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4791A - 裝置、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裝置、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4791A
TW201724791A TW105130465A TW105130465A TW201724791A TW 201724791 A TW201724791 A TW 201724791A TW 105130465 A TW105130465 A TW 105130465A TW 105130465 A TW105130465 A TW 105130465A TW 201724791 A TW201724791 A TW 2017247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ubcarriers
sub
resource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5683B (zh
Inventor
木村亮太
澤井亮
眞田幸俊
松田大輝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4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4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6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在GFDM的導入之際,不只支援GFDM的終端,就連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也可收容的機制。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Description

裝置、方法及程式
本揭露係有關於裝置、方法及程式。
近年來,作為多重載波調變技術(亦即多工技術或多重存取技術)之代表,係有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及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分頻多元接取),係在多樣的無線系統中被實用化。作為實用例,係可舉出數位播送、無線LAN、及蜂巢式系統。OFDM,係對多重路徑傳播路具有耐性,藉由採用CP(Cyclic Prefix:循環前綴),可避免起因於多重路徑延遲波的符元間干擾之發生。另一方面,作為OFDM之缺點,可舉出頻帶外輻射之位準較大這點。又,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對平均功率比)會有變高的傾向,收送訊裝置上所發生的失真較弱,也是可被列舉為缺點。
作為降低如此OFDM之缺點的PAPR,且使其帶有對多重路徑傳播路之耐性的方法,可舉出SC(Single- Carrier:單一載波)調變與FDE(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頻率領域等化)所組合而成的SC-FDE之採用。
其他還有,可抑制OFDM之缺點也就是頻帶外輻射的,新的調變技術也有出現。本調變技術,係對OFDM中的S/P(Serial-to-Parallel)轉換後之符元,適用脈衝整形濾波器(Pulse Shape Filter),以謀求頻帶外輻射之抑制。濾波之對象,係考慮頻帶全體、所定數量的子載波單位(例如LTE中的資源區塊單位等)、每一子載波等。關於本調變技術的稱呼,係有:UF-OFDM(Universal Filtered-OFDM)、UFMC(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FBMC(Filter Bank Multi-Carrier)、GOFDM(Generalized OFDM)、GFDM(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多樣地存在。在本說明書中,是將本調變技術稱為GFDM,但當然該呼稱係不具有狹義之意義。關於GFDM的相關之基本技術,係被揭露於例如下記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0/0189132A1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N. Michailow, et al., “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5th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IEEE Trans. Commun., vol.62, no.9, Sept. 2014.
可是,在GFDM之導入的過渡期,係除了支援GFDM的終端以外,還有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也可能存在。於是,在GFDM的導入之際,不只支援GFDM的終端,就連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也可收容的機制之提供,係被期望。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方法,係含有: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之步驟;和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藉由處理器進行濾波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在GFDM的導入之際,不只支援GFDM的終端,就連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也可收容的機制。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又,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實質上具有相同機能構成的要素,有時候是在同一符號之後附上不同的英文字母來區別。例如,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要素,因應需要而會以像是終端裝置200A、200B及200C這樣來區別。但是,沒有必要區別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要素之每一者時,就僅標示同一符號。例如,若無特別需要區別終端裝置200A、200B及200C時,則簡稱為終端裝置200。
1‧‧‧系統
100‧‧‧基地台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網路通訊部
140‧‧‧記憶部
150‧‧‧處理部
151‧‧‧設定部
153‧‧‧送訊處理部
200‧‧‧終端裝置
210‧‧‧天線部
220‧‧‧無線通訊部
230‧‧‧記憶部
240‧‧‧處理部
241‧‧‧收訊處理部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用來說明支援GFDM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用來說明支援OFDM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用來說明支援SC-FDE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4]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7]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9]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0]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1]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2]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3]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4]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5]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6]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7]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8]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19]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0]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1]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2]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3]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4]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5]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6]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7]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8]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29]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0]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1]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2]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3]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4]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5]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6]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技術特徵的說明圖。
[圖37]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38]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39]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0]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關於各調變方式
2.系統的概略構成
3.各裝置之構成
3.1.基地台之構成
3.2.終端裝置之構成
4.技術特徵
5.應用例
6.總結
<<1.關於各調變方式>>
首先,參照圖1~圖3,說明GFDM、OFDM及SC-FDE。
(GFDM)
圖1係用來說明支援GFDM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1,來自上層之位元列(例如傳輸區塊)係被處理,輸出RF(radio frequency)訊號。關於位元列,如圖1所示,會被進行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編碼、速率匹配、拌碼、交錯及從位元列往符元(例如亦可為複合符元,也可被稱為訊號點)之對映(Bit-to-Complex Constellation Mapping),其後進行調變。從位元列往符元之對映時,可使用BPSK、QPSK、8PSK、16QAM、64QAM、或256QAM等之多樣的星座。於調變中,係首先進行S/P轉換,對已被分割之複數個訊號之每一者,進行資源元素對映、超取樣、及脈衝整形,藉由其後所被進行的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例如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或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而被合成為一個時間領域之訊號(亦即時間波形)。調變之後,會進行CP(Cyclic Prefix)附加、以及類比處理及RF處理。
在GFDM中,為了以所定之單位實施濾波(亦即脈衝整形),對子載波上之符元實施超取樣。然後,對超取樣後之符元,實施濾波。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係對該濾波後之符元而被實施。GFDM,係藉由濾波,而可抑制OFDM之缺點也就是頻帶外輻射。又,GFDM,係即使與MIMO(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等組合的情況下,仍可由收訊裝置側在頻率領域中進行所有的處理。 但是,因為濾波之影響,而會每一元素地發生符元間干擾,因此干擾消除器是在收訊裝置側上被使用。此點,在OFDM及SC-FDE中,世界由簡單的FDE,來實現干擾的抑制。
如此,GFDM,作為克服頻帶外輻射之缺點的代價,係會有收訊裝置複雜化的問題。關於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裝置及IoT(Internet of Things)裝置等,期望低成本及低消耗電力之通訊的裝置,如此問題會是致命性地無法解決。
(OFDM)
圖2係用來說明支援OFDM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2,與參照圖1所說明的支援GFDM的送訊裝置,係在虛線圍繞的調變部分為相異。若針對本相異點來說明,則首先會進行S/P轉換,對已被分割之複數個訊號之每一者,進行資源元素對映。藉此,符元係被往所定之子載波做配置。然後,對所定數之子載波進行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例如IDFT或IFFT),藉由而合成為一個時間領域之訊號。
如上述,OFDM,係對多重路徑傳播路具有耐性,可避免起因於多重路徑延遲波的符元間干擾之發生。另一方面,作為OFDM之缺點,可舉出頻帶外輻射之位準較大這點。又,PAPR會有變高的傾向,收送訊裝置上所發生的失真較弱,也是可被列舉為缺點。
(SC-FDE)
圖3係用來說明支援SC-FDE的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3,與參照圖1所說明的支援GFDM的送訊裝置,係在虛線圍繞的調變部分為相異。若針對本相異點來說明,則首先,從時間往頻率之轉換(例如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或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會被實施。其後,頻率領域上的資源元素對映會被進行,藉由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而被合成為一個時間領域之訊號。其後,CP會被附加,因此收訊裝置係可容易實施FDE。
如上述,SC-FDE,係可降低PAPR,同時可使其對多重路徑傳播路具有耐性。其另一方面,SC-FDE,係與MIMO組合時,也會有收訊裝置側上的解碼處理會變得複雜(例如渦輪等化、及重複進行干擾去除)等之缺點。
<<2.系統的概略構成>>
接著,參照圖4,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中所述之系統1的概略構成。圖4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4,系統1係含有基地台100及終端裝置200。此處,終端裝置200係也被稱為使用者。該當使用者,係也可被稱為使用者機器(User Equipment:UE)。此處的UE,係可為LTE或LTE- A中所被定義的UE,也可意指一般的通訊機器。
(1)基地台100
基地台100係為蜂巢網系統(或移動體通訊系統)的基地台。基地台100,係與位於基地台100之蜂巢網10內的終端裝置(例如終端裝置200)進行無線通訊。例如,基地台100,係向終端裝置發送下鏈訊號,從終端裝置接收上鏈訊號。
(2)終端裝置200
終端裝置200係可於蜂巢網系統(或移動體通訊系統)中進行通訊。終端裝置200,係與蜂巢網系統之基地台(例如基地台100)進行無線通訊。例如,終端裝置200,係將來自基地台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基地台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3)多工化/多元接取
尤其是在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中,基地台100係藉由正交多元接取/非正交多元接取,而與複數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訊。更具體而言,基地台100,係藉由使用了GFDM的多工化/多元接取,而與複數終端裝置200進行無線通訊。
例如,基地台100,係於下鏈中,藉由使用了GFDM的多工化/多元接取,而與複數終端裝置200進行 無線通訊。更具體而言,例如,基地台100係將給複數終端裝置200之訊號,使用GFDM而進行多工化。此情況下,例如,終端裝置200係從含有所望訊號(亦即給終端裝置200之訊號)的多工化訊號中,去除身為干擾的1個以上之其他訊號,將上記所望訊號予以解碼。
此外,基地台100,係亦可取代下鏈、或連同下鏈,而於上鏈中,藉由使用了GFDM的多工化/多元接取,而與複數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訊。此情況下,基地台100,係亦可從含有被該當複數終端裝置所發送之訊號的多工化訊號中,將該當訊號之每一者予以解碼。
(4)補充
本技術係亦可適用於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或SCE(Small Cell Enhancement)等之多重蜂巢網系統中。又,本技術係亦可適用於MTC裝置及IoT裝置等。
<<3.各裝置之構成>>
接著,參照圖5及圖6,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基地台100及終端裝置200的構成。
<3.1.基地台之構成>
首先,參照圖5,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的構成之一例。圖5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5,基地台 100係具備: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網路通訊部130、記憶部140及處理部150。
(1)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2)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向終端裝置發送下鏈訊號,從終端裝置接收上鏈訊號。
(3)網路通訊部130
網路通訊部13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13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有其他基地台及核心網路節點。
(4)記憶部140
記憶部140,係將基地台1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5)處理部150
處理部150,係提供基地台1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 150係含有設定部151及送訊處理部153。此外,處理部15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15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設定部151及送訊處理部153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3.2.終端裝置之構成>
首先,參照圖6,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的構成之一例。圖6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6,終端裝置200係具備:天線部210、無線通訊部220、記憶部230及處理部240。
(1)天線部210
天線部210,係將無線通訊部2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2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20。
(2)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將來自基地台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基地台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3)記憶部230
記憶部230,係將終端裝置2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4)處理部240
處理部240,係提供終端裝置2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240係含有收訊處理部241。此外,處理部240,係亦可還含有該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240係還可進行該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收訊處理部241之動作,係在之後詳細說明。
<<4.技術特徵>>
接下來說明通訊系統1的技術特徵。詳言之,係說明系統1中所含之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的相關之技術特徵。以下,想定下鏈,假設送訊裝置是基地台100且收訊裝置是終端裝置200來說明,但於上鏈中同樣的說明也可成立。
(1)概要
圖7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GFDM中的頻率資源及時間資源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假設對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係被分配有圖7所示的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假設分量載波之頻帶寬度為BCC。此 處的分量載波,係可為LTE或LTE-A中所被定義的分量載波,亦可意味著較為一般性的單位頻率頻帶。在此分量載波之中,頻率資源,係還被分割成NRB個的一種稱為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的,所定之頻帶寬度BRB之區塊。在實現多重存取時,係以該資源區塊為單位而向使用者進行頻率資源之分配,較為理想。資源區塊之中,係還被分割成一種稱為子載波的單位。
以處,在一般的GFDM(或是OFDM)中,關於該子載波之間隔(以下亦稱為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ing)),係在對象之系統內被設定成固定之值。例如,在LTE的OFDM中,15kHz是被當成子載波間隔而固定地設定。子載波頻帶寬度,係亦可被視為子載波間隔。詳細的定義,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這點,在本實施形態中,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將子載波間隔做可變設定,為特徵之一。然後,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將子載波間隔,設定成隨分量載波內之每一資源區塊而不同的值,或是在資源區塊內又是不同的值,為其特徵。藉由如此設計,就可對傳播路狀態設定適切的子載波間隔。又,送訊裝置,係與複數個收訊裝置之間進行通訊時,可隨應於每一收訊裝置之性能及要求而設定適切的子載波間隔。因此,系統1係可收容廣泛類型的收訊裝置。
又,關於時間方向之資源,係首先有作為基準的單位,而有一種稱為子訊框的單位。此處的子訊框, 係可為LTE或LTE-A中所被定義的子訊框,亦可意味著較為一般性的單位時間。此子訊框長度,基本上係被固定設定,較為理想。子訊框之中,係還被切割成一種稱為GFDM符元的單位。對該每一GFDM符元會附加CP。GFDM符元長度也是,基本上係被固定設定,較為理想。然後,GFDM符元,係還被分割成一種稱為子符元的單位。該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以下亦稱為子符元長度(Subsymbol period)),係在一般的GFDM中是被固定設定。
這點,在本實施形態中,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將子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為特徵之一。又,和子載波的情形同樣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將子符元長度,設定成隨分量載波內之每一資源區塊而不同的值,或是在資源區塊內又是不同的值,為其特徵。
在下記的表中,表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GFDM之頻率資源及時間資源所相關之參數之一覽。表內塗成灰色的部分,係表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GFDM中具有特徵性,與一般的GFDM之差異。
此處,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為了確保與OFDM或SC-FDE之相容性,而可將參數加以設定。例如,送訊裝置,係可將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之設定,設成和OFDM中的設定相同,或和SC-FDE中的設定相同,以確保向後相容性。藉此,系統1係亦可收容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
以如此的資源構成來發送訊號的送訊裝置所做的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示於圖8。圖8係本實施形態所 述之送訊裝置中所執行的訊號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8所示,首先,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將子載波間隔或子符元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步驟S102)。接下來,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設定其他參數(步驟S104)。作為其他參數,係可舉出例如濾波器係數、超取樣之參數、及子載波數以及子符元數等。關於這些參數設定,係在後面詳細說明。接著,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及無線通訊部120),係基於上記設定來實施送訊訊號處理以生成RF訊號(步驟S106)。作為所被實施的送訊訊號處理,係可舉出例如濾波及超取樣等。有關此處的送訊訊號處理,係在後面詳細說明。然後,送訊裝置(例如天線部110),係將已被生成之RF訊號予以發送(步驟S108)。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以下首先詳細說明送訊訊號處理(相當於步驟S106),接著詳細說明參數設定(相當於步驟S102及S104)。
(2)送訊訊號處理
說明將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時間長度做可變設定時的送訊訊號處理。此處的所謂送訊裝置,係指例如,基於送訊處理部153所做的控制而動作的無線通訊部120。又,此處的所謂收訊裝置,係指例如,基於收訊處理部241所 做的控制而動作的無線通訊部220。又,此處係想定HetNet或SCE等之多重蜂巢網系統。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相當於子訊框的索引,係若沒有特別聲明就會省略,這點請留意。又,送訊裝置i或收訊裝置u之索引i及u,係亦可為表示該裝置所屬之蜂巢網之ID,或是亦可為該裝置所管理的蜂巢網之ID。
於某子訊框t中,從送訊裝置i往收訊裝置u所發送的位元列,假設為bi,u。位元列bi,u,係亦可構成一個傳輸區塊。又,以下雖然說明,由送訊裝置i往收訊裝置u發送一個位元列的情形,但由送訊裝置i往收訊裝置u亦可發送複數個位元列,此時位元列係亦可構成複數個傳輸區塊。
(2.1)第1例
圖9~圖11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支援GFDM的第1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首先,送訊裝置,係每一使用者地,進行圖9所示的處理,接著進行圖10所示的處理。其後,送訊裝置,係每送訊天線埠地,進行圖11所示的處理。在這些圖中係圖示,想定對1以上之使用者將GFDM訊號進行多重天線送訊時的構成例。亦即,使用者數(或是收訊裝置數)NU≧1,且送訊天線埠數(或是送訊天線數)NAP≧1。此外,在圖中,令使用者數為U,令送訊天線埠數為P。
第1例,係將圖2所示的OFDM之送訊訊號處理予以擴充,以實現GFDM之送訊訊號處理。以下,一面參照圖9~圖11,一面說明送訊處理。
如圖9所示,首先,送訊裝置,係對要發送的位元列,實施CRC所需之編碼、FEC編碼(例如卷積碼、渦輪碼、或LDPC碼等)、用來調整編碼率所需之速率匹配、位元拌碼、及位元交錯等。這些處理,係可表現如下式。
【數1】b CRC,i,u =CRC ENC (b i,u ,u,i,t)b FEC,i,u =FEC ENC (b CRC,i,u ,u,i,t)b RM,i,u =RM(b FEC,i,u ,u,i,t)b SCR,i,u =SCR(b RM,i,u ,u,i,t)b INT,i,u =π(b SCR,i,u ,u,i,t)…(1)
各個處理,係亦可隨著收訊裝置u、送訊裝置i、或每一子訊框t而使處理構成有所變化。此外,在上記數式(1)中,可將處理視為函數,將前段的處理結果視為後段之處理的引數。
接下來,如圖10所示,送訊裝置,係在上記位元處理之後,將位元列對映(亦即轉換)至複合符元s,然後再對映至空間層1。這些處理,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往複合符元s之對映時,可使用BPSK、QPSK、8PSK、16QAM、64QAM、或256QAM等之多樣的星座。又,NSL,i,u,係為對收訊裝置u的空間層數。
送訊裝置,係在往空間層對映後,如下式所示,對符元實施功率分配及預編碼。
此處,NAP,i係為送訊裝置i的送訊天線埠數(或是送訊天線數),基本上係為NSL,i,u≦NAP,i之關係,較為理想。NEL,TLL係為後述的元素數。W係為預編碼矩陣,其要素係為複數(complex number)或實數,較為理想。P係為功率分配矩陣,其要素係為實數較為理想,如下式所示般地係為對角矩陣較為理想。
送訊裝置,係在功率分配及預編碼之後,如 下式所示,每一送訊天線埠地將訊號予以多工。訊號之多工係可採用例如:重疊多工、SPC(Superposition Coding)、MUST(Multiuser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或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等。
此處,Ui係為送訊裝置i將訊號進行多工的收訊裝置u之索引之集合。
以後的處理,係變成每一送訊天線埠p、及每一GFDM符元g的訊號處理。如圖11所示,首先,送訊裝置,係藉由S/P轉換,將符元朝頻率方向進行展開後,藉由資源元素對映,在所定之子載波及所定之子符元之元素上,配置符元。此配置之規則,係可由送訊裝置i來決定,又,亦可對所被多工之收訊裝置u而被決定。
說明資源元素對映之結果、資源區塊r(0≦r<NRB)內之子載波中所被配置之元素。
假設對象之資源區塊及GFDM符元中的子載波數為NSC,r,g,子符元數為NSS,r,g。此時,對象之GFDM符元內之元素數係為NEL,r,g=NSC,r,g×NSS,r,g
令子載波kr,g及子符元mr,g中所被配置的元素為xp,kr,g,mr,g。送訊裝置,係將每個元素(亦即每一子載波及子符元),首先以取樣率NSR,r,g進行超取樣,接下來藉 由濾波器係數hp,kr,g,mr,g(n)進行濾波。n係為樣本之索引。此外,圖中的k係為子載波之索引,K係為子載波之總數。
濾波後的樣本,係如下式所示。此外,超取樣之效果,係被包含在濾波器係數的項中。
送訊裝置,係在濾波後,以每一子載波的頻率f(k)進行調變並多工。資源區塊r,若令GFDM符元g所含有的子載波索引之集合為Kr,g,則可將多工後之GFDM符元c(n),係表現如下式。
送訊裝置,係對多工後的每一GFDM符元,附加CP及CS(Cyclic Sufix)。CP及CS附加後的GFDM符元,係可表現如下式。
【數11】c CP,p,g =[c p,g (N SS,g N SR,g -N CP,g )…c p,g (N SS,g N SR,g -1)c p,g (0)…c p,g (N SS,g N SR,g -1)]…(11)
此處,NCP,g係為GFDM符元g上所被附加的CP之樣本數。
(2.2)第2例
圖12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支援GFDM的第2送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第2例所述之送訊裝置,係和第1例同樣地,首先,送訊裝置,係每一使用者地,進行圖9所示的處理,接著進行圖10所示的處理。其後,第2例所述之送訊裝置,係每送訊天線埠地,進行圖12所示的處理。與第1例之相異點,係在第2例中,訊號處理之領域,是按照時間、頻率、時間此一順序這點。具體而言,在第1例中被視為每一使用者的處理的部分,在第2例中係變成時間領域上的處理。
第2例,係將圖3所示的SC-FDE之送訊訊號處理予以擴充,以實現GFDM之送訊訊號處理。在本送訊訊號處理中,特別是,在比超取樣還要前段,進行將處理對象之時間領域之訊號進行頻率轉換的處理,為其特徵。以下一面參照圖12一面說明送訊處理。
如圖12所示,送訊裝置,係首先對時間符元序列,實施從時間往頻率之轉換(例如DFT或FFT等),以轉換成頻率成分。若假設資源區塊r的,子載波k及 GFDM符元g上所被分配的時間符元序列為xp,r,g,則頻率轉換後的頻率成分
,係可被表現如下式。
此處,FN係為大小N的傅立葉轉換矩陣。
送訊裝置,係再往頻率成分轉換後,每一子載波地實施超取樣。超取樣處理,係在頻率領域中是相當 於頻率成分之重複,因此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矩陣IN係為大小N的單位矩陣。亦即,IOS,N,M,係將IN予以排列M個而成的矩陣。
送訊裝置,係在超取樣後,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實施濾波。例如,送訊裝置,係每頻率成分地乘算頻率濾波器係數,以實現濾波。此外,該所定數量,係亦可為1,亦可為1以上之任意的數量。作為1以上之任意的數量,係亦可為例如後述的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濾波後的訊號,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矩陣Γ,係為濾波係數。該矩陣,一般係可設成對角矩陣。亦即,矩陣Γ,係亦可為如下式所示。
送訊裝置,係在濾波後,將頻率成分依照所定之規則進行對映,實施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例如IDFT或IFFT等)。各個處理,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FH係為F的埃爾米特矩陣。又,A係為大小NIDFT×NSS,r,k,g×NSR,r,k,g的頻率對映矩陣。每一子載波的濾波後的頻率成分k’是被配置在最終的頻率成分k時,頻率對映矩陣A之(k,k’)成分係為1。每一子載波的濾波後的頻率成分k’不是被配置在最終的頻率成分k時,頻率對映矩陣A之(k,k’)成分係為0。頻率對映矩陣A,係各行之要素之和為1以下,及各列之要素之和為1以下,較為理想。
送訊裝置,係對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後的每一GFDM符元,附加CP。CP附加後的GFDM符元,係可表現如下式。
【數22】c CP,p,g =[c p,g (N SS,g N SR,g -N CP,g )…c p,g (N SS,g N SR,g -1)c p,g (0)…c p,g (N SS,g N SR,g -1)]…(22)
此處,NCP,g係為GFDM符元g上所被附加的CP之樣本數。
(2.3)第1例與第2例之比較
第1例所述之送訊裝置和第2例所述之送訊裝置,在 理論上可說是會生成同一波形。但是,如以下所說明,將不同長度之子符元及/或不同間隔之子載波進行多工的情況下,實作的簡易性會產生差別。
具體而言,在第1例的情況下,若有間隔不同的子載波混合存在,則子載波之多工中要使用IDFT或IFFT等之高速演算,係為困難。這是起因於,在IDFT及IFFT中,要輸入解析力並非一定之訊號,係為困難。
另一方面,在第2例的情況下,藉由適切設定參數,就可在從頻率往時間之轉換中,使用IDFT或IFFT等之高速演算。亦即,第2例所述之送訊裝置,相較於第1例所述之送訊裝置,從實作之簡易性的觀點來看,較為有用。
(3)參數設定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所做的參數設定。
(3.1)濾波之參數設定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此處所謂的單位資源,係亦可為頻率資源之單位(例如資源區塊或分量載波等),亦可為時間資源之單位(例如GFDM符元或子訊框等),也可為頻率資源與時間 資源之組合的單位。然後,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基於該設定而進行濾波。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基於已被設定之子載波之間隔而將濾波器之頻帶寬度做可變設定。在上記說明的第1或第2構成中,由於可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因此可以實現,實現已被可變設定之子載波之間隔及已被可變設定之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資源構成。例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係可將不同時間長度之子符元及/或不同間隔之子載波,在同一GFDM符元期間內進行多工。如此的GFDM符元之構成之一例,示於圖13。
如圖13所示,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關於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可設定隨每一單位資源而不同的值。但是,送訊裝置,係在單位資源內,將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設定成相同。例如,在圖13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個資源區塊內,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係為相同。於多重使用者系統中,資源區塊是被視為頻率資源之分配單位時,則藉由如此的設定,可對一個使用者,將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設成所定值。藉此,可使送訊處理及收訊處理簡化。又,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關於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可以GFDM符元單位或子訊框單位而設定不同的值。
又,在不同的單位資源間,子載波數與子符元數的積之值係為相同,較為理想。例如,在圖13所示的例子中,在同一GFDM符元期間內所被多工的複數個資 源區塊之子載波數與子符元數的積,全部都是8。藉由如此設計,可變參數導入時的送訊裝置之構成及收訊裝置之構成(亦即送訊處理及收訊處理),可被簡化。
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將子載波之間隔做可變設定。例如,送訊裝置,係可將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系統1中所被制定的可設定的最小值之整數倍。又,送訊裝置係可將子載波間隔,設定成可將單位資源之頻帶寬度整除的值。藉由這些設定,送訊裝置係可將所能利用的全頻率資源,毫無浪費地用完。此外,子載波間隔之最小值,係相等於GFDM符元內之子符元數為1時的子載波間隔,較為理想。
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將子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例如,送訊裝置係可將子符元長度,設定成系統1中所被制定的可設定的最小值之整數倍。又,送訊裝置係可將子符元長度,設定成可將單位資源之時間長度整除的值。藉由這些設定,送訊裝置係可將所能利用的全時間資源,毫無浪費地用完。此外,子符元長度之最小值,係相等於資源區塊內之子載波數為1時的子符元長度,較為理想。
在下記的表中表示了,於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中所能採取的,關於資源之參數的範圍之一例。
此外,在圖13中係圖示了,CP附加之前段階的樣子。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對附加對象之一個以上之單位資源,附加同一時間長度的CP。CP被附加後的樣子之一例,示於圖14。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跨越分量載波之全域的GFDM符元的,後半的所定長部分的拷貝,係被附加在GFDM符元的開頭。
(3.2)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之設定
圖1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 中所執行的參數設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作為一例,假設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的可採取的值係為離散值。然後,送訊裝置,係從系統1中所被預先決定的複數個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的組合之中,選擇要設定的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
如圖15所示,送訊裝置係識別對象之訊號所被分配的資源區塊(步驟S202)。接下來,送訊裝置係取得在已識別之資源區塊中所能利用的參數之組合(步驟S204)。
接著,送訊裝置係識別對象之訊號的收訊裝置(步驟S206)。亦可取代本步驟,或與本步驟並行地,由送訊裝置識別對象之訊號的收訊裝置之種類。接下來,送訊裝置係取得已識別的收訊裝置(及/或收訊裝置之種類)所對應之參數(亦即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之條件(步驟S208)。關於收訊裝置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將於後述。
接著,送訊裝置係識別對象之訊號所搬運的資訊之種類(步驟S210)。亦可取代本步驟,或與本步驟並行地,送訊裝置係識別對象之訊號所搬運之資訊所相關之應用程式之種類。接下來,送訊裝置係取得,已識別之資訊之種類(及/或應用程式之種類)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步驟S212)。關於資訊之種類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將於後述。
然後,送訊裝置,係基於上記步驟S204中所取得的參數之組合及上記步驟S208中所取得的條件,來 設定子符元長度(步驟S214)。又,送訊裝置,係基於上記步驟S204中所取得的參數之組合及上記步驟S212中所取得的條件,來設定子載波間隔(步驟S216)。
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接下來,說明收訊裝置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將條件之一例,示於下記的表。
如上記表所示,亦可隨應於收訊裝置之種類,來設定子載波間隔、濾波器係數、及子符元長度。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亦可設定,送訊對象之收訊裝置之干擾去除能力所相應的濾波器。依照此設定,例如,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在收訊裝置中有干擾去除能力或是干擾去除能力較高的情況下,亦可適用設定了頻帶限制為陡峭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又,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在收訊裝置中沒有干擾去除能力或是干擾去除能力較低的情況下,亦可適用設定了頻帶限制為平緩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藉此,收訊裝置中沒有干擾去除能力或較低的情況下,則可使收 訊裝置側上免除干擾去除或減輕干擾去除處理之負荷。這尤其是在MTC裝置及IoT裝置這類,被要求小型且低消耗電力的裝置收容在系統1內的情況下,特別有利。頻帶限制為平緩的濾波器係數,係亦可為RRC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又,頻帶限制為陡峭的濾波器係數,係亦可為RC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又,頻帶限制為平緩的濾波器係數被設定的情況下,相較於非如此的情況,亦可設定較寬的子載波間隔。又,若從其他之觀點來說,亦可說是,越是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的濾波器係數則滾降率(Roll-Off Factor)會越小,越是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的濾波器係數則滾降率會越大。
又,送訊裝置,係亦可對MTC裝置及IoT裝置這類訊號處理能力低的收訊裝置,將子載波間隔設定得較寬。藉此,可減少子符元間干擾及子載波間干擾之影響,可減輕收訊裝置上的干擾去除處理之負荷。
如此,送訊裝置,係可做符合收訊裝置之性能或是要求的參數之設定。因此,送訊裝置,係可對應於多樣的資料速率、延遲量、或訊號處理複雜度等。
接下來,說明對象之訊號所搬運之資訊之種類(例如應用程式)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條件之一例,示於下記的表。
在上記表中係表示,將QoS(Quality of Service)予以分級化而成的每一QCI(QoS Class Identifier)的,所對應之應用程式(亦即服務)及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之一例。例如,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參照上記表,隨應於收訊裝置之處理能力、應用程式種別(例如QCI)來設定子符元長度或子載波間隔之至少任一者。
作為設定方法之一例,說明基於延遲耐性(上 記表中的Packet Delay Budget)的設定例。例如,送訊裝置,係延遲耐性越低,就設定越短的子符元長度。又,送訊裝置,係亦可延遲耐性越低,就設定越寬的子載波間隔。延遲耐性越低,就意味著要求越短的延遲時間,在收訊裝置側上希望能夠順序佳地盡早收訊及解調。由以上可知,送訊裝置係可設定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作為設定方法之另一例,說明基於優先度(上記表中的Priority)的設定例。例如,送訊裝置,係優先度越高,就設定越短的子符元長度。又,送訊裝置,係亦可優先度越高,就設定越寬的子載波間隔。由以上可知,送訊裝置係可設定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又,送訊裝置係可進行,符合收訊裝置之移動速度的參數之設定。以下,說明收訊裝置之移動速度所對應之參數之條件。條件之一例,示於下記的表。送訊裝 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參照上記表,隨應於收訊裝置之移動速度來設定子符元長度或及子載波間隔之至少任一者。
在上記表中,機動性類別索引、移動速度、子符元長度的,及子載波間隔的例子,係被建立對應。在上記表中,機動性類別索引越大,則移動速度就越快。
在GFDM中,因為移動所產生的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及都卜勒擴散(Doppler Spread)所致之子載波干擾的發生,係被考慮。因此,送訊裝置係設定移動速度或機動性類別索引所對應之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藉此,可避免傳輸品質之劣化。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可設定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亦即,移動速度越快,就使子載波間隔相對 地越寬,或是使子符元長度相對地越短,較為理想。
(3.3)子載波數及子符元數之設定
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可將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換言之,送訊裝置,係可將子載波數及子符元數,做可變設定。送訊裝置,係可為了盡量提高動作之穩定性,為了使子載波數與子符元數之間成立所定之關係,而設定參數。
例如,送訊裝置,係亦可將子載波數或子符元數之至少任一者,設定成奇數。藉由本設定,就可提高收訊裝置中的等化處理之穩定性。
作為此處的子符元數的計數方式,係將系統1中的每一GFDM符元之子符元數加以計數,較為理想。又,作為此處的子載波數之計數方式,係將系統1的全頻帶寬度中的子載波數加以計數,較為理想。但是,像是資源區塊這類的所定之頻率頻帶寬度之單位被導入的情況下,作為子載波數的計數方式,亦可為計數每一資源區塊的子載波數。
又,關於子載波數及子符元數之計數方式,係將實際承載資訊的子載波及子符元加以計數,較為理想。亦即,關於像是虛空子載波這類,雖然存在於系統上,但實際未承載資訊的子載波,係被視為計數對象外,較為理想。
基於以上的背景,在下記的表中,整理子載 波數及子符元數之關係。穩定性為「OK」的參數,係表示收訊裝置之動作為穩定的設定(亦即理想的系統構成)。表中塗成灰色的,穩定性為「NG」的參數,係表示收訊裝置之動作為不穩定的設定(亦即不理想的系統構成)。
(3.4)濾波器係數之設定 (送訊裝置側)
如上記說明,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每一子載波地實施濾波。該濾波器之種類,係可無論子載波間隔為何皆為相同,亦可隨著子載波間隔而不同。
例如,送訊裝置,係亦可選擇子載波間隔所 相應之濾波器。藉此,送訊裝置係可控制子符元間及子載波間之干擾之影響。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亦可為,間隔越窄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間隔越寬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藉此,可減輕所對應之收訊裝置中的干擾去除處理之負荷。送訊裝置,係除了濾波器以外,亦可隨應於子載波間隔來設定濾波器之滾降係數。
圖1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中所執行的濾波器係數設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16所示,首先,送訊裝置係設定子載波間隔(步驟S302)。例如,送訊裝置,係如參照圖15所上記說明,亦可隨應於收訊裝置及訊號所搬運之資訊之種類來設定子載波間隔。
接下來,送訊裝置係判定,子載波間隔是否為閾值以上(步驟S304)。若判定為子載波間隔是閾值以上(步驟S304/YES),則送訊裝置係設定頻帶限制為平緩的濾波器係數(步驟S306)。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可設定RRC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另一方面,若判定為子載波間隔是未滿閾值(步驟S304/NO),則送訊裝置係設定頻帶限制為陡峭的濾波器係數(步驟S308)。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可設定RC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
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收訊裝置側)
如上述,送訊裝置係可將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因此,收訊裝置(例如收訊處理部241)係進行,送訊裝置中所被設定之參數所相應之收訊處理。
例如,收訊裝置,係亦可隨應於子載波間隔來將干擾去除機能切換成有效化或無效化。如此的處理例,參照圖17來詳細說明。
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裝置中所被執行的干擾去除機能之切換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17所示,首先,收訊裝置係確認子載波間隔(步驟S402)。例如,收訊裝置,係從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或控制資訊(Control Information),取得表示子載波間隔的資訊。
接下來,收訊裝置係判定,子載波間隔是否為閾值以上(步驟S404)。若判定為子載波間隔是閾值以上(步驟S404/YES),則收訊裝置係將干擾去除機能予以無效化(步驟S406)。此處,作為將干擾去除機能設成無效化時的收訊方式,可舉出例如匹配濾波器(Matched Filter)之採用。這是因為,濾波器所致之頻帶限制係為平緩,且子符元間干擾及子載波間干擾之影響未被抑制。另一方面,若判定為子載波間隔是未滿閾值(步驟S404/NO),則收訊裝置係將干擾去除機能予以有效化(步驟S408)。此處,作為將干擾去除機能設成有效化時的收訊方式,可舉出迫零(ZF:Zero-Forcing)、最小平方差法(MMSE: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逐次干擾去除(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並列干擾去除(PIC: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重複干擾去除(Iterative Cancellation)、或渦輪干擾去除(Turbo Cancellation)之採用。
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濾波器係數)
以下,參照圖18及圖19,更詳細說明上述的子載波間隔所相應之濾波器係數。
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間隔所相應之濾波器係數的說明圖。在圖18中,橫軸係表示滾降率,縱軸係表示GFDM之等價頻道矩陣之條件數。線的種類差異係對應於子載波間隔之差異。C=1係對應於先前的OFDM中的子載波間隔,C=3係對應於先前的OFDM中的子載波間隔之3倍的子載波間隔,C=7係對應於先前的OFDM中的子載波間隔之7倍的子載波間隔。
收訊裝置,基本上係藉由將GFDM之等價頻道矩陣予以補正的處理(例如逆矩陣、迫零、或最小平方差法等所致之等化),而實施訊號之解碼。等價頻道矩陣之條件數越小,則其逆矩陣之精度就越佳,因此亦可期待避免收訊處理性能之劣化。亦即,條件數為最小的濾波器係數,會是最佳的濾波器係數。參照圖18,條件數為最小的最佳的滾降率,係隨子載波間隔而不同,子載波間隔 越寬則為越小的值。例如,圖中子載波間隔最窄的C=1的情況下,最佳的滾降率係為0.1附近。圖中子載波間隔為中間的C=3的情況下,最佳的滾降率係變成0.04736。圖中子載波間隔為最寬的C=7的情況下,最佳的滾降率係變成0.02。因此,子載波間隔越寬就採用越小的滾降率,較為理想。
此外,等價頻道矩陣之條件數以外,等價頻道矩陣之排名數越大(越接近全排名),則越可期待逆矩陣之精度。
圖1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間隔所相應之濾波器係數的說明圖。在圖19中係圖示,以滾降率為參數的,Eb/N0對位元錯誤率(BER)特性之模擬結果。在圖19中,基準的子載波間隔之訊號之BER(RCn,C=1),和基準之3倍的子載波間隔之訊號之BER(RCw,C=3),係被作圖。又,滾降率α,係0.9、0.04736(圖18中的C=3時的滾降率之最佳值)、及0,係被作圖。作為收訊方式是採用迫零。如圖19所示,關於RCw而將滾降率為0時與最佳值的0.4736時進行比較,則可確認到,滾降率之最佳化所致之BER的改善效果。亦即,滾降率之最佳化,係不只有圖18所示的等價頻道矩陣之條件數的最佳化,還有收訊性能(BER特性)的面上,也確認到有助於改善。
在GFDM系統中,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係亦可被設定成連續值,也可被設定成複數個離散 值。在送訊裝置與收訊裝置之間,若考慮將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之設定當作控制資訊而進行收授,則可說後者比較適合於削減控制資訊之負擔。另一方面,前者的情況下,可隨著電波傳播環境、被收送訊之資料之種類及服務之種類,而精密地實施最佳設定。
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等之設定內容的資訊,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發送至收訊裝置。此處,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是被設定成複數個離散值的情況下,例如索引與該當索引所表示的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之設定值之組合,係在系統1內的各裝置間,被預先共通地認識。然後,送訊裝置,係藉由將已被設定之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所對應之索引包含在控制資訊內,以將設定值通知給收訊裝置。關於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的,索引與該當索引所表示的設定值之組合之一例,示於下記的表7。
下記的表1中,子載波間隔及滾降率,是按照子載波間隔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滾降率係亦可解釋成,與子載波間隔建立關連者。
關於子載波間隔及濾波器係數以外之設定值也是,亦可藉由和上記相同的索引而被通知。索引與該當索引所表示的設定值之組合的其他例,示於下記的表8~表12。
在下記的表8中,子載波數(例如每資源區塊的子載波數)及滾降率,係按照子載波間隔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
下記的表9中,子符元長度及滾降率,係按 照子符元長度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
下記的表10中,子符元數(例如每一GFDM符元的子載波數)及滾降率,係按照子符元長度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
下記的表11中,TTI及相對於GFDM符元長度的TTI之比值,係按照TTI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
下記的表12中,CP長度及相對於GFDM符元長度的CP長度之比值,係按照TTI之每一索引而被定義。
(3.5)超取樣之參數設定
超取樣之參數,係亦可隨應於送訊處理而被設定。
例如,關於圖9~圖11所示的第1送訊裝置,取樣率NSR,r,g,係為子載波總數以上,較為理想。甚至,子符元長度及子載波間隔為可變時,亦可對子載波總數,係設定實際之子載波數(亦即亦可不考慮保護區間)。 亦可取而代之,對子載波總數,設定將所有的子載波間隔設成系統1上所能採取之最小值時的子載波數(亦即系統1所能採取的最大之子載波總數)。又,子載波之多工是藉由IDFT或IFFT而被執行時,亦可對超取樣參數NSR,r,g,設定該IDFT大小或IFFT大小。
例如,關於圖12所示的第2送訊裝置,超取樣之參數,係相較於第1送訊裝置,可設定成比較小的值。例如,RC濾波器(Raised-Cosine Filter)或是RRC濾波器(Root-Raised-Cosine Filter)所對應之送訊濾波器係數被採用時,超取樣數最高只要為2即可說是足夠。當然,此情況下超取樣數係亦可為2以上。
(3.6)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分配頻帶寬度與利用頻帶寬度之差
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在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亦即頻帶寬度),於其他使用之頻率領域中,將子載波間隔或子符元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然後,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係利用使用之頻率領域(亦即頻帶寬度),發送訊號。單位資源的頻帶寬度係亦稱為分配頻帶寬度。又,從分配頻帶寬度扣除不使用之頻率領域,實際被利用的頻帶寬度,亦稱為利用頻帶寬度。藉由不使用之頻率領域的設定,就可如下記所說明般地將收送訊處理予以簡化。此外,此處的單位資源之頻率 資源,典型而言係為資源區塊。其他,此處的單位資源,係亦可為子頻帶或分量載波等之任意的頻率頻道。
送訊裝置,係隨應於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否相同,來切換是否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具體而言,送訊裝置,係在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不同的情況下,則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藉此,單位資源間(更正確而言係為子載波間)的正交性發生偏移的狀況下,可抵銷單位資源間之干擾。反之,送訊裝置,係在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及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相同的情況下,則不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藉此,在單位資源間之正交性是被確保的狀況下,就可毫無浪費地活用頻率資源。此外,此處所謂的複數個單位資源,係亦可指一個頻率頻道(例如分量載波等)中所含之單位資源,亦可指複數個頻率頻道中所含之單位資源。又,此處的複數個單位資源之每一者的頻帶寬度,係在同一時間資源上為相同者。
以下,參照圖20,說明子載波間隔之定義。
圖20係為子載波間隔之定義的說明圖。左圖係為相鄰的子載波為重疊時的例子,右圖係為相鄰的子載波不重疊時的例子。子載波係可做複數種定義,此處係說明其中3種定義。
第1定義,係將子載波間隔,設成指出相鄰之子載波之特定之地點的頻率之間隔的定義。例如,圖 20中的符號310A所示的間隔,係為子載波間隔。若依據符號310A,則子載波間隔,係為子載波之峰值地點彼此之間隔,但並不一定是峰值地點彼此之間隔。例如,子載波間隔係亦可為:子載波之下側之3dB頻率彼此之間隔、上側之3dB頻率彼此之間隔、下側之(第n個)零交越頻率彼此之間隔、或上側之(第n個)零交越頻率彼此之間隔等。
第2定義,係將子載波間隔,設成子載波之特定地點之頻率之間隔的定義。例如,圖20中的符號310B所示的間隔,係為子載波間隔。特定地點係亦可為:一個子載波之下側與上側之3dB頻率之間隔,或下側與上側之(第n個)零交越頻率之間隔等。
第3定義,係將子載波間隔,設成符元長度或子符元長度之倒數的定義。此處,倒數之計算所用的符元長度或子符元長度,係不包含有CP之長度,較為理想。
以上說明了子載波間隔之定義。接下來,參照圖21,說明分配頻帶寬度及利用頻帶寬度之設定之一例。
圖2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分配頻帶寬度及利用頻帶寬度之設定之一例的圖示。在圖21中,將分配頻帶寬度及利用頻帶寬度與設定的6個例子,示於符號320~符號325。Bk係為分配頻帶寬度,B’k係為利用頻帶寬度,bk係為子載波間隔或1子載波之頻帶寬度。此外,k 係為表示之前的索引的整數。
此外,將圖21中的b0,設成基準之子載波間隔。又,假設b0係為系統1中所能設定的最小之子載波間隔。在圖21中,子載波之頻率成分之中旁波瓣部分係被省略,但實際上旁波瓣係亦可存在。又,在圖21中,旁波瓣部分係不被包含在子載波之頻帶寬度中。又,此處,子載波彼此係假設是非正交,但亦可為正交。
下記的表13中係表示,圖21之符號320~符號325所示的各設定下的各種設定值。表中的Nk,係為所被分配的頻帶寬度內之子載波數。利用頻帶寬度,係視為子載波間隔與子載波數所乘算而成的值,藉由B’k=bk×Nk而被算出。
以下,詳細說明符號320~符號325所表示的各案例。
符號320所示的案例,係分配頻帶寬度與利用頻帶寬度為相同,且基準之子載波間隔係被採用的案例。本案例,係在既存之OFDMA或LTE中會看到的頻帶 之使用方式。本案例係亦可視為系統1之基準或預設的設定。
符號321所示的案例,係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且基準之子載波間隔係被採用的案例。在符號321所示的案例中,分配頻帶寬度之兩端係為空閒,因此可以緩和來自近鄰(例如相鄰之資源區塊)之干擾。
由符號320與符號321的比較可知,系統1,係將設定不使用之領域的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例如N1),設定成不設定不使用之領域的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例如N0)以下。藉此,就會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符號322及符號323所示的案例,係分配頻帶寬度與利用頻帶寬度為相同,且比基準之子載波間隔還寬的子載波間隔係被採用的案例。在符號322所示的案例中,單位資源係由一個子載波所形成,在符號323所示的案例中,單位資源係由二個子載波所形成。在系統1中,可將不同子載波間隔之子載波同時收容在CC內,這些案例係為如此情況下所發生的案例。
符號324所示的案例,係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一個子載波所形成,且比基準之子載波間隔還寬的子載波間隔係被採用的案例。間隔加寬的子載波,係藉由簡易的收訊演算法就能解碼,且在高速移動環境下可實現對都卜勒效應的較強耐性。但 是,在使收訊演算法變得簡易的情況下,要注意來自近鄰之子載波(近鄰之資源區塊內之子載波等)之干擾,較為理想。這點在本案例中,由於分配頻帶寬度之兩端係為空閒,因此可以緩和來自近鄰之干擾,可適用簡易的收訊演算法。
符號325所示的案例,係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二個子載波所形成,且比基準之子載波間隔還寬的子載波間隔係被採用的案例。在本案例中,係和符號324所示的案例同樣地,由於分配頻帶寬度之兩端係為空閒,因此可以緩和來自近鄰之干擾,可適用簡易的收訊演算法。但是,本案例中,由於在分配頻帶寬度內子載波係彼此重疊,因此採用有考慮到這些子載波間之干擾的收訊演算法,較為理想。
由符號322與符號324、及符號323與符號325的比較可知,系統1,係將設定不使用之領域的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例如b3或b5),設定成不設定不使用之領域的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例如b2或b4)以下。藉此,就會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以上詳細說明了符號320~符號325所表示的各案例。系統1,係在符號320~符號325作為一例所示的案例之中,可將單一或複數個案例,同時混合在一個頻率頻道(例如CC)中而加以收容。
此外,分配頻帶寬度Bk,係為系統所想定的最小之子載波間隔b0之整數倍,較為理想。亦即, Bk=n×b0,可說是較為理想。但是,n係為正整數。
又,關於分配頻帶寬度之單位(例如資源區塊),在一個單位內有複數個子載波存在時,則這些子載波之頻帶寬度係為相等,較為理想。亦即,分配頻帶寬度Bk之中所被配置的子載波之bk之值係全部相等,較為理想。
‧子載波之配置
詳細說明分配頻帶寬度與利用頻帶寬度具有差的時候,子載波之配置。子載波之配置,係至少滿足以下任一條件,較為理想。
第1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之中心與B’k之中心為一致或略一致。
第2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之兩端係被設定有空閒(亦即不使用之頻率領域)。換言之,第2條件係為,不會只有頻帶寬度Bk之單側是空閒。
第3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之兩端所被設定的2個空閒之頻帶寬度係被設定成相同。
第4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內之空閒(也包含兩端以外之空閒)之頻帶寬度是被設定成相同。
第5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中所含之子載波數是奇數時,分配頻帶寬度Bk中所含之至少任一者之子載波之中心頻率,係與分配頻帶寬度Bk之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第6條件,係分配頻帶寬度Bk中所含之子載波數是偶數時,分配頻帶寬度Bk中所含之任一者之子載波之中心頻率,都不與分配頻帶寬度Bk之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此外,上述的頻率之略一致,係亦可意味著絕對性的容許範圍內,亦可意味著容許例如數Hz~數十Hz之誤差。除此以外,上述的頻率之略一致,係亦可意味著相對性的容許範圍內,亦可意味著容許例如相對於子載波間隔的數%~十數%之誤差。
送訊裝置,係以滿足以上說明的各條件之至少任一者的方式,來設定子載波之配置。此時的配置例,參照圖22~圖25來說明。
圖2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2中係圖示,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3個子載波所形成的案例中的子載波之配置例。如符號331所示,第1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32所示,第2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33所示,第3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34所示,第4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35所示,第5條件係被滿足。
圖2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3中係圖示,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3個子載波所形成的案例中的子載波之配置例。如符號341所示,第1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42所示,第2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43所 示,第3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44所示,第4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45所示,第5條件係被滿足。
圖2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4中係圖示,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2個子載波所形成的案例中的子載波之配置例。如符號351所示,第1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52所示,第2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53所示,第3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54所示,第4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56所示,第6條件係被滿足。
圖2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子載波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5中係圖示,利用頻帶寬度是比分配頻帶寬度還窄,單位資源是由2個子載波所形成的案例中的子載波之配置例。如符號361所示,第1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62所示,第2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63所示,第3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64所示,第4條件係被滿足。如符號366所示,第6條件係被滿足。
以上說明了子載波之配置例。
在圖21所示的符號321、324及325之各案例中,係上記之各條件之至少任一者係被滿足。但是,在圖21所示的符號320、322及323之各案例中也是,若將空閒頻帶寬度想成零,則上記之各條件之至少任一者係被滿足。亦即,在圖21所示的全部案例中,基於上記各條件的配置控制係為有效。
系統1,係藉由進行滿足上記之各條件之至少 任一者的配置,就可使得子載波所受到的干擾之影響均一化。此處所謂的干擾,係某個分配頻帶寬度之中的子載波,從其他頻帶寬度之子載波所受到的干擾,及某個分配頻帶寬度之中之子載波,從同一頻帶寬度之中的其他子載波所受到的干擾,係意味著其雙方。
接著參照圖26,說明不使用之頻率領域之設定所涉及之處理的流程。
圖2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不使用之頻率領域之設定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如圖26所示,首先,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將子載波間隔或子符元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步驟S502)。接下來,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判定同一時間資源上的複數個單位資源中子載波間隔或子符元長度是否不同(步驟S504)。接著,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若為不同則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步驟S506),若為相同則不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步驟S508)。接下來,送訊裝置(例如設定部151),係設定其他參數(步驟S510)。作為其他參數,係可舉出例如濾波器係數、超取樣之參數、及子載波數以及子符元數等。接著,送訊裝置(例如送訊處理部153及無線通訊部120),係基於上記設定來實施送訊訊號處理以生成RF訊號(步驟S512)。然後,送訊裝置(例如天線部110),係將已被生成之RF訊號予以發送(步驟S514)。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3.6)參數之限制 ‧限制的內容
亦可對送訊裝置及/或收訊裝置之參數,課予限制。藉此,處理負擔係被削減,實作也變得容易。此外,一般而言終端裝置係在硬體及軟體之實作上的限制較多,因此對終端裝置之參數課予限制,較為理想。
於是,基地台100(例如設定部151),係將終端裝置200(相當於送訊裝置或收訊裝置)可於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單位資源中所能設定的參數之候補之數量,限制成所定數量。藉此,終端裝置之硬體及軟體之實作上之限制,就可解決。此外,此處所謂的複數個單位資源,係亦可指一個頻率頻道(例如分量載波等)中所含之單位資源,亦可指複數個頻率頻道中所含之單位資源。亦即,亦可於一個單位資源中對參數課予限制,也可於複數個單位資源中對參數課予限制。
此外,亦可為,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所定數量,於一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所定數量減1。
又,上記所定數量,係亦可為1,亦可為1以上之任意的數量。
參數之限制,係亦可對每一所定之時間資源來施加。作為所定之時間資源係可考量例如: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子訊框、複數個TTI、複數個子訊框、或無線訊框(Radio Frame)等。例如,對送訊裝 置之參數係可課予限制,以使得在同一時間資源中係會被設定同一參數。但是,在不同時間資源中被設定不同的參數,這是被容許的。關於收訊裝置之參數也是同樣地課予限制,以使得在同一時間資源中係被設定同一參數。但是,在不同時間資源中被設定不同的參數,這是被容許的。
但是,於不同時間資源中係被容許課予不同的參數之限制。這是因為,一個裝置,係可能並行地在複數個不同的使用案例中被利用。作為使用案例係可考量例如:寬頻通訊(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高信賴性‧低延遲通訊(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及機器類型通訊(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等。例如,亦可每一時間資源地課予想定了不同使用案例的不同限制。亦即,亦可每一時間資源地切換所被課予的參數之限制。當然,亦可不要跨越複數個時間資源而進行切換。
又,參數之限制,係亦可每一所定之頻率資源地課予。作為所定之頻率資源係可考量例如:系統之頻率全體、頻率頻道(例如分量載波)、及頻率區塊(例如資源區塊)等。例如,對送訊裝置之參數係可課予限制,以使得在同一頻率資源中係會被設定同一參數。收訊裝置之參數也同樣如此。但是,亦可於不同頻率資源中係被容許課予不同的參數之限制。
又,參數之限制,係可隨每一收訊裝置而不 同,亦可在複數個收訊裝置上為共通。同樣地,參數之限制,係亦可隨每一送訊裝置而不同,亦可在複數個送訊裝置上為共通。
又,參數之限制,係亦可只對參數的一部分而課予。例如,對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等之一部分之參數係不課予限制,對CP長度及TTI長度等之其他參數課予限制。
以下,參照圖27~圖32,具體說明蜂巢式系統的下鏈通訊中的參數之限制。當然,參數之限制,係即使在上鏈通訊、D2D(Device-to-Device)通訊中的站台鏈結通訊等中,亦可被同樣地進行。
圖2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27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00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00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如圖27所示,每一終端裝置200地,在同一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內,係被設定同一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如此,在圖27所示的例子中,對參數係課予限制。
圖2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28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10A及412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10B及412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 如圖28所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410A和412A中,在同一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內,係被設定不同的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又,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410B和412B中,在同一時間資源內係被設定不同的參數。如此,亦可容許一部分不同參數之設定。但是,例如亦可對CP長度及/或TTI長度等之其他參數,課予限制。
此處,圖27及圖28所示的例子,係於一個頻率頻道(例如分量載波)中被課予參數之限制的例子。關於這點,如圖29及圖30所示,亦可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中課予參數之限制。
圖2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29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20A及422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20B及422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如圖29所示,每一終端裝置200地,即使於不同分量載波中,仍是在同一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內,係被設定同一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如此,在圖27所示的例子中,係關於複數個分量載波而對參數係課予限制。藉由如此的限制,即使分量載波數增加的情況下,仍可將訊號處理之參數予以共通化而有效率地實施收訊處理。
圖3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 的說明圖。如圖30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30A及432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30B及432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如圖30所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430A和432A中,於不同分量載波中,在同一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內,係被設定不同的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又,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430B和432B中,於不同分量載波中,在同一時間資源內係被設定不同的參數。如此,亦可容許一部分不同參數之設定。但是,例如亦可對CP長度及/或TTI長度等之其他參數,課予限制。
此處,於圖27~圖30中係說明了,於同一時間資源中所被課予的參數之限制。另一方面,亦可如圖31及圖32所示,於不同時間資源中係容許課予不同的參數之限制。
圖3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31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40A及442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40B及442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如圖31所示,每一終端裝置200地,在不同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中係被設定不同的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如此,在圖31所示的例子中,係容許每 一時間資源地課予不同的參數之限制。
圖3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之限制之一例的說明圖。如圖32所示,基地台100係為送訊裝置,終端裝置200A及200B係為收訊裝置。資源450A及452A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A之訊號的資源,資源450B及452B係為被使用於往終端裝置200B之訊號的資源。如圖32所示,每一終端裝置200地,在不同時間資源(此處係為TTI)中係被設定相同的參數(此處係為子載波間隔及子符元長度)。如此,在圖32所示的例子中,係即使在不同時間資源中仍是課予相同的參數之限制。於不同時間資源中不容許課予不同的參數之限制的情況下,實作會變得容易。當然,亦可用複數TTI、複數子訊框、或1以上之無線訊框單位等,容許參數之限制的切換。
下表的表14中係表示,關於送訊裝置之參數的整理表。又,下表的表15中係表示,關於收訊裝置之參數的整理表。
‧從基地台往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控制資訊
說明在可對參數課予限制的情況下,從基地台100(例如送訊裝置)往終端裝置200(例如收訊裝置)所被發送的控制資訊。
基地台100(例如設定部151),係將從可設定之參數之候補之中所選擇之參數,予以設定。然後,基地台100(送訊處理部153),係將表示已選擇之參數的資訊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其後依照已選擇之參數而發送資料訊號。
下記的表16中係表示,同一時間資源上所能設定的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1時的控制資訊之一例。塗成灰色的部分,係為關於被課予限制之參數的控制資訊。如表16所示,被課予限制的參數係含有:子載波之間隔、子符元之時間長度、TTI長度、或CP長度之至少任一者。這些控制資訊,係在已被設定之值是相當於所定值(例如系統1之預設值或基準值)時,則送訊亦可被省略。藉此,可減輕控制資訊之收送訊負荷。此處,假設預設的參數,係為系統1內所能採取的最小值或最大值之任一者皆非的參數。
又,下記的表17中係表示,同一時間資源上所能設定的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2以上時的控制資訊之一例。塗成灰色的部分,係為關於被課予限制之參數的控制資訊。例如,系統1,係以資源區塊單位而準備有被課予限制之參數所相關之控制資訊,就可支援2個以上的參數之候補。同表中雖然被省略,但除了資源區塊單位以外,亦可用頻率頻道(例如分量載波)單位來準備參數所相關之控制資訊。
控制資訊之送訊時序係可做多樣考量。例如,控制資訊係可被常時發送,亦可每一子訊框地被發 送,亦可每次參數之設定時(例如每到排程單位時間,或每到複數個排程單位時間)就被發送。後者時的處理流程,參照圖33及圖34加以說明。
圖3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中所執行的下鏈通訊所相關之控制資訊之送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如圖33所示,首先,基地台100係設定對一個終端裝置200的參數(步驟S602)。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判定限制對象之參數之設定值是否相當於所定值(例如系統1之預設值或基準值)(步驟S604)。此處,所謂限制對象之參數,係為表16及表17中被塗成灰色的參數。又,所謂預設的值,係為例如關於子載波間隔是亦可為相當於表13之(0)的子載波間隔,例如關於TTI係亦可為與子訊框相同值(例如1msec)。若判定為相當(步驟S604/YES),則基地台100係略過該當限制對象之參數所相專之控制資訊的生成(步驟S606)。另一方面,若判定為不同(步驟S604/NO),則基地台100係生成該當限制對象之參數所相專之控制資訊(步驟S608)。接下來,基地台100係生成限制對象之參數以外之其他參數所相關之控制資訊(步驟S610)。接著,基地台100,係將已生成之控制資訊群予以發送(步驟S612)。然後,基地台100,係對實際資料進行控制資訊群所對應之編碼及調變等之送訊訊號處理(步驟S614),在控制資訊群所對應之實體頻道上,將已被送訊訊號處理過的訊號,予以發送(步驟S616)。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圖3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中所執行的上鏈通訊所相關之控制資訊之送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如圖34所示,首先,基地台100係設定對一個終端裝置200的參數(步驟S702)。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判定限制對象之參數之設定值是否相當於所定值(例如系統1之預設值或基準值)(步驟S704)。若判定為相當(步驟S704/YES),則基地台100係略過該當限制對象之參數所相專之控制資訊的生成(步驟S706)。另一方面,若判定為不相當(步驟S704/NO),則基地台100係生成該當限制對象之參數所相專之控制資訊(步驟S708)。接下來,基地台100係生成限制對象之參數以外之參數所相關之控制資訊(步驟S710)。接著,基地台100,係將已生成之控制資訊群予以發送(步驟S712)。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將依照控制資訊群而從終端裝置200所被發送過來的訊號,予以接收(步驟S714)。然後,基地台100,係對收訊訊號,實施控制資訊群所對應之解碼及解調等之收訊訊號處理,而取得資料(步驟S716)。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從終端裝置往基地台所被發送的控制資訊
說明在可對參數課予限制的情況下,從終端裝置200往基地台100所被發送的控制資訊。
例如,該控制資訊,係為表示終端裝置200之能力的UE能力資訊(UE Capability Information)。UE能力資訊,係包含關於終端裝置200之送訊訊號處理的能 力,及關於收訊訊號處理的能力的相關資訊。基地台100,係可基於已接收之UE能力資訊來進行排程、以及參數之設定及通知。下記的表18中係表示,UE能力資訊之一例。如表18所示,在UE能力資訊中,係除了送訊訊號處理及收訊訊號處理的相關資訊以外,亦可還包含走,送訊及收訊之雙方共通的資訊(例如表示終端裝置200之類別的UE類別)。
UE能力資訊,係在基地台100所做的資料頻道之動態排程前就被基地台100所接收,較為理想。該時序,係在RRC連接程序(RRC Connection Procedure)之中,或接手程序(Handover Procedure)之中被收授,較為理想。以下,將UE能力資訊之送訊的相關處理之流程,參照圖35及圖36加以說明。
圖3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中所執行的 下鏈通訊所相關之UE能力資訊之送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基地台100及終端裝置200參與。如圖35所示,首先,基地台100係將系統資訊,透過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或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802)。接下來,終端裝置200係將UE能力資訊,透過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或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而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804)。接著,基地台100,係基於已接收之UE能力資訊來進行排程(步驟S806)。藉由此處的排程,對象之終端裝置200在接收PDSCH之際所應使用的參數(子訊框、資源區塊、子載波間隔、子載波數、CP長度、及TTI等),會被設定。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將含有排程結果所對應之參數的控制資訊,透過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或是EPDCCH(Enhanced EPDCCH))或PDSCH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808)。接著,基地台100係將資料訊號,透過PDSCH或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810)。然後,終端裝置200,係依照已接收之控制資訊來進行資料訊號之收訊處理,將回應(ACK/NACK)透過PUCCH或PUSCH而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812)。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圖3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中所執行的上鏈通訊所相關之UE能力資訊之送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 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基地台100及終端裝置200參與。如圖36所示,首先,基地台100係將系統資訊,透過PBCH或PDSCH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902)。接下來,終端裝置200係將UE能力資訊,透過PUCCH或PUSCH而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904)。接著,基地台100,係基於已接收之UE能力資訊來進行排程(步驟S906)。藉由此處的排程,對象之終端裝置200在發送PUSCH之際所應使用的參數(子訊框、資源區塊、子載波間隔、子載波數、CP長度、及TTI等),會被設定。接下來,基地台100,係將含有排程結果所對應之參數的控制資訊,透過PDCCH(或是ePDCCH)或PDSCH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908)。接著,終端裝置200,係依照已接收之控制資訊而將資料訊號透過PUSCH而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910)。然後,基地台100,係依照已設定之參數來進行資料訊號之收訊處理,將回應(ACK/NACK)透過PDCCH而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912)。藉由以上,處理就結束。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基地台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100係可被 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100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100而動作。甚至,基地台100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基地台裝置或基地台裝置所需之模組中被實現。
又,例如,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裝置200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中被實現。
<5.1.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3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37所示的複數天線810,複數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37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位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 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 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37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複數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37所示的複數RF電路827,複數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3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及複數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37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5所說明的基地台10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設定部151及/或送訊處理部15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 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37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5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或網路介面82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22中。
(第2應用例)
圖3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38所示的複數天線840,複數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38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37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37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38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複數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3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 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38所示的複數RF電路864,複數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3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38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5所說明的基地台10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設定部151及/或送訊處理部15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 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38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5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52中。
<5.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39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 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 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39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此外,圖3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39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16。此外,圖39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 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3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3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6所說明的終端裝置20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收訊處理部241),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 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3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6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02中。
(第2應用例)
圖40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 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40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此外,圖40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 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40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37。此外,圖40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4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4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6所說明的終端裝置20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收訊處理部241),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 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4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6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22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可以具備收訊處理部241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6.總結>>
以上,參照圖1~圖40,詳細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如上述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可對每一子載波進行濾波。亦即,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裝置,係於支援GFDM的網路中,可將子載波間隔或符元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因此,系統1係在GFDM的導入之際,不只支援GFDM的終端,就連非支援GFDM的傳統終端也可收容。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及程序圖所說明的處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圖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 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基於前記設定部所致之設定而進行濾波。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基於已被設定之子載波之間隔而將濾波器之頻帶寬度做可變設定。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間隔越窄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間隔越寬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
(5)
如前記(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具有頻帶限制 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係為Raised-Cosine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係為Root-Raised-Cosine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
(6)
如前記(4)或(5)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越是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則滾降率(Roll-Off Factor)就越小,越是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則滾降率就越大。
(7)
如前記(2)~(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適用,送訊對象之收訊裝置之干擾去除能力所相應之濾波器。
(8)
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前記單位資源內,將子載波之間隔及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相同。
(9)
如前記(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對附加對象之一個以上之前記單位資源,附加同一時間長度的循環前綴。
(10)
如前記(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在不同前記單位資源間,子載波數與子符元數的積之值係為相 同。
(11)
如前記(1)~(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可設定之最小值的整數倍。
(12)
如前記(1)~(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可將前記單位資源之時間長度予以整除的值。
(13)
如前記(1)~(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可設定之最小值的整數倍。
(14)
如前記(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可將前記單位資源之頻帶寬度予以整除的值。
(15)
如前記(1)~(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比濾波還要前段,每子載波地進行超取樣。
(16)
如前記(15)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比超取樣還要前段,將處理對象之時間領域之訊號進 行頻率轉換。
(17)
如前記(1)~(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進行設定以使得子載波數或子符元數之至少任一者會成為奇數。
(18)
如前記(1)~(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1。
(19)
如前記(1)~(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
(20)
如前記(1)~(2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隨應於收訊裝置之移動速度來設定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
(21)
如前記(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終端裝置可於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所能設定的參數之候補之數量,限制成所定數量。
(22)
如前記(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一個頻率頻道中。
(23)
如前記(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複數個前記單 位資源,係被包含在複數個頻率頻道中。
(24)
如前記(21)~(2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前記所定數量,於一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前記所定數量減1。
(25)
如前記(21)~(2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1。
(26)
如前記(21)~(2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表示已被設定之參數的資訊,係被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被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27)
如前記(26)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表示已被設定之參數的資訊,係在已被設定之參數是與預設的參數不同的情況下,被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被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28)
如前記(27)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預設的參數係為,可採取之最小值或最大值之任一者皆非的參數。
(29)
如前記(26)~(2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控制資訊,係每一子訊框地被發送。
(30)
如前記(26)~(2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控制資訊,係每1或複數個排程單位時間地被發送。
(31)
如前記(26)~(3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參數係含有:子載波之間隔、子符元之時間長度、TTI長度、或CP長度之至少任一者。
(32)
如前記(21)~(3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終端裝置,係將表示能力的資訊,發送至基地台。
(33)
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在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於其他使用之頻率領域中,將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
(34)
如前記(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隨應於同一時間資源上的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否為相同,而切換是否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35)
如前記(3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 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在同一時間資源上的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為不同的情況下,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36)
如前記(34)或(35)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一個頻率頻道中。
(37)
如前記(34)或(35)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複數個頻率頻道中。
(38)
如前記(34)~(3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之每一者的頻帶寬度,係在同一時間資源上為相同。
(39)
如前記(33)~(3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單位資源,係為資源區塊。
(40)
如前記(33)~(3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未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以下。
(41)
如前記(33)~(4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 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設定成未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下。
(42)
如前記(33)~(4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是奇數的情況下,進行設定以使得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至少任一子載波的中心頻率是與前記單位資源的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43)
如前記(33)~(4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是偶數的情況下,進行設定以使得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任一子載波的中心頻率都不與前記單位資源的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44)
如前記(33)~(4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前記單位資源的頻率方向之兩端,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45)
如前記(33)~(4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前記單位資源的頻率方向之兩端所被設定之2個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的頻帶寬度,設定成相同。
(46)
如前記(33)~(4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 記裝置係還具備:送訊處理部,係將表示前記設定部所致之設定內容的資訊,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發送。
(47)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之步驟;和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藉由處理器進行濾波之步驟。
(48)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320~325‧‧‧符號

Claims (48)

  1. 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基於前記設定部所致之設定而進行濾波。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基於已被設定之子載波之間隔而將濾波器之頻帶寬度做可變設定。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間隔越窄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間隔越寬之子載波就適用設定了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的濾波器。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係為Raised-Cosine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係為Root-Raised-Cosine濾波器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
  6.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越是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陡峭之特徵之濾波器係數則滾降率(Roll-Off Factor)就越小,越是前記具有頻帶限制為平緩之特徵之濾 波器係數則滾降率就越大。
  7.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適用,送訊對象之收訊裝置之干擾去除能力所相應之濾波器。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前記單位資源內,將子載波之間隔及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相同。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對附加對象之一個以上之前記單位資源,附加同一時間長度的循環前綴。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在不同前記單位資源間,子載波數與子符元數的積之值係為相同。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可設定之最小值的整數倍。
  1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符元之時間長度,設定成可將前記單位資源之時間長度予以整除的值。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可設定之最小值的整數倍。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可將前記單位資源之頻帶寬度予以整除的值。
  1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 部,係在比濾波還要前段,每子載波地進行超取樣。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比超取樣還要前段,將處理對象之時間領域之訊號進行頻率轉換。
  1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進行設定以使得子載波數或子符元數之至少任一者會成為奇數。
  1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1。
  1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
  2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隨應於收訊裝置之移動速度來設定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
  2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終端裝置可於同一時間資源上之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所能設定的參數之候補之數量,限制成所定數量。
  22.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一個頻率頻道中。
  23.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複數個頻率頻道中。
  24.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於複數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成前記所定數量,於一個頻率頻道中係為,參數之候補之數量是被限制 成前記所定數量減1。
  25.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所定數量係為1。
  26.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表示已被設定之參數的資訊,係被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被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27.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表示已被設定之參數的資訊,係在已被設定之參數是與預設的參數不同的情況下,被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被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28. 如請求項27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預設的參數係為,可採取之最小值或最大值之任一者皆非的參數。
  29.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控制資訊,係每一子訊框地被發送。
  30.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控制資訊,係每1或複數個排程單位時間地被發送。
  31.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參數係含有:子載波之間隔、子符元之時間長度、TTI長度、或CP長度之至少任一者。
  32.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終端裝置,係將表示能力的資訊,發送至基地台。
  33. 一種裝置,係具備:設定部,係在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 所成之單位資源中,設定不使用之頻率領域,於其他使用之頻率領域中,將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
  34.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隨應於同一時間資源上的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否為相同,而切換是否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35. 如請求項3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於同一時間資源上的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中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是不同的情況下,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36. 如請求項3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一個頻率頻道中。
  37. 如請求項3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係被包含在複數個頻率頻道中。
  38. 如請求項3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記單位資源之每一者的頻帶寬度,係在同一時間資源上為相同。
  39.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單位資源的頻率資源,係為資源區塊。
  40.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 子載波之間隔,設定成未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以下。
  41.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設定成未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下。
  42.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是奇數的情況下,進行設定以使得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至少任一子載波的中心頻率是與前記單位資源的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43.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領域的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是偶數的情況下,進行設定以使得前記單位資源中所含之任一子載波的中心頻率都不與前記單位資源的中心頻率一致或略一致。
  44.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在前記單位資源的頻率方向之兩端,設定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
  45.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設定部,係將前記單位資源的頻率方向之兩端所被設定之2個前記不使用之頻率領域的頻帶寬度,設定成相同。
  46. 如請求項3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裝置係還具備:送訊處理部,係將表示前記設定部所致之設定內 容的資訊,包含在控制資訊中而發送。
  47.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之步驟;和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藉由處理器進行濾波之步驟。
  48.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設定部,係將一個以上之子載波或一個以上之子符元所成之單位資源中所含之子載波之間隔或子符元之時間長度之至少任一者,做可變設定;和送訊處理部,每所定數量之子載波地進行濾波。
TW105130465A 2015-10-01 2016-09-21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705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5903 2015-10-01
JP2015195903 2015-10-01
JP2016-096351 2016-05-12
JP2016096351 2016-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4791A true TW201724791A (zh) 2017-07-01
TWI705683B TWI705683B (zh) 2020-09-21

Family

ID=58423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465A TWI705683B (zh) 2015-10-01 2016-09-21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10314040B2 (zh)
EP (1) EP3358765B1 (zh)
JP (1) JP7003658B2 (zh)
CN (1) CN107005333B (zh)
ES (1) ES2909839T3 (zh)
MX (1) MX2017006753A (zh)
RU (1) RU2719364C2 (zh)
SG (1) SG11201703106PA (zh)
TW (1) TWI705683B (zh)
WO (1) WO2017056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004A (zh) * 2011-03-29 2012-05-30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一种具有空间间隙的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P3223444B1 (en) * 2014-11-21 2022-04-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JP7058262B2 (ja) * 2016-09-21 2022-04-21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EP3577867A1 (en) * 2017-02-03 2019-1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ple numerologi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189905A1 (ja) * 2017-04-14 2018-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プログラム、受信プログラム、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JP7039864B2 (ja) 2017-05-18 2022-03-23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2018196005A (ja) 2017-05-18 2018-1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基地局、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09152031B (zh) * 2017-06-16 2020-1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率资源信息的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178432B (zh) * 2017-08-08 2022-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672644A (zh) * 2017-10-13 2019-04-23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多阶多输入多输出侦测器及其侦测方法
CN109802801B (zh) 2017-11-17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199988B (zh) * 2018-01-02 2021-06-04 天津大学 频率域gfdm低复杂度最小均方误差接收方法及接收机
WO2019148499A1 (en) 2018-02-05 2019-08-08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of resource mapping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of data receiving
CN112005590B (zh) * 2018-03-30 2023-11-03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正交子载波的分组
CN110830196B (zh) * 2018-08-09 2021-11-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长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958700B (zh) * 2018-09-27 2022-04-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副链路资源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1818645B (zh) * 2019-07-24 2023-09-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US11601840B2 (en) * 2019-08-16 2023-03-07 Ofinno, Llc Enhanced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sidelink
JP7300649B2 (ja) * 2019-08-29 2023-06-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2449429B (zh) * 2019-09-05 2023-11-21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1991692B2 (en) 2019-11-22 2024-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symbol and symbol block paramet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2081078A1 (en) * 2020-10-16 2022-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nabling inter carrier interface compensation for interleaved mapping from virtual to physical resource bloc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5863A (en) * 1985-03-20 1987-06-23 International Mobile Machines Corp. Subscriber RF telephone system for providing multiple speech and/or data signals simultaneously over either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RF channels
JP2001223668A (ja) * 2000-02-09 2001-08-17 Sony Corp 受信タイミング検出回路、周波数オフセット補正回路、受信装置及びその受信方法
JP4622115B2 (ja) * 2000-02-18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成分分離装置、フィルタ装置、受信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7362829B2 (en) * 2003-07-18 2008-04-22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band single-carrier modulation
EP1646170B1 (en) * 2003-08-20 2019-10-09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ubcarrier assignment method
DE202005022046U1 (de) * 2004-10-29 2012-08-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unksender und Funkempfänger
US8077595B2 (en) * 2006-02-21 2011-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time-frequency multiplexing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080089728A (ko) * 2007-04-02 2008-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부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의 부 반송파 간격 적용 방법 및이를 지원하는 이동 단말
US9137054B2 (en) * 2008-10-15 2015-09-15 Stmicroelectronics, Inc. Pilot pattern for MIMO OFDM
US9130788B2 (en) * 2008-10-15 2015-09-08 Stmicroelectronics, Inc. Determining a response of a rapidly varying OFDM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ing an observation scalar
US9240908B2 (en) * 2008-10-15 2016-01-1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Pilot pattern for observation scalar MIMO-OFDM
US9596106B2 (en) * 2008-10-15 2017-03-14 Stmicroelectronics, Inc. Pilot pattern for observation-scalar MIMO-OFDM
US9148311B2 (en) * 2008-10-15 2015-09-2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Determining responses of rapidly varying MIMO-OFDM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ing observation scalars
US8929352B2 (en) 2008-12-18 2015-01-06 Gerhard Fettwei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US20100226448A1 (en) * 2009-03-05 2010-09-09 Paul Wilkinson Dent Channel extrapolation from one frequency and time to another
JP2011250166A (ja) * 2010-05-27 2011-12-08 Panasonic Corp 送信回路、通信機器、及び、送信方法
US9350573B2 (en) * 2010-12-23 2016-05-2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wavefor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04854A (zh) 2011-07-29 2013-01-3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滤波器组多载波系统中减小峰均比的方法和装置
CN103346983B (zh) * 2013-06-13 2015-12-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梳状导频的ofdm自适应复插值信道估计方法
WO2015028089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with constant envelope
EP2913953A1 (en) * 2014-02-26 2015-09-02 Alcatel Lucent Filtered Multicarrier system for fragmented spectrum
US10862634B2 (en) * 2014-03-07 2020-12-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FDM with flexible sub-carrier spacing and symbol duration
US10637619B2 (en) * 2014-11-03 2020-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access for LTE on unlicensed spectrum
EP3264645B1 (en) * 2015-02-23 2019-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7118092A3 (zh) 2019-11-28
MX2017006753A (es) 2017-08-21
TWI705683B (zh) 2020-09-21
EP3358765B1 (en) 2022-03-09
US10805930B2 (en) 2020-10-13
RU2017118092A (ru) 2018-11-27
RU2719364C2 (ru) 2020-04-17
ES2909839T3 (es) 2022-05-10
US10314040B2 (en) 2019-06-04
US20190261373A1 (en) 2019-08-22
JP7003658B2 (ja) 2022-01-20
US20170374664A1 (en) 2017-12-28
CN107005333B (zh) 2020-06-16
EP3358765A4 (en) 2019-09-18
CN107005333A (zh) 2017-08-01
SG11201703106PA (en) 2017-05-30
EP3358765A1 (en) 2018-08-08
WO2017056796A1 (ja) 2017-04-06
JPWO2017056796A1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5683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EP3739987B1 (en)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a resource po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2804675B (zh) 针对多载波操作的资源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US1037485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1212025B2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WO2017077848A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device using noma technique
JP2019519139A (ja) 均一コンスタレーションを使用する変調次数分割送信
CN110612736B (zh) 通信装置,基站,方法和记录介质
JP6586762B2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68939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oth a cyclic prefix length and a symbol interval of a complex symbol sequence
TW201733297A (zh) 裝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