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4544A - 帶扣 - Google Patents

帶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4544A
TW201714544A TW105126156A TW105126156A TW201714544A TW 201714544 A TW201714544 A TW 201714544A TW 105126156 A TW105126156 A TW 105126156A TW 105126156 A TW105126156 A TW 105126156A TW 201714544 A TW201714544 A TW 2017145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lug
side wall
socket
le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6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4753B (zh
Inventor
Takaaki Fuji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14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4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7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15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44B11/2519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with two buttons ac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帶扣。帶扣包含能够連結及解除連結的插頭及插座。插頭包括一對脚部,在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分別具有卡合突起。在以一對脚部間的中心線爲中心而一對脚部的彼此對稱的位置且中心線的側的各面對面的側緣部,包括在表背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包含從卡合突起連續地伸展的肋部的引導部。插座包括形成供脚部插入的收容空間的上表面部與下表面部,及設置在上表面部與下表面部的兩側緣部且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對上側壁部與一對下側壁部。在上側壁部與下側壁部之間形成一對狹縫,引導部與上側壁部及/或下側壁部抵接,而無法插入到狹縫。

Description

帶扣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帶扣(buckle),該帶扣包括彼此能够卡合及解除卡合的插頭(plug)與插座(socket),能够將皮帶(belt)或帶(tape)及其他構件的各自的部分彼此連結及解除連結。
以前,作爲將兩個連結對象物裝卸自如地連結的帶扣,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帶扣。該帶扣包含插頭及插座,插頭具有:從寬度方向兩端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對脚部,以及在一對脚部的前端部分別向表背方向突出而形成的一對卡合突部。插座具有:上板及下板,彼此從基部延伸;上側壁部及下側壁部,以沿著上板及下板的寬度方向兩側緣而彼此相向的方式突出設置;卡合階部,能够分別與插入到上下板間的一對脚部的一對卡合突部卡合;狹縫(slit),形成於上側壁部及下側壁部間,插頭插入側的端部開口而能够供一對脚部的一部分插入;以及引導面,由上側壁部及下側壁部的內側面形成,將插入到上下板間的一對脚部的一對卡合突部引導到作爲被卡合部的卡合階部。而且,一對卡合突部的厚度尺寸設定得比狹縫的寬度尺寸大。
而且,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帶扣包括與所述專利文獻1相同的基本的構成,且爲如下結構,即,形成於插座的上側壁部及下側壁部間的狹縫的形狀從上板及下板間的插頭插入口到插座中央部爲止,形成爲能够供插頭的脚部貫通的寬幅,從中央部到被卡合部附近爲止形成爲窄幅。在插頭的脚部內側,在脚部的延伸方向上形成著肋部,該肋部的寬度比窄幅的狹縫厚且比寬幅的狹縫薄。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WO2014/00223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7-28931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所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帶扣中,一對卡合突部的尺寸比狹縫的寬度尺寸大,但卡合突部與脚部基端部之間的脚部的厚度比狹縫的寬度窄,在將插頭傾斜插入到插座的插頭插入開口部的情况下,存在脚部的薄的部分插入到狹縫中,並且插頭的基端部嵌合於狹縫而卡合突部無法卡止於卡合階部,或脚部嵌合於狹縫而無法移動的情况。
而且,在專利文獻2公開的帶扣的情况下,並非爲窄幅的狹縫位於離開插頭插入口的位置,且所述肋部對插頭的插入進行引導的結構。因此,與所述同樣地,在插頭的脚部經由寬幅的狹縫的部分而傾斜插入到插座內的情况下,存在卡合突部與被卡合部無法卡合、或插頭的脚部或脚部基端部嵌合於狹縫部分而無法移動的情况。
本發明鑒於所述背景技術的問題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操作性優良、即便在將插頭傾斜插入到插座的情况下也能够確實地卡合的帶扣。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爲帶扣,包含能够彼此連結及解除連結、且分別安裝於規定的構件的插頭及插座,所述插頭包括一對脚部,在一對所述脚部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分別形成著卡合突起,在以一對所述脚部間的中心線爲中心而一對所述脚部的彼此對稱的位置且所述中心線的側的各側緣部,分別包括引導部,所述引導部在表背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包含從所述卡合突起連續地伸展的肋部,所述插座包括:形成供所述脚部插入的收容空間的上表面部與下表面部,及設置在所述上表面部與所述下表面部的兩側緣部且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對上側壁部與一對下側壁部,將一對所述上側壁部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之間以一對狹縫的方式而設置,所述狹縫形成於從所述收容空間的插入口插入所述脚部的方向上,所述引導部與所述上側壁部及/或所述下側壁部抵接,而無法插入到所述狹縫。
此外,技術方案2所述的帶扣中,所述引導部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所述狹縫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大。技術方案3所述的帶扣中,在所述脚部的基端部設置著帶插入部,所述帶插入部中包括第一棒(bar)與第二棒,所述脚部從所述第二棒的兩端部延伸。技術方案4所述的帶扣的一對所述脚部朝向基端部利用U字狀的橋接部(bridge)而連接。
技術方案5所述的帶扣的所述肋部中,一端位於所述卡合突起而向所述脚部的基端部側延伸,在所述肋部的另一端部設置著擋塊(stopper)部,所述擋塊部在所述插頭插入到所述插座內的狀態下,與所述上側壁部及/或所述下側壁部抵接。
而且,技術方案6所述的帶扣中,所述收容空間內的一對所述上側壁部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的內壁面作爲插入所述脚部時抵接的引導面而設置,形成於所述一對脚部的所述引導部的形狀以與所述引導面一致的方式形成。此外,技術方案7所述的帶扣中,所述收容空間內的一對所述上側壁部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的內壁面以沿著一對所述脚部的插入方向而彼此的間隔變窄的方式形成。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帶扣的操作性優良,且即便在將插頭相對於插座而傾斜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確實地進行插頭與插座的卡合,從而能够提供卡合操作時的操作性優良的帶扣。
而且,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帶扣,能够以精簡的尺寸形成脚部容易彎曲的插頭的結構,帶扣整體的形狀也能够變小。此外,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帶扣,能够形成脚部容易彎曲且强度也高的結構,從而能够形成操作性優良且耐久性也高的帶扣。
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帶扣,限制插頭對插座的插入位置,而能够進行穩定的插入及卡合。
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帶扣,防止卡合時的插頭的鬆動,在連結狀態下的使用時維持穩定的卡合。尤其根據技術方案7所述的帶扣,使插頭對插座的插入變得容易,而提高操作性。
以下,基於圖1~圖13(a)、圖13(b)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帶扣10進行說明。該帶扣10包含插頭12、及供插頭12嵌合而卡止的插座14,分別安裝在彼此任意地連結及解除連結的皮帶或帶等構件上。以後的說明中,將設置在插頭12的後述的一對脚部20的各卡合突起22相向的方向稱作左右方向,將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且脚部20的突出方向稱作前後方向,將與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稱作表背方向或厚度方向。
插頭12例如利用聚縮醛(polyacetal)、聚醯胺(polyamide)、聚丙烯(polypropylene)等合成樹脂並通過一體成形而形成。插頭12包括:插入到插座14的脚部20,一體地設置在脚部20的靠近前端部20a的位置的卡合突起22,以及位於卡合突起22的相反側且一體地設置在脚部20的基端部20b的帶插入部24。卡合突起22向脚部20的靠近前端部20a的位置的表背方向的兩方突出而分別設置,面向脚部20的基端部20b側而設置著卡止階部22a。卡止階部22a形成爲能够與後述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卡合。
一對脚部20彼此對稱地從帶插入部24突出,朝向作爲帶插入部24側的基端部20b與設置著卡合突起22的前端部20a之間的、比中央部稍靠基端部20b側的位置,設置著從前端部20a及基端部20b慢慢地向左右方向外側凸出的形狀的操作部26。操作部26的表背方向的尺寸與插頭12的帶插入部24的厚度方向尺寸大致相等,如圖4所示形成爲厚度D。
在一對操作部26的彼此相向的內側部分,如圖4所示,分別竪立設置著厚度方向上寬度H小於操作部26的厚度D的肋部28。肋部28沿著脚部20的延伸方向,一端部位於操作部26的中央部,另一端部連續地形成到卡合突起22的卡止階部22a的內側。與操作部26的中央部連接的肋部28的一端部在插頭12被插入到插座14時,成爲供插座14抵接的擋塊部31。在擋塊部31,抵接著插座14的後述的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的插入口40a側的端緣。肋部28的從擋塊部31連接到卡合突起22的部分成爲對插頭12的插入動作進行引導的引導部32。引導部32設置在以一對脚部20間的中心線爲中心而一對脚部20的彼此對稱的位置且中心線的側的各側緣部。一對脚部20的外側緣及各引導部32以彼此隨著朝向前端部20a而靠近的方式傾斜地設置。而且,脚部20的前端部20a中,相向的面彼此以相互稍微隔開的方式形成,關於一對脚部20的間隔,是前端部20a的位置處的間隔形成得大於形成著卡止階部22a的位置處的間隔。
在位於一對脚部20的各自外側的操作部26與位於內側的肋部28之間,設置著位於操作部26及肋部28的厚度方向中央部的薄壁部30。薄壁部30形成爲厚度t,從卡合突起22起由肋部28及操作部26的壁面包圍,操作部26的前端部26a與卡合突起22之間的部分在薄壁部30的兩面側朝向左右及前後方向開放而形成。由此,薄壁部30設置成能够與插座14的後述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之間的狹縫50嵌合。
帶插入部24中,插頭12的基端部的第一棒34與將一對脚部20的基端部20b連結的第二棒35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設置著,其間形成著帶插通孔24a。此外,由第二棒35與一對脚部20包圍的部分也設置著空間,形成著帶插通孔24b。第二棒35位於帶插入部24的表背方向的表面側。
在一對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的、彼此相向的面的稍微靠近基端部20b的位置,一體地設置著將脚部20的前端部20a的附近彼此連結的U字狀的橋接部36的兩端部。橋接部36與一對肋部28的彼此相向的內側面隔開微小的間隙而延伸,在一對操作部26間的中央部附近呈U字狀彎曲而形成。
插座14也例如利用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等合成樹脂並通過一體成形而形成。插座14包含:供插頭12的脚部20插入的嵌合部40,及位於嵌合部40的插入口40a的相反側的帶插入部42。帶插入部42中形成著供帶構件等插通的帶插通孔42a,且設置著將帶構件等連結的連結棒44。
插座14的嵌合部40中,上表面部45與下表面部46彼此隔開規定間隔而面對面,從而形成插頭12的插入空間。在上表面部45與下表面部46的插入口40a側的端部,以其中央部比起其他部分而向前後方向的插入口40a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表面部45的側緣,在左右方向的兩側,向下表面部46側突出的上側壁部47彼此相向而設置。在下表面部46的側緣,在左右方向的兩側,向上表面部45側突出的下側壁部48也彼此相向而設置。嵌合部40的左右方向兩側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分別在表背方向上隔開一定的間隔而相向,其間的間隙作爲狹縫50而形成。狹縫50的寬度h大於插頭12的薄壁部30的厚度t,小於肋部28的寬度H。即,爲肋部28的寬度H>狹縫50的寬度h>薄壁部30的厚度t。
嵌合部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於帶插入部42,如圖1所示,在使插頭12卡合於插座14的狀態下,插頭12的操作部26露出而位於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的一側。在嵌合部40的內側,形成著供插頭12的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肋部28及薄壁部30插入的收容空間52,收容空間52以隨著從插入口40a朝向帶插入部42側而左右方向的寬度變窄的方式形成,該左右方向的兩側壁爲對插頭12的脚部20進行引導的引導面54。即,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的面向收容空間52側的內壁面形成引導面54,以與脚部20的引導部32的外側面的壁面形狀一致,且隨著離開插入口40a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形成。
在嵌合部40的收容空間52的中央包括連結部55,該連結部55爲了從插入口40a向前後方向延伸到帶插入部42,且將收容空間52隔開並且能够經受得住表背方向的負荷,而一體地設置在上表面部45與下表面部46間。在連結部55的開口側端部,形成著供橋接部36的中央部嵌合而相接的槽部55a。而且,在上表面部45的表面,沿連結部55而形成著微光滑的凹面。在嵌合部40的帶插入部42側的端部分別設置著供插頭12的卡合突起22的卡止階部22a卡合的被卡合部56。而且,上表面部45的帶插通孔42a側的面設置著覆蓋部45a,該覆蓋部45a向帶插入部42側伸展,且在插頭12的卡合狀態下覆蓋卡合突起22,從而防止卡合突起22從表面側露出而顯眼或觸碰到外部的構件。
接下來,以下對本實施方式的帶扣10的卡合動作及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對於該帶扣10的插頭12,簡單說明帶構件等的安裝方法。在插頭12的帶插入部24設置著第一棒34、第二棒35,連結用的未圖示的帶構件是從插頭12的背面側插入到帶插通孔24b,經過第二棒35的外周而從帶插通孔24a的表面側插入到背面側,重疊於自身的帶構件而長度調節自如地被抽出。另一方面,安裝於插座14的未圖示的帶構件等無法調節地連結於一根連結棒44。
插頭12與插座14的卡合動作如圖2~圖4所示,使插頭12的脚部20與插座14的插入口40a相向,將插頭12向插座14內壓入。當脚部20插入到嵌合部40內時,薄壁部30插入到嵌合部40的狹縫50,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分別抵接於收容空間52的靠近帶插入部42的位置的引導面54。當在卡合突起22的外側面分別相接的狀態下進一步將插頭12壓入到插座14內時,隨著插頭12的插入而利用引導面54的傾斜,脚部20以彼此靠近的方式發生彈性變形。然後,當脚部20的卡合突起22通過引導面54的端部時,以卡合突起22的卡止階部22a與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對面地卡合的方式,脚部20的彈性變形復原。由此,形成於插頭12的各脚部20的表背的卡合突起22分別與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對面地卡合,從而確實地將插頭12與插座14連結。然後,插頭12因形成插座14的插入口40a的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的端緣與肋部28的擋塊部31接觸而停止。
爲了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從外側按壓一對操作部26,使插頭12的卡合突起22彈性變形到不與插座14的被卡合部56面對面的位置。如果在該狀態下,使插頭12與插座14向彼此離開的方向稍微地相對移動,則離開卡合突起22與被卡合部56的面對面位置。由此,容易地解除卡合。
而且,本實施方式的帶扣10如圖12(a)、圖12(b)所示,在將插頭12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插入到插座14的情况下,也可將脚部20的一薄壁部30插入到一狹縫50,並且卡合突起22的角部被插座14的引導面54引導,當進一步壓入時,插頭12的肋部28的引導部32與插座14的上側壁部47與下側壁部48的端部接觸而無法插入到狹縫50,對插頭12的朝向插座14的插入方向進行引導。進而,此時利用狹縫50的寬度h與插頭12的薄壁部30的厚度t及肋部28的寬度H的所述關係,而防止一脚部20的薄壁部30以外的部分嵌合於插座14的狹縫50。
然後,當進一步將插頭12壓入到插座14內時,如圖13(a)、圖13(b)所示,另一脚部20的前端部20a及卡合突起22與插座14的引導面54接觸,而將插頭12向插入方向引導。由此,插頭12被順暢地引導到插座14的收容空間52內。通過進一步將插頭12向插座14內壓入,而如所述那樣卡合突起22與被卡合部56卡合,從而將插頭12與插座14連結。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帶扣10,因形成於插座14的狹縫50與插頭12的脚部20的各部分的尺寸爲所述關係,所以即便在將插頭12相對於插座14而傾斜插入的情况下,也不會出現如下情况:插頭12的一部分與插座14抵接,而無法進一步進行插入動作,或脚部20的一部分進一步嵌合於狹縫50而被固定從而無法操作。插頭12通過進行插入操作,而被插座14的引導面54引導,並且插座14的一部分抵接於插頭12的引導部32,以成爲適當的插入位置關係的方式一邊限制插頭12的移動一邊進行引導,插頭12的擋塊部31抵接於插座14的插入口40a側端部而停止,卡合確實完成而進行連結。
此外,插頭12的一對脚部20在其前端部20a的附近,利用U字狀的橋接部36而連結,因而向插座14插入時的彈性變形容易,並且能够維持一定的强度。而且,未設置將一對脚部20的基端部20b連結的連結用的棒,而在帶插入部24僅形成著第一棒34、第二棒35這兩根棒,因而能够形成抑制插頭12的前後方向尺寸且脚部20容易彎曲的結構。
另外,本發明的帶扣不限定於所述各實施方式,卡合突起22也可突出地設置在脚部20的表背的其中一面。而且,肋部28也可僅從表背的卡合突起22的一方伸展。在肋部28僅從表背方向的表面側的卡合突起22伸展的情况下,當將插頭12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插入到插座14時,肋部28的引導部32與插座14的上側壁部47的端部接觸,從而無法插入到狹縫50。而且,脚部20或收容空間52的形狀能够適當設定,只要脚部20的薄壁部30與肋部28及狹縫50的關係滿足所述條件即可。進而,插頭12或插座14的形狀也能够適當設定,視需要設置橋接部36即可,也能够適當設定帶插入部24、帶插入部42的形狀。
10‧‧‧帶扣
12‧‧‧插頭
14‧‧‧插座
20‧‧‧脚部
20a‧‧‧前端部
20b‧‧‧基端部
22‧‧‧卡合突起
22a‧‧‧卡止階部
24、42‧‧‧帶插入部
24a、24b、42a‧‧‧帶插通孔
26‧‧‧操作部
26a‧‧‧操作部的前端部
28‧‧‧肋部
30‧‧‧薄壁部
31‧‧‧擋塊部
32‧‧‧引導部
34‧‧‧第一棒
35‧‧‧第二棒
36‧‧‧橋接部
40‧‧‧嵌合部
40a‧‧‧插入口
44‧‧‧連結棒
45‧‧‧上表面部
45a‧‧‧覆蓋部
46‧‧‧下表面部
47‧‧‧上側壁部
48‧‧‧下側壁部
50‧‧‧狹縫
52‧‧‧收容空間
54‧‧‧引導面
55‧‧‧連結部
55a‧‧‧槽部
56‧‧‧被卡合部
D‧‧‧操作部的厚度
H‧‧‧肋部的寬度
h‧‧‧狹縫的寬度
t‧‧‧薄壁部的厚度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非卡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非卡合狀態的前視圖。 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非卡合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5是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頭的仰視圖。 圖6是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座的縱剖視圖。 圖7是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座的平面圖。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局部斷裂前視圖。 圖9是圖8的A-A剖視圖。 圖10是圖8的B-B剖視圖。 圖11是圖8的C-C剖視圖。 圖12(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傾斜插入時的狀態的前視圖,及圖12(b)是使插座局部斷裂的前視圖。 圖13(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扣傾斜插入時的狀態的前視圖,及圖13(b)是使插座局部斷裂的前視圖。
10‧‧‧帶扣
12‧‧‧插頭
14‧‧‧插座
20‧‧‧脚部
20a‧‧‧前端部
20b‧‧‧基端部
22‧‧‧卡合突起
22a‧‧‧卡止階部
24、42‧‧‧帶插入部
24a、24b、42a‧‧‧帶插通孔
26‧‧‧操作部
26a‧‧‧操作部的前端部
28‧‧‧肋部
30‧‧‧薄壁部
31‧‧‧擋塊部
32‧‧‧引導部
34‧‧‧第一棒
35‧‧‧第二棒
36‧‧‧橋接部
40‧‧‧嵌合部
40a‧‧‧插入口
44‧‧‧連結棒
45‧‧‧上表面部
45a‧‧‧覆蓋部
46‧‧‧下表面部
47‧‧‧上側壁部
48‧‧‧下側壁部
50‧‧‧狹縫
55‧‧‧連結部
56‧‧‧被卡合部

Claims (7)

  1. 一種帶扣,其特徵在於: 包含能够彼此連結及解除連結、且分別安裝於規定的構件的插頭(12)及插座(14), 所述插頭(12)包括一對脚部(20),在一對所述脚部(20)的靠近前端部(20a)的位置分別形成著卡合突起(22), 在以一對所述脚部(20)間的中心線爲中心而一對所述脚部(20)的彼此對稱的位置且所述中心線的側的各側緣部,分別包括引導部(32),所述引導部(32)在表背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包含從所述卡合突起(22)連續地伸展的肋部(28), 所述插座(14)包括:形成供所述脚部(20)插入的收容空間(52)的上表面部(45)與下表面部(46),及設置在所述上表面部(45)與所述下表面部(46)的兩側緣部且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對上側壁部(47)與一對下側壁部(48), 將一對所述上側壁部(47)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48)之間以一對狹縫(50)的方式而設置, 所述狹縫(50)形成於從所述收容空間(52)的插入口(40a)插入所述脚部(20)的方向上,所述引導部(32)與所述上側壁部(47)及/或所述下側壁部(48)抵接,而無法插入到所述狹縫(5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引導部(32)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所述狹縫(50)的表背方向的尺寸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在所述脚部(20)的基端部(20b)設置著帶插入部(24),所述帶插入部(24)中包括第一棒(34)與第二棒(35),所述脚部(20)從所述第二棒(35)的兩端部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一對所述脚部(20)朝向基端部(20b)利用U字狀的橋接部(36)而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肋部(28)的一端位於所述卡合突起(22)而向所述脚部(20)的基端部(20b)側延伸,在所述肋部(28)的另一端部設置著擋塊部(31),所述擋塊部(31)在所述插頭(12)插入到所述插座(14)內的狀態下,與所述上側壁部(47)及/或所述下側壁部(48)抵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收容空間(52)內的一對所述上側壁部(47)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48)的內壁面作爲插入所述脚部(20)時抵接的引導面(54)而設置,形成於一對所述脚部(20)的所述引導部(32)的形狀以與所述引導面(54)一致的方式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收容空間(52)內的一對所述上側壁部(47)與一對所述下側壁部(48)的內壁面以沿著一對所述脚部(20)的插入方向而彼此的間隔變窄的方式形成。
TW105126156A 2015-10-23 2016-08-17 buckle TWI584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8906A JP6605296B2 (ja) 2015-10-23 2015-10-23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544A true TW201714544A (zh) 2017-05-01
TWI584753B TWI584753B (zh) 2017-06-01

Family

ID=58614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6156A TWI584753B (zh) 2015-10-23 2016-08-17 buck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05296B2 (zh)
CN (1) CN106606010B (zh)
TW (1) TWI5847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19296B1 (en) 2020-02-28 2023-08-16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Bracket and in-tire electric apparatus
CN113573919B (zh) * 2020-02-28 2023-06-02 太平洋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内电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0203B2 (ja) * 1994-04-20 2001-01-3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TW301145U (en) * 1993-10-16 1997-03-21 Yoshida Kogyo Kk Buckle
JP3775725B2 (ja) * 2000-09-28 2006-05-17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2011254928A (ja) * 2010-06-07 2011-12-22 Nifco Inc バックル
US9936771B2 (en) * 2012-02-16 2018-04-10 Ykk Corporation Buckle
WO2013164883A1 (ja) * 2012-05-01 2013-11-07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WO2014002235A1 (ja) * 2012-06-28 2014-01-03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2014008312A (ja) * 2012-07-02 2014-01-20 Nifco Inc バックル
CN105992529B (zh) * 2014-03-14 2019-03-26 Ykk株式会社 带长度调节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05296B2 (ja) 2019-11-13
JP2017079859A (ja) 2017-05-18
TWI584753B (zh) 2017-06-01
CN106606010A (zh) 2017-05-03
CN106606010B (zh)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41498B1 (en) Buckle
US7979966B2 (en) Buckle
US8763217B2 (en) Buckle
TWI603688B (zh) buckle
KR101780895B1 (ko) 전기 커넥터
KR101396303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US6061883A (en) Buckle
TWI511680B (zh) buckle
CN112841818B (zh) 搭扣
US20150013121A1 (en) Buckle
TWI619444B (zh) 帶扣
TWI584753B (zh) buckle
JP2005312503A (ja) バックル
US11559113B2 (en) Plug for buckle, and buckle
KR102535675B1 (ko) 지퍼 체결구
JP2005169146A (ja) クランプ及び医療用具
CN114658729A (zh) 侧向释锁扣具
JP5931040B2 (ja) バックル
KR20150019657A (ko) 체결장치
JP5902739B2 (ja) バックル