較理想。另外,本說明書中,將用以固定被加工材料W與潤滑材2的具黏接性的化合物之層定義為黏接層。
[孔洞形成步驟] 孔洞形成步驟係邊使潤滑材2接觸鑽頭1及/或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材料W進行切削而形成孔的步驟。據認為藉由以如此方式使用潤滑材2,例如在進行孔洞形成加工(尤其連續的孔洞形成加工)時,包含鑽頭1之側面之溝表面的鑽機表面與加工孔內壁表面之間的潤滑性提高,使經鑽頭1之刀刃10切削下來的材料(碳纖維等)易於排出,並減輕鑽頭1之刀刃10與加工孔內壁表面之擦過頻度與程度,故鑽頭1之刀刃10之磨耗減少。於孔洞形成步驟形成的孔之直徑不特別限定,為3mm以上。另外,孔之直徑可藉由使用的鑽頭1之直徑予以調整。
孔洞形成步驟中,可使用一般的切削加工之技術。例如,可列舉在進行切削加工時邊使用氣體、液體將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及/或鑽頭1冷卻邊進行切削加工等。使用氣體將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及/或鑽頭1冷卻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將壓縮氣體供給至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及/或鑽頭1之方法;藉由對於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及/或鑽頭1附近之氣體進行吸引,以從周圍將氣體供給至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及/或鑽頭1之方法。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 本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中使用的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含有高分子材料與無機填充材者。具體而言,含有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與石墨、二硫化鉬、二硫化鎢、鉬化合物等無機填充材的潤滑材2為較佳,更具體而言,含有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1×106 以下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3 以上且未達5×104 的中分子量化合物(B)、與碳(C)的潤滑材2為更佳。藉由使用如此的潤滑材2,有能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並能更減少出現於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形狀,只要為能邊使潤滑材2接觸鑽頭1及/或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的態樣即可,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片狀之潤滑材2、圓棒之形狀、角棒之形狀等塊體狀態之潤滑材2、熔融狀態之潤滑材2等。其中,片狀之態樣較佳。
又,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可為含有高分子材料與無機填充材的單層體,也可為具備含有高分子材料與無機填充材之層、及其他之層的疊層體。其他之層可列舉:用以改善潤滑材2與被加工材料W之黏合性之黏接層、用以防止潤滑材2之表面擦傷之保護層等。以下,針對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構成加以說明。
(高分子量化合物(A)) 高分子量化合物(A)可作為潤滑劑而發揮作用,能發揮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潤滑性改善,並減少出現於孔周邊的缺損、毛邊、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效果。再者,高分子量化合物(A)可作為成形劑而發揮作用,能發揮使潤滑材2之成形性改善,並能發揮單層形成性(可不使用支持基材而以其本身形成層(片))之效果。高分子量化合物(A)只要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1×106 以下即可,不特別限定,可列舉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其中,水溶性熱塑性樹脂及/或非水溶性熱塑性樹脂較佳,水溶性熱塑性樹脂更佳。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以下說明的水溶性樹脂及非水溶性樹脂。另外,所稱「水溶性樹脂」係指在25℃、1大氣壓下對於水100g溶解1g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量化合物(A)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使用水溶性樹脂時,因水溶性樹脂具有的潤滑性,而有改善切削加工時切削屑之排出性之傾向。又,藉由使用水溶性樹脂,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之表面硬度會成為適度的柔軟度,故有能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之傾向。再者,能輕易地去除切削加工後附著於被加工材料W之被加工部分的樹脂成分。水溶性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聚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共聚物等聚環氧烷化合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聚伸烷基二醇;聚伸烷基二醇之酯化合物;聚伸烷基二醇之醚化合物;聚乙二醇單硬脂酸酯、聚丙二醇單硬脂酸酯、聚甘油單硬脂酸酯等聚伸烷基二醇之單硬脂酸酯化合物;水溶性胺甲酸酯;聚醚系水溶性樹脂;水溶性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鈉;聚丙烯醯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等糖類;改性聚醯胺。其中,從上述觀點聚環氧乙烷、聚乙二醇、聚醚系水溶性樹脂為較佳。
使用非水溶性樹脂之情況,相較於使用水溶性樹脂之情況,有提高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之表面硬度之傾向。因此,例如,鑽孔加工時之鑽頭1之鑽入性會改善,可在按照設計之位置進行鑽孔,再者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之剛性提高,操作性會提高。非水溶性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胺甲酸酯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乙酸乙烯酯系聚合物;氯乙烯系聚合物;聚酯系聚合物;聚乙烯蠟、苯乙烯均聚物(GPPS)、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HI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例如MS樹脂)等例示的聚苯乙烯系樹脂;及它們的共聚物等。
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較佳為6×104 以上,更佳為1×105 以上,又更佳為1.25×105 以上。又,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6 以下,較佳為8×105 以下,更佳為7×105 以下,又更佳為6×105 以下。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成形性更提高。又,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6 以下,潤滑性更提高。另外,使用2種以上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時,各化合物宜滿足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重量平均分子量可利用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定(以下同)。
高分子量化合物(A)也可包含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105 以上1×106 以下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1)及/或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且未達3×105 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2),較佳係同時包含高分子量化合物(A-1)及高分子量化合物(A-2)。藉由併用高分子量化合物(A-1)及高分子量化合物(A-2),有更改善成形性及潤滑性之傾向。
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105 以上,較佳為4×105 以上,更佳為4.5×105 以上,又更佳為5×105 以上。又,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6 以下,較佳為8×105 以下,更佳為7×105 以下,又更佳為6×105 以下。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又,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25質量份以下。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含量為5質量份以上,有更改善成形性之傾向。又,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1)之含量為35質量份以下,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
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104 以上,較佳為6×104 以上,更佳為1×105 以上,又更佳為1.25×105 以上。又,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3×105 ,較佳為2.5×105 以下,更佳為2×105 以下。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又,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25質量份以下。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含量為5質量份以上,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又,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2)之含量為35質量份以下,有更改善成形性之傾向。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25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上。又,潤滑材2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5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含量為20質量份以上,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又,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含量為60質量份以下,有更改善成形性之傾向。又,藉由高分子量化合物(A)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中分子量化合物(B)) 中分子量化合物(B)可作為潤滑劑而發揮作用,能發揮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潤滑性改善並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缺損、毛邊、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效果。中分子量化合物(B)只要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3 以上且未達5×104 即可,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其中,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較佳,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更佳。
另外,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之熱塑性樹脂,可使用和上述水溶性樹脂及非水溶性樹脂同種類且重量平均分子量為前述範圍之樹脂。又,其他的中分子量化合物(B)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等聚伸烷基二醇化合物;聚環氧乙烷油醚、聚環氧乙烷鯨蠟醚、聚環氧乙烷硬脂醚、聚環氧乙烷月桂醚、聚環氧乙烷壬基苯醚、聚環氧乙烷辛基苯醚等聚環氧烷之單醚化合物;聚環氧乙烷單硬脂酸酯、聚環氧乙烷山梨糖醇酐單硬脂酸酯、聚甘油單硬脂酸酯等聚環氧烷之單硬脂酸酯化合物;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聚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共聚物等聚環氧烷化合物。其中,聚環氧乙烷單硬脂酸酯較佳。藉由使用如此的中分子量化合物(B),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中分子量化合物(B)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分子量不同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與中分子量化合物(B),各自的熔融黏度及熔點也可不同。藉由併用如此的高分子量化合物(A)與中分子量化合物(B),例如,可抑制因為只使用高分子量化合物(A)導致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顯著地高黏度化或熔點顯著地提高,從而引起潤滑材2之成形性、潤滑性降低之情形,又,可抑制因為只使用中分子量化合物(B)導致潤滑材2顯著地低黏度化或熔點顯著地降低,從而引起潤滑材2之成形性、潤滑性降低之情形。結果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3 以上,較佳為1.25×103 以上,更佳為1.5×103 以上,又更佳為2×103 以上,又再更佳為2.5×103 以上,特佳為3×103 以上。又,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5×104 ,較佳為2.5×104 以下,更佳為2×104 以下,又更佳為1×104 以下,又再更佳為7.5×103 以下,特佳為5×103 以下。藉由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3 以上,成形性更改善。又,藉由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5×104 ,潤滑性更改善。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的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上。又,潤滑材2中的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7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60質量份以下,又再更佳為45質量份以下,又再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下。藉由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含量為10質量份以上,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又,藉由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含量為75質量份以下,有更改善成形性之傾向。又,藉由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碳(C)) 碳(C)可作為固體潤滑劑而發揮作用,能發揮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潤滑性改善並延長鑽頭1之加工壽命的效果。再者,碳(C)在切削加工時之溫度會以有體積的固體狀存在,故能維持切削加工時之潤滑性。碳(C)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活性碳、乙炔黑、碳黑、膠態石墨、熱分解石墨、膨脹化石墨、鱗片狀石墨。其中,鱗片狀者較佳。碳(C)藉由含有鱗片狀石墨,有更改善磨耗減少性能之傾向。碳(C)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混用2種以上。
在使用有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的切削加工,尤其連續切削加工中,碳(C)會附著於鑽頭1之表面、溝、及被加工材料之加工孔之內側面從而展現潤滑性。此時,碳(C)比起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溫度變化所伴隨的體積及硬度之變化較小,故進行切削加工時,即便鑽頭1、加工處之溫度上升,仍可保持一定的體積及硬度。亦即,碳(C)例如在進行切削加工時,會始終存在於鑽頭1與被加工材料之間而提高潤滑性,可展現如軸承的效果,故有抑制鑽頭1之磨耗之效果。碳(C)相較於其他的固體潤滑劑具有更適度的高硬度,故上述軸承效果優異,潤滑性優異。結果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碳(C)之平均粒徑較佳為50μm以上,更佳為100μm以上,又更佳為150μm以上,特佳為200μm以上。又,碳(C)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00μm以下,更佳為750μm以下,又更佳為500μm以下,特佳為300μm以下。藉由碳(C)之平均粒徑為50μm以上,會更改善潤滑性及成形性,結果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延長鑽機壽命,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又,藉由碳(C)之平均粒徑為1000μm以下,有更減少鑽頭1之前端部之磨耗之傾向。另外,含有2種以上的碳(C)時,只要各自的平均粒徑滿足上述範圍即可。
本案說明書中所稱碳(C)之平均粒徑係指中位徑。中位徑,係從粒徑之累積分布曲線(個數基準)獲得,意指在該曲線中成為50%之高度的粒子直徑(D50値),可利用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測定。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的碳(C)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上,又再更佳為25質量份以上,特佳為30質量份以上。又,潤滑材2中的碳(C)之含量,相對於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7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65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60質量份以下。藉由碳(C)之含量為5質量份以上,有更改善潤滑性之傾向。又,藉由碳(C)之含量為70質量份以下,有更改善成形性之傾向。又,藉由碳(C)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有更減輕對於鑽頭1之負荷,更減少出現於加工孔周邊的毛邊、缺損、或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傾向。
(其他的成分)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視需要也可含有其他的成分。其他的成分,可列舉:潤滑性改善成分、形成性改善成分、塑化劑、柔軟劑、表面調整劑、塗平劑、抗靜電劑、乳化劑、消泡劑、蠟添加劑、偶聯劑、流變控制劑、防腐劑、防黴劑、抗氧化劑、光安定劑、成核劑、有機填料、無機填料、固體潤滑劑、熱安定化劑、著色劑等。
潤滑性改善成分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乙烯雙硬脂醯胺、油醯胺、硬脂醯胺、亞甲基雙硬脂醯胺等例示的醯胺系化合物;月桂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等例示的脂肪酸系化合物;硬脂酸丁酯、油酸丁酯、月桂酸二醇酯等例示的脂肪酸酯系化合物;流動石蠟等例示的脂肪族烴系化合物;油醇等例示的高級脂肪族醇;可選擇該等之中的至少1種。
形成性改善成分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係為熱硬化性樹脂的環氧樹脂、苯酚樹脂、氰酸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尿素樹脂、熱硬化性聚醯亞胺;可選擇該等之中的至少1種。
藉由含有塑化劑、柔軟劑,當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配置於被加工材料W(例如CFRP)曲面時,例如可減輕對於潤滑材2之應力、應變,從而可抑制潤滑材2破裂,有更改善曲面追隨性之傾向。塑化劑、柔軟劑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鄰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1,2,4-苯三甲酸酯、聚酯、磷酸酯、檸檬酸酯、環氧化植物油、癸二酸酯等。
碳(C)以外的固體潤滑劑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二硫化鉬、二硫化鎢、鉬化合物、聚四氟乙烯、聚醯亞胺等。
(黏接層)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也可在和被加工材料W接觸的面具有黏接層。藉由具有黏接層,有更改善潤滑材2與被加工材料W之黏合性之傾向。
黏接層之構成成分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熱塑性樹脂及/或熱硬化性樹脂。熱塑性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胺甲酸酯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乙酸乙烯酯系聚合物、氯乙烯系聚合物、聚酯系聚合物及該等之共聚物。熱硬化性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苯酚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尿素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胺甲酸酯、熱硬化性聚醯亞胺、氰酸酯樹脂等樹脂。其中,考量要求對於被切削加工材(例如CFRP)無殘膠、能於常溫輕易地黏接之特性,丙烯酸系聚合物較佳,溶劑型丙烯酸黏接劑及丙烯酸乳劑型黏接劑(水系)更佳。
黏接層,視其他需要也可於黏接層之成分含有抗氧化劑等劣化防止劑、碳酸鈣、滑石、二氧化矽等無機填料。
切削加工後已將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從被加工材料W去除時,附著於被加工材料W的潤滑材2及/或黏接層之成分之量,以被加工材料W與潤滑材2之接觸部分及被加工部分之面積每1mm2 計,較佳為1.0×10-8 g以下,更佳為5.0×10-9 g以下。附著於被加工材料W的潤滑材2及/或黏接層之成分之量之下限不特別限定,較佳為0。
(厚度) 不包括黏接層的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厚度,可視被加工材料W之切削加工時之切削方法、切斷方法、加工部分的面積、體積、進行孔洞形成加工時使用的鑽頭1之直徑、CFRP之構成、厚度等適宜地選擇,故不特別限定。其中,潤滑材2之厚度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2mm以上,又更佳為0.5mm以上。又,潤滑材2之厚度較佳為20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又更佳為5mm以下。藉由潤滑材2之厚度為0.1mm以上,可獲得充分的切削應力減低,例如進行鑽孔加工時,有對於鑽頭1之負荷減小,更能抑制鑽頭1折損之傾向。又,藉由潤滑材2之厚度為20mm以下,有進行鑽孔加工時潤滑材2向鑽頭1之捲附減少,更能抑制潤滑材2發生龜裂之傾向。
又,有能抑制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中含有的樹脂成為切削粉之黏結劑、能減少切削粉停留在加工孔之傾向。藉此有能抑制孔內部之凹凸擴大之傾向。亦即,藉由使潤滑材2之組成與厚度為適度,可改善潤滑性,例如,進行鑽孔加工時,可使切削粉通過鑽頭1側面之溝的排出為最適化。又,為了更進一步獲得本發明之效果,宜將潤滑材2之總厚度適當地控制在上述範圍內,亦可重疊使用多片薄的潤滑材2。
黏接層之厚度不特別限定,較佳為0.01mm以上,更佳為0.05mm以上。又,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厚度,較佳為5mm以下,更佳為2.5mm以下。
構成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的各層之厚度以如下方式測定。首先,使用剖面拋光儀(日本電子數據(股)公司製CROSS-SECTION POLISHER SM-09010)、或超薄切片機(Leica公司製EM UC7)沿對於潤滑材2為垂直之方向將潤滑材2切斷。其次,使用SEM(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KEYENCE公司製VE-7800),從對於切斷面為垂直之方向觀察切斷面,測定構成潤滑材2的各層之厚度。此時,針對1視野測定5處之厚度,並將其平均値定義為各層之厚度。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之製造方法] 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制,可廣泛利用將含有高分子材料等樹脂與填充材(例如無機填充材)的樹脂組成物成形為片、圓棒之形狀、角棒之形狀等塊體狀態的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列舉:將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於溶劑存在下或溶劑不存在下混合,塗佈於支持體,使其冷卻、固化而形成片,然後將支持體去除、剝離而得到潤滑材2之方法;將高分子量化合物(A)、中分子量化合物(B)、及碳(C),於溶劑存在下或溶劑不存在下混合,擠製成形為片之形狀,視需要予以延伸,從而得到潤滑材2之方法等。
當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為前述的疊層體(例如具有黏接層、保護層的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時,製造該疊層體之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在已預先製作的層的至少單面直接形成另一層之方法、將已預先製作的層與另一層,以利用黏著樹脂、熱所為之層合法等予以貼合之方法等。
又,將黏接層形成於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表面之方法,只要為工業上使用的公知方法即可,不特別限定。具體而言,可例示利用輥法、簾塗法、噴霧噴出法等形成黏接層之方法、使用輥、T模擠製機等預先形成所希望之厚度之黏接層之方法等。該黏接層之厚度不特別限定,可視被加工材料W之曲率、潤滑材2之構成適宜地選擇最適的厚度。
又,製造熔融狀態之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時,可列舉將樹脂與填充材混合而得之樹脂組成物作為潤滑材2使用、或將樹脂與填充材與溶劑混合而得之樹脂組成物作為潤滑材2使用之方法。
[被加工材料] 被加工材料W,可列舉難削金屬材、纖維強化複合材、纖維強化複合材與難削金屬材黏合而得之複合材料等。
難削金屬材,為一般作為結構材使用的金屬即可,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鈦合金、鋁合金、鎂合金、低合金鋼、不銹鋼、耐熱合金。其中,鈦合金較佳,再者,鈦合金之中由鈦、鋁及釩構成的強度更高的Ti-6Al-4V尤佳。鈦合金比起鋁合金,有2倍強的拉伸強度,亦為耐蝕、耐熱性優異的材料,但由於為硬度高的難削材,就以往技術而言,需要特殊的切削加工條件、特殊的鑽頭1之形狀;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即使不用特殊的切削加工條件、特殊的鑽頭1之形狀,仍可更延長鑽頭1之壽命。考量用途方面,在航空器之機體結構用材料等中使用的金屬材料較佳。金屬的強度越高,使用潤滑材2所帶來的鑽頭1之壽命延長效果越顯著。難削金屬材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疊層2種以上使用。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所稱「難削金屬材」係指維氏硬度(Vickers hardness)為100以上者。維氏硬度可依JIS Z 2244:2009「維氏硬度試驗-試驗方法」測定。
當被加工材料W為纖維密集存在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時,纖維之切削量多,鑽頭1之刀刃10有易磨耗之傾向,但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可使鑽頭1之刀刃10之磨耗減少。又,利用已經磨耗的鑽頭1對碳纖維強化塑膠進行加工時,係以按壓切割之狀態切削碳纖維,故易發生已疊層的預浸體間的層間剝離,結果會有更容易在鑽頭1貫穿的出口側發生碳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缺點。但,藉由使用潤滑材2,更能抑制纖維之未完全切斷。
再者,在纖維強化複合材為UD材時,鑽頭1之刀刃10以咬刨角度進入碳纖維束時,容易在孔之內壁發生纖維挫曲(buckling)部。針對此點,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纖維挫曲受抑制,而且因摩擦熱導致之溫度上升也受抑制,故基質樹脂不易到達玻璃轉移點(溫度)或軟化點,可維持碳纖維堅固且成束的狀態,可抑制纖維挫曲。另外,「UD材」係於纖維強化複合材中使用了僅沿一方向將纖維拉齊而成之布材之材料。
纖維強化複合材只要為由基質樹脂與強化纖維構成的複合材即可,不特別限定。基質樹脂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環氧樹脂、苯酚樹脂、氰酸酯樹脂、乙烯酯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PA(聚醯胺)樹脂、PP(聚丙烯)樹脂、PC(聚碳酸酯)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聚乙烯、壓克力、聚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強化纖維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玻璃纖維、碳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又,強化纖維之形態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纖絲、藤、布、編織帶(braid)、切細纖維、磨碎纖維、氈席、紙、預浸體等。如此的纖維強化複合材之具體例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FRP)、芳香族聚醯胺纖維強化塑膠(AFRP)等纖維強化塑膠(FRP)。其中,拉伸強度、拉伸彈性力較大、密度較小的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較佳。纖維強化複合材,視需要也可含有無機填料、有機填料等。
再者,當被加工材料W為纖維強化複合材與難削金屬材黏合而成之材料時,就鑽頭1貫穿被加工材料W之順序而言,可考量以下情形:對於難削金屬材進行切削加工後將纖維強化複合材進行切削加工之情形,或反之對於纖維強化複合材進行切削加工後將難削金屬材進行切削加工之情形。例如,先對於難削金屬材進行切削加工時,有可能在將纖維強化複合材進行切削加工之前鑽頭1已有磨耗。此時,利用已經磨耗的鑽頭1進行加工時,係以按壓切割狀態切削碳纖維,故容易發生已疊層的預浸體間的層間剝離,結果會有更容易在鑽頭1貫穿的出口部發生碳纖維之未完全切斷之缺點。但,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於金屬之切削加工時鑽頭1之磨耗受抑制,易因此磨耗而對加工孔之品質造成影響的纖維強化複合材之切削加工之限制可大幅地緩和。
再者,纖維強化複合材與難削金屬材之複合材料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將纖維強化複合材與難削金屬材藉由疊層等予以複合化而成之材料。纖維強化複合材與難削金屬材之最適切削條件通常大不相同,在纖維強化複合材之情形,以高速旋轉且低速輸送量較適合,在難削金屬材之情形,以低速旋轉且高速輸送量較適合。這是為了於難削金屬材進行例如鑽孔加工時抑制鑽頭1之溫度上升、抑制鑽頭1之刀刃10之磨耗。對於如上相反的開孔條件,於實際的加工現場,會在CFRP與鈦合金之交界改變開孔條件、或以取中庸的同一條件進行孔洞形成加工。或例如進行鑽孔加工時,為了防止鑽頭1之溫度上升,亦有人在航空器用途之鈦合金之孔洞形成加工時,實施邊注入切削油、或吹送冷風邊同時以集塵機集塵之方式。但是藉由使用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有能大幅緩和容易因摩擦熱而發熱的難削金屬材之開孔條件之限制之附帶效果。
被加工材料W之厚度不特別限定,可為1.0mm以上。被加工材料W之厚度之上限不特別限定,例如40mm以下較佳。若採用本發明之孔洞形成方法,即使被加工材料W之厚度為1.0mm以上,鑽頭1之磨耗、切削部(例如鑽孔加工孔)之品質仍有變得更良好之傾向。 [實施例]
以下,以實施例及比較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另外,下列實施例只不過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例,本發明不限於該等。
表1顯示在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使用的被加工材料W(經孔洞形成加工之材料)、用於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製造的各成分、黏接層、用於孔洞形成加工的鑽頭1、孔洞形成加工設備、評價使用的裝置等的規格。
【表1】
Figure TW201801826AD00001
另外,高分子量化合物(A)及中分子量化合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使高分子量化合物(A)及中分子量化合物(B)溶解、分散於0.05%之食鹽水,利用具備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管柱的液體層析,以聚乙二醇作為標準物質進行測定,並以相對平均分子量之形式計算出。
又,碳(C)之中位徑,係使碳分散於由六偏磷酸溶液與數滴Triton構成的溶液,並使用雷射繞射式粒度分布測定裝置,測定經投影的碳的粒子各自的最大長度。然後,算出粒徑之累積分布曲線(個數基準)。將在此累積分布曲線(個數基準)中成為50%之高度的粒子直徑定義為中位徑。
又,係被加工材料W的鈦合金板(Ti-6Al-4V)的維氏硬度為320。
[實施例1] 實施例1中,作為鑽頭1,於超硬合金鑽機(RG-GDN,OSG(股)公司製)之前端部,使用金屬線放電加工機(AQ327L,Sodick製)並使用0.2mmΦ之金屬線,於鑽頭前端部之2號面20,形成與刀刃10平行的直線狀之溝40,製作成鑽頭d-1(參照表2)。此時,溝40距刀刃10之距離為363μm,溝40之寬度之平均値為263μm,溝40之最大深度為81μm。針對於鑽頭前端部形成的溝40距刀刃10之距離、溝40之寬度、深度,係使用V-LASER顯微鏡(VK-9700,Keyence(股)公司製)拍攝溝加工後之鑽頭1之前端部,並從拍攝而得之數據利用解析軟體進行量測。
又,實施例1中,將作為高分子量化合物(A)的聚環氧乙烷(ALKOX E-45,明成化學工業(股)公司製)7質量份、聚環氧乙烷(Altop MG-150,明成化學工業(股)公司製)13質量份、聚環氧乙烷(ALKOX R-150,明成化學工業(股)公司製)7質量份、作為中分子量化合物(B)的聚環氧乙烷單硬脂酸酯(Nonion S-40,日油(股)公司製)50質量份、及作為碳(C)的石墨(RP99-150,伊藤石墨工業(股)公司)33質量份,使用單軸擠製機於溫度140℃利用擠製機予以成形,藉此製成厚度1.0mm之樹脂片。
又,製備在厚度0.15mm之鋁箔(1N30-H18,三菱鋁業(股)公司製)之單面形成作為接著層的厚度0.01mm的聚酯系樹脂層(Vylonal MD-1200,東洋紡(股)公司製)而得的形成有接著層之鋁箔。
然後,以形成有接著層之鋁箔之接著層與樹脂片接觸之方式予以重疊,再於該樹脂片之上,將形成有接著層之鋁箔以接著層與樹脂片接觸之方式重疊,使用層合裝置(OHL-2400,ONC(股)公司製)於150℃之溫度進行熱層合而予以疊層一體化,製成由形成有接著層之鋁箔/樹脂片/形成有接著層之鋁箔3層構成的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2之片(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
然後,使用治具將製成的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固定在被加工材料W之鑽頭1之進入面,並以表3所示之條件進行開孔加工。針對鑽頭1出口側之加工孔周邊之毛邊、及切削加工時之鑽頭1之溫度進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顯示於表3。
[實施例2~4] 實施例2~4中,以與實施例1同様方法,於鑽頭1之前端部形成表2所示之形狀之溝40,製成鑽頭d-2~d-4。又,利用治具將與實施例1同様方式製成之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固定在被加工材料W之鑽頭1之進入面,並以表3所示之條件進行開孔加工。針對鑽頭1出口側之加工孔周邊之毛邊、及切削加工時之鑽頭1之溫度進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顯示於表3。圖4係實施例1~4中使用的鑽頭1之前端部之照片。
[比較例1] 比較例1中,使用未於前端部形成溝之鑽頭。而且,利用治具將與實施例1同様方式製成之切削加工輔助潤滑片固定在被加工材料W之鑽頭進入面,並以表3所示之條件進行開孔加工。針對鑽頭出口側之加工孔周邊之毛邊、及切削加工時之鑽頭之溫度進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顯示於表3。圖5係比較例1中使用的鑽頭之前端部之放大圖。
[評價:鑽頭出口側加工孔之毛邊之高度、切削加工時之鑽頭之溫度] 於實施例1~4及比較例1,使用V-LASER顯微鏡(VK-9700,Keyence(股)公司製)拍攝加工後之貫穿孔之鑽頭出口側,並從拍攝而得之數據利用解析軟體量測鑽頭出口側之加工孔之毛邊之高度。此時,於8處測定毛邊之高度,將其平均値定義為毛邊高度(另外,於本實施例及比較例,測定第5孔之毛邊)。又,於實施例1~4及比較例1,使用紅外線發射溫度計(InfReC Themo GEAR G120EX,NEC Avio紅外線技術(股)公司製)測定切削加工時之鑽頭之溫度。取樣周期設為10 fps,從鑽頭即將貫穿的試片下表面,從對於孔之貫穿方向呈45°之方向進行測定。
【表2】
Figure TW201801826AD00002
【表3】
Figure TW201801826AD00003
參見以上結果清楚得知:使用了未於前端部形成溝的鑽頭的比較例1,毛邊相對較高,切削加工時之鑽頭之溫度也相對較高,而使用了已於前端部形成溝40的鑽頭1的實施例1~4,毛邊相對較低,切削加工時之鑽頭1之溫度也相對較低。
本發明不限於以上之實施形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該實施形態施加適當設計變更而得者只要具備本發明之特徵,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亦即,前述實施形態所具備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材料、條件、形狀、尺寸等並不限於已例示的內容,可進行適當變更。又,前述實施形態所具備的各要素可在技術上可能的程度內進行組合,將該等組合而得者只要包含本發明之特徵,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之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作為在被加工材料(尤其難削材)之切削加工中使其加工品質改善並使加工成本減低者,具有產業利用性。
1‧‧‧鑽頭
2‧‧‧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
10‧‧‧刀刃
20‧‧‧2號面
30‧‧‧3號面
40‧‧‧溝(凹部)
W‧‧‧被加工材料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鑽頭之前端部之概略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孔洞形成方法之一態樣的概略圖。 【圖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鑽頭之前端部之放大圖。 【圖4】係於本發明之實施例1~4使用的鑽頭之前端部之照片。 【圖5】係於比較例1使用的鑽頭之前端部之放大圖。
10‧‧‧刀刃
20‧‧‧2號面
30‧‧‧3號面
40‧‧‧溝(凹部)

Claims (15)

  1. 一種鑽頭,係於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接觸被加工材料之被加工部分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該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洞時使用, 具備:至少1個刀刃以及位在該刀刃附近之面, 該面設有呈預定之平面形狀之凹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鑽頭,其中,該面具有鄰接於該刀刃之2號面, 且該凹部設於該2號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鑽頭,其中,該面具有鄰接於該刀刃之2號面及鄰接於該2號面之3號面, 該凹部設於該3號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鑽頭,其中,該凹部係與該刀刃大致平行地形成之大約直線狀之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鑽頭,其中,該刀刃與該溝之間之尺寸設為0.25mm以上0.43m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鑽頭,其中,該溝寬之平均値設定為0.23mm以上0.30mm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鑽頭,其中,該凹部之最大深度設定為0.05mm以上0.15mm以下。
  8. 一種孔洞形成方法,包括邊使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接觸鑽頭及被加工材料之被加工部分中之至少任一者邊利用鑽孔加工對於該被加工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孔之孔洞形成步驟, 該孔洞形成步驟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鑽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切削加工輔助潤滑材形成為片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之厚度為1.0mm以上,利用該孔洞形成步驟形成之孔之直徑為3.0mm以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為難削金屬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為纖維強化複合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被加工材料係藉由將難削金屬材與纖維強化複合材黏合而得之材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3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難削金屬材係選自於由鈦合金、鋁合金、鎂合金、低合金鋼、不銹鋼及耐熱合金構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3項之孔洞形成方法,其中,該難削金屬材係Ti-6Al-4V之鈦合金。
TW106118963A 2016-06-13 2017-06-08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TWI719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7239 2016-06-13
JP2016-117239 2016-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826A true TW201801826A (zh) 2018-01-16
TWI719219B TWI719219B (zh) 2021-02-21

Family

ID=60663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8963A TWI719219B (zh) 2016-06-13 2017-06-08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20190275593A1 (zh)
EP (1) EP3470155B1 (zh)
JP (2) JP6425194B2 (zh)
KR (1) KR102032079B1 (zh)
CN (1) CN109311103B (zh)
BR (1) BR112018075766B1 (zh)
MY (1) MY196529A (zh)
PH (1) PH12018502588B1 (zh)
RU (1) RU2693230C1 (zh)
SG (1) SG11201811039XA (zh)
TW (1) TWI719219B (zh)
WO (1) WO20172171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46701A (en) * 1949-12-27 1953-07-28 Peter A Letien Stepped edge cutting tool
US3460409A (en) * 1967-05-10 1969-08-12 Allied Machine & Eng Corp Chip breaker for spade drill
US4565471A (en) * 1979-10-02 1986-01-21 Mitsubishi Kinzoku Kabushiki Kaisha Drill bit
JPH04201106A (ja) * 1990-11-30 1992-07-22 Masao Kubota ドリル
US5338135A (en) * 1991-04-11 1994-08-1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Drill and lock screw employed for fastening the same
IL109054A (en) * 1994-03-21 1998-07-15 Iscar Ltd Cutting insert
WO1996014954A1 (de) * 1994-11-10 1996-05-23 Kennametal Hertel Ag Werkzeuge + Hartstoffe Bohrwerkzeug
SE519728C2 (sv) * 1998-08-13 2003-04-01 Sandvik Ab Spiralborr och polygonalt indexerbart skär med släppningsytor med skiljda vinklar
SE516052C2 (sv) * 2000-03-17 2001-11-12 Sandvik Ab Borrverktyg
JP2001287110A (ja) * 2000-04-10 2001-10-1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ドリル
CA2494383C (en) * 2002-08-16 2009-04-07 Allied Machine & Engineering Corp. Drilling too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rt seals
JP4639329B2 (ja) 2004-12-01 2011-02-23 長崎県 チタン合金の水中におけるエンドミル切削加工法
US8272295B2 (en) * 2006-12-07 2012-09-25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Displacement members and intermediate structures for use in form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bit bodies of earth-boring rotary drill bits
JP5184878B2 (ja) * 2007-12-21 2013-04-17 大見工業株式会社 ドリル
JP4971384B2 (ja) * 2009-04-07 2012-07-1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イカッタ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切断方法
DE202010003288U1 (de) * 2010-03-05 2010-08-05 Botek Präzisionsbohrtechnik Gmbh Führungsleiste
DE102010045388A1 (de) * 2010-09-15 2012-03-15 Irwin Industrial Tools Gmbh Hartmetallkopf für ein Werkzeug zum Bearbeiten von Feststoffmaterial
JP5729554B2 (ja) 2011-03-31 2015-06-0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繊維強化型複合材料の加工方法及びその工具
US9144845B1 (en) * 2012-03-01 2015-09-29 The Boeing Company Cutting tools with textured surfaces
JP6393620B2 (ja) * 2012-11-09 2018-09-19 株式会社ミヤギタノイ ドリル及び穿孔の形成方法
KR102182769B1 (ko) 2013-03-27 2020-11-25 미츠비시 가스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섬유 강화 복합재 또는 금속의 절삭 가공용 엔트리 시트 및 그 절삭 가공 방법
WO2016047803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ドリル及びドリルヘッド
JP6589506B2 (ja) * 2014-09-26 2019-10-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ドリル及びドリルヘッド
TWI560049B (en) * 2014-10-15 2016-12-01 Uniplus Electronics Co Ltd A drilling entry board
JP6652496B2 (ja) * 2014-10-24 2020-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ドリ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7038661B2 (ja) * 2015-12-28 2022-03-18 ダイヤモンド イノヴェーション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チップブレーカを有するドリルビット、および、ドリルビットの中にチップブレーカをレーザカットす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97357B2 (en) 2021-08-24
US20200282471A1 (en) 2020-09-10
JP2018183872A (ja) 2018-11-22
PH12018502588A1 (en) 2019-10-07
CN109311103B (zh) 2019-11-05
BR112018075766B1 (pt) 2022-09-27
BR112018075766A2 (pt) 2019-03-26
PH12018502588B1 (en) 2019-10-07
KR20190003622A (ko) 2019-01-09
MY196529A (en) 2023-04-18
EP3470155A1 (en) 2019-04-17
EP3470155B1 (en) 2020-02-26
KR102032079B1 (ko) 2019-10-14
JP6425194B2 (ja) 2018-11-21
JPWO2017217184A1 (ja) 2018-06-28
US20190275593A1 (en) 2019-09-12
WO2017217184A1 (ja) 2017-12-21
EP3470155A4 (en) 2019-06-05
SG11201811039XA (en) 2019-01-30
RU2693230C1 (ru) 2019-07-01
TWI719219B (zh) 2021-02-21
CN109311103A (zh) 2019-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3552B2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又は金属の切削加工用エントリーシート及び該切削加工方法
KR101983936B1 (ko) 절삭 가공 보조 윤활재 및 절삭 가공 방법
TWI719218B (zh) 孔洞形成方法
TWI719219B (zh) 鑽頭及孔洞形成方法
JP7029113B2 (ja) 構成刃先形成用部材及び構成刃先形成方法
KR20180115666A (ko) 절삭 가공 방법 및 절삭물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