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4890A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4890A
TW201724890A TW105134568A TW105134568A TW201724890A TW 201724890 A TW201724890 A TW 201724890A TW 105134568 A TW105134568 A TW 105134568A TW 105134568 A TW105134568 A TW 105134568A TW 201724890 A TW201724890 A TW 2017248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phy header
header
ph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geru Sugaya
Takeshi Itagaki
Tomoya Yama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24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489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提供一種,藉由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之適切化以降低消耗電力,同時,可抑制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的機制。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近年來,以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11為代表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之普及正日益推進。又,伴隨於此,無線LAN支援產品(以下亦稱為無線通訊裝置)也正在增加。此處,無線LAN支援產品有很多是攜帶型通訊終端。該當攜帶型通訊終端,係從外部接受電力供給的機會較少,而期望能夠抑制電力消耗。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藉由將指定通訊之送訊類型的資訊儲存在PLCP(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標頭中,以降低身為STA(Station)而動作之通訊裝置(以下亦簡稱為STA)之消耗電力的方法。具體而言,係在PLCP標頭中儲存表示送訊類型的資訊。接收到該當PLCP標頭的STA,係若送訊類型並非表示下鏈送訊、直接鏈結送訊或廣播送訊等之STA收之送訊時,則不接收該當PLCP標頭之後續而令本裝置睡眠。 考慮藉此以降低STA之消耗電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774169號公報
可是,在專利文獻1的揭露中,會有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增加的情形。例如,於該當揭露中,係追加了5種類之表示送訊類型的資訊到PLCP標頭,因此PLCP標頭的大小至少會增加3位元。因此,該當PLCP標頭之收訊處理所花費的時間會隨該當大小之增加量而增加,PLCP標頭之收訊處理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係會增加。
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出,藉由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之適切化以降低消耗電力,同時,可抑制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的機制。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 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 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之步驟。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藉由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之適切化以降低消耗電力,同時,可抑制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的機制。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00‧‧‧通訊裝置(AP)
200‧‧‧通訊裝置(STA)
110、210‧‧‧資料處理部
120、220‧‧‧控制部
130、230‧‧‧無線通訊部
101‧‧‧無線通訊模組
102‧‧‧有線通訊模組
103‧‧‧機器控制部
104‧‧‧資訊輸入部
105‧‧‧資訊輸出部
111‧‧‧介面部
112‧‧‧送訊緩衝區
113‧‧‧送訊訊框建構部
114‧‧‧收訊訊框解析部
115‧‧‧收訊緩衝區
121‧‧‧處理控制部
122‧‧‧訊號控制部
131‧‧‧送訊處理部
132‧‧‧收訊處理部
133‧‧‧天線控制部
201‧‧‧無線通訊模組
202‧‧‧有線通訊模組
203‧‧‧機器控制部
204‧‧‧資訊輸入部
205‧‧‧資訊輸出部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3‧‧‧無線通訊介面
914‧‧‧天線開關
915‧‧‧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天線開關
935‧‧‧天線
938‧‧‧電池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950‧‧‧無線存取點
951‧‧‧控制器
952‧‧‧記憶體
954‧‧‧輸入裝置
955‧‧‧顯示裝置
957‧‧‧網路介面
958‧‧‧有線通訊網路
963‧‧‧無線通訊介面
964‧‧‧天線開關
965‧‧‧天線
[圖1]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及各種資訊之設定狀態之例子的圖示。
[圖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概略性機能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模組之概略性機能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PHY標頭中的訊令資訊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PHY標頭中的訊令資訊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9]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
[圖10]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圖11]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
[圖12]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圖13]本揭露之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1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15]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
[圖16]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圖17]本揭露之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1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之概念的流程圖。
[圖19]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網狀網路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
[圖20]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網狀網路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圖21]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2]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3]無線存取點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
又,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實質上具有相同機能構成的複數構成要素,有時候是在同一符號之後附上不同編號來區別。例如,實質上具有相同機能的複數構成,會因應需要而以通訊裝置100A及通訊裝置100B等之方式來加以區別。但是,沒有必要區別實質上同一機能構成時,就僅標示同一符號。例如,在不需要特別區分通訊裝置100A及通訊裝置100B時,就簡稱為通訊裝置100。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使用了萬用PID的通訊)
1-1.系統構成
1-2.裝置的機能構成
1-3.裝置的機能細節
1-4.裝置的處理
1-5.動作例
1-6.第1實施形態的總結
2.第2實施形態(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
2-1.裝置的機能細節
2-2.裝置的處理
2-3.動作例
2-4.第2實施形態的總結
3.第3實施形態(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
3-1.裝置的機能細節
3-2.裝置的處理
3-3.動作例
3-4.第3實施形態的總結
4.應用例
5.總結
<1.第1實施形態(使用了萬用PID的通訊)>
首先說明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含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以下亦稱為PHY識別元或PID) 的PHY標頭會被通訊,使用了複數第1等級之PID(以下亦稱為通常之PID)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PID(以下亦稱為萬用PID)的通訊,會被進行。
<1-1.系統構成>
參照圖1,說明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通訊系統的構成。圖1係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及各種資訊之設定狀態之例子的圖示。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係具備AP100及STA200。具體而言,該當通訊系統,係具備複數AP100及STA200,藉由1個AP100及1或複數個STA200而形成無線通訊網路。例如,如圖1所示,含有AP100A以及STA200A及200B的BSS1係被形成,含有AP100B及STA200C的BSS2係被形成,含有AP100C及STA200D的BSS3係被形成,含有AP100D及STA200E的BSS4係被形成。
又,該當通訊系統中的無線通訊網路的通訊範圍係可以和其他的無線通訊網路重複。例如,如圖1所示,BSS1與BSS2~BSS4之每一者係為AP100-1或STA200-1之通訊範圍是重複,因此BSS係會重疊,亦即,BSS1~BSS4係彼此為OBSS(Overlap ]BSS)。
在如此的OBSS存在的狀況之下,希望能夠識別是自BSS內專用之通訊還是他BSS專用之通訊。於是,用來識別BSS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所被發送的 訊框中。例如,在先前係為,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中會使用BSSID,在PHY層中會使用BSS的COLOR資訊。尤其是,COLOR資訊係被包含在PHY標頭中,因此通訊裝置係在自BSS的COLOR資訊未被含有時,則不必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即可。其結果為,可抑制通訊裝置的電力消耗。
另一方面,用先前的含有COLOR資訊之PHY標頭,難以向複數BSS發送訊框。例如,由於會在COLOR資訊中儲存某個BSS所涉及之COLOR資訊之值,因此難以將不特定或複數BSS,指定成為目的地。因此,在先前,將不特定或複數BSS設成目的地時,會採用不含COLOR資訊的PHY標頭,或是採用被追家有表示不特定或是複數BSS是目的地之資訊的PHY標頭。可是,前者的情況下,因為使用COLOR資訊而被帶來的消耗電力之降低的此一效果盡失,後者的情況下,由於PHY標頭之大小增加而導致通訊效率降低。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係使用,具有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PHY標頭。以下,針對實現該當通訊系統之動作的該當通訊系統的1個構成要素也就通訊裝置100-1及200-1,分別詳細說明。此外,為了說明的方便,將第1~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以通訊裝置100-1~通訊裝置100-3的方式,在末尾附加上對應於實施形態的號碼,來做區 別。
<1-2.裝置的機能構成>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之構成。接著,參照圖2,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AP100-1及STA200-1(以下亦稱為通訊裝置100-1(200-1))之機能構成。圖2係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1(200-1)之概略性機能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通訊裝置100-1(200-1),係如圖2所示,具備:無線通訊模組101(201)、有線通訊模組102(202)、機器控制部103(203)、資訊輸入部104(204)及資訊輸出部105(205)。
無線通訊模組101(201),係與AP100-1或STA200-1進行無線通訊。具體而言,無線通訊模組101(201),係將從機器控制部103(203)所得之資料予以發送,將所被接收之資料,提供給機器控制部103(203)。細節將於後述。
有線通訊模組102(202),係透過有線而和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具體而言,有線通訊模組102(202),係與網際網路連接,透過網際網路而和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例如,有線通訊模組102(202),係將無線通訊模組101(201)藉由通訊所取得之資料,向外部之裝置透過網際網路而予以發送。
機器控制部103(203),係整體控制通訊裝置 100-1(200-1)之動作。具體而言,機器控制部103(203),係控制無線通訊模組101(201)及有線通訊模組102(202)之通訊。例如,機器控制部103(203),係令從資訊輸入部104(204)所得之資料,被無線通訊模組101(201)或有線通訊模組102(202)所發送。又,機器控制部103(203),係令藉由無線通訊模組101(201)或有線通訊模組102(202)之通訊所得之資料,被資訊輸出部105(205)所輸出。
資訊輸入部104(204),係受理來自通訊裝置100-1(200-1)之外部的輸入。具體而言,資訊輸入部104(204),係受理從使用者輸入或感測器所得之資訊。例如,資訊輸入部104(204),係為鍵盤或是觸控面板等之輸入裝置或感測器等之偵測裝置。
資訊輸出部105(205),係將資料予以輸出。具體而言,資訊輸出部105(205),係將從機器控制部103(203)所指示的資料,予以輸出。例如,資訊輸出部105(205)係為,基於影像資訊而輸出影像的顯示器或基於聲音資訊而輸出聲音或音樂的揚聲器等。
此外,上記構成之中的有線通訊模組102(202)、資訊輸入部104(204)及資訊輸出部105(205),係亦可不被通訊裝置100-1(200-1)所包含。
(無線通訊模組之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3,說明無線通訊模組101(201)的機能構成。圖3係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模 組101(201)之概略性機能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無線通訊模組101(201),係如圖3所示,作為通訊部是具備:資料處理部110(210)、控制部120(220)及無線通訊部130(230)。
(1.資料處理部)
資料處理部110(210),係如圖3所示,具備:介面部111、送訊緩衝區112、送訊訊框建構部113、收訊訊框解析部114及收訊緩衝區115。
介面部111,係為與通訊裝置100-1(200-1)中所具備的其他機能構成做連接的介面。具體而言,介面部111,係從該當其他機能構成,例如機器控制部103(203),收取希望傳輸的資料,或向該當機器控制部103(203)進行收訊資料之提供等。
送訊緩衝區112,係將所被發送之資料予以儲存。具體而言,送訊緩衝區112,係將透過介面部111所得之資料,予以儲存。
送訊訊框建構部113,係生成所被發送之訊框。具體而言,送訊訊框建構部113,係基於送訊緩衝區112中所被儲存之資料或被控制部120(220)所設定之控制資訊,來生成訊框。例如,送訊訊框建構部113,係從送訊緩衝區112所取得之資料而生成訊框(或封包),對所生成的訊框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所需之MAC標頭之附加及錯誤偵測碼之附加等之處理。
收訊訊框解析部114,係進行已被接收之訊框的解析。具體而言,收訊訊框解析部114係進行,已被無線通訊部130(230)所接收之訊框的目的端之判定及該當訊框中所含之資料或控制資訊之取得。例如,收訊訊框解析部114,係針對所接收之訊框,進行MAC標頭之解析、碼錯誤之偵測及訂正、以及重新排序處理等,而取得該當所被接收之訊框中所含之資料等。
收訊緩衝區115,係將已被接收之資料,予以儲存。具體而言,收訊緩衝區115,係將已被收訊訊框解析部114所取得之資料,予以儲存。
(2.控制部)
控制部120(220),係如圖3所示,具備處理控制部121及訊號控制部122。
處理控制部121,係控制資料處理部110(210)的動作。具體而言,處理控制部121,係控制通訊之發生。例如,處理控制部121,係一旦發生通訊之連接要求,就令聯結處理或認證處理這類連接處理或認證處理所涉及之訊框,被資料處理部110(210)所生成。
又,處理控制部121,係基於送訊緩衝區112中的資料之儲存狀況或收訊訊框之解析結果等,來控制訊框生成。例如,處理控制部121,係在送訊緩衝區112中儲存有資料時,向送訊訊框建構部113指示該當資料所被儲存之資料訊框的生成。又,處理控制部121,係在藉由 收訊訊框解析部114而確認到訊框之收訊時,向送訊訊框建構部113指示生成作為針對已被接收之訊框之回應的確認回應訊框。
訊號控制部122,係控制無線通訊部130(230)之動作。具體而言,訊號控制部122,係控制無線通訊部130(230)之收送訊處理。例如,訊號控制部122,係基於處理控制部121之指示而令無線通訊部130(230)設定送訊及收訊所需之參數。
此外,PID等之無線通訊網路之相關資訊,係被控制部120(220)所管理。例如,控制部120(220)係管理自BSS及他BSS的COLOR資訊等之BSS資訊。
(3.無線通訊部)
無線通訊部130(230),係如圖3所示,具備:送訊處理部131、收訊處理部132及天線控制部133。
送訊處理部131,係進行訊框之送訊處理。具體而言,送訊處理部131,係基於從送訊訊框建構部113所提供的訊框,生成所被發送之訊號。更具體而言,送訊處理部131,係基於來自訊號控制部122之指示而被設定的參數,來生成訊框所涉及之訊號。例如,送訊處理部131,係針對從資料處理部110(210)所提供的訊框,依照被控制部120(220)所指示的編碼及調變方式等,進行編碼、交錯及調變,以生成符碼串流。又,送訊處理部131係將藉由前段之處理所得的符碼串流所涉及之訊號,轉換 成類比訊號,進行增幅、濾波、及頻率升轉。
此外,送訊處理部131係亦可進行訊框之多工化處理。具體而言,送訊處理部131係進行分頻多工化或分空多工化所涉及之處理。
收訊處理部132,係進行訊框之收訊處理。具體而言,收訊處理部132,係基於從天線控制部133所提供之訊號,來進行訊框之復原。例如,收訊處理部132,係針對從天線所得的訊號,進行與訊號送訊之際相反之處理,例如進行頻率降轉及數位訊號轉換等,以取得符碼串流。又,收訊處理部132,係針對藉由前段之處理所得的符碼串流,進行解調及解碼等而取得訊框,將所取得的訊框,提供給資料處理部110(210)或控制部120(220)。
此外,收訊處理部132係亦可進行多工化訊框之分離所涉及之處理。具體而言,收訊處理部132係進行,被分頻多工化、或被分空多工化的訊框之分離所涉及之處理。
又,收訊處理部132係亦可推定頻道增益。具體而言,收訊處理部132,係在從天線控制部133所得之訊號之中,根據前文部分或訓練訊號部分,算出複合頻道增益資訊。此外,所被算出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係被利用於訊框多工化所涉及之處理及訊框分離處理等。
天線控制部133,係透過至少1個天線而進行訊號之收送訊。具體而言,天線控制部133,係透過天線而將被送訊處理部131所生成的訊號予以發送,將透過天 線而被接收之訊號,提供給收訊處理部132。又,天線控制部133係亦可進行分空多工化所涉及之控制。
此外,含有PID等的PHY標頭之收送訊處理,係被無線通訊部130(230)所進行。處理的細節將於後述。又,以下將資料處理部110(210)、控制部120(220)及無線通訊部130(230)簡稱為資料處理部110、控制部120及無線通訊部130。
<1-3.裝置的機能細節>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1(200-1)之機能細節。以下係區分為,作為送訊側而動作的通訊裝置100-1(200-1)(以下亦稱為送訊裝置)及作為收訊側而動作的通訊裝置100-1(200-1)(以下亦稱為收訊裝置)而分別說明機能。
(A.送訊裝置之機能)
首先說明送訊裝置之機能。
(A-1.萬用PID之設定)
送訊裝置,係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就設定該當資料之送訊目的地。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設定送訊目的地之無線通訊網路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例如,送訊裝置係設定,送訊目的地之BSS是被實體層所識別的PID。作為該當PID係為例如BSS的COLOR資訊。
此處,送訊裝置,係若送訊目的地之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是複數時,則使用複數該當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若送訊目的地之PID是複數,則設定複數PID會被特定的萬用PID。該當萬用PID,係為全部的PID都會被特定的PID(以下亦稱為不特定萬用PID)。例如,控制部120,係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則該當資料之送訊目的地是不特定之BSS的情況下,就設定全部的COLOR資訊會被特定的萬用值(以下亦稱為不特定萬用COLOR資訊),來作為COLOR資訊。此外,在不區別不特定萬用PID和後述的特定萬用PID時,則簡稱為萬用PID。這在COLOR資訊也是同樣如此。
此外,萬用PID係亦可設有複數種類。具體而言,萬用PID,係亦可為全部的PID之其中一部分之PID會被特定的PID(以下亦稱為特定萬用PID),該當不特定萬用PID係亦可被複數設置。然後,送訊裝置,係基於所被發送的訊框之用途,來選擇該當不特定萬用PID。作為訊框的用途係有例如:資料之傳送或通訊處理或是通訊處理以外之動作處理之指示等之控制指令之傳送等。又,該當不特定萬用PID,係基於所被發送的訊框之屬性,而被選擇。例如,作為訊框之屬性係有:訊框之種類、內容、送訊對象範圍、優先度或安全性等級等。送訊裝置,係將所被發送之訊框之屬性所對應之不特定萬用PID,包含在PHY標頭中而設定作為PID。此外,若PID 是COLOR資訊,則亦將特定萬用PID稱為特定萬用COLOR資訊。
又,該當不特定萬用PID,係亦可基於所被發送之訊框之送訊目的地之屬性,而被選擇。例如,作為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屬性,係有:通訊裝置所屬之BSS、通訊裝置之種類、位置或安全性等級等。送訊裝置,係將所被發送之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通訊裝置的屬性所對應之不特定萬用PID,包含在PHY標頭中而設定作為PID。
例如,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屬性是通訊裝置所屬之BSS的情況下,送訊裝置係在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通訊裝置所屬之BSS係為複數時,則設定該當複數BSS會被特定之萬用PID,來作為PHY標頭的PID。更詳細而言,在分別隸屬於不同BSS的複數通訊裝置係為訊框之送訊目的地時,控制部120係選擇該當送目的地所屬之BSS的COLOR資訊的全部或一部分會被特定的萬用COLOR資訊,將所被選擇的萬用COLOR資訊,當作要儲存在PHY標頭中的COLOR資訊而使用。
(A-2.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設定)
送訊裝置係設定,用來將所被發送之訊框之收訊對象予以再度過濾所需之資訊。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設定,關於所被發送之訊框的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更具體而言,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為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例如,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為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 之配對。
更詳言之,控制部120,係若所被發送之訊框是上鏈訊框亦即是往AP之訊框時,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1,將下鏈標識設定成0。又,控制部120,係若所被發送之訊框是下鏈訊框亦即是往STA之訊框時,則將下鏈標識設定成1,將上鏈標識設定成0。此外,亦可不是設定各標識之值,而是改為設定各標識之有無。又,在上記雖然說明,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為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配對的例子,但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亦可只有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其中一方。
(A-3.PHY標頭之送訊)
送訊裝置係發送具有:具有PID的PHY標頭的訊框。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基於資料送訊要求,而令資料處理部110生成訊框。又,控制部120,係令該當訊框之PHY標頭,被無線通訊部130所生成。然後,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已被生成之訊框是被從資料處理部110所提供,則將已被生成之PHY標頭予以發送,在該當PHY標頭之後繼續發送訊框。此外,PHY標頭係具有PLCP標頭,是在PHY層中被處理。
該當PHY標頭中係儲存有,已被設定之PID及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具體而言,該當PHY標頭中係儲存有:通常之PID或萬用PID以及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然後,參照圖4,說明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構成。圖 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如圖4所示,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係含有:STF(Short Training Field)、LTF(Long Training Field)、SIG(Signal)-A、D-STF、D-LTF1~DLTFN、SIG-B及Data這些欄位。又,Data欄位係含有:MAC Header、Data Payload及FCS(Frame Check Sequence)這些欄位。又,MAC Header欄位係含有:Frame Type、Duration、Address1~Address3、Sequence Control、Address4、QoS Control及HT Control這些欄位。再來,參照圖5及圖6,說明該當SIG-A欄位之細節。圖5及圖6係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所發送之訊框之PHY標頭中的訊令資訊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5係圖示,訊框之種別是控制訊框時的SIG-A欄位之構成例。如圖5所示,SIG-A欄位係含有:下鏈標識所被儲存的DL(Downlink)Indication、STBC(Space Time Block Coding)、上鏈標識所被儲存的UL(Uplink)Indication、BW(Bandwidth)、Nsts、PID、PARTIAL AID(Association ID)、SGI(Short GI)、Coding、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et)、Smoothing、Aggregation、Length、Response Indication、Doppler、NDP Indication、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及Tail這些欄位。此外,作為PID欄位係為BSS的COLOR欄位。
圖6係圖示,訊框之種別是資料訊框時的 SIG-A欄位之構成例。如圖6所示,SIG-A欄位係含有:MU(Multi User)/SU(Single User)、STBC、上鏈標識所被儲存的UL Indication、BW、Nsts、PID、PARTIAL AID、SGI、Coding、MCS、Beam Channel/Smoothing、Aggregation、Length、Response Indication、下鏈標識所被儲存的DL Indication、Doppler、CRC及Tail這些欄位。
此外,PHY標頭之後續的訊框係亦可為聚合訊框。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將根據萬用PID而被特定的通常之PID所涉及之網路中所屬之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當作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例如,控制部120,係若根據已被設定之萬用COLOR資訊而被特定之COLOR資訊(以下亦稱為通常之COLOR資訊)所涉及之BSS中所屬之通訊裝置收的資料是複數時,則令資料處理部110生成該當複數資料所涉及之資料酬載,令所被生成資料酬載被連結。然後,無線通訊部130,係將含有已被連結之資料酬載的訊框,接續於PHY標頭之後而繼續發送。此外,所被連結的資料之單位,係可為MSDU(MAC Service Data Unit),也可為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或可為其他的資料之單位。
(B.收訊裝置之機能)
接下來,說明收訊裝置之機能。
(B-1.PHY標頭之收訊)
收訊裝置,係接收含有PID的PHY標頭。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接收PHY標頭,就將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及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加以取得。已被取得之PID及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被提供給控制部120。
(B-2.後續處理之判定)
收訊裝置,係基於PHY標頭中所含之PID而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已被接收之PHY標頭中所含之PID是通常之PID的情況下,則隨應於本裝置是否隸屬於該當PID所涉及之BSS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又,收訊裝置,係在已被接收之PHY標頭中所含之PID是萬用PID的情況下,則隨應於本裝置是否隸屬於根據該當萬用PID而被特定的通常之PID所涉及之BSS(以下亦稱為對象BSS)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在從無線通訊部130所提供的COLOR資訊是特定萬用COLOR資訊的情況下,根據該當特定萬用COLOR資訊而特定出自BSS的COLOR資訊時,則自BSS會是該當訊框之收訊對象。又,在所被提供之COLOR資訊是不特定萬用COLOR資訊的情況下,則由於全部的BSS都會被特定,因此自BSS會是該當訊框之收訊對象。因此,控制部120,係在含PHY標頭之訊框的鏈結方向是往本裝置時,則判定為要接收該當訊框中的PHY標頭之後續部分。
甚至,收訊裝置,係除了隨應於PID以外還會隨應於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隸屬於對象BSS的情況下,就隨應於該當PHY標頭之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120係在從無線通訊部130所提供之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表示上鏈(亦即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0)且本裝置是AP的情況下,自BSS是對象BSS時,則判定為要接收該當PHY標頭所涉及之訊框中的該當PHY標頭的後續部分。又,控制部120係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表示下鏈(亦即下鏈標識為1、且上鏈標識為0)且本裝置是STA的情況下,當自BSS是對象BSS時,則判定為要接收該當PHY標頭的後續部分。
(B-3.後續處理之執行)
收訊裝置,係隨應於PHY標頭之後續之收訊有無而執行後續處理。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判定為要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情況下,執行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處理。例如,控制部120,係基於PHY標頭中所含之後續的MAC標頭中所含之資訊,而令該當PHY標頭後續、例如MPDU,被無線通訊部130及資料處理部110所接收。
又,收訊裝置,係在判定為不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情況下,則中止收訊處理。例如,控制部 120,係令無線通訊部130不要解碼該當PHY標頭之後續。
甚至,收訊裝置,係隨應於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而控制睡眠之執行有無。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隨應於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來控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的通訊處理之休止。例如,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不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則令無線通訊部130在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結束以前的期間,停止通訊機能。此外,亦可只令送訊機能或收訊機能之任一方停止。
又,收訊裝置,係在不睡眠的情況下,基於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來控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期間中的送訊處理之停止有無。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隨應於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基於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針對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進行本裝置的送訊停止期間之設定控制。例如,控制部120,係在判定為不接收PHY標頭之後續,訊框的收訊訊號強度(或收訊電場強度)是閾值以上的情況下,若本裝置並非睡眠支援裝置或因為某些原因而難以睡眠時,則取代睡眠而改為對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期間,設定像是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之類的送訊停止期間。此情況下,可抑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期間中的通訊之干擾。
又,控制部120,係在判定為不接收PHY標 頭之後續,且訊框的收訊訊號強度是未滿閾值的情況下,則不設定送訊停止期間。因此,於本裝置中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即使是在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訊框仍會被發送。此情況下,可以提升無線通訊資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收訊裝置,係亦可基於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來控制睡眠之執行有無。例如,控制部120,係在判定為不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且訊框的收訊訊號強度是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則令無線通訊部130休止通訊處理。
<1-4.裝置的處理>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1(200-1)的處理。
(送訊裝置的處理)
首先,參照圖7,說明通訊裝置100-1(200-1)成為送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送訊裝置,係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步驟S301),就取得該當資料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步驟S302)。具體而言,資料處理部110,係一旦被提供希望送訊的資料,就將所被提供的資料,儲存在送訊緩衝區112中。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PID之利用可否(步驟S303)。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PLCP標頭中是否含有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PID是可利用,則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對複數BSS的送訊(步驟S30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PLCP標頭中含有COLOR資訊,則判定作為訊框之送訊目的地的BSS是否為複數。
一旦判定為並非對複數BSS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特定用途之訊框(步驟S30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並非複數BSS,則基於該當訊框之屬性或該當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屬性來判定是否為特定用途之訊框。
一旦判定是特定用途之訊框,則送訊裝置係設定特定萬用PID(步驟S30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是特定用途之訊框,則基於訊框之屬性或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屬性來設定特定萬用COLOR資訊。
一旦於步驟S305中判定為並非特定用途之訊框,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不特定萬用PID(步驟S30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並非特定用途之訊框,就設定不特定萬用COLOR資訊。
於步驟S304中一旦判定為是對特定BSS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對他BSS的送訊(步驟S308)。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訊框之送訊目的地,是否為他BSS全體或他BSS中所屬之通訊裝置。
一旦判定為是對他BSS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他BSS的PID(步驟S309)。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訊框的送訊目的地是他BSS,則設定該當他BSS的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並非對他BSS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對自BSS的送訊(步驟S310)。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訊框之送訊目的地並非其他之BSS,則判定該當訊框之送訊目的地是否為自BSS全體或自BSS中所屬之通訊裝置。
一旦判定為是對自BSS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自BSS的PID(步驟S311)。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訊框的送訊目的地是自BSS,則設定該當自BSS的COLOR資訊。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對AP之送訊(步驟S312)。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送訊目的地是否為以AP身份而動作的通訊裝置。
一旦判定為是對自AP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上鏈識別資訊(步驟S313)。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送訊目的地是AP,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1。此外,下鏈標識亦可被設定成0。
一旦於步驟S312中判定為並非對AP之送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是否為對STA的送訊(步驟S31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送訊目的地並非AP,則判定送訊目的地是否為以STA身份而動作的 通訊裝置。
一旦判定為是對自STA的送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下鏈識別資訊(步驟S31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送訊目的地是STA,則將下鏈標識設定成1。此外,上鏈標識亦可被設定成0。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PLCP標頭(步驟S31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將含有已被設定之COLOR資訊、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的PLCP標頭,令無線通訊部130建構之。
又,一旦於步驟S303中判定為PID並非可利用,則送訊裝置係建構不利用PID的PLCP標頭(步驟S31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令不含COLOR資訊之格式的PLCP標頭,被無線通訊部130所建構。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訊框(步驟S318)。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令把送訊緩衝區112中所儲存之資料作為資料酬載而予以含有的訊框,被資料處理部110所建構。所被建構的訊框係被提供給無線通訊部130。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無線傳輸路之利用可否(步驟S319)。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藉由利用載波感測等,來判定無線傳輸路是否空閒。
一旦判定為無線傳輸路是可利用,則送訊裝置發送訊框(步驟S320)。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判定為無線傳輸路是空閒,則將已被建構之PLCP標頭和已被提供之訊框予以接續而發送。
(收訊裝置的處理)
接下來,參照圖8,說明通訊裝置100-1(200-1)成為收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收訊裝置係一旦接收PLCP標頭(步驟S401),就判定該當PLCP標頭中是否有PID(步驟S402)。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接收PLCP標頭,就判定該當PLCP標頭中是否含有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PLCP標頭中含有PID,則收訊裝置係判定該當PID是否為萬用PID(步驟S403)。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判定為PLCP標頭中含有COLOR資訊,則將該當COLOR資訊提供給控制部120,控制部120係判定已被提供之COLOR資訊是否為萬用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PID是萬用PID,則收訊裝置係判定該當萬用PID是否表示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步驟S40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COLOR資訊是萬用COLOR資訊,則根據該當萬用COLOR資訊而判定是否為,表示本裝置應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作為第2等級之COLOR資訊的萬用COLOR資訊。
又,一旦於步驟S403中判定為PID並非萬用PID,則收訊裝置係判定該當PID是否為自BSS的PID(步驟S40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是否為,非萬用 COLOR資訊的COLOR資訊是自BSS的、作為第1等級之COLOR資訊的通常之COLOR資訊。
於步驟S404中判定為萬用PID是表示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的情況,或是於步驟S405中判定為於PID是自BSS的PID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判定鏈結方向是否為朝向本裝置(步驟S40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在本裝置是AP的情況下,判定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否表示上鏈,亦即是否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0。又,控制部120係在本裝置是STA的情況下,則判定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否表示下鏈,亦即是否上鏈標識為0且下鏈標識為1。
若判定為鏈結方向是朝向本裝置,則收訊裝置係接收MAC標頭(步驟S40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在本裝置是AP的情況下,而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表示上鏈時,或者本裝置是STA的情況下,而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表示下鏈時,則令PLCP標頭之後續也就是MAC標頭,被無線通訊部130及資料處理部110所接收。此外,於步驟S402中若判定為PLCP標頭中不含PID時,也是令處理往該當步驟前進。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訊框中是否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步驟S408)。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已被接收之MAC標頭中所含之訊框的目的地資訊,例如位址資訊中,是否包含本裝置。
一旦判定為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則收訊裝 置係接收該當資料(步驟S409)。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在MAC標頭所示之目的地中包含有本裝置,則令MAC標頭之後續的資料,被無線通訊部130及資料處理部110所接收。
一旦判定為不含給本裝置之資料,則收訊裝置係設定NAV(步驟S410)。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在MAC標頭所示之目的地中不包含有本裝置,則針對MAC標頭的Duration欄位中所儲存的期間,設定NAV。
又,於步驟S405中判定為PID不是自BSS的PID的情況下,或是於步驟S406中判定為鏈結方向不是朝向本裝置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中止訊框之收訊(步驟S411)。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令無線通訊部130中止訊框的收訊處理。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收訊訊號強度是否為閾值以上(步驟S412)。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判定PLCP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是否為閾值以上。此外,判定對象係亦可為MAC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
一旦判定為收訊訊號強度是閾值以上,則收訊裝置係設定NAV(步驟S413)。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收訊訊號強度是閾值以上,則針對直到該當訊框之送訊結束以前之期間,或MAC標頭之Duration欄位中所被儲存之期間,設定NAV。如此,亦可無關於睡眠之控制有無,而控制NAV之設定有無。此外,若收訊 訊號強度是未滿閾值,則不設定NAV,繼續後退計數器之減算等送訊所需之處理。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休眠可否(步驟S41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通訊機能之睡眠是否為可能。此外,亦可令收訊裝置之機能做睡眠。
若判定為可休眠,則收訊裝置係在NAV期間中,令本裝置休眠(步驟S41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若判定為可睡眠,則在所被設定的NAV期間中,令無線通訊部130及資料處理部110休止本裝置的通訊處理。
此外,於步驟S401中判定為PLCP標頭未被接收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判定有無偵測到非PLCP標頭的訊號(步驟S416)。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判定是否偵測到PLCP標頭以外的訊號。此外,一旦判定為偵測到PLCP標頭以外的訊號,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412,一旦判定為未偵測到,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401。
<1-5.動作例>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1(200-1)之機能及處理。接著,參照圖9及圖10,說明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圖9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圖10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例如,考慮如圖9所示的STA200-1B是成為 送訊裝置而進行使用了不特定萬用PID的通訊的情形。
首先,送訊裝置係發送具有,含有不特定萬用PID來作為PID的PHY標頭的訊框。例如,如圖9所示,STA200-1B,係向AP100-1A、B、D及STA200-1A、C~E,將表示不特定萬用PID的W此一值,當作PID之值而予以含有的PHY標頭,予以發送。
接收到該當PHY標頭的收訊裝置,係基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不特定萬用PID,來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例如,從STA200-1B接收到PHY標頭的各收訊裝置,係由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是不特定萬用PID,因此分別判定為本裝置是收訊對象。
接著,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收訊訊號強度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STA200-1D,係由於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未滿閾值,因此如圖10所示般地不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其他收訊裝置,係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取得本裝置收的資料。例如,如圖10所示,複數資料、探針要求、動作資訊、給AP之資料及給STA之資料等所被連結而成的訊框係被接收,AP100-1A係取得本裝置收的探針要求及給AP之資料。又,STA200-1A,係從所被接收之訊框,只取得給STA之資料。
又,PHY標頭之後續被接收時,收訊裝置係將該當訊框之收訊期間設定成送訊停止期間。例如,以如圖10所示的菱形為端點的直線所示的PHY標頭之收訊完成後,到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完成後為止之期間,係 被設定成NAV期間。此外,因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為未滿閾值而導致PHY標頭之後續不被接收的情況下,亦可為,收訊裝置係不設定NAV期間,在該當訊框之送訊期間中發生了資料送訊要求時,發送該當資料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訊框。
接下來,參照圖11及圖12,說明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對一部分之BSS的通訊之例子。圖11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圖12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例如,考慮如圖11所示的STA200-1B是成為送訊裝置而進行使用了特定萬用PID的通訊的情形。
首先,送訊裝置係發送含有特定萬用PID來作為PID的PHY標頭。例如,如圖11所示,STA200-1B,係向AP100-1A、B、D及STA200-1A、C~E,將具有表示特定萬用PID的W1此一值當作PID之值而予以含有的PHY標頭的訊框,予以發送。此外,該當特定萬用PID,係基於所被發送的訊框之屬性,而被選擇。
接收到該當PHY標頭的收訊裝置,係基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特定萬用PID,來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例如,從STA200-1B接收到PHY標頭的各收訊裝置,係根據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特定萬用PID而分別判定是否為,表示本裝置應接收PHY標頭之後續 的,作為第2等級之特定萬用PID。
接著,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收訊訊號強度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藉由特定萬用PID,表示了對於PID為2的BSS2及PID為4的BSS4中所屬之通訊裝置應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情況下,如圖12所示,PID為2或4的BSS2及BSS4中所屬之AP100-1及STA200-1,係將訊框全體予以接收。又,其以外之收訊裝置且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為閾值以上的收訊裝置,例如100-1A等,係中止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設定NAV。收訊訊號強度為未滿閾值的STA200-1D,係停止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但不設定NAV。此外,設定NAV的收訊裝置,係亦可在相當於NAV期間的期間,令通訊機能睡眠。
<1-6.第1實施形態的總結>
如此,若依據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則送訊裝置係發送具有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PID)的PHY標頭的訊框,該當PID係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通常之PID)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萬用PID)。又,收訊裝置係接收具有PID的PHY標頭,基於該當萬用PID而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使用1個PID而將複數BSS設成目的地。因此,在先前技術中一旦身為目的地之BSS之數量增加,則PHY標頭的大小也跟著增大,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 PHY標頭的大小係不依存於身為目的地之BSS之數量,因此可抑制PHY標頭的大小之增大。因此,即使是以複數BSS為目的地的通訊中,仍可維持含PID之PHY標頭的利用所致之消耗電力的降低效果,同時可抑制通訊效率的降低。
又,上記萬用PID係含有,全部的上記通常之PID都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不特定萬用PID)。因此,可一面維持含PID的PHY標頭之格式,同時作為訊框之目的地係可以切換特定之BSS或不特定之BSS。先前的通訊裝置,係若將不特定之BSS設成目的地時,則是利用不含PID的PHY標頭之格式。因此,通訊裝置係被要求至少支援2種類之格式。相對於此,若依據本構成,則只要支援1種類之格式即可,藉此可以簡化處理及構成。因此可以降低通訊裝置之處理負荷及製造成本。又,在先前中,在通訊裝置尚未加入BSS亦即聯結係為未處理的情況下,難以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相對於此,在本構成中,即使是尚未加入BSS的通訊裝置,在萬用PID被指定時,仍可使其動作成為會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以救濟未加入BSS之通訊裝置使其成為通訊對象。
又,上記萬用PID係含有,一部分之上記通常之PID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特定萬用PID)。因此,藉由只在全部的BSS之其中一部分之BSS中會接收PHY標頭之後續訊框,就可限縮收訊對 象。因此,可抑制收訊裝置的電力之浪費。
又,上記不特定萬用PID,係基於所被發送的訊框之用途,而被選擇。因此,可將訊框之送訊目的地,限定成與該當訊框之用途有關的BSS。因此,藉由省略收訊裝置中的無謂之收訊處理,可更加抑制電力之浪費。
又,上記不特定萬用PID,係基於上記所被發送的訊框之屬性,而被選擇。因此,藉由利用與訊框之用途緊密相關的訊框之屬性,就可將身為目的地之BSS限縮成更適合作為收訊對象的適切之BSS。又,藉由利用訊框之屬性此一整齊劃一的資訊,就可避免萬用PID的選擇處理之複雜化。
又,上記不特定萬用PID,係基於上記所被發送的訊框之送訊目的地之屬性,而被選擇。因此,藉由利用決定訊框之用途的要素之1的訊框之送訊目的地,就可將身為目的地之BSS限縮成更適合作為收訊對象的適切之BSS。又,送訊目的地所屬之BSS會被特定的萬用PID被選擇的情況下,則可降低從萬用PID所被特定的PID中含有不適切BSS的可能性。
又,上記PHY標頭係具有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因此,藉由不只BSS就連通訊裝置都會被特定,可將收訊對象做更詳細地限縮。因此,可更有效果地抑制收訊裝置的消耗電力。
又,上記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含有:下鏈識別資訊。因此,可以判定訊框所涉及之通訊係為上鏈通訊 或下鏈通訊之哪一者。因此,隨應於本裝置是以AP或STA之哪一者的身份而動作,來判斷訊框之收訊可否,藉此,可提升非收訊對象的訊框的收訊回避之確實性。此外,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如上述,亦可為上鏈識別資訊。
又,送訊裝置,係將根據上記萬用PID而被特定的上記通常之PID所涉及之網路中所屬之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當作上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因此,可將根據萬用PID而被特定的PID所涉及之BSS中所屬之收訊裝置收的資料,予以批次傳送。因此,可削減相同BSS收的通訊次數,可達成無線通訊資源之利用效率之提升及收訊裝置之消耗電力之降低。
又,上記PID係含有,用來將BSS在實體層上做識別所需之資訊。因此,收訊裝置係可基於既存之BSS的COLOR資訊等之資訊,來判斷收訊可否。因此,藉由利用既存的通訊格式,可沿用既存的收送訊處理,可抑制裝置成本的增加。
又,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隸屬於根據上記萬用PID而被特定的上記通常之PID所涉及之對象無線通訊網路(對象BSS),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先前,係PID與BSS係為一對一對應,一旦追加身為目的地之BSS,則儲存至PHY標頭的PID也會被追加。相對於此,若依據本構成,則在收訊裝置側是基於萬 用PID來判定自BSS是否為收訊對象,因此可指定比身為目的地之BSS還要少數的PID。因此,可抑制PHY標頭大小的增大,可抑制通訊效率之降低。
又,收訊裝置,係隨應於上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來控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的通訊處理之休止。此處,非收訊對象之訊框之送訊期間係本裝置之送訊也會被抑制,因此即使停止通訊處理,對本裝置而言仍沒有問題。因此,可無缺點地降低通訊裝置的消耗電力。
又,收訊裝置,係隨應於上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基於上記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針對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進行本裝置的送訊停止期間之設定控制。此處,即使PHY標頭已被接收的情況下收訊訊號強度為弱時,則在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即使本裝置發送訊框,對該當PHY標頭之後續造成的理想,被認為仍然很小。因此,在收訊訊號強度為弱時係不設定NAV,藉此可以有效率地活用無線通訊資源。
又,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隸屬於上記對象BSS的情況下,就隨應於上記PHY標頭之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藉由只有接收鏈結方向是朝本裝置的訊框,就可降低並非給本裝置收的訊框之收訊處理所花費之處理負荷及消耗電力。
<2.第2實施形態(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接著說明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
在先前中,通訊裝置,係若不是在接收了完整訊框後,就很難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例如,收訊對象會被特定的資訊係被儲存在MAC標頭,因此通訊裝置係首先將MAC標頭予以解碼。另一方面,為了判定該當MAC標頭是否沒有錯誤,而會利用位於訊框之末尾的一種稱作FCS的資訊。因此,為了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結果即使不是收訊對象,仍被一律要求解碼到訊框之末尾為止。其結果為,在非收訊對象之通訊裝置中會進行無謂的收訊處理,妨礙消耗電力之降低。
相對於此,將收訊對象予以限縮的技術,係被提出有數個。可是,更有效率地降低消耗電力的技術,係被人們所需求。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了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特定的2筆資訊的PHY標頭來進行通訊。以下詳細說明。此外,與第1實施形態實質相同的說明係省略。
<2-1.裝置的機能細節>
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2(200-2)之機能細節。此外,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將機能分成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而分別說明。
(A.送訊裝置之機能)
首先說明送訊裝置之機能。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設定機能及PHY標頭之送訊機能上與第1實施形態之機能有差異,因此只說明這些機能。
(A-2.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設定)
送訊裝置,係設定關於所被發送之訊框的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來作為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具體而言,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係為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的2個識別資訊。例如,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係為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之配對。更詳言之,控制部120,係在所被發送之訊框是直接鏈結訊框亦即是從STA朝向STA的訊框的情況下,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0,將下鏈標識設定成0。
(A-3.PHY標頭之送訊)
送訊裝置,係將具有含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的訊框,予以發送。具體而言,在該當PHY標頭中,係儲存有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此外,在該當PHY標頭係亦可儲存有通常之PID或萬用PID。
又,送訊裝置,係將直接鏈結通訊適應裝置收之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例如,控制部120,係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通訊裝置收的資料是有複數時,則令資料處理部 110生成該當複數資料所涉及之資料酬載,令所被生成資料酬載被連結。然後,無線通訊部130,係將含有已被連結之資料酬載的訊框,接續於PHY標頭之後而繼續發送。此外,上記複數資料,係亦可被限縮成,通常之PID或從萬用PID所被特定之通常之PID所涉及之BSS中所屬之通訊裝置收的資料。
(B.收訊裝置之機能)
接下來,說明收訊裝置之機能。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只有後續處理之判定機能是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此僅說明該當機能。
(B-2.後續處理之判定)
收訊裝置,係基於PHY標頭中所含之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的2筆資訊而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藉由上鏈識別資訊與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是否為應接收直接鏈結通訊的STA,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120係在從無線通訊部130所提供之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是表示直接鏈結(亦即上鏈標識為0,且下鏈標識為0)且本裝置是應接收直接鏈結通訊的STA時,則判定為要接收PHY標頭之後續。
亦即,收訊裝置,係基於本裝置的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 120係在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是表示直接鏈結且本裝置是應接收直接鏈結通訊的STA時,則針對本裝置判定有無對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若判定為本裝置是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則控制部120係判定為要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外,即使本裝置是有適用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亦可隨應於直接鏈結通訊之有無的設定,來判定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藉此,可更加限縮本裝置所應接收之訊框,可更加抑制功率的浪費。
此外,若PHY標頭是具有PID,則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隸屬於該當PID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120係若PHY標頭是具有通常之PID,則隨應於該當通常之PID是否為自BSS所涉及之PID,來判定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又,若PHY標頭是具有特定萬用PID,則控制部120係隨應於從該當特定萬用PID所被特定之PID中是否包含有自BSS所涉及之PID,來判定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此外,若PHY標頭是具有不特定萬用PID,則控制部120係判定為要接收PHY標頭之後續。
又,收訊裝置,係在無法辨識PHY標頭之格式時,則亦可視為先前之PHY標頭之格式而接收該當PHY標頭。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也就是2筆資訊之其中至少一方無法被辨識時,則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無線通訊部130,係在上鏈標識或下鏈標識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是無法辨識時,則忽視該當 無法辨識之資訊,而取得其他資訊。
<2-2.裝置的處理>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2(200-2)的處理。此外,與第1實施形態中的處理實質相同處理係省略說明。
(送訊裝置的處理)
首先,參照圖13,說明通訊裝置100-2(200-2)成為送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送訊裝置,係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步驟S501),就取得該當資料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步驟S502)。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利用可否(步驟S503)。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含有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的PLCP標頭,是否為可利用。
一旦判定為要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之通訊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步驟S50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資料通訊是否為STA間之通訊。例如,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係基於資料之目的地或屬性而被判定。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是直接鏈結通 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步驟S50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資料通訊是STA間之通訊,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0,將下鏈標識設定成0。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並非直接鏈結通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該當資料之通訊是否為上鏈通訊(步驟S50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資料通訊並非STA間之通訊,則判定該當資料通訊是否為從STA往AP之通訊。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是上鏈通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上鏈識別資訊(步驟S50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資料通訊是從STA往AP之通訊,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1,將下鏈標識設定成0。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並非上鏈通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下鏈識別資訊(步驟S508)。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資料通訊並非從STA往AP之通訊,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0,將下鏈標識設定成1。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之目的地是否為自BSS內之裝置(步驟S509)。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身為資料之目的地之裝置是否和本裝置所屬之BSS隸屬於相同BSS。
一旦判定為該當目的地是自BSS內之裝置,則送訊裝置係設定自BSS的PID(步驟S510)。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若身為資料之目的地之裝置是隸屬於自BSS,則設定自BSS所涉及之COLOR資訊,作為要包含 在PHY標頭中的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該當目的地並非自BSS內之裝置,則送訊裝置係設定其他BSS的PID(步驟S511)。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若身為資料之目的地之裝置並非隸屬於自BSS,則設定身為該當資料之目的地的裝置所屬的BSS所涉及之COLOR資訊,作為要包含在PHY標頭中的COLOR資訊。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PLCP標頭(步驟S512)。又,若在步驟S503中判定為不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則送訊裝置係建構不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的PLCP標頭(步驟S513)。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訊框(步驟S514),判定無線傳輸路之利用可否(步驟S515)。一旦判定為無線傳輸路是可利用,則送訊裝置發送訊框(步驟S516)。
(收訊裝置的處理)
接下來,參照圖14,說明通訊裝置100-2(200-2)成為收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收訊裝置係一旦接收PLCP標頭(步驟S601),就判定該當PLCP標頭中是否含有PID(步驟S602)。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一旦接收PLCP,就判定該當PLCP標頭中是否含有COLOR資訊。
一旦判定為PID是被包含在PLCP標頭中, 則收訊裝置係取得PID(步驟S603)。具體而言,無線通訊部130係在PLCP標頭中含有COLOR資訊時,則將該當COLOR資訊提供給控制部120。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取得的PID是否為自BSS的PID(步驟S60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從無線通訊部130所提供之COLOR資訊是否為,與自BSS所涉及之作為第1等級的通常之COLOR資訊一致。此外,若COLOR資訊是作為第2等級之COLOR資訊的萬用COLOR資訊,則控制部120係亦可判定該當萬用COLOR資訊是否為表示應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作為第2等級之萬用COLOR資訊。
一旦判定取得PID是自BSS的PID,則收訊裝置係取得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步驟S60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將從PLCP標頭所取得的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從無線通訊部130加以取得。
接著,收訊裝置係基於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來判定PLCP標頭所涉及之通訊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步驟S60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是否上鏈標識為0且下鏈標識為0。
一旦判定為該當通訊是直接鏈結通訊,則收訊裝置係判定有無對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步驟S60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上鏈標識是0且下鏈標識是0,則判定本裝置是否有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此外,控制部120係亦可判定,本裝置是否適應於直接鏈結 通訊,且是否處於許可直接鏈結通訊之設定。
又,於步驟S606中判定為通訊並非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AP時,係判定通訊是否為上鏈通訊(步驟S608)。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在本裝置是AP時,係判定是否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0。
一旦判定為,本裝置不是AP且通訊不是上鏈通訊,則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STA時,係判定通訊是否為下鏈送訊(步驟S609)。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在本裝置是STA時,係判定是否上鏈標識為0且下鏈標識為1。
於步驟S607中若判定為本裝置是有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於步驟S608中判定為本裝置是AP且通訊是上鏈通訊的情況、或於步驟S609中判定為本裝置是STA且通訊是下鏈送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接收MAC標頭(步驟S610)。此外,於步驟S602中判定為不含有PID的情況下也是,使處理前進至步驟S610。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訊框中是否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步驟S611)。一旦判定為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則收訊裝置係接收該當資料(步驟S612),一旦判定為不含給本裝置之資料,則設定NAV(步驟S613)。
於步驟S604中判定為取得PID不是自BSS的PID的情況、於步驟S607中若判定為不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或於步驟S609中並非判定為本裝置是 STA且通訊是下鏈送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中止訊框之收訊(步驟S614)。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收訊訊號強度是否為閾值以上(步驟S615),一旦判定為收訊訊號強度是閾值以上,則設定NAV(步驟S616)。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休眠可否(步驟S617),若判定為可休眠,則在NAV期間中,令本裝置休眠(步驟S618)。
<2-3.動作例>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2(200-2)之機能及處理。接著,參照圖15及圖16,說明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圖15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圖16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例如,考慮如圖15所示的STA200-2B是成為送訊裝置而進行使用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的情形。
首先,送訊裝置係發送,作為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含有直接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例如,如圖15所示,STA200-2B,係向AP100-2A、B、D及STA200-2A、C~E,將具有上鏈標識為0且下鏈標識為0之PHY標頭的訊框,予以發送。
接收到該當PHY標頭的收訊裝置,係基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和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來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例如,從STA200-2B接收到PHY標頭的各收訊裝置,係判定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是否為自BSS所涉及之PID。又,該當各收訊裝置,係由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都是0,因此判定本裝置是否為STA且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
接著,收訊裝置,係基於收訊對象之判定結果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PHY標頭中所含之PID為2,且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都是0,因此只有隸屬於PID為2的BSS2、且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STA200-2C,會是收訊對象。因此,如圖12所示,STA200-2C,係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取得給直接鏈結通訊適應裝置之資料。又,其他通訊裝置,係在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設定NAV。此外,設定NAV的收訊裝置,係亦可在相當於NAV期間的期間,令通訊機能睡眠。又,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為未滿閾值的STA200-2D,係停止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但不設定NAV。
<2-4.第2實施形態的總結>
如此,若依據本揭露之第2實施形態,則送訊裝置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 予以發送。又,收訊裝置,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予以接收,基於該當2筆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因此,相較於先前,可降低用來識別通訊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所需之資訊的大小。因此,可抑制PHY標頭後面之資料部分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
又,上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又,收訊裝置,係在藉由該當上鏈識別資訊與該當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是否為站點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藉由利用PHY標頭中可能含有的資訊,就可不對PHY標頭追加新的資訊,而可識別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
又,送訊裝置,係將上記直接鏈結通訊適應裝置收之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因此,可將可直接鏈結通訊的STA收之資料,予以批次傳送。因此,可直接鏈結通訊的STA收之相同資料所涉及之通訊之次數會被降低,可達成無線通訊資源的利用效率之提升及不只收訊對象之STA就連其以外之收訊裝置的消耗電力之降低。
又,上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又,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該當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將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STA之中只有隸屬於特定BSS的STA,設成收訊對象。因此,可 抑制該當特定之BSS中所屬之STA以外的電力消耗。
又,收訊裝置,係基於本裝置的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將不適應於直接鏈結通訊的STA,從收訊對象中排除。因此,藉由適切地限縮收訊對象,就可更加抑制電力之浪費。
收訊裝置,係在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也就是2筆資訊之其中至少一方無法被辨識時,則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即使是不適應於含PID之PHY標頭之格式的收訊裝置,仍可令其接收訊框。因此,即使對於通訊裝置100-2(200-2)和先前的通訊裝置是混合存在的網路,仍可適用本實施形態的構成。
此外,上記雖然說明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是藉由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而被實現的例子,但直接鏈結識別資訊係亦可利用其他的2筆資訊。
<3.第3實施形態(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接著說明本揭露的第3實施形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取代第2實施形態中的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或外加於其,進行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
<3-1.裝置的機能細節>
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3(200-3) 之機能細節。此外,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將機能分成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而分別說明。
(A.送訊裝置之機能)
首先說明送訊裝置之機能。此外,只說明與第2實施形態之機能的差異。
(A-2.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設定)
送訊裝置,係設定關於所被發送之訊框的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來作為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具體而言,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係為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的2個識別資訊。例如,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係為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之配對。更詳言之,控制部120,係若所被發送之訊框是網狀網路通訊所涉及之訊框時,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1,將下鏈標識設定成1。此外,網狀網路通訊,係為不分AP及STA而為全部的通訊裝置間之通訊。
(A-3.PHY標頭之送訊)
送訊裝置,係將具有含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的訊框,予以發送。具體而言,在該當PHY標頭中,係儲存有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
又,送訊裝置,係將網狀網路通訊適應裝置 收之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例如,控制部120,係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的通訊裝置收的資料是有複數時,則令資料處理部110生成該當複數資料所涉及之資料酬載,令所被生成資料酬載被連結。然後,無線通訊部130,係將含有已被連結之資料酬載的訊框,接續於PHY標頭之後而繼續發送。
(B.收訊裝置之機能)
接下來,說明收訊裝置之機能。此外,只說明與第2實施形態之機能的差異。
(B-2.後續處理之判定)
收訊裝置,係基於PHY標頭中所含之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的2筆資訊而接收該當PHY標頭之後續。具體而言,收訊裝置,係在藉由上鏈識別資訊與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120係在從無線通訊部130所提供之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是表示網狀網路通訊(亦即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1)時,則判定為要接收PHY標頭之後續。
亦即,收訊裝置,係基於本裝置的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控制部120,係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是表示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 下,則針對本裝置而判定有無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若判定為本裝置是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則控制部120係判定為要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外,即使本裝置是有適用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下,亦可隨應於網狀網路通訊之有無的設定,來判定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藉此,可更加限縮本裝置所應接收之訊框,可更加抑制功率的浪費。
<3-2.裝置的處理>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3(200-3)的處理。此外,與第1或第2實施形態中的處理實質相同的處理係省略說明。
(送訊裝置的處理)
首先,參照圖17,說明通訊裝置100-3(200-3)成為送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送訊裝置,係一旦發生資料送訊要求(步驟S701),就取得該當資料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步驟S702),判定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之利用可否(步驟S703)。
一旦判定為要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之通訊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步驟S704)。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基於資料之目的地或屬性等,來判定資料通訊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是網狀網路通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步驟S705)。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資料通訊是網狀網路通訊,則將上鏈標識設定成1,將下鏈標識設定成1。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並非網狀網路通訊,則送訊裝置係判定該當資料之通訊是否為上鏈通訊(步驟S706),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是上鏈通訊,則設定上鏈識別資訊(步驟S707)。
一旦判定為該當資料之通訊並非上鏈通訊,則送訊裝置係設定下鏈識別資訊(步驟S708)。此外,送訊裝置亦可還像是第2實施形態那樣判定資料通訊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而設定直接鏈結識別資訊。
接著,送訊裝置係判定,送訊要求所涉及之資料之目的地是否為自BSS內之裝置(步驟S709),一旦判定為該當目的地是自BSS內之裝置,則設定自BSS的PID(步驟S710)。一旦判定為該當目的地並非自BSS內之裝置,則送訊裝置係設定其他BSS的PID(步驟S711)。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PLCP標頭(步驟S712)。又,若在步驟S703中判定為不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則送訊裝置係建構不利用鏈結方向識別資訊的PLCP標頭(步驟S713)。
接著,送訊裝置係建構訊框(步驟S714),判定無線傳輸路之利用可否(步驟S715)。一旦判定為無線傳 輸路是可利用,則送訊裝置發送訊框(步驟S716)。
(收訊裝置的處理)
接下來,參照圖18,說明通訊裝置100-3(200-3)成為收訊裝置而動作時的處理。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之處理的概念性流程圖。
收訊裝置係一旦接收PLCP標頭(步驟S801),就判定該當PLCP標頭中是否含有PID(步驟S802),一旦判定為PID是被包含在PLCP標頭中,則取得PID(步驟S803)。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取得的PID是否為自BSS的PID(步驟S804),一旦判定取得PID是自BSS的PID,則取得鏈結方向識別資訊(步驟S805)。
接著,收訊裝置係基於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來判定PLCP標頭所涉及之通訊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步驟S806)。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判定是否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1。
一旦判定為該當通訊是網狀網路通訊,則收訊裝置係判定有無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步驟S807)。具體而言,控制部120係一旦判定為上鏈標識是1且下鏈標識是1,則判定本裝置是否有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此外,控制部120係亦可判定,本裝置是否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且是否處於許可網狀網路通訊之設定。
又,於步驟S806中判定為通訊並非網狀網路 通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AP時,係判定通訊是否為上鏈通訊(步驟S808)。
一旦判定為,本裝置不是AP且通訊不是上鏈通訊,則收訊裝置係在本裝置是STA時,係判定通訊是否為下鏈送訊(步驟S809)。
於步驟S807中若判定為本裝置是有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於步驟S808中判定為本裝置是AP且通訊是上鏈通訊的情況、或於步驟S809中判定為本裝置是STA且通訊是下鏈送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接收MAC標頭(步驟S810)。此外,於步驟S802中判定為不含有PID的情況下也是,使處理前進至步驟S810。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訊框中是否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步驟S811)。一旦判定為含有給本裝置之資料,則收訊裝置係接收該當資料(步驟S812),一旦判定為不含給本裝置之資料,則設定NAV(步驟S813)。
於步驟S804中判定為取得PID不是自BSS的PID的情況、於步驟S807中若判定為不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或於步驟S809中並非判定為本裝置是STA且通訊是下鏈送訊的情況下,則收訊裝置係中止訊框之收訊(步驟S814)。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收訊訊號強度是否為閾值以上(步驟S815),一旦判定為收訊訊號強度是閾值以上,則設定NAV(步驟S816)。
接著,收訊裝置係判定休眠可否(步驟 S817),若判定為可休眠,則在NAV期間中,令本裝置休眠(步驟S818)。
<3-3.動作例>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3(200-3)之機能及處理。接著,參照圖19及圖20,說明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圖19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模式圖;圖20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的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之例子的訊框序列圖。
例如,考慮如圖19所示的STA200-3B是成為送訊裝置而進行使用了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通訊的情形。
首先,送訊裝置係發送,作為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含有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例如,如圖19所示,STA200-3B,係向AP100-3A、B、D及STA200-3A、C~E,將上鏈標識為1且下鏈標識為1之PHY標頭,予以發送。
接收到該當PHY標頭的收訊裝置,係基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和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來判定本裝置是否為收訊對象。例如,從STA200-3B接收到PHY標頭的各收訊裝置,係判定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PID,是否為自BSS所涉及之PID。又,該當各收訊裝 置,係由於該當PHY標頭中所含之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都是1,因此判定本裝置是否為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
接著,收訊裝置,係基於收訊對象之判定結果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例如,PHY標頭中所含之PID為4,且上鏈標識及下鏈標識之雙方都是1,因此只有隸屬於PID為4的BSS4、且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的通訊裝置,會是收訊對象。因此,如圖20所示,AP100-3D及STA200-3C,係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取得給網狀網路通訊適應裝置之資料。又,其他通訊裝置,係在該當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設定NAV。此外,設定NAV的收訊裝置,係亦可在相當於NAV期間的期間,令通訊機能睡眠。又,PHY標頭的收訊訊號強度為未滿閾值的STA200-3D,係停止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但不設定NAV。
<3-4.第3實施形態的總結>
如此,若依據本揭露之第3實施形態,則送訊裝置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予以發送。又,收訊裝置,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標頭予以接收,基於該當2筆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抑制用來識別通訊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所需之資訊之大小的增加。因此,可抑制PHY標頭後面之資料部分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 增加。
又,上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因此,又,收訊裝置,係在藉由該當上鏈識別資訊與該當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藉由利用PHY標頭中可能含有的資訊,就可不對PHY標頭追加新的資訊,而可識別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
又,送訊裝置,係將網狀網路通訊適應裝置收之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上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因此,可將可網狀網路通訊的通訊裝置收之資料,予以批次傳送。因此,可網狀網路通訊的STA收之相同資料所涉及之通訊之次數會被降低,可達成無線通訊資源的利用效率之提升及不只收訊對象之收訊裝置就連其以外之收訊裝置的消耗電力之降低。
又,上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又,收訊裝置,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該當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上記PHY標頭之後續。因此,可將適應於網狀網路通訊的通訊裝置之中只有隸屬於特定BSS的通訊裝置,設成收訊對象。因此,可抑制該當特定之BSS中所屬之通訊裝置以外的電力消耗。
<4.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通訊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電視受像機、印表機、數位掃描器或是網路儲存體等之固定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通訊裝置200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計測器、自動販賣機、遠端監視裝置或POS(Point Of Sale)終端等之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通訊裝置200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另一方面,例如,通訊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具有路由器機能或不具有路由器機能的無線LAN存取點(亦稱無線基地台)。又,通訊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行動無線LAN路由器。甚至,通訊裝置100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裝置中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4-1.第1應用例>
圖2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天線開關 914、天線915、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 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註冊商標)等之直接鏈結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此外,在Wi-Fi Direct中,不同於隨意模式,2個終端的其中一方是動作成為存取點,但通訊係在這些終端間被直接進行。無線通訊介面91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Radio Frequency)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1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5的連接目標。天線91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13之無線訊號。
此外,不限定於圖21之例子,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例如無線LAN用之天線及近接無線通訊方式用之天線等)。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4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 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1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1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3所說明過的資料處理部110、控制部120及無線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例如,智慧型手機900係發送含有萬用PID的PHY標頭,或是基於萬用PID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一面降低智慧型手機90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一面抑制通訊效率之降低。又,智慧型手機900係發送含有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或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或是基於這些識別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以抑制可用來識別直接鏈結通訊或網狀網路通訊的PHY標頭之收訊所需耗費的智慧型手機90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的增加。
此外,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藉由處理器901在應用程式層級上執行存取點機能,而成為無線存取點(軟體AP)而動作。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亦可具有無線存取點機能。
<4-2.第2應用例>
圖22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天線開關934、天線935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 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等之直接鏈結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3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5的連接目標。天線93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
此外,不限定於圖22之例子,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4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2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2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使用圖3所說明過的資料處理部110、控制部120及無線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例如,行車導航裝置920係發送含有萬用PID的PHY標頭,或是基於萬用PID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一面降低行車導航裝置92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一面抑制通訊效率之降低。又,行車導航裝置920係發送含有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或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或是基於這些識別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以抑制可用來識別直接鏈結通訊或網狀網路通訊的PHY標頭之收訊所需耗費的行車導航裝置92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的增加。
又,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動作成為上述的通訊裝置100,對搭乘車輛的使用者所擁有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4-3.第3應用例>
圖23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無線存取點950 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無線存取點950係具備:控制器951、記憶體952、輸入裝置954、顯示裝置955、網路介面957、無線通訊介面963、天線開關964及天線965。
控制器951係亦可為例如CPU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令無線存取點950的IP(Internet Protocol)層及上層的各種機能(例如存取限制、繞送、加密、防火牆及日誌管理等)作動。記憶體95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95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路由表、加密金鑰、安全性設定及日誌等)。
輸入裝置954係含有例如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的操作。顯示裝置955係含有LED燈號等,顯示出無線存取點950的動作狀態。
網路介面957係為,用來將無線存取點950連接至有線通訊網路958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網路介面957係亦可具有複數個連接端子。有線通訊網路958係亦可為乙太網路(註冊商標)等之LAN、或亦可為WAN(Wide Area Network)。
無線通訊介面96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成為存取點而向附近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96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6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 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天線開關96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6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65的連接目標。天線96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63之無線訊號。
於圖23所示的無線存取點950中,使用圖3所說明過的資料處理部110、控制部120及無線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6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951中。例如,無線存取點950係發送含有萬用PID的PHY標頭,或是基於萬用PID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一面降低無線存取點95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一面抑制通訊效率之降低。又,無線存取點950係發送含有直接鏈結識別資訊或網狀網路鏈結識別資訊的PHY標頭,或是基於這些識別資訊而接收PHY標頭之後續。此情況下,可以抑制可用來識別直接鏈結通訊或網狀網路通訊的PHY標頭之收訊所需耗費的無線存取點950或通訊對象的消耗電力的增加。
<5.總結>
以上,若依據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則可使用1個PID而將複數BSS設成目的地。因此,在先前技術中一旦身為目的地之BSS之數量增加,則PHY標頭的大小也跟著增大,但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PHY標頭的大小係不 依存於身為目的地之BSS之數量,因此可抑制PHY標頭的大小之增大。因此,即使是以複數BSS為目的地的通訊中,仍可維持含PID之PHY標頭的利用所致之消耗電力的降低效果,同時可抑制通訊效率的降低。
又,若依據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則相較於先前,可降低用來識別通訊是否為直接鏈結通訊所需之資訊的大小。因此,可抑制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
又,若依據本揭露的第3實施形態,則可抑制用來識別通訊是否為網狀網路通訊所需之資訊之大小的增加。因此,可抑制PHY標頭之收訊所花費之消耗電力之增加。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例如,在上記實施形態中,雖然假設直接鏈結通訊是STA間的通訊,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直接鏈結通訊係亦可為AP間的通訊。
又,上記各實施形態所揭露的構成,係可分別加以置換,亦可加以組合。例如,通訊裝置100(200)係亦可具備第1~第3實施形態所述的所有機能,依照該當 機能而動作。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又,上記的實施形態的流程圖所示的步驟,係當然可以是沿著所被記載的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被進行的處理,但並不一定是時間序列性地被處理,亦可違背平行或個別地執行的處理。又,即使是時間序列性被處理的步驟,當然也可隨著情況而適宜變更順序。
又,亦可作成,令通訊裝置所內建的硬體,發揮與上述的通訊裝置之各邏輯構成同等機能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有該當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係具有: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2)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等級 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全部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都會被特定的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3)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一部分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4)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一部分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基於所被發送之訊框的用途,而被選擇。
(5)如前記(3)或(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一部分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基於前記所被發送之訊框的屬性,而被選擇。
(6)如前記(3)~(5)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一部分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基於前記所被發送之訊框的送訊目的地之屬性,而被選擇。
(7) 如前記(1)~(6)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鏈結方向識別資訊。
(8)如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含有:下鏈識別資訊。
(9)如前記(7)或(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鏈結方向識別資訊係含有:直接鏈結識別資訊。
(10)如前記(1)~(9)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將根據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而被特定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網路中所屬之裝置收的資料,加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前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
(11)如前記(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用來在實體層上識別BSS(Basic Service Set)所需之資訊。
(12)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接收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 別元;前記通訊部,係基於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3)如前記(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隸屬於根據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而被特定的前記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對象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4)如前記(12)或(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來控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中的通訊處理之休止。
(15)如前記(12)~(14)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收訊有無,而進行基於前記PHY標頭之收訊訊號強度的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送訊期間有關的本裝置的送訊停止期間的設定控制。
(16)如前記(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在本裝置是隸屬於前記對象無線通訊網路的情況下,則隨應於前記PHY標頭的鏈結方向識別資訊而接收前記 PHY標頭之後續。
(17)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係具有: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18)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係含有:複數第1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會被特定的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含有:藉由前記通訊部,基於前記第2等級之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之步驟。
又,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21)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22)如前記(2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
(23)如前記(21)或(2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將直接鏈結通訊適應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前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
(24)如前記(21)~(23)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25)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26)如前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前記通訊部,係在藉由前記上鏈識別資訊與前記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是否為站點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27)如前記(25)或(2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基於本裝置的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前 記PHY標頭之後續。
(28)如前記(25)~(27)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29)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30)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之步驟。
(31)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32)如前記(3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 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
(33)如前記(31)或(3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將網狀網路通訊適應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前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
(34)如前記(31)~(33)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35)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36)如前記(3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前記通訊部,係在藉由前記上鏈識別資訊與前記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37)如前記(35)或(3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在前記2筆資訊之其中至少一方未被辨識的情況下,則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38) 如前記(35)~(37)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39)一種通訊方法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40)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之步驟。
100-2A、100-2B、100-2C、100-2D‧‧‧通訊裝置(AP)
200-2A、200-2B、200-2C、200-2D、200-2E‧‧‧通訊裝置(STA)

Claims (20)

  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將直接鏈結通訊適應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前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5.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前記通訊部,係在藉由前記上鏈識別資訊與前記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直接鏈結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是否為站點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基於本裝置的直接鏈結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8.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9.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10.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直接鏈結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步驟。
  1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發送訊框,其中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將網狀網路通訊適應裝置收的資料予以連結,將已被連結之資料作為前記PHY標頭之後續而予以發送。
  14.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
  15.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其係:將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 (Physical Layer)標頭,予以接收;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2筆資訊係含有上鏈識別資訊及下鏈識別資訊;前記通訊部,係在藉由前記上鏈識別資訊與前記下鏈識別資訊而識別了網狀網路通訊的情況下,基於本裝置對網狀網路通訊之適應有無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部,係在前記2筆資訊之其中至少一方未被辨識的情況下,則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8.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PHY標頭係具有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前記通訊部,係隨應於本裝置是否屬於前記無線通訊網路識別元所涉及之無線通訊網路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
  19.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發送訊框之步驟,該訊框具有: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
  20.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部而接收具有網狀網路通訊會被識別之2筆資訊的PHY(Physical Layer)標頭之步驟;和基於前記2筆資訊而接收前記PHY標頭之後續的步驟。
TW105134568A 2015-11-11 2016-10-26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2017248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1249 2015-1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4890A true TW201724890A (zh) 2017-07-01

Family

ID=58695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568A TW201724890A (zh) 2015-11-11 2016-10-26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8370B2 (zh)
EP (2) EP3952483B1 (zh)
JP (1) JP6838557B2 (zh)
CN (1) CN108353359B (zh)
ES (1) ES2897798T3 (zh)
MX (1) MX2018005637A (zh)
RU (1) RU2018116558A (zh)
SG (1) SG11201802661YA (zh)
TW (1) TW201724890A (zh)
WO (1) WO2017081903A1 (zh)
ZA (1) ZA2018013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945B (zh) 2017-08-29 2020-09-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954000B2 (ja) * 2017-10-26 2021-10-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2051B2 (ja) * 2005-04-14 2011-06-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619658B2 (en) * 2005-09-21 2013-12-3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325121B (zh) * 2005-11-11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中转通信正交频分复用接入系统及方法
US8265657B2 (en) * 2006-05-18 2012-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vice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video area network
JP4957419B2 (ja) * 2007-07-10 2012-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161651B2 (ja) * 2008-05-16 2013-03-1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装置および無線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204179B (zh) * 2008-10-27 2014-07-02 西门子企业通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提供无线网状网络中的安全机制的方法
JP2010109939A (ja) * 2008-10-31 2010-05-13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US8462720B2 (en) * 2009-08-18 2013-06-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mission/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rame including protocol version in ultra wideband system
KR101671871B1 (ko) * 2009-08-25 2016-11-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데이터 프레임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HUE042610T2 (hu) 2009-12-03 2019-07-29 Lg Electronics Inc Eljárás és berendezés keretnek vezeték nélküli LAN rendszerben való adására
EP2548316B1 (en) * 2010-03-15 2018-12-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lan system
JP2012015778A (ja) * 2010-06-30 2012-01-19 Toshiba Corp 通信処理装置、及び通信処理方法
CN102404789B (zh) * 2010-09-15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30128809A1 (en) * 2011-05-19 2013-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edia access control header compression
US9515925B2 (en) * 2011-05-19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edia access control header compression
US8929398B2 (en) * 2011-06-20 2015-01-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ata frame for PLC having destination address in the PHY header
US9125087B2 (en) * 2011-10-22 2015-09-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ader compression
JP2014082756A (ja) * 2012-09-25 2014-05-08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US9838940B2 (en) * 2013-09-18 2017-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transmission deferral based on BSSID infor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2483B1 (en) 2024-03-27
ZA201801397B (en) 2019-07-31
JP6838557B2 (ja) 2021-03-03
ES2897798T3 (es) 2022-03-02
EP3376798B1 (en) 2021-10-20
MX2018005637A (es) 2018-09-21
RU2018116558A (ru) 2019-11-05
SG11201802661YA (en) 2018-05-30
US10728370B2 (en) 2020-07-28
EP3376798A1 (en) 2018-09-19
EP3952483A1 (en) 2022-02-09
WO2017081903A1 (ja) 2017-05-18
EP3376798A4 (en) 2018-12-19
CN108353359B (zh) 2021-08-17
JPWO2017081903A1 (ja) 2018-08-30
US20180278729A1 (en) 2018-09-27
CN108353359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3553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US1129753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180733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TWI715622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JP6331967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TW201633736A (zh)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TW201724890A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WO2017110173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962311B2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012854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079339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584309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